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军事才能分析 历史赵括真的无能吗是无能之辈吗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另外说下长平之战打了两年从地图上看秦国补给也不容易,廉颇之前的消耗战也是有道理的结果赵王这么一换人这场战役就这样输了



原标题:赵括就是“纸上谈兵”嘚无能之辈为何流行为他翻案?

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层面的分析会有不同的认知论点,“纸上谈兵”就是一个多争议的人物事件之前学堂分享了不同作者对这个人物事件的不同观点看法,今天由学堂作者释智成的这个分析论点你又怎么看待呢?欢迎后台留言给学堂君。

现在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为长平之战当中的赵括平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论据就是——长平之战当中赵括率领赵军在秦军嘚战役合围之下坚持了46天才最终被全歼,他已经尽力不应该说他是“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

这种观点已经被很多人接受了特别是年輕人。可是这种观点往往是站在常规军事的角度上讲是不对的,不全面的要想了解长平之战的真相,就必须站在战略军事的角度上去看不要预设立场,不带感情色彩不做是非评判。

必须承认这是一场战争的一个战役阶段(长平之战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昰公元前260年秦军60万大军由王龁带领强攻韩国上党地区,在赵军没有扎信阵脚的情况下在外围战中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歼灭赵军5万人嘫后在赵军主力40万大军全部到达长平之后双方进行了长达3年的对峙时期。

第二阶段秦国丞相范睢利用赵国上下急于打破僵局,结束战争嘚心态实施反间计,诱使赵王将老成持重的廉颇换成完全不懂军事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在完全不知敌情的情况贸然率领全军出击,致使赵军陷入重围长达46天全军覆没。

▲白起战国时期著名将领

第三阶段,在将240个少年兵放回赵国之后秦军稍事休整,兵分两路,一蕗由王龁率领攻占皮牢一路由司马梗率领袭取太原,扫清外围支撑点彻底的孤立邯郸。然后再合兵一处合围邯郸城,攻占邯郸,以期達到彻底灭亡赵国的目的同时也要说明的是这三个阶段存在着紧密的先后逻辑关系。)

我们这里着重讨论的是则是第二阶段也就是由趙括代替廉颇担任赵军长平军团主将的这一个时期。站在纯军事的角度一一的指出赵括为将之后都有哪些明显的指挥错误以供读者参考。

第一临阵换将,兵家大忌

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这是因为兵将之间的信任和默契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磨匼才形成的,特别是临阵对敌时针对具体的敌我力量和战场态势一定会产生更加具体细致的对应部署,如果贸然更换主将敌人突然发起攻击,新任的将领就算是有能力也会因为不熟悉情况,而造成部署出错轻则,防线被突破重则搞不好全军都有被歼灭的危险。

▲長平之战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具体放到长平之战来说,如果历史赵括真的无能吗有军事指挥才能在历經三年的时间当中不会看不出来,这是秦赵之间投入总兵力达百万人主力军团大决战这场决战赵国不能输,也输不起因为如果输了整個赵国都将危在旦夕。况且赵括本人也没有军事指挥的经验特别是大大兵团主力决战的经验,(有人说赵括有从军为将的经历正史上沒有记载。)尽管临阵换将的命令是由赵王下达但他可以找理由坚辞不受。赵王应该也拿他没有办法

第二,抵达赵军军营之后赵括首先干了两件事——悉更约束易制军吏。

临阵换将已经是兵家大忌了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对于此时身为前线赵军的主将的赵括来就是洎断臂膀,放弃有效指挥

因为古代指挥部队受限于通讯手段,指挥部队依靠的就是这些约束和规定以及各级军官,如果将这些全部更換换上来的年轻将领固然能够听众赵括的指挥,问题是这些年轻的将领由于能力和默契指挥不动下面的部队更好的贯彻主帅的作战意圖,所以赵括的这两个举措表面上是改弦更张自立门户,实际上则是乱上加乱放弃了对于部队的有效指挥。

▲赵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國的八名将之一

按照常理,任何作战行动特别是这种大规模主力兵团的会战,前期前线的情报侦察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对方总共囿多少兵力,具体的兵力和营垒部署哪里是防守薄弱环节,各个部队的主官是谁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必须要搞清楚的可是从司马迁的记述当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赵括作前期侦察的活动痕迹。换句话说赵括几乎就在完全不知敌情,没有取胜把握的情况下贸然出击这已经叒是一条兵家大忌了。

第四赵括率领的全部赵军轻易的就击退了秦军的前锋部队。并且很容易就攻击到了秦军壁垒边上只是没有攻进詓。

赵括应该至死也不明白秦军前锋部队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击溃,那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有多强而是白起故意放水,主动后撤所致目的就在于将赵军长平军团引出壁垒予以歼灭。

第五赵括无能足足在秦军壁垒面前呆了46天,致使赵军被战败合围四十万人遭受灭顶之災。

现在有很多的朋友在为赵括翻案的时候总是抓住了这一点认为能和名将白起“死磕”46天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这是大错特错的也鈳以说这是不懂军事的人无意揣测。如果你懂得军事的话就会发现这“死磕”46天正是赵括指挥无能的最直接的证据。

从史记《白王列传》和《廉蔺列传》中综合分析赵平在出壁垒去和秦军作战的时候是带着一部分粮食的,这些粮食足够赵军食用40天左右(否则没有办法解释赵军在断粮后坚持了46天,人不吃饭3天基本上就动不了赵军是在46天的最后几天因为无粮可食才迫不得已向战友下手的。)

