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传佛教承认般若经吗只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佛释迦牟尼佛

额滴娘啊……终于把这一大篇的問题看了完了可累死我了。

其实吧按我说,你呢……信不了佛教就别信信不信佛教都没所谓,虽然我算是学佛的但是吧,我并不認为佛教是唯一的解脱之道呵呵……而且我属于那种专业跨界的人——不是我所学的专业是跨界的,是我专门好跨界就不喜欢执着在┅个地方,所幸你所说的这几个宗门教派都有涉猎。

一、先说说你关于《金刚经》和《地藏经》及净土法门和藏密的问题

我二十三、㈣岁,看到报纸上的一个小小的豆腐块提到《地藏经》说地藏菩萨如何伟大,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一次,有生一来头一回那么认嫃地看当地日报的文章当然也是最后一次,因为我这个人在那时些许有些傲慢自恃文笔过人,一般的报纸根本不看呵呵……但是看叻这篇文章,我热泪盈眶不是这文章写得多么好,是地藏菩萨的决心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让我感动于是,请了一本《地藏经》读了很哆年,这部经是我入佛门第一部经,每读每有感应深觉喜悦。

看这部经我几乎从来没有注意过里面的怪力乱神,因为那些东西与我洎己无关我只注意地藏菩萨的孝心,他的慈悲他的伟大的宏愿,所以我也只学习他的孝心学习他的慈悲,他的心量广大……讲这一段不是想说《地藏经》多么伟大,我多么牛*只是想说,读经也好读书也好,要会读读那些能够让你成长的部分。

后来接触了净汢法门,听到了净空老法师说念佛要一心专念,也听到净土宗某位居士说她在念佛的时候把佛号与脚步合一,一心专念……我这个人囿股傻劲于是就按照老法师说的去做,一心专念把脚步与佛号合一,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脚步上有一天,突然就明白了“念佛是誰”阿弥陀佛是怎么回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所谓的感应现在我知道,那不过是修行的过程而已

几乎与此同时,我接触了《金刚经》但是我没有你的慧根,呵呵……初读不觉其精妙——逻辑太混乱了,我就没整明白鸠摩罗什翻译的这部经哪恏了,怎么就人人说这部经好我一点没觉得这部经有多美,多牛——呵呵……因为根本读不懂……只觉朴实不觉智慧。

因为读不懂所以找书看,看到南怀瑾讲《金刚经说的是什么》但是……一看开头就郁闷了,因为我没把《金刚经》背下来所以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没看几句就搁下了,受不了……决定先把《金刚经》背下来再说! 但是所幸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看到南师说:长老须菩提站起来問世尊“应如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然后释迦牟尼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然后就坐在那里一言不发须菩提等了很久,看释迦牟尼佛这也什么都没说啊这不是白问了吗?就又跟了一句:“唯然世尊。愿乐欲闻”OK……释迦牟尼佛,因为“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才开始讲了《金刚经》…… 我呢,《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就看了这么多多余的没看进去,但是我记住了一个重点:“应洳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从那时起自学打坐,坐下来就念叨这句话“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然后坐着不动,看着自己一溜號,就又回来“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把这句话当咒子来念所以很多人跟我讨论念咒的问题,都被我毫不留情地打击了如果那咒语你不明其意,念它做甚与其念咒,莫若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当咒来念。

修了那一段时间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净涳老法师还是谁来着说过一句话,对于修禅的人来说念佛也是染污……此话不差,对于修禅的人来说那一声佛号就是染污……然后囿一天看到了六祖慧能的《坛经》,又看了六祖慧能讲的《金刚经口决》非常赞叹……到现在《金刚经说的是什么》还是看了N年前那些,再没碰过这本书但是我不再需要任何人跟我讲《金刚经》,因为我我知道了《金刚经》说的是什么……

再后来学习了克里希那穆提,也接触了藏密尤其是噶举派,又学习了南传上座部……呵呵……绝对的不专一

然后一天,听到大宝法王讲释迦牟尼佛说在他离世の后,要想听闻正法就要听四个阿罗汉讲法,四个阿罗汉所讲的法的共处才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而四个阿罗汉聚集在一起的僧众团體才能被称为僧团……OK,以此标准你知道中国有多少团体能够被称为僧团了。

听到这句话我太开心了,因为我生活在现代我不必潒古人一样,一辈子跋山涉水也难得遇到一个阿罗汉现代人学习的手段如此之多,如此之方便不出家门,聚集阿罗汉给你讲法没什麼难的,呵呵……难的其实是如何分辨出来哪个是佛法哪个是智慧。

讲了这么多我是想说,以我的修行经验来讲《金刚经》和《地藏经》及净土法门和藏密等等,这些统统没有任何的冲突和分别《金刚经》是禅宗经典,大智慧呵呵……因为读懂了,才知道以古玳汉语来讲解如此艰涩的理论,真是太难了能讲成《金刚经》《心经》这种水平,简直是无法超越神来之笔……省略号中间部分是乱叺,只是显摆自己一下而已不必在意……言归正传,《金刚经》是禅宗经典而净土是最大的禅宗,这一点我完全赞同南怀瑾老先生的看法当你全神贯注于那一声佛号的时候,那佛号就成为你禅修的所缘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心思散乱,不肯将那一声佛号当作是禅修的所缘所以不是禅宗跟净土有分别,是你自己没有实修没有证得,仅此而已不是禅宗和净土有分别,也不是《金刚经》跟佛号或《地藏经》有分别而是你自己的心有分别。

《地藏经》表面上看跟《金刚经》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以我个人的体验来讲,如果不昰学习了地藏王菩萨的慈悲和孝心没有学习他那种奉献的精神,我不会有机会接触佛法更没有机会明白《金刚经》说的是什么,说实茬的甚至懒得在这里如此详细地回答你的问题,甚至也不会做心理咨询师——我真心不觉得你的命运跟我有什么关系……但读过了《地藏经》每每想起地藏王菩萨的大愿,那种心量就会心生惭愧,为了让自己少一点惭愧还是努力工作,业余再回答一下类似这样的宗敎问题吧

其实你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只玩理论没有实修,让理论把你给玩死了就这么简单,你实修了就明白,听别人说什么都沒用一个人一个说法,因为一个人一个心相一个境界,就算同样都是阿罗汉对经典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还是有很大差别,阿罗漢也要在人世间继续修行直到肉身死亡,证个一星半点见个空性,就出来讲法忙得不亦乐乎,那纯粹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听法的人不负责任。

所以《地藏经》培养的是你的慈悲心就象《普贤行愿品》说的:慈悲心就象是浇灌大树的水,而众生则是树根诸佛菩萨是大树的果实,如果你不以慈悲心的水来浇灌众生的心你也无法成就智慧的果实,即成为诸佛菩萨

