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楞严经、华严经 电影都是龙宫取来的,还有那部佛经是天宫取来的我忘了……有哪位记得么

&p&谢题主邀。&/p&&p&本人只是学习并践行&觉醒之法&的修心人。并不禁欲。&/p&&p&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禁欲及拒绝婚前与异性亲密,每次恋爱都很短暂,并且都以被甩告终。貌似这算不上什么福报吧?&/p&&p&尚不懂佛法时,由于被邪淫下地狱的迷信言论左右,日夜惶恐不安,精神压力很大,性格孤僻抑郁。并且严格吃素,单位食堂大锅饭里的肉丁也被自己挑出来。没有朋友,也不社交。每天在&压抑~反弹~忏悔~压抑&的死循环中惶惶不可终日。事业、学业都没什么起色,这也算不上什么福报吧?&/p&&p&并且,由于禁欲,气血不畅,心情抑郁,进而导致身体疾病,这更加不是福报吧?&/p&&p&什么是因果,以上这就是因果!&br&……………&/p&&p&嗯,不禁欲之后,一切都好了起来,该恋爱恋爱,不可描述的生活也正常又自然,不再执着于如何克制压抑自己,反而不会再去胡思乱想。换城市,换工作,加薪……最重要的是内心越来越轻松自在,人缘也越来越好。&/p&&p&最后,&br&佛,是觉。学习佛法,只是针对思维的执着攀附做出调整,而不是跟自己生理的天性过不去。&/p&&p&福报,只是一种感受幸福的能力。&/p&&p&题主的问题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p&&p&想打飞机就打啦~一天一次很正常。别一天几十次,身体会受不了。打完就放下,该干嘛干嘛。别一天到晚想着这点事儿。&/p&&p&有空了多关心关心身边的人,多多付出。只有设法让别人得到幸福的人,才能感受到幸福,这才是真正的福报。&/p&
谢题主邀。本人只是学习并践行"觉醒之法"的修心人。并不禁欲。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禁欲及拒绝婚前与异性亲密,每次恋爱都很短暂,并且都以被甩告终。貌似这算不上什么福报吧?尚不懂佛法时,由于被邪淫下地狱的迷信言论左右,日夜惶恐不安,精神压力很大,…
&p&全文两万字。&/p&&h2&一&/h2&&blockquote&&b&魏明帝&/b&始造&b&白马寺&/b&。寺中悬幡,影入内,帝怪,问左右曰:&佛有何神,人敬事之?&&/blockquote&&p&译文&/p&&p&魏明帝建造了白马寺。寺院所挂旗幡的影子投射进了皇宫,明帝很奇怪,问侍臣:“佛究竟有什么神通,让世人如此崇奉?”&/p&&ul&&li&魏明帝:曹叡,曹魏第二任皇帝,曹丕长子。&/li&&li&白马寺:一般认为,最早的白马寺,由东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于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敕建,是第一座由官方修造的汉地佛寺。此说出自史上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经书的序文描述了中国官方引入佛教之缘由,是因为汉明帝的一场梦:这位帝国最高统治者梦见一个全身金光焕赫,脖子上戴着个太阳的神灵现身殿前,汉明帝忽然感到了说不出的快乐,第二天一早问诸朝臣,有个大臣说,陛下您这是见到佛祖了呀,汉明帝:???你踏马骂我?汉明帝便遣使去大月氏取来了佛经,就是《四十二章经》。到南北朝时期成书的《魏书》(包括《后汉书》)沿袭此说,并补充了一句:「(使者取经)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且不论这个带有强烈传说色彩的汉地佛教起源故事到底靠不靠谱,我们只说白马寺。如今可见的关于白马寺最早记录,是西晋僧人竺法护的译经诸记,也就是说,假如洛阳白马寺确为汉明帝所建的话,那么直到寺庙落成200年后,这座寺庙的名字才出现在文字记载里,为什么在这200年间,各种史料、佛经保持着惊人的默契,对这座寺庙的名字只字未提?看来我们只好猜测,这200年间凡是提到「白马寺」的所有典籍,恰好全部遗失了。再来看《酉阳杂俎》,文中说:魏明帝始造白马寺。把汉明帝改成了魏明帝,是不是段成式这货又手残抄书抄错了呢?其实《酉阳》这种说法在《魏书》中同样可得印证,《魏书·释老志》原文作:「明帝曾欲坏宫西佛图。外国沙门乃金盘盛水,置于殿前,以佛舍利投之于水,乃有五色光起,于是帝叹曰:“自非灵异,安得尔乎?”遂徙于道阙,为作周阁百间。佛图故处,凿为蒙汜池,种芙蓉于中。后有天竺沙门昙柯迦罗入洛,宣译诫律,中国诫律之始也。&b&自洛中构白马寺&/b&,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这样一来,《魏书》就同时载有“汉立白马寺”和“魏明帝构白马寺”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矛盾的,所以有观点认为,魏明帝「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这句话,指魏明帝重修毁于战乱的白马寺,并大事修造了佛塔。但事实上,你找不到“汉明帝始建,魏明帝重修”白马寺的实锤,考虑到西晋才出现关于白马寺的确凿文字记载,那么魏明帝未尝不能成为白马寺的始建者,而汉明帝修建的寺庙,或许不叫白马寺,而是另有别名。《酉阳杂俎》接下来的记录同样古怪:「寺中悬幡,影入内,帝怪,问左右曰:&佛有何神,人敬事之?&」——白马寺所挂幡旗的影子,投射进了皇宫,魏明帝很奇怪,问侍臣:“佛究竟有什么神通,让世人如此崇奉?”这句话古怪在于,它仅见载于《酉阳杂俎》。但我们知道《酉阳杂俎》收录的前朝典故,几乎都来自段成式对其他典籍的誊抄,这则大概也不例外。倘若如此,那么当有至少一部早于段成式所处时代的古籍记录了魏明帝与白马寺的一些不为今人所知的关系,或许在那部已经失落的古卷里,存在更多关于白马寺建造的真相,可惜我们终究看不到了。&/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b0d36a9f474e42efc657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b0d36a9f474e42efc657f_r.jpg&&&/figure&&p&&br&&/p&&h2&二&/h2&&blockquote&&b&乌仗那国&/b&有&b&佛迹&/b&,随人身福寿,量有长短。&/blockquote&&p&译文&/p&&p&乌仗那国有佛祖脚印,根据每个人福寿不同,测量所得的长短不同。&/p&&ul&&li&乌仗那国:在今巴基斯坦西北斯瓦特县一带,时国人普遍信佛,好巫术。藏密宗师「莲花生大士」即出身该国,于约750年前后入藏传法,是藏传佛教奠基人之一。&/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42debe05af5de022e8428be87ebfbf77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70&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42debe05af5de022e8428be87ebfbf77_r.jpg&&&figcaption&斯瓦特&/figcaption&&/figure&&ul&&li&佛迹:按《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有多处「佛迹」。第一处「忍辱仙遗迹」:释迦成佛之前,曾与弟子居山林,修「忍辱行」,这个阶段的佛祖叫「忍辱仙」。印度歌利王受女色蛊惑,杀进山谷,斩断仙人四肢、耳鼻,仙人一一忍受,并发愿说,将来成佛后,要化去歌利王的贪、嗔、痴三毒,歌利王幡然悔悟,弃刀皈依;第二处「龙泉佛迹」:乌仗那国境内有一处「阿波逻罗龙泉」,是该国主要水系之源,泉眼有龙王盘踞,此龙精通咒术,禁御恶龙,保该国境内风调雨顺,人民感恩,家家户户自觉献余粮敬祀。然而时间一久,人民渐渐懈怠,供奉龙王的粮食日趋减少,龙王恨国民忘恩,自咒愿化身毒龙,兴雹兴雨,摧毁田稼。巨大的释迦如来亲身降临,持大金刚杵击捣山崖,龙王震惧,像条小虫子一样瑟瑟发抖着被迫现身听如来说法。谈判半天,龙王答应不再妄兴天灾,但要求每隔十二年出来收一次粮食,如来答应了。于是当地每隔十二年爆发一次洪水。此泉向南三十里,一块巨石上,有如来脚印,正是佛祖伏龙离去之迹,这脚印奇妙,不同的人去测量这脚印,量得的长度不一;又有一块石头,据说是如来洗衣服的地方,石头上袈裟纹理清晰可辨,有如刀镂。&/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74ce4c9ef2be4d752de07a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39& data-rawheight=&11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4ce4c9ef2be4d752de07a_r.jpg&&&figcaption&乌仗那国位置&/figcaption&&/figure&&p&&br&&/p&&h2&三&/h2&&blockquote&&b&那揭罗曷国&/b&城东塔中有&b&佛顶骨&/b&,周二尺。欲知善恶者,以香涂印骨,其迹焕然,善恶相悉见。&/blockquote&&p&译文&/p&&p&那揭罗曷国首都以东,有供奉佛祖顶骨的宝塔。