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幽默(七):怎么这样才能让胸变大不被外境迷惑

行阴魔境·五十阴魔(禅中五十境)——楞严经/第三篇/第二章/第四节
——原文——
彼善男子,修三摩地,
想阴尽者,是人平常,
梦想消灭,寤寐恒一,
觉明虚静,犹如晴空,
无复粗重前尘影事。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
如镜鉴明,来无所黏,
过无踪迹,虚受照应,
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
见诸十方,十二众生,
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
见同生基,犹如野马。
熠熠清扰,为浮根尘,
究竟枢穴,此则名为,
行阴区宇。
——白话文——
那有教养的男信徒修定念心止,
想象的境遇除尽,
那么这人平常的梦想已经消灭,
醒与睡时一样。
觉悟明净清虚且宁静之心,犹如一碧晴空,
再没有粗俗重重的世俗妄尘痕迹。
看一切人世的大地山河,如明镜映照事物。
来无所带,去无踪迹。
清虚的感受观照回应,
了然陈旧的妄想习气,
惟一有本自精妙的真心。
一切生与灭的根本原因,都披露无余。
洞察一切世界中的十二种众生灵,
全都尽知其种类。
虽然不能通达各种生命的由来,
但认识观见了其共同的生命之基。
犹如尘埃,在阳光下清辉中浮动纷扰。
这若有似无的纷扰就是浮根尘想最根本的机关所在。
这就叫做心理运行境遇的范围。
——原文——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
性入元澄,一澄元习,
如波澜灭,化为澄水,
名行阴尽。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
以为其本。
——白话文——
倘若这个在清澄光明中纷扰的原有习性,
这妄行的习性一旦进入本自澄明的心地,
妄行之习一下化为澄明,
犹如波澜止息,化为清澄之水,
这叫做心理运行境域的尽除。
这人就能超出众生灵的烦恼污浊。
反观行阴即心理运作的由来,
是以幽深隐微的妄想心念作为其根本的。
(1)堕二种无因恶见(二无因论)
——原文——
阿难当知:
是得正知,奢摩他中,
诸善男子,凝明正心,
十类天魔,不得其便,
方得精研,穷生类本。
于本类中,生元露者,
观彼幽清,圆扰动元,
于圆元中,起计度者,
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①计本无因(过去无因恶见)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
是人既得生机全破,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
见八万劫,所有众生,
业流湾环,死此生彼,
祇见众生,轮回其处,
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便作是解:此等世间,
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②计末无因(未来无因恶见)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
是人于生,既见其根,
知人生人,悟鸟生鸟,
乌从来黑,鹄从来白,
人天本竖,畜生本横,
白非洗成,黑非染造,
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
而我本来,不见菩提,
云何更有,成菩提事?
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白话文——
阿难应当知道,
这得到正确智慧的禅定中的男信徒,
凝聚明净正确的心境,
前述十种天魔就得不到侵扰的机会。
才能得以精细研究并穷究十二种生灵生命的根源。
在对于每一类中生命根本之源的显露中,
观察到他们都是在幽深清净圆满本心中
扰动不止为本源的。
在圆满心中生起推理忖度来,
这人就会坠入两种无因论。
这人所见到的事物本是无因而产生的。
为什么呢?
这位修禅定者生机已全部破除,
乘着眼所具有的八百功德,
能见八万劫的漫长岁月中所有的从生灵,
在业力的流转中如水湾回环往复,
死于此种而生于彼类。
只见一切众生灵轮回世间。
但对于八万劫之外更久的岁月,
则冥然一无所见。
因此便产生了这样的见解,
认为这个世界一切有灵性根苗的生灵,
自八万劫的岁月里,本自无因自然就有的。
由此来推论和想象,
失去了正确认识一切的智慧,
堕落于佛教以外的学说中,
迷惑了本自清澄的心性。
此人见到一切结果都是无因而有的。
为什么呢?
此人对于生命既然已经认为见到了根本。
知道了自然生人,领悟了鸟自然生鸟,
乌鸦从自然而来就是黑的,
天鹅从自然而来就是白的。
人和天界的天人本来站立而行,
畜生本来就是横伏而走的;
白并非由水洗而成,黑并非染而造就的。
从八万劫以来的时光中,并没有改变。
今天这个形体如此,以后还是如此。
而且我本来就看不见觉悟的佛果,
又如何能有成就觉悟佛果的事呢?
认为应当知道今天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都本自无因。
由此推论忖度,失却了正确遍及一切的智慧,
随落于其他学说之中,
迷惑了本自清澄的心性。
这就被称为第一种佛教之外的学说。
建立无因的理论。
(2)堕四种偏常恶见(四偏常论)
——原文——
阿难!是三摩中。
诸善男子,凝明正心,
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圆常中。起计度者,
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①计“心境为常”恶见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
二处无因,修习能知,
二万劫中,十方众生,
所有生灭,咸皆循环,
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②计“四大是常”恶见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
四性常住,修习能知,
四万劫中,十方众生,
所有生灭,咸皆体恒,
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③计“八识为常”恶见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
末那执受,心意识中,
本元由处,性常恒故。
修习能知,八万劫中,
一切众生,循环不失,
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④计“行阴常,前三阴无常”之邪见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
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
今已灭尽,名无常性。
堕为外道(一分常论)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
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白话文——
在禅定中的有教养的男信徒,
凝聚明净正确的心境,天魔就无机可乘。
他穷究十地一种类众生灵的本原,
观察他们在幽隐轻微中常常处于运行不止的状态,
在这种圆融反复的运动中产生了推论和忖度。
这个人就会坠入四种普遍常存论。
这个人穷究内心和外境的性质,
这两者都是无因的。
其修习之功能知道在二万劫的时光里,
一切众生灵所有的产生和死亡,
都是如人生人或畜生畜循环往复,
不曾散乱失去其类,
从而推论众生其类常存不变。
这个人穷究地、水、火、风的本原,
认为地、水、火、我的性质常存不变。
其修习之功能知道在四万劫的时光中,
一切生灵所有的生死现象,
都由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并恒常不变,
不曾散乱失去,
从而推论地、水、火、风常存不变。
这个人穷究与六根及眼识等识
和末那识染污所具有的执有感受,
对心念意识产生的根本和原由,
认为心性是常有不变的。
其修习之功能知道八万劫的岁月中,
一切众生灵都是此死彼生循环不已,
本来就是常存不变。
在无穷的反复中不失去其特性,
推论心念意识是常存的。
这个人既然尽除了妄想之心,
从生理上再没有流动与止定的心念运转。
生与灭的妄想心,这时已永远灭除。
从而在理念之中,自然也成为不生不灭。
因为由心中忖度,推论理念是常存的。
由此推论常存,失去了正确普遍的智慧,
堕落于佛教以外的学说中,
迷惑修悟的真实性。
这就叫做第二种佛教之外的学说,
建立圆融常存的理论。
(3)堕四种颠倒邪见(四颠倒见)
——原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观彼幽清,
常扰动元,于自他中,
起计度者,是人坠入,
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①计[我常他为无常]之邪见
一者、是人,
观妙明心,遍十方界,
湛然以为,究竟神我。
从是则计,我遍十方,
凝明不动,一切众生,
于我心中,自生自死。
则我心性,名之为常;
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②计[国土无常及究竟常]之邪见
二者、是人,
不观其心,遍观十方,
恒沙国土。见劫坏处,
名为究竟,无常种性,
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③计[心为常、生死无常]之邪见
三者、是人,
别观我心,精细微密,
犹如微尘,流转十方,
性无移改,能令此身,
即生即灭,其不坏性,
名我性常。一切死生,
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④计[行阴常,前三阴无常]之邪见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
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
今已灭尽,名无常性。
堕为外道(一分常论)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
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白话文——
还有修定念心上中的男信徒,
坚定凝结正确之心,天魔无机可乘。
他们穷究十二类生灵的本原,
观察他们在幽隐轻微中常处于运行不止的状态,
于是在自己和外境之中产生推论忖度。
这样的人就会坠入四种错误的见解之中,
产生一半无常如人身,
一半常存如理念的论说。
这个人观察美妙明净之心,遍及一切,
以这清湛心性为最终的神圣之我。
从这里推论忖度我遍及一切世界,凝聚清明不动。
一切众生灵都生于我心中且自生自灭,
我的心性,称为常存。
其他有生有灭的,是真实无常之性。
这个人不反观其心,
普遍观察一切如恒河沙难以计数的世界,
见到劫坏之时,称为毕竟并无常存的根本特性。
见到劫数不坏的虚空之处,
又称为毕竟是常存的。
这个人专门观察自己的心,
精细微密,犹如微小的尘土。
流布转迁一切地方,其物质性并无改变。
能使身心随生随灭,也不会破坏了心的特性,
就叫我的心性是常存的。
一切心中的随生随灭都是从我心流露产生出来的,
这叫心性的无常特性。
这个人知道想念的境遇尽除,
身心运行的境遇不息,
运行的境遇就推论为常存之性。
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现在已灭尽,
就叫做五蕴的无常特性。
由此推论忖度,
身心萌发的妄有一部分是无常的。
堕落于佛教之外的学说中,迷惑了修悟之性。
这就叫做第三种佛教之外的学说,
一部分常存的理论。
(4)堕四种有边邪见
——原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观彼幽清,
常扰动元,于分位中,
生计度者,是人坠入,
