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霜偏警军城角,晚日如催林寺钟。为什么军改警意思?

当前位置: >>
文言文断句口诀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安徽砀山第三中学 王本利 杜晓芹一、什么叫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 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 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 “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 可以叫断句读。二、考点解析2004 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北京卷的 《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 3 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2005 .. 年复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 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 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 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 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 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 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三、高考试题回放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北京卷) 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北京卷)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 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 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 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据 2004 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数据,文言文断句题的得分统计如下:难度 0.61, 区分度 0.57。 全市 84531 名考生, 平均得分 3.04 分; 满分 15216 人,占 18%; 分的 4044 0 人, 5%。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做好这道 5 分的题, 占 对我们语文总分的得分是很重要的。 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 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的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四、方法指津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 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 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 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 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 “云”、 “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 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 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文段休问长与短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 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 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 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 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 首先要通读全文, 反复钻研, 俗话说 “书 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 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 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 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 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 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 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2.联系全文前后看,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联系全文前后看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 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 的方法。 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 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 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 (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 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 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 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 “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 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 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3.紧紧抓住“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紧紧抓住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 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 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4.常用虚词是标志,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 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 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 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 .. 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 “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 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 .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 . . . . . 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 . . . . .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 .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 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 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 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 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5.特殊句式掌握住,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特殊句式掌握住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 何” (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 (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 (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 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 (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 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 “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6.词性词义要精研,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词性词义要精研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 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 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 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 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北京卷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 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 “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 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 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 “云” “言” 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 一般不断句。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 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 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 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 处, 接着便可断开几处,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北京卷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 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开文句都有很大的帮助。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 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北京卷中的“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又如《愚 . . 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 . .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 . . .8.题目做完回头看,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回头看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 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 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 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 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 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 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 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 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 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打牢基础看课本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 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 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云“观 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 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四、巩固练习: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断句 巩固练习: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 语?方正第五》,1983 年高考语文文言标点题))2.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 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世说新语? 品 藻第九》)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 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 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 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 精其知弥c其取弥c子罕之所宝者至矣(《刘向新序?节士第七》)参考答案: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2.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 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 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 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 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 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c/其取弥c/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 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 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 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 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 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 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 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句末用“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动词“ 或判断词“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 ”“乃”“则”“皆”“本”“诚”“亦”“素 兼加强语气, 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 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 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 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 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 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 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 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 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 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 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 +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 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 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 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即必须有否定副词 “不、 未、 毋(无)” 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 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 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 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 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 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 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 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 “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 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 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 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 “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 “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 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 可译为“ 这时“ 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语之前, 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 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 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 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 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 可解释为“ 这时“ 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 (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 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 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 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 译。 (1)格式:动+以+宾 格式: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 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 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格式: 相当“ )+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格式: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 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 一般放在中心词前, 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 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格式:中心词+定语+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 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格式:中心词+ 定语+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格式:中心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 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 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 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格式:中心语+ 定语+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 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 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仿写专项训练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车辆厂一中 邱莉娜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了解近年“仿写句子”题的命题思路、题型特点。2.掌握仿句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写出“形似意通”的句子来。3.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并自觉灵活 地迁移到作文实践中。教学重点掌握仿句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步骤,尤其是第一步审题。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具体操作,初步内化成一种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1.明星模仿秀视频。2.近年来仿写题已渐成为命题的一大亮点。她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 舞台,使许多同学的创意和才情有了更多的表现空间。但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许多同 学在面对仿写题时的无助,导致许多同学频频失分,成为一大忧患。其实,只要我们掌 握方法,发挥想象力,完全可以把它牢牢的拽在手心。二、通过高考题判断仿写题的类型1.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 幅画,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年像一 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_______,史 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2.仿照例句,在横线上再造一个句子。金钱能买来书籍,但买不来知识;金钱能买来药品,但买不来健 康; , 。3.请以“橡皮”为题,仿照例句,写一句话。(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粉笔:你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4.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 另写一组句子。 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 意思完整。 (不 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要求: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四个比喻 合理贴切。(一)嵌入式 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 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或前或后要相同。(二)续写式 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三)命题式 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按照例句式仿写。(四)开放式 只提供例句的形式,不限定仿写的内容。三、通过高考题总结仿写要点一般说来,要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 入手进行仿写。仿写时要仔细考虑例句的形式――句式、结构、句间关系及修辞手法;同时也要考 虑该例句围绕什么中心展开,说明了怎样一个事理或者说哲理(这是判断仿句质量的关 键,亦即判定高分的指标)。四、仿写句子判断依照例句,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景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句: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例如:依照例句,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景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句:墙角的花,你 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1.月下的恋人,你结婚时,玫瑰便枯萎了。(从整体上看,结构与例句相符,但未 使用拟人修辞格。)2.小小的蜡烛,你燃烧自己时,世界便光明了。(结构与例句相符,第二句也使用 了拟人修辞格,但“小小”不是表示处所的)。3.笼中的鸟,你安于现状时,自由便夭折了。(从整体上看,结构与例句相符,也 使用了拟人修辞格,且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符合仿写要求。) 五、练习题※【嵌入式练习】在下面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句子,使之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也许孩子是首诗,而老师就是诗的作者,在作者的精心的创作下,小诗才能发表。也许孩子是棵树,而老师就是,,小树才能长大。参考答案:树的土壤,在土壤提供的营养中※【续写式练习】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点缀一角夜空※【命题式练习】以“关爱”为开头,仿写一个句子。要求: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例句: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参考答案:关爱是一杯热茶,给人无限的温暖※【开放式练习】仿照例句写一句话,句式字数要求跟例句相同。例句:奶奶说我是一颗小小的开心果 ,总能使她满是皱纹的脸,绽开欢乐的花朵。参考答案:爸爸说我是一只快乐的百灵鸟,总能使他满是烦闷的心,燃起奋进的火 苗。 原创: 原创:新材料作文的立意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学习多角度立意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品质和能力,力求做到思路 开阔,立意出新。二、掌握确立论点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做到观点正确、深刻、新颖,有针对性。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突破思维定势,培养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和确立论点的能力。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由高考话题作文的变化导入本课2006 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呈现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分天下,各 领风骚的局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采用了新材料作文 的命题方式.老材料作文,是给一段材料,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围绕 这个观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在写作过程中,要始终将材料贯穿于作文之 中:开篇要引述材料,从中提炼出观点;论证过程中要紧扣材料;结尾要照应材 料.2006 年的全国卷高考材料作文,也是给出一段材料,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选择 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去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写作过程中既可以使用原材料,也可 以不用.这种材料作文既不同老材料作文,也没有在材料后设立相应的话题,因而也 不同于话题作文,有人称之为新材料作文.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新材料作文的立意.二、悟法(一)立意及要求1.什么是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 “意”是文章的灵魂。“千古文章意为高”“意犹帅也”,这些论述道出了立 意的重要性。2.立意的要求文章立意有哪些要求?准确、鲜明是基本要求,深刻、新颖是较高要求。(二)引入1.指名学生复述“滥竽充数”的故事《韩非子?内储说上》里说,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每次都要三百人一齐吹奏。 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里面凑数,照样得到很多赏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 缗王继承王位,却要每个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就逃跑了。2.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内涵丰富,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下面我们就以此 为例,学习多角度立意的方法。(三)多角度立意启发学生思考1.这则寓言涉及到哪些人?2.这则寓言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审视、立论?(1)南郭先生的下场人要有真才实学(中心立意法)中心立意法:即根据所给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 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是对原材料中心进一步阐述和深入论证。(2)南郭先生溜走 人贵有自知之明(反中心立意)反中心立意法:是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截然相反的观点。(3)齐宣王喜听合奏 大锅饭可以休矣(4)齐缗王喜听独奏 领导要有改革精神(变角度立意法)(5)乐师们事不关己 敢于抨击不正之风 好好先生要不得变角度立意法:变换一个角度来看原材料,避免主要矛盾方面,将其次要矛盾 方面作为立论之据。 3.你认为哪个角度的立意比较新颖?(三)最佳立意的确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多侧面的, 对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就可以获得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都可以 成为文章的中心论点,但不能同时都成为中心论点。这就需要选择,选择的标准是 什么呢?主要就是做到“四求”和“三看”。“四求”即求准确、鲜明、深刻、新 颖,“三看”就是看实际情况、看自身感受,看材料储备。三、课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从不同的角度提炼中心论点。一只老鹰从鹫峰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 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 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 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 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提示:1.从材料的要旨来看,分析乌鸦的行为与结果。2.从探究牧羊人的角度来看,认真分析“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这句 话。3.从牧羊人儿子的角度来看,仔细品味“它也很可爱”这句话。四、布置作业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香港发生一幕追星追至家破人亡的惨剧。狂追刘德华 13 年的兰州女歌迷杨丽娟 25 日终于在香港同刘德华合影,但其父杨勤冀第二天凌晨却在香港跳海自杀。 年近 30 岁的甘肃省兰州市女子杨丽娟从 16 岁开始痴迷刘德华,此后辍学开始 疯狂追星。杨丽娟父母多次劝阻女儿无效。出于对女儿的疼爱,他们最终从劝说变 为支持,筹资供女儿 2 次赴港、6 次赴京。其父为了让女儿能到香港见偶像一面,甚 至不惜卖肾筹资旅费。杨丽娟一家三口此次向亲友借了 1.1 万元来到香港。25 日, 他们参加了有刘德华参与的一场聚会,杨丽娟得以同偶像合影留念,但未能好好聊 天。26 日,杨勤冀留下一封遗书出走,随后香港警方在尖沙咀附近打捞到杨勤冀尸 体,而杨勤冀的遗愿竟然是让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板书新材料作文的立意一、立意1.含义: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 2.作用:“意犹帅也”(王夫之)二、多角立意1.中心立意法 2.反中心立意法 3.变角度立意法三、确定最佳立意“四求”:准确 鲜明 深刻 新颖“三看” :实际情况 自身感受 材料储备(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诗歌鉴赏指导学案 1-1 诗歌鉴赏高考要求: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目标:弄清高考要求,阐释考点 1.鉴赏用词之妙、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2.分类别鉴赏: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 3.十大置疑角度 4.分类鉴赏 5.表达技巧 6.做题指导 时间:10 课时 步骤: 考点明析 第一节 考点明析、历年高考盘点 导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 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 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 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 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 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 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 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 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 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 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到诗歌,我就情不自禁地想抒情。但到了高三,却没有 了抒情的激情。以应试为目的的鉴赏与以单纯获得美感,获得艺术享受为目的的鉴 赏的区别。 应试与素质并不必然矛盾。诗歌鉴赏纯粹走应试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建立在对 大量诗歌的感悟理解上。而要在短期内迅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诗歌,首先 必须设法使自己进入古典诗歌的情境之中。要进入情境之中,就必须了解古典诗歌 的基本特点,表达范式,相关的背景,以及起承转合等诗歌的基本常识。 一、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 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 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 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 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 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 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 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三、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 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 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 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 题目的前提。 