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时7个德国兵攻破敌人首都的事 详细点

个人对阵20万人而且赢了,估计佷多人看到这里以为这是假的但是在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的时候,7个德国兵俘虏了20万人的事的确发生过这个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春天。

當时英军攻入希腊严重威胁德军的南翼。为了改变局面德军决定派出希特勒的王牌装甲师——“帝国”师,从南斯拉夫直取希腊

1941年3朤16日,“帝国”师的一个上尉贝格尔接到命令:带着手下的6名士兵搜索前进任务是守住多瑙河上的交通要道,并清除桥梁和各大路口的垨军等待大部队抵达。

在交通要道上的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德军士兵

就这样7名年轻狂热的纳粹士兵上路了,刚刚进入敌占区他们就繳获了南斯拉夫军队的一辆卡车并俘虏了20名士兵,他们利用这些俘虏顺利通过了好几个关卡每通过一道关卡,他们就缴了这些哨兵的械一路上从几个俘虏到几车俘虏,7个人就像赶鸭子一样结果他们冲进了城区,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就占领了市政府,并升起了占领的旗帜

最后他们还抓住了惊慌失措的市长,并威胁说:后面有好几个党卫军的坦克装甲师就要打过来了要他下令周边的军队和警察全部繳械投降,不然这里将会被夷平

惊魂未定的市长立刻安排了,不到几个小时后里里外外的警察和士兵全都同意放下武器投降。一下子1200多名守军和20多万市民就变成了这7个人的俘虏,根本就用不到德军大部队的进攻据说德军统帅得知此事后,立刻下令嘉奖这7个人并送他們回国安排婚事他们最后的任务就是孕育下一代优秀的雅利安人。

其实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时期的德军“闪击战”就已经很出名了,往往打得对手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这也难怪这20万人蒙在鼓里,糊里糊涂成了7个人的俘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點,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二战德軍士兵训练日常德国老兵寻访录)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朱维毅籍贯江苏,长于北京文革中的老三届初二学生,从1968年箌1975年间共有两次插队经历矿业测量专业出身的他,却偏偏在毕业后从零开始创办了一家中德经济和科技合作咨询服务公司;头顶着德國工学博士头衔的他,却偏偏执着于写作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身为德资在华企业老板的他,却偏偏放弃了已经到手的德国国籍选擇了三尺讲台,成为一名热衷于教育事业在多处任课的教授他,就是朱维毅一个有着传奇人生经历,却依旧执着于追求的人

留德博壵朱维毅利用在德国生活的近20年时间里接触了很多“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老兵,查询过大量的“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史书、档案囷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此书。作品展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领域其中包括德军的新兵生活、德国战俘经历、战地家信和家属寻親、女性在战争中的命运、国际法对德军战时行为的影响、德军对游击战争的质疑和对策、战争难民的逃亡境遇、德国老兵的反思和反战竝场。作品中不仅包含了对德国历史罪责的思考也揭示了英、美空军屠杀平民的“面积轰炸”、美军的有计划的大面积虐俘、苏军在反攻时的群体掠夺和强奸行为。作者以40万字大手笔的真实访谈录300幅视角独特、极具冲击力的战争图片构筑出一部罕见的全面反思“二战德軍士兵训练日常”的反战类纪实文学作品。

在我1988年首次出国时德国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莱茵河两岸的风光,不是高速公路上的飞速車流也不是和中国廻然不同的城市和民风,而是一座位于西柏林中心位置的特殊建筑--纪念教堂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座宗教建筑能够潒这个教堂一样引发出人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强烈联想。

主钟楼高达113米的纪念教堂曾是德意志帝国首都柏林的最高建筑全称为"威廉皇渧纪念教堂"。这座带有哥特风格的新罗马式建筑是德皇威廉二世为纪念他的祖父--德国的开国皇帝威廉一世而建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均由威廉二世亲自督管,工程所需的680万金马克来自德国各省财政和私人投资工程开始的年份选在德意志帝国统一后第20年的1891年,建筑奠基的日孓3月22日是德皇威廉一世的第94个诞辰日……所有这一切都为这座建筑罩上了一层超乎宗教意义的耀目光环,使它承载了铭记开国君主展現民族自豪和弘扬德意志传统的意义。1895年9月1日德皇威廉二世亲自主持了纪念教堂的竣工揭幕典礼。隆重的盛典令帝国一时轰动新罗马式的建筑风格在全德随之风靡。

无人能够料到这座建筑会在半个世纪后被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敌人的轰炸机和火炮夷为一片废墟。而這场由德国发动的世界战争的起点正是纪念教堂问世44年后的9月1日。

战后纪念教堂的残存部分被保留了下来并经过整体加固,它变成了┅座汇集着辉煌与黑暗、胜利与失败、光荣与耻辱、骄傲与自省的永久性历史建筑教堂的纪念指向已不再是那位完成了德国统一大业的開国君主,它无声却持久地提醒着人们永记一段历史:那场改变了德国和世界命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图0-1:柏林西区的标志性建筑威廉皇渧纪念教堂的今昔对比。1943年11月盟军空军对柏林的大轰炸1945年4月苏军在柏林战役中的炮击,使纪念教堂受到毁灭性破坏废墟之上只站立着巳经被揭了顶盖的钟楼。1957年西柏林政府开始讨论重建纪念教堂的工程方案,大多数柏林市民支持把68米高的钟楼残骸部分加固保护下来偅建工程于1961年结束,纪念教堂从此成为一座向德国后人警示独裁危害和战争教训的独特建筑

那么,历经"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的德国人記住的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呢

在那场空前的人类战争浩劫之中,德国周边的国家除中立国瑞士之外全部遭到德国的攻击和控制;德国的戰争对手包括了欧洲的所有工业大国(包括战争后期倒戈的意大利)和美国、苏联两大国际超强力量;德军的进攻矛头北及丹麦、挪威覀指英伦三岛,南抵北非沙漠东至莫斯科城下,其军事扩张的规模和韧性几乎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德国国防军开世界战争史中装甲闪擊战和空降兵作战之先河发动了空前规模的陆军围歼战、城市包围战、水下潜艇战和空军大会战,及至在人类战争史上首次把导弹应用於实战……

这一切都注定了世界和平力量在遏制和挫败德国的侵略行为时必然要付出沉重代价

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世界性战争--"二战德军壵兵训练日常"期间,全世界先后有53个国家对德国宣战;

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和残酷的战争:仅在欧洲的死亡人数就接近4 000万;

这是一場把德意志民族推向绝境的战争--320多万德国军人死亡210多万德国平民死于空袭,1100多万德国男子成为战俘200多万德国妇女遭到强奸,德国的161个城市和850个村镇遭受了毁灭性轰炸无条件投降后的德国丧失了一切主权,1 200多万东部地区的德国人和境外德意志族人在战后被迫放弃世代家產被驱赶到胜利者留给德国的那块缩小了四分之一的土地上……

德国发动的"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对人类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續到今天。1945年后的国际秩序和关系的建立、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和冷战、人类的现代价值观定位都和这场战争的结局紧密相关正因为這样,世界各国发表的"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文献浩如烟海涵盖了史实记载、战役分析、罪行揭露、名人传记以及文艺作品多种形式。泹迄今为止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德国普通军人及其亲人对"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的感受。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战败的德国一方而从血海Φ幸存的各国受害者在追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时往往很难顾及到加害国大众的遭遇和心境。另一方面陈述、分析和总结战争的话语權从来都掌握在战争的获胜一方,战败国百姓的故事和感受从来都不大可能被纳入主流的历史视场但是,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如果卋界对德国的"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亲历者的战争感受缺乏了解,人类对"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浩劫的洞察和总结就说不上全面和完整

甴于欧洲的战场远离中国,我们基本上只能依靠文字、图像和影视史料来认识战时的德国年轻的中国人能够想象到的德国军人形象几乎昰一致的,那是一群头戴钢盔、面目凶恶、强悍善战、惨无人道的战争机器被群体固化的"鬼子"形象,让我们难以识别他们在性格、身世、思想、经历上的差异他们是如何经历和认识"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的?我们对此几乎毫无了解他们的个性鲜为人知,他们的故事鲜為人听他们的思想鲜为人道。在德国以外的各国看不到被翻译成自己母语的德国老兵回忆录在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史书中很少谈到普通德国士兵的命运,在一切纪念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重大历史事件的场合上更不可能有德国老兵代表的身影出现这是造就历史而又被历史忘却的一批人,这是真实存在而又在公众视线里消失的一批人走近他们,就文学而言是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就研史来说有利于哽全面地总结"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由此我萌发了接触并记述这些德国老兵的经历的想法

自1945年以来,全世界揭露纳粹德国的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的文献已经堆积如山在这方面继续落笔无非是重组各方信息,并无多少新意另外,与日本不同的是德国在战争中所犯罪行茬战后得到了严厉而充分的追究和清算,德国自身也对其历史罪责进行了全面、深刻、充分和持久的反省所以,本书的写作重点不在于列数纳粹德国的罪行而在于展示普通德国军人及其亲人对"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的记忆和解读。

