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赵忠尧为什么未被授予中国诺贝尔奖奖

我的位置:
大师的大师!他口吃还方言教学,却培养了新中国79位院士、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洞见Neo
摘要:叶企孙终生未娶,将学生视若己出。他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详细记述着每一位学生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因材施教:他不仅为每一个人制定好学习方向,还在生活上给予悉心照料。
他口才不好,还有口吃,且用方言教学,却培养了新中国79位院士,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999年受奖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3位和他有师承关系,其中9位是他的直系弟子;
他终生未娶,无儿无女,却是桃李满天下;
他是“大师的大师”,在乱世之中为了中国教育倾尽所有,以一己之力撑起了这个民族现代科学的半壁江山。
他,就是叶企孙。
日,叶企孙出生于上海。那是一个书香传世的开明士绅家庭。因此,在他的身上你既能看到传统文化熏陶后的儒雅之气,又能感受到从大洋彼岸吹来的自由进取之风。
1913年,未满15岁的叶企孙走进清华学堂。而早在两年前,他已经被录取。
清华学堂,即清华大学的前身。它的身上,承载了一个民族太多的屈辱与坎坷;同样,这样的负重也沉沉地压在每一个清华学子的肩头。
叶企孙,也不例外。
“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叶企孙开学后在一篇日记中如是写道。
191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留学生合影,第2排左起第6人为叶企孙。
1918年,叶企孙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与他一同登上这座现代文明巨轮,前后的同行者有:梅贻琦、赵元任、胡适、金岳霖、吴宓……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顶梁之柱。
“吾国人不好科学,而不知20世纪之文明皆科学家之赐。”“中国之落后,在于科学之不发达。”投身在现代科学的汪洋大海之中,叶企孙比任何人都能明白国家落后的痛苦根源。
于是,他奋起直追。
23岁,一篇博士论文技惊四座。中国人的名字,第一次载入经典物理学著作。叶企孙也成为了现代科学中第一个扬名世界的中国科学家。
如果叶企孙坚持“科学家”的人设,他的人生或许会顺利很多。只是,有些人的命运或许早已注定:“中国人的研究是一个人单独在研究,没有继承,但科学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十七八岁的叶企孙在《中国算学史略》中痛心地说道。于是,他选择在欧美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黄金年代急流勇退,回归故土。他立志要在中国这块现代文明贫瘠的荒漠中,播撒下“科学救国”的希望。
这不仅需要无边的胆识,还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为此,叶企孙压上了他半个世纪的身家性命。
这是他的座右铭,今后也成了他对学生的金科玉律。
清华大学1932年度务会议成员合影。左起:叶企孙、陈岱孙、冯友兰、梅贻琦、杨公兆、张子高
1925年,清华大学在乱世之中完成了华丽转身。这座后世被披上神圣光辉的象牙塔,终于迎来了它宿命中的两位主人:梅贻琦和叶企孙。
叶企孙正式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不过,这是属于叶企孙“一个人的大学”。
因为,整个物理系只有他一名教授。
一年级:普通物理;
二年级:电磁学;
三年级:光学。
于是,在清华园中同学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个快步疾行的身影。那是一个年轻的教师:衣着得体、儒雅俊朗、面貌温和,目光充满了坚定。
民国时期的清华园
“老师说话有点口吃,但是他讲得很慢,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很好得记下来。话不多,但是每一个字都很精炼。”
70多年后,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的王大珩在回忆青年时代的这位恩师时,脸上依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叶企孙口才欠佳,有时候连国语发音都有很大的偏差,但是所有的学生都以他为傲。
不仅因为他渊博的知识给予了这些学子“久旱逢甘霖”般的滋养,更重要的是他宽阔的胸怀让他们感受到了“春风沐雨”般的父爱。
叶企孙注重“理工会通”,他的学生没有一个“书呆子”:
他们或许没能成为科学家,却是名震一时的工程师;
即便不能成为工程师,也可以去中学站上三尺讲台;
即使再不济也能去工厂企业独当一面……
“我虽然念的是物理,但是我会车床、刨床、钻床、银焊……”北大物理系教授戴道生,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在说这句话时颇有一股“谁说书生百无一用”的得意。
叶企孙的教育方式在现代看来无非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在那个“学风崇尚清谈鄙夷动手”的社会,他无疑是为中国的现代教育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只是,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是否又走回了过去的老路?
