如何理解建设交通强国战略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近年来,随着交通事业快速发展,我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交通强国”,更为我国交通的未来描绘了宏伟蓝图。

  交通强国的内涵是什么?迈向交通强国,我们还需怎样努力?记者日前独家专访了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

  交通强国,一要综合实力世界领先,二要有效支撑强国建设

  记者:在您看来,交通强国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李小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这对交通运输行业既是鼓舞也是鞭策。

  要成为交通强国,就应该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乃至“人悦其行、物优其流”,使交通运输到达一个更高的境界。

  当前,我们可从两方面理解其基本内涵,一是从对标国际一流角度来看,交通运输综合实力要位居世界前列,不仅在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装备技术等硬实力方面世界领先,还在行业治理、人才素质、国际影响等软实力方面引领世界潮流;二是从对照强国建设需要来看,交通运输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支撑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记者:与未来要建设的交通强国相比,我们目前还有哪些差距?

  李小鹏:第一,基础设施还有短板,数量的不充分与结构的不平衡并存。特别是在偏远、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备。

  第二,服务水平还不优。政府对群众的服务、企业对客户的服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第三,物流业还不发达。基础设施、基础装备、运行管理规则、产业链体系都还不够健全,物流成本还比较高。

  第四,从科技和装备水平来看,虽然我们已在某些领域领先世界、有些领域实现“并跑”,但在更多领域还需奋起直追。

  第五,治理能力还需提升。在对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兴业态既鼓励又规范的包容审慎监管方面,我们做了些尝试,总体效果是好的,但还要探索完善。

  第六,参与国际治理的能力、水平和人才还比较欠缺。

  更好做到“三个着力”,构建与交通强国相适应的框架体系

  记者:要实现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我们下一步应重点从哪些方面努力,有哪些着力点?

  李小鹏:建设交通强国,我们的初步设想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引领,全面推动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从着力点上来说,就是要求交通运输更好地做到“三个着力”,即着力服务人民、服务大局、服务基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便捷畅通、经济高效、绿色低碳、智慧网联的人民满意交通;着力打造多方联动、治理有效、文明守信、融合发展、畅联全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交通强国,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构建与强国相适应的框架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但它是建立在解决瓶颈制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的。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这个框架体系必须进行重构。

  具体来看,就是要着力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富有活力的创新驱动体系、公平高效的现代治理体系、优质高效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连通世界的国际发展体系、跨界融合的“交通+”产业体系、平安绿色可持续发展体系等。

  分两步建设交通强国,先后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人悦其行、物优其流”

  记者:实现交通强国的目标和步骤将是怎样的?对建设交通强国,交通运输部有什么具体的打算?

  李小鹏:经过分析研判,我们初步拟定了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步骤:

  首先,从现在到2020年,这既是服务全面小康的决胜期,也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准备期,主要是为交通强国建设打基础、绘蓝图、做准备。这一时期,要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建设交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着力打赢交通扶贫脱贫攻坚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强弱项、降成本、增动力、优环境,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因为交通而掉队。

  然后,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建设交通强国。

  第一步,从2021年―2035年,是交通强国的全面建设期。要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进入世界交通强国行列。到那时,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创新、现代治理水平将大幅提升。

  第二步,从2036年―2050年,是交通强国建成期,要全面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进入世界交通强国前列。到那时,人悦其行、物优其流,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创新、现代治理水平在全球全面领先。

  建设交通强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持续提升的过程。为此我们要久久为功、稳扎稳打。接下来,我们会陆续出台2018年交通运输供给侧改革实施方案、2018―2020年交通运输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年行动计划,还将加强战略统筹和谋划,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顶层设计、时间表和施工图。

  总之,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当前工作、抓好未来3年的全面小康,瞄准30年的宏伟蓝图来统筹推进、加快建设,奋力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

