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参与的战役的奇珍异宝打完哪个战役哪个成就才会得

当前位置: >>
历史七年级上表格知识点
第 1 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最 早 名称 的 人 时间 类 地点 生产生活特征 社会组织 时间 元谋人 距今约 170 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原始人群 距今约 70 万年到 20 万年地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 北 体质特征 仍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祖国 京 生产、生活特征 1、使用打制石器、木棒;2、会使用天然火及保存火种;3、从事 境内 人 采集、狩猎工作。 的远 社会组织 原始人群 古居 距今约三万年 民 山 顶 时间 洞 人 地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 ( 母 外貌特征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系 氏 生产生活特征 1、仍使用打制石器,但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2、会人工取火; 族 公 3、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4、会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5、 社 早 会用骨针缝衣服,懂得爱美;6、死后埋葬。 期 代 观念 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 表) 社会组织 过氏族生活。 (由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无 贫富贵贱差别) 。 其他 其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1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母 氏 公 繁 时 的 原 表 始 的 农 耕 生 活 系 时间 族 河 姆 渡 地点 社 居 民 的 代表类型 荣 原 始 农 生产生活 期 耕生活 特征 代 时间 半 坡 原 地点 始 居 民 代表类型 的 农 耕 生产活动 生活 距今约七千年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长江流域) 代表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1、使用石器、骨器、耒耜;2、会种植水稻(世界上最早) ;3、 会饲养家畜;4、会制陶器和玉器、原始乐器;5、会挖水井;6、 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距今约五六千年 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1、会用磨制石器、木制耒耜;2、会种粟(世界上最早) ;3、 会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4、会饲养猪狗等动物; 5、会制彩陶;6、会纺线织布制衣;7、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 定居生活 距今约四五千年 山东泰安市大汶口 1、农具有石镰、石锄等; 2、陶器有了黑陶、白陶; 3、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父 系 时间 氏 族 地点 公 社 大 汶 口 使用工具 中 晚原 始 居 期 的民 代表2 第 3 课 华夏之祖 黄河流域 三大部落 涿鹿之战 华夏 之祖 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名称:炎帝部落、皇帝部落、蚩尤部落 关系: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时间: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双方:炎帝部落、黄帝部落联合战蚩尤部落 结果:蚩尤大败 影响:涿鹿之战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 华夏族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以后的衣食住 人文初祖─ 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 ─黄帝 伦编出了乐谱,等等。所以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禅让 定义:禅让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的一种制度 作用:有利于国家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促进国家政治清明。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结束: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 会开始原始社会 结束3 第 4 课 国家的产生 原因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一部 分人开始占有另一部分人的财产,于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国家便随之产 生。 时间:约公元前 2070 年, 建立人:禹建立夏朝, 都城:阳城 大禹传子: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于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 变成了“家天下”。 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原因:桀的暴政 表现:1、修建豪华宫室、无休止的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2、把 人当坐骑;3、造酒池,随意淹死大臣。 灭亡:约公元前 1600 年,被汤所灭。 时间:约公元前 1600 年 建立人:汤建立 夏 朝灭亡 国 家夏 的 产商 生 西 建立汤的 1、措施: (1) 、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 周 统治 功于民; 、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各安其业 (2) 的 2、影响: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更 商 盘庚迁 原因: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 替 朝 殷 殷,都 城才稳定下来。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或殷商。 影响: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灭亡 原因:纣的暴政(1、修筑豪华宫殿园林,尽情享受;2、使用炮烙等酷 刑,镇压人民;3、制造酒池肉林,与大臣后妃嬉戏游乐;4、建筑粮仓 和鹿台,用来堆积全国掠夺来的粮食和财宝。 ) 灭亡:公元前 1046 年,通过牧野之战,周军打败商军,商朝灭亡。 时间:约公元前 1046 年 建立人:周武王 都城:镐京 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 们做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 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 为一个强 盛的国家。4建立制度西 周 分封制下的社会阶层:统治阶级包括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被统 治阶级包括平民、奴隶。 国人暴 原因:西周后期,政局混乱。 (周厉王暴政:道路以目) 动 时间:公元前 9 世纪时(周厉王在位时) 结果:周厉王被从宫中赶走。 影响:使西周由盛转衰。 灭亡 公元前 771 年,西周被戎族所灭。最后一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启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贤则昌,失贤则亡;生 示 于忧患,死于安乐等。5 第 5 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 文明 的含 义 夏、商、西周时人们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我们把这个 时代称作青铜时代。 而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 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以青铜器制造为代表,包含那时的农业、 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成就。夏 发 1、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2、夏朝时青铜器种类增多。 商 展 3、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西 青铜器制造 史 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周 业 4、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 的 三 时间:与商周同时期, 青 星 地点: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 铜 堆 代表作品: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文 文 明 化 陶瓷业成就 1、夏、商、西周的陶瓷业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朝时期,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玉器制造业 1、当时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玉器雕刻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成就 2、代表作品是玉虎、玉象等。 农业的发展 1、 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 商周时期已经齐备。 农业上人们已知道选种、 2、 施肥和治虫害。3、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总之,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 畜牧业的发 1、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还建有牲畜圈栏。 展 2、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 奴隶的 悲惨生 活 1、各行各业中大量使用奴隶。 2、奴隶们没有人生自由,命运十分悲惨。 3、奴隶主可以把他们随意转让和买卖。 4、商朝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奴隶主死了,还要 把奴隶杀死(人牲)或活埋(人殉) ,做殉葬品。第 6 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6 原因根本原因 具体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社 会 变 革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 诸 原因 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秋 侯 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 争 著名 齐桓公 称霸条件:1、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2、齐桓公任用管 霸 霸主 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 东 周 分 期 军队,齐国国富兵强。3、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不断扩充 疆界;4、公元前 7 世纪,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史称葵丘 会盟) ,周天子派人参加,成就霸业。 地位: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 称霸条件:1、 晋文公常年流亡在外,比较了解民间疾苦。 2、 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3、公元前 7 世纪城濮大 战 (成语退避三舍来源于此战役) 打败楚军, 成为中原霸主。 楚庄王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各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 评价 大国谋求霸权,进行改革,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同时一些诸 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这也为将来的社会统一, 奠定了基础。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战 国 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 齐、楚、秦、燕、赵、魏、韩桂 陵 齐国打败魏国(成语围魏救赵来源于此战役) 之战 著 名 马 陵 齐国打败为国 战役 之战 长平 背景: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 之战 时间:公元前 260 年 双方:秦赵之间 结果: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 影响: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成语:纸上谈兵第 7 课 大变革的时代7 战国 经济 的发 展 商 鞅 变 法 和 封 建 制 度 的 形 商鞅 成 变法铁 农 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 具 的 2、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推广 牛 耕 1、春秋晚期,牛耕出现 的 推 2、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广 3、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意义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1、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 2、都江堰 兴 修 时间:战国时期 主持人:李冰 地点:岷江中游 水利 功能:防洪蓄水灌溉。 结构:主要由都江鱼嘴(用来分水) 、宝瓶口(用 来引水灌溉) 、飞沙堰(用来泄洪)组成。 