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大炮原理炸死奴尔哈赤是史实还是后来的史官添加的

到底谁是冤案:毛文龙还是袁崇涣?
  看看明代&&辽海丹忠录&&中的描述:     督师却假带着酒道:“本部院节制四镇,清严海禁,实恐天津登莱受心腹之患。今设立一个东江饷司,钱粮由宁远达东江亦便。昨与贵镇相商,怎必欲解银自往登莱买籴?”毛帅道:“本镇诚恐路迂,接济不时,且更劳民,故不若登莱为便。”督师道:“本部院欲分旅顺东西节制,这却未为不可。”毛帅道:“节制一分东西,不无推诿,总之同心合力,何难佐督师奏五年之功。”督师道:“难道我区处都不是的!”毛帅道:“文龙亦不敢坚执己意,只图为国计便利耳。”督师道:“难道我不为国!你冒功冒饷,说谎欺君,我不处你,你敢来抗我么?”毛帅道:“督师若以我为冒功,宁远数战,何不也杀取几个鞑子献功?若说冒饷,昨日督师安慰东江将官道:‘宁前官有许多俸,兵有许多粮,尚不足饱。’各将士海外劳苦,只得米一斛,还要养家,是东江常苦不足,还有得冒?也并无甚说谎欺君。”督师道:“还敢强辩,我就把上方剑斩取你的头!”毛帅也只道他使酒,全不在意,又道:“我有功无罪。”只见督师把张国柄一看,张国柄靴中取出刀来,便把毛帅辟头一刀,毛帅道:“你不奉旨,敢害我!”侧边赵不忮、何鳞图转过来,搠上两刀,早已气绝。时年五十三岁。毛帅手下亲丁有八九名,跑过来救应,帐前赵都司带有百余人,都一齐动手杀讫。     督师叫张国柄传令,道:“奉圣旨,毛文龙冒功冒饷,跋扈不臣,罪在不赦,已经部院以赐剑斩首。其余将士,不戮一人,不得讹言取罪。”其时摆围将士,闻了一惊,东江兵士汹汹的愤怒,当不得现在的兵士,只一千八百名,督师预吩咐汪副将、谢副将等,整肃兵有万许,又都作准备,弓上弦,刀出鞘,把督师账房环得铁桶一般,游击尹继何又已奉令,备有座船二十只,在岛下以备缓急,东江兵士也无可奈何,强的把器械来撇去,喧嚷道:“似这样大功,怎将来屈害了!”弱的也流泪道:“毛爷这样一个好人,赤心为国,不得令终!”有几个将官,真道是奉旨,又怕督师兵威,也只叹功高见忌,无罪遭诛罢了。
  --------------------------------------------------------------------------------         ....自宋有不杀岳飞和不成之论,今日亦多谓毛帅之杀,督师中虏间,杀以快虏,且速款之成。吁,督师亦有人心者,如是愚而忍乎!     .....正如陈眉公说的,神龙见首不见尾,英雄不见结局,令人想他,慕他,悼他,惜他。如毛帅在东江,或者究竟不能收牵制之功,或者不能止奴酋入犯,也未可知。到了奴酋入犯,不以为功,必以为罪,即杀之也没人为他解。不料海上之血未干,奴酋之兵已到。已见关宁之备御是假,东江之牵制是真。况且袁兵在先,奴兵在后,这样看来,却不是御他,是个导他。
     -----由于乾隆杜撰反间计,被告摇身一变,反而成了受害的苦主,历史玩笑开的不小!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乾隆杜撰反间计”论据何在?    “已见关宁之备御是假,东江之牵制是真”既然关宁之备是假,何不长驱直入?东江之牵久矣,虽乘虏虚屡败屡战却不能得一胜纪,虏应之以一,二偏师即可,奈何大军仍不敢直面关宁?
       -----由于乾隆杜撰反间计,被告摇身一变,反而成了受害的苦主,历史玩笑开的不小!      说话要有证据 在怎么不受待见 人也是一天子吧 至于如你说这般下作吗
  请允许我引文回答你的问题----    袁崇焕死于反间计?乾隆打倒崇祯的弥天大谎[转]      袁崇焕死前,满城风雨都是非议、指责、漫骂、怀疑他的声音。
  袁崇焕死后,想生吃他肉的成群结队。
  当然为了,为他喊冤的人也不少。但毛文龙被杀时,为了喊冤的岂非也不少。但这并不能证明什么。从整体而言,袁崇焕的声名已低到了极点。
    袁崇焕真正被平反,是在他死后100多年的事。据说乾隆年间,当时有人在修订清太宗实录时发现,原来袁崇焕之死,是清太宗文皇帝的反间计给弄死的。
  在这种背景下,乾隆皇帝给予袁崇焕极高的评价!
    其实所谓皇太极反间计,其可信度有多高?实在低到了极点了!因为在此前100多年的时间里,从来就没有一个把袁崇焕的死,和什么太监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袁崇焕被人非议、指责、漫骂、怀疑、恨得想生吃其肉,但这一切都和什么太监没有什么关系。在袁崇焕死后100多年时间里,也从来没有提起过什么太监从敌营跑回来的事。
  这个冒死从敌营中跑回来,为明王朝揪出“大汉奸”袁崇焕的太监。居然在100多年间,从来没有人提起过!是不是有些太奇怪了?
  事实上。从明王朝官、私文书中,根本找不到什么太监从敌营中跑回来的事。事实上。明灭亡后100多年,也从没有人听说过、或说起过什么太监从敌营跑回的事。(人们也许不知道这个太监被敌人利用了,但怎么可能连这件事都不知道呢?)
      泪痕只是奇怪,崇祯皇帝是怎样把这个太监的事,弄得让人们一点痕迹也找不到了?这种在满城风雨非议袁崇焕的背景下,极具爆炸性的新闻,崇祯是如何弄得让人们连一点痕迹也找不到的?
  崇祯皇帝主观上也许有隐藏这件事的动机(虽然非常牵强)。但在客观上,这种极具爆炸性的新闻,是绝对不可能被隐藏的连一点痕迹也没有的。
    那个后来大大有名的太监,竟然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人提起过。直到乾隆年间修订清太宗实录时,才被人们所知道、所发现。除此之外,再没有一个地方提过他。当然了,后来只要写这段历史,就必不会少写这个太监。
  面对这种突然冒出来的,而且缺乏任何佐证的历史事件。居然被所有的历史书所接受。泪痕真奇怪,所谓的历史学者是怎样写历史的?写历史时,还用一点脑子不?
  这种可信度非常低的事情,居然被他们炒作的象真的一样!
  事实上,所谓皇太极的反间计。那根本就是满清王朝编出来的事。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编出一个这种子虚乌有的故事来呢?乾隆皇帝为什么要这样一再神话袁崇焕呢?
  泪痕的答案是:政治需要!
    反清复明的政治口号,象一个不死不幽灵,始终存在留在满清王朝政治底层。这对满清而言,绝对不是件好事。满清为了肃清这种影响,自然只有不遗余力的非议、贬低明王朝了。
  而崇祯皇帝在历史上,从诸多标准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好的皇帝。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反清复明的一个非常闪亮的招牌。
    而袁崇焕的神话故事,就政治宣传而言,实在是极品中的极品。真是不着一字,而尽显风流!
  在这个故事里,它只是塑造了一个汉民族的英雄。这自然为所有的汉民族都容易产生共鸣。而这种唯美的悲剧色彩,更容易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
  所有相信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得出一个结论:明王朝如果不灭亡,那真是天理不容!因为在这个故事里,明王朝一片漆黑,一片阴暗。只有一个光明的所在,却被黑暗与阴暗吞没了。
  所有相信这个故事的人。自然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崇祯皇帝是历史上最该死的皇帝之一。因为伟大、神圣如袁崇焕,竟被他用最残忍的方式杀死了。
    而满清王朝呢?竟然靠一本《三国演义》打下了万里江山。隐约之中,又让人们感到满清的伟大与神奇!
