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乐高二战德军飞机一等人的飞机跟德空干过没

二战苏德双方实力对比------为什么德军无法战胜苏军
我的图书馆
二战苏德双方实力对比------为什么德军无法战胜苏军
二战德军针对苏联制定了“巴巴罗莎”计划,并付诸于实施后一举打到莫斯科城下,但由于苏军的顽强防守和俄罗斯的严寒,莫斯科没有拿下,这个计划最终也没有最终实现。导致德军“”的破产,被迫进入持久战。之后又兵败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而在“十次打击”之后,最终攻克柏林。过程虽然曲折,但我们来比较一下苏德双方的国力,装备,损失和战场的表现,就不难看出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双方的实力人口德国战前,控制了近25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亿人口,其中德国人有5000万左右,苏联战前,包括入侵芬兰和波兰后新并入了一些地区,共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接近2亿。去掉占领区人口,苏联人口是德国的4倍。按一般的人口比例计算,苏联当时拥有3000万20岁至40岁的男性人口。以此类推,同状态德国人,应该不会超过700万人。这些人口的差距到了战争后期十分明显,苏联红军虽然损失惨重,但仍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支持其一直打到柏林,但反观损失远远小于苏联的德国,虽然运用了独特而有效的动员方法,且把征兵年龄宽限到17至61岁,但也只动员起了1000万人,之后就再也无法动员起任何人力了,可以说是耗竭了兵员,导致战败。国力和军工生产力德国的生产能力和军工生产能力不及苏联,以德军的进攻主要依赖于装甲部队的坦克生产量为例,按照“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的要求,为完成德国开战以后所要达到的进攻目标,德国的军工厂需要将坦克产量达到800-1000辆/月,最低也不能低于600辆/月,然而即使在希特勒的强烈要求下,军工厂一再努力,也只能将坦克产量提高到230辆/月。而苏军,战前德国派到苏联的一个观察团就曾吃惊地发现,苏联仅一个坦克工厂在一天内就能生产的坦克22辆,而全苏联坦克的月产量是惊人的1500辆,这种工业能力是德国望尘莫及的,这种差距在战争爆发以后还会进一步的放大,成几何级数的放大。战略资源德国是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特别是稀有金属,尤其缺乏工业的血液——,1941年德国及其占领国开采石油190万吨,从煤中合成燃料410万吨,还获得了法国、比利时等一批国家的储备880万吨石油。但除了罗马尼亚油田以外德国缺乏稳定的产油地。苏联国土面积广阔,各种资源,稀有金属一应俱全,并有高加索有点源源不断地原油供应,且油田一直比较安全,德军在43年前后曾经接近,但未能拿下,甚至没能影响到它源源不断地运出原油。外来援助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双方所获得的外援。德国从其盟国和仆从国也获得了不少的援助,比如法国的卡车,捷克的枪械和罗马尼亚的石油,但这些远远不能和苏联在战争中获得的援助成正比,不可否认苏两卫国战争的胜利,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援助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以下是苏联所获得的一部分援助的简单清单:飞机18865架:美国援助15,481架,英国提供3384架。总共援助18,865架飞机,其中大约有17,000架。1.3万多辆:美国提供了7057辆,英国和加拿大援助了5480辆。另外,也是最关键的西方提供了极其先进的光学瞄准器具及火炮技术,使苏联坦克的质量上了一个台阶。特别是在初期,数天内苏军就损失了数千辆坦克,英美及时地向苏联提供了1000多辆坦克。其中英国750辆,美国180辆。这些坦克直接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大炮:15000门 ,其中美国援助了7944门红军最缺乏的高射炮。另外英美等西方国家还向苏联提供了许多其他作战物资:据不完全统计包括42万多辆卡车和吉普车和11,075节车厢, 8700多辆拖拉机,4.7亿多发子弹和炮弹,1981辆机车和35万多台机床,汽车轮胎高达3,606,000件。35,800台无线电设备、1196部雷达和329部声呐。还有不计其数的军装军靴御寒装备,仅英、美根据莫斯科议定书就给苏联运送了150万双军靴,10500吨制靴皮革。各种战略物资,钢铁稀有金属也源源不断的输往苏联。包括87,600吨铜。虽然这些数字是英美等国单方面提供的,有很多夸大和不实的成分,但可以说英美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尽了自己的能力帮助红军,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战后出于政治原因苏联否认了这些。这些也曾经得到了红军传奇式英雄朱可夫元帅的认可。兵力装备有人把德军初期的胜利归结为兵力和装备的压倒性优势,这也符合“多兵之旅必胜”的基本战争观念,但这并不是事实,我们来比较一下双方的兵力兵器的优劣。战前,德军在苏德战线上拥有190个师550万人,其中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他们装备有坦克4300辆,火炮42000门,作战飞机4980架。苏联拥有180个师540万人,其中有60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他们装备有坦克24000辆,火炮3.75万门,作战飞机7000架。双方兵力基本相当,火炮德国占优,飞机苏联占优,但差距都不是很大,坦克更是占了绝对优势,这还没有考虑,苏联的生产能力,在战前苏联的飞机月产量就达到了1200架,动员以后的能力可以翻倍,甚至几倍。坦克我们提出坦克,这个在苏德战场上作用最关键的,也是一般被认为德国最强的兵器来比较一下。不仅在数量上苏联大大占优,达到6:1,且质量上的优势更大。当时德军装甲部队还没有强大的5号(豹式)和6号(虎式)坦克,那要等到43年以后的,他们只有3号和4 号中型坦克,他们的性能远落后于苏军已经大量装备的T-34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尤其是后者,这种坦克德军几乎没有一种坦克或者反坦克武器可以对付,曾经出现过一辆KV-1(另一种说法是KV-2)式阻挡一个德国步兵师整整两天的说法。德国3号4号坦克的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攻击。尽管德国坦克战术运用的十分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协同,且在战争初期取得很大战果。但4号等坦克性能的劣势是无法回避的,这也是德军兵败莫斯科的原因之一。坦克战斗全重32吨。乘员5人,配有1门75毫米主炮,辅助武器为2挺7.62 毫米机枪,车长8.15米,车宽3.00米,车高2.72米,水冷柴油373千瓦、最大行驶速度55公里/小时、最大行程468公里,越障碍高0.75米、越壕沟宽2.49米、爬坡35度。而且这种坦克耐用性可靠性都很好,操作简单,且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便于大规模生产,整个战争中共生产了53000辆,是二战中最优秀的,在战争后期他们甚至还可以凭借数量的优势和虎式,豹式一较高下。德军马克4型坦克战斗全重23吨,乘员5人,配有1门76毫米主炮,辅助武器为2挺7.62 毫米机枪,车长6.63米,车宽2.88米,车高2.68米,发动机功率300马力,最大40公里/小时、210公里,越障碍高0.6米、越壕沟宽2.2米、爬坡30度。两者的差距十分明显,单看全重就不在一个级别上,但即使是这样,德国4号坦克在41年开战的时候也只有几百辆而已,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是性能更加糟糕的,装有37毫米炮的3型中型坦克,但数量仍然严重不足。所以德军的1号2号轻型坦克也大量被编入装甲师并成为了真正的中坚力量,2号坦克全重不足10吨,火炮口径都只有20毫米,1号坦克全重不足6吨没有火炮,只有2挺7.60毫米机枪,根本不适合坦克战,只可以作为支援坦克使用。另外德军坦克的可靠性不强,出勤率不足一半。综上所述,如果把德军在苏德战争初期取得的巨大胜利归结于拥有优势兵力兵器和坦克,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的数量,质量都超过了德军。那问题来自哪里呢?是德军先进的战争理论,高素质的官兵和苏军自己的失误。德军的战术德军很好的执行了现代机械化战争理论及大纵深穿插理论,他们的坦克虽然不好,但是却很好利用了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大胆穿插,以“钳型”攻势穿插苏军后方,分割合围苏军,在空军“斯图卡”和步兵的配合下,大量消灭苏军,俘虏多达几百万,击毁万余辆苏联坦克。坦克最早出现时用来支援步兵的,但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的富勒将军在起著作《装甲战》中提出:坦克部队应该从单纯协同步兵突破敌人坚固防线的任务中解放出来,在战场上应合理利用其火力、速度、防护力的优势独自承担一部分打击作用。当时这种学说并没有引起西方各国的重视,只有法国的戴高乐上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出版了《建立职业军》一书,可惜由于法国当局的愚蠢和保守,戴高乐虽然几经努力,四处奔走游说,但换来的只有白眼,冷遇和大压。相对于英法的无视和排斥,德国将领们,包括本人则表现出了足够的开拓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被誉为德国之父古德里安将军,他将富勒和戴高乐的理论与自己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新的机械化战争形式:“在战争中装甲兵部队应承担尖刀任务,在战役层面上打开战役缺口,尔后利用其机动性优势不顾侧翼迅速向敌后发展,瘫痪敌后勤指挥系统,由摩托化步兵跟随其后填补战场空缺,最后装甲部队回应配合步兵完成对敌一线主力的包围歼灭。这也是二战时期德军自始至终所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德国陆军装甲部队横扫欧洲的理论基础,先进而且合理。德军的战斗素质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王国的军事体制,德军本身就是一支专业素养很高的军队,并且在欧洲战场获得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有很出色的指挥官和具有顽强战斗精神且具有战斗技能的士兵,其装甲部队更是拥有熟悉机械化战争的军官和大量技术出色的坦克车组。所以德军可以在很困难得情况下仍然能坚持完成任务,比如:由于连续作战和恶劣气候,在莫斯科城下的德军很多德军师都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力量了,但他们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意志继续进攻。