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印度货运和印度哪个是俄罗斯/苏联的亲干儿子

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5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原创]俄罗斯在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朋友是谁?
7876 次点击
21:35:49 发布在
&&&&俄罗斯人是怎样看待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朋友的?俄罗斯官方媒体“俄罗斯之声”和“透视俄罗斯”等等报道:普京前几天刚刚访问了印度。12月11日,他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新德里会面时表示,俄印两国关系正在全面发展。他强调,此次两国所签署的一系列文件将成为两国关系发展中的重要标志。俄方领导层将会秉承两国关系多年来的发展路线。对此,印度总理莫迪表示:“俄罗斯是印度最亲密的朋友,同时也是印度的首选战略合作伙伴。”普京对印度总理的这一看法有什么反应呢?他表示赞同,并强调,这是形容俄印两国历史关系的“最准确措辞”。两国峰会结束后,莫迪还兴奋地对记者表示:“即使印度的选项已增加,俄罗斯仍旧是我们最重要的防务伙伴。”&&&&看到这一报道,自我封闭到不知道自我封闭的程度、精神状态处于左右两个极端中的中国人,不觉得自己可怜可笑吗?美国等西方国家因为“乌克兰-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乌克兰东部事态”制裁俄罗斯以来,中国网络照例出现文革式的两派极端之争:一种观点是“帮俄论”;一种是“弃俄论”。“帮俄论”者,你以为你是谁呀,动不动就涌上来样板戏《海港》的“援交”欲望?“弃俄论”者,不顾俄罗斯早已是自由民主国家的事实,硬把民主俄罗斯形容为一个“独裁国家”,转移视线,以掩盖自己的丑陋;硬把民主俄罗斯形容为和俄罗斯帝国一样可恶的国家,以扇自己吹捧俄罗斯帝国,诋毁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为尼古拉二世被枪毙鸣冤的耳光;硬把民主俄罗斯形容为和苏联是一样的国家,继续发作文革反苏癫痫。无论是“帮俄论”还是“弃俄论”,都是建立在“太把自己当回事了”的这个立足点上,忘了自己还姓“发展中国家”,都是奴性十足的论调。二者的差别在于:“帮俄论”是丑八怪自作多情地以为自己是个大美女;“弃俄论”则是弃妇逢人便唠叨是自己先甩了别人。&&&&有些人会说印度人那是在忽悠俄罗斯人。然而看看现实和历史,就能知道并不是忽悠。&&&&从现实看,(一)这次普京访印期间,印度总理莫迪在谈判开始阶段,先与普京进行了私人会面,讨论了一系列问题,并建议普京着重对两国经贸关系问题展开会谈――这,正是俄罗斯现在最紧迫的问题。(二)据“透视俄罗斯”等俄罗斯媒体报道,印度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全面引进俄罗斯武器的国家之一。其订购武器中,既包括射击武器,也有海军装备,比如“维克拉姆帝亚”这样的大型航母。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二大武器出口国,武器出口量的30%输往印度,每年向印度提供总价值为30亿美元的各种武器。目前,签署和实施的合同总价值约200亿美元。有些人会说,这些不过是一时一事,情况总会变的,然而――&&&&从历史看,印度独立60多年来,无论当时的阵营分化、国际舆论情况如何,苏联和俄罗斯从未损害过印度的“国家利益”。苏-俄、印之间的关系,相当稳定。而苏-俄、美之间,苏、中之间均出现过大起大落。比如,(一)1959年,因为出现某某事件,中印矛盾激化,发生严重的“中印边界危机”,塔斯社发表声明,支持印度。1960年,苏联开始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1962年,中印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苏联对印度的军事援助急剧增加。苏联明确站在印度一边的理由是,印度原先是殖民地,没有任何帝国主义的底子;中国即便在受侵略时,也有封建帝国做法――当然,苏联本着国际主义,对俄罗斯帝国时代的爱国主义既有所继承,也有所批判。(二)近代印度和巴基斯坦是被英国殖民者“统一”起来的一个“国家”。印巴分治并分别独立后,印巴之间有“统独”之争,有领土之争,甚至巴基斯坦过于强大,也有可能使印度继续解体。1971年,东巴出现“三?二六事件”,原属巴基斯坦的东巴基斯坦发生人民革命,要求独立,成立孟加拉国,遭到巴基斯坦当局镇压。文革中国开动全部宣传机器,进行文革大批判,批判印度对巴基斯坦进行了“侵略”,批判苏联支持印度“侵略”、“肢解巴基斯坦”、“扶植‘孟加拉国’傀儡政权”。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无视“孟加拉大屠杀”,不认为孟加拉有什么人权问题、难民问题,不认为孟加拉有独立的必要性,把“不容巴基斯坦侵犯人权”、“坚决支持孟加拉的民族自决权”的印度定为“侵略国”。此时,联合国大会上同情巴基斯坦的国家要比支持印度的国家多得多,尤其是所谓“不结盟国家”,倒向具有殖民主义传统的西方阵营。但是,这并没有阻止苏联坚定地支持印度。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接连使用否决权。文革中国当时称苏联是“超级大国”,印度是“次超级大国”(《各国概况》1972年版,上册,第186页)。(三)1998年5月,印巴之间展开“核试验比赛”。你来5次,我来5次。印度出现了“我们为核试验感到骄傲”的大游行,巴基斯坦出现了“没有水,没有电,没有工作,没有问题,只要有核武器就行”的大游行。美国支持“宁要原子,不要裤子”的巴基斯坦。印度成为美国制裁的对象。此时,俄罗斯国力虚弱,还未彻底从“向西方一边倒”中醒悟过来,但在印度十分困难的时刻,还是不支持制裁印度。&&&&有些人会说印度又乱又穷,就是全力支持俄罗斯,又能帮上多少忙?没“我”帮助,俄罗斯人都得饿死,朝鲜人都得饿死,美国人也得饿死。印度有没有力量来支持俄罗斯?9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制裁某国时,当时经济状况比现在差得很多的韩国都能帮某国摆脱困境,击碎了和演梦,把某国左右极端分子均乐得屁颠屁颠的,更何况庞大的印度?&&&&当然了,美国哪能放过印度?为了拉拢印度孤立俄罗斯,在普京访问印度之前,派国务卿克里给印度外交部长苏施玛?斯瓦拉杰洗脑,并通过他,“劝说”印度政府在“乌克兰危机”上对俄罗斯采取强硬立场。“劝说”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印度总理莫迪在普京访印时表示的:“俄罗斯是印度最亲密的朋友,同时也是印度的首选战略合作伙伴。”&&&&60多年来的苏-俄、印关系表明,第一,完全不讲“普世价值”,则国家没有信义,交不下长远的朋友,也不利于人类进步;第二,讲“国家利益”时只讲自己的“国家利益”,不考虑别人的“国家利益”,则这种“国家利益”很容易就是一己私利。&&&&中国拒绝参加制裁俄罗斯的阵营,其立足点与过去的苏联和印度都是不一样的,倒和美国的立足点完全一致。这就如同李鸿章看中俄国,不是为了使清朝进步,不是为了“以俄为师”,而是为了借助俄国,制衡日本。如今“金砖国家”隐然成为与“西方七国”有所不同的大国集团。其中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四国,既有左派、中左、中派历史文化的底子,又符合“普世价值”标准,而中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混合物。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并没引起西方的强烈反应,就是因为在西方眼里,从文革时期到现在,甚至从大跃进时期到现在,苏-俄比中国对它们的威胁大多了,文革样板戏比苏联人道主义作品可爱多了。西方能够接受大跃进和文革,但绝不能接受反对大跃进和文革的苏联、朝鲜。而在与杜瓦利埃、皮诺切特、铁托、齐奥塞斯库、李承晚、朴正熙、全斗焕、马科斯、苏哈托、本?拉登、萨达姆、蒙博托、阿明、博卡萨等等结盟的漫长过程中,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带有很多他们的因素,带有大跃进、文革的因素,与他们的盟友越来越有“夫妻相”。因此,冷战时期的斗争,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的斗争不过10年时间,而苏联集团和事实上的以及最后完全形成的“一条线”阵营的斗争,则持续了30年。在冷战的后30年间,意识形态斗争已经成为双重标准,已经碎片化。这,才是冷战的全貌,也是把握冷战后对立态势的脉搏。&&&&所以,不能把美国人对俄罗斯的评价标准完全当作中国人对俄罗斯的评价标准。既不能把“帮俄论”当作所有中国人同情俄罗斯的理由,也不能把“弃俄论”当作所有中国人不学习俄罗斯长处的理由。无论是“帮俄论”,还是“弃俄论”,骨子里都是“俺们这边独好”论,都是使蚁族觉得自己象个大富翁的冰毒。无论如何,俄罗斯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美国等西方国家现在遏制俄罗斯,没有十足的普世价值理由,完全是冷战思维在作怪,是在转移世界最关键问题的视线,是在阻碍人类进步。继续解体俄罗斯,继续制裁俄罗斯,使之贫困化,只能减少甚至消灭“走俄国人的路”的理由。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优秀帖文推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50:39 &&
挺俄者:俄罗斯是一个自由民主国家,你们就别恶心人了。痛快讲借俄罗斯之力办自己的事得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52:45 &&
弃俄者:你以为你是谁呀?俄罗斯就是败了,对于你来说也是“逆淘汰”。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54:34 &&
&&&&“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她的陆军和海军”&&&&&&&&&&&&&&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57:04 &&
反俄者:你成天愤青,现在你当徐树铮的机会终于来了,可立刻你就瞻前顾后了,德行!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00:24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06:13 &&
总而言之,无论是“挺俄”的还是“弃俄”的,都要掂量掂量自己的骨头有几两。你现在既不姓社,也不姓资,还不许争论姓社姓资,但是你姓“发展中国家”,姓“发展”,这一点别忘了。也就是说,还没资格参与美、俄、印这些先进国家层次之间的争端,还是老老实实地加快各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吧。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27:38 &&
中国人想玩普京门都莫有!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2:54:15 &&
印度一直是苏修的盟国,这个事实是 从印度成立之日开始,印度一直投靠苏修属于 苏联阵营的国家。而 印度国大党 经济政策,一直效仿苏修的经济模式,走印度特色的半社会主义。而 中国与苏修 曾经也友好过,但是 更多的时间 是仇深似海,曾经大打出手,全面抗苏,投靠美国阵营。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11:49 &&
boss说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想和那个国家做朋友的都是大烧饼。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18:31 &&
&&&&俄罗斯历来都是中国最大的敌人,因为历史上俄罗斯对中国伤害最大,比日本对中国的伤害还要大的多。&& 俄罗斯,前苏联从来就没有把中国当朋友,都是当成敌人的,&& 哪怕就是斯大林也根本就没有把中共当成朋友,而是当奴才使唤的。&& 中国自己自作多情,管苏联叫老大哥,管斯大林叫慈祥的父亲,其实苏联根本就没把中国当回事。&& 现在的俄罗斯同样没把中国当朋友,而是当成最大的潜在的敌人的。&& 是中国自己骨头轻硬要用热脸贴人家冷屁股的,中国既然喜欢做冤大头,俄罗斯不捞白不捞,你送钱给俄罗斯俄罗斯没有理由不要,你中国心甘情愿做俄罗斯的奴才,俄罗斯乐得白拣一个奴才回来。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24:11 &&
