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摧毁印度,中国,还是印度伊斯兰教人口

中国人质被杀:中国朋友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困境_陶太郎_传送门
中国人质被杀:中国朋友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困境
近期,两名被极端组织绑架的中国人质在巴基斯坦遇害。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毕竟,无辜的受害者白白失去生命,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被极端组织俘虏的的中国游客洪旭东不过,这并非一起偶然事件,在此之前已经发生过多起类似事件。在2008年8月,极端武装绑架2名在巴基斯坦工作的中国工程人员;2013年6月,极端武装袭击巴基斯坦北部南迦帕尔巴特峰一个攀山营地,杀死2名中国登山客;日,巴基斯坦极端组织逼迫被俘的中国游客洪旭东录制要求赎金的视频。尽管在巴基斯坦工作的中国人,很多受到严密的保护,但这些案件的不断发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巴基斯坦远非一个安全的国家。巴基斯坦的恐怖主义泛滥有多么严重,可以从以下数据中得出印象。据巴基斯坦智库安全研究中心2017年初发布的报告,2016年巴基斯坦全国因恐袭造成的伤亡人数为2610人,2015年这个数字是4647人。巨大伤亡的背后是高频次的恐暴袭击——2017年2月中旬的四天时间,该国接连发生了五起大规模的恐暴袭击:2月13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会城市拉合尔,一起针对警察的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13人死亡,85人受伤;14日,在俾路支省首府奎塔,两名警察在拆除爆炸装置时被炸身亡;15日,在开普省首府白沙瓦,一法官车辆遭自杀炸弹袭击,造成一人死亡,数人受伤;同日,在联邦部落区,政府大院两次遭攻击,共造成5人死亡,7人受伤;16日,信德省一著名苏菲派清真寺被炸,死亡72人,150多人受伤。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巴基斯坦自1971年印巴战争之后,从未像阿富汗、伊拉克一般遭遇过外敌入侵,也没有如叙利亚、利比亚那样面临革命和内战的挑战,却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伊斯兰恐怖主义问题?事实上,巴基斯坦国内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泛滥,并非源于外来力量或者革命引发的动荡,而是巴基斯坦国家形态赖以维系的政治原则——伊斯兰教认同,在世俗和民主政体下,难以应对激进伊斯兰主义的侵蚀所致。巴基斯坦的国家形成与认同——基于普遍的伊斯兰教认同事实上,巴基斯坦国家形态的形成和维系,几乎完全依靠对伊斯兰的认同,这种国家认同的唯一性,使得巴基斯坦极度缺乏抗拒极端伊斯兰主义的能力。在日建国之前,历史上从未有过巴基斯坦这个国家实体。巴基斯坦之所以会成立,就是源于英帝国印度殖民地的穆斯林不能容忍与印度教徒同属一个国家,试图建立一个纯粹穆斯林国家的政治理想。从12世纪到19世纪的700年间,无论是德里苏丹国,还是卧莫尔帝国,印度的主导政权都是伊斯兰王朝,穆斯林的地位也一直优越于印度教徒。1946年当印度面对独立关口的时候,这一历史使得相当多的印度穆斯林很难容忍自己生活在一个注定被印度教徒主导的国家,为此,他们迫切寻求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对于这一点,巴基斯坦的国父真纳就曾说过,如果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印度独立之后不能分离开来,那么铁定会面临一场内战。事实上,当1946年英国人开始撤出印度时,随着统治秩序的瓦解,英属印度的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就开始相互屠杀对方,并以此迫使英国人与印度教徒承认印巴分治——宗教屠杀造成至少50万人死亡,也形成了巴基斯坦建国的政治基础。因此,是1947年英属印度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宗教虔诚,而非民族或者地域需要,为巴基斯坦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精神动力。同样,如果没有印度穆斯林的宗教认同,就不会有巴基斯坦国家的出现。一九四六年八月,在孟买举行的一次集会上,巴基斯坦国父、当时的印度穆斯林联盟领袖阿里·真纳告知其支持者说:“要么我们挑起印度分治,要么我们使其毁坏殆尽。”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六日凌晨,印度城市加尔各答的大批穆斯林狂热分子,挥舞着武器,响应穆斯林联盟“直接行动日”的号召,以此向英国人和印度教徒表明,印度穆斯林准备“只身赢得一个穆斯林国家(即巴基斯坦),如果局势需要,甚至不惜诉诸武力”。他们无情地屠杀每一个所看到的异教徒,把尸体扔进排水沟里,此举引发印度、锡克教徒的报复及随后的全国宗教内战印巴分治,红色箭头代表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的迁出,绿色箭头代表伊斯兰教徒的迁出另外,作为族群成分极为复杂的新国家,巴基斯坦成立之后,就面临着严峻的国家认同挑战。巴基斯坦并非一个天然的民族国家,它没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认同,构建起这个国家的精神基础在于印度穆斯林与异教徒漫长的圣战史,而非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这就使得这个国家很难像邻居伊朗人一样,从遥远的历史之中汲取国家认同的精神资源。况且,巴基斯坦族群结构极为复杂,在该国,旁遮普族占63%,普什图族占16%,信德族占13%,俾路支族占4%。该国缺乏强有力主体民族的现实,使得其不可能通过现代民族主义建立起国家认同。因此,自建国之后,巴基斯坦就被来自各个族群和地方的分裂主义运动所困扰。1971年,以孟加拉人为主的巴基斯坦东部领土爆发叛乱并在印度帮助下独立,成立了孟加拉国,本身就是该国国家认同的缺失所致。