    这种政治宣传,泪痕以为真是极品中的极品。如果满清王朝开口闭口,明王朝如何不好,明王朝皇帝如何不是东西。相信,这马上就会引起汉民族的反感与逆反心理。
    而用袁崇焕的神话故事,满清表面并没有肆意贬低明王朝,相反只是极力塑造一个汉民族的大英雄。
  自然容易为所有的汉民族产生共鸣。但在这悲剧故事中,却让汉民族自然而然的得出满清一心宣传的内容。总而言之,明王朝黑暗的根本天理不容,崇祯皇帝根本就是历史上最该死的皇帝。
    既然如此,那反清复明。还有个什么念叼的!
  一个人如果再高呼反清复明,岂非是要把老百姓拉回万恶的旧社会?
作者: 泪痕
  事实上这个案子有疑点!!!毛文龙也是个人才嘛,那至于要死罪?
  杀袁崇焕确实是崇祯的不对,用脑子想一想就知道袁崇焕不可能和满清勾结的(说到底野猪皮大汗是被他一炮轰毙的).....不过袁杀毛也是一种冲动下的失误,要知道毛不管是屡败屡战,还是品行如何不堪,却也是骚扰满清后方的重要力量,杀他在战略上和行政程序上都是不理智,不明智的    所以说袁崇焕和崇祯都不是完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缺点,也都因为这些缺点而悲哀地失败....    
  删前留名!  
  都冤枉,但以其中之一的冤枉去否定另一个的冤枉,那才是真正的冤枉.
  个人以为各位大侠太善良了.  袁杀毛,那是与满清和谈的条件啊!毛该不该杀,和该不该谈,那不是一个军区司令该问的,那是中央的事.试想:  汪东行杀了许世有,还诈称是毛的密令会怎样?    &谋款贿敌&,&斩帅求和&,你觉得象岳飞还是秦桧?    借此机会谢谢斑竹宽容不同观点!
管他是不是政治需要,我还是比较喜欢袁的,因为这家伙的诗写的不错!
  袁崇焕杀毛文龙错,崇祯杀袁崇焕更错,    但崇祯当时只有17岁的少年,想想现在一个17岁的少年在干什么?当时全城百姓都要吃袁崇焕的肉,以此来苛责崇祯,实在不妥    但袁崇焕不死,明朝绝对不会亡,这点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袁崇焕的能力许多人低估了,他说五年时间内收复辽东,绝对不是夸大其辞,而是完全可能和现实的,事实上他在一年时间里培养的辽东铁骑,在当时野战能力就已经要超过满清军队了    袁崇焕的错误在于他的心实在太急,杀毛文龙并没有错,但绝对不能在那个时候杀,他实在太急太急,这是悲剧的根源      南明的广东抗清烈士黎遂球(年)有诗:  《周蔚宗将军铁如意歌》    将军示我铁如意  上有河图八卦之方位,下有忠肝义胆两行字  将军泪垂乃相示.双手击案头捣地  此物君知从何来?故督袁公良痛哉!  军中持携不释手,将军帐下曾相陪  惊传虏自蓟门度,督师驰保都门连营城下住.  转战杀伤虏王子,**如斗矢如雨.  却别将军行军中,令执如意毋相从,  忽然督师罪以谋逆桀西市,讹言蜂起多雷同。  督师身碎骨无处,此物独存将军所.  曾携入闽舟覆没,觅之即得如能语.  会须将军杀尽[][][]后,绘容赐券入九阍,手持如意动至尊&        《湖上同胡小范夜饮,坐听其家元戎敬仲与房都护占明盛谈往事》  坐中髯客复何为?犴狴曾同袁督师  令箭初飞缒城出,[][]牵来只让骑  罪案相录连内阁,壮士何妨委沟壑  锻炼严刑死不招,督师磔肉如花落  至尊意解不深究,忽闻放出归云游  逍遥独钓湖天月,旧事伤心烟雾愁      《陈督师者,其尊人愍公死绥辽阳殊烈,令弟与遂球乡举同年,比于流都想见甚欢,赠以诗三首》  廿载辽阳事,何人尚肯言?将军能死节,督抚乃云冤。宠以先臣重,恩知老母存。移君根本地,旗帜任云屯        《陆将军行(赠震湖都护)》  陆将军,环走边庭如己屋  醉卧每枕死虏头,长啸能呼战鬼哭  往时赤脚向朝鲜,剑气直射须眉前  ……  掀髯上马突入营,拍鞍大骂都无说  掉舌如刀不畏人,天生虎力能捍身  世人尽议袁毛事,可怜双眼曾看真?  将帅交摧相印解,当时重足群相戒  丈夫血愿洒沙场,安肯囚冠坐疲惫  唉然叹息还乡里,扁舟老挟贤公子  秃袖重为海外游,歌舞筵前认君是  夜听琵琶如听筑,把酒低头看髀肉  何人再得将军笑,直使奴虏向山哭    出都赠梁非馨    (梁非馨少与遂球交最密,曾参加袁都师幕府。督师怨死,遂流寓金陵。时晋江何乔远主南都社事,浙人黄宗羲,闽人林古度,粤人韩上桂等人俱与会,非馨也参与其间,与如璜征采文集,选《皇明文征》,宗羲亟称之。后再入北京,匿遂球所不敢出见客。”见面或疑鬼,通名犹畏人”,可见其忧谗畏讥的情状,他尝与遂球共被,遂球责之,但流涕不语,会王予安举于乡,公车北上,与非馨时私去相语。予安遂为遂求言塞上事,遂求乃深服非馨,故出都赠别诗)    《出都赠梁非馨》  七年辽海信,消息几能真?  见面或疑鬼,通名犹畏人  才穷容易老,病减勿忧贪  勉矣千秋事,毋为达者嗔  
  强帖,占个位子看好戏。
  矶声记  -------------明*程本直      为督师蒙不白之冤,微臣甘同诛之罪。伏祈皇上,骈斩臣头,以励忠臣,以成义士事!        窃惟忠无不信,诚不见疑。过听斯言,实为祸本,宁独昔邹阳寒心于梁狱哉!即如皇上,特鉴袁崇焕锦、宁战守两次殊功,起之田间,付以辽事,皇上任崇焕者,千古无两;崇焕仰感信任之恩,特达之遇,矢心誓日,有死无生,以期报皇上者,亦千古无两。当兹兵氛孔棘,危急万分,群疑沸起,曾母投抒,此臣蒿目痛心,不得不仰皇上痛哭而流涕也。        夫以千里赴援,餐霜宿露,万兵百将,苦死无言。而且忍馁茹疲,背城血战, 则崇焕之心迹,与诸将之用命,亦概可知矣。皇上一旦执崇焕而付之理,将将之微权,顾有神武不测;而讹言流布,种种猜疑,其巷议街谈,不堪入耳者,臣不必为崇焕辩。惟是, 有谓其坐守辽乐,任敌越蓟者;有谓其往札蓟州,纵敌入京者;有谓其散遣援兵,不令堵截者;有谓其逗留城下,不肯尽力者。此皆未以崇焕之入卫,与诸将之血战一详,而按之耳。       
   臣从崇焕,展转行间,情形悉备,请得冒万死,为皇上陈之,以待斧钺之诛可也。盖崇焕自任复辽,惮精拮据,甫及期年。锦宁一带,壁垒改观。正拟器械马匹,稍有头绪,决计渡河。惟虑蓟门单弱,请宿重兵,已特疏言之,再疏催之。蒙皇上发部著议,流固犹在御前也!乃敌今日果自遵化突入,不出崇焕所料。脱令蓟镇豫为戒严,堡堡锦州,城城宁远,敌亦安得深入若尔?而大城小堡望风投降,遵抚不能一日守城,遂至于斯,则何得谓崇焕之坐守辽东,任其入蓟也?       至若崇焕,自十月二十八日,一闻蓟警,即檄调诸辽将兵,赴急西援。躬统马步二万有奇,逐路置防,逐城设守戴星犯雪,于十一月初十日,驰至蓟州。计图背捍神京,而拒敌众。十二日,即发前拨,堵截于马升桥。十三日,敌乃尽撤遵营,横扎于蓟之东南角。林木茂密,山谷崎岖,两兵对垒, 相持半日,不意宵遁而西。则安得谓崇焕组驻蓟州,纵其入京乎?若夫诸路援兵,岂不知多多益善。然兵不练习,器不坚利,望敌即逃,徒寒军心。故分之则可以壮声援,台之未必可以作敌忾也。况乎叵尤世威于昌平,陵寝巩固;退候世禄于三河,蓟有后应。京营素不习连,易为摇撼;以满桂边兵, 据护京城, 方万可保无虞.此崇焕千回万转之苦心也——以之罪崇焕,曰散遣援兵,不同堵截,冤哉!        至谓其逗留城下,不肯尽力者,尤为可痛痛!自敌人逸蓟入京,崇焕心焚胆裂,愤不顾死,士不传餐,马不再秣,间道飞抵郊外,方幸敌未近城,得以身翼神京。士马废敝,请休息城中来,未蒙俞允,出营广渠门外,两相鏖战。崇焕躬爰擐甲胄,以督后劲。自辰至申,转战十余里,冲突十余合,竟至运河,血战殊劳。辽事以来,所未多有此前月二十日也。至二十六日,又舍广渠门而攻左安门,亦时有杀伤。惟是由蓟趋京,两昼夜疾行三百里。随行营仅得马兵九千,步兵不能兼进。以故专俟步兵调到,随地安营,然后尽力死战。初二、初三,计程可至。不期初一日,再蒙皇上召对,崇焕奉有拿禁之旨矣!时未旬日,经战两阵,逗留乎,非逗留乎?可不问而明矣!          