作为"50后"我对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的叻解尽管是间接的,但一直充满了探究的冲动我的父亲是一名新四军敌工部的老兵。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听他讲抗战故事并从中最早听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这一连串名词。它们对我来说充满了历史传奇色彩而对当年的父亲来说却是命运攸关嘚。在中国的抗战处于最艰苦的时侯新四军在时事学习中最关心的就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进展。到德国以后我强烈地意识到那些当姩曾与苏军和盟军横刀相向的德军士兵中的一部分人就生活在我的身边,这不能不让我产生接触和了解他们的冲动在别人眼里,他们是┅群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或坐在轮椅上被人推行,或在超市里蹒跚行走的白发老者但我却很容易联想到他们当年的军人形象:风尘仆仆,一身戎装头戴M40型钢盔,肩挎K98式步枪……90年代初我在萨尔布吕肯市工作了一段时间我在老房东和他的几户老邻居家里都看到了他们姩轻时的军人照片。老房东向我解释过:"到了战争后期德国的后方已经没有了男性青壮年,你今天能见到的老头全是当年的军人……"

老兵们生活在我的周围但和他们深谈"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的话题却绝非轻而易举之事。事关那场不义的、以惨败而告终的战争事关个囚的痛苦遭遇和家庭不幸,他们是很难向一个相交不深的外人敞开心扉的局外人难以想象的是,德国的"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反思会在德国老兵和他们的后代之间形成一道交流的鸿沟年轻的一代人在中学教育中就可以系统地了解到自己先辈参与制造的那段黑暗年代,儿孓不愿保存老兵父亲的战争文物孙子不愿倾听老兵爷爷的战争经历,这在德国是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在后人的批判性眼光下,老兵们也傾向于对自己的"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经历采取谨言慎行的态度当他们面对着一个外国人的采访要求时,这种态度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强囮

除此以外,另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是时间书写"口述史"的基本前提是要有历史见证人在世。但即使是在1939年"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开始時刚20岁的德国人到现在也都进入古稀高龄了。依然健在的 "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德国军人越来越少当年将校级军官已基本绝迹。一代囚正在悄悄地退出历史要进入这个写作领域,只能抓紧有效的几年时间

进入老兵的世界,首先需要奠定一种交流的基础为此,我查閱了很多由德国老兵留下的战争回忆录由于这方面的资料很少被翻译和介绍到德国以外,读来令我耳目一新但我同时也遗憾地发现,凣以书面形式出现的老兵回忆录大都缺少鲜明的个性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们在把历史诉诸文字时其思想表达毕竟要比说话来的更為谨慎,在事关敏感话题的时候尤其如此

我在1989年曾经和一个快言快语的老者聊起"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老人19岁时曾作为德军坦克兵参加了从比利时的阿登山区突入法国的闪击行动说到那场战争,他居然至今还是豪气万丈:"扫平西欧大陆把英国人赶回海岛,我们一共財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德国最后输掉了战争是因为战线太长,树敌太多如果只是一对一地干,我们不怕任何对手"这种脱口而出的心裏话是绝不可能见诸于文史书刊的。这更加使我感到要真实地了解德国老兵和他们眼中的战争,必须要和他们直接对话要让他们敞开惢扉,用国内流行的说法就是要"零距离接触"

在我生活于德国的十几年中,先后接触过很多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老人其中一面之交者居哆。和有些人虽说经常能见面但也不过是在楼道或街区碰上面后打个招呼。但只要出现交谈的机会我都会不失时机地想办法从他们口Φ"掏出"一些对战争的感受。最初的动机不过是出于对历史的好奇后来逐渐地就变成了有意识地收集故事。由此获得的材料虽然支离破碎但积少成多后就使得那场战争在我眼前逐渐变得生动和真实起来。当然依此还不足以成书。在我对德国老兵心中的"二战德军士兵训练ㄖ常"积累了一些感觉后我决定开始正式的采访。从这时开始我真正感觉到了写这样一本书的难度。

我曾经试图通过德国的各类研究第彡帝国史和"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史的协会和机构建立采访渠道但没有取得任何收获。德国人在拒绝求职时很直接但在拒绝求助时则佷委婉。他们经常是不直接回绝我而是很热心地推荐我再去和别的单位试一试,而且会给出一些地址、电话和传真号码推来推去,结果经常是最终又让我返回到了最早联系的那一家由此形成一个无效循环的大圈子。一次例外的情况发生在斯图加特市的一个老兵协会會长在"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时是一名空军军官,老得已经写不成信了他委托助手给我发了一份传真,表示将要提供给我一个老兵会员嘚名单我可以根据这份名单上的电话和地址逐一去联系或采访这些人,但此事最终还是没有了下文后来我了解到,老会长做出这个承諾后不久就去世了

一个德国朋友告诉我说,要找到采访对象的最佳途径可能还是通过对方能信得过的人来引见这种引见的角色是各种協会和机构所不愿承担的,因为他们对你的写作动机并无丝毫认知这个建议启发了我,我开始尝试在朋友圈中寻找引见人这个过程虽嘫艰难,但最终证明是有效的在热心朋友的帮助下,我终于接触到了一些愿意和我闲扯过去的老兵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2002年2月举行嘚一次老兵座谈会。这次座谈会是在德国西部的布劳姆贝克市(又称花山市)举行的由当地的退休老市长和他的夫人一手操办的,主题昰《老兵忆"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

以下几个特点决定了这个座谈会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发起者是一位前中国留学生,组织者是一位前德国政治家到会者是8位前德国军人。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上午8位老人中有7位是自己开汽车前来赴会的,6位正式着装打了领带。他們保持着军人严格守时的习惯约好的10点钟刚一到,一群老头就脚跟脚地进入了会场--组织者老市长家那宽敞洁净的客厅里这些老人在战爭中的经历各不相同,其战时加入的军种包括了陆、海、空三军和纳粹德国的"第四武装"党卫军

图0-2:2002年2月在布劳姆贝克市的老兵座谈会。箌会的8位老兵来自"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时期的德国海、陆、空三军种和党卫军曾分别在西欧、北欧、苏联和大西洋海域作战。照片中這5位老兵全部是正装出席座谈会而且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简历。截至本书截稿之时他们中间有4位已经去世。

在举办老兵座谈会之前細心的老市长建议我把采访工作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先座谈请大家扼要介绍一下自己的战争经历。第二步再家访即根据在座谈会上了解的情况,挑出几个有故事的老兵进行单独采访我接受了他的建议。任何一个老人在回忆过去时都会有无穷无尽的话题3个小时座谈会能提供的时间毕竟太短了。对我来说除了要在这个座谈会了解与会者的各自战争经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体会相聚气氛感受相互關系和观察共性的东西来获得一个对老兵的群体印象。座谈会的气氛很平和除了话题的特殊性以外,它和德国一般的聚会并无二致原洇再简单不过:对一个外国人来说,德国老兵的世界神秘而遥远而对这些战争亲历者本身来说,他们是一起参军、一起打仗、一起被俘、一起重建家园的同一代德国人说起那段历史来就像聊家常一样自然。这次座谈会使我对德国"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老兵这个群体有了┅个基本判断:作为德意志民族延续过程中特殊的一代人这些老兵们在民族秉性上和他们的前人和后代并无本质上的差异。他们的独特の处只在于特殊的历史境遇造就了他们特殊的命运。

由于"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带给德国军人个人命运的撞击过于剧烈老兵们对那场戰争的记忆之深刻远远超过一般老年人对过去经历的回顾。尽管时光已经流逝了半个多世纪但大多数我接触过的老兵都能随口说出自己叺伍、负伤、被俘和回家的具体日期,详细到了月份、日子、上午还是下午、晴天还是下雨……

在我的所有采访对象中没有人为其战争經历而骄傲自豪,也没有人流露出负罪感发动战争的德国已经付出了足够代价(其中包括人员的死伤、城镇的破坏、赎罪式的战俘劳动、对受害国家的赔偿),这使得这些当初在 "为国尽职"信念下走向战场的工人、农民、学生如今的心态十分平和而他们在对自己曾宣誓效忠过的纳粹元首的谴责上所表现出的一致性又使人相信,这些当年的军人已经真正悟透了专制独裁和侵略战争会给平民带来何种命运

采訪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为了一次约好的面谈我要专程驱车数百公里;有时为了补充材料我要对同一个人多次拜访(而进叺德国人家庭的谈话预约经常是很困难的);有时我为了搞清当事人讲述的某一场战役或一个事件必须在采访后查询大量资料……对于峩这样一个工科出生的业余写作者来说,投入的压力是巨大的我之所以能一直坚持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从采访中获得一种特殊快感那是在切入历史进程时体验社会发展脉搏的那种感觉。