复杂的族群结构更使巴基斯坦的国家认同,唯有依赖于伊斯兰的宗教认同1971年,巴基斯坦东部领土分裂之后,为了提升国民的国家认同并抗拒国内的民族地域分离意识,巴基斯坦政府开始大力在法律、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上进行改革,全面提升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身份的认同,强调“穆斯林民族”的概念,以此维持巴基斯坦的国家形态完整。法律层面:1973年,巴基斯坦通过了新的宪法,确立了”伊斯兰是巴基斯坦的国教“,并表示”巴基斯坦的民主、自由、公正等原则之执行必须基于伊斯兰教的理念“;1978年,总统齐亚 哈克在伊斯兰教的基础上重建了巴基斯坦的法律制度;1979年,巴基斯坦设立宗教法庭;1988年,巴基斯坦宣布沙利亚法为巴基斯坦原则上的最高法律。日,巴基斯坦总统齐亚 哈克在先知穆罕默德生日那天,宣布在巴基斯坦建立新的伊斯兰法律体系。“今天,我正式宣布在国家中引入伊斯兰体系。”“愿真主保佑。”政治制度:齐亚哈克时期,巴基斯坦开始建立富有特色的联邦和地方层级伊斯兰议会,以伊斯兰教的规则进行选举。经济:巴基斯坦逐渐将按照西方模式运营的银行,改造称为伊斯兰银行。1980年6月,巴基斯坦正式征收天课和什一税。1983年,政府对部分农产品征收什一税,税率占产量的5%。设立天课基金,中央天课基金会统一管理全国各地的天课基金。文化教育: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育也被刻意加强。1947年,独立之初的巴基斯坦伊斯兰教学校仅仅只有137所,1957年为244所。1971年之后,巴基斯坦政府为了应对国内的族群地域分离情绪,开始大力强化宗教教育,到了1995年,宗教学校的数量扩张为3906所,2000年则超过了7000所。必须承认,1971年之后巴基斯坦强化伊斯兰国民认同的政策,的确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巴基斯坦的国家认同感,制止了因东巴分裂而动摇的巴基斯坦国家形态。而这种政策也是完全缺乏历史、文化和民族认同的巴基斯坦,在现实危机面前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伊斯兰国家认同原则下无可治愈的国家疾病——恐怖主义的温床任何政策的效果都是双重性的,巴基斯坦强化国家认同的伊斯兰化政策同样不能例外。极度贫乏的极端意识形态免疫在巴基斯坦,出于维系国家认同的需要,伊斯兰认同不得不被提升为最高原则予以无限尊重。然而,一旦某个意识形态被社会视为完全的真理,那么也就意味着其他理念将丧失生存的空间。巴基斯坦最为严峻的一条法令就是基于伊斯兰原则的渎神罪,该国民众和司法体系对这一罪行容忍度极低。2010年,一对信奉基督教的夫妇因未洗手触碰到了一部《古兰经》,被判25年监禁;2012年7月,巴基斯坦一名男子因被控亵渎《古兰经》被一伙人从警察局拖出来活活打死;2013年2月,巴基斯坦基督徒萨旺o马西赫被控犯有渎神罪,因他的这起案件,拉合尔市基督徒街区的178所住房被捣毁,2014年春天,萨旺被判处死刑,但却没有任何一名烧毁基督徒住房和街区的穆斯林被处罚。2007年4月,巴基斯坦旅游部长巴赫蒂亚尔女士因在法国的慈善活动中,感谢并拥抱了自己的法国男教练,引发该国国内的大规模流血冲突,被称为“拥抱危机”;2007年6月,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30多名激进学生,闯入当地一家由中方人员开办的中医按摩诊所,以伊斯兰教义禁止异性按摩为由扣押了中国公民1男6女。不仅如此,巴基斯坦对伊斯兰原则的无限推崇,使得相当多的该国民众深信,纯粹的伊斯兰政治形态能够解决现实社会所有或者大部分问题。1998年8月,巴基斯坦最强大的政党领袖全国穆斯林联盟、总理谢里夫在议会中表示,伊斯兰教法能够”把巴基斯坦带入消灭腐败和目无法纪,实现社会公正、繁荣与和平的革命性时代“。尽管这一演讲,只是谢里夫巩固选民支持的政治策略,但也确实反映出相当多的巴基斯坦民众对纯粹伊斯兰社会的向往心态。事实上,巴基斯坦普遍存在之对伊斯兰教法社会的向往,以及对异教徒的无情打压,很大程度上就是那些激进伊斯兰组织的政治理念。这种心态下的巴基斯坦社会,对极端伊斯兰意识形态的蛊惑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免疫力。在巴基斯坦,相当多克什米尔圣战组织得到了该国主流宗教派别的支持;猖獗一时的安萨尔运动、先知弟子军和圣战者运动等极端组织,同样得到了巴基斯坦政党如伊斯兰学者协会的政治和物质支持;2015年11月,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当年春天的调查显示,巴基斯坦乃是世界上对ISIS看法最为积极的穆斯林国家。数据显示,巴基斯坦是伊斯兰世界中对ISIS最有好感的国家大众政治下激进伊斯兰的必然泛滥巴基斯坦奉行的西方式的三权分立世俗政治体制,使得总统、议会和司法机构相互制衡,多达两百个政党为了争夺民众认可进行着激烈的竞争。执政者的政治生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大众的认可。这个民选国家的执政群体中,缺乏像叙利亚阿萨德家族或者沙特王室那样纯粹的世袭独裁者,赢着通吃的政治原则(穆沙拉夫流放谢里夫,谢里夫审判穆沙拉夫),使得各个政党为了在竞选中打败对手,争夺或保全执政权,不惜诉诸于激进大众意识形态,难以形成维护现有秩序的稳定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激进的伊斯兰意识形态在巴基斯坦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就使得该国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为了在政治竞争中保全自身的政治生命,一方面,他们不敢轻易得罪该国的伊斯兰激进组织,以免背上万劫不复的“叛教者”罪名;另一方面;与激进伊斯兰组织一样,他们想方设法把自己包装为伊斯兰原则的维护者。1977年4月,在反对党联盟强烈要求总理阿里·布托下台的形势下,布托宣布了“宗教治国措施”以稳定局势;1988年,当时的总统齐亚 哈克为了争取超出极限的连任,宣布伊斯兰教法为该国最高法律原则;1998年,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为了应对军方和反对党的挑战,在议会演讲中,提出要在巴基斯坦实行塔利班式的伊斯兰教司法制度。正如该国《黎明报》记者伊克巴尔·阿赫默德所指出的:“如果巴基斯坦的执政者发现自己正处于选举困境之中,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向伊斯兰教寻求帮助。”