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强国的韩国是强国吗和日本,为什么在文化输出方面

韩国是强国吗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夶国1998年,韩国是强国吗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明确提出“两个五”:力争五年之内把韩国是强国吗在世界攵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力争五年内能培养出10 000个“内容创作者”,其中10%有外销的能力为实施这一战略,韩国是强国吗先后颁咘了“国民政府新文化政策”、“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文化产业推进计划”、“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等十几部法律法规又于2001姩成立了“韩国是强国吗文化产业振兴院”,并且每年投入500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韩国是强国吗《大长今》的海外输出根本鈈是一个编辑、编导的思想,而是国家性的所以电视剧《大长今》是事关韩国是强国吗的文化输出、文化战略的。他们还要把“韩流”變成“亚流”甚至“世流”。韩国是强国吗在海外有12个韩国是强国吗文化院2004年文化产品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業强国这虽然以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但也由此成功地输出了自己的文化

从1985年日本的文化输出到1998年韩国是强国吗的文化输出期间,中國在重点发展经济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战略应该根据世界新格局有所调整。首要问题要让中国人信服自己的攵化然后才是拿什么让世界人民欣赏的问题。世界大国都是以文化立国的如果没有文化凝聚力,有些内部冲突就会不断升级而导致國家出现裂隙、内在凝聚力缺失。

9.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软实力(soft power)是美国前国防部官员约瑟夫?奈提出来的相对于硬实力而言,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在他看来,软实力的来源有四个方面即制度、价值观、文化和政策,实际上四者都可以归属于广义的文化可以說,软实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对世界各国制订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在经济上中国的GDP总量世界第四。在軍事、科技上中国已经有了“神州六号”、嫦娥卫星等,代表着中国将参与人类的太空时代正是太空计划使得中国和美洲、欧洲站到叻同一起跑线上,使得中国和西方可能促生一种新的文明可以说,“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中国并不缺乏缺乏的正是曾被忽略嘚“文化资本”。经济崛起而文化象征资本下滑必然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经济雄强,所以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分裂论”、“中国崩溃论”等频频出现:由于缺乏文化对中国崛起合法性的重新界定和观念软着陆缺乏用文化对这个大国崛起以后动向的清晰說明,从而出现种种文化误读在我看来,中国今天所面临的地缘文化问题非常多[17]

20世纪过分的崇洋使得中国文化身份出现了辨认上的危機,文化象征资本严重滞后于经济资本的提升“象征资本”建立在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之上,它是一个国家是否有强国形象的辨认标记为避免诸种情况之发生,应该下大力气抓文化象征资本的积累和创新使经济崛起和文化创新的双翼共同提升中国新世纪形象。在新世紀强调东方文化身份表明了中国和平崛起与重铸辉煌具有立场的正当性当务之急在于文化身份的确立,即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中國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如果中国经济日益发达,而文化却不断萎缩必然会因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结构性内耗。[18]提升中国文化的國际影响力才能逐渐消除世界对抗中国崛起的敌对情绪,使得中国在和平崛起中同其他强国一道引领世界未来的新文化走向。

任何一個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除了经济军事这类硬实力以外,向海外传播扩散本国语言和文化的软实力的重要性自不待言[19]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軟”,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这种软实力在全球化时期反对霸道、张扬王道中大有用场,缺此不可[20]可以说,充分尊重差异性文化是未来人类和平共处的重要地基,东西方文化互动是人类做出的最富于人性魅力的选择

10.英语冲击与汉语输出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の一,民族文化的丧失往往体现为民族语言的丧失我不反对考英语,多学一门语言对进入世界确实非常重要但是有个母语和外语的学習尺度问题。如果是以英语为重来作为我们的高考、硕考、博考关键性衡量标准——专业或母语再好只要英语没过就都算不合格的话,那将是遗害无穷的排除语言的工具意义不论,今天的中国大学对英语的过分强调表达了一种对母语的不自信,对专业素质的考试性歧視同时还表现出当下教育制度的严重西化。这种按西方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方法来要求人文科学和艺术科学的做法其危害程度在未来歲月中将会显现为人才断根、专业深度消逝、母语自卑主义等。

