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大生产后八路军能太阳能 自给自足足吗

大生产运动中的八路军—博友们能认出这是哪个根据地吗?
图注:在荒山野岭中劳动的八路军战士盖草棚。1023
我现在的工作就是对这组图片进行编目和描述,当年轻的项目小组长把这组图片分给我的时候,我感到很亲切。因为俺家上辈有好几个八路军·····呵呵!
发表此文儿是博友南征路的建议,本来没想发的,为此,我们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红芭蕾情结:南大哥:我在《我的女兵学员队》中新传上来一张照片,关于八路军搞大生产的,您见过这张照片吗?可以判定这是哪里吗?陕甘宁边区?山东抗日根据地?还是南泥湾?我现在的工作就是对这些图片进行编目和描述。这张图片我没查到!您有时间来看看,行吗?谢啦!!
南征路回复:这张老像片非常非常珍贵,可惜没有出处和摄影者,我建议把这张像片立即重新放在新文里让大家群策群议,或许有人能辨出,我也非常感兴趣。切切!可搞专题。
红:真想搞专题,可我现在没这个精力,太忙啦!这些图片编目马上要交稿,俺还有好多没编呢!呵呵!
南征路&:我到是不认为是延安南泥湾,陕北是黄土地带,像片看见了许多的大石头,我倾向河北,和山西,或山东。
红:真的?我看不出来是哪里,网上又找不到!反正是抗日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中的根据地所在地,看来还真得发一篇文儿呀,我构思一下~~~~~~
这是我与博友南征路就文章开头那张图片1023的讨论,后几张是我这次发文儿传上来的,博友们如果不好断定地点,就当了解一下当年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的大生产运动吧,也很有意义。
以下照片的图注中没有标明地点,博友们有对这些图片比较熟悉的吗?可否告知?最好按照每张照片的编号来讨论,谢谢啦!
图注:八路军战士为盖房备料。编号:1024
图注:八路军战士在盖房。编号:1026
图注:八路军的养猪场。编号:1028
图注:八路军养蜂。编号1029
&&&&&&&&&&&
图注:牧马。编号:1030
图注:编草垫。编号1032
图注:做碗。编号:1033
图注:打草鞋。编号:1034
图注:纺毛线。编号:1035(应该是延安,南泥湾吧?)
&&&&&&&&&&&&&&&&&&&&
&只有延安八路军纺线线吗?
&&&&&&&&&&&&&&&&&&&&&&&&&&&&&&&&&&&&&&&&&
&&&&&&&&&&&&&&&&&&&&&&&&&&&&&&&&&&&&&&
图注:碾米。编号:1040
图注:八路军打柴草。编号:1041
博友精彩评论选登(按时间顺序),谢谢博友们在本文中的热烈讨论,谢谢所有留下珍贵评论的博友:
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珍贵的照片,后面的片片肯定是延安的照片,因为我爹参加过延安大生产,纺过线。如果115师,120师,129师的人没有参加大生产,那就是延安的照片,我等着不同的意见,红首长,你真牛!我还得仔细看,你这一组像片是出自一个摄影师吗?