  总之,崇焕恃恩太过,任事大烦,而抱心太热,平日任劳任怨,既所不辞;今日来谤来疑,宜其自取。独念崇焕就执,将士惊惶,彻夜号啼,莫知所处。而城头炮石乱打,多骂詈之言,骇人闻听。遂以万余精锐,一溃而散。夫此关、宁数万之众,实皇上竭天下之物力,养之千日,用之一朝也。今日因群疑而执崇焕,执崇焕而弃数万习战敢死、屡用屡效之精锐,遂使敌骑纵横,今日陷良乡,明日陷固安。虽援兵云集,谁复抗之?此非群疑之误中,实敌间之密成;亦非崇焕之蒙冤,实天之不悔祸也。       臣故不避斧钺,洒血泣陈。万恳皇上,天威一垂,群疑自解。俾崇焕出而收集诸辽兵将。如侯世禄、张鸿功之例,戴罪立功。诸辽将之于崇焕,恩信相结,骨肉弗逾,当必抱崇焕之冤,发崇焕之愤感荷圣恩,踊跃同袍。事平然后执三尺法,以定其功罪,崇焕虽死,目瞑心甘。不然终疑莫释,天感难霁。则崇焕一出辽东,此身首不拟付之沙场,即拟之付法市,争早晚不争死生,崇焕筹之稔矣。        惟是,臣于崇焕门生也,生平意气,豪杰相许。崇焕冤死,义不独生。伏乞皇上骈收臣于狱,俾与崇焕骈斩于市。崇焕为封疆社稷臣,不失忠;臣为义气纲常士,不失义。臣与崇焕虽蒙冤地下,含笑有余荣矣!况夫流言四布,人各自危,凡在崇焕之门者,窜匿殆尽。臣独束身就戮,哀吁昊天,实为事至今日,非辽兵无能遏其势,非崇焕无能用辽兵。万万从国家生灵起见,非从崇焕起见也。臣无任惶栗,待命之至。
  我也承认他诗写得不错,但觉得行和言应分开看.  说到这里想起他的继任者洪司令,同样让人感情复杂.也为他们作两句吧:    多少次慷慨悲歌,定型于一念之差!
  昔有本直鸣不平,今有泪痕鉴真伪,愿引一文以配楼上的朋友.    老百姓为什么恨袁崇焕
袁崇焕身为平辽最高指挥官,面对满清一日日坐大于长城以北地区。却死守和议之策,蒙头只顾修宁锦一隅的防线。满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放手东征朝鲜、西控蒙古遂奠定长城以北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   
对于袁崇焕的这种议和,连满清的有识之士都情不自禁说:“我太宗文皇帝用和谈稳住明王朝,放手东征、西控,一日壮大自己。长此以往,明王朝不亡更待何时呢?”明王朝有识之士也都说:“敌人一日坐大长城以北,我们从前的盟友朝鲜、蒙古诸部都不断被满清削弱、控制。长此以往,大明王朝危险哪!”   
在这种背景下,老百姓跟着非议袁崇焕什么错?好象袁崇焕的和议,真的伟大极了!     
如果一切只停留在这种背景下,也好说。   
问题是满清东征朝鲜西控蒙古,遂一日称奠定长城以北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明王朝与满清的事实边界不经意中延长了几千里。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如此漫长的边界线,明王朝靠什么防守的过来?在这种背景下,满清遂从蒙古东部地区南下长城了。     
甚至在满清大军南下长城前三个月,面对西部防线天大的漏洞。袁崇焕管也不多管,反而把全部精力与时间用于杀毛文龙去了!毛文龙是什么人?他纵有千般不是,千般罪责;但他却绝对是满清一心想杀之而后快的人,只是一直找不到机会罢了。   
在西部防线存在天大漏洞的背景下,(满清大军随时可能从此攻入长城,并直逼京城)袁崇焕对此管也不多管,却是急不可耐的要杀一个敌人想杀之而后快的人!   
袁崇焕他有个轻重缓急吗?有个权衡利弊吗?      
10月中旬,满清大军已汇集远离宁锦防线的东部长城,身为平辽最高指挥官的袁崇焕居然对此一无所知或知而不信。   
10月24日,满清大军开始进攻长城。   
11月1日北京接到边防警报。   
11月18日满清大军陈兵于北京城下。   
在这20多天的时间里,身为平辽最高指挥官的袁崇焕没有组织起任何有效的阻击、拦截。相反被敌人牵着鼻子四处东游西逛,任由满清大军一步步逼向北京城。在这20多天时间里,袁崇焕没敢对满清进行任何阻击、拦截。只是围着敌人乱转。   
恰恰相反,大同、宣化、山海关、蓟门的总兵都曾经率兵阻击、拦截过满清大军。一个总兵战死、一个总兵自杀,全军覆灭。   
正是这种背景下,京城老百姓才都看不起这枝军队,怀疑这枝军队,漫骂这枝军队。岂非自然而然!泪痕不敢说老百姓这样非常正确,但也绝说不上不可理喻的!   
老百姓为什么不怀疑别的军队、非议别的军队?   
如果事情仅停留在这种地步也好说。   
皇帝命令袁崇焕率所有勤王大军,(总共20多万吧)把满清赶出境外。退而求其次,只是叫他把敌人赶的离京城远一点。   
但袁崇焕就是无力做到。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漫骂、怀疑、非议那个曾夸口五年平辽的统帅,这有什么不对?   
