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喜欢守规矩日本人那么守规矩?

为何日本人这么死脑筋?
环球时报微信公号
  我们的邻居人向来给人&呆板&&死脑筋&的印象,再加上我们常从新闻里看到,他们的地铁里是一张张疲惫而严肃的面孔,人与人见面点头哈腰个没完,自杀率又居高不下,让人觉得挺压抑,活得累。不过,以笔者在日本生活多年的经历看,要让原则真正得到贯彻,有一点&死脑筋&还是必要的。
  日本是汽车大国,上到社长下到职员配备一辆车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车的等级不同罢了。既然是公车,当然只能在工作的时候开!日本人对此深信不疑。于是有趣的一幕发生了:一大早坐地铁挤得跟相片似的跑到公司,取车。开车到处去跑销售啊搞外联啊处理各种公司事务,忙了一天到晚上八九点了,那也得先把车开回公司,还车,再挤地铁回家。如果赶巧已经到家门口了呢?那怎么了,公司的车不能开回家!这是原则问题!谁要是敢占公家一点便宜,甭废话,立刻走人!
  原则,大家是必须遵守的,但作为一家之长的公司往往也会将心比心地为员工考虑,酌情允许公车私用。前提是必须如实登记,写清使用日期、借车人姓名、开出时间、目的地、使用目的、行驶距离和还车时间。还有的公司甚至专门买辆酷炫超跑供员工私人使用。这种原则之外的人性化规定为公司规章制度的贯彻提供了保障。
  在日本因私事用公司电话会受到鄙视。公司的电话就是用来工作的。万一因为占线客户的电话打不进来怎么办?额外产生的电话费谁负担?OK,那用手机打总可以了吧?不,除了个别情况客户的电话打到手机上可以接以外,即使是用手机也不可以聊私人的事情。WHY?公司付给你薪水是买你的时间为公司工作的,这段时间已经被买断了,接私人电话就是违约,就是在偷薪水,所以这种行为在日本是相当让人不齿的,这种人也被称为&薪水小偷&!
  要是再用公司的打印机打几张私人文件,呵呵,全公司的人都看不起你!墨钱谁付?纸钱谁出?你的工作时间怎么算?别人要用用不了怎么办?这帐没法算了,所以日本人家里基本都会有打印机,要复印的话就去便利商店印,5毛钱印一张的价格也不算贵。这可是原则问题!
  究其原因,不得不说起日本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坚决不给别人添麻烦!上班时间打私人电话影响了同事工作就是给同事添麻烦;工作时间没好好工作就是给公司添麻烦,给客户添麻烦;万一造成恶劣影响遭到解雇还会给家人添麻烦&&大多数日本年轻人往往会在工作的第一家公司干到退休,时间越长薪水越高,职位越高,退休越有保障,这就是所谓的&年功序列&,也就是我们说的论资排辈。说白了就是你来,你好好干,公司管你一辈子。要是中途为了点儿蝇头小利被扫地出门,也真是病得不轻。
  还真有病的不轻的。
  去年&一哭成名&的兵库县议员野野村龙太郎花了3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8.3万元)公款泡温泉,结果败露了,被移交检察机关处理。这家伙在记者会上大哭本想博取同情,却被认为极其失态,反而遭到一致讨伐。还有东京地铁公司某部长因为用公司的IC卡买饮料,直接被FIRE掉。在日本做到部长的位置起码也得四五十岁了,这个时候被炒鱿鱼,再就业相当困难!几十年的青春白搭了不说,今后的生活也没保障了。那也不行,谁让你不守规矩呢!(脑补:日本的IC卡就相当于我们的一卡通,因为日本交通费昂贵,公司会报销因公外出的交通费。有的公司嫌麻烦,干脆准备一张公用IC卡,往里充好钱,谁出去的时候直接用就可以。当然,这种IC卡也可以在便利店和自动贩卖机消费)。&
  日本社会并不宽容,有过一次污点经历想再洗白重新做人几乎不可能。日本全国也就相当于云南省那么大,谁有点什么丑事全国人民很快就都知道了。就算表面不说心里也会有想法,谁还敢再雇佣你?没工作你今后怎么办?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讲原则凭什么你不讲,谁让你破坏规矩呢,活该!
  笔者跟身边的朋友讲日本人的原则性强,也激起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的朋友说:在国际交往中,日本怎么不讲原则,守规矩呢?这个话题你怎么看呢?欢迎发消息给我们哦。
责编:翟亚菲
环球时报系产品
用手机继续阅读你以为日本人真的____吗?之“守规矩” - 简书
你以为日本人真的____吗?之“守规矩”
这是关于 “你以为日本人真的***吗?” 的一系列文章,如果你对此话题有兴趣,欢迎在文末留言给标题填空,说不定下一篇就会讨论到你提出的关键词。
你以为日本人真的 守规则 吗?