作用: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 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 历 史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 背景 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时间 公元前 356 年 人物 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具 体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内容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 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历 史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 作用 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大 变 革 的 时 代战国时期各 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深入进行,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地主阶级统治代 国变法的影 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我 响 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第 8、9 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二)8 中 华 文 化 的 勃 兴文 字 的 演 变甲骨 文 金文 大篆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 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 始。 “金文”也称“铭文”,是商朝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金文比甲骨文规范。 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 体也发生了变化。科 天文 学 技 术 成 果 历法1、古书记载夏朝发生了日食 2、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3、 《诗经》中记载了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4、公元前 613 年(春秋时期) ,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并记录下了一颗彗星扫过北 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1、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历法了。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源于夏 朝。 2、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 12 个月,大月 30 天,小月 29 天,闰年 增加一个月。 3、战国人们测定出一年 24 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 就。 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 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时代: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 成就:1、他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被称为“楚 辞体”,2、代表作《离骚》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美称: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名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纪念节日:端午节 春秋战国盛行的“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州出 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地位 时代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生 活在春秋晚期。 春秋晚期鲁国人医学 文 学 艺 术 屈原 成 就 钟鼓 之乐重 孔子 要 思 想 家主 要 思 想 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和学说 教育上:1、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2、注意“因材施教”;3、教育 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4、主张“温故而知新”。 文化上:孔子晚年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影响 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9 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老子 时代 地位 思想主张 春秋晚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他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主张从正反 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 。2、他主张以柔克刚。 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百 历 史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社会需要人才,故各学派 家 背景 纷纷著书立说,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观点。由于政治环境宽松,各派之间还展开 争 辩论,这样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鸣 墨 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友爱,反对以大欺小、以 家 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学 儒 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孟子。1、他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2、孟子要求统治 派 家 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3、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虾,要按时令进山伐 及 树(即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 观 道 道家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庄子。1、他主张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 点 家 为而治”。2、他批评孔子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是劳而无功。 法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1、他主张改革;2、他反对空谈仁义,提 家 倡法治。3、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兵 代表人物──孙武。他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主张“知彼知 家 己者,百战不殆”。第 10 课 秦王扫六合10 时间 领导人公元前 230 年――公元前 221 年 秦王嬴政秦灭 结果 秦国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六国 胜利原因 1、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2 统一是历史趋势,符合人民意愿;3、嬴政本人的 雄才大略,4、秦王善于用人.5、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意义 秦 朝 时间 建立 建立人 都城 性质 秦 巩 统 的 施 朝 政治上 固 一 措 经济上 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有 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愿望。 公元前 221 年 秦王嬴政 咸阳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一切大权。中央设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 (目的:为了适应统一的新形势, 巩固封建统治。作用:巩固了统一,加强了封建统治,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 统一货币、度量衡。 (原因: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差别很大, 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作用: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 文化交流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建议人:李斯。焚书内容:医药、占卜、 种植以外的书烧毁。坑儒地点:咸阳。 影响:焚书坑儒虽在当时加强了思想 控制。但它严重禁锢了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使中国古代文化遭受了重大损 失。 ) 1、反击匈奴,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原因: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 措 施:派蒙恬率兵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将内地民众移居那里垦田戌边。又 派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 ) 2、开放南疆,兴修灵渠。 (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 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化上 思想上军事上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第 11 课 伐无道,诛暴秦11 秦的暴政1、徭役繁重 2、赋税沉重 3、刑罚残酷 4、秦二世更加残暴 原因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的农民遇雨误期,秦法当斩。秦末农民大起义陈 胜 吴 时间:公元前 209 年 广起义 爆发点:大泽乡 经过:农民军在陈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一直打到咸阳附近,后由 于秦军强大,起义军被镇压,陈胜吴广也被部下杀死。 意义: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 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项羽、 著名战役: 刘 巨鹿之战(时间: 公元前 206 年, 结果: 项羽军大败秦军主力, 邦 秦军从此一蹶不振。特点:以少胜多。) 起义 刘邦入咸阳,灭秦朝。 楚汉之争 目的 时间 结果 性质 西汉建立 为了争夺帝位 公元前 206 年――公元前 202 年 刘邦战胜了项羽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时间:公元前 202 年。建立人:刘邦(汉高祖) 都城:长安12 第 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背景 1、汉初,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2、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措施 1、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汉初的休 养生息政 策 2、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耕,关心农桑; 3、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4、注重以德化民。 影响 文帝、 景帝时出现了社会安定、 百姓富裕的局面, 史称“文景之治” 背 1、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景 2、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政治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背景:汉武帝时,汉初分封 上 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威胁中央。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建议者:主父偃 具体措施:1、下令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 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2、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 措 时半数的侯国。) 汉武 施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西汉初年,诸子百家还很活跃,对 上 中央集权很不利。建议者:董仲舒 影响:使儒家学说成为我国的 帝的 封建正统思想。) 文化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 五经为主要教材。 大一 上 统 经济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上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大规模反击匈奴。 上 影 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 响 期。13 第 13 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类别 成就 农 兴修水利 汉武帝时:1、在长安附近开凿白渠;2、治理黄河,令随从文武百 业 官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经过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 生过大水灾。 东汉明帝时:派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方法:疏通黄河,修筑千 余里的黄河大堤。影响:黄河下游被淹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而且 以后的八百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生产工具 1、西汉耕犁上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早于欧洲一千多年;2、 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耕作技术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 南、北方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黄河中下游广泛种植桑麻。 