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恭敬的心和喜悦僧人

应当恭敬不严守戒律的出家僧人
持戒是对佛弟子的一个非常基本的要求,尤其是对出家僧人,因为我们要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就必须要持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然而由于文明社会的日趋发展,物欲横流的现象日益严重,已经不是红尘世俗所独有的现象了,就连清净的佛门净土也深受其害,很多寺院已蒙上了一层铜臭味,本来面目被遮蔽了。于是乎,很多在家人不再尊重与恭敬出家人,即使想要供养僧人也会踌躇不决。
&&&&我想这是人之常情。世俗之人本就贪欲心强烈,精神道德缺失,如今连品德高尚的出家僧人亦今非昔比,有人对其失望是很正常的,但是有的在家人因此而毁谤出家僧人,没有丝毫的恭敬心,这就是在家人的不是了。
诸位要明白,出家僧人能够放下世俗的一切万缘,过上世俗之人感到枯燥乏味的修行生活,这实在是难能可贵,足以令人赞叹,令人恭敬。
&&&&何谓【出家】?是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不是“整日碌碌无为”?是不是打算逃避现实、与世隔绝的意思啊?只要仔细想一想,就应该认识到,这样的说法荒谬至极。
&&&&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发愿普度众生,倘若是逃避现实、与世隔绝,那只能是自生自灭,谈何普度众生呢?这里引申一下,所谓【入世】,并非儒家独有;所谓【出世】,亦非佛道二家独有。修道之人一旦深入红尘,就应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倘若完全不入红尘,那就没有办法救度世人了。
&&&&那么撞钟是什么意思呢?撞钟是一种祈福的仪式,就是祈求福气降临在自己的身上,很多人来寺院为了这个,是贪心的表现。福气可不是因为你撞了钟就有的,福气是自己积善积德而成的,若总是做亏心事,怎么可能会有福气?出家僧人明白这个道理,当然也就不会热衷于撞钟了嘛。
&&&&再者,何谓【无为】?是不是碌碌无为啊?
&&&&道家有谓【大道无为】,佛家有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都是在赞叹与肯定无为法,无为法在道家更甚,而佛家更在于中道。
&&&&若真是碌碌无为的意思,那你想得也太天真了,你比圣哲还要有为,那你怎么还是渺小的凡人呢?
&&&&所谓【出家】,就是【出离自我范围的家】和【出离自我范围的感情】。
&&&&出离自我范围的家和感情,就是不再将情感的投入局限于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一口家,而是【处处无家处处家,以天为盖地为庐】,能够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此变得无我、无私、无缘大慈,没有分别心,一切法性平等。出了家,就从此脱胎换骨,从一个世俗之人变成一个佛弟子,是人天师表,是功德、道德、智慧的升华。
&&&【地狱门前僧道多】,难道阎罗王怕和尚?哎呀~怕死了~那是佛的弟子,他怎敢得罪?!
阎罗王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在家人呢?我们不是应该怕和尚,而是应该始终对出家僧人生起恭敬之心。
至于现在有的出家僧人不守戒律,破戒现象严重,还听说许多僧人没有修行,应当如何?
&&&&绝不能因此而丢弃了自己对出家僧人的恭敬之心!
&&&&玄奘法师曾对此问题做了开示:譬如昆山有玉,但是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就能培福;铜铁铸成的佛像,毁坏则会造罪;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祈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恭敬凡僧。
诸位要认识到了,见到一个小沙弥,就如同见到佛一样,应当生起恭敬之心。
僧伽住持正法,续佛慧命,为人中第一福田,至尊至贵,纵使持戒不周,德行有污,在家居士亦不能比。譬如金刚虽有残缺,一切众宝所不能及!
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恭敬凡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梦参老法师讲:在家人不能看律藏。必须恭敬僧人
梦参老法师
有的人自认为我聪明,我有智慧,大藏经我自己看,我可以开悟。这是绝对错误的。
释迦牟尼佛当初也得跟师父,一个师父一个师父学,跟好多的佛,学了很多,所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都是要经过学的。犹如在暗室中有宝,不能见暗室里的宝,你什么都认识不到!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如果没人解释,连字都认不得呢?
