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除了塔吉克族还有什么民族

偶是微信小编一枚,长按照片加我好友!朋友圈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加我喔~

先看看这两幅图,让你猜猜是哪国人,很多人看了肯定会说是欧洲人,或是犹太人什么的。高高的鼻梁,棕色的头发,深邃的眼睛,白白的皮肤。但他们是货真价实,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非移民!)

他们就是生活在新疆最南端的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他们是古代东伊朗人的后裔,是中国最纯血统的欧罗巴人种,也就是纯血统的雅利安人,是中国唯一的纯白种人(俄罗斯族是十月革命后很多移居到中国,还有苏联移民的后裔,他们跟中国人经过百年的通婚,其外貌、长相、风俗和习惯等,已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完全不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但已不是纯白种人)

目前人口只有5万多。塔吉克族早在公元2000年前就生活在帕米尔高原这片土地上了。塔吉克民族是一群快乐的民族,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土地,深爱着我们的祖国。当然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祖国人,是中国56个名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省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吉克族人口数为51069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种植业。

塔吉克族人口中60%聚居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厍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其余主要分布在附近的莎车、泽普、阿克陶和皮山等县,这些县里都设有塔吉克民族乡。自古繁衍生息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吉克族和不同时期从帕米尔高原西部东迁的塔吉克族构成了我国境内的塔吉克族。

我们先来几张塔吉克族生活的地方的绝世美景吧!

有没有想立马就去那旅游的冲动啊,美到爆哦!果然大美新疆哦!

传统的订婚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成年订婚,另一种是童年订婚。成年订婚年龄一般是男十五六岁、女十三四岁,订婚后不久即举行结婚仪式;而童年订婚是在男女未成年时订婚,有的甚至在几岁时,双方父母便为之订婚。

结婚仪式历时三天。第一天是仪式的序幕。男女双方各在自己家中打扮和准备,两家都忙忙碌碌,喜气洋洋。参加婚礼的客人都携带礼品前来贺喜,所带礼品一般为4到6个馕及衣服、首饰等,近亲则要送绵羊。

母亲或长嫂在送来的礼品上撒些面粉,以示吉祥。有些地方举行婚礼时,女宾客除了带礼物外,每人还带一些白面粉。

到新娘家时,纷纷把白面粉撒向墙壁,以示祝福。来客分别在男女两家欢聚一堂,并唱歌跳舞。

第二天,婚礼进入高潮,新郎骑高头大马,由两个伴郎相陪,由亲朋好友护驾,弹着民族乐器,浩浩荡荡到女方家迎亲。

当天晚上,在新娘家正式举行宗教仪式--尼卡。仪式由阿訇主持。地点在新娘房屋中,参加者除新郎、新娘和双方各两位伴郎及伴娘外,双方家长和亲属不得参加。仪式开始时,阿訇走到新人面前念经祈祷,念完一段经文后,端一碗盐水让新人共饮,如同汉族的交杯酒。

接着往新人身上各撒一些面粉,然后双手各拿一块羊肉,在肉上吹口气,右手的交给右边的新郎,左手的递给左侧的新娘,并给他们各吃一口馕。至此,仪式即告结束,一对新人可在一旁坐下。这时,新娘父母及亲友进屋祝贺。这天晚上,女宾打起手鼓,男宾吹起鹰笛,纷纷唱歌跳舞,婚礼达到高潮。

第三天早晨,新娘与父母和亲友挥泪告别,新郎和新娘同骑一匹骏马,男在前,女在后,由迎亲队伍簇拥着起程到婆家。

一路上,弹奏各种乐器,边歌边舞。

马到门前,婆婆给新儿媳端上两碗加有酥油的鲜牛奶。新娘在马上喝毕后下马,进入新房,蒙着面纱坐在屋里。这一天,新郎家大宴宾客,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新婚三天之内,新娘住在新房内,不准出门。

婚后第三天,娘家须携带礼物和饭食到新郎家,表示还挂记着自己的女儿。

男家还要请阿訇和证婚人“拜德尔汗”前来作客。这一天,阿訇或作为征婚人的拜德尔汗要在大家的面前揭去新娘的面纱。此后新娘方可参加劳动。

晚宴后,娘家人在婆家住一宿。至此,整个结婚仪式才告结束。

哈哈,伴娘都个个美到爆哦,有没有想娶个塔吉克族妹子的冲动啊

塔吉克族小孩,好可爱,有木有!

塔吉克姑娘 随便拉个都是大美女啊!