我们的老祖宗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中国人的小聪明却是出了名的,在哪里都能找到钻空子的机会,有便宜不占是傻瓜。相比起来,近邻的日本人倒是处处保持着一板一眼严守规矩的态度。垃圾要详细分类,在旅行团规定的集合时间绝不迟到,办公室的空调温度冬天不超过20度夏天不低于28度,午饭时间要关灯关电脑屏幕,即使僻静处车辆行人也会等红灯,大大小小的规矩数不胜数,全靠自觉性来维护。日本人对规矩严格恪守这一特点看起来实在是毋庸置疑了,真的是这样吗?这个现象背后有两点值得深思。
第一,作为集体化思想盛行的社会中的一员,日本人并不鼓励个性,反而从小就被迫放弃个性,习惯了遵循统一规则来行事。最明显的表现便是制服,尽管其他国家穿制服也是很普遍的事,但像日本一样对制服如此热爱的并不多见,连周末节假日也经常能在大街上遇见身穿校服的中学生。从中小学生的校服书包到社会人士的西装革履,都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我是某个集体的一员”这种身份认同的心理安慰。对于个性突出的人,日本普遍的看法带有偏见色彩,认为“個性的=協調を取らない人”,也就是“有个性=无法协调的人”,所以在他们的团体中很少讲兼容并包,而是更强调服从,一致,集体。那些发出与周围人不一样的声音,对既定规则做出挑战的人,很容易成为班级或公司里被“いじめ”(欺负)的对象,这样的人常常下场很惨。尤其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这个感情丰沛心灵敏感的年龄阶段最需要朋友,为了获得身边同龄人的认可,他们往往不得不放弃自己独特的看法和个性,与其冒险出头被人诟病,不如老老实实隐藏在众人之间,有什么异于他人的想法都不敢说出来。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固化在大众主流的范围之内,享受着规则带来的确定性和安全感,再也不会生出跳到规矩之外来试一试的想法了。
第二,正是由于日本人对规矩本身缺乏深究,不问理由,盲目遵守,一旦规则被打破,他们会立刻跟着彻底转变,显得完全没有原则和底线。从比较成熟健全的思考观点来说,人们需要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所谓的规矩并非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而且各种规则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其弹性不可逾越普遍的道德及价值观的底线,从旧规则的打破到新秩序的建立,也是个需要调整合理性和适应性的过程。日本人在这方面似乎操之过急,由于他们完全依赖规则,对规则的缺失可能带来的暂时性混乱非常恐慌,所以他们总是急于建立起新的规则,哪怕完善程度和合理性还有待争议,总之先给出一个行为准则再说。于是所有人都匆匆忙忙墙头草似的一窝蜂倒向新的风尚,这时候才发现规则的漏洞,再想调整的话,就难上加难了。
美国人约翰·道尔在他的著作《拥抱战败》中介绍了二战之后日本对美军态度的戏剧化转变,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天皇公开宣布战败之后,民众哗然,全民顽固抵抗誓死斗争的口号戛然而止,之后下一步该怎么办呢?在这个转折点上美国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们帮助日本制定新的法律,依然保留天皇的尊严和神性,作出一系列举措使这沦为废墟的国家快速恢复起新的秩序。此时日本人发现从上到下的规矩都没有任何针对美国是敌人的倾向,而且恰恰是他们主导了新的秩序,于是日本人仿佛忘记了不久前美国人刚刚朝他们投下的两个原子弹,在美军登陆时几乎夹道欢迎,大街小巷都掀起一股崇尚美国的潮流,其转变之决绝与迅速令人瞠目结舌。至于战后美军对日本的占领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在此一言难尽,但日本人这种不问底线全盘接受的转变方式,其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某次同日本人结伴出差中,我也目睹了他们这种突然舍弃旧规矩的行为。本来我们外国籍员工几乎是日本员工的反面教材,例如下班前半小时某人和家人发微信聊了几句,日本同伴都会提醒,按规定工作时间内不应该因私使用手机,实际上大家都已经没事干,在闲聊着等下班了。但日本人认为规矩就是规矩,规矩上没写的不管,规矩上写了的就要遵守,再小的事情也是这样。