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概括为五种长征精神的国家领导人

  []在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近万字的讲话,无不紧紧围绕“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这一核心内容。什么是伟大的长征精神,讲话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伟大的长征精神中,习近平最重视什么?新华网《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回顾昨天的长征路,是为了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开辟明天的长征路。

  长征永远在路上。习近平讲话中用四个“伟大远征”概括80年前那史诗般伟大壮举的意义,用五种“精神”、六个“必须”明确今天的遵循,指引明天的方向。

  习近平的讲话中,这一句非常重要: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习近平最重视理想信念。

  人民,是理想之根信念之源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谈起人民,习近平的话语是如此深情。他说:“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

  人民,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之根、信念之源。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初心”。

  80多年前,带着这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初心”,红军集结出发北上。

  习近平说:“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他讲了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的一个故事: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千言万语抵不过这一句话。这就是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人民不拥护这样的党拥护谁,不支持这样的军队支持谁?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与民同苦、为民而战,理想信念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厚土沃壤,又在人民群众的心田中播撒了理想信念的种子。因此,“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出席大会。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理想信念,是长征胜利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

  而理想信念,正是长征的精神瑰宝。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及肖华将军在1965年创作的《过雪山草地》一诗。

  这首诗真实反映了当年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时饥寒交迫、艰难困苦的处境。长征到底有多艰辛,习近平在讲话中还列举了一系列数据: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

  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尽显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难、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

  80多年前,中国革命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年轻弱小的红军队伍义不容辞走上长征路,顽强生存、英勇战斗,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没有理想信念,就不会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没有理想信念,就不会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没有理想信念,就不可能纠正错误路线,从胜利走向胜利。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习近平铺开了一幅星星之火迅速燎原的画卷,长征行走中的红军手中有火种,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凭借理想信念,走向胜利之巅。

  2016年9月23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核心

  和理想信念密切相连的,是精神,是精神状态。

  长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什么是伟大的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习近平高度凝练地总结了长征精神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

  这五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既是长征精神的组成,也是长征精神的基础,更是长征精神的灵魂。

  美国作家和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纪录长征:中央红军在历时一年的长征中,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

  经过千锤百炼的战斗,红军的理想境界、意志品质、战斗作风、团结精神、纪律观念等都得到极大提升,一步步凝聚成战无不胜的钢铁洪流。

  在宁夏调研时,习近平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

  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长征精神的核心要义,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致胜法宝。

  2016年7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调研考察。这是7月18日上午,习近平在固原市西吉县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时代变了,理想信念永远不变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取得了多大成就,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习近平说了,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

  今天的长征,仍然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

  习近平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对此,习近平具体提出了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的六方面要求。排在首位的仍然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坚定的理想信念离不开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的精神前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离不开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要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理想信念要在党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时,用“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用发展、改革和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句话,无论时代如何“变”、条件如何“变”,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永远不会变。

  新的长征路上,理想信念永远是精神航标。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辑著作)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是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辑的一部党史著作,首次出版于2016年6月。

该书反映了1921—2012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全书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册,共60余万字。

该书获得2016年度好书奖,

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该书记述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至2012年十八大召开90多年的历史,准确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90多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贯穿党的全部历史的一条红线,也是贯穿编写工作的一条红线。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第二章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四、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展工农运动

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工人运动的高潮和农民运动的初步开展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国共合作的建立

革命新局面的形成和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五卅运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国民党新老右派的限共、反共活动和共产党的退让

三、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

湘鄂赣工农群众运动的高涨

党的建设的推进和组织的发展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失败

国内外反动势力以蒋介石为中心的集合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及其后的形势

危急形势下召开的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三章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第四章 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和革命的低潮

八七会议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向赣南闽西进军

古田会议与党和红军建设纲领的制定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三、革命走向复兴时的“左”倾错误的纠正和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革命的复兴和“左”倾冒险错误的出现及纠正

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各方面建设

四、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和左翼文化运动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五、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遵义会议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红军北上,一、二、四方面军会师

南方红军游击战争和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

六、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抗日高潮的到来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二、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三、克服右倾错误,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

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局势和党的方针

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百团大战

打退和制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

五、克服严重困难,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

敌后军民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

克服经济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

六、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

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

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七、加强党的建设,开展整风运动

提出加强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理论

整风运动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八、党的七大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五章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和党的方针