第二张是河北平原的高粱地,像是农民在收割高粱,但为什么锯木头,北方农民没有在高粱地里盖房的习惯啊,而且保定和中原一带的八路军都是住老乡家里,住自己盖的房子目标太大,鬼子汉奸随时过来围剿,尤其汉奸报信快着呢
第一张照片应该出自山西或山东八路军,从环境看时间应该在深秋,是大生产收获的季节,而且隐约可以看出墙上挂着几穗拧在一起的老玉米,房后山坡上是一颗柿子树,一名背着手枪的干部,手拿长树枝在往下打柿子。所以他们不是在盖草棚,而是丰收后的闲暇乐趣。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当时环境比较稳定,大家着装比较统一,棉衣棉裤齐全,应该不是山东八路军,因为山东八路军所处环境适中比较险恶,根据地战斗频繁。而山西就有根据地比较稳固,环境较为平稳的地方。一管之见供参考。后面几张都是八路军的,不应该写成红军的。纺线那张肯定不是陕北延安,因为背景的房子是大长方形的石头垒的墙垛子,土坯的墙,而延安都是土窑洞,所以是山西的可能性也很大。
从摄影者的水平看,这些照片是同一个人拍的可能性很大。我去过延安,也在陕北住过几年,但没去过南泥湾,如果南泥湾有山有石头的话,那么大规模的养猪场,属于那里的可能性也很大。
<font COLOR="#、陕北为黄土高原,地势多为沟梁峁塬,图片中的这种石山极为少见。1023
2、陕北地区林木缺乏,一口窑洞就足以遮风避雨,用那么多的木材建棚子似乎太奢侈了。
3、陕北地区百姓以养以羊为多见,如此大规模养猪,且用大量石材,木料做围栏,应该不是在陕北。1028。
4、牧马像是在林木茂密的大山深处,这种地貌在陕北很难找到。陕北没有采用这样规模,这种方式养马的条件1030
5、1033图片是烧制瓷碗的涂釉环节,而陕北没有烧制瓷器的传统和适合的陶土,图片背景是石砌的房子,这在陕北是极少见的。
6、陕北妇女天足比较普遍,未婚妇女梳一条大辫子,已婚妇女发型多为盘头。而纺线妇女是缠过足的,背景房屋是砖石结构,且这种装束在冀鲁豫解放区一带较为多见
&&&&&&&&&&下面是博友麻雷子关于1030图片八路军牧马的回复:
:八路军最早的骑兵部队应该是大青山支队,1938年6月,一二&#9675;师建立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以三五八旅第715团、师直骑兵营一个连组成大青山支队,李井泉任司令员兼政委,姚喆任参谋长,7月底大青山支队开赴绥远大青山地区。1940年,贺龙、关向应决定将大青山支队的三个营扩大为三个团,姚喆任司令员。
&:1942年10月,中共晋绥分局根据中央决定,将绥远(大青山)和雁北合并,成立塞北军分区,以姚喆为司令员,高克林任政委,统一指挥塞北区的军事行动,同时撤销支队番号,姚喆为开国中将,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其子姚普明是海航飞行员,后任海航副参谋长,少将。我在《落霞机场》中写到的老萧,就是写的他。
:所以,1030图片,这么多战马集中在山区,应该是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8月15日
红芭蕾情结回复 @麻-雷-子 ://@麻-雷-子 回复
:所以,1030图片,这么多战马集中在山区,应该是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
谢谢雷司令:根据您的推断1030图片应该是:晋绥根据地的八路军在牧马?对吧?
:陕北红军曾有过一支骑兵团,1935年9月原红26军骑兵团编为红15军团骑兵团。10月红15军团在延安至甘泉中段发起劳山战役,全歼东北军的110师。击毙伤师长何立中以下1000余人,俘3700余人,缴获枪3000余,机枪180余挺,炮12门,战马300余匹和电台1部。骑兵团全部装备捷克式步枪和40挺机枪。成立机枪排。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15军团会师。1935年11月,原红15军团骑兵团改为中央军委直属骑兵团。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骑兵第1团团长。康健民,政委张爱萍骑兵第1团即八路军120师骑兵营的前身。
&:1935年11月红15军团骑兵团调归中央军委后,留下的原骑兵团第2连编为军团直属骑兵连。连长曹子学。1936年6月15军团75师会同73师攻占豫旺县城,歼马鸿逵骑兵旅一个营及地方民团一部,缴获了战马600余匹。为适应对敌骑兵作战需要,骑兵连与军团手枪团又在宁夏预旺县王家团庄合编为红15军团骑兵团,
:1936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该团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骑兵第3团。骑兵第3团即八路军129师骑兵营的前身。(8月16日