与之相反的是,巴基斯坦的军人总统穆沙拉夫恰恰因为在2007年的“红色清真寺”事件中坚决打压激进伊斯兰组织,严重伤害了巴基斯坦穆斯林的情感,使得穆沙拉夫丧失了中下层军官的支持,并最终黯然下台。因此,除非出现极端情况,巴基斯坦政府和军队往往缺乏足够的政治意志去打压激进伊斯兰组织,哪怕在巨大的国际压力面前也是如此。2007年,一名被扣押的塔利班发言人声称,阿富汗当局表示一名被扣押的塔利班发言人哈尼在审讯过程中承认穆罕默德·奥马尔正在受到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的保护,住在巴基斯坦的奎达市;2010年6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布的一份报告说,有确凿证据显示巴基斯坦情报机构与阿富汗塔利班之间有直接联系。报告说,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不仅为阿富汗的塔利班好战分子提供资金、训练和避难所,甚至还是塔利班领导委员会的成员。这份研究报告是基于对九名阿富汗塔利班战地指挥官的采访。报告说“巴基斯坦似乎在以惊人的力量玩两面派游戏”。报告还说,“如果巴基斯坦不改变其做法,国际力量和阿富汗政府在打击叛乱分子方面取得进展就会十分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2010年7月,华尔街日报援引一名塔利班匿名指挥官的话说,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鼓励阿富汗塔利班”大胆行动“,向警察、军人和平民出手,”以取得更好的政治威慑效应“。2011年5月,美国特种部队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附近的阿伯塔巴德一处住宅发动袭击,击毙了恐怖主义大亨本拉登,美方情报机构一直认为巴基斯坦内部某些官员向这位恐怖主义领袖提供了庇护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巴基斯坦伊斯兰宗教人士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力,却难以像伊朗或者沙特等奉行伊斯兰教法国家般直接分享政治权力,而大量的宗教学校也培养了过多的宗教学生,这实际上不但使得该国的伊斯兰宗教认同很难转换为稳定的政治力量,也使得数量庞大的伊斯兰宗教人士为了争夺有限的信众,不得不诉诸于激进化,而数量过多导致的中下层宗教人士贫穷也进一步加剧了宗教极端化的趋势。2007年巴基斯坦震惊世界的“红色清真寺”事件,即是由激进的巴基斯坦学生在野心勃勃的毛拉阿卜杜尔兄弟领导下发生的——事件最终导致了穆沙拉夫政权的崩溃。因此,由于巴基斯坦的民主和世俗体制,实际上使得巴基斯坦的政界和宗教界都难以形成稳定的既得利益阶层,无力应对激进意识形态的挑战。政界人士为了在无休止的选战中求得政治生存,不得不默认甚至鼓励激进意识形态,“红色清真寺”事件和穆沙拉夫紧随其后的下台,实际上意味着即便是强大的军方也不得不在伊斯兰革命大众面前低头;而温和宗教领袖的权威则在言论自由环境中,无力应对更激进、更原旨化的挑战者。巴基斯坦的恐怖主义输出和外国反恐引发的外交政策挑战由于巴基斯坦是基于印度穆斯林对抗异教徒的历史记忆而诞生的国家,也是依靠“穆斯林民族”的身份认同维系的国家,这就使得巴基斯坦国民往往将世界范围内的穆斯林视为自己与生俱来的同胞。这种独特的国家认同,引发了两个难以避免的效果。一方面,巴基斯坦某种程度上沦为泛伊斯兰主义意识形态输出的天然平台。巴基斯坦国内的激进势力向中亚、中东、中国、东北非、高加索、巴尔干半岛和菲律宾等地的人员提供训练,输出难以控制的意识形态,已是众所周知之事。拉合尔市的胡达姆丁宗教学校(美国反恐专家彼得伯根Peter Bergen的调查显示,在巴基斯坦类似的学校高达7000所 )训练来自缅甸、尼泊尔、车臣、孟加拉国、阿富汗、也门、蒙古和科威特的学员;而赫克尼亚经学院的学员则大多源于在阿富汗和突厥国家。这种泛伊斯兰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出,对深受恐怖主义困扰的美、欧、中、俄、印度等国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困扰。乌伊运领导人Abu Zar al-Burmi,2013年9月,他在南瓦济里斯坦(巴基斯坦)讲经时,曾宣称穆斯林有义务绑架和杀害中国人以及袭击中国企业。该组织与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关系复杂另一方面,巴基斯坦社会强烈的穆斯林身份认同,使其对于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族群发生冲突的穆斯林群体,抱有强烈的天然同情。在这一精神原则的基础上,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发恐战争,很大程度上被巴基斯坦社会视为对自身的侵略;中国在新疆地区的反恐行动,也难以得到巴基斯坦的真正配合。“9·11”事件后,巴基斯坦社会各界极度不满美国的反恐战争,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向其施压,以减轻阿富汗基地组织的压力。塔伊巴军(LT)坚决反对美国的反恐行动,宣称“不允许任何人将穆斯林的土地变成西方的殖民地”;同样,即便是号称最亲美的总统穆沙拉夫也在自传《在火线上》中表示,他是迫于美国的武力威胁才投入反恐战争的。在2006年9月出版的自传《在火线上》中,穆沙拉夫透露了当时的决策过程: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9·11事件后对穆沙拉夫说:“你不是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美方还发出威胁称,如果巴方不在清剿塔利班的行动中给予合作,美国将把巴基斯坦“炸回石器时代”。穆沙拉夫在书中说:“我曾以美国作为对手,作兵棋推演。推演的目的是要求证,如果我们不加入他们的反恐战争,我们可以对抗他们和抵抗他们的攻击吗?答案是不可能,我们的军事武力将被摧毁。”同样,随着中国新疆暴恐事件日趋恶化,中国迫切需要巴基斯坦对该国境内的中国激进组织采取行动以配合其反恐政策,但事实上,出于对这些中国激进伊斯兰组织的同情(很难以其他理由解释),尽管巴基斯坦不时向中国移交一些低级别激进分子,但激进组织的核心领导层基本未被触及,这无疑令中方感到困惑和不满。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载的一篇文章称,中国官员和专家曾私下指责巴方在对东突激进分子采取军事行动前会有巴方情报人员通风报信。