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学佛问答全集答问:什么时候要持戒

学佛答问专题汇-净空法师
52个视频,总播放:0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视频
用手机或平板摄像头拍下右侧的二维码,您可以:
1 在手机或平板上继续观看该视频
2 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好莱坞影院推荐
赌神发哥重出江湖
全球最萌小黄人来了!
下载手机APP11-2911-2911-2911-2911-2911-2911-2911-2911-2911-29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净空法师:持戒要知道什么时候开戒,该开不开也是犯戒
查看: 3205|
评论: |原作者: 净空法师|来自:
摘要: 净空法师:持戒要知道什么时候开戒,该开不开也是犯戒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饮酒在佛的戒经里面开缘最多,酒属于遮戒,本身没有罪过,不像前面四种,杀盗淫妄本身是罪过,那叫性罪,酒属于遮罪。遮是什么?防范的 ...
净空法师:持戒要知道什么时候开戒,该开不开也是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饮酒在佛的戒经里面开缘最多,酒属于遮戒,本身没有,不像前面四种,杀盗淫妄本身是,那叫性罪,酒属于遮罪。遮是什么?防范的,酒醉了你会干前面杀盗淫妄,会犯这个罪。所以佛把酒制定在五戒当中,就是根本戒,为了防范杀盗淫妄,是这个意思,所以酒的开缘就多了。酒用在佐料上没有过失,你烧菜的时候用料酒可以,为什么?它不会醉人。饮酒有节制,这个节制什么?就是一杯,不会喝醉,在应酬的时候一杯,表示敬意,这要看个人的酒量。李老师以前给我们讲《礼记》,讲《礼记》就会讲到郑康成,他给我们大家说,如果每个人的酒量都跟郑康成一样,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不要了。郑康成很厉害,中国常讲三百杯,那就是郑康成的故事。马融办学校,那就是私塾,他在那里求学三年,学成离开了,老师带着同学到十里长亭送行,每个人敬他三杯酒,大概有一百多人,他就喝了三百杯,三百杯酒喝下去之后,小小的礼节都不失,那真叫海量。所以三百杯的典故是从郑康成来的,这汉朝人,汉朝的大儒。一般人酒醉是乱性,他喝不醉。所以要知道佛这个是防范的。在佛门里面,有病的时候,因为中医很多地方用酒做药引子,这个可以用,这是治病的,或者是保健的,都可以用。七十岁以上身体衰了,血液循环缓慢,酒能够帮助加强血液循环,所以七十岁以上的开缘,在吃饭的时候可以喝一杯酒。我们那时候年轻不知道,看到五戒里杀盗淫妄酒,可是在寺庙里看到吃饭的时候放个小杯子,没有人在的时候去闻闻看,是酒,怎么每餐吃饭的时候喝一杯酒?我们也不敢问。以后到台中跟李老师学,我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看到某个老和尚每餐饭他都有杯酒。李老师说那是开缘,他七、八十岁了,需要帮助血液循环,这个可以。才知道里有开遮持犯,那个开缘一定要懂得,该开不开也是,该持不持也犯戒。持是什么?不準你开的,你一定要遵守的。不懂得开遮持犯,你没有办法持戒。所以戒律是活泼的,活活泼泼,一点都不呆板。我有一次在北京,那个时候我常到美国去,遇到美国一个华侨,跟我同姓,徐先生。他在旅馆里办喜事,刚好我也住在那个旅馆,下楼梯的时候碰到了,他说他儿子娶媳妇,请程思远做证婚人,他临时看到我,把我拉去也做个证婚人。媳妇是日本人,所以来的宾客都是日本政界的、商界的,政府官员很多都参加。程思远那时候是政协副主席,给他们做证婚,也把我拖去证婚,两个证婚人。证婚人可以说话,要致词十分钟。我说好,我去,趁这个机会把给大家介绍一下。程思远的女儿是电影明星林黛,他是林黛的爸爸,林黛长得很像她爸爸。所以我就给大家讲了十分钟,大家听得很欢喜,这是机会教育。临时拉的,也没有给我做素菜,把我拉上桌,我也陪大家喝一杯酒。旁边有一位叫廖承志,廖仲恺的儿子,他们大概都是部长阶级的,跟我坐在一起:出家人可以喝酒?我说可以。那这个我们也都可以学,他马上就不一样了。我只盛一杯,你不要给我添。所以大家欢欢喜喜。我吃肉边菜。他说学佛这么自在,这么潇洒!我说是!他说那这不难。他们以为很难,以为戒律是吃人的礼教。我说活活泼泼,给他讲开遮持犯。临时遇到的这种场合。所以皆大欢喜。念念帮助众生,帮助他们认识,帮助他们了解佛法,帮助他欢喜佛法,然后再帮助他们学习佛法,这就对了。你说我犯戒堕地狱,我愿意堕地狱,我要救这些人,我要成就这些人,这是菩萨道!这戒决定不能破,破了我要下地狱,我不破戒我会上天堂,自私自利。所以这个里头中国古人讲的情理法面面都顾到,大乘菩萨,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菩萨生活得才快乐、才自在、才幸福。一般人为什么不敢学佛?看到戒律定得那么严,我要一学佛,我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他怕这个。给他讲清楚、讲明白,酒决定不能喝醉,喝醉乱性,这就有罪过。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前言,我写信给净空法师道场香港佛陀教育基金协会,请净空老法师答疑“往生全由信愿而无关功夫,是否违背了摄心为戒、以戒为师的佛陀教导?”。下面是香港佛陀教育基金协会的相关答复:  來函敬悉, 附件回覆謹供仁者參考,謝謝!阿彌陀佛!敬祝
六時吉祥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敬上附件内容见下:顶礼各方高僧大德,后学遵循普贤菩萨十大愿之请转-法-轮而请诸方高僧大德答疑以下内容:  如果“摄心为戒,以戒为师。”被定义到有功夫范畴,那“往生全由信愿,无关功夫。”的观点是否违背“摄心为戒,以戒为师。”的佛陀教导呢?  答:不違背。深信切願即是攝心。  如果“摄心为戒,以戒为师。”被定义到无功夫范畴,佛教的高僧大德们是否应当声明一下呢?以免佛教徒出现重大误解。  答:不須聲明,誤解在於學習的人本身沒有明辨事理。  是否有一种不需“摄心为戒,以戒为师。”的真信切愿呢?  答:沒有。  是否有一种不需落实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的真信切愿呢?  答:沒有。  是否大乘净土往生法门遵守的“以戒为师”只需遵守小乘身口戒律而不必遵守大乘的“摄心为戒”及“十善业当中的{不贪,不嗔,不痴。}”呢?  答:不是。  如果大乘净土法门只需遵守小乘戒律而不必遵守大乘的“摄心为戒”?而的确有不需“摄心为戒”的真信切愿,也的确有{不需落实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的真信切愿.}.那就请高僧大德们回答下面十九个为何?其中第三和第四个为何才能引出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个为何。  1.为何印光祖师要强调“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而打击念佛人往生信心?  答:印祖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2.为何善道大师要强调“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大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3.为何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要强调“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之四层天定功为散心境界”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尊者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4.为何地藏菩萨要把藕益祖师定义到“散心”范畴的“名字后心”定义为“一心”境界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菩薩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5.为何莲池大师要强调“信、愿、一心三者缺一则不能往生”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大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6.为何莲池大师要强调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至心”就是“一心”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大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7.为何印光祖师要赞叹莲池大师开示可靠可信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祖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8.为何黄念祖居士要赞叹莲池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答:念老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9.为何净空法师要赞叹莲池大师已经大彻大悟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旁注:莲池大师把尚未伏惑之名字初心及名字后心境界都定义到一心不乱范畴内,藕益祖师把一心不乱定义为阿罗汉相似位境界或圆伏烦恼观行位境界,印光祖师把一心不乱定义为阿罗汉相似位境界,幽溪大师及彻悟祖师把一心不乱定义为圆伏惑业观行位境界。相关祖师开示原文见后面转载的祖师开示总汇集。)  答:法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0.为何印光祖师要强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祖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1.为何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要强调“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祖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2.为何莲池大师要强调“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由得生?”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大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3.