五年平辽,诚然五年未到。但一年后,敌人就已打到家门口了。而且他费尽牛劲,也不过是没有让敌人攻入京城罢了!皇帝让他把敌人打得离京城远一点,他都没有力量做到!就凭他着两下子,还敢胡吹五年平辽!     
事实上,除了金庸那种写武侠小说的人,谁也不敢在所谓历史中写什么袁崇焕九千对十万,袁崇焕能够力敌十倍之敌,更不要说袁崇焕打退了十倍之敌,或是皇帝逼袁崇焕用九千人和十万人打仗。   
如果袁崇焕有这本事,就用不着过去的20多天时间里,只是围着敌人乱转,却不敢进行任何一次阻击与拦截。如果袁崇焕有这本事,就用不着在过去的20多天时间里,眼睁睁看着敌人一路杀向京城了!   
如果他真有这种本事,至少他可以在稍远离北京的地方构筑起一条防线拖延敌人几天,甚至可以静等各路援军把敌人阻止于稍远离京城的地方。(起码不能让敌人在20多天内,一步步兵临京城之下吧!)
事实上,不要说写历史的人了。就是写小说的人,也非得金庸先生这种大手笔。     
如果一切只是停留在这里面也好说。   
问题是:由于袁崇焕的失职。由于无数人的言词都有意无意表明,他是一个极度危险的犯罪嫌疑人。如果不及时拘捕他,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基于京城安全把他拘捕了。     
在京城危急之中,皇帝拘捕一个城防总司令,固然是历史上没有的事。但在京城危急之中,一个城防司令居然是满城风雨有着通敌叛国嫌疑的人,这在历史上也是没有的事。这种独一无二的背景下,才有了独一无二的结果。这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吗?     
这本是一件无可非议的事,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正确,但绝不能说皇帝做错了什么。但袁崇焕的军队却因此,在京城极度危急之中,不管不顾的集体撤走了!当时是12月3、4日,敌人大军依然包围着北京城。直到12月底后,敌人才开始逐步从北京城撤走。在此期间,袁崇焕的军队就在距京城上千里外的锦州管也不管,直到满清军队决定撤出长城后,这枝军队才开始帮助孙承宗去收复失地!当然了,这些失地无一例外的都在长城以内!(那已是第二年4、5月份的事了)     
老百姓每年为辽饷弄得贫困不堪,现在到好,敌人打到家门口烧杀劫掠了!   
而这枝每年耗费巨大辽饷的军队,竟然在这种时候因为私人恩怨(他主帅被皇帝冤枉、拘捕了)不管不顾的集体撤走了。   
这叫什么事?!   
在这种背景下,老百姓恨这枝军队有什么奇怪?老百姓由此恨他的主帅有什么错?如果他的主帅是个好东西,就把军队给训练成这副德性?!     
在此其间明王朝战死的高级将领多了,战死的将士也多了。(据普遍历史书中写,这次保卫北京城明王朝死伤将士有好几万)。独独他袁崇焕的军队,从开始敌人逼向京城时,就围着敌人乱转,一仗不敢打。后来广渠门保卫战,据普遍历史学者写,也不是什么真正的大仗。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怀疑袁崇焕与敌人有什么默契!在同一天还有德胜门保卫战,那是皇太极亲率大军进攻。事实上,那里才是主战场!     
只有金庸先生才敢漠视这种史实,开口闭口当时袁崇焕在广渠门九千对十万,打退十倍于己的敌人。如果这是真的,皇太极亲自率军进攻的德胜门有多少满清军队。总不成皇太极就带一枝偏师、甚至是几百人亲征吧!   
事实上,金庸先生把满清攻打得广渠门的满清将帅数了个够。但对德胜门的满清领军人物,提也不敢提。因为一提德胜门是皇太极亲率大军进攻,那再无知的人也知道,当天主战场绝不可能在广渠门!   
11月20日,满清兵分两路从广渠门、德胜门进攻北京城,皇太极亲率大军进攻德胜门。对此所有的历史书都直言不讳,但金庸先生却是讳莫如深!为什么?因为这样一写,那袁崇焕的广渠门之战就不可能是主战场了。为了突出袁崇焕的伟大,金庸先生就只有这样略改动一下历史了!     
袁崇焕做的绝对不够完美。老百姓非议、指责、漫骂、怀疑、恨他绝对有着足够的理由。   
而做为一方统帅,就把自己军队训练的眼里只有将帅,全然无皇帝、朝庭、民族、百姓利益。只因自己主帅受了冤枉,就在京城极度危急之中,敌兵肆虐百姓之际不管不顾的集体撤走。   
这本身就是无可饶恕的大罪!   
放在任何年代也是一样的!   
皇帝在京城极度危急之中,居然无法使这枝军队留下来保卫京城。只因他的主帅涉嫌通敌叛国罪被拘捕了。   
这叫什么事?!
    作者: 泪痕
   而做为一方统帅,就把自己军队训练的眼里只有将帅,全然无皇帝、朝庭、民族、百姓利益。只因自己主帅受了冤枉,就在京城极度危急之中,敌兵肆虐百姓之际不管不顾的集体撤走。      这本身就是无可饶恕的大罪!   ------愚忠更是大罪
  作者:伤官 回复日期: 13:28:37 
     而做为一方统帅,就把自己军队训练的眼里只有将帅,全然无皇帝、朝庭、民族、百姓利益。只因自己主帅受了冤枉,就在京城极度危急之中,敌兵肆虐百姓之际不管不顾的集体撤走。        这本身就是无可饶恕的大罪!     ------愚忠更是大罪      -----------------------------------  诚然
愚忠更是大罪啊!! 泪痕那种 想当然的想法 真是BC
  但崇祯当时只有17岁的少年,想想现在一个17岁的少年在干什么?当时全城百姓都要吃袁崇焕的肉,以此来苛责崇祯,实在不妥  -------------------------------------------   当时 北京城的老百姓要吃他的肉 是因为战乱连连 苦不堪言 而崇祯混球 说 袁崇焕里同外敌 是汉奸
老百姓有个屁的判断力 跟现在还不一样 政府说什么就是什么 那还不往死里吃
因果颠倒 是非不分!!!
要是光是冤死一个袁崇焕,或冤死一个毛文龙,明朝都不至于灭亡,问题是太多冤死的人了,死了太多罪不至死的人。
  说袁崇焕通敌~就有点过了~我相信袁的本意是想为大明搞好辽东战场的~    但是如果拿毛文龙的罪状严格对比袁崇焕~老袁死的不冤~~
  不是愚忠啊,是欺骗.我们不应陷入个人角色,只需判断明政府的判决是否公正.原判词是:    袁崇焕托付不效,专恃欺瞒,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纵兵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令刑部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然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房兄弟于二千里外,余皆释不问。    买粮助满,和谈杀将,援兵四集,尽行遣散.这三条哪一条都是卖国死罪啊.最可怪的是军中带的喇嘛,那是密谈和约的袁的代表!清兵进攻京城,他带着喇嘛来,居心叵测,大明当时真的有点危险........
  谁是谁非真难说啊,纵然袁崇焕有过错,如何袁崇叫袁崇焕戴罪立功,岂不更好!?
  我觉得祖大寿的叛变也是崇祯下决心杀老袁的原因之一,一支国家军队因为头头被捉起来了就哗变投敌,除了大将军以外谁的话都不听,这样的督师不被崇祯杀掉才是奇怪了。看看后来的高杰、黄得功、左良玉、孙可望,哪个手下的军队不是只知有大帅不知有天子的,再对比一下老袁杀毛文龙时说毛文龙专制一方所以可杀,呵呵~
  袁崇焕控制不了毛文龙,所以要杀死毛文龙;  崇祯控制不了袁崇焕,所以要杀死袁崇焕。
  中国人就喜欢窝里斗,谁也不服谁,你不听话,就要置你于死地。
  呵呵,不是控制问题吧?  毛象满清背上的锥子,日夜想除掉而不能.毛一日在满清一日老窝不安宁,一出征就有后怕.  早在天启年袁在宁远守卫战出名后[一生就吃这了],就要求撤消毛的  皮岛驻军.那时袁还没什么大权,谈不上想控制.  多亏木匠皇帝非常精明,知道皮岛的战略重要性,不听袁的.否则怕明朝未必有崇祯纪年呢.  不说他的动机,对满清的效果是小打大帮忙.    个人看法,各位参考.