文章说,有熟悉中巴谈判的中方人士表示,一些巴基斯坦军方官员对中方要求巴方对中国激进分子采取更多行动反应冷淡。对于巴方在打击境内中国激进组织的表现,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马基认为,中国正面临类似美国过去十年在巴基斯坦打击恐怖分子时遇到的处境。马基说:“巴基斯坦采取的行动可能永远都无法让北京满足,就好比巴基斯坦的行动永远都难以满足美国的要求那样。巴基斯坦的国际恐怖主义问题根深蒂固,巴基斯坦要想完全解决它是非常困难的。”实际上,恰恰由于巴基斯坦政府在反恐战争中与西方的有限合作,违背了该国伊斯兰认同的政治原则,被相当多的巴基斯坦民众视为“叛教者”,严重削弱了其道德合法性和控制力,反而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该国的恐怖主义。反恐战争爆发后,巴基斯坦国内的恐怖袭击事件急剧增加国家形态与国家安全不可调和的矛盾及其后果事实上,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巴基斯坦没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和地域认同,更不可能推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否则该国很可能会因旁遮普、普什图和信德等不同民族的自我认同而分崩离析,就像布托、齐亚·哈克和谢里夫等巴基斯坦政治家所意识到的那样,巴基斯坦生于伊斯兰的信仰,没有对伊斯兰的虔诚,巴基斯坦的国家形态就难以维系。然而,将伊斯兰意识形态和穆斯林的身份认同提升到至高原则,在民主世俗政体的社会氛围下,就很难避免巴基斯坦国内的激进意识形态泛滥和外溢。作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南亚大国,巴基斯坦的发展和安全离不开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但该国难以控制的激进意识形态,不但大大损害了巴基斯坦的商业环境,也严重威胁到了美、中、印、欧、俄等国的核心利益,并让巴基斯坦的地缘处境急剧恶化。因此,巴基斯坦国家形态赖以维系的原则,实际上与该国发展和安全的原则呈现出相背离的趋势。随着伊斯兰恐怖主义逐渐取代传统威胁,成为世界主要大国的紧迫威胁,巴基斯坦国内不可控的激进伊斯兰主义泛滥和输出,很难避免中美等国对其日益增长的疑虑。考虑到巴基斯坦国内的极端伊斯兰主义几乎不可阻挡,以及这一意识形态对各个大国日益严重的威胁,巴基斯坦的外交处境未来恐难乐观。一战前的法国外交部长德尔卡塞,是欧洲历史上最杰出的外交家之一。他深刻的意识到,随着俄罗斯帝国赖以维系的意识形态斯拉夫民族主义日趋激进,终将激发另一个列强奥匈帝国境内大量存在的斯拉夫人之独立欲望,威胁到奥匈帝国的核心利益,由此引发德国、奥匈、俄罗斯三皇同盟的崩溃然而,无论恐怖主义的威胁有多么严重,巴基斯坦都不可能放弃他对伊斯兰至高原则的认同,因为这一原则关乎其国家形态的根本。就像19世纪末期的奥斯曼帝国,一旦它在土耳其青年党改革下削弱了伊斯兰的认同,就一定会引发阿拉伯人的民族起义和整个国家的崩解,而凯末尔一旦废除了哈里发体制,就将面临库尔德人无休止的独立运动;而满清之所以能够维系,恰恰在于古老的君主体制,一旦它为了现代化而放弃科举体制,就一定会面临整个国家的解体。正所谓防弊之术加剧了新的弊病,作为一个难以调和的政治悖论,在构建出足以扼杀激进伊斯兰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之前,巴基斯坦的前景都不可能乐观。
即将打开""小程序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陶太郎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陶太郎 最新头条文章
陶太郎 热门头条文章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_凤凰资讯
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 有时候摊子铺得太大了,对印度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文
原标题: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有时候摊子铺得太大了,对印度来说也是一种负担。文| 林民旺邱永峥前几天,中国、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三国外交部长在北京举行首次三方外长对话。在记者会上,三方表示将致力于加强彼此间关系,深化互利合作,推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互联互通,不加区别地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同时,中巴表示愿同阿方一道,本着互利共赢原则,积极探讨中巴经济走廊以适当方式向阿富汗延伸。而正是这点,触碰到了某些国家的痛点。比如印度某些媒体说,&中巴经济走廊计划延伸至阿富汗令印度感到不安,这会让中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亚并连接南亚&,&中国要进一步包围印度&。针对这种认为中国&过度扩张&的言论,外长王毅也进行了回应,中阿巴三方外长对话不寻求代替现存机制,不针对三国以外的任何一方。中方仍然主张的是&阿人主导、阿人所有&的和解进程1阿富汗《今日印度》网站称,中巴经济走廊延伸至阿富汗是&中巴舞剑,意在印度&。印度这么说,是有原因的。这些年来,印度对阿富汗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政策,两国关系有了显著提升。印度曾向阿富汗提供超20亿美元的战后重建援助;帮助阿富汗建设公路、电网和医疗等基础设施,比如从阿富汗赫拉特省的德拉拉姆市一直延伸到伊朗扎拉吉市的国际公路,耗资上亿美元的萨拉姆水电站以及造价7500万美元的阿富汗新议会大厦等等。但是,印度提供的援助并非&免费&。比如在军事方面,印度要求阿富汗国防军要接受印度军队的全面培训,要求军官去印度培训,或者让印军来阿富汗。同时,让阿军队&承担应尽的军事责任&,说白了,就是希望培养阿富汗可以当作未来&谋局&的&棋子&,用来牵制巴基斯坦之用。归根结底,印度希望借阿富汗、伊朗(尤其是查巴哈尔港)绕道巴基斯坦,将影响力深入到中亚地区。比如印度刚刚加入的上海合作组织,也是为了借助这个平台以提高自己在中亚的存在。为此,印度不惜耗费巨资在阿富汗修建战略公路,悄然渗透,苦心经营。当然,部分也源于巴基斯坦没有处理好同阿富汗的关系,2016年还曾几度在边境线上短兵相接,让阿富汗转而更加亲印。