为何印光祖师要强调“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祖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4.为何印光祖师要强调“心有污秽, 何能生净土乎?”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祖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5.为何藕益大师印证的《妙宗钞》强调下辈下生是“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大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6.为何藕益祖师要强调“贪嗔痴念犹自现起,便不为真念佛也。”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祖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7.为何藕益祖师要强调“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祖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8.为何藕益祖师要强调"今杂乱垢心,闻犹不闻。现行烦恼,炽然不息。以此脱苦,杯水投车。逮临终无验,翻疑佛法不灵。自误误他,堕谤法罪。"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祖師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19.为何佛陀要强调“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而打击念佛人的往生信心?  答:佛陀沒有打擊念佛人往生的信心。  20.为何藕益祖师强调“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净空法师道场香港佛陀教育基金协会回信答复后追加的问题)  旁注:上述19个为何当中的详细祖师开示原文,都附录在后面。  净空法师、大安法师等诸多法师都曾说过“往生全由信愿,无关功夫。”。而净空法师、大安法师等诸多法师都曾强调“念佛成片观行位是功夫”,但却没有明确表示{“念佛人摄心为戒、以戒为师的名字位未成事定但亦为定摄之临终十念相续心或折服现行烦恼心”是否在功夫范畴?}。法师们不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会让人以为念佛往生与“摄心为戒,以戒为师。”的佛陀教言无关。会让人以为“有一种不需佛弟子《摄心为戒、以戒为师。》的真信切愿”。另外,黄念祖居士关于自力、佛力的开示似乎有异于印光祖师、省庵祖师、莲池大师、幽溪大师对自力、佛力的开示。但佛陀说“戒律在则正法在,戒律亡则正法亡。”。故而有必要请佛教界高僧大德们给上述诸多问题一个明确说法。  答:以上說法本不相違。  净空法师讲解黄念祖居士大经解前后的弘法风格不一样。之前强调往生必须有一定的念佛功夫,之后强调往生全由信愿而无关功夫。尤其是老法师2015年多次强调往生全由信愿而无关功夫。所以,有必要请老法师及其他法师大德明确说明:“摄心为戒,以戒为师。”到底在不在功夫范畴之内。  答:深信切願就是攝心,就是以戒為師;能夠保持深信切願,就是功夫。  请佛教界各路人士讨论如上问题的时候,先回答“是或不是”,请不要回答“是也不是”。因为,佛教辩论经义的规矩没有“是也不是”之说,只有是或不是。然后再简述自己的理由。而不是不公开表态“是或不是”,就洋洋洒洒长篇大论,那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很难得出结论了。甚至发展成诡辩和转化成人身攻击而偏离主题。  答:問題本身也不要複雜化。  下面是上述相关议题牵扯到的佛陀及祖师开示原文的总汇集:  佛陀对持戒的定义:摄心为戒,以戒为师。(前句来自楞严经,后句来自阿含经。)  楞严经经文见下: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答:佛法如藥,治種種病。針對不同病症的眾生,施予不同的藥方。如果不顧及所對根機差異,單將種種不同的藥方拿來比較,發覺其中的不一致,甚至矛盾性。這是鑽牛角尖,執法自困,難以理喻。  印光祖师对持戒的定义:“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果能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戒定慧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具现心中。所谓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现生固已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将何生乎。纵令根机陋劣,未能如是。而以严持佛戒之清净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带业往生,固已永脱轮回,高超三界。常时亲炙弥陀,自可速证法身。况已业尽情空者哉。其有自诩高明,藐视戒律,及与净土,谓自性清净,有何善恶持犯自他净秽。但任天真,即如如佛。从兹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其言,则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则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之败种,死作泥犁之主人。较彼带业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上焉者乎。其有欲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增广印光法师文钞》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  答:這是誡勸談玄說妙而不持戒的人。如果平時慣於縱逸,何能保證臨終生起信願?  善导大师说:  又就此净业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  答:三福俱不行,即不能生起深信切願,故不能往生。即使五逆十惡之人,只要臨終懺悔,生信發願,即是具福之人,當然能夠往生。因此大師所說,與經義相符,不相矛盾。  善导大师《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一明慈心不杀。然杀业有多种。或有口杀,或有身杀,或有心杀。言口杀者,处分许可,名为口杀。言身杀者,动身手等指授,名为身杀。言心杀者,思念方便计校等,名为心杀。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但于一切生命起于慈心者,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也。”  答:殺業重者,臨終容易障礙現前,干擾往生。如果臨終得善知識開示,懺悔殺罪,至心念佛;以佛為念,即是對一切眾生生起慈心,是名最上勝妙戒。以此功德求生淨土,當然可以往生。  蕅益大师《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专精律学者,方能决定往生。而一心念佛,现在绍隆僧宝,临终上品上生。法门之妙,孰过于此!只一大事,何得乖张,取笑识者?  答:這是針對出家人而言,《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只有出家受過具足戒的人才能讀,所以這不是普遍對一切學佛人而言的。  (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宁成念佛三昧?)不認真持戒的人得念佛三昧會有障礙;這並非說往生有障礙。  (多缠障垢,净土岂生)煩惱障礙纏繞的人,怎能生淨土?這話沒有矛盾:臨終時如果被煩惱纏繞,無法生信發願,當然不能往生;反之,臨終時如果能生信發願,就能超脫煩惱纏縛,所以能往生。  (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专精律学者,方能决定往生。)這是談到出家人「決定往生」的條件。換句話說,沒有達到這個條件的人,不一定能夠往生:臨終時因緣具足則能往生;因緣不具足則不能往生。  (而一心念佛,现在绍隆僧宝,临终上品上生。)這句話就講得更清楚了,表示這段話是針對出家人上輩往生而言的,怎麼能夠把這些話拿來跟中下輩的情況相比呢?持戒念佛的出家人,能夠紹隆僧寶,所以能得上上品往生。  藕益祖师开示: 净土即唯心净土,唯此一事。此事第一要信得极,二要时时发愿,三要念佛工夫不间。三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  答:信願行是往生淨土的三資糧,一點都不錯。這裡的念佛工夫不間斷,至少是臨終之時念佛不間斷,哪怕只有十句佛號不間斷也行(符合阿彌陀佛的大願)。  蕅益大师开示:「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答:蕅祖勉勵人平時就要積累功夫,不能心存僥倖。因為每個人臨終時候的業緣不同,如果能夠遇到善因緣固然很好,但也必須自己心不顛倒才行;萬一遇到惡因緣,那就必須自己平時念佛功夫好,能夠保持信願堅定,才能超越惡緣的障礙。淨土法門雖然易行,也是必須具備最基本的條件才行。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臨終時具足信願。具足信願的人必定會念佛;臨終時哪怕只有十念念佛,也能往生。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答:平時能夠降伏煩惱,臨終才有把握決定往生。如果平時不能降伏煩惱,臨終的時候就要靠運氣了:遇到善知識引導,還是可能往生的。  藕益祖师《示念佛法要》:“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答:祖師勉勵人要真念佛。如果一邊念佛,一邊胡思亂想,口是心非,那根本不是在念佛。他的念佛只是表相,沒有實質,當然不是真念佛。念佛人哪怕一天當中只有幾句佛號專心在念,那幾句佛號就算真念佛。必須真念佛,才算是有效的念佛。  藕益祖师《净土忏并放生社序》中说:今杂乱垢心,闻犹不闻。现行烦恼,炽然不息。以此脱苦,杯水投车。逮临终无验,翻疑佛法不灵。自误误他,堕谤法罪。  答:祖師慈悲,苦口婆心,勸人要真幹。念佛不能光做表面功夫,必須真心在念。這跟做世間事同樣道理,做世間事如果馬虎應付,必定做不好,做不成功;更何況念佛是修出世間法,絕對不能馬虎!超出六道輪迴哪裡是隨隨便便就能辦到的?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之四层天定功为散心境界(原文见下:)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答:欲界未到地定(欲界定)的功夫已經很好的,以這個功夫來念佛,就能達到功夫成片,能夠降伏煩惱,往生就有保障了。慧解脫阿羅漢就是沒有達到初禪的定功,只依靠欲界定而修觀證果的。  