佛骨周长一尺二寸,信徒欲察看自身善恶,用水掺入香灰和成泥,拿顶骨盖印一下,则自己的善恶之迹昭彰炳焕。&/p&&ul&&li&那揭罗曷国: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喀布尔河流域,役属迦毕试国(见上文路线图)。&/li&&li&佛顶骨:位于该国首都东南三十里的醯[xī]罗城供奉着释迦牟尼一片颅骨,从东晋时第一位履足天竺的中国僧人法显,到北魏时陪伴惠生大师游走西域求法的宋云,再到玄奘,都曾踏入过这座城市的七宝佛塔,瞻拜佛骨。玄奘近距离仔细观察了这片头骨,他描述道:「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印度和西域许多国家保藏着佛骨,释迦牟尼入灭后,八王分舍利,百年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又分发了一次。王玄策横扫印度,班师回朝时甚至把供养在迦毕试国的佛顶骨带回了大唐,举国轰动,可惜后来居然弄丢了。此外,醯[xī]罗城还收藏有佛祖一片髑髅骨,一只眼睛,以及佛祖当年用的锡杖。玄奘看到的佛眼「睛大如柰,光明清彻,曒映中外,又以七宝函缄封而置」,这枚眼球像小苹果一样大,历经千年,仍然清亮晶莹。纪录片《玄奘之路》尝试还原了一千年前,玄奘与佛陀遗物的相遇:&/li&&/ul&&a class=&video-box&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384576&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true& data-name=&& data-poster=&https://pic4.zhimg.com/80/v2-343effdb4bc7ce0eec6b9b_b.jpg& data-lens-id=&384576&&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s://pic4.zhimg.com/80/v2-343effdb4bc7ce0eec6b9b_b.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s://www.zhihu.com/video/384576&/span&
&p&&br&&/p&&h2&三&/h2&&blockquote&&b&北天健驮罗国&/b&有大&b&窣堵波&/b&,佛&b&悬记&/b&,七烧七立。佛方尽,玄奘言城坏已三年。&/blockquote&&p&译文&/p&&p&天竺以北健陀罗国有大佛塔,佛祖曾预言,此佛塔若经七次焚毁、七次重建,佛法将会消亡。玄奘说,他至此时,佛塔已烧毁了三年。&/p&&p&注:按《大唐西域记》,原文应为「此窣堵波者,如来悬记,七烧七立,佛法方尽。先贤记曰:成坏已三。初至此国,适遭火灾,当见营构,尚未成功。」意思是,玄奘抵达健陀罗,看到佛塔时,佛塔刚刚经受火灾,正在修缮,尚未完工,而在此之前,佛塔已遭三次焚毁,三次重修。&/p&&ul&&li&北天健驮罗国:「北天」当指北天竺或天竺之北。健驮罗,也译作犍陀罗,曾拥有极其璀璨文化的中亚/南亚古国。健驮罗疆域大致在今阿富汗东部、巴基斯坦西北,像上文的乌仗那国,也曾是健驮罗领地。历史上,作为古印度十六列国之一,先后被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希腊、大月氏人的贵霜帝国统治,同时也不可避免受到印度文化影响。多元文化熔于一炉,酿就了独特的健驮罗文化。健驮罗人以雕刻、绘画、建筑著称于世,他们一手缔造了佛像雕塑艺术。早在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佛教已传入健陀罗地区。起初的佛教排斥偶像崇拜,不立佛像,提倡僧侣瞻拜菩提树及各种佛陀遗迹。但健驮罗人已经充分吸收了古希腊雕塑技术,他们开始在宗教领域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大量带有明显希腊风格的佛像被雕刻出来。出神入化的技术,写实逼真的雕像,颠覆了佛教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当从未见过佛像的信徒乍见栩栩如生的佛陀菩萨塑像,从粗糙的2D艺术世界来到精美立体的3D世界,受到的强烈心理冲击。健驮罗佛像,使得信徒们宁肯抛弃释迦牟尼不立像的训诫,偶像崇拜风靡释门。同时,健驮罗艺术极大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塑,直到今天,佛像雕塑依然未脱健驮罗奠定的根柢。约465年前后,随着嚈哒[yàn dā]人(白匈奴)野蛮入侵,健驮罗文明遭彻底摧毁湮灭。七世纪,玄奘法师踏足健驮罗时,眼见伽蓝荒废,外道流行,昔日佛门圣土,早已面目全非,心生悲悯,才发出感叹「七烧七立,佛法方尽」,似乎看到了佛法走向末路的光景。&/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636ba31cdb8f0c5c7fbd692d008db392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746& data-rawheight=&28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4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636ba31cdb8f0c5c7fbd692d008db392_r.jpg&&&figcaption&健驮罗佛像&/figcaption&&/figure&&ul&&li&窣堵波:塔式建筑的一种形式,梵文作stu^pa,意译成中文,就是「塔」。作为佛冢,窣堵波最初被专门用来盛放佛祖舍利,另一方面,在不允许建造佛像的时代,窣堵波是信徒最重要的膜拜对象。印度窣堵波建筑形式多呈「覆钵式」,外观像一只倒扣的碗。现在一般认为,窣堵波是中国塔式建筑的滥觞。窣堵波传入中国后,中国塔式建筑一直以“窣堵波”、“浮屠”为号,直到隋唐,才开始用“塔”作为统一名称。中国有史可查最早的塔,是《魏书·释老志》记载的白马寺佛塔,当然,前提是此白马寺确为汉明帝修造(见上文)。&/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b6fdbdb74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1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b6fdbdb74_r.jpg&&&figcaption&常见佛塔,左起:覆钵式、密檐式、楼阁式、龛塔、金刚宝座式&/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fed6cc12df84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7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fed6cc12df84_r.jpg&&&figcaption&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窣堵波——印度桑奇大塔&/figcaption&&/figure&&ul&&li&悬记:佛的预言。&/li&&/ul&&p&&br&&/p&&h2&四&/h2&&blockquote&西域佛&b&金刚座&/b&有标界——铜&b&观自在像&/b&两躯。国人相传菩萨身没,佛法亦尽。隋末已没过胸臆矣。&/blockquote&&p&译文&/p&&p&西域的佛金刚座道场的界标是两尊铜铸观音菩萨像。其国人传说,当菩萨像没入地底,佛法将灭亡。隋代末年时,菩萨像已经沉降到了胸部。&/p&&p&注:《大唐西域记·摩揭陁国》原文作「佛涅槃后,诸国君王传闻佛说金刚座量,遂以两躯观自在菩萨像南北标界,东面而坐。闻诸耆旧曰:“此菩萨像身没不见,佛法当尽。”今南隅菩萨没过胸臆矣。」这是玄奘来到摩揭陁国的见闻,如来涅槃后,金刚座便沉入地下,各国国王根据推测到的金刚座原址,立了两尊菩萨像作标记。据《三藏法师传》,玄奘大师见到沉没的菩萨像,想起沿途所见佛法凋零,情绪崩溃,潸然泪下。金刚座所在的摩揭陁国位于今印度东北的比哈尔邦(见下图),《酉阳杂俎》称“西域”,似乎不妥。&/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5f67f35ea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39& data-rawheight=&11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5f67f35eaf_r.jpg&&&/figure&&ul&&li&金刚座:佛祖成道时的座位,坚固不坏,有如金刚,贤劫初成时,佛坐此座入金刚定,故名。&/li&&li&观自在像:观音菩萨像。&/li&&/ul&&p&&br&&/p&&h2&五&/h2&&blockquote&&b&乾陀国&/b&头河岸有系白象树,花叶似枣,季冬方熟。相传此树灭,佛法亦灭。&/blockquote&&p&译文&/p&&p&健驮罗国河岸有拴白象的树,此树花叶如枣树,腊月结果。父老相传,此树枯死之时,便是佛法灭亡之世。&/p&&ul&&li&乾陀国:即犍陀罗。