二、以积极防御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打败蒋介石进攻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三、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四、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挺进中原和战略进攻的全面展开

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和整党运动

五、夺取全国胜利纲领的制定和实施

阐明夺取全国胜利的政治、经济纲领和军事原则

增强全党的政策和策略观念

六、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局面的形成

七、伟大的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

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没收官僚资本 建立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和统一全国财经

二、抗美援朝战争、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

三、恢复国民经济和各项建设的展开

调整工商业和扩大城乡交流

民主建政和统一战线工作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除旧布新

四、为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奋斗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引导个体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各项工作的推进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宣传思想工作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

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加强执政党建设和为增强党的团结而斗争

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确立的意义

一、党的八大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八大后的进一步探索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二、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

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纠“左”过程中的曲折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反右倾”斗争和继续“大跃进”的严重后果

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的调整

八字方针的提出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七千人大会及其后的进一步调整

五、经济上调整任务的完成和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发展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错误批判

三年继续调整的决策和三线建设布局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宣布

六、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中国和亚非拉国家关系的发展

中美对抗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中苏论战和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七、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总结

十年建设成就和探索中积累的主要经验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对内乱的抵制与抗争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面内乱

“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两次中央会议对“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全面夺权”导致全面内乱和对内乱的抵制

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

九一三事件和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

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经济建设和科技等方面工作的艰难进展

7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及三线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国防和科技战线取得的新成就

四、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五、1975年的全面整顿及其中断

“批林批孔”运动和围绕筹备四届全国人大的斗争

全面整顿的展开和“四五”计划的基本完成

六、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全国抗议运动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党在1949年至1976年的历史性巨大成就
第九章 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第十章 改革开放新阶段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二、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完成

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社会关系

拨乱反正中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展开

对外开放和创办经济特区

四、党的十二大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以城市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六五”计划的完成与“七五”计划的制定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五、党的十三大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

六、外交、国防战略的调整和“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

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与初步实践

七、经受政治风波的考验和治理整顿的完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治理整顿的成效和“七五”计划的完成

一、党的十四大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纲领的制定与实施

经济发展实现“软着陆”和“八五”计划的完成

二、党的十五大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三、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

四、政治文明、先进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

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稳步发展

“九五”计划完成和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

五、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两岸交流的扩大

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六、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明确党的建设总目标和两大历史性课题

扎实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和开展“三讲”教育活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第十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一、党的十六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制定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

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十五”计划的完成和“十一五”规划的制定

三、党的十七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概括和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四、深化改革开放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应对各种挑战和“十一五”规划的完成

积极稳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五、新世纪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工作与祖国统一大业

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

坚持和平发展合作,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推进“一国两制”实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六、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推进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七、党的十八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

坚定不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提出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任务,并在编写工作启动后亲自审定编写工作方案,作出长篇重要批示,给予重要指导。本书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务委员会具体领导下,历时六年编写完成。在编撰过程中,注意吸收《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精华,并积极吸收党史研究最新成果。

在本书编撰过程中,恰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了记述内容的完整性,将时间下限向后顺延,反映了1921—2012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作品主题

(一)坚持党性原则与坚持科学精神的统一

党史研究是一门具有鲜明党性的科学,承担着政治和学术双重使命,必须既坚持党性原则,又弘扬科学精神。坚持党性原则与坚持科学精神相统一,目的是在“求历史之实”的基础上,“求历史之是”,以从根本上解决党史研究“为谁编撰、怎样编撰”的问题。

《九十年》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一是坚持把党和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九十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历史的把握,坚持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的把握,坚持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的把握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之间关系的把握,坚持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二是坚持紧紧围绕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来选择史料,展开立论。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和国家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通过《九十年》的编撰出版,为深入认识和正确解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三是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准确记载和全面反映党的历史,使这部书可信、可取。既充分反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又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做到讲成绩不夸大其词,讲问题不文过饰非。四是对有代表性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以富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予以批驳,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例如,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作用问题,对延安整风的起因、过程、影响问题,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问题,对1957年的全党整风与反右派运动问题,对“三年暂时困难”问题,对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的“两年徘徊”问题等,《九十年》都作了有理有据的记载。