藕益祖师《阿弥陀佛经要解》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答:未斷見思惑的人往生淨土,是生在凡聖同居土;品位高低決定於定功的深淺。  《阿弥陀佛经要解便蒙钞》开示:藕益祖师把观行位定义为定心,而把名字位定义为散心。原文见下。  散。即名字位。定。乃观行位也!(《阿弥陀佛经要解便蒙钞》是印光祖师一生唯一讲解过的经注)  答:無論散心還是定心,只要臨終時具備信願,就能往生;反之,如果不具備信願,再高的定功也不能往生。  被藕益祖师定义到“散心”范畴的“名字后心”,却被地藏菩萨定义为“一心”境界。藕益祖师相关开示原文见下。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若人修习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终不能获清净善相。是名说占第二轮法。  初始学习求愿至心。未离散动。未伏障种。乃名字初心。故未能获清净轮相。第二种中下至心者。卽是摄意专精。能得欲界细住。或是初随喜品。或是名字后心。故亦可得清净轮相。多是冥益。中至心者。卽是成就勇猛。须在观行后心。多分兼得诸余好相。上至心者。卽是相应至心。须在相似初心。能感菩萨现身说法。故得究竟不退也。然应之冥显亦不须论。但必第三至心。方证不退。则前二种虽获善相。急须修行禅定智慧。令与二观相应可矣。不然。故业虽灭。新业还生。亦可惧也。二示第二轮相竟。  答:「下至心者。卽是摄意专精。能得欲界细住。或是初随喜品。或是名字后心。」這是欲界定。「定」也叫做「一心」,有廣義與狹義的不同:廣義的「定」,如五別境心所中的「定」心所,只要心專一,就稱為「定」;次廣義的「定」是從欲界定開始算起;狹義的「定」是從初禪開始算起。這些名相不能定執一種說法,必須按照出處的經文來理解。同樣一個名詞,在不同的經裡面,所指的含義不會完全相同,必須按照那部經的義理來判斷。每部經所對的眾生根機不同,每部經都是一個完整的修行體系,一個名相在那部經裡頭的確切含義,必須按照該經的系統來定義,不能很生硬地拿其他部經裡頭同樣名詞的定義來套用,否則很容易就「死在句下」了。  莲池大师开示:信、愿、一心三者缺一则不能往生  先明根器。有是有非。次别阶等。有胜有劣。欲令舍非从是。弃劣取胜也。信。谓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故。如经所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是也。愿。谓信非徒信。如子忆母。瞻依向慕。必欲往生故。如经所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是也。行。谓愿非虚愿。常行精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故。如经所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也。此之三事。号为资粮。资粮不充。罔克前进。又复此三。如鼎三足。或俱无。或具一缺二。或具二缺一。皆不可也。又以喻明。譬之五谷。其无信者。不信即种是谷。栽培此种。定得成谷者也。信而无愿者。虽知佳种。无心求谷者也。愿而无行者。虽望得谷。不事耕耨者也。俱无互缺。准上可知。此三者。皆羸劣破漏之器。不堪承受甘露法味。故名非器。又复世人虽行众善。于彼佛土。无信行愿。亦名非器。虽有诸过。于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为器。反是皆器。如下所明。  答:大師所說,即是信願行三資糧。「行」大師稱為「一心」,一句佛號相應,即是一句的一心;十句佛號相應,即是十句的一心。具備深信切願的人,必定會念佛,念佛必定很專心(一心)。  印光祖师:自力与佛力  “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  答:《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既然一切都是心造的,淨土當然也不例外,不在真心之外,無論往生的人是否知道此事。  答覆至此,已經差不多了。如果能夠理解,問題就化解了;如果不能理解,回答再多也只是增加迷悶而已。學佛如果沒有先建立信心,明白道理,就開始廣學多聞,往往學得愈多,問題愈多,困擾愈大。勸君選擇適合自己的一部淨土教典,反復讀誦(數百遍,甚至千遍),認真學習與落實,以期行解相資,學以致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理明則百理明,一門同則門門通。否則會變成古德所說的「有解無行,增長邪見」。如果只搞佛學,而不真正學佛,就是「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畫餅難充饑,說飲不解渴。  未完待续:
楼主发言:23次 发图:0张 | 更多
  印光祖师:“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自力、佛力各自负责哪部分?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  莲池大师:自力与佛力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驰驱于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由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变地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生,如来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刹那金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  幽溪大师:自力与佛力  离苦得乐.即得往生.岂虚谬哉.是则虽由慈光外摄。而又全凭念力至心。.寄语行者.寻常称名.七日之期.而功始一日.一日之期.而功始一时.  幽溪大师:“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印光祖师:观行位清净心能感召净土现前而往生,原文见下  “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旁注:不明白印光祖师为何强调观行位感召净土现前,而没有强调名字位感召净土现前,故而把此段内容列入自力、佛力的祖师开示汇总中。)  幽溪大师:念佛进入圆伏五住观行位境界,能感净土现前。原文见下  “极乐称为净土。惟其心净。而后佛土净。但心净土净。其义甚通。圆伏五住。圆破三惑。皆名心净。而此心净。感佛土净。则圆该四土。今是同居净土。”。(旁注:不明白幽溪大师为何同印光祖师一样,强调观行位感召净土现前,而没有强调名字位感召净土现前,故而把此段内容列入自力、佛力的祖师开示汇总中。)  黄念祖居士开示:【解】“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经中“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为净宗之心髓。因佛力加被,行人心始不乱。于是十念相续,便得往生。故称净土为果教,是他力法门,是易行道,是普被万类之慈航,均在是也。  知礼大师妙宗钞开示:下辈下生念佛只需落实名字位十念相续清净心即可。伏惑为观行位境界。原文见下  “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  印光祖师:圆伏五住即观行位,原文见下  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  净空法师及历代净土宗祖师开示:念佛功夫成片是观行位境界。临终念佛十念相续是名字位境界。  净空法师:天台大师的六即佛,前面说过,理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叫理即佛。事上讲,我们是凡夫,凡夫称佛,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名字,名字是学佛,没有定慧,叫名字中人,没有定慧,功夫不得力。持戒目的是得定,持戒而不能得定,是名字位中人。功夫得力叫「观行即佛」,观是止观,止观就是禅定,他修了,他真正修,功夫得力。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叫功夫成片,那就是观行即佛。功夫成片就保证你决定得生净土,这个境界并不高,决定生净土。什么叫成片?心里头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全都放下了,叫一片,叫功夫成一片。这是一心不乱里头最浅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节选自: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六集)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176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成事定但亦为定所摄之“名字位”念佛境界。  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妙宗钞》: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 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 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深 伏乃名相似位见。分断方得真见法界。今之行者观 日观氷及观瑠璃。虽用法界心境而观。而惑全未伏。 凡情尚浓方得名字见法界日。非观行位。作此判者。 盖约钝根 於日等观。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名字也。若利根者法界日显便能圆伏。  若此三心但能圆伏即中三品。若全未伏当下三品。  净空法师开示:最下的标准达不到,换句话说,你还是六道轮回,你不能超越。不如学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带业往生,阿弥陀佛帮助你。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如果临命终时,二、三分钟当中你压住了,那不就往生了吗?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首先佛光照注,得到加持的力量,使你的清净心得到真正的清净。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七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77  印光祖师把一心不乱定义为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阿罗汉以上相似位佛境界。  