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建筑中都使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使用这些材料

> 【答案带解析】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祠,是...
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材料三(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二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 
(1)因素:宗法制(宗法观念);农耕经济;儒家思想。影响:利于凝聚宗族,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消极影响:限制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图一:近代外国侵略的影响;工业文明冲击,中西文化交汇。图二: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生活巨变。
(4)态度:既要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又要兼顾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到保护与利...
考点分析:
考点1: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关城、城墙、烽火台、秦始皇陵、秦兵马俑、彩绘铜马车、紫禁城、外朝内廷、故宫三大殿、三宫六院、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明孝陵、宝城、宝顶、明十三陵、大宫门、长陵、定陵、裬恩殿、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平遥古城、日升昌票号、双林寺彩塑、镇国寺彩塑、晋商四合院、大砚镇、丽江古城、四方街、三坊一照壁式三合院、东巴文、纳西古乐、皖西徽州古村落和民居、宏村水系、徽派建筑艺术、祠堂家庙、敬爱堂、承志堂、履福堂、马头墙、徽州石牌坊、昆曲、水磨腔、《浣纱记》、折子戏、脚色行当、脸谱、百戏之祖、花部与雅部之争、《十五贯》
线索说明:
(1)从秦始皇和兵马俑概况感受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秦始皇陵迄今为止为中国历史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皇帝陵寝,其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丧葬思想中“事死如生”的核心观念,建制布局模仿了都城的格局样式,有底宫、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部分四个层次。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内部结构复杂,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其中两辆大型彩绘铜马车的出土,构造精美,制作工艺复杂,表现了青铜冶炼和雕塑彩绘的卓越技艺。兵马俑规模恢弘壮观,近万件群塑,其烧制技术和精巧细腻的艺术造型令人叹为观止。俑像写实而精细,千人千面,性情归依,有的神色严峻,有的表情镇静,有的注目凝视,有的充满稚气。骠悍的陶马俑,昂首嘶鸣,跃蹄腾飞,气韵生动。出土四万件兵器,工艺高超,性能精良。青铜兵器至今无丝毫锈迹且有光泽,经检测,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具很强的抗腐蚀性。这种技术近几十年西方才刚发现,中国青铜工艺技术创造了世界冶金史的奇迹。兵马俑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扫灭六国的磅礴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一支奇葩。
(2)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
历史修建的长城面对各地不同地形和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巧妙地选择了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选材与构筑原则,如利用山岭,凭借黄河天险等屏障,这种做法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使长城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取得了协调一致的效果。各段长城连缀,绵延不绝横贯中国北方大地,形成了一种朴实很后、粗犷奔放、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独特建筑风格,具有强大的美学魅力。
万里长城复杂的建筑结构是由城墙、关城、烽火台、城障和军用道路等共同组成的一组综合性军事防御工程。城墙为前沿阵地和防御主体;敌台为前沿战斗据点;关城为区域防线的门户和通道,使防御重点和兵家必争之地;烽火台使传递军情的报警设施;城障是官兵驻守戍边的城堡;军用道路是调集兵马,保障后勤兵马保障后勤供应的交通动脉。各个设施相互配合,构成强大的综合性防御功能。
浩大的建筑规模体现在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纵横里程最为遥远的人工建筑遗存。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从春秋战国到明代,前后共两千多年时间,而历代长城相加在一起,总长度在5万公里以上,其砖石土方用来修建一道高5米、厚一米的大墙,可以环绕地球十几圈。
(3)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①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内地农耕民族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②保障了长城沿线丝绸之路的安全通畅,促进丽中西文化交流;
③对“赛上明珠”长城沿线的开发建设,促进了长城沿线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互相贸易,传播了内地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开发了边疆的建设;
④长城是沟通与联络农耕与游牧民族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