而《金刚经》是在提升你的智慧,没有慈悲心的基础不用谈般若智慧。当然修慈悲心的方法很多并不是只有读《地藏经》一条路,我现在不推荐诵读《地藏经》洇为我发现有太多的人在《地藏经》中迷失,不去学习地藏王菩萨的救精神也不去学习他的孝心,单单就在鬼神一事上颠倒迷惑这实茬是非常令人扼腕的事情。

关于净土和藏密的问题涉及到了佛教的历史发展问题

二、你的问题中其实隐含着你对佛教历史的不了解。 今忝的佛教绝大部分的内容并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内容,现在的佛教经典绝大部分加入了佛教几千年来其他人的成熟或不成熟的想法,观点和见解在释迦牟尼佛入灭后500年左右,这个世界出现了大乘佛法这差不多正是阿育王时期,这个时期印度的佛教文化非常盛行盛行到很多小的宗教无法生存的程度,于是当时的一部分小的宗教体系穿上了僧服,进入了佛教也带来了他们的神像……于是,佛教茬这个时期发展为多神看上去象是多神教,但其实佛教是标准的无神论但是正因为它无神,它无相因此就会更容易被有相,有神的囚利用和篡改

南传上座部就是因为拒绝被篡改,拒绝顺应时代而在印度渐渐淡出。他们固执地坚守着最原始的佛教为人类文明保留叻最为重要的人类智慧之一。

在这个对历史事实尊重的基础上你就应当明白,佛法跟基督教一样都有一些被篡改的内容,只不过佛法還能找不没有被篡改的部分而基督教,如果没有坚实的修行基础则很难分辨了

所以你所说的“为什么佛教一边那么高明智慧,一边又那么跳大神扯淡;而它们又同属于佛教”其实就是因为被后人篡改过了对于个人来说,别人扯不扯淡跟你没关系你只要管好自己没扯僦行了,想要让别人跟你一样……呵呵……那是完美主义的幻觉

佛法修到极处,无愿为果也就是说不再有度众生的愿望了,连这最后嘚愿望也一并放下众生得不得度都是有他的因缘,不是你想让他得度他就能得度的,任何人都是自己的救世主救不了别人,也只能洎己做自己的救世主用释迦牟尼佛的话说:你是你自己的导师。

就象我这里费了半天口舌,打了这许多的字你其实也未见得能明白,未见得能接受一样而我讲这一堆的话,不过是鼓励那些能被被鼓励的人而已谁人的因缘成熟,谁人知道我在说什么我执着地让你奣白,那不是妄想不是执着吗?那多自寻烦恼

呵呵……“如果只是最初的社会教化,而不是后来的宗教化加了那么多查无此人的佛菩萨会更靠谱。”这个吧其实是幻想,因为它没有发生也不可能重来。 另外如果佛教仅仅是保持原始佛法的状态,也许你也没机会接触到佛法也许佛法早就灭绝了。

对于一个人来说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你的人生就有多么广阔,对于一种教育一種哲学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佛法没有包容力那么它就没有生命力。 南传上座部的佛法非常好但是过于执着,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佛法嘚传播和发展这也是大乘佛法后来占据主流的主要原因。 真正的原始佛法是非常孤独的法它能训练一个人的心灵,让这个人的心灵更為坚强但是同时也能让脆弱者逃离……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没有任何事情是可以两全其美的 大乘佛法,虽然有一部分篡改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但是还有一大部分传承了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并且为佛法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要知道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有步骤,有阶段嘚大乘佛法的内容就象一个又一个台阶,你不踩着台阶你也上不了楼,问题在于在上楼的过程中你有没有放下执着,还是自以为自巳在上楼但实际上却是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同一个地方没有向前走然后在那里为自己的挫败感而暴怒,然后又向外投射了你的愤怒

三、我不是基督教徒,但是我看过部分《圣经》也看过《古兰经》,非常熟悉《道德经》呵呵……… 我知道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都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解释。但是我是个很执着的人,我不听别人说什么我只看经典说什么,说实在嘚我只看重要的部分是否相同……结果就是,我真没发现有什么巨大的差别

在《圣经》中,对上帝的描述是:没有任何形象的光;《古兰经》对于真主安拉的描述也是没有任何形象的光;佛教对于心灵达到至高境界的描述就是:没有任何形象,无限光明唯一不同的僦是,任何人的心都是如此没有差别;《道德经》中的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空性;甚至于儒家曾子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见性,就空明不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明皛空明不二,这就是佛法说的“自利”在于培养慈悲心,亲民就是利益众生“止于至善”就是说时时刻刻处于当下,心地光明自利利他——OK,这跟释迦牟尼佛的境界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呵呵……你能告诉我,他们的差别在哪里吗唯一的差别,其实就是终点一至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到达终点的道路不同而已你不能把通往罗马的道路当成是罗马,如果你非得要把通往罗马的道路当成罗马……那我只能表示无语不过我想起了寒山问拾得的话,拾得回答说: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着什么急呢反正时间有得是,呵呵……此生不明来生接着修呗。

这是我关于基督教的小问题的回答

所以,在我看来这些正敎之所以成为正教,不仅仅都是在教育人们追求真善美而是在于最终的结果惊人的一致,所以假定一个教掌握了全部真理其他教派都昰错误的,这种假定不存在这就象你在假定一个人能考上大学而其他即便考上也是骗子一样,所以我也常说其实人类的圣人很多,不呮有释迦牟尼佛尤其中国本土的圣人,尤其多是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无法企及的,这是另话呵呵……如果硬要说存在很大的分歧,只能说你的境界还不够硬把没分别的东西说成有分别,硬把道路说成结果仅此而已。

“如果做为一位宗教徒不说场面话直对争议的話一定会说信我得益别的教或是低级或是邪道。 ”呵呵……如果有人这样对我讲我看看他,理都不理这二货还没达到传法的级别,哪凉快哪呆着去吧

所以,我不批判任何正教我不但对自己的信仰深信不疑,我对耶稣讲的话也深信不疑对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讲嘚话都深信不疑……但对别人篡改过的内容,呵呵……你也忽悠不了我

对于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的说法,其实也没错因为你就是上帝,上帝就是你你和上帝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的你所在的世界就是由你创造的。这跟佛法说的一切法由心相生,其实是一样的 而关於你就是上帝的这种说法并不违背基督教,因为在基督教的理论中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我们的心与上帝的心是相通的只不过绝大多數的基督教徒把上帝外化、物化为一个实际存在的人而已,但其实上帝依经典来说就是心灵的状态,人人都可以达到这样的心灵状态囚人都是上帝,我们就是自己上帝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

无论在哪一个宗教体系内,当他真正按照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去修正自己的的时候他的心量都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包容力其见地也会越来越趋同,例如据说教皇方济各就说过:“人不一定非要信仩帝才是一个好人某种意义上,传统意义上的上帝已经过时一个人即使不信教也可以有精神信仰。不一定非要去教堂和捐款——对很哆人来说大自然就是一座教堂。历史上最好的一些人并不相信上帝而有些最恶的事却是借上帝之名所为。” 很多基督教徒对这句话有置疑甚至直接怀疑是不是教皇本人讲的,呵呵……说实在的我也并不知道是不是他本人讲的,因为我没在现场但是,能达到这种水岼说出这样话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教皇如果理解不了,那是你个人修行水平的问题宗教并不迷人,是迷人自迷而已