另外德军拥有很多优秀的坦克车组,他们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大大弥补了装备数量和质量的劣势。而苏军呢?大清洗大清洗都已经了解了,这里就不多叙述了,大清洗几乎整个消灭了苏联红军的所有的中高级军官,引用一组简单的数字,就可以说明当时的情况:红军指挥人员和政工人员有4万余人被清洗,其中1.5万人被枪决。其中枪决了5名元帅中的3人,包括有“红色拿破仑”之称的红军总参谋长,优秀的坦克专家元帅。16名集团军军长中的15名、人,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大清洗之后很多陆军师中军衔最高的军官竟然是大尉,这个军衔在红军中一般会授予连长,最多不超过营长。营长如何指挥一个师?苏军格里戈连科将军的一段话:“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它的高级指挥干部在任何一次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没有受到这样大的损失,甚至全军覆没的结果也不至于如此。就是缴械投降的法西斯德国和帝国主义日本所损失的高级指挥干部也比这少得多。”放弃先进的战术理论大清洗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使红军失去了一大批有能力有经验的高级指挥员,而且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所倡导的先进战术也被推翻。战前相对于保守的英法,苏联的战争理论并不差,而且很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曾经系统的阐述了装甲兵大纵深穿插作战的理论,元帅和他的部下们经过不懈的努力,使苏联在大规模战争理论,特别是在理论处于很领先的地位,并且在全世界率先成立了坦克机械化军。但随着元帅的被清洗,他的理论被推翻,坦克军也被解散,再次分散到步兵师,负责支援步兵,苏军又回到老路上。而后来元帅所倡导的战术正是德军古德里安将军和霍特将军的两个坦克在苏联运用的,并且成功的在基辅会战中歼灭了苏军西南方面军,打开了莫斯科的大门。基辅会战基本就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实战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苏军的战斗素质在国家危亡之际,红军官兵,至少部分红军官兵,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值得称道,但作战需要勇气也需要专业的作战技能,红军士兵的作战技能不如德军士兵,且由于大清洗,军官素质差,缺少经验。仓促间苏联不得不将没有经验的新兵甚至老百姓送上战场,虽然延迟了德军的攻势,但也大大增加了自身伤亡,而且根本无法最终而知对方的进攻。影片《兵临城下》的前20钟也表现了这种现象,虽然这只是电影,而且也是在故意丑化苏联。但用新兵甚至老百姓消耗德军精锐部队的战术,苏军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还在采用。最糟糕的是苏军对坦克手,这种当时的技术兵种,被苏军当作消耗品使用,导致大量训练不足的坦克手成为德军王牌车组的战绩,战场上新手的结局只有两个,一个是成为老手,另一个就是成为老手的战绩。而且从被击毁的坦克中逃生的坦克手还要参加步兵进攻,增加伤亡。好在苏联坦克操作简单,不需要太多的训练,这也是红军取胜的原因之一。德军初期胜利的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其他的原因。的指挥斯大林战争初期死抱“苏军应该进攻”的理念不放,命令前线苏军盲目反击,导致大量集结准备反击的苏军师,被德军“斯图卡”攻击机和装甲部队消灭在公路上。以后又刚愎自用,拒绝朱可夫等人的正确意见,甚至把持不同意见的朱可夫发配到不打仗的预备队方面军做司令。虽然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表现出了苏联的决心,一定程度挽救了苏联,他不愿放弃基辅等地,又导致基辅,斯摩棱斯克等会战的失败,使人数并不落下风,且准备更好的苏军大量被歼,被俘者的数字更是巨大。好在总算随着一场一场的大败惨败,斯大林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逐渐放权于,华西列夫斯基,巴格拉米扬,瓦图京等等有能力的将领,也是红军之后重掌主动权的原因。这里需要提一下有些争议的基辅会战。基辅会战有种说法说是基辅会战耽误了向莫斯科进军的时间,在战争爆发以后本有机会一举拿下莫斯科,但却分兵攻打其他目标,等回过头想占领时,最佳战机已失。不过希特勒先攻打其他目标也非完全没有道理。基辅战役歼灭的是红军西南方面军,而西南方面军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卫莫斯科的大门,他的十分强大,甚至不次于整个德军。西南方面军仅仅坦克师就有12个,6个。红军中再也没有哪个方面军的装甲部队可以和他相提并论的。以德国第二,三坦克集团军歼灭西南方面军的战果来看,它也是相当强大的:德军共歼灭两个集团军全部、一个集团军大部共计22个步兵师,7个坦克师、6个摩托化师,先后俘虏了29万苏联军人,包括数名军长和师长;俘获和击毁苏军坦克2500辆,火炮1500门。如果德军不顾一切的冲向莫斯科,他仅在苏联境内就有一千多公里的补给线怎么办,西南方面军可以毫不费力地切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补给线,而德军的结果将和拿破仑的法军一样。没有拿下莫斯科,,乃至输到整个战争的原因,除了双方悬殊的实力差距,也有客观原因。严寒这点记录多多,不必再说了,倒在冰天雪地俄罗斯大草原上的精英部队不止一支,包括的法军和查理十二的瑞典大军(瑞典曾经也是欧洲军事强国,与俄国争夺国欧洲的主导权)。狂妄自大当莫斯科战役正在进行的时候,希特勒就狂妄地宣称,即使莫斯科投降,我们也不接受。他计划把莫斯科变成一个湖泊。一个人一个国家的能力太强的时候,就会自信,但自信过度膨胀也就成为了自负,骄兵必败这个理论在什么时候都适用。也可以德国败给了自己,败于过于狂妄。没有实行全面的战争动员希特勒如果在战争一开始就实行战争总动员,德国并不是没机会,完全有可能一口气推到远东。但狂妄的希特勒没这样做。在战争中,德国本土还是歌舞生平,大量的资源被用来生产奢侈品。而苏联则是一切为了战争,全民皆兵,男人上战场,女人生产武器装备。纳粹的信仰决定了他们追求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即使在战争中也不愿意放弃。等到了43年发现形势不妙,才实施总动员的时候,可惜为时已晚,而且美国大规模的战略轰炸(简单的说就是随便轰炸,以前的空袭只针对军事目标)也抵消了这种总动员的努力。种族主义这是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但凡是都有它的两面性,种族主义确实凝聚了德意志民族,使其爆发了难以想象的强大的潜力,短短几年横扫欧洲,消灭800万盟军,占领了几十倍于自身国土的面积。但它又盲目的排外,使德国失去了大批非德意志民族的人才,其中包括爱因斯坦。这上面的损失是难以估量,难以衡量的。战争是人的较量,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由于种族主义,德国在苏联大量清洗犹太人,斯拉夫人,这激起了苏联人民广泛的敌对情绪,同仇敌忾,打击德军。未能利用苏联内部矛盾如果德国能够采用的正确的政策,抓住了对苏联的弱点进行打击,苏联确实有很大的可能会瓦解。当时苏联政权并不十分牢固,国内的敌对势力还很有市场,但德国没有注意到这些,到最后竟然出现了,俄国白匪军将领号召国民保卫苏联的情况,要知道和白匪军的仇恨绝对要比苏德矛盾深多了。希特勒是痛恨的,他为什么不利用苏联内部那些同样痛恨布尔什维克的人呢?这其实仍然是由于过分的而引起的,同样是缺乏策略的表现。因为过于自信而没考虑除了军事手段之外的方法,而且看来德国人也确实不精于此种谋略吧。小结德军利用自己的出色表现和苏军的失误,加上德军装甲部队新战术的合理运用,一举打到莫斯科城下,歼灭了数百万苏军,击毁和缴获了12000辆苏军坦克,已经是大大的成功了。但精疲力竭的在莫斯科城下,还要面对更多的苏军和苏军坦克,后面的事情也只能是尽人力,而听天命了。而且即使德国拿下莫斯科。也很有可能会陷入持久战。德国战争初期取得胜利的战术基础就在于闪电战,如果闪电战变成持久战,失败的机率就会大增。德国错误的估计英国抵抗的决心,错误的估计苏联的实力,这都是致命的战略错误。最终导致战争又闪击战转为持久战,后来直至美国参战,诺曼底登陆以后,德军两线作战,柏林的陷落也就在所难免了。二战德国对苏联战争的胜利可能性本来就很小。双方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德国都无法和苏联比,其次苏联的领土纵深大,就算斯大林格勒,取得胜利,拿下高加索油田,后面还有洗不利于,还是会陷入持久战。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莎”计划最后没有达到它的战役目的,但也不能说他是完全失败,德军的进攻到达了几乎不可能达到的位置。德军已经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一两个奇迹改变不了最后的结果。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帖子主题:二战时德国为什么没有航母
共&55615&个阅读者&
军号:7458363 工分:477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没有航母
文章提交者:黄同学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172-0-1.html
作者:那个黄同学黄哲,笔名:那个黄同学[ 转自铁血社区
]黄哲创作的《二战那些事》是国内首部二战类军事漫画,以漫画解说的形式解读二战历史故事,抛去过去教科书式的枯燥讲解,用风趣的解说风格配合轻松搞笑的漫画,组成一个个简短干练的小章节,讲解二战时期的一些著名战役和一些不为人知的二战秘闻,是部具有探知性、趣味性的作品,该作品为纪念即将到来的2015年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所作,全系列共有3部,现已出版第一部,该系列作品最早在网络更新时,即创造单日点击过25万次,并被多家网站转载、好评,如有新华网、光明网、铁血网、飞扬网、有妖气动漫网、果壳网、大旗网、空中网、360图书馆等,至出书日网络点击率已过400万次。黄哲爱好军事历史故事和漫画创作,其创作的作品《选择》入选中纪委举办的全国优秀廉政漫画。业内人士及粉丝评论:这是一本奇葩的二战漫画作品,很生动、很有料、很货真价实、很值得拥有,期待第2辑的出现。——著名跨界艺术家:黑马大叔黄同学在军事漫画上的钻研与坚持令人敬佩,本书实乃军迷的首选漫画读本![ 转自铁血社区
]——著名游戏漫画家:艾洋如果历史书本印成这样,那学生的历史成绩就不可想象了。——网友:多玩观光团快点更新,更新了我就好跟同学吹牛了,没有什么比阅历上的超越更幸福的了。——网友:唉唉看了黄同学的历史漫画,妈妈再也不要担心我的学习。[ 转自铁血社区
]——网友:龙行走在大地最喜欢这种幽默类型的漫画了,虽然不是军事迷,但也看得开怀大笑。——网友:6004很棒的漫画,在娱乐中还能学到历史知识,作者加油。——网友:暮色之光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没有航母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中国古代哪次起义或者内乱,影响力最大,破坏力最强,镇压最难?