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坚韧刚毅和勤奋智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心里认同的客观依据;
长城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灵魂”,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
长城保卫丝绸之路,贯通中西方往来,它熔铸成中华民族开放交流、开拓进取的博大胸怀。
(4)从明清故宫 颐和园和皇家陵寝等古建筑认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
①故宫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它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无论从布局和装饰,都堪称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
它布局严谨,寸砖片瓦都遵循封建礼制等级秩序,群体集合,井然有序,突出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线上外朝三大殿和内廷三宫在列,这种“中轴布局,左右对称”布局和“前朝后寝”制度有力突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外朝宫殿建筑气势宏伟,具阳刚之雄;内廷富丽典雅,具阴柔之美。但整体统一又不无变幻,外朝规模装饰较内廷雄伟浩大,体现了和谐变幻之美。
故宫细部装饰精美,丰富多彩。无论是御椅、屏风、台基、门窗、御道、屋顶、屋檐,都有美轮美奂的精致装饰,俯拾即是,既美观又实用。在装饰上,到处可见龙的形象,成为皇帝的代表和象征。体现了古代工匠浪漫主义创作构思和无比纯熟的高超技艺。
紫禁城建筑采用黄色琉璃瓦屋顶和红色屋身成为主体色彩,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尊卑的封建礼制,又表现出热烈、美好与祥和的气氛。这种高超的色彩组合艺术,拾红、黄、蓝、白、黑对比强烈,拾宫殿显得金壁辉煌而又雍容华贵,色彩浓重又端庄和谐。
②颐和园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大型古典园林的典范,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它不仅继承了传统园林建筑艺术,还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了南北名园的胜景,把自然美和人工艺术融为一体,分别容纳了北方庭院、江南水景和西部寺庙三个不同区域的园林风格。东部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北方四合院风格,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万寿山佛香阁是颐和园的象征;728米长的彩画长廊将三个区域连为一体,并绘有8000多幅彩绘,有浓重民族文化气息。南部湖泊区仿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将湖泊一分为二;北面是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巨塔和碉堡式建筑。另有江南风格的谐趣园,苏州买卖街、长江三峡仿景点缀。颐和园将不同风格园林建筑和谐组合一体,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③皇家陵寝主要是指至今保存良好的明清五处皇陵,即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由于内容众多,将明孝陵、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作为重点内容,而明显陵,明祖陵与清初三陵(福陵、昭陵、永陵)仅在资料附录中作只是介绍。
明孝陵作为明清帝王陵寝之首,它依照“陵制与山水相衬”的风水理论,选择“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使陵墓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它首创了“前朝后陵”制的建筑设计理念,即由唐宋的注重灵魂而变为突出皇权至上。所有建筑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按照皇宫布局建造,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它的布局理念和建筑形式为明清帝陵所继承,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帝陵典范。
它首创了漫长壮观的神道,加上神道两旁的石兽与文成武将石像,既表现了明初精美石刻艺术,又显示了皇帝死后仍有神化了的人和兽为之服务的权威。明孝陵将帝陵与周围秀美山水有机结合,使人工美和自然美的高度协调,堪称中国帝王陵墓的杰作。
明十三陵沿用“前朝后寝”的规则布局以突显皇权,陵区三面环山,各陵均为依山面水而建,布局注重和谐,将建筑人文美和自然风光美巧妙结合。规模最大的是长陵;其祭祀用的裬恩殿、裬恩门等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也是明清黄陵中最大的建筑。
十三陵拥有建筑学上的精品,如我国最古老、巨大的一座蓝琉璃瓦石牌坊,大石柱上雕有狮龙怪兽十分珍贵。
清朝黄陵布局形制,风格大都效仿明十三陵建筑。帝陵均为选择依山面水的“风水宝地”。顺治、康熙始葬东陵,雍正始葬西陵,乾隆帝定下了各朝皇帝“父东子西,父西子东”的规矩。二陵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中国陵寝古建筑中的精美之作。
(5)以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等为例,了解古城与民居:
平遥古城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古城的建筑布局是按照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安排的,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大街小巷,经纬交织,中轴对称,方正端庄。城隍庙,县衙署,文庙、武庙、道观、寺院各守其位,展现了突出中心、排列有序、南面为尊的中国传统文化。这里诞生过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即第一家私人金融机构。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结束了现银票运局面,开辟了金融业发展的新纪元;明清古民居建筑的代表四合院,符合北方汉民族地区传统建筑模式,文化内涵上反映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观念,窑洞与四合院完美结合,“目”字结构平面布局与封建院落空间,体现“外雄内秀”形态,又见证了晋商在明清经营商品经济的兴盛繁荣。双林寺和镇国寺的彩塑艺术更是享誉中外。古城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关系。
