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琅: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必定灭亡错了吗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出的结论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们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也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然而,160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实告诉我们,资本主义不但没有灭亡,而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看到的资本主义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相反,一些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发展并不理想,有的甚至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己经过时了? 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搞清楚:一是资本主义为什么会蓬勃发展?二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到底说明了什么?

  (一)当代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现在全世界50多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西方发达国家占3/4,其中美国近15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弱。除了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给发达国家带来较大、时间较长的经济危机外,二战后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危机,表现为经济增长缓慢。过去那种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使社会生产倒退若干年的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基本上没有出现。可以借用《共产党宣言》的话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发达国家“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科技革命的推动

  当代发达国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首先是科技革命的推动。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总称。它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一定时期的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科学革命是指科学基本原理的重大发现和新的科学理论的建立。它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极大提高。技术革命是指生产技术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极大提高。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相继经历的几个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都是由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决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力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工具的发展,实现了从机械化到自动化的转变。其二,新的科学技术术革命使劳动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对象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自然资源;一种是经过劳动加工过的原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后一种劳动对象越来越多,人工合成材料不断出现。劳动对象的变化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三,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劳动者的素质大大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科学化要求劳动者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高科技要求高素质的劳动者。一般说来,现代企业的劳动者都受过专业知识的培训。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受高等教育的人将会越来越多。其四,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大大提高。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企业可以通过电视监控、电话、网络传输等手段对本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管理;也可以了解国内外信息,对市场作出科学预测等等。这样企业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工业部门逐渐萎缩,新兴产业部门迅速发展。美国的微电子工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信息行业增长率远远超过其他产业的增长率。二是三大产业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与此同时,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还使某些传统的产业得到改造,获得了新的生命,如汽车工业、农业、畜牧业等。目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0%以上。信息产业已成为目前的主导产业。

  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劳动者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上升。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逐渐消失。

  2.生产关系的调整。当代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多方面的。

  (1)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普遍实行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大体说来,有如下五种所有制形式。

  第一,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是当代发达国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就其直接形式来看,经历了私人资本所有制(个人成家庭所有)、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以若干个个人或家庭联合所有)和法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机构法人在股份公司中占支配地位)三种主要的存在形式。法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发达国家较为普遍的所有制形式是法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形式。在法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形式下,雇佣劳动者可以向企业提合理化建议(如日本),可以直接持有公司股票(如美国的职工持股计划),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如德国的参与制)。这种所有制形式使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矛盾有所缓和。

  第二,国家所有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国家所有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国家所有制企业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建立的:一是资本主义国有化,即用国有资本收购私人企业。这在欧洲国家比较普遍。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私人企业遭到严重破坏,私人资本无法恢复生产。为了使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欧训国家大多采取了国有化的措施。1946年,英国政府首先将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1947年1月1日.英国颁布《煤矿国有法》,将煤矿收归国家;此外,又对煤气、钢铁、运输、电力、民航等部门实行国有化,形成了第一次国有化浪潮。1974年,英同又掀起了第二次国有化浪潮。这次国有化不再限于传统的公用事业和个别的工业部门,而是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的基础工业,如汽车制造业、造船业、飞机制造业以及石油工业等部门,法国的国有化情况与英国大体相似。所不同的是,当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在进行私有化改革时,法国的国有化仍在进行。欧洲其他国家如意大利、德国等国家也不同程度地掀起过国有化浪潮。二是从国家预算中拨款新建国有企业。这类企业主要是私人资本无力承担或不愿投资的高科技企业、基础工业以及某些服务行业,如金融、交通、科研中心、宇肮、原子能等。美国基础设施的投资中,国家投资占50%以上。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在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意义的行业,如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航空、电讯、邮政、造船等部门中,国有企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挽救了—批重要的基础行业,振兴了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增强了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所有制是国有垄断资本的重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的增值途径是曲折的:为私人垄断资本创造资本运营的良好外部条件,然后通过财政手段从私人资本那里分割利润。一部分财政收入的资本化,是国有垄断资本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三,合作社所有制。合作社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出现的一种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的制度或组织形式。合作社运动在英、法、德等国产生后,逐渐向欧洲其他国家发展。19世纪纪末、20世纪初,合作社运动越出欧洲大陆,在世界各地扩展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合作社运动又有新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几乎都有合作社组织,参加合作社的人数也逐渐增多。据统计,国际合作社联盟的社员有近8亿人。1994年美国合作企业的总资产达1000亿美元。合作社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大,在各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国家涌现出少数大型或超大型合作社企业;据1991年7月号《经济学家》报告,在美国最大的500家工业公司中,有12家是合作社。法国最大的100家农业—食品企业中,合作社企业达30家。合作社不仅参加的人数多,经济力量强,而且涉及的领域广泛,遍布生产、消费、运输、信贷、保险、旅游等各个领域。