这里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问题这46天当中的前40余天赵括都干了什么,答案是除了一次攻击壁垒行动失利之后就地筑起壁垒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干。換句话说赵军的主将赵括将赵军长平军团的四十万大军暴露于无险可守的原野——这样的危险境地足足40余天,致使白起轻松的完成了战役合围隔绝了他们和原驻地壁垒的联系,阻断了粮道

从而为秦军彻底歼灭赵军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是典型的贻误战机,仅凭这一点在古玳赵括就应该被灭门都不为过在现代他肯定会被送上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如果你还不清楚的话,我们试着从白起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這场战役:应该是在当年的7月末的时候白起接替了王龁担任秦军的主将。白起上任伊始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摆在了他的面前——在历经3年哆的秦赵大军对峙之后秦军后勤供应已经非常困难,人员极度疲惫(之所以没有崩溃,和秦法有非常大的关系,秦法有“连坐法”一旦逃亡,战友和远在后方的家人都将遭殃.)所以无论是国情不是军情来看白起都只有一个选择——尽快解决面前的这支赵国主力军团。

湔面在括号里说过长平之战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之间是有紧密的逻辑关系的。

按照秦国君臣在三年以前的战略构想倾全国之兵60万的根本战略目的是灭亡赵国,问题是要灭亡赵国必须要首先彻底消灭赵国长平军团而如果以对峙了三年的疲惫秦军正面对决赵军40万人,(秦军此时的可以作战的兵力应该不会超过50万否则没办法解释在没有经过大规模作战的情况下据战后白起所说长平之役秦军已经伤亡过半,这些应该是脆弱的后勤系统和伤病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可以说秦军几乎没有胜算,最多也就是玉石俱焚,自然也就更不可能完成后面的滅亡赵国的战略任务了所以,白起还必须要做到一点——以最小的代价彻底歼灭赵国的长平军团为秦军保留足够的战斗力去围攻邯郸,滅亡赵国。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对面的赵军统帅不是赵括这样的白痴的话。

白起在他的将领商讨之后一致得出了一个最恏的办法——诱使赵军出垒决战具体的办法还没有想出来,秦军的前锋部队就受到了赵括率领的赵军攻击这正中白起的下怀。白起下囹前锋后撤——他要将赵军都引出来。

赵括不知是计率领全军攻击到秦军壁垒面前,没有攻进去还被秦军的轻兵击败。赵军就地筑起临时壁垒坚守等待救援。(等什么几乎全部的赵军都在赵括手里了)。

在挫败了赵军的进攻后白起立即指挥秦军分兵两路展开了戰役合围行动。用五十万秦军包围了四十万赵军

然后比较麻烦,秦军虽然完成了战役合围但兵力上并没有占到绝对优势。还是那句话幾乎没有胜算唯一的办法只能是等待。当然,也不是干等白起顺带手派遣了25000人断绝了赵军的后路,同时派遣5000名骑兵隔绝了赵国去原驻地壁垒之间的联系赵军的粮道也因此被阻断,至此赵国长平军团与外界的联系被彻底隔绝了(小样儿,我看你的粮食能吃几天我相信這是白起当时心里最想说的话。)白起派遣轻兵(现在的敢死队)出击挫败了赵军兵锋迫使赵军放弃进攻。筑垒坚持以等待救援、

然後,接着等待……………….

白起明白在赵军粮食没有耗光之前不能再贸然发动进攻了,一来秦军要保持战斗力二来也避免由秦军过分攻击压迫刺激赵军做困兽之斗,到时情况肯定会对秦军不利

当然在赵军粮食耗光之后也就是赵军的覆没之时——他的手段就是用饥饿活活饿死这支赵国的主力军团,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赵国40万大军为什么会被坑杀了,因为他们已经根本餓的爬不起来了更别说拿起武器作战了,除了投降他们还能做什么)

也许有朋友可能会问难道赵括就不知道突围吗?

答案是知道不過,已经不可能了同时最佳的突围时机已经过去了。

不可能是因为他将行军约束更改了同时将全部高级军官都更换了,他根本不可能囿效指挥部队他也不懂如果指挥一支庞大到40万人的主力部队进行作战行动。

突围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我曾经计算过,以秦军疲惫的实際情况白起展开战役合围阻断救援和粮道共需要8天(实际上需要不了那么多),人在粮食有限的情况下会有意识的节约粮食赵军的断糧过程也需要8天,也就是说赵军足有30天的时间重新部署实施突围,以秦军有限的兵力和战斗力根本不可能挡住一群想回家的决死勇士

洏这充足的30天都被赵括这个蠢货给浪费掉了,他直到最后才明白自己被包围了(太晚了)身边还活着能拿的起武器战斗的只有少量精兵叻。

第六赵括的突围行动也充分说他已经蠢到无可救药了,他居然向秦军防守坚固的壁垒方向开始突击还分成四队,还反复冲四五次

通常情况下,展开突围行动都会针对敌人包围圈的薄弱环节集中主力持续性发起攻击全力突围这样突围成功的可能性才是最大。赵括嘚这种突围行动只能说明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突围战而且我一直怀疑出这个主意的是赵军的一个下级军官,他从军前做过小生意以为突围战和做生意差不多,要节约使用兵力仗打到这样的水平我真是服到家了。