四有边论。
①计“过去未来有边,相续心无边”之邪见
一者、是人,
心计生元,流用不息。
计过未者,名为有边。
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②计“八万劫前无边,众生界有边”之邪见
二者、是人,
观八万劫,则见众生,
八万劫前,寂无闻见,
无闻见处,名为无边,
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③计“我知性无边,他知性有边”之邪见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
彼一切人,现我知中,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
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④计"一切依报正报皆半有边、半无边"之邪见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
以其所见,心路筹度,
一切众生,一身之中,
计其咸皆半生半灭。
明其世界,一切所有,
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堕为外道(有边论)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四外道,
立有边论。
——白话文——
还有在修定中的一些男信徒,
坚定凝结正确之心,天魔无机可乘。
这些人穷究十二类生灵的本原,
观察他们在幽隐轻微之中常处于运行不止的状态,
于是在时间、闻见、人我、生灭中产生了推论和忖度。
这人就会坠入四种有边论。
这人心里推论生命运行的本原,
是流动功用不止息的。
推测过去与未来的存在,叫做有边;
推测现在之心是念念相续不断的,就叫做无边。
这人可以观察到八万劫时光中的生灵,
对于八万劫岁月之前的生灵,
就一无所见、所闻。
对于无闻、无见之处,称为无边;
有众生灵的有见、有闻之处,称为有边。
这人推论我遍知一切,得证事物的无边性。
其他一切人都呈现在我所知之中,
但我却不知他们得知的边际性。
叫做他们不能得到无边之心,
只是有边之心性。
这人穷究运行境遇的空灭,
以他所理解的,从心中进行运筹揣度。
认为一切众生灵在一身中都是一半在产生一半在灭除。
认为世界所有的一切事物,
同样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由此推论忖度有无二边,
堕落于佛教之外的学说中,
迷惑了修悟的觉性。
这就叫做第四种佛教之外的学说,
确立有边的理论。
(5)堕四种矫乱论
——原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观彼幽清,
常扰动元,于知见中,
生计度者,是人坠入,
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①计“八亦”之矫乱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
见迁流处,名之为变。
见相续处,名之为恒。
见所见处,名之为生。
不见见处,名之为灭。
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
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
互互亡处,名之为无。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
有求法人,来问其义,
答言我今,亦生亦灭,
亦有亦无,亦增亦减,
于一切时,皆乱其语,
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②计“惟无”之矫乱论
二者、是人,
谛观其心,互互无处,
因无得证,有人来问,
唯答一字,但言其无,
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③计“惟是”之矫乱论
三者、是人,
谛观其心,各各有处,
因有得证,有人来问,
唯答一字,但言其是。
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④计“有无”之矫乱论
四者、是人,
有无俱见,其境枝故,
其心亦乱,有人来问,
答言亦有,即是亦无,
亦无之中,不是亦有,
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⒉结语:堕为外道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五外道,
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白话文——
还有在修定中的有些男信徒,
坚定凝结修证之心,天魔无机可乘。
这些人穷究十二类生灵之本,
观察他们在幽隐轻微之中常处于运行不止的状态,
于是在知道与见解中产生推论忖度。
这人就会堕入四种错误见解,
说有不死的虚假乱言,普遍推论虚妄的理论。
这人观察生命变化中的本原,
见其变迁如川流不息之处,就称之为变;
见到相互连续之处,就称之为恒。
见到所见之处,称之为生,
不能看见能够见到的劫外之处就叫做灭。
认为相互连续的原因,
是本性不断之处,就称之为增;
认为正在相互连续之中,
其中间所有的隔离之处,就叫做减。
见到一切生灵产生之处,就称之为有;
众生灵的死亡之处,就叫做无。
以上这种理论都是因为在观想中,
用尽心机而产生的差别的见解。
如果有求法之人来问他的义理。
他回答:我现在既是生也是灭,
既是有也是无,既是增长也是减缩。
在一切时候,都胡言乱语。
使那些前来讨教的人,失其所问,
不知其章法句义。
这人认真观想其心,
认为一切事物都无不变之处,
因此认为已经因知无而得证佛理。
有人来问他,只回答一个字,只说一个无。
除此之外,就一无所说。
这人认真观想其心,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动念之处,
因此而认为因知有处得证佛理。
有人来问他,只回答一个字,只说是。
除是之外,就一无所说。
这人认为有与无都有所见。
他的心境与外境发生分岐,心也产生混乱。
有人来问他,他回答说:也是有就是也是无。
也是无之中,却不是也是有。
一切都虚假混乱,不容他人穷究发问。
由这种推论忖度的造作混乱而归于虚无,
堕落于佛教之外的学说中,
迷惑了修悟的心性。
这就叫做第一种佛教之外的学说,
四种错误矛盾的性质,
是寄托于不死的虚假和混乱,
是心中普遍产生的推论虚妄的理论。
(6)计[死后仍有十六相]之邪见
——原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观彼幽清,
常扰动元,于无尽流,
生计度者,是人坠入,
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
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
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
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
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六外道,
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白话文——
还有在修定中的有些男信徒,
坚定凝结修证之心,天魔无机可乘。
这些人穷究十二类生灵之本原,
观察他们在幽隐轻微之中常处于运行不止的状态,
于是在其不尽的运行流转中产生推论忖度。
这人就会坠于死后有相论,
心里发生错误的见解。
或者自我保养坚固身体,
称身体的物质形态就是我;
或认为我心圆融,遍及一切国土,
称我有物质形态;
或者这面前的一切现象随着我反复呈现,
称物质之身本属于我;
或者又看我在生命运行的中间相互接续,
称我就在物质世界中。
这都是推论忖度的说法,
认为死后是有现象形态之相的。
这四种形态之相在色、受、想、行四阴中循环,
就有四四计十六种形态之相。
由此推论烦恼总归是烦恼,
觉悟总归是菩提觉悟。
两种性质并驾齐驱,各自并不相互接触。
并由此推论忖度死后有形态之相,
从而堕落于佛教之外的学说中,
迷惑了修悟之心。
这就叫做第六种佛教之外的学说,
建立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的死后有形态之相,
使修正之心发生错误的理论。
(7)八种邪计无相
——原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
是人坠入死后无相。
发心颠倒。见其色灭。
形无所因。观其想灭。
心无所系。知其受灭。
无复连缀。阴性销散。
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
死后云何更有诸相。
因之勘校死后相无。
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
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七外道。
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白话文——
还有在修定中的有些男信徒,
坚定凝结修证之心,天魔无机可乘。
这些人穷究十二类生灵之本原,
观察他们在幽隐轻微之中常处于运行不止的状态,
于是在原先灭除了的色阴、受阴、想阴之中产生推论忖度,
这样的人就会坠入死后无相论,
心里产生错误的见解。
见到修悟到色相形态灭除,
则心念就一无所系,
知道这样感受也消灭了,不于相连相缀。
境遇的感觉性能消散,
纵使还有生与死的生理因素,
但没有感受和思想,人与草木同样了。
这身体的物质形态在眼前尚且不可得,
死后又何以还会有一切形态呢?
因此确认死后没有形态之相。
这样循环,色、受、想、行四阴
在生前和死后共有八种无相。
从此推论寂灭之涅槃与业困果报,
一切皆空。徒有名称,终究归于断灭。
由此推论忖度死后一切皆无,
从而堕落于佛教之外的学说中,
迷惑了修证之心。
这就叫做第七种佛教之外的学说,
建立色、受、想、行、识
五阴之中的死后没有形态之相,
使修证之心产生错误的理论。
(8)八种俱非邪论
——原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观彼幽清,
常扰动元,于行存中,
兼受想灭,双计有无,
自体相破,是人坠入,
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
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
八俱非相,随得一缘,
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
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
后际昏瞢,无可道故,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
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白话文——
还有在修定中的有些男信徒,
坚定凝结修证之心,天魔无机可乘。
这些人穷究十二类生灵之本原,
观察其在幽清之中常处于运行不止的状态,
于是在行阴即心念的境遇还存有之中,
看到色、受、想三阴灭除,
双向推论以行阴之有破三阴之无,
以三阴无破行阴之有,使自己相互矛盾。
这人就会坠入死后一切皆非,
建立起错误的理论。
在色、受、想三阴中,
既变为是有又似是没有。
在生理运行的迁移流变之内,
观察其是无却不无。
如此循环,穷究详尽于色、受、想、行四阴境界,
由前至后,由后至前,
共八种都无确定的形态之相。
随意举出其中一种,
都说是死后既有形态之相,
也无形态之相可得。
又推论一切生理运行,
本性是迁移虚妄的,
心中生发出所谓的通达和彻悟。
认为有无皆不是,从而对虚妄和真实失却判断。
并由此推论忖度死后一切皆非,