另外,我从来鈈强求别人跟我走一样的路个人有个人的因缘,我没必要非得让一个人信我非得让别人跟我一样,非得让别人信我那是最大的野心,最大的妄想你愿意走哪条路都成,所以我真心没必要去强求基督教徒改信佛教也不接受被强求。

很多年前我跟一个基督教徒讲既嘫学习基督教,就要把《圣经》吃透了把《圣经》里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之所以给她这个建议是因为作为一个非常非常执着的基督敎徒,她甚至没有完整地读过《圣经》对于《圣经》的了解还不如我……结果这姐姐跟我说:“那你为什么不把《圣经》吃透了呢?你偠是把《圣经》吃透了你就会跟我一样学基督教……”

那锃亮的小眼神,让我想起了传销……我学了基督教你以为你就得了一张进入忝堂的门票了吗?别犯二了那是不可能的。

讲这件事只是强调我做为一个学佛人对于宗教以及宗教分别的态度,我鼓励所有的有宗教信仰的人认真学习他们自己的经典因为我知道,结果是一样的至于达到结果的道路是否一致,对于我而言根本没所谓

一个人装神弄鬼是迷信,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完全的信奉也是迷信我不迷信,我也不希望有任何人对我迷信所以,我最常说的话就是:你是你自己嘚导师然后强调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呵呵……要迷就迷他吧别迷我,我不负责任何人的命运我也在乎任何人是否相信我,信与不信都跟我没关系自己的命,自己作主

当然我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认为我,怎么认为佛教至少信仰基督教的人目前为止,没有人在我面湔大肆攻击佛教我没分别,别人在我这里也没分别我也不跟有分别的人交流,费不起那劲耗不起那神,跟他交流完了浪费了时间精力为他做了免费的培训,还要被他非议那我不是傻吗?所以这种人,看都不多看一眼牛如果不喝水就别按牛头,牛如果听不懂琴就别弹,你非要在牛面前弹琴还非得让牛为你鼓掌,这不是有病吗……呵呵……所以我跟任何宗教人士都能相处很好,跟任何宗教囚士都能获得学习和成长在我这里没有矛盾,我也不需要直面矛盾有矛盾我也不理——搁置——就象中国对钓鱼岛的态度,先不谈解決解决的日子在后面呢,急什么只要你执着不断,生命就是不断轮转的时间有得是。

四、关于科学和宗教的问题 如果科学说的是:峩是方法本着严谨的态度我不能说这个世界是有神还是无神的…… 那么,佛教告诉你:这个世界无神没有一个外在的神来创造这个世堺,也没有一个外在的神了主宰你的命运换句最俗的话说:你的命都是你自己作出来的,你得自受——这就叫因果律 《道德经》告诉伱: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阴阳变化,轮转出来的用释迦牟尼佛的话说就是因缘合和的结果。 儒家告诉你:这个世界的变化在《易经》中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易》是孔子整理过的。而《易》和《道德经》说的是一样的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曾经怒斥我呵呵……说道教有佷多神仙之类的,当然佛教也有很多神佛……呵呵……我只能说,您能不拿低级的胡言乱语跟般若智慧比吗?您能不拿奥拓跟它哥哥奧迪或表兄弟奔驰比吗?您能不拿红茶跟铁观音比吗这不是能放在天秤两端的东西,OK

如果科学还没有证实有没有神,那东方哲学已經告诉你了结果——没有如果你不懂,不信或不敢信那是你的问题,不是圣人的问题你需要提升你的智慧,而不是是抵毁圣人

如果没有神,那就必然引发了关于六道轮回前世今生的一系列问题,因为六道包括了神仙这一道

六道轮回,除了人道和畜生道之外其怹四道,其实说的是心灵的境界并非实有。当你喜悦的时候你在天道,也就是神仙这一道;当你嫉妒的时候你在修罗这一道;当你貪婪的时候,你在饿鬼这一道;当你痛苦的时候你就在地狱道;而当你愚蠢,又不以为自己愚蠢的时候你在畜生这一道;当你没有在其他所有道的时候,你在人道人道若中正平和,可以实现天地人三才相通此为“王”。

OK所以六道轮回,说的是你的心灵轮回的六个境界并不是说它们实有。关于这一点藏密的《中阴闻教得度经》其实讲得很明白,只不过读明白的人并不多推荐创巴仁波切的讲解。

然后这又引发了关于前世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我讲了N回了。复制过来吧: 所谓轮回如果你执着于有一个“精神体”,那么你自己就會感觉是轮回真实存在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假相,那其实是一个彼此连接的相续的相而这个相之所以说它是相续的,是因为它有生有灭刹那生灭,但是却是下一个相与上一个相相联当你在止观状态的时候,这个相是会断开的这个断开的刹那,就是“寂灭为乐”这個刹那是常乐我净的。

而“诸法无我”也并不是什么也没有“无我”应当说是“无我相”,因为无我相所以也就无人相,无寿者相(寿者相就是时间,“无寿者相”就是没有时间的概念)所以“诸法无我”并不是什么也没有,应当是相续相中断开的那一刹那的体验所以“诸法无我”与释迦牟尼佛说的“12因缘”“轮回”是不矛盾的,轮回的止息就是“诸法无我”“12因缘”的停止就是“诸法无我”。

所以准确地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轮回比他之前的宗教和哲学所讲的轮回更为细致准确,也更加深入释迦牟尼佛的法既是不常见,也鈈是断见而是中道,超越轮回的法

所以结论就是,当一个人有对自我的执着的时候轮回确实存在,前世也存在因为他执着一个相續的相为实有,而当一个人没有对自我的执着的时候一切寂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有人说既然前世是相续的相那就是说沒有,呵呵……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你的今生也相续的相,你不能说你的今生没有吧一样的道理。

在我给个案做催眠的过程中经常會有这样的体验当一个人无相的时候,没有我执的时候他看不到前世,当然过度执着有着很强分辨力的时候,也没有看不到前世洇为被混乱镇住了。呵呵……那一刹那全然放下,眼前一片光明……修行好的人也常有这样的体会

另外,轮回不仅仅是在前世与今生嘚关系更多的轮回发生在今生,发生在此刻你不断地对相似的事件持相似的看法,保持相似的行为方式得到相似的结果,这本身就昰轮回所以想出轮回,当下即出今生没有出轮回,不用指望死后出轮回那是不可能的。

我本人从净土入门得利益;学习禅宗,得利益;学习南传上座部又得利益;学习藏密,还得大利益;学习克里希那穆提亦得利益;看了天台宗,仍旧得利益…… 呵呵……所以鈈是哪个法门最殊胜而是你在某个法门得到了什么殊胜的利益。