安徽古村落主要指两个皖南农村民居黟县的西递和宏村,被誉为“活的古民居博物馆”的典型代表。
西递村仿船形,宏村则像一条大水牛形。西递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具有高度的审美情趣;宏村的水系乃“中华一绝”,按照古代风水理论和规则,将村建成利用山势坡度造成水系落差的卧牛形,巧妙地安排水的流向,供灌田与村民使用,被称作古代自来水工程。
徽派民居的建筑显著特征是粉壁青瓦马头墙。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木雕、砖雕和石雕上,被人们称为徽派古建筑的“三绝”,雕刻的建筑实体是民居,祠堂和牌坊上。
(6)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当前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的失衡、环境的恶化。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同时,又为持续发展经济制造了障碍与困难。为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我们的祖先曾用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去。平遥古城保存了明清古县城风貌的所有特征,历经沧桑仍完整遗存,古色古香。安徽西递和宏村,较为完好地保存明清古村落的原始形态,没有因历史变迁而变更田园风光和古街道、水系、及古建筑风貌,尤其是作为世界上惟一的以保护古村落水系工程景观的文化遗产,更提醒今人要努力珍惜水源并控制对自然水质的污染。古城镇与民居中体现的开拓与诚信的经营作风和淳朴孝敬的民俗民风更是今人所要继承的精神遗产。
所以我们今天应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
(7)认识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具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和“百戏之祖”之称。在中国现存的三百多戏曲剧种种,昆曲最为悠久。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各种文化艺术门类种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有着极高的典范型的艺术与学术价值。
昆曲的文词典雅华美,有深厚古典文学文化底蕴,继承了诗、词、歌、赋多种文学形式,寓意深刻。
昆曲的唱腔是清丽委婉的“水磨腔”缠绵妩媚,富有艺术魅力。声腔讲究出席长短,吐字讲究节奏速度的搭配。
昆曲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讲细腻的舞姿融入婉转优雅的唱腔中,给人听觉和视觉美的享受。
昆曲凝聚着古代中国艺术家许多伟大的表演、系统的创造,对中国后世众多戏曲剧种有着重要的奠基和深远的影响。如“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制、脸谱的人物造型艺术、折子戏等等。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单位:户
其他1948年
7一一据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材料二
1 9 5 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一一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材料三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请回答:(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 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下,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著名歌曲《松花江上》就反映了这段悲惨的历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材料二材料三
1934年上海电通影业公司拍摄了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1935年春,由诗人田汉作词、音乐家聂耳作曲的《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问世。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在此前的讨论会上,有代表认为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句子已经过时,周恩来力排众议,坚持不改为好。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指出九一八事变给东北同胞带来的灾难。(2)请列举从九一八事变到《义勇军进行曲》问世,中国军民奋起武装抗击日军侵略的两个事例。(3)中国军民的抗争为什么无法阻止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4)据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贡献。(5)你认为周恩来力排众议,坚持不改歌词,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A.继承传统
B.艰苦奋斗C.居安思危
D.勿忘国耻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羁绊的历史事件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邓小平南方讲话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④罗斯福新政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之间既存在“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其它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该组织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欧洲联盟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安全网”的出现(
