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怎么死的的无奈(还是游戏图贴子)只是想证明曹爽怎么死的不是弱智

【稷下激辩】第三期:司马懿杀曹爽,是为公还是为私?
大家好!我是左岸,【稷下激辩】是我们全新推出的一个历史科普向的栏目。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难或者是迷惑的时候,往往会寻求一些“经验”来解决问题,那么这些“经验”其实就是我们从历史上前人做的事情上总结出来的。所以,这个栏目就应运而生了。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虽然我们都同样经历过9年义务教育,基本上是在一个同样的历史观下成长起来的,但随着年龄慢慢的增长,每个人的历史观都会发生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不同,从而会影响到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三国时期司马懿杀曹爽,是为公还是为私?人物、事件、典故导读:司马懿/曹爽/高平陵事变/驽马恋栈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曹爽:曹真长子,三国时期曹魏宗室、权臣。明帝曹叡病危,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与司马懿并为托孤大臣。  高平陵事变: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驽马恋栈: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是日,太白袭月。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时景帝为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帝列阵阙下,经爽门。爽帐下督严世上楼,引弩将射帝,孙谦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发。大司农桓范出赴爽,蒋济言于帝曰:「智囊往矣。」帝曰:「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翻译:司马懿说:“曹爽心里疏远桓范,智力却达不到桓范的水平,驽马恋栈,他一定不听桓范的计策。”&红方观点:我认为司马懿杀曹爽是为公&&蓝方观点:我认为司马懿杀曹爽是为私&设置这个题目主要是看到有这样一则史料:《殷基通语》曰:司马懿诛曹爽,祎设甲乙论平其是非。甲以为曹爽兄弟凡品庸人,fnk以宗子枝属,得蒙顾命之任,而骄奢僣逸,交非其人,私树朋dang,谋以乱国。懿奋诛讨,一朝殄尽,此所以称其任,副士民之望也。乙以为懿感曹仲付己不一,岂爽与相干?事势不专,以此阴成疵瑕。初无忠告侃尔之训,一朝屠戮,攙其不意,岂大人经国笃本之事乎!若爽信有谋主之心,大逆已构,而发兵之日,更以芳委爽兄弟。懿父子从后闭门举兵,蹙而向芳,必无悉宁,忠臣为君深虑之谓乎?以此推之,爽无大恶明矣。若懿以爽奢僣,废之刑之可也,灭其尺口,被以不义,绝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亲甥,亦与同戮,为僣滥不当矣。&既然费祎都设了一个甲乙论,而且这事儿一直以来都有争议,我觉得作为辩论话题来是极好的在本节目的“”出来之后,出人意料的获得了广大JRS的喜爱,干货满满的回复让人看得颇为爽利,请大家继续多多支持这个栏目!在每期【稷下激辩】与主贴有关的最亮观点将获得2888卡路里奖励,前十亮回复将会获得1000卡!本帖也会给一些回复不错的JR奖励虎扑币每五期节目将评选一位JRS,奖励【历史帝】小盾牌一枚!往期阅读
[&此帖被左岸花不开在 10:32修改&]
这些回帖亮了
我就爱干这种对私有大大好处,外人看起来还挺像为公的事。
曹子丹一世英雄,却生了一个猪一样的儿子,我等也要为此陪葬了曹爽在斗争初期压制司马懿非常狠,他的权利集中措施也触犯了很多大家族的利益司马懿政变之后的大清算让蒋济彻底与他翻脸,但是也有很多人尝到了甜头。司马三父子用了一种慢 性 毒 药 的方式通过收买人心各个击破把权利尽数收入司马家。所以这就叫假公济私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时候李严在后方心生不满搞小动作,后来诸葛亮撤军回来原本可以大清算搞垮荆州利益集团,但是诸葛亮选择了依法处置,没有私吞任何势力,甚至连李严也只是流放,要知道第三次北伐可是所有北伐的巅峰时期,就这样功亏一篑诸葛亮都没杀李严真是真爱,也真是大仁大义,毫不为私所以一个是千古良相,一个是篡权枭雄PS:刚下班回家,一不小心人生巅峰了,不过由于上班脑抽,写了两处很严重的错误。。。第一,走程序解决的李严代表的是益州利益集团,也就是本地士族,丞相怎么会清算自己的集团呢(手动滑稽)第二,李严假传圣旨是第四次北伐,许久不看书记忆模糊应该重温一遍了,感谢@& 同学指正。走程序多说一句,其实提到曹爽就不得不提两件事,一件事是兴势之战,一件事是“富家翁足矣”,这两件事可谓是军事政治智商双双下线,所以曹爽的历史评价才会那么差劲,实际上曹爽当权十年左右,整体来说还可以,只是兴势之战断绝了他通过军事战绩提升地位的招数,让他人心大失的同时也让曹魏军事力量大大受损,镇边军事危机从那次以后就不那么好对付了,失败后回朝又变本加厉的专权侵犯了当权者利益,在政治斗争的最关键时刻放弃了最终的反扑,要知道当时恒范冒死出城,曹爽手中还有天子和各种最高级别印信,能够调动的资源不应该比司马懿少,然而要当一富家翁真是被骂猪一点不亏。
[&此帖被Dr控卫在 22:07修改&]
我觉得楼主应该在每期最后给出下期题目,然后让众jrs有时间准备准备。
个人觉得李世民的吐槽还是蛮有道理的
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
废除曹爽地位,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是曹魏权贵们一起的行动,曹爽专权大家都不满,蒋济,高柔也是站在司马懿这一方的,如果司马懿在废除曹爽地位之后,像诸葛亮处置李严一样,走程序,不搞人身毁灭,那他确实可以说是曹魏忠臣。
但是在他变卦,和蒋济彻底翻脸那一刻,他就已经不能算是曹魏忠臣了。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仇鹿鸣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仇鹿鸣先生虽然年轻,但是水平是蛮厉害的,算年轻一代里面最出类拔萃的存在了
引用38楼 @ 发表的:柏杨:就史料记载而言,真实的司马懿,跟世人印象中的司马懿不同,诸葛亮先生受托孤后,并没有曹爽般的政敌,李严的窃弄威权,一纸命令便告解决,而曹爽先生确是将司马懿整个排除,司马懿对曹爽虽然不满,但一直到244年,曹爽先生攻击蜀汉帝国,大军被雨困在峡谷,司马懿仍忧虑他会失败,劝告退军,假使他心怀不轨,大可闭口不言,等曹爽覆灭后,由他来收拾残局。司马懿先生当初最大的目的,不过是反击曹爽,夺官夺权。249年的政变,受到朝野一致爱戴,251年王凌起兵时,司马懿不但没有任何叛逆迹象,而且声望正值高峰。……就司马懿本身而言,他所受到的诟骂与诅咒,并不公平。
司马懿这么多争议其实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诸多浩劫,南方的东晋,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了,再加上《演义》的描述,我才觉得这样子定性一个人是不公平的。柏杨很多对于历史的观点我都不认同帝忧社稷,问矫:“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矫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司马懿是能臣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受不受爱戴,有没有功绩,跟他有没有私心有什么关系? 柏杨说的话可以完美套用陈桥兵变前的赵匡胤,何况司马懿比赵匡胤做的过分的多,诸葛亮去世时继承者是谁?司马懿去世时继承者是谁?诸葛亮怎么对李严?司马懿怎么对曹爽? 司马懿杀戮曹魏公室为的也是公心?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宣帝司马懿)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之事。明帝以面覆床:“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子孙都为他们羞愧。真没什么好辩的。
说到司马懿杀曹爽,就不得不提到这个典故了。
晋明帝司马绍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可以说司马懿为了自己今后方便安心地掌握政权办的这件事连自己的子孙都看不下去。为什么?司马懿杀曹爽使晋自建国开始就失去了信义,为西晋的迅速崩盘埋下伏笔。首先司马家夺取政权不是靠如汉高祖明fgxsx式的功业,而是靠的诈术,这为今后的野心家提供了先例和依据。从古人视角来看刘朱皆受命于天,汉明的叛乱也就止于宗室。晋朝则不然。“晋宣帝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基于这一想法,西晋的八王开始动了反心。王敦和苏峻也蠢蠢欲动。司马懿为了自己的方便而为后世埋下隐患。
其次,司马懿杀曹爽违背了他与蒋济,高柔等的承诺,使曹魏的江山一夜间变成司马家的江山,如石勒所言“欺他孤儿寡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就迫使司马家在执政时只能依靠绥靖的方式或强暴的方式去缓解而不能解决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就像体弱之人得了肿瘤无法做手术摘取患部,只能喝汤药或化疗来缓解病情一样。这些矛盾积累下来,终于于八王之乱时统一爆发,使西晋埋葬在耻辱当中。司马懿为了自己的安心而让后世子孙失去解决西晋各种矛盾的有效手段,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如让诸王亲自领兵和罢郡国兵等等。
总之,司马懿为了自己的方便和安心,为一己私利而遗祸后世,诚为天下人所不取。
& & & &当年曹操在全面掌权之后有人劝他废掉献帝然后自己登基,曹操不愿意,我想那个时候他心里应该还有一点作为汉臣的执念,而且重点是他也说了一句:若天命在吾,吾愿做周文王。结果后来曹丕废汉自立也印证了他的这句话。
& & & &回到司马懿这,他后期的所作所为应该跟曹操当时的心理是高度一致的,自己心里还有作为旧朝前臣的念想,但周围的形势已经不是他自己所能控制的了。而司马懿另外跟曹操不同的一点就是他所面临的形势比曹操要严峻的多,曹操当时已经受九锡,基本上是不是皇帝的皇帝。而司马懿却被曹爽步步紧逼,甚至逼到了装傻的地步。但他却留了很厉害的一手,就是私底下养了很多死士(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所以虽然司马懿对曹魏还有一些忠诚,但你要说他一点别的心思也没有那我是不信的,要不然你养着这么多小弟干嘛?就是为了关键时刻用的,至于到底是怎样的关键时刻,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 & & &至于曹爽,可能很多人受游戏的影响觉得他就是一个废物,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曹爽虽然能力有限,又被桓范骂作猪狗,但他当时作为曹家最后一个有影响力的实权人物,又是曹真之子,托孤大臣,基本上掌握着朝局还是没有问题的,要不然也不会把司马懿逼到绝境。但政治斗争就是这样,你不能给对手一点机会,抓住就往死里整,要不然对方死灰复燃报复起来只会更狠。结果曹爽就是被司马懿所营造的假象给蒙蔽了,最后输掉之后还想做富家翁就是太天真了,司马宣王可不是你曹爽,一点也不带犹豫的,编出证据来也把你三族给屠了。
& & & &再回到辩论的题目这,司马懿不管于公于私都会杀掉曹爽,而历史上出现这样局面的情况也很难想象两人能和平共处的,主要是开始的优势一方实在是太弱了,对面又是整个历史上都排的上号的阴谋家,所以被反推只是迟早的事。而司马懿于公,两人都是托孤大臣,个人能力又差这么多,一山不容二虎。于私,自己的俩儿子实在是太有出息了,换我有机会也会想点别的。
曹爽,兴势之战被打的惨败,直接让统一延迟了20年。
兴势之战是三国时期最重要也是最被低估的战役之一。姜维、司马懿等主要人物未参战使很多作家较少着墨此战,相比同时期的其他战役,甚至忽略了此战。尽管此战显示蜀汉仍然受益于杰出的军队统帅。事实上,由于魏军遭大损,此战将中国统一推迟了几十年,对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因农民被征为士兵,此次惨败使田里无人劳作。为耕作农田和帮助惨败造成的孤儿寡妇,十余万屯田兵还农,再未重回军伍,曹魏军队从颠峰时期的大约60万锐减至40万,直至半个多世纪后晋朝的八王之乱时才恢复。
此次军队大损对曹魏也造成了另一重大后果:曹魏不再像从前一样有能力*河蟹*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这种影响在当时并不严重,但晋朝时就明显。北方少数民族的小股叛军自此聚集成一支强大的军队,最终在70年后推翻了汉人政权晋朝在华北的统治。
尽管在文学史上相对较少被注意到,后世的军事家们给此战很高的评价:如明朝战略家刘基在著作《百战奇略》中将此战列为“退战”的经典战例——一旦敌军占有绝对地理优势,你已难以继续战斗,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迅速撤退。曹爽已经人心尽失,司马懿推他一下,自然就是墙倒众人推。
[&此帖被Oyodo在 11:13修改&]
杀曹爽大家都赞同,问题是大清算导致司马家一家独大架空曹氏。
这里面有个问题,曹爽是个什么身份。从君臣关系上来说,他是权臣也是奸臣。但是从家族关系上来说,他又是曹家的顶梁柱。
更深层的制度原因是,曹魏依然是汉代孤家寡人的帝王模式,可是门阀势力的兴起已经让这种制度无比脆弱了,皇帝没有本家族的支持根本坐不住,可是家族中人势力太强皇帝本人又坐不安稳,无解。
找了一个类比:咸丰帝驾崩,国事付于肃顺等辅政大臣~因性格和政见不同,肃顺与恭亲王奕?不合已久,肃顺掌权后对恭王一dang多加排斥,终于引得恭王与西太后发动政变夺权成功,肃顺一dang败死。你很难去讲,司马和恭王的夺权行动,究竟是基于公理还是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毕竟,他们所处的困境,正是因为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主政的政敌所接受,且直接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从结果来看,司马控制下的魏晋,各地叛乱时有发生,但总体上保持并扩大了对蜀吴的战略优势,并最终实现了统一的大目标,相比而言,曹爽主政,局面会差很多;肃顺的水平如何,我们知道的不多,但恭王辅政的那几年,清廷的情况总体称得上可以,或者说,蛮不错了~当他们选择反抗的那一刻,为国为民当然是最正确的口号,但骨子里,“我们要活下去”,何尝不是他们自身最真实的写照?