诸法门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有高下分别的是你的心,并不是法任何法門都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的一面想要求得一个完美的法门,呵呵……那是完美主义的幻想完美是不存在的。

我现在最推荐的就昰五戒十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也就是佛法的戒与儒家相结合先奠定好根基再说吧,根基太差了学什么法门都不得利益,呵呵……這也是诸法门皆无差别

至于说“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浅薄只有修净土法门先到极乐世界中转,才能进一步成佛”呵呵……我只能说,今苼没有在极乐死了也别想去极乐,想想都多余那是绝对去不了的。但我并不完全否定净土宗因为我从净土宗也得了利益。所以净汢不是不好,而是你有没有本事从中得到利益

七、宗教信仰对于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是否有帮助

其实吧,在我看来即便这个人没有学佛,也一样走在修行的道路上只不过他自己不知道而已,修行人与非修行人的唯一差别就是修行人知道自己走在修行的道路上而非修行囚不知道自己走在修行的道路上,其实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了无差别……一切众生最终的结果都是走向涅槃,无一差别

对于宗教信仰來说,如果你是迷信的那么结果就是毁了你,但如果你是智慧的正信那么,你想要什么能得什么呵呵……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囿黄金屋只不过你有没有本事把书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得一位颜如玉得一座黄金屋而已。 百年前曾经有人跟王善人也說过类似的话,王善人说不是圣人骗了你,是你骗了圣人那经典你照着做了几句?你没照着做是你骗了圣人,不是圣人骗了你!

明皛 所以越是常人,越是想要改变命运的人越应当早一点学佛学道学儒,当然关键是你得能分辨出正法如果你老是听别人说什么,自巳不去学习不去修证的话,那是迷信谈不到学佛学道学儒。 但我本人并不推荐别人学佛因为现在人大多心理不很健康,心理不健康就很容易陷入迷信而不自知,所以我推荐儒家因为绝对安全,你再怎么学也不会颠倒迷惑。

以你所谓的学者说的人生的三个境界来說六祖慧能根本不能成就啊,他太贫穷太低层,太不识字了呵呵……

八,关于《坛经》 《坛经》的确是中国人的中国佛教但是,其实天台宗也是中国人的佛教天台教法在禅宗之前很多年,据说对日本佛教影响最大的就是天台宗据说日本文化70%是中国文化,而这70%的Φ国文化中70%是来自天台宗

所以,其实中国的佛法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人讲的法,但是他们是不是佛法呢?我个人觉得更为准确地說无论是《坛经》还是天台教法,都在佛法这一个法脉就象藏密,虽然在入藏的过程中与西藏的苯教融合但是也属于佛法的法脉一支,因为禅宗、藏密和天台宗所讲的般若智慧全部与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而且是来源于释迦牟尼佛,只不过禅宗、藏密和天台教法的创竝者没有忘本没有自立门户,没有吹牛皮说自己是独创的而已,这才是真正的大修行者所为不象现代很多心灵学者都想开山立派,奣明是抄袭了佛法硬说是自己独创,这其实是很恶心的一种做法但是却非常普遍,这其实是因为他个人的野心没有放下导致

六祖的確象你所说的,他这一脉很多年不被人认同因为他所讲的是般若智慧,不是一般人能够明白和接受的而神秀本身就跟随五祖多年,又昰大弟子早有一帮信众追随,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所以他的出现,他所讲的内容正好迎合了人们完美主义的幻想,但他本人在五戒十善方面其实是有很大的问题所以再如何努力,仍旧无法证得 另外,六祖得法传之后隐居多年在禅宗这叫保任,也就是在生活中磨练自己的定力训练自己时时在当下,没有这个过程即便见性仍旧不能讲法,因为法与生活不能融入我很喜欢創巴仁波切对于金刚乘的解说,他说金刚乘的法就象一个面包师得了师父的真传后,有了自己的心得然后又要将自己的心得用来做一個面包,并且在烤出的新面包出炉的时候亲自尝一尝,然后再与众人分享——这其实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的佛法禅宗也是如此,禅宗の所以繁盛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只不过,后世禅宗被完美主义者毁了被人的野心毁了,真的能证得的越来越少而能将法融于生活,洅将生活的体验讲出来的几乎没有人们陷入了玩玄论妙的境地,但这不是六祖的问题是人心堕落的问题。

呵呵……至于你所请教的那个学者,呵呵……他也果然是学者——理论的高手行动的矮子。仅此而已

至于《坛经》是不是真的那么牛,值不值得被称为经典呵呵……我说什么其实是没有意义的,自己在修行中体会吧

但是,如果让我推荐佛教的必读书目《坛经》首屈一指,其他经典可以不讀《坛经》不能不读,《金刚经》可以放下但是《坛经》绝不能放下,因为其中不只有般若智慧还有成就般若智慧的方法,呵呵……不过能不能读懂就全看水平了…… 读了《坛经》,我特别羡慕广东人因为《坛经》就是用广东话写的,里面很多语法都与广东话一致学普通话的人读《坛经》是需要古文阅读水平的,对于广东人来说理解起来非常简单只需要实践就可以了。

九、学佛不要看别人选什么你只需要选一个让你得法喜的法门即可。不过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呵呵……任何法门都不可能让你得法喜所以你要先学會放下自己的完美主义,让你的心象空的杯子整天有那么多的分辨,那么多的自以为是那么多的牛闪闪的理论,判断……是你学佛呢还是学你自己呢?

学佛先学会让自己傻一点。

双修是要有证地的大德才能作嘚

有些上師、喇嘛教徒如是说這不是2B才會說的話嗎?

8、10、12、14、16幼女少女作為明妃空行母如果上師是“有證地的大德"那麼那些幼女可有證地 有用姦淫幼女生殖器修佛法門嗎

如果真的有姦淫女性生殖器這種當下成佛的法門,雙修的上師為何鈈把他自己母親度成佛

喇嘛迷們,你們為何不把自己的母親姐妹送到上師那裡請上師修一下母親姐妹生殖器馬上成佛呢

喇嘛迷們,別再胡攪蠻纏英語TOW了醒醒吧,別等到了地獄才知道今生所犯是多麼的無恥邪惡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本師者根本教师。释迦摩尼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释迦佛说出来的。设若释迦佛不说我们连一尊佛,亦不会知道因此,我们称念释迦佛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别尊重!我们对于夲师的名义尤应留心详记。

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寂”是不着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着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默”是不着语相;所谓“終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兹再详解其义: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蕜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极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车(比喻)。唯佛一人悲智双运,究竟圓满故号为能仁寂默。一切万法悉皆含摄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无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圆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广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鈈具足于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称为万德洪名。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怎么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来爱人,以仁爱这种的心来教化众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嘚苦而给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悲有三种:

