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对妙祥法师的采访:出家成佛比在家成佛有多少优点

妙祥法师:如法受持八关斋戒,修习梵行--学佛网
妙祥法师:如法受持八关斋戒,修习梵行
& 19:47:00&&&nbsp
热度:1608 &&
  妙祥法师:吉祥经讲记  上妙下祥法师讲述:在家居士不能全部断淫,可以受持八关斋戒,学习梵行。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制定的类似于出家的戒律和斋法。因为世间之人多受家庭纷扰,既有妻子儿女的纠缠,又要不断地谋生,俗务忙碌,无暇修行,即使学佛以后也无法如出家人一样修出世之法。为此,佛慈悲而开方便法门,使向往出世间的生活而又无法实现的人也有机会来过出世的生活,种植出世的善根,以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而种出世正因,也被称为一日一夜出家法。因为此和沙弥十戒相比,只少了一条“不得蓄金银宝物戒”。  这个八关斋戒是我们居士的一个法宝,是修行梵行很好的一个途径,所以八关斋戒是很重要的。这个问题在菩萨戒还有其他戒律都讲到,要受持这个戒,将来一定要受持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在中国的受持情况不算理想,这几年,八关斋戒逐渐地起来了,有很多的大德在给居士授八关斋戒,使大家有机会修行梵行。  八关斋戒有很多的要求,主要的,这里一共九条,其中有一条合并了,所以称为“八”。八关斋戒,以斋为主,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它和沙弥戒相比,只少了一条:不得蓄金银宝物戒。以前咱们也跟出家人说过:如果你要摸钱,你做居士就可以了。你看,八关斋戒都得守这几条,你要是再摸钱,你不就是居士吗?就是居士。所以说,它只少了一条。  八关斋戒是学习出家人戒律最好的一个方法。这是佛亲口所说,法王说的,法王定的,那就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你必须这么做。而且只能称八关斋戒,这里和“短期出家”没有关系。短期出家――佛没有规定,没有规定是不允许存在的。说居士出一天一夜的家,那本身就是混淆僧相,而且同时也违犯了佛的戒律,是不允许存在的。  八关斋戒制断一切淫欲,不论是与妻子的正淫,还是与妻子以外的邪淫。妻子以外者是什么呢?不是妻子,而是小二、小三什么的;也包括跟妻子,不是淫欲的部位而行淫欲了,都属于邪淫,这都属于犯戒。此戒相对五戒来说,最主要的是断淫和斋法。八关斋戒高明就在这儿呢,淫欲是生死的正因,饮食是什么呢?是生死的助因。就是说淫欲从哪儿来?从食物上就起到助因的作用。  过去有一个人,我问他:“有些人不能修梵行,而且老犯错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包括一些同性恋。”他给我回答得很简单――我也没想到,我说怎么样能看出这样的人呢?他就说了几个字,他说:“你看吃三顿饭的就是。”他说吃三顿饭的就是。吃三顿饭怎么能是呢?一看佛经讲了,饮食是助因,很容易导致这方面犯错误。  所以佛非常伟大,制定了僧人应该常乞食、日中一食――不是饥饿疗法,有的说你们日中一食就为省粮啊?你们没有吃的啊?要实在没有吃的,我们给你送点儿。他不知道日中一食正是为了:一个是断贪欲;再一个断淫欲。所以说不能日中一食,想能够顺利地断掉贪欲,太难了!  佛又讲了,早食为生天因,就是说你早晨吃、中午吃,由于饮食的作用,会导致你生天,种下生天的因。当然这是光从饮食上来讲。如果你是日中一食,是成佛的因,日中一食是成佛的因。如果你下午食,就是畜生因,堕落畜生里去了。如果晚上再吃,就是饿鬼因。不光是贪恋食物,也说明淫欲心大和小的问题,所以饮食它起到了助因的作用,是生死的助因。淫欲和饮食都是生死的因,八关斋戒将此二缘全部远离和断除,所以功德非常殊胜,能种出世善因,关闭生死之门。  所以在家居士别小瞧了饮食,也别说“出家人就是吃苦啊,没事找苦吃,一天就吃一顿饭,看他们瘦的”。有时我就反问:“你看我原先吃三顿饭也这么胖,现在吃一顿饭我还这么胖。”我这话不知说了多少遍了。我真想把原先三顿饭的照片和现在照片给他看看,叫他知道知道,一天一顿饭和胖瘦没有什么关系,就瘦一点也无所谓,但是确实对断淫欲能起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作用。所以你不把助因断了,你的正因怎么断呢,是不是?你把助因断了,正因就好断了。  我们想断淫欲,首先饮食这块儿就应该断,不能全断,最起码早晨和中午吃还可以。关闭生死之门。所以八关斋戒非常殊胜,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学习梵行,而且能够远离世俗的这种恶习。因为恶习是什么?如瀑流。什么叫瀑流呢?就是山上淌水像瀑布似的,你看瀑布往下一淌那个劲儿非常大。如果你要站在大瀑布底下,一下就冲跑了;或是大洪流,发洪水了,房屋、树木啊,一卷就走了。所以断除习性如断流,它不好断。我们在世间太难断了,就你满心想断,都不知道怎么断。佛就给我们开了一个方便门,八关斋戒让我们去断除淫欲,也就是学习梵行。  “梵”为清净的意思,断淫欲之法称为梵行,也叫净行。如授八关斋戒词中说:“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此“净行”主要指断除淫欲,彻底断除淫欲则可以了脱生死,如证得四果阿罗汉后,称为所作已办、梵行已立。所以想证果,不断淫欲是不可能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及图片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或图片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妙祥法师开示问答:有人说,身布施的功德大,有的居士每天在寺院干活,但是念经的时间相对少了…  这种说法啊,身布施和我们的心布施都要做。佛讲布施等六度。特别是在末法时期,有一种人说“你不要到寺院去了,应该在家好好修行。到寺院去会造很多的业,另外可能寺院如何如何。”这些说法,就阻挡了居士进入寺院去护持三宝。  我们知道,我们皈依的时候是皈依佛、皈依法,还有一个叫皈依僧。现在末法时期,佛不住世,我们知道有法,但谁在住世呢?由僧来住世。僧是说法主、坐禅主,也是我们众生的教化主和我们皈依处。僧宝的存在,它关系到整个佛法的存在,如果僧宝不存在,三皈依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说僧宝对我们太重要了,我们每一天都应该礼拜僧,或是经常地要礼拜僧。一个是在家庭礼拜,更主要的,千里之内如果有僧,你必须亲自去礼拜。如果你不去礼拜,那就增长了慢心。应该是到寺院去礼拜僧,去护持佛法,这是我们做居士的责任。  如果我们不到寺院去礼拜,而且对僧,包括僧团也不进行护持。实际上从某个角度,你的三皈依已经破了一个了,成为两皈依。就皈依佛、皈依法,没有皈依僧,成了二宝弟子。二宝弟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你的三皈依戒体就很容易失掉了,也失掉了三皈依的利益。  我们应该常去拜僧。拜僧有几种方式:一个是礼拜;另外要护持佛法,或是去帮助寺院干一点活,做一点事情。