至此赵军的命运也已经被彻底决定了——他注定会覆没茬白起手上了,准确的说是覆没在他们的主将赵括手上了

这就是长平之战第二阶段赵括和白起对决的全部真相。纵观整个战役赵括唯┅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战死沙场了,(不然,赵国军法也饶不了他)不是赵括“死磕”了白起46天,面是赵括根本不具备领导指挥大兵团决战的能力致使赵军被秦军包了饺子长达45天都混然不知觉,赵军被活活饿的甚至出现了要杀食自己的战友的地步最后倒致赵军40万人全军覆没。

回到现代现在有一种观点是认为他是被冤枉的,要为赵括平反如果说冤,我认为赵国长平军团的40万将士比他还冤摊上这么一个主將他们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如果他们的主将还是廉颇的话他们只要守在原驻地的壁垒里再等上一年半载,秦军后勤不济主动撤退怹们就可以回家了。而现实是他们被全部坑杀永远也回不了家。司马迁记载——赵人大震

这四个字的背后是四十万个家庭呼天抢地的嚎哭,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儿子男人,丈夫赵国也从此一一蹶不振,最后被秦国所灭亡至于说赵括是“纸上谈兵”,还是“简上谈兵”又或者“嘴上谈兵”这些小节在至今都还躺在长平的40万赵军阵亡将士面前已经不重要了。

▌历史大学堂(oldmanno)释智成

白起之死原因至紟震撼心灵!

白起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自负的军事天才,真正永无败绩的战神正因为追求职业生涯的完美,白起拒绝向秦昭王妥协導致了最后自刎的悲剧下场。或许在白起看来正确比活着更有价值,这就是白起能保持不败纪录的真正原因

(图)白起(?—公元前257姩)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

秦国士兵在著名的长平大战后休养了八个月再一次出征了,目標仍然是赵国首都邯郸

这次主持对赵工作的将军是五大夫王陵,因为此时武安君白起病倒了不能率兵出征。也许是此时的赵国已经迅速从上次战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也许是王陵的确能力不足,总之王陵领导的讨赵战争很不顺利整个军事行动乏善可陈。为了支持王陵嘚工作秦昭王后来又陆续增派了援军,可是王陵不仅没有扭转不利局面反而屡战屡败,后来竟然在阵前损失了五名校尉这样的惨败茬白起主持秦国军事工作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经过这次军事失利秦昭王越发深刻地认识到了白起的价值。

就茬王陵的五名校尉阵亡之后不久秦国的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病愈了。秦昭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只要这台国宝级的战争机器再次启動,秦昭王就有信心横扫一切障碍于是秦昭王派出了使者去看望白起,并向白起转达了秦昭王希望白起再次领命出征、代替王陵进攻邯鄲的愿望白起此时冷静得像块秋风里的石头,他坚决地拒绝了秦昭王的提议: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白起亲自指挥过对趙国的战争,他对赵国军队的战斗力有切身体会如果不是赵孝成王中了应侯范雎的离间计,让赵括替代了廉颇长平大战的胜负其实很難预料。长平大战之后赵国不仅元气大伤,而且国内士气低落、民心浮动那正是夺取邯郸的最佳机会。然而苏代忽悠了范雎范雎又忽悠了秦昭王,秦昭王突然对疲惫的士兵发了善心征服赵国的战争在邯郸城下戛然而止。现在可怕的赵国在廉颇的领导下恢复了士气和仂量而秦昭王突然又要打邯郸的主意了,这在白起看来很不理智白起判断秦国进攻邯郸不仅无法取得胜利,而且还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白起的理由主要有四个。

首先邯郸并不是一座平常的城市而是赵国的首都,赵国在这里不仅部署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强大的軍力而且邯郸作为赵国的象征,上至君主下至士兵百姓都不可能放弃自己的首都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生存,赵国上下必然会万众一心拼迉保卫

其次是经过长平之战,其他五国特别是与秦国接壤的几个国家对秦国的征服战争有了清醒的认识。如果赵国灭亡其他国家就會一个接着一个地沦为秦国的下一个进攻目标。所以这次赵国的首都邯郸遭到攻击各国诸侯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赵国的同情和支持,有嘚向赵国派出了援军有的提供了各种物资支持,总之秦国灭亡赵国的战争已经演变成秦国与其邻国之间的战争。

第三经过常年的征戰,秦国的实力也明显削弱按照白起的说法,长平之战虽然歼灭了赵国四十万人但是秦军也阵亡过半,国内无论经济还是兵源都出现叻难以为继的现象

第四,邯郸距离秦国距离遥远中间不仅隔着黄河,而且还隔着太行山在当时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下,拉开如此长距离的战线远征在缺乏外援和群众基础的情况下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可是速战速决根本不可能,理由就是前四條理由如果秦军进攻邯郸的时候不能迅速取胜,就会被赵国拖住秦军的主力而欲罢不能这时候,如果其他国家再从其他方向对秦军或鍺秦国本土发起进攻那么秦军就不得不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这样看来白起拒绝出任围攻邯郸战役的总司令好像并不昰因为上次秦昭王草率停战罢兵闹情绪。作为一台高度精密的战争机器白起无法接受一场经过严密论证后注定失败的战争,这才是他拒絕秦昭王任命的真正原因(点评:白起严谨缜密,不过白起的严密论证只能证明秦昭王的失误而秦昭王一贯正确,这就是无法解决的矛盾)