21:57:04&&的原帖:反俄者:你成天愤青,现在你当徐树铮的机会终于来了,可立刻你就瞻前顾后了,德行!毛左对苏联解体一事捶胸顿足。并因之迁怒于戈氏、叶氏、美欧。认为是亡党亡国惨祸。痛恨不己。俺认为,毛左走入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一:毛早在六十年代初己声称苏联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一九六四年七月十四日中共中央发表的《关于赫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即“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中的第九篇)一文,毛主席下了很大功夫参与修改、定稿,甚至亲自改写了一大段,揭露苏联的“特权阶层”:“苏联特权阶层控制了苏联党政和其他重要部门。这个特权阶层,把为人民服务的职权变橥持稳嗣袢褐诘闹叭ǎ盟侵渖柿虾蜕钭柿系娜砟比∽约盒〖诺乃嚼U飧鎏厝撞悖滞趟樟嗣竦睦投晒加性侗人樟话愎と撕团┟窀呒甘渡踔辽习俦兜氖杖搿K不仅通过高工资、高奖金、高稿酬以及花样繁多的个人附加津贴,得到高额收入,而且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I私午弊,贪污受V,化公樗健K窃谏钌贤耆离了苏联劳动人民,过着寄生的腐烂的资产阶生活。他们唯一的考虑,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政治。他们的一切活动,都以特权阶层的私利为转移。”既然苏联在六十年代己成资本主义国,苏党也成特权阶层。那么,九十年代苏联解体,无非是一个特权阶层垮台,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解体,这对国际共运是好事啊。毛左哭什么呢?二:苏垮,也是中国的努力与毛的功劳。当年毛给苏联判定了两个罪名:“新沙皇“”社会帝国主义”。毛尼握手,联美反苏。毛把苏当成首敌。发动珍宝岛战⒊惺芰颂死锟耸О堋国际战略上,毛极力构筑从欧洲到中亚到中国日本美国的反苏一条线。联美支阿抗苏,联美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可以说,苏东阵营垮台,中国出了大力,毛立了大功。既然如此,毛左痛惜苏垮,就等于煽毛耳光。等于在骂当年毛所为,是愚蠢,是国际共运判徒。如果指责戈氏搞挎了社会主义苏联。同理,毛在之前搞联美反苏,岂不同样是与戈一样的罪魁祸首。岂不同样是国际共运叛徒。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3:31:42 &&
我对姚菱心同志忽然从心理和生理上同时并发出强烈的性欲。真是太奇怪了,为什么会这样……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58:27 &&
15楼“可挟风雷破之”真不要脸。
共 7876 次点击,37 个回复& 1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南会馆&&├珠三角&&├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原创]俄罗斯在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朋友是谁?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这是我于1997年写就,并于2002年修改出版的关于俄罗斯的一本拙作,现放在博客上,若能发挥一点作用,将不胜荣幸。
&《俄罗斯》
&&&&&&&&&&&&&&&&&&&&&&&&&&&&&&&
&&&&&&&&&&&&&&&&&&&&&&&&&&&&&&&
第一章& 概况
&&&&&&&&&&
一、国名探究
&&&&&&&&&&
二、地跨欧亚两洲
&&&&&&&&&&
三、气候复杂多变
&&&&&&&&&&
四、国旗·国徽·国歌
第二章& 千年历史变迁
&&&&&&&&&&
一、基辅罗斯的兴与衰
&&&&&&&&&&
二、残酷的蒙古鞑靼统治
&&&&&&&&&&
三、莫斯科公国的崛起
&&&&&&&&&&
四、俄国的巩固和扩大
&&&&&&&&&&
五、留利克王朝覆灭和罗曼诺夫王朝建立
&&&&&&&&&&
六、彼得大帝改革
&&&&&&&&&&
七、从贵族的“黄金世纪”到农奴制的废除
&&&&&&&&&&
八、 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
九、 二月资产阶级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
十、苏联解体
第三章& 人口、家庭和民族
&&&&&&&&&&
&&&&&&&&&&
&&&&&&&&&&
第四章& 姓名与性格
&&&&&&&&&&
一、姓名趣谈
&&&&&&&&&&&&&
(一)绰号和名字
&&&&&&&&&&&&&
(二)名字的变迁
&&&&&&&&&&&&&
(三)全称、简称和爱称
&&&&&&&&&&&&&
(四)父名
&&&&&&&&&&&&&
(五)姓的来历&&&&&&&
&&&&&&&&&&
二、性格特点
(一)巨大的创造性
(二)好胜斗勇
&&&&&&&&&&&&&
(三)强烈的爱国主义
(四)容易急躁
(五)两极性
(六)富有幽默感
第五章& 国家体制
&&&&&&&&&&
&&&&&&&&&&
&&&&&&&&&&&&&
(一)总统的巨大权限
&&&&&&&&&&&&&
(二)叶利钦其人其事
(三)叶利钦是如何蝉联总统的
(四)辞职前后
(五)普京崛起
&&&&&&&&&&
&&&&&&&&&&
&&&&&&&&&&
五、司法机构
&&&&&&&&&&
六、联邦安全会议
&&&&&&&&&&
七、89个主体
&&&&&&&&&&
第六章& 经济和科技
&&&&&&&&&&
一、经济自由化
&&&&&&&&&&
二、经济私有化
&&&&&&&&&&
三、宏观经济转轨
四、经济衰退
五、科技危机
第七章& 衣食住行
&&&&&&&&&&
一、穿--美在和谐
&&&&&&&&&&
二、食--俄式大菜
&&&&&&&&&&
三、酒--伏特加情结&&&&&&&&&&
&&&&&&&&&&
四、住--人均18平米
&&&&&&&&&&
五、行--便捷舒适
&&&&&&&&&&
六、“新俄罗斯人”的生活
第八章& 教育
&&&&&&&&&&
一、学前教育
&&&&&&&&&&
二、学校体制
&&&&&&&&&&
&&&&&&&&&&
四、社会和家庭教育
&&&&&&&&&&
五、高等教育
第九章& 文化艺术
&&&&&&&&&&
&&&&&&&&&&
&&&&&&&&&&
&&&&&&&&&&
&&&&&&&&&&
&&&&&&&&&&
六、造型艺术
&&&&&&&&&&
七、民间工艺品
&&&&&&&&&&
&&&&&&&&&&
&&&&&&&&&&
第十章& 宗教信仰
&&&&&&&&&&
一、东正教
&&&&&&&&&&
二、伊斯兰教
&&&&&&&&&&
第十一章& 礼仪、习俗和禁忌
&&&&&&&&&&
一、礼仪和习俗
&&&&&&&&&&
&&&&&&&&&&
三、习惯手势
&&&&&&&&&&
四、旅俄交往17戒
&&&&&&&&&&
五、娱乐与爱好
第十二章& 婚丧嫁娶
&&&&&&&&&&
&&&&&&&&&&
第十三章& 重要节日
&&&&&&&&&&
一、独立日
&&&&&&&&&&
二、5·9胜利日
&&&&&&&&&&
三、春天和劳动节
&&&&&&&&&&
&&&&&&&&&&
五、圣诞节
&&&&&&&&&&
六、复活节
&&&&&&&&&&
七、莫斯科日
&&&&&&&&&&
八、斯拉夫文字和文化节
&&&&&&&&&&
九、谢肉节
&&&&&&&&&&
十、知识节
十一、大学生节
十二、祖国保卫者日
第十四章& 主要城市和名胜古迹
&&&&&&&&&&
一、莫斯科
&&&&&&&&&&&&&
(一)红场
&&&&&&&&&&&&&
(二)克里姆林宫
&&&&&&&&&&&&&
(三)中国城
&&&&&&&&&&&&&
(四)新老阿尔巴特街
&&&&&&&&&&&&&
(五)博罗季诺战役全景画
&&&&&&&&&&&&&
(六)胜利广场和卫国战争博物馆
&&&&&&&&&&&&&
(七)大剧院
&&&&&&&&&&&&&
(八)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
(九)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
&&&&&&&&&&&&&
(十)托尔斯泰故居博物馆
&&&&&&&&&&&
(十一)基督救世主大教堂
&&&&&&&&&&&
(十二)新圣女公墓
&&&&&&&&&&&
(十三)科洛缅斯科耶公园
&&&&&&&&&&&
(十四)库斯科沃庄园
&&&&&&&&&&&
(十五)女皇村
&&&&&&&&&&&
(十六)奥斯坦基诺庄园
&&&&&&&&&&&
(十七)奥斯坦基诺电视塔
&&&&&&&&&&&
(十八)伊兹马依洛沃工艺品市场
&&&&&&&&&&&
(十九)鸟市
&&&&&&&&&&&
(二十)莫斯科河
(二十一)全俄展览中心
(二十二)莫斯科大学
(二十三)高尔克列宁故居
(二十四)柴可夫斯基故居
(二十五)扎维多沃外交别墅
(二十六)契诃夫故居
(二十七)星城
(二十八)宇航控制中心
(二十九)绿城
&&&&&&&&&&&
(三十)杜布纳原子能中心
(三十一)新耶路撒冷修道院
二 、莫斯科的“金环”
(一)谢尔吉耶夫(扎戈尔斯克)
(二)雅罗斯拉夫尔
(三)乌格利奇&&
(四)科斯特罗马
(五)苏兹达利
(六)弗拉基米尔
(七)亚斯纳亚·波良纳(托尔斯泰庄园博物馆)
三 、圣彼得堡
(一)彼得保罗要塞
(二)冬宫
(三)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四)伊萨基大教堂
(五)青铜骑士
(六)夏宫
(七)夏园
(八)普希金市
(九)巴甫洛夫斯克皇宫
(十)喀山大教堂
(十一)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修道院
(十二)斯莫尔尼宫
(十三)阿芙乐尔巡洋舰
(十四)皮斯卡寥夫烈士陵园
(十五)列宁格勒保卫战纪念馆
(十六)俄罗斯博物馆
(十七)普希金故居博物馆
(十八)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博物馆
(十九)马林斯基大剧院
(二十)涅瓦大街
(二十一)开桥
(二十二)泛舟涅瓦河
(二十三)白夜&&&
四、下诺夫哥罗德
五、伏尔加格勒
六、叶卡捷琳堡
七、新西伯利亚
八、符拉迪沃斯托克
附录一:《母亲河话沧桑》
附录二:《俄罗斯远东印象》
附录三: 主要参考资料
Foreword for "Nations of the World
Series"&&&&
Ji Xianlin
Preface&&&&&&&&&&&&&&&&&&&&&&&&&&&&&&&&
Chapter 1:& General Description
1. Origin of the Name of
2. Across the Continents of Europe and Asia&
3. Changes of Climate&
4. National Flag, Emblem and
Chapter 2:& Vicissitudes of the Nation
1. Rise and Fall of Russian Kiev&
2. Cruel and Ferocious Rule of Mongo1ian Tatars
3. Rise of Moscow Dukedom
4. The Strengthening and Expansion of Russia
5. Collapse of Ryurik Dynasty and Founding of Romanov Dynasty
6. Reform of Peter the
7. From "The Gold Century" of Aristocrats to Abo1ishment of
8. The First Bourgeois Revolution
9. February Bourgeois Revolution and October Socialist
Revolution
10.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Chapter 3: Population, Family ang
Natoinalities
1. Population of 143 Millions
2. About 40 Million Families
3. More than 130 Nationalities
Chapter 4:& Name, Surname and Disposition
& 1.About Name and
Surname&&&&
1) Nickname and Surname&&
2) Changes of Names
3) Full Name, Abbreviation and Pet Name
4) Paternal Name&&
5) Origin of Family Name&&
& 2.National
Character&&&&
1)Great Ability of creation
2) Bravery
3)Self—respect&
4) Impetuosity&&
5) Two Opposing Extremes
6) Great Humor
Chapter& 5:& State System
1.Constitution
2.President
1) Great Power of President&
2)Boris Yeltsin&
3) How Was Yeltsin Reelected as President