身后之路昏沉迷茫一无可言。
堕落到佛教之外的学说中,迷惑了修悟之心。
这就叫做第八种佛教之外的学说,
建立色、受、想、行五阴之中死后万事皆非,
心中产生错误颠倒的理论。
(9)七际断灭邪见
——原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后后无生计度者。
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
或苦尽灭。或极乐灭。
或极舍灭。如是循环。
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九外道。
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白话文——
还有在修定中的有些男信徒,
坚定凝结修证之心,天魔无机可乘。
这些人穷究十二类生灵之本原,
观察其在幽清之中常处于运行不止的状态,
于是认为在身死了之后一切归之于无并推论忖度。
这样的人就会坠入七种断灭的理论:
或者推论死后身体断灭,
或者欲念全部断灭,
或者苦难全部灭除,
或者极乐灭除,或者极舍灭除。
这样循环推论,穷尽七际,
呈现在眼前的一切都灭除,
灭尽之后已不会再有。
由此推论忖度死后断灭干净,
从而坠落于佛教之外的学说中,
迷惑了修正之心性。
这就叫做第九种佛教以外的学说,
建立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死后一切断灭,
心中产生了错误颠倒的理论。
(10)邪计五处现证涅槃论(五现涅槃邪论)
——原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观彼幽清,
常扰动元,于后后有,
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
观见圆明,生爱慕故;
或以初禅,性无忧故;
或以二禅,心无苦故;
或以三禅,极悦随故;
或以四禅,苦乐二亡,
不受轮回,生灭性故。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
五处安隐,为胜净依,
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十外道,
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白话文——
还有在修定中的有些男信徒,
坚定凝结修证之心,天魔无机可乘。
这些人穷究十二类生灵之本原,
观察其在幽隐轻微中常处于运行不止的状态,
于是认为在身死了之后由不止而必有并产生推论和忖度。
这样的人就会坠入五种涅槃论:
或者以为欲界之六欲天人之境为涅槃所依的境界。
观想见到那里圆通光明,所以产生了爱慕。
或者以为初禅之境地脱离心生喜乐,
无忧无虑为涅槃;
或者以为二禅境地定生喜乐,
所以心中没有苦恼为涅槃;
或者以为三禅境地离喜妙乐,
所以极喜悦随心而住为涅槃;
或者以为四禅境地舍念清净,苦与乐皆无,
所以不受生死轮回制约为涅槃境界。
迷惑于有心念的天人境界,
作为寂静无为圣境,在天人、四禅五处,
以为是安稳和殊胜的澄静所依之地。
这样循环往复,以天人、四禅五处为圣果。
由于推论忖度现在所处之地为涅槃境界,
从而堕落到佛教之外的学说中,
迷惑了修正的心性,
这就叫做第十种佛教以外的学说,
建立色、受、想、行、识
五阴之中五种现出境地为涅槃境界,
心中产生了错误颠倒的理论。
还有在修定中的有些男信徒,
坚定凝结修证之心,天魔无机可乘。
这些人穷究十二类生灵之本原,
观察其在幽隐轻微中常处于运行不止的状态,
于是认为在身死了之后
由不止而必有并产生推论和忖度。
这样的人就会坠入五种涅槃论:
或者以为欲界之六欲天人之境为涅槃所依的境界。
观想见到那里圆通光明,所以产生了爱慕。
或者以为初禅之境地脱离心生喜乐,
无忧无虑为涅槃;
或者以为二禅境地定生喜乐,
所以心中没有苦恼为涅槃;
或者以为三禅境地离喜妙乐,
所以极喜悦随心而住为涅槃;
或者以为四禅境地舍念清净,苦与乐皆无,
所以不受生死轮回制约为涅槃境界。
迷惑于有心念的天人境界,
作为寂静无为圣境,在天人、四禅五处,
以为是安稳和殊胜的澄静所依之地。
这样循环往复,以天人、四禅五处为圣果。
由于推论忖度现在所处之地为涅槃境界,
从而堕落到佛教之外的学说中,
迷惑了修正的心性,
这就叫做第十种佛教以外的学说,
建立色、受、想、行、识
五阴之中五种现出境地为涅槃境界,
心中产生了错误颠倒的理论。
——原文——
如是十种禅那狂解。
皆是行阴用心交互。
故现斯悟。众生顽迷。
不自忖量。逢此现前。
以迷为解。自言登圣。
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
于我灭后。传示末法。
遍令众生觉了斯义。
无令心魔自起深孽。
保持覆护。销息邪见。
教其身心。开觉真义。
于无上道不遭枝歧。
勿令心祈得少为足。
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上述十种禅定听狂妄见解,
都是心理运行区域用妄有之心交互作用,
因此呈现的所谓证悟。
众生顽固的妄心迷惑,不能自我忖度,
遇到这种境况出现于眼前,
以迷惑为悟解,自称得证圣果。
大妄之语成立,堕落于苦难无边的地狱。
你们必须将我所讲的,
在我寂灭之后,
传法启示于未来佛法衰落时期的人们。
普遍使众生灵理解这些义理。
不让心中妄有之魔生起而自造深重罪孽,
保护修定之人维护其心,
消除止息邪恶见解。
教导他们,开启觉悟身心并领悟真正的佛理,
在无上佛道上不致遭逢歧路。
不使其心祈求得到一点领悟就以少而满足,
要以作为广大觉悟的清净法王为指南和标志。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迷悟之间》
&&&&经商的人为了获利,读书的人为了明理,修行的人为了证道,参禅的人为了开悟。&&&&所谓“开悟”,就是要明白自他关系,明白因缘条件,明白时空未来,明白万有同源。只是世间上的人,能有多少人是真正这样开悟的呢?其实,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要我们把宇宙人生的问题,都能了然于心,甚至把人我、自他的关系,都能处理得平等、和谐,这就需要悟道才能成功。&&&&悟道,就如一般说:我懂得了、我想通了、我明白了、我知道了;只是真能明白、真能懂得吗?&&&&所谓“明白”、“懂得”,只是相似的知识而已。我们要能真正开悟,必须体会到你我一体,自他平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从真如法性上来讲,有和无不是对待的,有和无是一体的,所以烦恼即菩提,有烦恼才能转为菩提。&&&&禅门的人,看到花开花谢,悟到世间无常;见到父母打骂儿童,悟到人生是苦;看到人我是非斗争,悟到自他平等;看到诸法万有,都无实性,悟到苦空无常,皆有因缘。我们能够明白万法皆空,空中有无限的妙有,就能开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问题我们要去懂得,为什么吃饭就会饱?为什么喝茶能解渴?为什么穿衣能保暖?为什么说好话别人就会欢喜?你能多知道一些为什么,你通达了、透彻了,即刻就会有小悟,累积小悟,就会有开悟的一天。&&&&你看到正面,也要了解反面;你看到东边,也要明白西边。你知道严冬的寒冷,也要知道春意的和暖;你知道秋天的萧飒,也要懂得夏热对万物的成熟。你闻一知十,你明白一即一切,那么你就能脱离“盲人摸象”的错误,就不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不致于执迷不悟,所以迷悟之间,只在于你的当下一念!&&&&禅门不在于教人参禅成佛,而是要人参禅开悟,只要你能悟道,还怕不会修行吗?&&&&悟道,如同睁开了智慧的眼睛,有了慧眼,当你走向人生的大道,途中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都会伴随着你走向前程。你看到宇宙的万有、社会的万象,你的心中自然就会如同有了一面明镜一样,我看清了,我明白了,我知道了;这不只是看到外相,而是看到宇宙世间的来龙去脉、前后关系,那将是何其美妙的开悟世界啊!
心如一切自由心,茶似一切心中意。随心随性,随茶随我~一如眼前杯中汤,便是大暑心中意!?,炎热之中自有凉意!
近期喜欢上老茶,气感十足。夏天炎热气上冲,老茶茶气往下走,茶性平,中和体质。
偶得老茶,难得有缘!逢人相聊,遇茶吃茶!
六字真言转经轮之功德
&&&&今天所开示的内容,是六字真言转经轮的功德。
&&&&在藏传佛教中,六字真言的功德可谓人尽皆知,尤其是转经轮的功德,很多人从小就比较了解。在藏地,信奉观世音菩萨、念诵观音心咒的人不胜枚举,俗话说:“从小会叫阿妈的时候,藏地小孩就会念观音心咒了。”
&&&&观音心咒的功德相当大,经典续部中有各种各样的教证,方便的时候我可以给大家讲一讲。知道这个功德之后,很多人会非常愿意念观音心咒。
&&&&安多、康区、卫藏,这三大区域为主的藏民族,几乎每人都左手持念珠,右手拿转经轮,这已成为了藏民族的一大特色。现在研究佛教、民族、宗教的人士,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非常清楚这一点。
&&&&今天所介绍的六字真言转经轮,并不是一种传说,大乘经续中明确记载了它不可思议的功德。藏地人们自古以来就信仰佛教,拿转经轮的现象非常普遍。不管你到藏地哪里去旅游,或者在电视上、宣传介绍中,都可以看出藏民族对佛教的信仰,尤其是转经轮的弘扬,已经遍及藏地的每个角落。无论去藏地的哪个寺院,都能发现大大的转经轮,好几个人的力量才可以旋转。寺院的院墙上也有中等的手推转经轮,就像我们学院的坛城周围,就有许多这样的转经轮。还有在每家每户中,老年人使用转经轮,年轻人也使用转经轮,转经轮在整个藏区触目可及。
&&&&藏地佛教在文革期间,寺院僧众、佛像经典等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摧残,尽管恢复起来比较困难,但现在仍有很多高僧大德不遗余力地宣讲转经轮功德,令世界各地的信众对此逐渐有所了解。
&&&&转经轮的弘扬,藏地比印度等国家都为成功。不管是历史上看,还是走入任何一个寺院,都会发现转经轮在这片土地上遍地开花。那么转经轮到底有什么功德呢?我们今后是否也应如此行持?有智慧的人对此需要从道理上分析,明白之后再决定是否行持,而没有智慧的人,只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样意义也不大。
&&&&转经轮有许许多多功德,有些是见得到的、有些是见不到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功德,前辈大德将之撰著成文的相当多,有了经典续部的教证、传承上师的言教为依据,我们佛教徒不得不行持。当然,我们使用转经轮时,可能旁边的人不理解、不接受,尤其是年轻的居士,一边上班一边拿着转经轮,恐怕不信佛的人觉得怪怪的,但久而久之他们也会习惯的。
&&&&以前在汉传佛教中,有些居士和出家人,不太接受转经轮。后来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许多有远见、有智慧的汉地大德,不但自己使用转经轮,而且到各地去宣扬转经轮的功德,给别人作加持、结善缘时,也是用上转经轮。
&&&&这是具有智慧的一种选择!无论你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虽然以前自己的教派中没有弘扬,但只要是佛经中讲的,我们后学者理应值得借鉴。
&&&&比如说吃素这一传统,藏传佛教从历史上看,确实不像汉传佛教那样普遍。但我们作为藏传佛教的修行人,见到这种慈悲的理念相当殊胜,也非常愿意随学提倡。同样,藏传佛教中的转经轮、闻思修行、辩论,不管在哪个寺院中、居士团体里,都应该值得效仿。佛教徒彼此之间应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不能总抱着老观念至死不悟。
&&&&因此,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也应该使用转经轮,这没有任何过失,反而有极大的功德,随学你的人也能直接间接得到无量利益。
&&&&那么,转经轮是不是有这么大的功德呢?