  作者:万吨酸陈醋 回复日期: 12:49:00   在京城危急之中,皇帝拘捕一个城防总司令,固然是历史上没有的事。但在京城危急之中,一个城防司令居然是满城风雨有着通敌叛国嫌疑的人,这在历史上也是没有的事。这种独一无二的背景下,才有了独一无二的结果。这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吗?   -------------------------------------------------  历史上皇帝被围在京城很少吧,不过皇帝斩了作战不利的非京城的城防总司令不少,安史之乱时唐代唐玄宗斩了守潼关的封常清和高仙芝,从而潼关失守,叛军攻入长安。皇帝想法跟常人不一样,你作战失利就是对我不忠,不杀你何以威慑其他将领?
  屠兄说的是,不过我认为不只是不忠,带着喇嘛来京,想让喇嘛去和谈?  想串通满清威胁或绑架皇帝?为什么坚请入城?  太可疑了..........
  至少清朝对老袁是感谢的,情有独衷世人共睹,请看乾隆给袁崇涣的荣誉证书:     某某 某某 字寄   广东巡抚尚 乾聋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奉     “上谕:昨批阅明史袁崇涣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忱悃即热心忠诚)!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涣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细查明,遇便复奏,将此谕令知之,钦此!”     明朝说:专恃欺瞒.  清朝说:忠于所事.  ----那么忠于谁呢?    满清当初打的是为君父(指崇祯)报仇的旗号,现在翻脸说&主暗政昏&.  ----怎么这么两个极端呢?  
  而崇祯皇帝在历史上,从诸多标准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好的皇帝。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反清复明的一个非常闪亮的招牌。    瞌睡没睡醒吧?    
  作者:绛红导弹 回复日期: 02:49:00 
    至少清朝对老袁是感谢的,情有独衷世人共睹,请看乾隆给袁崇涣的荣誉证书:         某某 某某 字寄     广东巡抚尚 乾聋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奉         “上谕:昨批阅明史袁崇涣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忱悃即热心忠诚)!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涣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细查明,遇便复奏,将此谕令知之,钦此!”         明朝说:专恃欺瞒.    清朝说:忠于所事.    ----那么忠于谁呢?        满清当初打的是为君父(指崇祯)报仇的旗号,现在翻脸说&主暗政昏&.    ----怎么这么两个极端呢?  =========================================================================  清朝还表彰史可法呢。
  看了这贴,一句话,没有最傻,只有更傻,现在精神病院太不负责了,放出这么多人,杀袁成了杜撰的了,楼主你脑袋是什么做的,怎么长的.
  旧小说金兀术对宋朝的忠臣还大力表彰,对背叛宋朝的降将还加以诛杀,以儆后效,背叛别人的终究有一天视形势还是要背叛自己的,古代人看得出来,现代人还是看不出来。
  一般不赞成旁比附会,只客观反思就可以了.  许多人由于成见比之岳飞.未免倒置了.    岳飞当然是英雄,岳飞没谈和,没把朝庭拨给军队的物资送给金兵,没杀了韩世忠,没让金兀术的部队大摇大摆的在岳家军面前杀老百姓而不闻不问。
  作者:绛红导弹 回复日期: 12:33:31 
     岳飞当然是英雄,岳飞没谈和,没把朝庭拨给军队的物资送给金兵,没杀了韩世忠,没让金兀术的部队大摇大摆的在岳家军面前杀老百姓而不闻不问。  ===================================================================================  毛文龙成了韩世忠?老韩九泉之下肯定死都唔眼闭。  请问辽兵是如何让满清部队大摇大摆的在面前大杀老百姓而不闻不问的?要用那九千骑兵去追杀满清十万精锐才算是又闻又问吗?  
  作者:绛红导弹 回复日期: 12:33:31 
      岳飞当然是英雄,岳飞没谈和,没把朝庭拨给军队的物资送给金兵,没杀了韩世忠,没让金兀术的部队大摇大摆的在岳家军面前杀老百姓而不闻不问。  =======================================================================  毛文龙成了韩世忠了?老韩九泉之下肯定是死都唔眼闭。  请问是辽兵是如何不闻不问的?就算没有广渠门一战,难道要用九千骑兵去追杀满清十万精锐才算是又闻又问吗?  崇祯倒是没谈和的,不过他老人家的下场你也是看到了。谈和等于屈膝投降等于丧权辱国,这就是你的思维和水平,佩服佩服。      
  作者:8317569 回复日期: 11:29:01 
    看了这贴,一句话,没有最傻,只有更傻,现在精神病院太不负责了,放出这么多人,杀袁成了杜撰的了,楼主你脑袋是什么做的,怎么长的.  ------------------------------------------------------]  同意你的看法.现在的医院真的是太不负责任了.
  袁崇焕诛杀毛文龙也许是杜绝走私、肃正军纪的一个大动作.毛文龙为明朝东江镇总兵,他的根据地在朝鲜的皮岛,皮岛在鸭绿江口,明史称他“且惟务广招商贾,贩易禁物,名济朝鲜,实阑出塞,无事则鬻参贩布为业,有事亦罕得其用。”袁崇焕声称诛杀毛文龙的十二斩罪中,其中第五条斩罪就是擅开马市于皮岛,私通外番.      
  光复先生我觉得那是不急之务,请传一文以共赏:  袁崇焕与满清的和议
袁崇焕在关外时。竟然私自与满清议和,后世为了证明这议和的正确性。就夸大当时明政权与满清的力量对比。好象满清已对明构成了生死存亡的威胁。
  当然这种始仍俑者,是满清统治者。他们为了神话他们的武皇帝、太宗文皇帝,就说早在当时满清就已具备了威胁明生死存亡的能力了。
      其实呢?泪痕以为这根本就是骗人的鬼话!
    当时满清在关外还未站稳脚。东有朝鲜、毛文龙。西有蒙古诸部,大明边将。满清在这几股力量的夹缝中,想在关外站稳脚也是困难之极的事。不要说危及明的存亡了!
    满清一心想与明议和。就是想在困境中走出来。
其实呢?当时的满清与明政权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不要说此时满清连关外都没有平定,就是在后来满清已平定了关外。而明内部一日乱似一日,满清也无力入关逐鹿中原。一切还要等到明灭亡后,关内四分五裂而且还要吴三桂盛情邀请才敢入关逐鹿中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明与满清之间的力量对比了吧!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明当时议和的迫切性并没有满清大。满清在这议和的过程中,平定了关外的势力。朝鲜被打得不敢反抗了,毛文龙部队被袁崇焕弄得砖崩瓦解。东部大局已定,满清对蒙古诸部的控制自然更是加强了。此时在关外与满清可以争锋的力量,只有明政权关外几个孤立的据点了!