  马克思曾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对合作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的政治经济学”取得的一个大胜利。他指出:“我们说的是合作运动,特别是由少数勇敢的‘手’独立创办起来的合作工厂。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价都是不算过分的。工人们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用事实证明:大规模的生产,并且是按照现代科学要求进行的生产,在没有利用雇佣工人阶级劳动的雇主阶级参加的条件下是能够进行的;他们证明: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劳动工具不应当被垄断起来作为统治和掠夺工人的工具;雇佣劳功,也像奴隶劳动和农奴劳动一样,只是一种暂时的和低级的形式,它注定要让位于带着兴奋愉快心情自愿进行的联合劳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工人自已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虽然它在自己的实际组织中,当然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但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已经被扬弃,虽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扬弃,即工人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已的资本家,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他们自己的劳动增殖。这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

  合作社所有制形式虽然不是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但这种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内部否定了雇佣劳动制度,反映了社会化的生产力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所具有的社会性质。合作社所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扬弃。

  第四,中小资本所有制。垄断资本虽然是当代发达国家主要的经济基础,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但与此同时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资本。一般说来,雇工在500人以下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垄断资本发展的同时,中小资本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企业的数目来看,目前发达国家中小资本所创办的企业仍然占绝大多数。美国和英国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高达90%以上,尽管中小企业只占全部企业收入的15%左右,但它在提供就业机会、提供商品和服务、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代发达国家中小资本所有制的发展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所看到的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社会成员来说已经被消灭了的情况有所变化。

  第五,混合所有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除了上述所有制形式外,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所有制形式,即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是这种所有制形式的基本载体。在许多大型的公司里股东既有个人,也有法人(如机构投资者),还有集体(如合作社)和国家。这种所有制形式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新的形。它反映了生产的社会性要求占有的社会性这一历史趋势。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家和私人共有的资本形式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本的结合。其具体的企业形式是国家和私人合营的股份公司。这种垄断资本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形成的:一是国家购买私人企业股票参与私人垄断同盟;二是私人垄断资本购买国有企业股票参与对国有企业的占有和管理;三是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共同投资创办新企业。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形式又可以分为国家控股和私人控股两种形,国家控股企业实际上是国有企业的延伸;国家不控股的企业实际上是对私人垄断资本的种扶助。从国家来说,更便于对这种资本形式进行调节和控制,从私人方面来说,它能直接利用国有资本来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使私人的垄断资本增值更有保障。

  此外,国家和个人资本还在社会范围内存在着一种密切的联系。比如,国家通过提供优惠贷款或价格补贴等形式向私人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国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教育事业,为私人企业提供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劳动力;国家通过加工订货的形式或增加社会福利开支为私人企业提供市场等。这种资本的所有权属于资本家,它只改变私人资本的运动形式,而不改变其组织形式。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国家与军火制造商以及某些高技术产品制造商的联系。

  与所有制形式相联系,发达国家的企业组织形式也是多样的:最主要的有三种企业形式。一是业主制企业。业主制企业也称个体主制企业。从企业的数量来讲,业主制企业在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大多数。以美国为例,业主制企业至今仍然占美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二是合伙制企业。合伙制企业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主合资经营形成的企业。这种企业在美国约占企业总数的30%。二是公司制企业。股份公司的原始形式早在15世纪就已经出现。到19世纪中期以后广泛发展起来,逐步形成现代的股份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股份公司迅速地发展起来。股份公司特别是公众公司一方面加剧了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资本分散化的趋势。也就是说,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集个在少数大公司手里,而持股人数越来越多。股份公司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态,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对私人资本的扬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充分肯定了股份制企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他说:“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只不过在前者那里,对立是消极地扬弃的,而在后者那里,对立是积极地扬弃的。”