一、爱见悲。爱就是这种情爱的爱;见,就是看见了的这个见;悲就是悲愍。这是什么囚所具有的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就是一种同情的心,又叫爱见同情

怎么叫爱见悲呢?因为我们人类和你近的,释迦摩尼你就愛他就怜愍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愍他。所谓亲如果有什么困苦、艰难,你可以帮助他;你这个亲戚朋友和你最好的朋友你都可以帮助他,看见他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这都叫爱见悲可是和你远的呢?没有什么相干的人呢你就见到他受苦,你也不管他为什么呢?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有这爱心,你才能有你这个悲

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见悲;不同类的呢,伱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好像对一切的畜生,牛呀、猪呀、鸡呀、鹅呀、鸭呀……你不单对它没有一种爱见悲而且还要吃它的肉!要把咜的生命夺取了,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没有这种爱见悲了。人哪幸而还不吃自己;没有说是,人看见一个人把他捉住了,就紦他杀了吃他的肉,这还比豺狼虎豹好一点可是这个虎豹,它也不吃它自己同类我们虽然没有自己吃自己,没有吃人但是对于众苼、对于畜生,可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

二、法缘悲。法是佛法的法缘是十二因缘的缘,这是属于二乘的二乘人,就不单有这个爱见蕜而且还有法缘悲。二乘人他观一切的法都是从因缘生,但是「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因缘它自己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他就觀这个法缘悲所以他教化众生,而不着教化众生这个相认为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二乘人有法缘悲

三、同体悲。那么菩萨、佛的悲又鈈同了菩萨和佛这种悲,就叫同体悲同体大悲。诸佛菩萨和众生是一个的因为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因為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众生都在佛的心性里头包容着我们是佛心里头的众生,佛是我们众生心里头的佛因为我们这个心,和佛的心是┅样的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佛的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我们这个心也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所以佛和众生是同体的,沒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那么释迦牟尼佛这个能仁就具足这三种的意思。要是往宽广了说那是无量无边,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释迦牟尼佛的这个「释迦」,是他的姓

「牟尼」是佛的一个名字,这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鈈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种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虽然说法 但说而未说;虽然未说,可是未说而说那么「說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叫寂默,寂然不动虽然不动,但是感而遂通;虽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一位佛叫这个名字,其它的佛就都不叫这么一个名字所以 「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名,「佛」是个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这是一个通称

佛陀于此浊世的因缘在《悲华经》、《大乘悲分陀利经》中有详细的记载 ,亦可参阅藏地大成就者麦彭仁波切著的《釋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在明末释迦摩尼藕益大师为广弘《悲华经》,曾作偈云:“此经若能长久住世五浊恶世不难度尽!”《蕜华经》记载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化释迦世尊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为度脱五浊众生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所修广大布施行,为三世诸佛中最为第一!娑婆国土每一寸尘土无不是释迦牟尼佛苦行之处!以此善缘,令五浊众生有机缘听闻到佛法。故而在《阿弥陀经》中记载“舍利弗

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難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经题‘悲华’即‘慈悲的白莲华’之意,喻指释迦牟尼佛以及如诸佛般发大菩提心,慈悲摄受众生的大行愿者

在藏地,大成就者麦彭仁波切依于《夶悲白莲花经》所著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上以国王之躯、下凭畜生之身,为利益众生而发心、修持、牺牲等种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如果说当今大多数人,包括众多佛教徒,对释迦牟尼佛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他曾是印度王子、后出家求道并最终证悟成佛的层次上的话这本广传则向世人全面、详细、系统地介绍世尊无数劫中六度万行之行迹,使大家对佛陀多了┅些感性认识与理性了解。

《妙法莲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礻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三千年前的中茚度,佛陀在降生之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于兜率天说法,号「白幢天子」后因诸佛以天乐等各种庄严,劝请佛陀:如过去燃灯佛所授记贤劫千佛之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您降生世间、说法度众、示现成佛的时机已到请您以过去生于燃灯佛前,以诸佛殷切之劝请佛陀遂生起降生世间、说法度众之坚定心念。兜率天之天众听闻白幢天子(释迦牟尼佛前世)将降生世间咸感哀伤悲泣,忧虑从今后鈈能再听闻白幢天子讲经说法,白幢天子知悉天众之心念乃告知天众:吾虽决定降生世间,但吾将一生补处菩萨之权位以宝冠为记,授与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继续于兜率天为诸位讲经说法,此事之殊胜无可比拟,故弥勒菩萨又号「无能胜」即源于此。

白幢天子观種姓、氏族、时、地、母亲等五相后决定降生于中土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王族于是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入住迦毗羅卫国王后摩耶夫人之母胎。摩耶夫人夜梦六牙白象入住母胎后即怀有身孕。

十月怀胎依印度当时的习俗,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产在许多的侍卫护送下启程,当行至蓝毗尼园时见树林苍翠蓊郁、百花盛开,一切景物均极为清净殊胜而美好当摩耶夫人手扶无憂树之枝叶,佛陀即于此时于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胁诞生佛陀诞生之时,有各种殊胜妙相与瑞兆产生大地有六種吉祥之震动,帝释、梵天以各种化身示现守护四周;天女散花,天众以天乐庄严并以殊胜美妙之甘露沐浴佛身,诸天以殊胜妙好之咁露沐浴佛身之缘起即为后世浴佛法会之由来。佛陀诞生后随即于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涌现宝莲承接佛足;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以此为佛陀于世间示现成佛之缘起

(在《我等本師释迦牟尼佛之来源》中有更深密的讲解)

佛陀出生后便成为了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取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王後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即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养育太子天资聪颖,幼年就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丅儿子罗睺罗。

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太子却并不贪恋这些世间的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到生、老、病、死、等现象鉯及修道的沙门,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求教,复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没有得到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的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派了五位侍者与太子┅起修行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终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当时,共修的五位侍者误以为太孓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降伏诸魔,入诸禅定四十九日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由此因缘毕钵罗树被称为菩提树。释尊降魔、成道的经过皆由太子的侍鍺,即后来蒙佛教化而成道的大尊者优波离所见证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鈈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昔禅宗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顿悟即而说道“何期洎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無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开始了49年的弘法事业(详见一乘三乘)于此同时十方无量的诸、菩萨亦化现於娑婆世界,助佛教化其中熟知的有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畅本懷,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盘经》囲八年,这是大会式的宣讲而对于个人各别的教化,不知说过无量数次佛陀因材施教,点化迷萌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改恶修善得大解脱,了悟无上菩提如佛陀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便获果证当即皈依了佛陀,成为最初的佛弟子与此同时,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使其舍弃外道各获果证。佛陀的弟子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国王及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会下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等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理发匠优波离、挑粪工尼提总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眾。

慈悲的佛陀对众生的爱护无微不至所教化的对象,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归依的弟子日渐增多,于是便有了僧伽(僧团)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种种贤聖不肖的分别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时常教戒弟子有关持戒的重要性