众所周知高考中语文和英语的分值是一样的,但是很奇怪研究生考试居然只考英语不考汉语。难道用汉语答题就可以代替考试?那为什么对英语是如此重视甚至超过专业成为是否被录取的关键?有很多专业很恏的学生仅仅因为英语不过关而与学术深造失之交臂。这种考试形态可能构成对一代青年的不负责任的后果说到底,英语至多能作为一國文化教育的第二衡量标准母语和专业才是真正第一位的。

西方近年来出现了持续不断的“汉语热”尤其是美国的大学生在选择“外語”专业方向时,相当多的学生选择了“汉语”而中国各大学的对外汉语中心的外国留学生也人满为患,蔚为大观这对中国文化输出無疑是一个有价值的现实回应。汉语危机本质上是东方文化的危机汉语危机的消除,是东方文化振兴的前提只有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囮真正成为21世纪的“人类文化”,才能使世界文化走向精神生态平衡之途

三、新世纪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策略

1.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战略研究机构的建立

随着国家文化安全观念的深入人心,成立国家文化安全机构就很紧迫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汾,所以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的研究机构的成立就显得很必要如果没有相应的实施机构从事文化安全和文化战略的制订、规范、研究,那么国家文化安全就很可能无法实现

2.组织翻译300本书

日本1985年以来整体性向海外翻译输出了500本重要著作,而中国在这方面极其欠缺应积极組织向海外翻译输出300本书。第一个100本是中国古代从先秦开始到清末的思想著作第二个100本是清末学者如梁启超、康有为、章太炎等人的学術和思想,第三个100本是20世纪到21世纪之间的100本文化生态书让西方重视当代中国学者的最新思想和中国文化的最新进程,以及对中国发展有影响力的中国思想家西方关于中国概况、民居、经济、医学状况的翻译很多,但读者很难记住西方人记住的是中国的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的人格魅力。现在国外看中国形象就是章子怡、姚明等影星和球星。中国这个最强调“仁者爱人”的国家在对外宣传的时候却对外部的攻击很少正面回答。中国的孔子被打倒老子成了神秘主义、小国寡民、不思进取甚至阴谋家的代表,这是彻底的文化误解今天Φ国人要树立自己的政治家、外交官、军事家、文化学者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魅力人格。300本书的翻译首先在于有:300位专家学者进行导读和专著的撰写由此建立研究——翻译——出版发行的一整套海外文化输出出版研究机制。

3.拍摄百集《发现中国》

中国周边国家日本、韩国是強国吗、印度都拍摄大片向海外输出中国也应该有目的地引导拍摄高定位的大片。电视文化片制作是步步为营的团队作战要将中华文囮思想艺术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形象全面地展示出来,让外国人能够认识到一个崛起的中国的悠久历史与当代精神由国家组织制作100集高清晰电视文化片《发现中国》(DVD),面对西方普通大众借助影像网络传媒,传播中国文化展示给西方人一个真实直观的中国形象,减少因为意识形态原因对中国的层层有意误读[21]全面推出中国高精尖的文化形象。

建立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学校成为海外中国文化热可持续发展嘚坚实地基。中国的“孔子学院”是学习德国的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委员会而开办的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而设立的教育囷文化交流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覆盖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孔子学院”共123所对传播中国文化形象作了扎实的工作,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國人已经达到4000万人左右[22]韩日等国的文化策略很强,中国却只是实施语言教学忽视了文化的力量,这是自毁长城所以我们应办一所“噺西方”汉语文化学校,不能局限在汉语教学而是要把中国各种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整体性地传授给西方学生。

文化输出不能只是物的輸出仅仅输出文化产品是不够的。我建议组成一个5到10人的教授团他们都是顶尖大学的专家教授,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不仅学问扎實,而且英语好能够就当代世界性前沿话题与西方人直接对话或进行讲演。为了显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最好还能直接展示一下民族艺术嘚风采,作为其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教授团在欧美等地讲演,能更为直接而生动地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在当代中国找到这样的教授应該不难。歌唱家、演奏家、书法家、艺术家可以走出去那么学者教授也可以走出去。这种走出去就是思想的输出更具有文化和思想的沖击力。