清华大学7号楼
叶企孙终生未娶,将学生视若己出。
他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详细记述着每一位学生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因材施教:他不仅为每一个人制定好学习方向,还在生活上给予悉心照料。
因此,清华北院的7号楼,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成为了他和学生共同的“家”。住进这里的很多人,以后都在华夏现代科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名字是: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王淦昌……
对于学生来说,叶企孙既是“严师”,更是“慈父”!
1排左起:戴中扆、周培源、赵忠尧、叶企孙、萨本栋、任之恭、傅承义、王遵明
2排左起:杨龙生、彭桓武、钱三强、钱伟长、李鼎初、池钟瀛、秦馨菱、王大珩
3排左起:于光远、杨镇邦、谢毓章、孙珍宝、刘庆龄
4排左起:赫崇本、戴振铎
“我教书不一定教得好,但是我请来的人都对得起你们,都是最有名的。”
中国的知识分子,古往今来,都有一种“文人相轻”的习气。但是,你从叶企孙身上丝毫看不到这样的秉性。为了学生们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他一次又一次地去拜访那些知名的大学者。
渐渐地,这座毫不起眼的“学堂”,终于有了和它“大学”之名匹配的实力:物理学家萨本栋、赵忠尧、周培源,化学家张子高,数学家熊庆来,生物学家陈桢……
左起:陈岱孙、施嘉炀、金岳霖、萨本栋、肖遽、叶企孙、萨本铁、周培源
为了更好的进行人才优化,他还主动辞去了物理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的职位,将它让给了物理学大师吴有训,自己则重回教学一线。
反观当下:“职称”高于“职责”、“大官”多于“大师”!我们该以何等面目面对那些在乱世中华顽强生长的教育家们?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3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站在演讲台上骄傲地喊出这句话的时候,想必默默站在一旁的叶企孙脸上也满是欣慰和自豪吧!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叶企孙是真正的无私者。
1933年,他主持清华大学,对“庚款留学”进行改革,摒弃敝帚自珍的观念,面向全国高校进行招生。
自此,中国留学史上也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从这里走出了无数精英学子。他们不仅闪耀在中国科学的光荣榜上,也在世界舞台上张扬着中国人的风采。这其中便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李政道、杨振宁。
1938年,西南联大成立,叶企孙领导的理学院其毕业生的能力,足以和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巴黎大学这些世界顶尖的学府平分秋色。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之中,能有一座名校,能有一批名师,能够触顶一个世界的巅峰,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在为之自豪的同时,是否还有一抹难以言说的羞愧呢?
此后百年,我们可否再能回归那个高度?谁又能给我们一个答案呢?
以及后来名入史册的数学家华罗庚,就是他破格录用的。
1941年清华大学校庆时领导合影。右起:叶企孙、冯友兰、吴有训、梅贻琦、陈岱孙、潘光旦、施家炀
“苟利国家身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抗日战争烽烟四起。之后清华南迁,叶企孙因病滞留天津。
“老师,我要上战场!”当一个又一个的学生向他辞行的时候,叶企孙的心中既骄傲、又担忧。
骄傲的是,他的救国理想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骨髓;担忧的是,战火纷飞的沙场他深爱的这些孩子们将命悬一线。
但是,最终他还是同意了。
而且作为老师的他也决定留在被日寇铁蹄践踏的北方,积极地配合抗日的敌后工作。
于是,这才有了每个人小时候耳熟能详的那部“战争大片”——《地雷战》。电影内容多有夸张,“一硝二磺三木炭”不过是儿童的玩具罢了。
冀中战场上那些让日寇闻风丧胆的地雷,他们幕后的功臣正是叶企孙和他的学生们。就连西方的军事科学专家看过冀中的兵工厂,也不得不开口赞叹:
“这里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技术绝对是世界一流的。”而此时兵工厂的负责人正是叶企孙最得意的几个弟子之一——熊大缜。
不过,伴随着战场上中国军队军工技术迅速崛起,迎来的却是敌后工作中的叶企孙日渐危急的困境。
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天津运往冀中,直到叶企孙被日寇逼出天津为止,他九死一生才脱离虎口。
可是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断地向抗战的前线输送着各种人才,并且亲手手书了和梅贻琦、胡适等教育界名流给全国人民的通电:“当此国难严重之际,用全国统一力量,尚虞不能挽救,欲求一省之自保,岂可得乎!”