后面的“头”字不解,疑为衍文。本段出自《洛阳伽蓝记》和《宋云行纪》,写健驮罗境内一座名叫「佛沙伏」的城市,有白象宫,寺前之树,常系白象。佛沙伏城在《大唐西域记》作「跋虏沙城」,具体位置不详。&/li&&/ul&&p&&br&&/p&&h2&六&/h2&&blockquote&北朝时,徐州&b&角成县&/b&之北,僧尼着白布法服,时有&b&青布袈裟&/b&者。&/blockquote&&p&译文&/p&&p&北朝时,徐州角成县以北,和尚尼姑多穿白色法衣,也有穿青布袈裟的。&/p&&ul&&li&角成县:古县,在今江苏淮阴以南。&/li&&li&青布袈裟:「袈裟」本意是「不正之色」,不应使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应该用杂色染成若青、若黑、若木兰色(赤黑色),所以无论穿白还是穿正青,原则上都不合规矩。&/li&&/ul&&p&&br&&/p&&h2&七&/h2&&blockquote&波斯属国有&b&阿軬荼国&/b&,城北大林中有&b&伽蓝&/b&,昔佛于此听比丘著函、缚屣。函、缚,此言靴也。&/blockquote&&p&译文&/p&&p&波斯的附属国有个阿軬荼国(城邦),其城以北大竹林中有座庙,当年佛祖在此静聆众比丘穿鞋的声音。&/p&&ul&&li&阿軬[fàn]荼国:在今巴基斯坦。&/li&&li&伽蓝:寺庙。&/li&&/ul&&p&&br&&/p&&h2&八&/h2&&blockquote&&b&宁王宪&/b&寝疾,上命中使送医药,相望于道。僧崇一疗宪稍&b&瘳&/b&,上悦,特赐崇一&b&绯袍、鱼袋&/b&。&/blockquote&&p&译文&/p&&p&宁王李宪病重不能起身,玄宗遣去送药的宦官排满了一路。一个叫崇一的僧人为宁王治病,病情有所缓和,玄宗大悦,特赐崇一绯袍、鱼袋。&/p&&ul&&li&宁王宪:李宪,原名李成器,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唐玄宗的长兄。唐隆政变后,唐睿宗李旦二度登基为帝,在立储问题上踌躇不定:李隆基有讨平韦氏之功,但长子李宪素无过失。这时,李宪主动退出储君竞选,要求立三弟李隆基为储。及玄宗即位,李宪为避不虞之隙,远离朝堂,不问政事,惟娱声色而已,更得玄宗敬重,由是兄弟君臣相安,终身无间言,也算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弃长立幼后,君臣兄弟还能相处融洽的例子。死后追封「让皇帝」。&/li&&li&瘳[chōu]:原指痊愈,此处应指缓解。&/li&&li&绯袍、鱼袋:绯袍:唐代三品以上着紫色官服,五品以上绯色官服。古时极尊金紫色,故有紫绶金章之语。五品以上者授鱼袋,内有鱼符,类似于兵符,出入宫廷时出示,以表明身份,传为李渊发明。三品以上者用金饰鱼袋,五品以上银饰鱼袋。武则天曾改鱼为龟。崇一,不详。&/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3b6a2e2e2bf1b64d44ea14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b6a2e2e2bf1b64d44ea14_r.jpg&&&figcaption&鱼符、龟符、鱼袋&/figcaption&&/figure&&p&&br&&/p&&h2&九&/h2&&blockquote&梁&b&简文帝&/b&有《谢赐郁泥纳袈裟表》。&/blockquote&&ul&&li&简文帝:萧纲,梁武帝萧衍第三个儿子,在他老爹萧衍在侯景之乱中被活活饿死后即位,不到三年,被侯景废而死。由于他老爹晚年疯狂佞佛,作儿子受影响,写出《谢赐郁泥纳袈裟表》这种东西也算家风传承。&/li&&/ul&&p&&br&&/p&&h2&十&/h2&&blockquote&&b&魏使陆操&/b&至梁,&b&梁王&/b&坐小舆,使&b&再拜&/b&,遣中书舍人&b&殷炅&/b&宣旨劳问。至重云殿,引升殿。梁主着&b&菩萨衣&/b&,北面,太子已下皆菩萨衣,侍卫如法。操西向以次立,其人悉西厢东面。一&b&道人&/b&赞礼,佛词凡有三卷。其赞第三卷中,称为&b&魏主、魏相&/b&高并南北二境士女。礼佛讫,&b&台使&/b&与其群臣俱再拜矣。&/blockquote&&p&本段内容与《礼异卷》有关联,见:&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酉阳杂俎·礼异卷》全文注译&/a&
第五、第六则。&/p&&p&译文&/p&&p&东魏使臣陆操访问梁国,梁武帝坐在小车上,陆操行再拜礼,梁武帝遣中书舍人殷炅宣旨,慰问使臣劳苦。来到重云殿,导引陆操上殿,梁武帝身披袈裟,向北而立,自太子以下群臣皆穿袈裟,按佛门队列拱卫着梁武帝。陆操面朝西站在下首,其他人皆站在西侧面东而立。一个僧人出来宣唱经文,经文共计三卷。其中第三卷是为了魏国皇帝、魏国的高相国及南北二国士女撰写宣唱。礼佛仪式完成后,内侍与群臣行再拜礼。&/p&&ul&&li&魏使陆操:这次外交事件发生在公元538年冬季,即东魏元象元年/萧梁大同四年(西魏大统四年),《北史》:「(元象元年)冬十月,梁人来聘。十二月庚寅,遣陆操聘于梁」。实际上,《魏书》《北史》《梁书》《南史》对于东魏这次遣使赴梁的时间各执一词,本文取《魏书》《北史》“538年冬”一说。陆操,山西大同人,仕东魏,以「兼散骑常侍」出使南朝,官至御史中丞、殿中尚书。&/li&&li&梁王:梁武帝萧衍。&/li&&li&再拜:连续行两次拜礼,以示隆重。古人书信也常写“某某再拜”,表示尊敬、恭谨。&/li&&li&殷炅:不详。&/li&&li&菩萨衣:袈裟。&/li&&li&道人:此处指僧人,两晋六朝的和尚习惯自称“贫道”。&/li&&li&魏主、魏相:时东魏之主为元善见,「魏相」则指权倾朝野的高欢。&/li&&li&台使:宦官。&/li&&/ul&&p&&br&&/p&&h2&十一&/h2&&blockquote&&b&魏李骞、崔劼&/b&至梁&b&同泰寺&/b&,&b&主客王克&/b&、舍人&b&贺季&/b&及三僧迎门引接。至浮图中,佛旁有执板笔者,僧谓骞曰:&此是&b&尸头&/b&,专记人罪。&骞曰:&便是僧之&b&董狐&/b&。&复入二堂,佛前有铜钵,中燃灯。劼曰:&可谓&b&日月出矣&/b&,爝火不息。&&/blockquote&&p&译文&/p&&p&在主客官王克、中书舍人贺季及三位僧人的迎接陪同下,东魏使臣李骞、崔劼参观了梁国的同泰寺。在佛塔中,见佛像旁边有一尊持文书、执笔的雕像,僧人向李骞介绍说:“这是尸头神,负责记录人的罪行。”李骞说:“那就是佛门的董狐喽。”又进了二堂,佛像身前的铜钵里燃着灯火,崔劼表示:“可以说是日月当空,微火犹自不熄了。”&/p&&ul&&li&魏李骞[qiān]、崔劼:541年,即东魏兴和三年/萧梁大同七年,八月,魏使聘梁。李骞,河北邢台人,官至镇南将军、尚书左丞;崔劼,山东聊城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在北齐,官至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宰相)。&/li&&li&同泰寺:梁武帝修建的国寺,在皇后后方。梁武帝为方便出入,凿开宫墙,多置一门,从此无日不游,至于亲自升座讲《般若经》《涅槃经》。梁武帝晚年迷信佛教到了无法自拔地步,频繁到同泰寺出家,每次都要大臣们斥巨资赎回,以致国家僧尼泛滥,欺民霸田。陈灭梁后,同泰寺被夷为平地。&/li&&li&主客王克:主客,尚书省负责接待外宾的官员。王克,山东临沂人,美男子一枚,先后仕萧梁、侯景、陈,官至尚书仆射、侍中,基本上位极人臣了。&/li&&li&贺季:历官尚书祠部郎,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步兵校尉、中书黄门郎。&/li&&li&尸头:佛身旁记人罪过的神。&/li&&li&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以直书不讳被孔子标榜为“良史”,事情是这样的:晋灵公是史上著名的变态君王,《左传》有一句含蓄的评价「晋灵公不君」,说他没个国君的样。其实何止没个国君样,这货喜欢蹲在楼上拿弹弓打下面的路人,看路人闪避狼狈为乐,接下来,他因为一份没有炖烂的熊掌杀了厨师,把厨师尸体塞进框子,让宫女驾车载着招摇过市,足见此人心理不正常。当朝重臣赵盾路过,见筐子里露出人手,拦下车子,问清缘由,入朝讽谏晋灵公。晋灵公听这官儿啰里啰嗦说了一大堆,烦得不得了,然而赵盾位高权重,晋灵公不敢当面申斥,居然琢磨着找个刺客去杀了赵盾,好换个耳根清净。晋灵公手下死士鉏麑[chú ní]奉旨行刺,黎明时分潜入赵宅,见赵盾「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摸黑起床穿戴整齐准备上朝,因为时间太早,忍不住坐着打瞌睡,正是「昃食宵衣」,全心为国。鉏麑大受震动,他不想枉杀良臣,但又不能上负君命,忠义两难,只有一死,于是触槐自尽。同年九月,晋灵公宴请赵盾,伏下甲士、獒犬,为赵盾侍卫察觉,赵盾借口「臣侍君宴,不可过三爵」起身请辞,刚下得大殿,晋灵公一声唿哨,巨犬齐出,赵盾铁卫浴血死战,丧生獒吻,赵盾杀出王城,逃亡于野,满朝大哗,朝堂面临失控。当月二十六,赵盾的堂弟赵穿闯入桃园,袭杀晋灵公,时赵盾尚未逃出国境,闻讯返回,迎立晋成公,却被太史董狐记作「赵盾弑其君」,说是赵盾杀了国君,并公示天下。赵盾抗辩说我被国君逼得逃亡在外了,国君怎么能是我杀的?董狐振振有词:你那逃亡不过装模作样,连国境线都没过,算什么逃亡?你身为正卿,为何返朝后却不拘拿弑君凶手?国君就是你杀的!
