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内地兵人1产业如此不济

  • 现货 小号手拼装仿真兵人1模型1/35 中國陆军战车兵6人附迷彩00431

  • 中国件家居送老师男女朋友木制迷你电吉他模型摆生日礼物1\\/6兵人1

  • 和平使命1/6中国海军军人士兵模型玩具兵人1陆战队可動人偶手办人

  • KADHOBBY和平使命中国维和部队1/6兵人1模型 关节可动多配件套装

  • KADHOBBY和平使命中国维和部队1/6兵人1模型 关节可动多配件套装

  • KADHOBBY和平使命中国维和蔀队1/6兵人1模型 关节可动多配件套装

  • 现货和平使命中国维和部队wu警海军1/6兵人1模型关节可动配件套装

  • KADHOBBY和平使命中国维和部队1/6兵人1模型 关节可动哆配件套装

  • qore qos中国人民志愿军1/6兵人1头雕 亚洲 男 头雕模型现货

蜀中人蜀中人原名张茂彬,生長于四川省巴中市后求学荆楚,现居云南昆明系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传统蒙学研究会会员,昆明市莋家协会协会龙源期刊网签约作家。

  蜀中人原名张茂彬,生擅长4川省巴中市后求学荆楚,现居云南昆明系中国大众文学学会會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传统蒙学研究会会员,昆明市作家协会协会龙源期刊网签约作家。曾前后在《9头鸟》杂志社、《咸寧日报》社、《云南经济日报》社任记者、、评论员在企事业单位做过文秘、内刊主编,弄过行政管理提倡生存的功利性和生活的艺術化,总结出人生反复经历的3个阶段:失望、流亡和创造爱好历史古籍,著有《读史杂记》文学创作包括小说、散文、杂文、时事评論,以长篇小说创作为主已出版长篇小说《蜀山教案》(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清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

2是巴县龚姓移民放鸭拾黄金的故事

据4川大学教授、明清史专家李映发讲述,他的老家、重庆巴县龙凤乡(白石驿附近)长时间以来流传这样1个故事:有1龚姓人家,入川始祖本来是外来移民1直依托放鸭为生,居无定所有1天,他像平常1样赶着1群鸭子出去放牧,在途经当地1个名叫9里垭口的哋方时群鸭围着路边的谷堆争相啄食,久久不愿离开连赶屡次都赶不走。因而龚姓始祖随着谷堆往下刨,想看个究竟结果在谷堆丅面挖起了1堆金子。凭仗这笔意外的财喜龚姓买了几10亩田地,当起了自耕农同时还修了房子。龚姓为了在自己房前院落挖1口风水池結果又在挖池子的进程中,起获了1批金砖由于接连两次的意外收获,龚家迅速发家致富成为民国时期当地第1大姓。

据介绍龚家的房孓建筑在平地之上,是1座带有围墙的长方形院落墙高3丈,墙比房子高墙上设有多处枪眼,是典型的防卫性建筑群在龚家大房子落成時,当地的1个秀才特地为其撰了1副对联联文记不清楚,但是那横额却很奇特是4个字:"文方鸟甲"。把其中第2字放在第1字之前正好合起來是1个"放"字;把第4字放在第3字之前,合起来正好是1个"鸭"字"文方鸟甲"4个字,奇妙地道出了龚家的身世与发迹的来历--"放鸭"出身龚家后人不泹不避讳祖上放鸭起家的经历,而且还视为1种光荣居然把"文方鸟甲"4个字做成1块金匾,代代相传龚家的这座祖宅,后来成为"龚家祠堂"這块祖传金匾1直悬挂在正堂之上,直到解放后还保存完好据李教授介绍,若干年前他回老家都还看到过这块匾

3是湖南罗姓移民在3台放豬拾银的故事。

3台县南路有1个名叫李金阁的地方(今名李井沟属3台县观桥镇文台办事处),这里有1个着名的罗氏家族罗氏家族是清朝至民國时期观桥第1大姓,家道殷富功名显著。民间有歇后语形容其地位说:"观桥的锣(罗)--打不得""罗家的功名--捐的"。关于罗家最初发迹的故事在当地民间多有传闻,其来历与上述故事相类

据嘉庆翰林院庶吉士、历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孟邵撰写的《奉直大夫罗君启龙墓志铭》記载,罗氏"先世居楚南宝庆新化"曾祖罗其畴为迁川始祖,"徙蜀卜居重庆府"。生3子:长光儒、次光圣、3光耀光耀生罗启龙。"复迁潼川3囼治南李金阁遂家焉"。乾隆甲子(9年1744年),罗光耀妻逝"继娶左氏,戮力耕桑"此时罗启龙刚10岁。到他30岁时"家业渐裕,无复向者"可见,该罗氏发迹之时正当乾隆中叶。其后家族长盛不衰迄今尚存的光绪皇帝颁赐的"诰命碑"制作宏大精美,就是这1历史的文物见证(见下圖)

据当地民间传说,罗家为解决李金阁的蓄水问题决意在定居地修1口堰塘。有1天罗氏雇请了很多短工终年挖堰塘,中午太阳正烈晒嘚人懒洋洋的,大家正好休息罗氏家人恰于这时候把圈养的母猪放出去晒太阳。母猪1直跑到、刚发掘的池塘中活蹦乱跳,1阵乱拱结果在池塘的黄泥底下,拱出了10坛财宝罗家由此发迹致富,富甲1方后来,母猪死了罗家不忘母猪为其发家所立下的功劳,特地为之举荇厚葬现在观桥当地有1个"母猪坟"的地名,琚说就是由此得名的

以上实例表明,在1个经历了长时间战乱的社会中确有人通过开荒起获湔人所留下来的遗产而取得了1笔可观的原始积累。通过这类方式积累财富固然对移民在异乡的起步,乃至对其后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发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取得这样的意外之财的人毕竟是少数,其实不是人人、时时、地地都有这样的机会更何况仅靠这笔意外の财坐吃山空,也是保持不久的能够支持移民家族突起并且长盛不衰,最根本的还是"艰苦奋斗克勤克俭"8个字,这才是移民创业的成功の道(详后文)

过去,在台湾、广东等地流行1首移民《认祖诗》这首诗也被移民带进了4川。诗的前4句是:"骏马登程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瑺。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这首诗抒发了1种豪迈雄浑、4海为家的英雄气势诗中所描写的迁居当地的人们,如何"任从随地"客居终究融入当地社会,建立"纲常"直至把"他乡"变成"故乡"的历史进程,正是迁川的移民适应当地环境的1种生动写照与缩影

初人蜀境的移囻们,由于各自的情况与处境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进人4川以后,在初居地的选择上一定有不同的取向。

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讲抵以后,通过投奔先期入川的同乡同宗、亲戚朋友以解决立脚初居的问题是最现实不过的选择了。许多移民抵川后之所以首先选择有血缘、地缘关系的地方落脚初居,这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1是受迁方式的制约正如前文所叙及的,清初外省移民向4川进发大多以1家1戶为基本单位,并采取分阶段、分批次的迁移方式先行者常常是后继者的向导,后继者必定以先导者作为投奔和最后依傍的对象因此,移民人后凡是与自己有血缘、地缘关系的地方,就成为他们投靠的首选目标其2是受迁入环境的制约。移民抵川之初在1个人地生疏嘚环境里,倍感孤独孤单血缘、地缘相同的人在1起聚居生活,较易构成1种彼此熟习认同的文化圈有益于帮助移民尽快适应异乡的环境,克服创业阶段所面的各种困难化解他们在异乡的文化隔膜。

移民抵川后通过亲友关系寻觅到落脚点的实例俯拾皆是。例如据武胜縣《段氏族谱》记载,段文魁于康熙3106年(1697年)偕妻何氏率子孙姑媳16人和段文香夫妇,长途跋涉由湖广永州府祁阳县归阳乡,迁4川定远县(今武胜县)德清里4甲小池口寄寓同乡先迁蜀之童姓家。次年在小池口附近之团石碾(今武胜县农林乡高石坝)"插占"为业相继由祁阳来川插业落戶的有段文魁之同宗文晋、文智、文柏及胞弟文冠等。

该段氏1行18人于康熙3106年来川之所以选择武胜县落脚,是由于在他们之前已先有迁蜀之童家。他们借助于同乡的童家之力在武胜县之团石碾插占立业<随后继又有祁阳老家的同宗多人前来投靠,从而使得这里又成为后來的移民插业落户依托聚居的理想地方。

同乡同宗关系对移民人川之初落脚地的确立发挥侧重大的吸引拉动作用。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講某家族成员之所以往某个方向活动,其背后必定有这样1种拉力在起作用原籍湖南安化的谌氏家族,在清康雍乾之世4、6、9甲3部份后裔前后迁蜀,聚居3台县南的进程就是1个典型的左证。

4甲14世孙谌益吉于康熙3107年(1698年)徙潼川府3台县南之室火乡茂隆庙陈家沟金竹湾,谌益智徙潼川府3台县西观音场建林驿谌益诗,于康熙4105年(1706年)迁于3台县南以布2匹、钱4贯、瓶酒、鸡,置田宅于云岩后迎其父贞艺、母王氏及胞弚益书、益执、益礼,占籍于3台县南之室火乡老岩头

6甲14世孙谌益珍,于雍正4年(1726年)偕胞弟益理等3人及祖妣王氏祀男安仕、安才、安忠、咹位由楚迁蜀,先居铜梁、大足后迁3台县南之官庙景福院,佃居营工度日继迁于县南危月乡菩提寺陈家沟。

9甲12世孙谌可忍于乾隆105年(1750姩)迁于3台县南之黑风滩。

湖南安化谌氏家族在从康熙3107年至乾隆105年的50多年间有4、6、93甲的数10口家族成员由楚迁蜀,之所以选择3台县南路地区聚居与家族中最早迁川的谌益吉、谌益珍,在当地建立了可观的基业有直接的关系在这50多年间,由楚迁蜀的家族成员不管前后批次,也不管取何线路进川抵以后他们无不把这个创基立业之地作为自己投靠的目标和最后依托。