师之大者,为国为民!
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同样学生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
“爱国和科学紧密相关,从此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这是“中国原子弹之父”王淦昌晚年的回忆录,也是为什么他可以毅然决然地拒绝国外的优厚条件,选择回到乱世中华的原因。
王淦昌归去的背影,和叶企孙留在海外最后的背影深深地重叠在了一起!
那是一代人坚定不移的抉择:他们高大、他们伟岸,他们是这个国家永不磨灭的脊梁!
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物理系解散。
叶企孙被划归北大,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教授,而在这之前他还是一校之长。
权利与职位,对叶企孙来说本就是过眼烟云,在他的心中他永远只是一名教师:
他还是用略微口吃的上海口音给学生们悉心授课;
他还是仔仔细细地记录着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缺点;
他还是经常请学生到自己的家中做客;
正如当初的那位“严师”、那位“慈父”,一切都好像没有变化。
不过,这位“严师慈父”心中却有一抹难以释怀的伤痛,那就是抗战期间被当作内奸冤杀的爱徒熊大缜。
教学之余他积极奔走,想要为学生平反。
但是,学生的冤案尚未昭雪,那个“疯狂的年代”如狂风巨浪般席卷而来,他那傲立一生的身躯终被撕扯得遍体鳞伤。
几年后,因为没有找到叶企孙的任何“罪状”,他的肉体从“地狱”中解脱,但是他的灵魂早已虚弱不堪。日,一代宗师叶企孙溘然长逝。
50年代末北京大学地学楼前合影。前排左起:叶企孙、汤佩松、李约瑟
在中国,原子弹从立项到成功爆炸,用了5年零2个月;
从原子弹到氢弹,用了两年零8个月;
4年后,第一颗人造卫星冲向太空。
这是奠定中国大国地位的惊世之举,更是属于叶企孙的旷世之作。
因为,进行“两弹一星”研发的领航者们几乎都是他的学生。都是他从近代中国最苦难的岁月中培养出来的学生。
这样的奇迹让当世之人高山仰止;这样的奇迹让后世之人望其项背!
“100年前你不顾一切,拯救这个愚昧落后的民族,我们却因历史的步伐太快,差点就把你遗忘,但愿不久的将来,盛世能如你所愿!”
这是知乎上写给叶企孙的一则留言,却也饱含了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诘问:
当我们安然享受太平盛世的时候,是否还能记起这样一位呕心沥血的老师?
