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一、填空题;二、1、大杂居,小聚居;2、回满;3、平等、团结、互助、和谐;4、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5、155;7、普遍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8、团结和谐9、宗教;11、群众性、民族性12、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13;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15、57聚宝;17、转型升级基本建成18、;19、企业、社区、学校、寺庙;20、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一、填空题 二、1、大杂居,小聚居 2、回 满 3、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155
120 6、 7、普遍性
重要性 8、团结
和谐 9、宗教信仰自由 10、1951 11、群众性、民族性 12、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13、经济工作 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5、57
聚宝盆 16、蒙藏汉 17、转型升级
基本建成 18、 19、企业、社区、学校、寺庙 20、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21、保生态 22、公平正义 23、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进区、全国生态文面建设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4、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25、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6、社会主义法制、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民族团结 27、民族团结的思想,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28、了解、尊重、学习、帮助 29、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30、71% 31、日 32、共同心理素质 33、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物的自治权 34、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自治州人民政府 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6、民族分裂势力 37、民族团结互助,维护祖国统一 38、藏文 39、105 40、 41、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合格党员 42、9 43、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44、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5、内蒙古 46、1999 47、全国生态文面建设先进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48、撒拉族 49、朝鲜 50、满 51、马本斋 52、藏
回 53、柴达木 54、回 55、基层建设、基础管理、基本功训练 56、关键少数 广大党员 57、基层党组织
最基本工作 内部基础性 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素养 58、多民族 59、搞好民族团结,争取人心 60、 61、 62、34 63、9 64、3 65、主要领导 二、单项选择题 1、B
53、A 54、A
78、C 三、多项选择题 1、
16、ABCDEF
30、ABD 四、简答题 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 2、因为“三个离不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客观要求,1,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2,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居,在地缘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不可分离3,各民族长期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相互学习,相互依存,共同发展4,各民族在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5,各民族长期相互通婚水乳交融。 3、民族分裂活动是颠覆人民政权,破坏祖国统一,挑起民族纷争,损害安定团结的罪恶活动,因此,要维护民族团结,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民族分裂 4、《条例》明确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自治州内所有单位,组织和各民族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重点规范了全州各级政府及提高干部职工的民族团结理论水平,有利于全体干部职工深刻的意识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性,有利于指导干部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更有利于团结全州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中 5、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是省委,省政府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海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事关全州改革发展和繁荣稳定的大局,没有民族团结就不会由社会和谐稳定,离开民族团结进步,就不会有社会和谐稳定,离开民族团结进步,就不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率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是推动海西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凝聚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上,将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有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率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是实现海西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有利于夯实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工作和群众基础,解决影响长治久安的突出问题,必将极大地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是提高党在民族地区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各级党员干部不断深化党在民族地区执政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提高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水平,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 6、 五、论述题 1、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呢财富,中华各民族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它们与汉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多样性统一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大思想基础,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依托和根基。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以各民族文化的新发展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2、“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做好民族工作的骨干力量,民族干部的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对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决定性意义。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做好民族地区的工作,处理好民族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人民群众之中,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通晓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要求,在本民族群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民族地区的贯彻执行和各项工作的落实的关键,在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关键,在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带领各族群众继续团结奋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键,在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促进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在新形势下,要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一件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于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为民族地区发展和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3、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民族问题上的集中反映。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一作法,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地区实际,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客观需要。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给予特殊的扶持照顾,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一贯方针。 4、\三股势力\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三位一体,打着民族、宗教的幌子,煽动民族仇恨,制造宗教狂热,鼓吹对\异教徒\进行\圣战\大搞暴力恐怖活动,挑起暴乱骚乱,制造社会恐慌,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企图在乱中实现分裂国家的目的,建立所谓\纯粹伊斯兰政权\。其主要手段有:一是极力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动宣传。二是以群体性事件制造社会混乱。三是进行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四是建立秘密训练基地,筹集、制造武器弹药。\三股势力\的种种暴行和劣迹,对我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产生了极大危害。\三股势力\,造谣惑众,颠倒黑白,企图煽动人们对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不满的仇视,搞乱人们的思想,严重危害了我国的政治安全。\三股势力\煽动民族仇恨,挑起民族争端,制造民族分裂,严重损害了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三股势力\无孔不入地对青少年灌输他们的反动主张,严重污染了民族地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严惩毒害了我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心灵。\三股势力\挑起宗教内部矛盾,破坏宗教内部团结,严重伤害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感情。