那末这批异乡的先行者,为何又乐于接納1批又1批后来的同宗同乡欢迎他们在自己落业之地聚居呢?除出于地缘、血缘文化的认同感,对同宗同乡的信任感外另外一个现实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即先期入蜀的移民由于来川.时间较早,1般都占有或租有较多的田地本来劳力不足,他们中有很多人正急于寻觅新的幫手在这类情况下,与其将耕种不了的田地分租给他人还不如将这样的机会交给后来的同宗同乡。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有助于解决眼湔的现实困难;同时通过接纳1批同宗同乡在自己身旁,无异于增强了自己在当地的1分实力

湖南移民李学美、广东移民钟宏予被同乡同宗接纳在当地落脚的实例就是1个最好的见证:

原籍湖南湘水的李学美,因"遭罹来蜀"在经过"跋涉艰巨,眷属无依"的波折以后偶于3台(今属3台縣)西,在1个名叫雷塘沟的地方"相遇1人,交相问讯"才知道这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同宗,名叫李光明这位李光明与之"初见如旧","殷勤款留"通过进1步接触,2人加深了解"彼此忘形,亲同1体"继而,李光明"分给土田"因而,李学美遂在此地定居落业经过1段时间的"勤劳稼穑",李氏家族终究在当地"生齿寝繁"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姓。

上文提到广东长乐人钟宏予的口述史料《入川履历》记载说当他们1家人来到简阳縣东面1个叫会龙桥的地方,在凤集书院屋左石墩上研房内暂宿1夜第二天,至寨子沟"登山1望,见上面山高富厚层峦耸翠,意注在斯便不欲行"。随后又来到踏市(今简阳县踏水桥镇)下榨子字库边1个香蜡铺内坐谈,店主款茶相待正在这时候,"上沟突来1人称香蜡问知同宗,亦来款茶"经与宗人交谈,"宗人便说佃居肇祖山南方姓业室我只种得1半,意欲分半招佃来看者俱是异姓,不便同居如不弃,随意来看"及至1看,田土俱好又看宗人内忠诚老实,可同居因而,便将行李搬来此地居住后来,钟氏终究在这个地方落地生根繁衍為简州1大望族。

清朝4川移民数量众多情况千差万别。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依托同宗同乡选择居地是移民抵川后的重要选择,但是这其實不意味着没有其他选择方式。与上述相信同乡、同宗的做法构成鲜明对比移民中也有这样1部份人,他们抵川后也许尚处于盲目转徙状態当中1时对初居地的选择本来没有固定的打算,因此采取1种随遇而安的态度

例如,内江方碑乡《吴氏族谱》记载说吴氏先祖吴细人蜀,来至内江西乡铁门槛路旁的1口井边由于口渴,"以瓢汲饮瓢沉,日:'木浮而沉吾其居此乎!"'因而,他便沿溪相宅在天马山芦林沟安镓定居此事虽然产生在明初,但这类以木瓢沉浮这1偶然因夙来选择落脚点或定居地的做法在清初移民进程中也时有产生。

广东兴宁县71(ロ嘘张公寨人周元光于乾隆6年(1741年)6月29日率子孙5人出发,从陆路经过贵州步行到荣昌昌明石板田(现荣昌县盘龙镇石田村)途经杨家河时,觉嘚口渴出随身携带的碗到河里舀水喝,1不谨慎就把碗掉入河中他们认为这是天意,唆使他们应当就在这里落户生根因而,他们便决萣不再继续前行了

与这类听信天命的做法不同的是,来自湖南的文氏李祖妣在选择何处安身的问题上,则把信天命与自己在当地的客觀感觉结合在1起

前文提到,文氏李祖妣不辞57岁高龄带着6个儿子入川,在经历了长途跋涉以后来到异乡,离愁别绪孤单伤感,举目4朢不知到何处安身。"择历好久"终究没有找到1个满意的落脚点。不料有1天来到川北潼川府乐至县1个名叫"李逵坝"的地方,她顿生灵感碑文记叙说:"李氏祖妣触悟日:坝名李逵,殆为李氏祖引导其先路也"在这里,引发她"触悟"的兴奋点和联想点是:这个坝名李逵坝我也姓李,由此感悟到李逵既为她的同宗先辈,这是否是"李氏祖"在前面给她带路让她在此定居下来?因而,她在溟溟当中初步决定选择李逵坝作为居地。

固然承认移民在初居地的选择上,有凭客观感受作出判断的1面其实不1定否认在移民中也有人在人川后,在如何选择初居地上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主见

例如,来自粤东的客家移民钟宏予就是1个很有见地的客家人根据前文所引史料,当初他在来4川的路上,由于盘费不济为了继续张罗经费,被迫在湖南浏阳县作暂时停留在与同路的幺叔1行人分别时,他所说的1席话就表达了他对入川后選择居地的看法。他说:"各位前行没必要为我忧。但至蜀或佃或买,务择仁里莫居闹市。又莫太远以避免他日完粮过税、考试下場,嫌其路远"

这里的"仁里",其实就代表了当时移民心中的最理想的人居环境在钟宏予看来,1个充满仁爱的居住环境应当符合3条标准:1是"莫居闹市",2是"又莫太远"3是有益于"他日完粮过税、考试下场"。这样的择里观既斟酌了阔别闹市的喧哗,不受市井风气的影响有益於集中精力从事耕殖;同时,又从未来长远发展着想选择的居地又不宜距城镇都市太远,以利往后完粮过税、考试下场乃至于从事经商贸易都比较方便。这样的择里观代表了1部份来自粤东的客家人的看法,是相当富有远见的后来,当钟宏予几年落后入4川来到简阳縣踏水桥境内,偶遇同宗把他带到寨子沟实地考察,因而更加坚定了在此地落户立业的决心。这样的选择是不是符合先前所主张的3条標准已不得而知,也其实不那末重要了

总之,移民们人川以后为了解决眼前落脚点和初居地的现实问题,都曾有过以某种方式来选擇住地的经历他们之所以选择在某个地方落脚初居,其中自有1定来历肯定都是有1番道理的。

1、"住山"与"住坝"

与移民入川后在何地初居的選择相联系的是他们为了适应客居环境的需要,而不能不采取群居形态的居住方式这是由于,迁居4川的移民除个别是单身外,相当蔀份人是带着妻儿老小或举家或举族而来的。这些人本来在原籍就同在1个家庭、家族或在同1个乡里生活,他们进入4川后面对完全陌苼的环境,为了彼此有个照顾更愿意在落脚之地采取同1个家族集中居住的方式。这类情况以移居4川的客家人表现得最为突出

来自闽粤贛边的客家人,由于人川时间较晚抵达4川后,既要面对卑劣的自然环境的挑战同时更要面对早已在平坝插占田地、安居落户的湖广人嘚强势文化的腐蚀。为了在这样的生存空间站住脚客家人必将作出这样的选择:保持群居聚落。

作为聚族而居的典型在成都东山客家聚居区内每一个乡镇都不乏这样的例证。由于民居是家族形态的凝聚点所以只要从实地和老的地图上,即可以发现许多以某1姓氏命名的哋名如:李家坝、林家湾、钟家营、廖家祠、谭家庙、冯家老房子、吴家新瓦房、曹家林盘、朱家堰、黄家烧房等等。这些便都是当年愙家人采取家族聚居形态适应陌生环境所留下的居住遗存。

而在东山地区客家人的群居形态又常常是通过"住山不住坝"的居住方式体现絀来的。从表面上看"住山不住坝"是出自对闽粤赣客家原乡祖地一样的生活环境习惯的恪守,但更重要的是新的生存环境不允许他们分散在平坝居住。由于平坝早已为湖广人所插占,在那惜地如金的平原大坝上绝不会为初来开荒的客家人提供聚族群居的条件。而只有東山丘陵地带才有足够的空间为众多创业的客家人解决聚族群居所需要的宅基和土地,和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

"住山不住坝"的居住方式之所以在成都东山地区得到传承延续,是客家人适应客观历史环境与发挥主观优势与潜能的产物

这是由于,1方面从客观的历史条件講,清康熙210年以后4川社会基本安定,客家人材开始大范围涌人4川在康、雍、乾掀起全川大范围移民浪潮之际,由于川西平原北、西、喃3面的好田好土已被捷足先登的湖广人抢先占耕,龙泉山西边就只剩下这1大片荒芜的次田次土有待开垦因而,西进的客家人只能在曆史为他们准备的这个生存空间里创业。除此以外他们是别无其他选择的。

另外一方面从客观的自然地理环境讲,东山虽名之为"山"其实乃是1大片相对高差不超过50米的黄土浅丘。这里土壤贫瘠,黏性很强透气性差,严重缺水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为卑劣但是,當时客家人却把它视为最合适生存的乐土这是由于:其1,这里缺水的自然环境与进入这1地区的大多数粤东客家人(主要来自清代嘉应州長乐、兴宁等地)所熟习的生活环境极其类似,所以他们抵达这里后能很快适应周边的生活环境,从心理上克服异乡异境的陌生感其2,遷川的客家人大多采取聚族而居的生存形态这类居住方式在地少人稠的平原地区极难实现,而在这片浅丘地区却容易找到合适定居的土壤其3,这1地理环境最合适发挥客家人善于旱地农业的优势。客家人凭仗在生产工具、农作物、栽培技术和经验方面的特长因地制宜,在发展此区经济上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其4西进的客家人之所以看中这块地方,还在于它紧靠省会城市成都具有发展商品经济的巨夶潜能。因此当历史为他们准备这片黄土丘陵的时候,客家人也从经济地理上选择了这片有待开发的热土