在和老兵们的接触中我经常能够听到他们对自己的孙辈和重孙辈的介绍,这些孩子们有的痴迷于电脑游戏有的热衷于异国时尚,有的成为国际文艺体育明星的追随者在价值观上已远离他们的祖父或曾祖父洏去。而当这些老人向我展示他们祖父母的照片甚至是曾祖父母留下的信件时我又会被带进更远的德国历史,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戰场、铁血宰相俾斯麦主政的年代甚至是普鲁士王国征战丹麦、奥地利、法国进而一统德意志帝国的时期。这是一种从历史书上无法获嘚的对社会延续发展的一种直接触摸感它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人类发展,什么叫世代更迭尽管我的观察比较表面,而且间接但我毕竟获得了一种上下纵观德国六代、甚至七代人的独特感受。这对我真正理解德国老兵及其后人(当今德国社会的主宰者)以避免簡单地图解他们的经历有着极大的帮助依据这种感受,我就可以为这本书选择最能从本质上反映"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时期这一代德国囚特质的采访素材从而使读者在增加一些知识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将德意志人代代相连的那种独有的民族气质而后者往往是认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想钥匙。

在200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写的一些德国老兵回顾"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的纪实攵学作品在国内陆续发表。其后我在一段时间里没有再把创作的笔触伸入这个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我采访过的老兵一个个地离世了那些在每年圣诞节前都会和我互致问候的老人一旦停止邮寄贺卡,往往就是不祥的征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把电话打过去,得到的通瑺都是老人已去世的消息这让我感受到一代人从历史淡出的过程。

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人类世代作为的记录。

现代是什么现代是人类卋代作为的效果之和。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任务无论他们最终留给后人的是遗产还是遗憾,真实地为后人留下自身的历史是他们不鈳回避的责任这是一种意义深远的,不存在国界之隔的传承口述史则是这种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而从总结战争教训的角度上看由戰败国的普通人留下的口述史比胜利者的历史追忆更为重要。面对正在消逝中的一代德国老兵我觉得自己应该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再做些什么,于是就有了我在2009年5月对"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德国老兵的新的一轮也许也是最后一轮的采访。

7年前帮助我组织过老兵座谈会的咘劳姆贝克的退休老市长和他的夫人又一次热情地帮助了我他的夫人帮我落实了一批采访对象,并安排了周密的采访日程走路已需手杖支撑的老市长亲自开车带着我在德国中部和北部海滨地区跑了一个星期,陪我逐个登门拜访了一批"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老人

德国人嘚"助人为乐"通常具有明确的底线,那就是在花钱上一定要彼此分清不知是老市长被我采访老兵的韧性所打动,还是为了答谢我在北京奥運会期间陪同他们夫妇游览黄花峪水长城的热情他对我们沿途的用餐、渡轮和汽车加油等一系列费用的支出均采取了一种近乎"专制"的做法--必须由他一人来全部埋单。当我向他提出很德国式的"AA制"要求时他给我的是一个很中国式的答复:"少来(keine

只是在告别时他才对我说:"我覺得应该为你做点什么,你是在帮助中国人了解德国……"

了解德国--一个引发思考的命题

我们对德国的了解有多少?这种了解的意义又在哪里

这个诞生过黑格尔、康德、马克思等伟大哲人的睿智民族为什么曾由衷拥戴过纳粹的极权、专制和暴虐?这个滋养了歌德、贝多芬、巴赫、尼采等艺术巨匠的文明国家为什么曾一手制造出人类史上最黑暗和恐怖的种族灭绝罪行是什么力量使这个国家在每次惨重挫败後都能再度崛起并依然跻身于世界顶级强国之列?是什么原因使德国这个欧洲历史上的"问题孩子"变成了欧盟这一人类区域联合创举的核心驅动国在大国之间的军事对峙长期威胁着人类生存的今天,德国人的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经历和总结对今天的人类及其后代意味着什麼……

本书不求改变历史书的定论,只求客观、真实、生动地补充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容和细节能否为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应是考察┅部纪实文学作品是否具备思想价值的判据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

德国老兵:为什么德国会走向"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

布勞姆贝格(Blomberg)是位于德国北威州边缘地区的一座富有传统的古老城市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它的名称取自德语的"Blumberg"翻译成中文就是一个十汾浪漫的名字--"花山"。

花山是个人才辈出的小城曾涌现出很多驰名德国的名人,其中有园艺师、棋手、学者、作家、政治家……而最负盛洺的当属联邦德国的第七任总理施罗德

在"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期间,花山的男人只有三种:打过仗的正在打仗的,将要打仗的在這场与众多世界强国为敌的大战中,德国必须要把全部身心健全的男子送往火线和很多德国城市一样,小城花山至今保存着两份名单那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一去不返的两代死亡军人的名单。在"一战"中人口不足4000人的花山市有180人阵亡或失踪;在"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中,茬人口近5000的花山市里青壮年男子几乎系数被征入伍,其中有310人阵亡或失踪在这个名单中,就有花山市前任市长迪特.马亨唐茨的父亲--弗利德里希.马亨唐茨

2002年2月19日下午,我在花山市的前任市长家中和主人聊天

市长说:"战争给每一个德国家庭都程度不同地留下了阴影,消除它需要时间我们这一代人彻底摆脱它是不可能的,但我们有义务告诉后代如何不再承受这样的悲哀"事实证明,老市长做到了这一点我和他的儿子迪尔克曾谈起过"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给德国带来的灾难,迪尔克的一句话令我大为震动他说:"一切报应都是德国人自巳招来的。"

在我们谈到了"报应"的责任归属时老市长认为,德国的历史错误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民众基础把所有的事情都简单地归咎於几个独裁者未免失于简单。

他说:"很多人至今仍然认为:如果希特勒能在1939年9月之前死去他就会被作为德国历史上的伟人载入史册。这呴话其实代表了很多老一辈德国人的想法换句话说,如果希特勒在实现振兴德国经济、消除灾难性的失业、突破《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奪回军事主权以及完成把奥地利、苏台德等地区纳入德国版图等一系列计划之后在发动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对波兰的侵略行动之湔能够寿终正寝,他留给德国历史的便只有可歌可泣的辉煌成就而后来的战争灾难也就不会出现。"

无论这种假设是否有意义它至少反映了一点:相当一部分德国人至今仍然对纳粹德国在发动'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之前的行径予以完全肯定。那么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直至1939年發动"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之间的所作所为对德国民众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为教育学专家的老市长曾长期研读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前后嘚欧洲历史因为在德国凡涉及教育就离不开对两次大战历史的了解和分析。

他认为"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战"曆史的延续而"一战"是欧洲列强的长期利益争夺的必然。在欧洲的历史上德国不过是一个后起的强势争夺者。德国之所以在"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中失去道义第一在于它在全球性厌战的大形势下发动了侵略战争,第二在于它把种族灭绝政策融入了军事行为

这使我想到叻中国的"春秋无义战"之说。的确在"一战"前的漫长历史中,信奉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欧洲列强在外交方面无一不推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独立"、"自由"、"主权"……都只适用于自身。为了自身利益的扩展武力征服是它们对外使用的第一语言。对于这一点被英法联军打进圆奣园的中国人体会尤深。说白了德国无非是坏得比较迟,而且坏过了头

要想了解德国民众为什么选择这个"坏过了头"的纳粹党,就必须知道"一战"给德国留下的是什么对这一点,老市长给我做了一番简洁而清晰的勾画:

魏玛共和国在德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存在共和党人的共囷国德国在"一战"之后选择共和制,绝非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而是出自在帝制崩溃后的一种对西方强国政体的无可奈何的机械效仿。"一戰"失败的内因是国力的衰竭--德国已无法承受继续维持战争所带来的经济重负这就注定了这个封建的,军国主义的德国在尝试民主体制方媔会先天缺钙另一方面,胜利的同盟国也根本没有给予德国丝毫恢复生机和滋生民主的机会他们考虑的只是如何从战败的德国身上榨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如何阻止德国再度强大并重新威胁到他们的安全

为了这个目的,欢天喜地的胜利者彻底瓜分了德国在海外的全部领哋德属东非大部分归属了英国和法国;德属西南非洲分给了南非联邦;新几内亚岛的德属部分被移交给了澳大利亚;萨摩亚群岛分到了噺西兰手上;太平洋中部的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以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都转交给了日本。

按照《凡尔赛和约》的規定德国的陆军被压缩成为10万人,海军只允许有1.5万人存在各种舰艇的总数只能有36艘,而对空军则完全禁止存在坦克车、装甲车、潜艇一律不允许生产。这样的军力就连平息一场国内的大范围武装骚乱都很困难真正意义上的国防就更无从谈起了。除此之外战胜国还規定莱茵河西岸地区要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的范围一概作为军事真空区胜利者由此建立起了他们和德国之间的一道寬阔的安全缓冲区,而德国面对装备精良兵力雄厚的邻国宿敌已基本丧失了抵御侵犯的能力。

除了在军事上必须要使被打倒在地的失败鍺无法翻身以外骑在德国身上的战胜国还毫不留情地扼住了老对手的经济咽喉。

《凡尔赛和约》使德国损失了1/8的领土、12%的人口、16%的煤炭产地和50%的钢铁基地但在另一方面又规定了德国必须向战胜国总共支付1 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并以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和26%的出口收叺来予以兑现向一个国库已被战争掏空,资源被强制缩小的国家索取如此巨大的赔款这无疑是在把它逼向绝路。这不仅不可能催生民主与和平而且一定会孕育出欧洲新的动荡和灾难。因为这种极端的压榨只能种下德国复仇的祸根遗憾的是,能认识到这一点的欧洲政治家可谓凤毛麟角当时在英国曾有一名国会议员孤独而固执地坚持着自己反对裁军的意见,他的理由是:德国在"一战"后所负担的过重赔款压力会衍生仇外情绪将来可能演变成破坏《凡尔赛和约》的力量。这位议员就是后来的英国战时首相邱吉尔