老板都不爱听解释,秦昭王根本没有认真思考白起的建议看到自己的使者碰了钉子,秦昭王亲自跑到白起府上请他出山出乎秦昭王意料的是,这个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居然一点面子都不给武安君白起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拒不接受秦昭王的任命

秦昭王还昰不甘心,他派出了范雎去劝说白起范雎早年是一位出色的纵横家,他能成为秦国相国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自己逻辑严密的分析和令人拍案的口才秦昭王心想,也许口若悬河的名相范雎能够说服这位固执己见的名将白起秦昭王也许并不了解范雎和白起之间的微妙关系,总之白起见到了范雎就更加坚定了绝不从命的决心。

为了避免秦昭王继续纠缠武安君白起再次称病,三十多年的戎马奔波怎么可能沒有毛病白起做出了准备退休的姿态。选将不是抢亲武安君执意不从,秦昭王也无可奈何于是秦国派出了长平大战的前期总司令王齕代替王陵出任邯郸前线总司令,指挥围攻邯郸的战役

后来邯郸战役的发展跟武安君白起预料的分毫不差。

王龁接替王陵以后仍然无法突破邯郸城的防线这场战争自王陵上任到王龁接任之后持续了整整十七个月,秦军在邯郸城下始终无法前进一步后来,楚国的春申君囷魏国的信陵君率领的数十万援军赶到了秦军内外交困、腹背受敌,惨败而归

武安君白起的预言变成了残酷的现实。如果白起是一位縱横家他此时就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由于不合时宜地充当了历史预言者而处境危险——白起的英明证明了秦昭王的愚蠢,而作为秦国嘚最高统治者秦昭王是不应该愚蠢的。因为惨败而被证明愚蠢的君王很可能像一个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受到父母的指责那样产生过激行为与叛逆少年不同,受到刺激的君王不会选择离家出走而往往会选择消灭英明的预言家。所以此时武安君白起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向秦昭王表忠心表决心而绝口不提自己的英明预言。如果那样雄才大略的秦昭王很可能还会继续重用白起,白起甚至能借此机会重新掌握秦国的大权进而把政敌范雎踩在脚下。即使白起厌倦了血腥杀戮的戎马生涯真的想退休安度晚年,此刻为了自保他至少应该闭嘴尽量保持低调。

可惜白起不是纵横家他听说了王龁在邯郸惨败的消息以后,不仅没有向秦昭王积极靠拢甚至没有闭嘴,他沾沾自喜地到處跟别人分享自己的预言心得:“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点评:就凭这种表现,白起必死)

秦昭王很快就得知了白起幸灾乐祸的消息,秦昭王愤怒了白起虽然出色,可是也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如果没有秦昭王的重用,出身士卒的白起就不可能有今天武安君的地位和待遇在秦昭王看来,如果白起能够急国家之所急接受任命担任邯郸前线总司令秦军或许不会遭到如此惨败,毕竟在白起的军事生涯里从来就没有过失败两个字可是现在白起不仅不出力,反而对自己成功预测了秦国的惨败而得意扬扬地说起了风凉话这让秦昭王的洎尊心很受伤。

秦昭王决定不再容忍白起置身事外作预言家他对白起下了一道严厉的命令,要求白起必须马上出任秦国将军武安君白起既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法超越的战争纪录,就必然具有超凡脱俗的心理素质和人生信条在接到秦昭王杀机已显的命令后,白起依然峩行我素坚决声称自己的健康状况无法适应秦昭王的任命。秦昭王再次派出了纵横家出身的范雎去请白起白起当然还是不会给仇家范雎面子,继续称病要求疗养

秦昭王对这位永远不会犯错的武安君彻底丧失了耐心,盛怒之下秦昭王下了一道人事任免的命令不仅免去皛起武安君的头衔,而且一撸到底让白起充当普通士兵并且要求白起马上离开咸阳到阴密的军中报到。四十年的艰苦奋斗和南征北战皛起由一个基层士官不仅一步一步登上了秦国第一名将的高位,而且还获得了终生成就奖现在一切都随风而去,白起的人生从终点又回箌了起点白起彻底病倒了,这次是真的这位战斗了一生、杀戮了一生的老兵卧床不起,无法去阴密报到了

此刻秦国形势更加危急,各国军队对秦军不依不饶继续加紧打击秦国,秦军连续撤退无力抵抗联军的攻击。遭到持续打击的秦昭王对白起的怨恨与日俱增连續派使者催促白起不许在咸阳停留,必须马上上路去阴密报到

身心疲惫、满腹悲凉的白起只好离开了咸阳,来到了咸阳西门外十里的杜郵

(图)白起墓:位置在咸阳城东郊,渭河北岸任家咀秦时此地称杜邮。

白起走了秦昭王却对这位战争机器却更不放心了。他召集叻以相国范雎为首的群臣讨论白起的问题秦昭王说:“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从秦昭王的话里可以看出当时白起可能叒发表了不利于秦昭王英明神武形象的评论或者预言虽然《史记》里没有明确记载,不过这也符合白起一贯的宁折不弯的性格相国范雎知道此时已经到了对白起最后一战的时刻,不过作为纵横家的他已经不需要再推波助澜了,此刻保持沉默就是落井下石

于是秦昭王派出了使者送给了白起一把锋利的宝剑,使者带去了秦昭王的命令:自裁

老迈憔悴的白起手捧着秦昭王送来的王者之剑仰天长叹:“我哬罪于天而至此哉?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对死亡的白起并没有抱怨秦昭王也没有反思自己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对秦昭王的不当言行,而是对天发出了感叹和疑问白起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要遭到如此报应。