4) Yeltsin resigns
5) Putin rises&&
3.Government&&&
4.Parliament
5.judiciary&&
6.89 Subject
Entities&&&&
& 7.Political
Chapter VI: Economy,Science and Technology
1. Liberalization of Economy
2. Privatization of Economy
3. Changes of Macro Economy
4. Economic Recession
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pter 7: Military Power
1. Pro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2. Commanding System of Military leadership
3. Composition of& Armed Forces
4. Difficulties and Reform
5. Security System&
Chapter 8: Food, Clothing, Shelter and Transportation
1. Clothing——Beauty in Harmony&
2. Food—Russian Cooking
3. Drinking——Vodka
4. Shelter——19 Square Meters Per Capita
5. Transportation——Quick and Convenient&
Chapter 9: Education
1. Preschool Education
2. Education System
3. Teachers
4. Social and Family Education&
5. higher Education
Chater 10: Culture and Art
1. Literature
5. Dancing
6. Plastic arts&&
7. Handicraft
9. Publication&
10. Sports&
Chapter 11: Religions
1. Orthodox
3. Buddhism
Chapter 12:& Rite, Custom and Taboo
1. Rite and Custom&
2. Superstition
3. Gesture
4. 17 Taboos for Visiting Russia
5. Entertainment and Hobby
6. Life or“New Russians”in Post—Soviet Society
Chapter l3: Wedding and Funeral&
1. Marriage
Chapter 14: Festivals and Holidays
& 1.Independence
& 2.Victory Day of May 9th
& 3.Spring and labor Day
& 4.New Year
& 5.Christmas
& 6.Easter&
& 7.Moscow Day
& 8.Slave writing and Cultural Festival
9. Maslenitsa
10. Day of Knowledge
11. Day of Students
12. Day of Country Defenders
13. Day of Harmony and Conciliation
Chapter XV:Big Cities, Scenic Sports and Historical Sites
&& 1.Moscow
1) Red Square
2) Kremlin
3) Kitai Gorod
4) Old and New Arbat Prospects
5) Panorama ofBorodino Battle
6) Victory Square and Museum ofPatriotic War
7) Bo1shoi Theater .
8) Tretiyakov Gallery
9) Pushkin Museum of Plastic
10)& Former Residence Museum of Lev
11)& Great Church of
13)& Park of K010menskoe&
14)& Manor of Kuskovo&
15)& Tsaritsino& (Summer Palace
Empress)&&&
16)& Manor of
Ostankino&&&
17)& Television Tower of Ostankino
8)& Market of Handicraft Arts
Izmailovo&
19)& Market of Birds and Dogs
20)& Moscow River
21)& Russian National Exhibition
22)& Moscow
University&&
23)& Former Residence of Lenin in
24)& Former Residence of
Tchaikovsky&&
25)& Diplomatic Villa of Zavidovo
26)& Former Residence of Tchekhov
27)& Star City& (Gagarin Training
Center of Cosmonauts)
28)& Space F1ight Control
29)& Green City&
30)& Atom Research Center of
31)& Monastery of New
Jerusalem&&&
& 2.“Golden Circle” of&
1)& Sergi Pasat&
(Zagorsk)&&&
2)& Uglich
3)& Yaroslavl&
4)& Kostroma&
5)& Susdali&
6)& Vladimir
7)& Yasnnaya Polyana& (Manor
Museum of Lev Tolstoy)
& 3.St.Peterburg
1)& Fortress of Peter and
Pavlovsk&&
2)& Winter Palace&
3)& Museum of
Ermitash&&
4)& Church of lsakiv
5)& Statue of the“Bronze Knight”
6)& Sunnner
7)& Summer Garden
8)& City of Pushikin& (Village of
Emperor)&&
9)& Pavlovsk
10)& Great Church of Kazan&
11)& Monastery of
A1eksander—Nevsky&&
12)& Palace of Smo1ny&
13)& Cruiser
14)& Martyrs’Cemetery of
Piskaryov&&&
15)& Memorial Hall of Defense Battle or
16)& Museum of
Russia&&&&
17)& Former Residence of Pushkin
18)& Former Residence of Dostoyevsky
19)& Theater of Mariinsky
Prospect&&
21)& Bridge,over Neva
22)& Boatinging in Neva
23)& White Night
& 4.Nizhny Novgrad&
& 5.Volgagrad
& 6.Yekaterinburg&
& 7.Novosibirsk&
& 8.VIadivostok&
Appendix:&&&&&&&&&&&&&&&&&
1.& Travel through the Volga
2.& Impression About the Far East of
3.& Reference Materials
&&&&&&&&&&&&&&&&&&&&&&&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都与苏联时期大相径庭。从1991年3月至1996年8月以及1998年1月至2000年4月,我们有幸在莫斯科工作,耳闻目睹了俄罗斯扑朔迷离的变化。
1996年夏回国后,正值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外国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孙正达先生组织编写《外国国情和习俗丛书》,由新华社高级译审李惠生女士热情举荐,我们开始撰写其中的《俄罗斯》。我们认为,把俄罗斯的变化过程和客观现状真实、全面地介绍给读者,有利于增加他们对今日俄罗斯的认识,有利于两国人民增进了解和发展友谊,有利于中俄两国发展合作关系。
根据丛书的要求,此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涉及面甚广。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力求写得通俗易懂而又比较生动活泼,不浪费读者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此书在1998年出版后,受到许多读者的好评。俄罗斯的《莫斯科华人报》曾将此书连载。
应出版社的要求,此书现在再版。为了适应新的情况,我们根据近几年的变化,对该书作了修改和补充。特别要感谢的是,我们所敬重的黄炳钧先生欣然答应与我合作,参与该书的修改。由于黄老的智慧和辛劳,与第一版相比,此书已经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相信,读者将会喜欢此书。其中若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完善。
&&&&&&&&&&&&&&&&&&&&&&&&&&&&&&&
作者于2002年元旦前夕&&&&&&&&&&&&&&&&&&&&&&&&&&&&&&&&&&&&&&&&&&&&&&&&&&&&&&&&&&&&&&&&&&&&&&&&&&&&&&&&&&&&&&&&&&&&&&&&&&&&&
&&&&&&&&&&&&&&&&&&&
第一章&&&&
一、国名探究
关于俄罗斯国名的来历,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俄罗斯国家”起源于9世纪中叶,也就是在有关斯拉夫人的最初记载出现以后约300年。最早建国的不是斯拉夫人,而是外来的民族。来自瑞典的瓦利亚格人战胜了来自亚洲的哈扎尔人,成为东欧平原的主人。“连最初的诺夫哥罗德和基辅的王公,我们一看那些名字就知道他们出身于瑞典人”。“‘
这个名称来源于芬兰人给经过波罗的海来到芬兰的瑞典人所起的绰号。但城市居民大多数是斯拉夫人,王公及其贵族很快就斯拉夫化了”(注1)。
公元9世纪,当东斯拉夫人在德涅斯特河与第聂伯河之间艰辛地开拓森林和草地时,一支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来的部落开始侵入他们的生活。东斯拉夫人称这个部落是瓦利亚格人,芬兰人则称他们是罗斯人(芬语ruotsi&
或 rootsi,
意为北方人或诺曼人)。瓦利亚格人征服了东斯拉夫人,此后,东斯拉夫人就被称为罗斯人了。这个由瓦利亚格人建立起来的国家,历史上被称为“基辅罗斯”(注2)。
另一种说法是,中世纪时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下至东欧的瓦兰内亚人曾征服基辅一带。因为征服者来自瑞典东海岸罗登,即现在的罗斯拉根(ROSLAGEN),所以当地斯拉夫人根据这一地名的前半部分ROS而称这些征服者为罗斯人(注3)。
1987年《俄语》出版社出版的斯·尼·瑟罗夫撰写的《历史之页》则代表了俄罗斯官方的立场。书中指出:“在多民族的苏联中有三个兄弟民族: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他们占全国居民的70%。他们的语言、民族习惯和文化中有许多共同点。他们共同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是公元前生活在东欧南部的古老的农业和牧业部落的后代。在公元1世纪初,东斯拉夫人占有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从喀尔巴仟山到奥卡河和伏尔加河上游的广阔地域。9世纪初在东斯拉夫人那里出现了早期的封建国家--基辅罗斯。许多资产阶级历史学家至今仍硬说这个封建国家是由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曼人建立的。俄罗斯和苏联学者早就批驳了这种所谓的‘
诺曼理论’ 。他们证明,俄罗斯国家是由于东斯拉夫部族长期独立发展而形成的。”
瑟罗夫写道,“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斯拉夫部落大公基伊及其兄弟谢克和霍里夫在第聂伯河高耸的岸上建立了一个城市。为了纪念兄长,他们把此城命名为基辅。据基辅编年史的编纂者涅斯托尔说,基伊去了察尔格勒(君士坦丁堡),受到拜占庭皇帝的热情接待。他返回基辅后很快就去世了。基伊的后代就是基辅公国最早的大公。在几个世纪中,东斯拉夫人与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进行了斗争。公元4世纪,匈奴进攻斯拉夫人。而后又有阿瓦尔人和哈扎尔人来进攻。斯拉夫人自己也经常向多瑙河沿岸和拜占庭进行军事远征。为了防御性和进攻性的战争,东斯拉夫人结成同盟。在6世纪,居住在第聂伯河两岸的斯拉夫部落在罗斯部落的领导下联合起来。这个部落因第聂伯河的支流罗斯河而得名。加入这个联盟的所有斯拉夫人逐渐地都被称为罗斯人。涅斯托尔写道:‘波利安人(居住在第聂伯河及其支流沿岸的古东斯拉夫部族)现在被称为罗斯人。’基辅成为罗斯大地的中心。”
