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经典语录佛教是真理吗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2人关注)觉真长老:佛教的根本之道
来源:大公佛教综合|
  佛教之道,这个论题太大了。三藏十二部经,佛陀的一切言教,都是佛教之道。要而言之,让我用一句话表达,我想,就是不迷信。不迷信,就是正信。
  我们有很多人,口口声声讲反对迷信。听其言,再察其行,忽然发觉,他们倒真的是最迷信的。他盲目崇拜权威,盲目崇拜偶像,盲从于一知半解的知识、传说或者人云亦云。他甚至不知&正信&为何物?这不是迷信是什么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求神拜佛的人可能不少,跟在别人后面去买香买烛的可能就更多,但真正能称得上是了解佛教、是正信的佛教徒的恐怕不多。事实上,汉文中&迷信&这个词儿,原是佛教用语,最初正是从佛教中来的。佛教的根本之道,是反对迷信,提倡正信。
  佛法是从哪里来的?佛教的真理是从哪里来的?我去印度朝礼菩提伽耶,来到佛陀证道的菩提树下。我既来朝拜佛陀圣迹,但也有一个心愿,我要寻找佛教的源头,佛陀证道的源头。我在菩提树的围栏边上,菩提树的正门前,两次静坐。若不寻得这个源头,我也不起坐,不离座。终于,我的脑中出现了很清晰的五句话:不是天启、不是神示、不是先验、不是知识、不是传授。除了佛教,任何宗教都是天启的。佛陀的证道、证悟,不是天启,也不是神的示现,当然更不是未经验之前、先于经验的结论,它亦不属于知识的范畴,不是任何人的传授,不是任何人的给予。这五句话,让我释然清明:佛法的源头在佛陀的证悟,在佛陀的自心,不从外得,不从他得,仍在自心、自证、自悟、自觉。
  我们懂得了佛法的源头,懂得了佛教的源头,才能真正不迷信、不盲从。佛陀住世时,一位婆罗门学生曾问佛陀,在所有婆罗门与沙门中,你佛陀是一位怎样的导师呢?佛陀答:&所有的婆罗门与沙门导师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传统的导师,口口相传,以知识传授为主,如以四吠陀为天启的婆罗门。二是以信仰为基础的沙门与婆罗门,如推理者和臆测者。三是亲自见道(法)的沙门。我就属于这第三类。&这是说,佛法是他亲自证悟的,所以当佛陀讲到他自己的证悟时,说&法眼生起了,知识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学生起了,光明生起了&。
  太了不起了!佛法,是佛陀亲自证悟的,是他内心生起的光明,所以&法眼生起了,知识生起了,智慧生起了,科学生起了,光明生起了&。这一切,无不出自心源。
  我们学习佛法,理解佛法,接受佛法,奉持佛法,同样也要经由自己去检验、去证得,这才不是迷信。在《迦摩罗经》中(此经对西方人影响最大)佛陀说道:&迦摩罗人啊!不要道听途说,不要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要依据宗教典籍,不要单靠理论或推测,也不要只看表面现象,也不要单靠揣测,也不要因某事物似乎可能而信以为真,也不要作如此想:&他是我们的导师,就接受他。&迦摩罗人啊!你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去检验,当你们了解到,你们所听到或所见到的是善的、好的,然后再接受他,否则应当拒绝之。&同样,在《中阿含》的《求解经》中,佛陀也强调要像检验金子那样去检验他所讲的话,不要仅仅出自于对佛陀的尊重就接受他的讲话。可见,佛陀对自己的言教,都要求弟子自己去分析、去辨别、去检验而不要盲从。这是因为只有弟子们审察如来的所言所行,他们才能生起真正的相信,并了解他们所追随的导师的真正价值。那罗陀长老指出:&一个佛教徒不是任何一本书或任何一个人的奴隶。&&自然地,佛教徒视佛陀为他们的权威,而佛陀自己却扬弃一切权威。&佛陀敦促他的弟子去寻求真理,但规劝他们不要仅仅因为即使出于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去追随他的劝说。正是为了&请来观察&而不是请来信仰,所以,有一次,一位婆罗门亘西陀,来问佛陀有关灵魂回归大梵之婆罗门学说。佛陀反问亘西陀:&你的婆罗门导师曾见过大梵吗?&亘西陀回答:没有。那么,婆罗门导师的导师,直到七世之前的导师,有见过大梵吗?回答同样是没有。于是,佛陀说:&如果婆罗门导师、导师的导师一直追溯到七世之前的导师都未见到过大梵的话,就像一个人爱上了一位乡村姑娘,既不知道谁是这位姑娘,这位姑娘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她的姓名、地址,也就像一个人在建筑一条通向天堂的路,却不知道天堂在哪里一样。&这就是说,与大梵相结合的理论是荒谬的,因为婆罗门导师都没有见过大梵,那么他们所讲的教义不是以实际经验为基础,不是他们的所知所见,而只是一种传说或传统的信仰而已。可见佛陀多么强调自身的实践,强调由实践而理解,由理解而信仰,由信仰再更深入实践,由深入实践而亲证亲悟,这就叫&信解行证&。这就是从实践出发,从实际出发(&实际&正是佛教的用语),这就是佛教的科学精神啊!