手 丝织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代表作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 工 衣(看图) 业 冶铁 1、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功能:鼓风 冶铁;意义:节约了人力,提高冶炼质量,早于欧洲一千多年。); 2、汉代的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3、西汉中期中国发明炒 钢法。 经济措施 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 (即 盐铁官营)。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 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商 业 政策 重农抑商。 长安、洛阳 人口多(50 万、100 万);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荫,较完整 的排水系统;“市”为专门的商业区,商品繁多。大题总结:1、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两汉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环境;(2)两汉初期的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 策和水利建设;(3)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4)中央集团的加强,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为经 济发展提供了条件。2、两汉时期有哪些值得我们引以为荣的科技成果14 (1)汉代的牛耕已使用了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犁上还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 1 000 多年。 (2)两汉还发明了新型的播种工具──耧车。(3)两汉时已经有温室栽培蔬菜的技术,这属于世界首创,比欧洲早 1 000 多年。 (4)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已使用提花机。(5)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已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 1 000 多年,也是世界 首创的技术。(6)汉代的炒钢技术是世界首创,欧洲在 18 世纪中叶才出现。15 第 14 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兴起:兴起于蒙古草原,过游牧生活。 匈奴的 兴起 两 汉 原因:汉初国力弱。 与 匈西 奴汉 关 系 内容:西汉与匈奴和亲,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单于为妻。 还每年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进行贸易。 影响:匈奴仍然年年南下,经常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生 活。 汉武帝―― 原因:西汉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 战 措施: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 结果:1、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2、公元前 119 年,卫青、霍去病在漠北战役中大破匈奴。 影响: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西迁。 汉元帝―― 原因:公元前 1 世纪中期,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西汉订立 和(昭君出 了和好盟约请求与汉和亲。 塞) 时间:西汉汉元帝时 意义:昭君出塞使汉匈边境安定了较长时间。促进了汉匈的友 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颂语“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16统一: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强大的国家。 发展:畜牧业兴旺发达,牲畜漫山遍野;冶铸业发展,铁器被广泛运用于生 产、生活和军事。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 汉初――和 背景:秦末汉初,中原长期战乱,匈奴乘机夺取河套地区,并 继续南下。 东汉 派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 战17 第 15 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域张 骞 通 西 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 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后人的诗句如何描写玉门 含义 关、阳关的?) 第一次 目的 汉武帝准备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时间 公元前 138 年,没有达到目的;公元前 119 年,张骞再次出使 西域,访问了许多国家。各国回访长安。 过程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中途被匈奴人扣留。后辗转到达大月氏, 出师目的实现。 意义 了解了西域的一些情况及他们想和西汉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 目的 加强和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时间 公元前 138 年 过程 张骞率使团访问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促进了双方 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汉朝管理西域奠定了基础,使丝绸之路的 开通成为可能。 精神 学习张骞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时间:公元前 60 年 职责:总管西域事务。西域 都护 意义: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 【注意: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西汉)】 丝绸 时期 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 之路 线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一线运过 去 货物 各国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和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 入中国内地。 人员 汉朝的使者、商人、西域的商人、使者。 影响 丝绸之路沟通中西交通,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 成汉朝的兴盛起了积极作用。 班超 背景 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 经营 经过 班超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 西域 都护。18 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甘英 时间:东汉 出使 大秦 过程:班超派甘英出身大秦,结果只到达了波斯湾。 时间:166 年。 大秦 使臣 过程:大秦使者访问洛阳,将象牙等礼物送给当时的汉桓帝。 来华 意义:这是欧洲国家与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19 第 16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造 发明 纸 术时间 西汉早期 地点 甘肃天水汉墓出土 造纸 麻原料 地位 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改进 时间 东汉 人物 蔡伦 原料 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 优点 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意义 使纸得到了普遍使用。 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有力的促进 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数 《九章算 时间 东汉 学 术》 内容 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 影响 书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科技 地 地动仪 时间 东汉制造的能测定地震方向。 成果 震 发明 张衡 (注意识 人 图) 功能 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 地位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 意义 1、有利于破除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2、有利于及时救 援 名 华佗 朝代 东汉 医 成就 1、 擅长外科手术, 2、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是世界医学史上 的创举。 3、创编了医学体操“五禽戏”(五禽是虎、鹿、熊、猿、 鸟)。 东汉 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 原则。20张仲景朝代 成就 美称 名言“医圣”(因为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21 第 17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佛 教 的 传 人宗教 思想 道 教 的 兴 起无 神 论 历史 史 司马迁写 成书时间 西汉 学艺 学 《史记 成书条件 1、从小受家庭熏陶,爱好文史;2、年轻时去各地寻 术 访了许多名胜古迹,收集了大量资料;3、做史官后, 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书籍。4、汉武帝时国家 昌盛,经济繁荣;5、司马迁本人十多年的刻苦努力。 内容 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此书评价人物 的态度是:实事求是) 影响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22传入时间 西汉末年 诞生地 古代印度 教义 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 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统治者态 态度:统治者提倡和扶植。 度及原因 原因:佛教的主张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可以起到麻痹人 民反抗意志的作用。 宗教建筑 佛寺 (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东汉汉明帝时建造的洛阳白马寺) 影响 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我们 常用的一些语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 屠等就是来源于佛教用语。) 时间 东汉 创始人 张陵 教主 老子(太上老君) 教义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修道成仙。 统治者的 态度:地建立道观。 态度及原 原因:道教的思想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有利于 因 统治者统治人民。 道教与道 道教的某些思想来源于战国时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家的关系 影响 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火药的发明就是 古代炼丹家炼丹药时发明的。 东汉 王充 《论衡》批判了鬼神迷信的思想。 雕 塑 艺 术名言 精神 杰出代表: 地点 秦 特点 影响 始皇陵兵 马俑也是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学习司马迁不怕吃苦,忍辱负重,意志顽强的精神。 陕西西安临潼 兵马俑用泥土塑造烧制而成,神态逼真,造型精美。 秦兵马俑形象的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 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大题总结:1、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1)两汉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环境比较安定,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汉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农具改进、温室栽培蔬菜等);(3) 各民族往来的加强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如张骞通西域、 匈奴统一后发展、 昭君出塞的意义) ;(4)中外交往的增多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涵(如佛教的传入);(5)人民群众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如: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等。23 第 18 课 三国鼎立官渡之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曹操和袁绍两派军阀之间,为 战 了控制北方地区而进行的战争。 原因 袁绍想消灭曹操 概况 时间:公元 200 年 双方:绍军与曹操军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特点:以少胜多 历史意义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统一 1、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上的优势。2、招募流民垦荒,组 北方原因 织兵士屯田,实力不断增强。3、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为统一 北方奠定了基础。 原因 曹操为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进而统一全国。 