目的不是寺院有活,需要我们做,而是需要我们护持三宝那个心,使我们时时提起正念,给自己种下了来生出家之因,也就是种下成佛之因,这是正确的。当然了,有些人在寺院里要干涉寺院的活动,或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那是不允许的。必须听从僧人的教化,这是正确的。  关于念经的时间少了,念经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经是为了三皈依,那我们在寺院干活是不是三皈依呢?同样也是三皈依,是身体力行去三皈依,它更有实际意义。因为我们有身,有身就苦,它是我们障道的因缘,你必须要克服这个障道的因缘。我们到寺院去干活,以身去行三皈依,更有它的实际意义,对我们修行更真实。  所以我们应知道,诵经是对的,到寺院干活也是对的,因为它们是平等的。我们的心如果对三宝供养虔诚了,你对经所讲的深刻的意义也就明白了,你也就能开悟,也就能了脱生死。  如果在家诵经而不护持寺院,你本身就在诽谤佛法,已经在谤僧,说:“寺院我不用去了,我不用拜那些和尚,我诵经比啥都重要。”实际上你无形中已经在谤佛法了,很难在诵经的时候得到利益,因为你那个心与佛法不相应。我们必须到寺院,要礼敬三宝,这样与佛法相应,又能护持三宝。这样三宝才能救你。所以说对三宝不能有排斥心,这个应该明白。  返回目录  佛教导航 - /...6/.html -
楼主发言:1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一派胡言
  行脚途中-  3.“这里的僧人持金钱戒律、日一餐,是不是标新立异?”师答:“戒律有明确规定,不让收某某之类的供养,就是不捉金钱戒律。日一餐,也是戒律规定的。不是什么标新立异,我们要坚持的就是佛陀戒律。不守戒律,就是魔。只有魔不喜欢佛陀戒律,来任意的破坏!这也是,目前曲别是否是真正修行人的标准。他说的法再好,不守戒律,魔头一个、、、吃得越多烦恼越多、妄想也多,很多疾病都是饮食上来的。你吃多了还能够打坐吗?呵呵,怎么样,感觉到了吗”。-  4.在大悲寺看不到盆子里面有动物的图案,问原因,师答:“一切众生我之父母,怎能够不尊重”。大悲寺用的鼓,僧人把原先动物的皮,拿掉埋入土中。在点点滴滴中,都能体验戒律、慈悲心的存在。为什么要如此,僧说:“以戒律为师,不是在嘴上,而是在行动上。不守戒律就是魔,只有魔不遵守佛陀的戒律,来破坏......”  佛缘网站 - bbs.foyuan.net/...cle-.html -
  如果在家诵经而不护持寺院,你本身就在诽谤佛法,已经在谤僧,说:“寺院我不用去了,我不用拜那些和尚,我诵经比啥都重要。”实际上你无形中已经在谤佛法了,很难在诵经的时候得到利益,因为你那个心与佛法不相应。我们必须到寺院,要礼敬三宝,这样与佛法相应,又能护持三宝。这样三宝才能救你。所以说对三宝不能有排斥心,这个应该明白。  =======================================================  看到了没?妙祥大师说在家诵经学佛的,你们已经在诽谤佛法诽谤僧了,若想学佛必须得到寺院护持三宝,否则你什么利益都得不到,而且三宝还不救你,这意思就是学佛不到庙里拜码头,出点力,捐点钱,那都是白学,啥都学不到,我妙祥可以演三宝,但你们必须得当真...
  你说网上为大悲寺护法的人,你们不在大悲寺呆着可是谤法谤僧哟,去了大悲寺可不能上网,不然就是破戒哟,你们说,你们应该去大悲寺好呢还是不去好哩?
  ........我们知道,我们皈依的时候是皈依佛、皈依法,还有一个叫皈依僧。现在末法时期,佛不住世,我们知道有法,但谁在住世呢?由僧来住世。僧是说法主、坐禅主,也是我们众生的教化主和我们皈依处。僧宝的存在,它关系到整个佛法的存在,如果僧宝不存在,三皈依也就不存在了..............  ----------------------------------------  大悲寺代表佛教,不皈依大悲寺的人,不能三皈依..............
  妙祥法师对金钱戒的开示(在大悲寺斋堂2005年7月1日)  目录  问题1:对于金钱戒,末学认为在心地上是应该严格持,不贪著金钱,不依赖金钱;而在事相上可以因时因地做权宜变通。如果能有众居士护持和供养,能真实做到不摸金钱是再好不过的;如果是供养不足,物质不具,不摸金钱不足以生存的情况下,利用一下金钱来修道又何妨呢?只要在心地上真正地不执著金钱,只是在非常时刻把金钱作为延续肉身的生命进而更好修行的手段,我想是不违佛意的。  来源:百度文库
  妙祥法师对金钱戒的开示(在大悲寺斋堂2005年7月1日)  目录  问题1:对于金钱戒,末学认为在心地上是应该严格持,不贪著金钱,不依赖金钱;而在事相上可以因时因地做权宜变通。如果能有众居士护持和供养,能真实做到不摸金钱是再好不过的;如果是供养不足,物质不具,不摸金钱不足以生存的情况下,利用一下金钱来修道又何妨呢?只要在心地上真正地不执著金钱,只是在非常时刻把金钱作为延续肉身的生命进而更好修行的手段,我想是不违佛意的。  问题2:经书上讲,金银、琉璃等七宝供养,在古代,金银常常是指的货币,可以完全行使货币的职能;在更古一点的时代,车渠也被当过货币,可以直接易货,说白了,也相当我们今天的金钱。如果现在的货币金钱主要形式是纸币,最早出现于宋朝,当时叫交子,也就是说,在宋前使用的金钱是金子、银子、铜板,既然不可以金钱直接供养,为什么经里常说金银、琉璃七宝供养?僧人是不捉金钱戒是不错的,但在家人可以净财供养也没有什么不可。  问题3:僧人不持金钱戒却非要用以持金钱戒的标准去要求,好象不太合适吧。  问题4:出家为僧本就是吃十方供养,持戒正念正行,自然受人尊敬,也自然有人供养,供养一袋米和一百块钱个人感觉意义是一样的,最起码所发的心是一样的,不要再刻意执著在金钱上,是不是这样。  问题5:请问供养贫困觉姆金钱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呢?其中五明佛学院收款的是堪布索达吉大师,我汇钱过去如法吗?  问题6:弘一大师说过,沙弥戒诸位知道了,此乃正戒,共十条,其中九条同八条。另加手不捉钱宝一条,合而为十。手不捉钱宝这条常人不明白,听了皆怕。不知此不捉钱宝是易持之戒。戒律中有方便方法,叫说净,经过说净仪式后,可照样自己捉持。最为繁难者是正戒十条外,于比丘戒亦应学习,犯者结罪。我初出家不晓得,后来学律才知道。这样看起来,持沙弥戒亦是不容易的事;对于上面的说法,师父能否解释下?  05年7月1日,大连居士包车前往海城大悲寺。在念佛堂,妙祥和尚为大家做了开示,现场解答问题。  (在大悲寺客堂)  居士:我们大连的居士去年送某某来听师父开示啊,来到这儿,至今印象非常深,受益匪浅,这次来大家也有这么个愿望就是……(这段声音太小,听不清楚,大意是问修行不进步。)  妙祥法师:这个就是和佛法说的理事无碍不一样,它完全是两回事。我们有时候就是把这个理做为我们佛说的理,这就是产生一个叫法执,已经成为法执,做为理障,反而把我们障住了,你修都修不进去了。你比如说,我看了一本经书,我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他以为我明白了,就是叫明白了,所以说这个就是理障,你反而还不如不明白。所以,你再修就修不进去了。等你说,我明白了。比如你知道杯是喝水的,完了!你就是知道了杯子只能喝水,不能吃饭,干别的也不行,你说这个挖土也不行,掏灰也不行,只能去干吗,去喝水去。  斋堂开示)  妙祥法师:大家坐!来了多少居士?  众人:60多人。  妙祥法师:今天,大家来了很多居士,大部分都是从大连过来的。