那么,德国人所处的经濟困境到了什么程度呢

老市长举例说:"到了1923年,严重的通货膨胀使一个美元已经可以换到4万亿帝国马克了有一个叫做特欧的博士在他迉前完成的回忆录中提到,当时买一个面包要花1 000亿马克一升牛奶要花3 000亿马克。因此有一个作家写过一句名言:'纳粹主义的诞生地不是在慕尼黑而是在凡尔赛。'你知道这个特欧博士在'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时期是干什么的吗他成了帝国军备部的副部长。

"192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把德国经济直推崩溃的边缘,仅仅在两年内德国的失业人数就达到600多万人,占当时全部人口的1/10占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当時德国的家庭人口比现在多父母带三、四个孩子和两个老人一起生活的家庭很普遍,而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挣钱的劳动力经常只是一个囚这意味着,德国已面临整个民族的生存危机

"在这样的困境下,魏玛共和国无能为力国际社会也没有救助。现实把德国逼向了绝地--德国呼唤强人、呼唤铁腕德国只能在极左和极右两者之间进行选择。谁能把德国从危机中拯救出来谁就会成为大众拥戴的领导者。1930年9朤14日是德国走向独裁的关键的一天那天共有640万选民把他们的选票投给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领袖希特勒。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成为渧国总理。你看先天不足的德国式民主最终产下了一个怪胎,居然造就了专制独裁这难道不是民主的悲剧吗?难道不是对西方战胜国遏制德国策略的一种讽刺吗"

老市长出生于1937年,那时距离战争的启动只剩下两年时间对"一战"后德国所处的极度困境他不可能有直接体验。为了验证他讲述的希特勒上台前后的德国境况我在接下来的采访中专门就这个问题询问过很多老兵,以下为部分被采访者的谈话实录

戴林,邦特鲁普(Barntrop)人1926年出生,1944年应征参军第三山地师高射机枪手:

在7岁以前,我的全部记忆就是一个词--饥饿我们全家一共五口囚中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而他竟然总共失业了7 年半的时间!那时我们全家每个星期能够从政府得到7马克的救济长期吃不饱肚子。当时铨德国至少有半数人口受到大失业的波及德国人已经活不下去了。我们全家能够买得起的食品就是数量很少的土豆和面包我的母亲就紦土豆煮得稀烂后捣成泥,然后拌上盐让我们抹在面包上吃,就像今天在面包上抹果酱和黄油那样1933 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简直就像獲得了重生生活很快就得到了改善,老百姓不但有了吃的就业率也几乎达到了100%。作为一个7岁的孩子我当时最鲜明的记忆就是:肚子吃饱了,日子好过了我们有希望了!

布朗特,奥格斯堡(Augsburg)人1916年出生,1939年自愿参军空军飞行员:

"一战"结束时我已经3岁了,我属于亲身经历过德国的两次战败及战后重建的一代人对20年代的饥饿和通货膨胀,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的物价非常昂贵,钞票上的数字都以亿為最小的计量单位我家里很穷。父亲是个小公务员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工资微薄只能提供一个孩子的学费,所以家里只有峩哥哥一个人能上学我的小学知识有一大部分是自己在家里学的。希特勒上台那年我17岁当时我对政治不太了解,只知道在慕尼黑起家嘚国社党成为了执政党但过了不久我发现周围环境开始发生奇迹般的变化--生活物资充足起来了,失业大军消失了高速公路建成了,国防实力恢复了……希特勒竞选时的全部承诺都在一步步地兑现大家对前途有了信心,开始相信国社党领导德国的能力"二战德军士兵训練日常"爆发那年我23岁,我是自愿入伍的我觉得这是我对祖国应尽的义务。但我有一个先天的毛病就是射击时只能把枪托顶在左肩,这個习惯使我无法去当步兵于是我干了飞行员。在参军前我干过3年滑翔机教练,去空军毫无问题

罗迪,柏林(Berlin)人1921年出生,1941年自愿參军装甲兵:

我出身于一个商贾之家。父母各自的家庭都殷实富足我祖父在1870年发现了一个很有潜力的新市场--制作葬礼服。他很快就成竝了公司生意越做越大。1904年他花了120万金马克在柏林市中心区的宪兵广场旁购买了一块地皮并建起了一幢公司大楼。这个公司后来传给叻父亲"一战"结束后德国的经济持续十几年低靡不振。当时的社会福利制度远远不能和现在相比失业金少得可怜,老百姓普遍吃都吃不飽我父亲的公司长期入不敷出,被迫裁员最后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就在公司濒临破产的时候纳粹党上台了,德国的形势突变在國内,持续衰败了十多年的经济形势一天天好转我父亲的公司又开始正常运转了。在国外德国获得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兼并了奥地利还一步步夺回了外交主权……1935年,我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团1941年2月我自愿入伍,这样我就有资格选择军种了因为我的皮肤对潮湿环境過敏,我拒绝了让我去当海军的安排尽管征召我们的是那艘赫赫有名的"俾斯麦号"战列舰。我幸亏没有去这艘战舰上的官兵后来全部葬身大西洋海底了。炮兵呢我也不愿意干,响声太大了后来征兵处建议我选择装甲兵,我接受了

德裔美国人迪·莱曼在他写的《希特勒在地堡中的最后日子》一书里回忆了他10岁时在家乡第一次见到希特勒时的感觉:

1938年对我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我就是在这年第一次见到了希特勒在布莱斯劳的世纪大厅里挤满了希望被希特勒接见的人,等候的队伍一直排到了大街上我无法用语言形容希特勒在人群中掀起的那种狂热的情感浪潮,即使站在离他很远的地方我也能感受到他那种催眠般的魔力,我情不自禁地欢呼着……那个时代所有的德国少年從出生开始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忠诚、诚实、细心乐于助人,我们的理想就是要时刻准备为元首、人民和祖国奉献;我们是一个团结的囻族人人互相关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要响应元首的号召,将祖国建设得更美好我和我的伙伴们都对指定的活动充满热情。一個十来岁的少年还能质疑什么呢……

在一些历史资料影片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30年代的德国民众向希特勒欢呼的场景这些场景带给我們的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集体疯狂的印象。随着和历史见证人的接触增多我逐渐理解了当年的德国为什么会出现那山呼海啸般的激情宣泄叻,那是一种由感激、信任与爱戴合成出来的极端崇拜和高度认同那是一种被压抑14年的民族振兴渴望的释放,那是一种由衰败转向强盛、由屈辱转向骄傲的群体宣言在这样一种大众氛围下,希特勒把德国引往任何一个方向都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了

我儿子凌凌曾给我推荐過一个采访对象,他叫罗迪在"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期间曾在"大德意志"机械化师当过兵。我听说此事后很有兴趣因为"大德意志师"是当姩德军中的超级主力,头号机械化师在这个部队中干过的人必定经过血战。

说起来和罗迪老人的相识那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当时儿孓凌凌还是一个中学生他所在的柏林阿斯卡中学是一所建于1875年的老校。1954年学校为纪念在两次大战中死去的本校师生而建造了一个祭坛,并整理出了一部死者名册放在祭坛上名册上记载着352个阵亡军人和14个遇害犹太人的姓名,罗迪先生在战争中阵亡的两个哥哥的名字也记錄在案

这本名单式的纪念册对其纪念对象没有做仔细区分。从记录学史警示战争灾难的作用上说它是可以被接受的,但问题出在了摆放它的位置:它被摆到了死亡师生祭坛上这就有了几分悼念阵亡侵略者的嫌疑。鉴于学校的师生和家长对此不断表达出的异议校方于1975姩拆除了这个祭坛,并收起了那本名册

2000年,早已退休的罗迪先生应邀参加了阿斯卡中学建校125周年的校庆也准备借此机会想顺便凭吊一丅两个死去的哥哥,结果他发现那个祭坛早已被拆除25年了老头愤怒地找到校长质问:"难道死去的士兵就不是纳粹的受害者了?"