  总之,发达国家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资个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由于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商品化的发展程度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和现代市场经济阶段。二者的分界标志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其实践标志是国家开始全面干预经济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其理论标志是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从自由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由市场经济是完全由市场来调节的市场经济。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经济的运行完全是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或价值规律像一只无形的手(亚当·斯密称之为“看不见的手”)调节着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这种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使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经济危机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对生产力的极大破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就将经济危机形容为“社会瘟疫”,如果一个社会不能解决经济危机,那么这个社会就必然会灭亡;当自由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客观上要求在市场机制之上产生一种能够调节市场活动的社会机制,以克服自由市场机制条件下的混乱状态,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国家的肩上;国家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说,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始于“罗斯福新政”。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可以说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顶点。首先爆发危机的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6.3%,倒退了20年;在危机的顶点往往是要爆发革命的。“罗斯福新政”就是经济运行机制的—场革命。罗斯福在竞选演说中就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罗斯福的当选本身就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需要。1933年3月,美国新当选的总统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处在危机存在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为了刺激经济,美国当时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国家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一系列法案,主要措施有提供贷款挽救工商业、刺激私人投资、提高物价、削减农业生产、举办公共工程、给失业者以最低限度的救济等。罗斯福新政对缓和当时经济危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起过重要的作用。    “罗斯福新政”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它从一个侧面提供了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线索和手段。当时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指责罗斯福,说他是在搞社会主义。罗斯福认为这种指责是没有道理的,只要能够使国家摆脱困境,我们可以采取一切适用的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等手段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使自由市场经济逐步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国家能够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在发达国家中,虽然市场经济的模式不尽相同(如美国的竞争型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法国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瑞典的社会福利型市场经济模式等),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目的就在于保障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市场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只不过在有些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大一些,而有些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小些罢了。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维护市场的功能,限制和反对垄断,保护公平竞争。二是矫正市场的缺陷,克服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对企业和个人的微观经济行为予以指导和引导。二是弥补市场的不足,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共设施,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四是纠正市场的偏差,如国家通过相关政策来调整社会的分配,防止贫富差别过分悬殊。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四种。

  第一,财政政策。国家通过制定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来调节国家的经济生活。财政政策分为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和公债。政府支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来生产社会产品的支出,它包括国防、公共设施、科技教育和公益事业以及一般行政费用等开支;另一类是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企业救济及利息支出等。

  财政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周期的波动,使国民经济平衡发展。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发达国家—般交替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国家往往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从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目的。在经济过热时期,国家一般采取收缩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税收,压缩支出,缩小社会总需求。

  财政政策可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加强对那些社会急需而社会投资不足的产业或行业进行投资,国家可以实行优惠税率或者免税,甚至给予财政补贴;为了抑制某些社会投资过剩的产业或行业,国家可以提高其税率,从而优化产业结构。

  财政政策还可以调节人们的收入,维护社会公正。目前发达国家一般通过累进所得税和转移支付的办法避免收入过分悬殊。比如德国的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最高可达56%。

  第二,货币政策。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影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调控国家经济生活的目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法定准备金制度。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必须提取一定数量的准备金,剩余部分可作为贷款贷出。通过法定准备金比率的变动,直接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或减少。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使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达到刺激投资,增加社会有效需求的目的;当经济过热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使货币供应量减少,从而达到缩小社会需求,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二是利率杠杆。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引导市场利率的走向,从而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成本。当经济出现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刺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以取得资金,从而增加向企业或个人放贷的资金;同时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也随着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降低而降低。这就刺激企业和个人增加借款,扩大投资,最后达到增加社会有效需求的目的。当经济出现过热时,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促使商业银行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再贴现金额,从而减少向社会放款的资金;同时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也随着再贴现率的提高而提高,这会促使企业和个人减少借款,缩小投资和消费,最后达到抑制经济过热的目的。三是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此影响市场货币供应量。当经济出现萧条时,中央银行向公众买进政府债券,从而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刺激社会需求。当经济出现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从而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需求。此外,国家还通过变动汇率来影响同际收支。