印光祖师开示:“ 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 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 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 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 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 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 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念 佛居士书)  知礼大师《佛说观无量寿经妙宗钞》开示: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以此伏惑入中三品。能破二惑(见思)方预上三。  藕益祖师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断见思惑阿罗汉境界,时而定义一心不乱是伏见思惑观行位境界。  印光祖师谈藕益祖师定义的事一心念佛: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藕益祖师《佛说阿弥陀佛要解》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  藕益祖师:〖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开示: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  幽溪大师把一心不乱定义为观行位佛境界。  幽溪大师《圆中钞》开示: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得一念者,约行成而为言也。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临终正念,自然现前,往生净土必矣。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对“执持名号”及“十念相续心”和“一心不乱”的各自定义:  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哉。(旁注:彻悟祖师定义的一心不乱是观行位境界,等同净空法师定义的念佛成片。)  莲池大师把一心不乱定义为名字位佛的境界。  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佛经疏钞》开示:  〔疏〕其往生者。繇上一心不乱。作三九因。更细分之。亦应无量  〔钞〕三九者。大本三辈。观经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 事理亦复各分胜劣。后得往生。如其本因而为品位也。  “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印光祖师把相续心定义为净念,把临终十念相续心列入”未证一心不乱“境界。  《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未完待续:
  印祖开示什么叫净念?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汝既生正信, 凡所言所行, 当勿与彼同, 则或可转彼邪执。第一须要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 持佛名号,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 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 欲生净土,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心有污秽, 何能生净土乎。(续编·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  黄念祖居士大经解开示:且所谓带业往生,其业盖指宿业也,宿世恶业虽未全消,但仗佛本愿,及持名妙德,故可带业往生,不更恶趣也。弥陀第二愿曰: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但所谓带业者,只限宿业,而决非现行之业。如《涅盘经》中,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须放下屠刀也。若行人习净,一面念佛,一面作恶,如是修净,决定不能往生。  净空法师答问:带业往生,只带旧业,不带新业,新旧业的界限为何?  问:带业往生,只带旧业,不带新业,请问新旧业的界限为何?  答:在净宗里面讲,旧业是过去所造的,新业是现在所造的。过去是几时?昨天所造的那是过去的,今天上午所造的是过去的,现在前一分钟造的是过去的,那都叫旧业,都能带走的。不带新业是什么?现在造作的。现在是什么?现前一念。所以往生的人,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他前一个念头是贪瞋痴慢都没有关系,只要最后那一念是阿弥陀佛就行了。听到这个说法,多造一点恶业没关系,临命终时我只把握最后那一念就成功了。理上讲是如此,事上讲,恐怕到那个时候你自己把握不住,最后一念贪瞋痴冒出来,那你一生全毁掉了。所以平常就好像练兵一样,最后那一念是打仗,总要把它搞熟,熟透了,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那你就有把握了;还有其他的念头夹杂在里头,没有把握,这个道理要懂。所以这个新业、旧业是在现前,现前是新业,过去都是旧业,这个要知道的。我们要认真努力。下面他问:  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一0八)  (共一集)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505-0001  净空法师晚年对功夫的两次明确定义:  第一次定义:你有丝毫怀疑都不行。这个真信、丝毫怀疑都没有,怎么办?读经,就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念上一千遍、两千遍、三千遍,不求解意,然后再将黄念老的注解看个一百遍,你通了。读一千遍之后,注解看一百遍;两千遍念完之后,也将注解看一百遍;三千部读完之后,再将注解看一百遍,你的信愿保证你往生极乐世界。不要谈功夫,不谈功夫,功夫是“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不谈那个,那个不重要。信愿具足,一句佛号就能往生,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摘自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264集 日 讲于 香港(净空法师此段开示似乎把“摄心为戒,以戒为师。”的名字位境界十念相续心定义到了没功夫范畴。)  净空法师第二次定义:生到极乐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念佛什么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是功夫。念佛没功夫呢?功夫没有成片。  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功夫成片了;“功夫成片”就生“方便有余土”,下三品,“功夫成片”的;念到“事一心不乱”的,是“方便有余土”里面上三品,念到理一心不乱的,生实报庄严土,法身菩萨,那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摘自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318集 日 讲于 澳大利亚  净空法师早年对功夫的定义:  在所有一切法门不得定就不能成就,净土法门不得定也能成就,这就是它容易、它方便。但是这个不得定也成就,不是说完全散动的这个心念也能成就,没有这回事情,总要收敛一点。这个收敛也有个标准,什么标准?只要它不散不动,这就行,只要达到不散不动就可以,这就是往生的标准。所以这个功夫,在修定里面是最浅的功夫,一般古德所说的伏烦恼。我们把这个散动的心伏住,并没有断,但是你能伏,这西方极乐世界它就接受,有这么个条件就行。如果这一句佛号伏不住烦恼,这个散动就是迷惑、就是烦恼,你的功夫伏不住,不能往生,能够伏住就往生。不像其他法门,其他法门要断掉,换句话说,要得比较深一层的定,他才能够脱离轮回。我们念佛的人占的便宜太大太大!——摘自净空法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讲义  道绰祖师《安乐集》把念佛人临终十念相续列入真实功夫境界,原文见下:  问曰:《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风刀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何不预克念也?  文殊菩萨化身麦彭仁波切开示:佛经中说"除造五无间罪及舍法罪外,皆可往生,仅闻佛号者,虽有怀疑亦可往生,仅以发清净心也可往生。”  善导大师《四帖疏》:修因正念,不得杂疑。杂疑则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  《佛说无量清静平等觉经》(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边地疑城  其下辈者。其人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然灯悬缯彩作佛寺起塔饮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终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可复尊极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已后。若复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令其人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国土。其人心中欢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但心念是。口不能复言。则自悔过。悔过者过差减少。悔者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则生无量清净佛国。  关于《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经文“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不散心读诵此经为他解说。欲见诸佛即皆得见。若以散乱心读诵此经为他解说。其人命欲终时。眼见百千诸佛。所以者何。一切诸佛皆守护是善男子善女人故。”,请参考上面祖师关于散心的定义及下面净空法师关于善男子善女人的定义:  净空法师开示:佛家,我们展开经本,看到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的标准是什么?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头跟我们讲了三福,三福第一条就是这个善的标准。经文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它是有标准的。简单的说就是五戒、十善,常讲的三皈、五戒、十善都能够做到,这就是善男子、善女人。  未完待续:
  印光大师概说律、教、禅、密、净,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  ◎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背自心,轮回六道,久经长劫,莫之能出;由是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顺机宜,广说诸法。括举大纲,凡有五宗。五宗维何?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佛之所以为佛,唯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众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禅以修持,则即众生之三业,转而为诸佛之三业;三业既转,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矣。  又恐宿业障重,或不易转,则用陀罗尼三密加持之力,以熏陶之;若蜾蠃之祝螟蛉,曰似我似我,七日而变成蜾蠃矣。  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脱,而再一受生,难免迷失,于是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俾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圣则速证无上菩提,凡则永出生死系缚。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也。须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也。(正)青莲寺念佛宣言书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莲池大师开示:三类人念佛不能往生  或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这是为什么?”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口虽念佛,而心怀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导行持,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忠信,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德方便,要慈悲惠济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平民。只要有不好的念头生起来,就着力念佛,一定要念退这不好的心。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二、口虽念佛,心中却胡思乱想,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的时候,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好像自己在西方净土面对弥陀,不敢散乱。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三、口虽念佛,而心中只愿求来生富贵,或者认为我是凡夫,西方没有我的份,只图来世不失人身就满足了。这不符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己不愿意往生,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是念佛的人,都要决心求往生,不要怀疑。况且即使像天宫那样的富贵,福报享尽,也还是要堕落的。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多少时间呢?如果说你是凡夫,西方无份。但圣贤都是凡夫做的,怎么知道你不能生西方呢?这样可以发广大心,立坚定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莲池大师开示:信之愿之。则生彼国。教中有如是义。是其趣也。不徒为语言文字而已。(摘自《弥陀经疏钞》)  莲池大师开示:  【疏】又信即心净。如唯识说。【钞】成唯识论云。信者。谓於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何言心净。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  莲池大师开示:"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发信心。最为切要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云: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辗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如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净土圣贤录》对佛弟子善意提醒: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  在《净土圣贤录》上记载了袁宏道往生后以方便神力,将其弟袁中道摄到极乐世界对他进行开示如下:  袁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  藕益祖师《净土十要》之《净土或问》开示:  尔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   藕益祖师开示:净土即唯心净土,唯此一事。此事第一要信得极,二要时时发愿,三要念佛工夫不间。三  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  印光祖师: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印光大师于《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中言:“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瞋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矣。若志诚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应。如是念佛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  永明延寿祖师开示:“如或言行不称,信心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净土十疑论(节录)智者大师关于念佛伏烦恼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1、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2、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印光祖师: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现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顿好。心里头除过念佛外,别无一件事挂牵,则临终时,方可无挂无碍。若现在还是样样放不下,看不开,则临命终时,所有贪恋衣服,首饰,房屋,子孙之心,通通现前,如何能够往生西方。(《印祖文钞》示周余志莲女居士法语(民二十年))  未完待续:
  广钦老和尚:为何日常牵挂什么,临终时所牵挂之人事物通通现前?  我们平常都会执著(着)某些事情,但是在【著】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等到定下来时,业识就会现前,这不是您要去想它,而是它自己会跑出来的,这叫做【业障】。我们每个人从无始以来所造的【业】无量无边,如果不靠修行来消除业障,到临终时这些业识就会现前,看你【著】什么事,【贪念】什么东西,到那时就会现出这些境来,若没有定力,没有正念,你就跟着这些妄识去轮转生死了。在娑婆世界里贪一根草,你就还要在来轮回,这一根草就是一个念头,而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生死。所以心念在转是无量无边的,若没有正念来回光返照,会随著那些业【翻来覆去】,转得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外表看起来是很庄严的在用功修行,其实大部份都是在打妄想  ‘带业不能往生,经典中之“带业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你有愿心要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如业力大于念力那还是不能往生,但会因你的愿力而转为人身,再继续念,如此转了几转,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于业力,就能往生。’  净空法师赞叹广钦老和尚已经大彻大悟,原文见下:  广钦老和尚往生了,他是真正往生。他老人家临走之前说了两句话:“不来也不去,什么事也没有。”什么事都没有就是境界,就是三轮体空,这两句话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48  因为净土宗祖师对一心的定义完全不同,所以,李炳南居士根据不同祖师对一心的定义,而有时强调念佛未得一心不能往生,有时强调念佛未得一心亦能往生。原文见下:  李炳南老居士:学佛原则,依法不依人。“一心不乱”煌煌经文,岂可不遵,但有多少义趣耳。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长时之一心,有短时之一心,有平素之一心,有临终之一心等等。一心者定也。必定始静,必静始明,必明始能心佛感应。所谓“以心作佛”,“即心是佛”生死大事,何能徼幸成功。小乘罗汉,尚须七番生死,遑论成佛,三之远,此则一生成办,带业出要,再不有作,出苦无期矣。古德著一“念佛四大要诀。”第一即曰“念佛不求一心。”此不过云,初学不先求一耳。乃慈悲接引之意,因未曾说明,即有违经之嫌。后世诸祖,颇以此语为病,贻误后学。上举种种一心,最低必得临终一心,若无把握,往生无望。(旁注:李炳南居士这里并非是批评印光祖师观点,而是驳斥玉峰法师“念佛四大要诀”的观点。