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世界上最好的涛哥霸气钢盔照是什么涛哥霸气钢盔照

很重要:军人如何挑选防弹头盔?解放军头盔一性能是世界上最高的
很重要:军人如何挑选防弹头盔?解放军头盔一性能是世界上最高的
军用头盔作为单兵防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战效能在历次局部战争以及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肯定。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正在不遗余力研发新一代多功能高性能军用头盔,以满足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作战需求。
不过防弹头盔其实并不防弹,它只能防破片,步枪子弹可以很容易在有效射程内洞穿各种军用防弹头盔,而且是两个眼。所以挑选一定防护能力强的头盔,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衡量头盔的防护能力呢。头盔的好坏,通常用三个指标来衡量,那就是V50速度值、防护面积和重量。材质不在考虑之内,就是用镀锌铁皮做的头盔,只要上述三项指标合格,它也是一顶好头盔。
头盔的防弹指标,是最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头盔的根本性能。而V50则是最能准确反映头盔防弹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所谓V50值,就是用质量为1.1克的斜边圆柱体弹丸,在规定距离内以不同的速度射击头盔,如果50%的弹丸击穿头盔,50%不击穿,即达到50%的击穿概率,所发射子弹速度的平均值即为这顶头盔的V50值。V50值越高,头盔防弹性能越好。
解放军的QGF芳纶系列头盔,特别是QGF02型头盔的V50值是630米/秒,目前是世界现役通用头盔最高的。
头盔的防护面积也很重要,理想防护面积的头盔,应该像古代重盔甲一样,然而基于重量考虑,现代军用头盔不可能做到,于是设计师就尽量增加防护面积,所以当今各主要国家的先进头盔外形都大同小异。解放军目前使用的QGF02头盔的有效防护面积是1266平方厘米,相比GK80钢盔增加了16%。可别小视这16%,在战斗中却是有生与死的天壤之别。
至于头盔重量自然是越轻越好。俄军BOLIT-M系列头盔全重1.25公斤左右,与解放军QGF02头盔的质量相同,比美军轻巧。头盔轻重与头盔材料、制造水平有关。非金属军用头盔采用的防弹材料主要是尼龙增强树脂、玻璃纤维及芳纶凯夫拉纤维。与前两者相比,芳纶的制造成本稍高,但同样重量的芳纶可提供2-3倍于其他纤维,5倍于同样粗细钢丝的强度。综合造价、重量等因素,芳纶的确是能够大批量制造个人防护系统的最佳选择。
未来战场武器的杀伤力将更大,各种破片的数量会更多,士兵面临的伤害将更严重。为此,世界各国军队都在研制防护性能更好的防弹头盔。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着手实施“未来士兵系统”计划,该计划代表了当今世界士兵装备发展的新动向,是对传统士兵装备品种繁杂、功能单一的现状和“单打一”的旧模式的彻底变革。文/科罗廖夫综合评分:9.48分
品牌热度:49
品牌年龄:12岁
全网销量:523笔/月
月销售额:2.12万元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9.38分
品牌热度:28
品牌年龄:4岁
全网销量:1678笔/月
月销售额:6.71万元
评价数量:1826个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9.46分
品牌热度:5
品牌年龄:5岁
全网销量:10笔/月
月销售额:200.00元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9.34分
品牌热度:1072
品牌年龄:25岁
全网销量:254笔/月
月销售额:3500.00元
评价数量:726个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9.38分
品牌热度:75
品牌年龄:4岁
全网销量:27笔/月
月销售额:1635.00元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8.8分
品牌热度:24
品牌年龄:2岁
全网销量:344笔/月
月销售额:26.31万元
评价数量:1295个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8.84分
品牌热度:12
全网销量:10笔/月
月销售额:1627.00元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8.66分
品牌热度:25
品牌年龄:4岁
全网销量:20笔/月
月销售额:800.00元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8.82分
品牌热度:17
品牌年龄:20岁
全网销量:403笔/月
月销售额:4.94万元
评价数量:1235个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8.8分
品牌热度:1
品牌年龄:18岁
全网销量:8535笔/月
月销售额:31.23万元
评价数量:31302个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8.82分
品牌年龄:8岁
全网销量:117笔/月
月销售额:2.07万元
评价数量:1362个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8.5分
全网销量:11笔/月
月销售额:1599.84元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7.84分
品牌年龄:6岁
全网销量:7112笔/月
月销售额:23.76万元
评价数量:15408个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8分
全网销量:1笔/月
月销售额:499.00元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8分
品牌年龄:4岁
全网销量:3518笔/月
月销售额:24.66万元
评价数量:24406个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7.64分
品牌年龄:9岁
全网销量:27笔/月
月销售额:6006.00元
评价数量:41个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7.66分
品牌年龄:4岁
全网销量:3笔/月
月销售额:15.00元
评价数量:13个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7.86分
品牌热度:5
品牌年龄:8岁
全网销量:31笔/月
月销售额:5128.00元
评价数量:29个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8分
品牌年龄:45岁
全网销量:149笔/月
月销售额:3.83万元
评价数量:1012个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综合评分:7.64分
品牌热度:33
品牌年龄:29岁
全网销量:95笔/月
月销售额:1.39万元
→ 旗下最热销头盔 点击展开
加载中···
2017年头盔十大品牌网络评选
活动主办方:百强网
长期投票,每月更新一次排名,每年更新一次年度头盔十大品牌排行榜
关注微信百强排行榜
随时领取品牌优惠券世界上目前最有名的摩托车头盔品牌
驾驶和乘坐摩托车必须佩戴头盔,这在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有明确规定,也是保障摩托车驾乘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有调查显示:头盔可显著降低摩托车等骑乘者死亡率,可见头盔这个不起眼的小物件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难怪不少专做头盔的企业声名远播。下面,小编为大家盘点世界知名摩托车头盔品牌,以供大家选购时参考。
国外篇&王者之冠:AGV摩托车头盔
AGV,这个为摩托车骑士精心制造的头盔品牌,几乎就是世界上顶级头盔的代名词。也许AGV公司是意大利企业的缘故,它的产品和它的制作者一样,热情洒脱、富有个性。这种性格使得AGV和很多著名的摩托车车手......&&
Marushin:顶级摩托车头盔
日本马鲁申Marushin头盔外壳均采用100%进口日本优质ABS,优质碳纤维步和不饱和树脂,配合进口优质高密度EPS,确保耐冲击吸收碰撞能力强,内衬均采用杜邦
COOLMAX,设计引导潮流,做工精细,每款头盔都配强化耐磨处理过的PC片,头盔透......&&&&&&&&&&&&&&
&&&&&&&&&&&&&&&
MASEI:以高品质,高质素,款式新颖,不断推新除旧,头盔外壳均采用100%
日本优质ABS,优质碳纤维步和不饱和树脂。目前拥有款式59个,受到海外人士的青睐,并在头盔的市场上占有自己的牢固根基。
&&&&&&&&&&&&&&&&&&&&&&&&&&&&&&&&&&&&&&&&&&&&&&&&&&&&&
飞翔:第一个摩托车头盔品牌&
飞翔头盔始创于1983年,是国内第一个生产摩托车头盔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厂家,获得北京市名牌产品称号,并先后取得美国DOT和SNELL标准、欧洲ECE标准、澳洲AS标准。
自1994年起中国摩托车运动协会和中国汽车运动协会指定“飞翔”头盔为......
罗地亚:外销欧美
北京罗地亚头盔制造厂,玩过摩托车的GG应该很熟悉,绝对是北京的名牌,是国内最早通过DOT认证的头盔之一,并通过SNELL&
M2000认证,外销到欧美。它是摩托车乘员头盔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部分质量较好......
永恒头盔:第一个通过3C产品认证