「南无」人念成南无,所以很多人说你们和尚念南边没有佛,得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找。那不对!「南无」念「那谟」,般若念班若,佛法得靠人说,自己悟会悟到一边去。不但没功德,罪恶很大,特别是「律藏」。你把「律藏」一看懂,那五戒没得守了,你眼晴尽看别人去了!「律藏」佛是不准在家人看的,没受戒也不许说。当了沙弥不能看比丘戒。......没有智慧你怎么辨别呢?掷掷占察轮就知道了。
假著外头的缘、佛、法、僧三宝。佛就是一切像,铜塑的、木雕的、纸画的都可以;法是佛所说的一切经典;不过,这些佛、这些法有赖僧来传,皈依僧就是僧人带领你去接触。
你对三宝一定得恭敬,对僧人我不说,对佛、法两宝,要恭恭敬敬。现在有二宝弟子,在大陆有很多二宝弟子,信佛信法不信僧。这样一来,你也没信佛也没信法,为什么呢?佛说的三宝,短了一宝,谁来传法啊?若是没有那些老和尚传下来,法早没有了。有些老和尚用他的生命来认法,用生命来换取法的存在,你为什么不尊敬他?这样子想修解脱道,很难。想修解脱道,只请一个皈依佛、皈依法,你就解脱了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如何恭敬处理三宝佛像字纸
如何恭敬处理三宝字纸浙江多宝讲寺居士专程来宁和南京居士在玄奘寺僧人指导下恭敬三 宝字纸现今社会有很多以制造佛教香烛、灯具、画像等等的商家,在 制作这些佛教商品的时候, 滥用佛菩萨形像及佛教法宝作为宣传产品 的画面,要知道这些都是一次性的用具,香客买来香烛及一些一次性 佛教用具,用完这些东西就没有用了;还有些佛教挂历,上面印了佛 菩萨的头像,可是到了下一年也不能总留着。很多人却为这些本该处 理掉的商品包装上的佛菩萨头像犯愁,扔了又怕对佛菩萨不敬,留着 越聚越多又不能卖放在家里确实是个问题。 很多人因为不知道如何正 确处理这些用完后又没有什么用处的废弃物, 从而造下很多无心的罪 业,实在让人遗憾。原本流通佛像是件好事,能够利益广大有情,可是像这样一些 只顾赚钱却不想到如何妥善处理这些事情后续的商家, 确实让人伤脑 筋。 很多热心的居士看到这些情况就发心带动很多人进行一场永 远的恭敬三宝字纸的终身活动。阿弥陀佛!随喜赞叹! 这些从浙江多宝讲寺发心到全国各地的居士们正在南 京玄奘寺从收集来的垃圾袋里寻找着被扔掉的处理不 当的佛教三宝字纸。
从垃圾袋捡出的佛像,佛珠,阿弥陀佛,罪过。。 。 把有佛象的地方剪下来集中在一起 这位老人家也是从浙江发心来的居士,正在认真至诚 地剪着别人扔掉的有菩萨像的旧挂历。 还能使用的莲花灯。。 。。 南京的王老师和这批发心的居士一起
用恭敬的心分挑着流通处的经书,洗干净手,将经书 分类,对佛法的恭敬。 阿弥陀佛。附上居士们请教上师写出来的关于如何如理如法做好三宝 字纸的处理方法草案(暂行) ,以方便更多的信众和佛弟子 们在家就能自己处理而不一对于处理不当犯下罪业。三宝字纸整理之具体做法(暂行版) 工作意义 《三宝字纸整理之具体做法》为《普劝大众恭敬三宝之倡议》的具体实践 方案,因此须先学习《倡议》以了解意义、调整动机。其中浴佛法行尤能对治非 人干扰及已造作诸种恶业,净除修道中各种障碍,具足现世顺缘。 处理程序 以下是收到后如何处理的程序―― (一)皈依发心:念皈敬颂(3遍)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二)粗分、归类 由于收集来的与三宝相关的字纸和像比较散乱,品种繁多,因此需要先粗 分、归类,这样便于后面的工作顺利有序地做下去。需请提前准备好若干个粗分 箱。 