印光祖师也曾专门撰文批驳玉峰法师此类观点。)  印光祖师: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  李炳南居士:往生分九品,且有边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碍,如临终不生障碍,不起颠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图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黄念祖居士开示:做不到念佛不忘,就不可能成佛。  夏老师的话,“但能不忘,即是功夫”。刚才有人说,念得时候还有些妄想,没关系。只要这句佛号,但能不忘就行,即是有功夫。妄想刚钻出来,不跟着它跑,这句佛号马上就接上,这个不碍事。必须得有个地方才能修,即是将世法佛法打成两截了。非得有个地方,有个佛堂才能修,就把世法佛法分成两截了。不需另外找一个环境,什么地方都可以修,干什么工作都可以修。佛太慈悲了,净土法门是佛不问自说的。《阿弥陀佛经》不是谁问的,佛自说的。佛告诉大家,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怎么做才能去。为什么佛不问自说呢?就是因为它能不离佛法而行世法。  夏老师的话,“一句佛号称为显亦可,密亦可”。这一句佛号可以称为显教,说它是密教也可以。佛号即是密咒。净土法门是密宗显说。把密宗公开了显说,就是净土法门。夏老师的话,只要佛号不断,在烦恼、苦痛、欢喜中,不忘即是功夫。只要肯念,成佛一半。只要抢救,救一句是一句。这话说得非常恳切啊,只要肯念,成佛已经成功一半了。抢救,别管它是有妄想还是没妄想。如果不抢一句是一句,以后还不一定有什么麻烦呢。能抢一句是一句,就不止是一句了,也许能念个一千句,一万句。“抢救”这两个字,大家要好好体会。  念佛成片就是证。一般说来不忘就是证,老记得这句佛号,老把它当做主要的一件事。我常常说,不要求你把佛法当做唯一的,只要求把它当做第一件事,这个要求不是很高。如果要求你把它当做唯一的,别的都放下,那只能专心去修持了。现在不做这样的要求,不符合时代,也不符合现在人的根器,而且这么做也不见得就好。只要求你把它当做第一,把它照顾好,还有第二第三啊。但在有矛盾的时候,你要保持第一啊。两个要选择的时候,要保证第一,放弃第二。就这个就决定了你,能不能证。这个事咱们都能做得到啊。把佛法放在第一位,不是唯一的,唯一的就太高了。大家老说证,这就是证明,就是凭据,不证这个就不能证正觉啊。“不忘”也做不到,“成片”也做不到,还想成佛就不可能了。  夏老师的话,“第一步证,就是要从这里证起。不一心不乱,也能往生。不一向专念,不能往生”。所以我们修持还是要专一点,不要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不管什么还都有一点,其实一法就是万法。要是真熟了,修行也就是六个字,生处熟,熟处生。贪嗔痴咱们太熟了,我们修持让它生一点。念佛往生这件事,咱们太生了,就是让它变熟一点。就是念佛往生这件事,咱们老想不起来。要熟处变生,生处变熟。要想生处变熟,你就是老提这一件事很容易变熟。一会这儿,一会那儿,那就不大容易熟了。所以不一向专念,不能往生。应当要老念,苦也念,乐也念。  道绰大师开示:为何佛菩萨要用种种不同风格开示来度化众生?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钻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是故《大集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谓成道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谓禅定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谓谈说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谓塔庙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谓斗争坚固)”。  未完待续:
  净空法师:真信切愿的标准是什么?  净空法师:许许多多人都蒙在鼓里,自以为有信、有愿。  「复因行者发菩提心」,求往生的这个人他发了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像前面蕅益大师所说的,真信、真愿,真相信、真愿意求生极乐,这个信跟愿太难太难。我们要认真的问一问,我们有没有信?没信;我们有没有愿?没愿,信愿都没有了。不要自己以为有信、有愿,许许多多人都蒙在鼓里,自以为有信、有愿。李老师当年教训我的,我也说了好几遍跟大家分享,我是出家两年才受戒,但是我出家就开始讲经教学。受戒之后,佛门的规矩要去谢老师,我的老师是李炳南老居士,这个出家身分就去拜老师,李炳老是我的亲教师,用佛门的话来说,就是他是我的和尚,和尚是亲教师。  我到台中慈光图书馆,我还没进门,在门外面,他在里面看到我,看到我手指着我,好大的声音叫:你要信佛,你要信佛。叫了好多声,我都呆了,我不信佛我能出家吗?我不信佛我能受戒吗?把我都搞迷糊了,怎麼还那麼大声的叫我要信佛?我走进去之后,当然还是要礼拜,拜了一拜,他要我坐下来,告诉我:许许多多老和尚到临命终时都不信佛。愈说我愈糊涂,老和尚临命终时还不信佛,我听不懂,我两个眼睛瞪着看着他。他才告诉我,什麼叫信佛,佛所给你讲的你没懂,佛叫你做的你没做,不是信佛。他这一说,我就明白了,什麼叫信佛?真正依教奉行那是信佛,这一核对就是真的,一点不假。  你研究经教,你能解如来真实义吗?这句话说得容易,武则天讲的,开经偈是她作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武则天会说,她也不解如来真实义,不过她愿解,愿是愿,她不解,她要解她就不会造孽,就不会去争权夺利,真的没解。由此可知,这个信佛好难!真正信佛的人看经听讲,一听一看就开悟,就契入境界。我们今天看几百遍都不开悟,顶多什麼?我记得很熟,我也能讲得天花乱坠。为什麼没有开悟?烦恼在,还执着身是我,还有自私自利、还有名闻利养。别人赞叹我,欢喜;别人毁谤我,我会生气,这哪里是信佛?佛所教的你根本就没有执行,读经没用,口善而已,心没改过来,口善心不善。戒持得很好,外表上行善,念头不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才晓得信难,佛家把信摆在第一,「信为道元功德母」,首先就是建立信心,信心没有,全是假的,一切都没有。像植物一样,信是根,你根没有了。  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O八集)  净空法师:修净土的同修们错会真信切愿意思的人太多太多了  「横出三界,圆登四土,顿与观音、势至并肩。可见此法门之究竟方便,善应群机也」。这个几句话非常重要,意思深广无尽,可见这个法门殊胜、奇特。但是也必须具备往生的条件,这个条件是真信、切愿、持名。这句话很简单,可是在现前这个世间,修净土的同修们对这句话错会意思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引起很多人的怀疑。  就像早年李老师在世时候,我们年轻的一代跟他老人家学习,他老人家常常叮咛大家,以台中莲社来做例子,这自己人。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太少,一万人当中只有三、五个往生,不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大家怀疑了。善导大师的话有没有说错?没说错,李老师的话也没说错,问题在哪里?是我们对于这句话,信、愿、持名解读错误。我们信不信?严格的说不相信,不具备信的条件,这头一个大问题。  我学佛七年出家,九年受戒,出家我就教学,教佛学院,就开始讲经。我的经教是在没有出家之前学的,学了七年。出家两年,佛学院也教了两年,这就受戒。受戒回来,当然第一桩大事要感谢老师,我的老师是在家居士,不是出家人。所以到台中去拜老师。  在慈光图书馆,我在大门口,他在里面,我还没进门,他看到我了,指着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大声叫了六、七句,我都呆了,我都出家了,教学两年,受了戒回来怎么会不信佛?这个话我听不懂他的意思。他叫我坐下,我就听他老人家开示。  他头一句就告诉我,他说:你要晓得,古往今来有很多老和尚,八十、九十到临命终时还不信佛。愈说我愈迷惑,那怎么叫信佛?他老人家讲了,经教里所说的你做到了,才叫信佛。你看每部经最后一句话,「信受奉行」,这个信底下有受、有奉行。  你信了,没有接受,没有去照做,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我这才恍然大悟,信不是一个字,信后头愿、行连起来的,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个意思深了。信愿行是一桩事情,缺少一个全都没有。如果没有行,信愿就没有,我有信、有愿,没有行,那信愿没有。必须三个都具足,才叫真信、切愿、笃行。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九集) 档名:02-037-0009  净空法师:没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不是真信切愿  我们再往下面看,「盖净宗以信愿行为三资粮。灵峰大师曰,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这是修净土宗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信、愿、行。我们净业学得这么困难,往生有没有把握?摇头,没把握。什么原因?你的信不足,根本原因在此地。你信不足,所以你的愿摇晃,你有发愿,不是没有发愿,愿不恳切,归根究柢是信心。所以信难,真不容易!李老师教我这个信心,让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出家之后受了戒。我出家两年才受戒,时间很长。受了戒之后,当然第一个要去感谢老师教诲的恩,这是佛门的规矩,要回去第一个去拜老师。我回到台中慈光图书馆,老师在里面看到了,我在大门外,还没有进入大门,他在里面指著我,把手指著,「你要信佛、你要信佛!」好大的声音,叫了好多句。我走到里面,向他老人家顶礼,他很客气,一拜就可以了,叫我坐到旁边。老师说,我刚才叫你这个,你懂不懂?我说我不懂,我要不信,我怎么会出家?我要不信,我怎么会去受戒?他听了之后摇头,「你要晓得,有人出家一辈子到老,死的时候他还不信!」这句话把我点醒了,到老死都不信,我听了之后就愣住了。老师给我解释什么叫信?没有做到就不信,我这才明了。咱们念这句佛号,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做到了没有?没做到,你不信!这经,经我们讲了好多遍,会讲,不信,你才晓得信多难!会讲经容易,真干不容易,真干才算信。  这个老师教给我的太深刻了,你没有做到你就不相信,你发的那个愿不是真切的愿。真信切愿,你的信有,不真;你的愿也有,不切,所以后头你不能往生,你还是随业流转。老师那堂课也是机会教育,离开戒场回到台中去谢他老人家,给我上了一堂课,什么叫信。你拿这个标准你来看,确实老师讲的,多少老法师八十、九十到往生还不信,确实还有名闻利养没放下。所以蕅益大师,灵峰是蕅益大师,我们净土宗第九代祖师,「非信不足启愿」,真的愿是从真信里面发出来的,真信之后全放下了。我们也很欢喜,看到一个,刘素云居士,真信、真愿。得那么重的病,医生告诉她随时有死亡的可能,她笑咪咪的,一点恐惧都没有,「好啊!我就到极乐世界去了。」十年只有一部《无量寿经》、一句佛号,一点都不杂,这叫真信。你去问她往生有没有把握?她有把握,她真的随时可以走。多住几年不是为自己,为别人,她说她来表法的,做榜样给别人看,真的不是假的。「非愿不足导行」,都在行上看愿、看信,你看她,她真干,真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她是真信切愿。这样的人决定得生,而且自在往生,真的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她也不会想我再多住几年,她没有这个想头,多住是佛给她的,给她的使命。我们不能不真干!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七一集)  未完待续:
  净空法师:什么叫信佛?信解行证那才叫信佛。  我学佛七年出家,出家之后两年受戒,受完戒之后到台中去看老师。这是规矩,受戒回来,第一个要去感老师的恩,教诲之恩。我到台中慈光图书馆,我在门外还没进去,老师在里面看到,看到之后他就指着我,“你要信佛!”大声的叫,叫了好多声叫我要信佛,我感觉得很惊讶。进去之后他叫我坐下来,当时还有不少的居士们在一起,同学。他问我,“我说的你懂吗?”我说不懂,我学佛七年,七年我已经学会讲经了,我才出家的。所以我出家就教佛学院,不是做学生,去做老师去了,两年之后,我就教佛学院教了两年,讲经也讲了两年,这才去受戒。我不信佛我为什么去学佛?我不信佛,我为什么要出家?我不信佛,为什么要受戒?老师告诉我,他说“你知道吗?有许多老和尚活到八十、九十,到临终时候还不信佛。”愈说我愈莫名其妙,这怎么不信佛?  老师最后才把底牌掀出来了,什么叫信佛?信解行证那才叫信佛。每部经最后头一句四个字,“信受奉行”,那叫信佛。你信了你有没有接受?这一问我们就呆住了,你有没有学过《十善业道经》?学过,跟老师学的。你有没有接受?学是学了,你是不是真的接受了?接受之后怎么样?接受之后是依教奉行。你把《十善业道经》,变成你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那你叫信佛。如果你学的经教,跟你日常思想、见解、生活行为,毫不相关,你不信!我们这才恍然大悟,真的,你看看有很多这是七老八十的,这些老和尚还是争名夺利,还是贪名贪利,没放下,那就是不信佛!信有标准,不是随便说的,找个法师去皈依,领个皈依证就叫信佛吗?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这个小团体,这人数也有不少,真正讲信佛,一百个人当中,一个、两个都不容易找到。  真正信净土,从前李老师常常告诉我们,他不讲别人,他讲台中莲社,莲社莲友有几十万人。这几十万莲友当中,真正相信阿弥陀佛的,真正念阿弥陀佛的,老师说万分之二、三而已。不是万修万人去,一万个人,只有两三个人往生,为什么?那两三个人信佛。其余不是信佛,到佛堂里面来,阿赖耶识里头种个佛的种子,不起作用,他的思想、言行,还是烦恼习气,所以这要知道。我们这种信佛,那对于灾难是无济于事,这个共业依旧不能化解;真信佛,真正依教奉行,他就真有感应。  摘自净空法师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九十八)(下)  净空法师:信佛这个信字好难,太难了!  大乘佛法没有别的,开发自性的智慧,自性是宝藏,什么都有,我们去开采。用什么开?用戒定,戒定就是开采自性智慧宝藏的工具、方法。不能向外求,外头没有东西,大乘教上佛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外无法,你在心外怎么能够得到智慧?怎么能得到德能相好?得不到,全要从自己自性,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大乘修行人对佛有信心,身体重不重要?身体重要,怎么样照顾?阿弥陀佛照顾。海贤老和尚的师父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身体有什么毛病,他能够帮人治病。他用什么药?外面花草树木他随便拈一点来就是药,就能把人病治好,什么病都能治好。这是什么?因为,一切花草树木都是自性变现的,只要有信心,实际上全是信心治好的。你对佛菩萨没有信心,对自己没有信心,这很可怜,为什么?自己的本能完全失效了,要靠外援,要靠外面的药物,药物都有副作用。从这个地方就真正体会到,信佛这个信字好难,太难了!过去我受戒,出家我两年之后才受戒,受戒之后,当然第一个去拜老师,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我到慈光图书馆,他在里面,我在大门外他看见了,看见我就指着我,大声跟我讲,「你要信佛!」到里面去之后,他说你坐下来,你懂得我的意思吗?我说我不懂,我要不信,我怎么会出家,怎么会去受戒?当然信佛了,你给我讲这个信,所以我有疑惑。他就告诉我,有八十、九十老和尚到临终还不信佛。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们这个信佛里头带着怀疑,不是真信、不是净信,里头有掺杂着怀疑,有很多疑虑在里头,这不信。不信,佛就不灵;信,他就灵了。为什么海贤老和尚那么灵?他没有怀疑。我们今天怎么不灵?有怀疑,怀疑把信心搅乱了,所以信心不纯。问题在这个地方,不能不知道。佛没错,经没错,我们学错了自己不知道。你看,信、愿、行,信,半信半疑,那个愿就不是真的愿。想往生,对这个世界有留恋,又舍不得去,名闻利养放不下,欲望还是在膨胀。这个障碍从自己来的,不是从外来的。你的心不清净,你没有通过戒定慧,你没有学过这个,所以成就就难了。我们今天要想真正成就,万缘放下,彻底放下,什么都不要去理会,一心念佛。好好照顾这个话头,禅宗讲的参话头,我们的话头,一句阿弥陀佛,千万不要丢掉,分秒必争,分分秒秒都是阿弥陀佛,我们净土宗才真正叫净。现在我们修的净土宗,净土宗净,我们自己心不净,入不了净土,有名无实,这不能成就。  节录自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三集)净空法师主讲   净空法师:什么才是往生切愿?  在本经里面,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的弘愿最为第一。所以我们读弥陀大愿,应当把弥陀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四十八愿,我就可以给你作保证,你决定往生。为什么你决定往生?在这个虚空法界,你没有别的地方好去,你只有一个地方极乐世界,你跟阿弥陀佛志同道合,那怎么不去呢?当然就去了。  所以蕅益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那就要看你念佛功夫的浅深。可见得念佛功夫浅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单单讲往生,有愿就行了。这个愿不是说我好想去往生,这个愿不行,这个愿去不了。为什么?自私自利。什么愿?跟阿弥陀佛同一个愿望,那就决定往生了,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那个愿是四十八愿。   所以底下一章是全经的中心,最重要的一品;每一愿我们念了,自己想想,我有没有?四十八愿,实在讲,自己能够有个十愿、八愿,跟阿弥陀佛的愿相同,都决定往生。如果这四十八愿,愿愿都相同,那了不起,你就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弥陀化身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义  藕益大师开示:只为自身独出生死而念佛则不能生净土  大师原文:《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说: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有此菩提弘愿,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纵令念佛菩萨,与佛菩萨气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净土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只为受乐而想往生极乐世界者,不能往生。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住持乐者,谓彼安乐净土,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凡释回向名义,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与一切众生共向佛道。巧方便者,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譬如火忝,欲摘一切草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火忝已尽。以后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谓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  未完待续:
  上述资料当中的祖师、大德是否都已经大彻大悟是法身菩萨,他们的开示是否完全可靠可信,相关祖师大德已经被后世印证为大彻大悟法身菩萨的资料见下:  印光祖师赞叹莲池大师、幽溪大师象藕益祖师一样伟大而可靠可信,原文见下  “而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著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奈流通既久,错讹甚多。因校订重刻,俾复旧观。《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随研一种,亦可知其指归。遍阅三书,方堪彻其阃奥。”  净空法师赞叹莲池大师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真正得利益,一句佛号就行了,讲得多清楚这一段!蕅益大师在《要解》上说的,前面是莲池大师说的。这些祖师大德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不是普通人,他们可没说错。你们自己念这一辈子佛,不能往生,要自己负责任,是你的信心不足、愿心不足,有怀疑、有忧虑、有牵挂,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金刚经》上说得多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老祖宗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就成了。