引用26楼 @ 发表的:假如你是司马懿,等着全家身家性命被皇帝和曹爽屠戮?都逼到墙角了,还不能搏一搏兵变自保?诸葛亮在蜀国是曹操的地位,名副其实的权臣,另一个托孤大臣李严同样被搞死。司马懿当上权臣要比诸葛亮晚得多,更多是形势所逼。司马懿从下课(太尉升级成太傅)到高平陵差不多有个3-5年的时间,247年李胜去过之后就更没见曹爽有进一步的动作,明显就是等着熬到他自然死亡的意思了,哪有“逼到墙角”、“形势所逼”这一说。
引用92楼 @ 发表的:曹爽的做法已经让曹家很不得人心了,杀曹爽难道不是为了维护曹家?你可以说他做这事有私心,但否认不了这在最初是有利于曹家的。而且不管任何时候,为公都不能简单解释成为当权者做事。秦桧杀岳飞是为了赵家,但是难道是为公?曹家哪里不得人心了?
八年夏四月,夫人张氏薨。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dang,屡改制度。帝不能禁,于是与爽有隙。五月,帝称疾不与政事。时人为之谣曰:“何、邓、丁,乱京城。”
显然就是司马懿不爽曹爽要搞事情啊。
蒋济曰:“曹真之勋,不可以不祀。”帝不听。初,爽司马鲁芝、主簿杨综斩关奔爽。及爽之将归罪也,芝、综泣谏曰:“公居伊周之任,挟天子,杖天威,孰敢不从?舍此而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曹家要不得人心,蒋济说这个干啥,鲁芝、杨综斩关干啥。
即以凌归于京师。道经贾逵庙,凌呼曰:“贾梁道!王凌是大魏之忠臣,惟尔有神知之。”至项,仰鸩而死。收其余dang,皆夷三族,并杀彪。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鄴,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
曹家不得人心王凌想*河蟹*干啥,司马懿“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鄴,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又是想干啥?
司马懿初始未必是为私,否则他也不必等到被逼无奈时在反击,当时曹爽再狠一些,估计中国就没晋朝了。
司马懿高陵政变成功后,杀曹爽一家,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导致的,你可以谴责这种行为,但在当时,这的确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
李世民还把他哥哥的孩子杀了呢。
司马懿被黑,很多是被他的儿子形象牵累的,曹魏篡汉时,毕竟给汉献帝留了一条生路。
司马师废曹芳,司马昭直接把曹髦杀害,这种废立天子,杀害皇帝的现象,在古代是极为恶劣的。
结果司马懿背了一个大大的锅。
对司马懿来说,为公为私真的有区别么,别说司马懿从没夺取曹家天下的野心,他只是知道曹家还有根基在,短期动摇不了,杀曹爽是第一步,拿兵权是第二步,剪除曹家在军中朝内势力是第三步,其实走了曹操的老路,为自己的儿子上位打下坚实基础。
从本质上,司马懿是为私心,但从为司马家天下来说,这又是为公罢了,只不过这个公不是曹魏江山的公。
千古一帝司马衷笑了:“有人竟然讨论这么弱智的问题?我太爷当然是为公啊,不然哪有我的皇帝做。我们还是来讨论深奥点的哲学问题吧,池塘里的青蛙究竟是为公叫还是为私叫呢?”
人心是会变得,明显杀曹爽的时候司马懿还没有变。曹操当初起兵讨董难道是为私?后来司马家的膨胀是那个时候人们没预料到的,仅此而已。我觉得为公的成分大些。有些讽刺为公的,只能说天下不是刘家的,不是曹家的,也不是司马家的,而是当时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士人的。司马懿的动作,至少代表了士人的利益。
设置这个题目主要是看到有这样一则史料:《殷基通语》曰:司马懿诛曹爽,祎设甲乙论平其是非。甲以为曹爽兄弟凡品庸人,fnk以宗子枝属,得蒙顾命之任,而骄奢僣逸,交非其人,私树朋dang,谋以乱国。懿奋诛讨,一朝殄尽,此所以称其任,副士民之望也。乙以为懿感曹仲付己不一,岂爽与相干?事势不专,以此阴成疵瑕。初无忠告侃尔之训,一朝屠戮,攙其不意,岂大人经国笃本之事乎!若爽信有谋主之心,大逆已构,而发兵之日,更以芳委爽兄弟。懿父子从后闭门举兵,蹙而向芳,必无悉宁,忠臣为君深虑之谓乎?以此推之,爽无大恶明矣。若懿以爽奢僣,废之刑之可也,灭其尺口,被以不义,绝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亲甥,亦与同戮,为僣滥不当矣。&既然费祎都设了一个甲乙论,而且这事儿一直以来都有争议,我觉得作为辩论话题来是极好的
曹操:我就是想杀
为私啊·····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为私无论是谋权篡位也好,私人恩怨也好,都是自身利益为公?哪个公?
为公?
为那个公?曹魏的公?
曹爽当政的时候可没把曹魏给搞死搞残搞完蛋吧。
设置这个题目主要是看到有这样一则史料:《殷基通语》曰:司马懿诛曹爽,祎设甲乙论平其是非。甲以为曹爽兄弟凡品庸人,fnk以宗子枝属,得蒙顾命之任,而骄奢僣逸,交非其人,私树朋dang,谋以乱国。懿奋诛讨,一朝殄尽,此所以称其任,副士民之望也。乙以为懿感曹仲付己不一,岂爽与相干?事势不专,以此阴成疵瑕。初无忠告侃尔之训,一朝屠戮,攙其不意,岂大人经国笃本之事乎!若爽信有谋主之心,大逆已构,而发兵之日,更以芳委爽兄弟。懿父子从后闭门举兵,蹙而向芳,必无悉宁,忠臣为君深虑之谓乎?以此推之,爽无大恶明矣。若懿以爽奢僣,废之刑之可也,灭其尺口,被以不义,绝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亲甥,亦与同戮,为僣滥不当矣。&既然费祎都设了一个甲乙论,而且这事儿一直以来都有争议,我觉得作为辩论话题来是极好的
鞠躬尽瘁诸葛亮,死而后已司马懿。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我就爱干这种对私有大大好处,外人看起来还挺像为公的事。
为曹魏的公?
尔等鼠辈竟敢怀疑我司马懿,吃我EF先。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大胆预测:蓝方投票完胜的一天
司马懿命真长,曹操托孤,曹丕托孤,曹睿托孤……
引用9楼 @ 发表的:尔等鼠辈竟敢怀疑我司马懿,吃我EF先。诸葛亮一个EX教你做人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司马懿这种人最可怕,有点像海贼王里边的黑胡子,真心能憋住自己的野心沉住气。
这个难道都需要辩论了吗?