然而,有一天当地领队带着大家出行时坐公交车,按规定,为了保证交通安全我们不能坐当地公交车只能坐地铁。这时候,平日对规定一丝不苟的日本人面面相觑了一秒钟,果断都跟着领队上车了。不料刚刚买完票就出了事故,公交车在十字路口和突然迎面而来面包车相撞,“嘭”地一声大家都站不住脚摔了跟头。还好车上没有任何人受伤,停车后所有人立刻下车安全离开。大家谁也没说一句话,默默地跟着领队步行到目的地。回去之后再聊起当时的情况,有人提议这件事还是保密的好,不要向上汇报,免得任何一个人受到批评。从规定上来讲这种安全事件是一定要汇报的,但此时全体当事人都立即表示赞同这人的提议,毫不犹疑地一致站在了违反规定的立场,决意互相隐瞒,绝不向其他人提起曾经坐过公交车这回事。这次事故没有造成任何后果,是否隐瞒实情或许差别不大,但是日本人心目中的规矩到底有多重的份量,不得不说是匪夷所思。
日本社会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有序地发展,的确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民众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另外他们能够彻底地舍弃陈旧,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态度也直接有益于几次经济腾飞式的跨越。然而日本人墨守成规和盲目附和的弊病也造成了他们禁锢,呆板,磨灭人性的特征,同时深深地埋下了许多社会危机的根源。
垃圾分类(图片来源于网络)
坐标东京|游走世界
以梦为马|孜孜不息
布酱和你一起狂奔在追梦路上
微信公众号“布酱手帖”(dreamernote)
转载请联系授权白名单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 ()
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欢迎您, !|
|||||||||||||||||||||||||
&&&&>> &正文
日本人为什么守规矩?
中外管理 杨光
字体:&&&&中金在线微博微信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卷首语
  信——企业文化的第三重门
  文/杨光
  做老板永远的“债务”,就是当员工过年阖家欢乐时,自己仍要默默居安思危。
  过年是一种文化,它使中国人相信爆竹能驱邪,头香助好运。可是,我们的企业文化能让我们的员工相信什么?这就是企业文化第三重门,也是最高追求:信。
  信任:能取信多少人?能取信多久?
  老祖宗说:人无信不立。因为离开信,人是没法活的。可要命的是,我们现在恰恰面临各种“信”危机。1950年代欣欣向荣,是“信念”之差:我们都信共产主义,但你是雷锋,我是群众;1980年代打开国门后,是“信仰”之差:你还信共产主义,他已信拜金主义了;等到本世纪,则已是“信任”危机了:一个彭宇案,几乎摧垮了社会大众最基本的道德堤坝。
  我们正在猛批的日本,其实正是一面镜子。3年前春天的那场大海啸与核泄漏,几乎是“2012”的预演。因为有了微博,中国人第一次同步直播了这场天灾。最令国人震撼的,就是日本大众撤离险境时的秩序井然。
  仅仅因为他们国民素质高?生活总是现实的。只有有了现实的保障,人的素质才能有保障。其实,日本人有秩序还是基于信任。
  首先,他们相信政府,相信政府不会隐瞒。这样,政府怎样疏导,他们就会怎样遵守,不会有小道消息。之所以信谣传谣,本质是公权力自身信用下降造成的。
  其次,他们相信基建,相信企业坚守品质。他们能在地动山摇中徐徐撤离,是相信在这一刻,这片房子是不会倒的!这是一种长期对品质、对责任的信任。在关键时刻,这种信任变现为一种秩序,诞生奇迹。
  再次,他们相信彼此。他们知道周围每个人都会遵守秩序,而这样对大家都最有利。
  日本人的秩序是靠信任积累出来的。而我们之所以“争先恐后”(我曾在卷首语里反思过),就是我们不相信组织,不相信彼此,不相信秩序的体现,是信任长期被践踏的结果。比如红会,当其官方微博的评论只有漫漫“滚”字时,那可不是因为一个郭美美,而是对他们长期辜负公益事业所积累的愤怒。
  去年雅安地震时,“新辣道”曾短信告知会员要做赈灾义卖。但当我把这事拿到微博上讨论时,却发现争议极大。因为一再受伤的国人,已拿不准企业是真心赈灾,还是借赈灾促销了。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企业文化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取信多少人?并能取信多久?而基石,就是我们此前说的:真,实。
  信仰:真的远离中国而去了吗?