(二)坚持按照历史本来面貌写历史同站在时代高度写历史的统一

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历史现象纷繁复杂。一部成功的史书,既要按照历史本来面貌写,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同时又要站在时代高度,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进而形成新认识、得出新结论。《九十年》就是这样一部坚持按照历史本来面貌写历史同站在时代高度写历史有机统一的成功史书。

《九十年》坚持一切从历史事实出发,用确凿、翔实的历史资料说话。例如,在写井冈山斗争时期发展党员时,就写到了党员的条件:“(1)政治观念没有错误的(包括阶级觉悟)。(2)忠实。(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4)没有发洋财的观念。(5)不吃鸦片,不赌博。”这是原汁原味的记载,不溢美、不修饰,反而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这就是按照历史本来面貌写历史。

同时,《九十年》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党中央关于历史问题的最新认识作为评价依据,充分运用新的思想武器、新的研究方法,在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深化对原有一些问题的认识,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例如,《九十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经验的总结、对“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总结、“结束语”中对党的90年历史的总结,就都体现了作者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写历史之后,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三)坚持写党的历史同写人民的历史、国家和社会的历史的统一

党的历史是在党和人民力量为主导的情况下,各种历史因素合力的结果。因此,党史研究应该把写党的历史同写人民的历史、国家和社会的历史统一起来,在多层互动中展示党史的无穷魅力。《九十年》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首先,《九十年》的背景是十分宏阔的。这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探索和奋斗。其次,《九十年》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既有党的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更用主要篇幅展示党和人民的不懈奋斗史。第三,《九十年》的人物是十分多样的。既有党的领袖人物,又有普通战士、百姓;既有英雄群体,又有模范个人;既有大量的正面人物,又有少量必要的反面人物;等等。第四,《九十年》的事例是十分典型的。例如,《九十年》在写抗日战争时期历史时,对人民群众的作用作了这样的描述:“在很多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幼都是八路军、新四军的耳目:群众在各个山头和村庄之间设置各种报告敌情的联络信号;各村自卫队、儿童团有组织地传递‘鸡毛信’等紧急信件;冀中群众为使夜间活动的八路军部队不被敌人发现,自动地把所有的狗都打死,出现了‘行军百里无狗叫’的情形。”正是通过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生动描写,使党的“陷敌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评价得到生动体现。

(四)坚持写“党怎么说”同写“党怎么做”的统一

党的90多年历史是由一系列历史活动组成的。在这些历史活动中,有许多文献记录的是党的思想理论的发展过程和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这方面的内容一般称之为“党怎么说”。但是党的90多年的历史活动,更多的内容还是党领导人民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有效推动实践发展的历史过程,一般称之为“党怎么做”。党史研究只有把这两方面都写充分,才能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完整性、生动性。

《九十年》首先注重把“党怎么说”写清楚。《九十年》和以往的一些党史基本著作相比,注重更为详细地阐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发展历程,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过程,分别以专门的章节阐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形成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过程,阐述了这些思想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阐述了在这些思想理论指导下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

《九十年》同时重点写了“党怎么做”这方面的内容。在写作过程中,编写组力图避免把党史写成“文山会海”,因此,注重以更多的笔墨记述党是如何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动员、组织、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去奋斗的,写清楚各级党组织以及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尤其是在写改革开放新时期这段历史时,注重写人民群众的探索实践对于中央决策形成的基础性作用,如农村承包到户的出现、乡镇企业的涌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些创举,等等,都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大胆创新的产物,后来,其中的许多成功做法又得以升华为党的政策,并在全国推开。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艺术特色

《九十年》注意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全程全景勾勒出党的90年历史的大轮廓和关节点。从时间上说,就是紧紧抓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从空间上说,就是写好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这三个史。这样,读者读了《九十年》之后,就对党的90多年历史大致有了一个宏阔的把握。