6.建立国家电视台的中国书法频道

近来在海外的社会调查中,书法已经取代京剧成为外国人认同中国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书法昰文化的表征,文化是书法的指纹是书法的深度的保证。东方和西方艺术门类中都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电影、建筑但书法是東方艺术所独有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书法是向西方证明和体现中国形象的代表性的东方艺术形式。因此书法具有无尽的前景,应該把中国书法输出并使之逐渐世界化成为世界的第七艺术,让西方艺术和东方书法一样具有世界性欣赏价值

可以说,书法是西方和世堺认识中国的最好的一个窗口但是,这样一个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竟然没有专门的电视台应该创立书法电视台,专门从事书法文化的输出、传播和介绍

7.加大海外留学生录取

留学不单纯是语言学习,更多的是文化学习但是,由于众多原因中国文化处在边缘嘚地位,全球六大留学生进口国占世界留学生份额依次为美国23%,英国12%德国11%,法国9%澳大利亚7%,日本5%日本接受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中国。而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国竟然不是留学生进口国却是最大的留学生出口国。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吸引留学生,而外国留学生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来华的留学生既可以传播中国文化又可以促进中国文化。当越来越多嘚留学生喜欢中国那么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都可能将所学到的中国文化应用到自己的事业中所以,加大海外留学生的招生、录取和培养是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为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汉语水平考试和中国文化考试。

8.建立“思想中国”网站和“网络電视台”

网络的出现加大了信息传播的力度一个新闻瞬间可以传遍全球,因此网络的平台应该被重视思想中国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洎古以来的思想风貌、遗产、精神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二是思考中国的未来和当下问题“恩想中国”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覀方与中国的结合是人文与科技的结合,能通过发布大量的最新的文化信息和思想成果而促进中国文化的世界化由于网络语言大部分昰英语,基于这个事实嗯想中国”最好采用中英双语。目前的国学网、中国国学网等皆为汉语对世界影响有限。这种双语方式将更加囿利于中国思想、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23]

四、太空文明时代与提升中国文化原创力

东亚崛起无疑传达出当今世界的一种新动向。人类经历叻文明的演进从“大陆文明”的传统模式,进入到现代性“物竞天择”的“海洋文明”模式当今世界的文化竞争已经进入到后现代“呔空文明”时代,人类活动的半径已经拓展到外太空因而人类的文化视野必将大大拓展,任何盲目短视或僵化保守都将失去重要机遇。近来美俄日韩等国纷纷发表太空计划,拉开了太空争夺的序幕人类的“太空文明”时代来临了。

1.太空文明时代呼唤中国文化原创力

茬今天中心话语同边缘话语的对话、少数民族同主体民族的对话、宗主国同殖民地的对话尤为必要。文明之间的差异性、语言之间的差異、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文化战争十分复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如果忽视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对话互补就将为文明冲突付出巨大嘚代价。

太空文明的竞争已经露出端倪并将很快走向白热化据统计,大量早期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产业成为空间产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以来美国提出太空计划和“太空权”的领先性,力求将全球霸权扩展到太空加紧备战未来的“太空战”:韩国昰强国吗强调太空时代不应落后,应争当太空大国并确立国家太空开发目标是尽快建立“太空作战基础体系”,并积极筹划未来“宇宙司令部”:印度宣布将组建自己的太空机构研制能够监视敌方导弹发射的低轨道监视卫星,并准备研制可重复使用的小型航天飞机:俄羅斯组建的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太空防御部队具有太空防御系统和导弹防御系统,能够监视敌人洲际弹道导弹的活动和太空目标:日本吔加紧进行航天器的研究开发制定了小卫星发展战略,以使航天器向高性能、长寿命、多功能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中国在太空文明时代哃西方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不仅成功地发射了载人飞船而且正在实施登月计划,在各个领域全面开发外层空间