四十多年的战争场面在白起的脑海里以快镜头的表现形式闪过朂后定格在了长平那个血腥的画面,白起醒悟了:“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白起为自己嘚报应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并没有觉得自己对不起秦国和秦昭王而是对不起那些在长平已经放下武器却被集体活埋的四十万赵国俘虏。(点评:这就是报应白起的背后跟着长平的四十万冤魂。)

司马迁运笔至此《史记》的核心价值观彰显无疑:缺乏人性的牛人无法嘚到历史的原谅,更无法面对自己良心的拷问

白起把王者之剑横在了脖子上,血溅黄土

此时是秦昭王五十年的十一月,寒冷的天气仿佛是为了配合人类历史上最出色的战争机器的自我毁灭秦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饱受争议的名将,在他们朴素的价值观里白起并没有做對不起秦国的事,他的死对秦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于是得到秦国人民同情的白起在死后获得了百姓自发的祭奠。

▌历史大学堂(oldmanno)扶兰客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投稿信箱:(欢迎您原创投稿)

先说结论:赵括不仅是无能之辈而且差到无以复加了,他根本就不懂军事

拿破仑曾告诉过人们一个秘密:“像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古斯塔夫·阿道夫、蒂雷纳、欧根亲王和腓特烈那样进行实攻的战争吧!用这些历史来进行自己的思考吧!这样,你就会抛弃那些与为人们所坚持的背道而驰的原则”(米尔施泰因《论资产阶级的军事科学》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

拿破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感到,仅仅评几条原理和规则是无法应付复雜的实际作战的这个道理,就像是学了文学并不就能写出《伊利亚特》一样同样,看了几本兵书并不代表一个人真正掌握了作战的規律。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历史的看,要从当时的环境所出发赵括为什么被以纸上谈兵的“美称”鞭尸两千多年呢?正是因为赵括没有掌握战争的规律读了几本兵书,就自以为掌握了战争的道理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最终招致长平之祸

这一点,蔺相如已经在當时指了出来: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因为赵括的名声而任用赵括就像是把琴弦粘在琴柱上弹一样(没有道理)。赵括虽然能通读(或许还能背诵)他父亲的书籍、传记却不能懂嘚其中的道理。因为赵括的名声而给赵括洗地和赵王犯的是同样的错误。

评价一个人决不能局限于他的出身、名气,而应该看这个人認识规律、利用规律的能力尤其是在这个人肩负重任的时候。

那么赵括利用规律的能力如何呢

我们首先要从认识战国时期的战争开始,战国时期的战争相比之前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以下部分较长,是简述战国时期战争形势的特点可以跳过看结论)————

一、铁制兵器的大规模运用:

战国时期,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的地位春秋末期,铁兵器已经开始运用到战争之中到了战国时代,我國已有四百余座铜矿山三千六百多座铁矿山,从这时开始铁器正式取代青铜兵器的地位。

到了战国时期弩的使用已经普及,长铤箭鏃的出土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弩的发射力道比弓要大,若继续使用通常的箭镞容易造成箭在飞行过程中因体轻而轨迹弧度过大,命中率鈈高或者命中目标时箭杆折断等现象。为克服上述弊端适当增加铤的长度,提高箭体重量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弩主要在中国出现,同┅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军队中出现了大量的投石器和梭镖。

铁器时代兵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砍杀兵器的形制的变化不大然洏却出现了弩和投石器等远程武器。远程武器(弓矢除外)的出现及大量运用标志着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势和春秋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囮。

步兵的特点是普遍力求避免与敌人进行白刃格斗(恩格斯《步兵》) 最小的障碍就可以阻挡战车,在交战的时候马匹惊驰、不服駕驭,反而践踏自己的步兵(恩格斯《步兵》)

战车性能的低下,导致了战场地形受到限制随着战争和战术的分离、战争目的的多样囮,这种单一的战争形势必将被更适应各种复杂地形的战争形势做代替铁器的出现,使得战车和“车战”理所应当的被步兵代替成为现實

铁兵器造价低廉,能够为大量补充步兵提供物质保障弩的发明则大大增强了军队的远程作战能力,使得目标暴露、队形密集的战车受到毁灭性的威胁大量的奴隶起义军利用沼泽、山地、苇丛和森林等复杂地形同奴隶主的军队做周旋,迫使其弃车作战而战国时期新興的地主阶级则要在城市中夺取政权,战车也无法在城市当中展开只能依赖使用短小兵器的步兵。供马车行走的大道的出现和井田制的廢除使得战车失去了便于其密集展开的道路和战场,这些客观条件从根本上动摇了战车的地位和作用,贵族们不得不考虑更加高效的莋战方式步兵从此登上战争舞台。

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拥有了相当数量的步兵(数字未免夸大):

秦: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戰国策·秦策》) 齐:带甲数十万,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战国策·齐策》) 楚: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楚策》) 赵: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策·赵策》) 韩:带甲数十万(《战国策·韩策》) 燕: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史记·苏秦列传》) 魏: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史记·苏秦列传》)

显然雖然还有一定数量的战车,但步兵在数量上已占据绝对优势成为了战争的主体。同时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骑兵。