  信任,只是“信”范畴里的基础。对“信”的最高追求,是信仰。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世界上的朋友越来越少。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实力,无信仰”,别人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做出什么事来。而反过来,一个有信仰的人或组织,其力量是无可限量的。
  比如日本每年举行的盛和塾大会,我曾在现场见证过什么叫信仰的力量。当稻盛和夫出场时,全场几千人的热烈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文革。但我们是宣传出来的个人崇拜,而稻盛是实干出来的人格魅力。当那些获奖日本企业家从稻盛手中接过证书时,那种绝对100度而且持续很久的鞠躬,以及所表达出的虔诚与感恩,是在中国各种颁奖典礼上绝对看不到的。
  中国也不是没有。在起源台湾、遍及大陆的慈济基金会中,我就充分感知到了“信”的温度。在闹中取静的慈济活动站里,人际氛围和大门之外就完全不一样,其中不乏企业家志工。他们信善,信爱,信行动。他们每个月都会起早贪黑、艰苦跋涉、心甘情愿去各个贫苦地区做调查和赈济,同时因此过得快乐,活得充实。
  虽然中国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有这一片真的天地,这一粒实的种子,这一群信的行者,中国和中国企业的文化复兴就有希望!
  可以说,信是文化的起点,也是终点。建设企业文化,就是从企业家自己“信”,到让企业内外的所有人都“信”。新春贺岁,给您拜年了!管理
好消息!还在为选择留学院校而苦恼吗?还在为复杂的移民申请流程而心烦吗?818出国网微信号汇聚最新的出国资讯,提供便捷的移民留学项目查询和免费权威的专家评估,为你的出国之路添能加油!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818出国网”(chuguo818)关注818出国网微信。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频道文章精选
预测四季度翻翻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微信扫描二维码,体验微行情服务,速查股票、利率、贵金属行情日本人的规则意识-中国青年报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 &&& 往期回顾 & && &&&
日本人的规则意识
中国青年报
&&&&在7月25日的欢迎晚宴上,访日团团长、中国青年报社编委李雪红与公益财团法人日本科学协会会长大岛美惠子互赠礼品。张蕾摄
&&&&初到东京者,一定会惊讶于日本人走路的速度。无论早上还是傍晚,街上尽是疾步如飞的上班族。更让人惊讶的,则是日本人对交通规则近乎顽固的恪守。早就听说日本人守规矩,然而这次随团访日,在东京新宿驿附近的一个繁忙路口,红灯亮起没人越过半步、绿灯亮起人潮涌动的场面,还是让我无比震憾。在日本,即便是再窄的马路,不管有没有车辆通过,你都不可能找到一个闯红灯者。&&&&日本人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遵守交通规则。”一位日本友人这样回答。不过,我心中的疑问仍未消解。&&&&赴日本前,一位邻居曾说起这么一件事:他骑电动车送儿子上幼儿园,路遇红灯停车等候时,车轮越线了一点点,儿子非要他退回白线后面不可,一厘米也不准超出。小朋友的较真儿让我想到,我们在小时候也被一遍遍教育要遵守交通规则,为什么相当一部分人长大后却会肆无忌惮地闯红灯?&&&&显然,闯红灯者缺少的并不是交通法规知识,而是规则意识,即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在日本,大家生活在一个遵守规则的环境里,人人都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交通规则被严格遵守,依次排队成为天经地义的事,垃圾分类得到近乎苛刻的执行……&&&&记得2004年秋季,有一个叫香田证生的日本年轻人,不听政府劝告,执意来到战火中的伊拉克旅行,结果被恐怖分子绑架。虽然政府多方营救,香田最终还是被杀害。消息传到日本后,一些日本人给香田的家人打电话,指责香田不守规矩,给政府添了麻烦。在舆论压力下,香田的家人不得不向政府和公众道歉。在恐怖分子公布的一段录像中,香田对当时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说:“对不起,小泉先生,我给您添麻烦了。”可见,在日本,一个人不守规矩,就会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东京的最后一晚,我来到涩谷驿旁边那个著名的十字路口。红灯变为绿灯的一瞬间,人群倏然启步,涌向马路对面。我也加入其中——不是为了匆匆赶路,只是为了在杂沓的脚步声中享受一种美妙的体验,一种遵守规则的体验。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为什么日本可以这样可怕?
为什么日本可以这样可怕?