摘自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262集日讲于香港  净空法师赞叹历代净土宗祖师及昙鸾大师、道绰大师都已经大彻大悟是法身菩萨境界(省庵大师是净土宗第九祖,彻悟祖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原文见下:  《往生论注》是昙鸾法师的作品,这是净宗大德,不知道古德为什么没有把他排列在祖师的位子上,这是讲不过去的。昙鸾跟道绰,确实是净宗的祖师,一代的祖师大德,这两个人应当要补进去。  现代净宗十四代,再补两个,就是十五代跟十六代,净宗有十六祖师,他们的话是可以相信的,为什么?这些祖师都是得念佛三昧,而且都是真念到了理一心不乱,虽然一门深入,一句弥陀一生不拐弯,这些人真正能宗通教,显密圆融,他无所不知,为我们示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给念佛人做好样子。  藕益大师赞叹知礼大师《妙宗钞》圆满可信,原文见下:  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黄念祖大德赞叹莲池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原文见下:  (选自黄念祖居士文集)所以莲池大师说:《观经》说的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念念是理一心,所以念念都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要想一想,八十亿劫是多么长的时间,生死重罪是什么样的罪?八十亿劫这么长时间所犯的一切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就消灭了,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妙用。所以莲池大师称为弥陀化身,指明个中原因,《观经》中所说十念,念念是理一心哪。到了理一心自然破无明,见法身,功德不可思议。  印光祖师对省庵祖师、彻悟祖师的赞叹原文:「何得以省庵之后,推為第一。使光(自称)能為省庵提鞋,当不致搬弄出此种过活,况曰文章夺过乎哉!……阁下爱光虽深,其如自己失言何!须知省庵之后,有大高人,其过与否,不敢以凡情妄断,当在比肩齐驱之列,其学问、见地、操持、德业,绝无稍逊者,彻悟禪师也。莲宗十祖,当之无愧。光尚不敢谓為后裔,况曰同列乎哉!」  印光祖师认证新排名的净土宗十二位祖师的开示原文:「十二祖,即世称莲宗九祖,於八祖莲池大师下,加蕅益為九祖,截流為十祖,以思齐(实)贤九祖為十一祖,下又添彻悟禪师為十二祖。」。(旁注:“思奇”就是著作《劝发菩提心文》的省庵祖师,藕益祖师、截流大师、彻悟祖师被印光祖师亲自加入到原先的净土宗九祖之列。)  未完待续:
  当代高僧大德的相关开示见下:  喇荣五明佛学院益西彭措堪布开示:真信切愿的真信是什么境界?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一 (节选)  净土法门贵在有信心,一念生信,佛的不可思议力量就会立即在心中显现。所以,信心是成就往生的第一个要点。  信心的三种德相  首先从反面来看,如《往生论注》说:“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与此相违,名如实修行相应。”  意思就是,有三种情况,无法生起真实的信心,以致于无法和佛相应。其中“信心不淳”,指信心若有若无,很轻薄,不够深厚。“信心不一”是说,没有决定的信,还夹有怀疑,处在左顾右盼、摇摆不定的状态当中。“信心不相续”是指,信心无法持续,还会被其它念头中断。  相反,如果能够念念相续,一心坚定,淳厚至诚,就能跟佛相应,而成功往生。对此,道绰大师解释说:“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意思就是,如果信心能够相续,不杂余念,那就是一心;只要有了纯一的信心,就是深厚的信心。而这“相续心”、“一心”、“淳心”,不是指别别分开的三种心,而是指一个信心所具备的三种德相。换句话说:信心的内涵是,深厚而不浅薄,纯一且不杂怀疑,并且这种信心不会被破坏而中断。  有了具三种德相的信心,你就跟弥陀愿海合体了,就能直接被阿弥陀佛摄受,不往生绝对不可能。就像电台广播的信号在空间里周遍,接受的频道也已经调准,而且打开了开关,接收不到信息是绝对不可能的。否则缘起就错乱了。同样,弥陀愿海已经成就,自己也具足了信心,决定求生极乐,这样的话,“果佛因心互感应,根身器界潜转换。”因心和果佛相合,法界的因缘已经齐备,就必然出现往生不退,圆现净土,转凡成圣的利益,出生不可思议的果报。  比方说,你不必自己去探索电磁学的原理,也不用去建设电台等等,只要你把收音机调准频道,跟电台发射的信号相应,就能接收到电台所发出的一切信息。又像以转轮王的力量游行四天下。一个人想周游四大部洲,如果单凭自力,就必须自己一步一步地修禅定,修出四静虑,发了神足通,之后才能周游天下。而另一个人,因为相信乘坐转轮王的轮宝就能自在飞行,并且愿意乘坐,这样他跟转轮王的心一相应,得到轮王的欢喜摄受,就能直接坐到轮王的轮宝上,刹那间游行天下。以信成就往生,就是这个道理。  一念至心,决定往生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是指“愿心”。首先,“至心”,即《观经》说的“至诚心”。善导大师解释说:“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意思就是,“至”就是真,“诚”就是实。也就是这种心完全真实,没有任何虚伪的成分。“至诚心”指的是,一切众生身口意所修的解行,必须从真心中出,不能在外面装样子,诈现一种贤善精进的相,做给别人看。实际内心深处全是虚假,各种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劣的习性牢不可破。这种情况,看上去虽然三门精进行善,其实全是伪善,都是杂毒的善法,是一种虚伪的行为。这就不叫做真实业。  这里善导大师一语道破,往生的关键在于真诚心。真心愿往生,一念就能成办。也就是经文说的“乃至一念”,有了这个“真诚心”的内涵,即使一念,也必然蒙佛摄受,随愿往生。  相反,如果没有真诚的愿心,百千亿念也没办法往生。就像蕅益大师所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这就表明,具有真实的信愿,临终十念、一念,也决定能够往生。如果没有真实的信愿,只是口头上念,即使功夫再深,念到名号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就像铜墙铁壁一样坚固不坏,也没有往生的道理。因为你不是真的想去,对于往生这件事,根本没有真实、至诚的信愿,所以不能往生。也就是说,再多的假心也比不上一念真心。  所以,一定要有“至心”。有了真正愿生的心,一念就能往生。换句话说,愿心的要求就是“真实”,在缘起上有了“真诚心”的因,决定感得真正往生的果。这也就是缘起律无欺的表现。  要知道,因缘上的事没有半点虚假。决定以如是因得如是果,没有丝毫差错。以虚假的因,绝对不可能得真实的果。所以,口头上说得再好,念得再好,没有真正想往生的心,或者说心里的方向没定下来,也没办法往生。  而缘起的根本就在于你内心的欲乐。你心上有了真实求生的欲乐,从此就决定了方向,一切行动都会被这种决定的欲乐所牵,就能真正实现果利。相反,如果没有真实的欲乐,或者说愿心,只是做些表面文章,就没办法成就大义。  “回向愿生彼国”,即《观经》说的“回向发愿心”。善导大师说:真心愿意把一切过去现在未来所修的一切功德,全部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这种心要像金刚一样坚固,不会随他人不同的见解、行为所转,唯一决定往生,毫无退怯之意[3]。这样就知道,愿心的关键在于“决定”。  有了真实、决定愿生的心,就必定可以往生。如《普贤行愿品》所说:“是人临命终时……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临终之时,一切外在的财产、亲友,包括自己的身体等等,全都带不走。唯有愿王不会舍离,一切时中都会引导你的心,让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弥陀疏钞》也说:“但有愿者,无一不生。方知愿力,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内心只要有真实的愿,没一个不往生的。这就是愿心的力用。  所以,最关键、最可贵、最重要的,就是有真实愿生的心。往生极乐,难就难在真正下决定上面。  愿心不可流于口头  很多人虽然念佛,但仍然没有往生,就是因为只是口头上,或者表面上说:“极乐世界好,我一定要去”,但实际上,他心里根本没决定下来,没生起决定往生的愿心。一旦你的心真正做出了决定,有了这一念“至心”,或者说心里有了“真实愿生”的内涵,从此,极乐世界的大门才会向你敞开,你才能真正踏上往生之路。所以,往生极乐的标志就是生起决志求生净土的心。生起这一念“至心”之前,做什么都不决定能够往生。  口头上说“我要去极乐世界”,实际心里根本没定下来,就不可能真正往生。这种心态下,做什么都很难成为往生正因。比如,口里不断地说:“极乐世界多好啊,我当然要去。”甚至讲很多这方面的理论。因为听了很多,也学了很多,而且大家都这么说,所以你也能讲得来。  像这样,或者一味地随声附和,或者为了面子上过得去,虚情假意地敷衍几句,或者表面上念一念,或者装作很有信愿的样子,滔滔不绝地说,反正就是没一个真心。这样的话,表面上说得再好,念得再好,只要心里没断定往生,就不会真正去极乐世界。只会随着自己真正的意愿,往心里最看重的事情上发展。  而且,只要你没下定决心往生极乐,无论你在这个世界上做什么事,即使做再多的善法,修再多的功德,再怎么持戒、修定等等,只要没回愿往生,那么身为一个凡夫,你也不可能很快去极乐世界。极乐国土里的事就跟你没太大关系。往生之后得不退转等的功德、利益也不会在你身上实现。  所以,口头上谈很多、念很多,甚至做很多这样那样的善法,都不是最重要的事。关键的问题是,你心里的目标到底在什么地方?要知道,只要心没定下来,再怎么做、怎么说,都不能证明你有真实的愿心,也就不会得到往生的果。  但是,去极乐的心一定,你未来的方向也就定了。有了这个内涵,哪怕只有一念也能往生。因为这一念定下来后,只要不被违品破坏,今后就会一门心思地往这个方向努力。因为,真正有这种心的人,对这个世界的事绝对不留恋,不会做任何长远的打算。对他来说,在娑婆世界,不过是暂时住一下而已。时间一到,马上就去极乐世界。因此,他的一切所做所行、所思所想,都会围绕着往生极乐来进行,一切善根都会非常欢喜、主动地回向于往生极乐。  所以,贵就贵在生这一念“至心”。了解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后,真正心动了,那一念愿生的心一起来,一念决定往生极乐的心一出生,你的心就直取净土了。  净界法师  我们净土宗在整个大乘佛教当中,到了末法时代衰败得特别厉害,主要的原因就是修净土的人完全不明白人生的道理。  佛号是一个广大的无量光无量寿,但是问题是,是谁去念这句佛号是很重要。  你是用一念心去念这个佛号,能念的心是主导者。  我们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有两种力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空法师佛学问答2017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