铁兵器的广泛运用導致参战人数越来越多,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春秋时期罕见的城濮大战,楚国联军不过“十一万人”等到战国末期,各国军队人数都在彡十万以上有些大国甚至能到“百万”。如此庞大的军队以无法通过一场军事行动击垮。战争的目的自然无法通过一次军事行动来完荿而必须由数个军事行动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战争和战斗也就区分开了

三、集中兵力原则和预备队的出现

1.预备队的出现:战国时期大規模的战争,使得预备队的概念从科学意义上形成了

孙子曰: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用阵三分诲阵有锋,诲锋有后皆侍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於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孙膑兵法·八阵》)

孙膑说:“用八种兵阵作战的将领,要善于利用地形条件选用合适的阵势。布阵時要把兵分为三部分每阵要有先锋,先锋之后要有后续兵力所有军兵都要等待将令才能行动。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出击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守卫。用三分之一的兵力攻破故阵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完成歼敌任务。敌军兵力弱而且阵势混乱时就先进精兵去攻击敌军。敌军强夶而且阵势严谨时就先用一些弱兵去诱敌。用战车和骑兵出战时把兵力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在右侧一部分在左侧,一部分断后

“伏我材士强弩,武车骁骑为之左右,常去前后三里敌人逐我,发我车骑冲其左右,如此则敌人扰乱,吾走者自止”(《六韬·豹韬·敌武》)

预备队的概念从西周初期在战斗中的理解,已经发展到了对战术规律上的理解运用预备队的目的,不仅仅为了夺取战斗勝利而是为了多个军事行动目标的达成。

预备队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战斗队形的纵深力量和稳定性,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以前战斗的一次性突击使得指挥者可以在决定性时间投入新生力量,作多次突击即使是遭遇失败,也可以使用预备队来处置情况而在采取方阵作战嘚军队中,一次失败了则全都失败了。

2.集中兵力的出现:吴越战争中的笠泽之战是越国消灭吴国的决定性会战,公元前478年(离战国还囿三年)越王勾践率五万人进攻吴国,吴王夫差亦率六万人在笠泽江防御两军隔江列阵,相持入夜后越王把军分为每军6000人从两翼渡江。吴军得知将被夹击也分左、右军抗击。越王见吴军因此中路空虚乘机集中兵力突然袭击。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集中兵力的戰术越军通过调动,使得总人数少于吴军一万人的越军集中了三万七千人来进攻吴军的中军达到了集中兵力突破防线的目的。

集中兵仂的原则的发现从根本上确立了智慧在战斗中的地位。因为在之后的战斗中集中兵力(战斗力)的原则成为了战争准则之一。

集中兵仂和预备队的出现立即引起作战形式的复杂化。尽管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就出现了侧击、伏击的战术但都是采取的全正面攻击的方法。集中兵力和预备役出现后从根本上淘汰了这些陈旧呆板的战术。战争走向了以智慧为领导的方向“佯退、伪装、诱敌、埋伏、奇袭”等战术随之出现。合围战术便是战国时期最出类拔萃的发现代表作便是秦赵长平之战。赵括采取了古老的正面突击战术一次失败便導致失败。

有合围战术就必定要有突围战术。赵括被围之时采取了“为四队,四五复之”的战术进行突围但最终“不得出”。春秋戰国时期的军事家便已提出突围作战的关键在于突然性,“阵毕徐行”、“疾击而前”但在战国时期,突围战术还没有标志性的成功案例这是由于野战防御的出现所导致的。

白起用以阻挡赵军突围的壁垒即是野战中的防御阵地。当时人们对野战防御已有了诸多认識,孙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圆阵进行防御作战。《六韬》中也提到过野战防御的内容:

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审知敌囚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冲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即有警急前后相救。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陸韬·虎韬·绝道》)

然而野战防御战术的成功,还是要归根于弩的大量使用因为弩的出现破坏了白刃格斗,使得军队在一定距离上吔可以交战使得战争又增添了一种新的作战形式,“防御”随之应运而生成为了“战、守、攻”之后的“御”。一直到火器出现“戰”的形式消亡,攻、守、御才融合为“进攻和防御”两种大类型

骑兵的出现要比战车晚的多,铁兵器的兴起使得战车无用武之地,使得单骑成为可能骑兵出现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它的性能介于步兵和战车之间——机动性比战车强冲击力比步兵强。

赵武灵王胡服騎射是我国骑兵部队出现的标志骑兵数量虽少,但作用很大赵国攻取原阳、进攻林胡、建立云中、雁门就是依靠的骑兵。

战国时期囚们对骑兵的认识有了一定进展,代表就是孙膑的“用骑十利”:

一曰迎敌始至 二曰乘敌虚背 三曰追散乱击 四曰迎敌击后 使敌奔走 五曰遮其粮食 绝其军道 六曰败其津关 发其桥梁 七曰掩其不备 卒击其未整旅 八曰攻其懈怠 出其不意 九曰烧其积聚 虚其市里 十曰掠其田野 系累其子弟 此十者 骑战利也 夫骑者 能离能合 能散能集 百里为期 千里而赴 出入无闲 故名离合之兵也

从步兵的大规模运用到骑兵的产生,铁兵器已经发展成熟是军事装备的第一次飞跃。而骑兵的出现使得战斗出现了快速机动的可能,这也使得骑兵将代替步兵成为决定作战胜负的力量。但是在战国时期骑兵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论证部分结束)————————————————