孔子对此拍手叫好,称赞董狐干得漂亮。君为臣纲,孔圣一贯奉作雷打不动抵死守护的真理,哪怕君再昏,民再苦,纲常万万不可坏。乱世能臣,中流砥柱,肩头扛着国家前行,胸膛对抗着暴虐和黑暗,脊背,却永远被史书烙上了弑君的罪名。&/li&&li&日月出矣:典出庄子《逍遥游》,尧试图让位给名士许由时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日月当空,火炬还在燃烧不熄,然而微光如何与日月争锋?”把许由恭维作日月,自比为火炬。当然许由不吃这一套,拒绝了这份offer。&/li&&/ul&&p&&br&&/p&&h2&十二&/h2&&blockquote&&b&卢县&/b&东有金榆山,昔&b&朗法师&/b&令弟子至此采榆荚,诣&b&瑕丘&/b&市易,皆化为金钱。&/blockquote&&p&译文&/p&&p&卢县以东有座金榆山,当年朗法师令弟子来此采了榆钱,拿着去瑕丘买东西,都化成了金钱。&/p&&p&这……他娘的就是个骗纸(⊙﹏⊙)&/p&&ul&&li&卢县:在今山东济南长清区一带。&/li&&li&朗法师:即竺僧朗,晋代高僧,师从佛图澄,与道安同门,精通望气、谶纬术。&/li&&li&瑕丘:古县名,在今山东兖州东北。&/li&&/ul&&p&&br&&/p&&h2&十三&/h2&&blockquote&&b&后魏胡后&/b&尝问沙门(一曰法师)&b&宝志国祚&/b&,旦言把枣与鸡唤朱朱,盖尔朱也。有赵法和请占,志公曰:&大箭不须羽。东箱屋,急手作。&法和寻丧父。&/blockquote&&p&译文&/p&&p&本则又见《洛阳伽蓝记》&/p&&p&胡太后问宝志法师世事的结局怎样,宝志抓一把米给鸡,嘴里发出“朱朱”的唤鸡声,当时人们都不解其意。到了建义元年(公元528年),胡太后死在尔朱荣手里,才验证了“朱朱”所指。当时有个洛阳人叫赵法和,请宝志占卜什么时候能有爵位,宝志说:“大竹箭,不用羽,东厢屋,急手作。”当时谁也不懂什么意思。过了一个多月,赵法和的父亲死了,所谓“大竹箭”者,是指服父丧所用的粗竹杖,“东厢屋”者,指中门东侧搭制守丧的倚庐。&/p&&ul&&li&后魏:北魏,鲜卑人拓跋珪建立的南北朝时北朝第一个政权。&/li&&li&胡后:北魏宣武帝元恪的皇妃、北魏孝明帝元诩生母。孝明帝6岁即位,胡太后临朝称制,待到皇帝亲政后,胡太后不放权柄,大事干涉,且行为不检,与皇叔清河王有染,后宫喧淫声。孝明帝试图培植自己的势力,胡太后察觉,屡屡夺杀皇帝亲信,母子终于反目。十九岁那年,孝明帝驾崩,由于事出仓促,毫无征兆,有观点认为,孝明帝猝死与亲生母亲的投毒。孝明帝无子,只有一位襁褓中的公主,史称「元姑娘」,胡太后居然对天下谎称元姑娘是男婴,立为太子,扶上帝位,待人心稳定,才公布说我们弄错了,这婴儿是女的,于是另择幼主,天下为之懵逼。这个女婴,可能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时北魏正历「六镇之乱」,大都督尔朱荣坐拥雄兵,麾下集结了高欢、宇文泰、侯景这些后世裂土称王、制霸一国的超级枭雄,镇守晋阳,讨伐叛军,是北朝最强力量。闻孝明帝崩殂,怒起甲胄,以复仇之名,提兵入京,立即控制朝局,旋令满朝文武集合,说要祭天。是日朝臣毕集,很快发现自己被尔朱荣的武装铁骑包围,尔朱荣高声叱骂,历数群臣匡弼不力、使天子夭折之罪,纵兵狂屠,不论王公卿士、忠奸良莠,全数格杀,屠戮一千三百多人。胡太后和新立的幼帝一并被沉河溺死,这就是「河阴之变」。&/li&&li&宝志:417-514年,甘肃兰州人,少年时自建康道林寺出家,生平多在南朝齐、梁活动,时与达摩齐名。&/li&&li&国祚:王朝统治时间。&/li&&/ul&&p&&br&&/p&&h2&十四&/h2&&blockquote&历城县光政寺有磬石,形如半月,腻光若滴。扣之,声及百里。北齐时移于&b&都内&/b&,使人击之,其声&b&杳绝&/b&。却令归本寺,扣之,声如故。士人语曰:&磬神圣,恋光政。&&/blockquote&&p&译文&/p&&p&山东济南光政寺有一方磬石,形如半月,光滑润泽似液体,轻轻敲击,声传百里。北齐时,被运到邺城安放,着人敲击,其声哑喑,全无奇异。复还光政寺,再敲击,则声音清扬激越,一如往昔。有读书人作歌曰:“磬石神圣,留恋光政”。&/p&&ul&&li&都内:指北齐国都邺城,在今河北临漳、河南安阳一带。&/li&&li&杳绝:消失。&/li&&/ul&&p&&br&&/p&&h2&十五&/h2&&blockquote&国初,僧玄奘往五印取经,西域敬之。成式见倭国僧金刚三昧,言尝至&b&中天&/b&,寺中多画玄奘&b&麻屩&/b&及匙箸,以彩云乘之,盖西域所无者。每至斋日,辄膜拜焉。又言&b&那兰陀寺&/b&僧食堂中,热际有巨蝇数万。至僧上堂时,悉自飞集于庭树。&/blockquote&&p&译文&/p&&p&本朝初(唐初),僧人玄奘前往五印度取经,得到西域各国礼敬。在下认识的一个倭国僧人金刚三昧说,他曾去过中天竺,在当地寺庙时可常见供奉有玄奘着麻鞋、持餐具、乘彩云的画,此为西域诸国所无。每到斋日,僧众便向玄奘画像顶礼膜拜。金刚三昧还说,那烂陀寺的僧人食堂,每值暑热,辄集有数以万计巨蝇,然而一到用餐时间,僧人入堂,群蝇全部自行飞走。&/p&&ul&&li&中天:中天竺。&/li&&li&麻屩[juē]:麻鞋。&/li&&li&那兰陀寺:即那烂陀寺,位于今天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附近,最早是供养佛祖大弟子舍利弗真身舍利的佛塔,后来逐渐扩建为大型寺院。作为曾经的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寺宏伟壮丽,「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竦烟中,殿飞霞上」,常驻僧侣超过万人,先后被唯识学派和大乘密教视作圣地,这里不仅讲传佛法,同时是当时印度天文学、数学、医学渊薮。玄奘西行,那烂陀寺正是他的终极归处。12世纪末,穆斯林大军席卷印度,那烂陀寺被夷为平地。2014年,在那烂陀寺遗址附近,一所由中、印、日、韩、澳及东盟共同组织建立的非国有、非营利的国际学府「那烂陀大学」正式开学,八百年沉寂,昔日学术荣光,继续传承,重新闪耀。&/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0fe85e3e7a7ae13bba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0fe85e3e7a7ae13bbac_r.jpg&&&figcaption&那烂陀寺遗址&/figcaption&&/figure&&p&&br&&/p&&h2&十六&/h2&&blockquote&僧&b&万回&/b&年二十余,貌痴不语。其兄戍辽阳,久绝音问,或传其死,其家为作斋。万回忽卷饼菇,大言曰:&兄在,我将馈之。&出门如飞,马驰不及。及暮而还,得其兄书,缄封犹湿。计往返,一日万里,因号焉。&/blockquote&&p&译文&/p&&p&见下文&/p&&ul&&li&万回:万回的故事,《忠志卷》提到过,直接黏贴过来了。万回,俗姓张,虢州人(河南灵宝一带)。小时候很笨,八九岁才学会说话。大家都说这孩子完了,智商有问题,因此极不受父母喜欢,平时扔在猪栏狗舍跟家畜养在一块。万回有个哥哥,在安西都护府戍边,天隔地远,一去多年杳无音信,父母日日想念流泪。万回跪问:“爹娘痛苦,可是因为担忧兄长?”父母哭道:“是啊,也不知你哥哥生死。”万回道:“爹娘有什么需要带给哥哥的,请准备一下,明儿我送了去。”中原距离西疆上千里之遥,你一个弱智儿怎么可能找得到。可是父母思念长子过甚,虽然不信,还是稀里糊涂的整理了包裹交给万回。万回次日一早出门,父母也不知是忧是喜,既不愿这个智障再回来,又盼着他能回来,似乎找不找得到长子忽然不那么重要了。傍晚时分,门前人影一闪,万回已返,拜父母道:“爹娘请安心,兄长在彼一切平安,还有书信带回。”父母一看,果然是长子手迹。此事惊动乡里,所有人对这个智障孩子大为改观,因其来去迅速,倏忽万里,遂名“万回”。后来玄奘路过虢州,以其有缘,收为弟子。皈依佛门后,又显出过好些神迹。武瞾、中宗、睿宗、玄宗时,礼佛之风尤盛。万回能预言休咎,又是玄奘高足,在都城地位尊崇。所以李显做了个怪梦要咨询万回。后来,万回千里寻兄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世人认为,供奉万回能保佑离家的亲人,所以万回变成了“团圆神仙”。旧时路途遥远,书信不便,奉祀万回就成了留守孤寡的唯一盼头。多少离别情、相思泪、虔诚祝祷、倚门倚闾,只希望那则传说成真,在某个夕阳衔山的傍晚,心心念念的人儿平安回来,一家团圆。&/li&&/ul&&p&&br&&/p&&h2&十七&/h2&&blockquote&天后任酷吏罗织,位稍隆者日别妻子。博陵王&b&崔玄暐&/b&位望俱极,其母忧之,曰:&汝可一迎万回,此僧宝志之流,可以观其举止祸福也。&及至,母垂泣作礼,兼施银匙箸一双。万回忽下阶,掷其匙箸于堂屋上,掉臂而去。一家谓为不祥。一日,令上屋取之,匙箸下得书一卷。观之,乃&b&谶讳书&/b&也,遽令焚之。数日,有司忽即其家,大索图谶不获,得雪。时酷吏多令盗夜埋蛊,遗谶于人家,经月乃密籍之,博陵微万回则灭族矣。&/blockquote&&p&译文&/p&&p&武则天任用酷吏随意罗织罪名,地位稍加显赫者,无不每日上班如赴死,出门前都要向老婆孩子立遗嘱。后来封博陵郡王的崔玄暐当时已经位高声隆,崔母很为他担心,说:“要不请万回来一趟吧,这僧人是像宝志那样的神僧,观举止,便能知祸福。”万回来到崔府,崔母哀哭行礼,送给万回的礼物中,包括一对银质餐具。万回忽然走出客厅,将那银餐具扔上了屋顶,拂袖而去。全家人吓坏了,以为不祥之兆。这天,令下人爬上屋顶去捡那餐具,在餐具之下屋瓦之中,发现一卷谶纬书,家人连忙烧掉。数日后,相关部门忽然闯进崔府,说奉命搜检反书,上下搜查,遍寻不获,崔玄暐逃过一劫。原来,当时酷吏们常派出飞贼趁夜在大臣家埋蛊虫、藏谶书,过段时间再带着人来找,以此诬陷良臣。倘若不是万回,博陵郡王恐怕难逃灭族之祸。&/p&&ul&&li&崔玄暐[wěi]:博陵崔氏子弟,比较少见的明经出身而为宰相者,武则天朝官至凤台侍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神龙政变」主要策划人和参与者。