作为行业内首家头盔类产品强制性CCC(3C)产品认证企业,永恒头盔已通过了公安部的检测,产品远销日本、美国、韩国、东南亚、欧洲、南美洲等世界各地,质量更是在实战中经受了检验。2006年全国公路摩托车锦标赛,永恒头盔组队参赛......&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的图书馆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我们今天看电影,鬼子如果不是戴着屁帘式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几乎成为标准形象了。
日本军事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通过研究日军的钢盔,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
钢盔里垫衬棉布的日军。 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 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 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红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红星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钢盔前面的红星,这方面中国军队的钢盔涂饰就好一些,是将军徽漆在侧面的,所以没有出和日军一样的问题。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 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 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 那是在武汉会战前期,小悮是来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 &
要是中国人想法,一个钢盔么,有什么好研究的?日本人这个民族的特点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比如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人能穿多烫的袜子而不觉得难受,您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可是日本人就真能弄一台微波炉来,让漂亮的女主持人把某演员的一双臭袜子慢慢加热,请他一次一次试穿,直到这兄弟嗷的一声叫起来。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我们今天看电影,鬼子如果不是戴着屁帘式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几乎成为标准形象了。 日本军事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通过研究日军的钢盔,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 要是中国人想法,一个钢盔么,有什么好研究的?日本人这个民族的特点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比如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人能穿多烫的袜子而不觉得难受,您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可是日本人就真能弄一台微波炉来,让漂亮的女主持人把某演员的一双臭袜子慢慢加热,请他一次一次试穿,直到这兄弟嗷的一声叫起来。 仔细看看青木的《陆军铁帽物语》,里面居然还有不少对当时历史的细节描写,值得一读。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那个屁帘儿,有人说那个“屁帘儿”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属于谣传,真正的作用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虽然寒碜,确是不错的设计。 而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给它带来过不止一次的烦恼。 日军使用钢盔的第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 青木告诉我们,是九一八事变。日军装备钢盔,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此后有装备而一直没有使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因为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真正用上,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将军所部的作战。 面对马占山部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一系列激战。这次战斗,日军试验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钢盔的使用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列车,坦克等武器。这也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日军使用来攻击马占山的雷诺NC-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突破战中非常有效,而钢盔也的确减少了日军的伤亡。 马占山坚守昂昂溪之战中,日军在抢救伤员,可以看到他们佩带的钢盔。 但是,日军很快就发现制式的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那就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而最初日军对这种古怪的情况又不会处理,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日兵形容宿营的时候,经常听到头被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攻占齐齐哈尔,日军阵亡三百余人,因为冻伤减员的却几乎达到两千,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这也是装备钢盔后给日军造成的第一个大问题。 日军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浑如伤员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我们今天看电影,鬼子如果不是戴着屁帘式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几乎成为标准形象了。 日本军事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通过研究日军的钢盔,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 要是中国人想法,一个钢盔么,有什么好研究的?日本人这个民族的特点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比如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人能穿多烫的袜子而不觉得难受,您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可是日本人就真能弄一台微波炉来,让漂亮的女主持人把某演员的一双臭袜子慢慢加热,请他一次一次试穿,直到这兄弟嗷的一声叫起来。 仔细看看青木的《陆军铁帽物语》,里面居然还有不少对当时历史的细节描写,值得一读。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那个屁帘儿,有人说那个“屁帘儿”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属于谣传,真正的作用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虽然寒碜,确是不错的设计。 而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给它带来过不止一次的烦恼。 日军使用钢盔的第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 青木告诉我们,是九一八事变。日军装备钢盔,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此后有装备而一直没有使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因为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真正用上,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将军所部的作战。 面对马占山部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一系列激战。这次战斗,日军试验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钢盔的使用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列车,坦克等武器。