军号:942150 工分:165747
/ 排名:659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德国不造航母的原因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国联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和限制,他们不得拥有战列舰以上的水面舰艇。所以,一战后德国造过三支战列舰,但都在一万吨到一万三左右,称为巡洋舰,但执行的是战列舰的职能。所以,国联不允许他们造航母。不过没有任何文件要求德国不许造潜艇。第二,航母在当时,并不是什么高档的东西。二战初期,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的海军战斗力,是以拥有多少战列舰,及总吨位来计算的。航母在当时被认为是配属的东西,是为舰队防空和侦察服务的,当时认为海军的战斗力是否强大,就看战列舰。我们叫战列舰,在英文中就叫战舰。当时及以前的海军,战舰或是战列舰是海战的主力,巡洋舰以速度快的特点执行侦察任务,有航母以后这个任务多交给航母去做,巡洋舰加装了武器,成为辅助战列舰作战的重要力量。驱逐舰则是执行近海守卫任务的,相比战列舰和巡洋舰来都过万吨,人员都好几千人来说,两三千吨、百把十人组成的驱逐舰就太小了,水手们在到处是油污的要被烤熟了的驱逐舰中工作,是上辈子没积德的结果。而航母当时就是以侦察为主的辅助类水面舰艇。不过有两个国家首先发现了航母的潜力。首先就是日本。当时国际上有个军控法案,各列强被军备竞赛搞的挺不住了,就定下协议大家维持一个平均水平,日本首先被军备竞赛拖垮了,于是积极同意。当时是按五、五、三的比例建造战列舰,日本选了少的,他们造不起。但对航母和潜艇没有限制。因主流海军强国普遍不重视航母,航母也算不上什么贵重的东西,一般两万吨就算很大的了,而战列舰要复杂得多,一般都在三万吨以上,所以日本加强了航母的建造。在二战开始前,日本已造出了16支航母,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共建造了三十六支航母,当然,后期建造的多还没有参加战斗就被消灭了。而开战初期,三万吨以上的航母,日本就有了十二支。通过给战斗机挂炸弹,发展鱼雷飞机等,使航母的战斗力迅速得以提升。在日本加强航母的同时,美国也正在发现航母的重要性。但美国当时尚无称霸世界的野心,所以只有有限的几支,而且都不大。但他们也正在研究未来海战中,航母的地位的问题,并得出了结论,未来航母将成为海战主力。但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并未引起海军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已装备了能够真正作战的航母。而当时的其他海军强国,航母仍停留在几千吨到一万多吨,以侦察和防空为主的辅助舰艇阶段。事后证明,美国日本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正个二战中,战列舰的作用被严格的削弱了。在大西洋、太平洋或是地中海进行的N次海战中,消灭敌人最多的都是航母。在没有航母参加的战斗中,多是双方对轰了好几天,打掉上千吨的钢铁后,双方脱离。而航母一旦介入,则胜负立判,
(<span id="Wonderful0)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792599 工分:36278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2楼&害我马上去了当当网,为了省5元的邮费,只好另外顺手买了三本其他的书。17楼&是啊,也有过相同经历19楼&当初我为了节省火柴,接连抽了一包烟没熄火21楼&当初我为了汽车省电,连续一天不熄火当年为了省一个TT,愣是一天没舍得拔出来。
(<span id="Wonderful0)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81069 工分:25622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4楼&其实德国的潜艇也是很牛逼的啊5楼&貌似在战争后期被虐成了渣渣6楼&任何战败国到了后期都是渣渣,因为战争已经消耗了战败国的国力13楼&关键是战争后期,各种反潜技术被开发,声呐,音响制导鱼雷,雷达,无线电制导几乎都是用来对付潜艇的,而潜艇技术发展却有点不尽如人意,等到新型的瓦尔特电艇出来后,德国离投降也没几天了。就算是这样也是胜利者,一比一百的战斗,德国还没有完全失败,那么对方的一百个人就要继续陪着德国的一个人玩,德军的潜水艇兵员数量和盟国反潜军队数量比接近一比一百,物力财力的差距更是巨大战争结束之后,邓尼茨也被起诉,但是最后却并未因袭击商船而被起诉,只是起诉了参与战争罪等罪名,发动战争罪够不上,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官职太低了。他的律师提出的一个观点被法庭接受,商船装备了武器并接受军舰的保护,已经主动参与了战争而不再属于平民范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486381 工分:780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2楼&害我马上去了当当网,为了省5元的邮费,只好另外顺手买了三本其他的书。17楼&是啊,也有过相同经历 当初我为了节省火柴,接连抽了一包烟没熄火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13259 工分:55312
左箭头-小图标
看见戈林元帅,我一直想说,二战最会忽悠自己人的,就是他。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451116 工分:633
左箭头-小图标
这是国家的军备战略,二战前,德国三军的次序:陆、空、海。军费大部分用于陆军,其次空军,再次海军。怎么会有资金用于航母的建造。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552914 工分:22
左箭头-小图标
因为希特勒不会开航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76578 工分:18290
左箭头-小图标
27楼&德国不造航母的原因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国联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和限制,他们不得拥有战列舰以上的水面舰艇。所以,一战后德国造过三支战列舰,但都在一万吨到一万三左右,称为巡洋舰,但执行的是战列舰的职能。所以,国联不允许他们造航母。不过没有任何文件要求德国不许造潜艇。第二,航母在当时,并不是什么高档的东西。二战初期,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的海军战斗力,是以拥有多少战列舰,及总吨位来计算的。航母在当时被认为是配属的东西,是为舰队防空和侦察服务的,当时认为海军的战斗力是否强大,就看战列舰。我们叫战列舰,在英文中就叫战舰。当时及以前的海军,战舰或是战列舰是海战的主力,巡洋舰以速度快的特点执行侦察任务,有航母以后这个任务多交给航母去做,巡洋舰加装了武器,成为辅助战列舰作战的重要力量。驱逐舰则是执行近海守卫任务的,相比战列舰和巡洋舰来都过万吨,人员都好几千人来说,两三千吨、百把十人组成的驱逐舰就太小了,水手们在到处是油污的要被烤熟了的驱逐舰中工作,是上辈子没积德的结果。而航母当时就是以侦察为主的辅助类水面舰艇。不过有两个国家首先发现了航母的潜力。首先就是日本。当时国际上有个军控法案,各列强被军备竞赛搞的挺不住了,就定下协议大家维持一个平均水平,日本首先被军备竞赛拖垮了,于是积极同意。当时是按五、五、三的比例建造战列舰,日本选了少的,他们造不起。但对航母和潜艇没有限制。因主流海军强国普遍不重视航母,航母也算不上什么贵重的东西,一般两万吨就算很大的了,而战列舰要复杂得多,一般都在三万吨以上,所以日本加强了航母的建造。在二战开始前,日本已造出了16支航母,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共建造了三十六支航母,当然,后期建造的多还没有参加战斗就被消灭了。而开战初期,三万吨以上的航母,日本就有了十二支。通过给战斗机挂炸弹,发展鱼雷飞机等,使航母的战斗力迅速得以提升。在日本加强航母的同时,美国也正在发现航母的重要性。但美国当时尚无称霸世界的野心,所以只有有限的几支,而且都不大。但他们也正在研究未来海战中,航母的地位的问题,并得出了结论,未来航母将成为海战主力。但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并未引起海军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已装备了能够真正作战的航母。而当时的其他海军强国,航母仍停留在几千吨到一万多吨,以侦察和防空为主的辅助舰艇阶段。事后证明,美国日本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正个二战中,战列舰的作用被严格的削弱了。在大西洋、太平洋或是地中海进行的N次海战中,消灭敌人最多的都是航母。在没有航母参加的战斗中,多是双方对轰了好几天,打掉上千吨的钢铁后,双方脱离。而航母一旦介入,则胜负立判,39楼&呵呵,你算是比较懂军事历史的了,但你还是说错了几点,我帮你纠正一下吧!-------首先,二战前的德国,或者说,1930年代初期的德国,虽然受到很多制约,但还是建造了几艘万吨战舰,但不是叫“巡洋舰”,而是“袖珍战列舰”,当时就叫这个名字,就是“德意志”级!1930年代初期,德国还明目张胆的开工建造了3万吨级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一共两艘!之后,才是建造“卑斯麦”级战列舰。再者,一战时期,德国的“潜艇战”,是让英国痛心疾首的,怎么可能会“没有任何文件不许德国造潜艇”的事呢?.....当然是明文规定不许德国造潜艇了!同时被完全禁止的还有飞机,德国是不允许研制、制造战机的,也就是说,战败的德国,没有空军!这些都是严格禁止的。但是德国人会钻空子啊!战败的德国不许造潜艇,那德国就跑到捷克去建立了一家公司,表面上是“民营企业”,研制的就是潜艇,还为别国(忘记是欧洲哪个国家了)建造了几艘潜艇,潜艇方面的技术,德国根本就没停止。《伦敦海军条约》到期后,英国为让德国制衡法国和俄国,英国放松了对德国的军备限制,甚至英国还与德国达成了协议,明确允许德国建造、装备潜艇,但是数量有所限制,由此,德国海军更加大大方方的研制、建造潜艇。飞机方面,德国也是打擦边球,钻空子。不是不许德国装备军用战机吗?好,那民用总是可以的,德国就利用民用的名义,建立航空制造企业。年代中期,当时欧洲很多有航空产业的国家,兴起了一股研制新型航空器的风潮,各国都在拼命的研发新型飞机,然后举办各种航空大赛,主要比拼的就是速度、机动性、航程等。这个时期,各国研制的飞机,表面上都是“体育竞技飞机”,可实际上,大家都是以战斗机为研制的最终目的。通过航空比赛,大大促进航空科技的进步。德国也借这个机会,研制了很多新型的飞机,后来著名的“梅塞斯密特”战斗机,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它第一次(当时还是初始验证机)参加国际航空大赛,就表现出众,令许多国家惊讶不已。--------------------43楼&袖珍战列舰是准确的名称,不过我记得是德国人自己的叫法,历史上也认可德国人的内部叫法,但当时对外宣称建造的是巡洋舰。