这个肯定是为了私的,为公应该找个刘姓王爷做皇帝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怎么一下子跳到三国时期了,不是按时间倒序应该是“蒙元到底算不算中华历史的一部分?”。
让我想想在黑谁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这真的有必要辩论么?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11楼 @ 发表的:司马懿命真长,曹操托孤,曹丕托孤,曹睿托孤……没办法,老曹家除了CC之外命都短得可以
司马要是为公,应该像诸葛亮一样,而不是自家做皇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627人参加团购288.00元&819.00元
136人参加团购279.00元&999.00元
516人参加团购199.00元&629.00元
477人参加团购499.00元&899.00元
245人参加团购114.00元&229.00元
84人参加团购499.00元&999.00元
813人参加团购495.00元&799.00元
93人参加团购499.00元&899.00元
197人参加团购458.00元&890.00元
2073人参加团购889.00元&1399.00元
281人参加团购539.00元&1199.00元
64人参加团购129.00元&199.00元士大夫的大权是朝廷里的大权,离开了朝廷离开了皇帝,士大夫什么都不是。&br&&br&李郭之乱时跟献帝出走的士大夫们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点,饿死了满坑满谷,被杨奉、韩暹当狗一样赶来赶去。就因为人家手里攥着枪杆子呢。&br&&br&对局势真正有决定性影响的还是武力,如果司马懿控制不了洛阳的禁军,他乌龟壳再厚一万倍都没用。真打起来,外面的都督们随便哪个都够他喝一壶。当时的司马懿就是个手无实权的太傅,连在西线共事过的陈泰、郭淮都不会鸟他。&br&&br&支持司马懿政变的是洛阳不满曹爽的士族,不是外地的外姓都督们。所以司马家真正掌权后,外姓都督叛乱不断。前有曹家铁杆王凌、令狐愚,后有曹爽亲信毌丘俭、文钦,最后连亲家诸葛诞都搞了个寿春三叛。&br&&br&当其时,曹爽与高门大族的冲突剧烈,所以许多士族拥护一直靠龟功装无辜的司马懿。&br&&br&如果曹爽没有那么快放弃斗心,而是听桓范的话,拥护皇帝退守许昌联络各地都督,哪怕就叫上毌丘俭、文钦哥俩,跟司马懿对峙一段时间,老乌龟都得脱层皮。&br&&br&对峙时间越久,司马懿越不妙,如果他敢拥立新帝,只会死的更快。魏明帝曹睿就曹芳这么一个过继的独苗,老乌龟还没掌权就敢废曹芳纯粹是自杀。更别提他是曹睿指名的托孤大臣。“先帝的托孤大臣居然造先帝独子的反?!打死你个老王八!”&br&&br&不敢说如果走这条路,曹爽一定不会输,一定能够避免司马家掌权,但他成功的几率还是很大的。唯一的损失可能就是陷在洛阳城的家小,可其实以当时司马懿对洛阳局势的操控力,他还没胆儿肥到敢拿曹爽家小开刀的程度。太尉蒋济这批人不会坐视不理,而这批人只要一翻脸,老乌龟立马众叛亲离。&br&&br&曹爽会这么快放弃的原因,主要还是蒋济、尹大目、陈泰这些人跟他保证过,司马懿只要权不要命,很傻很天真的曹爽以为退路很宽,就这么放弃了。没准也想着学老乌龟,韬光养晦一把,现在先认栽,等爷硬了再跟你清算。结果他忘了当初夏侯惇与韩浩的故事,以及他们老曹家击质的优良传统。曹爽不在洛阳,他全家都很安全。他一回洛阳,就全死定了。&br&&br&也可见司马懿装无辜装的有多到位,所有人都以为乌龟太傅是来拨乱反正拯救世界的,没想到一大帮人临了被个老乌龟集体开了涮。三朝元老蒋济也因为司马懿说了不算,弄死曹爽全家,活生生郁闷死了。更可惜桓范这么一个脑子清楚的聪明人,活生生被曹爽个没出息的耽误死了。
士大夫的大权是朝廷里的大权,离开了朝廷离开了皇帝,士大夫什么都不是。 李郭之乱时跟献帝出走的士大夫们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点,饿死了满坑满谷,被杨奉、韩暹当狗一样赶来赶去。就因为人家手里攥着枪杆子呢。 对局势真正有决定性影响的还是武力,如果司马…
&p&&b&改革家曹爽的纸牌屋&/b&&br&&br&&/p&&p&曹休、曹真谢世之后,曹家将出现了九年的断档。军事指挥权被司马懿、满宠等外姓大臣掌握。直到公元239年,病得神志不清的曹睿好歹算是想起了曹家将,曹爽侥幸登场,成为第三代曹家将的领军人物。&/p&&p&&b&&br&出身&/b&&br&&br&&/p&&p&曹爽,字昭伯。曹真长子。由于因缘际会和历史的黑色幽默,曹爽在曹睿死后与司马懿共同辅政,在一群有志青年的辅佐下,逐渐压倒司马懿为首的士族集团老人政治,成为曹魏实际上的国家元首。&/p&&p&&br&&br&&b&试验&/b&&br&&br&&/p&&p&曹爽的具体事迹,在前作《司马家族》一文中已有讲述,本文主要谈对曹爽改革的思考。&/p&&br&&p&前文说过,做皇帝的难点在于限制特权阶层。如果怕麻烦就不负责任地向特权阶层妥协,把问题往后拖。&/p&&br&&p&曹丕时代主要忙活两件事,一是搞经济建设,二是攻打吴国。&/p&&br&&p&曹睿时代也主要忙活两件事,一是防御诸葛,二是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大魏“添砖加瓦”。&/p&&br&&p&曹爽时代,其实只忙活一件事——通过改革限制特权阶层的膨胀。当时外戚和宦官都已不吃香,九品中正制使朝廷里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世家子弟,庶族要想出人头地越来越难,皇家的权威也被士族们逐步消解。&/p&&br&&p&&b&特权阶层有时是贵族、有时是庄园主、有时是大地主、有时是大资本家,但特权阶层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通过联姻和欺上压下来发展壮大。这不是道德问题,只是属性使然。&/b&对付特权阶层是负责任的执政者们永恒的主题,方法目前来看只有两种:&/p&&br&&p&一、发动群众消灭特权阶层。&/p&&br&&p&二、通过光明伟岸的制度和伸手不见五指的手段限制特权阶层。&/p&&br&&p&第一种办法在社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之前只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所以没有提到爱国是因为人类没有特权阶层的时候也就没有国家之分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能力是存在差异的,不管你消灭多少特权阶层,总会有新的特权阶层蹦出来。&/p&&br&&p&第二种办法虽然治标不治本,但总比不治或者往死里治强。至于如何治本?当然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了。&/p&&br&&p&曹爽限于历史的局限性,只能努力去治标。他任用夏侯玄等人改革九品中正制,希望恢复唯才是举的人事制度。但既得利益者永远不会放弃既得利益,改革意味着阻力巨大。而曹爽职位虽高威望却不足。&/p&&br&&p&曹爽觉得可以通过出兵讨伐小国以加强威望。许多年以后,有一个叫做勃列日涅夫的老人,是他的知音。&/p&&br&&p&曹爽觉得可以通过政治改革,一步到位重现曹操时代的荣光。许多年以后,有一个叫做戈尔巴乔夫的中老年人,也是这么想的。&/p&&br&&p&曹爽不明白,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对外战争的确可以转移国内矛盾,凝聚人心,进可登高一呼,退可虽败犹荣。而挑起战争,去对付一个相对弱小的政权,一旦受挫就会陷入战争泥潭,威望扫地,留下千古骂名。&/p&&br&&p&曹爽不明白,直接搞政治改革难度太大,一着不慎就会全面崩盘。推进经济改革,逐渐改变上层建筑,看似迂回实则稳妥。即便强如曹操当初要搞唯才是举也要以屯田制度限制士族对土地的兼并,使士族无法垄断土地和知识。&/p&&br&&p&即使没有司马懿发动的政变,曹爽的改革也不会成功。即使曹爽对外攻灭蜀汉,对内把司马家族杀的鸡犬不留,他也还是不会成功。因为曹爽只有世界观没有方法论。&/p&&br&&p&但,曹爽绝不是演义里那个只配被人耻笑的,驽马恋栈豆的蠢蛋。千百年后的苏共领导人都不明白,让曹爽如何去明白?中国几千年来能够成功主持改革的执政者又有几人?难道不负责任不丢人,负责任的失败者反倒丢人吗?曹爽本可以安于享乐,和特权阶层们把酒言欢,曹魏的基业够他挥霍几辈子的了。可曹爽没有像很多好逸恶劳的同行那样把肥肉吃光,把硬骨头留给后人去啃。&/p&&br&&p&人们耻笑曹爽主要是因为他在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拒绝了智囊桓范提出的转移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向只有洛阳一座孤城的司马懿投降。&/p&&br&&p&决策之前,曹爽考虑了整整一夜,其实他思考的无非是他要怎么带领那些全家都处于司马懿控制下的仪仗队和文官们,从洛阳郊外行军三百四十里山路到达许昌?桓范骂曹爽是猪是因为他以为自己的计划很有可操作性,罗贯中把曹爽写成了猪是因为贬曹是他不懈的追求。但转移许昌的计策其实危险重重,就算司马懿一时脑残不派追兵,曹爽身边的人哪个都有可能为了保全家属把他卖了。十死无生的绝境,就算要骂曹爽是猪也该骂他大意,把自己搞到这步田地,而不该是骂他选了哪种死法吧?&/p&&br&&p&曹爽的确德行有亏,他占有曹睿的姬妾,纵容手下圈地之类的烂事儿也确实该骂。但《三国志》里说曹爽有篡位之心,恐怕是连陈寿自己都不信。也不想想为什么曹爽在最后时刻都没有以小皇帝做人质敲诈勒索?&/p&&br&&p&中国的传统史书重视德道到了只重视道德的程度。一个什么实事儿都不干的嘴炮儿,只要没被抓住什么污点,就会受到赞扬。相反,一个肯干实事儿的人只要德行有亏就会被打入另册,被千人踩,外人踹。此之所谓“君子”“小人”二元论是也。&/p&&br&&p&这样的是非观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天经地义,因为当时的人们平均文化水平太低,只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去告诉他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但是两千多年过去了,要是还用这套标准,还为了避免功利就非要倒向教条儿……轻则容易被煽动、蒙骗;重则成为“矫枉必须过正的”的信徒亦或是网络暴力的帮凶;晚期就是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逮谁咬谁的疯狗。&/p&&br&&p&曹爽的确愚蠢,他的改革方略属于事前拍胸脯、遇事拍脑门、事后拍屁股,想一出是一出。他的防人之心也因为自我膨胀而星随流云散,这才给了老病垂死的司马懿上演惊天大逆转的机会。然而曹爽的选择,比起曹丕、曹睿,至少是更具勇气,也更有担当。曹爽的不摸石头就过河,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血粼粼的宝贵教训。&/p&&br&&p&主持改革是这世上最难、最难的工作,曹爽虽蠢却蠢得可贵。后三国之所以没有前三国精彩就在于蠢人太少,聪明人太多;理想主义者太少,现实主义者太多。&b&曹爽的寂寞,不只是时代的寂寞,更是历史的寂寞。&/b&&/p&&br&&p&