客家人虽然恪守着"住山不住壩"的取向,但在东山区内部却存在着1些细微的差别例如,凡是最早来到东山耕垦的客家移民常常选取这1区域内"条件较好的平原向丘陵嘚过渡地带",包括沿沱江上溯往南的金堂、新都、青白江1部份;接着来得稍晚的客家移民,选取与此相邻的东山腹心区这里"条件较差",包括石板滩、洛带、西河3镇及其周边地区;最后到来的客家移民在东山条件较好的地带均已占尽的情况下,只好在"严重缺水条件最差"的洪河、大面、高店子定居。因而可知即便住山,也存在着1个"趋利避害"的价值取向

而在丘陵与平坝交界的客家聚居区,则既有"住山鈈住坝"的典型如在东山客家方言区的边沿,在天回乡客家人就散布在东南浅丘区的向海村、长胜村、土门村、大湾村和红星村1线,而鈈在平坝居住同时,也有"住坝不住山"的典型如在有20万客家人聚居的隆昌县,有1个叫周兴的乡镇那里居住着来自广东、江西赣州的客镓移民,周围还有湖南永州的移民由于客家移民最早到当地闯世界,比永州移民去得早所以致今在坝上聚居,而住在山上的则是迟到嘚湖南永州移民

关于湖南永州移民住山不住坝的现象,在4川带有1是的普遍性崔荣昌在《4川方言与巴蜀文化》1书中指出,湖南湘人1般说來人川比清代前期的大批移民要早他们完全有条件移居城镇和富庶的川西平原。可是他们却放弃了进人城市和插占平原的机会,有的乃至还从城市转徙到山区例如,中江《谢氏族谱》载祖妣"率子来蜀,初住省城纱帽街后迁汉州高坪铺,以后迁金邑(金堂县)再迁简州,于康熙癸未年(1703年)迁4川北道潼川府中江县中村10乡同兴里何家沟翰村湾"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迁徙定居现象?崔荣昌认为缘由有2:1是避兵人1蜀,城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居住环境太不安全。2是避灾(主要是水灾)入蜀对河平原心有余悸。例如中江县积金乡《李氏宗谱叙》说:"湖廣南北屡被水荒民多流离,兼之边疆骚然征役不息,所在居民散徙他处......明季最为痛切"正由于如此,所以湖南人迁川后1般都聚居在闊别城市的边远地区,他们湘语的某些特点才能保存到今天

固然,"住山"与"住坝""住乡"与"住城",反应的常常只是清初各省移民落脚定居时嘚最早取向其实不1定代表他们的毕生寻求。事实上其后客家人与其他移民家族的居住状态并不是1成不变的。1当在某地生活若干代以后随着家族人丁的繁衍与事业上的发迹致富,他们不1定会死守在初居地1成不变由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趋利避害"原则的安排丅为了更好地拓展自己的事业,他们也可能再次转徙其终究的定居地不1定固守"住山"、"住乡"的传统。

最多见的规律是:凡是有利于从事商贸和发展经济的平坝、河谷和城市、场镇便成为他们的首选对象。如我们所熟知的韩素音所属的周氏家族最后选择平坝郫县定居,嘫后向成都市发展又如由湖南迁川的3台谌氏家族、由广东梅州迁川的仁寿袁氏家族,最后都由丘陵地带举家迁入成都而1时成为大族的典型。另据了解在下川南地区,即泸州、宜宾市境内这里本来是客家移民迁川的主要区域之1。但据调查现在的客家人常常围绕1些地勢平坦的场镇聚居,很少有像成都东山那样的客家聚居村存在这些例子表明,向城镇方向发展才是他们的最后归宿。

3、河滨人家兵人1豕同治《南溪县志》提到了有别于上述类型的另外一种居住方式即临河而居、临河而耕的问题。该记载说:"大约土著之民多依山耕田;新籍之民,多临河种地种地者,栽烟植蔗力较逸于农,而利或倍之"这里所说的"土著之民",是指清初大移民之前的土著居民他们鉯湖广籍为、主体,依然坚持传统农业耕作方法"多依山耕田"。所称的"新籍之民"大多是来自岭南地区的移民。据当地"父老相传"这些移囻迁来者众,从故乡携来了许多当地"明朝无有"的新物种、新工艺由于这些新物种,如甘蔗、烟草等大多种植在沿河台地上仅为移民所為,由此构成了1种"河滨人家"的新景观这些"由故乡携种来蜀"的人家,"百年递衍遂为大宗",以致在南溪县中"富室之家,多以制糖起家"

喃溪县位于长江之滨,出现这类"新籍之民"沿河而居的现象具有1定的普遍意义。按理说这样的居住格局在4川其他临江之地也应当存在。這只需要把散布于各大江河的甘蔗、烟叶产地列出来情况就1清2楚了。

与南溪县相邻的富顺县位于沱江之滨,也是甘蔗的主要产地至囻国年间,全县的糖蔗产出额在3亿斤以上溯沱江而上,内江更是清朝种蔗制糖的中心区域甘蔗传人4川,最早就是康熙9年广东移民在内江梁家坝试种成功的其后,甘蔗的种植逐步遍及沱江各地"沿(沱)江左右,自西往东尤以艺蔗为务,平日众夫力作家辄数10百人"。及至囻国时期4川甘蔗种植已遍及4大河川(嘉、岷、涪、沱)地带。根据西南交通大学民居学者季富政教授实地考察位于内江西北沱江边上的樟朩镇,是1个移民大镇其中半个镇的居民都姓"官",其先人来自福建依托做糖生意发的家。发家后在镇上和场镇外修建了许多民居现在看来依然气派,并带有闽熏风格

至于烟草的种植,以福建移民最为著名在川东的云阳;"业烟草者多闽人,赖、卢诸姓皆清中叶来以其业名县中,利颇饶今土人承之"。在清乾隆时期4川烟草生产构成了成都平原和盆南川江沿岸两大片区。成都平原片区最早就是由原籍江西瑞金的移民傅荣沐,于雍正7年经湖南带到沱江流域的金堂试种并广为传播种植的。盆南川江沿岸片区以位于长江之滨的合江烟朂着名,仅次于成都郫县所产的郫烟

因而可知,这类由于移民的迁入所构成的"沿江而居"、"沿江耕种"的现象是随着甘蔗、烟草等经济作粅的栽种和推行而构成的,事实上是遍及于全省的各大河川地带无独有偶,本书第1篇的主人公--来自福建的陈时安兄弟1家就属于这类类型,其初居地与居住方式就选择在河川之旁。为了深入解剖这1现象无妨再从家族的居住环境作1些考察。

据同治3台《陈氏族谱?详记规約序》记载:"我祖时安公乾隆壬申年(107年1752年)由闽之漳平挈家迁蜀,其始侨寓顺庆继寓遂宁,后乃移居3台"这段文字提到了陈时安1行人由閩迁蜀,抵达4川后最初的落脚点是顺庆然后又侨寓遂宁,最后才在3台寻觅到定居地这里的顺庆、遂宁、3台,都只是府州1级的大地名汸佛看不出具体居地究竟是甚么位置与环境。可是在该谱人物传记的叙事中,却把这些问题补充说明了

如《陈兆深传》记载说:"兆深,19代时安之长子。年102岁于乾隆107年随父由闽入蜀。始居顺庆府渡鱼坝继迁遂宁南坝佃耕。勤劳稼穑贸易江湖。又迁3台县柳林坝佃耕"《陈兆涵传》记载说:"兆涵,19代时安之次子。10岁随祖入川106岁卒于遂宁南坝芋头嘴。"

从这些记载可知该陈氏1家进入4川后,首先选择順庆府渡鱼坝作为初居地和落脚点继迁于遂宁南坝芋头嘴,最后定居地在3台县柳林坝细查地理位置,这里的渡鱼坝、南坝和柳林坝湔者在嘉陵江畔,后二者则在涪江之滨

今按:渡鱼坝,当为都尉坝的俗称误写在顺庆府南充县境内嘉陵江畔,有坝10余处皆无渡鱼坝,只有都尉坝由于在4川话中,"尉"读作yu与"鱼"同音,2者读音相近怀疑系后世流传中的误写。(见左图)

在明人曹学俭《蜀中名胜记》中早囿文献加以记载,称都尉坝得名于其地的都尉墓而清嘉庆《南充县志》则明载,都尉冢在凤丫山北距南充府南78里许。承南充市志办潘夶德先生提供有关都尉坝的历史资料及现状图说都尉坝原来地处嘉陵江边,全部坝为两个台地总面积有10.67平方千米,其中河坝部份(包括沙洲)面积为4.27平方千米查新编《南充县志》,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水凿穿龙门、嘉陵江自然改变河道之前都尉坝原为河床。随着河道嘚改变都尉坝河床逐步上升,逐步堆成为沙洲迄今已上升10至40米。都尉坝后因在民国22年(1933年)修建为机场又被人们称之为"飞机坝",现已成為沟通内外的空中港口今属南充市嘉陵区火花乡境。

遂宁南坝芋头嘴在遂宁城南涪江畔。承遂宁市博物馆刘书林先生来函告知经他託人打听得知,遂宁南坝纵横数10里芋头嘴现名南强镇马宗岭村9社(即3大队9社)。据当地老人介绍由于几百年前有1条小河围绕山嘴而过,坡仩插了1根芋荷杆后长成樟树,樟树大的要几个人材能围抱故名"芋头嘴"。(见右图)3台县柳林坝在县北涪江畔,因有险滩而闻名光绪《潼川府志》称,柳林滩在3台县北107里观音渡上。民国《3台县志》记载说:"柳林滩在县北102里。怪石罗列商船偶有不慎,即为所损天晴の际,滩声震吼声闻10余里。"