(责编:冯人綦、曹昆)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战略。文章就如何理解交通强国战略、什么样的交通才是强国交通进行论述。本文提出交通强国根本目标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交通为人民,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并提出人民满意交通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及建设思路,为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施科 通讯员 尹红亮;[N];中国交通报;2013年
记者 施科 顾晓平;[N];中国水运报;2014年
记者 施科 特约记者 顾晓平;[N];中国交通报;2014年
袁军 汪浩波 孙铁军;[N];连云港日报;2012年
本报记者 施科 顾晓平;[N];中国交通报;2012年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 李作敏;[N];中国交通报;2013年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游庆仲;[N];中国交通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长了足发展,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具备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必要条件和综合能力。交通强国是世界强国的显著表征。中国已提出建设制造强国、贸易强国、经济强国、科技强国、海洋强国、海运强国等战略目标,这既为建设交通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也迫切需要建设交通强国为这些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新时代全面建设“交通强国”,基础扎实,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站在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自身发展条件,中国到本世纪中叶之前建设交通强国,可以分“三步”来安排。

【关键词】基础设施 交通强国 综合交通 智能交通 现代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F5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交通技术创新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建设交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纵观古今,强国之强,必有交通之强,也往往发轫于交通之强。新时代全面建设“交通强国”,基础扎实,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中国“交通强国”的综合基础

交通运输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交通实现了从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基本条件的基础性,到提高效率和便捷服务生产和生活的服务性,再到通过“交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的引领性三级跳。当下,交通正让中国与世界联系更紧密,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迈进。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交通运输发展历史上建设强度最大、网络覆盖最广、品质提升最快、群众获得感最强的时期,网络设施更加完善,技术装备更加先进,运输服务更加优质,降本增效更加显著,战略支撑更加有力,中国正在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多层次、多节点、全覆盖的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村村通路通邮,“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已经贯通。截至2017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突破500万公里,位居世界前列。铁路运营总里程达12.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66%;公路总里程达469.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万公里,均稳居世界第一;桥梁通行里程达4.3万公里,75万座桥梁首尾相连足以绕地球赤道一圈;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1.19万公里,规模以上港口万吨级泊位达2317个,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首位;通用机场300余个,民航运输机场达218个;邮路总长度(单程)658.5万公里,邮政快递网点21.7万处;油气管道达11.2万公里,运输能力均居世界前列。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位一体,密集交叉,有效衔接,现代化“大交通”体系基本形成,运输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运输量名列世界前茅。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之一,其交通系统完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流与物流运输,有效保障了重大节假日、社会活动运输组织和重大自然灾害交通应急抢险救助,运输量位居世界前位。2016年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分别达192亿人次和433亿吨,客货周转量31239.87亿人公里和亿吨公里。其中,铁路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28.14亿人,货运总发送量33.32亿吨,高铁旅客周转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总和。公路全年完成营业性客运量154.28亿人,货运量334.13亿吨,高速公路承担了全社会超过1/3的客运量和1/4的货运量。水路全年完成客运量2.72亿人,完成货运量63.82亿吨,其中海运承担了我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提供了有力支撑。民航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4.88亿人次(国内航线4.36亿人次,国际航线5162.0万人次),货邮运输量666.9万吨。邮政全年完成函件业务36.19亿件,快递业务量312.83亿件,邮政业年服务用户超过700亿人次,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50%以上。管道货运量达7.1亿吨,周转量达4138.8亿吨公里。

概言之,铁路旅客周转量及货运量、公路客货运输量及周转量、水路货运量及周转量、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邮政快递业务量均居世界第一,民航运输旅客及货邮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二,快递年业务量居世界第一,全球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的港口我国占据7席。此外,城市客运方面,全年完成城市客运量1285.15亿人次,其中轨道交通完成161.51亿人次。