曹魏经四世,所任诚不良。&/p&&p&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p&&p&
犹豫不敢断,因祭执君王。&/p&&p&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p&&p&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洛阳。&/p&&p&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p&&p&
三族尽灭时,号泣而且行。&/p&&p&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p&
改革家曹爽的纸牌屋 曹休、曹真谢世之后,曹家将出现了九年的断档。军事指挥权被司马懿、满宠等外姓大臣掌握。直到公元239年,病得神志不清的曹睿好歹算是想起了曹家将,曹爽侥幸登场,成为第三代曹家将的领军人物。 出身 曹爽,字昭伯。曹真长子。由于因缘…
&p&我认为题主的”包括对内士族,对外天下“这个说法没太大必要,因为士庶之争在汉末至魏末的&b&存在性&/b&和&b&影响力&/b&都被&b&严重高估了&/b&。事实上,曹爽在高平陵之变不乏”士族“支持,而司马懿的主要盟友和同情者也不乏出身相对寒微的魏朝元老。曹爽思考的应该是军谋策略,而非”士族“。&/p&&p&在南北朝时期成为”士族“的家族确实有一些崛起于汉末和曹魏一朝。然而,这些家族崛起之际的选官制度和社会风气与南北朝差别很大。换言之,汉末和曹魏的”社会流动性“比南北朝(尤其是北朝)高很多。汉魏之际能够影响个体的政治生涯的初始资本大概有三个维度:政治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即是否累世为官。文化资本即是否有拿得出手的家学和/或近祖有被乡里和朝野传颂的德行。在”家学“这一项里,当是经学&史学&兵学。而经济资本则是家族是否富甲一方。因为三个维度都对仕途有影响,所以用高度强调政治资本而忽略其它维度的”士族“一词形容这个时代官员的家世有些欠妥。例如“少孤家贫”的贾逵,正史里找不到他父祖甚至远祖为官之经历,甚至找不到他亲族为官的经历。这种背景要是放在北朝就和“士族”无缘了。然而,他的妻子却是河东柳氏,河东柳氏虽扬名于晋末,但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也记录了很多两汉时期的柳氏为官经历。裴松之引《魏略》也提到贾逵”世为著姓“。这里的”著姓“,恐怕就是比较含糊的”背景不错“的意思,而非”士族“这个单一强调政治资本的概念。贾逵的”著姓“恐怕与文化资本有关。《三国志》本传记载贾逵的爷爷曾”口授兵法数万言“,按照仇鹿鸣老师的推断,这或是贾氏累世修兵书的家学之证。&/p&&p&而曹操本人,父亲东汉太尉、三公之一,养祖父则被封爵“费亭侯”,在汉晋时期也被认为是汉丞相曹参之后。同时,他的亲族成员也不乏官宦背景强硬者。如曹仁父亲曾官至侍中、清水校尉;曹休祖父曾官至吴郡太守;曹洪伯父官至尚书令(或与曹休祖父为同一人)。这种出身,要是到了隋唐,那可是杠杠的“士族”,直接可以“门荫入仕”了。写在墓志上,估计可以吹成这样(此处抄了李密和韦孝宽墓志铭上的骈文):&/p&&blockquote&公讳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也。汉丞相曹参之苗裔。九功谐于虞夏,七德播于赢州。公世著姓,衣缨之盛,羽仪当世矣。祖腾,汉费亭侯,清规雅量,见重缙绅。父嵩,汉太尉,道风素望,蔚为世翊。&/blockquote&&p&仅仅以”政治资本“维度衡量曹操,其家世算比较显赫了。然而曹操在汉末却被一些士人瞧不起,这正是”文化维度“在作怪。曹操的养祖父是宦官,而父亲的”位列三公“又靠买官得来,这个家世在党锢阴影下的汉末为曹操带来了文化维度上的硬伤。综上所述,用“士族”一词去理解汉末至曹魏一朝官员们的家世并不妥当。到了南北朝,“政治资本”的影响力才逐渐成统治地位,远远高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用“士庶之争”理解曹魏政治,恐怕在&b&存在性&/b&上要大打折扣。&/p&&p&事实上,”士庶之争“不仅在存在性上问题重重,即便它真的存在,它对曹魏一朝的&b&影响力也并不大&/b&。历史是多元的,官员之间的敌对与友谊,竞争与合作,&b&都并非仅仅遵循单一划分。&/b&例如,用”士庶之争“来理解高平陵之变,就无法解释”豪侠出身“的蒋济会支持所谓的”士族领袖“司马懿,更无法解释&b&为什么累官和家学都完爆司马懿的谯国桓氏,&/b&会在高平陵之变支持曹爽。蒋济出身相对寒微,但选择支持司马懿也是合情合理,因为他和司马懿都是&b&曹魏开国元老,&/b&他们对制度现状之信赖远高于夏侯玄、何宴等浮华之士。同样对曹爽不满的曹魏开国元老还有孙资:&/p&&blockquote&大将军爽专事,多变易旧章。资叹曰:“吾累世蒙宠,加以豫闻属托,今纵不能匡弼时事,可以坐受素飡之禄邪?” -- 《裴注三国志》&/blockquote&&p&而孙资的近祖远祖在历史上可是毫无为官及家学之记载的,他的出身比曹爽这种勋贵曹二代+沛国豪族要低微很多。&/p&&p&曹爽、何晏、夏侯玄等人的改革并非是代表寒门对士族的挑战,而更像&b&曹二代们&/b&对&b&魏一代们&/b&所建立的制度的改革,以及借助改革之势为自己谋利。意识形态和政治利益的冲突,而非阶级斗争,才是理解高平陵之变的关键。&/p&&p&作为谯国桓氏代表人物的桓范站队曹爽,则是&b&”乡里“&/b&之因素。同乡之身份往往是政治博弈中寻求盟友甚至建立派系的敲门砖。士人间对乡里的重视远高于对”出身“的单一考量。颍川荀氏的代表人物荀彧,不仅向曹操推荐过钟繇这样的文化资本极强的世家子弟,也推荐过诸如戏志才和郭嘉这两个近祖远祖在历史上均无任何为官及经学记载的出身相对较差的官员。而钟繇、戏志才和郭嘉的共性则是颍川之乡。&/p&&p&按照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庭网络》一书的说法,曹爽更是和司马懿&b&共享很多政治网络,&/b&和司马懿有过从属经历的官员有很多也和曹爽有过从属经历。综上所述,曹爽在得知司马政变后该考虑的是军谋,而非翻盘成功之后的善后之事,因为”士庶之争“严重缺乏存在性和影响力,并且曹爽与司马懿共享的政治网络是他在后期可以直接利用的重要资源。而假使“士族”们真的对司马懿同情心更强,那么曹爽也完全可以利用世家大族谯国桓氏来调和其中利益。&/p&&p&最后说个好玩儿的:&/p&&p&仇氏一书的第二章列举了曹爽与司马懿&b&共同征辟过或尝试征辟过的官员&/b&,我在此补充一下这些人的生前身后。从下列名单我们不难看出,曹爽绝非“寒门改革家”,反而是&b&士族缔造者。&/b&我们“不完全”地看看此公多喜欢所谓“士族”:&/p&&p&荀勖:颍川荀氏,汉末至晋初的&b&顶级世家大族&/b&&/p&&p&羊祜:泰山羊氏,高祖父司隶校尉,曾祖父太常、祖父南阳太守,有德行于朝野,父上党太守,伯父京兆太守,妻曹魏皇族沛国夏侯氏,夏侯霸之女,夏侯威之孙&/p&&p&王沈:太原晋阳王氏,祖父雁门太守,父东郡太守,在当时已经是世家大族,而在隋唐更是&b&顶级门阀&/b&&/p&&p&王浑:太原晋阳王氏,祖父代郡太守,父亲是曹魏司空王昶,位列三公,王浑这一支在北朝被清河崔氏崔浩舔,到了隋唐更是&b&顶级门阀、七姓十家之一。&/b&&/p&&p&卢钦:范阳卢氏,祖父卢植是汉末名儒+柱石,父亲在曹魏更是位列三公,范阳卢氏在北朝和隋唐也是&b&顶级门阀&/b&&/p&&p&裴秀:河东裴氏,祖父东汉尚书令,父曹魏光禄大夫,河东裴氏在隋唐也是&b&顶级门阀。&/b&&/p&&p&所以说,曹爽虽然因为正始改革树立了一些政敌,但此公的政治网络和在“士族”间的地位绝非一般,高平陵之变倘若放手一搏最后成功,曹魏庙堂上的群臣估计不会有啥怨言。&/p&&p&PS&/p&&p&至于军谋之事,题主可以去相似的问题里,看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b000ce1f8e34cffd32c6& data-hash=&b000ce1f8e34cffd32c6& data-hovercard=&p$b$b000ce1f8e34cffd32c6&&@微波明月&/a& 的答案:&/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高平陵之变中,若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前往许昌以皇帝为号召拥兵抵抗”,是否能避免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a&&/p&&p&关于汉末到魏晋的”世家大族“、”士族“、”寒门“的列举以及关于界定的讨论,题主可以看&/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伶濛:汉末寒门的定义是什么?曹操是不是寒门?&/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越石暮年扶风赋:三国世家大族有哪些,能注明地区吗?&/a&&/p&&p&关于曹爽的”正始改制“,我评价比较低,但不细说了,有一个问题下的答案对改制评价较高:&/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越石暮年扶风赋:如何评价曹爽推行的所谓“正始改制”?&/a&&/p&
我认为题主的”包括对内士族,对外天下“这个说法没太大必要,因为士庶之争在汉末至魏末的存在性和影响力都被严重高估了。事实上,曹爽在高平陵之变不乏”士族“支持,而司马懿的主要盟友和同情者也不乏出身相对寒微的魏朝元老。曹爽思考的应该是军谋策略,…