是否记得他的学风?是否记得他的精神?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编辑邮箱)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第三届绿色账户微电影大赛
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推广平台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上观(沪ICP备号-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站长统计
沪公网安备 61号
解放日报新媒体研发中心技术支持为啥是这三位科学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链霉菌_凤凰科技
为啥是这三位科学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记者房琳琳综合报道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对全人类的健康构成严峻的挑威胁。特别是,寄生虫病影响了全世界最贫困的人口,成为改善人类健康和福祉的巨大障碍。
为啥是这三位科学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记者房琳琳综合报道&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对全人类的健康构成严峻的挑威胁。特别是,寄生虫病影响了全世界最贫困的人口,成为改善人类健康和福祉的巨大障碍。而今年的诺贝尔获奖者已经开发出了能够革命性治疗某些最具破坏性寄生虫疾病的疗法。 美国德鲁大学寄生虫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大村智教授共同发现了一种新药――阿维菌素,其衍生物已经有效地降低了还有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几率,在对其他寄生虫疾病的治疗中也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物显著地减少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这两个重大发现为人类抵抗致命疾病方面提供了新的手段,每年拯救数以亿计的患者,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痛苦方面贡献巨大。 寄生虫造成大范围破坏性致命疾病 我们生活中在复杂的生物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有人类和其他大型动物,还有其他大量生物会伤害到我们甚至导致我们死亡。 各种各样的寄生虫引起疾病,医学上重要的寄生虫是寄生蠕虫,折磨着世界1/3人口,特别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亚和中美洲以及南美洲影响普遍。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就是寄生虫引起的两种疾病,顾名思义,河盲症(也称盘尾丝虫病)因导致眼角膜慢性炎症最终会导致患者失明,而困扰超过1亿人的淋巴丝虫病会引起慢性水肿,导致终生残疾,比如象皮肿(淋巴水肿)和阴囊鞘膜积液。 疟疾是我们已知与人类共存最长时间的疾病,它是一种由单细胞寄生虫引发的蚊媒疾病,单细胞寄生虫侵入人类红细胞引起发烧,严重情况下造成脑损伤。世界上有超过34亿人口处于感染疟疾的风险之中,每年有45万人深受其害,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细菌和植物中找到抗寄生虫新疗法 进过几十年的发展,持久治疗寄生虫疾病的进展有限,但今年的获奖者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局势。 大村智是日本的微生物学家,是分离天然产品的专家,他专注于一个细菌群落――生活在土壤中的霉菌,这种菌类会产生大量抗菌活性剂(包括1952年的诺贝尔将获得者塞尔曼沃克斯曼发现的链霉素)。大村智教授用独特的技巧发展起大规模培养和表征这些细菌的方法,并从土壤样本中分离出新的链霉菌菌株,还成功地在实验室中培养出来。从数千个不同的培养皿中,他选出大约50个最有希望的菌株,并进一步分析它们对付有害微生物的活性。 威廉坎贝尔是在美国从事寄生虫生物学研究,他获得了大村智的链霉菌培养菌株并继续探讨它们的功效。坎贝尔的工作表明,一个培养菌株中的成分可显著地防止家养农场动物受到寄生虫的感染。生物活性剂的纯化名称为阿维菌素,随后经化学改性将之发展成一种叫做伊维菌素的更有效的化合物。此后对伊维菌素在感染寄生虫患者中的人体测试结果显示,它可有效杀死寄生虫幼虫(微丝)。大村智和坎贝尔共同发现了这样一类新的具有超强疗效的抗寄生虫药物。 疟疾的传统治法是奎宁,但是其治愈成功率在逐渐下降。上世纪60年代末,根除疟疾的努力都失败了,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屠呦呦转向开发传统中药对抗疟疾的新疗法。她从大量中草药中选取对抗疟疾感染,青蒿成为备选对象,但是,结果却与预期的并不一致,屠呦呦重新开始查找古典医书,并发现了引导她成功从青蒿中提取活性成分的线索。屠呦呦首先证明了这种后来被称为&青蒿素&的成分能够高效治愈感染疟疾寄生虫的动物和人类。青蒿素代表了一类新型抗疟疾制剂的出现,能够在发病初期快速杀死疟疾寄生虫,并展现了它在治疗严重疟疾上前所未有的功效。 阿维菌素、青蒿素保障全人类健康 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寄生虫疾病的治疗方法。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维菌素在世界各地获得很好的使用,能够有效对抗各种寄生虫,不仅副作用有限,还免费在全球发放。伊维菌素改善了数以百万计的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患者的健康状况,为世界最贫困地区带来福祉。治疗效果如此巨大,以至于这类疾病已经濒临绝迹,这将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大壮举。 每年有近2亿人感染疟疾,青蒿素已经用于世界各个疟疾肆虐之地。当它被用于组合疗法时,估计降低疟疾总体死亡率20%以上,在儿童中的治愈率更是高达30%。仅在非洲,青蒿素就能每年挽救十多万个生命。 阿维菌素和青蒿素革命性地发现了治愈受到寄生虫疾病危害的患者,坎贝尔、大村智和屠呦呦彻底转变了治疗寄生虫疾病的方法,他们的科学成就对全人类的健康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王蕊]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129522