四、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集锦 〖1994 年?全国〗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995 年?全国〗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 是绿肥红瘦。 〖1996 年?全国〗元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997 年?全国〗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998 年?全国〗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们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 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999 年?全国〗漫成一首 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露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2000?全国〗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01?全国〗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 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002?全国〗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全国〗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 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000 春季高考〗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01 春季高考〗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02 春季高考〗村行 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兴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003 北京高考〗江楼旧感 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2004 春季高考〗新沙 陆龟蒙 渤噬姓切〉蹋偌抑蠛E钢E罾秤新方倘说剑嘤δ昴晁白现第二节 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 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 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 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 符合音韵的需要, 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实际上, 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 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 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 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把握词性的改变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 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 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 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 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 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 呼之欲出。 就如“雨肥梅子”一句, 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 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 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 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 “绿”、“老”、 “肥”,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这些词语各有妙用,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注意诗词中的省略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 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 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 意象的组合有关。 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 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 贾岛的 《访 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 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 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 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 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 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 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 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 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 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 却拈出“一杯酒”三字。 “一杯酒”, 这太常见了! 但惟其常见, 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 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 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 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 因为熟, 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 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 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 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 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 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 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 而“十年灯”, 则是作者的首创, 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 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 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 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 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 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 能。 杜牧 《过华清宫》 后两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红尘”和“妃 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 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 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 两种理解似乎都可 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 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 正在诗的多义。 再如欧阳修的 《蝶恋花》 “雨横风狂三月暮, :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门 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 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 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 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 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二、值得注意的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 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 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 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 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 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 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 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 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 着到景物上去也好, 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 都是有意境的。 杜甫诗句: “四 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 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 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 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啄缮酱ㄖ┭龉沤裰常约谘酝狻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动词 例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 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 时间短, 雨后日出, 花上已没有雨水, 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 所以说“花光湿”, 这个“湿” 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 夜影清疏, 一个“疏”字, 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 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 又显得有诗情, 用字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修饰语 分为形容词 例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 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 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 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 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 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特殊词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ā对铡吠醢彩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 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 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 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 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 时序匆匆, 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 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 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又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 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3)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 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 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 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 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 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 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 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 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 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 据元代盛如梓 《庶斋老学丛谈》 记载, 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 一树早梅何处春”, 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 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 同时, 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 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 “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但用在这里描绘逐 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 悠扬委曲, 活跃情韵, 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 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 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三、检测练习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检测题答案 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 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 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 然景象之中。 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 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 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 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 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 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7.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 阔大。 8.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第三节 思想情感 一、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 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 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 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 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 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 《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 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 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 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 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 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 所以其词多为回 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 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 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 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 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 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 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 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 一点要特别注意, 当然, 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 进行二度创作。 