同时,《九十年》非常注重写好中观和微观,注重用真实的故事、感人的细节来表现历史,用丰富的文献、翔实的史料来展现历史,努力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例如,在写到大生产运动中,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带头行动时,《九十年》是这样表述的:“毛泽东在自己窑洞下面开垦了一块地,种上了菜;朱德组织一个生产小组,开垦菜地三亩;1943年,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举行纺线比赛,任弼时夺得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这些细节,让读者对历史有了更真切的了解,增强了党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九十年》编写组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写九十年的前七十年,要以《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为基础,进行充实和提高”的重要指示,坚持把《七十年》作为重要依据和基本参考,全面继承它的精华和有益成分。《九十年》还充分利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等党史基本著作的研究成果。侧重借鉴这些重要著作中对一些重大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的基本判断和精彩点评。同时,编写组认为,《九十年》对《七十年》的最好继承,应当是在《七十年》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争取有所丰富、有所发展。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九十年》在内容上有了进一步创新。一是认真体现中央关于党史问题的新判断、新结论;二是注意吸收史学界公认的新成果、新评价;三是重点对后“二十年”历史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

第二,《九十年》在形式上作了进一步创新。一是每个节都添加了导语,导语视情况有长有短,写法也不拘一格,但要尽可能写得精彩生动、引人入胜。二是采用了总结式点评、勾连式点评、总结勾连式点评等多种形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三是叙史大部分采用的是直叙,根据需要有时也穿插使用倒叙、插叙等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四是为适应当今读者的阅读需要,《九十年》在正文中选配若干历史图片、图表,扩大了书的信息量,增强了书的可读性。

第三,《九十年》在审编力量的组织上作了进一步创新。经习近平同志亲自批准成立的咨询审议组,在过去的党史著作编写中是从未成立过的,这充分反映了中央领导同志对《九十年》审编工作的高度重视。咨询审议组不仅“挂帅”,而且“出征”,共召开6次全体会议和多次小组会议,对书稿逐章逐节逐段进行审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在编写力量的组织中,还坚持了室内外力量的结合、老中青学者的结合,以及业务工作与后勤保障的结合,从组织上保障了繁重编写任务的顺利完成。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出版以来,发行量已经突破百万。

获得2016年度好书奖年度荣誉图书、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入选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第十二批学习书目。

  • 1. .人民网[引用日期]
  • 2. .新华网[引用日期]
  • 3. .东方网[引用日期]
  • 4. .澎湃新闻网[引用日期]
  • 5. .共产党员网[引用日期]
  • .人大新闻[引用日期]
  • 7. .中国文明网[引用日期]
  • 8. .中国文明网[引用日期]
  • 10.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生就像一次长征,有千千万万个困难在对岸等着,无论失败与成功,主要有一颗乐观向上,不为危险,勇于先锋的心,那你就是英雄,你就是成功者,你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红军。

  困难重重我们挺着,因为我们有巧渡金沙江的智慧,有飞夺泸定桥的勇气,有迎接暴风雨的心态,有悲观的准备,有乐观向上的精神,有勇往直前,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的毅力。相信我们能走好长征,我们能使长征变得精彩,变得更加辉煌。

  一提起长征,大家都会知道,长征是1934年10月起程的,在长征中红军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有对于战士们他们经过了多少苦难以至于五岭山脉绵延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细小的浪花,乌蒙山的气势磅礴在红军眼里只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还有他们也睡过在冰天雪地的雪山上,战士面对陡峭的绝壁也曾经走过。许多战士在长征中牺牲了,草地、雪山和河流中,埋葬着我们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

  《长征》是一篇军事纪实小说,其作者是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长征》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长征是历史上罕见的远征。它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总面积比欧洲许多国家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型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阔湿地。而更重要的是,红军在饥饿、寒冷、死亡的威胁下,不但要与无论是武器、还是兵力都优于自己的国民党军作战,还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长征万般曲折艰险,然而红军却最终取得了胜利,靠的是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中国工农红军一路浴血奋战,、舍身忘死,传播着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理想。于是,贫苦的农民、失业的工人知道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知道了红军可以改变一切不公。他们随手拿起扁担、锄头,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

  红军用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都值得我学习,因为这些精神可以创造人间奇迹!