:八路军129师骑兵营与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是什么关系?(8月16日
:稍后1938年2月又在该骑兵营基础上建立129师骑兵团,所以综上所述,时间如果定格在1942年,结合图片背景,这个图片也很有可能是当时活动在河北太行山区的129师骑兵团。(8月16日
:120师大青山支队后来与蒙汉游击队会师合编,将三个营改为三个团,建立塞北军分区,绥蒙军区。姚喆任司令。129师骑兵团是原红十五军团骑兵团编为军委骑兵团后,留下的一个骑兵连在缴获马鸿逵匪帮600匹战马后重新组建红十五军团骑兵团,即成为抗战后的129师骑兵营,骑兵团。(8月16日
1024好像是山东垦区根据地。一是远处是芦苇荡;二是左二老兵穿的衣服纽扣是鲁北的盘扣;三是鲁北的地窨子就是扎墩子做门及承载顶部茅草。(地窨子三分之二在地下,三分之一在地上)。
1036身后的建筑是晋中,晋西北一带大户人家常见的院落格局。1037穿冬装的战士像是晋绥边区的军装,和贺老总的装束一致,且如此之多的男女战士集中在一起纺线,应是晋绥边区在大生产运动中曾经专门成立的纺线队,晋绥一带较陕北自然条件富庶一些,贺老总的晋绥边区常年支援供应陕北中央所在地。所以感觉这两张照片应该是晋绥边区的大生产场景。
邻居姐;您好!根据我对照片的理解阐明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第一张照片;是十多位八路军指战员秋季里在某山区的根据地用木棍从果树将果实打落。我认为是核桃、栗子之类的干果。第二张照片;地上的植物无疑是高粱而不是芦苇,芦苇是我们老家的特产、芦苇塘是我父母等老一辈革命者打鬼子消灭国民党藏身的地方,从装束上看应该是华北地区的“土八路”羊肚毛巾的头巾、中式对襟扣袢衣服。第三张照片;盖房的方法按照是中国传统“四梁八柱”、“起房脊”的方法盖房,可以排除山西和华北冀中地区传统盖房方式,不过,房盖得很讲究,不惜木料,地点;北方山区的抗日根据地。第四张照片;养猪场用石块砌成猪圈,这样大的规模能是哪里那?画面里的八路战士戴着一顶回民白帽子?我也不解。邻居姐;我离开一下,晚点再解说照片。
邻居姐;您们单位的照很珍贵。叔叔和俺泰山是老乡,俺泰山是胶东人,45年抗战胜利后跟着胶东副司令吴克华去了东北进北京时41军,南下时留在了北京。那几张照片其中做碗的那张照细看盖房用砖好像是从长城拆下的城砖所盖,所以应该是北方山区的长城脚下的山区。打草鞋那张我认为是新四军的照片,因为大生产时从南方过来的红军在北方已经不再穿草鞋了。纺线还有几张照里八路军都戴着“青天白日帽徽”这说明了是八路正规部队,也就是说是开始时老蒋承认八路的三个师一个军,而后来发展起来的八路部队都不再戴了,为啥?不在册老蒋不供应了,我爸爸是土八路就没带过“青天白日帽徽”。
1035那张照的女性应该是解放区妇女装扮,斜襟的衣服,还有解放区妇女参加工作后留的短发,我有一张1948年我妈妈抱着我大姐的照片,这张照就留着这样的发型,这时我妈妈已经脱下军装在区里当助理员。这张照右侧一个八路军穿了一双“踢死牛鞋”这种鞋是山东河北一带当年的农家鞋,从照片右上角露出半条没打绑腿的裤腿看,这位应该是个干部摸样的人,怀疑是摆拍的。地点肯定不是陕甘宁边区和南方。
基本上可以判断为晋绥或晋察冀,从养猪、养马看,此根据地应当很巩固。此外,三五九旅从广东返回中原根据地时,在驻地也展开了大生产,而且,动作很快,经济发展很好。后来,一旦中原突围,他们便迅速将农产品交给当地群众,由中原出发打回了陕北。从战士穿布鞋,打草鞋看,又像是这支在南泥湾的部队。
仔细观察,1033图中房屋墙壁为立砖砌,门窗结构也是南方常见样式,&碗架是高腿板凳搭成的,南方有自制土碗的习俗。这在黄河流域很少见到,可以肯定是湘鄂赣抗日根据地。1026图有三处重点信息,1,担水人扁担为竹担,依据压弯的弧度看,如果为木制扁担此状态下会折断(木纤维比较竹纤维短),还有两端侧面凹进,典型的竹担样式。2,从房屋的柱,梁,檩结构上看尤其檩结构是纵向,这只能横向放置望板,再添泥上瓦,这是黄河流域以北地区的房屋建筑特点,南方横置檩再纵向放置望板不加泥直接上瓦。3,打垒墙及柱藏墙里的结构,且为半高墙(通风)为南方特点,远处山形坡缓植物稀少(此地长江以北地区)。另外图中掐腰站立者头上戴的不是白毛巾,深色上衣內翻白衣领,下着是军裤。此人不是当地农民。该图反映的地域初定为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华南华中一带。今天就分析到此,有空俺将依据图中人文建筑地貌植被等信息继续分析。错误处请指正。看芭蕾姐博文堪比考试呀!给奖励吗?日元的不要,米西米西地有?!