莫斯科大公伊万三世(年在位)逐步兼并了诺夫哥罗德、特维尔和梁赞,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他本人成为东北罗斯唯一的君主,被称为“全罗斯的国君”。
伊万之子瓦西里三世(年在位)继续扩张,完成了俄罗斯统一大业。这标志着俄罗斯民族的最终形成。&&
彼得大帝( 年在位)首次定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并于1922年与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起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国家,改名为俄罗斯联邦,或俄罗斯。
俄罗斯的族名在中国史藉中最早出现于元明朝之际,称为“罗斯”或“罗刹”。当时,与俄罗斯接触最多的还是游牧于中俄之间辽阔草原上的蒙族人。用蒙语拼读俄文“R0CCIA”时
必须在“R”前面加一个元音才合乎规范。如果不加元音,很多人发不出"R"这个卷舌音。因此,"R"之前就加了一个"0"。满清贵族入主中原以前,对蒙古贵族搞政治联姻,文化上受蒙族的影响较深。满清政权统治中国后,
蒙语的“OROCCIA”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斡罗斯”和“鄂罗斯”。直到“俄罗斯”写进了《大清统一志》、《异域录》和《清史稿》,才代替了“罗斯”和“鄂罗斯”等其他译名。
顺便说一说,俄语里中国叫“基塔伊”,是“契丹”的转音。“契丹人先后称霸于中国北方与西域、中亚,他们相继建立的辽、西辽政权持续存在达300年之久(916-1211)……古罗斯人对中国的认识最先开始于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契丹人的认识,以后对中国的称呼则长期沿袭着原对契丹人的称呼。”(注4)
二、地跨欧亚两洲&&&&
俄罗斯位于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北部,领土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八分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它东濒太平洋,西临波罗的海,西南连里海,北靠北冰洋。东西长9000多公里,南北宽4000多公里。东西两端的时差11个小时。当夜幕在莫斯科降临时,在俄罗斯的远东已是翌日清晨。当雅库特已是冰天雪地的严冬,在亚热带的索契还温暖如春。
俄罗斯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西部主要是辽阔的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东部是中西伯利亚高原和远东山地,南欧为大高加索山脉,主峰厄尔布鲁士海拔5642米,是俄罗斯的最高点,双峰顶上终年白雪皑皑。
总的来说,俄罗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欧洲部分,二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整个地形犹如梯级,从西往东逐渐升高。
2000多公里的乌拉尔山脉由北冰洋的喀拉海岸向南绵延,山势不高,主要是低山和中山。它好似俄罗斯地图的中轴线,将欧洲和亚洲分开,同时又把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连接起来。
西伯利亚从乌拉尔山脉以东开始,叶尼塞河把它分为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通过数学计算,认为俄罗斯的中心点是在图鲁汗斯克镇附近的叶尼塞河中。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俄罗斯人是一个平原的民族。俄罗斯民族发祥于平原,成长于平原,发展于平原,后来才逐步向山区和高原发展。迄今大多数俄罗斯人仍居住在东欧平原(亦称俄罗斯平原)。平原对于俄罗斯农业、交通运输和工业的发展都比较有利。当你乘火车或汽车在一马平川的俄罗斯平原上行驶时,一定会感叹于它的辽阔无垠和美丽富饶。
俄罗斯濒临12个海,其中波罗的海、黑海和亚速海属于大西洋,巴伦支海、东西伯利亚海、喀拉海、拉普帖夫海、楚克奇海和白海属于北冰洋,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属于太平洋。此外还有一个内海--里海。
十万多条河流在俄罗斯大地上纵横交错,其中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条。最长的是西伯利亚的鄂毕河,连同支流额尔齐斯河总长度为5410公里。其次是远东的阿穆尔河、西伯利亚的勒拿河和叶尼塞河。伏尔加河在俄罗斯河流中名列第五,但在欧洲却名列榜首。它全长3531公里,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平原的三分之一强。在这个流域上居住着6450万人,占俄罗斯人口的43%。因此,伏尔加河被誉为俄罗斯的“母亲河”。古老的伏尔加河孕育了伟大的俄罗斯民族,勤劳智慧的俄罗斯民族又改造了伏尔加河及其两岸的面貌,创造了灿烂的俄罗斯文化和艺术。
20多万个湖泊,犹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俄罗斯大地上。其中水面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有十多个。位于东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是俄罗斯最大的湖,也是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湖水纯净如镜,最深处为1620米。在天气好的时候,连40米深处的鱼都看得清清楚楚。贝加尔湖长636公里,平均宽度48公里,湖面面积3·15万平方公里。蓄水量为23万亿立方米,占地球表面淡水总容量的20%,几乎相当于整个波罗的海的海水容量。
俄罗斯的五大自然地理区是:俄罗斯平原、高加索山区、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在这些千差万别的地理区域中,蕴藏着各种各样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可开采的石油储量约为20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3%;天然气储量为170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40%;黄金、钻石、稀有金属的储量和产量均在世界名列前茅;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领土的44%,有大量珍贵的木材和动物资源;农业用地2·3亿公顷,是世界上农用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形容俄罗斯,也许是比较贴切的。
三、 气候复杂多样
俄罗斯地域辽阔,因此气候也复杂多样。大约15%的领土,包括楚克奇、雅库特、泰米尔(多尔干-涅涅茨民族自治区)的一部分、科米共和国的煤矿城市沃尔库塔和著名的北方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都位于北极圈内,属寒带气候。每年12月份,“黑昼”在这里降临,一天24个小时几乎都是黑乎乎的,全靠电灯照明,更显得寒冷。雅库特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50度。在地球“寒级”之一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附近地区,最低气温曾达到摄氏零下68度。
莫斯科、圣彼得堡以及全国80%左右的领土属温带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干燥,春夏秋三季短促而温暖。以莫斯科为例,从11月至4月,几乎半年的时间是冬季,冰天雪地。1月份的气温最低,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11度,夜间最低气温为零下30多度。一般要到4月下半月,积雪才全部融化,春姑娘姗姗来迟。草地发绿,树木吐翠,百花含苞欲放。到了5月,春意盎然,大自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是满山遍野的蒲公英黄花,生机勃勃,沁人心脾。由于漫长的冬季缺少日光,莫斯科人喜欢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半裸地躺在草地上晒太阳,沐浴难得的日光。
转眼间,蒲公英顶上结出一个个白色的绒球,经微风吹拂,象一个个小伞兵漫天飞翔。这就是到了夏天。最热的月份是7月,全国平均气温约摄氏19度。莫斯科7月份平均气温为18度,不失为避暑胜地。但是近年来气温的发展趋势偏高。1995年5月下旬,莫斯科持续高温,白天气温达到摄氏30度左右。5月29日高达31·9度,创104年来同期气温最高纪录(据记载,只有在1891年夏天,莫斯科最高气温曾达到31·8度)。由于往年夏天气候宜人,办公室、饭店、餐厅和住宅都很少安置电风扇或空调设备,突然奇热,使莫斯科人措手不及。
春华秋实。俄罗斯森林茂盛,秋天特别绚丽多彩,富有诗意。 但是秋季短暂,到了10月下旬,就能感觉到“严寒老人”的逼近。
黑海海滨的索契,是亚热带气候。古木老树,奇花异草。疗养院和休养所比比皆是。沙滩日光浴,海中游泳,陆地网球,娱乐活动丰富多采。俄罗斯领导人也经常前去那里度假。
在多数年份,俄罗斯风调雨顺,很少发生严重的水灾和旱灾。西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750毫米,东北地区为200毫米,太平洋沿岸可达1000多毫米。高加索山脉一带是降水量最大的地区,多达2000毫米。由于雨水和阳光充沛,这里树木葱茏,果实丰硕。
国旗·国徽·国歌
& (一)国旗
日晚,镰刀和锤子图案的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顶上降落,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白、蓝、红长方形旗子取而代之
--这就是俄罗斯的三色国旗。它是根据彼得大帝在位时采用的红、白、蓝三色旗演变而来。红、白、蓝三色被称为泛斯拉夫颜色(在古罗斯,白色是真理的象征,蓝色是忠诚和纯洁的象征,红色是美好和勇敢的象征)。
日普京总统签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法&规定,国旗“是长方形的,由三个等距离横条组成:最上面的是白色,中间的是蓝色,最下面的是红色。国旗长宽比例为3:2”。
每年8月22日,是俄罗斯国旗日。俄罗斯把这一天作为国旗日,是因为1991年“8·19”事件后,8月22日以叶利钦为总统的俄罗斯联邦政权把三色旗高悬在莫斯科的主要场所,庆祝“民主和自由”的胜利。
(二)国徽
1472年,伊万三世与末代拜占庭皇帝的侄女卓娅·帕列奥洛格(嫁到罗斯后改称索菲娅·福米尼奇娜)结婚。伊万三世决定改变国徽,把拜占庭帝国的遗物双头鹰确定为国徽。
日普京总统签署的俄罗斯联邦国徽令规定,俄罗斯国徽“是一个四个角的红色盾牌,下角圆滑,下端凸出一个尖,盾牌上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金色双头鹰。鹰头上戴着一大两小三只王冠。鹰的右爪中是帝王权杖,左爪中是象征王权的金球。鹰的胸前是披着蓝色披风、骑着银马、向左行进的银色骑士,银枪刺中了一条向左仰面倒在地上、被马踩在脚下的黑龙”。
(三)国歌
沙俄时期的国歌是《保卫沙皇》,也有人称之为《神佑沙皇》。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热血沸腾的革命者把《国际歌》定为苏维埃国歌。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也就是二战时期,斯大林下令改换国歌,把《牢不可破的联盟》定为苏联国歌。新国歌歌颂苏联“坚不可摧”,颂扬斯大林“唤起我们的劳动和创造激情”。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牢不可破的联盟》进行了改造,旋律得以保留,歌词却被废止。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下令重新为国歌填词,删除了所有与斯大林有关的字眼,加上了“永不磨灭的共产主义思想取得胜利”一类词句。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作为原苏联的主要继承国宣布独立,叶利钦选定俄罗斯19世纪的大音乐家米哈伊尔·格林卡的歌剧《伊万·苏萨宁》(注5)中的旋律《爱国者