播放数:289694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清风徐来:搞清人类为啥会那么“作”的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清华学霸,投资达人
关键字: 诺贝尔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查德·泰勒行为经济学传统经济学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阿尔法洞”,一个人人能懂的创富商学院。作者清风徐来,清华学霸,中大MBA教授,投资达人,学数学的文艺狗,成功的连续创业者。】
有个爱炒股的朋友,平时会问我有什么推荐的股票。有时,给他推荐一个股票,第二天问他买了吗,他会说现在手上的股票还亏着,没舍得割肉换仓,想再等等。但也有时候,他换得很快,说现在手上的股票反正都还赚着,就很干脆地换了。
其实,面对新的机会,无论手上的股票是处于赚着的状态还是亏着的状态,卖出的价格都是一样的,但就是有人过不了自己的关。
以前我给一家广州企业做咨询项目,想请一位美国专家来给公司高管做一次讲座。我通过中间人,向对方提供1天5万的报酬,对方回复时间不太排得开。
后来,我调整了方案,把地点改在丽江,预订了当地最好的度假酒店,并同时提供他太太一起来回的机票,邀请他们夫妇来旅游,然后顺便做一次讲座。这回,对方竟然欣然答应了。事实上,最后总的费用比直接给报酬,还省了不少。
为什么身边总有这么些人和事,在面对本质上一样的事情的时候,却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定呢?甚至,有的时候,还会让人觉得有点“作”。
现在,有人搞清楚了背后的原因,而且,这个人还因此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1 行为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10月9日,2017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正式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因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理查德o泰勒(Richard Thaler)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泰勒是“首位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的学者。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泰勒
在传统的经济学中,一切都以“理性的经济人”为假设前提。也就是说,人们会理性地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做出最合理的决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种假设,有点像经典物理学,是在没有阻力和地心引力的环境里研究问题,探寻事物的运行规律。
但事实上,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做出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并不见得会那么理性,经常会夹杂很多情感和心理的因素。
在过往经济学的研究中,把这些无法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的非理性现象都是作为“例外”来处理的。而第一次正视这些“例外”现象,并通过引入心理学理论来做人类决策和行为研究的,就是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可以说是打通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一座桥梁。
2 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例外”
在传统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例外现象,叫“亚洲疾病效应”——人们在回答本质上相同问题的时候,会因为不同的问法,而做出不一致的回答。
在一个实验中,两组受访人被告知美国正面对一种不寻常的亚洲疾病冲击,600人可能死亡,现在有A和B两种治疗方法。然后,实验者对两组受访人分别采取了不同的问法:
【问法一】
方案A:200人会获救;
方案B:有1/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获救,有2/3的可能性无人获救。
结果,72%的人选择方案A。
【问法二】
方案A:400人会死亡;
方案B:有1/3的可能性无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
这一次,78%的人选择了方案B。
其实,这两种问法,本质上都是在问同一个问题,方案A都是确定的,方案B都是不确定的,而且数量水平也都一样。只是问法一呈现的是“获救”,让受访者主要考虑的是救人;而问法二呈现的是“死亡”,让受访者的主要考虑变为了死亡人数。这种问法上的差异,给本应该一致的回答带来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两种情况分别表现出对损失(死更多的人)的回避和对利益(救活更多的人)的偏好。
这也解释了我的那位炒股的朋友,为什么在亏损状态下倾向不愿意调股换仓,而在盈利状态下就很快换仓了。
有研究表明,同等程度的损失带来的痛苦是收益带来的快乐的2.8倍。所以,人们总是持有亏损的股票,但卖出盈利的股票。要拿住腾讯这样的超级牛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类就是这么一种非理性的生物,而且,非理性得不由自主。
3 一块钱是不是一块钱?