不好意思猜不出来。虽然俺是山东人,但山东那时根据地很不稳固,没有大规模养猪、纺线、生产等活动。从照片上的地貌植被,人们的服装,建筑的式样来看,也不支持有山东根据地的可能。1023照片可能是太行山区;1024可能是河北;1026可能是苏北皖北新四军,北方不那样盖房子,但肯定不是江南,理由房子使用弯曲木棍,扁担不是竹子的,是青檀木之类杂木;纺线的是陕北晋察冀地区。
注1:大生产运动简介:大生产运动,指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其控制区域内发动的一场军队屯田和鼓励生产的群众运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党政机关、军队、学校普遍参加生产运动,逐步达到粮食、经费自给、半自给或部分自给。同时,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组织劳动互助,发展经济,以改善生活和保障供给。通过这场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中共控制区域基本实现了经济自给自足【本段文字来自百度仅供参考】
注2:抗日根据地有:鄂豫皖抗日根据地;华南抗日根据地;华中抗日根据地;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南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石公华抗日根据地;苏北抗日根据地;苏浙抗日根据地;苏中抗日根据地;皖北抗日根据地;湘鄂赣抗日根据地;豫西抗日根据地;浙东抗日根据地&。&&&&&&&&&&&&&&&&&&&&&&&&&&&&&&&&&&&&&&&&&&&&&&
【来自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
背景音乐陕北民歌《走西口》,
月,八路军三五九旅遵照“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指示,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带领下,分三路浩浩荡荡开进了延安城东南52公里处的荒地南泥湾,进行大生产运动,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红旗。所以大生产运动主要还是在陕北。因此俺选了这首陕北民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朱德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日09:59&&&来源:
E-mail推荐: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根据地连年遭受自然灾害,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1939年2月,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干部生产动员大会上强调指出,要通过“自己动手”来克服经济困难。为了克服困难,渡过难关,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先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总司令提出“开垦南泥湾政策”  1940年5月,朱德总司令从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后,除参与指导抗日战争外,还抽出时间指导边区经济建设。他在陕甘宁边区内进行实地考察,并多次在讲话中强调开展经济建设对克服困难的重大意义。  日,朱德邀集董必武、徐特立、张鼎丞、王首道等到延安西川视察。在视察高桥镇难民纺织厂时,朱德提出利用边区资源,开展纺毛运动,以织毛呢、毛衣等来解决军民穿衣问题。随后他们在去南泥湾等地考察回来后,朱德又写了《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参观边区工厂后对边区工人的希望》等文,提出:(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使边区财政经济由半自给达到完全自给;(二)提高技术,发展经济,巩固边区,供给战争和人民生活需要;(三)积极开发边区资源,发展以纺织业和盐业为中心的工业生产。  12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说:“朱总司令最近曾到我们边区各地各工厂参观后,贡献给我们很多宝贵意见,对我们明年的生产建设是有很大作用的。”  在到南泥湾视察时,朱总司令看到南泥湾这块地方可以实行“军垦屯田政策”。回来后,他将考察情况向毛主席作了汇报,并提议由王震旅长率领359旅屯垦南泥湾。  为了打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克服部队供应困难,中央决定调359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垦荒屯田。朱德对359旅旅长王震说:“部队参加生产后,不仅可以休养民力,增进军民关系,还可以使指战员得到锻炼。延安南泥湾开发起来困难比较大,希望你们好好搞,要充分做好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工作,用大家劳动的双手,建立起革命的家务。”他又说:“我考虑这块地方给你们比较合适,劳动力少的单位是不易啃动的。”