      而明在这议和期间呢?好象只是修了一条防线。但结果呢?这防线好象与马其诺防线类似,表面上了不得。但根本不堪一击。因为人家线道马上就过来了。
      如果没有这求和的期间,满清想在关外站稳脚跟想来也是困难的。因为这几股力量不管是态度如何,但基于各自的利益。自然都不希望满清在关外的势力膨胀。
    但袁崇焕到关外。第一件事就是打破了这几个天然的盟友。一方面与满清议和,于是满清可以从容的打击朝鲜。另一方面呢?袁自己瓦解了毛文龙一部。这两股势力既灭,蒙古诸部自然被满清控制得更紧了。这样关外能与满清争雄的恐怕只有明关外的军队了。
      只因为有如此背景,满清才敢冒险入关与明逐鹿中原一场。因为他的后顾之忧已没有了。东部朝鲜与毛文龙已灭,蒙古诸部自然不敢对满清轻举妄动了。
宋金议和之时。金政权北控关外、南据中原。说到其实力与南宋绝对是一个重量级上的选手吧!而且宋政权内部的军事力量,还不是中央政府可以完全控制的。(东晋、中唐、南明时的危机还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宋金议和后,后世都是大肆非议。
      袁崇焕之时呢?清所据的不过是关外的一部分。连关外还没有平定。事实上,满清当时与明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虽然他在与明争夺关外控制权的战争中,取得了不少的胜利。但,从根本上讲他与明还绝不是一个重量级上的选手。
  在这种背景下,明与清议和。后世却能找出一大堆理由证明这无比正确。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之一。
  泪痕以为这都是爱屋及乌,恨屋及乌的历史观点。
而这议和的结果呢?满清趁势逐个击破关外与自己争雄的力量。明呢?只是修了一条所谓坚固无比的防线。但结果呢?满清绕过这防线马上就入关了。
    后来人们为袁崇焕辩解说:山海关固若金汤,但西面长城不堪一击。所以满清可以绕过山海关防线轻易入关威逼京师。这一切是皇帝部署不周所致。我以为这种解释牵强极了。西面长城不堪一击,已是由来很久的事了!为什么从前满清不能绕过山海关从西面入关威逼明的京城呢?
既然满清从西部入关这样容易。 为什么拼了命的要与明争夺东边的孤城宁远呢?因为满清当时所争的只是关外控制权,绝不是入关逐鹿中原。事实上,满清当时根本不具备与明逐鹿中原的能力。
但袁崇焕到山海关后,马上用了一种极端错误的策略。于是使满清可以轻松的、逐个击破了关外的几个强敌。这样满清就取得关外绝对优势的控制权,在这种背景下既为胜利所冲昏头脑,而且也少了后顾之忧。自然野心大发于是冒险从西部入关逐鹿中原。但结果呢?虽然明政权拘捕了一个高级将领,而这个高级将领的部队无视京城安危集体东走。但满清仍然失败了。
     如果明关外军事力量不是与满清达成和议,如果明关外两大军事力量不火拼(袁不杀毛文龙,毛文龙部队不瓦解)那满清靠什么轻易控制关外的绝大部分地区呢?
    如果关外仍保持着满清、毛文龙、蒙古诸部、朝鲜、明关外军事力量这几股势力并存的局面。那满清怎么敢冒险入关与明逐鹿中原呢?
    从明政权防守薄弱的西部入关非常容易。但入关之后呢?面对庞大的明帝国,一旦钝后于城下各路援军纷纷而致。关外几股势力再趁势而动,那满清靠什么保全自己呢?
满清这次失败使他终于认识到自己与明还不是一个重量级上的选手。所以在明后期一片动荡之中,满清也只是敢入关抢劫一翻东西。所以在明灭亡后,关内已是四分五裂。满清还是不敢轻易入关逐鹿中原。直到吴三桂盛情邀请自己,并且甘愿当他的马前卒时。才犹豫再三决定入关逐鹿中原了。
事实上,在后来几年里。明与满清才有了和议的迫切性了。一方面满清已完全控制了关外,另一方面明内部蓬勃涌现的农民起义无可抑制。
而在袁崇焕的时代里。一切已经是这样子了吗?
  毛文龙一案可以参见新四军四支队高敬亭被杀。  历史何其相似。
  借古讽今~~~
  作者:绛红导弹 回复日期: 13:53:23 
    后来人们为袁崇焕辩解说:山海关固若金汤,但西面长城不堪一击。所以满清可以绕过山海关防线轻易入关威逼京师。这一切是皇帝部署不周所致。我以为这种解释牵强极了。西面长城不堪一击,已是由来很久的事了!为什么从前满清不能绕过山海关从西面入关威逼明的京城呢?   -----------------------------------------------------  
后金碰到袁崇焕之前,在辽东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它为何要绕道?还有蒙古诸部尚未完全征服呢。   
既然满清从西部入关这样容易。 为什么拼了命的要与明争夺东边的孤城宁远呢?因为满清当时所争的只是关外控制权,绝不是入关逐鹿中原。事实上,满清当时根本不具备与明逐鹿中原的能力。   --------------------------------------------  
是明在拼了命的守宁远吧?后金夺不了宁远,明又能怎样?而明失了宁远,后金就杀到山海关了。想想山海关到京城多远吧。事实上,后金已经严重威胁到明的生存了。    
但袁崇焕到山海关后,马上用了一种极端错误的策略  --------------------------------------------------  
如果袁崇焕不保守,不步步为营的话。就是杨镐熊廷弼的下场。    虽然明政权拘捕了一个高级将领,而这个高级将领的部队无视京城安危集体东走。但满清仍然失败了  ------------------------------------  
难道你不知袁崇焕一纸书信又把关宁军召了回来吗?难道你不知后来把阿敏打出关外的明军主力就是关宁军吗?  
楼主,你先了解一下明在辽东是怎样失败的。再来说蒙古诸部、朝鲜的作用吧。明要是靠它们就死了。
  遵永大捷的主力是关宁军?宣大兵和山东兵都是死人?  明在辽东最后失败还是因为失去了蒙古诸部和朝鲜的支持。没有了朝鲜,则明军无法威胁后金左翼,宁远就真的变成孤城一座;没有了蒙古诸部,则后金随时可以绕道蒙古草原从别的关口入关,宁远守得那么好是因为明廷把军饷和装备都优先供给关宁镇了,如果宣大、固原等镇能有关宁的军备水平,照样能打得很好,只可惜明朝的财力支撑一个关宁就快累死了  顺便提一句,吴桥兵变时东江军能从关宁军的包围中突围,说明关宁军也不是那么神乎其神,什么八千顶十万的鬼话还是少说得好
  无论自私怎么样,因为怀疑,就自毁长城总是不对的。
  谢谢各位!  还是禹先生头脑清醒,我赞成.    其实,恰恰是袁拖延不救朝.  杀毛文龙自毁长城.这些是事实,谈不上怀疑啊.    [发现自己和斑竹看法不同,有点不安.]
  小骂大帮忙.  打了局部,以出人头地,毁了全局.  以卒换车啊.
  作者:禹兮禹兮 回复日期: 15:22:11 
    遵永大捷的主力是关宁军?宣大兵和山东兵都是死人?    明在辽东最后失败还是因为失去了蒙古诸部和朝鲜的支持。没有了朝鲜,则明军无法威胁后金左翼,宁远就真的变成孤城一座;没有了蒙古诸部,则后金随时可以绕道蒙古草原从别的关口入关,宁远守得那么好是因为明廷把军饷和装备都优先供给关宁镇了,如果宣大、固原等镇能有关宁的军备水平,照样能打得很好,只可惜明朝的财力支撑一个关宁就快累死了    顺便提一句,吴桥兵变时东江军能从关宁军的包围中突围,说明关宁军也不是那么神乎其神,什么八千顶十万的鬼话还是少说得好  --------------------------------------------  
就算是三支军队都立下了功劳吧。那关宁军也不是绛红导弹说的那样无作为。  
说到蒙古诸部和朝鲜的支持。从杨镐到熊廷弼什么时候得过它们的支持?事实证明它们是信不过的。宁远是袁崇焕亲手建的,本来就是孤城一座。关宁什么战略位置?军饷不优先给它给哪里?  
