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不会爆发现在叙利亚局势式的左右两派激烈开撕

叙利亚大交锋:西方开始重视中俄立场
日 02:34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张燕
本报圆桌详解中东局势
叙利亚大交锋:西方开始重视中俄立场
经过两轮磋商后,联合国安理会于当地时间3月21日通过了关于叙利亚问题的主席声明,支持叙利亚危机联合特使安南提出的解决叙利亚问题六点建议,要求叙政府与反对派在联合国监督下停止一切暴力行为。
主席声明没有包含或者暗示涉及政权更迭以及武力干预的内容。有媒体分析认为,声明得以通过,其中原因之一是西方国家在叙利亚关键问题上做出了让步。此前,中俄分别两次在安理会以及一次在联大上否决了西方国家提交的涉叙问题决议草案。
主席声明通过的原因和意义何在?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博弈是否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安南斡旋对局势变化起到什么作用?作为中东地区的“心脏”,叙利亚具有怎样的战略地位?叙局势何去何从,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
针对以上问题,《》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西亚非洲所副研究员陈双庆,中国前驻埃及大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安惠侯,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唐继赞作出解读。
西方做出阶段性让步
第一财经日报:由法国提交、西方国家起草的关于叙利亚问题的主席声明在联合国安理会上获得通过,是什么原因?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两派力量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博弈形势发生变化了吗?
唐继赞:这次声明没有提政权更迭,也没有主张西方干预,比较平衡,要求各方停止暴力行动,和平解决叙利亚危机,这是主要的原因。另外,中国和俄罗斯上次的否决也起了很大作用,西方开始重视中俄的立场,也有所反思。可是也要注意到,西方国家这次只是做出了阶段性的让步,从长远来说,他们的立场不会有很大的改变,不达目的不会罢休——实行政权更迭,让巴沙尔下台。
现在两派的力量有一定的平衡,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有所调整,也正是基于此,西方国家感到了一些压力;而且他们也意识到难以在安理会得到对叙利亚动武的决议,况且这些国家现在也不适合把自己拖入一场战争当中。
日报:安南作为联合特使斡旋叙利亚问题对局势变化起到什么作用?
唐继赞:联合国通过主席声明之后,工作应该比之前好做一点,但困难还非常之多,首先是要求双方同时停火,本身就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对于谁先停火,必然有所争议;另外,叙利亚反对派还是“一盘散沙”,没有一个能够代表所有派别的声音,对主席声明的接受程度可能各个反对派不一样。这份声明对叙利亚政府来说,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其实客观上减轻了叙利亚政府的一些压力和负担,原来西方国家和一些海湾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给叙利亚施加的压力反而更大。
通过主席声明表明局势出现了一定积极的迹象,但还应继续观察安南下阶段的斡旋工作具体落实情况,因为所有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个主席声明就能解决的。
叙利亚远比利比亚复杂
日报:目前,叙利亚动荡局势已经持续一年,情况仍然在不断变化中,并已演变成国际和地区多方政治力量的博弈。叙利亚在中东具有怎样的战略地位?
陈双庆:叙利亚在中东地区是中等国家,但地缘位置比较特殊。它与以色列接壤,处在阿以冲突的前线,是阿以问题不可逾越的一个障碍。有一句话叫“无叙利亚不和,无埃及不战”,叙利亚决定着中东地区的战与和。
在中东另外一个热点问题——伊朗核问题上,叙利亚也具有重要意义。叙利亚是阿拉伯国家中唯一与伊朗关系密切的准盟友国家,实际上双方在经济军事上都签署了相关协议,它与伊朗的关系使其在美欧大国的中东政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这次西方大国逼迫巴沙尔下台,背后的目的是要除掉伊朗的盟友,卸掉它的左膀右臂,进一步孤立伊朗,它战略的重要性在于它与伊朗的密切关系。
在中东的民族问题上,亦即库尔德问题上,叙利亚占有重要地位。库尔德是中东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等国家,这几个国家在库尔德民族问题上有协调、合作与斗争。
还有宗教问题。叙利亚是阿拉维派,什叶派的分支,伊拉克战争后,什叶派掌权,在中东地区形成了“什叶派新月带”,原来什叶派的大本营是伊朗,黎巴嫩的真主党也是什叶派,叙利亚与伊朗的关系密切其中也有教派方面的原因。
在中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叙利亚的地位也很特殊。2007年以色列曾出动战斗机炸毁叙利亚疑似核设施,西方包括以色列一直在指责叙利亚暗地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这方面西方已经将其与伊朗捆绑起来,成为打压的目标。
以上几个方面决定了叙利亚在中东的特殊地位。
日报:叙利亚危机会以何种形式解决?哪些关键因素会左右局势的走向?
陈双庆:短期内整体的平衡还没被打破,以西方为首的“倒叙”阵营虽然占上风,但是支持巴沙尔的力量还存在,都在起一定的作用,大体上还在保持相对的平衡,僵局还会维持一段时间。决定局势发生根本变化的因素取决于国内,国内是否发生分裂,军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这个因素不起变化,不会产生实质性变化。
从外部来讲,关键因素是西方是否下决心动武。现在有提法是阿拉伯国家成立军队或者在土耳其设立禁飞区,但这只是设想,不会起任何作用,而且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些国家的军队无法与叙利亚军队抗衡,叙利亚军队在中东地区还是很强大的。
西方在联合国受阻以后,想绕过联合国,实际上牌已不多。中俄的基本立场已经亮出来,作为国际上的大国,不会马上发生彻底的转变,出尔反尔。
西方的其中一张牌就是支持叙利亚反对派,特别是武装反对派,但是反对派一盘散沙,成不了气候,对他们的支持能达到什么程度不好说,而反对派特别能否在境内建立类似利比亚班加西的根据地,有比较强大的反击力量,与叙利亚政府军抗衡,这些都要画个问号。
另外,叙利亚政权与也门不一样,即便俄罗斯、突尼斯表示接受巴沙尔流亡,但是巴沙尔不会轻易接受,因为叙利亚是少数派统治多数派多年,国内积怨很深,一旦巴沙尔被推倒,“树倒猢狲散”,其他派别可能会秋后算账,“株连九族”,影响很大。
现在叙利亚国内矛盾很尖锐,各方针尖对麦芒,没有妥协余地。与利比亚当初的相似之处是,谁也没想好政权怎么变,往哪个方向变,谁上台接替,没有大概的设计和现实的人选,叙利亚形势更比利比亚复杂得多,教派矛盾、民族矛盾牵扯非常多。一旦改朝换代,将来还会有一番斗争。
叙利亚前途的三种可能
安惠侯:叙利亚前途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像中国政府所主张的,各派停止暴力,进行对话, 寻求有包容性的政治解决方案,使局势稳定下来,这样对各方都有利。但是这个方案西方不接受,短期内实现不容易。
第二种,复制“利比亚模式”,外来势力进行军事干预,推翻巴沙尔政权。目前来看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反对派力量太弱,没有达到当时利比亚反对派的力量,军事干预也没有联合国的授权;而且现在西方大国普遍经济困难,好几个国家面临大选,老百姓内心反战,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领导人都一再表态无意军事干涉;而发动叙利亚战争后果非常严重,西方国家似乎还没准备好承担这种后果。
在这两种可能性都实现不了的情况下,第三种情况是任由危机继续拖下去,会造成两种结果:如果叙利亚政府处置得当,组织宪法修改、全民公投,举行大选,逐渐挽回民心,有可能向第一种可能性过渡;而如果处置不当,西方政治孤立,经济制裁,加上反对派闹事,把巴沙尔拖垮,被迫接受“也门方案”。目前中国以及俄罗斯都在积极推动第一种可能性的实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wanggq]
标签:&&&&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明星分析师荐股
74813.32万元
43133.10万元
39269.50万元
37869.65万元
33874.30万元
32458.14万元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上传我的文档
哎呀!你访问的页面不见了!
前往任务平台,千万道客用户为您精准提供!