&&&&这方面你不用怀疑。我以前翻译过乔美仁波切的《观音心咒转经轮功德》,里面自有详细介绍。乔美仁波切就像汉地的六祖大师、虚云老和尚一样,是藏地各教各派公认的大智者、大成就者,他对世间的所有知识,包括风水以上,全部精通无碍,他所编撰的功德文,只要是有智慧、有分析能力的人,看后不得不承认。
&&&&在此教言中,乔美仁波切引用了二十多部有关观音菩萨的经典和续部,在藏地历史上也十分罕见。上师如意宝有一次开极乐法会时,曾专门给大家宣讲过。
&&&&大家不妨看一看,藏地的家家户户、寺院周围,有多少个转经轮?见闻忆触的众生,都能直接或间接获得解脱,这是佛经的无欺语言。发了菩提心的高僧大德们,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应该考虑怎样让与自己结上善缘恶缘的众生前往极乐世界,这也是大乘佛教徒的根本目标。所以,我非常希望汉地的佛教徒,手里也能拿着转经轮。在藏地,不管是萨迦派、格鲁派,还是宁玛派、觉囊派,各大教派的寺院里都可以看到转经轮;藏族在家人,无论是田野里的农夫,还是草原上的牧民,每个人也是手里拿着转经轮,口里唱着观音歌,(即六字真言的歌)。而且藏地有一种传统,孩子如果对父母非常孝顺,他出差回来经常要买转经轮。尤其是父母到了晚年时,每天的任务就是坐在床上念观音心咒、用转经轮,平时不参与任何事情。
&&&&我小时候认识一个人,他叫桑当嘎洛,我对他的印象比较深,平常有空的时候,脑海里经常浮现他的笑容和慈祥的目光。我们之间的交往可能有十几年。每次看到他,他总是坐在屋子里念经,用一个大大的手动转经轮。他每天只吃一顿午饭,一般跟家人不接触,要求他们送进来。家人也是非常孝顺,中午好好地供养他,除此之外他一天中不见任何人。因为我们在行持善法方面有共同的见解,小时候我经常去他那里,听他讲一些佛经的公案。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在家人,但行为与现在的很多父母完全不同。
&&&&现在的父母是什么样呢?在家里整天吵吵闹闹、说是道非,管孙子、管儿子,经常参与没有意义的事,如何度过晚年从来没有一点点预计。但我认识的这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每天都是转经轮、念经典,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
&&&&所以,你们若真正对父母孝顺,也应该买个转经轮让他转,这才是报答了他的恩德,其他的衣服食品,对他也不一定有利益。
&&&&我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转经轮的功德不可思议,这方面现在有各种资料,你们也可以看一下。按照了义经典的观点,一切有漏的身语功德中,转经轮的功德最大。
&&&&邬金莲花生大士说:“凡是印度译成藏文的佛法中,身语所做的善事里,没有比转六字真言经轮利益功德更大的了。”
&&&&你们想一想,从印度译成藏文的经续成千上万、堆积如山,莲花生大士已经完全精通,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身体和语言所造的善根中,转经轮的功德无与伦比。(这里没有涉及菩提心等意的功德)乔美仁波切精通五明,了知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学问,他也说过:“我从未见过比此法功德更大、威力更巨、更深奥的法了。”
&&&&既然智者们对转经轮如此赞叹,我们这些孤陋寡闻、智慧浅薄的人若不认可,那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前辈大德们已经做出了这种结论,对佛教一知半解、分别念相当重的人,没有必要不承认,那些盲修瞎炼的人,也没有必要不承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积累善根,善根的功德大小,要依靠高僧大德的教证来抉择。若能使用转经轮,不仅自己可积累很多功德,凡是与我们结缘的众生,也能直接间接前往极乐世界。
&&&&大家应该清楚,上师如意宝在晚年时,大力弘扬转经轮。尽管藏地史来对此非常重视,但由于中间佛教受到一些损害,现在许多年轻人不用转经轮,老年人的观念也有所改变。当年上师如意宝依靠强大的发心力,在学院中要求每个人念经或上课时,手里要拿着转经轮。这种传统至今不变,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且上师还在全国各地提倡用转经轮,不管这个人有没有皈依,此举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当然,刚开始用时,周围有些人可能不习惯。以前台湾、新加坡的有些法师朝拜印度时,拿着转经轮到印度各大学校里去作加持,当时佛教徒和非佛教徒都用奇怪的眼神来看待,但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任何一种新的事物,虽然被人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但现在世界交流日益频繁,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一个国家发明一种产品,其他国家很快就纷纷效仿。所以,只要对众生有利,藏传佛教的转经轮弘扬于汉地,为什么不可以呢?
&&&&它的功德从教理上完全说得过去。倘若经常使用转经轮,可任运成就息增怀诛一切事业,平息自相续中的贪嗔烦恼,灭除世间上的灾难,遣除风胆涎疾病,摆脱地水火风的违缘,以及一切非时的横死苦难。手转经轮者,还可以增长菩提心、善心、生圆次第的境界,获得无迷智慧,大悲菩提心自然增上,名声财富无勤圆满,寿命延长等有诸多功德。无论修任何一法,若使用转经轮后再修持,通过诸佛菩萨的加持,不管修本尊、护法、空行,还是闻思修行,都会圆满成功。
&&&&前两天我看有些道友在背考时,一边背诵一边转经轮,他们真的已经习惯了。还有些人平时一边看书,一边双手轮番用转经轮。这样串习到了一定程度,口里念经持咒,身体用转经轮,心专注于善法,身口意都可以运作起来。
&&&&转经轮的功德特别大,尤其人在死亡时,如果身旁有个转经轮,那就不需要破瓦法。
&&&&我前段时间也讲过,法王接近圆寂时留下来几种教言,最后一个就是用转经轮,这是法王如意宝的临终遗嘱,以后文字上可以给大家发下来。上师当时也说了,在身语的所有善根中,转经轮的功德最大,大家一定要使用,千万千万不要放弃。尤其到一些偏僻地方或没有这种传统的地方,应该给众生多结缘转经轮。如果有人死亡,你实在来不及超度,或者没有人超度,或者这个人不信佛教,在他头的方向放一个转经轮,那他根本不会堕入三恶趣。我经常也这样想:“我死的时候,不知道身边有没有金刚道友?如果有的话,我要求他放一个转经轮在我的枕头旁。这样心里也有种安慰,一方面是上师的教言,一方面自己的确知道观音心咒的功德。”
&&&&观音心咒的功德,汉地的《大藏经》中也有记载,藏传佛教的有关教典中,这方面公案比较多。我有一次去拉萨,看到一本书专门讲六字真言的功德,当时特别特别想翻译,但由于时间特别短,所以没有翻译成,可是以后有这个打算。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了解哪些佛法有殊胜的功德,若连这个都不知道,行持善法有一定的困难。
&&&&要知道,念一句观音心咒的功德不可思议,用一次转经轮的功德也不可思议,更何况是用了很多次。
&&&&古大德说:“如果转经轮里有一万个观音心咒,那么转一次就相当于念了一万遍的功德。”你们有时间的话,也看一下乔美仁波切的传记,他老人家在一生中对六字真言的转经轮非常重视。
&&&&藏传佛教的经轮,一般来讲,可分为保护轮、降伏轮、杀害轮、转经轮等多种。
&&&&其中的转经轮,又包括风转经轮、土转经轮、水转经轮、火转经轮及手转经轮五种。
&&&&所谓的水转经轮,就像古代的磨坊或现代的发电机一样,借助山谷里水的力量,带动特别大的转经轮白天晚上一直旋转。至于风转经轮,你们到一些村落和寺院中,就可以看到屋顶上有许多转经轮,只要风一吹动,便不停地转动。火转经轮就是在钢炉的烟囱旁边,悬挂一些转经轮,生火的时候就开始转,火越来越燃,经轮就越转越快,听说我们这里的好多道友精于此道。
&&&&现在比较普遍的是电动转经轮,我觉得这个非常方便,只要交一点电费,白天晚上在佛堂里面转,自然而然积累了许多功德。我隔壁有个老喇嘛,大概有几百个转经轮,我去他家时都担心他睡不着,一直“嗡—嗡—嗡—”,大大小小的转经轮全部是电动的。他跟我说:“你看我家里的转经轮很不错啊,那么多!”他自己也是非常虔诚,每天都在磕头。其实,他这样非常好,电动转经轮有如此大的功德,不充分利用很可惜。
&&&&手转经轮,就是我们手里经常用的这种。它的式样,以前上师如意宝专门设计过,并叫工厂大量制作了几种。你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里面的藏文不能颠倒,观音心咒的字应该完好无损,否则过失比较大。请了转经轮之后,若有一位具相上师对其开光,加持力会更大。当然,若条件不具足、因缘不具足,没有开光的转经轮也可以使用。
&&&&前段时间,我跟菩提学会的好多人也说了:“以后你们辅导或听法的过程中,在前面后面念诵时,应尽量使用转经轮,平时在家有空的话,也要多用转经轮。这样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就会习惯的。”
&&&&对我个人来讲,从小到现在,对转经轮的感情非常深。以前在文革之后,当时宗教还没有开放,若发现有人拿转经轮,可能会被抓起来。那种年代里,我在山上放牦牛时,就有一个黑色的小转经轮,无论下雪也好、下雨也罢,走到哪里,都是一边光脚放牛,一边用转经轮。看见远处有人来了,就马上藏起来,人走了以后,又接着用。我从小放牦牛时,一直使用转经轮。
&&&&上学的时候,学校纪律比较严,但我也偷着用转经轮。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那个时候老师同学看不到,就把转经轮悄悄拿出来,自己慢慢地用一下,一直这样熬过来的。后来有了出家的机会,就可以公开使用了。但现在法务比较繁忙,除了传法上课以外,平时用的时间少一点,但还是比城市里的人用得多。每天不管是看书、做事,经常抽空用一下,自己对转经轮很有信心。
&&&&你们若想真正获得一些功德,一定要清楚转经轮的功德!
&&&&佛经中云:“一切世间界充满七宝,以此作供养的功德可以衡量,以大发心手转一次经轮的功德却无法衡量;一切世间界大地的微尘可一一数尽,手转一次六字真言经轮的福德却不可胜数;布施给三界每一众生双目的福德可以衡量,为饶益众生而手转一次经轮的福德却不可衡量......”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藏地有位非常出名的空行母,叫西琼堪卓玛&,她经常前往中阴界,虽然去过十八大地狱,却没有见过生前使用转经轮的人堕地狱。
&&&&有些上师说:“即使你杀了十八个人,用转经轮也能遣除罪障。”革萨里尊者游十八地狱时,认识到身语的善业中没有比转经轮功德更大的。
&&&&莲师说:“善男子善女人,凡是欲求往生极乐世界者,应当勤转此经轮,五无间罪也可依此得清净。”
&&&&乔美仁波切也说:“造五无间罪、八堕罪以及犯淫戒杀生等重罪之人,只要使用转经轮,罪业根本不会染污自相续,且能获得圆满的解脱。”
&&&&这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我们不得不信服,如果还不愿意使用、不愿意弘扬,那真是太可惜了!
&&&&上师如意宝没有提倡之前,虽然我也看过一些书,基本上了解转经轮的功德,但没有特别去思维。后来通过上师的这些教言,自己总结自己的一生,最后真心地发愿:“在有生之年,只要自己有一口气,一定要多多弘扬转经轮。”后来我买了好多转经轮,只要来一个比较好的客人,什么东西都不给,就是给他转经轮。这种感觉也比较舒服,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对众生有利。
&&&&转经轮的有些功德是这样讲的:山上一个人用转经轮,风吹过转经轮,然后又接触其他众生,则此众生不会堕入恶趣;自己用转经轮时,如果被别人看见,他眼识中就种下解脱的善根,直接或间接会获得菩提果位;走路时用转经轮,凡是路过的众生,其相续中都会种下善根;过河、过桥时用转经轮,水里的众生均会得以解脱。所以,转经轮对众生有非常大的利益,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不得不行持。
&&&&高僧大德也经常使用转经轮,据历史记载,华智仁波切无论到哪里去,随身都有一个黑色的转经轮;麦彭仁波切的家里,有一个经常用的转经轮;上师如意宝也有大大小小的转经轮,甚至去美国、印度等国家时,也总带着转经轮,有时间就用一下。这些高僧大德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对转经轮都非常重视,我们后学者也要积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如果没有用上转经轮,那是非常遗憾的!