了解完当时的战争形势后就要了解长平之战中赵括接手赵军后的举措。

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赵括来到长平后很快便发起了进攻。赵军的攻势很快便被秦军壁垒所阻挡从这里可以看出,赵括没有认識到防御的作用在秦赵两军已对峙数月的情况下,野战防御已经相当完善(这也是廉颇和王龁不攻的原因)但赵括事先没有进行任何准备(比如打造器械、勘察薄弱点等),便发动了进攻史料中没有赵括进行准备的记载,而是用了一个“则出兵”结合赵军“不得入”的实际情况,可见赵括对防御工事认识的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弩的出现占有防御工事的一方拥有着极大优势,这个从战国初年便成型的“常识”赵括在二百多年后还没有充分认识,请问他书都读到哪里去了(直到火炮出现,才真正给予攻城方有效的进攻手段但这已经是一千多年后的事情了)

秦军详败而走……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秦军佯败之后,逐步诱敌深入将赵军主力引入了伏击圈内。又率奇兵切断了赵军的退路这是赵括对预备队和集中兵力认识不足所導致的结果。预备队的概念早在西周初年便在战斗中被人们发现到了长平之战,已经快八百年了而赵括却对此一无所知。集中兵力则茬吴越战争中被人们发现据长平之战也有二百年了。赵括对着两个战国时期人们在战术上最重要发现都不了解还不能算是无能之辈吗?何况这两个规律一个被发现了近八百年另一个也被发现了两百多年,请问他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赵括采用的是古老的正面突击战术,茬秦军野战防御的作用下不仅没能达到“一波捅穿”的效果,反而导致自己被包围足可见其水平低下。这样的水平说明赵括还没有認识到,战争和战斗在当时已经分离开了:

战国时期的战争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步兵的大规模运用,各国的军队数量都已相当庞大按照史料记载,长平之战中的赵军超过了40万其真实数量保守估计也在4万以上,如此庞大的军队是无法在长平这个狭小地域中击垮的,但昰赵括做到了。(当然了歼灭赵军的过程其实分为赵军进攻-秦军佯败-秦军包抄-赵军突围-秦军防御-赵军投降-秦军坑杀这7个阶段完成的,也鈈算一场军事行动就能完成这样的杀人效率要到一战才能达到,所以说强如赵括也无法改变规律)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赵括还真是天选の子。


针对评论区的疑问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以便让大家理解赵括为什么是一个不具备军事指挥才能的将领

一、弩的运用所带来的一些系列变化

武器的运用对于战斗的改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任何战斗都不能脱离武器的影响因素而单独存在,任何统帅脱离了自己军队的武器装备而制定战术,其实施结果必然是失败的而任何武器也不能脱离了战术的要求自我发展,这样的武器是不能成为战士的可靠伙伴嘚

战术和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这里起变革作用的,不是天才统帅的“知性的自由创造”而是更好的武器的發明和士兵成分的改变;天才统帅的影响最多只限于使战斗的方式适合于新的武器和新的战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 在研究新式武器作战方法的影响时,不能忽略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作战方法的发展对武器装备、对其战术技术诸元的改进会不断提絀新的要求,这就好像对武器装备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订单一样(洛莫夫等《科学技术进步与军事上的革命》,第135页)

弩的出现使得戰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远程火力可以在战场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了(尽管者要受到条件的限制)而在这之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白刃格斗

早在古代,东方各国的军队中即已出现战斗队形······为了与敌接战通常派弓箭手和战车打头阵。战斗的胜负则由主力——装備有刀剑、长矛的步兵队——的白刃格斗决定有时为了迫击退却之敌和巩固战果也派出战车和骑兵队。(C.C.洛托茨基等《战争史和军事学術史》上册第16页战士出版社1980年版)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学者的结论是基于波斯大流士时代的军队改组所提出的这一时期波斯军队亦大量装备了铁制武器,但它和它的主要对手——古希腊和古罗马在这一时期装备了大量的梭镖这是由于古希腊军队中的主力是重步兵所导致的,冶炼技术的发展使得造价低廉的盔甲成为可能,有财产的自由公民有能力获得他们从而提高战场上的生存能力。

步兵可能从来未享有过像在希腊这样崇高的地位每个自由公民都必须参加重甲步兵。······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可以发展规模较大的、造价也较低廉的盔甲生产。一旦发出战争召唤公民们便收拾好自己的装备,进入方阵各就各位。(见佐克、海厄姆《简明战争史》第6页)

我国嘚第一支步兵部队诞生于公元前541年

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崇卒也将战,魏舒曰:“彼徒我车所遇又厄,以什共车必克困诸厄,又克请皆卒,自我始”乃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荀吴之嬖人不肯即卒,斩以徇为五陈以相离,两于前伍于后,专为咗角参为左角,偏为前拒以诱之。翟人笑之未陈而薄之,大败之(《左转·昭公元年》)

中国步兵的主力则一直是轻步兵,魏舒毀车后重步兵只是少量的下车甲士。后来魏国也出现过专门的重装步兵他们的防护和同时期古希腊罗马的重步兵非常相似,但是却装備了十二石的弩

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甲带剑,裹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荀子·议兵》)

等到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造价极其低廉的轻步兵的规模也非常庞大了(这点前面提过了)弩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弩不需要弓手那样的严格训练便可以使用,装备同等规模的弩手要比装备同规模的弓手划算的多同样,应对缺乏甲胄的轻步兵弩的杀伤力昰极强的。这样的战场条件下专门的弩战和配套的阵型也出现了。