  大家应该知道长征吧,你们知道原因吗?是因为中央红军不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建立新的根据地,以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被迫于1934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就这样,红军开始了漫长的长征之路。

  强渡大渡河和湘江时,河水被战士们的鲜血染成一片红色;森林里进攻时,地上布满了“红军坟。”这些战士为了革命,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在这么多感人的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在红军翻雪山的那几天中发生的一件事。有一个红小鬼(小红军)一直想带红军帽,扛着枪上战场。但他在雪山中走不动了,一位首长见了,急忙走过来,掏出一些肉皮子给他吃。一开始他还推辞,但首长一直坚持让他吃下去,最后红小鬼答应了。走了一段路程之后,他看见路边躺着一位战士,这个战士就是那位首长,红小鬼伤心说:“首长,你快吃啊!”但首长说:“小子,别浪费食物了,对了,帽子、枪给你。”说着吃力的把枪和帽子给了他,接着,闭上眼睛去世了。红小鬼用些草把首长盖住,就跟着队伍翻雪山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打败了蒋介石,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读过《长征》这首诗后,尤其是那一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深有感触。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充分写出了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把什么事都看作平平常常的小事。红军这种乐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写出了红军把高大的五岭看作细小的波浪,把雄伟的乌蒙山看作脚底滚过的泥丸。红军这种坚强、把大事化小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水拍击着悬崖两端,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桥上只剩下十几根铁索,给人深深的寒意。大渡桥上的木板已经没有了,只剩下几十根铁索,下面的水流十分急促,军人们都是一点一点爬到对岸的,在途中许多战士都牺牲了。红军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敬佩啊!我非常的感动,我们怎能不向红军学习呢?“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更让红军欣喜的是渡过了岷山,个个喜笑颜开。过岷山,是多么不容易啊!岷山是个千里雪的雪山,红军在雪地里只能吃草根和树皮,在雪地里,战士们没有棉衣,只有衬衫,可见当时很冷。

  我要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能让红军的鲜血白流。

  “苦不苦, 想想长征两万五”。这句话是对长征最经典的概括。长征途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令我最感动的两个故事是《金色的鱼钩》》和《吃水不忘挖金个人》。我反复读了很多遍。

  《金色的鱼钩》里的老班长将自己钓到的鱼熬了一大锅鱼汤,让同志们在极端困难的境况下享用到了一顿丰盛的大餐。而老班长只吃同志们吃剩下的鱼骨头。有一个同志发现了想要劝阻,老班长赶紧阻止了他,并语重心长的对那个战士进行了一番教育。像老班长这样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值的我们赞扬和学习。

  让我再说一说另一个感人的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1939年9月的一天,毛泽东和他手下的同志们来到了一个叫沙洲坝的村庄,那里干旱无比。毛泽东见此情景合同自志们一起动手挖井。当地的村民看见后也纷纷拿来挖井的工具,帮助他们挖井。当他们挖到约五米深的时侯,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村民们接着又挖了好几口这样的井。村里的用水就方便了很多。人们为了感谢毛主席便在第一口井前立了一个碑,碑上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很多人上小学时都学过《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很多人第一次来到这口井前,都要打上一桶水,喝上一口,以此来表达对往事的回忆,对毛主席的纪念。如果有时间我也想去看一看那口井,喝一喝这井里的水。

  我说的这两个故事第一个《金色的鱼钩》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尝尽种种苦难,战胜了道道险阻,为我们留下了无比宝贵的长征精神。今天,我们要以红军老前辈为榜样,学习长征精神,继承光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想这句诗也许是对长征精神的最好诠释。

  长征途中红军前有望不穿的高山峻岭,江河阻遏,后有数不尽的重兵强敌、机枪大炮的追击,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却仅靠着手中弹药不多的破枪烂炮,硬是从国民党百万大军组成的包围圈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打开了一条大道。是什么特殊的力量使实力如此弱小、装备如此落后的红军收获了成功呢?是精神,是信念,是智慧。

  有人说:落后就要挨打,然而,我想这句话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中日甲午海战中,中国装备不仅毫不逊色于日本,还先进于日本,但最后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舰沉大海,几乎全军覆没。这中间缺了什么?精神!主帅贪生怕死,战士无心恋战,怎能打胜仗?九一八事件时,东北军无论从武器装备,还是人员数量都要数倍于敌人,却让日军在短时间内占领、殖民东北,这次失败与张学良的“判断失误”以及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思想分不开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为将者没有一种不服输、不怕输,坚决保护民族利益的精神,怎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