大家到这来,是要对寺院进行了解,在佛法上探讨一下。就为了抓紧时间,我就直截了当地讲,大家就直截了当地提问题,这样的话比较有针对性。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人提问题呢,我给大家解答,这样的话就是大家都能听一听。  问题1:对于金钱戒,末学认为在心地上是应该严格持,不贪著金钱,不依赖金钱;而在事相上可以因时因地做权宜变通。如果能有众居士护持和供养,能真实做到不摸金钱是再好不过的;如果是供养不足,物质不具,不摸金钱不足以生存的情况下,利用一下金钱来修道又何妨呢?只要在心地上真正地不执著金钱,只是在非常时刻把金钱作为延续肉身的生命进而更好修行的手段,我想是不违佛意的。  妙祥法师: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解答一下。  钱戒,从佛有了僧团开始,僧团就不摸金钱;这个金钱戒它是对僧人而言。什么叫金钱戒呢?就是不允许僧人去储备金钱、和手持金钱、和摸金钱,这都不允许。因为曾经波斯王(可能),在世间对僧人用金钱的问题有了疑问,疑问以后,就亲自问佛……说你看有摸金钱的僧人,有不摸金钱的僧人。佛就给做了回答,佛说:僧人是不允许捉持金钱的,如果在末法时期有人手持金钱而自称我的弟子,当知决非我的弟子。佛当时就把这条戒律给定下来了,就是僧人绝对不允许摸金钱。所以说佛在世时候就不允许僧人摸金钱。僧团在正法时期有很多人证道;证道的结果都和严持不摸金钱戒有关。所以金钱戒对学佛来讲,对僧人来讲,是一条生命。  特别是过了一百年以后,佛走了以后,佛涅磐以后一百年。那时候僧团又出现了变化,有摸金钱的,有不摸金钱的,甚至有用钵去乞金钱。这时候有个罗汉成天去劝阻这件事情,这个僧团不听,并已做了羯摩。最后罗汉就招集了七百罗汉来结集这个戒律,最后做了十项的判决,判决的结果之一就是说手捉金钱不是佛法。  为什么这条戒律能跟大家讲?因为佛,特别对这条戒律,必须让俗人要知道。就是白衣要知道,要居士知道,好护持佛法的戒律。因为多少年来在中国,这条戒律一直没有真正的行持下去,虽然过去祖师大德确实有过,但终归很少数。在泰国现在的僧人还是持这条戒律,不允许手捉金钱。  所以说金钱,是佛制。是不允许摸去的,这里面没有什么疑问。但是在中国来讲,因为对这条戒律,有的人认为是有开缘的,在特殊情况可以摸。这个问题由于我们没有学戒律,或理解不通。我的理解就是,做为僧人宁死不要摸,死也不要摸。  虽然金钱,能活命,但也不要碰。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你修道就要严持戒律。什么叫严持戒律?只要是我们认为这条戒律是佛的戒律,可以成佛,我们就应该用生命来护持,所以说每条戒律都要准备要付出自己的生命,这样持戒律才能把握住自己。  否则的话,因为违缘有很多,都是和你的生命有关。那我们这个和生命有关,割了;下一个还和生命有关,那我们又割了。最后,戒律就剩下寥寥无几了,恐怕就是做个僧人来讲都很难。  如果没有居士护持,我们不捉金钱能不能生存下去?我的体会:而且生存得更好,更自在。另外,我以前给大家讲过,在五台山时侯我要回东北,有个老师父就要给钱,我不要。她说:“给你过河钱,遇到强盗时你把钱给他,他就放你一条命。”我说我不要,我说我宁可舍了这个命,我也不摸这个金钱。后来这个老师父就进一步说:“如果佛给你要不要?”我说佛给我也不要。说完我就走了。后来听说这老师父给我念五百声佛号,给我们两人回向。  这一道我们也没遇到强盗,可能是,一个是不摸金钱的关系,另外再一个是老师父的回向,这种加持力没遇到这个强盗。不但没遇到强盗,而且感受了不摸金钱的好处。过去他们讲啊,五台山周围的人不好,对出家人他不会照顾你,乞食生活他不会给你饭吃,说你在这个范围是不行的,你乞食得离开五台山才能乞到食物。当我下山的时候,走到北台往下走,还没到底下,当然那时侯没有居家乞食。等到底下,走不远就有山西人来问我们,说:“师父,你坐不坐车下山,我用车拉你。”就是无条件,他用车来拉你,要送我们,好象他知道我们没有钱似的,想用车送我们。我们说不坐,要行脚走。这段时间就过去了,因为我们也不认识,是不是?等再走不远的时候,又有车来,车上服务员喊:“师父你上车吧!”。我说我们不上车,他说:“我们不跟你要钱!”我们也没跟他讲我们没有钱,也没跟他说我们持金钱戒,他就说:“我不跟你要钱,你就上车吧!”我们没有上,就是一连问了两三次,汽车边走边问,恋恋不舍,非要劝你上车,要拉我们。
  [[接上]]  不摸金钱,它有一个感应。你只要不摸金钱那就是佛的弟子,所以说,所有的众生都愿意帮你,用不着你为金钱去操心去。你拿着钱,他可能还不拉你,是不是啊?弄不好他还跟你多要点,或说点闲话;就算他拉你,但是你也不如他主动让你上车,又不要金钱。你说这有多好!是不是?这是从五台山刚下来的第一天,就有一个不要金钱的考验。那时我和另外一个师父,我们两个人走,也没有居士护持。  谁来护持,不一定说跟前有人,给你拿钱护持那就叫护持。你不摸金钱,所有天下的居士和所有的众生他都护持你,因为这个法界是无相的。如果你的心,如果又想摸又想不摸,我想就不会有这种效果。如果你真想不摸,用命,舍命也不摸金钱,肯定佛菩萨会加持你。  还有一个说供养不足。我在本溪闭关时间,那时是不摸金钱。在闭关期间从来没有缺少过一顿吃的,缺过烧的。而且吃的东西,粉条都堆一大堆,吃不了。再有个十个八个闭关都够用,它不缺。关键是我们心里放不下金钱,你真放下,所有的居士都能去供养你,不存在供养不足。  最好让事实来讲话,“不摸金钱不足以生存”,实际上我们是想生存在世间里,还是想生活在佛法里。如果我们生在世间里,那确实需要金钱维持一下生活,需要买菜、买盐、看病等等的事情;如果我们要想生长在佛法里,佛法的戒律就是不摸金钱,不摸金钱就是我们的粮食,就是我们需要的一切的甘露,就是我们的生命。所以说,我们应该生存在戒律之中。如果生存在戒律之中,那我们肉体生存是不是会受到障碍?我刚才讲了那两个例子,是不可能的。而且就是在特殊情况下,就是它更具备不摸金钱的大利益。  比如说,某年行脚,走到离大悲寺最近的一个地方,博洛堡。博洛堡是我们原先乞食的地方,有一个感人的事情。我去乞食的时候,一个信士在院里种地,收拾院里,一个老者。他看到出家人来了,马上在兜里掏出钱来。我说出家人不要钱,他一听说不要钱当时就楞住了,非常直地瞅我,瞅了一会,告诉家里人:“你赶紧给盛饭,多给盛一点。”他女儿喊:“不给他。”她说不给,说完了回头。老者就非常坚定的口气:“多给些,多给些!”最后盛出一碗小豆干饭,我还记得很清楚,这个小豆干饭非常甜,味道也不一样。  不摸金钱,众生才会更真心地护持你,同时它这个饭质量也有改变。吃了以后非常清凉,非常清凉。  我们从五台山走,吃饭在哪吃呢?在村口,北风吹着,那外面的河都冻冰了。小北风吹着非常的冷,乞来饭有很多都是凉的。有时候没有菜,都是凉饭,凉米这些东西。往嘴、往肚子里一放,但是没有病,也没有说吃完饭了肚子疼,或难受,没有这种现象。  原先,在我的思维中有过恐怕担心。备不住啊,也许要生病。每天着凉风吃饭,你说能好吗?是不是?不但没有病,而且这个饭吃得也非常好,更主要的就是说能把佛法能带给这些信众,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僧人,什么是佛的戒律,怎么来对待人  不光僧人应该不摸金钱,在家的居士过一般生活也要远离这个(不要过分贪着金钱)。它是一种毒药。为什么说是一种毒药?因为我在闭关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尼曾经供养金钱。