但与巡洋舰重视速度不同,它更重视装甲防护和火力打击能力,因吨位限制不敢叫战列舰,因此对外宣称是巡洋舰,但实际上它执行的是战列舰功能,因此德国内部和历史上就称其为袖珍战列舰。我记得是这样。关于潜艇,可能是把德国和日本弄混了。这个是我记错了。日本当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是山本五十六参加的,而山本也因此次谈判受到国际瞩目,随后其在本国的官运也顺畅起来,很快成为海军总司令。不过日本最终将航母列为重点发展目标,并没有发展潜艇,对潜艇的应用也仅限于侦察和配合舰队偷袭。航母的作用是山本五十六最早发现的,如果日本没有发动战争,没有犯下罪行,说山本是航母之父,我觉得不为过。德国人把潜艇玩神了,日本则把航母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但是,两国都是罪恶的发源地,当然,没有野心,也就没有那么极致的发挥了。虽然这两国在两方面都发挥到极致,但邪恶终究无法战胜正义。以一国两国之力挑战全世界,必将灭亡。44楼&山本从没当过海军总司令,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主力舰队指挥官而已,真正的海军总司令是军令部总长(参谋长),战时海军的大型战斗必须得到军令部的首肯后方可执行。山本成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1939年的事情,距离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时间已经过去久远了73楼&山本五十六后来不是海军大臣吗?亚麻摩托桑没有担任过海相,在联合舰队司令官任内战死!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786411 工分:418
左箭头-小图标
27楼&德国不造航母的原因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国联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和限制,他们不得拥有战列舰以上的水面舰艇。所以,一战后德国造过三支战列舰,但都在一万吨到一万三左右,称为巡洋舰,但执行的是战列舰的职能。所以,国联不允许他们造航母。不过没有任何文件要求德国不许造潜艇。第二,航母在当时,并不是什么高档的东西。二战初期,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的海军战斗力,是以拥有多少战列舰,及总吨位来计算的。航母在当时被认为是配属的东西,是为舰队防空和侦察服务的,当时认为海军的战斗力是否强大,就看战列舰。我们叫战列舰,在英文中就叫战舰。当时及以前的海军,战舰或是战列舰是海战的主力,巡洋舰以速度快的特点执行侦察任务,有航母以后这个任务多交给航母去做,巡洋舰加装了武器,成为辅助战列舰作战的重要力量。驱逐舰则是执行近海守卫任务的,相比战列舰和巡洋舰来都过万吨,人员都好几千人来说,两三千吨、百把十人组成的驱逐舰就太小了,水手们在到处是油污的要被烤熟了的驱逐舰中工作,是上辈子没积德的结果。而航母当时就是以侦察为主的辅助类水面舰艇。不过有两个国家首先发现了航母的潜力。首先就是日本。当时国际上有个军控法案,各列强被军备竞赛搞的挺不住了,就定下协议大家维持一个平均水平,日本首先被军备竞赛拖垮了,于是积极同意。当时是按五、五、三的比例建造战列舰,日本选了少的,他们造不起。但对航母和潜艇没有限制。因主流海军强国普遍不重视航母,航母也算不上什么贵重的东西,一般两万吨就算很大的了,而战列舰要复杂得多,一般都在三万吨以上,所以日本加强了航母的建造。在二战开始前,日本已造出了16支航母,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共建造了三十六支航母,当然,后期建造的多还没有参加战斗就被消灭了。而开战初期,三万吨以上的航母,日本就有了十二支。通过给战斗机挂炸弹,发展鱼雷飞机等,使航母的战斗力迅速得以提升。在日本加强航母的同时,美国也正在发现航母的重要性。但美国当时尚无称霸世界的野心,所以只有有限的几支,而且都不大。但他们也正在研究未来海战中,航母的地位的问题,并得出了结论,未来航母将成为海战主力。但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并未引起海军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已装备了能够真正作战的航母。而当时的其他海军强国,航母仍停留在几千吨到一万多吨,以侦察和防空为主的辅助舰艇阶段。事后证明,美国日本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正个二战中,战列舰的作用被严格的削弱了。在大西洋、太平洋或是地中海进行的N次海战中,消灭敌人最多的都是航母。在没有航母参加的战斗中,多是双方对轰了好几天,打掉上千吨的钢铁后,双方脱离。而航母一旦介入,则胜负立判,39楼&呵呵,你算是比较懂军事历史的了,但你还是说错了几点,我帮你纠正一下吧!-------首先,二战前的德国,或者说,1930年代初期的德国,虽然受到很多制约,但还是建造了几艘万吨战舰,但不是叫“巡洋舰”,而是“袖珍战列舰”,当时就叫这个名字,就是“德意志”级!1930年代初期,德国还明目张胆的开工建造了3万吨级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一共两艘!之后,才是建造“卑斯麦”级战列舰。再者,一战时期,德国的“潜艇战”,是让英国痛心疾首的,怎么可能会“没有任何文件不许德国造潜艇”的事呢?.....当然是明文规定不许德国造潜艇了!同时被完全禁止的还有飞机,德国是不允许研制、制造战机的,也就是说,战败的德国,没有空军!这些都是严格禁止的。但是德国人会钻空子啊!战败的德国不许造潜艇,那德国就跑到捷克去建立了一家公司,表面上是“民营企业”,研制的就是潜艇,还为别国(忘记是欧洲哪个国家了)建造了几艘潜艇,潜艇方面的技术,德国根本就没停止。《伦敦海军条约》到期后,英国为让德国制衡法国和俄国,英国放松了对德国的军备限制,甚至英国还与德国达成了协议,明确允许德国建造、装备潜艇,但是数量有所限制,由此,德国海军更加大大方方的研制、建造潜艇。飞机方面,德国也是打擦边球,钻空子。不是不许德国装备军用战机吗?好,那民用总是可以的,德国就利用民用的名义,建立航空制造企业。年代中期,当时欧洲很多有航空产业的国家,兴起了一股研制新型航空器的风潮,各国都在拼命的研发新型飞机,然后举办各种航空大赛,主要比拼的就是速度、机动性、航程等。这个时期,各国研制的飞机,表面上都是“体育竞技飞机”,可实际上,大家都是以战斗机为研制的最终目的。通过航空比赛,大大促进航空科技的进步。德国也借这个机会,研制了很多新型的飞机,后来著名的“梅塞斯密特”战斗机,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它第一次(当时还是初始验证机)参加国际航空大赛,就表现出众,令许多国家惊讶不已。--------------------43楼&袖珍战列舰是准确的名称,不过我记得是德国人自己的叫法,历史上也认可德国人的内部叫法,但当时对外宣称建造的是巡洋舰。但与巡洋舰重视速度不同,它更重视装甲防护和火力打击能力,因吨位限制不敢叫战列舰,因此对外宣称是巡洋舰,但实际上它执行的是战列舰功能,因此德国内部和历史上就称其为袖珍战列舰。我记得是这样。关于潜艇,可能是把德国和日本弄混了。这个是我记错了。日本当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是山本五十六参加的,而山本也因此次谈判受到国际瞩目,随后其在本国的官运也顺畅起来,很快成为海军总司令。不过日本最终将航母列为重点发展目标,并没有发展潜艇,对潜艇的应用也仅限于侦察和配合舰队偷袭。航母的作用是山本五十六最早发现的,如果日本没有发动战争,没有犯下罪行,说山本是航母之父,我觉得不为过。德国人把潜艇玩神了,日本则把航母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但是,两国都是罪恶的发源地,当然,没有野心,也就没有那么极致的发挥了。虽然这两国在两方面都发挥到极致,但邪恶终究无法战胜正义。以一国两国之力挑战全世界,必将灭亡。44楼&山本从没当过海军总司令,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主力舰队指挥官而已,真正的海军总司令是军令部总长(参谋长),战时海军的大型战斗必须得到军令部的首肯后方可执行。山本成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1939年的事情,距离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时间已经过去久远了山本五十六后来不是海军大臣吗?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77868 工分:193
左箭头-小图标
最简单的,地缘问题,德国在欧洲大陆上,陆地上的威胁比海洋上大得多,法国俄国是最大的敌人,对付他们陆军当然是首当其冲,发展陆军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且,一战德国是战败国,军备受了很大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有限的资源更要倾斜陆军。反观英国、日本这样的岛国,海洋不是最的问题,失去制海权,别说打仗,自己都能饿死,所以建设强大海军首先是自保的需要,然后才是扩张。至于美国,虽然是大陆国家,但他的利益早就超出了美洲,没有制海权,他的海外利益保证不了,所以也是优先发展海军。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353420 工分:944
左箭头-小图标
回复真精彩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71131 工分:681
左箭头-小图标
2楼&害我马上去了当当网,为了省5元的邮费,只好另外顺手买了三本其他的书。17楼&是啊,也有过相同经历19楼&当初我为了节省火柴,接连抽了一包烟没熄火21楼&当初我为了汽车省电,连续一天不熄火31楼&当年为了省一个TT,愣是一天没舍得拔出来。哈哈,兄弟伟哥用了不少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94322 工分:4323
左箭头-小图标