这也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日军使用来攻击马占山的雷诺NC-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突破战中非常有效,而钢盔也的确减少了日军的伤亡。 马占山坚守昂昂溪之战中,日军在抢救伤员,可以看到他们佩带的钢盔。 但是,日军很快就发现制式的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那就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而最初日军对这种古怪的情况又不会处理,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日兵形容宿营的时候,经常听到头被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攻占齐齐哈尔,日军阵亡三百余人,因为冻伤减员的却几乎达到两千,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这也是装备钢盔后给日军造成的第一个大问题。 日军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浑如伤员 仔细看看青木的《陆军铁帽物语》,里面居然还有不少对当时历史的细节描写,值得一读。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那个屁帘儿,有人说那个“屁帘儿”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属于谣传,真正的作用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虽然寒碜,确是不错的设计。
& 钢盔里垫衬棉布的日军。 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 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 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红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红星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钢盔前面的红星,这方面中国军队的钢盔涂饰就好一些,是将军徽漆在侧面的,所以没有出和日军一样的问题。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 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 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 那是在武汉会战前期,小悮是来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
而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给它带来过不止一次的烦恼。
日军使用钢盔的第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
青木告诉我们,是九一八事变。日军装备钢盔,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此后有装备而一直没有使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因为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真正用上,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将军所部的作战。
面对马占山部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一系列激战。这次战斗,日军试验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钢盔的使用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列车,坦克等武器。这也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日军使用来攻击马占山的雷诺NC-17 钢盔里垫衬棉布的日军。 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 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 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红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红星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钢盔前面的红星,这方面中国军队的钢盔涂饰就好一些,是将军徽漆在侧面的,所以没有出和日军一样的问题。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 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 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 那是在武汉会战前期,小悮是来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 眼睛里全是血丝,胡子已经多日不刮,显得相貌狰狞。尤其是天气酷热,这位联队长大人上身赤膊,显得颇为凶猛。 记者的眼光就是和常人不一样,战场上蓄须的军人有独特的魅力,多少年以后,大兴安岭救火,吴长富师长也是因为没刮胡子,被记者当场看中,节目出来后,“大胡子师长“的美名天下传扬。 日本记者显然也是想让饭塚的形象天下美名扬,于是就建议饭塚给他们比划几个Pose,给东京的老乡看看。 被几个记者一捧,饭塚推辞不过,记者们选了附近一个比较符合战场气氛的高地,饭塚拔出指挥刀,又吼又叫,又蹿又跳,记者们的胶卷很快拍完了,大家都很满意。后来从影片效果看,这拍摄效果的确不错,如果饭塚活到战后,可以考虑去演电影。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发生了。 这个高地虽然适合拍摄,却在中国阵地对面,而且,对面高地上就有160师一个哨所。饭塚的“外景地”正在哨兵的视线之内。 视线内也就罢了,视线内的目标太多,中国哨兵也未必注意得到。 但是日本记者为了表现效果,给饭塚扣上了一顶钢盔! 当时日军钢盔的涂漆有些问题,华中正是炎热季节,长期暴晒,偶尔又是一场大雨,使用久了,钢盔的绿漆剥落,露出钢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于是,中国哨兵就发现远处有一个灯泡似的东西在那里又吼又叫,又蹿又跳,定睛细看 -- 哦,是个鬼子阿! 看见是看见了,中国兵也没什么办法,距离太远,中国军队手里没炮,汉阳造又够不着,几个哨兵看着饭塚表演,越看越别扭,弟兄们一致认为,这鬼子太出风头了,得教训教训他。 要说饭塚真是死催的,你堂堂联队长上前线又蹦又跳这么刺激弟兄们干吗? 我说也是活该,饭塚就算这次不死在国军手里,下次也会踩上八路的地雷,您看他这名儿起的 -- “犯中国我狼”啊! 叫这名字再让他囫囵回去,这就太欺我中华无人了。 那哨兵班长看着鬼子耍酷正又运气又没辙的时候,忽然眼前一亮。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突破战中非常有效,而钢盔也的确减少了日军的伤亡。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我们今天看电影,鬼子如果不是戴着屁帘式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几乎成为标准形象了。 日本军事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通过研究日军的钢盔,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 要是中国人想法,一个钢盔么,有什么好研究的?日本人这个民族的特点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比如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人能穿多烫的袜子而不觉得难受,您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可是日本人就真能弄一台微波炉来,让漂亮的女主持人把某演员的一双臭袜子慢慢加热,请他一次一次试穿,直到这兄弟嗷的一声叫起来。 仔细看看青木的《陆军铁帽物语》,里面居然还有不少对当时历史的细节描写,值得一读。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那个屁帘儿,有人说那个“屁帘儿”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属于谣传,真正的作用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虽然寒碜,确是不错的设计。 而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给它带来过不止一次的烦恼。 日军使用钢盔的第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 青木告诉我们,是九一八事变。日军装备钢盔,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此后有装备而一直没有使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因为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真正用上,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将军所部的作战。 