之歌》为国歌,但是没有配词。俄罗斯议会在是否应该和如何填写俄罗斯国歌歌词的问题上争论不休。1999年,以左翼力量为主导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一读通过了沿用苏联国歌的曲调作俄罗斯国歌的法律草案,但遭到时任总统叶利钦以及右翼力量的坚决反对。
日,经普京总统提议,俄罗斯国家杜马以381票对51票,三读通过以前苏联国歌的歌曲(不含歌词)作为俄罗斯国歌的法案。12月28日,普京签署了关于俄罗斯国徽、国旗和国歌的法令。
俄罗斯联邦国歌法规定,把由亚历山德罗夫作曲的前苏联国歌的旋律作为乐曲的基础。该法明确规定,俄联邦总统宣誓就职时以及各地区国家权力机关领导人和地方自治机关领导人就职时奏国歌。每次联邦委员会会议、国家杜马会议、纪念俄罗斯国家节日的盛大集会开会和闭会时以及升国旗仪式和其他官方活动仪式上都要奏国歌。
12月30日,普京又签署了关于《俄罗斯联邦国歌歌词》的命令,确定采用俄罗斯著名作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撰写的歌词俄罗斯国歌以“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开头,赞美俄罗斯广袤的“森林与田野”,颂扬俄罗斯“各兄弟民族联盟世代相传”。&
与旧国歌赞颂列宁和“自由共和”的苏维埃联盟不同,新歌词在俄罗斯的强大与未来方面着墨更多。另一处明确的特征是,新国歌的第二节提到了上帝:“祖国大地,在主的保佑之下。”
谢尔盖·米哈尔科夫生于1913年,是1943年苏联国歌歌词的两作者之一。他曾任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以写儿童诗歌著称,1973年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也是电影制作人尼基塔和安德烈的父亲,尼基塔是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奖者。
斯大林当年决定采用米哈尔科夫的作品作为国歌歌词,普京总统57年后再次把这一殊荣赠给了他。
米哈尔科夫的新歌词是总统工作小组从150份提呈稿件中选出和推荐的。
(注1)苏联历史学家米·尼·波克罗夫斯基,《俄国历史
&&&&&&&&&&&
概要》第31-32页&&&
(注2) 《俄罗斯帝国浮沉之谜》第4页
(注3) 《原苏联各国共和国概况》第47页
(注4)& 兰州大学副教授王希隆撰写的《中俄关系史略》第5-6页
(注5)& 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著名歌剧
《伊万·苏萨宁》所描写的是,17世纪初俄国普通农民伊万·苏萨宁把外国入侵者的一支部队引上绝路,并与之同归于尽的故事。全剧洋溢着俄罗斯爱国主义精神,其中著名的大合唱《光荣啊,光荣,我的俄罗斯!》在俄国家喻户晓。
&&&&&&&&&&&
第二章&&&&&
千年历史变迁
一、基辅罗斯的兴衰
在公元初,东斯拉夫人还保留着氏族制,每个部落由几个氏族组成。他们砍伐森林,平整土地,从事耕作,集体饲养牲畜、狩猎和打鱼。一切问题由氏族大会解决。
随着家庭所有制的产生,东斯拉夫人中间出现了财产的不平衡,逐渐形成了封建关系。公元6世纪,一些东斯拉夫人的部落联合成立了基辅公国。到9世纪初,基辅罗斯联合了几乎一半的东斯拉夫部落,成为一个大国。
基辅罗斯存在了300多年,它是古罗斯民族的摇篮,后来形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民族。
封建关系的加剧导致了基辅罗斯的解体。基辅大公已经无法统治庞大的国家,地方封建主们需要建立离自己更近的政权,以便于对农民和市民的统治。到12世纪中叶,基辅罗斯彻底解体,一批小公国取而代之。从12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初,是这些小的封建国家经济和文化繁荣时期。
二、鞑靼统治时期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他的孙子拔都于1236年率部远征欧洲,首先经乌拉尔向罗斯进攻,征服了罗斯全境、波兰和匈牙利。进攻捷克受挫后返回罗斯,建立了“金帐汗国”。从1240年到1480年,蒙古鞑靼人统治罗斯各公国达240年之久,致使罗斯的经济和文化远远落后于西欧。
三、莫斯科公国崛起
莫斯科建于1147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是它的奠基人。他头戴战盔、身披铁甲、左手持盾、双腿跨马的纪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四、巩固和扩大俄国
从1462年伊凡三世登基到1533年瓦西里三世去世,莫斯科公国不断地向外扩张,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大业。到1533年,俄罗斯的领土达到280万平方公里,人口900万,成为东欧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1547年,17岁的伊万四世登基,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任沙皇(“沙”是恺撒的俄文音译)。他生性多疑而残酷,被人民称为“伊万雷帝”。1552年他率领大军攻占伏尔加河中游的喀山汗国。4年后又占领了伏尔加河的入海口--阿斯特拉罕。16世纪80年代,以叶尔马克为首的哥萨克队伍开始占领广袤的西伯利亚。
五、留利克王朝覆灭和罗曼诺夫王朝崛起
在俄罗斯1000多年的历史上,除了240年的鞑靼统治以外,有两个王朝。第一个是留利克王朝,建于公元9世纪。上述基辅罗斯时期,就是留利克王朝开始。1584年伊凡雷帝去世后,8岁的皇太子德米特里在乌格利奇市的教堂里遇害,外戚大贵族鲍里斯·戈杜诺夫专权,统治俄国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从此覆灭。
1605年,戈杜诺夫突然死亡,俄罗斯天下大乱,进入一个“混乱时代”。直到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时期才终于结束。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这个王朝经历18个沙皇的统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917年2月被资产阶级革命推翻。
六、彼得大帝改革
彼得一世(年在位)时期,俄国的国号首次定为“俄罗斯帝国”。这位身高2米多的皇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思想最开放、最富有改革精神的帝王。在军事和对外方面,他赢得了为期20年的“北方战争”,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和里加湾沿海一带以及波罗的海出海口。在南方,他夺取了亚速堡和巴库,控制了亚速海和里海的门户。在国内,他对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文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如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所说:“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以前的进程为其作了准备,同时,它又是带强制性的上层革命……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来说是如此巨大的痛苦,但是没有彼得的强制性改革,俄罗斯就不能完成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使命,也不能在世界历史上获得自己的发言权。”
彼得一世身体力行,开始了俄罗斯的“欧化”,不仅在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而且在服饰和社会风尚等许多方面也学习西欧。他剪掉贵族的大胡子,剪掉客人的长衣袖,把莫斯科公国时代的长袍改为欧洲式的短装,举办“大舞会”,提倡文明交际。
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使之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七、从 贵族的“黄金世纪”到农奴制废除
18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帝国的疆土迅速扩大。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俄国攫取了黑海北部沿岸和克里米亚,与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波兰后,第聂伯河右岸的乌克兰地区、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并入俄国。半个世纪里俄国人口增加了一倍,达到3600万人。
封建主义在俄罗斯发展到最高阶段。被近卫军团扶植上台的沙皇和女皇对贵族大施恩惠,又封地,又加特权。伊丽莎白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被称为贵族的“黄金世纪”。&&&
19世纪初的俄罗斯仍然是封建国家,但是新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已经出现,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到1850年,俄罗斯已有2800家大的工业企业,80万名工人。由于多数工人是农奴,工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封建主对农奴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农奴的强烈反抗,1774年在伏尔加河南部地区爆发了普加乔夫大起义(注)。1812年俄国虽然战胜了拿破仑军队的入侵,但是封建专制的许多弊病已入膏肓。1825年12月,一批贵族出身的、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军官在彼得堡参政院广场向沙皇发动兵谏,要求改变专制政体,实行立宪,废除农奴制。尼古拉一世命令军队开炮,逮捕了579名“十二月党人”,把他们绞死、流放到西伯利亚或者送到高加索充军。
十二月革命党人起义加速了农奴制的灭亡。1855年2月尼古拉一世因国内外政策失败而服毒身亡,他的大儿子亚历山大二世继任。新沙皇认识到,“与其有朝一日自下而上地废除农奴制,还不如现在自上而下地废除。”日,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宣言和法令。从此以后,俄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八、 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94年10月,亚历山大三世去世,26岁的大儿子继承皇位,就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904年,为了争夺在中国、朝鲜和俄罗斯远东的势力范围,俄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战争。俄国失败,致使国内危机发展。
日,14万工人在彼得堡举行和平请愿,要求与沙皇会谈,却遭到沙皇军队的镇压,死伤6000余人。这一天史称“流血的星期日”。
此后,抗议浪潮此起彼伏,“波将金”号装甲舰的水兵举行起义,喀琅施塔得和塞瓦斯托波尔的水兵也拿起武器。全国各地罢工不断。沙俄政权残酷地镇压了这次革命,但是彻底丧失了人民对沙皇的信任,为12年后更大的革命埋下了种子。
九、 二月资产阶级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武装不良的俄国军队在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屡打败仗,数以十万的士兵在前线阵亡。经济崩溃,工厂因燃料短缺而停产。食品匮乏,物价飞涨。社会矛盾激化。沙皇尼古拉二世陷入困境,无法继续管理国家。月全国各地掀起了罢工和示威浪潮,劳动人民要求和平、面包和自由。3月12日,彼得格勒(由于德国和俄国交战,圣彼得堡于1914年改称彼得格勒)驻军转向起义的工人和士兵一边,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将军。沙皇专制垮了,政权落入以李沃夫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出现了工农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同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水兵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攻占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年11月,俄国经历了三年国内战争,并粉碎了外国策动的多次武装干涉。