关注微信公众号《形势政策课资料》
形势政策课资料
2010年中国的国防第一部分——安全形势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不可逆转,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但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也在发展,全球性挑战更加突出,安全威胁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日益明显。世界保持总体和平稳定的基本态势。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初显成效,各国抓紧调整发展战略和模式,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经济全球化有新的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国际体系改革大势所趋,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机制建设逐步推进,二十国集团作用增强,联合国等国际政治、安全体系改革成为关注焦点。国际关系深刻调整,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加深、共同挑战增多,沟通、协调、合作成为大国关系的主流。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因素不断增长,人类的前途命运总体光明。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围绕国际秩序、综合国力、地缘政治等的国际战略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矛盾不时显现,局部冲突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一些国家因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矛盾引发的动荡频仍,天下仍不太平。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尚未解决,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不均衡性依然突出。恐怖主义、经济安全、气候变化、核扩散、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跨国犯罪等全球性挑战对各国安全威胁明显增大。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国内与国际安全问题互动,传统安全观念和机制难以有效应对当今世界的诸多安全威胁和挑战。国际军事竞争依然激烈。主要国家加紧调整安全和军事战略,加快军事改革步伐,大力发展军事高新技术。一些大国制定外层空间、网络和极地战略,发展全球快速打击手段,加速反导系统建设,增强网络作战能力,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部分发展中国家保持强军势头,推进军队现代化。国际军控进程有所推进,但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形势错综复杂,维护和加强国际防扩散机制任重道远。亚太地区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亚洲率先实现经济复苏,整体崛起态势进一步巩固。亚洲各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机遇,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坚持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地区主义,积极发展与域内外国家的双边多边合作,努力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与安全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在促进地区稳定和发展方面影响增强,东盟共同体建设逐步推进,中国与东盟、东盟与中日韩、中日韩等合作不断深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继续发展。亚太地区安全的复杂性、多变性趋于明显。地区热点久拖不决,朝鲜半岛形势不时紧张,阿富汗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国家政局动荡。民族和宗教矛盾突出,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时有升温,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活动猖獗。亚太地区战略格局酝酿深刻调整,相关大国增加战略投入。美国强化亚太军事同盟体系,加大介入地区安全事务力度。中国仍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安全环境总体有利。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加强同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的协调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拓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促进台海局势保持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积极进展。两岸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增进政治互信,开展对话协商,就全面实现两岸直接双向“三通”、推进经济金融合作等达成一系列协议。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利益和愿望,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更加多元和复杂。中国有辽阔的国土和海域,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维护国家安全任务繁重。“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和威胁。两岸关系发展还面临不少复杂因素的制约。“东突”、“藏独”分裂势力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压力增大,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存在,能源资源、金融、信息、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升。来自外部的疑虑、干扰和牵制增加。美国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严重损害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安全形势,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的理念,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全面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信息等各领域安全,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国际安全环境。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绍先 一、动荡的来龙去脉 这次西亚、北非大动荡发端于突尼斯。最早是去年的12月17日,突尼斯中西部一个小城镇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一名失业的大学生自己摆摊卖水果蔬菜,摊子被当地政府的执法人员没收,他愤而点火自焚,这件事通过新兴网络媒体,特别是脸谱等网站的广泛传播,在突尼斯引起了很大的骚动,这是第一个导火索。事件发生以后,突尼斯接连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日,那位点火自焚的失业大学生在医院不治身亡,消息迅速在突尼斯国内传播,1月5日发生全国性骚动,为死亡的大学生送葬。短短几天之内,突尼斯国内的局势完全失控。1月14日,突尼斯本·阿里政权倒台,本·阿里本人仓皇出逃到沙特阿拉伯。从一个失业大学生自焚事件为导火索,到本·阿里政权倒台,前后仅用了29天,国际媒体将其称之为“茉莉花革命”。为什么叫“茉莉花革命”呢?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国花,而本·阿里在20多年前发动政变、推翻前总统布尔吉巴的时候,他把自己搞的那次政变称为“茉莉花革命”。这次突尼斯人民起来把他推翻,国际社会带着讽刺意味称这也是一次“茉莉花革命”。所谓的“茉莉花革命”的中击波迅速在阿拉伯世界蔓延,主要沿着两个方向:一个是冲击到类似突尼斯的本·阿里这样的政治强人掌权的阿拉伯国家,这些人长期把持政权,比如埃及总统穆巴拉克1981年上台,迄今当了30年总统;也门总统萨利赫在位有33年了,都是威权统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1969年通过政变上台,统治了42年;叙利亚总统小阿萨德2000年子承父业,在父亲去世后接掌了政权,他的父亲也是当政30年。另外一个是朝着家族统治、君主世袭的国家政权冲击,包括巴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约旦,以及北非的摩洛哥这8个君主制国家。本·阿里出逃的第二天,也门、约旦、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就爆发了大规模示威游行。1月25日,冲击波到了埃及,当天首都开罗发生了穆巴拉克统治30年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到1月28日参加所谓“愤怒日”游行的示威人群超过20万。1月31日又发生号称百万人的大游行。2月11日穆巴拉克离开开罗下台前,示威人群达到200万。穆巴拉克倒台前后仅用了18天。本·阿里和穆巴拉克相继倒台,全世界都始料未及,非常震惊。为什么呢?突尼斯总体发展还是不错的,如果去过的话,会给你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奸像你到了欧洲。长期以来,该国经济发展,政局稳定,在非洲、阿拉伯世界名列前茅,本·阿里政权还被西方树立为模范和样板。所以本·阿里倒台西方是始料未及的。突尼斯前宗主国法国一直到本·阿里倒台前在外交表态中都是支持他的,据说,本·阿里出逃时专机是朝着欧洲飞的,只是到了意大利、法国上空,这两个国家不接纳他,才不得不掉转机头飞往沙特阿拉伯。穆巴拉克的倒台,给突尼斯“茉莉花革命”这个冲击波带来了更大的推力,中东的第二波就起来了。第二波中有两个国家——利比亚和巴林,这两个国家情况比较复杂。2月15日利比亚第二大城市发生第一次大规模示威游行,同一天海湾地区的巴林也发生了示威游行,这是海湾地区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因为这里是君主统治,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人上街抗议都不行,更别说是群体性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了。利比亚是一个部落社会,全国有一百多个部落,其中有三四十个比较大的部落,所以它后来形势的发展,就和其他国家不一样。2月15日发生游行示威以后,卡扎菲采取强硬手段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还动用了军用飞机,从而使矛盾迅速激化。2月20日,利比亚国内就出现了众叛亲离的情况,包括利比亚驻外大使的辞职,部长、高官的辞职,部落的背叛,士兵的哗变,全国局势迅速失控,西方认为卡扎菲马上就会倒台。结果没想到,凭借着自己部落——卡达法部落及仍然支持他的部落的忠诚,凭借他掌握国家的军火库和精锐的安全部队,还有非洲的雇佣兵,他迅速地控制住了的黎波里的局势,然后在3月中旬向反对派的据点进行了反攻。反攻势头形成以后,西方迅速进行军事干预,这就是后来大家所看到的,现在局势陷入一种僵持状态。巴林是地处波斯湾的一个岛国,弹丸之地,领土面积700多平方公里,仅比新加坡略大一点。巴林是什叶派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大家可能都知道,伊斯兰教分为两大派别一一逊尼派和什叶派,逊尼派是多数派,世界约15亿穆斯林人口中90%属于逊尼派。阿拉伯世界有两个国家是什叶派人口占多数的,一个是伊拉克,什叶派占总人口的60%,另一个就是巴林,占70%。巴林人口只有70多万,但有50多万是什叶派。巴林王室属于逊尼派,尽管逊尼派的人口在这个国家不占多数,但却长期掌握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权。长期以来,什叶派民众遭受不公平待遇,政治上无权无位,经济上二等公民。因此,在突尼斯、埃及爆发“茉莉花革命”的背景下,巴林的什叶派仿效突尼斯、埃及民众走上街头,要求首相下台、进行政治改革,在就业、住房等方面给予老百姓更多的权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亚、北非局势动荡远远没有结束,而是才刚刚开始,可能最高潮还没有到来。接下来有一系列国家是非常危险的:利比亚卡扎菲的倒台是必然的,没有任何悬念,下台只是时间和方式的问题。也门现在也非常危险,“后萨利赫时代”已经临近。叙利亚国内的局势非常危急,冲突中天天有人伤亡,如果局面继续恶化,随时都有可能招来西方的干预,西方对军事干预叙利亚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利比亚的兴趣。阿尔及利亚的局势尽管表面看起来还算平稳,但是外松内紧,不可轻言它已经躲过了这一劫。长远来看,“茉莉花革命”将冲击到阿拉伯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迄今为止,实际上22个阿拉伯国家基本上都被冲击到了,现在唯一一个国内没有发生状况的就是卡塔尔。