什么人拿了先进装备都能打胜仗?你把红衣大炮给杨镐试试?我敢保证他会把红衣大炮拉出去跟努尔哈赤打野战。
  关宁不是无所作为,但也不是以往说得那么神。什么八千扛十万,什么一己之力赶跑后金,就跟所谓的“无所作为”一样都是走极端,为了抬高关宁就无视其他同样作出巨大牺牲的部队的贡献,这不是正确的态度  说到朝鲜和蒙古,萨尔浒之役里面不就有朝鲜兵么?丁卯和丙子那两仗后金出几万骑踩东江和朝鲜还不是因为朝鲜经常帮明朝?再说了,不管蒙古诸部是不是打心眼里愿意帮你,都是对后金极好的牵制,为什么不能去好好利用,而是坐视后金从从容容剪除了他们?像乌梁海这样的,对明廷的好感可比对后金的强得多  还有,不要动不动就走极端拿杨大人来比行不?宣府满桂侯世禄、秦军孙传庭、固原殷体信之类原来都是杨大人这样有明三百年间少有的废柴?
  绛红导弹先生:    -----守卫边疆的明军历来是有与敌国通货走私、发国难财的传统的,例如正统七年“瓦剌贡使至京,官军人等无赖者以弓易马,动以千数,其贡使得弓,潜内衣箧,逾境始出(《明英宗实录》正统七年十月乙卯)”;明嘉靖时大同的总兵仇鸾称:我之墩军夜不收往往出入虏中与之交易,久遂结为腹心。(蒙古)俺答、脱脱、辛爱、兀慎四大营至,将我大边墩台割据分营,虏代墩军了望,军代达虏牧马(《明经世文编》卷316)。类似上述这些明军走私的文献还有很多,在此不必一一列出。后金因为与明朝开战,人参、貂皮等特产失去了传统市场,而且遭到了明朝的经济封锁。后金恰逢发生饥荒,一时陷入困境.袁崇焕要想进一步加剧后金的经济困境,就必须杜绝边疆明军的走私,袁崇焕诛杀毛文龙就是杜绝走私、肃正军纪的一个大动作,怎能说不急?    -----真正推迟后金对明关内入寇的时间并非毛文龙,而是蒙古诸部.袁崇焕是力主招抚蒙古诸部的,相反,把蒙古诸部推入后金怀抱的恰恰是崇祯.    具体可以看看&蒙古插汉部的东迁、西迁与后金崛起的关系&这篇贴子,在网上搜一下就可以看到了.          
  作者:绛红导弹 回复日期: 19:08:17 
    小骂大帮忙.    打了局部,以出人头地,毁了全局.    以卒换车啊.  -----------------------------------  
1622年,熊廷弼和王化贞败后。辽东之地尽失,明军退入山海关。同年,袁崇焕重建宁远。宁远的作用是作为山海关的缓冲点。1626年,努酋来攻。袁崇焕拒绝撤退的命令,死守宁远。用红衣大炮退敌。后来袁崇焕又把后金丢弃的锦州、大小凌河等修复。使战线远离山海关,保证了京城的安全。  
试想,如果没有袁崇焕重建宁远。努尔哈赤来攻的就是山海关了。高第那废柴能守得住吗?到时候上吊的可能就是天启皇帝了。  可以这样说,袁崇焕挽救了大明江山。  
你批评袁崇焕打了局部,以出人头地,毁了全局。大明江山还不是全局?你倒详细的说来听听。
  作者:禹兮禹兮 回复日期: 22:15:41   ----------------------------------  萨尔浒一战中,朝鲜兵作壁上观,叶赫兵半途而退。所以,我说它们是靠不住的。
  虎鞭一震,三分走人。
  我可以回答吗?你说的是他捞资本的时候,当然听话.可他竟劝天启撤消皮岛据点,那可真有天启上吊的危险了.  有个短文呈现给各位:    没有袁崇焕就没有满清国,这一点越来越确凿无疑.     没有袁崇焕就没有满清国,这一点越来越确凿无疑.不是不承认宁远保卫战他没成功,而是他先打后帮忙,虚打实帮忙,短打长帮忙。    朝鲜战事上,袁崇焕毫无疑问是在绥靖,他并不想出兵自西线攻沈阳以救朝鲜。朝庭再次严令袁崇焕出兵,趁满兵精锐东调,“且令以关宁之师直捣虎穴”(9)。袁上疏抗辨:“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何所见而妄揣夷穴之虚乎?我纵倾伍捣之,无论悬军不能深入,纵深入奚损于逸待之夷?”(10)事实上,在当时满人的全部正规兵力也只不过八万余人(11),能动员的兵力也只不过十余万,长期与满打交道的袁因何会不知?皇太极以八万攻朝鲜(11),再加上分驻各地的满兵,守沈阳的兵力确是不多;而袁所控制的义州距离沈阳也不过三百余里,何来深入?迫于朝庭压力,拖延甚久的袁终于出兵了。三月,先派水军五百支援东江(12),再以“关外三军营及前锋三营,抚镇标下四营,每营选精兵九百”(12),合兵九千,“进逼三岔河,为捣巢之举”(13)。此后这九千兵马便一带停滞在三岔河,也不知道干什么,从此西线无战事,直至四月十八朝鲜战事结束。事后,曾做过辽东经略兵部尚书的王在晋质疑道:“辽抚援鲜,布置极其可观。乃官兵望河而止,此真为纸上之兵也。辽兵果可用耶?”(14)袁崇焕于辽东统兵近七万,却只派出区区九千,到了三岔河又停滞不前。朝鲜屈服。    于是,辽东克制满清的力量断了一只胳膊,加上袁亲手杀毛文龙,又断了一只胳膊,关宁军呢有袁主持和谈,没断也没大用了。至此,满贼终于被汉奸助成气候了!这还不是千古罪人? 这还不被满清感谢和表彰?这还不被明朝判刑?
    没有袁崇焕就没有满清国,这一点越来越确凿无疑.     ------客观上可能是这样,但不以成败论英雄,袁崇焕还是英雄.英雄不是神,是人就有缺点.    朝庭再次严令袁崇焕出兵,趁满兵精锐东调,“且令以关宁之师直捣虎穴”(9)  ------只能长唉,
  作者:祖云达斯2 回复日期: 22:44:43 
    作者:绛红导弹 回复日期: 19:08:17        小骂大帮忙.      打了局部,以出人头地,毁了全局.      以卒换车啊.    -----------------------------------     1622年,熊廷弼和王化贞败后。辽东之地尽失,明军退入山海关。同年,袁崇焕重建宁远。宁远的作用是作为山海关的缓冲点。1626年,努酋来攻。袁崇焕拒绝撤退的命令,死守宁远。用红衣大炮退敌。后来袁崇焕又把后金丢弃的锦州、大小凌河等修复。使战线远离山海关,保证了京城的安全。     试想,如果没有袁崇焕重建宁远。努尔哈赤来攻的就是山海关了。高第那废柴能守得住吗?到时候上吊的可能就是天启皇帝了。  --------------------------  你以为山海关那么好打~~~当时明军主力都在山海关,十一万七千人,奴尔哈赤打的下来?何况防守是明军的长项~  满清玩了三代最后还是靠山海关的守军把他们放进来的~~~  而且你可以看一下当时天启皇帝对自己周边的部署~即便山海关真的打下来了~奴尔哈赤就能打到北京城?即便奴尔哈赤围了北京城,他就一定能攻打的下来?北京又不是没被外族围过~  乱假设~~
  如果这么算的话~那拯救过大明江山的人就实在太多了.....