日,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苏联。后来苏联不断扩大,共包括15个加盟共和国(除了俄、乌、白以外,还有外高加索的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波罗的海地区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以及毗邻罗马尼亚的摩尔达维亚),领土面积2240·3万平方公里,占全世界陆地的六分之一。人口两亿多(1990年1月为28,862万),仅次于中国和印度而居世界第三位。苏联与美国并称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
十、苏联解体
在苏联时期,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也犯了许多错误,在与西方的竞赛中逐步落伍,引起苏联人民的不满。
日,苏联就“是否保留和革新联盟”的问题举行全民公决。在全苏2·8亿人口中享有表决权的有185,647,355人,其中80%的人参加了投票。在投票者中,76·4%的人投票赞成保留苏联。因此,苏联10个加盟共和国开始就新联盟条约--《主权国家联盟条约》进行谈判。
8月19日,就在签约前夕,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总理帕夫洛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内务部长普戈、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等8人趁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克里米亚休假之机,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宣布由亚纳耶夫代行总统职责,在苏联部分地区实行紧急状态。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苏联避免分裂。
然而,这一“特殊行动”在3天后即宣告失败,从此,苏联解体的过程骤然加速。
日,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白俄罗斯名城布列斯特附近的“别洛韦日”森林别墅举行会晤,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宣判了苏联的“死刑”。
12月21日,除了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领导人以外,苏联其他11国领导人云集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中亚5国、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摩尔达维亚表示,同意以“与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平等和共同的创始国身份”加入独联体,并正式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
12月25日19时,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形成的局势,我停止自己作为苏联总统职务的活动。”19时38分,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顶上缓缓降落,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起。
苏联解体的原因复杂而深刻,其中有历史的和现代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民族的和军事的,国内的和国际的,苏共党内的和党外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国际上成为苏联的继承者,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注)叶梅利扬·普加乔夫(),顿河哥萨克。年率领农民起义,声势浩大,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和组织天才。起义失败后,在莫斯科被处极刑。
&&&&&&&&&&&&&&&&&&&&&&
第三章&&&&
人口·家庭·民族
  俄罗斯人口从苏联解体后已下降330万,截止到日,俄罗斯人口为1.45亿。俄罗斯国家统计局预测,在未来15年内,俄人口将下降1100万,降至1.34亿。虽然家庭不稳定、人口出生率下降是人口减少的一个原因,但经济萧条是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90年代以来经济条件的恶化使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国家健康医疗系统解体、死亡率上升。人们普遍不敢要孩子,堕胎率很高。俄罗斯人的预期寿命已从十年前的69岁下降至1999年度的66岁。
  据俄国医学院提交给政府的一份报告指出,俄国社会环境恶化是导致人口减少的重要因素。出生率在下降,死亡率超过了出生率两倍。患精神疾病的人数也在增加。癌症、糖尿病、心脏病、免疫系统疾病以及畸形儿非常普遍。卫生部长舍甫琴柯在卫生部召开的部务会议上说,俄罗斯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事故,其中因心血管死亡的人数占55%。癌症发病率高达全国人口的1.4%。有500万育龄妇女和300万壮年男子不能生育后代。舍甫琴柯说,俄罗斯人口状况十分严峻,目前死亡率与出生率之比为7比1。此外,意外死亡事故频频发生在工业部门。
俄罗斯国家统计局局长思科林称,俄罗斯人口下降的趋势将继续,可能在50年内俄罗斯人口的数量都会呈下降趋势。他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自1992年开始的人口下降将持续许多年,可能是十年,甚至是半个世纪。"
普京在2000年国情咨文中宣称,俄国人口数量的下降威胁到了国家安全。从此之后将敞开国门,允许任何一个独联体国家的人前来俄罗斯居住。
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的统计数字,截止20001年1月初,俄罗斯人口约为1·4
亿,在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和巴西之后居世界第6位。
1992年俄罗斯人口比1991年减少了3·09万人,这是俄罗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出现人口下降。1993年人口减少了30·8万人。直到1996年,全国人口仍低于1990年的水平。近年来,俄罗斯每年约减少100万人口,2000年死者比出生的人多95·8万人,每小时就减少109人。&&&&
人口减少的主要是远东地区、中部地区、特别是莫斯科、西北地区、北部地区和东西伯利亚地区。
俄罗斯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7人,但是在莫斯科州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354人。总的来说,俄罗斯人口密度比美国小一倍,比欧洲小16倍,比中国小15倍。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人口密度与美国差不多,但是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它们的领土面积占俄罗斯的75%,人口却只占22%。
1918年以前俄罗斯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8%,到1997年已占65%以上。1997年初,城市人口为1·073亿人,农村人口为3980万人。全国共有1000多座城市和2000多个镇,其中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有十几个:莫斯科、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伏尔加格勒、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喀山、萨马拉、车里雅宾斯克、鄂木斯克、彼尔姆和乌法。
男人约占总人口的46%,女人占54%。男女比例约为1:1·28,女性比男性多910万人。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死亡的2000多万人中男性青壮年占多数。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1996年男人的平均寿命为58·9岁,女人为71·9岁。
人口结构老化是另一个基本倾向。1959年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1993年已占16·7%。仅年60岁以上的老人就增加230万。&
与此同时,5岁以下的儿童几乎也减少230万,这与60年代中期出生率下降有关。
到日,每100万居民中,退休者人数超过了儿童的人数,劳动力短缺。据估计,到2016年,17至19岁的男性将从目前的350万人减少到200万人。
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统计和经济研究所预测,到2017年俄罗斯人口最多只能达到1·537亿人,悲观的估计为1·438亿人,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恶化使许多夫妻不愿生儿育女。
20世纪末,俄罗斯约有4000万个家庭,全国十分之九的人口属于家庭。农村家庭的数量在全国家庭总数中所占比重从1959年的47%下降到目前的26%。
家庭总数越来越大,而家庭本身却越来越小。2至3口人的家庭增多,7口以上的大家庭日趋减少。
近30年来,家庭的平均人数稳定在3·2人(城市)和3·3人(农村)。1991年平均每个家庭有1·8个孩子,1994年减少到1·08个。
男人平均24·6岁、女人平均22·5岁结婚。由于结婚早,家庭负担重,年轻夫妇对父母的依赖较大,夫妻关系不稳定。
40多年来,俄罗斯的离婚率不断升高。1993年每1000人中就有4·5对离婚,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
私生子的比例急剧增加,1993年私生子占婴儿总数的18·2%。有32-36%的私生子生活在单亲家庭。
目前在俄罗斯,避孕药品和用具只能满足需要量的20%,打胎是计划生育的主要手段。1993年全国有320万起人工流产,平均每岁的妇女中就有88起,居世界首位。
人工流产对妇女的健康、生育能力以及后代的体质都有严重影响。俄罗斯政府认为,减少人工流产不仅是医学的,而且也是社会的最主要任务之一。
俄罗斯有13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约占总人口的82%。由于苏联解体,约有2000万俄罗斯族人生活在波罗的海三国和独联体其他国家。还有1000万俄罗斯族人生活世界各国。
另据俄罗斯国家杜马前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席弗拉基米尔·佐林引用一家研究所的调查材料说,“俄罗斯联邦共有176个民族”。其他民族有鞑靼人、巴什基尔人、楚瓦什人、达吉斯坦人、车臣人、印古什人、奥塞梯人、日耳曼人、犹太他、乌德穆尔特人、图瓦人、卡尔梅克人、爱斯基摩人、涅涅茨人、楚克奇人、吉普赛人和朝鲜人等。
主要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全国大约有130种语言(据佐林说,有176种语言),其中有70种文学语言。俄语是俄罗斯的官方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全国89%的居民讲俄语;俄罗斯其他三个语系的情况是:6·8%的居民属阿尔泰语系;2·4%的居民属高加索语系;1·8%的人属乌拉尔语系。
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是俄罗斯政权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1991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苏联领导人在民族政策方面的严重失误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民族独立情绪占了上风。
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联邦一些主要少数民族中间也曾出现分裂倾向。日,位于俄罗斯腹地的鞑靼共和国举行全民公决:“您是否赞成鞑靼共和国成为主权国家和国际法实体,并将其同俄罗斯联邦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建立在权利平等的基础上?”投票结果,鞑靼61·4%的投票者赞成共和国独立,37·2%的人反对。&&&