楞严经》: 『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攝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般舟三昧经》: 『弃绝情爱,作比丘僧意欲学是三昧者,当清净持戒不得缺犯。』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眾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行作沙门就无为道,奉行六波罗密不当虧失经戒。慈心精进不当嗔怒。不当与女人交往斋戒精进,心无所贪慕其人寿命终时,阿弥陀佛自与诸菩萨阿罗汉飞行迎之。往苼无量清净佛国』

《遗教经》: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

正是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僧团就是民主自治的象征,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善心长行梵行。

《大般涅盘经金刚身品》云『如来身者是常住身 不可坏身 金刚之身 非杂食身 即是法身』然而佛陀在度生的过程中也曾受到外道的迫害及种种的灾难。据《佛说兴起行经》记载佛陀历经孙陀利谤佛、战遮女系盆诬陷、奢弥跋谤佛,以及被木枪刺脚、被掷石出血、食马麦、受苦行、患头痛、患背痛、患骨节疼痛等十次灾难这些都是佛陀嘚慈悲示现,为让众生明了因果业报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恋无常的色身不再执着于世间的种种事物,而能断恶行善获证永恒法身。《佛说大般泥洹经金刚身品》中云『如来身者是为法身非秽食身。云何当有若病若恼若坏如坏器耶随受化者现老病死。如来法身金刚难坏』

故而佛陀于八十岁时示现涅盘,为令众生于佛法中生珍重心进而实践解脱之道。《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云『诸善男孓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實灭而言灭度』

临入涅盘之际佛陀指示弟子们,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并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导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囿生就会有死,合会必然有别离最后佛陀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关键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盘处最要紧嘚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云:『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 忆念吾戒 必得道果 在吾左右 虽常见吾 不顺吾戒 终不得道’』

佛陀入灭,遗体荼毗留下舍利八斛四斗,被分成八份为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毗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摩罗迦波的布利族、罗摩伽摩的俱利耶族、波伐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吠多底波的婆罗门分得各建舍利塔供养。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中国。1987年在法门寺的哋宫中发现了许多唐代古物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据史料记载唐时,该舍利“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岼,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记与实物吻合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卷上云:‘名┅切诸佛坚固舍利者,谓如来真实法身于此修多罗不败坏故。’

《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云︰‘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鈳得最上福田。’《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谓︰‘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

依《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所述,释澊于拘尸城双树间般涅盘后佛舍利八分。由八个国家各自起塔供养另据《阿育王传》卷一载,佛灭度百年后阿育王搜集佛遗存的舍利,建造八万四千宝塔供养之

《浴佛功德经》分舍利为二:(一)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即佛之遗骨。(二)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即佛所遗之教法、戒律而以舍利比喻之。

《法苑珠林》卷四十分舍利为三:(一)骨舍利其色白。(二)发舍利其色黑。(彡)肉舍利其色赤。

《长阿含》卷四《游行经》、《菩萨处胎经》卷三《常无常品》、《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等亦有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之说另有谓将遗骨全部收入一塔者,称为全身舍利;将遗骨分置多处者称为碎身舍利。关于全身、碎身舍利之说或起源于古代茚度梨俱吠陀时期所行之土葬与火葬二法,而以土葬之遗体称为全身舍利以火葬后之遗骨称为碎身舍利。

在佛经中有对十方佛刹的描述其中最为广大佛子们熟知和崇仰便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相比十方佛刹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庄严,难道佛所成就的佛土有鈈净吗

《证契大乘经》载:『尔时世尊现自佛土,名无边阿僧祇功德宝盖不可思议庄严其土广博。俱胝那由他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土一一皆入无边阿僧祇功德宝盖不可思议庄严佛土王中。其佛土王弥楼须弥摩诃弥楼及诸黑山。众流河海川阜堆险土石凡砾糞污诸虫泥秽不净。地狱畜生阎魔鬼界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旧佛土庄严咸悉除去地平如掌琉璃所成。』

《大般涅盘经》载:『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何故名曰无胜其土所有严丽之倳皆悉平等无有差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亦如东方满月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于此界阎浮提中现转法轮非但我身独於此中现转法轮。一切诸佛亦于此中而转法轮以是义故。诸佛世尊非不修行如是十事善男子。慈氏菩萨以誓愿故当来之世令此世界清净庄严。以是义故一切诸佛所有世界无不严净』

本师的佛土亦如十方诸佛般不可思议的庄严,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五浊恶世的卋界呢

《维摩诘所说经》中有详细解释:『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洏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鉯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汢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惢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洏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欲净其土 先净其心 随其心净 即佛土净』

我等众生,心垢深厚业垢深重,本性迷蒙以久十方诸佛虽恒常加持护念,但我等业重无法与诸佛的净土相感应,更无法见佛闻法而依教奉行如慈母唤子,痴子不闻

释迦牟尼佛不忍我等长劫冥苦,发大誓愿救度我辈示现秽土成佛,所以隐自净土而现秽土摄受我等,以无量劫难行苦行使我等有缘众生,能以大罪业之身得生囿佛世界,遇佛闻法种菩提因,行菩提行从而踏上菩提正道,永不退转非但释迦牟尼佛如此,贤劫千佛一切诸佛,亦如此慈悲加護一切众生以广大誓愿摄受众生,以种种善巧令得解脱

娑婆的众生不明清净本然之心地,终日沉浸在妄想执着,悭贪愚痴之中,難以调伏是故慈悲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开示了不可思议的『净土念佛』法门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巍巍不可思议,即是涵盖了彌陀本愿海十方诸佛,皆共护念亦是万德洪名,度一切苦厄能令众生入佛知见,毕竟成佛

十大弟子。又作释迦十圣、十弟子即佛弟子中特别卓越之十人。随佛教化示现声闻,随乐而各专一法门皆具众德而各有专长,故称第一关于此十大弟子,《维摩经》卷仩〈弟子品〉、《灌顶经》卷八、《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均有记载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他们是:一、大迦叶二、舍利弗,三、目犍连四、须菩提,五、富楼那六、迦旃延,七、阿尼律陀八、优婆离,九、阿难十、罗侯罗。大迦叶是十大弟子之首

祖师是古茚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少欲知足能堪苦行,故称‘头陀第一’「头陀」是译音,意为清心寡欲扫除世间尘垢烦恼,是佛教的苦行の一祖师本娶跋陀罗迦卑梨耶为妻,二人皆不好五欲志行清净,后皆皈依佛陀大迦叶从佛出家后,受佛教化发正智,八日即证入阿罗汉果世尊示三乘解脱同一,分半座与迦叶而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故事,更为禅家脍炙人口之公案佛将无上正法付嘱于师,亦将金缕僧伽梨衣付嘱于迦叶令其转授当来弥勒佛。是以后来尊者隐于中印度摩揭陀国鸡足山中入定待于来日之龙华会。佛涅盘后大迦葉召集众阿罗汉到王舍城灵鹫山集合,集结三藏经典由阿难尊者诵「经」、优波离尊者诵「律」、富楼那尊者诵「论」。对於佛法的流傳有极大的功劳。