面对马占山部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一系列激战。这次战斗,日军试验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钢盔的使用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列车,坦克等武器。这也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日军使用来攻击马占山的雷诺NC-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突破战中非常有效,而钢盔也的确减少了日军的伤亡。 马占山坚守昂昂溪之战中,日军在抢救伤员,可以看到他们佩带的钢盔。 但是,日军很快就发现制式的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那就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而最初日军对这种古怪的情况又不会处理,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日兵形容宿营的时候,经常听到头被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攻占齐齐哈尔,日军阵亡三百余人,因为冻伤减员的却几乎达到两千,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这也是装备钢盔后给日军造成的第一个大问题。 日军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浑如伤员
马占山坚守昂昂溪之战中,日军在抢救伤员,可以看到他们佩带的钢盔。
钢盔里垫衬棉布的日军。 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 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 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红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红星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钢盔前面的红星,这方面中国军队的钢盔涂饰就好一些,是将军徽漆在侧面的,所以没有出和日军一样的问题。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 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 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 那是在武汉会战前期,小悮是来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 &
但是,日军很快就发现制式的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我们今天看电影,鬼子如果不是戴着屁帘式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几乎成为标准形象了。 日本军事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通过研究日军的钢盔,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 要是中国人想法,一个钢盔么,有什么好研究的?日本人这个民族的特点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比如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人能穿多烫的袜子而不觉得难受,您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可是日本人就真能弄一台微波炉来,让漂亮的女主持人把某演员的一双臭袜子慢慢加热,请他一次一次试穿,直到这兄弟嗷的一声叫起来。 仔细看看青木的《陆军铁帽物语》,里面居然还有不少对当时历史的细节描写,值得一读。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那个屁帘儿,有人说那个“屁帘儿”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属于谣传,真正的作用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虽然寒碜,确是不错的设计。 而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给它带来过不止一次的烦恼。 日军使用钢盔的第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 青木告诉我们,是九一八事变。日军装备钢盔,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此后有装备而一直没有使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因为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真正用上,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将军所部的作战。 面对马占山部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一系列激战。这次战斗,日军试验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钢盔的使用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列车,坦克等武器。这也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日军使用来攻击马占山的雷诺NC-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突破战中非常有效,而钢盔也的确减少了日军的伤亡。 马占山坚守昂昂溪之战中,日军在抢救伤员,可以看到他们佩带的钢盔。 但是,日军很快就发现制式的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那就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而最初日军对这种古怪的情况又不会处理,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日兵形容宿营的时候,经常听到头被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攻占齐齐哈尔,日军阵亡三百余人,因为冻伤减员的却几乎达到两千,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这也是装备钢盔后给日军造成的第一个大问题。 日军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浑如伤员
那就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而最初日军对这种古怪的情况又不会处理,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日兵形容宿营的时候,经常听到头被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攻占齐齐哈尔,日军阵亡三百余人,因为冻伤减员的却几乎达到两千,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这也是装备钢盔后给日军造成的第一个大问题。
日军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浑如伤员
眼睛里全是血丝,胡子已经多日不刮,显得相貌狰狞。尤其是天气酷热,这位联队长大人上身赤膊,显得颇为凶猛。 记者的眼光就是和常人不一样,战场上蓄须的军人有独特的魅力,多少年以后,大兴安岭救火,吴长富师长也是因为没刮胡子,被记者当场看中,节目出来后,“大胡子师长“的美名天下传扬。 日本记者显然也是想让饭塚的形象天下美名扬,于是就建议饭塚给他们比划几个Pose,给东京的老乡看看。 被几个记者一捧,饭塚推辞不过,记者们选了附近一个比较符合战场气氛的高地,饭塚拔出指挥刀,又吼又叫,又蹿又跳,记者们的胶卷很快拍完了,大家都很满意。后来从影片效果看,这拍摄效果的确不错,如果饭塚活到战后,可以考虑去演电影。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发生了。 这个高地虽然适合拍摄,却在中国阵地对面,而且,对面高地上就有160师一个哨所。饭塚的“外景地”正在哨兵的视线之内。 视线内也就罢了,视线内的目标太多,中国哨兵也未必注意得到。 但是日本记者为了表现效果,给饭塚扣上了一顶钢盔! 当时日军钢盔的涂漆有些问题,华中正是炎热季节,长期暴晒,偶尔又是一场大雨,使用久了,钢盔的绿漆剥落,露出钢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于是,中国哨兵就发现远处有一个灯泡似的东西在那里又吼又叫,又蹿又跳,定睛细看 -- 哦,是个鬼子阿! 看见是看见了,中国兵也没什么办法,距离太远,中国军队手里没炮,汉阳造又够不着,几个哨兵看着饭塚表演,越看越别扭,弟兄们一致认为,这鬼子太出风头了,得教训教训他。 要说饭塚真是死催的,你堂堂联队长上前线又蹦又跳这么刺激弟兄们干吗? 我说也是活该,饭塚就算这次不死在国军手里,下次也会踩上八路的地雷,您看他这名儿起的 -- “犯中国我狼”啊! 叫这名字再让他囫囵回去,这就太欺我中华无人了。 那哨兵班长看着鬼子耍酷正又运气又没辙的时候,忽然眼前一亮。 &