  第二,社会保障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社会保障政策有:确定最低工资,实行社会保险,如退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济等。正是这些社会保障政策缓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使整个社会能够比较稳定地向前发展。

  第四,经济计划。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确定一定时期的目标,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导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二战后,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推行各种不同的经济计划。这种计划有整个国民经济一定时期的计划,如法国的五年计划,日本的经济自主五年计划。也有某一领域、某一部门的计划,如美国的航天计划和能源计划。有中长期经济计划,有短期经济计划,有的还有国土开发计划等。这些计划的作用在于,指明经济发展方向,向各界提供经济信息,协调各方面的利害关系等。尽管这些计划大多不是强制性的,但国家可以通过经济的、行政的等手段来促使计划的实施:为了保证计划的实施,一些国家还设立了专门机构。日本设有经济企划厅,法国设省计划总署和现代化委员会。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并不是要取代市场经济的作用,而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和缺陷。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可以这样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基本消失了。认为资本主义是没有计划性的说法已经陈旧了,现在资本主义已经直接发展到有高度计划性的形式。邓小平说,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手段。

  此外,国家还通过经济法规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如银行法、公司法、会计法、证券交易法、票据法、所得税法、统计法、破产法、反垄断法等等。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就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社会性的要求,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资本的国际化与国际调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的国际化或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资本的国际化或全球化就是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越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

  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国际贸易(产品在国际范围内流动)。各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市场的依存度增加。二是投资国际化(资本在国际范围内流动)。各国经济互相渗透的能力加强。三是跨国公司(企业在国际范围内组织)。跨国公司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生产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大。资本的国际化是生产社会化程度进—步提高和发展的表现。

  资本的国际化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国际范围内展开,需要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调节,以缓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一方面对本国的经济加强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协调,建立了一些国际协调的机制,如欧盟、西方七国财长会议、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原以讨论经济问题为主,以后政治问题也成了重要议题。俄罗斯1994年正式加入,现为八国集团),范围更广的还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等。这些国际组织对于调节各国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利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单一的角色变成了双重角色,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国家扮演“守夜人”的角色,“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外部条件使之不受工人和个别资本家的侵犯。”。这些外部条件,主要是保卫国家的安全不受侵犯,制定和实施法律,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不被扰乱,创造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良好环境等。在现代市场经济阶段,国家个仅仅是“守夜人”,而且是经济生活的参与者和调节者。这种角色的转换是迅猛发展的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恩格斯指出:“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作用力,要求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压力,迫使资本家阶级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

  国家角色的这种转换,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正在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各种方式包括计划调节等方式在缓解;社会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正在通过提高劳动者收入、刺激消费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缓解;现代生产的规模要求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特别是科学研究的社会化与私人投资能力有限和分散的矛盾正在通过国家参与和组织协调等方式在缓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正在通过劳动政策、分配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劳资协调等方式在缓解;垄断资本国际竞争的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正在通过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在缓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形容的“社会瘟疫”那种经济危机几乎看不见了。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不可避免的战争也消失了。这些矛盾的缓解,大大促进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资产阶级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革命作用。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马克恩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所阐明的生产关系—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的原理是正确的。在《宣言》中,他们明确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日益发展的生产力迫使资产阶级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的经营管理和生产资料所有制采取日益社会化的形式。从单个资本家所有制到集团资本家所有制再到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所有制的转变,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当代发达国家生产关系的调整正是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的规律。战后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较快地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使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没有这种革命化,资本主义早就土崩瓦解了。

  2.资本主义还有相当强的生命力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有相当大的调整余地,资本主义还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资本主义还有相当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是指日可待的。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直到现在,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还没有全部发挥出来。资本主义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仍然合较大的发展空间。