经过艰苦努力,日,俄罗斯联邦87个主体的代表在莫斯科签署联邦条约,从而在防止分裂和俄联邦解体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个条约划分了三个层次的权限,即联邦与共和国、联邦与自治州和自治专区、联邦与边疆区和州以及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个直辖市的权限。俄联邦中央政府与地方相互关系的准则包括:尊重联邦内各族人民的历史、传统、文化、语言和民族品质;维护历史形成的各族人民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巩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民族不分大小,权利和自由平等。
联邦机构的职能是:通过和修改宪法;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管理联邦的财产和预算;确定统一的市场;实行联邦的对外政策和对外经济关系;保障国防和安全,保卫边界和领水,等等。地方政权则拥有支配土地、矿藏和其他资源(在联邦法律基础上),开展对外经济联系,与其他共和国、边疆区和州签订协议等广泛的自主权。
该条约在1992年4月经俄罗斯人代会批准,成为俄罗斯联邦宪法的一部分。但是,闹独立的车臣和鞑靼两个共和国拒绝签约。即使已经签约的共和国、边疆区、自治区和州,要真正解决它们与中央的许多矛盾也还需要时日。
不久,俄罗斯与鞑靼共和国达成双边协议,俄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鞑靼更大的自主权,鞑靼则保证留在俄联邦内。
位于北高加索的车臣却“我行我素”,宣布脱离俄罗斯联邦,另起炉灶。1994年12月,俄罗斯军队兵分三路进攻车臣,企图以武力解决问题。不料,军事行动没有奏效,战争持续20个月,双方伤亡数万人,20万难民逃离车臣,车臣人依旧坚持“独立”。
日夜间,车臣分裂主义领导人杜达耶夫在俄军的一次空袭中丧生。5月27日,叶利钦和杜达耶夫的继承人扬达尔比耶夫开始举行政治谈判。
8月,莫斯科与车臣达成停火协议,并商定5年后再讨论车臣的政治地位问题。1997年1月,车臣举行总统选举,马斯哈多夫当选总统。俄罗斯和车臣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车臣是否独立的问题推迟解决。
月,车臣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对达吉斯坦的进攻和在莫斯科等地制造的一系列恐怖事件,使俄罗斯获得血的教训。克里姆林宫在就自己近年来对车臣的政策进行反思后,普京总理宣布,俄罗斯认为1996年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列别德与车臣军事领导人马斯哈多夫签署“哈萨维约尔协议”是一个“错误”。几年来莫斯科遵守该协议,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而车臣政权却赢得喘息机会加剧分裂活动,给俄罗斯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造成更大的威胁。
普京日在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特别会议上说,“今天,他们(车臣极端分子)又把残酷和武力的语言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已经明白,现在我们被迫重新确定,何时、与何人以及怎样谈判。我强调:我们不与恐怖分子谈判,我们将消灭他们。”
自1999年9月下半月开始,俄罗斯军队对车臣非法武装展开了军事打击,到2001年底,基本上控制了车臣绝大多数领土。从1999年9月到2001年2月,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共有2728人牺牲,7971人受伤。这些伤亡人数包括俄罗斯联邦军队、内务部、联邦安全局和其它强力部门的伤亡人员在内。共有15000多名车臣匪徒和恐怖分子被歼灭。
俄罗斯领导人反复表示,车臣是俄罗斯联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决不允许车臣脱离俄联邦。
&&&&&&&&&&&&&&&&&&&&&&&&&&&&&&&&&&&&&&&&
&&&&&&&&&&&&&&&&&&&
第四章&&&&
姓名与性格
一、姓名趣谈&&&&&&&&&&&&&&&&&&&&&&&&&&&&
人的名字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习俗、幻想、知识、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人民的艺术创造力以及人们之间的历史联系。俄罗斯人的姓名也与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习俗有关。
&&&&&&&&&&&&&
(一) 绰号和名字
古时候,俄罗斯人大多没有名字,以绰号相称。绰号一般反映一个人的性格,例如多博尔(善良)、赫拉博尔(勇敢)、莫尔强(沉默寡言)、乌姆尼克(聪明)和涅乌雷普卡(不苟言笑)。
有些绰号是形容人的外形的,例如:科索依(斜眼)、里亚博伊(麻脸)、库德里亚什(卷发)和洛巴恩(大脑门)。
还有的绰号反映一个人在家庭里的位置,例如:佩尔维(老大)、弗塔罗依(老二)、舍斯塔克(小六)。
第4种绰号是反映一个人的职业:科热米亚卡(鞣革工人)、赛利亚宁(庄稼人)、沃因(战士)和库兹涅茨(铁匠)。
古时候俄罗斯人经常对敌人隐瞒自己的名字。如果他们想侮辱敌人,就把敌人的名字写在脚后跟上,在走路时践踏它。
俄罗斯人的不少名字与植物和动物有关,例如:特拉瓦(草)、科特(猫)和沃尔克(狼)。有人把自己的几个孩子以不同的鱼的名称命名:鲇鱼、河鲈、梅花鲈和梭鲈。有的人家则以蔬菜的名字给自己的孩子们命名:萝卜、白菜和豌豆。春天出身的孩子经常取名叫维什尼亚克(春天),冬天出身的孩子就叫作季马(冬天)或莫罗兹(寒冷)。
退役将军列别德在1996年俄罗斯第二届总统选举中名噪一时。当你看到这个膀大腰圆、威武刚健的武夫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列别德在俄语中的意思是“天鹅”。
古代俄罗斯人的名字受多神教影响,因为公元5世纪以前古罗斯的居民不知道基督教,而崇拜诸多神灵。公元988年基督教传入罗斯后,成为国教,规定居民必须以东正教(注)圣人的名字命名,禁止继续使用多神教的名字。到18和19世纪,古罗斯人的多神教名字完全被遗忘。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所有孩子都获得了东正教的教名。根据规定,婴儿出生一周后应去教堂洗礼。洗礼的那一天是哪位圣人的纪念日,婴儿就取这个圣人的名字。按照东正教的教历,每一天按顺序排列都是一位圣人的纪念日,如安德烈、谢尔盖、弗拉基米尔、塔季扬娜、叶列娜、娜塔利娅……
在取名的时候,贵族可能会破坏规矩,但是对于穷人家的孩子,神甫有时甚至不顾父母的反对,就按教历给孩子取名,哪怕有些名字叫起来拗口、听起来不好听。
那时候名字甚至还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例如在18世纪,农村姑娘经常取名为瓦西利萨、费奥克拉、费多西娅和马芙拉,而贵族家庭的姑娘几乎从来不取这些名字,她们的名字多为奥尔加、叶卡捷琳娜、伊丽莎白和亚历山德拉等。在莫斯科郊区,在1000个村姑中只有一人取名为伊丽莎白,而在彼得堡的斯莫尔尼贵族女子学校里,1000个学生中就有88人名叫伊丽莎白。
普希金的长诗《叶夫根尼·奥涅金》发表后,很多家长都为自己的女儿起名塔季扬娜(长诗中女主人公的名字)。
到20世纪初,在俄罗斯重名的人越来越多。95%的婴儿名字是以200位最常用的圣人名字命名的。例如,每1000个男婴中就有240个取名为伊万,每1000个女婴中有200个取名为马丽娅。
与许多其他国家一样,俄罗斯人的名字中也有不少是外来的,如叶莲娜、伊林娜、亚历山大、瓦西里、彼得和安德烈是希腊人的名字,马丽娅、塔马拉是古犹太人的名字,纳塔利娅、谢尔盖和马克西姆是拉丁名字,奥列格、奥尔加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名字。随着时光流逝,这些名字已经成为俄罗斯人名字的一部分。
俄罗斯人名字一般都有一定的含义,例如妇女的名字:安娜和柳德米拉意为可爱,叶莲娜和斯维特拉娜意为灿烂、光明,叶卡捷琳娜意为纯洁、端庄,伊林娜意为和平,娜杰日达意为希望。
又如男人的名字:亚历山大意为卫士,安德烈意为勇敢,瓦西里意为威严,维克托意为胜利者,弗拉基米尔意为支配世界,彼得意为石头,谢尔盖意为高大。父母在孩子的名字里寄托了自己美好的祝愿和希望。
&&&&&&&&&&&&&&&&&&&&&&&&&&&&&&&&&&&
(二) 名字的变迁
1917年十月革命使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中对宗教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使人的名字也发生了变化。在20和30年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名字。出于对列宁的热爱和尊重,一些家长给自己的女儿取名为列宁娜,给儿子取名为维洛尔(意为革命的组织者)、维连或弗拉德连(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缩写)、艾尔连(意为列宁的时代)。为了表达对斯大林的尊敬,有人给女儿取名为斯大林娜。
女儿的新名字还有:奥克季亚布里娜(意为十月革命)、马雅(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克拉萨尔马(意为红军)、多纳拉(意为人民的女儿)……&&&&
在80年代,在苏联和印度友好时期,有数以百计的俄罗斯妇女取名英迪拉(印度前总理),以表示对她的尊重和羡慕。1985年之夏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和大学生联欢节,把俄罗斯姑娘卡秋莎作为联欢节的吉祥物。卡秋莎不仅是叶卡捷琳娜的简称和爱称,而且是一支家喻户晓的歌曲的名字。结果,仅7月27日这一天,在莫斯科就有12名新生女婴取名卡秋莎。
男孩的新名字还有:马伊(五月)、特拉克托尔(拖拉机)、格尔布(布尔什维克的英雄)、格尔特鲁特(劳动英雄)、雷弗米尔(世界革命)、基姆(青年国际共产主义)、罗季翁(祖国)等等。
1992年以后,俄罗斯人按照东正教历取名的习惯得到恢复,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婴儿带到教堂去接受洗礼和命名。在各个城市和各个地区,用得最多的名字也不一样。现在莫斯科男性中用得最多的5个名字是亚历山大、谢尔盖、阿列克谢、德米特里和安德烈;女性名字用得最多的是叶莲娜、娜塔利娅、叶卡捷琳娜、奥尔加和伊林娜。有一位妇女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别人问道:“取什么名字?”她和丈夫回答:“伊万和马丽娅。”
俄罗斯人认为,最好的名字是那些经久不衰、永远时髦的名字。在取名的时候,要考虑到家庭的意义和口语习惯,称呼要美,但是发音要容易。要考虑名字的文学性、人民性、广泛性和传统性。为男子取名时,还要考虑和父名一起使用时方便和悦耳。
一般来说,孩子的名字、父名和姓在18岁以前不能改变,只有在父母离异、父母本人改姓、孩子过继给别人等情况下才能改变。
(三)全称、简称和爱称
在俄语里,几乎所有名字都有全称和简称。很多名字还有小称和爱称。例如:加林娜,简称加利娅,小称和爱称是加洛奇卡、加林卡;安娜,有阿尼娅、安卡、阿纽塔、纽拉、阿纽莎等十多个简称,爱称是阿涅奇卡、安努什卡;叶卡捷琳娜,简称卡佳、丽娜,爱称卡秋莎;谢尔盖,简称谢寥扎,爱称谢寥任卡;亚历山大,简称萨沙、舒拉、萨尼亚和舒里克,爱称萨舒利亚、萨涅奇卡。
简称一般用在关系较好的人们之间,爱称则用在家庭里,在关系特别亲密的朋友之间也可以使用。在家庭里,夫妻或者父母与孩子之间,还经常亲昵地以绰号相称。例如,丈夫称妻子为“我的小鸟”,父亲称女儿为“我的小花朵”,母亲称儿子为“我的小笨熊”,等等。这些爱称和绰号充分反映了俄罗斯家庭的深厚情感和天伦之乐。
(四)父名
俄罗斯人的姓名由名字、父名和姓组成(即名字+父名+姓)。姓帮助我们区别这家成员和别人家的成员,父名则表示孩子和父亲之间的联系。父名并不经常使用,而是在表示尊重时和在正式的场合里使用。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就知道,小朋友相互称呼爱称,如萨沙、斯维塔、纳塔莎、米沙、达沙、卡佳、沃瓦……但是对老师必须称呼名字和父名,例如瓦莲京娜·伊万诺夫娜,娜塔利亚·尼古拉耶芙娜,尤里·尼古拉耶维奇,安德烈·谢尔盖耶维奇。
古罗斯人并不使用父名,在11和12世纪的文献中才开始出现父名,即在父亲名字后面加上后缀,一般是加上“耶维奇”。例如,谢尔盖耶维奇,安德烈耶维奇,阿列克谢耶维奇。女儿一般加上“耶芙娜”,如谢尔盖耶芙娜、安德烈耶芙娜、阿列克谢耶芙娜……从父名你就可以知道,此人父亲的名字叫什么。
都说中国人容易重名,可俄罗斯的重名也不少。我们熟悉的三十几位朋友中,就有6个萨沙,5个安德烈,4个谢尔盖……,以致我们私下谈论时,必须加上《消息报》的萨沙、《今日报》的萨沙、外交部的萨沙,《共青团真理报》的安德烈,俄通社-塔斯社的安德烈,银行的安德烈……,才能分清人头。