中宗即位后,打压功臣,褫夺包括崔玄暐、张柬之等宰执之权,拜崔为博陵郡公,俄而封博陵郡王,其实却是明升实贬。第二年,崔玄暐即遭到武三思及韦后等人构陷,流放岭南,抑郁而死。同年,当日一起谋划逼宫,掀翻武则天、迎立新皇的张柬之、桓彦范等“五王”同时身死。五位老臣携手打破「牝鸡司晨」的黑暗,开拓了新朝局,又一齐被他们拥戴的新帝贬杀。&/li&&li&谶讳书:占验福祸,卜测世事的政治预言,这类东西,一贯被统治者视作谣言、妖妄。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很多著名谶言,像「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亡秦者胡也」、「公孙病已立」、「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桃李子,得天下」。在辟谣机制不发达,官方信息下达不畅的时代,很容易蛊惑人心,营造强大的政治氛围。&/li&&/ul&&p&&br&&/p&&h2&十八&/h2&&blockquote&梵僧&b&不空&/b&,得&b&总持门&/b&,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岁常旱,上令祈雨,不空言:&可。过某日令祈之,必暴雨。&上乃令&b&金刚三藏&/b&设坛请雨,连日暴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遽召不空,令止之。不空遂于寺庭中捏泥龙五六,当&b&溜水&/b&,作胡言骂之。良久,复置之,乃大笑。有顷,雨霁。&/blockquote&&p&译文&/p&&p&天竺僧人不空金刚,精通经、义、咒、忍之术,能驱役百神,向来为玄宗尊敬。有一次大旱,玄宗令术士法师们祈雨,不空道:“哦,过了某日再行法,当有暴雨。”于是玄宗令不空的师父金刚智设坛求雨,连日暴雨不止,街上有人被淹死。玄宗急召不空,法师快快收了神通!不空就用泥巴捏了几条龙,拿屋檐的滴水一淋,用外语大骂,骂完了自顾自大笑一阵,雨就停了。&/p&&ul&&li&不空:不空金刚,狮子国(斯里兰卡)人,师从金刚智,开元三大士之一。&/li&&li&总持门:总持,即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总持门即这种能力的法门。有四种总持门:经、义、咒、忍。咒指咒术,经是指通晓经文,义指贯彻义理,忍则指在红尘中的处世修行。&/li&&li&金刚三藏:金刚智,不空的师父,少年时在那烂陀寺受具足戒,后半生驻锡慈恩寺,终老于中国,开元三大士之一。&/li&&li&溜水:屋檐滴水。&/li&&/ul&&p&&br&&/p&&h2&十九&/h2&&blockquote&玄宗又尝召术士罗公远与不空同祈雨,互挍功力。上俱召问之,不空曰:&臣昨焚白檀香龙。&上令左右掬庭水嗅之,果有檀香气。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一曰击)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b&三郎&/b&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blockquote&&p&译文&/p&&p&又有一回,玄宗召术士罗公远与不空一同其余,比拼功力。雨毕,玄宗召来两人问,不空说:“臣昨日祈雨,烧的是白檀香龙。”玄宗命人掬来庭中雨水一嗅,果然有檀香气。还有一次,与罗公远同在偏殿,罗公远反手挠背,不空道:“我这有柄如意,借给尊者挠痒吧。”将如意一抛,打碎了殿上花石。罗公远去捡那柄如意,却怎么也捡不起来。玄宗好奇,也想去捡,不空道:“三郎勿要起身,那是幻影。”举手一扬,如意仍在手中。&/p&&p&罗公远和不空的斗法,有佛道两家各执不同版本,请见:&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魔幻盛世:唐朝法师联盟&/a&&/p&&ul&&li&三郎:唐玄宗排行老三,睿宗习惯叫他三郎,他本人也常以此自称。他的外号似乎格外多,前面的《忠志卷》说他有时自称「阿瞒」,有时自称「鸦」,emmmm,守夜人?唐玄宗脾气好起来时是比较随和的,据《教坊记》,开元十一年,唐玄宗生日之前,宫里为准备寿宴庆典排练乐舞,宜春院的舞蹈一日就练好了,乐队却迟迟找不到节奏,玄宗亲自莅临给大伙儿加油,跟乐队和跳舞的妹纸们说:“好好作,莫辱三郎。”&/li&&/ul&&p&&br&&/p&&h2&二十&/h2&&blockquote&又&b&邙山&/b&有大蛇,樵者常见,头若丘陵,夜常承露气。见不空,人语曰:&弟子恶报,和尚何以见度?常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居也。&不空为受戒,说&b&苦空&/b&,且曰:&汝以瞋心受此苦,复忿恨,吾力何及。当思吾言,此身自舍昔而来。&后旬月,樵者见蛇死于涧中,臭达数十里。&br&不空每祈雨,无他轨则,但设数绣座,手簸旋数寸木神,念咒掷之,自立于座上,伺水神吻角牙出,&b&目瞚&/b&则雨至。&/blockquote&&p&译文&/p&&p&樵夫常常在邙山目击大蛇,其头如丘陵,入夜则吸取露水之气。一次不空上山,遇见此蛇,蛇作人语说:“弟子之恶业,大师可有度化之法?弟子常压抑不住欲望,只想鼓动黄河之水淹没洛阳城,似乎只有如此,才能称心如意。”不空为它讲经训戒,解说世间种种相,又说道:“你因嗔心之故堕入畜生道,如今空自愤恨济得什么事,我也无力让你解脱。若能想清楚我适才讲的道理,就当舍却此身,以求轮回。”十来天后,有樵夫在山涧之内发现大蛇尸骸,臭气弥漫数十里。&/p&&p&不空每次祈雨,也没有别的什么仪式,只是摆几个花蒲团,手里摩挲着一枚木雕神像,念咒一扔,那神像便自行站在蒲团上,待到神像嘴里生出牙齿,开始眨眼,则雨至。&/p&&ul&&li&邙山:在洛阳以北。&/li&&li&苦空:苦、空、无我、无常,合称「有漏果报四行相」,也就是佛教(某些教派)的烦恼之相。&/li&&li&目瞚:眨眼。&/li&&/ul&&p&生生把一头怪物说得自杀,不空堪称嘴遁宗师。&/p&&p&&br&&/p&&h2&二十一&/h2&&blockquote&僧一行穷数,有异术。&b&开元&/b&中,尝旱,玄宗令祈雨。一行言:&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上令于内库中遍视之,皆言不类。数日后,指一古镜,鼻盘龙,喜曰:&此有真龙矣。&乃持入道场,一夕而雨。或云是扬州所进;初&b&范模&/b&时,有异人至,请闭户入室,数日开户,模成,其人已失,有图并传于世。此镜五月五日,&b&于扬子江心铸之&/b&。&/blockquote&&p&译文&/p&&p&一行法师精研数术,有人所不测之能。开元年间,一次大旱,玄宗令一行祈雨。一行道:“需一件有龙的器物。”玄宗遂由他自去府库找,找了几天,无一件合用。数日后,见一古镜,镜鼻盘龙,喜道:“此宝有真龙!”持之入道场行法,一夜功夫,甘澍普降。有人说此镜是扬州贡献之物,当时浇铸模子时,有异人至,自请入室封门,数日后门户重启,模子铸成,那异人却消失了。此事另有图画传世。据说这枚镜子是五月初五,在扬子江心铸成。&/p&&p&一行法师其他神迹,见:&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酉阳杂俎·逆天法师僧一行&/a&&/p&&ul&&li&开元:江心镜的传说,始见于《镜龙图记》,另外《唐国史补》《异闻录》也有叙述,但通常认为祈雨时间在天宝年间,不知孰是孰非。&/li&&li&范模:「范」和「模」都有“模具”、“模子”、浇铸模子的意思。平常说的「模范」这个词,就是由“某种固定的形制”这种意思引申而来,渐渐具备了“模仿的榜样”之类的意思。&/li&&li&于扬子江心铸之:扬子江心镜在大唐享有盛名,这种镜子,一年中只有五月初五午时才铸造,且铸镜地点必须选在扬子江心,透着一股子玄秘。关于江心镜的神奇故事,篇幅所限,延展不开,详请移驾公众号:古卷传说,回复“江心镜”查看。&/li&&/ul&&p&&br&&/p&&h2&二十二&/h2&&blockquote&荆州贞元初,有狂僧善歌《&b&河满子&/b&》,尝遇醉,&b&伍百&/b&途辱之,令歌。僧即发声,其词皆伍百从前非慝也,伍百惊而自悔。&/blockquote&&p&译文&/p&&p&唐德宗贞元初,荆州有个疯和尚喜欢唱《河满子》,一次喝得大醉,遇上了街卒。那街卒有意侮辱他,让他唱一曲,和尚放声高唱,歌词却全是街卒干过的不法勾当,街卒惊悔不迭。&/p&&ul&&li&河满子:也作《何满子》,唐舞曲名,据白居易说,是天宝年间沧州一个死刑犯所作。死刑犯在临刑前创作出来,放声高唱,词调悲戚断肠,希望能打动领导,争取法外开恩,然而并没起到什么卵用,歌手还是死了。&/li&&li&伍百:古作「伍伯」,汉代时为官员出行时导引、开道者,此处当指巡逻的街卒,类似于警察+城管。难怪伍佰自称「我是街上的游魂」,实至名归啊。&/li&&/ul&&p&&br&&/p&&h2&二十三&/h2&&blockquote&苏州&b&贞元&/b&中有义师,状如风狂。有百姓起店十余间,义师忽运斤坏其檐,禁之不止。其人素知其神,礼曰:&弟子活计赖此。&顾曰:&尔惜乎?&乃掷斤于地而去。其夜市火,唯义师所坏檐屋数间存焉。常止于废寺殿中,无冬夏常积火,坏幡木象悉火之。好活烧鲤鱼,不待熟而食。垢面不洗,洗之辄雨,吴中以为雨候。将死,饮灰汁数斛,乃念佛而坐,不复饮食,百姓日观之,坐七日而死。时盛暑,色不变,支不摧。&br&&b&安国寺&/b&僧&b&熟地&/b&,常烧木佛,往往与人语,颇知&b&宗要&/b&,寺僧亦不之测。&/blockquote&&p&译文&/p&&p&贞元年间,苏州有个法号义师的和尚,跟神经病一样。有百姓建了十几间店铺,义师忽然跑过来,拿斧头猛砍,人拉都拉不住。这店主一向知道义师是有神通的,哀求道:“弟子靠这几间屋子讨生活啊。”义师回身道:“舍不得么?”扔下斧子而去。当晚,大火,只有义师砍坏的几间房屋幸免于难。曾长居一所破庙,不分冬夏的烧火,庙里所有木质佛像、降魔幡都给他砸碎扯坏烧了火。喜欢吃活烤鲤鱼,不等到烤熟就吃。脸脏了也不洗,他一洗脸就下雨,吴中之地甚至以他洗不洗脸作为天气预报。