没有出现状况有特殊的原因:卡塔尔人均GDP超过9万美元,高居世界首位,而且这个国家的国王在阿拉伯世界比较另类,他1995年推翻自己的父亲后上台的(他父亲当年即位时也是政变推翻自己父亲的)。卡塔尔多年来紧密贴靠美国,国家的开放度很高,有着所谓“小国家大平台大外交”的声誉。虽然本国人口只有30万,但拥有影响力极大的半岛电视台,既办过亚运会,又要承办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二、动荡背后的原因阿拉伯世界这次大动荡令国际瞩目,大家都在分析原因,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一场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革命,因为现在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后遗症仍然在显现,欧洲一些国家,如号称“笨猪五国”的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爱尔兰、意大利等国家连续出现问题。这次“茉莉花革命”要从源头来看,跟金融危机确实有关联。比如,突尼斯经济依赖两个行业,一个是旅游业,一个是金融业,这两个行业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也有人认为这是美国人搞的阴谋,美国人发动了一场所谓民主化运动,把它类比为又一次苏东剧变,说美国人发动“茉莉花革命”目的是要控制中东(这种说法很奇怪,因为“茉莉花革命”前的中东秩序本来就是美国独家主导的,而被推翻的本·阿里、穆巴拉克都是美国在这个地区的铁杆盟友)。还有人把它分析为”维基革命”,大家可能知道维基解密,有一个维基网站不断地揭秘美国的机密文件等等。去年12月突尼斯形势动荡的时候,维基解密正好公布了很多涉及突尼斯的机密文件,其中包括美国驻突尼斯大使发回国内的密码电报,揭露了本·阿里家族的很多黑幕,让本己混乱不堪的突尼斯局势火上浇油。这些分析有没有道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讲内因外因辩证法,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所以上面所说的那些都不是主因。这么大一场政治动荡,其实是一个内生性的、阿拉伯性的社会革命,主要还是由于内部原因引起的,它的爆发有相当的必然性。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茉莉花革命”之前阿拉伯世界是个什么状况。1.体制僵化,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我们一说到世界上落后的地区和国家,大家首先会想到非洲。但上个世纪最后10年,遍及非洲大陆(撒哈拉以南)有过一个大型的变革或说是一个大型的动荡,被称做是良政建设或良治建设。动荡之后,多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政治上不同程度或至少从形式上走了所谓多党制、民主化的道路。西亚、北非的情况则不然。阿拉伯世界在政治上是比较僵化的。阿拉伯世界22个国家,政治上大致属于两种类型:一类是强人独裁、长期把持政权,而且这些政权都是子承父业。比如穆巴拉克要把权力传给他的儿子贾迈勒。早在2005年竞选时他就要扶持儿子的,但由于军方高层和执政党内部高层没有达成一致才作罢。他的儿子自2005年起就被放在执政党民族民主党第三把手政治局书记处书记的位置上,原计划今年9月30日大选时让他接班的。有人说,如果穆巴拉克不是执意要把权力传给他的儿子,他就不会是现在这个下场。虽然未必如此,但这确实也是导致穆巴拉克下台的一个重要因素。叙利亚子承父业已经完成了,利比亚卡扎菲要传位给儿子赛义夫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也门的萨利赫也是如此。这是一类政权。另一类就是家族统治、君主世袭的国家。单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沙特阿拉伯的国名是以王室家族名字命名的,现在的国王家族就叫沙特家族。这个国家的王爷特别多,数以万计。所有掌权的、掌握着比较关键职务的都是王爷,你都得称呼人家殿下。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沙特王国的老国王去世后,王位就在第二代兄弟们之间传承,按长幼秩序轮到谁就是谁,除非轮到我,我说我德才浅薄,让给弟弟,按顺序传下去。现在的国王阿卜杜拉已经87岁了,目前仍等待接班的兄弟还有20多位呢,最小的也已经70多岁了。2.贪污腐败极为严重,引起社会不满有人估算穆巴拉克的身家,最低也有50亿美元。穆巴拉克倒台以后,由于群众反应极大,埃及的军方不得不迅速地控制了三个人,他们分别是旅游部长、住房部长和内政部长,都是穆巴拉克的亲信。穆巴拉克当了30年总统,这些人也当了30年部长。把这三个人控制起来后,发了一个公告安抚老百姓,初步查明,他们的身家都在20亿美元以上。贪污腐败极为严重,触目惊心。再比如突尼斯,本·阿里的第一夫人家族几乎垄断了该国的经济命脉,第一夫人兄弟多,一共九个,基本都是练“空手道“,开办私人公司,借贷国有银行的钱长期不还,把国有银行逼到了濒临倒闭的困境。3.民生凋敝、百姓贫穷,贫富差距不可想象以埃及为例:前几年埃及人均GDP曾与中国相近,但是埃及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和中国相比差得很远。据埃及官方的统计数字,有40%的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许多人一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实际情况可能远比这个还要糟。首都开罗的老百姓最为典型,在开罗街头赤贫者比比皆是,这些人没有任何收入,但是还能维持生存,原因在于埃及的主要食物——大饼很便宜,国家长期给予补贴,几分钱一个,那些人天天吃大饼,喝凉水。埃及的气候又非常好,气温低于零度的极端天气很少。每年冬季有那么几天气温低于零度时,埃及常常会冻死很多人,因为露宿街头的太多。常年的补贴使埃及政府不堪重负,本身的粮食生产就严重不足,又要养活这么多人,而国际粮价又不断上涨,所以政府一提高大饼的价格,开罗等大城市愤怒的老百姓就会马上走上街头进行抗议。4.经济结构畸形,失业率高引起年轻人不满阿拉伯人出生率极高。高到什么程度呢?中国公布的最新人口统计显示,我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是0.57%,阿拉伯世界达到2.5%还多。在阿拉伯世界,一个家庭七八个孩子的情况非常普遍。在加沙地带,有一个出租车司机,家里12个孩子,对此他还感觉很自豪。人口出生率极高,会导致人口过度年轻化。有一个统计数字,在阿拉伯世界15岁到30岁的人口占了30%。人口年轻化又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阿拉伯世界失业率普遍高达25%一30%,其中年轻人失业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就是为什么这次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大动荡,在街头闹事的80%以上是三种人,或者是同时具备三种身份的人:30岁以下(80后),大学毕业(知识分子),没有工作的人(失业者)。阿拉伯世界为什么失业率这么高呢?因为它们的经济结构是畸形的,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就业。阿拉伯世界的经济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产油国,富得流油。经济80%甚至90%依赖石油和天然气。成也油气,败也油气。这些国家的人啥也不干,啥也不会千,人均GDP很高而就业率极低。这些国家严重依赖外国劳工,卡塔尔总人口160万,本国人口只有不到30万。外国人在科威特占3/4,在阿联酋有2/3,在沙特也至少占1/3。本国人当老爷,工作都是外国人在于。现在这些国家受到“茉莉花革命”的冲击,开始大把地给国民发钱安抚老百姓。沙特国王太有钱了,迄今为止已经发了超过1000亿美元,而本国人口一共不过1000多万。而且还出台了系列措施,计划5年之内投资2000亿到3000亿美元,用于增加就业。给国民盖房子等等。另一类是没有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今年4月1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了一个公开演讲,称2007年时的阿拉伯世界工业化程度还不及1970年。没有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就不能容纳由高出生率带来的年轻人口就业。那么这些没有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何以为生呢?以埃及为例。埃及有四大经济支柱;第一是侨汇,大量的埃及国民在国外打工挣下的钱汇回来,这是国家最大的收入来源。第二是旅游业,埃及有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和古代神庙,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外国游客,好的年份时年旅游收入可超过100亿美元。第三是苏伊土运河的通河费收入。第四,过去是少量地出口棉花(长绒棉),现在出口少量的石油和天然气。没有完整的工业化体系,绝大多数日常生活用品需要进口,人口出生率又这么高,想想这样的情况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总而言之,阿拉伯世界的这场大变局是各种社会矛盾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的总爆发,具有相当的必然性。突尼斯的那个女城管做梦也不会想到,她的一次执法行为一下子在西亚、北非掀起了这么大的一场风波。2007年我曾经云中东访问过一次,走访了好几个阿拉伯国家。我在埃及的时候见过当时的阿盟秘书长穆萨,当时他的一番话至今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阿拉伯国家如果再不进行变革,阿拉伯人就真的没希望了!事实上,这些年来,阿拉伯世界求新求变的呼声是非常高的,只是被压制得非常厉害。5.新兴网络媒体推波助澜 要是历史地看,这一次阿拉伯世界的大动荡,是一次新的求新求变、探求民族复兴的努力和尝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样的努力和尝试曾经有过两次: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埃及纳赛尔革命为代表的民族民主革命,曾经席卷了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人掀起了团结、统一的浪潮;第二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也是席卷阿拉伯世界,所谓“基地组织”、“拉登现象”都是这次浪潮最终走向极端的表现。但是,无论从民族主义革命还是从伊斯兰复兴运动中找出路,阿拉伯世界复兴的努力都失败了。现在应该被视为阿拉伯世界二战后的第三次浪潮,是一次新的探索尝试。总的来看主要原因,内因是阿拉伯世界长期积累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矛盾的总爆发。从外因来讲,以“脸谱”、“推特”等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是这场政治大地震得以爆发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新兴网络媒体的作用这次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人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数字革命”。埃及的动荡发生后,国际上非常关注,都想知道这次事变背后究竟有没有外国人的黑手,美国有没有阴谋,有没有国内有组织的反对党在策划、煽动和组织,但后来发现没有。它就是网络推动起来的。1月25日埃及初次爆发的30年来最大规模示威游行,就是十多个来自各种不同背景的年轻人搞起来的。这些年轻人有的根本无党派,有的则来自不同的组织(如穆斯林兄弟会、“四·六青年”以及各种民间维权组织等)。整个策划、煽动和组织工作都是通过新兴网络媒体来完成的,颠覆了以往很多传统的东西。这么大的一场运动,过去得有长时间的预谋,得有组织、有领袖、有纲领、有资金。现在这些因素全部没了,整个运动呈现无组织、无纲领、无领袖、无党派、无预警时间的特点,真可谓平地起惊雷!新兴网络媒体的作用被世界注意到了。2月15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美国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在全球推广互联网自由的会议,决定投资拨款推动全球“互联网自由”,并将之放在奥巴马政府外交战略的重要位置。 三、对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影响 1.大变革将冲击阿拉伯世界的各个角落阿拉伯世界陷入剧烈动荡,而且将是比较长期的过程。已经动荡过的和政权更迭后的国家,包括穆巴拉克的埃及,本·阿里出逃以后的突尼斯,大家可能关注这些国家是不是稳定下来了。现在来看还远远没有稳定下来,这些国家几乎天天发生示威游行,而且每个周五都是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埃及的示威游行已经好几轮了,学生游行、老师游行、律师游行,甚至警察游行,各行各业都要游行,提出的诉求无所不包。为什么?穆巴拉克虽然倒台了,但是引起穆巴拉克倒台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个都没解决。而且这么长时间的动荡,对国家经济和政府财政影响极大,旅游业一落千丈,物价飞涨。今年3月埃及对修改后的宪法进行了公民投票,下一步还要举行大选。过去宪法、选举法规定,总统候选人一般人不够标准,每一次选举,选票上只有穆巴拉克一个人。现在这个修改了,总统候选人的条件大大放宽,前不久埃及有一个民意调查,1096的埃及人有意愿出来竞选总统。所以现在政党如雨后春笋,几个人、十几个人一聚集,一注册挂牌就是一个政党。政党多如牛毛,这也是一个麻烦事。但总起来说,革命是深入人心的。今年5月下旬我曾经去阿拉伯国家——包括革命后的埃及和突尼斯考察调研。