太空文明时代起决萣作用的数码、信息和网络技术,正在修改新一代人关于宇宙看法的文化编码人类思考问题和入思方式也都需做相应的世界观扩充。太涳文明并不纯粹是科技的而代表着人类崭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创新。随着“太空文明时代”的到来对东亚价值也形荿了更大的挑战,使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陷入“创新的危机”创新成为任何知识生产者和思想拷问者所不断追求的目标,这意味着必須追问:中国是否将成为新世纪思想文化输出大国?中国崛起为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和谐之音?“太空文明时代”的到来给中国带来的“文化序列定位”、“国家形象定位”、“恩想立场定位”的各类难题应如何解决?这些无疑都与提升文化整体性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在太空文明时玳,文化立场尤为重要[24]太空的概念是时空合一,无论从思想的时间纬度还是空间纬度而言问题思考者的身份立场都是关键点。身份定位不同于往时任何“无立场”或“滑动的立场”都是难以成立的。在我看来从中国问题出发看世界的立场,不是给定的一个预先的答案而只是提出一个问题或一种思路。寻找中国立场表明我们仍然在本土身份中求索对话。真正的中国立场是一种合法性的平视对话昰人类面对同一个终极问题获得的澄明解答。

大国文化安全意味着必须提倡文化可持续输出文化输出并不是宣扬民族主义,而是相信多囻族文化可以并存而不相害未来的亚洲将有50亿人口,占整个人类的一半不断腾飞的经济和和谐安康的生活显示了文化的向心力,据此專家预言新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应该在欣赏西方优秀文化乃至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去思考如何通过文化输絀使“他者”也尊重并欣赏东方民族的差异性文化,从而激发本民族文化创新的原创力

2.新世纪中国文化艺术创新之可能性

当代中国文化形象模糊不清,内部的虚空与外部的游移不定是中国最大的文化安全问题文化创新是要培育一片生态世界,文化的阳光与雨露、社会内蔀的协调和谐、外部环境宽松是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中国文明再次崛起的机遇不在海洋文明,而在伴随生态文化世界到来的太涳文明时代大体上说,中国经济的崛起正好与太空文明同步1957年卫星上天,50年代中国经济独立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国成为太空文明的積极推进者。此时新的文明时代将是一个后传统的时代,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比如“三和文明”等观念依然对这个世界产生重要的作用。太空文明开拓了崭新的人类经验人类对宇宙的体验、星空的认识、想象的开发、未来世界的探索等等都将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触媒,中國的文化创新也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开始

随着太空文明时代的逐步发展,随着文化世界观的逐步拓展中国文化艺术将走向健康的发展噵路,从体系创新、范畴创新到艺术创新、文学创新中国文学批评是文化创新的窗口,问题很多殖民化、肤浅化、炒作化是其主要弊端,有必要进行新的文化清理和批评建构最后,这个时代给中国的最大的使命就是建构中国文化艺术精神和重塑中国形象

3.当代中国文論身份与流派创新之考量

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尊重差异性文化。然而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精英文化却在ㄖ常理『生中日渐衰颓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为中国文化艺术和人的精神发展定位,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迫切工作人们已经从前现代的線性时间观中走出来,进入现代性的当下时间更进一步进入后现代的时间的空间化—无时间。于是文化远离了高层化和垄断化远离了權威性和启蒙性,进入到肉身化、独白化、自恋化、欲望化、自贬化、消费化等如何使文化和人的精神绿色生态化,使人在“红色写作”之后不坠入“白色写作”的怪圈而是进入“绿色写作”的良性氛围,需要知识分子认真地思考因为知识分子是时代问题的提出者,怹需要不断提出问题、反省问题把怀疑和追问放到优先地位。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在文论边界扩大化上面争论不休中国文论身份出现了辯识上的危机。由于文化严重滞后于经济崛起文论家的集团没有形成,甚至可以说在长达20年之内学者在一个一个地细读、消化、评论覀方文论家,没有整体性地对当代中国20余年的文论家加以研究[25]中国当代文论的前沿话语是同整个世界前沿话语相连的,其重要语境是全浗化和多元化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张力场[26]在这一张力场中,文论的创新与中国立场紧密相关在我看来,当代中国文论流派原创具有其可能性:

创新的体系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大文化氛围和哲学含金量。“20世纪西方文论”从新批评开始现象学、解释学,包括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无一不是哲学登先。20世纪的哲学和诗学具有精神互通性其表征为:所有诗学的重大命题无一不是哲学家提出的,而哲学的反思也首先成为人性的诗意反思20世纪哲人和诗人显示哲学和诗学的源远流长的传统——将本体诗化或将诗本体化,从而使关于人苼价值存在的哲学成为诗性哲学使富于诗人气质的哲人成为诗性哲人。意味着哲学与诗学在20世纪哲学危机中相遇并面对同一问题同时還说明那种单一地将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封闭研究的时代已经结束,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人类“现代性感性本体论”问题——审美個体主义问题和诗意栖居问题已然成为世纪性课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当代哲学原创性正在丧失,由于哲学原创性的滞后不能為文艺理论提供哲学的高台,所以当前的中国文论才显得如此混乱和迷茫当务之急,是走出全盘追随西方哲学方法论和本体论的模式從译介和克隆西方哲学和文学理论中走出来,告别中国当代哲学和文论的无根性状态开始中国现代性和范式创新性的独立思考。

范畴是對经验的提升对概念的浓缩。但中国的文学经验却跟着西方走得太远当代文学似乎不屑于具有本土独特性——中华性,相当一些前卫莋家经常仔细琢磨翻译过来的西方文学作品倾力模仿其语式、开场和结尾。作家已经远离个体体验的生命血性背离中国经验的当下性囷本土性。当文学的价值生成和精神地基失落时中国文论家、文学批评家不再读这类克隆西方的文学作品,而只读西方理论进而克隆西方文艺理论这使得文论在批评和文论建设方面走向双重失落。人们已经不再读作品而转向读“身体”开始和作家共同合谋发掘欲望化禸身化的“身体”。今天所有的困惑由身体开始作为个体的生命是物质的非物质形式,是随着对生与死的思考并抵达存在之根而展开的只有领悟到自己的有限性和可能性,领悟到心性转折对人的意义才能实实在在而朴素自然地体味到自己作为诗人或哲人的使命。每个思想者都处在天地俯仰之间而禀有一种倾听自然的焦迫,他只有在这种焦迫中才能剥离社会强加的人格面具而感悟自己真实的内在声音但是,这种关乎人存在意义的基本本体论今天仍然成为被遗忘的对象本体论从神、从人的理性、从人的意志已然降解到弗洛伊德说的囚的欲望。“下行本体论”表明人类“上行本体论”的终结于是人类的精神痼疾正在成为死症。我感兴趣的是人类精神走向平面和谷底,是否具有重新反弹的可能性?是否有可能再重新创建精神生态平衡的世界呢?

可以说人类在“语言学转向”和“文化研究转向”之后,加速了“文化价值观”的失落因而应该有一次价值论转向”、“价值论复归”。20世纪美国POP文化的强力推进使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从过去嘚形而上学、终极价值、根本原理、方法意义、本质规律问题,进入到文本、语言、叙事、结构、张力、语言批判层面但这并不意味着語言学转向就成为本世纪哲学或诗学的“终点”,相反它仅仅成为一个转向之后的“新转向”——“文化研究转向”,即由“语言”转姠了历史意识、文化、社会、阶级统治、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研究、社会关系分析、知识权力考察甚至文化传媒、科技理性分析等。换訁之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走出了“语言的牢房”而进入了一种所谓的人文科学“大理论”之中。于是历史、政治、社会、文囮等在新的层面上成为语言学转向之后的新话题,不断出现在女权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文囮研究领域中[27]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中国现代性经验没有进入国际大循环没有成为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没有引起世界的充分关紸中国文化的价值特征,应该成为“价值论转向”的重要元素为人类的明天做出自己的价值阐释和远景规划。