临死前,喝下数斗草灰汁,趺坐念佛,不再饮食,百姓围观。如此趺坐七日而死,死时正值盛夏,尸体色不变,肉不烂。&/p&&p&安国寺一个和尚,常常烧木佛,与人交谈,颇含禅机,同寺僧人莫测其高深。&/p&&ul&&li&贞元:唐德宗李适年号,785-805年。&/li&&li&安国寺:皇家寺院,唐代长安、洛阳分别建有安国寺,段成式曾为驻锡长安安国寺的高僧寂照墓碑撰文,因此本文所指安国寺,极有可能指长安安国寺。长安安国寺立于唐中宗神龙二年,原名崇恩寺,唐睿宗景云元年改称安国寺。长安古刹今已不复存在,洛阳安国寺据说尚有残存建筑。&/li&&li&熟地:不知作何解,《宋高僧传》作「京兆安国寺僧,事迹不常,熟地而烧木佛,所言人事必无虚发,此亦不测之僧也」。&/li&&li&宗要:禅理要义。&/li&&/ul&&p&唐代中晚期的禅宗呵佛骂祖,冬天烧佛像取暖,殴打本师,反一切传统,在外人包括其他宗派眼里犹如精神不正常,这个义师大约是禅宗僧人。&/p&&p&&br&&/p&&h2&二十四&/h2&&blockquote&睿宗初生&b&含凉殿&/b&,则天乃于殿内造佛氏,有玉像焉。及长,闲观其侧,玉像忽言:&尔后当为天子。&&/blockquote&&p&译文&/p&&p&唐睿宗刚出生在含凉殿时,则天天后于宫殿造佛像,有一尊是玉像。待到睿宗渐渐年长,一次闲得无聊盯着玉像看,玉像忽然开口说道:“你未来能作天子”。&/p&&p&睿宗没吓出屎来?《酉阳杂俎》之前还记录过一桩关于睿宗将为天子的神兆,说他卧室墙上被蜗牛爬出一个「天」字,睿宗当时吓坏了,然而怎么擦都擦不掉:&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酉阳杂俎·唐朝高官的节日福利&/a& &/p&&ul&&li&含凉殿:长安大明宫一组宫殿建筑,一说位于太液池以北,一说位于以南,但肯定依傍太液池,见下图。《唐会要》同样记载睿宗出生在含凉殿,应属实。&/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b68e6f2c7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45& data-rawheight=&12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b68e6f2c78_r.jpg&&&/figure&&p&&br&&/p&&p&两千年志怪、魔幻全收录,公众号:&b&古卷传说&/b&&/p&
全文两万字。一魏明帝始造白马寺。寺中悬幡,影入内,帝怪,问左右曰:"佛有何神,人敬事之?"译文魏明帝建造了白马寺。寺院所挂旗幡的影子投射进了皇宫,明帝很奇怪,问侍臣:“佛究竟有什么神通,让世人如此崇奉?”魏明帝:曹叡,曹魏第二任皇帝,曹丕长…
&p&算是活明白了,就是......顿悟。然而,仅仅如此,依然没有办法超脱世俗。&/p&&p&就像【千年暗室】,一根火柴点亮,短短一分钟,随即又进入黑暗。&/p&&p&你依然活在迷糊中,今后的无量世还将活在迷糊中.........&/p&&p&真明白了的人,就具有了核动力,会去努力改变、创造光明的未来。&/p&
算是活明白了,就是......顿悟。然而,仅仅如此,依然没有办法超脱世俗。就像【千年暗室】,一根火柴点亮,短短一分钟,随即又进入黑暗。你依然活在迷糊中,今后的无量世还将活在迷糊中.........真明白了的人,就具有了核动力,会去努力改变、创造光明的未…
禅定的功夫对修福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自性具足着一切的善法,这善法里面包括一切福德之法。这个内在的宝藏要靠禅定开显出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个人心性更加稳定,他的智慧也会更高。&br&&br&
为什么有禅定就能开发智慧?因为我们的心性里面本具无量的智慧,但由于我们现在的心太散乱了,外面的五欲六尘对我们的诱惑吸引太大了,所以我们整个的身心都奔驰到外面去了。&br&&br&
越向外部世界奔驰,内在的东西就越弱,本具的智慧就无法开显。自工业化以来整个的人类社会,面临内心空虚、道德失落、信仰真空等种种问题,这跟人类越来越远离精神追求,越来越向外部世界追求是有关系的。 &br&&br&
所以我们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来,哪怕一天只用十分钟、半个小时。不要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外面,连做梦都是竞争、拼搏。&br&&br&孟子为什么说“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一天最好的时光是凌晨的三点到五点。你要在这个时候来办自己的大事,修禅定的功夫。夜气清明,刚刚醒过来最清明的时候,也是我们的良知良能、我们的佛性显发得最好的时候,要在这时去做心地的功夫。&br&&br&功夫做得好,就可以统帅你一天的行为。你在这一天当中就会具有比较清醒的、智慧的眼光。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完全颠倒了。我们东方人原本的生活方式是早睡早起,现在是晚睡晚起了。去年有个居士劝一个人持午,那人说他能持午,怎么持?午夜不吃。说明他平时连午夜都要吃东西的。&br&&br&
我们有幸闻到佛法,一定要修禅定的功夫。要知道外面五欲的快乐是不能长久的。五欲快乐当下的张力很大,但消失的也很快,乐极就生悲啊。惟有我们自性的、从禅定里面产生的乐才是真实的、持久的乐,这叫法喜的乐。&br&&br&我们现在很可悲的就是享受五欲那种短暂的虚假的乐,很少享受到内心当中那种永恒的、自性的、法性的乐。当你享受到那一种乐的时候,你对一切五欲的乐都会放下,就会觉得毫无意义,味同嚼蜡。但是我们无法生起这个参照系啊。我们在苦乐这方面完全颠倒了。&br&&br&
佛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乐,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的乐是超越了苦乐对待的那种绝对、法性、涅槃的乐,这才是究竟的快乐。在那里才能体现我们生命的真正的价值,是我们法身慧命的本原。&br&&br&那这种乐的得到要靠什么?要靠禅定。散乱的心是没有办法的。就好像这盏灯烛,你在八级台风里面是点不亮它的。一定要在静室里面,这个灯烛才能够正常的点燃,才能发出它的光亮。我们的内心要有这个静室啊。我们五欲六尘的欲望就像风,一吹过来,内心的智慧之灯就被吹灭了。智慧之灯一灭,我们的内心就一团黑暗。你再去追求世间所谓的“幸福”,那正好是南辕北辙。&br&&br&
那么怎么修禅定?修禅定的方法很多。从净土法门入手,能够念佛就是最好的修禅定的方法。当你在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就不会再去想五欲六尘。当你不想五欲六尘的时候,你就在修止观。这句佛号能念得孤明历历,就是止。能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就是在修观。&br&&br&你有止的功夫,就会有定;有观的功夫,就会有慧。所以止观就能够导致定慧。有禅定就会契入到无量寿的寂定,有智慧就能显发无量光的照用,就具有寂照的功能。&br&&br&所以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非常简单,却把大小乘的最精妙的修行都浓缩进去了,圆满具足着止观、定慧、寂照、无量光寿。念佛一法是单刀直入,直接在我们心性最核心的地方来展开禅定的功夫。&br&&br&
东林寺现在有几种修行方法,一是佛七,从早上四点到晚上九点经行。在座的有些上海的居士包括我们禅学会的会员都到东林寺参加过一天十六个小时的念佛。还有百万佛号闭关,一天念十万声佛号。&br&&br&通过这些方法的修行,大家都有一种体会,就是自己念佛的时候,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回忆出来了,平时回忆不出来的都想起来了,也就是妄想杂念也都起来了。如果他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会觉得,我不念佛心里还清净,怎么一念佛还这么多妄想杂念。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你不念佛照样有妄想杂念,只是你发觉不了。你能发现你有妄想杂念,是因为你在念佛。就好像这个屋子里面,你看不到有灰尘。从窗户外面射进一缕阳光进来,透过阳光的照射,你就发现有很多的灰尘。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一束光明,这一束光明射到了我们无明黑暗的内心,透过这个名号的光明,我们才发现有这么多妄想杂念。&br&&br&
我常常劝一些专家学者,特别是文科的学者,去进行十天百万佛号闭关。因为我们在哲学上常常讲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讲得那么多,了解什么是自我吗?它不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br&&br&你要了解你自己这个心啊!这个心是什么?心是由念头组成的,我们连一天到晚打的念头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去了解这个心?连这个心都不能了知,怎么有资格谈自我问题?&br&&br&我在九九年第一次作百万佛号闭关的时候,就深刻的感觉到:原来自己谈玄说妙,连自己的念头都一概不知道。透过那次闭关念佛,发现自己的念头一下子是贪欲的念头,一下子是瞋恨的念头,一下子是什么念头……这时才知道心如瀑布,如狂暴的瀑布,湍急的瀑布。&br&&br&野马般的心,怎么把它拴住,把它定住?这是一个大问题啊!为什么佛法入不进去,得不到法喜,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太狂野了。于是它就像一个非常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一点东西都透不到它深层里面去,阿赖耶识的深层没有感觉。我们内心本具的无量无尽的宝藏就一点都开显不出来,无量劫以来都酣睡在那个地方。所以一定要借助止观定慧的方法,把这个妄想流截住。&br&&br&