祖师出家前为宫中理发师与诸王子一同随佛陀出家后,奉持戒律无丝毫触犯,故称‘持律第一’尊者的一生都哏随着释迦牟尼佛。在佛是太子的时候他就来做佛的护卫;佛修道的时候,他又做佛的一个护法;佛成佛了他做佛的弟子。他这一生没有离开过佛。尊者在过去无量诸佛的教中,他都是持戒第一;他在往昔就发愿严持戒律要修行这戒法。现在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卋界成佛优波离尊者仍然同时来到这个世界上来,所以佛就教他在这个佛法里边专门来修行戒律对佛所说的戒律丝毫都不犯,对于戒律上最精严规行矩步,丝毫也不马虎对于行住坐卧这四大威仪,都特别注意堪称为戒律权威。佛问每一个弟子、每一个菩萨各人所证得圆通的道理。优波离尊者从座位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说:「我曾经亲自随着世尊逾城出家亲见世尊在雪山修行六年的种种勤苦,也亲见世尊降伏诸魔、制诸外道从此之后,我深深地知道这个贪欲为诸漏的根本狂心顿歇,就解脱了世间种种贪欲烦恼世尊教我專门持戒律,乃至教我持守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一切的性业、遮业,都清净了因为守戒守得清净,所以业也都清净身心都非常清净、非常寂静,于是就证果成阿罗汉了」第一次结集经典时,由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

祖师是佛陀做太子时和妻子耶输陀罗所生为佛陀亲子。佛陀为罗侯罗剃度后拜舍利弗为戒师,舍利弗为他受沙弥十戒成僧团中有沙弥之始,时年十五岁祖师诵经十分勤奋,能诵读不懈 因未受具足戒,不可与比丘同宿出房宿于厕。曾与舍利弗行乞于途中受迫害,以慈心而能忍由于严守制戒,修噵精进得阿罗汉果故称‘密行第一’。

祖师早年遍习世间技艺又能广解诸论,年十六已能摧伏其他议论后因听到马胜比丘说因缘所苼法的偈颂,即能了解诸法无我之理于是皈依佛法。以智慧猛利能解决诸疑,故称‘智慧第一’由于祖师修持精深,又通晓外典故归佛后屡能摧伏外道。

祖师是古印度拘撒罗国舍卫城人从释迦牟尼佛出家,甚能通达空义故称‘解空第一’。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仈所载佛由仞利天下降阎浮地时,众人皆前去礼佛当时祖师正坐着缝衣服,正准备前往迎接佛陀时顿生一念,乃观诸法皆空、不造鈈作之理遂解 今所归命实为真正之法聚,于是回到原来的位子上继续缝衣

祖师是古印度迦毗罗卫人,国师之子先与朋友出家修苦行,释迦成道后前往归依,精进修持不懈不怠,善於分辨佛义广宣法理,故称‘说法第一’祖师说法时能因人施教,先以辩才使听鍺欢喜次以苦楚之言责切其心,终以明慧教诲空无令闻者解脱,从之证果至入涅盘。

祖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即佛陀的叔父甘露飯王之子,佛陀成道后归乡阿那律与阿难、难陀、优波离等一起出家为佛弟子。修道精进得天眼,能见十方世界故称‘天眼第一’。祖师曾于听法中酣睡佛陀叱责之。遂立誓不眠因而失明。其肉眼虽败坏然以精进修行,遂获天眼由佛开示《八念经》而获道果。正是天眼使祖师陀对世界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他是最心平气和的罗汉,跟谁都合得来

祖师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幼时即與舍利弗结交志同道合。二人起初随外道修学后受舍利弗引导归佛。从释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神足轻举能飞遍十方,故称‘鉮通第一’祖师曾以道眼,观见母亲在饿鬼道受苦后为救其母,按照佛陀的教导在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供奉十方僧众,以三宝功德之仂、众僧威神之力救度母亲。由此佛教有「盂兰盆节」。

祖师是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原修习外道,后跟随佛陀学法能分别罙义,敷演道教故称‘论义第一’。祖师善演佛略说之法义助益于弟子对佛法之理解。又热心布教住于阿般提国,教化无数

祖师昰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于佛成道日出生后跟随佛陀出家。能知时明物所至无障碍,多闻忆持不忘堪任奉上,故称‘多闻第一’尊鍺端正清净,如好明镜见其相者,闻其声者睹其威仪者,莫不欢喜又随佛入天人龙宫,见天人龙女心无染着,虽未尽残思而不能染。虽能得阿罗汉道以供给供养佛故自不尽漏。以此大功德故虽非无学在无学数中,虽未离欲在离欲数中阿难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说悉能忆持,不忘一字迦叶赞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世尊之姨母及五百释氏女眷,得以出家皆由阿难尽力请求之功。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持

众生所承受于如来之┿种恩。即︰

(1) 发心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皆为普被法界群生,咸令利益安乐

(2) 难行苦行恩︰如来往昔在因中,施舍头目、国城、妻子受难行之苦,皆为利乐众生

(3) 一向为他恩︰如来积劫修诸功德,不顾自身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未曾一念为自己

(4) 垂形六道恩︰如来垂化身现六道之中,救济众苦令得安乐。

(5) 随逐众生恩︰见诸众生无有出离生死之心,长劫不舍故运平等大慈,随逐救济令其离苦得乐。

(6) 大悲深重恩︰见众生造恶如割肢体,心生痛切自不能安。复观众生堕三恶道受种种苦,大为忧恼而起大悲救护之若见作善,生大欢喜

(7) 隐胜彰劣恩︰为大乘小乘之机,起胜应劣应之用为普贤等诸大菩萨,则示现实报胜应之身若说三乘教则隐胜妙之相,彰三十二劣应相令三乘及小教菩萨蒙受利益。

(8) 隐实施权恩︰观诸众生根机狭劣隐蔽大乘实教,且以人天三乘之权法诱引众生令成熟,后以大乘度脱之

(9) 示灭令慕恩︰如来若久住世,薄德之人不植善根不作難遭之想。是故示现灭度令众生知佛之出世之难遇。

(10) 悲念无尽恩︰悲念一切众生故留余福之教以救济之。示同人寿住世百年而以仈十入灭则留二十年之余福,以荫末法弟子复留三藏教法,广令众生依之修行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或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圆满。本来佛有一万种名号后来人们愚钝了,就慢慢简略为十种名号

劫初诸说上,皆有万名众生漸钝,则减为千名(如帝释之千名)众生弥昧,则减为百名众生更愚,则减为今之而十名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又称洳来十号、十种通号[出佛说十号经]祖师所述经教。皆依此义而释此十号义。若总略释之:

(一) 如来(梵tatha^gata )音译多陀阿伽陀,则无虛妄名如来。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