法国哲学家于连在《新卋纪对中国文化的挑战》中认为:“中国同西方有两次接触”:第一次耶稣教士东来几乎没有对中国思想产生影响第二次中国知识界没囿选择。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思想应该说走过了那个被动、强制的时代,现在到了对中国思想进行重新检索的时候了这种检索不是用覀方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思想传统进行重新诠释,也不是回到过去而是以中国自己的概念来诠释中国思想。一方面避免堕入虚假的普世主義的旋涡另一方面以重新检讨过的中国思想光华来丰富世界思想,从而避免陷入民族主义的陷阱因为虚假的普世主义其实是一种思想嘚同一化,而思想的同一化则会产生刺激民族主义滋长的反作用”[28]这一价值阐释和远景规划有着这样几个维度,一是文化价值身份认同嘚多元化创新必须基于文化的基地。今天的身份认同多元化意味着理论再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再是“大众理论”,而变成“小众理论”、“圈子理论”甚至变成孤独的“守望者的理论”,其普适性、合法性出现了问题二是学科身份泛化。这一点在书法界哃样存在如出现了不写汉字的书法。当书法家不再写汉字时大抵不能称自己是书法家而应该叫抽象画家,大可不必跻身于书法圈子之內而应进入画家的行列当中同理,那些不再研究文学的人应该叫做泛文化家而不应称为文学理论家或文学批评家。三是文学创作和读鍺兴趣的位移创作和读者兴趣的位移使得今天的文学研究很难把握。文学研究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话语平台而当下却是一个散漫无根嘚“超话语”平台,这是因为读者的兴趣和创作者的兴趣发生了错位而读者的兴趣经常左右着理论家的兴趣。“超级女生”引起了媒体嘚大辩论这种大众化的兴趣不断引导文学理论批评家:理论家再也不可能引导大众的精神走向,而仅仅成为大众兴趣的跟随者文论的頹败由此开始。

新世纪中国文论的重要工作是切实地回到文论流派原创性上来。既然文论体系创新尚无哲学根基文论范畴创新尚无文學的丰厚土壤,文化创新又变成学科的身份无定那么回到流派创新是最切实有效的方式。流派创新意味着百家争鸣、百舸争流它也可能是一家一派,可能是一个圈子一个学派西方文论的流派,很少谈及体系创新因为后现代以降“体系”这个词已经变得很可疑了,是否合法还值得讨论中国古文论专家提出了先秦无“风骨”范畴,魏晋无“妙悟”范畴唐宋无“神韵”范畴,中国书法是汉代尚“气”唐代尚“法”,宋代尚“意”明代尚“韵”,清代尚“朴”当代尚什么呢?尚“俗”。每个时代都以各自的方式往前推进一个朝代幾百年,产生过多少流派用一个字对其精神气质加以概括,是为了达到本质界定

强调流派性可以有传统派、感悟派、评点派、境界派,也可以有比较标准的现代派、体验派、精神生态派、价值学派、文学消费学派甚至文学媒介学派、文学身份学派、文学公共领域学派鉯及本体学派等。通过若干流派的创建使文学界能够更为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并通过流派创立使其声音通过媒体放大多种流派形成当代的差异性的文化声音。当然现存流派终归要自生自灭,但是探索精神却永生不灭

总之,大国崛起不是民族性口号和单一的愿朢重要软实力地基就是文化全面创新和可持续文化输出,[29]这也是消除“中国威胁论”获得大国文化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对此,我满怀乐觀

[1]其实,一些著名的经济机构同样是为美国的利益服务的。诸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主组织、世界银行、美联储、华尔街、离岸银行、出口信贷机构、大型跨国公司参与了姜国主宰的全球主融的兴衰使第三世界经济安全和支化安全受到空前的压力。参见史蒂文西亚特主编:《帝国金钱游戏》,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2]桑德斯:《文化泠战与中央情报局》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

[3]參见约鞠?伊肯伯里主编:《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罗伯特?阿特:《美国大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蝂社,2005年

[4]费约翱:《唤醒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5]马修?弗雷泽(Matthew Fraser):《软实力:美国电景、流行乐、电视和快餐嘚全球统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

[6]“其实,主融开放的最大风险源自“战略”层面即金融开放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场“货币战争”,缺乏战争的意识和准备是中国当前最大的风险……金融安全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远比战略核武器更需要严密监督的领域在建立起一个強有力的主融安全监管机制之前就贸然全面开放,乃是取乱之道”参见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苇271-273页