  3.马克思和恩格斯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当时的资本主义可以说还处在幼年时期,其生命力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就像一个小孩,刚刚学习走路,还很不稳,不时地摔倒。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的就是这样的资本主义。他们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的规律,根据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应该说,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是科学的,所依据的事实是真实的,论证的逻辑也是严密的,但马克思和恩格斯低估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即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在《宣言》中,他们就指出:“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圣人,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当时的资本主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难以为继的样子。

  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并没有改变

  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寿命估计得太短了,但他们所揭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并没有改变。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完全解决。当代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措施,其中相当大的部分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措施。实施这些措施的目的就在于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病。资本主义弊病不断克服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不断灭亡、社会主义不断成长的过程。当然我们不能将社会主义理解为经济上统制、政治上专制、思想控制的那种社会主义模式,那种模式不能给人民带来自由和幸福,是没有前途的。

  马列毛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对反动派造反有理、专政有理、继续革命有理”。这就是马列毛主义根本道理,这就是马列毛主义的精髓。

  几千年来总是说压迫有理、剥削有理,造反无理。自从马克思主义出来,就把这个旧案翻过来了。马克思有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由于这些发现,就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指出:“马克思的第二个重要发现,就是彻底弄清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揭露了在现代社会内,在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的。”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资本家、地主及其走狗等反动派对工人、农民等劳动人民压迫无理、剥削无理,而劳动人民对反动派造反有理。根据这个道理,千百万劳动人民就组织起来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就干社会主义。

  列宁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他的一系列重要著作中特别强调和系统说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道理。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列宁说:“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可能还没有走出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的圈子,用阶级斗争学说来限制马克思主义,就是割裂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变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只有把承认阶级斗争扩展到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一般阶级社会是必要的,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于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这一点的人,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新阶级对较强大的敌人,对资产阶级进行的最奋勇、最无情的战争,资产阶级的反抗,因为它被推翻(哪怕是在一个国家内)而加强十倍,它的强大不仅在于国际资本的力量,在于资产阶级的各种国际联系的牢固有力,而且还在于习惯的力量,在于小生产的力量。因为,可惜小生产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而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量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由于这一切原因,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不进行长期的、顽强的、拼命的、殊死的战争,不进行需要坚持不懈、坚韌不拔和意志统一的战争,便不能战胜资产阶级。”列宁的以上论述,充分说明了对反动派专政有理。正是根据这个道理,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树立了第二个伟大里程碑。

  毛泽东同志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首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打倒了蒋介石反动派,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又总结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经验,吸取苏联修正主义上台的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性。”毛泽东同志还谆谆教导我们:“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们“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修正主义上台,就是最坏的资本主义”,就是法西斯专政,劳动人民就会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充分说明了无产阶级专政下还要继续革命的道理,充分说明了对一切剥削压迫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党派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走资派等反动派造反有理、专政有理、继续革命有理。根据这个道理,全国亿万人民热烈响应毛主席号召,积极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重点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他们的权,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斗私、批修”,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挖掉修正主义的根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合理的。实践证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完全正确的。

  总之,毛主席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毛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大革命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两大革命实践(打倒蒋介石,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把马列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毛泽东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树立了第三个伟大里程碑。

  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和防止复辟是革命的根本问题。马列毛主义回答这些问题所讲的根本道理,就是马列毛主义的精髓,用一句话槪括,就是本文开头所说“对反动派造反有理,专政有理,继续革命有理”。

  所有反动派对马列毛主义的精髓都怕的要死,恨的要命,千方百计加以歪曲和篡改。资改派说什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这是打着红旗反红旗,其险恶目的就是为他们通过“决议”,彻底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彻底否定毛主席的晚年辉煌。这是痴人妄想,理所当然的遭到革命群众的坚决反对和彻底批判。

  最近有文章透露,习总要建立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如果是真,那就太让人惊愕了。不讲对反动派造反有理、专政有理、继续革命有理,要建立哪门子的马克思主义?整天大搞私有化,让国内外资本家疯狂榨取亿万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救美国援霸权,完全与马列毛主义背道而驰,却要打出马克思主义旗号为其保驾护航,能做到吗?别忽悠人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经典,丢掉毛泽东思想,哪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搞来搞去,还不是邓三科那一套,只能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学习笔记