1、粗分前筛选,先将三宝字纸与普通字纸、垃圾分开―― ① ② 三宝字纸像:留待粗分、归类; 普通字纸:念请圣回驾咒7遍,集中焚烧,灰放到山上、河里等人不易踩 过的地方; 普通塑料字纸:不烧,直接扔掉(有条件者最好投入城市环卫的塑料类可回 收垃圾箱) ; 请圣回驾咒(未传亦可念) :嗡 班则穆 懿喜把 ra 巡即乃苏 悉把轴 ③ 垃圾:直接扔掉即可。2、三宝字纸像等,再进行粗分、归类―― A 类:三宝像 材质:纸、布、塑料、铜、木、陶瓷等 类别:佛像、塔像、菩萨像、僧众像、护法像、寺庙像、佛教用品如八吉 祥,香炉等; 另外,若整理到世间善神像,如寿星、财神等,亦做保存,因他们也行一 些善法,但不用特意去收集; B 类:三宝字纸 材质:纸、布、塑料等 类别:佛字、塔字、菩萨名、出家众名、寺院名、经书名、偈子、个人的 手抄笔记或复印件; C 类:门票、名片; D 类:挂历; E 类:报纸刊物、广告、信件; F 类:书籍; G 类:佛教光盘、磁带; H 类:念佛机、计数器、荷花灯、念珠、挂件及各种供具物品; (三)分类整理 建议各小组可分类负责、分工合作,可依各自意乐或具体情况分组,也可 按以下4类分4个小组。各组负责人在熟练操作后,可将各自的字纸粗分好,待 大家集中时一起裁剪沐浴, 如此更多人通过参与后可集资净障,也解决了工作量 大做不过来的问题。 没有时间的可以带回家做,由负责人准备好提供给需要带回 者。 1:A、C、D 类 整理流程大致如下,其中 C 类门票名片,一般不用剪裁,擦净整张存放。 ⑴剪裁和修补 ① 挂历、报纸等与商品混合的像:剪成方形,周围留白尽量大,字与像分开放; 正反面都有像的,都要保留,避免剪坏背面; ② 单独的像,不能剪边,不需剪裁; ③ 残破的铸塑、 陶瓷或木质等像可用万能胶粘补,不能修补的碎片装箱放山洞。 ⑵浴佛 先念浴佛偈,然后用湿布、干布先后擦干净。观想自己及众生业障、惑障消除。 ① 铸塑的、陶瓷或木质等像,用毛巾擦不到的部位可用牙刷、牙膏或洗洁精洗, 洗好用毛巾擦干; ② 宣纸类像不能用湿毛巾擦,须用干毛巾轻擦;受潮的照片不能擦,会把颜色 擦掉,应晾干保存; 浴佛偈: 诸佛相续本清净 纤毫尘垢而亦无 为超生死涅盘故 奉请如来澡浴身 如彼大觉降生时 诸天供养天净水 我今亦以净天露 奉献如来澡浴身 佛身语意不具诸烦恼 为净有情身语意业障 奉请佛身语意澡浴水 愿净有情三门三业障 嗡 萨瓦达塔嘎达 阿必肯嘎得 萨嘛耶 喜耶阿 ⑶分类处理 主要分为:可重新流通结缘、放山洞储存两大类。 ① 可重新流通结缘者 要求:做工如法,完整无损,无其他图案干扰,如背后有俗人照片者不流通。 可流通的经过沐浴、修补、装裱后送人结缘。除流通外,完整、庄严者还可装藏 到塔、像里,或在合适场地造一个小平房来安放,以供大家礼拜、绕行等。有条 件者可在箱内撒一些檀香粉或六香粉,表供养且可防虫。 (配图) ② 放山洞储存者 范围:除了可流通的都属放山洞储存类,例如残破不能修者,做工不如法者。本 来造像时就没造全的也不流通。 储存方式―― 铸塑类像:a、把修补过的及做工不如法的像包上黄布,包扎好; b、装箱:应按佛像、菩萨像、护法像、神像等分类存放,像与像之间垫上 泡沫或海绵等固定(避免运送时碰撞而破损) ; c、箱内散上香粉,封箱,并在外注明数量和名称及放山洞字样。 纸像类:a、将擦净的按佛像、塔像、菩萨像、僧众像、护法像、寺庙像分开, 且各类可再按大小分类,整理叠放好,若较大的像可从像的侧边卷起,使像直立 存放; b、把整理好的像用黄布包好或盖好,也可分类分批放到小盒子里,包扎较 大尺寸的像时,可提前按大小尺寸做好黄布袋,把整齐的像装袋封口; (本来带 有佛像的盒子、袋子可擦干净,将其他佛像装入,外面再用黄布包起来) c、把数量贴在黄布或盒外,放一张样品在外面,然后放在纸箱内(若怕潮 湿,箱内可先用大塑料袋铺垫好;有条件者可以撒上檀香粉或六香粉再封箱) , 外面标总数及“放山洞”字样。 (配图) 2:B、E 类 流程大致如下,区别在于 E 类若为 F 教的报纸刊物、广告、信件就不需要 剪裁,直接整本或整张擦净存放。 ⑴剪裁 ① 印在商标、广告报纸、产品包装盒、挂历上的单独或少数几个三宝字(如佛、 菩萨、寺院名称等) :周围留规则边框剪裁,不需要紧贴字边剪,若正反面都有 三宝字的,都要保留,避免剪坏背面; ② 佛教相关的报纸刊物、广告、信件,个人复印件,手抄笔记等,则无需剪裁, 擦净后按大小整齐分类流通或存放山洞。 ③ 带有三宝图片和字的空信封、佛教用品包装盒(如:念佛机纸盒) ,可不用剪 裁,压平整齐存放,或利用起来装三宝字和像,节约时间又环保。 ⑵沐浴:擦净和清理(观想自己及众生业障惑障消除) ⑶分类处理:可重新流通结缘、放山洞储存 可重新流通结缘者:需具正知正见,完整无损、页面整洁。整理后依据需要或合 适途径予以流通。 放山洞储存者: 范围:除可流通者之外,例如单个字的,页面残破不能修补者。 储存方式: a、剪裁过的单个字或段落 将擦净的个别字分类分批放到小盒子或信封里,外面注明标签; 挂历上剪裁下来的一整段的,可按大小分类捆好,注明数字。 b、不需要剪裁的 整张整本的存放,整理后的按性质、大小不同分类包装,注明内容、数字 及“放山洞”字样。 注意: a、内道正见和不正见或外道的都要区分开来包装,并注明标签。 b、有条件者可在装三宝类的箱内撒一些檀香粉或六香粉,表供养且可防虫。 3,F 类书籍、G 类 F 教光盘和磁带类 ⑴ 内容可大致分如下几类: ① .经(佛所说的称经) ,律(出家众的戒律,在家人禁止翻阅) ,论(除了佛 以外的菩萨、罗汉、有传承的大德讲的) ; ②.本传承法本,包括本传承师长的各种讲记、开示等书籍; ③.其它宗派早晚课诵集及法本、仪轨、宝忏等; ④.法师文集; ⑤.居士文集; ⑥.非佛法类(包括道德教育、医学知识、养生保健等) ; ⑦.伪经及外道类书籍,如: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玉历宝钞。 ⑵沐浴:整理并擦净 ⑶分类: ①.可重新流通结缘者:内容需具正知正见,完整无损,页面整洁。整理后依据 需要或合适途径予以流通。如: a.经律论可流通结缘给需要者或寺院, 其中有关出家人的戒律书籍在家人禁止翻 阅,可交各寺院客堂保管; b.第②类中没有阅读要求的可结缘给需要者, 有要求的请交讲寺的经书流通处或 客堂; c. 第③、④类如数量众多可送至净土寺院等流通结缘; 注:负责人要对可流通的书籍建立档案,记录书类、书名、数量进行存档,以便 寺院和居士之间需要某种书时能及时提供互补, 讲寺会开通一个网络联络方式。 ) ② . 收藏或放山洞储存者:①.②.③.④类中若页面残破不能修补、无法流通;⑦类都放山洞不流通。 储存方式: a、各类要分开包装,内道正见、不正见或外道的都要区分开; b、有条件者可在装三宝类的箱内撒一些檀香粉或六香粉,表供养且可防虫;若 有换下的经书皮,可焚烧,也可在装箱前铺在箱内,再装书。 c、箱外标名称、数量及“放山洞”或“收藏”字样。 4:H 类念 F 机、念数器、荷花灯、念珠、挂件及各种供具物品 ⑴归类,沐浴擦净; ⑵分类: 可重新流通结缘者:只要无损坏的,其中,带有佛字或佛像的念珠不使用,收藏 保存; 放山洞储存者:已经残破的或无人结缘的,可收藏存放,或放到山上不易让人踩 跨的地方。 (四)回向 1.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愿我及一切父母有情所造破坏塔庙、佛像、经书的罪障消除净化。包括所有历史 上造此类焚烧破坏经像者的恶业净化。愿我等能集积成就佛报身、法身的功德等 等。2.自己加入其它希望的颂文或善愿。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恭敬出家人有什么好处?假和尚一定要检举!