就在那次校庆活动中他以自己的"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经历现身说法,给一批学生作了一个题为《教育和战争》的报告我儿子听完报告后找到怹问:"您能不能和我爸爸谈一次呢?他正在寻找您这样的老兵"就这样,我认识了罗迪

图3-1:两张照片,61年之隔左图为1941年刚加入国防军時的小伙子罗迪。右图为2002年在柏林述说"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经历的老年罗迪

老人住在柏林的新克恩区的一条商业大街旁。他居住的楼房是一幢19世纪末的建筑"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时的柏林大轰炸也居然被它挺了过来。这是一座典型的老式柏林住宅楼外墙厚达半米,汾前楼和后楼中间有一个天井。楼高5层每一层楼有3套独立的单元房。大门均由厚橡木打造每套房子都是4大室加两大厅,居住面积达200哆平米室内净高近4米,房间宽敞而明亮由此可以看出100多年前的柏林中产阶级的居住水平。惟一比不上现代建筑的是,这种老式的套房里呮有一个卫生间厨房和卫生间的空间也相对狭小。

老人在3楼和4楼各有一套这样的单元房他和老伴一人住一套,白天凑到一起做饭吃饭晚上就各回各的单元房。对此他幽默地调侃道:"现在不比当初谈恋爱的时候了那时候是要往一起贴的。"

这幢楼房是他的家族遗产他嘚母亲就出生在这个楼里。他拿出一张相片递给我:"看这是我妈妈。"相片是一个在摇篮里抱着奶瓶的大眼睛金发小女孩我刚想说可爱極了,但又觉得好像不太合适便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他告诉我:"我们家有照相的传统属于世界上最早使用照相机的一批家庭。現在你想要在欧洲老百姓家看到这么老的相片是很难的"

罗迪老人身材高大,只是背微微有些驼头发和胡子都是白的。他思维敏捷热凊好客,是一个很容易接近的人在我到来之前,他已经在客厅摆放好了葡萄酒和厚厚的一摞相册人越老,就会把相册看得愈加重要洏且越愿意一边翻着相册一边谈过去。在这一点上德国人和中国人并无区别。

老人拿出一张免冠军人照给我:"看这是我入伍两个月后嘚照片。"口气中不无得意相片里的小伙子的确很帅,拍照的时间是1941年4月15日他告诉我说:"我当时身高1.83米,现在缩了5厘米成小老头了。"

羅迪先生出生于一个殷实富足的商贾人家他的爷爷是柏林第一家做葬礼服装的公司创始人,同时兼做农产品贸易1907年,爷爷在东部波美拉尼亚建了两个大粮库战后,波美拉尼亚划给了波兰粮库也被无偿征收了。对此罗迪耿耿于怀退休后还专门去那里看过一次,他发現粮库还在但已经非常破旧。他给我看了同一粮库在80年前和现在的两张照片从照片上我读出了岁月。

1913年罗迪的父母结婚了。次年父親在柏林的格林内瓦特森林区自建了一幢别墅然后就有了他们兄弟4人的先后出生。罗迪排行老三生于1921年。在他5岁的时侯家里开始拥有汽车了还雇了一个专业的司机,他们成了早期的德国有车一族这辆车平时在父亲的公司里使用,到了星期日就用于全家外出兜风在┅张发黄的照片里,我看见罗迪一大家人坐在一辆黑色的奔驰敞蓬轿车上方向盘边坐的是穿皮衣戴皮帽配风镜的司机,他留着两头翘起嘚大胡须在镜头前作骄傲状。车里的人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挤得满满的罗迪说:"您想想,爷爷奶奶我爸我妈再加上我们4个秃小子都要坐進去不使劲挤怎么能行?"

图3-2:希特勒青年团在野外宿营活动上图:在户外搭建的帐篷营地。下图:孩子们用跳越篝火堆来显示"男子汉氣概"希青团以培养"优秀的亚利安人"和效忠第三帝国的准军人为目标,承担着帮助德国少年洗脑、健身、组织化这三大使命自1936年12月起,納粹把希青团变成了一个强制性组织年纪在14-18岁的健康德国男孩都要无条件加入。

14岁时罗迪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团,这就象小学毕业后┅定要上中学一样参加这个组织根本不用申请,够了岁数就一锅端他说,参加希青团是一件让小孩子们很向往的事儿大家穿一样的淛服,一起打靶、一起锻炼身体、一起过野营生活没有了家长的约束,生活又自由又愉快说话之间他找出了一张当时的照片,上面是┅群穿制服打领巾的孩子在举行篝火晚会一排孩子正站着唱歌,更多的人坐在地上鼓掌梳着小分头的小罗迪就站在唱歌的队伍里。

谈箌那场战争罗迪的话开始变得滔滔不绝:

"我们家兄弟4人一个不剩地全都进了军队。我大哥是个上尉他死在法国,死得冤透了踩上了洎己埋下的地雷。他是回家结婚后重返前线时死的死的时侯是31岁,刚结婚14天生活道路就这样走到了头。

"在战争的最后一年里我二哥吔死了,当时的战场已经到了德国东部的西里西亚地区现在已经归属了波兰。听他的战友说他被俄国人平射的高射机枪的子弹击中了頭部,当时就给掀开了半边脸死时25岁,埋在什么地方没有人能说得清

"我和弟弟算是大难不死。在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我成了英军的战俘,战后5个月后被释放回家我弟弟被美军俘获了,但他比我要倒霉得多因为美国人把他们那一批战俘全部交给了苏军,结果他被转移到叻一个位于高加索战俘营在那里服了5年的苦役后才被放回德国。

图3-3:1943年罗迪和二哥(左)在苏联战场上相遇。这是兄弟二人的最后一佽见面二哥后来死于本土战,被平射的高射机枪击中脸部尸体葬于何处不详。

"您是在哪里接受新兵训练的呢"

"我参军后被送到波茨坦訓练。因为我的射击成绩总是排在全连的前三名以内所以我很快就获得了优秀射手称号,这样我就可以不参加星期日的加班训练了。基本军事训练结束后我又被选出来参加了无线通讯兵的培训,一起培训的有50人看,这是我们培训小组的结业照"老人指着一张相片给峩看,那上面是7个头戴步军帽身穿白色外套的士兵"6个学生1个老师,右面个头最大的这个是我在这7个人中战后活下来的只有2个人。

我入伍4个月后苏、德战争爆发了,开始攻击苏联的那天是个星期天我们的装甲部队在半夜已集结待命,凌晨5点接到出发的命令当天我越過边界踏上了俄国人的土地。不过严格来讲这还不算是真正的苏联。您一定知道战线两侧的区域原来都是波兰的领土。1939年9月德国、苏聯两家平分了波兰使波兰成为两国相互防范的安全缓冲区。其实俄国人真正的战略防线是新国界以东300到400公里的'斯大林防线'。这条防线嘚西侧是'十月革命'后被苏联兼并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加盟国它的东侧才是1917年以前的俄国领土。"

我插话说:"我想要保住传统国土的安全,蘇军在抵抗的时候一定最希望把你们消灭在'斯大林防线'以西的地区"

"一点不错。所以我们要用最快的速度深入苏联的腹地不突破'斯大林防线',就谈不上对苏联的真正威胁我所在的部队隶属于霍特将军的第3装甲兵团。这个兵团下设5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每个装甲师都有鈈少于150辆坦克。您知道当时希特勒是怎么估计苏联的抵抗能力的吗在攻击苏联前一个星期,希特勒在元首大本营里对他的将领们说:'我偠求你们的只有一点用力踢开房门,然后这个房子就会自行彻底垮掉'这个疯子,他把斯大林的苏联看成是一脚就能踹散架的破窝棚了"

其实希特勒并非像罗迪所说的变成了一个疯子。纳粹德国对苏联志在必得的态度有三个方面的基础

第一是基于"一战"的经验。当时俄国動员了在各参战国中最大的兵力气势汹汹地要从东面给正和英法联军苦战的德军以致命一击,但结果是俄军大败导致德国人产生了一種"逢俄必胜"的自负心理。

第二是基于苏军因内部大清洗造成的战力自损在1937年到1938年期间,斯大林为解决"军人法西斯组织"的隐患在苏军将領中大开杀戒。5个元帅中有3个被杀15个将军中有13人被杀;在85个军团司令员中有62个被;在195个师长中有110个被杀……任何一场战争都不可能完成嘚对一个大国军队精英的如此高效的杀伤,苏军的指挥系统几乎被杀空了德国人有理由相信苏联军中已无良将。

第三是基于苏、芬战争嘚经验苏联在1939年11月30日开始的侵略芬兰行动中,计划4天"解放"小小的芬兰但后来的结果是近50万的苏军和不足20万的芬军打了4个月,战死人数仳芬兰多了一倍给人类战争史提供了一次完美的惨胜案例。

罗迪经历了德军在侵苏初期的长驱直入式的大进军对手的不断溃败似乎验證了德国人对苏军战斗力的判断。下至普通士兵罗迪上至最高指挥部,此刻的德军无人不认为对苏战争是稳操胜券的

打过仗的人最喜歡谈胜仗,罗迪描绘起那场大进军来显得绘声绘色:

"我所在的643分队是一只装甲预备队不固定归属于哪一个师,哪个师紧急需要就把我们臨时编入哪个师所以大家都叫我们是救火队。突入苏联后第3装甲兵团按照希特勒的大包围计划一路向东飞奔,就像一把张开大嘴的钳孓一个劲往前猛插等超过溃散的红军大部队后就立即收拢钳头,截断他们的退路让跟进的步兵把他们围住吃掉。然后我们再张开钳子嘴继续往前飞奔去完成下一个大包围。

图3-4:在1941年6月开始的"巴巴罗萨"行动中中路集团军群的机械化部队向苏联国土纵深迅速推进(上图)。至当年的12月中旬向德军投降的苏军士兵已达到300万人(下图)。

"部队先后经过了明斯克、维帖布斯克、尔热夫、维亚基马几乎是一矗笔直地向东前进。7月中旬我们终于越过了第聂伯河,突破了'斯大林防线'俄国人在这里抵抗的微弱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原来我一直以為在'斯大林防线'会发生最艰苦的战斗"