钢盔里垫衬棉布的日军。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我们今天看电影,鬼子如果不是戴着屁帘式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几乎成为标准形象了。 日本军事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通过研究日军的钢盔,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 要是中国人想法,一个钢盔么,有什么好研究的?日本人这个民族的特点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比如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人能穿多烫的袜子而不觉得难受,您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可是日本人就真能弄一台微波炉来,让漂亮的女主持人把某演员的一双臭袜子慢慢加热,请他一次一次试穿,直到这兄弟嗷的一声叫起来。 仔细看看青木的《陆军铁帽物语》,里面居然还有不少对当时历史的细节描写,值得一读。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那个屁帘儿,有人说那个“屁帘儿”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属于谣传,真正的作用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虽然寒碜,确是不错的设计。 而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给它带来过不止一次的烦恼。 日军使用钢盔的第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 青木告诉我们,是九一八事变。日军装备钢盔,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此后有装备而一直没有使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因为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真正用上,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将军所部的作战。 面对马占山部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一系列激战。这次战斗,日军试验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钢盔的使用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列车,坦克等武器。这也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日军使用来攻击马占山的雷诺NC-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突破战中非常有效,而钢盔也的确减少了日军的伤亡。 马占山坚守昂昂溪之战中,日军在抢救伤员,可以看到他们佩带的钢盔。 但是,日军很快就发现制式的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那就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而最初日军对这种古怪的情况又不会处理,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日兵形容宿营的时候,经常听到头被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攻占齐齐哈尔,日军阵亡三百余人,因为冻伤减员的却几乎达到两千,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这也是装备钢盔后给日军造成的第一个大问题。 日军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浑如伤员 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
钢盔里垫衬棉布的日军。 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 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 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红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红星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钢盔前面的红星,这方面中国军队的钢盔涂饰就好一些,是将军徽漆在侧面的,所以没有出和日军一样的问题。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 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 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 那是在武汉会战前期,小悮是来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 &
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钢盔里垫衬棉布的日军。 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 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 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红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红星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钢盔前面的红星,这方面中国军队的钢盔涂饰就好一些,是将军徽漆在侧面的,所以没有出和日军一样的问题。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 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 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 那是在武汉会战前期,小悮是来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钢盔里垫衬棉布的日军。 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 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 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红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红星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钢盔前面的红星,这方面中国军队的钢盔涂饰就好一些,是将军徽漆在侧面的,所以没有出和日军一样的问题。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 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 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 那是在武汉会战前期,小悮是来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 &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钢盔里垫衬棉布的日军。 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 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 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红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红星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钢盔前面的红星,这方面中国军队的钢盔涂饰就好一些,是将军徽漆在侧面的,所以没有出和日军一样的问题。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 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 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 那是在武汉会战前期,小悮是来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