概况 时间:公元 208 年 交战双方:曹操率二十多万大军南下,孙、刘联军五万多人 赤壁之 战 结果: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特点:以少胜多孙刘胜利曹操失败原因:1、曹军远道而来,不习水战;2、曹操 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采用正确的战术;4、当时统一全国的条 件尚不成熟。 历史意义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建立概括 公元 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建都洛阳,东汉结束;公元 221 年,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号 称蜀;公元 222 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 三国鼎 的局面形成 立的形 三国经济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 成 的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24 卫温首航 夷洲 如何看待 三国鼎立 局面的出 现 评价曹操 评价诸葛亮230 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 联系,也是大陆和台湾的首次大规模交往。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 也是从分裂割据 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战胜对方,都采 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 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 条件。 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做出了杰出贡献。25 第 19 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建立时间:266 年 建立人:司马炎西晋的兴亡 (266――316 年)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统一全 280 年, 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国 一统全国。 五胡内 时间:东汉末年以来 迁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方向:他们从北方内迁到黄河流域 影响: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即促进了民族融合) 原因:(1)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主要原因) (2)统治集团的内乱,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国力。 (3)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 灭亡时间:316 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时间:公元 317 年 建立人:司马睿 都城:建康(今南京) 东晋偏安江南时,北方陷入严重战乱,史称十六国时期。 时间:4 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其首领是苻坚。 他重用王猛为丞相,国力强大,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 时间:383 年 背景:前秦打算一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 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灭亡东晋东晋 十六国十六国 前秦统 一北方 淝水之 战26 结果:东晋大败前秦 特点:以少胜多 影响:(1)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 的状态 (2)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 件 (1)江南地区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优越。 (2)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徙到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 动力和技术(主要原因) (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4)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表 (1)江南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江南经济的开 成就 现) 发 (2)江南以水稻为主,开始使用绿肥、牛耕,粪肥也得到 推广 (3)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重点地 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 区 定程度的开发 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 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原因27 第 20 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北 方 的 统 一北魏建 时间:公元四世纪后期 立 建立民族:鲜卑族 都城:平城建立了北魏。439 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时间:439 年,结束了十六国的分裂状态。 北魏统 一北方 影响: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 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原 1、为了巩固北魏的统治(根本原因即根本目的);2、为了顺应北方 民族融合历史趋势;3、为了接收汉族地区先进文化。 因 内容 1、迁都洛阳(原因:(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 众多人口的需要;(2)平城为主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 的统治;(3)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2、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说汉语) 3、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改穿汉服) 4、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用 汉姓) 5、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与汉族联姻) 6、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7、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出尊老、敬老的风俗。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 影响 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成功的 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主要原 因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 评价孝 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 文帝 家。28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学习孝 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 文帝 品质。 北魏分为东魏、西魏,后分别被北齐、北周代替,历史上称以上五个 北朝的更替 朝代为北朝。29 第 21 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数学 祖 朝代 冲 评价 之 成就及 原因南朝 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成就:1、在世界上第一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 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最主要成就);2、编写了数学著作《缀 术》、;3、计算出一年的时间和现代结果比较只差 50 秒;4、 制造出了千里船和水碓磨;5、编写了《大明历》原因:1、从小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2、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 但不盲从(不盲从也就是注意实践,这是主要原因)。 贾 朝代 北朝人,今山东寿光人。 思 评价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勰 成就及 成就:写了《齐民要术》一书。(内容: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 原因 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 不误农时; 农学 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影响: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 原因:1、注意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2、亲自残疾农业生产实践。 北魏杰出地理学家 写了《水经注》一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以注录水道 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 土人情,历史古迹等,也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郦 地位 成就 地理 道 学元 学习三位科学家的 学习他们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积极吸取前人经验,敢于创新的 精神 精神。30 第 22 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书画艺 书法 (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术 艺术 (2)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体、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逐 渐流行 代表人物:东晋的王羲之,有 “书圣”的美称 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书法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精神:学习他博采众长、持之以恒、虚心好学,敢于创新的精神。 绘画 代表人物:东晋的顾恺之 艺术 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绘画特点:题材广泛、笔下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与之有关的成语:点睛传神。 盛行的原因:为了宣传佛脚,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石窟艺 代表作: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术 特色: 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 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融合的一次高潮,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一大特点,有四种融合方式:民族 迁徙,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通婚;民族间的战争;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四次短暂的统一 及其原因31 (1)第一次是曹操统一北方。出现的原因:东汉政权遭黄巾起义的打击而迅速瓦解,北方各地 方军事集团为争夺地盘长期混战。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采取了有效措施,逐渐强大起来, 消灭群雄,统一北方。(2)第二次是西晋的短期统一。三国后期各地遭受战乱之苦,西晋灭吴,终于实现统一,但 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激烈,统一是短暂的,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大批内迁。(3)第三次是前秦的统一。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很多政权,北方陷入各割据政权混战的十六国 时期。由于氐族贵族苻坚励精图治,国家逐渐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4)第四次是北魏的统一。苻坚要吞并东晋,强征各族人民去打仗,但在淝水之战中彻底失 败,北方再度陷入混战和割据状态。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到 439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这一次统 一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方的社会经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流动方向和影响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2)中原少数民族南迁到黄河流域。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32 学案:第 14 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作者:方明文章来源:川教社历史课程网点击数:8253更新时间:夯实基础典型题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著名的有 ( )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刘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 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3、 下列官渡之战的正确叙述是 ( ) A.发生在三国时期 B.袁绍全军覆没 C.发生在公元前 200 年 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粮草 4、 208 年左右, 割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集团是 ( ) A.袁、曹、刘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5、 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6、 三国鼎立后, 占领湖南、 湖北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是 ( ) A.