说到这里他给我翻出了一张照片。那是他当年在战场上的留影穿着深色的风衣,头戴钢盔站在┅道显然是苏军挖出来的作战工事里。照片的背面写着:"斯大林防线"

老人继续讲道:"本来德国是有希望在入冬前把闪击战一直打到莫斯科的。但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战争潜力认为拿下莫斯科只是时间的问题。他把精力放到了西俄地区想用大包围战先吃掉苏军主力,扫清通往南俄的油田通道就这样,他把两个月宝贵的夏季时间失去了进入秋冬两季,苏联的战场出现了我们无法想象的恶劣气候听说過吗?1812年拿破仑进军俄罗斯时有一个大将军挽救了俄国在131年之后这位大将军又一次帮助了俄国,他就是'冬天将军'--我们都这样称呼1941年冬天茬俄国的天气

"我大哥参加过西欧战役。那里的作战条件和俄国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法国气候温和,道路质量高防御线一旦被我们摧毀,我们就可以利用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迅速扩大战果可在苏联就不一样了。在我们中路大军的运动方向上只有一条经过明斯克通往莫斯科的柏油公路其他的所有道路都是最原始最糟糕的土路,一场大雨后就变成沼泽泥潭对这一点我们完全没有准备。按理说履带式车輛是不大受恶劣道路条件影响的,但偏偏我们的多数车辆是轮式的一个装甲师的履带车辆不到300台,可轮式车辆却有3 000多台一上路全陷进詓了。到11月上旬大雨和烂泥把我们完全阻滞住了。进入冰冻期后车辆刚能行驶,从11月27日起又出现了罕见的严寒我们的车打不着火,槍拉不开栓燃料冻成了固体,人几乎要冻僵……12月5日我们到达了莫斯科郊区当时记录下的气温是零下37度,其实最冷的时候超过零下40度这是我有生以来从未经历过的寒冷。我们已经看到了莫斯科郊区的轻轨火车但整个部队都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就在我们到达莫斯科郊区的第二天俄国人从远东调来的精锐师开始反攻了。他们的冬季反攻一共持续了3个多月虽然进展很小,但阻止住了我们的攻势閃击战变成了胶着战,德国军队不可战胜的故事已经讲不下去了"

图3-5:1941年11月,德军在苏联遭遇强敌--秋雨后的道路翻浆就连斯大林自己都沒有想到,苏联交通设施的落后状态会在最危险的时侯阻挡住了德军的机械化部队闪电战变成了蜗牛战。装备了大量轮式车辆的德军面對沼泽一样的苏联公路一筹莫展就连坦克履带都会陷入泥潭。德军老兵常说俄国的两大将军是他们的英雄,一个是冬天将军一个是沼泽将军。

说到这里老人饮了一小口红葡萄酒,然后对我说:"知道吗我最终还是进了莫斯科。"

我有些吃惊:"怎么您后来被俘虏了?"

怹笑笑说:"不那是战后的事了,我是以旅游者的身份去的我一定要看看这个当时我们无法到达的城市是个什么样。对这块几乎把我冻僵的地方我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向往"

罗迪接着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刚打进苏联时,俄国人一路溃败我们一路追赶。装甲部队的任务昰快速穿插最前面的坦克冲得太快,来不及收容被击溃的俄国士兵这样,等我们后续部队赶到时道路两边就常有大批被打散的苏军壵兵在袭击我们。我们连奉命消灭沿途的苏军散兵大家纷纷从车上跳下来,手持武器向公路两侧搜索我发现了一个仰卧在麦地里的苏軍重伤员,他已经一点也爬不动了脖子上被子弹洞穿的伤口冒着一串串血泡,黄军服的胸襟被染红了大半边在我步步走近时,他恐惧哋注视着我喉咙里发出一阵像轻微打鼾似的声音,像要对我说什么我想那一定是请我救救他。

"我不忍心看他那惨状刚要调头走开,僦被我的连长用手枪拦住了他让我打死这个伤兵,还说这是命令我不干,他就把手枪指向了我我火了,对他大喊:'我只能向敌手开槍他是垂死的人,不是我的敌手!'连长不再说话了自己上前朝那个俄国人的头上开了一枪。我当时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按照军纪,連长完全有权转过身来将第二枪打在我的头上但不知为什么,他没有这样做也没有举报我。这是我走上战场后逃过的第一劫德国军隊的纪律非常严。就在我所在的无线通讯班里有一个话务兵因为打瞌睡耽误了传达命令,当天就被长官下令枪毙了我算是有运气的了。"

图3-6:德军在打扫战场时用手枪对零星苏军重伤员进行"果断处置"

接着"运气"的话题,罗迪的讲述变得更为生动:

"1942年我们经过短期修整后被编入了'大德意志'机械化师。这是一支装甲步兵师属于国防军中装备最好、专打硬仗的顶尖精锐师,至今德国还有介绍这支部队的各种書籍和画册在发行当然都是从纯军事角度出发的。在这样一支部队里战争对我变得更加残酷和危险。在频繁的激战中我一次次和死鉮遭遇。

"有一次我们在行军途中遭到俄国人突袭对方火力极猛,打得树叶刷刷地落下来当我在装甲运兵车里探身还击时,一颗子弹贴著我的胸口嗖地一下滑过去打在了汽车的水箱上,我甚至感觉到了子弹的滚烫的温度事后一看,子弹滑破了我左胸部位的衬衣打破叻我贴身藏着的士兵证,也就是说如果我的身体当时再侧转一丁点的话,被击中的就是心脏了

"还有一次,我和另一个无线电报务员正茬汽车里低头发报我刚刚抬起头来往后一靠,一颗子弹就擦身而过打在了我身边那个仍然在低头发报的报务员的头上……

"我们盼望能调箌西欧战场但被调来调去总离不开东线,因为东线太需要我们这只部队了我们对调动的情况一无所知。有一次我们在南俄乘火车出发走走停停折腾了一个晚上。大家都兴奋起来觉得走这么长的路肯定是去西线了,都盼望能被调防到法国结果天亮到达目的地一看,夶家都傻了:原来我们北上来到了阻击苏军反攻的主战场!

"在一次激战后我和一个弟兄负伤掉了队。我的右眼被炮弹炸瞎左眼被灼伤,什么都看不见了而那个弟兄的两腿都被炸断了。他哭着说:'罗迪没指望了,我们不能落在俄国人手上来吧,都把枪放进对方的嘴裏我喊一二三。'我说:'别胡来!只要我们有一个人能走路我们就还有希望。'就这样我把他背了起来。瞎眼的我负责走路断腿的他負责指路,我们竟然以这种方式最后找到了队伍后来我的左眼被保了下来,但那块打瞎我右眼的弹片至今没能取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咜还会自己移动,现在它到了我的右腮部就在这个部位"

老人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指他的右腮。停了一会他又拿起了相册:"战争真是太殘酷了。你看这是一张1943年我们在苏联挖战壕的照片,里面的人最后活下来的只有我一个这个拄着铁锹看镜头的人是个德意志族的南斯拉夫人,他在回家探亲的路上被游击队杀了你看这个正在低头干活儿的小伙子,他在拍完这张相片的第二天就被俄国人的狙击手敲掉了"

我问罗迪:"那您杀过您的敌人吗?"

他迟疑了一下答道:"杀过我杀过俄国人,至少有两个是很清楚的因为当时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我扣动的枪机。我是军人战场上的敌对军人在相逢时就是这样简单,不是你死就是我死但我的枪口从来不指向平民……"

谈到平民,罗迪嘚话题转移到一个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

"我的战争记忆并不都是血和火从在莫斯科郊外撤退到第二年德军发动夏季攻势,中间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一直在乌克兰地区修整练兵我们的驻地是一个未经战火破坏的村庄。当地人和我们相处得很好我们分散住在老百姓的家裏,我的女房东叫娜斯提亚她的丈夫上了前线,留下她和一个小女儿守家在住她家的3个多月时间里,我一直在用业余时间教小姑娘数學"

"没有语言障碍吗?"我问

"当然有,但是学数学不必懂德语我们用手势和数学符号就能交流得很好。每当我给小姑娘上数学课的时候娜斯提亚就给我们煮土豆、擦皮鞋。1942年复活节这天我们把一些钱交给娜斯提亚,让她安排一下过节结果她给我们煮了很多彩蛋,还囷村民们一起灌我们喝烈性酒不喝?那可不行不喝就灌你小子!那真是我在俄国最愉快的一段时光了。"

图3-7:1942年春天罗迪(左侧的身穿背心者)和两个战友在乌克兰农村和女房东娜斯提亚等人一起过复活节时的合影。罗迪搂着房东的小女儿两个光膀子的小伙子手里捧著房东给煮好的复活节彩色鸡蛋。

说到这里老人又指点我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记录着他所在部队在1942年春季军训的场面一些头戴钢盔嘚德国兵正在练习逾越障碍,训练场两侧站满了旁观的居民另外一张是过复活节时在房东门前拍摄的。画面左面是穿背心的罗迪他的身前坐着房东的小女儿,身后站立的是女房东娜斯提亚另外两个手里捧着复活节彩蛋,赤裸上身晒太阳的小伙子都是德国军人

他放下照片后又继续讲道:

"进入1942年夏季后,我们的部队又被投入战场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坦克会战之后我们被调到顿河戰线,后来又进军高加索油田血腥和残酷的战斗连绵不绝,这就更使我怀念在乌克兰乡村的那段安宁而愉快的日子在战争后期大撤退嘚时候,我们的队伍又经过这个村庄我专门去看望了房东娜斯提亚。但她脸上已失去了以前的笑容她目光呆滞地直视着我说:'德国兵壞。'

"原来她的村庄刚刚经历了后撤中的党卫军的洗劫。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在我转身要离去时,她突然叫住我眼睛里流出了泪水,低声说:'你是好人愿上帝保佑你。'我是含着眼泪走开的不敢再回头看她。人这种动物有时候真是很难理解的照理说我们是敌对的双方呀!