  在同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列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最近我再次学习了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上)第255页,下同)一文,深刻认识到列宁对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主义的批判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我们批判当代修正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体会如下:

  1、同修正主义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完全战胜外部反马克思主义学派之后的斗争的继续,也就是说修正主义只是外部一切反马克思主义学派在新形式下的一个变种,是外部反马克思主义学派“另找出路”的结果,变外部的公开的斗争为内部的公开的斗争,斗争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只是斗争的形式和原因的改变。

  列宁说:“在马克思主义把一切比较完整的、同马克思主义相敌对的学说排挤出去之后,这些学说所表现的趋向便开始给自已另找出路。斗争的形式和原因已经改变,但斗争还在继续着。马克思主义创立后的第二个50年(从19世纪90年代起)一开始就是同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派别进行斗争。这个派别叫伯恩斯坦派,因为曾经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伯恩斯坦以最嚣张的态度和最完整的形式提出了对马克思学说的修改,对马克思学说的修订,即修正主义。”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新形式下的继续。同时联系到赫鲁晓夫及中国邓小平修正主义产生的时机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即每当享有盛誉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领袖人物去世之后,修正主义就会立即抬头,乘虚而入,企图以自已的修正主义来取代马列主义,以扭转革命的航向,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还指出一点,“修正主义”是伯恩斯坦之流对自已学说的自诩,“修正”应当从反面去理解,即歪曲、篡改和背叛。

  2、在哲学方面,修正主义以进化论代替辩证法,以唯心主义代替唯物主义。

  列宁指出“在哲学方面,修正主义跟在资产阶级教授的‘科学’的屁股后面跑。教授们要‘回到康德那里去’,修正主义就跟在新康德后面蹒跚而行。教授们重复僧侣们已经说过一千遍的、反对哲学唯物主义的滥调,修正主义者就傲慢地微笑着,嘟哝着(按最新出版的手册逐字逐句的嘟哝着),说唯物主义早已被‘驳倒’了。教授们蔑视黑格尔,把黑格尔当作一条‘死狗’来看待,而自已却在宣扬比黑格尔唯心主义还要浅薄和庸俗一千倍的唯心主义,同时带着蔑视的意思对辩证法耸耸肩;修正主义者就跟着他们爬到从哲学上把科学庸俗化的泥潭里面去,用‘朴素的’(而且是平静的)‘进化论’去取代‘狡滑的’(而且是革命的)辩证法。”

  列宁对修正主义哲学根源的揭示,从赫鲁晓夫和中国的赫鲁晓夫的身上得到进一步的证明。在此仅举一个例子:邓小平们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邓小平亲自主持制定的《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又列举了一系文革中取得的经济成就,应该说这又是对文革的一个肯定,二者互相矛盾,为此在所列举成就的后面加了这样一句:“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的事业会取得比这大得多的成就”。“如果”二字就彻底暴露了邓小平们唯心主义的“浅薄和庸俗”,以假设代替事实来否定文化大革命,他们成天叫嚷的“实事求是”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崩溃的边缘”论本来就是唯心的,为了自圆其说,再来一个更加唯心的“如果”,以一个唯心论来证另一个唯心论,这就是中国修正主义的一大“亮点”,这不是“比黑格尔唯心主义还要浅薄和庸俗一千倍的唯心主义”又是什么呢?列宁在这里所说的“教授”是指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国的修正主义者也没有超出“跟在资产阶级教授的‘科学’的屁股后面跑”的规律,他们还把茅于轼、左利克等国内外资产阶级反动知识分子捧为座上客,为自已制定发展战略和改革路线图。可见唯心主义的修正主义者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着不解之缘。

  3、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否认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结论。

  列宁说:“在政治经济学方面,首先应该指出,修正主义在这一方面所作的‘修改’更广泛祥细得多,他们竭力用‘经济发展中的新材料’来影响公众。他们说,聚集和大生产排挤小生产的过程,在农业方面完全没有发生,而在商业和工业方面也进行得极其缓慢。他们说,现在危机已经更少见,更弱了,卡特尔和托拉斯大概会给资本提供根本消除危机的可能。他们说,阶级矛盾有减弱和缓和下去的趋势,所以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最后他们说,就连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也不妨按照柏姆——巴维克的观点加以纠正。”