曹操 B.刘备 C.孙 权 D.袁绍 7、孙权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该战役 是 A. 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 8、 三国时期, 魏国的建立者是 ( ) A. 曹操 B. 曹丕 C. 司马懿 D.刘备 9、 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 A.曹操 B. 孙权 C. 刘备 D. 诸葛亮 10、“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这首诗所概括的历 史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最为相关? ( ) A.曹操 B.司马懿 C.诸葛亮 D. 孙权 11、 东汉结束的标志是 (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国号魏 C.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D.孙权称王,后改称帝 12、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 ( ) A.公元 200 年 B.公元 208 年 C.公元 220 年 D.公元 229 年33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3、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 断人肠。”它描写的这一惨境发生在 (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 D.西晋 14、 官渡之战的性质是 ( ) A.军事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 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 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 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 15、 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的分析, 不正确的是 ( )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 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D.天气环境(刮东风)使曹军失败 16、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下列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 A.曹操建立了魏国 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 D.诸葛亮派船队到达夷洲 创新题 17、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 ) A.消灭袁绍的势力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 18、右图中的故事发生在 ( )A.官渡之战前 B.赤壁之战前 C.蜀汉政权建立后 D.西晋建立时 19、“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子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散文家 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 (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34 20、2005 年 5 月 20―22 日,全国第 14 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在沂南县召开,他是下列哪 一时期的著名政治家 ( )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南北朝 21、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 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 )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2、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②都是我们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 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3、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 ) A.以少胜多 B.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 C.以众胜寡 D.战术上采用火攻方式获得成功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 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35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这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3)看材料二中的图片,请正确填写三国的地理位置。 A B C (4)材料二中三国之间的关系是: 。 25、阅读材料 材料一: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占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 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南阳武侯祠联: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 请回答: (1)写出与材料一对联中涉及到的我们学习的典故(或成语)及战役各一例。 (2)两则材料都与哪位人物有关?如何评价此人? (3)在材料中找出一句最能概括他功劳的一句话? (4)请你用一句成语来概括他的高尚品质吗?(或写了一句与他相关的诗句)探究题26、阅读材料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笔谈中。? ――《三国演义》 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古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 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1)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请你用图示表示出这三国的地理方位,并标 明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36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 及战役的结果。(3)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4)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5)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聚焦中考典型题 27、(2006 年汕头市)公元 207 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28、(2006 年常德市)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 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29、(2006 年宜昌市)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位于北方的政权是A.洛阳 B.魏37 C.蜀 D.吴 30、(2006 年福州市)判断正误题: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T”代表正确说法, “F”代表错误说法。 小明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后,饶有兴趣地画了一幅三国鼎立局面的示意图开放研究典型题 31、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来说,“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 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请你完成下列有关“三国鼎立”的几个 问题。 (1)小明在学习完“三国鼎立”后,为了加强记忆,用图示给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小结, 请你把他没有完成的内容补充完整。 北方:38 (2)统一是历史的主潮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其后的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倒 退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3)有人说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是汉朝的奸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运用历史 的观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典型题 1、C 2、A 3、D 4、B 5、D 6、B 7、C 8、B 9、A 10、C 11、B 12、D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3、B 14、A 15、D 16、A 创新题 17、C 18、B 19、D 20、C 21、B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2、C 23、A 24、(1)曹操和汉献帝。可以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2)刘备。正确。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取得胜利。奠 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A 魏国 B 蜀国 C 吴国-(4)三国的关系是并立,形成了鼎立的局面。 25、(1)三顾茅庐,赤壁之战。(2)诸葛亮。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3) “功盖三分国”(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探究题 26、(1)魏国、蜀国和吴国。图示如下:(2)赤壁之战。公元 208 年,曹操和孙刘联 军。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3)周瑜,诸葛亮。(4)因为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 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 这就埋下了失败的祸根。而孙刘联军采用了正确的战术,火攻曹军。结果大败曹操。 (5)39 如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统一 了北方,促进了北方生产的发展。(也可以写其它人。言之有理即可) 聚焦中考典型题 27、A 28、A 29、B 30、T 开放研究典型题 31、(1)①曹操②袁绍③刘备④孙权⑤曹操 A 魏 B 蜀 C 吴(2)从汉朝的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因为,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 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魏、蜀、吴统治者在军阀混战中脱颖 而出,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 状况有所好转。从这些史实看,从汉朝的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 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3)不同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 的人物,他应该生活在东汉末年。因为 220 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我认为他不是汉朝 的奸臣。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惟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已任。统一了 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了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 社会的进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及诗人。学案:第 15 课南方的初步开发40 作者:方明文章来源:川教社历史课程网点击数:4275更新时间:夯实基础典型题 1、 三国时期, 控制南方的政权有 ) ①洛阳②魏③蜀④吴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2、我国古代北方农民南迁,其主要原因是 ) A. 南方气候优于北方 B.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 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3、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 A.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提高 B.江南的手工业,最重要的是制瓷业41((( C.瓷器制作技术有了提高,能大量生产青瓷 D.造船业发达 4、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当时的造船中心是 ( ) ①侯官(今福建福州) ②番禺(今广东广州) ③建业(今江苏南京) ④建康(今江苏南京)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 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系。那时,台湾称为 ( ) A.夷洲 B.流求 C.琉求 D.澎瑚 6、三国时期的“南中”是 ( ) A.今台湾地区 B.今广东、广西一带 C.今海南岛 D.今四川南部、云南、贵州一带 7、下列属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的内容的是 ( ) ①设置堰官管理都江堰②稳妥地处理民族关系③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④派卫温到达 夷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下列政权中,曾实现过短暂统一的是 ( ) A.