我不要金钱,她拿走以后,我的头,疼了一天一宿吧。大约是一天一夜这个时间,这个疼起来是,非常持续地疼,而很缓慢,又恶心。也没有办法,后来坚持到第二天早晨,早晨打坐也好啊,或者休息缓解一下,它应该缓解,但是还是不行。我看她拿金钱,而且拒绝她拿金钱,这一念我头就疼。后来也没有办法,来就到卫生间,卫生间这种臭气突然进入这个鼻孔以后,这个头疼马上就缓解了,马上就没了,就像着了火,浇了一盆水,马上就熄灭了。  因为学中医的知道,有那么一个药方,如果一个要喝了砒霜,古代救人的时候要灌金汁,也叫金肢,金银的金,肢体的肢。用这个金汁来治这个砒霜,什么是金汁?就是粪便。这个粪便能解除人砒霜的毒。  通过这个我们知道了,金钱是和砒霜是一样的,也得需要金汁来解救。因为它的毒性太大了,能把人…….砒霜能把人的身体能夺走,这个金钱能把慧命夺走,而且都要靠金汁来解决。所以说金汁虽然很臭,但是远远比金钱要香的多。实际上金钱比这个更臭,它的害处更大,只不过人们对它已经不了解,麻痹了,不再认识了。所以说,不摸金钱在修道上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作为一个出家人,再去摸金钱,在道业上确实影响非常大。  在特殊情况,利用一下把金钱延续肉体生命是更好修持的一种手段。这种说法表面听来很有道理,是一种方便。我们知道佛在世的时候,有两个比丘去见佛,一个是持戒,一个是喝了水里的虫,他为了见佛喝了;另一个为了护持佛的戒律,不肯喝宁可渴死也护持戒律,最后两人,一个死了一个活着。活着的人见佛的时候,佛就说你见我就如同没见,因为你不能持我戒,所以你见我就等于没见;那个因不喝水,持我戒而死的人比你早来了。当时就升天,后来来到佛所,听佛讲法当时就证到果位了,证了罗汉果。所以我们知道严持戒律最后的结果是成佛。我们知道南传佛教很多的例子都是为一条小戒而严持不犯,最后证到罗汉果。过去还有一条戒律叫草系比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群强盗看到比丘后都把衣服都抢走了,抢走了本来要杀他们,但是有个人就说了,这些僧人,他不破杀草戒,你不必杀他,你用草把他捆起来就结了,他就不敢把这个草绳这个草给挣断了,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跑得很远。因为他持那条戒律保了一条生命。同时,又护持了佛的戒律。第二天遇到了国王把他们解救了,这个故事就叫草系比丘。而且这些人都是很难得的,而在这个问题上证道的人就太多了。所以说我们想成就,你想真正的修行,就不要考虑生命问题,要考虑佛的戒律,戒律是第一的。
  [[接上]]  我们出家人应该随时随地要用生命去换取戒律,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当然了,不是说生命就不管了,不是这个意思。要是在戒律和生命的条件下,我们应该要的是戒律,我是这么想的,只要有戒律存在,我们的慧命就存在。有的时候我们为了身体,身体存在,慧命没了。因为人生很短,另外我们说人生百十来年,天上一天就顶我们五个人生或是六个人生,所以就没有什么意义。人活着不能为了吃穿、生儿育女;应该为了佛法解脱,不能老活在虚妄里。我想如果为了延续生命去摸金钱,他就是违犯佛法。只有说是为了佛的戒律,宁舍生命他不肯违犯佛法。所以,我们严格持戒就得这么做,何况这条戒律对我们修行人太重要太重要!  问题2:经书上讲,金银、琉璃等七宝供养,在古代,金银常常是指的货币,可以完全行使货币的职能;在更古一点的时代,车渠也被当过货币,可以直接易货,说白了,也相当我们今天的金钱。如果现在的货币金钱主要形式是纸币,最早出现于宋朝,当时叫交子,也就是说,在宋前使用的金钱是金子、银子、铜板,既然不可以金钱直接供养,为什么经里常说金银、琉璃七宝供养?僧人是不捉金钱戒是不错的,但在家人可以净财供养也没有什么不可。  妙祥法师:他讲了一个金钱供养的问题。  有两个方面,作为居士来讲,就是必须要供养僧人,如果不供养僧人是一种过失。不光是物质的供养,等等。同时也是从金钱上,要去布施要舍去,舍去金钱。但僧人又不允许摸金钱,这个佛讲法是不是矛盾呢?不是矛盾。为什么不是矛盾?佛两个问题同时讲了一个问题。就是金钱是有毒,是有害的,是毒害我们生命的,居士应该远离金钱。不是佛和僧人需要金钱, 是让居士知道应该远离金钱,居士远离金钱不要再贪着。不是说供养金钱,你不要僧人要;僧人更不能要,僧人首先做出榜样不要金钱。而在这种条件下,居士采取了各种方式去供养,这个供养就是给自己在培养福田,也就是远离贪欲。  “在家人以净财供养”:什么是净财?就是能够远离贪心,远离金钱,而且又能是护持佛的戒律,这才清净,这样的供养才为真正的供养,所以说在家人一定要懂得净财供养,这个净财供养必须有说净,等等,来说明白,来护持佛的戒律,使佛的戒律更加清净,没有疑惑,不会遭众人的讥嫌,这才可以。这里面还有很多的说法,这里就不讲了。  问题3:僧人不持金钱戒却非要用以持金钱戒的标准去要求,好象不太合适吧。  妙祥法师:这个不是我们要求的,是佛要求的。我们没要求僧人,我也没要求别人,别人也没法去要求谁。持不持金钱戒,这是个僧人标准,而且是佛所制定的。你说,佛制定的戒律都不合适的话,那谁制定的戒律合适?是不是?那就是摸金钱合适,这就不太象话了,是吧?所以,我们有不能持这条戒的,慢慢在改,慢慢在努力。但不能说这条戒律不合适,这个说法不正确。  问题4:出家为僧本就是吃十方供养,持戒正念正行,自然受人尊敬,也自然有人供养,供养一袋米和一百块钱个人感觉意义是一样的,最起码所发的心是一样的,不要再刻意执著在金钱上,是不是这样。  妙祥法师:僧人,出家为僧,吃十方的供养。他所谓的吃十方供养,就是用自己的修持来换取供养。因为他要做为一个清净的福田僧,否则的话就欠了,就欠帐了。  如果一个清净的福田僧,他必然不会摸金钱的。对金钱远离了,这才能存在持戒正念正行。如果要摸了金钱就没有意义,而且我们这个清净福田僧是否还能成立,这成了疑问。  佛不讲吗?手摸金钱非我弟子,既不是佛的弟子,怎么样给人种福田?但是一袋米和一百块钱,虽然在生活中,用钱可以买到米。但有时候,没有钱也可以买到米,它并不是一种。而且,它经过买米后,是供养吃用这方面,和供养金钱意义就不一样了。  首先是佛早就告诉我们不允许摸金钱,法王有命令我们必须要遵守;而且钱的害处要比米的供养大的多,米可以得到清净。这个钱,对僧人来讲还有破坏作用。所以,钱僧人是不能摸的。  “而且不要刻意执著金钱上”:不是刻意执著,因为持戒不是执著,执著不是持戒。如果把戒律看成是执著,那就是错误的。发心是不是一样?有的发心确实一样,我们好心必须办出好的结果。有人想往北京走,这是好心;但是你要南辕北辙的话,虽然付出了很大的辛苦,有时候可能得到的结果并不是那么理想。所以我们发心确实好,但是同样还要考虑护持僧团这部分。这个大家应该明白,我们应该护持金钱戒,这是很重要的。  第二次结集,七百罗汉同时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就是手捉金钱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它是世间法,这个已经没有疑问。所以大家应该清楚,有人在反复强调这个问题,无非是对金钱放不下。为什么对金钱放不下?他以为有了金钱更为方便,他不知道有很多方便是,没有金钱才是真正的方便!有了金钱反而不方便。  你比如说,你兜里揣着金钱,跟人谈话期间,最少得防备别人对你有想法,是不是?不是要你兜里钱啊,就是想跟你借钱等等;或者准备要偷你的钱;或是你想要别人钱,所以心都不清净了。如果不摸金钱,你给都不要,你有钱和没钱和他没有关系,互相谈话之间它就特别的清净,能够说说心里话了,互相语言也比较直接。你出外办事那就更直接了,虽然没有金钱,走到哪,谁也不会找你麻烦的,最起码小偷不找你了,一看我穿得破,又没有钱,小偷早走了,怕你跟他要饭吃,是不是?他躲你老远。要饭的也不会找你,谁也不会找你。另外睡觉你也用不着关门;走哪也不用防备左右的人是不是有什么目的,脑子老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所以说就没有意思,本来活着应该自在,何必叫一个金钱束缚。