恭敬三宝获福文:心愚有人经常会问,恭敬出家人有什么好处呢?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乘车外出,路上见到一个比丘,国王就赶紧下车,站在路边合掌施礼。那个比丘觉得很过意不去,就跟国王说:“大王啊,您是一国的君主,不需要如此客气的下车施礼。”国王回答说:“尊者!我这不是在‘下’,而是在‘上’啊!从眼前来看,我是从车上走了‘下’来,但是由于我恭敬修行的比丘,我以后会‘上’生到天上,获得天人的福报。所以,请您务必接受我的礼敬。”我们今天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会被这个国王所感动。现在是一个信仰匮乏的末法时期,世间人大多不信佛法,不学佛法,他们对出家人不知道恭敬,甚至辱骂诽谤,我们也应该宽容不必在意。可是对于已经信佛学佛的佛弟子而言,一份恭敬便有一份福德,这却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很多人因为累世以来的习气,自恃家财、身份、才学等世俗的资历,缺乏了对于三宝尤其是普通僧人的恭敬,那么你可能失去了福德,而收获了更多慢心的种子。也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的出家人,多数都不像以前那样,有修有证了,很多在道德和修行上还不如我,我实在是生不起恭敬之心。那么你看这个故事中的比丘,对于国王的礼敬还不敢坦然接受,估计也可能还不是圣者,但是那个国王却并没有因此而傲慢。恭敬是自己内心的事情,是为了折服我慢的习气,对外而言,居士敬僧护僧会让佛法流传的更久远,让更多的有情得闻佛法,这才是真正的功德。所以,真正的佛弟子,不会去做这样的衡量和分别,如前人所说的:“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当然了,如果你有很确切的证据,知道某个人是假和尚或者是破戒的贼住比丘,那也应该敢于劝谏和检举,不能一味的和稀泥。因为这些人,实质来说,并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劝谏和检举他们,才是真正的护法行为。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佛学微信公众号。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airyz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妙祥法师:恭敬僧人才能得法-菩提树下
当前位置: >原文
妙祥法师:恭敬僧人才能得法
&& 菩提树下&&
这是从福田来说,要从修行佛法来讲,恭敬僧人我们就能得法。什么是法?僧人的形象本身就是佛法。不是文字是佛法,那形象本身也是佛法。现在社会有一个词叫“肢体语言”,比如说俩人打仗了,打起来了,这也叫肢体语言。  因为僧相本身就是语言,它能引导我们了生脱死。你不恭敬僧人,或是排斥僧人,就把了生脱死的因缘给破坏了。刚才我讲了,有人劝,说:“你不要到寺院去,末法时期就在家好好修吧!”意思是僧人有很多不如法,末法时期得在家好好修。当听说这话时我非常痛心。为什么痛心?他毁人的法身慧命。实际上他就帮助你破坏了僧田。这种人不但自己不修,而且还帮助别人破坏僧田,这个果报就更重了,重得可以下到地狱去,因为破坏了人的法身慧命。破人法身慧命那是地狱、畜生报,这都是可能的,想往生西方极乐是不可能的。  因为往生西方就是我们自性的行为,如果你破坏了自性的行为,使自性的行为产生了不足,你怎么能往生?你遮盖了自性,怎么能往生?这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所以说恭敬出家人和供养出家人是不可思议的一件大事情,大家在末法时期修行更得注意这些事情,一不小心,我们就失去了修行的资粮,也就是福田。我们的资粮从哪儿求?就得从佛法僧中得,特别是现在这个末法时期,对有些邪说,不正确的言论一定多加小心。  有的居士在请教问题时问我:“那些不如法的,你叫我恭敬,怎么也恭敬不起来,我对僧人这块儿没有信心了。”后来我给他讲,像在稻田里种稻子,你说稻田里能不长几棵杂草吗?但你不能因为长几颗草就把所有的田地都毁了吧?他一想,是那么个道理,如果把所有田地都毁了,那我们就没有粮食吃,就会饿死的。我们一定要以大的利益为重,不能因小事毁掉了我们本身的利益。  资料恭摘:妙祥法师 《吉祥经》讲记
点击展开阅读全文
昵 称 必填
◎已有 0 人评论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恭恭敬敬的近义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