东晋 B.西晋 C.北魏 D.前秦 9、从 4 世纪初到 6 世纪末,下列政权中,曾先后统一过南方的有 ( ) ①三国中的吴国②西晋③东晋④南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 ) A.司马昭、司马炎 B.司马炎、司马睿 C.司马懿、司马炎 D.司马昭、司马睿 11、下列朝代都曾以建康为都城的是 ( ) ①东晋②西晋③西汉④南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在我国的传播方向是 ( ) A.由南向北 B. 由北向南 C. 由东向西 D. 由西向东 13、南朝时,南方的造纸业迅速发展。成都是两大造纸中心之一,它主要出产的是 ( ) A.藤纸 B.宣纸 C.蜀笺 D.蔡侯纸 14、下列哪一个城市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42 开发的一个缩影 ( ) A. 建康 B. 成都 C.洛阳 D.广州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5、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 年), 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16、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其中哪一个作为都城在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时间最长? ( ) A. 西安 B. 洛阳 C. 南京 D. 北京 17、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江南开发的重要原因有 ( ) 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②北方人口南迁避乱 ③江南战争相对较少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 ( ) A.春秋、战国 B.三国、南朝 C.三国、两晋、南朝 D.春秋、战国、魏晋 19、自三国时期,伴随着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 ( ) A.封建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转移 C.南北朝之间民族矛盾尖锐 D.对外贸易起步,与欧洲开始直接交往 创新题 20、右图为风光秀美的会稽山风景区,你知道,三国时期,这里也曾因一项手工业而著 名,请你猜一猜当时当地的特产是 ( )A.蜀锦 B.藤纸 C.越布 D.青瓷 21、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后部分。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台湾有着密 切的关系。 当时在台湾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 A.曹操 B.刘备 C.卫温 D.诸葛亮 22、“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43 这是武侯祠对联中的下联,“定南蛮”指的是安抚下面哪一地区的少数民族 ( ) A.今福州一带 B.今浙江宁波一带 C.今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一带 D.今广州和汕头一带 23、宋、齐、梁、陈,因为都城都在一个地方,都偏安于江南,帮统称为南朝,南朝时 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在 ( ) A.建业 B.建康 C.临安 D.宁波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4、 魏蜀吴三国统治者都积极恢复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 ) A.改变东汉后期经济状况 B.加强同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 C.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 D.保持三国之间的经济平衡 25、“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这两句诗,概括 了洛阳作为举世闻名的古都,在华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洛阳在 历史上曾是下列哪些王朝的都城 ( ) ①东周②西汉③三国时的魏④东晋⑤西晋⑥东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 26、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因为它曾做过六个朝代的都城,下列以它为都城的六个 朝代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①三国中的吴②宋③齐④梁⑤陈⑥东晋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⑥①②③④⑤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 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 裕的人。 ――《史记》译文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2)请你说出出现这样不同的原因有哪些?44 (3)三国吴蜀时期,哪些人为江南的初步开发做出了贡献? 探究题 28、阅读材料: 农民在湖沼边筑起堤坝,进行围垦,开辟出一片片湖田。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周 围湖田很多,这三个地区便成为江南的粮仓。五岭以南,种植双季稻,一年收获两次, 粮食自给自足。成都平原的农业也有新的发展。 ――七上《南方的初步开发》 请回答: (1)材料中描述了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状况。你能具体说一说当时江南经济 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吗?(2)当时南方种植的农作物除了水稻,还有哪些? (3) 有人说, 开发也给江南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的破坏, 这种开发是应该得到禁止的。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你如何看待经济开发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 聚焦中考典型题 29、 (2006 年泉州市) 东晋南朝时期, 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30、(2006 年湘潭市)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古代人口大量南 迁开 始于 (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末年 31、(2005 年玉林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宋书》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意思是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出自宋朝谚 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 (2)除了材料二反映的农业方面外,宋朝的经济发展还在其他方面体现出来。请各举一45 例说明。 (3)从古到今,发展经济,富民强国都是一项重要国策。请你对当今我国的经济建设提 出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不要求作答。开放研究典型题 32、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一般都有出 处。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 A.破釜沉舟、 B.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C.围魏救赵、D.七擒七纵等。 (1)请你再写出一个给你印象最深的历史成语,填在下面空白 E.处。 历史成语:E.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将上述成语 A--E 按其所反映历史的先后顺序排列,在下面示意图中写 上其英文字母代号。如 F.退避三舍 夏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 F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典型题 1、C 2、B 3、B 3、A 14、A 能力提高典型题易错题4、A5、A6、D7、A8、B9、B10、B11、D12、B115、B创新题16、C17、D18、C 23、B19、B20、C 21、C 22、C 拓展探究典型题综合题24、C 25、B 26、B 27、(1)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 的程度也很低。《宋书》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 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46 (2)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得到开发,魏晋以来,逐渐得到了开发。 (3)三国吴蜀时期,为江南的初步开发做出了贡献的是:南迁的北方人民;吴境内当地 的山越、南越等少数民族;南中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探究题28、(1)原因: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南方的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南方社会相 对安定;南方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地肥沃。(2)还有北方的麦、豆等作物也广泛种 植。(3)这种说法不对,虽然经济的开发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 而否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认为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聚焦中考典型题 29、A 30、C 31、(1)东晋南朝(或写东晋、南朝) (2)手工业:南方的丝织业超过北方;棉纺织业迅速兴起,;制瓷业发达,景德镇成为 瓷都;煤开采量居世界第一;造船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泉州、广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东京、临安商业繁荣;四川出现了纸币―交子。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广泛政府设 有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要求:紧扣“当今我国的经济建设”主题,情感、态度、 价值观须正确;言之有理,符合事实均可。 开放研究典型题 32、(1)答案不唯一,是自写的成语即可。 (2)ABCDF 的排序为 F---C ---A---B---D,加入学生自写的成语后,答案不唯一。 夏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 ↑ ↑ ↑ ↑ ↑ F C A B D学案:第 16 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47 作者:方明文章来源:川教社历史课程网点击数:5211更新时间:夯实基础典型题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的特点是 ( ) A.大杂居、小聚居 B.各民族共同杂居在一起 C.汉族主要在中原地、少数民族散居边地 D.少数民族在南方,汉族在北方 2、 历史上称之为 “五胡内迁” 不包括下更哪个少数民族 ( ) A. 匈奴 B. 鲜卑 C. 羯 D.吐蕃 3、“五胡闹中原”指的是曾经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它们开始内迁始于 ( ) A.三国时期 B.东汉末年 C.西晋末年 D.南朝时期 4、 世纪 30 年代, 5 统一我国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 ) A.鲜卑 B.匈奴 C.羌 D.氐 5、 北魏孝文帝是 ( ) A. 匈奴族人 B. 鲜卑族人 C. 羌族人 D.汉族人48 6、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影响最大,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 A. 匈奴 B.氐 C. 鲜卑 D.羌 7、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 对,迁都洛阳,时间是在 A.439 年 B.494 年 C.495 年 D.498 年 8、 9、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 ( ) ①迁都洛阳②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③用汉字处理公文、 写诗④加强对经济 和官吏的管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0、 当你重回 498 年的北魏的时候, 下面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 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叫拓跋的学生 11、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 改革措施是 ( ) A.打击守旧贵族 B.无偿分配农民土地 C.迁都,实行汉化政策 D.没收寺院财产 12、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 ( ) A.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 B.使鲜卑族不复存在 C.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 D.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13、 下列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 A.更多的少数民族仍从事游牧方式,不会农耕 B.汉族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C.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 D.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是 ( ) A.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B.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 D.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6、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49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17、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是 ( ) A. “五胡”内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前秦统一北方 D.