在突尼斯,我们走访了有总工会背景的”劳工党”负责人。由于“劳工党”10多天前才刚刚成立,该党总部就临时设在租来的一幢居民楼一套面积不足50平方米的两居室内。其中一个房间作为这位党领导人的办公室,另一间工作人员使用。办公室陈设极为简单,唯一的一张办公桌上,只有台式电脑和打印机,沿墙摆放着一排塑料椅。党的领导人在一位稚气未脱的在校女大学生陪同下接见了我们。据介绍这位女大学生是该党青年工作的负责人。我与她进行了交流。“你参加革命了吗?”“参加了。”“害怕吗?””害怕,很多人都死了!”“那你为什么还去?”“不革命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I”政权更迭后的埃及,突尼斯整体形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概括来说是8个字:民心思稳、民心求变。在我们访问期间,埃及华商联合会与我们考察团座谈并举行欢迎宴会。席间,华商代表们纷纷诉说他们对革命的感受和公司遇到的困难。我们了解到,自从革命以来,西方公司纷纷撤离,但没有一家中国公司离开。为什么呢?不是因为没有遇到困难,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公司眼下都是在惨淡经营、处境艰难,但仍然坚守在那里,大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有着良好的憧憬。尽管埃及现在是看守性质的临时政府,但年迈的谢拉夫总理领导的专家班子,已在着手制定未来埃及工业发展的蓝图,并探讨重振埃及农业的发展道路。我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感叹地说,“埃及的确出现了希望”。没有动荡过的国家,如海湾国家沙特,高层也开始酝酿在政治上搞一些变革,如允许进行市政选举等。虽然2003年、2004年在美国巨大压力下曾经搞过类似选举,但是当时完全是表面文章,现在则可能不得不真做了。不过,这些国家紧紧牵动着世界的神经,沙特是最典型的,石油出口占世界石油出口的30%,一旦动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非常大。再加上这些国家都存在什叶派和伊朗因素,美国至关重要的利益也在那儿。阿拉伯世界动荡后,有的美国人很兴奋。美国这个国家是有救世主情结的,像小布什就觉得他天赋使命,要在全球推广美国式的民主、美国式的道路、美国模式。前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督促奥巴马在小布什摔倒的地方站起来。所以他们要求美国去干预。本来这是个内生性的进程,受到外力巨大干预以后必然会发生扭曲,所以这些国家的变革恐怕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可以肯定地说,这场大变革将冲击到阿拉伯世界的各个角落。当然,阿拉伯国家的情况差别较大,对不同的国家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像突尼斯、埃及这样的国家,由于世俗化和开放程度高,“民主化”过渡会相对快一些;像利比亚、也门这样仍然保持部落形态的国家,在强人政权之后过渡会相对困难一些,可能会出现分裂、割据甚至内战;叙利亚情况更加复杂,一旦阿萨德家族垮台,国家的前景实在难以预料;而像沙特等君主制国家,由于手里握有巨额的石油美元和地处极端重要的战略要地,变革的步伐可能大大延缓。前不久,在同属阿拉伯君主制国家的摩洛哥,国王颁布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并通过了全民公投,在绝对王权方面打开了一个缺口,国王放弃了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任免权。摩洛哥的变化可能对阿拉伯君主制国家有参照意义。那么,大变革后的阿拉伯世界会走向何方呢?目前来看尚难定论。但总体来讲,阿拉伯世界未来政治发展的三个趋势已经逐渐呈现了出来:一是分权化的趋势。有的人也将之称为民主化的趋势,但实际上这里所讲的民主化与西方民主化有比较大的差别。美国和欧洲强烈希望革命后的阿拉伯国家走上完全西方式的民主道路,所以对革命后的突尼斯和埃及的走向高度关注,并通过提供援助等多种手法施加影响。鉴于当地客观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生态,突尼斯和埃及政治分权化不可避免,而完全西方化则可能性不大。二是政治伊斯兰化趋势。近些年,中东政治伊斯兰概念和政治伊斯兰势力出现,温和伊斯兰势力参政势头兴起。在突尼斯和埃及,以穆斯林兄弟会、复兴运动为代表的政治伊斯兰势力纷纷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已经组建了政党——自由与正义党,并联合了其他十多个小党派,将参加今年秋天举行的选举。突尼斯复兴运动(前身是1981年被政府取缔的穆斯林兄弟会)也已成为当前突尼斯国内势力最大的政党。据埃、突两国的民调显示,这两党分别在各自的国内占有35%以上的支持率。以色列情报机构的分析报告甚至认为,这两个政党及其联盟都将赢得大选上台执政。三是民族主义的趋势。突尼斯、埃及革命后,阿拉伯长期受到压抑的民族主义情绪有所上升。革命后的埃及军政府在第一时间批准了伊朗军舰穿越苏伊士运河的申请,紧接着又恢复了与伊朗的大使级外交关系,并放开了对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拉法口岸的封锁。在巴勒斯坦民众的压力下,以法塔赫为代表的民族权力机构结束内部分裂,与割据加沙地带的哈马斯达成了协议。实际上,美国已再难以指望阿拉伯世界出现类似突尼斯本·阿里和埃及穆巴拉克那样完全亲美、亲以的政权了。而且,这次美国人在中东的表现,让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当权者感到寒心,因为美国在关键时刻把曾经的铁杆盟友穆巴拉克抛弃了。据说穆巴拉克倒台前夕,沙特国王阿卜杜拉给奥巴马打电话,要求美挺穆巴拉克。为什么这样要求呢?因为穆巴拉克和这位老国王这么多年兢兢业业维护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然而,在和奥巴马通话以后,沙特老国王气得两手发抖,据说还引起了心脏不适。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近些年一直在上升。我在2007年访问中东的时候,很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地区的人们对中国很感兴趣。现在那里有一个所谓“向东看”的说法,就是要看中国。小布什在中东推广民主,阿拉伯世界很不满。比如说沙特人、埃及人就讲,美国的民主我们不喜欢,它也不适合中东,但是我们苦于走不出自己的道路来。你们中国也不喜欢美国的民主,但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所以他们要向东看,对中国产生了兴趣。2005年沙特的老国王就任以后第一个出访的国家就是中国,回去以后老国王专门召集他的兄弟们开了一个会(该国最高决策会议),说沙特阿拉伯的未来要和中国联系起来。2.有人欢喜有人忧从西亚、北非地区的地缘政治上来说,主要有四大力量,即阿拉伯国家、伊朗(波斯人)、土耳其(突厥人)和以色列(犹太人)。目前,阿拉伯世界整体陷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动荡,在地区的影响力明显萎缩。但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长远看是在上升之中。埃及曾经是西亚、北非地区举足轻重的国家,开罗曾经被视为这一地区的中心,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与以色列单独媾和,并在外交上一头倒向美国后,一度被阿拉伯联盟开除,地位和地区影响大不如前。在这次大变局中,埃及继突尼斯之后率先革命,并在穆巴拉克倒台后拉开了和以色列、美国的关系,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正在重拾升势。阿拉伯世界整体陷入动荡,伊朗是比较高兴的,可谓坐收渔翁之利。大动荡不仅使伊朗核问题短时期内在国际社会的议程上消失,而且一些伊朗人甚至认为他们的第二次机遇来了。“9·11”事件后,美国把萨达姆和塔利班两个政权推翻,一东一西为伊朗消灭了两个死对头,使伊朗的生存环境大为改善。这次阿拉伯世界整体陷入动荡,很多伊朗人欢欣鼓舞。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讲,现在阿拉伯世界就是要效仿当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伊朗的模式给他们提供了现成的道路。伊朗的自信心膨胀了起来,美国给予了密切的关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关注他们插手阿拉伯事务,特别是巴林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和叙利亚的事务;另一个就是认为伊朗高层可能受到鼓舞,重新要把研发核武器提上日程。以色列的安全环境大大恶化,现在可谓四面受敌。以色列长期以来把国家安全的基石放在与埃及的和平条约上,特别是还有穆巴拉克在诸多方面非常配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与以色列关系也不错。现在穆巴拉克政权倒台了,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也快不行了,以色列真是惶惶不可终日。前不久,埃及公布的一个民意调查显示,54%的埃及人主张废除与以色列的和平条约。以色列现在很紧张,大幅度地增加军费预算,并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美国加大军事和政治上的支持等。土耳其经济现在在起飞,发展势头非常好。2003年以来,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执政的正义与发展党在国内深得民心,今年6月份的大选又获得了历史性胜利。大家都知道,上个世纪初叶土耳其就开始欧化改革,面向西方,尤其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孜孜以求要求加入欧盟,但因为该国有7000多万穆斯林,欧盟始终对它紧闭大门,不愿接受它。眼看着上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后的东欧国家一个个成为欧盟成员国,土耳其非常愤怒,最近几年出现了重点向中东转的趋向,如重视与伊朗的关系,改善和叙利亚的关系,并明显拉开了与以色列的关系。土耳其借助经济起飞的态势,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和介入明显增加。谁能想到,土耳其在小小的利比亚居然有多达100多亿美元的投资。这次中东动荡中,土耳其也是外交上唯一活跃的区内国家,在利比亚问题上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积极参与叙利亚问题的斡旋。3.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西亚、北非动荡对世界的影口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消极。首先表现在油价上涨上。利比亚局势动荡,特别是迅速进入内战状态后,世界石油价格迅速突破了100美元一桶。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世界石油供应出现了短缺问题(利比亚减少的石油产量迅速被沙特阿拉伯扩大生产所填补),而是人们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心理预期发生了变化,海湾这些大的产油国局势动荡的前景不明朗,再加上投机的因素,导致油价上涨。石油价格的上涨,拉动了世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以及一般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以后,各国都加大了财政的刺激力度以应对危机,结果自然造成2010年特别是2011年全球性的巨大通货膨胀压力。油价高涨给世界性通货膨胀压力火上浇油,并对仍处于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国家经济构成直接打击。二是对一些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人在这一次中东剧变中的态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突尼斯阶段。美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一样的,始料未及,被动应对。到埃及是第二阶段。埃及这18天,美国的态度是前后摇摆的,在被动地应对中处处想争取主动。这从美国对埃及的表态可以看出来:1月25日埃及发生大规模示威游行,当天希拉里接受记者采访,她说美国认为穆巴拉克政权是稳定的。1月28日”愤怒日”游行以后,奥巴马讲美国希望埃及政权有序过渡。到1月31日所谓“百万人游行”以后,2月1日奥巴马表态,美国认为埃及政权有序过渡应该从现在开始。2月5日,希拉里在日内瓦参加北约会议接受记者提问时,态度又变了,说埃及政权有序过渡的时间可能比大家预期的要长。到2月8日、9日,奥巴马正式拍板,穆巴拉克必须立即走人。最后穆巴拉克的离开,是美国和埃及军方达成默契安排的一个结果,实际上美国要确保所谓“有序过渡”以有效维护美国的利益。美国最后把穆巴拉克抛弃了,因为他继续在台上可能会影响美国的利益。埃及之后是第三个阶段,美国试图引导这场大变局的走向。用希拉里的话讲,对当前阿拉伯世界的动荡,我们的政策依据是什么?就是根据整体变动的情况,依据美国的价值观和国家利益,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美国的双重标准表现出来了,美国在不同的国家实行不同的政策:对利比亚军事干预;对叙利亚也是推动政权更迭;对也门美国则想保住萨利赫,因为也门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而且在也门的基地组织分支活动非常活跃,2009年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爆炸案跟它有关,所以美国长期以来严重地依赖萨利赫打击基地组织(当然在5月份后美国看到萨利赫大势已去,也开始推动类似埃及所谓“政权和平交接”的有序过渡);对于巴林,美国是力保,为什么要力保?