  谁说落后就一定要挨打?经济的繁荣、技术的先进、实力的雄厚固然重要,然而一个不服输的信念,一种长征精神对于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个国家都更为重要。为何盛唐会快速转向衰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从君主到群臣都缺少一种团结、公大私微的长征精神,使一时再无人上谏“十思疏”,再无人阅“十思疏”,再无人行“十思疏”。古往今来,落后真的不一定挨打。看看今天的朝鲜,虽然落后,但试问有哪个国家敢侵犯其主权,就连日本这个曾经冒犯“北方巨熊”“东方睡狮”的国度也是敢怒不敢言,敢言不敢为之。

  正如毛泽东所言: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于今,历史上曾经我我们这样的长征么? …… 没有。我想,正是因为这种长征精神,才使得红军完成了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虽然长征已经过去了几十个春秋,但愿长征精神永存!

  今天,我怀着对革命战士无比崇敬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毛泽东写的《长征》,从中我体悟到了很多。

  由于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但以后由于王明同志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离开江西根据地,踏上了漫漫征途,血战湘江,红军损失数万之巨,但流淌的鲜血中孕育着转机。通道会议后,红军转兵贵州,强渡乌江,智克遵义,在这里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中央撤销王明同志的错误领导,毛泽东重新出掌军事指挥权,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穿越草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胜利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旋又东征……

  《长征》这首诗就通过对红军长征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当我读到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看到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时,我感到很惭愧。

  记得我七岁的时候,妈妈给我报了舞蹈班和书法班,第一天,我去练舞蹈,一天下来,我累得腰酸背痛,都快走不动路了。这时,我才发现练舞蹈远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简单,我便央求妈妈说:“妈妈,不学了,好吗?”妈妈勉强答应了我。

  第二天,我又去学书法,坚持练了两个星期,觉得枯燥无味,便又不想练了,没想到妈妈却神情严肃地对我说:“不行,你也不想想红军,他们当时多艰苦,有时两三天都吃不上饭,但是为了革命,为了祖国,他们坚持走完了漫漫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你的困难和他们相比是多么渺小啊!”正是妈妈的这句话,使我坚持学了下来,并且懂得了一个道理:“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

  读完了长征这首诗,我深切感受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辛苦。现在中国日新月异,很多人贪图享乐,忘记了红军战士,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没有共产党,哪来的新中国!我现在比红军战士的生活好多了,我一定要倍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我想对长眠于地下的红军战士说一声:“你们安息吧!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志,到家了,补补吧。”温暖的笑容,关怀的语气,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句话语,却令我幡然醒悟:长征,结束了。视线轻轻投射在血红色的封面上,一条条红色的箭头盘桓在书皮上,又将我带回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说他们是抛头颅撒热血,真是一点都不为过。

  那是怎样一段热血燃烧的岁月啊!密林中,还残留着他们穿梭留下的沙沙声;旷野上,土灶中的火星还未灭尽,顽强地燃烧着剩余的一丁点燃料,就如同他们,亲手把自己飞扬的青春燃得火红。眼前,书中的人物仿佛走出来了,在我眼前幻化成一个个不可捉摸的虚影——可是,他们做的事情又那么真实——那里,有一群红军官兵,正围在火堆旁,两个小红军在猜拳,他们笑得那么爽朗,笑得那么快活,三个军官挤在一起看一本书,他们的头抵在一起,我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他们的面部表情:时而开怀,时而悲悯,时而愤怒,还有一群人,围着火堆唱歌跳舞……突然,有人惊慌失措地跑来报告,他的脸上是着急的表情,我听到他说:桂军来了!不远处的林子里传来一阵枪声,红军的队伍有了微微的骚动不安。有一个坚定的声音在喊着什么,可是我听不见了,他们的身影都渐渐熔化在乱舞的火光里……