这也叫胜利者?胜利者是无论付出多大代价,笑到最后的那个。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4480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44楼&山本从没当过海军总司令,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主力舰队指挥官而已,真正的海军总司令是军令部总长(参谋长),战时海军的大型战斗必须得到军令部的首肯后方可执行。山本成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1939年的事情,距离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时间已经过去久远了59楼&按照日本法律,只有天皇可以当陆海军总司令,海军的军令部长是他的参谋长。62楼&天皇本人是陆海军大元帅——最高统帅,天皇又不懂业务,到头来还是军令部总长行使海军司令权。就好比我国的元首是国家四军最高统帅、但真正的战争中也不可能是国家主席直接指挥。65楼&这个,是总司令和军令部长行驶海军总司令权是两码事。如果非以日本传统,参谋长是实际行使总司令的军令权的话,是否也可以说山本五十六也不是联合舰队呢?懂不懂业务和他是不是司令并不相关,司令不必精通业务,只要能采纳参谋建议,让参谋能以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即可。67楼&你这根本是不懂业务嘛,天皇去精通什么军事业务?他就会骑马,战略上他插得上嘴?换个说法,开不开战内阁说了算(发生争执就装模作样找天皇“圣断”),怎么打仗参谋本部跟军令部来策划定调,前线作战具体执行由各战略集团(比如国内军、关东军、中国派遣军、南方军,还有后来的第一总军、第二总军)及联合舰队去战斗。天皇是最高统帅,军衔是唯一陆海军大元帅(而且还是形式上的),参谋总长跟军令部长分别指挥陆海军,山本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他怎么能不是联合舰队的呢?联合舰队每一次上规模的作战都得军令部允许才能执行,为此军令部跟联合舰队还没少发生矛盾,阁下是不是有些语无伦次了!我国家主席是最高统帅,下面还有三大军种司令员,打不打仗最高统帅来决定,战时各军种司令员跟总参谋部指挥作战,不是吗?习总,奥巴马也不懂军事,请问他们是不是三军总司令?天皇的统帅权,是由明治宪法规定的,就是说即便大正是个白痴,作为天皇,他依然是日本帝国陆海军总司令。最高领导不要懂业务。只要决定就行,甚至决定其实有时也是象征性。如奥巴马签署国防授权法案---他一个律师,大学教授,懂什么国防业务?还不是军事参谋和国防部,中情局等相关机构做好了给他的。天皇也是一样,就算他不知道新几内亚在哪里,不知道弩级战舰是什么东西,但是陆海军的战略依然最后要他决定,而两参谋长的责任,一方面是确保天皇决定的方案能得到实施,另一方面则是确保天皇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也就是说对于外行的最高总司令而言,放到他面前要他做决定的计划,必须是最优化的完善战略,而不能是一堆无厘头的草案。天皇是最高统帅,陆海军参谋部是以天皇的名义发号施令,因为他们是天皇的参谋。陆海军参谋部没有脱离最高统帅颁布命令的权力,这是全世界军队的惯例,只有日本战前有部分特例,即所谓“下克上”时代,参谋可以脱离最高长官独自下令。参谋部代表天皇这个最高统帅,向南方总军,向关东军,向中国派遣军发号施令,各军服从的天皇而不是服从参谋部的命令。参谋部派来的参谋军衔再低,也是代表天皇,代表最高统帅权在下令,因此中佐颁布的命令,中将必须无条件服从。军令部是最高统帅即天皇的海军参谋部,联合舰队每一次作战计划必须要军令部批准,因为军令部在军令方面,对于联合舰队,对于地方队,对于各镇守府。是代表天皇在下令。而不是说军令部可以脱离天皇代表身份直接下令。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问题。如果军令部可以脱离代表天皇身份直接下令,那么就是出问题了。性质就像你是企业技术部门领导,财务部的统计处要求你年底必须送交部门财务报告和来年的财务预算,你交不交?给你发通知的不过是统计处长,比你级别还低,他的通知上或许是他上级财务部长署名,或者只有他本人的处长署名,你就不予理会了?抱歉,财务部门之所以有权要求你递交年度报表和预算,是因为他们获得了总经理的授权,也就是说即便总经理没有在通知上签字,但是只要年度报表统计和预算这一项目获得总经理批准,你就只能无条件的服从和配合财务部门做好这个工作。联合舰队也是如此,军衔上联合舰队司令和军令部长基本平级(中将,大将)。两人形成军令上的主从关系的原因,就在于战略和战争计划业务,由最高统帅授权给军令部,因此军令问题上,军令部的作战课长都能给联合舰队司令发号施令,同样因为海军军政业务,天皇授权给了军政部即海军省,因此海军省的军务局长甚至军事课长,在军政业务上也能对联合舰队发号施令,这就是委托授权的机制。山本作为联合舰队司令,虽然他精通业务,但是他依然和天皇一样,将联合舰队的军令委托给了联合舰队参谋长及其下属,而他行驶军令方面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袭击珍珠港的计划,由参谋长(事实上是由作战参谋)做出,而山本在参谋做出的计划上签字,等于做出决策。此后战斗计划实施期间,参谋长即诸参谋可以直接给机动部队,各舰队,战队司令发号施令,只因为他们已经获得山本总司令授权,在执行其批准的作战计划时,可以以总司令代表的身份发布军令。明确了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76578 工分:1829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43楼&袖珍战列舰是准确的名称,不过我记得是德国人自己的叫法,历史上也认可德国人的内部叫法,但当时对外宣称建造的是巡洋舰。但与巡洋舰重视速度不同,它更重视装甲防护和火力打击能力,因吨位限制不敢叫战列舰,因此对外宣称是巡洋舰,但实际上它执行的是战列舰功能,因此德国内部和历史上就称其为袖珍战列舰。我记得是这样。关于潜艇,可能是把德国和日本弄混了。这个是我记错了。日本当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是山本五十六参加的,而山本也因此次谈判受到国际瞩目,随后其在本国的官运也顺畅起来,很快成为海军总司令。不过日本最终将航母列为重点发展目标,并没有发展潜艇,对潜艇的应用也仅限于侦察和配合舰队偷袭。航母的作用是山本五十六最早发现的,如果日本没有发动战争,没有犯下罪行,说山本是航母之父,我觉得不为过。德国人把潜艇玩神了,日本则把航母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但是,两国都是罪恶的发源地,当然,没有野心,也就没有那么极致的发挥了。虽然这两国在两方面都发挥到极致,但邪恶终究无法战胜正义。以一国两国之力挑战全世界,必将灭亡。44楼&山本从没当过海军总司令,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主力舰队指挥官而已,真正的海军总司令是军令部总长(参谋长),战时海军的大型战斗必须得到军令部的首肯后方可执行。山本成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1939年的事情,距离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时间已经过去久远了59楼&按照日本法律,只有天皇可以当陆海军总司令,海军的军令部长是他的参谋长。62楼&天皇本人是陆海军大元帅——最高统帅,天皇又不懂业务,到头来还是军令部总长行使海军司令权。就好比我国的元首是国家四军最高统帅、但真正的战争中也不可能是国家主席直接指挥。65楼&这个,是总司令和军令部长行驶海军总司令权是两码事。如果非以日本传统,参谋长是实际行使总司令的军令权的话,是否也可以说山本五十六也不是联合舰队呢?懂不懂业务和他是不是司令并不相关,司令不必精通业务,只要能采纳参谋建议,让参谋能以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即可。你这根本是不懂业务嘛,天皇去精通什么军事业务?他就会骑马,战略上他插得上嘴?换个说法,开不开战内阁说了算(发生争执就装模作样找天皇“圣断”),怎么打仗参谋本部跟军令部来策划定调,前线作战具体执行由各战略集团(比如国内军、关东军、中国派遣军、南方军,还有后来的第一总军、第二总军)及联合舰队去战斗。天皇是最高统帅,军衔是唯一陆海军大元帅(而且还是形式上的),参谋总长跟军令部长分别指挥陆海军,山本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他怎么能不是联合舰队的呢?联合舰队每一次上规模的作战都得军令部允许才能执行,为此军令部跟联合舰队还没少发生矛盾,阁下是不是有些语无伦次了!我国家主席是最高统帅,下面还有三大军种司令员,打不打仗最高统帅来决定,战时各军种司令员跟总参谋部指挥作战,不是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64169 工分:5053
左箭头-小图标
2楼&害我马上去了当当网,为了省5元的邮费,只好另外顺手买了三本其他的书。17楼&是啊,也有过相同经历19楼&当初我为了节省火柴,接连抽了一包烟没熄火21楼&当初我为了汽车省电,连续一天不熄火31楼&当年为了省一个TT,愣是一天没舍得拔出来。 大神啊!回复神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44807
左箭头-小图标
......39楼&呵呵,你算是比较懂军事历史的了,但你还是说错了几点,我帮你纠正一下吧!-------首先,二战前的德国,或者说,1930年代初期的德国,虽然受到很多制约,但还是建造了几艘万吨战舰,但不是叫“巡洋舰”,而是“袖珍战列舰”,当时就叫这个名字,就是“德意志”级!1930年代初期,德国还明目张胆的开工建造了3万吨级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一共两艘!之后,才是建造“卑斯麦”级战列舰。再者,一战时期,德国的“潜艇战”,是让英国痛心疾首的,怎么可能会“没有任何文件不许德国造潜艇”的事呢?.....当然是明文规定不许德国造潜艇了!同时被完全禁止的还有飞机,德国是不允许研制、制造战机的,也就是说,战败的德国,没有空军!这些都是严格禁止的。但是德国人会钻空子啊!战败的德国不许造潜艇,那德国就跑到捷克去建立了一家公司,表面上是“民营企业”,研制的就是潜艇,还为别国(忘记是欧洲哪个国家了)建造了几艘潜艇,潜艇方面的技术,德国根本就没停止。《伦敦海军条约》到期后,英国为让德国制衡法国和俄国,英国放松了对德国的军备限制,甚至英国还与德国达成了协议,明确允许德国建造、装备潜艇,但是数量有所限制,由此,德国海军更加大大方方的研制、建造潜艇。飞机方面,德国也是打擦边球,钻空子。不是不许德国装备军用战机吗?好,那民用总是可以的,德国就利用民用的名义,建立航空制造企业。年代中期,当时欧洲很多有航空产业的国家,兴起了一股研制新型航空器的风潮,各国都在拼命的研发新型飞机,然后举办各种航空大赛,主要比拼的就是速度、机动性、航程等。这个时期,各国研制的飞机,表面上都是“体育竞技飞机”,可实际上,大家都是以战斗机为研制的最终目的。通过航空比赛,大大促进航空科技的进步。德国也借这个机会,研制了很多新型的飞机,后来著名的“梅塞斯密特”战斗机,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它第一次(当时还是初始验证机)参加国际航空大赛,就表现出众,令许多国家惊讶不已。--------------------43楼&袖珍战列舰是准确的名称,不过我记得是德国人自己的叫法,历史上也认可德国人的内部叫法,但当时对外宣称建造的是巡洋舰。但与巡洋舰重视速度不同,它更重视装甲防护和火力打击能力,因吨位限制不敢叫战列舰,因此对外宣称是巡洋舰,但实际上它执行的是战列舰功能,因此德国内部和历史上就称其为袖珍战列舰。我记得是这样。关于潜艇,可能是把德国和日本弄混了。这个是我记错了。日本当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是山本五十六参加的,而山本也因此次谈判受到国际瞩目,随后其在本国的官运也顺畅起来,很快成为海军总司令。不过日本最终将航母列为重点发展目标,并没有发展潜艇,对潜艇的应用也仅限于侦察和配合舰队偷袭。航母的作用是山本五十六最早发现的,如果日本没有发动战争,没有犯下罪行,说山本是航母之父,我觉得不为过。德国人把潜艇玩神了,日本则把航母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但是,两国都是罪恶的发源地,当然,没有野心,也就没有那么极致的发挥了。虽然这两国在两方面都发挥到极致,但邪恶终究无法战胜正义。以一国两国之力挑战全世界,必将灭亡。44楼&山本从没当过海军总司令,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主力舰队指挥官而已,真正的海军总司令是军令部总长(参谋长),战时海军的大型战斗必须得到军令部的首肯后方可执行。山本成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1939年的事情,距离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时间已经过去久远了59楼&按照日本法律,只有天皇可以当陆海军总司令,海军的军令部长是他的参谋长。62楼&天皇本人是陆海军大元帅——最高统帅,天皇又不懂业务,到头来还是军令部总长行使海军司令权。就好比我国的元首是国家四军最高统帅、但真正的战争中也不可能是国家主席直接指挥。这个,是总司令和军令部长行驶海军总司令权是两码事。如果非以日本传统,参谋长是实际行使总司令的军令权的话,是否也可以说山本五十六也不是联合舰队呢?懂不懂业务和他是不是司令并不相关,司令不必精通业务,只要能采纳参谋建议,让参谋能以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即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67239 工分:9048