&&&&有些人觉得转经轮只是藏族的一种传统,可能功德不会这么大。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你应该看一下经论中是怎么讲的,这些功德你有没有否定的力量?对我个人来讲,虽然研究这么多年的佛法,但对转经轮的功德越来越深信不疑,平时只要见到一个人用转经轮,就觉得他非常了不起,与他接触的众生都很有福报。
&&&&去年我在一个DVD上,看见一位汉传佛教的大德一边唱观音心咒,一边拿着转经轮给很多众生作加持,我对他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为什么呢?因为转经轮对任何众生都有利,这种弘法方式是非常对的。他如果宣传“我是成就者、我是某某的转世”,我无法确定凡是与他结缘的众生必会解脱,但转经轮的功德不可思议,只要见闻接触,肯定直接间接有解脱的善缘。用世间话来说,我们就是搞这行的,哪些善根最大,哪些善根不大,哪些善根没有,这方面不用问别人,自己这么多年来专门研究、专门思考,应该非常清楚。
&&&&平时在电视上,每次出现藏族的镜头时,都会有一个旋转的转经轮。虽然这是种艺术手段,但它的旋转跟车轮的旋转是不相同的。车轮的旋转可能让人晕头转向,可是转经轮的旋转,能在众生相续中种下菩提的种子,最后也有解脱的机会。所以,我们应当大力弘扬转经轮。
&&&&现在“唐多括罗”推荐的是解脱经转经轮,这在藏传佛教中也非常殊胜,但值得注意的是,里面的《解脱经》必须合格。当然,转经轮的内容比较多,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各种咒语、名号、经典都可以做成转经轮。
&&&&但上师如意宝对其他的不太赞叹,毕生弘扬的就是观音心咒转经轮,因为乔美仁波切为主的高僧大德讲得非常清楚,它的殊胜功德毋庸置疑。现在有些人把这个咒语做一个转经轮,那个咒语做一个转经轮,佛经中若没有记载的话,到底有没有功德也很难说,毕竟因果的奥义只是佛陀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行境,我们凡夫人很难无误通达。
&&&&因此,上师如意宝再三地提倡,大家使用观音心咒转经轮!
&&&&通过这次开示,你们有经济条件的话,可不可以在佛堂里放一个电动转经轮,平时手里也经常使用转经轮。倘若家里有老年人,一定要让他学会用转经轮。在我们藏地,人到了五六十岁时,家人就让他退休了,什么事情都不用干,只是一心一意地念观音心咒、转经轮。但汉地的情况并不是这样,人越来越老,事情好像越来越多,家里方方面面都让他管,这是不孝顺的一种表现。真正对父母孝顺的话,应该让他们什么都不做,一天到晚念观音心咒、念阿弥陀佛、用转经轮。他们这么大年纪了,研究经论、闻思修行恐怕有点困难,依靠因明辩论更是困难,为了他们的来世着想,子女应该让他们多用转经轮。
&&&&原来我也想做一些转经轮,给大家提供方便,但现在的价格跟上师当时的定价有点不同,所以只有自己想办法了。如今的交通非常方便,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请个转经轮并不会太困难。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当学会用转经轮。与别人结善缘时,给他们财物、地位、名声,对我们修行人可能也不太现实,最好的就是让他用转经轮、劝他行持善法,这对他的今生来世都有非常大的利益和不可估量的功德。
&&&&其实,转经轮在行住坐卧都可以使用,乔美仁波切说这种善法简便易行,轻而易举就能成办重大的事业。如果让你布施钱财供养僧众,你不一定有这种能力,多年闭关修行,也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走路吃饭只要有空余的时间,就一直使用转经轮,无勤中就能积累许多资粮。
&&&&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过:“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的很多信徒,特别喜欢我们学院的转经轮,他们认为这里的转经轮加持很大。”这是上师对后人的一种教言,我觉得哪里的转经轮应该都一样,关键是里面的咒语——六字真言的功德相当大。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也不广讲六字真言转经轮的功德。总而言之,以前有个伏藏大师叫班玛朗巴,他所开取的《观音海续》中说:“何者具有菩提心,具足智慧力士夫,制作观音心咒函,生次开光赞颂后,水风抑或手旋转,一定摧毁诸轮回,任运成就四事业,彼之功德不可说。”
&&&&我们佛教徒对观音菩萨一定要有虔诚的信心,没有信心的话,功德也不会太稳固。自己也应该日日夜夜行持善法,而行善中最好的,就是用转经轮!
&&&&在座的各位道友,这几年来我觉得比较不错,转经轮并没有放在家里,走路、开法会甚至看书时,都能够用得上,以此也积累了许多功德。你们想帮助亲朋好友的话,也应该用佛法尤其是转经轮来逐渐度化他。其实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转经轮可以让人升官、发财、得名声,在很多文章中,这方面的感应非常多。总之,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功德,均依赖于我们的发心和身语的力量,而身语所造的善根中,转经轮的功德最大。我们口里念《金刚经》、《阿弥陀经》,功德是很大;身体做磕头、转绕等,功德也很大,但按照佛经的教证,这些跟转经轮的功德比起来,后者的功德远远超胜前者。
&&&&因此,从对自己负责的角度来讲,还是要好好地用转经轮,毕竟短暂的人生中,我们什么时候死也不好说。对我而言,不管在车里还是家中,每天用一下转经轮的话,心里比较舒服。如果当天没有用,或是忘在家里的话,总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这种行为对我身边的很多人,直接或间接也有一点点影响。
&&&&你们平时用转经轮,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也批评过有些人,他们认为自己很年轻,拿转经轮就像一个老年人。其实老年的标志并不是转经轮,转经轮是行持大乘佛教的一种标志。别人不接受是别人的事情,即使他用斜眼看转经轮,相续中也能种下菩提善根。乔美仁波切曾说:“转此经轮之人,生生世世不会转生于邪见之家、有盲聋哑跛者之家、贫穷下贱之家、屠夫渔夫等种姓低劣之家,生生世世转生到种姓高贵、信仰佛教、行持善法之家中。”从今生来世各方面来看,转经轮的功德的确非常大,这并不是我们故意渲染,而是在大乘经续中有教证可查。
&&&&总之,大家一定要以菩提心为基础,所作所为不离开善法:身体经常用转经轮,口里经常念观音心咒,心里经常想到利益众生,若能做到这一点,你就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我们藏地衡量一个人的修行好坏,也是以此为标准的。如果没有这样,自己认为修行境界很高,觉得转经轮没有用,只要安住在胜义境界中就可以了,这对凡夫人来讲可能比较困难。
&&&&正如法王如意宝所言:“你的见解再怎么不可思议,行为也不能远离取舍因果的准绳!”这个金刚语,大家务必要牢记于心,平时多行持善法,多使用转经轮,为一切众生做有意义的事情!
显密圆通大“准提”
&&&&学生胡松年整理汇编,恭呈南公怀瑾上师审核修正后定稿。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无量古法,密部别传,
简中之简,密中之密!
&&&&“准提法”乃一门古法,亘古相传至今。其在原始之东密与藏密里,尚难寻得,祂是属于密法里的“别部”(别传)。我们看准提佛母画像上所写的“七俱胝”,所谓“俱胝”,是印度当年数字的名称,代表无量、无数、无边,故我们可以说“代表无量、无数、无边的佛的母法,叫做准提法”。换而言之,世上无量无数(七俱祇)的佛,都是修了“准提法”,受了准提佛母的加持力,方始成佛的。
&&&&依密法来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修道时,也就是受到准提佛母的灌顶加持而成道的。东密与藏密的其他修法,麻烦又复杂,而且多须专修,大多数一堂法修下来,起码要两、三个钟头,在这工商业时代,修如此的长法,时间上不太允许,只有“准提法”较为简略,而又概括了一切。同时,有的密法非吃素不可,有的还非出家修不成功,有的密法出家不一定修得成,在家人才修得成,诸如此类等等之修法先决要求很多。只有“准提法”均不避讳,一切不拘,不分荤素、垢净,无论男女、在家、出家,均可修持,真方便也。
&&&&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准提佛母的修法,是密法里头的密法,密宗里头的密宗。所谓“密”,并非“秘密”不可告人。“显宗”之所以为显,是因为祂把道理都讲清楚了,而“密宗”是把道理讲出来仍然未能表达完全的,故称之为“密”,这个“密”字,应该是“奥秘难解”之义,故修密法没有秘密。而“准提法”是密法中的别法,特别殊胜的法门,它包括了止观、参禅与净土,并且又能依仗上师与诸佛菩萨的加被,功效尤显。
深不可解,唯有信入!
&&&&“准提法”乃“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总法。其是简中之简,却又越简越密,即使到了十地菩萨境界,还没能完全了解其中的奥秘,何况一般凡夫呢!故修习此法,首要在“信”,也就是全心全意,毫不怀疑。“妙觉果海,信为能入”,信什么?信佛、信佛法、信上师、信自己。“信为道源功德母”,唯“信”能入,方能起修。因此要将自己的身心澈澈底底地投进去,投到本身原来圆满具足的自性海中,毫不保留,决不怀疑,如有丝毫怀疑,成效就要大打折扣了。
传承殊特,不可混修!
&&&&南公上师所传“准提法门”,传承殊特, 上师曾经略为透露其传授“准提法”之原始因缘,即 上师昔年自峨嵋闭关下山后,再掩室于四川嘉定(乐山)五通桥多宝(如来)寺中,蒙文殊师利菩萨显现亲授。内涵性相融通及即身(生)成就奥秘。当时,即写下了“准提法本”,并促成了往后传授“准提法”的因缘。师誓愿如世缘过百龄,得机而宣说其中全部内密,再正式传授传法上师之正式灌顶。不然,没身而已。平常不易轻传仪轨灌顶,只恐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之故。
&&&&“准提法门”虽系古法,然南公上师乃亲蒙文殊师利菩萨显现直接传授,故以此传承而言,即由此开始, 南公上师实乃本世间第一位祖师也。本法之仪轨,经由其精心规划后,生圆二次,绵密无缺,以补古法之不足,诚乃划时代之一大创举。后世修习者,将因此而获益良多。外界也有不同传承的“准提法”相传,其与师传之“准提法”传承完全不同,护法体系各异,修习的仪轨也不一样,而密法讲求依师而修,师承不一,千万不可混为一谈,更不可胡乱混修,慎之!
降魔密咒,上师专有!
&&&&念咒念到某一个境界时,准提菩萨会显像,不过,有些是假的,是魔境变化来测验你的,当然也有真的准提菩萨现身。这个时候,可用南公上师传下的秘密咒子:“嗡哈哩底噶”,得以测验它是魔境界变化,还是真的准提菩萨的感应。念此咒二十一遍,是假的就会退去了,真的就会更明显。一般来说,只要念三遍以上就可以了,当然念七遍就更好,其实,只要你一起此念,如果是魔境界,它就会退了。
&&&&“嗡哈哩底噶”是南公上师之本咒,我们知道,要证到八地以上菩萨果位的大德,方能了知其本咒,由此可见,我们学人当视上师为现代佛,吾等何其有幸。
显密修持各异,却是殊途同归!