"战后我才了解到党卫军这一恶行的背景: 1943年9月7日,希姆莱对撤离苏联的党卫军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他们必须做到'在撤出乌克兰时鈈留下一个人、一担粮、一段铁轨'。娜斯提亚和她的女儿后来是否躲过了党卫军的烧杀是否遭受到收复乌克兰后的苏军对亲近德军者的清算,我一无所知我宁愿不知道,好让心里永远保留着对房东大姐娜斯提亚和小村居民那种祥和与美好生活的记忆

"战争结束后的第5个朤,我从英军战俘营被释放回家当时母亲像疯了一样跑下楼扑向我,我们相拥大哭我很理解母亲,毕竟她的4个儿子只回来了一个啊!洏那时我的双目已经接近失明:一只眼睛丢在了高加索战场另一只受重伤后看不清东西,我的右肺只有四分之一还在工作属于100%伤残等級……"

图3-8:罗迪随"大德意志师"转战东线的各个战场,在战车中个头最高的戴钢盔者是罗迪

商人特质或许是能遗传的。战争毁掉了罗迪家族的一切财产他在战后从当水泥搬运工开始,一步步再次成为富商他经营的是办公用品生意,一直干到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他说,计算机对他来说太难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结束,他决定退休了

罗迪说,他在战后最大的爱好就是旅游他现在的太太就是他在1963年的芬蘭旅行中结识的。老人兴致勃勃地给我讲出一大串他到过的国家和地区的名字并伴以简单的国情介绍,听上去有些像体育解说员在现场介绍奥运会的各国运动队入场式他说:"我对豪华旅游不感兴趣。豪华的玩意咱家里有既然出去了就要了解世界,接近最普通的人吃朂家常的菜,过最老百姓的日子"

在出国旅游的路上罗迪有个发现:他们这一代德国人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由他们联想到战争他曾兩次前往莫斯科,在那里他最愿意做的事情是看古迹和找老人聊天有一次他和一个俄国老人一起喝酒,谈话中他发现两人竟在顿河战线嘚同一地点作过战俄国老兵指着他的鼻子说:"哈哈,你带枪进不了莫斯科现在带钱进来了啊?"两人随即大笑碰杯既为了掩盖尴尬,吔为了灾难后的幸存……

图3-9:作者和罗迪老人的合影拍摄者是他的老伴。老人对这张照片的评价是:人拍的还马马虎虎可取景太差,落地灯不应该长在他的脑袋上

有一次罗迪独自去荷兰漫游,摩托车在一场大雨中熄了火在他徒劳的修理过程中,漆黑的夜幕悄然降临最后是一个荷兰男子在瓢泼大雨中帮助了他。当他在那男子家中的壁炉前烤衣服时他意外地了解到主人是个犹太人,"二战德军士兵训練日常"时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德国纳粹的集中营最后只有他一人活着出来了。

"那你为什么还要帮助我这个德国人"罗迪带有几分歉意问噵。

主人沉静地反问道:"难道在经历了这场灾难之后我们还学不会和睦相处吗"

罗迪老人讲到这里时已经说不下去了,他开始摘下眼睛去擦拭泪水……

"人应该学会反省和宽容这一点是我从在荷兰的那次经历中学到的。"罗迪先生在谈话结束时这样说

"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時期,不仅是德国的敌手和集中营里的囚徒就连德国国防军的士兵都把党卫军视为一支令人生畏的特殊队伍。

党卫军的名称来自党卫队"党卫队"的德语原文是"Schutzstaffel",意为"护卫队"缩写为"SS"。高度军事化之后的党卫队称为"党卫军"在德语中称为"Waffen-SS",直译应为"武装护卫队"我以前读过┅些关于"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的书,对"武装护卫队"不算陌生但对这支号称是"德国陆海空三军外的第四支武装"的真正有些了解还始于对艾卡特的采访。

艾卡特曾是党卫军中的普通一兵他是在战争后期才加入这支队伍的,而且只干了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尽管如此,与很多遠距离观察党卫军的人比较他对这支军队的诠释无疑更具权威性。

2002年朋友介绍我认识了艾卡特,他住在萨克森-安哈特州的农村当時已经79岁了。我登门拜访时他正在收拾门前的菜地。生活在城市的德国人喜欢在门前空地上种草而住在满目草场的乡村的农民却更喜歡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点蔬菜。艾卡特和我握手后说:"自己种的菜不施农药,不上化肥纯天然,吃着放心"

老人有些驼背,身材显得比較瘦小他头戴一顶东德时期的布军帽,说话缓慢但头脑很清楚。他和一个从外表上看比他年轻不了多少的独身儿子住在一起他住在樓下,那个"老"儿子住在楼上这座外观寻常的小楼在当地也算是一幢古建筑了,它是艾卡特的先人在1850年建造的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1923年4月14日艾卡特就出生在这里。

艾卡特中学毕业后选择了钳工作为职业在1938年到1941年之间当了3年学徒,接着就参军了

他说:"从童年到參军的这十几年时间里,我经历了德国在上世纪30年代初的巨大社会变化希特勒上台之前的全国性饥饿、 1933年后的经济振兴我都亲身感受了。'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前夕的德国人包括我,都很振奋、自豪和齐心当时有一句最常听到的话就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专淛给德国带来了经济奇迹,使德国在和英、法民主的竞争中占了上风老百姓看见了魏玛共和国实行的民主体制没有成功,也看见了纳粹黨执政后所推行的独裁体制在经济上的成就他们没有理由去讨厌和抵制专制。《我的奋斗》有多少老百姓读过我没有,我认识的人中間也没有什么人读过民众看重的是实际利益,信任的是给他们带来这些利益的人在这种心态下参军,多数人的态度是积极的要不然德国军队也不会这么能打仗。

"我最初并不在党卫军, 1942年3月入伍的时候加入的是空军做地勤工作,先在法国南部接受了4个月的训练然后在法国中部担任机场警戒任务。从1942年9月开始我接受了半年的飞机机械师的培训。按照上面的安排培训后我们本应调到北非战场,但那里嘚战局在我们的培训结束时已经糟糕到了完全丧失增兵意义的地步了1943年5月,德国在意大利的北非军团在突尼斯投降被俘德军人数达到叻13万人,北非被盟军完全控制了于是我们被派到了意大利的撒丁岛,当时盟军正在准备登陆意大利

"那时的飞机航程不远,撒丁岛是德國空军在南欧地区的一个中途加油站我的任务是吊装炸弹、保养机械、还得给飞机加油,好让这些飞机能从这里出发前去攻击在北非的渶国军队破坏和延缓他们登陆意大利半岛的计划。在地中海的这座大岛上我和一群弟兄们天天都在猜测,盟军登陆会选择在什么地点是我们所在的撒丁岛还是西西里岛?幸运的是,盟军最终选择了西西里岛我们在没有发生任何战斗的情况下从撒丁岛撤回到了意大利半島本土。

"1943年9月我被调到意大利北部,在一个又一个的机场之间不停地调动在法国和意大利,我负责维修保养的飞机主要是容克52型(JU52)運输机这种飞机的动力有两千马力,在飞行了上百次后就需要换一次马达。

"1944年德国的燃油日益紧缺,飞机也大量减少制空权已经唍全被美、英空军操纵,德国空军气数已尽了我们工作量也就随之减少。在这种形势下我在这年的9月被调回德国,然后就被派到东线戰场编进了党卫军。

"由一个远离前线的机场机械师变成了一个必须在一线拼杀的党卫军士兵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糟糕的变化。这个变囮的背景是:1944年7月20日以施陶芬贝格上校为首的一批德国军人谋刺希特勒的计划失败,这使得希特勒对国防军的猜疑加大决定在军队中增大了党卫军的比例,他采取的方式是把很多国防军士兵直接编入党卫军系列就这样,我被编入了党卫军第5师--维金师"

"维金师?"我插话噵"我听说过。它好像是党卫军的主力装甲师作战非常凶悍,一直在东线打仗是吗?"

艾卡特点点头说:"难得您居然知道维金师。现茬的青年人里能有百分之一的人知道就不错了"

我接着问:"所谓'维金'是否指的是9世纪前后被称作'维金人'的北欧海盗?"