但是,有时候摊子铺得太大了,对印度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印度虽然自诩&南亚霸主&,但是在自身经济建设上尚且自顾不暇,遑论援助他人。比如在修建阿富汗&经济命脉&兴都库什战略公路时,除了效率低下,还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完成公路的建设。这时,阿富汗提出想要引入中国资金参与建设公路,印度坚决反对。如此,阿富汗转向中国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一方面,发展是主旋律,无论是阿富汗还是巴基斯坦,都对经济发展有共同的渴望,与此同时中国有经济实力,拿得出技术与资本;另一方面,中国与阿富汗一直关系亲密,况且中国主张的是&阿人主导、阿人所有&,不过度涉入内政,一定程度上也让阿富汗较为放心。这样一来,处心积虑在南亚&谋划&的印度,丧失了阿富汗这个钳制巴基斯坦的战略抓手,能不着急吗?图片来源:观察者网2深意也许大家对阿富汗的印象,只简单停留在&塔利班&或者美国在这里长达16年的战争上。但其实,&帝国的坟墓&,历史上英俄&大博弈&以及冷战时美苏在阿富汗的较量,似乎都告诉我们,这个地方,乱。那么为什么中国还要&介入&阿富汗问题呢?首先,这有助于中国打击&三股势力&、毒品输入等重大问题。28日,恐怖分子对阿富汗首都发动连环袭击,造成至少41死84伤,&伊斯兰国&随后宣布对袭击事件负责。面对恐怖分子回流,世界上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安全。而打击恐怖主义势力,中国需要阿巴两国的配合,加强反恐情报合作,一同将恐怖分子阻在境外。其次,最重要的是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尤其是作为旗舰项目的中巴经济走廊,毕竟阿富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地。在阿富汗,中国有巨大的资源投资,如埃娜克铜矿项目和阿姆河盆地油田项目,然而却一直因阿富汗内部安全问题而难以积极推进。而且,解决阿富汗问题,中国是最佳人选,也只有中国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可能性。在阿富汗问题上,中国的立场一直都较为超脱,奉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同阿富汗各派都保持着友好关系。中国的这一角色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替代的。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印度、巴基斯坦都是阿富汗问题的直接相关方,任何一方的得利,或者各方的关系变化,都可能引起区域其他国家的反制反应。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周边外交最大的变化是要&经略周边&、&塑造周边&。换言之,就是对周边的未来环境,中国要有自己的未来规划,思考的不是如何适应当下的环境变化,而是积极去塑造未来5-10年内的发展趋势。因此,中方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中介&,利用自己同各方的&人脉&,搭建各方和谈的平台,提供对话的便利。无论是巴基斯坦还是阿富汗,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就是发展经济,这是巴阿抛弃纷争,和平相处的基础。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好可以大大改善两地的经济水平。对于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事情,中国何乐而不为呢?外交部长王毅、阿富汗外长拉巴尼(左)、巴基斯坦外长阿西夫(右)3印度很焦虑实际上,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反对,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一带一路&的焦虑。毕竟,将南亚和印度洋当成自家&后花园&的印度,不希望别人轻易&染指&自己的地盘。不妨来看看印度官方的表态。今年5月,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互联互通倡议必须建立在公认的国际准则、良治、法治、开放、透明及平等的基础,暗指&一带一路&存在以上这些问题;并且公开反对中巴经济走廊,称没有国家能接受一个忽视其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关切的项目。印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谢刚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旨在构造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Sino-centric global order)。而现在随着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攫取印度的发展空间。例如本次,印度就担心该项目通过克什米尔地区,而印度认为这个地区属于自己。印媒报道称,印度一直强烈反对中巴经济走廊通过克什米尔地区,但是中国却一直想邀请其他国家合作。对此,王毅外长进行了回应,&中巴经济走廊是经济合作项目,不应将其政治化。走廊与地区现有的争端,包括领土争议没有关系,也不应有关系&。对于印度的&胡搅蛮缠&,中国却一直在释放善意。&中巴经济走廊的目的不是针对第三方,同时希望能惠及第三方,惠及整个地区,成为地区一体化的重要动力。&中国官方也多次公开解释,中巴经济走廊是民生项目,中国无意介入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中国对克什米尔的政策没有变化,可以考虑中巴经济走廊向印度延伸,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印度的北南经济走廊连接起来,印度的&季风工程&和&香料之路&可以与&一带一路&对接等等。不过,中方的表态,似乎并未让印度接受。印度也一直扮演着抵制中国&一带一路&的先锋。比如近期,印美日共同抵制了将&一带一路&写入到联合国的决议中。