\三股势力\无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肆意践踏法律尊严,蓄意制造暴力恐怖事件,严重破坏了正常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破坏了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58海西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知识习题集答案等内容。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知识考试题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恩施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理论知识测试题单位:___姓名:___分数:___一、 填空...  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题附答案_公务员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民族团结进步...海南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在 十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实现...  海南州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题 一、单选 1、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A...海南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在十个方面 走在全省前列,实现...  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题附答案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民族团结...海南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在 十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实现...  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题附答案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2、印在...A、三年、八年 76、海南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在 十个...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知识测试题_IT认证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湟中县四营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测试题班级: 姓名: 分数: 8、民族从其本质出发,具有()、共同...  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知识竞赛 姓名: 得分:一、填空题(每空 4 分,共 40 分) 单位: 职务: 1、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 伟大事 业的重要组成...  海西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百条宣传标语”_法律资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海西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百条宣传标语” 1、弘扬新时代柴达木精神,谱写民族团结...魏守良、张娟娟:青海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与弘扬党史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日
&&&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党史文化囊括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又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青海党史文化而言,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海各族人民在1949年9月,打碎封建桎梏,摆脱反动统治束缚,同全国人民一道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展开了党领导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由此产生了青海党史及其文化。其中,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执政以来开展民族工作的实践与成就,是青海党史关键的部分,从而构成党史文化的重要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党史文化资源,把党90多年辉煌历程为主体的党史文化融入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党在青海执政以来的历史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历史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青海有55个民族,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区域面积占全省的97%,做好民族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关乎大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长期以来,青海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青海革命、建设和改革60多年的历史,就是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是各民族同舟共济、共同发展的历史,这一进程中产生的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理论和政策、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光辉创业史及伟大精神与优良传统,以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就和积累的丰富经验等,成为青海党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解放之初,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解决民族问题、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坚持把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实现民族团结作为首要的中心任务。日,青海省委成立时,就建立了专事民族统战工作的民族部。省军政委员会也下设民族处,各级党委也都设有民族部或统战部,作为贯彻执行党的民族统战方针政策的专职部门。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和西北局,对即将召开的西北局兰州会议需要注意的重视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等问题作出了指示。时任青海省委书记张仲良在随后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上明确规定,要把民族统战政策作为各项政策中的一项基本政策来执行。日召开的“青海省各族人民联谊会”,汉、藏、回、蒙、土、撒拉等民族代表共512人出席会议。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廖汉生在开幕词中强调,“贯彻执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青海省人民政府一切工作的基本政策。”大会还制定了《各族人民团结公约》,在增强民族团结政策宣传教育、统一思想认识上获得了圆满的成功。1950年8月,中共青海省委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会议提出了全面开展民族工作的任务,指出,“青海是多民族地区,一切工作都不可忽视这一特点,离开民族团结问题,就脱离了青海最重要的实际,也必然会犯错误与走弯路。”从1951年起,青海省委坚持慎重稳进的方针,开始着手进行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权的工作。1951年8月,省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协商会议作出决定,在牧业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积极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权。之后,全省普遍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民族区域自治机关。至1956年底,青海省共建立了六个民族自治州和五个民族自治县,基本上完成了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权的任务。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争取、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和宗教界爱国人士。青海一解放,党和政府把争取和团结民族宗教上层人士作为合作共识建立人民政权的重要环节,并通过他们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当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启用佛教大师喜饶嘉措,协助争取昂拉部落第十二代千户项谦,成为执行争取、团结少数民族政策的一个范例。针对历史上形成的民族纠纷、民族隔阂和不信任心理等问题,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领导亲自调解、处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量纠纷和矛盾,并强调指出:只要抓住解决民族纠纷这个问题,就抓住了各族人民普遍关心的切身问题,就能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基层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组织民族上层代表人物,坚持遵循“从现状出发,照顾历史,照顾全局,同时特别照顾少数的民族”、“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生产”和“双方自我检讨,互助互让,共同发展”的方针,调解处理了大量历史纠纷,从而较好地疏通了民族关系。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根据民族关系的新特点,民族团结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中共青海省委按照中央部署,重申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恢复和健全了民族工作机构,重新开展民族工作。从1979年12月至1980年3月,在全省范围内集中进行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教育的重点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同时防止和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思想,教育的对象包括干部和群众,主要是领导干部。1980年6月,省委发出《关于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指示》,要求在统一集中领导下,保证民族区域自治权,切实行使自治权利,以法律手续批准施行。日,省委针对一些地方不尊重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现象,发出《关于深入进行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要求在全省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从1983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决定每五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每年设定一个民族政策宣传月。先后五次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大力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弘扬和倡导民族团结之风,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1986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后,根据回族、土族人民的要求,省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日和7月12日,又先后建立了大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987年7月制定了《青海省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落实。