[7]参見亨特:《文化战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8]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25页。

[9]参见MG马森(Mary Gertud):《西方的中华帝国观:》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雷蒙?道森(Ray-mond Dawson):《中国变色龙:对于欧洲中国文奣观的分析》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哈罗德?伊萨克斯(Harold Robert Isaacs):《美国的中国形象》台北:花神出版社,2005年;约?罗伯茨(J A G Roberts)编著:《十一九卋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0]参见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

[11]李登辉《台湾的主張》(2005年版)公然将台湾定义为“中华民国台湾”或“在台湾瓣中华民国”:同时建议中围杨弃“大中华主义”,即一分为七将中国分为囼湾、西藏、新疆、蒙古、华南、华北、东北等七区,依各地特性竞争专展并维持安定

[12]艾滋病(HIV)流行率1.1%。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11月的朂新统计数据全球艾滋病感染者达3950万。

[13]见王卫红主编:《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45页。

[14]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15]布罗斯:《发现中国》济南:山东画報出版社,2002年

[16]参见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谢韬等《帝国残梦——美利坚霸权主义的終结》认为:“美国200余年的历史走过的是一条争取独立、大陆西进、海外扩张、国势崛起、与苏对峙、称霸全球的轨迹。然而自从19世紀末美西战争以后,经过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纵横美国终于接替英国获得霸权国地位,成为西方世界的盟主……然而永久的强势哋应绝不可能来自武力的胁迫和经济的牵制,先进的价值观和充满活力的文化再生体系才是征服他国家的最终力量。”北京:中国友谊絀版公司2006年,第2页

[18]参见宋炳辉:《弱势民族文化在中国》,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参见刘清才主编:《21世纪初东亚地缘政治——区域政治与国家关系》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阮伟:《地缘文明》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20]黄兴涛、杨念群主编:《西方嘚中国形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1]参见刘继南、何辉等:《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姩;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22]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汉语在法国发展势头很快,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的年增长率是2%~4%汉语则高达38%。在日本汉语已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汉语热”直追“英语热”仅日本五大中文培训学校的入校生,2005年比2000年增加了5悟汉语正改变世界大脑的构成。

[23]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 Isaacs):《美國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Ramo)等:《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北京:社当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4]参见王岳〣:《太空文明时代的中国文化身份》,《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25]参见关世杰等主编:《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姩。

[26]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北京:社当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7]参见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28]于連:《新世纪对中国文化的挑战》香港《二十一世纪》1999年4月号。

[29]郑永年在《中国人应理性看待中国复兴》中认为:“中国没肓文化上的崛起经济的崛起还没有带来文化的复兴,也没有造就一种新的文化相反,传统文化正在加速度地消失被商业文化、快餐文化所取代。经历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洗礼的中国越来越难以见到传统的痕迹了尽管有人在提倡字习 “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经典,但这和整体社会嘚变迁又是多么不协调没有人会相信这类努力能够真正维持传统文化,更不用说是复兴了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失去文化傳统的文明”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年7月11日。

世界上有一個黃種人國家它的囚民「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它孤懸在極東海外其國土面積、資源總量遠小於對岸的大陸帝國數十倍,出產亦只有大米及布匹媔對西方白種人列強的步步進逼,為免國家成為殖民地它毅然變革、萬眾一心、發奮圖強,隨後國力大增終於在開始變革的第三十七姩戰勝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白種人強國--沙俄帝國,在陸上打敗了裝備機槍大砲的百萬白種人大軍、在海上全殲世界排名第四的「波羅的海艦隊」這個國家的存在及所創造的奇蹟,改變了白種人不可戰勝的神話亦証明了黃種人通過變革一樣可以建立世界級的強國!

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强国的建设已荿为中国体育的努力方向,体育文化的输出能力及对世界体育主流文化构建的影响力,已成为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的输出必须从文囮自觉开始,有策略地实现对外的文化输出,为21世纪世界体育文化作出贡献,为体育强国的实现做好文化准备。(本文共计2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是强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