  如果你问我,你恨日本吗?我会说,恨。  任何以屠戮为代价获得私利的行为,都需要恨,更何况,被屠戮的对象是自己民族的同胞。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历史。这是深入到骨髓的恨 。  我恨他们对历史的否认,恨他们表里不一,恨他们为老一辈人留下的悲伤回忆。  日本人会在电视采访节目里,说中国游客很喧哗、声音很大、不守规矩。但是面对中国游客,不管你是否很吵很闹很不守规矩,他们依然会保持最好看的笑容,认真回答你的问题。天,是不是很可怕。能抛弃个人感情色彩的职业精神,让人心生畏惧。  如果你问我,你爱日本吗?我也会说,爱。  我爱日本的动漫,从《哆啦A梦》《灌篮高手》到《千与千寻》,再到让人泪流满面的《你的名字》,每一帧画面都是生命这趟旅途里,最纯真的符号;  我爱日本的美食,精致又美味,像艺术品,不管是全蟹宴、刺身拼盘还是一碗拉面,好似都融入了不同的感情。  我爱日本的电影,像《海街日记》,可以躺在沙发上,安静地看上两三遍,好似自带Instagram里的日系滤镜,冷冷的青蓝色调,看别人平淡的时日,偶尔念起自家的故事。  当我去过四次日本之后,对他们的感情,更加复杂了。  在京都,依然选择了传统日式旅馆,进大厅需要拖鞋,前台是位小哥,不苟言笑,看似冷漠,他把鞋拿进房间,一双双在鞋架摆放整齐。  我们脱了鞋便在大厅坐着填写表格。小哥就跑去门口,躲在屏风后面不见了踪影。只听见琐碎的声响,像在擦着什么。我问素同学,他不会在擦我们的行李箱吧。素表示不敢相信。  结果,过了大概十分钟左右,冷面小哥一手提一只箱子大步流星地走进来。  留下我和素目瞪口呆。  下过小雨的京都,没有泥泞,行李箱也只是沾了些许水渍,这样的待遇,让我们受宠若惊。  还没到check in的时间,便把行李箱寄存在这里。等到下午三点回来,发现大厅里已经不见了我们行李的踪影。冷面小哥说已经提前拿到房间,放好了。然后他让我们稍等两分钟,便一路小跑,消失得无影无踪。  两分钟后,小哥带我们到房间,打开门,开始详尽地解说。我们看到已经打开的电水壶,原来,小哥是先行一步,为我们烧水,好让我们第一时间有热茶喝。  唉呀妈呀,这待遇,再次让我们受宠若惊。   小时候,对日本,恨之入骨。长大后,学会了辩证,以及如何中立地看待世间的一切。面对日本人的克制,甚至交通秩序的良好,我都觉得伤心。  因为,我希望自己的国家,可以这样,而不是日本。可以没有逆行、没有闯红灯、没有失去对陌生人的信任。当然,我们也在进步。    到日本的第一个晚上,我们随便找了家居酒屋。进门就看到一桌的女生正在喝酒聊天说笑,声音很大,和街道上只有皮鞋哒哒哒的声音,判若两个国度。  接着,来了一群西装革履的男士,小小的居酒屋,立刻喧嚣得像脱了缰的野马。  这是一个可怕的压抑的民族,只有在居酒屋,才是天性的释放吧。他们真的能摒除所有情感,敬业地循规蹈矩地去工作,去为人处世,也是很可怕的事情啊。  愿没有去过日本的朋友,可以真的去一次(当然,有辐射的地区除外),认真地感受下这个国度。再考虑,是继续谩骂它,还是怀着谦卑的姿态,学习他,并终有一天,超越他。  下图是在不同寺庙里,花300日元,请来的书法作品。  可是啊,书法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吗?为什么我们的书法作品,只是作为不廉价的商品等待被认可,而不能用这样的形式,进行传承和被年轻人接受。在日本,当我看到年轻人为了得到不同寺庙的书法印章,排着队等待,捧在手心里,用心观摩的时候,我心底是有些悲伤的。  我很伤心。我喜欢所有古老的事物,比如书法,比如古老的城墙,古老的房屋...我希望他们不要改变的太快。  叔叔是位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一辈子研究书法。可是,真正能欣赏的人,并不多。真正愿意花钱购买他的作品的人,也少之甚少。只坚持书法创作,不懂怎么赚钱的书法家,是不被人理解的存在。好像,他们才是和社会脱轨的人。其实,脱离传统社会轨道的,应该是我们这些人吧。  小时候,整栋楼上的邻居,都是文人。所有称谓后都要带个家字,书法家、摄影家、作家、画家......他们代表传统,也代表了古板、顽固,以及不被人理解和接受。像是特殊的群体。坚持着自己的坚持。  我不知道,我们的传统,还能完好无缺地保留下来多少。  能拿起毛笔写上一页的,还有多少。  有多少年轻人,还能将一页书法如珍宝般凝视。    现在很多网民,只要看到日本,就会谩骂,当然,我这篇文章,在写下第一行的时候,也做好了挨骂的准备。但是如果你坚持看到最后,希望你,可以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古人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是古人并没有什么严格的标准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精华,什么糟粕。但是我想,起码敬业和尊重、整洁和礼貌,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吧。  好了,我的感伤,希望只是徒自哀伤。过几天,再来分享日本的美食和风景。  愿,世界和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带你去看一路上的风景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为什么不守规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