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莫迪6月份对华盛顿的访问,寻求到美国支持其对&一带一路&的立场,也才有了美国国务卿蒂勒森称&一带一路&是&掠夺性经济&。4尴尬印度的抵制立场,也多少让它在地区多边组织中显得尴尬。举个例子来看。今年,在索契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十六次会议的《联合声明》中,有一个条款是这么说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等六个国家重申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值得注意的是,在联合声明中,八个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国中唯有印度被剔除。现在,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及诸多国际机构,都已经或直接或间接地寻求加入经济走廊建设。2016年9月,伊朗总统鲁哈尼更是直接向谢里夫提出了加入走廊的要求(一星期前,岛叔恰好在伊斯兰堡参加了中巴伊三方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二轨会议)。随着阿富汗的加入,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趋势如此,印度,你到底该如何面对呢?拓展阅读印度吞并了几百个&小国&,
却因一个&硬骨头&今天仍打得你死我活...当地时间12月23日和24日,纷争不断的克什米尔烽烟再起,印度、巴基斯坦在这里连日猛烈交火并造成人员伤亡。24日晚,印度《教徒报》呼吁印巴两国和解,称&是时候该破冰了&。然而数十年的积怨,&破冰&又谈何容易?三个月前,印度政府发布了一份有关印巴克什米尔边界地区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7年里,克什米尔地区共有41000人由于战争死去&&平均每天都有4条生命在战火中消逝。南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火药桶&,冲突的核心正是克什米尔地区。而克什米尔问题的根源,远比数十年更加久远,它其实是南亚漫长历史进程和印巴分治时众多&烂摊子&所遗留的难解命题。文| 徐聪瞭望智库特约历史观察员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1世界首富的海得拉巴被印度抢走啦!米尔&奥斯曼&阿里汗,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但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君可是世界上响当当的人物:日,他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阿里汗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因为他是当时的&世界首富&。阿里汗手握大把的黄金、珠宝,据说,他拥有的所有珠宝连起来可以绕伦敦的皮卡迪利广场一周;他用旧报纸裹着当镇纸用的钻石,比英王王冠上那颗还重!&&不过,要是以为这些金银珠宝就是阿里汗的全部家底,那就太天真了&&这位富翁还拥有一个面积广袤的&国家&。横亘于南亚次大陆中南部的这块土地,名为海得拉巴,领土面积达21.3万平方公里,比英格兰和苏格兰加起来还要大,也比如今克什米尔的印巴实控区加起来更大;它的位置十分重要,把海得拉巴叠加到今天的印度地图上就能发现,它实实在在地长在印度的&心窝&里;海得拉巴又具有一个特点:以君主阿里汗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是穆斯林,但领土上绝大多数居民却是印度教徒。若是没有它,今天的印度将是一块&空心&的版图刚刚取得独立的印度坐不住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印度堂而皇之地&要求&海得拉巴&并入&印度。作为穆斯林的阿里汗自然不肯接受,他想保持独立,甚至加入巴基斯坦。屡次&劝说&不成,印度终于露出了獠牙。日,印度军队直接入侵海得拉巴。阿里汗的巨大财富无法逆转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海得拉巴军队抵抗5天后,被迫投降。海得拉巴由此被印度吞并,至此,当代印度的版图才算基本形成。2印度:卧榻之侧岂容&&巴基斯坦:闭嘴!我的卧榻之侧怎么总能听见你的呼噜声?!海得拉巴和大名鼎鼎的克什米尔都被称为&土邦&。印度、巴基斯坦和各土邦,原本都处在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英国人离开时,同意印巴以&分治&形式独立,各&土邦&可以自行选择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或者选择独立。因此,到印巴各自独立时,南亚次大陆上,还存在着近六百个土邦,其中550多个在印度境内。但是,英国人给出的方案毕竟只是理论上的原则,现实的地缘因素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处在印巴两大国境内星罗棋布的土邦,纷纷识相地&主动&并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两个南亚面积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和克什米尔,是少数几个&拒不从命&的&硬茬子&。克什米尔的统治者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但其治下3/4的人口是穆斯林。印度疯狂吞并境内土邦的行动,巴基斯坦不会视而不见:你的卧榻之侧不容人酣睡,难道我的就可以吗!克什米尔对于巴基斯坦,相比海得拉巴对于印度,要棘手很多。急于将克什米尔收入囊中的巴基斯坦,吓坏了土邦君主辛格,他选择主动投入印度,换取其武力支持。印度很乐意&插一杠子&。印巴双方谁也不轻易相让,旷日持久的冲突由此爆发。当代南亚最大的争端就存在于这个&最后的大土邦&,这也正是印巴分治方案中不明不白的土邦处置规则导致恶果的一个缩影。土邦的问题,却并非此时才出现的,它的历史还要上溯到更远的时代&&3&海得拉巴、克什米尔们&从哪里来?喜马拉雅一山之隔,隔出了两个世界。山这边的中国,从秦统一六国以来,&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历史上虽屡经战乱分裂,但最终都必然走向统一,这一传统已延续了两千多年。