请自己补脑《权力的游戏》片头曲wiener之歌。&br&&br&曹叡,曹家标志“蛇龟”&br&&br&曹叡并没有数次易变,只是在最后关头改变了托孤人选。至于说立曹芳,由于曹叡没有亲生儿子,只能够在曹芳、曹询之间选择,问题是就连这二人的生父是谁都是一个迷,从此来看曹叡对选择继承者方面没有太长远的打算,毕竟他病危之时才三十多岁。如果真要是有妥善的打算,我觉得立已经成年的同辈或叔叔不更好吗。&br&&br&曹叡虽然被称为明帝,他本身并不算一个明智之人。寿春一农民的妻子自称天神下凡,许多人喝了这位妇女的治疗水就痊愈了,她的水还能够治疗皮肤病。曹叡把这位神医召入宫中做医生,后来自己病了喝了神医的水无效,于是杀了。当时魏国连在考古的时候还曾经发现周王冢中有还活着的殉葬者,问她当时周朝的历史,她全部都说得清楚,这位殉葬女子成为了文德郭皇后的侍女。也曾经在郊外发生过龙的存在,曹叡相信那女神医的话很正常,不是吗?&br&&br&《魏书明帝纪》:“初,青龙三年中,寿春农民妻自言为天神所下,命为登女,当营卫帝室,蠲邪纳福。饮人以水,及以洗疮,或多愈者。於是立馆后宫,下诏称扬,甚见优宠。及帝疾,饮水无验,於是杀焉。”&br&&br&曹叡的出生就有不明确的因素,由于陈寿著的《三国志》自相矛盾,若非他把曹叡的年龄记错,就是曹叡封武德侯的时候弄错,因此曹叡其人既可能是曹丕的儿子,也可能是袁熙的儿子,更甚者有人认为曹操和曹植也有份。&br&&br&曹宇,曹家标志“蛇龟”。燕王的身份在这件事上真的很关键,尽管历史对他的记载不多,不过从他是曹冲同母兄弟来看,跟曹操还很亲,况且还有最重要一点,他的儿子是曹奂,后来即位的主要人选。再加上曹宇与曹叡本来就关系密切,封地还在邺城,燕王这一脉比曹彰、曹植、曹彪一脉都与曹丕一家要亲得多。&br&&br&曹宇作为封王,本来并没有掌控过实权,等到曹叡病危才被找来,曹宇实在也不是谦虚,你说他一个邺城的燕王,怎么被选到中央做大将军了呢?性情温和的燕王把做大将军一事推掉了。&br&&br&曹肇,曹休家标志“光龙”。相比燕王曹宇,最大失意者莫过于曹肇、夏侯献、秦朗等人,他们可都是已经拥有兵权的角色,就算换掉曹宇也没理由把他们也换了的道理啊。最大问题其实出在历史上两个最不起眼的人物身上,就好比《杀与操之歌》中的小指头和八爪蜘蛛一样,历史是诸王的游戏,然而,最不可缺少的是隐藏的家族利益者。&br&&br&刘放,汉广阳顺王之子西乡侯刘宏之后。凭着这个身份,他投靠曹操时就已经得到高度评价。刘放不像别的魏臣,他除了做过一段时间县令以外,大多数时间都在曹操身边,负责军事、书文、情报等工作,是真正属于谋士一类角色。我强调孙资是一名谋士,虽然他没有显赫的出身,但是他的兄长被人害死,孙资潜入仇人家中将其刺杀,因此名气大振,很早就被王允赏识,由贾逵举荐于曹操,又得中军师荀攸赞赏。刘放和孙资在曹操麾下相当于我们现在理解的秘书,在魏国初见时,刘放和孙资被任命为秘书郎,掌管魏国的图书与文件档案,国家一级机密全部在他们掌控当中,中央政委秘书。&br&&br&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的诏书和书信都由刘放、孙资来写,他们掌控的可是魏国由数十年的情报信息,为此他们给魏帝献出的计谋没有错误的,根据情报来分析策略可比什么神机妙算的猜测要强的多了。外面的地方军官换了多少代人,他们的地位却越来越重。其实有些像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官爵不大,但拥有权力,朝中的日常政务、出师用兵大多数就由这两个人来执行。因为诸葛亮和轲比能都死了,曹叡除了安心玩耍就没有别的追求。&br&&br&其实无论曹肇、夏侯献还是曹爽掌权,司马懿都表示关我屁事,一群小屁孩,如果要斗的话,那帮曹二代都是司马懿的敌人。当时的司马懿已经是太尉,并且讨伐了曹魏多年的心腹大患公孙渊。当时,司马懿围攻襄平,流星坠落襄平城附近的梁水,最终司马懿在流星坠落之地将公孙渊杀死,将15岁以上的男人全部屠杀,做成京官。司马懿在朝中的声望如日中天,他之所以在一开始没被算入托孤之臣当中只是因为他是征讨在外的外臣,因此司马懿与曹宇没有直接冲突。托孤的人选中曹爽和曹肇都是昔年两位大将军曹真和曹休的儿子,还是有种世袭的观念在里头。&br&&br&当时司马懿被调到关中镇守,是这件事发生变动的关键人物是另外两个老狐狸刘放和孙资。这一场变动是因为老派掌权者与新派精英发生了冲突所导致,所以这司马懿啊,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一个关中的将领,怎么又被选到中央去了,于是乎司马懿念了两句诗.......算了。&br&&br&有一天,曹叡这时身体还挺健康,精神也不错。于是曹叡在床上跳起来,从曹肇身后把他抱着,曹叡的手从曹肇脖子慢慢摸入衣服里,不断揉着曹肇年轻而扎实的胸肌,另一手由曹肇大腿逐渐转到他的前身。这是一种他们兄弟自小习惯玩的游戏,曹叡与曹肇大多数时间都在一起吃饭和睡觉,曹叡特许曹肇可自由出入洛阳宫以及太极殿。曹肇年纪轻轻就担任掌管禁军的屯骑校尉,不仅是因为他父亲的缘故,他俊美的容貌在洛阳城中可谓无人不知。&br&&br&曹叡扶着曹肇的身子将他不断往前推,这是一种较量体力的运动,曹肇清朗的喘息声能够让曹叡越发有劲。最后曹肇抵不过曹叡的推挤,他被推到茶几跟前,唯有用手扶着茶几才抵住了曹叡的攻势。曹叡和曹肇生长的都很瘦,真要比起力气来曹肇不至于被曹叡所压制,只是曹叡擅长一些较量的技巧,他的双手没停止过揉拧曹肇的要害部位,导致曹肇浑身酸软无力。眼看着曹叡就要胜利之际,曹肇后臀肌肉忽然收缩,曹叡大叫几声,就好像中了伏兵一般顿时溃不成军,无力地伏在曹肇背上。曹肇知道曹叡一向身体弱,这一下让恐怕让曹叡耗费掉了一天的体力,曹肇和曹叡脸贴着脸,他能够听到曹叡微弱的呻吟声。为了让曹叡恢复精神,曹肇将一种不知名物体送入曹叡口中。不久,曹叡就尝到了鲜浓的白汁,据说道家典籍说这是一种能够补充人类精气的药物。不要在百度图片搜索曹肇,那些图片都是假的,特技的效果。总之,上面的描述是我根据史料虚构出来的桥段,以表达曹叡和曹肇情同手足的兄弟情义,如果在转载过程中有偏差,说都是真的,你们要负责。&br&&br&《魏志·明帝纪》注引《魏略》:“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宠爱之,寝止恒同。尝与帝戏赌衣物,有不 获,辄入御帐,服之径出,其见亲宠类如此。”&br&&br&与曹肇相比,秦阿稣与曹叡也非同一般,他的母亲可是迷倒关羽和曹操的女人,父亲是被张飞诱拐的男人。还曾经参与过诛杀董卓,因此秦家的标志我定义为“刺胖子的长矛”。作为曹操的养子,秦朗谨言慎行很是低调,成年后无所事事也不当官,估计曹丕不大喜欢假子。不过曹叡称帝后就开始重用阿稣。&br&&br&曹叡整天就这么带着阿稣、曹肇、曹爽一群小伙伴到处去玩,他们甚至能自由出入宫廷。曹叡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喜欢专研儒学,对道德和刑法有一定的要求,经常因为他人犯小过就宣判死刑。夏侯玄、何晏那一群浮夸的人也纷纷被曹叡罢免,尽管曹叡自己修建宫殿的花费从来都不节省,但他总要求别人朴实一些。阿稣没有打仗的才能,也没有治国的才能,但他是曹叡最好的玩伴,他从来不违曹叡的心意,就好比那玄烨与韦小宝。曹叡送秦朗大房子,秦朗利用关系经常接受贿赂,因此他在朝中大大的有钱。他像韦小宝那样,代表皇帝出征,领兵击败过鲜卑部落,统领中央军的精锐部队还打不赢,那岂不是弱智?秦朗的母亲很美,他是不是也长得很英俊,是不是同曹肇一样与曹叡玩过某种游戏,完全没有史料支持,所以请不要乱说。&br&&br&在曹叡最初的托孤名单当中,只有夏侯献具体出身不明,我们只能知道夏侯氏与曹氏关系密切。除去大将军曹宇统领全国兵马,领军将军夏侯献和武卫将军曹爽都统领禁军,如果不太明白这两人的重要性,我可以这么解释,夏侯献的职位曾经由夏侯渊担任过,曹爽的职位曾经由许褚担任过,曹真家的标志是“鸷鸟”。曹肇的屯骑校尉是八校尉之一,排位比前者低,秦朗作为普通杂号将军,排位更低。也许夏侯献真不太出众,关系也没有其他人硬,直接被无视掉了。&br&&br&这么看来曹叡最初的选择就明朗了,那些人全部都是曹叡感情很好的朋友,曹叡选择他们是认为在忠诚上最可靠,在感情上也比较说得通。曹叡自认为自己了解他们,他们值得托付。对曹叡来说,不听自己命令的毛皇后他可以杀,但是这些好朋友他从来没亏待过。&br&&br&现在请大家补脑宫廷中的花园,夏侯献和曹肇在宫中边走边聊天。他们在聊是不是有龙的存在,毕竟这几年很多人都目击在野外看到黄龙,高堂隆以人格保证黄龙真实存在,大概真的有龙存在。曹肇身上穿着的是曹叡的衣服,这种布料是西域进攻的珍品。听说海外倭国的使者正在前往洛阳的路上,倭国的美女别有风情,夏侯献让曹肇跟皇帝说说,讨一个倭国美女来玩玩。听说东吴的张昭死了,真是大快人心,这货居然活了这么长时间。但是魏国的韩暨也在近年去世,他是一位出色的机械发明家,他是杜诗水排的大力推广者,值得纪念。夏侯献觉得高柔整天在法律的问题上跟皇帝死磕,真怕他有一天会被干掉。曹肇更担忧卫觊的前途,夏侯献觉得卫觊的书法够牛逼,就算被罢官,一样能在家里写字,不亏。反正魏国的八卦事数之不尽。忽然间他们看到一只公鸡居然飞到树顶上,曹肇可真是惊奇,居然有这么厉害的鸡。夏侯献呵呵一声,这只鸡就像刘放、孙资两个老东西,掌权魏国权力这么长的时间,有一天我要让他们好看。&br&&br&很显然夏侯献和曹肇没有看过《权力的游戏》,那故事里的人物经常一边在宫廷花园里走,一边在说一些秘密的事情,从来不怕被人听到,那些人后来大多都失败了。以刘放、孙资的情报力,怎么可能不知道宫中每个人一言一语?这两个人实在太年轻了。&br&&br&虽然见龙在野,可是洛阳城不久就发生了地震,有一段时间也是人心惶惶。刘放、孙资可不是在曹叡临死前才做准备,他们很早就跟司马懿打好关系,为司马懿平定辽东出谋划策。扬州都督、征东将军满宠以及凉州刺史徐邈两人身为边疆重臣,经常受到别人的诋毁,孙资为两人据理力争。乌丸校尉田豫是幽州的守夜人,为人孤傲清廉,历来我行我素。他听闻孙资在朝中弄权,上表参奏孙资,孙资不以为意,还在田豫征讨作战时支持过田豫,这让高冷的田豫也感到惭愧。孙资与田豫和解,让儿子娶了田豫的女儿,并负责给清贫的田豫养老,要知道孙资家可是大大滴有钱。&br&&br&如此,孙资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拉拢了曹魏各位拥有兵权的大将,只是搞不定中央那几个掌控禁军的小鬼。早几年田豫与满宠大破孙权军,两人在晚上饮酒闲聊。满宠开始抱怨王凌混球不服自己,自己与孙权交战多年,那小子不过仗着世家出身才身居高位。田豫说自己也讨厌姓王的,若非被幽州刺史王雄诋毁,田豫怎么会被降职,田豫在塞北经营了这么久的基础,最后的功劳全让王雄给占了。这一个太原王家和琅琊王家都他妈不是好东西。满宠问田豫对今后的局势怎么看,田豫苦笑着回答我们这两人已经活到这个岁数,侍奉了曹家三代君主,今后将是年轻人的世界了,况且自己一个汝南太守无足轻重。满宠认为田豫若不是不合群,早就与自己一样是都督一方军事的大将了。满宠自己也不中用,给曹叡献的计策总被否决,反而田豫的计策能够得到认同。田豫不仅威震塞北,他年轻人的时候还曾经与刘备结交,认得那关羽、张飞,如果他跟着刘备一同入蜀的话,会不会成为蜀汉的大将军呢?&br&&br&这一天,徐邈又在画画,他画的画总能以假乱真,跟真的一样。有一次他画一只蟾蜍,把画摆在墙角,把路过的侍从吓了一跳。这时中央传来消息,曹叡病危了,徐邈知道自己即将要被调回洛阳,他一直控制着曹魏与西域的来往,中央不可能不注意徐邈的想法。&br&&br&&br&最后再介绍一些相关角色,王凌这些年立下不少战功,而且扬州百姓也很拥护他,王凌成为朝中主要拉拢对象,曹爽暗中派人与王凌接触过。何晏是何进的孙子,因为母亲嫁给曹操而成为养子。何晏与阿稣不同,阿稣为人是一位静静的美男子,何晏穿着华丽与世家公子无异。分明祖上只是杀羊的,居然如此嚣张,所以曹丕、曹叡都不喜欢他。何进家的标志是“杀羊刀”。尽管在整件事中他无足轻重,不过何晏与曹爽是极好的朋友。夏侯玄则是曹爽姑姑的儿子,夏侯渊家标志“奔骑”。&br&&br&毕轨名气很大,而且家里有钱,早年担任曹叡的文学陪读受到重用,儿子还娶了公主为妻,后来因为与何晏等人太浮夸,被罢免官职。尽管没有什么大才能,毕轨拥有大多数人没有的金钱、势力、名气,他与曹爽是好友。毕家标志“美器”。有一位太守是名侦探胡质,近年来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中央决定把他升为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br&&br&司马家标志“冢虎”。人呐,有时候就是想不到自己的命运,太尉司马懿这些年战功赫赫,也许再过几年他就要退休下来安享晚年,特别是他的孙子司马炎才出生不久,他很想多见见这个孙子,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天晚上司马懿做梦,梦到曹叡,曹叡对他说看着我的脸,司马懿忽然就惊醒过来。