&&&&宋(辽)五台山道(辰殳)法师《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有云:“显教圆宗,须要先悟毗卢法界,后依悟修满普贤行海,得离生死证成十身无碍佛果。如病人得好药方,须要自知分两炮炙法则,合成服之方能除病身安。今密圆神咒,一切众生并因位菩萨,虽不解得但持诵之,便具毗卢法界普贤行海,自然得离生死成就十身无碍佛果。如病人得合成妙药,虽不知分两和合法则,但服之自然除病身安。故首楞严经云诸佛密咒秘密之法,唯佛与佛自相解了,非是余圣所能通达,但诵持之,能灭大过,速登圣位。又云神咒是诸佛密印,佛佛相传不通他解。贤首般若疏云,咒是诸佛秘密之法,非因位所解,但当诵持不须强释。”
密法原无密,自性本具足!
&&&&密宗之所以为密,是最显易之理反却不能懂,这才是真正的秘密。显教修法大半走去恶为善的原则,舍妄念、烦恼而求空性,然后用空性菩提去转习气,密宗之秘在烦恼就是菩提。学佛与成佛没有舍弃哪一点,关心到每一位众生,每一个人,当下我就是佛,丝毫无舍,本来就是不增也不减,无需舍弃哪一点,或空掉哪一点。所以显教讲空,在密法看起来,也只是个方便而已。
&&&&禅宗六祖惠能祖师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切众生的自性本来具足一切,因此学佛修法乃至成佛,不需要舍弃妄念而证菩提,因为妄念本身就是菩提,妄念、烦恼的自性本身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因其不能存在,所以它“非有”,因其能生生不已,所以“非空”。
&&&&显教某些法门,往往是抓住一面,舍恶而取善,舍有而取空,或舍空而取有,都是易偏。
&&&&密法同华严宗一样,是合一的、圆满的,不取不舍,不增不减,众生本来是佛,要你自己信得过。
&&&&显教之理,是去贪嗔痴慢疑,密教之理,是非增非舍,自他不二。转识成智,是由凡夫转成圣人,密宗转都不要转,凡夫即是圣人。知道五毒本身就是佛性,看透了,修证到了,贪嗔痴慢疑就不再是五毒,转都不要转,而立即成就五方佛了。所以佛法中有了这门密宗,密就在这种地方。然如信不过,转不过来,理证不到,修持不到,那就很差异了。懂得了一点密法这些空洞之理论,没有去修证到,以为贪嗔痴慢疑就是五方佛,便去乱用贪嗔痴慢疑,自己反而落因果下地狱而不能自救了,非常严重。如果误己之外,尚且误人,则更罪过矣!
&&&&因此之故,上师多年来,一直不愿传授密法,即此顾忌也。如今所传密宗“准提法”,是因为这个密宗的法同禅宗的理非常相通,尤其是华严宗道理,绝对相合。一即一切,任何一个法包括了一切法;一切即一,一切法皆可归到一个。
自力融合他力,相应上师诸佛!
&&&&密法的修持,在修“止观”的目标上,与显教差异不大,但密法还有上师与诸佛的加持的力量,自力与他力融合成一体,其效果就更为凸显了。师传“准提法”之仪轨,实际上,已包含了密法中的“上师相应法”在内了,只要依法精修,自然相应上师诸佛,行久功深,一定会有感应,或有境界现前,或有某些境相(参阅随后附录《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的“验成行相”部分)。但千万不可被奇怪的感应所迷惑,要知道一切唯心,万法唯识,都是自性的体、相、用。应随时记住《华严经》所说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才能修习这个密法。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在去除贪瞋痴的习性,若是以贪婪的心去祈求,当然就得不到感应了。所谓“无贪则感应”,要把一切交给佛菩萨,交给一切众生,才是正确的学佛心态。不仅在修法时,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与准提佛母、众生同在,与上师诸佛相应,即使各种境界与感应到来,都应不着不取,不可执着。一知即休,知而不执,这就是修密法的要领,一执着即入魔道。要知好境亦境,若作圣解,则即落群邪了。故密法的修持,除有仪轨可循外,还必须靠有师承,而且是有经验有成就的上师,才不致走入歧途。密宗修持须依师而修,可获得上师的秘密心要与其口诀,并诸佛菩萨等的加持的力量,则不难由捷径而直趋菩提。
由“一切皆有”起修,直下“五八果上圆”!
&&&&佛家讲的八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前五识与色身有紧密关连;第六识是意识,其包含思维、感觉等;而第七识称为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的根,第八识是含藏识,一切过去、现在的种子、业习等等的总藏处,无论如何生死轮回,都会随之而往,不会消失。
&&&&佛法修持的初步目标,就是要转识成智,做到智慧解脱。显教法门多属“六七因上转”之修法。只要在第六意识的因地上,一转清明了,定久了以后,第六意识没有不转的,亦即所谓的气质变化,譬如说,人的脾气变好了,比较有修养了。第六识转了,第七识是第六识的根,当然也会跟着转化,逐渐地,甚至生死也会有了转机。至于色身上的奇经八脉、三脉七轮等等,也都会转,但是转得很慢,因为六七识在因上转了以后,前五识与第八识,就没那么容易转的了,尽管第六意识清明了,前五识恐怕依然故我,更谈不上第八识了,因为它们非要到证果的时候,才能完全转化,故云:“五八果上圆”。而“准提法”是独特密法,由“有”起修,直接走“五八果上圆”的路子,修得如法,则可将阿赖耶识(第八识)的种子在现行中转化了,第八识转了,所以前五识也跟着转。经由绵密的身、口、意三密的修持,并藉由上师与佛菩萨的感应力量,咒语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一切思想行为,随时随地都要在有形相的规矩中,也要达到在自己没有形相的心行中,转变了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种子,而成为佛种性,其是立即转业成就,恶业也转成善业,善业转成大智慧成就。不仅能悟到不生不灭的空性,就连此一业报之身亦得转化。
&&&&虔修此法就有这样的殊胜!
&&&&如真能证到了,一切连转都不用转,因为贪嗔痴慢疑就是五方佛、烦恼即菩提,凡夫本是如来。故密法号称“即身成就”,不无其理,这也是“准提法”之所以极为殊胜之处。如前所述,“准提法”的道理与禅宗之理相通,尤其是华严宗的道理,绝对相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华严离不开唯识,唯识又离不开般若,故其是华严、般若、唯识的综合,综合了全部佛法修行的宗要。
&&&&这个法包括了禅宗的境界,包括了唯心净土与极乐净土相同的诸佛净土境界,融会了显教与密教的各种修法。换言之,这个法门包括了未悟的人如何修行悟道,已悟的人如何悟后起修,转成意生身,到成就之路,都囊括其中了。
密法境中修,执境岔路多!
&&&&修习密法,亦有其相当的弊端,因为它是由“有”起修,走的是“一切皆有”的路子,在境界中修持,境界自然众多,但岔路亦多。如果教理不通、不懂唯识者,不知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缘起性空的道理,境界一来,攀缘心起,随境牵转,甚或弄神弄鬼,自以为是,不仅成了外道,而且还会入了魔,误入歧途,“修”还不如“不修”。
&&&&修行贵在“见地”,因地不真,果遭纡曲,失之毫厘,最后则将差之千里了,故修行者不得不慎!
&&&&现在世界各处流行“藏密”的修持,所谓的活佛或仁波切等,周游世界到处传法,每次聚众,少则数百,多则成千上万,信众趋之若狂,一个法传了下来,数年之间可能再也见不到这位传法上师,如果有人真的去修其所传之密法,有了修持上的问题,又能向谁去请教解答呢?修出了大问题,成了神经病,又有谁能帮助他呢?况且,这些号称的活佛、仁波切们的修持,又是否真正证到修到了呢?
&&&&这些都是现下佛教界的严重问题。难怪南公上师曾感叹言:一些杂乱的密宗流行时,就象征著“末法时代”提前到来。所幸我们修的“准提法”,有上师与其他阿阇黎传法,各处并有准提共修的团体的组织,定期共修,切磋研讨,有老参带领新学,解决平时修持上的困境,除此之外,如真有重大的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时,我们还有管道,向上师直接请益,获得解答,吾等幸甚。
三业专一,止观双运!
&&&&大乘修行讲求的是六度万行,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都是前奏加行的功夫,先修功德,福德够了,加上禅定,禅定够了,才可以进入般若。小乘法门谈“戒、定、慧”,“定”在中间,没有“定”,就没有真正的“戒”,没有“定”,也没有真正的“慧”。故知“禅定”本身并非“般若”道体,但“般若”却也离不开“禅定”。
&&&&“准提法”的修持也不例外,在求止得定的目标上,与显教其他法门无异。但在方法与入佛知见上,准提法的仪轨已替我们划出一条具体的轨道,在求身(跏趺坐、手印)、口(持咒)、意(观想)三业的专一。绵密的金刚持咒,在于净化业习,深植于第八识,同时也等于在修气修脉,气脉本身虽不是道,但要想达到忘却自己的身体,去除身见,进而转化这个色身的果报业报,将身心完全投入的金刚念诵,却是极佳途径。再配合层次分明的观想步骤,更能够逐步都摄六根,将身心的念头与观想合而为一,先作到“声气合一”,然后“心气合一”,最后自然达到“身心合一”,忘却了身躯与外缘的存在,而内外一切却观照得清清楚楚,如此才能得止,再由止而定。
持咒要领,不缓不急,
单调庄严,生生不已!
&&&&持咒之要领,宜不缓不急,字字清楚,明朗庄严。念诵之时应一口气一口气地去念,即当一口气完全念尽时,闭口以鼻根部位吸气,气调好了,再接着念下去,如在共修场合,吸气时,可以耳根听众持诵,心心相随念下去。修习如法,气脉节节打通贯穿,色身转化迅速。气脉虽非道,但要做到忘身、忘我,还必须走气脉的路子不可,只要不去执着它就好。
&&&&持咒与其他软修法门的唱诵,略有不同,其不讲求韵律,低沉单调,周而复始,绵绵密密,生生不已。单调之中,透发庄严,了了分明,感人无形。持咒若仅仅崇尚快速或韵律,而忽略了清晰庄严,在修“止观”的基础上,也许不错,但它却与本法(准提法)的精要,有了距离,就不能完全如法了。
&&&&开口持咒到达了声气、心气与身心三合,身、口、意三业专一,气脉通畅振动声带,一口气接一口气地念诵,妄念愈念愈少,气愈念愈长。到此时,任何大动作的开口持诵,都有可能打破三业专一的定境,故而连唇齿都懒得一动,就自然形成了“金刚念诵”,“金刚念诵”之唇齿不动,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不是刻意造作出来的。
&&&&除“开口念”与“金刚念”之外,还有一种主要的持咒法,即“瑜伽念”,持咒不出声音,仅在心中默念。在人多的公共场所,用此法念咒,可能比较合宜。
观想要领,不思而得,
无取分别,不勉而中!