)①保证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③反映了分配的社会化趋势
④抑制了民众生产积极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羌族建筑的材料运用及启示 - 国际贸易 - 扎堆网
当前位置: >
羌族建筑的材料运用及启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羌族人民根据自己所生活环境的地质和地貌特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居住在川西北高原的羌族村寨民居和栈道,更是有着鲜明...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羌族人民根据自己所生活环境的地质和地貌特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居住在川西北高原的羌族村寨民居和栈道,更是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川西地区的羌民族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铺木为路。历史上,由于民族或部落之间的争战,羌族祖辈们逐渐迁徙到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该地区群山绵延,地势复杂,峰峦交错,羌人便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开始了生息繁衍的历程,孕育出依山而建、风貌独特的碉楼和住房建筑;同时,由于该地区处于岷江流域,黑水河、杂谷脑河、青片河、白草河、湔江、清漪江流过此地,水流湍急。木质的栈道以及索桥,又形成了羌族建筑的另一大景观。
  一、石材与房屋
  石头、木头和黏土,是传统羌式建筑的常用材料,乃是就地取材使然。现存羌式原建建筑多半是利用这三种材料修建的。远的如北川县羌族自治县开坪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近的如在阿坝藏羌自治州的汶川、茂县广泛可见的羌碉,就可见其实例。与汉式传统建筑相比,羌族建筑更多地利用了石头材料,因而难以用&土木结构&来作简单概括。羌族建筑更多地表现为石、木、土的混合结构,其中,石头常常充当了最主要的建筑材料。有的羌族原建筑甚至不用黄泥做黏合剂,只依靠石头自身的承载与荷载力的相互作用结为整体,以至于在外观上,羌式建筑常常以&干打垒式&的石结构给人留下醒目印象。
  羌碉,在羌族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羌族建筑形式,也能为我们了解羌族建筑的力学结构提供示范。大大小小的羌族碉楼,有的采用了石料单独修建成栋的形式,有的则采用了与家居住宅相结合的模式。石墙上有外小内大的斗窗,除了可以进行必要的采光外,过去更主要是用于战斗时的射击、望哨,虽然这种军事功能现已不存,但也成了羌碉的必要标志。正因为其窗口小并配合良好的石砌,在汶川地震中受到地震波的冲击墙体也没有表现出大面积失效。跟其他羌族建筑物一样,羌族碉楼在修建时并无设计图纸,全凭经验,但其结构却十分符合建筑力学的原理。例如,用石脊作为支撑骨架的贯穿结构,就具有不言而喻的力学稳定性,因为正是这种正三角的造型和连接结构,让羌碉经受了时间的检验,保持了相当的坚固,这一点在汶川大地震中再一次得到了检验。再从墙体来看,羌碉的每一层石墙的砌石都是以错缝搭接的形式从下往上依次叠积,乱毛石块的尺寸一般不小于墙垣的1/3,同时不大于墙垣的2/3,大块毛石之间由石英石填充并设置拉结石,拉结石的厚度应该和墙一样,这样就使得羌碉在承受水平荷载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样式。在汶川大地震中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等地区的羌族建筑也正是因为采取的是这种建筑形式,受到的破坏并不大。羌族建筑物的地基一般设在卵石层及其以下,基槽的深度一般会超过2m,而宽度一般大于1m。若是较高的建筑物,底层墙体的厚度都会超过半米,顶层的墙体也可以达到25cm左右的厚度。内墙通常是直接和地面垂直,而外墙则是成一定角度和地面倾斜相交,这和现代抗震设计规范中的一些要求不谋而合。
  羌族碉楼的基本承载结构,在羌族建筑中具有普遍性。从材料的角度看,我们可称其为混合材料结构,其基本成分为石、木、土。在这种混合材料体系中,羌族建筑的承重墙当然就不像汉式建筑那样纯粹采用夯土墙体或纯粹用木柱支撑了,石头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并因此显示出羌族建筑在力学承载上相比于土木结构甚至砖木结构的独特优势。
  如果仔细考察,我们还会发现,毛石、黄泥、木料、毛皮、树干、竹枝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都在羌族建筑中得到了使用。在这些材料中,能够发挥承载功能的第一是石头,第二是木头。羌人房建一般会选择在石墙体砌筑完成后再安置上木大梁,木梁的横截面不小于30&220cm,之后在搁置上楞木,同样地,横截面积一般不小于180&220mm,层层如此。有时,在墙体的修建过程中,羌民也会砌入适量的圆木从而形成木筋,以起到增加墙体刚度的作用。但是,一般来说,木头在羌族房屋建筑中的运用是以石头运用为前提的。
  除了在结构上解决的荷载力和承载力之关系的功能之外,石、泥、木、皮、树、竹等材料,也同时在羌族建筑中发挥着围合和装饰的功能,从而使材料的混合性延伸为功能上的混合性,并赋予其美学效果。这将再一次显示出石头在羌族建筑中的重要性。首先是羌族建筑屋顶上的白石。这当然与羌族原始宗教有关,但不论我们是否了解其宗教意义,这些白色的石头都在视觉上造成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而且,这些白石都经过了手工艺者的精心打磨,一般都经过两次以上的打磨加工,显得既神圣又精致。放眼望去,这些白石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紧密呼应,给人一种&道法自然&之感,就像它们本身那种就地取材的来源所寓示的含义一样。其实,在羌族建筑匠师的手中,不仅是屋顶白石,其他用于建房的毛石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打磨加工。这样,就赋予了石头以装饰价值,并体现出一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常采用的文化石&&以天然石材贴面,就是取经于这种质朴建筑的石质装饰,某些室内外装饰,干脆就是直接对羌式石砌墙面的模仿。而且,石质材料的打磨加工和运用,不仅具有平面装饰意义,还具有体积和空间上的视觉价值。例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等地的羌族建筑选用的砌体的毛石直径不小于15cm,标号不低于200号并且大多伴随着不低于25号的黄泥混合使用,当这些粒径较大的毛石构成建筑物的基本骨架后。毛石之间的缝隙一般用粒径较小的白色石英石,这样既填补了石粒之间的间隙又使建筑物的外表线条有了一定的变化,也增加了立体感。汶川大地震后,这些结构和外观特点在灾后重建的新羌式建筑中得到了保留,从而延续了羌族建筑文化的历史文脉。