钢盔里垫衬棉布的日军。 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 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 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红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红星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钢盔前面的红星,这方面中国军队的钢盔涂饰就好一些,是将军徽漆在侧面的,所以没有出和日军一样的问题。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 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 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 那是在武汉会战前期,小悮是来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我们今天看电影,鬼子如果不是戴着屁帘式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几乎成为标准形象了。 日本军事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通过研究日军的钢盔,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 要是中国人想法,一个钢盔么,有什么好研究的?日本人这个民族的特点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比如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人能穿多烫的袜子而不觉得难受,您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可是日本人就真能弄一台微波炉来,让漂亮的女主持人把某演员的一双臭袜子慢慢加热,请他一次一次试穿,直到这兄弟嗷的一声叫起来。 仔细看看青木的《陆军铁帽物语》,里面居然还有不少对当时历史的细节描写,值得一读。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那个屁帘儿,有人说那个“屁帘儿”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属于谣传,真正的作用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虽然寒碜,确是不错的设计。 而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给它带来过不止一次的烦恼。 日军使用钢盔的第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 青木告诉我们,是九一八事变。日军装备钢盔,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此后有装备而一直没有使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因为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真正用上,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将军所部的作战。 面对马占山部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一系列激战。这次战斗,日军试验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钢盔的使用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列车,坦克等武器。这也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日军使用来攻击马占山的雷诺NC-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突破战中非常有效,而钢盔也的确减少了日军的伤亡。 马占山坚守昂昂溪之战中,日军在抢救伤员,可以看到他们佩带的钢盔。 但是,日军很快就发现制式的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那就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而最初日军对这种古怪的情况又不会处理,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日兵形容宿营的时候,经常听到头被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攻占齐齐哈尔,日军阵亡三百余人,因为冻伤减员的却几乎达到两千,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这也是装备钢盔后给日军造成的第一个大问题。 日军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浑如伤员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红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红星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钢盔前面的红星,这方面中国军队的钢盔涂饰就好一些,是将军徽漆在侧面的,所以没有出和日军一样的问题。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我们今天看电影,鬼子如果不是戴着屁帘式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几乎成为标准形象了。 日本军事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通过研究日军的钢盔,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 要是中国人想法,一个钢盔么,有什么好研究的?日本人这个民族的特点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比如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人能穿多烫的袜子而不觉得难受,您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可是日本人就真能弄一台微波炉来,让漂亮的女主持人把某演员的一双臭袜子慢慢加热,请他一次一次试穿,直到这兄弟嗷的一声叫起来。 仔细看看青木的《陆军铁帽物语》,里面居然还有不少对当时历史的细节描写,值得一读。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那个屁帘儿,有人说那个“屁帘儿”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属于谣传,真正的作用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虽然寒碜,确是不错的设计。 而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给它带来过不止一次的烦恼。 日军使用钢盔的第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 青木告诉我们,是九一八事变。日军装备钢盔,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此后有装备而一直没有使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因为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真正用上,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将军所部的作战。 面对马占山部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一系列激战。这次战斗,日军试验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钢盔的使用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列车,坦克等武器。这也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日军使用来攻击马占山的雷诺NC-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突破战中非常有效,而钢盔也的确减少了日军的伤亡。 马占山坚守昂昂溪之战中,日军在抢救伤员,可以看到他们佩带的钢盔。 但是,日军很快就发现制式的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那就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而最初日军对这种古怪的情况又不会处理,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日兵形容宿营的时候,经常听到头被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攻占齐齐哈尔,日军阵亡三百余人,因为冻伤减员的却几乎达到两千,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这也是装备钢盔后给日军造成的第一个大问题。 日军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浑如伤员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
& 钢盔里垫衬棉布的日军。 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 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 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红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红星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钢盔前面的红星,这方面中国军队的钢盔涂饰就好一些,是将军徽漆在侧面的,所以没有出和日军一样的问题。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 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 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 那是在武汉会战前期,小悮是来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