禅宗也讲香象过河。过河就是把我们的意识流截住,这个香象是一下子踏到底部的。截断意识流才能够涵盖乾坤。涵盖乾坤就是把我们自性的无量寿的 “地”的功能,和无量光的“天”的功能显发出来,就涵盖了,就显发了,寂照了。涵盖乾坤之后,才能随波逐流。这时候的随波逐流不是随妄念的随波逐流,那是随着我们法性的流,随着我们般若的流,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到了那个程度才能像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br&&br&禅宗说开始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过一段时间后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还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那第三阶段的见山见水跟第一阶段的见山见水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的随波逐流,是随着我们妄念的流、贪欲的流、无明的流在走,所以一定要有香象截流的这个过程,再回归到随波逐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最无上的香象截流,要做这个功夫。
禅定的功夫对修福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自性具足着一切的善法,这善法里面包括一切福德之法。这个内在的宝藏要靠禅定开显出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个人心性更加稳定,他的智慧也会更高。 为什么有禅定就能开发智慧?因为我们的心性里面本具无量的…
&p&其实修行佛法,是要讲究根性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一般就是钝根性,修行就慢一些,也容易退惰。根性利的,就进步快一些。什么叫利根呢?就是肯下死功夫的人,能够勇猛精进的修行的人。修行佛法是逆生死流,没有点拼命的精神,很难出离生死。懈怠懒惰,只能随波逐流,受轮回大苦。&/p&&p&我这有比较不错的念佛修行方法,呼吸念佛法,在我的文章专栏中。是古今大德总结下来的一个念佛方法,随着呼吸念佛。练成了,可以不用特意准备,随时伴着呼吸念诵佛号,修行就轻松不少。就是开始比较难,需要长时间坚持。我现在估计最多是中等水平,但已经很受用了。&/p&
其实修行佛法,是要讲究根性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一般就是钝根性,修行就慢一些,也容易退惰。根性利的,就进步快一些。什么叫利根呢?就是肯下死功夫的人,能够勇猛精进的修行的人。修行佛法是逆生死流,没有点拼命的精神,很难出离生死。懈怠懒惰,只…
学生问:我通过努力念佛改变自己的心,是否叫精进? 
&br&能海法师答:凡夫地刚开始学,单单凭念佛是不可能改变心的。你一定要学教理且获得正理,
不然你的心识改不了。我们汉地佛法的教育,没有「宗义」的传承,缺乏「量学」教育,所 以不清楚如何依正理观察识体,转化识体,以为念佛、持咒、念诵或打坐就能改变心。例如 以念佛来说,你念佛的愿力是什么?是愿离娑婆,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对不对?此「愿离娑 婆」就是出离三界的出离心。又,此心必须依着定义把心识转为出离心,依此心念佛才符合 净土念佛法门精进念佛的定义。只是嘴巴上念,那是不符合定义的念佛,故不叫精进。我这 样讲你可以理解吗?因为没有量学的教义,大家都误以为单单嘴巴上念佛就是念佛了,这样 叫鹦鹉学语。当然观待念佛号而言,可说是善业。但观待念佛的心识,则不符合净土法门的 定义。既然不符合定义,就谈不上精进了。 &br&&br&又问:如果我没有生起出离心,我念佛如果不叫精进,但是也种了福报,对吧? 
&br&师答:最怕你讲这句话。表相看起来好像是对了,事实上是懒惰的代替品。前面我们也
曾讲过(0028 讲):「修行、布施、持戒等福报或念佛持咒,念诵仪轨等,若无出离心、菩 提心、无我空慧所摄,这些只是三界轮回的福报而已,来世享尽了照样堕落。所以我才引用 梁武帝建佛塔的公案。佛法所说的福报功德,严谨来讲至少是要跳出轮回的。」关于这样的 问题,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大家可以仔细参阅
讲的问答。) &br&&br&又问:有大德讲过,末法时期,以有相的心念佛持咒往生净土比较容易,比较保险。 
&br&师答:我们先解释一下何为「有相」?一般来讲,有相是针对无相而言的。按照经论的 解释,无相就是指空性(胜义谛法),那么「有相」就是除了空性之外的世俗谛法。所以有
相的心念佛,按照世俗谛法来解释,:如念死无常、出离心、菩提心、观想佛,或者我们说 净土法门的十六观,这些都是有相。要符合净土经定义的话,你就一定要有出离心,就是愿 离娑婆,向往西方极乐世界之心,以及净土经上还讲到要发菩提心、广修善行等等,这个也 是有相。如果能依此有相的心一心持咒、念佛,往生净土是比较容易,比较保险。 &br&然大多数人都是依文解义地理解「有相的心念佛持咒往生净土比较容易,比较保险。」
他们认为学修空性、证空性是很难的事情,认为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只要一心念佛号就是以 「业果、出离心、菩提心,乃至往生西方净土的十六观」等有相的心念佛了。假如你解释念 佛号即等于有相,是以偏概全。 &br&&br&「末法时期,以有相的心念佛持咒往生净土比较容易,比较保险。」这句话的关键是有
相的心念佛。而有相的心的关键是愿离娑婆的出离心、菩提心。那么属于有相的出离心、菩 提心怎么生起来呢?很多人都不知道,都误解为一句佛号就能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了。其实 若不学教理,对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等法类不依教依理殷重修,单单一句佛号是生不起出离 心、菩提心的,有相的心念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你还是要学习教理,还是要依教依理转换 我们错误的心识。 &br&&br&我个人认为,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不难,难在你不想学,难在你以我老了、我工作忙等
等为借口而懒惰懈怠。有一些弘扬净土的法师,随顺众生懒惰懈怠的心理,给学生灌输错误 的思想,很多人还没学,就害怕了,于是告诉他们:「什么都不用学,只要一句佛号、一心 念佛就可以了」。世间上有句名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世俗之事你懒 惰懈怠,不经一番努力,尚且不能有所成就,何况了脱生死的大事!因此这样教育不好,是 在损法,决不能这样讲。 &br&&br&有人说净土法门万修万人去之法门,可是你要看看能去之念佛人都是什么根器。你是否
是这个根器?你出离心生起来了吗?菩提心有没有?恐怕万人之中没有一二。所以印光大师 讲到:「净土法门千万人修,去之一二。」台湾佛教莲社的李炳南老居士也说:「跟他一起 念佛的四五万人,他确定能去的只有三、四位。」这都是在提醒大家不要小看念佛法门,你 一定要以符合净土法门的定义去念佛。 &br&&br&《药师经》里面也讲到:「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
年,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此经文 中说未定者,即是说不一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药师经》接着又说:「或有因此,而生 于天上??天上寿尽,还生人间。」这样看来教理不学,出离心、菩提心未生,单单念佛要往生恐怕很难。
&br&&br&你念佛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只是种个善根而已呀。前面我们也讲过(0028 讲):
「你单单只是天天念诵、持戒,广行善事,再怎么努力的修行,都是人天的福报,都在三界 之内,要想得到解脱成佛,是不可能。」现在我问你如果出离心、菩提心都没生起来,单单 嘴巴上念佛,你念了一辈子,有把握一定能往生吗? 假如你能 24 小时不停、不间断的念佛,你不学教理或许还可以。因为你一直在念佛,你 就不可能造恶业,不可能犯戒。但是事实上,你真能 24 小时念佛吗?你摸着良心讲你真的 &br&24 小时念佛吗?你一天能有几小时念佛呢?能念几句佛号呢?也许你第一年、第二年可以很
专注的念佛,第三年、第四年呢? 你感觉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了,可是你自己很实际的反思了吗?你没有教理的基础,没 有数数思惟修,没有生起出离心,你能一心专注念佛吗?除非你过去世修行的习气很浓厚, &br&你的心识专注于境的习气很浓厚,否则的话,我们的心识能专注一句佛号上,没那么容易。
所以不要把专注一心念佛看的很容易了,没那么简单。 &br&但是如果你只要依照《菩提道次第广论》道次第的教授,好好学几年,五年、六年,你 只要好好学,不敢说你能生起真实的菩提心,至少造作菩提心你会生起来。只要你有造作菩 提心,然后依此「以有相的心念佛持咒往生净土比较容易,比较保险」了。 &br&&br&又问:万一我什么都还没修成,无常来了堕三恶道怎么办? &br&师答:你的问题为什么不这样问:「万一我一心念佛,临终做不到一心念佛怎么办呢?