  [[接上]]  特别是现在的世界,战争更多,他们目的是什么?都是为了金钱,战争是为了金钱才打仗的。所以说金钱是万恶之源,有了金钱就有了罪恶。金钱不是什么好东西,大家应该清楚。  说居士发心供养一袋米,是他做布施,是布施三宝;如果给一百块钱,这样的话,他的发心是对的。但是,它失去了护持三宝的作用,不应该直接金钱供养僧人。他可以托付那个居士去买一袋米,或是买两块砖,这是他的责任,这样的话,僧人又解决护持戒律的问题,居士也解决一个供养问题,这都很好啊,所以应该远离金钱。  问题5:请问供养贫困觉姆金钱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呢?其中五明佛学院收款的是堪布索达吉大师,我汇钱过去如法吗?  妙祥法师:我就知道,佛的戒律规定了僧人不摸金钱。确实有这条戒律,我坚决的遵守。至于你们怎么做,他们怎么做,那是他们的问题。但是要问我,我说,你不如问问法师,问问索达吉堪布你们现在需要些什么。比如说,他就需要米或是需要一件布,一个是这个东西,一是护持佛法。另外也就免得给僧人创造了麻烦。又护持了佛的戒律,这比较好。  最近也有人给我们汇钱,很麻烦。每次都要写个退款条,写个退款条退回去,还做个说明,两下不值,所以说最好不要金钱这种供养。最近可能有个大连或是瓦房店居士要供养做超拔,说:“师父,做超拔我想你挺辛苦的,我想供养你十块钱。”还是多钱?我说你千万不要供养钱,供养钱我们也得给你们退回去。他说:“不行,你们太辛苦了,我一定要供养、、、”电话来回地打好几次。这个很麻烦啊,所以说,做为居士来讲一定要护持僧人的戒律。  问题6:弘一大师说过,沙弥戒诸位知道了,此乃正戒,共十条,其中九条同八条。另加手不捉钱宝一条,合而为十。手不捉钱宝这条常人不明白,听了皆怕。不知此不捉钱宝是易持之戒。戒律中有方便方法,叫说净,经过说净仪式后,可照样自己捉持。最为繁难者是正戒十条外,于比丘戒亦应学习,犯者结罪。我初出家不晓得,后来学律才知道。这样看起来,持沙弥戒亦是不容易的事;对于上面的说法,师父能否解释下?  妙祥法师:戒律是这样说的,说净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僧人不摸金钱。而居士他又想供养你衣服,但是他又不能亲自去做,所以说,有个说净。他要找净人,什么是净人?就是常护持三宝的居士叫净人。他跟他说,说你看看,比如说我想供养这里的僧团每人一件衣服,又做不到,因为时间很忙,麻烦你替我做这件事情,他把他的钱财交给他。之后又回到僧人那里,跟僧人说,师父你去就可以得到衣服了,我已经和他(那个居士)说好了。这时候,僧人认为这个供养清净,他才能去要这件衣服,取这件衣服。如果这个人不给,通过六次要不给,需告诉原先供养的那个人说:你这个事你还得处理一下,我去了六次他也没给,还是你们自己处理吧,这就完事了。  所以说,这个说净,有多种方式。但是原则上不管你怎么说,就是不允许僧人摸钱。并不是说,通过我说,你摸就没有问题了,不是这个意思。说净,通过说的情况下,这个金钱不是僧人摸,而是居士来替那个居士来办这件事情,并不是替僧人摸钱,这个必须明确。  不是说让居士来替僧人收钱,这不允许的,而是居士替那个居士办事,来达到了那个居士的愿望,就供养僧人,满足僧人的需要。  这个我说一下,否则的话还属于摸钱,是不是?所以这个问题看法不一样,不光是居士看法不一样,有很多的出家人看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为戒律啊!多少年来它在理解上,在每条之间,每条之间的连接上不。有时候在一条戒律上,有两个事,同时组成这条戒律。不持金钱戒,你想看懂这条戒律,是很难的。如果你要持这条戒,不管谁说,我肯定要持这条戒,这样的话你才能逐渐、逐渐地发现这种奥秘(深刻的理解)。  所以说,说净是不一样的。在北京的时候,有个师父也供养我金钱。我不收金钱,都跪下、说净后,那我也不收。所以说,说净因为清净当受。清净,什么叫清净?不是你直接摸金钱叫清净,是通过交给了,我刚才讲的交给居士,他交给居士,通过居士来达到供养僧人衣服的目的,这为清净。否则,通过给了那个居士,那个居士再给你,那都不是,不算清净。僧人就这条戒律,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不能犯的。  这条戒律容不容易持?实质上,这条戒律最好持。持这条戒律,很多的戒律都能持起来。如果这条戒律破了,有很多的戒律都不能去正确的认识。就像人似的,五个器官,你肝脏有病了,必然会影响到心脏和肾脏;如果肾脏有病了同样也影响心脏和肝脏。所以说,哪个器官都不能让它有病,有一个有病,互有影响,它们都是一体的。  戒律也是这样,如果有一条戒律不能去持,其他的戒律必然会导致,一个不平衡的状态,会造成疾病。而且,你也不能正常运行。所以说,我们想学佛法,又想深深地了解佛法,必须在戒律、在严持戒律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经藏。  什么叫深入经藏?首先你严持戒律才能深入经藏。你没有具备这个深入经藏的法船和工具,你怎么能去深入呢?那什么是它的法船和它深入的工具呢?就是戒律。所以说佛法以戒为基础,为根本;所以说戒定慧首先是戒,后才生定,由定才生慧,这才是三步骤,才是正确的修行方式。  所以说,我们持戒现在已经成为当前最主要的一个问题。你想得到佛法,你要能够持这条戒,那最容易得到佛法,这个为容易。你是为了什么目的,如果你为了生存,为了像世间人一样能够享受,能够自在,能够去方便,那就是金钱可能起的作用更多。如果你为了佛法,能够早日解脱,我的看法,还是只有持这条戒律才是真正的方便,最容易成道的戒律。容易,你往哪容易?要往世间上,那你摸金钱容易。要往佛法,那就是持这条戒律最容易。(完)
  ...............什么叫清净?  不是你直接摸金钱叫清净,是通过交给了,我刚才讲的交给居士,他交给居士,通过居士来达到供养僧人衣服的目的,这为清净。否则,通过给了那个居士,那个居士再给你,那都不是,不算清净。僧人就这条戒律,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不能犯的。
  妙祥法师:他讲了一个金钱供养的问题。  有两个方面,作为居士来讲,就是必须要供养僧人,如果不供养僧人是一种过失。不  光是物质的供养,等等。同时也是从金钱上,要去布施要舍去,舍去金钱。但僧人又不允  许摸金钱,这个佛讲法是不是矛盾呢?不是矛盾。为什么不是矛盾?佛两个问题同时讲了  一个问题。就是金钱是有毒,是有害的,是毒害我们生命的,居士应该远离金钱。不是  佛和僧人需要金钱, 是让居士知道应该远离金钱,居士远离金钱不要再贪着。不是说供  养金钱,你不要僧人要;僧人更不能要,僧人首先做出榜样不要金钱。而在这种条件  下,居士采取了各种方式去供养,这个供养就是给自己在培养福田,也就是远离贪欲。
  这套理论,都给我气乐了。  上来就是各种忽悠,披上佛法的外衣,就能掩饰你卖拐的本质吗?