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南泥湾垦区范围包括延安、延长、甘泉、富县、固临等县各一部分,方圆百里,沟壑纵横,山峦重叠,三条大川组成一个“丫”字形,西边叫南蟠龙川,南边叫九龙泉川,东边叫南阳府川,三川交汇处叫阳湾。  1941年春,中央决定,由王震旅长率359旅进驻南泥湾。其中有:717团、718团、719团、补充团、特务团、旅直属团。  任务下达后,朱总司令率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359旅718团政委左齐以及技术人员,先到南泥湾进行实地勘察,对南泥湾的开垦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他专门找当地的农民对南泥湾的山、水、林、路多次询问。哪里荒地多,哪里土地肥,四时八节种啥好,以及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他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1941年3月到1942年春,359旅部队分四批,高唱着“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建设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浩浩荡荡开进南泥湾。  部队初到这里时,人烟稀少,树木繁多,野兽出没,荒草丛生,首先遇到的困难便是没有房子住。为了不误农时,抓紧时间开荒,战士们先用砍来的树枝搭起草棚,草棚漏风、漏雨、漏光,战士们把它称为“三漏”茅屋,之后又在开荒的同时,抽出一部分人员突击打窑洞,解决了住的问题。  吃饭问题和生产问题所遇到的困难更多。没有粮食,就由旅、团首长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烧的就打柴烧木炭;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野猪,下河摸鱼;没有生产工具,他们自己制造;没有耕牛,就用人来拉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许多人手上都打起血泡,他们不仅不叫苦,还掀起开荒竞赛热潮。他们唱着:  南泥湾好风光,红红的太阳照山岗。  革命战士不叫苦,扛起镢头去开荒。  生产自给反封锁,气死光头贼老蒋。  在劳动竞赛中涌现出不少劳动英雄:李显旦一天开荒二亩半,教导营一排长刘顺清开荒四亩多,补充团战士尹光普一天开荒四亩二。据统计:旅共开荒地11200亩,收获细粮1200石,收获蔬菜164.8万斤,打窑洞1000多孔,盖房子600余间。在大搞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开展了手工业、运输业、商业等服务行业的生产,为以后几年的屯垦打下了基础,南泥湾出现了荒山变良田的景象。  亲临南泥湾指导大生产  1941年5月,朱总司令在王震旅长陪同下,来到南泥湾,广泛听取干部、战士对建设南泥湾的意见。在接见团以上干部时,他讲述了屯田政策的重大意义,并勉励大家一定要做群众的模范,一定要把生产运动搞起来。他说:“敌人来了,就去打仗;敌人不来,就搞生产,用我们的双手,做到生产自给,丰衣足食。”6月20日,他致函718团团长陈宗尧、代政委熊晃并转717团团长陈外欧、政委晏福生,表扬了这两个团在生产中取得的成绩;要求他们在开荒结束时,抓紧时机,大力发展畜牧业、运输业和手工业,做好商业工作;时刻不要忘记人民的利益,以共产主义精神来发展生产事业。  1941年7月,朱总司令再次来到南泥湾。他在接见部队时讲了屯田政策的重大意义。他说:“蒋介石把胡宗南的兵力部署在陕甘宁边区周围,枪口对着我们。不仅不发给我们经费,还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企图把我们困死、饿死在边区。我们红军、八路军从来没有向困难低头。去年我们一面防守,一面生产。今年更要大开荒,大规模搞农业生产。要求你们今年粮食自给自足,明年耕二余一,向边区政府交公粮。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然后他又来到718团,看了部队种的谷子、玉米和蔬菜,又看了他们喂的猪、鸡和新挖的窑洞。见到团首长时,他高兴地说,几个月时间你们就把南泥湾改变样子了。在吃饭时,他吃着战士们种的新鲜蔬菜,连声说好。他说:屯田政策初见成效,你们也有了经验,部队生活也有了改善,我最喜欢的是你们干部带头劳动,无论开荒锄草、背粮、施肥,干部以身作则,艰苦奋斗,这是好作风啊!希望你们各级干部都要再接再厉,和打仗一样,干部冲在前面,不怕流血牺牲,就能取得胜利。  1942年2月(农历正月)朱总司令再次来到南泥湾718团。他说,这次来,一是慰问大家,给大家拜年;二是要了解你们新年后的生产打算。当总司令听到该团开荒种地面积比去年多一倍时,非常高兴。因当时正是农历春节,718团在驻地召开春节军民联欢会,由部队自编自演节目,驻地群众也参与演出。总司令看了演出后高兴地说:我们的部队不仅生产成绩好,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了。大家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丰收;还要进一步搞好拥政爱民活动,感谢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他要求部队在农闲时间开展大练兵活动,生产不忘打仗,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942年4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朱总司令、贺龙师长在王震旅长陪同下再次来到南泥湾视察。