另外, 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 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 如李清照、 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三、检测练习 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1.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2.菩萨蛮(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 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 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南乡子(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 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6.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 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9.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 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 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0.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数 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检测题答案 1.闺中怀人之愁;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3.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4.伤春之愁、家国之愁; 5.昔胜今衰之愁; 6.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 7.羁旅之客愁; 8.亡国之愁; 9.人生失意之愁; 10.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第四节 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 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 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重点介绍: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 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 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 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 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一 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M天 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 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 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 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二、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 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三、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四、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 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 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 接抒情的诗歌)等 重点介绍:虚与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 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 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 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 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 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 《虞美人》 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 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 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 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 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 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 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 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 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 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 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 《扬州慢》 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实景是“尽 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 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 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 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 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 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 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五、检测练习 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王伦》)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早发白帝城》)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 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 宝璐,(屈原《涉江》) 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 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 《漫成一首》)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 锡《石头城》) 检测题答案 1.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 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 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 愉快(作者因永王U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 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 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 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5.用“奇服”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 6.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 艺。 7.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 高与低、 声与色、 动与静的搭配, 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8、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9.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 10.把对金陵城的昔胜今衰的感慨寄托在“曾经照古人”的“旧时月”之上,用月 来见证古今的变迁,人世的沧桑第五节 常见风格 1.雄浑 1.雄浑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子钪妫 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 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 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 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 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 王昌龄的 《出 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 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 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 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 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2.豪放 2.豪放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 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 怀旷达;气子钪妫Π紊胶樱话凉轻揍荆竦床活俊>涂吞宥裕涤芯薮蟮奶寤 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 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 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 光阴流逝之快, 人事变迁之速, 一气呵成, 天衣无缝; “燕山雪花大如席”( 《北风行》 )“白 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 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 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 代表作。 “大江东去”二句, 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 气魄恢宏, “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 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 “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 铁板”而唱。 3.沉郁 3.沉郁 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 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 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 激荡,回旋纡曲。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 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 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 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 的力作。 4.悲慨 4.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 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 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 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 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 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 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再如辛弃疾 的词, 5.俊爽 5.俊爽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 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 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 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以含蓄讽刺的笔调, 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 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 寒山石径斜)的轻盈飘拂,《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 梦,赢得青楼薄名”(《遣怀》)的秀而不冶,艳而不妖,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6.冲淡 6.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 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 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 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 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 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 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 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 这就是冲淡的极至。 不过, 冲淡不是幻灭、 死寂, 而是富于生机的, 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 7.旷达 7.旷达 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 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 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 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 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苏轼有时是尽力摆脱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 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 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 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泯灭 了时空物我的界限。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 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解,从而从大自然 中得到慰藉与启迪,摆脱了人生苦恼。苏轼有时又极力地充实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 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侵扰,达到超脱。有时还以淡泊明志、向往归隐、洁 身自好,甚至是痛饮纵欢、谈禅论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 官场的心理超脱。 8.工丽 8.工丽 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 “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并在每句开头用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 彩鲜明的画面。 9.直率 9.直率 具有直率风格的诗词,则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 经?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诗句,直斥统治者的不 劳而获和无情压榨。 10.委婉(含蓄) 10.委婉(含蓄) 委婉 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 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夜雨寄北》,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 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自然 11.自然 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 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12.清幽 12.清幽 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 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 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 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13.洗练 13.洗练 这种风格的作品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 无极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 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绝句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趣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是军 警是警 民是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