“国家名片”不断涌现。近年来,中国交通发展不断催生“中国名片”。中国高铁、中国高速、中国桥梁、中国港口、中国船舶、中欧班列、中国大飞机等印有中国标记的交通基础设施、交通重大装备群体涌现,构建起中国国家品牌体系,惊艳世界,扬我国威。复兴号动车组、C919大型客机、振华港机、海工机械特种船舶、新能源汽车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交通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中国制造”新名片。“中国名片”支撑“中国标准”,承载中国外交,彰显中国担当。作为真正“走出去”的第一张“中国名片”,中国高铁制订了100多项建设标准规范,覆盖工务工程、通信信号、系统设备、牵引供电、客运服务、运营调度六大系统,不仅适应中国国情路情,还与世界先进技术良好兼容,可适用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超级工程托举中国梦。超级工程是以工程迭代为特征的集成创新。放眼寰球,大国崛起总有超级工程相伴而生,而超级工程的涌现又成为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特大桥隧、深水筑港、大型机场工程等建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沪昆高铁、港珠澳大桥、洋山深水港、北京新机场及南海岛礁建设等一批超级工程震撼世界。近些年来,从中国速度到中国长度,从中国高度再到中国精度,一系列交通领域超级工程纷纷亮相,全力托举中国梦。超级工程以巨大的溢出效应,推动资本资金、工程技术、能源分配、产业集群、城市发展组合创造,催生新的资源集成模式,有力支撑区域经济整合和一体化发展。项目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体量规模大、作业难度强、科技水准高是中国超级工程的显著特点。譬如,京沪高铁上的丹昆特大桥全长165公里,在“软豆腐”似的土基上成功创建,跨过水路、公路、铁路,是全球第一长桥。港珠澳大桥长达55公里,被誉为世界交通工程的珠穆朗玛峰和现代世界工程奇迹,超越原来的冠亚军――胶州湾大桥和杭州湾大桥,成为当今世界第一跨海长桥。实际上,世界最长大桥前10名中,中国桥梁占6席。世界上已建成和在建、拟建的跨度超400米的斜拉桥、悬索桥总数分别有163座、146座,中国占比分别超过一半和接近一半。在隧道建设方面,中国已修建2万多条隧道,其中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规模世界第一。

行业现代治理能力大幅跃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运输治理能力大幅提升,治理模式用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经过2008年和2013年两轮交通运输大部门制改革,形成了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铁路局、国家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架构,交通运输全面实现政企分开。十八大以来,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交通建设、养护、运输不断推向市场,正朝着“六化”即治理导向市场化、治理途径法治化、治理实施创新化、治理手段技术化、治理行为规范化、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方向不断优化。在推动行业协会、企业、从业者、民众参与到行业治理中来,推进多方共治善治,实现自我治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等方面成绩显著。

综合交通运输法规、政策、规划及标准体系业已基本形成。截至目前,我国共有《铁路法》《公路法》《港口法》《航道法》《海商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民用航空法》《邮政法》等8部法律,《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公路安全保护条例》《道路运输条例》《国际海运条例》《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船员条例》《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邮政法实施细则》等65部行政法规以及300余件部门规章,我国还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网约出租车、共享单车管理的全国性规章,为全球新业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我国在全球交通运输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国际交通组织“中国声音”更加响亮。中国主导建立了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议、上海合作组织交通部长会议等多边合作机制,组织举办了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等一系列世界级交通行业会议,为全球交通运输行业的人才搭建展示和发声平台。中国主动向国际交通组织推荐多位优秀人才,其中多人成功当选国际海事组织理事会副主席、国际船级社协会主席、国际海事组织货物和集装箱运输分委会主席等重要职位,中国连续14年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国际民航组织秘书长也首次由中国人出任。中国多次应邀派员参加国际海事组织对其他成员国的履约审核,既为国际组织贡献中国交通智慧,也为交通运输部深入参与海运业全球治理提供人才支撑。

交通人才充沛。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人才队伍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专业配套、梯次科学、储备充裕、凝聚力强;交通运输行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能型院校布局合理,相互衔接,人才培养能力强;培训体系完备,人才集聚效应明显,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储备充足;国内国际人才库和新型智库专业门类齐全;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能力胜任;领军人物、大国工匠、技术大师大量涌现;崇尚劳动、尊重人才行业氛围浓厚。各层次各类型人才较好地支撑了交通现代化建设运营管理的现实需要。

(责编:姜虹羽(实习生)、熊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交通强国战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