他们检阅了717团,并给干部作了报告。这时,359旅广大官兵经过一年的奋战,已取得很大成绩。他们不仅开荒种地,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新打窑洞,新修房子;同时开展了手工业、运输业、商业等服务行业,为以后的生产打好基础,使南泥湾面貌焕然一新。朱总司令称赞南泥湾是“陕北好江南”。  1942年7月,抗日战争五周年之际。朱总司令特邀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四位老人同去南泥湾视察,并作《游南泥湾》诗一首: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  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  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  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  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  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  薰风扑面来,有似江南好。  军垦屯田成就辉煌  中共中央为了总结和推广359旅的生产经验,日,《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指出:“朱总司令从前方回来后,竭力提倡陕甘宁边区军队进行工业、农业、运输业各方面的生产工作,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部队生活,密切军民关系,帮助边区建设”。“经过披荆斩棘,耕耘种植,今天的南泥湾,已成了陕北好江南”。  据统计:1942年全旅收细粮5451石,蔬菜10万斤,瓜5万斤,猪1819头,鸡473只,鸭107只。每人平均每月吃到2斤肉,每天5钱油、5钱盐、1.5斤菜。  359旅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同时,还办起了纺织厂、被服厂、造纸厂、化工厂、制鞋厂等。大光纺织厂年生产棉布由1940年的几百尺,增加到尺,生产毛毡千余条,毛巾2000余打;制鞋厂年生产单鞋2500余双,棉鞋1200余双;化工厂年产肥皂10余万条;被服厂年产单衣2.5万套,棉衣1.2万套;榨油厂年产食油2万余斤。木工厂,皮革厂,陶瓷厂等,产品除供部队所需外,有的产品还可向社会销售。由于产品种类多,质量好,受到边区广大群众的好评。  359旅在开展生产的同时,进行军事训练,坚持“劳武结合”,时刻不忘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战斗任务。他们贯彻“农忙小训练,农闲大训练,突击生产不训练”的方针,进行军事训练。在投弹训练中,王震旅长提出“首长负责,亲自动手;人人必到,一到必投;风雨无阻,假日不休”的口号,要求指战员们苦练杀敌本领,努力提高军事技术,掀起了“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训练热潮。  日至10日,朱总司令同周恩来、刘少奇、王稼祥、邓颖超、康克清等领导,赴南泥湾视察了部队大生产情况。先后到359旅旅部、第718团、第719团、补充团等听了汇报,参观了农作物、酿酒厂、榨油厂、水磨坊、妇女毛纺厂等,并探望了休养人员。  1943年9月中旬,毛泽东在任弼时、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陪同下,到南泥湾视察,先后视察了金盆湾、九龙泉、马坊、桃宝峪等地,接见了359旅干部,听取了部队首长关于生产、布防和训练情况的汇报,并对359旅的工作作了许多重要指导,他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在视察时,毛主席检阅了部队,观看了教导营军事训练基本动作表演。还到各团看望了战士和附近群众。毛主席看到满山满川的谷子、玉米、豆子长得绿油油的,牛羊成群猪满圈,高兴地对陪同的王震旅长说:你们今年又是大丰收。  1943年初,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全面总结了边区开展生产运动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边区工作的中心是发展经济,加强干部教育。会议评选出359旅、延安县和延安南区供销社三个先进集体,并授予359旅一面“发展经济的先锋”的锦旗。评出的22位领导经济建设的劳模中,359旅的王震、何维忠、晏福生、罗章等四人同时被授予毛主席题词的奖状。毛主席给王震的题词是:“有创造精神”;给何维忠的题词是:“切实朴素,大公无私”;给晏福生的题词是:“坚决执行屯田政策”;给罗章的题词是:“以身作则”。  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召开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同时举行边区生产展览会。  12月16日,朱总司令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军队是武装的工农,可是很久以来,这些工农参加军队后就不从事生产了。“我们八路军打破了这个传统。八路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他们过去是工农,到军队后还是工农,一样参加生产,这是惊人的创造。”  &&&
党史热点排行
(责任编辑:王新玲)
更多关于&&的新闻? ? ? ? ? ? ? ? ? ?