左箭头-小图标
战争重心东移和战略资源不足是根本原因。邓尼茨想多要几艘潜艇,元首忙于进攻苏联,都无法满足。元首也是很穷的,烟都舍不得抽,所以邓尼茨很理解。以邓尼茨的才能,给他一只大的舰母舰队,他还能甘心钻到大西洋海底打草谷?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580170 工分:1240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巴拉了半天没扒拉到点上!德国当时刚从一战后的赔偿泥沼里爬出来,百废待兴。物资紧缺之下,根本没能力去发展需要时间、技术及物资积累才能搞起来的航母。对德国人来说,最实在的就是制造枪炮军火去掠夺,再靠掠夺来的资源制造更多的枪炮军火再去掠夺(以战养战),直到积累了足够的充裕物资,才能把航母、原子弹之类的提上议程。另外要提到的是,德国这类战略武器发展不起来,很大因素上也仰赖于纳粹高层的短视与无知。希特勒的巨炮崇拜、格林的空军至上论都消耗了德国为数不多的资源。格林还多少促成了喷气机的诞生,当时制造的巨型列车炮多达22门、超级迫击炮2门,仅有约5门用于实战。以这份损耗制造2艘轻航母都绰绰有余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76578 工分:18290
左箭头-小图标
27楼&德国不造航母的原因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国联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和限制,他们不得拥有战列舰以上的水面舰艇。所以,一战后德国造过三支战列舰,但都在一万吨到一万三左右,称为巡洋舰,但执行的是战列舰的职能。所以,国联不允许他们造航母。不过没有任何文件要求德国不许造潜艇。第二,航母在当时,并不是什么高档的东西。二战初期,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的海军战斗力,是以拥有多少战列舰,及总吨位来计算的。航母在当时被认为是配属的东西,是为舰队防空和侦察服务的,当时认为海军的战斗力是否强大,就看战列舰。我们叫战列舰,在英文中就叫战舰。当时及以前的海军,战舰或是战列舰是海战的主力,巡洋舰以速度快的特点执行侦察任务,有航母以后这个任务多交给航母去做,巡洋舰加装了武器,成为辅助战列舰作战的重要力量。驱逐舰则是执行近海守卫任务的,相比战列舰和巡洋舰来都过万吨,人员都好几千人来说,两三千吨、百把十人组成的驱逐舰就太小了,水手们在到处是油污的要被烤熟了的驱逐舰中工作,是上辈子没积德的结果。而航母当时就是以侦察为主的辅助类水面舰艇。不过有两个国家首先发现了航母的潜力。首先就是日本。当时国际上有个军控法案,各列强被军备竞赛搞的挺不住了,就定下协议大家维持一个平均水平,日本首先被军备竞赛拖垮了,于是积极同意。当时是按五、五、三的比例建造战列舰,日本选了少的,他们造不起。但对航母和潜艇没有限制。因主流海军强国普遍不重视航母,航母也算不上什么贵重的东西,一般两万吨就算很大的了,而战列舰要复杂得多,一般都在三万吨以上,所以日本加强了航母的建造。在二战开始前,日本已造出了16支航母,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共建造了三十六支航母,当然,后期建造的多还没有参加战斗就被消灭了。而开战初期,三万吨以上的航母,日本就有了十二支。通过给战斗机挂炸弹,发展鱼雷飞机等,使航母的战斗力迅速得以提升。在日本加强航母的同时,美国也正在发现航母的重要性。但美国当时尚无称霸世界的野心,所以只有有限的几支,而且都不大。但他们也正在研究未来海战中,航母的地位的问题,并得出了结论,未来航母将成为海战主力。但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并未引起海军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已装备了能够真正作战的航母。而当时的其他海军强国,航母仍停留在几千吨到一万多吨,以侦察和防空为主的辅助舰艇阶段。事后证明,美国日本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正个二战中,战列舰的作用被严格的削弱了。在大西洋、太平洋或是地中海进行的N次海战中,消灭敌人最多的都是航母。在没有航母参加的战斗中,多是双方对轰了好几天,打掉上千吨的钢铁后,双方脱离。而航母一旦介入,则胜负立判,39楼&呵呵,你算是比较懂军事历史的了,但你还是说错了几点,我帮你纠正一下吧!-------首先,二战前的德国,或者说,1930年代初期的德国,虽然受到很多制约,但还是建造了几艘万吨战舰,但不是叫“巡洋舰”,而是“袖珍战列舰”,当时就叫这个名字,就是“德意志”级!1930年代初期,德国还明目张胆的开工建造了3万吨级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一共两艘!之后,才是建造“卑斯麦”级战列舰。再者,一战时期,德国的“潜艇战”,是让英国痛心疾首的,怎么可能会“没有任何文件不许德国造潜艇”的事呢?.....当然是明文规定不许德国造潜艇了!同时被完全禁止的还有飞机,德国是不允许研制、制造战机的,也就是说,战败的德国,没有空军!这些都是严格禁止的。但是德国人会钻空子啊!战败的德国不许造潜艇,那德国就跑到捷克去建立了一家公司,表面上是“民营企业”,研制的就是潜艇,还为别国(忘记是欧洲哪个国家了)建造了几艘潜艇,潜艇方面的技术,德国根本就没停止。《伦敦海军条约》到期后,英国为让德国制衡法国和俄国,英国放松了对德国的军备限制,甚至英国还与德国达成了协议,明确允许德国建造、装备潜艇,但是数量有所限制,由此,德国海军更加大大方方的研制、建造潜艇。飞机方面,德国也是打擦边球,钻空子。不是不许德国装备军用战机吗?好,那民用总是可以的,德国就利用民用的名义,建立航空制造企业。年代中期,当时欧洲很多有航空产业的国家,兴起了一股研制新型航空器的风潮,各国都在拼命的研发新型飞机,然后举办各种航空大赛,主要比拼的就是速度、机动性、航程等。这个时期,各国研制的飞机,表面上都是“体育竞技飞机”,可实际上,大家都是以战斗机为研制的最终目的。通过航空比赛,大大促进航空科技的进步。德国也借这个机会,研制了很多新型的飞机,后来著名的“梅塞斯密特”战斗机,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它第一次(当时还是初始验证机)参加国际航空大赛,就表现出众,令许多国家惊讶不已。--------------------43楼&袖珍战列舰是准确的名称,不过我记得是德国人自己的叫法,历史上也认可德国人的内部叫法,但当时对外宣称建造的是巡洋舰。但与巡洋舰重视速度不同,它更重视装甲防护和火力打击能力,因吨位限制不敢叫战列舰,因此对外宣称是巡洋舰,但实际上它执行的是战列舰功能,因此德国内部和历史上就称其为袖珍战列舰。我记得是这样。关于潜艇,可能是把德国和日本弄混了。这个是我记错了。日本当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是山本五十六参加的,而山本也因此次谈判受到国际瞩目,随后其在本国的官运也顺畅起来,很快成为海军总司令。不过日本最终将航母列为重点发展目标,并没有发展潜艇,对潜艇的应用也仅限于侦察和配合舰队偷袭。航母的作用是山本五十六最早发现的,如果日本没有发动战争,没有犯下罪行,说山本是航母之父,我觉得不为过。德国人把潜艇玩神了,日本则把航母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但是,两国都是罪恶的发源地,当然,没有野心,也就没有那么极致的发挥了。虽然这两国在两方面都发挥到极致,但邪恶终究无法战胜正义。以一国两国之力挑战全世界,必将灭亡。44楼&山本从没当过海军总司令,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主力舰队指挥官而已,真正的海军总司令是军令部总长(参谋长),战时海军的大型战斗必须得到军令部的首肯后方可执行。山本成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1939年的事情,距离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时间已经过去久远了59楼&按照日本法律,只有天皇可以当陆海军总司令,海军的军令部长是他的参谋长。天皇本人是陆海军大元帅——最高统帅,天皇又不懂业务,到头来还是军令部总长行使海军司令权。就好比我国的元首是国家四军最高统帅、但真正的战争中也不可能是国家主席直接指挥。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42150 工分:165747
/ 排名:6596
左箭头-小图标