  这里,佛教也把自己和其他宗教相区分了:一般宗教只重信与行,而佛教更重解与证。把信、解、行、证结合起来的,正是佛教。可见佛教合乎一般宗教,又超出一般宗教,而一般宗教不能含摄佛教。
  在佛教中,还有一个&行者&(实践者)的区分:重信的&信行人&是钝根,重解的&法行人&才是利根。愿我们大家都是上上利根,都是由理解而实践的法行人。
  可见,由理解而实践,这是信奉佛教的根本,是正信,也是智信。佛教之道,正信之道。
责任编辑:王冠
相关阅读:
日一二三四五六
2012 - 2014 Taku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安隐灵石)
(旧梦南北)
第三方登录:佛教中的十大真理 ,一条比一条经典
什么是真理?真理不仅是与客观事实相符的真实可靠的认识,更是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亦即是同时具有“真性”和“理性”。通俗来讲,真理就是最纯真,最符合实际的道理。真理是老子讲的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和自然法则之“道”,也是孔子讲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人生之“道”。
那么何谓佛教的真理呢?佛教认为“真理”必须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恒性、本来性、超越性、可证性等条件,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以下十条。
《法句经·生死品》中说,“命如果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佛将人生的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由苦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
对于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义的人,就觉得我们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总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是悲观的。其实不然,佛法不但不是消极的,反而是积极进取的,是给人以希望与光明的。
佛之所以告诫我们人生是苦的,是要我们知道现在这人生是不彻底,不永久的。因为只有明白了生命的无常,才会珍惜生命的有限,才能放下无谓的执著,才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苦难,以后可以造就一个圆满的人生。
如弘一法师所言:“佛教最大的目标,不单说破人生是苦,而是主要的在于将这苦的人生改变过来,造成为永久安乐自由自在纯洁清净的人生。”
所谓无常,就是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刹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有生住异灭的过程,人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轮转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譬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当变化时,苦痛就来了。
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阿含经》中说:“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无我是佛教引导众生了悟人生、认识自我,以及整个现象世界的根本理论之一。
所谓无我,用佛教的术语说也就是“空”,也就是“清净”。佛提出无我,是针对众生的“我执”,即所谓“因破我法有无我”。“我执”表现为四种状态,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佛法中称之为四种根本烦恼。
心中执着于“我”的人很容易患得患失,惴惴不安。处于顺境沐浴阳光就喜形于色,欢天喜地;遭逢挫折失败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而心中无我的人却淡定自若,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心无旁骛,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不忧不惧,不喜不悲。
心中无我,才会使我们心无挂碍地坚守做人的底线,也会让我们忘却世事纷扰,心无杂念专注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佛陀曾说,在我的教言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话题,其中很多是不了义的,那是为了度化某种根基的众生而特意宣讲的,但有一句话是绝对准确、永不改变的,不但是现在的佛,包括过去、未来的所有佛,都会辗转反复地强调一个主题,那就是空性。
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
佛教的世界观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因为世界是虚幻的,就变得毫无反应,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也不要把世界想象得太完美,一旦出现一些丑陋的现象,就根本无法面对。证悟空性后,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对世界再也不会有以前那么过度的执着。
佛教反对命定论,反对神决定人的命运的观点,认为自己的命运是由自身的善恶行为、善恶业力决定的。古人有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是告诉我们,当人离开这个世界时,无论你是穷是富,什么都带不走。要说能带走什么,那只有业力。
所谓业力即是我们今生一切善恶行为,所能影响下一世的力量,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所以我们做人、做事、说话需三思而行。当下的努力,既可以改善将来结果的原因,又可以改变过去已经种下的因而现在即将结果的条件,这就是改造命运。
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缘。“果”就是结果,也叫果报。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分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面,迟早总要由自己受到的。概括说,种善因得福果,种恶因得苦果。
有人说,不学佛就不需要遵守善恶因果,这种说法完全错了!因果是自然规律,与信不信没有任何关系。印光法师说:“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见连诸佛菩萨,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况我们凡夫呢?
佛教认为,即使不学佛,做好事一样有好报。在因果面前人人平等,这跟学不学宗教,学谁的宗教没有关系。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中观四百论》中云:“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其义是说,如果见到了缘起,世间一切无明愚痴的现象永远也不会产生。
但众生因为无明,往往会对世界有很多错误认识,觉得生命中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期待我们拥有的家庭、事业、人际关系都能天长地久。事实上,这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
因为无常,所以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坏的可以变好,好的也可以变坏。而它朝什么方向改变,取决于我们创造什么样的条件,种下的是什么因。
所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苦乐、爱憎等二边之极端、邪执,是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大宝积经》中有言:“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佛陀既不赞成享乐主义纵欲主义,也不赞成苦行主义,他把“纵欲和苦行”称为“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的反义就是中道,既远离身心欲望,又避免自苦其身。
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一般人因为常把好坏、有无、苦乐、得失、恩怨、你我、生死,分得很清楚,因此不能活得安心自在,这就是缺乏中道的圆融智慧。
如果我们能认识中道,有了中道的生活,不仅不会被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所吹动,而且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所以离于二边而行中道,这就是真正领悟到了佛法的智慧。
般若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或者“般若波罗蜜”,意思是智慧。佛教认为,般若智慧是一种洞视彻听、明了所有的无上智慧,与凡世间的聪明智慧是不一样的。为了区别于人们通常说的“智慧”,所以称为般若。
般若智慧在整个佛法处于主导地位。《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般若对于我们普通人的人生来看,就是要看空一切名利,抛弃自我的执着,不要总是心看外面,而要发掘自心的智慧宝藏,面对到处都有引诱我们走向歧途的花花世界,要时刻提防,时时观照自己,我们就会渐渐没有过错了。
一般人误把涅槃当作死亡的意思。其实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与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脱境界,是一个永恒的生命,圆满的世界,就是“不生不死,不生不灭”,充满快乐、光明、物我合一、自由自在的境地。
涅槃是人生理想归宿的最高境界、最终目的,也是佛教让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后方能达到,涅槃却可以当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获得。凡是亲证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他不受任何状态所束缚,他不追悔过去,不冥索未来,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现在里。
没有一个方法可使一切众生皆入涅槃中,唯有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才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总的来说,这十条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弘一法师 心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