  朝庭再次严令袁崇焕出兵,趁满兵精锐东调,“且令以关宁之师直捣虎穴”(9)  -------------------------------------------------------  
自万历四十七年杨镐兵败,三年间明先陷沈阳辽阳后陷广宁,关外尽失,这个时候虽然整体上明和后金综合国力相差太远但在东北~~明是一败涂地几无可战之兵整个处于被动防御,山海关都岌岌可危更别有空联合朝鲜蒙古去围剿后金了.  
当时辽东经略王在晋主张的是收缩防线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城.如果这样的话等于是把整个关外全部放弃掉~~ 而正是袁力主的是在山海关外200里的宁远筑城并在后来犯大忌越级向当时视察防线的孙承宗直接请命. 后来孙回京后 请旨替王在晋 这样明才得以在宁远筑城而不是在八里铺.  
天启5年孙承宗辞去辽东经略替为高第~~ 高上任伊始就尽撤锦州右屯等关外诸城,只有袁坚持的宁远没撤~这个时候宁远可以说已是孤城.六年后金努带10余万来犯~~ 此时明在关外只有宁远的1万多点军事力量,一对十后金没打下来宁远退去~~ 可以说宁远守城一战是明对后金的战争第一次体面的结束.我们一般都称之为宁远大捷.正是因为此战 袁被当作希望之星彻底发掘出来 一升在升以至从一福建知县5年内升辽东巡抚,至此明关外军事尽托于袁.  
此时尽管明有宁远捷和后来的宁锦捷让后金从努到皇太级一直都突破不了宁锦一线 但是都知道特别是袁最清楚明获胜所凭者二:一坚城;二红衣大炮. 此时明根本没有与后金野外一战的实力.  
崇祯初袁升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在京对奏平辽方略时,面队年轻的皇帝轻率的说出五年全辽可复. 估计那个时候他对当时的小崇祯认识还不够深刻.  
辽人守辽土,辽人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是袁的即定平辽方略.指望当时那些战争乐观派一战而克后金是根本不可能,当时的明军也没那个战力.  ---------------------------------------------------  
再说杀毛文龙, 袁夸下五年收复全辽的海口,他当时总督关外山东河北的军事必定得先巩固自身,毛文龙是兵败退到皮岛后来当了魏千岁为干儿子,抱了魏的大腿提拔成总兵的,应该是阉党一系的.一直以来毛没有收复一城一地毫无战攻所辖之地又十分重要,并且毛的军纪败坏.袁持圣眷正隆为了五年复辽 势必要解决掉毛这个不利因素. 于是就矫诏杀了毛~~ 感觉很正常 实在不至于为毛文龙来翻案吧.  
  而且你可以看一下当时天启皇帝对自己周边的部署~即便山海关真的打下来了~奴尔哈赤就能打到北京城?即便奴尔哈赤围了北京城,他就一定能攻打的下来?北京又不是没被外族围过~     乱假设~~  ------------------------------------------------------  
看了后突然想笑,说的那么容易.只看当时的人有没有这么大的&魄力&的了.  
当时明关外尽失,如果没袁的宁远 山海关就个比较坚实点的城门,只要后金军出现在百里内,京师必定震动,那个时候先不说皇帝要出去狩猎,就是各部能留下多少人? 难道还真的要如说的这么轻松一样要跟后金来赌一把??  
  作者:一直懒惰 回复日期: 03:30:56 
  再说杀毛文龙, 袁夸下五年收复全辽的海口,他当时总督关外山东河北的军事必定得先巩固自身,毛文龙是兵败退到皮岛后来当了魏千岁为干儿子,抱了魏的大腿提拔成总兵的,应该是阉党一系的.一直以来毛没有收复一城一地毫无战攻所辖之地又十分重要,并且毛的军纪败坏.袁持圣眷正隆为了五年复辽 势必要解决掉毛这个不利因素. 于是就矫诏杀了毛~~ 感觉很正常 实在不至于为毛文龙来翻案吧.  ——————————————————  呵呵,要说阉党,那年头朝里有几个不是阉党的?袁大人自己当年还不是为魏阉立过生祠?拿这个来指责毛文龙可就太可笑了  毛文龙没有收复一城一地毫无战功?别的不说,东江镇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袁大人到宁远以后又收复过多少失地?  毛的军纪败坏,呵呵,这是典型的抒情口吻,那年头的明军有哪个是军纪严明的?
    呵呵,要说阉党,那年头朝里有几个不是阉党的?袁大人自己当年还不是为魏阉立过生祠?拿这个来指责毛文龙可就太可笑了    毛文龙没有收复一城一地毫无战功?别的不说,东江镇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袁大人到宁远以后又收复过多少失地?    毛的军纪败坏,呵呵,这是典型的抒情口吻,那年头的明军有哪个是军纪严明的?  -----------------------------------------------------------  魏阉当权时天下遍布生祠,袁在宁远也有,但是袁的座师及相关保举他的几人都是东林党,而且宁锦大捷后袁因功获罪 这跟魏千岁的干儿子毛文龙同志有很大区别的吧.  东江镇就是皮岛~~后金从未占过,只是毛文龙当时兵败逃亡召集旧部之处,因为后金水师不行 才得以坚持. 袁筑宁远城使的明的防线自山海关向北平推200里.  当时袁督师夸下5年平辽,首要便要整顿军纪,一统关外军制.袁对毛劝不行吓不行 为了解决掉这个大障碍在5年大限的威逼下杀毛也不得已为之, 只可惜袁没得到那5年时间~~~~~
  袁的座师是熊廷弼,他可是楚党,当年下狱倒是跟东林有莫大关系,呵呵  毛打出个镇江大捷不说,还开辟出一个军镇,而且至少一年一战,这就是所谓的“没有收复一城一地毫无战功”?宁远本来就是明朝地界,只不过高第太渣想内逃而已  劝不行?吓不行?袁大人怎么劝怎么吓阿毛了?再说了,不听他话就要杀头,袁大人“擅权斩帅”的罪名反倒坐得更实了,嘿嘿
天启元年(1621) 毛文龙策动后金的镇江(九连城)守将陈良策反正,一举占领该城,侥幸成功 这就是所谓&镇江大捷&.到崇祯二年(1629)毛的地盘还是皮岛一地, 宁远的有无对于当时明的北防线来说一目了然 如无袁明不可能把后金挡于山海关200里外的宁远.  
袁自当辽东巡抚以来就想掌握东江镇,并上过《策画东江事宜疏》,最后袁崇祯二年五月底去双岛,六月一日见毛,五日杀毛中间难道只是吃饭睡觉?不旁敲侧击威逼利诱?可惜毛水火不侵懵懂不解.     再者袁崇焕座师是韩爌.韩爌是东林党著名领袖之一,曾做过泰昌、天启、崇祯三朝的大学士、首辅.  关熊廷弼何事?不知道楼上的知道什么叫座师不?
  好象牛人都去度假拉,这样的贴,我们这样的水平虽然不同意,但水平不够,希望过了节有高手来反驳
  倒,毛文龙起到不过的是一个侧翼牵制的作用,你难道还真指望他跑到正面去跟人家扛啊?到崇祯二年毛文龙的地盘只有皮岛不假,但这可不代表他始终只有皮岛这一块地方,不看看丁卯之役里他全家四百多口是在哪里被杀的。能让后金调三万多人专程去征伐,这就是你所说毫无寸功未收片土的毛文龙?  因为毛文龙跟袁大人步调不一致,所以就捉起来杀掉,这个难道不是坐实了“擅权斩帅”的罪名?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1,袁大人很能守,是明朝在辽东的骨干;2,毛文龙在辽东起一个重要的牵制作用;3,袁大人杀毛文龙是个大错;4,袁大人和毛文龙,俩人都是冤案  袁大人的座师是我记错了,呵呵
<span class="count" title="31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9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红衣大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