  否认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就是否认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否认‘危机论’和‘崩溃论’就是粉饰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在这方面中国的修正主义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不仅是粉饰资本主义的问题,而是把资本主义当作楷模去学习,去引进,使中国经济基本上资本主义化。更严重的是,当他们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引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他们却佯装不知,在自已已是危机四伏的时候,还以救世主的姿态高叫什么“救美国就是救中国”,还向帝国主义加紧输血,这除了证明修正主义就是卖国主义之外还有别的什么更合理的解释?他们从来没有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根本否认雇佣劳动制的剥削性质,大力推进私有化,在中国培植了一个势力强大的新生资产阶级和数以亿计的被剥削的雇佣工人,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置于资本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牢笼之中,这是中国当前的残酷事实,也是修正主义必然导致的恶果。

  4、在政治方面,他们抹煞阶级斗争,主张阶级调和。认为社会主义是可以通过资本主义发展来实现,而不是通过资本主义的灭亡来实现。

  列宁说:“在政治方面,修正主义者企图真的修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即阶级斗争学说。他们说,政治自由、民主以及普选制已经把阶级斗争的根据消灭掉,并且把《共产党宣言》里的‘工人没有祖国’这个旧原理变成不正确的了。他们说,在民主制度下,既然是‘大多数人的意志’起支配作用,那就不能把国家看作阶级统治的机关,也不能拒绝同进步的社会改良派资产阶级结成联盟去反对反动派。毫无疑义,修正主义者的这些反对意见,是一个相当严整的观点体系,即大家早知道的自由资产阶级的观点体系。”

  否认阶级斗争是一切修正主义者的最主要特征之一,中国的修正主义毫不例外。当中国共产党刚刚取得政权以后,刘少奇就提出了“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口号,鼓吹“剥削有功”,企图把中国引上资本主义道路;当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刘少奇、邓小平又把“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谬论,背着八大主席团塞进八大决议,否认无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毛主席逝世后,邓小平更加疯狂地攻击毛主席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并把这种否定写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决议〉中批判毛泽东阶级斗争理论的文字可谓连篇累牍,从八大一直批到毛泽东逝世为止,甚至嘲笑毛泽东不懂马列,胡说什么“他(指毛泽东——笔者注)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还始终认为自已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须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

  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坚持阶级斗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阶级斗争就是背叛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不难理解的道理。令人气愤的是,一个可耻的无产阶级的叛徒,毫无羞耻之心,居然把自已打扮成英雄,反诬真正的马列主义战士不懂马列,这正验证了民间的一句俗语:人无廉耻,百事可为。进而他们公然变“以阶级斗争为纲”为“以经济发展为纲”,彻底扭转了中国革命的航向。结果呢,他们否定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却掩盖并助长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斗争,在已经消灭了资产阶级之后又催生出大批的新生资产阶级分子,而工人下岗,农民失地,亿万人民被重新推入被剥削被压迫的深渊。这才是邓小平们制造的真正“悲剧”。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阶级斗争空前尖锐激烈的情况下,当局者仍然不提阶级斗争,也不抓阶级斗争,任由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专政,作为共产党人这是不能容忍犯罪。

  5、修正主义者否认社会主义运动的最终目标,因而使他们失去理想和信昂,缺乏处理复杂事物的战略眼光,在政策上表现出应付和投机的特点。

  列宁说:“修正主义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所抱的态度,是同它的经济倾向和政治倾向相辅相成的,‘最终目标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伯恩斯坦的这句风行一时的话,比许多长篇大论更能表明修正主义的实质。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整个资本主义演变的基本特点,为谋取实际的或可以设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修正主义的政策。从这一政策的实质就可以明白地知道这一政策可能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每一个稍微‘新颖的’问题、每一次稍微出人意料和没有预先觉察到的变动(即使这种变动是在极小的程度和最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发展的基本路线)都不可避免地总要引起某种形式的修正主义。”