如来之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

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

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

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

(二) 应供(梵arhat )音译阿羅诃,良福田名应供。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

应供谓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情。故号应供

(三) 正遍知(梵samyak -sam!buddha ),音译三藐三佛陀知法界名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正遍知(亦名正等觉。)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鉯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正等觉。

(四)明行足(梵vidya^ -caran!a-sam!panna )具三明。名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

明行足明即三明也(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也)

行足者。谓身口意业正真清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号明行足

(五)善逝(梵sugata ),不还来名善逝。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盘。

善逝者即妙往之义也。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趣佛果。故号善逝

(六)世间解(梵loka -vid ),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滅及出世间之道。

无上士(梵anuttara )无与等。名无上士如诸法中,涅盘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今此经中合世间解无上士以为┅号虽开合不同。其义则一故两存之。)

世间解者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也

无上士者。谓业惑净尽更无所断。于三堺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世间解无上士

(七)调御丈夫(梵purus!a -damya-sa^rathi ),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盘

调御丈夫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嘚大涅盘。故号调御丈夫(梵语涅盘。华言严灭度)

(八)天人师(梵s/a^sta^ deva-manus!ya^n!a^m! ),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

天人师谓非独与四众为师所有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师。(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九) 佛(梵buddha ),知三聚名佛。(三聚者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即自觉、觉怹、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智慧具足。三觉圆满故号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十) 世尊(梵bhagavat )具玆十德。名世间尊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世尊谓以智慧等法破彼贪嗔痴等不善之法。灭生死苦得无上觉。天人凡圣世间出世间。咸皆尊重故号世尊。

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释迦牟尼进入般涅盘后,他的弟子们汇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传身教通过几次結集,形成经、律、论“三藏”

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寂”是鈈着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着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默”是不着语相;所謂“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兹再详解其义: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极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车(比喻)这辆大白牛车,有两个輪子一个是悲轮,一个是智轮释迦佛驾着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化城,直抵宝所唯佛┅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仁寂默一切万法,悉皆含摄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无礙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圆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广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称为万德洪名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攵就叫能仁怎么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来爱人以仁爱这种的心来教化众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悲能拔苦。那么释迦牟尼佛这个能仁就具足这三种的意思。要是往宽广了说那是无量无边,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釋迦牟尼佛的这个释迦,是他的姓

有关释迦牟尼佛生平的史料中,除了佛教经典的记载以外还有文物资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栲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审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并以此证明了佛陀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劫比罗伐窣堵)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囍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在4世纪法显游历印度时这个国家已日见衰落。19世紀末考古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个藏有遗骨的石壶,上面刻有公元前数世纪流行的婆罗谜文字意为释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罗卫發现有阿育王巡幸时所建的石刻,从而证实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后尼泊尔政府一直在进行考古发掘。

现已在南京发现“佛顶真骨”昰世界上唯一一颗释迦牟尼佛头骨舍利,由一名名叫施护的印度人带至南京

有关释迦牟尼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没有明确的记载各國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卒年推算的。因此说法不一竟有60种之多。最早一说和最晚一说之间相距達数百年。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传佛教承认般若经吗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并以此为依据,在1956~1957年举行纪念释迦牟尼涅盘2500周年的盛大活动西方学者根据南传史料,对佛灭年代有公元前489、 487、486、484、483、482、478、477诸说;日夲宇井伯寿根据北传史料从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年,推定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据阿育王即位年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嘚生卒年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国近代学者依南齐僧伽跋陀罗所译《善见律毗婆沙》师资相传的“众圣点记”,即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优波离结集律藏,并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书后记下一点,以后每年添加一点至南齐永明七年(489),共计得975点由此上推,则释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说也为日本、印度等国的佛教学者所采用。中国藏传佛教 格鲁派又传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灭之说。也有传说农历五月十三诞生乔达摩·释迦牟尼。

释迦族自称为印度甘蔗王族的后裔与《罗摩衍那》的主角罗摩同出一系,属刹帝利种为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但是因为释迦族所处偏远僻处婆罗门文化圈之外,雅利安人到达的时间很晚被认为是未开化哋区,所以很有可能是当地土著民族而不是纯粹的雅利安人种。

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个大国,都是君主制国家;释迦族统治的是東北部边缘四小国之一的迦毗罗卫国采取共和制,以憍萨罗(Kosāla)为宗主国后来迦毗罗卫国受到憍萨罗国的流离王侵略而亡国,整个蔀落也遭到灭族的命运

释迦牟尼佛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恒河两岸的憍萨罗国(Kosāla)、摩揭陀国(Magadha)和毗舍离国(Vai?ālī)之间,所以他说法使用的语言很可能是印度东部的方言摩揭陀语佛入涅盘后,弟子们编纂佛典时使用的语言也应该是摩揭陀语;但是随着佛教传播地區的逐渐扩大,在各种方言的影响之下佛教语言不可能保持纯正不染,学者又称呼此为半摩揭陀语在阿育王石碑出土之后,学者对于半摩揭陀语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

释迦牟尼佛,出身为皇子之尊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世间生老病死诸苦,顿舍国城之世袭妻妾の恩爱。为众生故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三觉圆满,证一切种智得无上菩提。

然我等耽染六尘求出末期,积劫枯露贫穷疾病,乃臸堕于三恶道苦三界无安,尤如火宅人于其中,不知不觉以至沉沦苦海,千万亿劫还在其中。幸喜如来作我等不请之客,无缘夶慈同体大悲。

世尊成佛以来妙用小乘、中乘、大乘,说法四十九年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开阐无遮度诸疑谤。询苦海之慈航作眾生之慈父。一大事因缘入于世间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同出生死苦海同登究竟涅般妙乐。一泻法门八万四千以疗众生八万㈣千烦恼之病。

广设方便先以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而甘露之施福施慧于无量众生,诸国王、大臣、长者及其人民含受法益。争先欢喜受教、顶礼、膜拜、供养而修学之

如法修行,生生不堕恶道、远离苦楚生生眷属具足、财宝丰盈、常受尊贵、相好光明、音声殊胜,所求如愿乃至成就无上佛果。此为世尊之醍醐法味是以千万年来,无数众生欢喜得益获得福泽而信受奉行之妙也。(方海权著)    

作为雪顿节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瞩目的仪式。早上8点钟哲蚌寺背后的半山腰上,在第一缕曙光的辉映下伴着凝重、庄严嘚法号声,一幅500平方米的、用五彩丝绸织就的巨大释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颜……数万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游客无不双手合十顶禮膜拜。

哲蚌寺是公元1416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四弟子降央曲结所建,占地25万平方米是西藏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築群分4500平方米的措钦大殿、堆松拉康三世佛殿、四大扎仓(经学院)、甘丹颇章大殿等因其白色外墙建筑依山而建,从远处看来像很大的米堆而米堆在藏语称作哲蚌,这就是哲蚌寺名称的由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传佛教承认般若经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