我要发表留言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历次党代会
永远的丰碑――革命先辈网上纪念馆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朱德亲临南泥湾指导大生产&军垦屯田创辉煌&(3)
E-mail推荐:&&
  1941年7月,朱总司令再次来到南泥湾。他在接见部队时讲了屯田政策的重大意义。他说:“蒋介石把胡宗南的兵力部署在陕甘宁边区周围,枪口对着我们。不仅不发给我们经费,还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企图把我们困死、饿死在边区。我们红军、八路军从来没有向困难低头。去年我们一面防守,一面生产。今年更要大开荒,大规模搞农业生产。要求你们今年粮食自给自足,明年耕二余一,向边区政府交公粮。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然后他又来到718团,看了部队种的谷子、玉米和蔬菜,又看了他们喂的猪、鸡和新挖的窑洞。见到团首长时,他高兴地说,几个月时间你们就把南泥湾改变样子了。在吃饭时,他吃着战士们种的新鲜蔬菜,连声说好。他说:屯田政策初见成效,你们也有了经验,部队生活也有了改善,我最喜欢的是你们干部带头劳动,无论开荒锄草、背粮、施肥,干部以身作则,艰苦奋斗,这是好作风啊!希望你们各级干部都要再接再厉,和打仗一样,干部冲在前面,不怕流血牺牲,就能取得胜利。  1942年2月(农历正月)朱总司令再次来到南泥湾718团。他说,这次来,一是慰问大家,给大家拜年;二是要了解你们新年后的生产打算。当总司令听到该团开荒种地面积比去年多一倍时,非常高兴。因当时正是农历春节,718团在驻地召开春节军民联欢会,由部队自编自演节目,驻地群众也参与演出。总司令看了演出后高兴地说:我们的部队不仅生产成绩好,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了。大家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丰收;还要进一步搞好拥政爱民活动,感谢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他要求部队在农闲时间开展大练兵活动,生产不忘打仗,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942年4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朱总司令、贺龙师长在王震旅长陪同下再次来到南泥湾视察。他们检阅了717团,并给干部作了报告。这时,359旅广大官兵经过一年的奋战,已取得很大成绩。他们不仅开荒种地,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新打窑洞,新修房子;同时开展了手工业、运输业、商业等服务行业,为以后的生产打好基础,使南泥湾面貌焕然一新。朱总司令称赞南泥湾是“陕北好江南”。  1942年7月,抗日战争五周年之际。朱总司令特邀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四位老人同去南泥湾视察,并作《游南泥湾》诗一首: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  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  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  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  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  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  薰风扑面来,有似江南好。  军垦屯田成就辉煌  中共中央为了总结和推广359旅的生产经验,日,《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指出:“朱总司令从前方回来后,竭力提倡陕甘宁边区军队进行工业、农业、运输业各方面的生产工作,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部队生活,密切军民关系,帮助边区建设”。“经过披荆斩棘,耕耘种植,今天的南泥湾,已成了陕北好江南”。  据统计:1942年全旅收细粮5451石,蔬菜10万斤,瓜5万斤,猪1819头,鸡473只,鸭107只。每人平均每月吃到2斤肉,每天5钱油、5钱盐、1.5斤菜。&&&&
(责编:顾爽(实习))
&&&热图推荐
&&&精彩新闻
&&&博客精选
&&&小编推荐
&&&  频道精选
???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阳能 自给自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