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 钢盔里垫衬棉布的日军。 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 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 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红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红星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钢盔前面的红星,这方面中国军队的钢盔涂饰就好一些,是将军徽漆在侧面的,所以没有出和日军一样的问题。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 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 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 那是在武汉会战前期,小悮是来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眼睛里全是血丝,胡子已经多日不刮,显得相貌狰狞。尤其是天气酷热,这位联队长大人上身赤膊,显得颇为凶猛。 记者的眼光就是和常人不一样,战场上蓄须的军人有独特的魅力,多少年以后,大兴安岭救火,吴长富师长也是因为没刮胡子,被记者当场看中,节目出来后,“大胡子师长“的美名天下传扬。 日本记者显然也是想让饭塚的形象天下美名扬,于是就建议饭塚给他们比划几个Pose,给东京的老乡看看。 被几个记者一捧,饭塚推辞不过,记者们选了附近一个比较符合战场气氛的高地,饭塚拔出指挥刀,又吼又叫,又蹿又跳,记者们的胶卷很快拍完了,大家都很满意。后来从影片效果看,这拍摄效果的确不错,如果饭塚活到战后,可以考虑去演电影。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发生了。 这个高地虽然适合拍摄,却在中国阵地对面,而且,对面高地上就有160师一个哨所。饭塚的“外景地”正在哨兵的视线之内。 视线内也就罢了,视线内的目标太多,中国哨兵也未必注意得到。 但是日本记者为了表现效果,给饭塚扣上了一顶钢盔! 当时日军钢盔的涂漆有些问题,华中正是炎热季节,长期暴晒,偶尔又是一场大雨,使用久了,钢盔的绿漆剥落,露出钢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于是,中国哨兵就发现远处有一个灯泡似的东西在那里又吼又叫,又蹿又跳,定睛细看 -- 哦,是个鬼子阿! 看见是看见了,中国兵也没什么办法,距离太远,中国军队手里没炮,汉阳造又够不着,几个哨兵看着饭塚表演,越看越别扭,弟兄们一致认为,这鬼子太出风头了,得教训教训他。 要说饭塚真是死催的,你堂堂联队长上前线又蹦又跳这么刺激弟兄们干吗? 我说也是活该,饭塚就算这次不死在国军手里,下次也会踩上八路的地雷,您看他这名儿起的 -- “犯中国我狼”啊! 叫这名字再让他囫囵回去,这就太欺我中华无人了。 那哨兵班长看着鬼子耍酷正又运气又没辙的时候,忽然眼前一亮。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我们今天看电影,鬼子如果不是戴着屁帘式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几乎成为标准形象了。 日本军事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通过研究日军的钢盔,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 要是中国人想法,一个钢盔么,有什么好研究的?日本人这个民族的特点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比如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人能穿多烫的袜子而不觉得难受,您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可是日本人就真能弄一台微波炉来,让漂亮的女主持人把某演员的一双臭袜子慢慢加热,请他一次一次试穿,直到这兄弟嗷的一声叫起来。 仔细看看青木的《陆军铁帽物语》,里面居然还有不少对当时历史的细节描写,值得一读。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那个屁帘儿,有人说那个“屁帘儿”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属于谣传,真正的作用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虽然寒碜,确是不错的设计。 而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给它带来过不止一次的烦恼。 日军使用钢盔的第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 青木告诉我们,是九一八事变。日军装备钢盔,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此后有装备而一直没有使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因为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真正用上,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将军所部的作战。 面对马占山部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一系列激战。这次战斗,日军试验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钢盔的使用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列车,坦克等武器。这也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日军使用来攻击马占山的雷诺NC-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突破战中非常有效,而钢盔也的确减少了日军的伤亡。 马占山坚守昂昂溪之战中,日军在抢救伤员,可以看到他们佩带的钢盔。 但是,日军很快就发现制式的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那就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而最初日军对这种古怪的情况又不会处理,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日兵形容宿营的时候,经常听到头被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攻占齐齐哈尔,日军阵亡三百余人,因为冻伤减员的却几乎达到两千,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这也是装备钢盔后给日军造成的第一个大问题。 日军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浑如伤员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
&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我们今天看电影,鬼子如果不是戴着屁帘式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几乎成为标准形象了。 日本军事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通过研究日军的钢盔,专门写了一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 要是中国人想法,一个钢盔么,有什么好研究的?日本人这个民族的特点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比如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人能穿多烫的袜子而不觉得难受,您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可是日本人就真能弄一台微波炉来,让漂亮的女主持人把某演员的一双臭袜子慢慢加热,请他一次一次试穿,直到这兄弟嗷的一声叫起来。 仔细看看青木的《陆军铁帽物语》,里面居然还有不少对当时历史的细节描写,值得一读。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那个屁帘儿,有人说那个“屁帘儿”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属于谣传,真正的作用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虽然寒碜,确是不错的设计。 而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给它带来过不止一次的烦恼。 日军使用钢盔的第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 青木告诉我们,是九一八事变。