巴林要是不保,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就会动荡,而且还有什叶派的因素,美国的第五舰队司令部在巴林,中央司令部总部在卡塔尔多哈,这个是不能放的。美国的双重标准体现出什么呢?体现出想主导、至少引导阿拉伯世界变革走向的意愿。美国人军事上干预利比亚,说是出于人道主义,不干预的话,卡扎菲就要屠杀平民了。这一点可以明确地讲,带有相当的虚伪性。实际上也门的萨利赫杀的平民要远远超过利比亚,这是事实。举一个例子,萨利赫3月份就支撑不住了,因为国内动荡得非常厉害,3月18日星期五是聚礼日,穆斯林做完礼拜上街,拥挤在市中心的广场上,在这个时候突然从广场四周制高点上同时射出子弹,当场打死50多人,所有死的人都是脑部中弹,就是事先埋伏好的狙击手干的。这个事件发生以后,也门驻外的20多个大使联名通电要求萨利赫下台。西北军区司令阿里将军发表电视讲话,要求萨利赫下台。国内大的部族也是通电,不承认萨利赫,萨利赫已经众叛亲离。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能够维持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的态度,一直到5月份美国对也门的表态始终是不疼不痒的,只是督促萨利赫要和平解决僵局。但是美国人对待叙利亚则是另一种态度,叙利亚是3月15日开始出现动荡的,美国马上就谴责叙利亚政府屠杀平民,4月初时美国已经在联合国安理会推动通过谴责叙利亚政府的安理会主席声明了。这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风暴,对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简单地讲,美国的中东政策有四大目标:第一是石油利益,用美国人的话讲,要让中东的石油安全、稳定地流向世界,当然这是冠冕堂皇之语了。第二是以色列的安全,自从有了以色列这个国家以来,历届美国政府中东政策的一大目标就是保护以色列的安全。第三是防范一个地区性的敌对大国的出现,过去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是”同时遏制两伊(伊拉克和伊朗)”,现在具体讲就是遏制伊朗,特别是不能容忍伊朗发展核武器。第四是消灭基地组织,打击伊斯兰极端势力。现在很明显,美国的这四大利益都面临着挑战。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中东拥有不容置疑的战略利益。为“修补”中东秩序、维护美国利益,奥巴马政府正力图通过多边合作,借助各种手段影响地区事态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但圃于国内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困扰,国外又尚未完全脱离伊拉克战争泥潭,同时还要应对已经开始的阿富汗漫长的撤军进程,自身实力下降的美国颇感力不从心,所以极力建立合作机制,让盟国共但责任。在军事干预利比亚问题上,美国让法、英等欧洲国家冲在前头,将军事指挥权交给北约,与众多国家组建”利比亚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在也门问题上,美国把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推向了前台,通过沙特等来贯彻自己的意图。美国在打压利比亚、叙利亚的同时,又发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革命后的突尼斯、埃及,意图在降低投入、避免陷入漩涡的同时,确保自身利益,引领阿拉伯世界变革向有利于美国和西方民主方向演化。此外,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一直在搞全球战略重心转移,从伊拉克撤军,今年7月还开始从阿富汗撤军,去年的重返东亚、重返东盟、重返亚太,一直在搞战略重心的转移。现在中东的大动荡对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转移也构成了重大影响和挑战。某种程度上对欧洲也是这样。从安全上讲,欧洲是最怕中东国家移民了,因为中东塑移民大多是穆斯林,欧洲是基督教社会,还存在基地分子趁机渗入的问题。但在现在这种动荡情况下,难民、非法移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可怕,欧洲感到安全上受到了威胁。从经济上讲,欧洲在这个地区的经济利益要比美国密切得多。为什么法国、英国、意大利一马当先冲在前面要干预利比亚?除了政治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重大的经济利益,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利益。当然,本身与西亚北非经济关系密切、地缘和安全利益攸关的欧洲也借机扩大在西亚北非地区的影响。美国不得不借助外力客观上为欧洲国家介入西亚北非事务提供了机会。欧洲国家在大力卷入利比亚事务的同时,还出现了与美国“划分势力范围”的非分之想,许多欧洲学者提出以埃及为界,美国负责以东西亚部分,欧洲承包以西北非国家的设想。但实际上,欧洲国家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的影响力都严重不足,而且,暂时腾不出手来的美国也不可能容许欧洲染指美国在西亚北非事务中的独家主导权。其他如俄罗斯等国,虽随机应变,也有心重返中东。 四、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1.阿拉伯世界“大地震”带来的机遇一是中东动荡延长了我国的战略机遇期。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一个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怎么来的?2001年“9·11”事件以后,由于美国把战略重心转移到全球反恐上,目光投到中东去了,出现了有利于我们崛起的国际环境。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2002年提出战略机遇期的说法。回想去年的国际形势,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出现非常复杂的变化,让我们有点手忙脚乱,朝核问题、沿海军演、南海问题、周边局势动荡等等,有人就问这个战略机遇期还存在吗?现在在中东局势大动荡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肯定地讲,这个战略机遇期还是存在的。在研究中东、阿拉伯世界时,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中国改革开放关键的30年中,每当我们发展到一个比较敏感的时间节点时,都会出现阿拉伯因素。比如,1991年,当时中国是处于什么状态?1989年西方孤立中国,封锁中国。1990年8月萨达姆入侵科威特,1991年初美国打响了海湾战争,中国国际环境一下宽松了许多。10年以后,2001年,小布什1月20日就任美国总统以后,大幅度调整克林顿时期的外交政策,把中国重新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中美关系变得异常艰难,4月份中美还发生了撞机事件。但是当年发生了”9.11”事件,一下子让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到了全球反恐上。又过了10年,奥巴马要将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大家开始议论我们的战略机遇期还存不存在的时候,阿拉伯世界又动荡起来了。这一波动荡虽然不会让美国的战略重心重新转移到中东去,但是至少让美国手忙脚乱,会严重影响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步伐。这样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遇。二是中东动荡提醒我国未来要更加注重民生。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茉莉花革命”时,追根溯源后,大家一致认为,我们中国不发展经济不行,经济不发展要出大问题;但经济发展了,民生问题解决不好也不行,社会公正没有建立起来,可能要出更大的问题。“茉莉花革命”促使我们深思。今年”两会”以来出现的信号是非常积极的:“十二五”期间GDP的增长目标降到了7%;“十二五”期间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要用于民生部分;温家宝总理正面地谈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包括就业问题、数千万套廉租房的建设等;今后我们考察干部将不再以GDP为指标,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干得好不好,并不一定看GDP增长率有多高,而是综合考察等。三是阿拉伯世界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有利于帮助我们化解中国威胁论。就阿拉伯世界来讲它确实需要动荡和改革,不变革确实没希望了。要允许阿拉伯世界进行探索。土耳其总统首席外交顾问认为,世界文明是没有优劣之分的,无论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欧洲文明还是伊斯兰文明。而且,文明发展的轨迹是螺旋形的。也就是说,凭什么不让阿拉伯人、不让伊斯兰世界复兴呢?他们也是古老文明,历史上都辉煌过,总有一天也要再度辉煌。所以,要允许阿拉伯人探索,尽管要经过很痛苦的过程,希望他们能走出一条有阿拉伯特色的,确实适合自己的道路来。大家都知道美国有中国威胁论,怎么理解美国人认为我们是威胁呢?肯定是中国崛起了,我们实力提高了,2000年的时候我们经济总量排世界第六,2010年我们上升到了第二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认为,到2016年,中国GDP将要排名第一超过美国了,当然它是用购买力平价来衡量的。美国人认为,人类最近三四百年的历史,世界只有一种成功的道路、成功的模式,这就是西方民主自由模式,任何国家和民族要想繁荣、强盛和现代化,都必须走西方民主自由化的道路。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打破了这个规律。他们认为如果中国人成功的话,肯定要威胁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我们可以假设,如果阿拉伯人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这对世界来说将是一大贡献,因为世界文明本来就应该是多元的。将来世界除西方式道路外,还有中国道路、阿拉伯道路等,从这方面讲,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机遇的一点。事实上,西方的那一套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也越来越出现了疲态,弊端丛生,越来越失去吸引力。一是西方所谓民主政治的弊端日益显露。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度的初衷是要相互制衡,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在越来越成为党派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和相互攻击的工具。现在的美国政治中充斥着国会和政府的权力之争、民主和共和两党的利益之争。比如,前不久美国国会形成了两派意见,就美国政府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的合法性发生激烈辩论——美国总统没有通过国会就在利比亚展开军事行动,并超过规定的期限,是否违反“战争授权法”。在投票表决前两派议员夸夸其谈、振振有词,结果头天刚刚否决了授权政府在利比亚军事行动的议案,第二天又否决了削减政府在利比亚军事行动费用的议案。再比如,2008年秋天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来势凶猛,大厦将倾、燃眉之急,当时临近任期尾声的小布什政府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但政府拟定的巨额紧急救市方案在议会两院陷入冗长的辩论,迟迟难以通过。已成“看守政府”(日将交权给奥巴马)的小布什只能眼睁睁看着宝贵的时间流逝,任凭金融危机肆虐。最后,在新旧总统交接日即将到来之时,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七八千亿美元的救市方案,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在参议院现场激动的单腿跪地,感谢议员们“挽救了美国”。更为典型的是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的恶斗。政党以上台执政为最高目标,在野时会千方百计把执政党拉下台取而代之,执政时又受在野党扯皮千不成大事,政府的效率和执行力大打折扣,而执政也多沦为短期行为。二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失衡。西方非常重视对个人利益的保护,而且常常将之发展到极端,结果造成少数人利益捆绑多数人利益、极端个人利益损害大多数人利益。在访问德国时,我国驻德大使给我讲了一个事例:德国在两个重要城市间要修一条高铁,经规划设计制定出了一个最佳线路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线路沿线有一幢居民楼中的一户老人不愿搬迁,说“我生于斯、长于斯,也要死于斯”,说服工作旷日持久,但最终也未能说服这位”一年只回这所房子住几天”的老人迁移,结果高铁线路图纸不得不做修改,不仅额外耗去很多时间,而且因线路改道而花费不菲。三是高福利社会养懒人积重难返。一个长期在西方国家生活的中国人和我讲,西方福利制度实在是鼓励懒人。比如,他刚移居时做梦都想以自己的勤劳发家致富,所以他周末都不休息想挣加班费,但很快就发现行不通,因为法律规定最多周六可以加班,周日必须休息,而且周六加班费必须缴纳额外的税。再比如,加拿大有完善的失业补助体系,一个普通劳工只要连续工作一年以上,失业后的半年内可以拿到你工作时工资的90%,所以一些人工作够一年后就休息半年,优哉游哉!