  顶你,支持楼主!有意思
  @直道白 13楼
14:11:15  ...............什么叫清净?  不是你直接摸金钱叫清净,是通过交给了,我刚才讲的交给居士,他交给居士,通过居士来达到供养僧人衣服的目的,这为清净。否则,通过给了那个居士,那个居士再给你,那都不是,不算清净。僧人就这条戒律,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不能犯的。  -----------------------------  哈哈,这是最高境界,指使他人花钱,一般聪明的贪官都这样干,前些日子,前铁道部刘志军不也指使丁羽新花钱吗,结果还是被法院判决刘志军受贿罪行成立。
  ...............什么叫清净?  不是你直接摸金钱叫清净,是通过交给了 (妙祥的会计),我刚才讲的交给居士 (交给妙祥的会计),他交给居士,通过居士来达到供养僧人衣服的目的 (拐弯抹角敛财),这为清净。否则,通过给了那个居士,那个居士再给你,那都不是,不算清净。僧人就这条戒律,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不能犯的(犯没犯天知道)。
    《西藏文化谈(原著:耶律大石)》  
  藏传佛教活佛回答网友提问——为什么大成就者杀生,偷盗,奸淫和妄语具有无上功德呢?  【求解】谁能正确解释这段宗喀巴大师的开示  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一书,佛教出版社于1976年二月份出版,然而该书虽然在台湾出版,因为这本书被黄教的人列入管制,甚至在台湾的一些公立大学图馆中,该书还是被锁在某一个书柜里,只能在现场借阅,不能借出去看,也不能当场复印书中内容!  所以一般管道是买不到的!  如果您想研究此书,又在大陆找不到的话,以下网址可以免费阅读或下载:  http://www.a202.idv.tw/a202-gb/bookbi21/2013bi21.htm  密宗道次第廣論2013bi21-gb.rar点击可下载  下载这本教材的网页地址是:http://www.gelu.org/mzyg.htm  有趣的是这个网站是格鲁派自己的网站,自己把这个教材删除了,不过我从这里下载了  http://www.a202.idv.tw/a202-gb/bookbi21/2013bi21.htm  请看122业,第14行的这句话  汝可杀有情,受用他人女,不与汝可取,一切说妄语。  再请看114页第21-24行  先供物请白者,以幔帐等隔成屏处,弟子胜解师为金刚萨埵,以具足三昧耶之智慧母,生处无坏,年满十二等之童女,奉献师长。如〈大印空点〉第二云:「贤首纤长目,容貌妙庄严,十二或十六,难得可二十,廿上为余印,令悉地远离,姊妹或自女,或妻奉师长。」  请回答:  一、“汝可杀有情”,怎么解释?  二、“受用他人女,不与汝可取”怎么解释?  三、让弟子找“生处无坏”的童女,把“姊妹或自女或妻奉师长”是怎么回事?  四、如果这部书是伪造,请给出证据。  【回答】您说"为什么《密宗道次第广论》里讲可以杀人取其妻女来用?这是我最不能理解的"  我说,您真会断章取义地忽悠人,如果您还有一点点说真话的愿望的话,请看这段的原文:  密宗道次第广论卷十四,明上三灌顶后依及结行仪轨品第十之二,戌二 时轮规:  ...即从语门获得第四灌顶。此于胜义菩提心曼陀罗中得,能净三业微细障垢,堪能修成三种金刚无分别身,(402)于修双运圆满次第而得自在。诸灌顶中,须说清净,乃是答日迦跋所说。此灌顶之三昧耶者,如答日迦跋云:「汝可杀有情,受用他人女,不与汝可取,一切说妄语。」  这段中说的是,第四灌顶的成就者,已经显见胜义菩提心的智慧(初地大菩萨),这个层次的修行者,由于已经彻底证悟轮回涅磐不二的见地,是故可以超越"杀.盗.淫.妄"这四性罪的意思。根本没有你们理解的"可以杀人取其妻女来用"的意思,文中"汝可杀有情,受用他人女"这句,是分开并列的两句,根本没有一点因果递进的关系,这是最基本的语法,看不懂这个就没资格讨论什么佛法.  文中"「汝可杀有情,受用他人女,不与汝可取,一切说妄语。」"翻译过来就是:"你可以降伏众生,与他人女双修,可以偷盗,可以说妄语"。这是密宗修行当中的禁行阶段,这个阶段的成就者,外表显现就像历史上的疯癫神僧,常常令人不明就里,但掩藏在外表放荡不羁下的,是慧行菩萨自利利他的普贤行愿.  我现在来解释密宗大成就者的这种修行现象:  为什么大成就者可以示现"杀生,行淫,偷盗,妄语"呢??  无上瑜伽的双运、降伏等禁行,是外界对密宗最感迷惑之处。其实,这些法门含有十分深妙的道理,在显教中也有适当披露。像汉地的天台、华严、禅宗等圆顿大法,就和无上瑜伽“转烦恼为道用”的精神存在相当接近之处,只不过较为简略、含蓄、偏于理而已。  关于禁行,海内外众多大德已经作了不少解释,但是,尚有众生因为福德因缘、信根慧力暂不具足,难以心开意解。此外,还有些不良之徒,认为狂谤密宗是争风邀名的终南捷径,而揪住禁行大做文章又被视为攻击密宗的“撒手锏”。为了帮助广大佛教徒对金刚密乘生起正确的认识,下面依据可靠教理并在不违越基本保密原则的前提下,深入浅出地就双运、降伏进行适当论述,顺便粉碎萧张邪说谬论。  在密乘中,双运、降伏被称作“禁行”。禁行,顾名思义,就是须禁止的行为。那么,是对什么人禁止,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可略作开许呢?这就涉及到禁行的性质、条件、意义,及其和戒律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敏感问题进行冷静探讨,是正确认识密宗的重要环节。  对于没有丝毫自私自利、内心无比清净的菩萨来说,身语七种不善业是有直接开许的。就像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以及星宿婆罗门子对婆罗门女行不净行之类的情况。  下面简明扼要地讲述这两则公案。  从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大悲商主的时候,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宝),途中,一个名叫短矛黑人心狠手辣的强盗企图杀害五百商人。大悲商主知道后心里想:这五百名商人全部是不退转菩萨,如果这个人残杀了他们,后果必将身陷地狱住无量劫,实在可怜;如果我杀了这个人,就可避免他堕入地狱,就算是自己下堕地狱我也心甘情愿。这样三思之后,大悲商主以非凡的勇气毅然决然地杀了那个强盗,(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这一公案,表面上来看是造了恶业,为什么呢?因为作为菩萨的他亲手杀了一个人,但实际上完全是善业,因为大悲商主根本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念,而且从眼前来看保护了五百商人的生身性命,从长远而言,把短矛黑人从地狱的痛苦中拯救出来,所以是伟大的善行。  再有,星宿婆罗门长年累月在林间持梵净行。一次他到城中去化缘时,一位婆罗门女对他一见钟情,生起贪爱,欲绝身亡。星宿婆罗门不由得对她生起悲悯之心,于是和她结成夫妻,以此圆满了四万劫的资粮。  不与取也不例外,对于根本没有私心杂念、有胆有识、大义凛然的菩萨来说,为了爱财如命的富翁,而从他们手中盗窃财物上供三宝、下施乞丐等是开许的。  妄语也是同样,如果是为了保护濒临绝境的众生性命或者保护三宝财产等说妄语是开许的。但以私欲欺骗他人是绝对不开许的。  ...有人问帕单巴仁波切:如果证悟了空性而造罪,到底是有害还是无害呢?  帕单巴仁波切回答言:如果真正彻悟了空性,就绝不会造罪,因为证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时的。  ...在《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经律异相》等佛典中,也讲到上述两则公案。对于正确理解善、恶业和双运、降伏等禁行,这两个公案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的内容十分殊胜,广大宣说了大乘佛法的不思议处。不妨再引述一段供读者参阅:“...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亦复如是。为化众生,处于五欲,见法无常不以常想而起于爱,又不自害亦不害他。...菩萨虽有烦恼于五欲娱乐,不生三恶道芽,不损善根之色,亦不退转。...声闻见此方便菩萨处于五欲其相娱乐,不知方便故生浊心,或复怜愍谓为放逸,如是之人尚不自度,何况能救一切众生?