1987年拉萨发生严重骚乱事件后,在宗教界组织开展了“爱国爱教爱家乡”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宗教界人士为家乡发展、稳定做贡献。1988年1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民族工作的决定》,就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做出了明确要求。通过深入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进一步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大推动了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省委、省政府努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局面,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从2003开始,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集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此作为民族工作的有效载体。2005年1月,省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意见》。到2012年,连续10年在全省以集中整改方式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面践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崭新局面,并在实践中进一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实现了由单一的宣传教育向抓团结求稳定促发展转变,由阶段性的工作到系统性的全面部署的转变,由统战、民族事务工作部门牵头负责的单打局面向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转变。通过创建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各民族同心同德、共同进步的思想更加坚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发展。2012年5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立足青海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三区”建设任务。2013年7月,省委印发实施《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明确了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按照“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的“两步走”奋斗目标,全省上下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深刻把握现阶段青海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特殊矛盾,着眼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问题,实施严格依法治理、夯实基层基础、创新社会管理等10大举措,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凝聚起构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强大向心力。  青海省委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历史充分证明,党执政以来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与发展,在党领导青海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断充实和丰富着青海党史文化的内涵,成为党史文化十分重要的资源。它既是建设文化名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一种丰厚资源和动力源泉。  二、党史文化资源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的重要资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党史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党史文化不仅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能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建设提供丰富的滋养。大力弘扬党史文化,挖掘蕴含的高尚精神和核心价值,强化党史文化引领作用,可以进一步助力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第一、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要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功绩,锤炼和铸就了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风貌和思想道德风范的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它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和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作风的青海实践,是我们党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经验的总结与青海多民族、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青海的生动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是青海民族工作实践得出的最重要的一条经验。青海解放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慎重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指示》和青海民族地区的实际,省委、省政府就向各级党政部门和各级干部指出,“一切工作都不可忽略青海是多民族地区这一特点”、“在青海这个地方工作,一切都必须从照顾民族团结出发”。为了消除各民族间的隔阂,党和政府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贯彻执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政策”。特别是妥善解决和处理青海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民族纠纷,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倡导和形成了平等互助、亲切友好的新型民族关系。密切联系群众是青海民族工作的又一重要法宝。在争取民族团结的力量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实行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团结和争取少数民族和宗教上层人士等政策,巩固了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党领导青海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将这些优良传统融入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到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各个方面,有力地引领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和传承党史文化,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历史回顾,加强对典型事迹的挖掘和学习,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充实、丰富和创新,使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不断推进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要弘扬伟大的民族团结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青海6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充分体现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力量。这种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伟大精神,凝结着青海高原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青海党史文化的精华,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它所蕴含的丰富革命精神尤其是民族团结精神,昭示出的是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永远激励着后人。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一代创业者在青藏公路建设和柴达木开发的艰难岁月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形成了“柴达木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小高陵”精神、“龙羊”精神以及“两弹”精神,成为激励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各族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征程中,再次铸就了“青藏铁路精神”、“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特别是“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彰显了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它所展示出的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在特定的现实环境,但其实质和内容都深深蕴含着伟大的民族团结精神,而这些优秀的精神和品质正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核心价值所在,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海建设者发奋图强、甘于奉献,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展现出多民族地区焕发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成为各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以民族团结精神指导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就必须不断深化对新时期伟大的民族团结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大力构筑青海精神高地,以精神高地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努力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目标。  第三,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要体现与利用历史和实践的借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党史文化蕴含和体现了丰富深刻的治党治国智慧与经验。这些深刻智慧和经验,是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宝贵政治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当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符合省情实际,顺应时代要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实践依据。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放到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谋划和部署,不断深化对党执政以来青海民族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切实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着力解决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深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积累了丰厚的历史经验,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基础。