万一我无常来了无法往生,堕三恶道怎么办?」你为什么不想多学习教理呢?念佛要念成可 不是那么容易。不要说观想念佛、菩提心念佛、出离心念佛,最简单的一心念佛,你真的能 做到吗? 你问「万一我什么都还没修成,无常来了堕三恶道怎么办?」好,万一你没修成,你如 果能好好的学习教理,好好的调烦恼、持五戒,你不可能堕三恶道,绝对不可能。就怕你因 为工作、生活、跟别人相处等等又无法做到 24 小时念佛,同时因为没有好好学习教理,不知 道取舍而犯戒、造恶业,最终堕入三恶道。所以你如果真怕自己堕入三恶道的话,你最好是 好好的学教理,只有学好教理,才真正懂得取舍,才能依教依理思惟修,你教理不学,拿什 么修?&br&前面不是讲了吗,「《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除其教证二圣教外, 别无圣教。教正法者,谓是抉择受持道理修行正轨;证正法者,谓是如其前抉择时,所抉择 已而起修行。故彼二种,成为因果。」你学习教理,并能依教依理殷重修,你绝定能生起出 离心、菩提心,你依此有相的心持咒、念佛,绝对往生。
学生问:我通过努力念佛改变自己的心,是否叫精进? 
 能海法师答:凡夫地刚开始学,单单凭念佛是不可能改变心的。你一定要学教理且获得正理,
不然你的心识改不了。我们汉地佛法的教育,没有「宗义」的传承,缺乏「量学」教育,所 以不清楚如何依正理观察…
我不赞同楼上的几个高票回答(没有给你们点反对),这几个高票答主都犯了一个错误:&b&以自己名校优等生的身份(曾博,加州伯克利;倪一宁,上海交通大学)去揣摩成绩不好的学渣,然后得出自己颇具话题性的高大上结论,甚至把什么社会阶级,经济规律都扯上了;这就好像一群男性聚在一起讨论痛经到底有多痛一样,就算说得再学术也是没有说服力的&/b&&br&&br&让我一个曾经的学渣以亲身经历告诉你们为什么有些人“不用功读书”吧&br&&br&&b&&u&这个问题的本质无关乎那些高大山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其实大部分不用功读书的“学渣”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好好读书,而是因为他们那个时候的思维和身体状况不允许他们高度地集中精力&/u&&/b&&br&&br&&b&名校优等生之所以是名校优等生最大的原因是在高中阶段你们的身体精神状况好,由好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导致了学习的高效率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b&&br&&br&换句话说,有相当一部分学渣内心其实很渴望优异的成绩,他们思维的“理性部分”其实非常上进,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总是会不可控地出现一个接着一个的“心结”和身体问题导致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走神儿,最终学习成绩一落千丈&br&&br&我曾经就有过这种体验&br&&br&初中的时候我是个尖子生,高中上的也是重点中学;可是在高一的时候我的身体和精神状况突然出现了问题;这种问题并非是器质性的身体和精神病变,而是那种既查不出毛病也说不出的疲倦,集中精神的能力也越来越差,有时候内心明明非常上进可是行动上却不听使唤,紧接着就是考试的失利,一次次的失利导致了信心的受挫,虽然受挫但是我“理性的层面”也并没有自暴自弃,我仍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是脑子就是不听使唤,记忆力也越来越差&br&&br&&b&这时候,我曾经的朋友非但不理解,还说我不上进,自甘下流;最后带头疏远我;其实他们真的不知道有的时候不是你想努力就能努力的&/b&&br&&br&我想表达什么呢?&b&其实相当多的“学渣”之所以变成学渣的原因与其说是态度不好,不如说是先天身体条件的衰弱和后天身体状况的变化,这些衰弱和变化导致他们在某一个年龄段不能集中精力,所谓“意志力”的作用远远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大&/b&&br&&br&&b&很多情况下,一个人学业优秀是因为他在年轻那段时间的身体状况好,思维清爽注意力集中罢了,换句话说,这是个“身体问题”而不是”态度问题“&/b&&br&&br&后来终于在09年的时候,随着一场车祸,我的身体状况彻底报废了,紧接而来的就是高考的落榜&br&&br&再后来我恢复学习状态用了不止一年,其中也包括身体的调养,经过了锻炼和中药调理,自身的精神力最近几年又得到了恢复,看书的状态也变好了&br&&br&我也和知友交流过这种情况,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比如 &a data-hash=&6530bfdce09b6adf066b647bd40c5dd6& href=&//www.zhihu.com/people/6530bfdce09b6adf066b647bd40c5dd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啊邦同学& data-tip=&p$b$6530bfdce09b6adf066b647bd40c5dd6& data-hovercard=&p$b$6530bfdce09b6adf066b647bd40c5dd6&&@啊邦同学&/a&,他曾经和同学到一个地方支教,有个学生记忆力不好成绩很差,他们武汉大学记忆学会的会员仔细观察了那个孩子,发现那个孩子的肤色不好,怀疑是缺锌,于是对其进行了补锌治疗,经过了补锌治疗,该同学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大大增强,最终提高了自身的学习成绩&br&&br&最后回到原问题:“为什么有的同学家境不是很好,还不用功读书?”&br&&br&&b&我的回答是不用功读书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很可能是他们身体基础薄弱,或是在做学生的那几年出现了身体和心理状况,导致自身注意力无法集中,最终成绩下滑&/b&&br&&br&&b&而这其实无关家境&/b&&br&&br&&br&&b&只有在深水区扑腾过的孩子才能知道溺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体验&/b&&br&&br&&br&&br&&br&=================分割线下面是后记==================&br&&br&&br&质疑我回答的知友们,请看看这个答案底下众多“病友们“的评论,你们就知道我的回答到底有多么真实了&br&&br&&br&另附 &a data-hash=&dc7a32ba7f58& href=&//www.zhihu.com/people/dc7a32ba7f58&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dc7a32ba7f58&&@文尚贤&/a& 知友的精彩评论&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7a8e4a447a40fa9493842_b.pn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7a8e4a447a40fa9493842_r.png&&&/figure&
我不赞同楼上的几个高票回答(没有给你们点反对),这几个高票答主都犯了一个错误:以自己名校优等生的身份(曾博,加州伯克利;倪一宁,上海交通大学)去揣摩成绩不好的学渣,然后得出自己颇具话题性的高大上结论,甚至把什么社会阶级,经济规律都扯上了;…
在凡夫俗子的肉眼里,佛陀临终大病,可能会感受到痛苦&br&&br&在二乘圣者的慧眼里,佛陀临终大病,是为了向众生示现无常的道理&br&&br&在菩萨的法眼里,佛陀本来无病,何来痛苦?&br&&br&在诸佛的佛眼里,佛陀之相尚不可得,又何来临终,何来痛苦呢?&br&&br&佛陀是否会痛苦,不取决于佛陀,而取决于你是谁
在凡夫俗子的肉眼里,佛陀临终大病,可能会感受到痛苦 在二乘圣者的慧眼里,佛陀临终大病,是为了向众生示现无常的道理 在菩萨的法眼里,佛陀本来无病,何来痛苦? 在诸佛的佛眼里,佛陀之相尚不可得,又何来临终,何来痛苦呢? 佛陀是否会痛苦,不取决于佛…
不要在个性闭塞的人面前表现得太开朗、大方、随性;不然容易有不测之灾&br&&br&开朗、大方、随性这些常人看来比较正面的性格特征在个性极端闭塞的人眼里是另一番模样;在这些人眼里,你太开朗会引起他们的自卑,你太大方会被认为是装逼,你太随性会被人认为是冒犯;然后这些“莫名其妙”的奇怪情绪就会化为仇恨继而在个性极端闭塞的人心里一点点生根发芽&br&&br&最后的结果就是遭受你自己也想不到的不测之祸;作为较为开朗随性的人,这样的不测之祸我有幸经历过两次;一次是被人扔东西,一次是被人诬陷盗窃,被调查,差点进去&br&&br&我推测黄洋应该就是这么死的;而我之前遇到过的那两次事件中的对象都有着和林森浩相似的谈吐气质
不要在个性闭塞的人面前表现得太开朗、大方、随性;不然容易有不测之灾 开朗、大方、随性这些常人看来比较正面的性格特征在个性极端闭塞的人眼里是另一番模样;在这些人眼里,你太开朗会引起他们的自卑,你太大方会被认为是装逼,你太随性会被人认为是冒犯…
我杨大懒人有一个非常实用的阅人方法,我管它叫做“用弱原理”,看你有缘,今天传给你&br&&br&什么叫“用弱原理”呢?就是在条件合格的情况下,越弱越好&br&&br&比如面对一件工作,甲的能力是100,乙的能力是40,丙的能力是70;而做好这件工作的合格能力标准是60,那么丙会做得最好,工作前景最大&br&&br&相貌对于婚姻的作用也是一样,在相貌合格(不丑)的情况下,颜值越低婚姻越好;这就是用弱原理&br&&br&不信请看那些阔太太和官太太,基本都是这样的;把这个原理运用于方方面面,都是如此&br&&br&这个世界上能笑到最后的人,往往就是那些方方面面都达标没有任何弱点,但是方方面面又不那么耀眼的人,这也即是古代语境中的中庸
我杨大懒人有一个非常实用的阅人方法,我管它叫做“用弱原理”,看你有缘,今天传给你 什么叫“用弱原理”呢?就是在条件合格的情况下,越弱越好 比如面对一件工作,甲的能力是100,乙的能力是40,丙的能力是70;而做好这件工作的合格能力标准是60,那么丙…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2242 人关注
225 条内容
107 人关注
11770 人关注
888 条内容
3155 人关注
177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严经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