北魏建立 18、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 A.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B .北方民族渐趋融合 C.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D.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创新题 19、《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 ( ) A. 匈奴语 B.汉语 C. 鲜卑语 D.胡语 20、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 确的有 (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21、公元 500 年,一个在北魏都城做官的人说的应该是 ( ) A.鲜卑语 B.蒙古语 C.汉语 D.氐族语 22、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下列哪件事件的发生,可能使 这句话不再是正确的 (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少数民族内迁 C.中原人南迁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3、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A.商鞅变法 B.贞观之治 C.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 拓展探究典型题综合题24、少数民族政权(北魏)进入中原,都会面临如何处置游牧部族和农业民族两种不同 文化冲突的难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目标是 ( ) A.以胡治汉 B. 胡汉分治 C.胡汉融合 D. 胡汉对立 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和分裂交替,下列几次统一局面出现的先后顺序是50 ( ) ①曹操统一北方 ②西晋统一北方 ③北魏统一北方 A.①③② B. ③①② C.①②③ 26、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 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 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 反对。于是,公元 493 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 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 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 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 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 济济,难以言传。? 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2)根据材料一你能说出他为什么要迁都吗?(3)根据材料二的故事,你有何感想?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列图表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51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汉姓 元 穆 陆鲜卑姓 贺赖 独孤 贺楼汉姓 贺 刘 楼材料二: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 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两则材料各自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3)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4)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作用?探究题 29、在我们今天的 56 个民族中已经鲜卑族了,有人认为由于当年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 策,使得鲜卑族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 由。30、试编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大事年表。聚焦中考典型题 2006 年中考题 选择题 31、(2006 年茂名市)①迁都洛阳②改鲜卑族姓氏为汉族姓氏③采用汉族官制④学习汉 族礼法,尊崇孔学⑤??这是中国古代一位帝王改革的内容。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 合。请你说出这位帝王是谁 ( )52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唐太宗 32、(2005 年浙江省)中国古代采取一系列汉化政策,促进鲜卑族同汉族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 ) 33、(2005 年广西贵港市)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 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34、(2006 年山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 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 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引自元末诗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 (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哪几种形式?53 开放研究典型题 35、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的政权的杰出统治者。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时(471 年)才只有五岁,由他的祖母冯太后辅政,小皇帝在他的熏陶下成长为汉 文化忠实的推行者。他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鲜卑与汉族的融合作出了 为可磨灭的贡献。死时年仅 33 岁。右图为其陵墓――长陵。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 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 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 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 (2)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具体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3)改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4)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孝文帝参考答案夯实基础典型题 1、C 2、D 3、B A 能力提高典型题易错题4、A5、B6、C 7、B 8、D9、C10、B 11、C12、D13、14、D创新题15、B16、B17、B 22、D18、B 23、C19、C 20、C 21、C 拓展探究典型题综合题24、C 25、C 26、A 27、(1)北魏孝文帝。(2)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 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54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3)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 顺的,都有遇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启示: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 达到自己的目的。(4)材料三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各民族融合,表现在洛阳 经济、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更大的发展。 28、(1)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1)材料一的中心问题是改汉姓。材料二的中心问 题是说汉话。(3)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4)促进了汉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 合。探究题29、不赞同。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 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 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中,融入到中华 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3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大事年表:(学生的答案可有所增减) 三国(220―280 年) 220 年 魏国建立。东汉灭亡。三国时期开始。 221 年 蜀国建立。 222 年 吴国建立。 230 年 吴国万人乘船到夷洲(台湾) 西晋(265―316 年) 265 年 西晋建立 东晋(317―420 年) 317 年 东晋建立 南北朝(420―589 年) 420 年 南朝宋建立 439 年 北魏统一北方,北朝开始。 494 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聚焦中考典型题 31、C 32、B 33、B 34、(1) 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内迁。 (2)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 (3)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及通婚等。 开放研究典型题35、 (1)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那时,少数民 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交往,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近,民族大融 合已成为一种历史发展趋势。 (2)原因: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但鲜卑贵族用落后的 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措施:借鉴汉族的 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 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还完善学校教育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3) 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4)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55 第 10 课秦王扫六合(2012 年,四川绵阳中考)光明中不正在组织历史知识竞赛。主持人说: “他建立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 影响的‘千古一帝’”你认为主持人描述的人物是( ) 。 A.禹 B.嬴政 C.杨坚 D.李世民 2. 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重要官职有( ①丞相 ②县令 ③太尉 ④御史大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1 年,娄底中考)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下列史实与其 不符的是( ) B.罢黜百家 D.统一文字A.推行郡县制 C.修筑长城B 点拨:推行郡县制,修筑长城,统一文字都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罢黜百家是汉武帝巩固 统一的措施。 2. (2011 年,扬州中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图 1-1-2-256 图(a)秦朝宫殿用砖, 砖文为: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图(b) 图(c)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图片信息中得出的, 请在括号内划 “√” 违背了以上图片信息所表达的意思, ; 请在括号内划“×” ;是以上图片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 。 (1)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度。( ) (2)秦始皇是最高统治者,总揽全国一切大权。( ) (3)秦朝在各地推行不同种类的货币,以利于经济的发展。( ) (4)秦朝丞相、太尉和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 (5)以上图片反映了秦的统一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 参考答案: (1)○ (2)√ (3)× (4)○ (5)√ 点拨:此判断题,通过图片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判断正误。在解答时,需要先阅读问题,带着 问题来观察图片。第(1)问有关度量衡问题在三张图片中均未涉及。从图(a)中文字“海内皆臣” 来看,体现了中央集权,皇帝总揽一切大权,第(2)问是正确的。从图(b)来看,秦朝在中央设 置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但从图片中并不能提炼出它们各自的职责。因 而第(4)问是没有涉及的。图(c)体现了统一货币,因而第(3)问是错误的。这三幅图片都反映了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因而第(5)问正确。 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 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胡曾 材料二:[来源:学&科&网 Z&X&X&K][来源:Z§xx§k.Com]材料三 :[来源:学.科.网]57 [来源:学.科.