西方国家福利社会走过了头,不仅严重削弱了国家的竞争力,而且还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懒人。现在大家可能都知道“笨猪五国”的说法吧,就是指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这些仍然在金融危机中挣扎的欧洲国家。这五国都是实行高福利制度的国家,在金融危机的;中击下政府都面临着严重的债务危机,国家都要破产了,需要其他欧洲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救助。但是他们的政府一推出削减福利措施,国民就游行示威要暴动。”笨猪五国”是欧盟的成员国,欧盟当然不得不出手相救,特别是欧盟中唯一财大气粗的德国,更是在救助“笨猪五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德国民众内心实在是不平衡。凭什么呢F单以退休年龄而论,德国的制度是65岁退休,两年后还将延长到67岁,而那些陷入债务危机的“笨猪五国”普遍实行早退休、高补贴政策,为何德国人自己做牛做马去救济那些吃喝玩乐的人呢?但是,德国政府还是不得不出手相救,因为德国从欧洲大市场和欧元区获益最大,当然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提出了债务国要改革和节约开支等苛刻救助条件,也算是给自己国民一个交代吧。四是虚拟经济取代实体经济搞过了头。这次金融危机就是西方大搞虚拟经济的恶果。目前来看,在西方国家中,实体经济保持较完整的国家,如德国,经济恢复就快一些,好一些,经济已基本虚拟化的国家,如英国等,经济恢复起来就要慢得多,美国介于这二者之间。新兴经济体以其完整的实体经济形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表现亮丽。德国之所以能成功应对危机主要归功于三点:一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强大,特别是首屈一指的精密机械和汽车制造业。二是早在2005年施罗德政府顶着巨大压力而通过的“2010议程”,实施削减失业补贴鼓励就业的改革,当年施罗德曾因此改革失去民心而输掉大选。三是在金融危机中应对得当,如缩短工时而非大量解雇工人、企业与工会合作以确保国内无大量失业和社会稳定、实行汽车以旧换新等,挺过危机后企业立即全员开工。而且德国民众勤劳、审慎,和中国人一样爱有钱,不像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的人,喜欢超前消费。五是新闻自由走到了“媒体恐怖”。历史证明,新闻媒体如果管理得当的确可以发挥非常好的作用,但西方国家片面强调新闻自由过了头,使新闻媒体演变为一股可怕的力量,被形容为“媒体恐怖”。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世界传媒大王默多克世界新闻集团的窃听丑闻就是例证。2.挑战随之而来一是中国的经济利益受损。中东局势动荡,中国在西亚、北非的经济利益也非常大,不过我们和美国不一样。中东对美国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战略地区,美国必然要投入,这样一来会影响它的战略东移。中国不一样,主要是经济利益受到较大的威胁。利比亚600万的人口有4万多中国员工,有150亿美元的财产利益。其他阿拉伯国家,如阿尔及利亚中国的侨民可能更多、经济利益更大。如何确保当地中国人的安全和中国海外利益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不过,实际上这个危机中也包含着机遇。危机过后这些国家需要重建,以利比亚来说,未必我们在里面的东西就都失去了。伊拉克战争我们全撤了,大使馆都撤了,损失了一些资产。战后它重建的时候中国发挥作用了,而且它要补偿我们,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参与到伊拉克某些石油开发项目中去。利比亚也是一样,卡扎菲统治的利比亚,我们只能买他的石油,石油项目是没有中国人的份的,全部给西方。所以,卡扎菲之后的利比亚,这块利益未必没有中国的份额,所以我们还是有机遇的。二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乘机做文章,欲让中国内部发生动荡。自从中东动荡以来,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敌对分子蓄谋要把这个东西搞到中国来,在网上煽动。而且是学习照搬突尼斯、埃及的做法,在网上煽动非法聚集,煽动中国国内局势动荡。这些煽动受到了不怀好意国家的支持。最早发生在北京的非法聚集,美国的前任驻华大使先后两次出现在现场。这是非常恶劣的。后来我们的记者质问他,他否认,他说我是碰巧路过。我们有视频给他记录下来了。一些西方媒体也是别有用心,大标题就是“茉莉花在中国”、“茉莉花开遍中国”,始终要让”茉莉花”这三个字和北京联系起来,在媒体显眼的位置上每周都要出现。但后来没有聚集了怎么办?它们就制造新闻,每到周末组织西方的记者聚集,在我们的闹市区架好相机随时待命。在利比亚冲突期间,路透社曾刊登长篇文章称,走投无路的卡扎菲会倒向中国,到中国来寻求支持。其实,这是胡说八道。卡扎菲对中国不是很友好。2006年们月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首脑会议,我们邀请50个非洲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来中国,卡扎菲不仅不来,只派了一个小萝卜头当特使参加,而且还亲笔写信给10多个非洲国家的元首,让他们不要来中国,说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当然他拦不住了,50个非洲国家来了46个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非常成功。2006年前后,如果你和西方人接触的时候,他会死缠烂打跟你辩论中国能不能崛起,他认为中国崛起不了。但是在这以后他不再跟你纠缠这个事了,他一般会跟你讲中国崛起不可阻挡,美国没有能力阻挡中国崛起的步伐。但是,大多数美国人,特别是研究中国的美国人,都希望中国发生内乱放慢崛起的步伐。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100多年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追求的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现在这个势头连最顽固的西方人都明确地认为,中国崛起不可阻挡,没有什么外力可以阻挡中国崛起的步伐。中国现在这个势头坚持15到20年,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不能说就完成了,至少可以奠定相当的基础。所以,100多年来所追求的目标,可能就在目前在校的大学生这一代人身上实现。中国现在问题比较多,其实也很正常,因为经济在高速发展,社会在快速转型,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集中爆发。但是这些问题一定要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在这个时候,大局稳定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显得弥足珍贵。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从中东陷入动荡看美国地区战略及新举措》,刘宝莱,<红旗文稿》2011年第10期《中国不是中东》,江上雨,《人民日报海外版》日。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内容提要●国民心态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健康的国民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综合来看,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等是不可或缺的几个方面。●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以强大的“硬实力”为基础,又需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既需要增强紧迫感、积极行动起来,又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需要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又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总体小康成为现实,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中国奇迹”、“中国速度”、“中国道路”等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深刻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明显加大。于是,各种揣测和议论也时有出现。全新的形势向每一位国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如何看待国家的发展成就、看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何看待现实的国情、看待民族的未来?也就是说,如何培育认识和处理当今国际国内各种问题的健康心态?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解决好这个课题,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正确行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健康的国民心态什么时候都需要,在社会深刻转型、蓬勃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要培育健康国民心态何谓国民心态?简单地说,国民心态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国民心态直接影响国民的言语和行动、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影响国际社会对该国国家形象、国民形象的认知和判断。健康的国民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促进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心态决定其精神状态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心态健康,就能正确认识自我,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辩证看待成败得失,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敬业乐群的精神状态。这样,个人的幸福指数就高,就更容易干出成绩、实现发展。反之,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误解他人,就可能在成败得失之间陷入苦恼,在困难挫折面前灰心丧气。这样,个人的幸福指数就低,就容易丧失发展进步的信心和动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健康心态对于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国民心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对社会存在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人作为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其心态如何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健康的国民心态使人们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自觉投身到事业和生活中,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不健康的国民心态则使人意志消沉、精力分散、行为偏激,无法积极主动地干事创业,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阻滞作用。而且,国民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可以有效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增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当今时代,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日趋增多的交往、交流、合作中,每一位国民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国家形象大使的角色,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整体国民的形象;国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常常会被放大和上升到国家层面,在经意不经意间影响国家形象。国民的言行是否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心态是否健康。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民形象和国家形象,使我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其内涵。