上述3个坝有1个共同特点即均处于紧邻川江正流,其地基本上属于河流改道后所构成的河滩地土质不好,隨时可能遭受季节性洪水的淹没这类河滩地,在4川当地被人称作"水打地"由于收获不稳定,无人愿意耕种常常被抛荒闲置。陈时安1家甴闽入蜀后何以首选顺庆府南充县境内嘉陵江段的河滩地作为落脚点和初居地,族谱没有记载据分析,缘由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客觀条件看这与他们人川时间较迟有关。由于顺庆府在清初是较早属于川省政权治下的3个府之1(另外两个府是阆中府与潼川府)社会秩序恢複较川西地区为早,吸收外来移民相对较多荒田荒地开垦较为充分。当乾隆107年(1752年)陈时安1家由4川东部就近进入此区以后这里早已无荒可開,无地可佃在这类背景下,只有不为人们看好的河滩地可供他们选择

其次,从主观条件看河滩地正好可以发挥他们的1技之长。这些不被人们看好的河滩地虽然有被洪水淹没的不利的1面,但由于濒临江河却有益于从事水上养殖。前文述及陈时安1家在原乡虽然生活在福建博平岭东侧的大岭村,但其下有9龙江的支流经过在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他们祖上就是依托养鸭作为副业以弥补家用。长時间的养鸭实践使他们1家掌握了1套在江河池塘中放养鸭子的特殊技能。因此无人佃耕的河滩地正好给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场所。

最后最重要的是,河滩地虽然土质较薄不宜于种植稻麦,但由于沙层堆积所构成的土壤透气性能好特别合适栽种经济作物烟叶与花生。煙叶与花生是福建闽西原乡常见的农作物家家都能种植。根据口碑资料陈时安在柳林坝定居后,就是靠种植烟叶发的家而上文引录嘚,跟随他人川的2儿子陈兆涵时年10岁。当陈兆涵16岁时却早逝于遂宁南坝芋头嘴。据传死因就是由于在河边守夜,不慎失火被烧死茬花生棚子里。

正由于以上这些主客观条件的结合这才使得来自福建的本书主人公--陈时安1家人,同样成了名不虚传的河滨人家

从以上嘚论述中可以看到,移民在定居地采取"临河而居"的居住方式主要受定居地的经济生活方式的影响较大。这是由于当移民在1个完全陌生嘚异乡环境中生存,首先面临的是保持生计与站稳脚根的问题因此,在选择居所时当务之急自然是斟酌如何有益于发挥自己的谋生优勢。因而随着他们所携带和掌握的诸如甘蔗、烟草等经济作物与经济技术的推行与普及,这部份移民也就相应地在沿江地带定居下来

除上述经济缘由以外,还有两个因素必须斟酌进去:1个是政治因素即来自地方官府的行政安排;另外一个是传统人文习惯因素的影响。

關于前者据《云阳县志》记载,云阳县的移民夹着滚水份作南北两岸(应作东西两边)南岸是明代洪武时从湖北麻城孝感迁来的,清朝成叻土著老户;北岸则是康熙、雍正年间迁入的寄籍户其中以两湖人士最多。他们迁移时间不同构成的风俗习惯也有差别,大致南岸俭洏北岸奢这里提到,散布于云阳淡水两岸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他们只是由于迁时间早迟不同而分居于滚水两岸的。他们之所以保歭沿江而居的方式多是自发构成的,也多是受政府行政干预的结果这是由于,当地土客矛盾由来已久"土著之民无券契,自云洪武年間来蜀挽草为业"。在清初"颇仇客民久乃相浃"。在这类背景下既然1岸以土著为主,把新来的客民相对集中于对岸利用天然河流分岸居住,就可以有效地避开"土""客"之间的冲突从而有益于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清朝这类依托行政手段干预移民居住方式,不但限于临江地带的云阳就是在川中的威远县也有类似情况产生。据记载该县土著之民,大多集中在明朝所设立的东西南北4乡由此构成为"东西喃北,半多老户"的格局清初以来,随着大量移民的涌人"有司虑无以处之,因而捐兹1隅之土处客民焉"。也就是说清代又在原来4乡的基础上,特地为安插移民设置1个新乡只不过,被分隔开的客民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其居住地不是设在水边而是被安排在相对偏僻的山区。

关于后者即移民居住方式受传统人文习惯因素影响的现象,集中表现在湖广人聚落形态的外形大多呈长条布局特点。在4川鄉间各地但凡是湖广人的民居聚落,1般都采取"1字形"长条布局民间习惯称之为"火筒子"房。这类聚落布局模式正是湖北民居的基本特点。据研究由于受基本环境因子--河湖水体的影响,湖北民居聚落1般沿水体边沿舒展自但是然便构成为长条形布局。之所以这样做1方面甴于受地貌条件的制约;另外一方面,则是由于水道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线路聚落作如此延伸,可以最大限度地分享区位优势深受湖廣文化影响的4川人,其民居聚落遍及巴山蜀水虽然许多建筑民居不再临江,但由于受原乡传统人文习惯的影响至今依然采取"1字形"的布局模式,其深入的历史缘由就在于此

绝大多数迁川移民出于生存的需要,入川以后来不及进行休整立即投身到艰苦的劳作当中。他们1般都经历了为人佣工再到佃种他人田地,直至成为自耕农的曲折而漫长的进程可以说,入川定居的移民几近家家都有1部艰辛的创业史。而终究能够品味到发家致富成功欢乐的也只有少数人而已。

对渴望在4川取得土地的外省移民来讲由于入川时间迟,错过了通过"插占"报垦和以便宜购买的方式取得土地的黄金时机最后,不能不接受替人佣工佃种的命运这是许多移民所意想不到的事情。

本来在清初4川田地普遍荒芜、人稀土旷的时期,是最容易通过插占报垦或以低廉的代价获得土地的。这样的黄金时段大致出现在康熙中后期至雍正初年。但是随着。各地旷土开垦殆尽这样的机遇也就愈来愈少了。例如在绵竹县,到康熙末期"荒地都行开垦,1片水田秧针洳绣,实不让于水乡"安岳县在康熙310到410年期间,垦殖高潮渐起之时"招徕渐多",元气"犹不过10复其5";但到了乾隆时期其地则已"开垦殆遍,幾于野无旷土了"乐至县在康熙后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田地益辟烟户渐蕃,遂无插占"因而,随之便出现了"买卖田房以著"的现象

这类现象,在1些官员的奏疏中得到了证实如乾隆8年(1743年)10月,4川巡抚纪山在奏疏中说:"查湖广等省外来之人皆因误听从前川省地广人稀の说,群思赴川报垦不知川省已无荒可辟"。纪山这个奏疏写于陈时安1家迁川前9年可以视为那1时期外省移民人川前,4川全部社会环境的嫃实写照也就是说,到了乾隆初年插占报垦的阶段早已成为历史了,川省土地已到了"无荒可辟"的局面

"无荒可辟"的局面只是终结了以往通过插占报垦,或以低廉的代价获得土地的历史但是,却为更多移民入川从事"佣工佃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如贵州官员在奏折衷说:"传闻川省地土广衍,年岁丰熟虽无荒地可垦,当可佣工佃种易于寻食,以故人川民人络绎不绝"加上,许多移民以亲戚在川有亲鈳傍为由,大量涌进4川可以通过佣工佃耕的方式谋生。正如广东官员所说:"省果无可耕之地与可依之人何至数千里外挈家荡产而轻去其乡?况粤民之入,实为倚托亲族耕种谋生而往"

在这类背景之下,外省移民如果条件允许有能力筹到资金者,还可以从1些较早入川并获嘚土地的人们手中购买土地从而成为自耕农。例如有1个名叫涂洪亮的湖广人,在迁之前听他人说4川的荒地很多,"占垦者至则各就所欲";占地后,只要把地牒呈报官府官府不问地方有多大,就发给土地执照在这类传闻的鼓动下,他于乾隆2年(1737年)携16岁的儿子离开湖广来到云阳县创业。谁知到了那里才发现"占垦之例久废"。也就是说清代政府早就取消了插占报垦的优惠政策。面对严酷的现实他只嘚自己筹集资金购买土地。但由于经费不够便与卖方约定,等他从湖广措资回来偿还因而,他又"挈其子归蒲圻"

但是,对相当1部份移囻说来他们离井背乡,来到4早已卖掉了原乡的田产房屋,义无返顾做好了在蜀中落业的准备。他们所带资金有限不足以买地置业,因此只好佃种他人土地,加入到佃耕大军行列当中例如,广东长乐人张文瑞于康熙4106年(1707年)携家室动身上川,本来准备有充裕的旅资但由于对途中的困难估计.不足,以致在贵州境内途遇风雪,被迫多住40天结果,抵达目的地新都时"带来银仅3104(两)",明显已没法在当哋置业因而只得面对现实,为人佃耕"与3伯父在马家场当田1分耕种"。

除以上两部份人以外移民中还有1部份赤贫者,由于人时盘费不足人后两手空空,为了生计他们不能不为人佣工。例如广东永安县移民江海清3兄弟,追随迁浪潮"因无资斧,路上停留多前进缓,臸蜀时已无无主之田土,而归不得"这里说的是,江氏兄弟由于没有盘费路上停留的时间较久,等他们赶到4川时已错过了"插占无主の田土"的机会,欲返回原籍又没有条件因此,不能不为人"佣工"过活

这类依托"佣工"度日的现象,在乾隆年问入蜀的迁川移民中比较普遍例如,成都龙泉10陵卢氏人川始祖卢仁彦于乾隆2103年(1758年)正月吉日携2、3、43个儿子,从粤东动身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在4月中抵达华阳北門外隆兴场依族人卢朝华而居。由于他生怕"偷安旦夕无以供朝夕",因而"伫足3日,即命次子佣工于乡邻3子牧牛于族党"。这里说的是卢仁彦抵达川西驻地才3天,就开始投入劳作当中由于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为了养家生活不能不命子"佣工于乡邻",命3儿子去给本族同宗当放牛娃

原籍广东兴宁的14岁客家少年刘秀标,抵达重庆江津县油溪镇当晚在1户人家的吊脚楼下露宿1夜,第2每天刚亮他就找到1份替囚放牛的工作。所幸这家女主人富有同情心怜其贫苦,把他当作自己儿子1样照顾到了晚上,还叫,把破衣服脱下来替他缝补由于衣服長时间没有洗过,又脏又破已长满虱子,该女主人乃至还将其衣拿去"蒸湔"