27楼&德国不造航母的原因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国联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和限制,他们不得拥有战列舰以上的水面舰艇。所以,一战后德国造过三支战列舰,但都在一万吨到一万三左右,称为巡洋舰,但执行的是战列舰的职能。所以,国联不允许他们造航母。不过没有任何文件要求德国不许造潜艇。第二,航母在当时,并不是什么高档的东西。二战初期,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的海军战斗力,是以拥有多少战列舰,及总吨位来计算的。航母在当时被认为是配属的东西,是为舰队防空和侦察服务的,当时认为海军的战斗力是否强大,就看战列舰。我们叫战列舰,在英文中就叫战舰。当时及以前的海军,战舰或是战列舰是海战的主力,巡洋舰以速度快的特点执行侦察任务,有航母以后这个任务多交给航母去做,巡洋舰加装了武器,成为辅助战列舰作战的重要力量。驱逐舰则是执行近海守卫任务的,相比战列舰和巡洋舰来都过万吨,人员都好几千人来说,两三千吨、百把十人组成的驱逐舰就太小了,水手们在到处是油污的要被烤熟了的驱逐舰中工作,是上辈子没积德的结果。而航母当时就是以侦察为主的辅助类水面舰艇。不过有两个国家首先发现了航母的潜力。首先就是日本。当时国际上有个军控法案,各列强被军备竞赛搞的挺不住了,就定下协议大家维持一个平均水平,日本首先被军备竞赛拖垮了,于是积极同意。当时是按五、五、三的比例建造战列舰,日本选了少的,他们造不起。但对航母和潜艇没有限制。因主流海军强国普遍不重视航母,航母也算不上什么贵重的东西,一般两万吨就算很大的了,而战列舰要复杂得多,一般都在三万吨以上,所以日本加强了航母的建造。在二战开始前,日本已造出了16支航母,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共建造了三十六支航母,当然,后期建造的多还没有参加战斗就被消灭了。而开战初期,三万吨以上的航母,日本就有了十二支。通过给战斗机挂炸弹,发展鱼雷飞机等,使航母的战斗力迅速得以提升。在日本加强航母的同时,美国也正在发现航母的重要性。但美国当时尚无称霸世界的野心,所以只有有限的几支,而且都不大。但他们也正在研究未来海战中,航母的地位的问题,并得出了结论,未来航母将成为海战主力。但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并未引起海军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已装备了能够真正作战的航母。而当时的其他海军强国,航母仍停留在几千吨到一万多吨,以侦察和防空为主的辅助舰艇阶段。事后证明,美国日本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正个二战中,战列舰的作用被严格的削弱了。在大西洋、太平洋或是地中海进行的N次海战中,消灭敌人最多的都是航母。在没有航母参加的战斗中,多是双方对轰了好几天,打掉上千吨的钢铁后,双方脱离。而航母一旦介入,则胜负立判,39楼&呵呵,你算是比较懂军事历史的了,但你还是说错了几点,我帮你纠正一下吧!-------首先,二战前的德国,或者说,1930年代初期的德国,虽然受到很多制约,但还是建造了几艘万吨战舰,但不是叫“巡洋舰”,而是“袖珍战列舰”,当时就叫这个名字,就是“德意志”级!1930年代初期,德国还明目张胆的开工建造了3万吨级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一共两艘!之后,才是建造“卑斯麦”级战列舰。再者,一战时期,德国的“潜艇战”,是让英国痛心疾首的,怎么可能会“没有任何文件不许德国造潜艇”的事呢?.....当然是明文规定不许德国造潜艇了!同时被完全禁止的还有飞机,德国是不允许研制、制造战机的,也就是说,战败的德国,没有空军!这些都是严格禁止的。但是德国人会钻空子啊!战败的德国不许造潜艇,那德国就跑到捷克去建立了一家公司,表面上是“民营企业”,研制的就是潜艇,还为别国(忘记是欧洲哪个国家了)建造了几艘潜艇,潜艇方面的技术,德国根本就没停止。《伦敦海军条约》到期后,英国为让德国制衡法国和俄国,英国放松了对德国的军备限制,甚至英国还与德国达成了协议,明确允许德国建造、装备潜艇,但是数量有所限制,由此,德国海军更加大大方方的研制、建造潜艇。飞机方面,德国也是打擦边球,钻空子。不是不许德国装备军用战机吗?好,那民用总是可以的,德国就利用民用的名义,建立航空制造企业。年代中期,当时欧洲很多有航空产业的国家,兴起了一股研制新型航空器的风潮,各国都在拼命的研发新型飞机,然后举办各种航空大赛,主要比拼的就是速度、机动性、航程等。这个时期,各国研制的飞机,表面上都是“体育竞技飞机”,可实际上,大家都是以战斗机为研制的最终目的。通过航空比赛,大大促进航空科技的进步。德国也借这个机会,研制了很多新型的飞机,后来著名的“梅塞斯密特”战斗机,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它第一次(当时还是初始验证机)参加国际航空大赛,就表现出众,令许多国家惊讶不已。--------------------43楼&袖珍战列舰是准确的名称,不过我记得是德国人自己的叫法,历史上也认可德国人的内部叫法,但当时对外宣称建造的是巡洋舰。但与巡洋舰重视速度不同,它更重视装甲防护和火力打击能力,因吨位限制不敢叫战列舰,因此对外宣称是巡洋舰,但实际上它执行的是战列舰功能,因此德国内部和历史上就称其为袖珍战列舰。我记得是这样。关于潜艇,可能是把德国和日本弄混了。这个是我记错了。日本当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是山本五十六参加的,而山本也因此次谈判受到国际瞩目,随后其在本国的官运也顺畅起来,很快成为海军总司令。不过日本最终将航母列为重点发展目标,并没有发展潜艇,对潜艇的应用也仅限于侦察和配合舰队偷袭。航母的作用是山本五十六最早发现的,如果日本没有发动战争,没有犯下罪行,说山本是航母之父,我觉得不为过。德国人把潜艇玩神了,日本则把航母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但是,两国都是罪恶的发源地,当然,没有野心,也就没有那么极致的发挥了。虽然这两国在两方面都发挥到极致,但邪恶终究无法战胜正义。以一国两国之力挑战全世界,必将灭亡。60楼&德意志级的正确称呼是“装甲舰”(Panzerschiffe) 。之所以称“装甲舰”而非传统的战列舰和巡洋舰,是因为该舰主炮超越了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的200毫米(8英寸),因此按照条约不能算作巡洋舰。事实上德意志级是利用凡尔赛合约规定的漏洞建造的,条约规定德国可以有6艘战列舰,当旧战列舰退役后,可以用新舰代替,但是排水量不能超过1万吨,主炮不能超过11英寸。德意志级恰好符合这个标准(按照其当时声称的指标)。&div&&/div& 好的,更加准确。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44807
左箭头-小图标
27楼&德国不造航母的原因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国联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和限制,他们不得拥有战列舰以上的水面舰艇。所以,一战后德国造过三支战列舰,但都在一万吨到一万三左右,称为巡洋舰,但执行的是战列舰的职能。所以,国联不允许他们造航母。不过没有任何文件要求德国不许造潜艇。第二,航母在当时,并不是什么高档的东西。二战初期,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的海军战斗力,是以拥有多少战列舰,及总吨位来计算的。航母在当时被认为是配属的东西,是为舰队防空和侦察服务的,当时认为海军的战斗力是否强大,就看战列舰。我们叫战列舰,在英文中就叫战舰。当时及以前的海军,战舰或是战列舰是海战的主力,巡洋舰以速度快的特点执行侦察任务,有航母以后这个任务多交给航母去做,巡洋舰加装了武器,成为辅助战列舰作战的重要力量。驱逐舰则是执行近海守卫任务的,相比战列舰和巡洋舰来都过万吨,人员都好几千人来说,两三千吨、百把十人组成的驱逐舰就太小了,水手们在到处是油污的要被烤熟了的驱逐舰中工作,是上辈子没积德的结果。而航母当时就是以侦察为主的辅助类水面舰艇。不过有两个国家首先发现了航母的潜力。首先就是日本。当时国际上有个军控法案,各列强被军备竞赛搞的挺不住了,就定下协议大家维持一个平均水平,日本首先被军备竞赛拖垮了,于是积极同意。当时是按五、五、三的比例建造战列舰,日本选了少的,他们造不起。但对航母和潜艇没有限制。因主流海军强国普遍不重视航母,航母也算不上什么贵重的东西,一般两万吨就算很大的了,而战列舰要复杂得多,一般都在三万吨以上,所以日本加强了航母的建造。在二战开始前,日本已造出了16支航母,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共建造了三十六支航母,当然,后期建造的多还没有参加战斗就被消灭了。而开战初期,三万吨以上的航母,日本就有了十二支。通过给战斗机挂炸弹,发展鱼雷飞机等,使航母的战斗力迅速得以提升。在日本加强航母的同时,美国也正在发现航母的重要性。但美国当时尚无称霸世界的野心,所以只有有限的几支,而且都不大。但他们也正在研究未来海战中,航母的地位的问题,并得出了结论,未来航母将成为海战主力。但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并未引起海军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已装备了能够真正作战的航母。而当时的其他海军强国,航母仍停留在几千吨到一万多吨,以侦察和防空为主的辅助舰艇阶段。事后证明,美国日本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正个二战中,战列舰的作用被严格的削弱了。在大西洋、太平洋或是地中海进行的N次海战中,消灭敌人最多的都是航母。在没有航母参加的战斗中,多是双方对轰了好几天,打掉上千吨的钢铁后,双方脱离。而航母一旦介入,则胜负立判,39楼&呵呵,你算是比较懂军事历史的了,但你还是说错了几点,我帮你纠正一下吧!-------首先,二战前的德国,或者说,1930年代初期的德国,虽然受到很多制约,但还是建造了几艘万吨战舰,但不是叫“巡洋舰”,而是“袖珍战列舰”,当时就叫这个名字,就是“德意志”级!1930年代初期,德国还明目张胆的开工建造了3万吨级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一共两艘!之后,才是建造“卑斯麦”级战列舰。再者,一战时期,德国的“潜艇战”,是让英国痛心疾首的,怎么可能会“没有任何文件不许德国造潜艇”的事呢?.....当然是明文规定不许德国造潜艇了!同时被完全禁止的还有飞机,德国是不允许研制、制造战机的,也就是说,战败的德国,没有空军!这些都是严格禁止的。但是德国人会钻空子啊!战败的德国不许造潜艇,那德国就跑到捷克去建立了一家公司,表面上是“民营企业”,研制的就是潜艇,还为别国(忘记是欧洲哪个国家了)建造了几艘潜艇,潜艇方面的技术,德国根本就没停止。《伦敦海军条约》到期后,英国为让德国制衡法国和俄国,英国放松了对德国的军备限制,甚至英国还与德国达成了协议,明确允许德国建造、装备潜艇,但是数量有所限制,由此,德国海军更加大大方方的研制、建造潜艇。飞机方面,德国也是打擦边球,钻空子。不是不许德国装备军用战机吗?好,那民用总是可以的,德国就利用民用的名义,建立航空制造企业。年代中期,当时欧洲很多有航空产业的国家,兴起了一股研制新型航空器的风潮,各国都在拼命的研发新型飞机,然后举办各种航空大赛,主要比拼的就是速度、机动性、航程等。这个时期,各国研制的飞机,表面上都是“体育竞技飞机”,可实际上,大家都是以战斗机为研制的最终目的。通过航空比赛,大大促进航空科技的进步。德国也借这个机会,研制了很多新型的飞机,后来著名的“梅塞斯密特”战斗机,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它第一次(当时还是初始验证机)参加国际航空大赛,就表现出众,令许多国家惊讶不已。--------------------43楼&袖珍战列舰是准确的名称,不过我记得是德国人自己的叫法,历史上也认可德国人的内部叫法,但当时对外宣称建造的是巡洋舰。但与巡洋舰重视速度不同,它更重视装甲防护和火力打击能力,因吨位限制不敢叫战列舰,因此对外宣称是巡洋舰,但实际上它执行的是战列舰功能,因此德国内部和历史上就称其为袖珍战列舰。我记得是这样。关于潜艇,可能是把德国和日本弄混了。这个是我记错了。日本当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是山本五十六参加的,而山本也因此次谈判受到国际瞩目,随后其在本国的官运也顺畅起来,很快成为海军总司令。不过日本最终将航母列为重点发展目标,并没有发展潜艇,对潜艇的应用也仅限于侦察和配合舰队偷袭。航母的作用是山本五十六最早发现的,如果日本没有发动战争,没有犯下罪行,说山本是航母之父,我觉得不为过。德国人把潜艇玩神了,日本则把航母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但是,两国都是罪恶的发源地,当然,没有野心,也就没有那么极致的发挥了。虽然这两国在两方面都发挥到极致,但邪恶终究无法战胜正义。以一国两国之力挑战全世界,必将灭亡。德意志级的正确称呼是“装甲舰”(Panzerschiffe) 。之所以称“装甲舰”而非传统的战列舰和巡洋舰,是因为该舰主炮超越了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的200毫米(8英寸),因此按照条约不能算作巡洋舰。事实上德意志级是利用凡尔赛合约规定的漏洞建造的,条约规定德国可以有6艘战列舰,当旧战列舰退役后,可以用新舰代替,但是排水量不能超过1万吨,主炮不能超过11英寸。德意志级恰好符合这个标准(按照其当时声称的指标)。&div&&/div&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44807