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要树立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观念;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紧密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要着力消除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消极影响;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三个“六中全会”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表明我们党对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近年来,中央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央还先后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推动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这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综合来看,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等是不可或缺的几个方面。第一,自尊自信。自尊自信首先表现为一种自我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即以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为自豪和骄傲,对同胞和自己的能力抱有信心,对国家、民族及自身的前途充满希望。有了自尊,我们才能做到自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了自信,我们才能具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和从容,不管形势如何复杂多变,不管在前进道路上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始终抱定必胜的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决不停止奋进的脚步。自近代以来,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自尊与自信过。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两种与此相对立的国民心态:自卑与自大。自卑一般表现为经常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极端表现则是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妄自菲薄,甚至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贬损民族传统文化。自大一般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盲目抬高本民族文化,片面夸大自己的成绩与优势,极端表现则是极端民族主义。坚持自尊自信,必须克服自卑与自大。第二,理性科学。一个有前途的国家或民族,必定是崇尚理性和科学的。所谓理性和科学,就是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独立思考和科学实践来探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不盲从外在权威和各种教条;强调尊重科学,自觉维护法律和制度的尊严,而不为迷信和习惯势力所左右。理性科学的国民心态,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按科学规律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以客观、冷静、严谨的态度面对自我和外部世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与理性科学的心态相对立的是非理性、非科学的心态,即盲目、轻信、主观臆断、意气用事。其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跟风从众,即习惯于跟着别人走、随着流俗走,不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很少有自己的独立判断。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上的“一窝蜂”、“随大溜”现象,都与这种心态有关。二是感情冲动,即分析和处理问题时,不是站在客观冷静的立场上,而是让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感情用事,言语冲动,行为过激。近年来,有的人在反映利益诉求、面对矛盾纠纷时,在处理有关涉外问题时,都曾经出现过以情感代替理智、因小事影响大局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培育健康国民心态,迫切需要弘扬理性科学精神,倡导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强化规则意识、程序意识。第三,务实进取。一个国家或民族要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既仰望星空,保持高远的理想;又脚踏实地,弘扬实干的作风。这反映在国民心态上,就是要务实进取。所谓务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努力使主观符合客观;二是注重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真抓实干、不尚空谈;三是保持低调,坚持“敏于事而讷于言”,不图虚名、不事张扬。所谓进取,就是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灰心丧气、止步不前,而是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保持积极上进、顽强拼搏的姿态,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培育务实进取的国民心态,需要着力克服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炫富斗富、小富即安等不健康心态。急功近利,就是目光短浅、心浮气躁,片面追求速度和眼前效益,不肯沉下心去打基础、谋长远,甚至企求少劳多获、不劳而获。贪大求全,就是脱离实际、不顾需要,一味追求规模和档次,不计成本和耗费。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的心态,会导致大量的短视、短期行为,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损害。炫富斗富,就是缺乏正确的财富观和消费观,讲排场、比阔气,一掷千金、铺张浪费,甚至暴殄天物、为富不仁。炫富斗富的心态,既不符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有悖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小富即安,就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了初步富裕,就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看不到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愿意为更高的目标而奋斗。小富即安的心态,影响人的潜能发挥,销蚀事业发展的动力,是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背离的。第四,开放宽容。开放宽容,就是打破封闭、走出自我,眼界宽广、胸怀博大,积极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平和看待成败得失,冷静对待他人的正面与负面评价。开放宽容蕴含着爱心与友善,即以真诚友爱为纽带,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良好关系。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开放宽容还意味着能够正确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善于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今时代,国民只有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敞开胸怀拥抱世界,认真倾听世界的声音,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己,赢得世界的认同,进而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快速发展举世瞩目,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有叫好、惊叹,也有质疑、诘难。如何对待这些声音,直接考验国民心态。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心态就是开放宽容——保持静心、虚心和耐心,广泛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去伪存真、求同存异。开放宽容不是丧失原则和立场,不是一味妥协和退让,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冷静对待褒奖和赞美,坚决回击诋毁和攻击,充分吸纳善意批评和合理建议,耐心纠正片面认识和模糊印象。在这个基础上,坚持取长补短,促进互利共赢,与世界各国一起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开放宽容的心态,同样适用于我们处理国内的各种关系。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以及社会意识等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影响我国国民心态的主要因素历史发展的规律表明:健康的国民心态有其生成的基础,不健康的国民心态也有其滋长的土壤。这种基础和土壤,包括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现实、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认真梳理和把握当前影响我国国民心态的各种因素,更 好坚持和弘扬积极因素,努力克服和改造消极因素,对于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不但在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上长期居于世界前列,而且形成了宝贵的民族精神,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大同思想,等等。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等健康的国民心态,大都可以从中找到历史根源。然而,长期的农耕文化和封建专制所造成的封闭保守、自私狭隘、盲从迷信等,对国民心态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近代以来,封闭落后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蹂躏,四分五裂、一穷二白的国情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历史事件,一方面大大激发了整个民族精诚团结、救亡图存、奋力追赶世界潮流的斗志和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在一些国民心中留下自卑畏葸或盲目排外的阴影。可以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全盘西化”等观念,就是自卑畏葸心态的表现;而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想,则是盲目排外心态的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摆脱压迫和奴役,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精神焕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自尊心、自信心,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这是现阶段我国国民心态的主流。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深刻转型的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露出来。部分国民对此一时难以适应,导致心理失衡,并滋长了浮躁冒进、急功近利、贪大求全、极端偏激等不健康心态。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的迅猛发展给国民心态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其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扩散性等特点。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我们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们表达各种观点和主张的自由度、开放度、便利度以及快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大大增强;使个人或一部分人的观点、情绪、心态等很容易通过网络集合、放大、扩散开来,影响整个国民心态。