传统经济学会告诉你,一块钱就是一块钱,而行为经济学会告诉你,不见得。
泰勒对行为经济学做出的另一大贡献是,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他认为,除了钱包或银行账户这种实际存在的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
比如,我们会把工资划归到靠辛苦劳动日积月累下来的“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视为一种额外的恩赐,放到“奖励”账户中。所以,现实中,很多人在拿了年终奖后愿意去采购一些大件物品或奢侈品,但不愿动用工资收入,去买这些东西。
而事实上,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年终奖和每月的工资,都是对你一年工作的回报,一块钱就是一块钱,是没有区别的。
以前,每逢节假日,我都会给父母红包,但后来发现给父母的红包他们从来不用,都存起来了,哪怕有自己很想买的东西,也不会去买。
后来,我得知妈妈很想买一台全自动缝纫机,当时在用的手机也该换了,但她自己就是舍不得买。我就在那次中秋节的时候,用原来打算给她的红包买了缝纫机和手机给她,她特别满意和开心。其实,从经济意义上,这和我给她红包,她再去买是没有区别的。
我有个表妹开车技术一般,平时难免跟人磕磕碰碰。有时候撞了别人的车,就会陪人家三五百,每次她都很懊恼。后来,她老公让她每年先在车的储物格里放1000元钱,作为专用资金。从那以后,再发生磕碰赔钱的事情,她就没有那么懊恼了。甚至,到年末的时候,还会因为这1000元还有结余而开心一把,觉得有了额外收获。
我还有个朋友,也已经财务自由,前两天拿到我们公众号发的粉丝福利某单车月卡,可以免费骑行一个月,特别开心,在微信里特地跟我说谢谢。
其实,经济价值还是那个经济价值,只是他们把不同的钱划在了不同的账户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感受罢了。
我邀请的那位美国专家,正是把报酬和招待放在了不同的账户里,才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反馈。
想明白了这些,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根本没必要为一些没有差别的选择而烦恼纠结,或者索性顺应自己的情感需求,顺势而为——这都能让原本一样的生活,过得更有幸福感。
4 学会和两个系统共处
那么,人既然是趋利的,为什么会经常做出那么不理性的事情呢?
在人体内部存在着两套认知系统,叫“一号系统”和“二号系统”。一号系统,是基于人类直觉的认知系统,它形成的判断几乎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和基于自身情感的。一号系统的特点就是运行速度快。而二号系统,则是基于逻辑的认知系统,它形成的判断需要经过逻辑推导,需要本人有意识地开展思考并克服情感因素。也因此,二号系统的运行速度要慢于一号系统。
由于一号系统运行速度快,人往往会倾向于根据第一反应的直觉来做判断。直觉有时候会对,有时候会错。当一号系统发生错误时,二号系统就会试图做修正,当二号系统无法有效修正时,人们就会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体内两套系统的存在,体会自己在做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时候,是在哪套系统上运行,在那种情形下,起主导作用的这套系统是否合理。
掌握了这一点,既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自己和改善自己,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调整自身和他人的人际关系。
原标题:搞清人类为啥会那么“作”的人,获得了诺贝尔奖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小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7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诺贝尔奖的遗憾——杰出物理学家赵忠尧发现正电子的故事
下载积分:2990
内容提示:诺贝尔奖的遗憾——杰出物理学家赵忠尧发现正电子的故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4|
上传日期: 00:49:2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99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诺贝尔奖的遗憾——杰出物理学家赵忠尧发现正电子的故事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12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新世纪里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新世纪里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15|
上传日期: 09:14:2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新世纪里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关注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贝尔奖中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