左箭头-小图标
27楼&德国不造航母的原因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国联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和限制,他们不得拥有战列舰以上的水面舰艇。所以,一战后德国造过三支战列舰,但都在一万吨到一万三左右,称为巡洋舰,但执行的是战列舰的职能。所以,国联不允许他们造航母。不过没有任何文件要求德国不许造潜艇。第二,航母在当时,并不是什么高档的东西。二战初期,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的海军战斗力,是以拥有多少战列舰,及总吨位来计算的。航母在当时被认为是配属的东西,是为舰队防空和侦察服务的,当时认为海军的战斗力是否强大,就看战列舰。我们叫战列舰,在英文中就叫战舰。当时及以前的海军,战舰或是战列舰是海战的主力,巡洋舰以速度快的特点执行侦察任务,有航母以后这个任务多交给航母去做,巡洋舰加装了武器,成为辅助战列舰作战的重要力量。驱逐舰则是执行近海守卫任务的,相比战列舰和巡洋舰来都过万吨,人员都好几千人来说,两三千吨、百把十人组成的驱逐舰就太小了,水手们在到处是油污的要被烤熟了的驱逐舰中工作,是上辈子没积德的结果。而航母当时就是以侦察为主的辅助类水面舰艇。不过有两个国家首先发现了航母的潜力。首先就是日本。当时国际上有个军控法案,各列强被军备竞赛搞的挺不住了,就定下协议大家维持一个平均水平,日本首先被军备竞赛拖垮了,于是积极同意。当时是按五、五、三的比例建造战列舰,日本选了少的,他们造不起。但对航母和潜艇没有限制。因主流海军强国普遍不重视航母,航母也算不上什么贵重的东西,一般两万吨就算很大的了,而战列舰要复杂得多,一般都在三万吨以上,所以日本加强了航母的建造。在二战开始前,日本已造出了16支航母,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共建造了三十六支航母,当然,后期建造的多还没有参加战斗就被消灭了。而开战初期,三万吨以上的航母,日本就有了十二支。通过给战斗机挂炸弹,发展鱼雷飞机等,使航母的战斗力迅速得以提升。在日本加强航母的同时,美国也正在发现航母的重要性。但美国当时尚无称霸世界的野心,所以只有有限的几支,而且都不大。但他们也正在研究未来海战中,航母的地位的问题,并得出了结论,未来航母将成为海战主力。但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并未引起海军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已装备了能够真正作战的航母。而当时的其他海军强国,航母仍停留在几千吨到一万多吨,以侦察和防空为主的辅助舰艇阶段。事后证明,美国日本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正个二战中,战列舰的作用被严格的削弱了。在大西洋、太平洋或是地中海进行的N次海战中,消灭敌人最多的都是航母。在没有航母参加的战斗中,多是双方对轰了好几天,打掉上千吨的钢铁后,双方脱离。而航母一旦介入,则胜负立判,39楼&呵呵,你算是比较懂军事历史的了,但你还是说错了几点,我帮你纠正一下吧!-------首先,二战前的德国,或者说,1930年代初期的德国,虽然受到很多制约,但还是建造了几艘万吨战舰,但不是叫“巡洋舰”,而是“袖珍战列舰”,当时就叫这个名字,就是“德意志”级!1930年代初期,德国还明目张胆的开工建造了3万吨级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一共两艘!之后,才是建造“卑斯麦”级战列舰。再者,一战时期,德国的“潜艇战”,是让英国痛心疾首的,怎么可能会“没有任何文件不许德国造潜艇”的事呢?.....当然是明文规定不许德国造潜艇了!同时被完全禁止的还有飞机,德国是不允许研制、制造战机的,也就是说,战败的德国,没有空军!这些都是严格禁止的。但是德国人会钻空子啊!战败的德国不许造潜艇,那德国就跑到捷克去建立了一家公司,表面上是“民营企业”,研制的就是潜艇,还为别国(忘记是欧洲哪个国家了)建造了几艘潜艇,潜艇方面的技术,德国根本就没停止。《伦敦海军条约》到期后,英国为让德国制衡法国和俄国,英国放松了对德国的军备限制,甚至英国还与德国达成了协议,明确允许德国建造、装备潜艇,但是数量有所限制,由此,德国海军更加大大方方的研制、建造潜艇。飞机方面,德国也是打擦边球,钻空子。不是不许德国装备军用战机吗?好,那民用总是可以的,德国就利用民用的名义,建立航空制造企业。年代中期,当时欧洲很多有航空产业的国家,兴起了一股研制新型航空器的风潮,各国都在拼命的研发新型飞机,然后举办各种航空大赛,主要比拼的就是速度、机动性、航程等。这个时期,各国研制的飞机,表面上都是“体育竞技飞机”,可实际上,大家都是以战斗机为研制的最终目的。通过航空比赛,大大促进航空科技的进步。德国也借这个机会,研制了很多新型的飞机,后来著名的“梅塞斯密特”战斗机,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它第一次(当时还是初始验证机)参加国际航空大赛,就表现出众,令许多国家惊讶不已。--------------------43楼&袖珍战列舰是准确的名称,不过我记得是德国人自己的叫法,历史上也认可德国人的内部叫法,但当时对外宣称建造的是巡洋舰。但与巡洋舰重视速度不同,它更重视装甲防护和火力打击能力,因吨位限制不敢叫战列舰,因此对外宣称是巡洋舰,但实际上它执行的是战列舰功能,因此德国内部和历史上就称其为袖珍战列舰。我记得是这样。关于潜艇,可能是把德国和日本弄混了。这个是我记错了。日本当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是山本五十六参加的,而山本也因此次谈判受到国际瞩目,随后其在本国的官运也顺畅起来,很快成为海军总司令。不过日本最终将航母列为重点发展目标,并没有发展潜艇,对潜艇的应用也仅限于侦察和配合舰队偷袭。航母的作用是山本五十六最早发现的,如果日本没有发动战争,没有犯下罪行,说山本是航母之父,我觉得不为过。德国人把潜艇玩神了,日本则把航母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但是,两国都是罪恶的发源地,当然,没有野心,也就没有那么极致的发挥了。虽然这两国在两方面都发挥到极致,但邪恶终究无法战胜正义。以一国两国之力挑战全世界,必将灭亡。44楼&山本从没当过海军总司令,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主力舰队指挥官而已,真正的海军总司令是军令部总长(参谋长),战时海军的大型战斗必须得到军令部的首肯后方可执行。山本成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1939年的事情,距离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时间已经过去久远了按照日本法律,只有天皇可以当陆海军总司令,海军的军令部长是他的参谋长。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03609 工分:65812
左箭头-小图标
27楼&德国不造航母的原因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国联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和限制,他们不得拥有战列舰以上的水面舰艇。所以,一战后德国造过三支战列舰,但都在一万吨到一万三左右,称为巡洋舰,但执行的是战列舰的职能。所以,国联不允许他们造航母。不过没有任何文件要求德国不许造潜艇。第二,航母在当时,并不是什么高档的东西。二战初期,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的海军战斗力,是以拥有多少战列舰,及总吨位来计算的。航母在当时被认为是配属的东西,是为舰队防空和侦察服务的,当时认为海军的战斗力是否强大,就看战列舰。我们叫战列舰,在英文中就叫战舰。当时及以前的海军,战舰或是战列舰是海战的主力,巡洋舰以速度快的特点执行侦察任务,有航母以后这个任务多交给航母去做,巡洋舰加装了武器,成为辅助战列舰作战的重要力量。驱逐舰则是执行近海守卫任务的,相比战列舰和巡洋舰来都过万吨,人员都好几千人来说,两三千吨、百把十人组成的驱逐舰就太小了,水手们在到处是油污的要被烤熟了的驱逐舰中工作,是上辈子没积德的结果。而航母当时就是以侦察为主的辅助类水面舰艇。不过有两个国家首先发现了航母的潜力。首先就是日本。当时国际上有个军控法案,各列强被军备竞赛搞的挺不住了,就定下协议大家维持一个平均水平,日本首先被军备竞赛拖垮了,于是积极同意。当时是按五、五、三的比例建造战列舰,日本选了少的,他们造不起。但对航母和潜艇没有限制。因主流海军强国普遍不重视航母,航母也算不上什么贵重的东西,一般两万吨就算很大的了,而战列舰要复杂得多,一般都在三万吨以上,所以日本加强了航母的建造。在二战开始前,日本已造出了16支航母,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共建造了三十六支航母,当然,后期建造的多还没有参加战斗就被消灭了。而开战初期,三万吨以上的航母,日本就有了十二支。通过给战斗机挂炸弹,发展鱼雷飞机等,使航母的战斗力迅速得以提升。在日本加强航母的同时,美国也正在发现航母的重要性。但美国当时尚无称霸世界的野心,所以只有有限的几支,而且都不大。但他们也正在研究未来海战中,航母的地位的问题,并得出了结论,未来航母将成为海战主力。但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并未引起海军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已装备了能够真正作战的航母。而当时的其他海军强国,航母仍停留在几千吨到一万多吨,以侦察和防空为主的辅助舰艇阶段。事后证明,美国日本的选择是正确的。在正个二战中,战列舰的作用被严格的削弱了。在大西洋、太平洋或是地中海进行的N次海战中,消灭敌人最多的都是航母。在没有航母参加的战斗中,多是双方对轰了好几天,打掉上千吨的钢铁后,双方脱离。而航母一旦介入,则胜负立判,39楼&呵呵,你算是比较懂军事历史的了,但你还是说错了几点,我帮你纠正一下吧!-------首先,二战前的德国,或者说,1930年代初期的德国,虽然受到很多制约,但还是建造了几艘万吨战舰,但不是叫“巡洋舰”,而是“袖珍战列舰”,当时就叫这个名字,就是“德意志”级!1930年代初期,德国还明目张胆的开工建造了3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德国飞机发动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