  二、木材与栈道
  羌族大都生活在川西北高原的山区,历代羌民为了交通之需,修筑了大量的栈道和索桥。在此,木头便作为交通设施的建筑材料显示出重要性。
  羌族栈道的修建,多采用圆木。修建者几乎都是以一定直径挖一个&孔眼&,然后每根木头之间就靠孔与孔之间的搭接相互连接,没有铆钉,而是靠黄泥为黏合剂。但是,这些栈道很少因为连接处松动进而需要进行加固工作,因为&孔眼&镶嵌结构能够提供足够的承载力。跟建房所用的石与木一样,用于栈道的修建的木料都是就地取材。羌民从合适的地方砍伐树木后将原木放置三天以上,待其干燥后在进行刨切处理,按照所需要的尺寸比例进行加工,然后用于施工。当然木栈道的修建调研前期过程中,除了对木料进行精心选取,对施工周边的土壤、岩体、水质进行取材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羌族人民在建造木栈道时,会选择将受力立柱建于低质量好的岩体上,并且栈道会尽量避免土质恶劣的地域。尽管我们知道,所有这些,依靠的都是世代传承的经验。& 就结构形式而言,木栈道的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陆地栈道的立柱式、凹槽式、平板式。再细分,还可分出山体栈道的斜柱式、悬挑式,以及水体栈道的立柱护栏式。站在建筑施工的角度划分。则主要有架空段和非架空段两种形式。阿坝藏羌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三县,是羌族的传统聚居区,遍布栈道。总体来看,这些地区的栈道,就架空段而言,上部的面板的横截面积一般应该大于120&50mm,龙骨则是应该不小于110&150mm,下部大多是由毛石砌筑而成的框架体系,柱间距一般都大于5m,且柱基础大都设置于基岩上,相比之下,非架空段的面板和架空段的尺寸没有太大区别,一般也是120&50mm,不过,龙骨则是150&80mm,因而在形态上就有了一定的区别。
  木制栈道有良好的透水性,在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上,也都有自身独特的结构性优势。而且,羌族栈道大都顺应地势而建。施工方面依靠人工操作,难度系数当然高于机械施工,效率也不及后者,不过它却在客观上降低了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也减少了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如今,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开发当地的旅游事业也频频效仿修建旅游栈道,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种木结构栈道的优点。道理在于,在施工方面,木栈道减少了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并能更好地与山区环境相结合,具有生态和美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木栈道还可以给游客以一定的指示,让游客明白他们的活动范围。避免了随意践踏造成的植被破坏。当然,木材也有其负面作用,因为木材长期暴露于露天,风吹日晒,容易毁朽,并因此消耗树木,浪费森林资源。所以,作为公共旅游设施,木栈道的仿造还须综合衡量。
  三、因地制宜的启示
  羌族建筑以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传承了一种古老的建筑文化,表征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羌式建筑在总体上有着因地制宜的特点,并在材料运用上有着充分体现。不论是羌族的村寨房屋,还是其栈道、索桥等交通设施,我们都能从它们的取材到施工的各环节上,在这些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中,见出羌族建筑对材料运用的因地制宜和在工程上的因势而为,其背后正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意识在起作用,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天人合一&不仅是汉文化的传统,也是羌文化的传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多元中的统一性。但另一方面,羌族建筑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着与时俱进的变通性。随着环境条件的变更、地质条件的改变。羌族建筑文化也处在不断的调整与变化之中,以适应变化了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不言而喻的是,这种改变从来没有像在今天这样巨大。特别是,经过了汶川大地震,在灾后重建崛起的新羌寨中,羌族建筑显示出新的发展方向,单拿房屋建筑来说,钢筋混凝土、黏土砖开始渐渐代替昔日的毛坯石、黄泥、原木,在羌族建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次,由于羌民开始从大山向河坝迁移,住房楼层的高度也向低矮发展,门窗逐渐扩大,生活设施的不断现代化,也引起了建筑结构的改变。我们必须承认,历史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改变是必须的,但是,改变并不意味着无视客观环境,斩断传统文脉,恰恰相反,创造性地处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本土性与国际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保持历史的连续性,是羌族建筑文化永远面临的课题,也是一切独具传统的建筑文化永远面临的课题。
  [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震后羌族传统服饰传承现状及综合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编号(11qxy0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hrchenwei
本文引用地址:
扎堆网,专业杂志期刊广告购买和论文发表平台 合作联系洽谈QQ:
论文发表服务电话:
论文发表咨询QQ:
广告购买咨询电话:&&&&
广告购买咨询QQ:
地址:北京市右安门外大街迦南大厦9楼&&&&
邮编:100069
版权所有@zhadui&&&&
鄂ICP备:1562031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