而山另一边的南亚次大陆,从古至今基本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从未实现过真正的统一,也从未有过一个统治整个国家的中央王朝,即便是空前强盛的阿育王时期也是如此。来自中亚和西南亚的征服者一次次来到印度平原,建立起众多五花八门的封建土邦。到了欧洲殖民者入侵前的莫卧儿帝国时期,这种特点更加凸显。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是突厥化的伊斯兰教蒙古人在南亚次大陆上新建的国家,是帖木儿蒙古帝国的&续集&(&莫卧儿&其实就是&蒙古&的音译)。同时,它又是伊斯兰教文化与印度教文化的交汇点。注:莫卧儿帝国从1526年开始至1858年结束,统治时间长达331年。1857年,莫卧儿帝国末代君主巴哈杜尔参加反英大起义,失败后被英国殖民当局放逐到缅甸仰光,印度最后的王朝&&莫卧儿王朝灭亡。莫卧儿帝国给南亚种下了土邦问题的种子。自建立之初,莫卧儿帝国便是邦联性质的国家,大肆分封功臣贵族,地方总督、王公享有极大的自治权利。立国之初,帝国皇帝尚能靠个人权威、严酷法令约束地方;后来的君主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王公贵族或部落首领巧取豪夺,逐步把原本以服军役为条件、分封所得、不能世袭的领地转变为世袭封建领地。在第六位皇帝奥朗则布(在位)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顶点,版图最广时包括今天阿富汗一部、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和印度大部。然而,这看似鼎盛的大帝国,却是外强中干&&战争大大消耗了帝国实力,长久在南部征战,导致奥朗则布对北部的控制力减弱,大贵族纷纷拥兵自立。奥朗则布推行宗教迫害政策,下令对非伊斯兰教徒征收重税,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分裂。到奥朗则布去世时,留下的已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18世纪以后,帝国日益衰微,各省总督、地方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封建主乘机纷纷拥兵自立,遍布印度各地、大小不等的土邦王国,正是在这时形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评论的那样:&大莫卧儿的无上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摧毁,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塔人摧毁,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摧毁;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都征服了。这是一个不仅存在着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对立,而且存在着部落与部落、种姓与种姓的对立的国家,这是一个建立在所有成员之间普遍的互相排斥和与生俱来的排他思想所造成的均势上面的社会。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社会,难道不是注定要做征服者的战利品吗?&4维多利亚王冠下的&两个印度&1857年,莫卧儿王朝灭亡,印度正式进入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国人在他们统治的南亚版图上建立起了英属&印度帝国&,将原本仅是概念的&印度&具象化为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满目疮痍:&国境&之内,居然还分布着近600个大小不等、分裂割据的土邦国。所有土邦加起来面积达500万平方英里,占英国统治南亚总面积的45.3%,人口达8600万,占当时区域总人口的1/3。许多土邦王公热情欢迎英国人到来,在战场上为英国人冲锋陷阵,以承认英国君主为前提,保留他们的王位。各土邦王公和大英帝国签订条约,确认上述原则,接受英国国王兼印度皇帝的君主地位,同意副王(总督)控制其外交和国防大权。作为交换条件,英国保证各王公享有内部事务自治的权利,像海得拉巴这样实力雄厚的大土邦还拥有自己的货币、造币厂、铁路和邮政局。注:1858年印度帝国成立后,英国驻印总督(Governor-General)加上了&副王&(Viceroy)的头衔。这一与众不同的头衔,凸显印度对于大英帝国的重要性和特殊性。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所以,英国统治之下的南亚,事实上有&两个印度&:一个是先后以加尔各答()和德里()为首都,并以此为中心由各省组成的印度,称为&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或称&印度帝国&),由英国直接统治;另一个是由565个土邦王公封建领地组成的印度,称为&印度土邦&(Princely State),由各邦王公施政,英国殖民者在幕后操控。直至1888年,一位高级英国驻印官员还说:&现在没有,过去也从未有过一个印度。印度甚至从未有过一个欧洲人心目中的国家,即在国土、政治、社会和宗教方面拥有统一的国家。以为印度能成为国家,就像指望将来欧洲各国被一个单一的国家所取代一样异想天开。&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虽然都以英国国王为最高元首,却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实体。国中之国,可能不算稀奇,但是一&国&之内,存在着如此众多、不相连接的&国家&,实在不能不说是种奇特的现象。土邦王公拥有不同的封号,如马哈拉贾、罗阇、摩诃罗阇、纳瓦布和尼查姆等。注:称为马哈拉贾(Maharaja)或罗阇(Raja)的,一般是印度教或锡克教的封建主;称为纳瓦布(Nawab)的,原是莫卧儿帝国派驻较大省份的总督;称为尼扎姆(Nizam)的,原是中央政府封派的省级官员(后来成为掌握省的实权的最高长官)。纳瓦布和尼扎姆均为伊斯兰教徒。海得拉巴的尼扎姆和克什米尔的摩诃罗阇,统治的领土和人口与欧洲最大的国家不相上下。位于阿曼海之滨的卡提阿瓦岛的王公,居住在破旧不堪的马厩内,管辖的地盘仅仅略大于一个县。四百多个土邦的面积不超过三十平方公里。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其中有15个可以认为是主要的土邦。