  如果菩萨远离了自私自利之心,必定成为利他的身语七不善开许的对象。  在行持密宗的不共行为时以及在寂静处行持密宗行为,虽然表面上与下戒相违,但只是堕罪的形相。究其实质,非但无有罪过反而具有必要。  《大宝积经》中云:“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于贪嗔痴习气未断,彼亦别余初业菩萨。何以故?其心不为烦恼所覆,不同初业诸菩萨等钝行菩萨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弥勒,慧行菩萨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灭,亦不因彼堕于恶道。...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当舍何法,当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长,当于利养知其过失,应须舍离。若好愦闹世俗言话,耽著睡眠广营众务,乐诸戏论,如是过失皆应远离……弥勒,是故菩萨,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应舍诸法,当须舍离,应修诸法,当须修习。何以故?菩萨智慧从因缘生,若无因缘终不能生,因缘和合尔乃得生。”  上面的经文,对已得智慧力的慧行菩萨和未得智慧力的初业菩萨,作了明确简别。为什么同是大乘学人,同是行持自他二利,要求和示现却大相径庭呢?很明显,是内在的不同根性和境界,以及圆活无碍的大乘教义,允许了上述差异的出现。  自己是久修具德的“慧行菩萨”,还是未得慧力的普通学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应当采取何种方式增进自己的佛法修养,更是一个自觉性的问题。稍稍懂得对自己负责任的人,都知道该如何谨慎地抉择。尤其是在末法时期,除了极个别再来人和善根深厚者,有能力趋入逆行、禁行的修行人应该不多,所以解脱道无疑是绝大多数行人的最佳选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没有任何权力和必要,把“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的慧行菩萨妙境一笔抹杀。  应采取何种修行方式,应以何种态度看待烦恼和色声等欲境,祖师们留下了十分明确的教言,那就是以有效对治自相烦恼为根本标准。抓住这个根本,汉藏佛教中的众多自在游舞示现,就不难理解了。  有什么理由能说明,凡夫欲贪和佛地大乐毫无关系呢?非常明显,要证明此点,无异于证明世俗和胜义、有法和法性是绝对割裂的他体实法。这显然是大乘佛法所不允许的。既然有联系,那又凭什么断定这种奇妙的联系毫无价值,不能为大乘行人的“滤波”、“解冻”事业做出关键性贡献呢?  双运法的特色,是在乐触强烈之际逆观其本解之法性,穿透烦恼现相直接安住大乐智慧本面。被认识了本面的欲贪,和完全随虚妄现相而转的欲贪,就像已化为水的冰和坚硬未化的冰一样,名字虽然没变,但实质却霄壤有别。  虽说转烦恼为智慧,于无上瑜伽中方得到最透彻的开显和运用,然其理论精神,在显宗了义经论中便早已言及。如《大般若经理趣品》云:  “谓贪欲性无戏论故瞋恚性亦无戏论,瞋恚性无戏论故愚痴性亦无戏论。”  “谓一切贪欲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瞋恚清净,一切瞋恚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愚痴清净。”  “若有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理趣,信解受持读诵修习,假使杀害三界所摄一切有情,而不由斯复堕于地狱傍生鬼界,以能调伏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恶业等故,常生善趣受胜妙乐,修诸菩萨摩诃萨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窥基法师《理趣分述赞》云:  “菩萨实是后得智中大悲之心起此贪等,不为己身名利诸众眷属恭敬,故起一贪增百千善。”  《佛说净业障经》云: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言:‘若有菩萨观于贪欲是一切法,嗔恚愚痴是一切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  《大宝积经》明确宣示:“弥勒,慧行菩萨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灭,亦不因彼堕于恶道。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  关于如何添加烦恼薪木以盛燃智慧火,密宗双运等方便法门具有独到经验。《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的教言和《大宝积经》相映生辉:“如是世间贪欲有极大过患故,虽说无贪者能调伏众生,然而,亦有不可缺贪之时,如外密而言,具誓言行者,若未贪爱所观之本尊手印,则不获得悉地。以内密而言,若心未贪色相手印,则不得智慧与悉地故,如是彼等手印之诸悉地,若是无贪者,便不能成就。因欲界具贪者,若其根无损等,贪心愈大,则其大乐愈增盛,以方便所摄之大乐愈多,彼见智慧量亦愈广大故,犹如火上加薪,火焰愈盛燃;  复次,《密宗道次第广论》云:“然总经论要旨,第三灌顶之俱生智要能通达真实。如《口授论》开示从色乃至一切种智法性真实。法虽本来如是,然为有情障过之所覆蔽,流转生死,故须通达真实。……由修如是灌顶时所晓示之俱生智,能生果位俱生,故灌顶时,必须悟入真实义之俱生。如《穗论》第五云:‘此俱生所起真实菩提心,空性、大悲无别,离于慧智为别有余法耶?答曰:非余,即惟除彼慧智所有逆品说如是相。此是自性,最极明显。’”由是可知,密乘所谓的俱生大乐,实际指究竟无漏的胜义实相智慧,与无有大乘方便摄持的世俗淫乐截然不同。事实上,没有任何一部大乘了义经典讲过,大乐智慧可以和世俗淫乐直接等同,以及凡夫欲贪绝无转成大乐智慧的可能。  “以方便所摄”、“通达真实”、“于贪上认识自性本来面目”、“于无基离根的本地中自然清净”……,这些不厌其烦的词句说明,密宗从不认为沉溺凡夫平庸欲贪就可获得成就。  萧平实说:“妄说于修此双身法时,此淫贪大乐即是自性、本来面目”,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淫贪有法绝无胜义法性,还是说绝无安住烦恼本面而证得胜义实相的可能?不管怎样,显然都和《大乘庄严经论》的教言——“远离于法界,无别有贪法”、“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贪出贪余尔”、“故说贪出贪,嗔痴出亦尔”——直接相违。  在《诸法无行经》(鸠摩罗什大师译)中,佛陀对耽执净秽、贤劣、功过等二边戏论的傲慢者,作了严厉呵斥:“佛告华戏慧菩萨:‘若菩萨闻贪欲音声生过罪想,闻离贪欲音声生利益想,即是不学佛法。若闻嗔恚音声生过罪想,闻离嗔恚音声生利益想;若闻愚痴音声生过罪想,于离愚痴音声生利益想,则是不学佛法。若于少欲音声生喜想,于多欲音声生碍想,即是不行音声法门。...于离欲行则喜,于淫欲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离嗔想则喜,于嗔想则碍,则是不学佛法。