最后再来两张塔吉克老人

哈哈什么都不说了,已经定好了机票,赶紧去娶个塔吉克菇凉吧!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原标题:民族名片 | 塔吉克族:帕米尔高原上的“雄鹰”

帕米尔高原上的“雄鹰”

塔吉克族是我国的一个跨境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的塔吉克族总人口为5106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新疆南疆的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塔吉克”为本民族自称,一般认为该词出自“塔吉”一词,意为“王冠”。此外,关于该词之意还有为古代阿拉伯部落“塔伊”“大食”及11世纪中亚突厥人对操波斯语的“塔特”民族的称呼等不同说法。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统一族称为“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的族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东部使用东伊朗语的一些部落。公元二至三世纪,丝绸之路上在新疆塔什库尔干一带出现的朅盘陀国(在东部伊朗语中意为“山路”或“山间平地”),是中国塔吉克族人的远祖。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帕米尔西部和南部的许多塔吉克族人也迁来色勒库尔(即塔什库尔干),逐渐发展为中国的塔吉克族人。1954年成立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同年在南疆成立了莎车县札热甫夏提塔吉克民族乡。

塔吉克族聚居的塔什库尔干地区位于帕米尔高原的东部,为高原山区温寒干旱气候,冬长夏短,日温差大,降水稀少,不适宜种植业发展。因此形成了塔吉克族利用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的谷地,种植各类耐寒农作物,同时利用其优良的草地放牧牛羊,少数人兼营园艺业的生计方式。塔吉克族最出色的手工艺是刺绣,妇女是编织和剌绣的能手。主要在衣领、襟边、荷包等上面刺绣各种图案花纹,尤以在妇女帽子前沿的刺绣最为精致。此外,马鞍、马鞭等日常生活用品大多也饰有图案,有的还用白银、铜丝镶嵌,相当华丽。

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分为色勒库尔语和瓦罕语两种方言。塔吉克族是中国唯一使用伊朗语族语言的民族。由于民族交往频繁,塔吉克语中吸收了许多维吾尔语和部分汉语词汇。许多塔吉克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塔吉克族普遍使用维吾尔文字。

塔吉克族服饰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一般戴黑绒,圆高统帽;女子戴圆顶绣花棉帽,帽的后半部垂有后帘。出门时。帽外加披方形大头巾,多为白色,新嫁娘用红色。男女都穿红色长统尖头软底皮靴。男子平日爱穿衬衣,外着无领对襟的黑色长外套,冬天外穿羊皮大衣。妇女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连衣裙,冷天外罩大衣。

塔吉克族先民信仰佛教,后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古尔邦节、肉孜节和圣纪节为塔吉克族的三大主要节日。此外,塔吉克族还有独具特色的肖公巴哈尔节(迎春节)、皮里克节(灯节)、祖吾尔节(引水节)、铁合木祖瓦斯提节(播种节)等。迎春节是迎接一年开始的节日,每年三月举行,节期为三天。节日当天,人们推举“肖公”,即互相贺节的领头人,在其带领下去各家祝贺,预祝来年丰收。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均准备丰盛的食品,以待来客。大家走亲访友,互相拜节,妇女们则在门前向来客左肩撒白面粉,以示吉祥,青年人载歌载舞,多举行赛马、叼羊、摔跤等活动。节后,人们则开始准备春耕生产。播种节举行时,各家则下田做象征性的犁地和播种,互往身上泼水,以示庆贺。灯节是在每年伊斯兰教历8月的前两天举行,由于节日之夜点一种特制灯烛,每家都有人上屋顶插一个扎在长杆上的大火把,召唤吉祥,故称之为“灯节”。次日,各家则去扫墓。

塔吉克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多为口头文学。诗歌是其口头文学中最重要的形式,人们在各种场合往往触景生情,即兴演唱,较著名的诗歌有《雄鹰》《白鹰》《聪明的宝石》《利克斯尔》《各式各样的》等总称“玛卡姆”(大曲)。塔吉克族的故事、传说大都以爱情为题材,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和希望,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塔吉克族能歌善舞,音乐有弹唱曲、歌舞曲、叼羊曲、哀悼曲、情歌和宗教歌曲等。特有的乐器有纳依(鹰翅骨制的短笛)、巴朗孜阔木(弹拨的七弦琴)和热瓦甫(弹拨的六弦琴)。其中,纳依和热朴甫是塔吉克族最喜爱的两种乐器。塔吉克族的舞蹈形式多样,主要有以模拟雄鹰翱翔为特色的双人舞“恰普语舞”和民间集体舞“迈里斯舞”等两类舞蹈。鹰在塔吉克民间传说中是英雄的象征,塔吉克族的鹰舞为双人舞,舞蹈时,舞者屈膝、耸肩,模拟雄鹰展翅飞翔、回转盘旋等动作,其动作刚健、强劲,并用鹰笛、手鼓等乐器伴奏。

又到了塔什库尔干县最隆重的肖贡巴哈节的喜庆日子了。虽然今年没有前去采风,但这组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牧民马上叼羊的镜头,就是在用情感去思维,用心灵去捕捉,用细节去感人在心灵受到震撼时拍摄的,他们生活在被誉为亚洲万山之宗的世界屋脊,不畏高寒缺氧,不惧环境艰苦,用民族自身独特的竞技方式诠释着马背民族的勇敢坚强,骁勇彪悍,那一幅幅撼人心魄的画面,那一个个争强好胜的铮铮铁骑,那一张张扣人心弦,镶嵌在人世间最美好的精彩瞬间,就是对塔吉克民族最好的褒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