果不其然,朝中很快令司马懿改道直奔洛阳。&br&&br&以上都是废话,全部可以忽略不看,现在说重点。&br&&br&曹叡令刘放、孙资掌权多年,朝中内外大事,很多事情都由刘放、孙资告诉曹叡,对于局势的分析,曹叡绝对信任他们。曹肇、秦朗只是曹叡的玩伴,国家的大事从来没经过他们的手来执行。在曹叡病入膏肓的情况下,他已经没有太多的判断力,更何况他原本的判断水平就不怎么高明。曹宇推辞掉大将军一职,曹叡还搞不清楚情况,不知道曹宇何意。经过刘放、孙资主张让太尉司马懿回来主持大局,就算曹宇肯接受大将军一职,司马懿回朝的可能性同样很大。&br&&br&刘放、孙资与夏侯献、曹肇是政敌,借机对曹叡说曹肇、夏侯献反对让司马懿回朝,以此离间曹肇和曹叡之间的友情。司马懿在整件事情中被刘放、孙资当枪使了。曹叡也不是白痴,他怎么会不了解自己那些小朋友,曹肇、秦朗还很年轻,他们确实没有足够的能力维持大局,曹叡必然考虑过这个问题。曹爽在当权之后满朝党羽,以他的背景和名气而言,确实比较有能力,关键是曹叡的好朋友中排除了秦朗、曹肇就只剩下他。搞不好是曹爽与刘放、孙资联手把曹肇、秦朗给卖了,这一点只是猜测,因为他是最大的受益人。&br&&br&在曹芳即位之后,孙资并前共一千户,封爱子一人亭侯,次子骑都尉,余子皆郎中。刘放并前共一千一百户,封爱子一人亭侯,次子骑都尉,余子皆郎中。他们晚年把权力交出,但仍旧身居高位,退休后在首都定居,安享晚年。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沉默是金,你们有话要说,千万别走在花园里边走边说。如果司马懿一直出镇在外,他根本没有夺权的机会,以曹魏的制度,外将的家属都在后方,一旦起兵就必将被灭族。其次曹叡死后,司马懿的势力根本无法与曹爽抗衡,若没有正始之变一场斗争,司马家不能够控制中央政权。所以,不是曹叡钦点司马懿连任,是命运落在了司马懿身上。&br&&br&注:大部分细节是我虚构的,尽管所出有依据,但应作为小说理解。
请自己补脑《权力的游戏》片头曲wiener之歌。 曹叡,曹家标志“蛇龟” 曹叡并没有数次易变,只是在最后关头改变了托孤人选。至于说立曹芳,由于曹叡没有亲生儿子,只能够在曹芳、曹询之间选择,问题是就连这二人的生父是谁都是一个迷,从此来看曹叡对选择继…
&p&首先,曹爽与司马懿之争并不是寒族与士族之争,曹氏和司马氏是共享交际网络的。&/p&&p&曹爽在正始年间征辟多为世家大族弟子,且这些人多是后来大晋的开国功臣。颍川荀氏的荀勖;河东裴氏的裴秀;范阳卢氏的卢钦;荥阳郑氏的郑冲;太原王氏的王沈和王浑;西晋政权上层网络几乎算盘继承曹魏,魏晋禅代不涉及统治阶层的更变。如果不以倒放电影式开上帝视角去看历史,那么曹爽司马懿之争在高平陵政变前还是属于一般的辅政大臣政争范围,不涉及说曹爽为了保住曹魏江山与阴谋夺权的司马懿势不两立。&/p&&p&至于曹爽的能力,你说他给大晋征辟了这么多的开国功臣(个个都是才情惊艳),这算不算能力?促进了玄学的发展,开一代学术风气之先,算不算功劳?&/p&&p&看到底下大神飞帝的答案,忍不住乐了。在这里说一下,鄙人晋武帝粉。&/p&&p&首先,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判断和认知最客观的就是从他的政治行为出发,而不是去探究yy他的内心如何想的,一些历史人物和同时代的人评价,可能出于各种立场视角而有所不同,只能参考评价,有时不能拿评价去评价历史人物。&/p&&p&飞帝说争议点有以下几个,曹爽是否谋反,从司马懿给太后的奏疏看曹爽最大的罪过也是改制、败乱国典。曹爽行为无疑有出格的举动,衣服音乐上都有僭越行为,然而这和谋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p&&p&清洗范围是否过大,如果司马懿是为了匡扶魏氏,毫无疑问清洗范围是过大的,天下名士减半也是有所指。从自立家门的角度看,就是铲除亲魏势力了。&/p&&p&司马师继承权力是因为他本身够格还是因为是司马懿儿子,这个真的很搞笑了,也就飞帝傻傻分不清。司马师当时有何资格继承其父的权力和地位呢?功劳、资历、年纪、关系哪一个他够格?封建时代除了皇位,没有说辅政大臣的权力还能有父死子继的道理和法理。毌丘俭檄文也无疑是一种策略,为了孤立司马师,就不能把司马氏家族所有人推向对立面。再者从司马懿逼迫曹芳进九锡、丞相、立庙洛阳、囚禁魏宗室王公于邺城,还能说他是忠臣么?费祎的观点和张俨的观点在司马懿囚禁魏宗室等动作前有说服力么?&/p&&p&曹爽迁太后于永宁宫,三国志后妃传说【齐王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宁宫】,晋书记载是正始八年,可是作为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之一的永宁卫尉孟观在正始二年就曾出现在史书的记载上,起码太后在正始二年就在永宁宫了。何况曹爽迁太后,司马懿拨乱反正后应该把太后迁回去吧,然而并没有……&/p&&p&辛宪英和张菖蒲的预言在史书上还少见么?毕竟钟会谋反,一堆记载各种人神算到钟会会反,然而《晋书荀勖传》就打脸了:“及钟会谋反,审问未至,而外人先告之。帝待会素厚,未之信也。”&/p&
首先,曹爽与司马懿之争并不是寒族与士族之争,曹氏和司马氏是共享交际网络的。曹爽在正始年间征辟多为世家大族弟子,且这些人多是后来大晋的开国功臣。颍川荀氏的荀勖;河东裴氏的裴秀;范阳卢氏的卢钦;荥阳郑氏的郑冲;太原王氏的王沈和王浑;西晋政权上…
真·忠臣。&br&以武将出身,但是同样很具有战略眼光,看准了蜀国进犯的意图,眼光很毒辣,多次卡死了诸葛亮的北伐。&br&和司马懿相比?玩弄权术人心可能不如司马懿,而且也不如司马懿会保养啦(死的早)。关键就是和司马懿一比,儿子实在不行,哎。。。而且曹真是真的尽心辅佐,也是和诸葛孔明一样配的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名将,可惜被三国演义黑成了傻子。
真·忠臣。 以武将出身,但是同样很具有战略眼光,看准了蜀国进犯的意图,眼光很毒辣,多次卡死了诸葛亮的北伐。 和司马懿相比?玩弄权术人心可能不如司马懿,而且也不如司马懿会保养啦(死的早)。关键就是和司马懿一比,儿子实在不行,哎。。。而且曹真是真…
&b&《三国志·魏书九》原文&/b&&br&(桓)范南见爽,劝爽兄弟&b&&u&以天子诣许昌,徵四方以自辅&/u&&/b&。&br&(曹)爽疑,(曹)羲又无言。&br&&br&范自谓羲曰:“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於今日卿等门户倒矣!”&br&俱不言。&br&&br&范又谓羲曰:“&b&&u&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u&&/b&”&br&羲兄弟默然不从。&br&&br&中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谓诸从驾群臣曰:“我度太傅意,亦不过欲令我兄弟向己也。我独有以不合于远近耳!”&br&遂进谓帝曰:“陛下作诏免臣官,报皇太后令。”&br&&br&范知爽首免而己必坐唱义也。范乃曰:“老子今兹坐卿兄弟族矣!” &br&&br&&br&&b&《三国志·魏书九》白话&/b&&b&译文:&/b&&br&桓范南逃出洛阳,拜见曹爽,&b&劝曹爽兄弟学武帝,绑架天子跑到曹氏一族的基地——许昌,然后下诏各州郡的士兵来讨逆勤王。&/b&&br&可是曹爽犹豫不定,曹羲默不作声。&br&&br&桓范再地告诉曹羲说:“事情发展到这样很明了了,你们俩兄弟白读了这么多书,今天曹氏宗族就灭在你们两个二逼手上。”&br&曹家兄弟继续沉默无言。&br&&br&桓范发飙“&b&&u&你们哥俩还有一支部队在城南呢,洛阳典农校尉也屯军在城外,这些都是效忠你们的。你们今儿带天子去许昌,半夜前就能到。许昌还有预备的军备库和守军,够你们用的。后勤粮草你们也别担心,老子是农业军需部长,大印在手,说有就有。”&/u&&/b&&br&曹家兄弟仍然装死。&br&&br&半夜,曹家兄弟彻底怂了,感觉只要投靠司马懿就能活命,发公告投诚。&br&桓范知道自己投靠司马兄弟站错了队,必死无疑,大叫“&b&老子被你们俩兄弟坑惨了,跟着你们一起灭全族。草泥马&/b&!!!!!”&br&……
《三国志·魏书九》原文 (桓)范南见爽,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徵四方以自辅。 (曹)爽疑,(曹)羲又无言。 范自谓羲曰:“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於今日卿等门户倒矣!” 俱不言。 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
&p&曹爽只要把皇帝带到许昌 再号召天下勤王&/p&&p&不用自己动手
&/p&&p&一堆人抢着灭司马懿&/p&&p&大家都想立下拥戴之功进入下一届政治局常委&/p&&p&无奈曹爽做出了顺风20投的骚操作&/p&
曹爽只要把皇帝带到许昌 再号召天下勤王不用自己动手 一堆人抢着灭司马懿大家都想立下拥戴之功进入下一届政治局常委无奈曹爽做出了顺风20投的骚操作
&p&&b&曹魏宗室的最后屏障。&/b&套用《明史》那个经典句型,就是:&b&曹爽降而魏亡矣。&/b&&/p&&p&先赞题主&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liu-xuan-hong-0218& class=&internal&&刘轩鸿&/a&的以下观点,大致可概括为,&b&曹爽改革之心甚殷,然不讲究政治手段和斗争策略,且私德上的缺陷给人以把柄。&/b&但对整个答案不能完全认同。亦不知是否因了未曾拜读大作全书之故,更觉话中有话,字里行间别有用心。&/p&&p&无论如何洗地,不得不承认的是,&b&高平一变中,曹爽本人的决策犯有重大失误,对可能发生的后果缺乏预计&/b&。事实上,桓范等提出的建议,是有其可行性的;手下家眷固为人质,不代表无法树立其于对手的敌意,更不意味着其必然叛己。总之绝非什么“十死无生的绝境”云云。&/p&&p&首先,曹爽有兵权和宗室身份,可用来行动和争取地方支援;而司马氏仅握诏书之名和部分士族支持,相比之下就很鸡肋,玩火自焚的可能性甚大。其次,曹方家眷未必会有性命之虞,本来杀恁多人的成本,对司马氏而言就绝不低廉;倘曹方奋力一搏,结果愈向之,则司马氏愈有必要保全曹方家眷,以免日后自遭赶尽杀绝。此外,于道义上,曹爽当非如后来史书所述那般的一无是处,人人痛嫉之类的;毕竟作为大将军,再怎么吃喝嫖赌,本职工作做了,能怨怪处实不多,实也谈不上什么“祸国殃民”。&/p&&p&相信如不是司马氏早已摸透曹爽的心思与行事风格,他绝不敢冒险一为此举。毕竟,历史上类似情形,站在有如此次的司马氏这边者,失败的例子太多了。盖一般人总是信实而不听虚的。也正因反例不胜枚举,才来个“高平陵之变”,青史一驻。&/p&&p&至于曹爽为那一通信誓旦旦的承诺蒙了,全心全意回老家去做什么大富翁,有点开玩笑的意味了。明明有路不走,自以为是日暮途穷,说他“慨然就义”,诚是夸张又荒谬。只能说,&b&跟老奸巨猾司马宣王相较,图样森破到全非一流。&/b&&/p&&p&那么细究来,曹爽是有何“过错”呢?说他专权、营私、目无尊长,都是“莫须有”而已。试问国君尚幼,作为摄政宗室,又兼托孤重臣,权位安得不高,行事安得不果决?(虽然最后是在优柔寡断上面把命送了)想一朝之内,怕彼外姓勋贵,久亦难免结党贪污,乃至徇私枉法吧。