网]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王”“秦皇”指的都是谁?两位诗人对他的评价情感有何不同?(2 分) 、 答案:秦始皇(嬴政) 。李白的情感是褒扬(或答从正面) ,胡曾的情感却是贬责(或答从反面) 。 (2)据材料二两幅图片所示,秦王为巩固“扫六合”成就而采取的两项措施分别是什么?(2 分) 答案:统一文字和货币。 (2)材料三的图片反映了“ 秦皇何事苦苍生?中什么历史事件?(1 分) 答案:焚书坑儒。(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秦王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1 分)[来源:学+科+网]答案:秦始皇既有功,也有过。 说秦始皇有功,是因为: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制定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 县制,影响深远;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北御匈奴,修 建长城; (修建灵渠,开发南疆) 。 说他有过,是因为:他下令“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修建阿房宫和长城等,给 人民带来繁重的劳役负担;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刑罚严酷。 (只要回答出其残暴统治即可)所 以,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也是有名的暴君 材料题 “秦时的长城,是把原来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向东西延伸,全长一 万多里。万里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秦时的长城”起止点分别是什么地方?(2)当时的皇帝是谁?(3)在他的作为中,你认为最不可取的是什么?(4)你认为当时有必要修长城吗?长城修好之后起到什么作用? (1)东起辽东,西到临洮。 (2)秦始皇。 (3)焚书坑儒。 (4)有必要。它起到了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抵御匈奴的进攻的作用。58 2.2009 年 12 月 26 日武广高铁的正式通车,为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交流提供了一条便捷的 通道。我国古代 (朝代)在这一带开凿人工运河,成为后世沟通南北的水路通道( ) B A.汉 B.秦 C.唐 D.元 3. “地方推行郡县制,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满专制。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是 实行的 统治政策。 ( )A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4.公元前 230 年~前 221 年,秦王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扫六合” 。秦王最后“扫”的是( ) C A.楚国 B.燕国 C.齐国 D.魏国 5. 6.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首诗中赞颂的历史人物是( A A.秦始皇 7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A.夏)8.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朝 B.商朝 C.秦朝 D.唐朝 9. 10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D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3.评价历史人物题 例 1: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并称“秦皇汉武” 。你所在班级要举行 一场题为“秦始皇和汉武帝谁的功劳大”的课堂辩论活动,正方立场是“汉武帝功劳大” ,反方 立场是“秦始皇功劳大” 。你准备加入哪个代表队?请你写出能充分证明自己观点的理由。 答案:正方:汉武帝功劳更大。 理由:汉武帝的功绩: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 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 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思想的精华;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 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同西域的联系和交往,为西域归属中央政府和丝绸之路的 开通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第一次鼎盛时期。 反方:秦始皇功劳大. 理由:秦始皇的功绩:灭六国,结束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统一中国,开创了统一的 新局面,奠定了中华大国的基础;他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 影响深远;他北击匈奴,移民戍边,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北筑长城,成为中华 文明的象征;兴修灵渠,加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 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 (12 分) (说明:可任选一种观点作答,观点与理由一致。答出上述至少四方面理由,且史论结合。 )59 点拨:评价历史人物要做到: (1) 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看其行为或政策是否推动社会经济发 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可分为功绩和过失两大方面进行评价,做到一分为二; (3)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寻找答题的切入点; (4)做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达标检测: 1.你认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赞扬下列哪位人 物的功绩 A.嬴政 B.李世民 C.拓跋宏 D.武则天 2.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字体 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A.秦朝 3. 4.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节目曾对右图中的历 史人物进行过评述,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A.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他推行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C.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D.他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5. 6.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C.沿袭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沿用并完善了科举制 7.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了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它与下列哪一字体相同( ) ) ) B.西汉 C.唐朝 D.宋朝60 8.材料解析题:阅读记载某皇帝功过的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材料二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 材料四 烧来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 ──《说文系传》 (1)材料中的“皇帝”是谁? (2)依据材料分别概述该皇帝的功、过。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C 6、A 7、A 8、(1)秦始皇(或嬴政) (2)功:统一中国;巩固国家统一(或推行郡县制、或统一度量 衡)。过:实行暴政(或焚书、或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拓展提升: 1、要保证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统一,依靠一条“长墙”可以吗?那么,你认为应怎么办? 2、秦朝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至少回答四点) 答案:(1)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国家的一切大小政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 (3)推行郡县制; (4)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5) 修筑长城;(6)开凿灵渠等。 课外作业: 必做题:1、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喜欢看科幻小说吧!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科幻世界的时空隧 道来到秦朝,秦始皇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如果你现在就是秦始皇,你会怎样回答记者们的问题 呢? (1)记者问: “尊敬的始皇帝,据说您大力摧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请问在中央主要由哪些 官员负责呢?” 秦始皇答---------------------------------------------------------(2)记者问: “您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那您会采取什麽新的措施加强管理呢?” 秦始皇答----------------------------------------------------------(3)记者问: “您为巩固统一,在其他方面采取了什麽措施?” 秦始皇答----------------------------------------------------------61── 铜方升铭文 选做题:P61 页 活动与探究、任选其一。★相关链接关于“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我国传说中的帝王。有多种说法,通常称燧人、神家、伏羲为 三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三皇实际上都是象征性的人物,五帝 被认为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1974 年 3 月, 农民打井时在秦始皇陵东侧 1.5 公里处发现秦陶俑, 以后, 经过几年的发掘, 埋藏地下 2000 多年、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展现在世人眼前。这是本世纪最 重大,也是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 兵马俑坑是为护卫秦始皇陵墓而建造的。经探测,最早发现的一 号坑深约 5 米,东西长 230 米,南北宽 62 米,四边都有斜坡门道。一号 坑以北 20 米处,东西两端分布着第二、三号俑坑。三个坑呈品字型紧密 排列,构成一座宏伟的地下建筑,面积共计 2 万平方米以上。挖掘时, 三个坑都已塌陷,并有明显的焚毁痕迹。 一号已发掘出武士俑 500 余尊,战车 6 乘,每乘驾车马 4 匹。 根据现有密度推测,一号应共有兵马陶俑约 6000 余件,这是一个大型 步兵方阵。二号坑面积较小,外形很像一把曲尺,系由战车、骑兵和 步兵混合编队的军阵, 有木质战车近百辆, 骑兵等各种兵俑 1300 多件。 三号坑面积最小,呈“凹”字形,有卫士俑和战车一乘,很像统帅三 军的指挥部。从俑坑还发现各种铜制兵器及金、银、铜、石质饰品万62 余件。 坑内按当时军事战阵排列的陶人、陶马、战车及各种实战武器,反映了当时秦国手工业 的高度发达和秦军勇敢善战的神态。武士俑身高 1.8 米~1.85 米,除少数领队者外披铠甲外, 大多着轻便战袍,腿扎行滕,浅履系带,免盔束发,挟弓挎箭,神采奕奕。武士们有的注目沉 思,有的满脸智慧,有的威风凛凛,神态各具特色,无一雷同。陶马亦如真马大小,高 1.7 米, 身长 2 米,无不昂首挺立,双目圆睁,身躯矫健,神态生动。第 11 课“伐无道,诛暴秦”6、 2.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影响是( ) A 阶级矛盾尖锐 B 政局动荡不安 C 人民生活痛苦 D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时间是( ) A.公元前 221 年 B.公元前 206 年 C.公元前 207 年 D.公元前 209 年 4.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5.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的人是( )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6.秦朝灭亡的标志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巨鹿之战 C.刘邦攻占咸阳 D.西汉建立 7.在秦末农民战争中,最终灭掉秦朝的是( )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公元前 209 年,有 900 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 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 军官,领导大家举 行起义。[来源:Zxxk.Com]阅读上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2)两位小队长是谁?(3)如果他们没有遇到大雨,起义还会爆发吗?63 (4)这一次起义有什么意义? (1)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2)陈胜、吴广。 (3)会。 (4)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永 远闪耀光辉。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 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学习重点: 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学习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课堂导入: 1、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或电影《英雄》导入。 自主学习:( 用 15 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地1战役打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