始终坚持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切实保障各民族利益平等,并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规体系,全省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苦干实干,形成了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为我们在新时期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实践证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和支持,离不开全省各族群众追求共同进步的愿望与期盼。要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可资借鉴的经验,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民生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加强民生新政、财政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工作力度,让各族人民共同分享发展文明进步的成果。  三、把党史文化资源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全过程  (一)运用党史文化资源培育共同理想,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精神支撑  共同理想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党史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彰显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蕴藏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丰富“钙”资源。要把运用党史文化培育共同理想,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利用青海党史文化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历史故事、革命遗址、纪念地等进行党史文化宣传和艺术精品创作,积极发展党史文化产业,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发展,增强优秀民族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使民族团结进步的共同理想扎根于各民族群众,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一方面,要加强党史、国史宣传教育,强化党史育人功能,坚持党史文化的特色,增强党史文化自觉,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各族群众的基本行为遵循。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加深各族干部群众对党史国史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筑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要帮助各族干部群众深入了解省情国情,特别是党执政以来青海民族工作的成就和经验,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理想信念的营养剂和开拓前进的智慧力量,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同时,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进程中,要充分借鉴吸收、保护发展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大力培育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使共同理想建立在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二)汲取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经验,发挥党史资政功能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用党史资政时指出,“资政,就是要通过深入的研究成果,用党的丰富历史经验为党和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在青海60多年来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用党的民族政策来解决民族问题;必须从国情、省情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各民族习俗和信仰;必须坚持争取和团结民族宗教上层人士,与党合作共事,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不断增强各民族大团结的物质基础等等。这些经验,对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发挥党史资政作用,就要在正确地了解历史本原的基础上,学会辩证地认识党史、运用党史,科学系统地理解掌握党在民族地区执政的规律性。要深入总结党执政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对民族工作作出的科学决策和重大贡献,深刻认识青海民族工作的艰辛历程、实践探索及取得的成就,从而坚定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党史文化资政作用,还要正确认识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规律和特征,肯定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从民族问题的实际出发,增强按照民族特点和规律开展民族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用党史文化引领实践,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时代内涵  青海党史文化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彰显着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感、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海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为崇高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而拼搏奋斗、不断开拓。用党史文化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实践,务必要继承和弘扬党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激励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用党史文化引领实践,务必要以史为鉴,结合民族工作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传承党史文化,解读革命历史,全面系统地把握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党史文化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时代内涵,一是要科学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认真分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和民族宗教问题高发期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加自觉地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置于国际国内大背景下来审视和谋划,使之紧跟青海发展的步伐,更具青海特点,更富时代气息,不断提高民族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二是要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安全。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必须清醒地认识青海社会结构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牢记青海处于反分裂反渗透反破坏斗争一线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着力于解决影响长治久安的突出问题,促进民族团结、促进青海社会和谐稳定。三是要着眼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文化名省建设结合起来、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丰富发展民族团结教育载体和时代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史国史的熏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筑牢各族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防线,打牢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从而不断创新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时代内涵。  (四)坚持党史文化价值取向,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向心力和正能量  任何一项党的事业的成功,都要有促使该事业成功的精神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价值。党史文化价值取向同党的历史密切相关,它形成于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同时又包含着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需要强大的核心价值来凝魂聚气,而这一核心价值集中体现在党史文化中的群众观、实践观和育人观三个方面。一是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得各族人民的支持,最主要的是团结和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实现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因此,要充分尊重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具体要求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引领社会正能量集聚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二是党员干部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坚,用党史文化中的实践观来教育党员干部,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党在青海开展民族工作的历史实践和经验,带头弘扬和传播党史文化的价值取向,积极投入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的实践,自觉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引领者、示范者,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各类矛盾的本领。三是青海多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历史,为民族团结注入了文化的力量,这种文化的力量,具有极强的教育性,易于产生凝心聚力的作用。党史文化的传播把资政育人作为根本追求,有利于成为广大人民的心理认同和行为的准则。要坚持党史文化中的育人观,不断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机制,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之中,把党史文化的内在价值取向传递给各族群众,充分调动和唤起人们团结友爱的情怀和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引导各族各界群众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意愿,强化共同的中华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魏守良& 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张娟娟& 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科员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日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西宁市上滨河路一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