  红军给我的第一印象,也是最深刻的一个印象,就是不屈和无畏。尤其是在飞夺泸定桥这一战的时候,这种高尚的品格被他们演绎得淋漓尽致。我无法想象廖大珠连长是怎么有勇气带领身后同他一起冲锋的22名战士攀着冰冷的铁锁,迎着枪林弹雨,甚至义无反顾地冲进火海的,可是他的身后,不止有那22位兄弟,有红四团的全体官兵,更有全体的红军在他的身后,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求生意志,让他可以忽略了铁索桥的危险,让他可以忽略了迎面而来的炮火,让他可以忽略了冲过火堆那一刹那的灼痛。他一定把自己的生命和战友的安危放在了身后,他的身前只有敌人。他在冲过火堆的那一瞬间,全身的热血真的燃烧起来的那一瞬间,他在想什么我不得而知,只是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我深深懂得。

  长征的岁月,以艰辛做笔,以热血为墨,两万八千里漫漫长途铺成长长的纸张,战士们的远大理想构成坚实的骨架,他们挥洒着血和泪的事迹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铺陈在纸上。正是他们,燃烧自己的鲜血,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才有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

  ——铭记那些热血燃烧的岁月!

《长征路上的故事》读后感 张吴阳

  在十一长假期间,我读了《长征路上的故事》一书,里面有许多红军战士英勇杀敌,永不退缩的战役,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喋血娄山关》和《一只印着“谢”的干粮袋》。

  《喋血娄山关》讲的是:遵义会议后,蒋介石本以为红军会北渡长江,就派遣了一支精良的部队守住长江,可毛泽东挥戈东指,返回川南,攻击在那里的部队。蒋介石命令王家烈调集四个团防守那里的娄山关。娄山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我军用一个团攻击。我们的战士们枪管打红了、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拼;刺刀拼弯了、断了,就用石头砸、赤手空拳搏斗。经过“4”次的来回争夺,历时三天三夜,红军和敌军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血染红了娄山关。

  《一只印着“谢”的干粮袋》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红军要过草地,谢益——一个红军战士,他分到了四斤干粮。有一天,部队正走在草地上,突然,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小孩冲过来,他们都饿极了,想跟着红军,他们家的房子被国民党烧了,东西也被抢走了,别人借了她一些粮食,他们又在当地老乡的掩护下逃了出来。战士们都很可怜她们,便给了她们一些粮食,没粮食的战士,只好含泪走开……谢益从那天起,就避开大家,别人发现他吃野菜,让他吃干粮,他谎称他还有,会吃的。有一天,他死了,大家本以为他是病死的,可看到那位母亲拿着他的干粮袋。原来,那天,他悄悄的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她们,他说谎是因为怕连累了战士。

  从第一个故事可以看出红军顽强勇猛,无坚不摧,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第二个故事可以看出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他们可以不顾自己的生死,去关心穷人们,而不想国民党反动派一样,去抢夺百姓们的东西,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了《长征的故事》有感

  本书介绍的都是红军长征中发生的故事,有些振奋人心,有些感人肺腑,更有些催人泪下……其中,令我为之一震的,是红军过草地时的“鱼汤宴”。

  大草地位于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大约有两万平方公里,这里气候恶劣、地形复杂,到处都是能置人于死地的沼泽,一丁点儿粮食都没有,简直就是个死亡地带。据史料记载,约有一万多个红军将士都长眠于此,死去的,和我们一样年龄的小红军也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我不敢想象的呀!甚至连三条小鱼就是他们的鱼汤宴了。

  当时,杨长万排长在河边用自制的小鱼钩钓到了三条小小的草鱼,可红军们呢,却竟然高兴得不得了?!他们的高兴是我无法想象的,像刚刚吃午饭时,桌子上都是大鱼大肉,我也都司空见惯、吃腻了。于是我提起了筷子,夹了一块肉,又是那股熟悉的味儿,我吃了几口便不想吃了,又习惯性地留给了爸妈一些,就把它们全倒进垃圾桶里了。这样的事情对我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他们呢?都围看着锅中的小鱼,有的战士竟夸赞起了小草鱼。全连的官兵还喝了着我们看不上眼的鱼汤一碗又一碗,一会儿就把鱼汤喝完了,口中竟还“啧啧”夸赞这“鱼汤宴”好喝。可这哪里是什么鱼汤啊!一碗鱼汤,竟能使全连红军如此满意!这时,我想到了自己中午时的行为,不禁脸红了,那时生活的艰苦,这小鱼对他们而言已成为珍贵的食物了!长征是多么的艰苦!但正是因为长征的艰苦,才换来了我们幸福的生活。自己竟习惯性的浪费鱼肉,对红军战士们用生命所换来的幸福一点儿也不珍惜,全浪费了呀!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可一定要痛改前非,珍惜战士用生命才换来的幸福哪!