日军装备钢盔,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此后有装备而一直没有使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因为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什么用场。真正用上,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将军所部的作战。 面对马占山部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一系列激战。这次战斗,日军试验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钢盔的使用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列车,坦克等武器。这也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日军使用来攻击马占山的雷诺NC-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突破战中非常有效,而钢盔也的确减少了日军的伤亡。 马占山坚守昂昂溪之战中,日军在抢救伤员,可以看到他们佩带的钢盔。 但是,日军很快就发现制式的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那就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而最初日军对这种古怪的情况又不会处理,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日兵形容宿营的时候,经常听到头被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攻占齐齐哈尔,日军阵亡三百余人,因为冻伤减员的却几乎达到两千,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这也是装备钢盔后给日军造成的第一个大问题。 日军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浑如伤员
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
那是在武汉会战前期,小悮是来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眼睛里全是血丝,胡子已经多日不刮,显得相貌狰狞。尤其是天气酷热,这位联队长大人上身赤膊,显得颇为凶猛。
眼睛里全是血丝,胡子已经多日不刮,显得相貌狰狞。尤其是天气酷热,这位联队长大人上身赤膊,显得颇为凶猛。 记者的眼光就是和常人不一样,战场上蓄须的军人有独特的魅力,多少年以后,大兴安岭救火,吴长富师长也是因为没刮胡子,被记者当场看中,节目出来后,“大胡子师长“的美名天下传扬。 日本记者显然也是想让饭塚的形象天下美名扬,于是就建议饭塚给他们比划几个Pose,给东京的老乡看看。 被几个记者一捧,饭塚推辞不过,记者们选了附近一个比较符合战场气氛的高地,饭塚拔出指挥刀,又吼又叫,又蹿又跳,记者们的胶卷很快拍完了,大家都很满意。后来从影片效果看,这拍摄效果的确不错,如果饭塚活到战后,可以考虑去演电影。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发生了。 这个高地虽然适合拍摄,却在中国阵地对面,而且,对面高地上就有160师一个哨所。饭塚的“外景地”正在哨兵的视线之内。 视线内也就罢了,视线内的目标太多,中国哨兵也未必注意得到。 但是日本记者为了表现效果,给饭塚扣上了一顶钢盔! 当时日军钢盔的涂漆有些问题,华中正是炎热季节,长期暴晒,偶尔又是一场大雨,使用久了,钢盔的绿漆剥落,露出钢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于是,中国哨兵就发现远处有一个灯泡似的东西在那里又吼又叫,又蹿又跳,定睛细看 -- 哦,是个鬼子阿! 看见是看见了,中国兵也没什么办法,距离太远,中国军队手里没炮,汉阳造又够不着,几个哨兵看着饭塚表演,越看越别扭,弟兄们一致认为,这鬼子太出风头了,得教训教训他。 要说饭塚真是死催的,你堂堂联队长上前线又蹦又跳这么刺激弟兄们干吗? 我说也是活该,饭塚就算这次不死在国军手里,下次也会踩上八路的地雷,您看他这名儿起的 -- “犯中国我狼”啊! 叫这名字再让他囫囵回去,这就太欺我中华无人了。 那哨兵班长看着鬼子耍酷正又运气又没辙的时候,忽然眼前一亮。 &
记者的眼光就是和常人不一样,战场上蓄须的军人有独特的魅力,多少年以后,大兴安岭救火,吴长富师长也是因为没刮胡子,被记者当场看中,节目出来后,“大胡子师长“的美名天下传扬。钢盔里垫衬棉布的日军。 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 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 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红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红星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钢盔前面的红星,这方面中国军队的钢盔涂饰就好一些,是将军徽漆在侧面的,所以没有出和日军一样的问题。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 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 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 那是在武汉会战前期,小悮是来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
眼睛里全是血丝,胡子已经多日不刮,显得相貌狰狞。尤其是天气酷热,这位联队长大人上身赤膊,显得颇为凶猛。 记者的眼光就是和常人不一样,战场上蓄须的军人有独特的魅力,多少年以后,大兴安岭救火,吴长富师长也是因为没刮胡子,被记者当场看中,节目出来后,“大胡子师长“的美名天下传扬。 日本记者显然也是想让饭塚的形象天下美名扬,于是就建议饭塚给他们比划几个Pose,给东京的老乡看看。 被几个记者一捧,饭塚推辞不过,记者们选了附近一个比较符合战场气氛的高地,饭塚拔出指挥刀,又吼又叫,又蹿又跳,记者们的胶卷很快拍完了,大家都很满意。后来从影片效果看,这拍摄效果的确不错,如果饭塚活到战后,可以考虑去演电影。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发生了。 这个高地虽然适合拍摄,却在中国阵地对面,而且,对面高地上就有160师一个哨所。饭塚的“外景地”正在哨兵的视线之内。 视线内也就罢了,视线内的目标太多,中国哨兵也未必注意得到。 但是日本记者为了表现效果,给饭塚扣上了一顶钢盔! 当时日军钢盔的涂漆有些问题,华中正是炎热季节,长期暴晒,偶尔又是一场大雨,使用久了,钢盔的绿漆剥落,露出钢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于是,中国哨兵就发现远处有一个灯泡似的东西在那里又吼又叫,又蹿又跳,定睛细看 -- 哦,是个鬼子阿! 看见是看见了,中国兵也没什么办法,距离太远,中国军队手里没炮,汉阳造又够不着,几个哨兵看着饭塚表演,越看越别扭,弟兄们一致认为,这鬼子太出风头了,得教训教训他。 要说饭塚真是死催的,你堂堂联队长上前线又蹦又跳这么刺激弟兄们干吗? 我说也是活该,饭塚就算这次不死在国军手里,下次也会踩上八路的地雷,您看他这名儿起的 -- “犯中国我狼”啊! 叫这名字再让他囫囵回去,这就太欺我中华无人了。 那哨兵班长看着鬼子耍酷正又运气又没辙的时候,忽然眼前一亮。 日本记者显然也是想让饭塚的形象天下美名扬,于是就建议饭塚给他们比划几个Pose,给东京的老乡看看。钢盔里垫衬棉布的日军。 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 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 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红星星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红星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 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钢盔前面的红星,这方面中国军队的钢盔涂饰就好一些,是将军徽漆在侧面的,所以没有出和日军一样的问题。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 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 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 那是在武汉会战前期,小悮是来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
被几个记者一捧,饭塚推辞不过,记者们选了附近一个比较符合战场气氛的高地,饭塚拔出指挥刀,又吼又叫,又蹿又跳,记者们的胶卷很快拍完了,大家都很满意。后来从影片效果看,这拍摄效果的确不错,如果饭塚活到战后,可以考虑去演电影。
& 钢盔里垫衬棉布的日军。 诺门坎之战,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 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很大的红色星星,这是日军的标志。 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 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42钢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