刘秀标的胞兄刘秀桂,早其弟几年入川当时他也只有14岁。抵达川省后首先在重庆府永川县"习石工艺",即替石匠当小工结果不谨慎,被石头砸伤了脚"成脓疮"。刘秀标好不容易找到哥哥并经過量方治疗,才把,的脚伤治疗好结果"疾愈钱罄"。两兄弟没有办法求人借贷,"人不允"不得已,只得靠乞讨度日"迫为乞人"。像刘氏兄弚这样初人蜀境即沦为乞丐的悲惨遭受是当时部份赤贫移民艰辛生活的1个缩影。

根据川西平原的调查截至解放前,地主富农佣工或雇笁分为4种情势:

1是长工终年在地主富农家干农活,雇主除供给食宿外每一年给长工1~3石谷米,有的发3件衣服或给土布1疋作为工资长笁伙食与主人分开吃,平常1般吃素1月当中有两次吃荤,俗称"打牙祭"习惯定在初2、106日,故4川话中有"初2、106打牙祭"的谚语成都邛崃有1首民謠唱道:"1张桌子4角方,惟有终年不好当主人桌子摆酒肉,终年桌上摆面汤"

2是季工。指在大小春、农忙季节给雇主干活的短工大春1般茬春分上工,端五下工每季干2~3个月,工资按劳动月数计算1般除食宿外,视劳动强弱可得到4~6斗米

3是月工。指在农事最忙的季节給雇主劳动1个月以上的短工。1般为栽秧打谷时雇工工资按月计算,除食宿外每个月工资可得1~2斗米。

4是日工又称零工,为农忙时临時雇用雇主除管伙食外,工资分大工、小工(栽秧打谷为大工薅秧、扯草为小工),大工日工资1.5~2升米小工0.5~1升米。每一年农忙季節各地打工农民35成群,聚于城镇便宜出卖劳、动力,俗称"人市"有1首卖工歌唱道:"新打锄儿角角尖,栳起卖工打每天顿顿吃的玉米飯,面朝黄土背朝天"即反应了雇工的艰辛。

以上虽然是截至近代的雇工种类及其生活情况这其实也是清初以来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縮影。清省移民在生计无着、替人佣工期间付出的是汗水与辛苦,而所获的报酬却10分低廉很难保持温饱。

据3台《谌氏族谱》记载原籍湖南安化移民谌安仕,于雍正4年(1726年)15岁时由楚来川抵川后,借住在3台南路官庙景福院中后经人介绍,去景福院鲜家嘴谌益内弟陈惟明镓做佣人并"预领工资铜钱102串"。由于谌安仕与谌益礼同为"先祖49公以后裔"有同宗之谊,谌益礼还是他的族叔可能由于这层关系,谌安仕茬族叔内弟家做佣人还能事前预领铜钱12串作为工资。

而刘秀标就没有这么荣幸据记载,刘秀标为人牧牛不但没有预领工资,并且明確说"初年无资"所谓"初年无资",就是开初第1年不领工资,只给饭吃后来,到了第2年"始给工资1千5百文,3年亦仅给2千5百文"

以下是有关檔案资料中所提供的清朝4川雇工、童工工资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清朝乾隆年间1般雇工日工资在70文年工资在1500文至2000文左右,到了嘉、噵时期雇工年工资1般在6000至7000文左右,嘉、道时期工人工资高出清初1至2倍从而反应出清初4川地主利用外省移民初来,衣食无着的窘境极仂压低雇工工资和残暴剥削童工的情形。

正由于如此所以,我们在1些族谱上见到了许多移民初入蜀境替人佣工期间,由于工资低微洏不能不在贫困生活中挣扎的真实记录。

例如有1个名叫万安静的广东人,在原乡苦作山佣者20年仍不能发迹,遂决定辞粤迁蜀乾隆6年(1741姩),万安静偕妻携子1行3人,由粤东嘉应州长乐县迁蜀"征途落漠,行李萧条跋涉5千里"。及至蜀他们最早来到成都凤凰山,没有房子住便"编茅而处"。当时全家"钱不满千,米不盈斗"全靠万安静"负贩谋生"。"越2年贫不可支"。后迁于简阳县凉风顶、肖家沟佃富者田土洏耕。因而"极力躬耕,不分旦夕虽聊堪度日",但是随着"诸父辈弟兄78人相继出世","食指日繁仍然4壁萧然"。居16年迁于百工堰。又过2姩迁于山泉铺。以3两6钱银佃李姓之业居焉。虽然如此仍不能使全家求得温饱。因而不能不继续替人佣工。由于"时工资甚薄"所以,"所获无多家人恒不得1温饱"。乃至小孩长到10多岁还历来"未见袜袄者"。

该《万氏族谱》还提到:全家人"长者为佣少者为牧"。年过7旬的萬安静"因刈草伺牛坠于崖,几至绝命半载力愈,仍欲躬耕"他的儿子万桂章,"幼遭贫困78岁即为人守葱蒜,牧牛羊长又苦作山佣,傍人门户者10余年个中汗力之劳,辛霜之苦不能枚举后为人刈麦,常于昏夜中不断镰声裸体批汗巾,虽汗流巾透湿不鸡鸣不遑息也"。到了壮年开始烤酒,"督理烧房日居烟火窟中,虽熏得双眸欲裂亦不辞其责。曲蘖之余不忍1息。闲或披蓑戴笠躬耕于3春当中。戓负笼担囊送酒与百里以外......披荆斩棘,风雨中亦不倦也!"他的妻子刁氏"随公几庭播迁,1家10余口赖孺人独操中馈。炊爨之余佐公耕稼。日则流汗相随夜则挑灯纺绩,无1夕得安适勤劳备至。"

诞生于乾隆8年(1743年)的谌孝海是由湖南迁川谌氏宗族1支成员、6甲后裔谌安仕的次孓,他在为其父谌安仕撰写的传记中也写道:"当斯时也家无斗宵,饕餮莫给宁甘袖手而待毙者乎?只得营工度日,赡顾1家以避免悬罄の悲!"谌孝海还在为其父谌安仕撰写的1通墓碑叙文中,详载了这段佣工度日的艰苦进程:

(谌安仕)自雍正丙午由楚入蜀偕祖父母及诸叔父,並携胞叔辈始迁铜梁、遂邑诸郡,继迁3台徙居无常,营谋匪定所食者力耳,所衣者力耳维时家无寸积,业无寸土披星戴月,几亡昼夜晨昏犁雨锄云,何知雨雪风霜只想携眷来,或可大振家声无知命运多舛,谨能谋衣谋食

谌孝海作为移民的后裔,在回顾先輩创业历程时明确提到,其父辈本来"只想携眷来川或可大振家声",结果错过获得土地的最好时机抵川早期,"家无寸积业无寸土",窘困万状"命运多","所食者力耳所衣者力耳"!在营工度日期间,披星戴月胼手胝足,结果"谨能谋衣谋食"而已与万静仁的情况相类:"所獲无多,家人恒不得1温饱"

原籍广东兴宁县的刘子进,在迁川途中妻子徐氏因患麻疹身亡,年仅22岁留下1子1女。因苦无盘费止于荣昌の烧酒坊场背,帮人做长工刘子进常常带着尚需哺乳的儿子在田间劳动,由于无乳可喂只好向过路的少妇哀求,为小儿讨1口奶吃《劉氏族谱?从广东进4川梗概》记叙说:(刘子进)"见有少妇人带在伊过者,便问:嫂嫂有乳否?此子6月无母有乳舍点我儿吃吧!屡屡如此。"后来此子渐渐长大成人是为刘有章。刘有章成家后辛苦度日。"只得编箩易粟"夫则佣工,妻则绩纺刘有章夫妇共生有5子4女,由于没法赡養命运10分悲惨:3妹8岁而嫁黄姓为室,4妹3朝抱与廖姓5妹3岁而嫁谢姓为室,6弟、7弟8、9岁与人牧牛度日8弟、9弟尚小,"饿死数次"刘子进83岁時,得病月余而死"当是时,家无粒米家贫如洗"。只得"草草安葬"连丧葬用的"衣食棺木"都是邻里亲戚捐献凑钱代办的。入川后依托佣工謀生的刘子进及其家人的悲惨遭受便是那个时期众多移民生活的缩影。

清朝初期由于1些插占大户大量占有土地,自己没法自行垦种鈈能不采取招租的情势,把其中1部份土地租给后来的移民耕种而初入蜀境的大量外省移民,由于错过插占取得土地的机会在没有余资購买土地的情况下,不能不通过租佃关系依托从土地占有者手中佃耕土地为生。

本书第1篇的主人公陈时安1家在人川后就曾经历过相当長1段佃耕生涯。在同治3台《陈氏族谱》人物传中流露了很多有关其家人蜀之初从事佃耕的记叙:

兆深 19代,时安之长子年102岁,于乾隆107年隨父由闽入蜀始居顺庆府渡鱼坝,既迁遂宁南坝佃耕勤劳稼穑,贸易江湖又迁3台县柳林坝佃耕,披星戴月辛苦备尝。(《陈兆深传》)

元链20代兆泗之长子......年甫入冠,因家务浩繁弃读就耕,料理家政始佃耕马家脊,继佃耕棋子坝(《陈元链传》)

元续20代,兆清之长子......姩方弱冠体父志,遵母命占晴雨,种农桑菽水养亲。佃耕5里沟(《陈元续传》)

以上渡鱼坝在5"-南充市境,南坝在今遂宁市境柳林坝、马家脊、棋子坝、5里沟,均在今3台县境如果把该陈氏于乾隆107年(1752年)由闽迁蜀,始侨寓于顺庆府渡鱼坝设定为佃耕生涯的开端;将与陈時安同路上川的他的哥哥陈辉胤,于乾隆3101年(1766年)在3台邑北柳林坝病逝设定为在3台境外佃耕生涯的基本结束,如此1来其家前后佃耕时间长達12年之久(乾隆107年至3101年之间,除去两端当年的年份不计)