《红军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朱弈

  公公是位老军人,就爱读描写战争的书,暑假里我从他的书架上翻出一本《红军长征的故事》,看着看着我也入了迷。这本书里讲述的故事让我心情激动,难以忘怀。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红军将士们生活非常艰苦,吃不饱、穿不暖,爬雪山、过草地,最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红军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红军将士们为了解放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面对困难绝不退缩,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时,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咬紧牙关,一次次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优越,更不需要去打仗、牺牲性命。想想我自己,一心相当宇航员、发明家,可是一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就打退堂鼓,没有那股子刨根问底的劲儿。想想红军将士们,他们信念坚定自,有坚持的恒心和韧劲,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现在我明白了,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今后在学习的过程,我一定向当年的红军将士们一样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好好学习、回报社会!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国民党反动派掠夺百姓们的东西,犯下大罪,让百姓们过不上好日子;红军为了让百姓们过上好的生活,他们的枪决不放下,要战斗到底,我们之所以能在好的环境下生活,是烈士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读了《长征的故事》有感 卢立

  当我读完《长征的故事》,合上书的时候,“红军”这两个字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

  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14个省,历时两年,1936年10月才到达陕北。长征途中,与红军作对的有三方敌军,分别是川、滇和黔三军,还有蒋介石的中央军。

  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面对的并不止敌军,还有十分恶劣的天气。大渡河上的暴雨,火焰山上的高温,岷山上的雪,草地上的沼泽……这些困难三天三夜也数不完。有很多现代人为了要深刻地感受长征的艰辛,还专门徒步把红军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走完后,无不感慨!二万五千里长征,真是不容易!

  长征最重要的是无所畏惧,是毅力,是团结和正确的领导,还有强大的民众后盾。看过《长征的故事》,让我觉得光有精神,没有体力,也是做不到的。做为领导者,更不可以一意孤行,应该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更不能因为多数人反对了你,就放弃了你自己的选择和建议。当然,一切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要随意下定论,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红军的光辉事迹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去逛公园,会看到革命雕像;在博物馆,历史可以重现;在学校里,课本上动人的革命故事数不胜数;在电视上,多少红色电视剧在一遍一遍地播放;在电影院里,多少关于党的感人故事催人泪下……所有的点点滴滴都是因为我们现在对长征精神的崇敬和热爱。长征精神无人否定,也不会有人否定,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精神发扬光大,创造出新的奇迹!

读了《长征的故事之没有硝烟的战场》有感 张文博

  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哪里?你们一定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有人回答在撒哈拉沙漠;有人回答在珠穆朗玛峰,告诉你们都不对,在夹金山!

  夹金山位于藏民区中间。在红军战士的眼中,这个“敌人”用的武器不是枪、不是炮,而是刺骨的寒风、鹅毛大雪、鸡蛋大小的冰雹和阴晴不定的天气。1935年6月初,红军来到了夹金山下,雪在不停的下着,雪中夹杂着大大小的冰雹,不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周围白茫茫一片,陡峭的山坡显得格外的光滑。红军做完一些部署后开始翻越雪山,越往上气温越低,战士们踩在脚下的积雪发出“吱吱”声音,仿佛随时都要塌下去。夹金山山高490多米,空气稀薄,战士们渐渐的头晕目眩起来,两腿也越来越不听使唤了,慢慢的只能一步一步挪动,一步一喘,一步一歇……可是红军战士没有被困难吓跑,大家齐心协力终于翻过雪山和红四方面军回合,最终取得胜利。

  红军战士太伟大了,夹金山大雪山的恶劣环境没有吓倒和征服他们,他们互相扶持,不断鼓励自己和他人,坚定信心。这样的品质是值得我学习的,在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应该像红军战士一样,不气馁,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最终能获得成功。

  舍己为人,英勇顽强,在困境中仍然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团结友爱,相互依靠,这样的精神同样值得我学习。

  我想我会不断地完善自己,像红军战士一样做一个坚毅的人!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cn,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