&&&&“观想”当然也是意识造境,就以观明点来说,要观出一个亮光,因此,比如要你看住一盏油灯,把这个油灯的影像看清楚了,然后,随时在意识里有这么一个亮光存在,明点就观起来了,观起来不动,不论何时何地,吃饭、做事、上厕所等等,意识境界中,始终有这个明点,慢慢地,这个影像出来的明点,越来越清楚,妄念越来越少,甚至没有妄念了,身心皆亡,只剩这一个亮光,心灯明朗而得“止”,这是意地生起造出来的“观”。
&&&&念佛号、持咒语,也是一样的道理,一句佛号或一个咒语,就如同是面粉一样,面粉上有一点水,面粉慢慢裹拢来,转呀转地,最终把所有的面粉裹在这一点上,就得“止”,这是初步的“观”,叫作“观想”,是意地生出来的,不是乱想造出了的,乱想就会出毛病了。
&&&&有些人初学时观不起来,不要乱想,意识上知道即可,如乱想会神经错乱。其实观想很简单,比如说我提到你住的家,你一想家,家中的样子就会起来,一提起就有,如此观想并不困难。如果你硬去想,那是妄想,不是观想。应该一点不用着力就现前了。妄想是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观想则等于是第七识末那识同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发起来,是独影境又不是独影境,它又是明了意识。
&&&&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第六意识了知分别的外境分三种——
&&&&其一,实在存在的外境,能被意识了别认知的,叫“性境”&。这是看到真理现前的境界。一般出现在定境之中,第一次是在超凡入圣的分野界看到。在性境现前时,就能看到并深信:所有的一切,真的都没有差别。因为已得“根本无分别智”,没有分别心的智慧已现前了。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不到性境?因为第六意识判断不正确,第七意识执着杂染,思考不公正,就看不到真实。
&&&&其二,外境并没有实际存在,而只是幻觉或想像来的,能被意识了别认知的,叫“独影境”。口语化一点的说,独影境就是在自己的头脑里独自演电影。分为有质独影和无质独影。有质独影倾向于善的或光明的思考;无质独影偏向没有价值的想像或胡思乱想。
&&&&其三,外境虽然实际存在,但意识却不能对它作恰如其分的认知,以致于把它想错了或扭曲,这种被意识错误认知的,叫“带质境”。就像戴了一副有色的太阳眼镜看世界,无论看到什么,都已杂染上个人的颜色了。因为心理状况的影响,这样看不到真实的显现,而要凭着自己的见解想法情绪去扭曲事实,是我们一般人常见的通病。
&&&&学密宗不通唯识不能学的!说它是独影,它又是明了意识,说它是明了意识,它又在一面说话、行事,与独影差不多现象,但又不是非量境界,非量就是神经病。为何不是非量境界?因为由我作主观想起来的。非量境界你作不了主!
&&&&三量:现量、比量、非量。第六意识根据经验——
&&&&其一,对实际存在的境物,立刻有了认知,就是“现量”的作用。现量也就是真理的现象。用本有清净不染的心,不经加油添醋,才能有现量的作用。
&&&&其二,没有实际存在的境物,第六意识也能根据过去的经验资料,迅速比较或推论,达成认知的目的,就是“比量”的作用。这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在思量当中出现的比较、测量、推论、分别的意念。
&&&&其三,但是,第六意识并不是常常能作出正确的认知,有时候它会对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无中生有,作出完全错误的认知,这就是“非量”。非量的思考,经常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尤其在烦恼或执着严重时,或于精神错乱时,想的可能都是错误,离客观事实是很遥远的。
祈愿他力,感应道交!
&&&&在修止修观的原理上,准提法门与禅宗法门相似,除此之外,修准提法门,还要在意根上与愿力上,带着一个祈求本尊佛母与诸佛加持的心愿。不要认为念咒念得很好,就觉得这就是参禅,就是止观,话虽不错,殊不知,此与密法持咒就有所出入了,这也是修密法与参禅,同中有异的地方,如果没有祈求他力加持的心愿,就会变得在修“止观”了,也不是说它不对,只是与本修法门就有了差别,如何差别?在因地上有了差别,由于见地与认知不清楚,则果地上也必有差别,所得到的层级也会不同。
&&&&所以,千万不要只借用咒语,作为系心一缘的作用,那是修禅定,如果能系心一缘而能得止,那是修止观,这种修法,念佛也可以,念咒或其他都可以,但在修密法的本位来讲,你如果功德大、智慧大,带着修止观、禅定也行,然而,还是要带到心愿的力量祈求他力,求本尊、佛母、诸佛菩萨加持,所谓有求必应,感应道交。要求感应道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须注意戒、定、慧的配合,一定会得到他力(佛力)的交感,则效果亦将不可同日而语的了!
生起次第,真空生妙有!
&&&&“准提法”的修持,求止得定并非最终目标。生起次第要我们练习,由一念专精的持咒与观想,进而“忘去自身我执”,“浑入虚空中,虚空与我无二无别,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忘却身心,心物浑然,不起分别,无所谓空,也无所谓有,我即虚空,虚空即我,无量无边,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进入准提三昧的定境。
&&&&“准提法”并没要我们到此为止,死守着这个空境,接着要我们观想宇宙之四大变化,忘却了肉体的我,而在莲花中生出一个妙有的我来,此时如能观想成功,就是“意生身”的化身境界了,也就是妙有之境界。
&&&&接下来,口持准提本咒,观想与佛母合一,心月轮与字轮的观想就更细腻了,没有相当的定力功夫,是做不到的,即使偶尔观到一点,刹那即逝,把持不住。初学之人,可以将字轮观大,比较容易清净,甚至于只观一个发光的心月轮,待日久功深,心细了,字轮就越观得小,心也就越定。最后乃至心轮不转了,只观中间一个梵文的“唵”字,永远是这个字在,忘记了身体,或连字都不要,心中只有这一光明,不昏沉,不散乱,一念专精,其中有这一点“明点”,这个就是缘起性空,其中有物,不过是假的,不是真的,就这么一个东西,定在上面,越久越好,就这一念专精,就包括了四禅八定,包括了小乘定与大乘定的三昧。
&&&&这心月轮与字轮的观想,听起来似乎简单,但它却含盖了极深的修持道理,业习之能否转化,法、报、化三身之能否成就,这是本法的一个主要关键所在。
圆满次第,妙有返真空!
&&&&最后进入圆满次第,将明点由中脉升起,由顶门冲出去,散入虚空之中,虚空之外更无我身,“虚空与我无二无别,我即虚空,虚空即我,亦无虚空之量可得”,“如来!如来!如是!如是!”无去也无来,不生也不灭。上述诸法生起与空灭,皆同水月空花,如梦如幻;涅槃本性,本来如此。我即是佛,佛即是我,本来不可得,不可得也了不可得,随时随地在此定中,无须观想,也无咒子,定得越久越好。
&&&&到临终之时,也可藉此顶门一冲,或得解脱成就,或随愿往生,不拖泥带水,自在作主。在这一点上,其效果有似密法中的“破瓦”修持。就算临终之时,做不到如此顶门一冲,只要心中清净,念到准提佛母,如有发愿往生西方或任何佛国净土者,十方国土必可任意往生,自然得力无形,如愿再返世间,继续修行者,亦能如愿。
&&&&一般的禅宗修法易落偏空,不能生起妙有,有些人只晓得一点空相,不知道妙有,因而三明六通不易做到。而“准提法”包括了藏密、东密、净土、禅宗的精要。生起次第由真空生妙有,圆满次第由妙有返回真空,一念专精,了了分明,不住空也不住有,修“真空”也修“妙有”,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方便法门都在其中矣。换言之,其乃“即空即有”之至高无上的大乘修行方法。
持咒计数,无形鞭策!
&&&&念“准提咒”须计数(用佛珠或计数器皆可),因为“准提法”是修“有”法,修“有”法就一切皆“有”,一切皆“有”就要计数。念满一百万遍,修得好不好,自己都会知道,有时会在梦中显示,这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验成行相”中(请参阅附录),有部分的描述。
&&&&真正的修行,不仅仅于盘腿打坐,而是在于“事上修”,即起心动念都在修,而持咒计数可以帮助我们,把持咒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同时,也具有一个相当的鞭策的作用。
&&&&通常,我们一闲下来,往往就让自己精神放逸或胡思乱想,不仅浪费了许多大好时光,而且造了许多“无记业”或“恶业”,亦即所谓的“小人闲居为不善”了。持咒计数,无形中就有一股鞭策作用,让我们随时闲下来,就会想到持咒计数,既不再多造恶业,同时还可修持,一举数得。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有云:“此一种法,唯求出世间,若欲于此法中求成就者,须得预前持诵准提真言,五百万遍或七百万遍,或千万遍而为先行,方作此法定有灵验。”可见持咒数是愈多愈好,成就的机缘,则较易成熟。
回向众生,自觉觉他!