这种情况蕴含着积极的方面,可以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提供有效的途径和平台,如在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期间,许多网友自发地将签名档改成了“一颗红心”,大大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但是,一些体现不健康心态的网上言论也容易被催化和放大,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并传导到现实生活中,如在近年来的一些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外事件中,网络言论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网络已成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影响和塑造国民心态不容忽视的一种强大力量。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伴随着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的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是,与日益增强的“硬实力”相比,同空前深刻的社会转型相适应,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进一步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把握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着力点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以强大的“硬实力”为基础,又需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既需要增强紧迫感、积极行动起来,又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需要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又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健康国民心态的形成,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取决于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种矛盾与问题的妥善解决。因此,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富裕安康,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才有坚实的基础。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重要前提。社会公正则国民心态平和、心理平衡;社会不公则往往导致国民心态失衡、心气不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需要把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断缩小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和贫富差距,让国民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平等地获取发展机会。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健康的国民心态不会自发形成,它与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因此,培育健康国民心态,需要切实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这方面,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都肩负重要责任、具有不同优势,应各负其责、各扬其长,努力把健康国民心态的培育贯穿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纳入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各个方面。在开展教育引导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统方式,单纯依靠灌输,而应不断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如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或创建活动,充分发挥重点人群、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等等。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当今时代,媒体对社会舆论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媒体的报道和节目无不体现和蕴涵着一定的价值导向,无不对国民心态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在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系统工程中,媒体的作用不可替代。这就要求各类媒体遵守规范、加强自律,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客观、真实、全面、公正的报道原则,引导国民以健康的心态认识和对待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决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迎合部分受众的心理而渲染和炒作一些极端、非理性的“雷人”、“雷语”,或进行纯粹的情感宣泄。始终坚持从我做起。国民心态是由国民的个人心态集合而成的。健康国民心态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位国民的思想和行动中。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加强修养,不断提高境界,真正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正确看待各种历史问题,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在实践中磨练和完善自己,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努力消除那些不符合健康国民心态的观念和做法。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目标远大而美好,我们的使命神圣而光荣。同时,在未来前进的征途上,我们必然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困难和风险,面对更多来自各方面的揣测和评议、要求和呼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每一位国民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作风攻坚克难,以宽广的胸襟、健康的心态经受考验,真正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更大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不断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 ——我国社会心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刊记者 向继贵今年3月,“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党和政府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重要工作,纳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中。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积极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稳、思和。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情绪,这种情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狭隘极端、迷茫失落等消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应准确、有效地把握当前的社会心态,正视存在的问题,通过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类问题,缓解社会焦虑情绪,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一、为什么要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例如对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动向、经济动向、某一重大事件等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状态,反映了人们某种非同寻常的情绪、态度和社会风气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毋庸置疑,现在日子变好了,但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仍然滞后,民生改善仍待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明显加大。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化,也导致了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大,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观念差异和;中突、各种心理行为障碍及疾病、社会结构矛盾及问题等诸多的不和谐。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一些方面已出现了失衡的倾向。在这种形势下,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任理轩署名文章《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对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性做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1.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有利于促进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心态决定其精神状态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心态健康,就能正确认识自我,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辩证看待成败得失,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敬业乐群的精神状态。这样,个人的幸福指数就高,就更容易干出成绩、实现发展。反之,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误解他人,就可能在成败得失之间陷入苦恼,在困难挫折面前灰心丧气。这样,个人的幸福指数就低,就容易丧失发展进步的信心和动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健康心 态对于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2。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心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对社会存在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人作为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其心态如何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健康的社会心态使人们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自觉投身到事业和生活中,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不健康的国民心态则使人意志消沉、精力分散、行为偏激,无法积极主动地干事创业,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阻滞作用。而且,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可以有效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增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3。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当今时代,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日趋增多的交往、交流、合作中,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叙利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