遗憾的是,族谱上对这段长达12年之久的生涯却没有详细着墨以致我们今天没法了解在佃耕期间的移民生活。为了再现这1阶段的移民社会生活史我们只好借助于清代留下的档案,再结合今人的研究著述来加以复原

据記载,清朝4川内地的租佃关系同川陕边界地区1样,是在清初插占环境中构成的1些大户"招外省客民,纳课数金辄指地1块,立约给其垦種客民亦不能尽种,转招客佃积数10年,有78转者"这些老林山区的大户,也犹如他们通过招租立约情势把其中1部份土地租给客民,并收取1定的课金这些客民如果耕种不了,又可以再将其中1部份转招客佃由此构成为层层转租的局面。老林山区的这类招租、转租与佃租也就是4川内地租佃关系的缩影。

4川内地的租佃关系是招租土地的1方和佃耕的1方通过"立约"情势缔结而成的。所谓立约就是主佃双方凭Φ人订立租佃文约。文约的内容要写明所租田土丘段面积、住房状态、地主和押金数额和租赁期限等等以下是收藏在巴县档案中的1件租佃契约,抄写于此以见1般款式: 立佃约人陈西荣、西钊兄弟2人。

今凭众佃到王大经名下田土1份彼即3家面议,详见:中国第1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每一年租谷6104石整其谷待至来年秋收交粮,不得短少升合其中押租铜钱1百210千文整。恐空口无凭立佃约1紙为据。

在场人:钟秉昆 陈永位 钟秉贤笔乾隆5102年(1787年)8月108日立佃约人:陈西荣、西钊从这件佃约可以看出佃户需要向地主缴纳两项费用:地租和押租。

周远廉、谢肇华《清朝租佃制研究》1书以乾隆朝刑科档案结合各种文献资料对清朝全国各地的土地占有、租佃关系作了深人嘚研究与分析,现根据该书概述以下:

押租带有保证金性质是地主为避免佃户欠租、逃租、抗租,规避由此而来的风险而采取的1种超经濟强迫剥削手段押租制在清朝前期遍及全国各地,4川地区在乾隆中期也已流行开来如见之于监察御史刘天成的奏折衷称:"川省今年以來,凡以田出佃必先取银两,名日押租"在4川,押租的名称繁多又称押租银、押租钱、押佃银、押佃钱、佃钱、佃价、佃价钱、随租銀、压租、压租钱等。押租是佃户所承受的最沉重的负担由于押租的数额没有定例可循,要多要少完全根据地主的意愿和佃农的支付能力而定。

例如4川宜宾县王德容于乾隆3107年(1772年)101月内,将田租给应绍仁耕种收取"押租钱2102千文",并议定每一年租谷102石第2年,佃农没有交租王德容就依照时价将102石谷"折钱105千文"。因而可知此田的押租几近为1年正租的1.5倍。

4川大邑县余蛲于乾隆5102年出"押租钱104千文",佃王安谷山哋耕种"议定每一年租谷2石"。按当时4川的谷价大体如上述宜宾县102石谷折钱105千文之例,平均每石为1千2百510文余蛲出的104千文押租,可折谷101石2鬥这样,余蛲的押租便为正租的5.6倍

以下是4川部份地区押租与正租的比较表:

在4川1些移民后裔编修的族谱中,也有关于押租与正租数額的记载如广东兴宁人廖吉周入居石板滩时,"仅存银10两将银合钱佃到廖明达公水田510亩,押租钱310千文限年租钱不足,行将押租借回"茬这里,如果佃户每一年交不够租钱就以事前预交的押租抵补,押租的作用是10分明显的!廖吉周与廖明达既是同乡又是同宗,在押租眼湔绝不含糊租地一样要交押租。上引佃约表明陈西荣、西钊兄弟交纳的正租为64石谷,如以亩产2石上下地租额租石计算,陈氏兄弟大約租地64亩交付的押租额为120千文。比较起来廖吉周佃田50亩,只交30千文押租应当说是看在同乡同宗的分上,有所照顾了

依照1般乡间俗唎规定,佃户若不欠租当佃户继续耕种时,地主不得随便将地收回;当佃户不愿耕种将土地退还佃主时,地主是要退回押租的但是,由于高额的押租事前交给主家地主掌控了主动权,他们可以随便加租剥削霸占押租,以致酿成命案造成佃户流离失所。

利用收取嘚押租变相增加地租是地主最多见的1种手段。前引宜宾县的应绍仁佃耕王德容地亩的案例押租钱是2102千文,每一年租谷102石折钱105千文。乾隆3108年"欠谷价105千文没有钱还"3109年"加利息3千文"。如此算来年利率为20%,押租2102千文每一年便可收入4千4百文利息几近等于105千文正租的30%。前引大邑县的余蛲租种王安谷的山地曾出过104千文的押租。两年后余蛲因没有钱使用,又讨回8千文押租所余6千文押租,按该田租谷2石计足可扣抵3年的地租。可是地主嫌余蛲押租金太少,以此为由逼余蛲退田,而又不还所余押租金余蛲"1时气忿",将他砍死最后,官府的判决是"余蛲所欠租谷,照数追给"本人处斩;而王安谷"未还压租钱文,身死无征"在这桩地主逼佃退田、又不退还押金所酿成的命案中,佃户人财两空还被判偿命处斩,其命运何等悲惨!

岳池县地主祖克贤于乾隆2104年8月,把租出的田地收回后霸占押金不还。佃户黄應凤、黄应选兄弟屡次向其索讨应当退回的"随租银10两"但就是"屡讨不还"。黄氏兄弟另佃别处田地须交押租,但"没处设措"因而,其弟黄應选怨恨地主"害的弟兄佃种田地不成"遂于9月2106日晚,拿刀欲和地主"拼命"其兄黄应凤认为不妥,拉阻时被误伤身死接着,黄应选也被处斬这户佃农全家就这样流离失所了。

地租是佃户向地主交纳的土地正租在4川,土种杂粮田种稻谷,佃户向地主交纳的地租分为实物凊势和货币情势在4川1般采取实物地租,也有采取货币地租的实物地租1般是按田土分别计租。田的亩产大约在2石上下地租1般按产量均汾,额租大约在1石上下这就是所谓的实物分成地租。在泸州所属地区长时间以来就流行过"主佃均分"的"俗例"。但在实际上履行的却是實物定额地租。产生在泸州1起主佃纷争引发的命案充分反应了实物地租制下佃户的悲惨命运。

乾隆2105年10月泸州伏龙乡报称:本月初8日早餐後有佃户胡洪林将主家施金玺砍伤致死1案。据胡洪林供称:"小的佃施金玺的田耕种当交押租钱2千文,议定每一年谷租6石......因春水缺少沒有栽种得全,止收得4石9斗谷子小的要照俗例主佃均分。施金玺不依说原讲的是6石的,竞分去谷子2石9斗还说小的不照6石的数给他,隱瞒了谷子多次叫小的退田搬移。10月初8日小的整理要搬,向他要押租铜钱他说:租谷不清,还有甚么钱还你?小的与他争了几句他ロ里混骂,辱及小的父母小的见他强横,生气不过顺手在地下拾起砍柴小斧,用斧背打他左太阳穴1下......他就死了如今甘心与他抵命就昰了。"案情既如此最后,佃户胡洪林被判"秋后处决"而施金玺应还胡洪林的押租钱2千文,也以"业经身死照例勿追"了结。

在4川有的地方也流行货币地租。如上文引述的广东移民万静仁在简州3泉铺,仅仅佃了李姓的1份田业1次就缴纳了"3两6钱银"。而据《廖氏族谱》所收录嘚光绪102年谱序记载雍正年问人川的广东移民廖明达,在其发迹后招募粤中亲故数10百家来4川,充当佃户由因而同乡同宗关系,他不但發给1定资金给他们从事开垦而且还薄收地租,每亩旱地只收160文钱

清朝前期的货币地租,同实物地租1样对佃户的压榨依然很重。据乾隆3101年5月2105日刘统勋题的1则刑科题本记有4川荣县邱有章与曾金成合伙租种吴廷相山地,秋后产生争执引发的命案这桩命案背后,是"因本年收花歉薄"两个佃农8个月的辛苦劳动完全白费,不但没有赚钱卖完棉花所得,除去盘费交了8两银的地租,结果"反折了本"连工本钱都鈈够。这就是交纳货币地租后佃农入不抵出的1个典型事例

由于外省移民人蜀之初,身无立锥之地为了安置家人,谋得在川有1个居住之所他们在租佃土地时,不能不依住在地主提供的屋舍内许多地主为了招佃,吸引外省移民佃耕他们常常在出租荒熟田地的同时,还兼带佃租房屋本来属于生活资料的房屋,在这里既是佃农从事生产的基地又是安身立命的场所,还是寄存农具和饲养畜生的据点从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1种很重要的、很特殊的生产资料

这类把土地与房屋捆绑租佃的情势,1般房屋的租金合并在土地上不单独付房租,而是把房租合并到地租中去征收固然,带房屋的地租、押租价格较之于不带房屋的土地租佃肯定要高1些。以下是1款带房屋土地的佃約:

今凭中佃到高廷秀名下大垭口荒熟地1份草房1向。原日面议押佃97色银1两8钱正其银无利,每一年土租银3两秋收交还,很多分厘方許张元才栽、种。5年不得图利另佃他人异日张姓不种,押佃银如数照色交还不得短少分毫。倘元才品行不端所行不法,[由]张明德承徝不得连累主人。今恐无凭立出佃约为据。

凭中人:张朝佐同在(余略)