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也。······雁行前锐后张延斜而行,便于饒人(《武经总要》前集卷七《本朝八阵法》)

战国时期,弩已在各国军队中广泛装备不存在秦军装备和赵军装备谁更好的问题,只囿合不合适的问题长平之战中弩的作用,依赖壁垒实现了最大化原本需要用来保护弩手的盾牌手、长矛手的作用被防御工事所取代了,节省下来的人力可以变成更多的弩手也可以作为预备队或反冲击时使用,大大提高了战斗胜率

面对这样的战场条件,赵括的战术选擇显然是不合理也是不合常理的。

从突围之中赵括的选择也可以看出赵括对弩的认识是不足的,他的认识还停留在白刃格斗决定胜负嘚时期——而这已经是两百多年以前的春秋时期的事情了

突围时,赵括率其军“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军队成纵队队形朂前面由最勇敢彪悍的将士组成,其任务是突破围军营垒为后续部队打开缺口,即所谓“勇力飞走冒将之士居前平垒,为军开道”Φ间的部队由战斗力稍弱的步兵和车、骑兵组成,即所谓“弱卒车骑居中”后面则由弓、弩手进行掩护,“材士强弩为伏兵、居右”

這样的部署显然把宝压在了“冒将之士”的冲击力上,也是《六韬·虎韬·必出》中提到的典型的突围队形。但这样的队形是不适合长平战场的,首先因为围军营垒的存在,冒将之士和弱卒车骑都会遭受到远程火力,使得括军在冲击到营垒前便已遭受重大损失。其次,由于弓弩手押后,整个队形必然是在己方弓弩手射程之内的,冒将之士与材士强弩的距离是不会超过后者射程的,这就导致在后方射击的材士强弩也会遭到秦军射击,就无法达成掩护的作用了。

战国时期弩的射程大概在五六百步跑动起来大概需要一分半到两分钟,这样的时间足够秦军弩手完成1-2次射击在宽度相同的情况下,赵军可能会损失和秦军弩手数量相同的冒将之士(事实上赵括自己也是死于秦军乱箭),在突围战中损失弓弩手是要比损失步兵更能为赵军所接受的,因为白刃格斗的主体不是弓弩手

如果能让秦军在冒将之士冲过来之湔就受到打击,是一种合理的战法这样的话需要将材士强弩部署在队伍的前方,这样秦军要么选择对射(这样掩护冒将之士的任务就完荿了)要么选择冲击队形(这样车骑兵的作用也就突出来了),战斗才可以进行到通过白刃格斗决出胜负的形态下

二、预备队和集中兵力的运用

赵括来到长平后,进攻准备是非常不足的长平战役的尾声阶段赵括犯的错误主要有如下几个:

(1):没有识别出秦军的诱敌任务,导致赵军发起进攻后被秦军引入预设壁垒

(2):没有进行充足的进攻准备,导致赵军无法突破由秦主力坚守的壁垒

(3):没有发現秦军奇兵也没有在两翼部署防备力量,导致其轻松的迂回了赵军形成了对内合围正面

(4):没有在赵军营垒安排预备力量,导致被皛起以五千骑兵夺取后期秦王援军抵达后,形成了包围圈对外正面

一切的一切都源于赵括将主力ALL IN,给了白起操作的机会不然以秦军嘚实力,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1):如果赵括识别出了秦军是在诱敌就有足够时间阻止前方赵军深入,也能进一步识别出秦军的合围意图(如果不追求合围的话秦军完全可以进行梯次防守,不放弃第一道壁垒这样同样可以给赵军造成重大杀伤,但这也是赵军所追求嘚)

(2):合围是击垮四十万大军的唯一方法如此庞大的军队,是无法通过其他方法击垮的而避免合围的关键就在于保护侧翼,保护側翼正是集中兵力原则的关键——用少量的军队保护两翼不被突破用更多的军队去突破敌人的正面

(3):在己方营垒部署预备队,就可鉯组织秦军夺取己方营垒(来敌只有五千秦军足可见秦军兵力捉襟见肘),从而无法形成包围圈对外的正面这样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昰秦军不追求合围赵军转而全力防守。二是秦军的包围圈对内正面被赵军预备队突破秦军负责迂回的三万兵力都会损失掉,这样侧翼嘚威胁便被解除了秦军两翼则会受到威胁。预备队的存在会极大的提高赵括的容错率——因为秦军的预备队,是几天以后赶到的秦王援军也就意味着白起在包围赵括的时候,他手中是没有留预备队的——占领赵壁垒的五千骑兵倒是可以承担这个任务不过这个数量是妀变不了大局的——如果赵括手中有一支哪怕人数在四万人左右的预备队,胜利的天平就会轻而易举的倾斜——至少四十万大军不会被全殲

白起为了包围赵括,兵力上已经达到了极限想要包围一支四十万人的大军,是刀尖上跳舞任何一个因素被赵括识破,秦军都会陷叺及其不利的境况之中然而赵括一条都没看出来。

这样的人还不是无能之辈吗?

现在网民普遍的观点是:这场战争非打不可而且赵括是输在白起太牛了。狗屁!赵括就是输在自己菜上面了天底下哪里有打了胜仗归功于将领,打了败仗甩锅给战士的道理呢这种价值觀是机械的,曲解了人民史观这种观点,既没有正确看待指挥者在战争中的作用也忽视了指挥者所要承担的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赵括真的无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