俄罗斯人重名重姓的不少,但是名、父名和姓三者都重复的却不多。我们与俄罗斯人交往时,对于关系熟的朋友可以称呼名字或简称。但是对于俄罗斯官员或者关系不熟的人,特别是对于俄罗斯领导人和高级官员,必须以名字和父名称呼,以表示尊重,例如,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总统),维克托·斯捷潘诺维奇(切尔诺梅尔金总理),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外长)。所以,了解对方的名字和父名十分重要。如果不知道父名,称呼时就要在其名字后面加上“先生”或职务,例如,总统先生(或叶利钦先生),总理先生(或切尔诺梅尔金先生),部长先生(或普里马科夫先生),列别德先生……
妥当地使用名字和父名,会使对方感到愉快,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的感情更加融洽。
(五)姓的来历
说来也怪,在19世纪末以前大多数俄罗斯人没有姓。姓的出现和传播在俄罗斯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最早的俄罗斯人的姓出现于15世纪(也可能略早一些)。大公们先有了姓。然后是贵族老爷们在15世纪至16世纪中叶获得了姓,地主们在16和17世纪也有了姓。除了少数非常富裕的商人以外,到19世纪初绝大多数居民还没有自己的姓,甚至连教会的神职人员也是直到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才开始有姓。
最先有姓的正是封建主,因为有一个土地继承的问题。土地继承人的姓主要来自他的土地所在的地名。例如,大地主舒伊斯基这个姓,是因为他拥有舒伊河和舒伊市一带的土地。维亚泽姆斯基大公的姓也是根据他所拥有的维亚济马河和维亚济马市而来。那时候姓是上层特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时甚至为了一个姓而发生纠纷。
很多俄罗斯人的绰号后来发展成为他们的姓,例如:沃罗比约夫(麻雀)、别利亚科夫(淡黄发男子)、切尔内绍夫(头发乌黑的男子)、莫尔恰诺维(寡言少语的人)、佩图霍夫(像公鸡似地好斗架的人)、茹拉夫寥夫(腿长的像仙鹤的人)、戈尔巴乔夫(驼背)、普希金(大炮)、托尔斯泰(肥胖)……
有些人的姓反映了其祖先可能从事过的职业,例如:萨波日尼科夫(鞋匠)、普洛特尼科夫(木匠)、邦达列夫(箍桶匠)、库兹涅佐夫(铁匠)……
古代俄罗斯人信奉多神教,把有些动物和禽类当作神仙一样地供奉。因此,有些人根据动物的名称来给自己取姓,如乌特金(鸭子)、科罗温(奶牛)、扎伊采夫(野兔)、梅德韦杰夫(熊)……&&&&&&&&&&&&&&&&&&&&&&&&&&&&&&&&&&&&&&&&&&&&&&&&&&&&&&&&&&&&&&&&&&&&&&&
不少人的姓是根据他们的名字而定的。例如,从瓦西里这个名
字繁衍了50多个姓:瓦辛、瓦斯金、瓦夏辛、瓦西列夫斯基、
瓦西利耶夫,等等。从伊万的名字繁衍了100多个姓:伊瓦金、伊万宁、伊万诺夫、伊万达耶夫、伊万季科夫、伊万尼茨基……&&&&
许多俄罗斯人的姓以“斯基”结尾,是受了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影响,因为那时候很多在教会和学校工作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姓是以“斯基”结尾的。
1861年俄罗斯废除了农奴制,过去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们开始有自己的姓。因此,到19世纪下半叶,所有俄罗斯居民才有自己的姓。一部分农奴获得了地主的姓或者是变相的地主的姓,所以出现了波利瓦诺夫村、加加林村、沃龙佐夫村、利沃夫金村,等等。
1897年俄罗斯人口调查时,几乎75%的农村居民还没有姓,只有绰号。年俄罗斯与日本战争时期以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大量征兵,很多入伍者获得了姓。多数是根据他们父亲的名字给了姓,很多人则是根据他们的外表和特性给了姓。例如,雷诺夫(棕红色头发的人)、诺萨沃伊(大鼻子)、里亚博夫(麻脸)、维塞洛夫(快乐的人)、科诺帕金(脸上有雀斑的人)。但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名字是斯米尔诺夫(意为立正)和诺维科夫(意为新兵)。还有的新兵获得的名字是卡劳洛夫(卫队)、什特科夫(刺刀)、萨布林(军刀)、卡普拉洛夫(军士)。往往在一个连就有好几个斯米尔诺夫和诺维科夫。
然而,档案材料证明,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颁发护照时,农村中几乎还有一半的人没有自己真正的姓。颁发护照的工作是1932年12月至1933年1月进行的,因此,许多专家认为,俄罗斯是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结束无姓状态的。
现在,任何一本电话簿都可以表明俄罗斯人的姓是多么丰富多彩。但是,在莫斯科最大的姓是伊万诺夫(或伊万诺娃),约有9万人是这个姓。有7·5万多人姓库兹涅佐夫,仅次于伊万诺夫。约有3000人姓普希金。
据《莫斯科晚报》报道,1985年在莫斯科有9人姓莫斯克瓦(莫斯科),约800人姓莫斯科夫斯基,2500多人姓莫斯科温,还有不少人姓莫斯科夫金、莫斯科夫采夫、莫斯科维季诺夫、莫斯科夫琴科和莫斯科沃雷茨基(莫斯科河),等等。这些姓都与莫斯科有联系。
在离莫斯科不远的伊万诺沃市,每200个居民中就有一人姓伊万诺夫。
也有一些姓是凤毛麟角。例如,在莫斯科只有一个人姓叶(只有一个字母的姓)。在奥涅加湖区,有一户人家姓奥德诺斯托罗尼(意为单方面的),这个姓在俄罗斯其他地方还没有见过,这倒也真的成了这户人家“单方面的”、独一无二的姓了。
一些名人的姓颇有含义。例如,“斯大林”这个姓意为“钢铁”,列宁的姓是根据西伯利亚的“勒拿河”而来(因为列宁曾在西伯利亚流放),“高尔基”这个姓意为“苦的”。这些都不是他们的原姓,而是他们后来根据工作需要为自己所取的姓。
二、 性格特点
&&&&&&&&&&&&&&&&&&&&&&&&&&&&&&&&&&
在谈论“神秘的俄罗斯之魂”时,俄罗斯人经常喜欢引用19世纪俄国诗人丘特切夫的话:“用理性不能理解俄罗斯,用一般的标准无法衡量它,在它那里存在的是特殊的东西。”
的确,当你在俄罗斯生活多年之后,就会深刻地认识到,要正确地认识俄罗斯人的性格实属不易。我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教过许多俄罗斯朋友,连他们也不是一下子就说得清楚。
那么,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有人说,俄罗斯人缺少中国人的精明,日本人的勤奋,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精确和美国人的梦想。实际上在俄罗斯人的性格中,既有精明和勤奋,也有浪漫和梦想。勇敢、坚强、善良、直率、热情、好客、幽默、富有同情心,都是俄罗斯人的特点。
斯大林1937年在一次关于苏联各民族特点的谈话中说:“俄罗斯人民是一个伟大的人民。俄罗斯人民是一个善良的人民。在所有各族人民中,俄罗斯人民最能忍耐。俄罗斯人民具有明显的智慧。它似乎天生就要帮助其他民族。俄罗斯民族非常勇敢,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在危险的时候。俄罗斯人民具有创造性。它具有坚强的性格。它是一个富于想象的人民。它具有目标。因此,它比其他民族更加艰难。在遇到任何困难时都可以指望得到它的帮助。俄罗斯人民的力量是不会枯竭的。”
俄罗斯人的主要性格特点似应包括以下一些:
(一) 巨大的创造性
俄罗斯人杰地灵,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天赋很高、创造力很强的民族。在俄罗斯1300多年的文明史上,涌现出无数杰出人物,其中有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天才诗人普希金、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杰出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等,就像银河的群星璀璨辉煌。
俄罗斯人善于融会贯通,具有非凡的再创能力。他们善于“拿来”,然后结合本国的特点,对“拿来”的东西进行改造和再创造,使之俄罗斯化。在宗教、文学、艺术、音乐、绘画、芭蕾、瓷器技术、城市建筑等领域,无不如此。
拜占庭基督教(即东正教)于公元9世纪60年代开始传入古罗斯,公元988年才成为古罗斯的国家,但是现在俄罗斯已经成为东正教的中心。
到过俄罗斯“北方之都”圣彼得堡的人都觉得这个城市的建筑有点像法国和意大利的建筑风格,但又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和特点。因为18世纪初彼得大帝邀请法国和意大利的建筑师为这个城市搞设计,但是设计要有这个城市的特点。俄罗斯建筑家们在该市以后的建设中又加强了俄罗斯建筑的风格,所以人们说:“没有到过圣彼得堡,就等于没有到过俄罗斯."
芭蕾舞16世纪形成于意大利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在俄罗斯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17世纪,外国美术家把西欧绘画艺术传入俄国。18世纪中期,“俄国皇家美术学院"还聘请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作绘画教师。但是,经过19世纪下叶和20世纪初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努力,俄罗斯油画自成一体,形成了灿烂的批判现实主义绘画艺术。
在科技领域,俄罗斯的发明创造也是不胜枚举。
(二)好胜斗勇
俄罗斯人勇敢顽强、坚韧不拔,顽强地争取胜利。俄罗斯人曾经先后同蒙古鞑靼人、瑞典人、土耳其人、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打过仗,但是几乎都以胜利告终。从1700年至1721年俄国同瑞典打了20年的“北方战争”,最后俄军在波尔塔瓦战役打败瑞典国王卡尔7世率领的几十万大军,夺得了波罗的海控制权;1812年,拿破仑在攻占欧洲大部之后气势汹汹地率60万大军入侵俄国。俄国老将库图佐夫指挥较少的军队在莫斯科郊外的“博罗金诺”村迎战,挫伤了法军的锐气,并且最终把法军赶出俄国。拿破仑说,他“还从来遇到过如此顽强的军队”;在年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英勇的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被围困的900个日日夜夜、成为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是俄国人不屈不挠、顽强战斗的典型例子。可以说,俄罗斯民族的“勇士”精神,与它的“剑与火一般的”历史有关。
历史上,俄罗斯是一个军事色彩浓厚的国家。俄罗斯人崇尚英雄,彼得大帝、苏沃罗夫、库图佐夫和朱可夫等人,是他们心中最伟大的英雄。在莫斯科有“博罗金诺远景画”博物馆、胜利广场、卫国战争博物馆、库图佐夫大街和苏沃罗夫军事学校。去过俄罗斯的外国人都能感受到,那里的爱国主义教育搞得很出色,描写英雄人物的文学艺术作品非常多。5月9日卫国战争胜利日是俄罗斯人最隆重最神圣的节日,白发苍苍的老战士们胸前佩满勋章和奖章,充满了自豪感。年轻人婚礼仪式之一,就是到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
别尔嘉耶夫说,“俄罗斯民族始终有能力表现出很强的男子汉气”,“它身上有勇士的气质。俄罗斯人的追求所带有的不是心灵的而是精神的气质”。俄罗斯人不对孩子娇生惯养,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婴儿还没有满月,母亲就用婴儿车推着他在公园里散步,进行空气浴和日光浴,
适应寒冷的气温。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就骑着自行车在住宅周围和公园里到处钻。游泳、滑冰、滑雪更是锻炼他们坚强性格的活动。除了义务兵役制以外,俄罗斯有许多军事学校,少年的、青年的、初级的、高级的,而且子承父业的军人世家很多。军人受到尊重,他们的社会地位较高,待遇也较好。这个传统自彼得大帝的时候就开始了。他自己从小就进入“少年兵团”学习,酷爱军事。后来他下令让贵族子女接受军事训练,进近卫军团,以军功论赏,没有军功不能封爵位。因此,当军官成为时髦。《安娜·卡列宁娜》中安娜的情夫沃伦斯基、《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的未婚夫安德烈、《复活》中诱骗马丝洛娃的聂赫留朵夫,都是贵族出身的军官。
俄罗斯人的冒险和勇敢精神还从俄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用中国56坑印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