  再来谈降伏:  降伏,是常与双运相提并论的密宗禁行,也是谤密者借以表达自己冲动情绪的热点之一,因此有必要略加辨析。  密宗对业因果和慈悲心如此重视,那么表面上似成相违的降伏法,想来就很有些名堂,值得认真探析一番了。  佛陀早说过,大乘学人应当“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事实上,对密宗降伏法随意诋毁的人,已经完全违背了上述准则。浅薄、等先天局限性早已夺走谤密者静心研乘显密法义的可能,因此,除了抓起“降伏”、“诛灭”等字眼,赶紧与世俗的迫害、杀戮划上等号,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这一点是如此的明显,以致无须赘述。再者,用来反对降伏法的理由,基本都出自不了义的权乘教法,对于大乘了义经论中推赞降伏的大量精妙教言,谤密者则故意视而不见,装聋作哑。所以非仅学识浅陋,在道德人格上,密宗的挑衅者们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缺陷。  密宗降伏法,则深契四依之理。  其一,降伏法是大乘佛法明确宣说、高度赞叹,并且有着很大现实必要的法门。《大般涅槃经》云:“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一子,爱之甚重,犯官宪制,是时父母以怖畏故若摈若杀,虽复摈杀无有恶心。菩萨摩诃萨为护正法亦复如是,若有众生谤大乘者,即以鞭挞苦加治之,或夺其命,欲令改往遵修善法。菩萨常当作是思惟:以何因缘能令众生发起信心,随其方便要当为之。”《瑜伽师地论》云:“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自)堕那落迦;如其不断,(彼)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其二,大乘佛教中“降伏”、“诛杀”的本意,是中止恶性众生持续造作深重罪业的程序,并将其神识超度到善趣或清净佛剎(事杀),更深一步讲,是断除学人心中的分别妄想(理杀)。如《金光明经文句》云:“又圆教人何但持之是戒,唯杀唯慈,亦作事杀亦作理杀。如仙豫大王杀五百婆罗门,与其见佛之眼,与其十劫之寿。又作法门杀者,析荡累著净诸烦恼,如树神折枝不受怨鸟,如劫火烧木灰炭双亡。……前诸戒行浅近隘塞,非是通途,圆戒宏远径异会同,故名究竟持不杀戒也。”自宗宁玛派《三戒论释》同样讲道:“从不了义方面讲,为使只有以诛法才能调伏的十大应诛众生中断恶业而以诛法降伏,如此而做自己非但无有罪过,反而意义重大。……从了义的角度而言,命是指精、血之风,依靠断绝风的方便使风入于中脉,在顶髻得以稳固。此外命也指分别心,断彼即指令分别念的心相续清净于无生法界中。”因此,对于“降伏”、“诛杀”,必须着眼于其内在的智悲双运精神,而不能光从字面上进行理解。  其三,降伏法是甚深了义的自利利他方便。如《摄大乘论》云:“甚深差别者:若菩萨由如此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胜果。”法藏大师《华严经探玄记》云:“梁摄论戒学中释甚深云:菩萨由如此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要大菩萨堪行此事。……又菩萨自念:我行杀业,必堕地狱为彼受苦,彼虽现受少轻苦恼,来世必受乐果报也。”《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此三事中,有无量佛道。”《大宝积经》云:“弥勒,慧行菩萨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灭,亦不因彼堕于恶道。……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可见必要时行持降伏法,乃是转烦恼为道用的大乘妙行,非但无有任何过失,反而是积聚福慧资粮、成办自他二利的殊胜方便。此为大乘了义教典所在在宣说。  其四,降伏法乃由萨婆若海中自在流出,随顺于圣智性德。一切忿怒本尊、威猛咒印皆由不思议性恶本智所显发,妙用无染,如太虚大师所言“如果佛现金刚药叉明王等忿怒贪痴像,于诸暴恶造罪有情行诸恶事,这是恶事善用;在平常世间众生之恶相,是业感的幻化相,而到了佛果亦可幻现这种恶相的行事来度化众生。”“欲界特盛之贪莫过淫欲,最重之恶莫过忿杀,——欲界魔所恃以害修行人的极凶工具亦莫过淫杀,而无上密宗即以淫杀为大修行法,则魔失其恃而即魔成佛矣。最狠毒之鬼亦成近卫,最污秽之物亦成上供,可谓极乎烦恼即菩提之能事。”若在实相正见摄持下,净心受持此等大乘逆行,自然蔽转为智智能进道运至涅槃,可以迅速寂灭分别妄想、证得本智菩提。  《大般涅槃经》就明文记载了好几个实例:  “尔时佛赞文殊师利:‘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我念往昔于此阎浮提作大国王,名曰仙预,...我于尔时心重大乘,闻婆罗门诽谤方等,闻已实时断其命根。善男子,以是因缘从是已来不堕地狱。善男子,拥护摄持大乘经典,乃有如是无量势力。……菩萨摩诃萨为护正法亦复如是,若有众生谤大乘者,即以鞭挞苦加治之,或夺其命,欲令改往遵修善法。菩萨常当作是思惟:以何因缘能令众生发起信心,随其方便要当为之。...  天台传灯大师在《性善恶论》中,从圆教立场对大乘降伏法进行了分析:“《央掘魔罗经》...释曰:央掘魔罗者,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如来所示现者也。若母若师若师母,又皆释迦如来之所变化。若其所杀九百九十九人,未闻开权,应是实杀。乃于世间蠹国害民,妨道惧众,必杀而有益,而然后杀之,虽曰杀之,其实度之。圆活自在的大乘佛法,可以赋予任何事物以全新的内涵和解释。如果真是一名大乘佛教徒,就应对此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不该完全随外相而转。  遗憾的是,对于表相背后的真实内涵,萧平实师徒却从不过问,他们关心的,永远都只是单独的表相本身。这就难免出错:  “纵使修彼诛法,真能驱遣鬼神而杀他人者,其心险恶,绝非学佛之人所应为也。……彼等密宗上师诛杀他人后,而言以迁识法观想被杀者之根本识往生极乐,谓为慈悲者,即成无义。无义之法,密宗行者应知远离,莫再为彼所惑。”(《狂密与真密》)  “行诸诛法,欲杀破斥邪说他派之修行人,即是犯猛利嗔恚;纵使辨称不起嗔恚心,亦只是狡饰之词。”(《真假邪说》)  这些无端指责,真能起到谤密者所期待的煽动性效应吗?如果不胜枚举的大乘了义教言不是无足轻重,如果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光辉事迹不算“险恶”、“无义”,如果藏传佛教的清净法义和优良传统不会被几声尖叫所淹没,如果天下佛教徒稍有些头脑,那么可以说,等待萧平实师徒的,只能是失望。  大量事实证明,建立在了义实相正见基础上的金刚密乘,乃是清净胜妙的大乘无上正法。因而只有在外道邪众眼中,她才有可能被视为异端“邪说”,并予“破斥”。对于这些外道邪说,密宗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通过辩论等正常途径予以翦灭——正如本书在做的那样。因为密宗学人知道,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如理如法的辩论,只会让无缝印合于终极真理的密法光芒四射。
  所以说僧宝对我们太重要了,我们每一天都应该礼拜僧,或是经常地要礼拜僧。一个是在家庭礼拜,更主要的,千里之内如果有僧,你必须亲自去礼拜。如果你不去礼拜,那就增长了慢心。应该是到寺院去礼拜僧,去护持佛法,这是我们做居士的责任。  如果我们不到寺院去礼拜,而且对僧,包括僧团也不进行护持。实际上从某个角度,你的三皈依已经破了一个了,成为两皈依。就皈依佛、皈依法,没有皈依僧,成了二宝弟子。二宝弟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你的三皈依戒体就很容易失掉了,也失掉了三皈依的利益。  ------------------  把这段话里的僧,全部替换成妙祥,再看看。
  其实我每天都很挂念妙祥大师,怕您所传的这么殊胜的正法被人遗忘了,所以不管多忙多晚都要来支持一下宣传大悲寺妙祥的帖子。。。阿门!
  同挂念妙祥大师。。。。。。。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妙祥法师没出家的照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