最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尔、迈索尔、特拉凡哥尔、巴罗达、瓜略尔、印多尔、柯钦、斋浦尔、佐德浦尔、比加尼尔、波保尔与巴的亚拉。跟着就是许多中等土邦,最后是几百个很小的地区,有些在地图上并不比针尖大。这些小土邦的大多数是在加提雅瓦尔、西部印度与旁遮普&。王公中有些人拥有无数的财宝,也有些人家产微薄、收入低于孟买集市商人。一项有趣的统计材料表明,每个王公平均拥有十一个封号,五点八个女人,十二点六个孩子,九点二只大象,二点八辆私人专用火车车厢,三点四辆罗尔斯&罗伊斯牌汽车以及二十二点九只被打死的老虎。5从600个到个位数,土邦都哪去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连续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消耗的英帝国,再遭南亚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终于不堪重负,心有不甘地决定放弃印度这颗&大英帝国女王冠冕上的明珠&。英属&印度帝国&旗帜得到英国殖民统治者承认的王公有一大堆,当英国人离开时,一系列麻烦接踵而至。他们对印度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竭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党派之间挑拨离间。其中,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争端尤为激烈,最终双方争执不下,&两国&分治的形势呼之欲出。1947年2月,蒙巴顿伯爵出任最后一任印度副王(总督)。5月13日,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出台。主要内容除了确定&印巴分治&的方案以外,还特别对土邦的问题做出了规划&&&各土邦国的前途由其自行决定&:王公土邦562个,占印度面积2/5,人口8.1千万,享有独立地位,可以自由决定参加印度或巴基斯坦。如果某土邦不愿加入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可以继续保持同英国的旧有关系。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蒙巴顿方案&给各土邦以自行决定加入哪一个国家或保持独立的权力,英国殖民者力图同各大土邦保持旧有关系,各土邦面临着命运的历史抉择。以王公院议长、波帕尔土邦纳瓦布为首的部分王公仍在做最后挣扎。他到处游说,试图说服更多王公拒绝参加立宪议会,并且率先声明:一旦英国撤离印度,英国对土邦的最高主权终止,波帕尔土邦成为独立国。步其后尘,特拉凡哥尔、海得拉巴、印多尔、克什米尔等土邦也先后声明他们是独立国。日、12日,特拉凡哥尔和海得拉巴两邦分别宣布独立,立刻受到英国政府的热烈支持。但是,尼赫鲁坚决反对印度境内土邦独立,认为不可想象印度被割裂成为几十个分别独立的个体,否则不仅会发生无穷无尽的冲突,而且一切有计划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进步都不可能。尼赫鲁声称&印度境内独立的土邦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危险,不允许土邦与任何外国或任何独立政府在防务方面有任何联系&,&我们将不承认在印度有任何形式独立的土邦&。印度国大党于日发表声明,拒绝了土邦王公们关于使土邦成为独立国的要求。根据国大党领袖巴特尔的建议,印度临时政府于日成立了以他为首的土邦部,全权处理土邦问题。通过临时政府的耐心说服,施加强大压力,绝大多数土邦感到大势已去,不得不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印度境内大部分土邦与印度临时政府签署了《加入协定》:各土邦只需将外交、国防和交通权利交给印度政府,其余权利仍由土邦政府管理,印度政府不干预;土邦王公享受充分的礼仪,保留&王号&,迎来送往保持&王威&;私有财产得到保护,同时印度政府提供年金。通过这一办法,地理位置在印度领域内的土邦基本都加入了印度联邦。海得拉巴、朱纳加德及克什米尔等仅剩的几块&硬骨头&,则通过战争来解决,而其中处在特殊地理位置的克什米尔,其问题甚至没能有效解决,一直延续至今。注:朱纳加德土邦与海德巴拉类似,君主是穆斯林,大部分人口却是印度教徒,由于朱纳加德离巴基斯坦较近,朱纳加德君主发表声明并签署协议宣布加入巴基斯坦。但是印度政府拒绝承认朱纳加德君主加入巴基斯坦的协议,主张全民公投决定朱纳加德土邦未来。在尼赫鲁的授意下,印度军队强行入侵朱纳加德,随后举行全民投票,宣布朱纳加德并入印度。6土邦已成历史尘埃,克什米尔战火依旧日,初获独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兵戎相见(值得玩味的是,当时的交战双方,他们原则上的最高司令都是英国人)。最后,由联合国出面调解,双方才于日停火。战争结束后,克什米尔土邦的独立地位荡然无存,印巴双方在1948年形成的停火线成为实际分割线,巴基斯坦占据克什米尔2/5的土地,印度占据3/5。1949年,南亚版图上最后三个土邦特里普拉、曼尼普尔和巴纳拉斯加入印度联邦。此后,印度政府先后通过归并、改组以及对土邦王公实行赎买政策,最后消灭了这些土邦。1971年,印度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土邦君主的年金和称号,王公的资产也都被充公。这样,土邦王公时代在印度彻底结束了。然而,土邦在历史上形成的问题,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这片土地。现今,印度境内各邦仍有着不同的语言、宗教甚至法律,东北部地区的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等地,长期有着强烈的分离主义倾向,大规模骚乱时常爆发。印度的国家结构仍然是松散的,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仍是无力的。而在克什米尔,两国至今仍在前线紧张对峙,时而爆发规模不等的冲突和流血。已化作历史飞灰的土邦,似乎仍然笼罩着南亚大地。(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29511
播放数:289671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斯兰教打不过印度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