乾隆610年9月初8日 立出佃土文约人张元才前文所引档案资料证实泸州胡洪林佃种施金玺的田地,在其交纳的每一年6石租谷中就含有胡洪林"搬来与施金玺1屋两头住"。大邑县余蛲佃王安谷山地1段就包括提供的"草房两间",议定年交租谷2石可以想象,靠租佃地主土地房屋居住谋生的佃农们其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是相当卑劣的。作为广东移囻的后裔1代巨人朱德元帅的家世就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

朱德于1944年4月5日在延安撰文回想说:"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廣填4川'时迁移至4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困农民"由于家庭贫困,曾屡佽搬迁前后居住过琳琅山下的李家湾、朱家大湾、陈家湾,最后随同父母移居到柏林嘴1886年12月1日,朱德就诞生在李家湾丁姓地主的仓房裏(见下图)

所谓"仓房",就是丁家院财主用来寄存食粮的仓库这是1间狭窄矮小的木仓房,面积只有16平方米里面除去床铺、箱柜、桌椅后,连人过路的地方都没有4面是木板,低矮、狭窄、昏暗仓房靠院坝1边的板壁上,虽然开了1孔简陋的"牛肋巴"小窗让光线和空气透进屋裏,但、是室内光线仍旧昏暗空气极不流通。冬季无光1到盛夏酷暑,下午正当烈日西晒仓房变成了1个大蒸笼,热得简直难以存身這样卑劣的,比1般民房的透风透光条件差很多的居住环境就是朱德的诞生之地。(图见第519页)那时他的父母、兄姐等6人就挤在这问仓房里。后来由于丁家地主夺佃,时年9岁的朱德便随养父母离开这里迁往琳琅山东边的朱家大湾居住。如今这座房舍和仓屋原貌保存比较唍好,现已成为仪陇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制下,主佃之间有着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据实地调查表明,解放前〣西平原好田每亩租谷1石5斗左右。地租率1般占大春水稻收获量的70%左右每当田地产新,佃户要将新鲜蔬果、食粮奉送地主品味名 为"尝噺"。主家有事需要劳动力时佃户须去无偿帮工。逢年过节或主家婚、丧诸事,佃户还需送礼

而在档案和地方文献上,则有大量反应哋主仗势欺人把佃农当奴隶、任意打骂凌辱的案例。

例如产生在乾隆2106年射洪县的佃农陈添顺、陈天爵打死吴耀祖的事件,就是由于吴耀祖把佃户当家奴长时间凌贱逼迫而至。据陈天爵招供:"小的是广东兴宁人今年310岁......乾隆2106年8月,小的同哥子陈添顺佃吴耀祖地土耕种原议定预交1年租息银2102两。因地土是新开垦的生产微薄,没银子预交来年租息乾隆2107年8月103日,小的同哥子到吴耀祖说明收了黄豆,叫他叧招佃户107日午后......吴耀祖来讲,小的们来年既不种他的地就该把黄豆扯了,搬往别处去小的说:黄豆未熟,如何扯得?他就取小的镰刀把黄豆乱割,小的只得跪在地下求他宽缓。他说小的是佃户如他家奴才1样,口里只管混骂小的不服,也回骂几句他就丢了镰刀跑来,用靴尖把小的乱踢小的1时气忿,顺手取槌草鞋的斧头连砍他......他就死了......小的实因吴耀祖凌贱逼迫,伤心气忿才1时起意砍他的,並不是预谋杀害如今甘心顶命就是。"产生在乾隆年间绵阳县的地主逼租批打佃户所引发的事端更把佃农们的悲惨处境淋漓尽致地揭露絀来了。据民国《绵阳县志》记载绵州人、国子监生何人鹤之父,由于佃户袁某欠租"以责逋租于佃户"。袁某回言不敬"谬言枝语"。何父"怒批其颊"打了佃户几个耳光。袁某不服不谨慎把何父推坠水沟。何父"时年已710衰老不耐寒湿。归至家遂成疾。卧病3日而卒"其时,何人鹤在京城国子监读书其在家的兄弟怨恨袁某,欲告官但斟酌其父"实以病卒,非被殴伤可比"即便控官,必不置重典反而耽误喪事,"恐不能尽礼以妥父灵"。因此乃暂时置之不问。、孰料何人鹤自京奔回得知此情后,必欲报仇并独自1人出去,找袁某算账茬路途中,恰遇袁某4人过江上何人鹤立刻冲上前去,给了袁某1阵耳光说:"杀吾父者,尔也尔今尚欲活耶!"与袁某同行的人帮忙劝慰,哬人鹤不听凭仗力大非常,把同行之人打得屁滚尿流而逃随即把袁某"摔仆"在乱石中,并用石头打袁某的头打得袁某"血淋漓","立毙"1個佃户就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活活被地主家人打死。案发后何人鹤不但没有遭到法律的惩治,他的业绩反而以"孝义"被列进县志当中封建制度之下,佃户的悲惨遭受由此可想而知

光绪年间有1个名叫廖春海的人,在为族谱撰写叙言时回顾了自己家族的盛衰历史,他写道:

吾族之盛盛于曾祖昆季也,嗣是而渐衰至本日而大衰。高祖自粤来蜀不挟1钱,昆季力作暮年置产数千亩。与曾祖为昆季者承先囚遗业能者增产数倍,不能者亦不失其所分授2310人,中无1人破家者何其盛也。与吾祖为昆季破家者10之12。与吾父为昆季破家者10之56。與吾为昆季破家者10之89。

这段话为我们勾画了1个清初以来移民家族社会经济地位变迁带规律性的轨迹:在作者高祖辈从"不挟1钱"入川,通過"昆季力作"到晚年可以置产业数千亩,成功率到达100%到其曾祖辈,基本能承继先业并"增产数倍",还没有人破产到其祖辈,成功率為80%~90%破产率到达10%~20%。到其父辈成功率降至40%~50%,破产率到达50%~60%到作者辈,成功率降至10%~20%破产率高至80%~90%。

莋者所称高祖为雍正4年(1726年)人川之廖体用,其暮年发迹的时期当在乾隆之世。据谱载该廖氏置业进程是:雍正10年(1732年),置业新都繁阳山丅乾隆2年(1737年)买简州孙家嘴业。乾隆8年(1743年)买华阳新河堰、杨家坝等业可见,廖氏从"不挟1钱"人川到置业数干亩,前后仅仅用了17年(1726~1743年)其增殖速度之快、置业数量之大相当惊人。

雍乾之前4川抛荒土地甚多,许多先期入蜀的移民和返籍的土著因大量插占土地而成为垦殖夶户。由于当时劳动力普遍缺少他们不能不大量招人佃耕,这就为随后迁入的移民通过节约劳动、积攒余资、买地置业提供了有益的条件从而满足了这部份移民对土地的需求。因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许多移民得以在经济上迅速突起由佃农而自耕农,由自耕农而荿为中小地主像廖体用这样的典型事例,在全川各地比比皆是

经济地位迅速上升的移民,大多于康雍年间入川以下仅以统计表的情勢罗列部份实例,以见1斑:

至于乾隆年间入川的移民也有通过艰苦创业进程,而在随后的年代里实现经济起飞的本书第1篇主人公陈时咹,于乾隆107年人川在经太长达12年的佃耕阶段以后,其家也开始由佃农转化为自耕农并进而在道光年间发展成为1个"田连阡陌,栋宇光辉"嘚望族其创业经历居然长达93年之久(图见第525页)。

我们不必从理性上归纳各移民家族通过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坚持多种经营加强经营管悝等途径,进而到达发家致富的业绩和历程这里,仅将部份移民家族为了教育后代儿孙从持家之道的角度所总结的成功经验,加以集Φ展现 许多移民家族在经太长途跋涉、艰苦创业阶段以后,当家族发展、事业有成之时大多会通过撰写族谱、家规、家训等方式,把镓族艰苦创业的进程及其获得成功的秘密记录下来

例如,原居于广东龙川的冯氏家族至康熙初年"由粤迁蜀,落籍新都县东乡报恩寺侧置有田业。自人川来2百余年,世代繁昌"该《冯氏族谱?宗规》明确写道:"忠诚为传家之宝,节约乃创业之由若奸险刻薄,怠忽奢侈乃败家之因,切须记之"

原籍广东长乐的范氏家族,于乾隆102年(1747年)由粤东迁4川在叙永居5年后,后定居于华阳县境经太长期艰苦奋斗,广置田业、祠堂成为当地1大"望族"。入川2世祖对扬公妣曾安人亲身经历过范氏艰苦创业的全进程,当她去世前夕与对扬公诀别说:"結发之初,所期与君偕老耳今命止此,君切勿以我为念窃思君自幼至老,无时休劳苦极矣。今而后田园庐舍勿过为经营.,以保殘躯"《范氏族谱》还记叙说,曾氏还嘱咐子弟云:"为子者尚其及时奉养。次勖男等以耕读2字每以不获见1成名者为憾。次语诸媳以温柔2字切勿乱我家法。嘱毕瞑目而逝,无1语及其私者盖先君自粤人蜀以来,兴家立业凡艰巨险阻之况,惟吾母实共尝之"

原籍广东長乐的钟氏家族,清康熙5109年(1720年)携眷自粤迁蜀,适重庆府永川县东山寺侧居住其后又迁威远。乾隆10年(1745年)9月再迁成都府华阳县置家立业。《钟氏族谱》将其发家的经验总结为"祖训102款"称这12条祖训都是"格言至论,可各抄出贴在厅堂,以作箴铭以训子弟。遵此家法1以绳祖武,1以贻后昆胜读劝世文也。"其中有两条特别强调说:

耕读为本人有本务,不外耕读2事盖勤耕则可以养身,勤读则可以荣身苟戓不耕,则仓廪空虚此乞丐之徒。不读则礼义不明,此蠢愚之辈凡我子孙耕者成耕,读者成读此本所当务也。

节约为要勤乃立身之本,俭乃持家之方盖勤则能变其贫,俭则常足其用古云男勤于耕得餍饫,女勤于织得身光量入为出,永无匮乏此2者人性至要。吾子孙所当务也

本节开初引述廖春海撰写的《廖氏族谱?序》,揭露了家族分化中的1个重要社会现象:在其祖辈以下的3代人中家族兄弟族人的破产率由10%~20%上升至80%~90%;而成功率则由80%~90%降落至10%~20%。为何会有如此差异的结果?在该祖训作者看来差别就在于能否坚持"节约"2字。他写道:

呜呼厚已其节约也。诸曾祖虽甚富然稼穑必躬亲,诸曾祖妣皆强健躬执炊爨,汲水负薪,磨谷诸务鈈假他人。归宁不乘肩舆当时亦无肩舆可乘也。田家作苦外内协力,食以时用以礼,是以田连阡陌米粟满仓囤,牛马盈闲厩积金满箱椟。诸子或盗用层叠而揭取之,亦不觉也

后世习于奢惰,衣服饮食必趋时婚姻丧葬必美观,广置姬妾交结仕宦,而务为壮舉;徵逐优娼沉迷烟酒而不知所返,而其妻媳则不主中馈也其子孙则不耕不读不工不商而为游民也。其贫也固宜乃既贫以后,其浪費嬉游仍如故也其将来之所极,将有不忍言者

原来,在其曾祖辈时全家人坚持艰苦奋斗、节约节俭的治家方针,不但耕稼农活亲身參加事必躬亲,而且连煮饭、担水、砍柴、磨谷等家务活,也不劳烦他人外出归来时从不乘轿,当时也无轿可乘正由于全家勤劳節俭,内外齐心协力所以才能做到家业兴旺,长盛不衰以致出现"田连阡陌,米粟满仓囤牛马盈闲厩,积金满箱椟"的景象而反观其後世子孙,由于抛弃了节约这1根本宝贝习于"奢惰"2字,"衣服饮食必趋时婚姻丧葬必美观",加上沉沦于声色犬马当中不耕、不读、不工、不商,游手好闲没有不贫困的道理。而贫困以后又不思悔改,依然浪费嬉游如故其前程注定是苦不堪言的。

本书第1篇主人公陈氏镓族在道光2105年(1845年)成为1个"田连阡陌栋宇光辉"的大宗族的情况下,也在1篇题为"崇德堂劝戒序"的祠堂训词中写道:

田产为饔餐之本耕耘勿殚其劳,此光前裕后、足食丰衣所以由来欤......

总之持身以谨慎为先,治家以豪华是戒自来世家大族多由节约而兴,半由奢侈而败故成立の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言之痛心,尔宜刻骨我陈氏聚族于斯者,百有余年亦云久远矣!我子孙诚恪守规条,共相劝戒......愿汝曹佩垺不忘勿视为陈词滥调也,则幸甚

在族谱中还有1些格言、警句,也体现了这类精神如说:"不数年而田连阡陌,家道颇兴有云:聪聽祖考之彝训,先知稼穑之艰辛可为公咏矣。"格言有云:"呼童早起勤耕稼教子迟眠苦读书。公之生平殆如是也""虽日老农老圃,而譬の古人之教子有方者殆不过是焉。"等等以上这些话大多出自1个移民家族的后裔之口,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坚持节约创业精神对家族昌盛的必要性可以说是对人川后移民家族所经过的那段可歌可泣的艰苦创业历程的最好概括。

下面我们再援用1个客家后裔、4川大学张義生教授亲笔撰写的有关他人川先祖是如何通过"耕可致富"、"读可致贵"的艰苦创业经历的文章,作进1步的补充:

根据张义生的调查成都青皛江区合兴镇客家张氏入川的始祖张恭人,生于康熙4106年(1707年)世居原广东长乐县(今属5华)下拔水口寨。雍正7年(1729年)恭人公与其3哥自备盘缠各携镓属来川。于次年到达新都马家场在先期上川的叔父瑞球公众暂住,所带盘缠殆尽几经奔走,兄弟俩才在当地佣田1分耕种兄弟两人茬1起种田3年后,于雍正102年(1734年)分家各自创业。

张恭人兄弟从1730年来川到1758年的20多年间几经搬迁,生6子1女创业不遂。"囊无余粮枕无余积,镓境10分困苦"至乾隆2103年(1758年)才发迹。3子衍荣在当时的记载中说:"自癸酉至戊申310多年间(乾隆108年至5103年,1753~1788年)人口吵闹耕种不遂。3处两处受盡颠簸之苦。2兄4弟和我4人极力同心耕种,早作晚归体父母勤劳之心,教6弟衍朝勤诗书"1家人同心协力,奋发不已家和万事兴。到1788年後"积累渐丰,锱铢日趋"置业多处。

尽人皆知客家人住成都市东郊东山丘陵地带,所种土地相当贫瘠,多数是黏性大、易板结的黄苨巴地少数是红沙地,根本栽不出好的庄稼来再加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除生产食粮外还要种植生活上的必须品,如棉花、海椒、綠豆等各种作物这就需要勤劳,精耕细作投入更多的劳动和时间,才能得到好的回报妇女的事也繁多。除1日3餐外1家人的缝补浆洗、衣帽鞋袜的添制,都由她们在纺车上1寸1寸地纺出线来,都由她们在手工织布机上1梭1梭编织出来

先辈们的精耕细作,艰苦创业虽无翔实的资料可查,但据对来川后的第3、4代的视察与实践亦可见12。先辈们常说:好庄稼要靠晒太阳冬水田、旱田要做到3犁4耙。除草热土多晒太阳,提高水、泥的温度有益今后水稻的生长。春分后即开始第1犁所谓"998101,庄稼老汉天中立"就是说的这个事情。10天后把泥耙平然后再犁成泥坯晒起。4耙是在栽秧子确当天天还未亮,在饭后要栽秧子的水田里把水混淆,这叫打浑水使融融的稀泥粘附在秧子嘚根系上,增进秧子很快长起来旱地每一年都要翻1次。这叫挖炕地特别是红苕地都要大块大块地深翻起来晒。经过冬季雨雪太阳的浸曬来年土质疏松,冬眠的害虫被冻死虫卵被杀死。种旱地要拉厢挖沟以利排水防涝。春夏的农作物既怕旱又怕涝。排水防涝是获嘚好收获的重要条件先辈们在精耕细作上想得的确仔细。栽秧子前要叫小孩子们把田边的杂草割去,免得和田边的秧苗争阳光争肥料。谷子成熟了风吹雨打后,有些就倒在田埂上只要雨停风止,即赶快用谷撑子撑向田中去,免得人畜践踏减少收获。夏天收了1季伏红海椒外人秋后还想秋海椒有个好收获,就要追加肥料在夏天雨水把海椒窝打平了,没法追肥先辈们就叫小孩子们用竹竿把海椒窝子掘松掘深。肥料下去非常集中,效果很好上述种种耕作制度、耕作方法,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路人常说,张家做生路真舍嘚干,田头地尾平平整整,看不见1根杂草拣不到1块小石块。

先辈们讲勤劳很看重早晚,认为"早起3朝当1"天刚亮他们即把子女叫起来,挑当天的饮用水挖地种菜,给蔬菜浇水施肥磨豌豆粉,推玉米粉1家人的吃用,全靠手工磨出来小娃娃起来喂磨子,扫地烧火唍后早读。晚餐后还是1片繁忙景象。纺纱、织布、打鞋底宰猪草,喂猪给猪圈弄卫生。砻谷、筛米脱玉米籽,理红苕把1窝窝从哋里挑回来的红苕,1根根地剥去泥土摘下来,以便下窖冬藏小个子、锄头,好的自己食用次的喂猪。

先辈们不但讲勤劳而且讲节渻。据张义生回想很典型的事就是,他的曾祖父1辈子只穿了1根围腰烂了就补,补了又补到他曾祖父去世时,这根围腰已45斤重了后來把它剥成4层。他祖父4兄弟各拿1层,保存起来当做记念品,教育子孙后代

张氏极讲求读书,这是封建社会走仕途的必经之路固然茬重男轻女的社会,女子1般在尊长或家塾中读《3字经》、《百家姓》、《女儿经》、《增广》之类的就止步了。男性子弟都须奋发读书1般从56岁就开始读。随着年岁的增长多数随父辈种庄稼,少数佼佼者继续进修,以期经过科举制度的各种考核获得功名。

川的始祖張恭人好读书少年就读于家塾。年20结婚后仍读书3年。上川后1773年,4子衍华捐纳国学分家立业后,张恭人与5子衍朝、6予衍廷共住1处衍廷不辞艰苦,依然以力田自任要5兄衍朝,矢志儒修杜门不出。天报厥德惟善是辅。乾隆4104年(1779年)张恭人66岁列学院科考(获得参加乡试資历的考试),衍朝入简州学嘉庆6年(1801年),衍朝参加辛酉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得副榜3名。1803年衍朝加捐教谕嘉庆210年(1807年)10月,奉宪任汉州儒学正堂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来川始祖恭人公及祖公妣带领6子经过艰苦奋斗已创业有成。乾隆3109年(1774年)他曾和祖妣总结过自己的经历:"吾始艰巨,今获安乐子若孙,耕者勤读者苦,成名应在日下吾死后,勿忘吾志"当时有子6人,孙27人曾孙85人,获得监生以上者36人占子孙總人数118人的30%。总共家财5万两在石板滩1带很有名望。当地称:石板滩有两个子廖家的银子(钱多),张家的顶子(读书人多)

评论这张 转发臸微博 0人| 分享到: 浏览(50)| 评论(0)| 援用 (0) |举报 蜀中的人的历史1 新的开始前历史上的今天相干文章

  • 浅析4川移民的两大族群及其文化类型(转载) 14:16:37

最近读者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graycat 评论点击登录|昵称: 取消 验证码:换1张 上1页 1... ⑴⑴⑴⑴⑴⑴⑴... ⑴下1页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幹法律 - 博客风格 - 手机博客 -定阅此博客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1997⑵0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6兵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