&&&&修行切勿自私,处处应为众生。人走在街上,看到棺材来,赶快念咒子,愿死者得以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看到人家结婚了,念个咒子,祝福他们将来多福多寿;看到叫花子、死老鼠等等,随时在念咒子,都在回向。这个咒语,不择净垢。念咒子并不是只为自己,而是回向一切众生,一切功德都不是我的。打坐修行,就应回向一切众生,希望世界太平,一切众生皆得安乐,不是为我自己,要发这样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悲心,一有为己私心的念头,已经不是学佛了。
&&&&我们现在修准提法,不求别的,是回向众生,在求世界平安,一切众生皆得安乐,多求消灾免难,求证菩提,自己赶快悟道,证到自己成佛,再来度众生。
【附录:验成行相】
节录于《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谓准泥陀罗尼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等,共十余本经皆说,真言行者用功持诵,或梦见诸佛菩萨圣僧天女,或梦见自身腾空自在,或渡大海或浮江河,或上楼台高树或登白山或乘师子白马白象,或梦见好华果,或梦见着黄衣白衣沙门,或吃白物吐黑物,或吞日月等。即是无始罪灭之相。或正持诵时见诸(番去)光明,或见空中遍地奇特之华,或见诸佛菩萨圣僧天仙等,或见诸佛净土,或自游佛国亲承供养,或暂时闻经于多劫,或见灯光高一二尺乃至一丈,或无火炉中自有烟起,或见佛像幡盖自动,或闻诸佛菩萨种种美声,或觉自身巍巍高大,或齿落重生或发白返黑,或身润白不生蚤虱,或贪嗔痴心自然消灭,或总持不忘一字能演多义,或智慧顿生自然通晓一切经律论,或一切三昧法门自然现前,或福德顿高四众归仰等云云(此上所说是经文。今有闲僧儒士,泛参禅理者,厥见相以为妖异,此则非但毁谤最上乘教,亦是舍相取性之邪见也。不知其相本来是性耳)。若逢如上之事,但是福慧增长近成就相,莫生疑惑之心,勿起取舍之念。应观所逢境界,皆是“阿”字或(?)字等(或想皆如梦幻,或想皆是法界一心)。若得如是应验,更须策发三业加功诵持,不得宣说咒中境界炫卖与人,唯同道者不为名利,敬赞方得说之。
《从心沟通》
学习慈悲与包容
别当狡猾的人
&&&&许多人认为,做人应该内方外圆,但圆也应该要有不变的原则,如果圆得没有原则、没有范围,就会变得狡猾。
&&&&一般人认为狡猾和妄语、虚伪一样,可是妄语是为了达成欺骗的目的,不择手段地用语言、动作来骗人,虚伪则是让你误以为他所说的假话是真的。狡猾虽然让人感到模棱两可,难以明白他真正的用意,甚至因此受骗上当,可是它毕竟还有真的成份,所以和妄语、虚伪还是有程度上的差别。
&&&&一个狡猾的人,他的个性是非常滑溜,而且行事模棱两可,让人很难捉摸出他真正的意思。
&&&&和狡猾的人相处,常让人觉得头疼,因为他总是捉摸不定。当你问他意见时,他不见得会告诉你真正的想法,例如,你问他:“红的好还是黄的好?”他会反问你:“你看呢?”如果你说是黄的,他大概也会说是黄的;如果你说是红的,他大概也会说是红的。所以,狡猾的人即使帮你出主意,也是揣摩着你的意思,顺着你的意思来说。
&&&&你摸不清他究竟有什么用意,但他很清楚,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他个人的利益与立场,于是这样说、那样说,样样都说得合乎你的心意,让你察觉不出他背后真正的目的。但是实质上的内容,以及最后的结果,可能不但不是你要的,还会让你蒙受损失。
&&&&狡猾的人甚至会在背后唆使人,设计让别人做坏人,只求自己稳若泰山,无视于别人的损失。虽然他可能没有伤害别人的意思,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实际上已让别人蒙受损失了。
&&&&狡猾的人看起来很聪明,其实是小聪明、鬼聪明;自以为很聪明,把别人都当成傻瓜,以为躲起来让别人抓不到就没事。其实狡猾的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来,例如,上海人称狡猾的人为“小滑头”,就是因为他们的性格滑溜溜的,从动作、语言上自然会流露出轻浮和不真实的感觉,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这种人就算刻意掩饰,也掩饰不了多久,因为狡猾和欺骗一样,次数一多,一定会原形毕露,到最后别人还是会远离他。因为大家都怕狡猾的人没有信用,又捉摸不定;既然他是这么的不可靠,好事自然都轮不到他,也没有人敢和他交朋友。
&&&&常言说“狡兔有三窟”,兔子为了保护自己,所以预备了三个洞口,当一个洞口被塞住时,它还可以从另一个逃出来。为了保护自己、提防他人,有时确实有此需要,但如果对任何人都采取这样的态度,结果可能是自己最倒楣。
&&&&这就好比你有三个家,也对别人说到任何一个家都能够找到你,但结果三个地方都找不到;对方扑空几次以后,对你不再信任,从此以后就不会再找你了。原本是想保护自己,结果想伤害你的人固然伤害不到你,但是想要帮助你的人,也无法帮助你了,到最后甚至连朋友也会交不到,所以狡猾并不是一件好事。
&&&&社会上大多数的人都是诚实的,因为狡猾对自己没什么好处。一旦狡猾成习惯就会变成自己的性格,很容易让别人发现,最后便宜没有占到,吃亏的还是自己。
&&&&想要袪除狡猾的性格,最重要的就是学着诚恳实在!
&&&&学着说实话,而且表情要稳重,不要虚浮,如果能做到这样,就能改变狡猾的习性。当然,有些人已经狡猾成性,那就要多花一点决心、多花一点时间,才能慢慢袪除这种性格。
佛通过什么度化众生
堪布达真仁波切
&&&&佛说过,他度化众生,不是用清水洗刷众生的业障。这个“水”是代表,指不用外在的物质。若是用水能洗刷众生的业障,那现在科技发达了,若是佛现在示现成佛的话,他不说法,只靠这些科技,那佛的智慧绝对是更超胜。但佛不是靠外在的物质净除众生的业障,包括不靠科技。
&&&&佛有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和神足通,佛是不是通过这些神通把众生的业障、烦恼清除掉的?
&&&&不是!
&&&&那是不是佛把自己的觉悟或境界转移到众生的相续里,以这种方式度化众生?
&&&&也不是!
&&&&佛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讲经说法!
&&&&有的法师只是偶尔讲一两次法,很多人都觉得非常难得殊胜。其实这样很难帮助到你!
&&&&你看佛陀是怎么讲经说法的?
&&&&用一生的精力说法!
&&&&你看第二佛莲花生大士是怎样讲经说法的?
&&&&也是用一生的精力!
&&&&我们的历代祖师也都是这样,包括我们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也是,一生中没有一天不讲经说法,直到涅槃也没有间断过。这叫慈悲,这叫智慧。这样才能利益到你,才能帮助到你,通过别的方法就很难说了!
&&&&讲经说法就是开示诸法的实相、真理,让众生明白诸法的实相、真理,这是度化众生唯一的办法!你们就找这样依佛的教言给你说法的上师,这是不会有错的,对你绝对有帮助。你尽量去依止这样的善知识,尽量去亲近这样的上师!
&&&&什么叫依止,什么叫亲近?
&&&就是用心听,用心做,依教奉行!
&&&依教奉行就是用心听,尽量做!
&&&&我经常讲:法要融入相续,修行要融入生活!上师教给你方法,教你修行,你要将这些尽量融入自己的相续,尽量融入自己的生活,这样你的身心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变化!
来源:大公综合|
  每个佛都有他的色身。我们欲界的众生才有肉体,这个生命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的;色界的众生就不一定,不是像我们有血有肉,而只有光色;无色界的众生连光色都不是,更不是我们这个肉体样子,但是生命还是有个体的存在。
  这个个体是从大我中分化出来的小我身体。在佛法里,所有三界众生,不管是哪一种身体,都称为色身。
  色有两层意义,第一,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之身,属于色法的,所以叫色身;第二,色也包括光明,即使是欲界的众生,有成就的人的色身自然就有光,这是色身的光,不是电灯的光,讲修持一定要了解这个问题。
  例如禅宗讲大彻大悟成佛,成佛了吗?成了,只不过大部份成的是法身之佛,明心见到自性。法身起用成就了没有?还没有,因为色身没有转。悟了道要转这个父母所生的肉身,转成毘卢遮那佛所代表的色身,那是光明的。
  据说一千年来都没有色身成就的人。肉身在死后不烂,还不能算是色身成就,仍是法身成就的一个附带作用。色身成就的修行者,生时自然是有六通,要走时不用去烧他,他化作一道光就去了。
  借用道家两句话来讲,到了最后是“散而为气,聚而成形”,色身成就也自然能脱胎换骨。
  每一个佛的色身不同,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他们的色身都不同,但是成了佛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用四个字归纳就是相好庄严。
  对修行人来讲,就是考验,不要说成佛,就是到了小乘罗汉的果位,相貌都会转变的。罗汉的相貌也用四个字归纳,就是清奇古怪。清就是不俗气;奇是奇怪,不是说脸像马,眼睛像猴子那种奇怪,而是奇怪又可爱;古是古老;怪是怪相。
  所以有阿罗汉的成就也是脱胎换骨的,这都是实际功夫,不是空谈理论就可以的。
  像我们学佛的人,修持多年下来,生理和心理没有一点改变,那个脸还是拉得很长,让人都不敢望他,更不敢亲近。这就是不对了,修持的人即使有一点点成就,也会无形地影响旁人,让人觉得他可爱可亲,自然会起亲切感,或是庄严感。
  这个就是功德,是功夫成就而累积起来的。儒家弟子形容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看他的样子很庄严,有点令人害怕,可是一和他接近,就觉得他很温暖慈祥。所以说有道的人,色身一定转变了的。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一个学道人应有的严肃态度,可是这样并不完全,他更有洒脱自在,怡然自得的一面。究竟洒脱到什么程度呢?“涣兮若冰之将释”。春天到了,天气渐渐暖和,冰山雪块遇到暖和的天气就慢慢融化、散开,变成清流,普润大地。
  我们晓得孔子的学生形容孔子“望之伊然,即之也温”,刚看到他的时候,个个怕他,等到一接近相处时,倒觉得很温暖,很亲切。“伊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前句讲人格之庄严宽大,后句讲胸襟气度的潇洒。
  不但如此,一个修道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要非常厚道老实,朴实不夸。像一块石头,虽然里面藏有一块上好宝玉,或者金刚钻一类的东西,但没有敲开以前,别人不晓得里面竟有无价之宝。
  表面看来,只是一个很粗陋的石块。或者有如一块沾满灰泥,其貌不扬的木头,殊不知把它外层的杂物一拨开来,便是一块可供雕刻的上等楠木,乃至更高贵、更难得的沉香木。若是不拨开来看,根本无法一窥究竟。
  至于“旷兮其若谷”,则是比喻思想的豁达、空灵。修道有成的人,脑子是非常清明空灵的。如同山谷一样,空空洞洞,到山谷里一叫,就有回声,反应很灵敏。为什么一个有智慧的人反应会那么灵敏?因为他的心境永远保持在空灵无着之中。
  心境不空的人,便如庄子所说:“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整个心都被蓬茅塞死了,等于现在骂人的话:“你的脑子是水泥做的,怎么那样不通窍。”整天迷迷糊糊,莫名其妙,岂不糟糕!心中不应被蓬茅堵住,而应海阔天空,空旷得纤尘不染。
  道家讲“清虚”,佛家讲空,空到极点,清虚到极点,这时候的智慧自然高远,反应也就灵敏。
  ——《老子他说》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若然者”,一个人能够修养到这一步时,“其心志”,他心中没有妄想,没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样才能丰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