  没有最终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就没有坚定的信昂。社会主义运动的最终目标应当是通过一个消灭(消灭私有制)两个彻底决裂(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彻底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彻底决裂),进而实现共产主义。伯恩斯坦是不讲最终目标的,无独有偶,中国的赫鲁小夫邓小平同样是不讲最终目标的。他在上世纪80年代接见非洲领导人时讲了这样三句话:我劝你们现在不要搞社会主义;我建议你们集中精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只要经济搞上去,人民生活改善了,满意了,叫什么主义都可以。看看吧,他不仅不要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连社会主义这个最近的目标也是不要的,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至于其中所说的“人民”当然是指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而不是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千万不要当真了。再看看事实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口号,不但销声匿迹,还常常被一些人耻笑,反之什么“小康社会”、“摸着石头过河”、“和谐社会”、“中国梦”、“伟大的民族复兴”等等似是而非、模凌两可的口号叫得震天价响,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毫无关系,正在误导中国的改革方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个新生事物,即列宁所说的“稍微‘新颖的’问题”,它是为了反修防修,捍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尽管有一些失误,但主流是好的,应当肯定。邓小平们不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从走资派受了打击、批判,个人利益受损,名誉扫地的报复心态出发,全盘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并成为他继续推行修正主义的借口和理由,证明了列宁“而每一个稍微‘新颖的’问题、每一次稍微出人意料和没有预先觉察到的变动(即使这种变动是在极小的程度和最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发展的基本路线)都不可避免地总要引起某种形式的修正主义。”是英明的论断和伟大的预言。

  6、列宁还在文章中特别批判了修正主义者一贯粉饰和误导小生产的错误观点。

  列宁说:“修正主义者一贯地粉饰现代小生产。。。。他们(指小生产——笔者注)在资本主义的统治下,不可能支持下去,农民经济在资本主义统治下没出路,农民必须接受无产者的观点。。。。。。从政治方面来说,他们(指修正主义者——笔者注)的毛病就是不可避免地,有意或者无意地号召农民或推动农民去接受私有主的观点(即资产阶级的观点),而不是推动他们去接受革命无产阶级观点。”

  中国曾是一个小生产的王国,全国解放后,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小生产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把他们引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这也是毛主席革命路线战胜刘邓修正主义路线的结果。毛主席逝世以后,邓小平上台,利用小岗村这个反面典型,一举瓦解了几乎全国所有的集体经济,使农民重新成为单打独斗、一盘散沙的小生产者,为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广大的小生产者创造了条件。现在农业堪忧,农村堪忧,农民更堪忧!反证列宁指出的“农民经济在资本主义统治下没出路”的论断正确。事实再一次证明“只有社全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一个真理,也证明了修正主义的荒谬和反动。

  以上几点足以看到列宁反对修正主义的鲜明态度和深刻的革命思想,也可以看到修正主义的鼻祖伯恩斯坦同中国现代修正主义者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共性,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邓小平之流的本来面目。顺便指出,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死不认输。尽管自已的观点荒谬透顶,漏洞百出,尽管事实一次又一次地揭穿他们的谎言,他们还是会“硬着头皮顶住”(邓小平语,见〈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因此不要对他们抱有任何幻想。

  当然中国的修正主义还有自已独具的“特色”,我认为主要有:

  (1)、伯恩斯坦是公开的对马克思主义提出挑战,明目张胆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没有隐瞒自已的观点,是阳谋。而中国的邓小平之流,就不及他们的老祖宗了,他们是打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号来歪曲和篡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是阴谋。说明修正主义者在品质上是一代不如一代,也说明修正主义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不披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张虎皮就无法生存下去。

  (2) 伯恩斯坦派是思想上趋向资产阶级,但他们手中并没有巨额财富,还只是一个资产阶级世界观的问题;而中国的修正主义者是中国的当权派,他们利用自已手中的权力,在改革开放中化公为私首先富起来,成为地地道道的官僚资产阶级.如果说伯恩斯坦仅仅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或走狗,则中国的修正主义者则是名副其实的官僚资产阶级分子,从政治到经济都走向反动.这一点是中国修正主义者与时俱进的”特色”.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