更不必言日后司马家个个亲为之事了。至于什么“谋反”,真系司马氏在曹宅建设多日堡垒后,“观察”出来的完全“无中生有”的一个“大新闻”!很简单,其他的罪名,思寻不出。因为,&b&至少在「忠君报国」这个命题上,他曹爽,与同侪何晏、邓飏、桓范、夏侯玄等一干人,还是很有诚意的。&/b&譬如政治上架空司马氏为首的一干士人,即是这理;惟后期士族会聚反扑,共造了曹爽吃力不讨好的形象,实是尴尬非常。这也是引题主&a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liu-xuan-hong-0218& class=&internal&&刘轩鸿&/a&之观点,他尽管生活放荡,魏室天下没的说。&/p&&p&不过换一种说法,&b&一个连不怎么奋命地拼一把都毫不心甘情愿的将领,的确难以做出施阴谋诡计颠覆国家的野心勃勃的行为。&/b&若说司马迁“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的评价,亦能用在曹爽身上的话,他的资质又不足以应敷,加之对手不逊高祖······结局不言而喻。&/p&&p&至于传统评论种种,史家每每是成者王侯败者寇的,晋臣陈寿岂敢“贬损”本朝先帝;大家常见的老罗则一贯魏黑,在曹氏和司马氏中间又优先黑姓曹的。故世于爽多有毁谤也。&/p&&p&最后,愿引吕先生于斯之见以为本文结尾:&/p&&blockquote&&b&魏曹爽一辈人,颇有志焉,然其图甚大,不为时俗所顺悦;&/b&&b&正人君子,往往非奸邪小人之敌,曹爽遂为司马宣王所覆,宣王本惟计私图尔。&br&&/b&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blockquote&
曹魏宗室的最后屏障。套用《明史》那个经典句型,就是:曹爽降而魏亡矣。先赞题主的以下观点,大致可概括为,曹爽改革之心甚殷,然不讲究政治手段和斗争策略,且私德上的缺陷给人以把柄。但对整个答案不能完全认同。亦不知是否因了未曾拜读大作全书之…
如何评价曹真:&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zhi.hu/gi6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如何评价曹真? - 江山的回答&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和司马懿相比如何:&br&曹真和司马懿共事过,都是魏文帝曹丕的托孤重臣,都位极人臣过。曹真作为曹操的养子,被培养成武将类型,一生辅佐曹魏,忠心不二,对内不邀宠,对外不鄙视贫寒之士。相比之下司马懿显得更加狡猾,从高平陵之变略见一斑。开始司马懿和蒋济说你劝说曹爽放弃抵抗吧,曹爽还可以有爵位,可是最后曹爽还是被司马懿借由杀掉了(蒋济也很苦恼)。&br&&br&曹爽真的很烂吗:&br&作为曹真的儿子,真的很烂。作为个人,没有战功,处事犹豫不决(高平陵之变后桓范和鲁芝投奔他并给他合理的建议,被拒)。作为家族的一员,完成了曹氏专政到司马氏专政的交接,使得家族被诛三代。&br&&blockquote&爽字昭伯,少以宗至谨重,明帝在东宫,甚亲爱之。及即位,为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武卫将军,宠待有殊。帝寝疾,乃引爽入卧内,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宣王井受遗诏辅少主。(《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blockquote&曹爽因为他父亲是曹真,小时候和魏明帝曹叡玩得很好。曹真逝世后,曹爽承袭邵陵侯爵位。曹叡病重,曹爽和司马懿受诏为辅政大臣。&br&&blockquote&明帝崩,齐王即位,加爽侍中,改封武安侯,邑万二千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丁谧画策,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爽帝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园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于时,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及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br&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及晏等进用,咸共推戴,说爽以权重不宜委之于人。乃以晏、飏、谧为尚书,晏典选举,轨司隶校尉,胜河南尹,诸事希复由宣王。宣王遂称疾避爽。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有司望风,莫敢忤旨。晏等与廷尉卢毓素有不平。因毓吏微过,深文致毓法,使主者先收毓印绶,然后奏闻。其作威如此。爽饮食车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倢伃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纵酒作乐。羲深以为大忧,数谏止之。又著书三篇,陈骄淫盈溢之致祸败,辞旨甚切,不敢斥爽,托戒诸弟以示爽。爽知其为己发也,甚不悦,羲或时以谏喻不纳,涕泣而起。宣王密为之备。九年冬,李胜出为荆州刺史,往诣宣王。宣王称疾困笃,示以羸形。胜不能觉,谓之信然。(《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blockquote&魏明帝驾崩后,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即位(曹叡的三个儿子都早夭了,曹芳是他的养子)。开始时,曹爽什么事都和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两个人以礼相待。后来曹爽听从亲信丁谧的计谋,拜司马懿为太傅,架空了司马懿的军权。曹爽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曹爽任用自己的亲信党羽,完全掌握着京师的禁军。慢慢政事一律不问司马懿,自己专断了。他的弟弟曹羲见自己兄长胡作非为,十分忧虑,多次劝谏,曹爽不予理睬。&br&&blockquote&飏等欲令爽立威名于天下,劝使伐蜀,爽从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长安,大发率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爽参军杨伟为爽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飏与伟争于爽前,伟曰:&飏、胜将败国家事,可斩也。&爽不悦,乃引军还。(《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blockquote&曹爽专政期间,还没有立过战功,他的谋士邓飏和李胜为了让他建立军功而建议他伐蜀。曹爽不听司马懿的劝阻,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和夏侯玄率领六七万人从骆谷进军。这时,关中以及氐、羌的运输不能够满足星君的需求,当地百姓成了牺牲品,牛马骡驴大多死了,百姓十分不满。进入骆谷几百里,遇到蜀汉大将军费祎早先据守山岭,曹爽无法前进。参军杨伟和夏侯玄都劝他撤军,但邓飏主张继续进军。双方争执不休。曹爽不悦,无奈也只好撤军。&br&&blockquote&十年正月,车驾朝高平陵,爽兄弟皆从。宣王部勒兵马,先据武库,遂出屯洛水浮桥。奏爽曰:&臣昔从辽东还,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御床,把臣臂,深以后事为念。臣言&二祖亦属臣以后事,(为念)此自陛下所见,无所忧苦。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黄门令董箕等,才人侍疾者,皆所闻知。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破坏诸营,尽据禁兵,群官要职,皆置所亲;殿中宿卫,历世旧人皆复斥出,欲置新人以树私计;根据槃互,纵恣日甚。外既如此,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离间二宫,伤害骨肉。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但为寄坐,岂得久安!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虽朽迈,敢忘往言?昔赵高极意,奏氏以灭;吕、霍早断,汉祚永世。此乃陛下之大鉴,臣受命之时也。太尉臣济、尚书令臣孚等,皆以爽为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永宁宫。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屯洛水浮桥,伺察非常。&爽得宣王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大司农沛国桓范闻兵起,不应太后召,矫诏开平昌门,拔取剑戟,略将门候,南奔爽。宣王知,曰:&范画策,爽必不能用范计。&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兄弟犹豫未决,范重谓羲曰:&当今白,卿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持质一人,尚欲望活。今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者?&羲犹不能纳。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说爽,使早自归罪。爽于是遣允、泰诣宣王,归罪请死,乃通宣王奏事。遂免爽兄弟,以侯还第。(《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blockquote&曹芳(皇帝)和曹爽三兄弟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司马懿在洛阳发动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奏称“曹爽兄弟败乱国典、擅权营私,遂奉太后上奏天子请求意旨罢废曹爽”。曹爽接到弹劾表后,一时惊慌失措。与此同时大司农桓范与大将军司马鲁芝逃出洛阳,跑到高平陵会合曹爽。司马懿得知也并不惊慌,认为曹爽肯定不愿意用桓范的计策。桓范力劝曹爽带皇帝到许昌,以皇帝之名号召全国兵马反击司马懿。见曹爽没有主见,于是又劝曹羲可以利用阙南别营和典农校尉的军队暂作抵抗,然后占据许昌,且表示自己可以用大司农的身份为他们的军队调运粮草。但曹爽兄弟始终犹豫未决。司马懿怕曹爽会绝地反击,于是先后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所亲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诱劝曹爽放弃权力,并以洛水为誓允诺其只交出兵权,便可保留爵位。曹爽想了一夜,于是决定放弃抵抗,而请皇帝罢免自己,并向司马懿认罪投降。曹爽兄弟被免职后,以侯爵的身份回到府第。&br&但是之后司马懿还是借机逮捕了曹爽的亲信党羽,并诛了三族。因为他的父亲是曹真,留下曹真的祖孙曹熙为新昌亭侯,作为曹真后嗣。
如何评价曹真:
和司马懿相比如何: 曹真和司马懿共事过,都是魏文帝曹丕的托孤重臣,都位极人臣过。曹真作为曹操的养子,被培养成武将类型,一生辅佐曹魏,忠心不二,对内不邀宠,对外不鄙视贫寒之士。相比之下司马懿显得更加…
&p&曹爽和司马懿玩的并不是一个游戏。&/p&&p&&br&&/p&&p&曹爽玩的是&/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9e0b8fe1d2c222cc33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9e0b8fe1d2c222cc330_r.jpg&&&/figure&&p&司马懿玩的是&/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e967b3fe2b029ae48b0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e967b3fe2b029ae48b0e_r.jpg&&&/figure&&p&哈哈,玩笑到此为止。其实曹爽的实力并不差,先来看曹爽死后,反司马集团的第一次反对司马懿的军事政变:&/p&&blockquote&&b&魏太尉&/b&王凌与外甥、&b&兖州刺史&/b&令狐愚&b&掌重兵于淮南&/b&,谋立楚王曹彪为帝。令狐愚卒,嘉平三年(251)王凌以讨孙吴为名表求发兵,又遣杨弘说兖州刺史黄华共同举事。杨弘、黄华告发,司马懿率中军征讨。王凌见事败,降于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饮药自杀。&/blockquote&&p&我们看看魏国最大官职三公之一的太尉王凌是什么人&/p&&blockquote&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后,王凌任散骑常侍,出任&b&兖州刺史&/b&。&br&黄初三年(222年)洞口之战,王凌与众将共破吴将吕范,因功封为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后任青州刺史时又整理法度,重建当地战乱后的秩序,得到百姓称颂。&br&太和二年(228年),随从曹休征伐东吴,在夹石与吴军遭遇,魏军失利,王凌拼死突围,使曹休得以撤退。后又担任&b&扬州和豫州刺史&/b&,颇得军民的欢心。刚到豫州时,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征召没有出名的俊才,各有指教,影响极好。&br&景初三年,正始初年(239年),曹叡驾崩后,大将军曹爽对他积极拢络,任命他为征东将军、&b&假节都督扬州军事&/b&。&br&正始二年(241年),吴国大将全琮领数万人马进攻芍陂。王凌率诸军迎战,奋战数日,吴军退走,进封南乡侯,不久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又迁升车骑将军、仪同三司。&br&正始九年(248年),代高柔为司空&/blockquote&&p&王凌是扬州军事的假节(假节在当地的军事指挥等同帝国最高长官亲临,拥有全权指挥的权力),在扬州,豫州,兖州都当过最高长官,具有广泛的人脉和军事关系。&/p&&p&再来看令狐愚&/p&&blockquote&令狐愚(?-249年),字公治,太原人。曹魏时期将领, 原名浚。太尉王凌的外甥,弘农太守令狐邵之侄。黄初年间出任和戎护军,后任&b&曹爽府长史、兖州刺史&/b&。&br&及后在正始年间当上了曹爽的长史(大将军长史),后来出任兖州刺史,驻屯平阿,与&b&其舅王凌&/b&一起统兵于淮南。&/blockquote&&p&令狐愚是曹爽府长史,毫无疑问的曹爽派。后来跟舅舅王凌在曹爽死后,反叛司马懿,这是一股很明显的亲曹爽反司马的力量。&/p&&p&&br&&/p&&p&接下来看,第二次的反司马的政变:&/p&&blockquote&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之变后,&b&与曹爽关系密切的文钦,见曹爽被司马懿所诛,已经非常畏惧,后想用敌兵首级换赏赐又屡被司马师拒绝,心怀怨念,毌丘俭以礼厚待文钦,文钦亦感念毌丘俭的恩德,两人交好&/b&。&br&嘉平六年(254年)三月,夏侯玄、李丰等重臣密谋取代权臣司马师元辅的地位,事情败露,司马师诛杀夏侯玄等人全族。同年九月,皇帝曹芳欲利用司马昭因伐蜀被召见的时候,夺取司马昭所指挥的部队攻击大将军司马师,事情败露。司马师再次发动政变,废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br&&b&毌丘俭与夏侯玄、李丰平素友好,二人被害令毌丘俭不安,同时亦感昔日魏明帝之恩,想为曹魏政权做拼死一搏&/b&。毌丘俭之子毌丘甸亦鼓励父亲反抗司马师,于是在正元二年(255年)正月,毌丘俭、文钦谎称得到了郭太后的手诏,毌丘俭与文钦于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他们将在淮南屯驻的大小将领都召集到寿春城内(安徽寿县),在城西筑坛,歃血为盟,留下老弱的驻守寿春,其余的5、6万人向西北进到项城附近(河南项城),毌丘俭构筑工事,文钦率领机动部队在外围。同时,向天下发出公告,揭露司马师的罪恶并将毌丘宗等四子送入东吴为质以求外援。&/blockquote&&p&毌丘俭其人&/p&&blockquote&青龙三年(235年),毌丘俭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br&青龙四年(236年),率兵讨伐自称燕王的公孙渊,但被公孙渊击败。景初元年(237年),联合司马懿再度进攻公孙渊,经过一年苦战,最终平定辽东。毌丘俭因功封安邑侯。&br&正始五年(244年),毌丘俭带步骑兵万人出玄菟讨伐高句丽,先后在沸流水、梁口两度大败高句丽东川王,将号称有二万人的高句丽军诛灭一万八千余人,东川王偕同妻子及千余骑逃窜往东沃沮(又称南沃沮),守坚固的丸都城。&br&正始六年(245年),毌丘俭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注:今朝鲜咸北会宁)&br&&b&毌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b&,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濊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b&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b&,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br&后来迁&b&任左将军,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转为镇南将军。&/b&嘉平四年(252年),&b&与镇东将军诸葛诞的防区互换&/b&,并任毌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次年与扬州刺史文钦、司马孚击退围攻合肥新城的东吴太傅诸葛恪。&/blockquote&&p&骁勇善战的将领,为中原版图扩张也立下汗马功劳,在豫州,扬州都有人脉关系,在高平陵政变之时,正在领豫州刺史。注意看,这位镇南将军后来和镇东将军军区对调,两人都离开了自己的控制区。但是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p&&p&&br&&/p&&p&第三次反司马集团政变:&/p&&blockquote&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br&于甘露二年(257)起兵,并得到东吴的支援,但于次年被镇压,诸葛诞被大将军胡奋所斩,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1a54cfbdd28eaf847b7a7fec883aae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1a54cfbdd28eaf847b7a7fec883aae8_r.jpg&&&/figure&&p&两个对调军区的将军,竟然最后都反叛了司马家。。。&/p&&p&其他的其实各路诸侯和军事集团大多都是曹爽派系,就算在司马懿的老巢西北,当时的将军也跟曹爽有姻亲关系。再加上大司农恒范掌管天下粮草,皇帝也在曹爽手里,天下兵马大印(全国军事指挥权)也在,只要曹爽跑到许昌或者长安,召集各路诸侯(大多也是亲曹爽的)勤王跟司马懿来一场大内战,胜负也未知。&/p&&p&&br&&/p&&p&但要以此说,曹爽智力或者能力不如司马懿,也不见得。这就又回到开头那个笑话,两人玩的是两个不同的游戏。曹爽想要的政治格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咱们斗归斗,还是要集体领导,谁就算在政治斗争中输了,不影响你儿子接班,你家的影响也都还在。咱们红二代,三代继续执掌天下。当前第一位的是政治局的稳定,国家的稳定。&/p&&p&&br&&/p&&p&司马懿玩的是另外一个游戏,叫你死我活,谁路线错误谁就得死,咱们搞政治斗争就要见血。由于曹爽党羽庞大,司马懿整整夷族就弄灭了十三个族,场面十分恐怖。就这样还后面出现了那么多地方性的反叛。&/p&&p&&br&&/p&&p&当然司马懿赢得了当时的胜利,魏国没有千秋万代下去,不过司马家族也给中国王朝起了个坏榜样,成王败寇,对皇权毫无敬意,自此开始天下乱了几百年。&/p&&p&&/p&&p&&/p&
曹爽和司马懿玩的并不是一个游戏。 曹爽玩的是司马懿玩的是哈哈,玩笑到此为止。其实曹爽的实力并不差,先来看曹爽死后,反司马集团的第一次反对司马懿的军事政变:魏太尉王凌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掌重兵于淮南,谋立楚王曹彪为帝。令狐愚卒,嘉平三年(2…
“闻司马氏议欲尽诛诸君,而将军弃众投刀,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诣许昌,所在收兵,与天子相随,而令四方,以攻洛阳,事必济矣。虽不济,亦死而已,降未后也。”
“闻司马氏议欲尽诛诸君,而将军弃众投刀,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诣许昌,所在收兵,与天子相随,而令四方,以攻洛阳,事必济矣。虽不济,亦死而已,降未后也。”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马懿杀曹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