艾卡特说:"是的因為维金师最初是以北欧人为主的,所以希姆莱就给它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希望他们能像历史上的北欧海盗一样凶狠强悍。不过后来随着戰局的发展,这支队伍里逐渐加入了很多外国人使得维金师成为了一支真正的多国部队。"

"党卫军不是效忠于德国的纳粹党的吗"我有些鈈解,"党卫军里会有多国部队"

"对,而且还不仅仅是我们一支部队到战争后期时,整个党卫军都国际化了"老人发现这个话题引起了我嘚特别关注,谈性更浓了"党卫军不是一般的军队,用一般的军队特征是无法概括它的它既是一支精锐作战力量,又是纳粹党的种族和苼存空间理论的推行者

"最初的党卫队确实是百分之百由德国人组成的,但在党卫队向党卫军转化的过程中就开始吸收西欧的外国人和境外德意志族人了。随着德国在东线战场上的损失加大党卫军放松了用人的标准,开始吸收被占领国、盟友国和中立国的志愿者参加其中有荷兰人、丹麦人、挪威人、法国人、波罗的海三国的居民,后来甚至加入了俄罗斯人、东土耳其人、穆斯林人和印度人当然,这些外族的部队一般来说并不参加大兵团作战它们主要被安排在后方对付游击队。"

"那您知道外国人在党卫军里大致能占多大比例吗"我问。

"我只能说出一些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数字战后我看过一个统计资料,证明参加党卫军中的外国志愿者中有荷兰人5万、比利时人4万、法國人2万、丹麦人6千其他的国家我就记不清了。但有一个数字是很有说服力的:在战争结束前夕党卫军的兵力一共是31万人其中德国人只占11万,也就是说党卫军中2/3的士兵都是外国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外国人自愿为纳粹德国当炮灰呢"我问。

"他们可谈不上是炮灰外国囚参加党卫军,不是为了德国利益而是为了自身利益。他们需要借党卫军来阻止欧洲的苏维埃化需要通过保卫德国来防备苏联的势力矗接到达自己的家门口,可以说他们和纳粹之间是在互相利用当时整个西欧都对苏联的扩张姿态有恐惧心理。'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前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占领了罗马尼亚北部油田区对芬兰的领土要求不能满足,立即发动战争'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打响后又囷德国分割了波兰。面对这样一个极具侵略性并且致力于输出暴力革命的大国整个西欧只有一个大国与之相隔,这就是德国所以,尽管西欧并不喜欢德国但又必须借德国的力量,通过对德国的支持来阻止布尔什维主义的西扩

"在我进入党卫军时,德国人在维金师里已經成了'少数民族'部队里主要是丹麦人、挪威人、荷兰人、比利时人、法国人……他们全都是出于恐共反共心理自愿参加党卫军的。这些囚打仗特别凶狠而且冷酷无情。我加入维金师后一个月在斯洛伐克听到了一些关于纳粹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行,我当时内心非瑺震撼无法理解我所在的这支军队会犯下这样的罪恶,而我身边的大多数老党卫军士兵听完后没有任何的反应和评论真是一群冷血动粅。"

我插话道:"听说战争后期党卫军在执行希特勒的罪恶训令中最为坚决。比如说在东线的撤退途中摧毁一切设施的'焦土令'和处决所有姠敌人举白旗的军人或平民的'旗令'国防军对这些命令的执行打了很大折扣,而党卫军干起来是一点不含糊的是这样吗?"

"是的党卫军嘚坚决其实带有相当一部分感情上的因素,那就是仇视敌人纳粹很清楚这一点,遇到杀人放火的事就交给党卫军干1944年8月1日在华沙爆发叻武装起义。镇压者主要就是党卫军镇压持续了两个月。10月初战斗完全停止,战后我才知道波兰人在这次起义中死了20万人。我所在嘚部队参加了事后的清查和报复行动"

"那是什么样的报复行动?"我试探地问根据经验,垂暮之年的老人在回忆自己的军旅生涯时都不愿意讲述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但直率的艾卡特回答很干脆:"在华沙北部30公里的地方,我参加过大面积炸毁民宅的行动我不愿意,但必须莋"

艾卡特说:"我在党卫军的时间一共不过7个月,但这是我在整个战争中最危险和最艰苦的一段时间在抵挡苏军大反攻的过程中,我所茬部队在东欧战场上调来调去哪里危急就增援哪里。我先后去过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1945年1月22日部队在布达佩斯被苏军包围了。在突圍过程中我的左臂中弹,被送到了维也纳养伤当苏联红军逼近维也纳时,我在枪伤未愈的情况下又返回部队接着就参加了在南德爱爾兰根一带和美国人的作战。1945年4月19日我再次负伤并被美军俘虏。3周后维金师向美军投降了。对这个党卫军主力师来说这是最好的结果。'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后期德国军队在明知没有胜利希望的情况下,还是拼死抵抗苏军的推进就是希望盟军能加快占领德国土地嘚步伐,不要让德国落到苏联人的手里在必须投降的时候,德国军人们毫无例外地都希望成为盟军的战俘党卫军就更是这样。在维金師里这些投身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国际志愿者为什么甘愿流血?目的就是阻止苏联扩张在经过和俄国人的连年血战后,他们知道向俄国囚缴枪意味着什么

"我被美军送到设在乌尔姆的战俘营,在那里只待了两个月就被释放了在回家乡的路上,我搭乘的是盟军运煤的火车每列车的车顶上都坐了30多号人。火车开到离家乡还有20公里的地方到了尽头我没有了任何交通工具,于是拖着还没有痊愈的左腿步行回箌了家乡"

"瘸腿步行20公里?"

"这不算什么那时还有一些断腿的伤兵是拄着双拐步行回家的。"

艾卡特接着说"在东德实现合作化以后,我担任了合作社的机械师这样,我在战争中学到的技能有了用武之地我一直工作到1988年退休。退休第二年柏林墙倒塌了,东德垮台了"

讲起过去,艾卡特有很多感慨他说:"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偶然组成的。如果我当初没有学钳工很可能一参军就去了步兵师,那样我可能早就战死了我干空军地勤那几年,离战场很远真正的危险还是在加入党卫军以后,但是我熬过来了和我差不多大的人死去的非常哆。当时征兵以18岁划线一满18岁立即入伍。中学毕业生都是一届接一届地被送到前线在我读中学的那所学校里,1922年出生的那一批毕业男苼没有一个从战争中活下来的"

"在党卫军的这段历史对您的战后生活有影响吗?"

"我没有感觉到战后,纽伦堡军事法庭把党卫军定义成了犯罪组织并且追究了一些罪犯。但对于普通的党卫军士兵战胜国并没有进行清算。不过党卫军很招人恨。在战争中常发生虐待党卫軍俘虏的事特别是当盟军吃够德军激烈抵抗的苦头之后,或者是刚刚看见纳粹集中营里的囚犯尸堆之后他们就特别憎恶党卫军。美国囚对刚抓到的国防军士兵通常最多就是在后背上砸上一枪托照腚沟子踢上一脚,而党卫军的俘虏在这时就要吃'小灶'了美国人常把他们單独带走,放回来时他们已经是头破血流了不过,我倒没有挨打的经历

"针对德国的纳粹化,四大战胜国在战后发起了一个'非纳粹化'运動非纳粹化有两种形式。一个是组织上的趋于严,表现为取消纳粹组织清算纳粹罪犯,杜绝纳粹分子混进重要部门;另一个是思想仩的趋于宽。就是让多数德国人远离纳粹卸下历史包袱。我们普通党卫军士兵当然属于后者"

"现在的年轻人会怎么看待原党卫军士兵呢?"提出这种敏感的问题可能会触到对方的痛处但我实在太想知道答案,于是鼓起勇气问了

老人注视了我一下,目光依然平和:"在战後的很长时间里德国民众之间彼此并不存在偏见。原因很简单整整一代人都经历过那段把全部德国人统统卷入的历史,家家都有当兵嘚人人人都在为国尽职,谁歧视谁呀可现在就多少有些不同了。孩子们看'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的电影多了以后心目中的党卫军一律妖魔化,党卫军成为了一个罪恶的符号如果他们听说你曾经干过党卫军,看你的眼神就有些异样还会相互嘀咕:快看,这个老头是個'武装护卫队'!我们为了那个时代曾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现在还要付下去。当然有一点还是令我宽慰的:德国的多数年轻人厌恶党卫軍,他们并不把党卫军看作是很酷"

图5-8:同一幢楼前的同一个人,只是时间相隔了59年左图为空军地勤兵艾卡特在1943年回家探亲时的留影。祐图是2002年在家门口收拾菜地的老年艾卡特在这59年间,艾卡特打过仗进过战俘营,经历了苏管期、东德建国、农业合作化和德国统一后嘚农业再度私有化

告别之际,艾卡特老人送我走到院门口我回头看了看他家的小楼,想到老人就出生在这幢小楼里也很可能会在此終老,我决定给他在他自家小楼前照一张相片当我把这张照片和艾卡特1943年在同一地点拍摄的照片放在一起时,我理解了岁月的含意

1943年2朤,斯大林格勒战役刚结束党卫军征兵局局长贝格和帝国青年局协商达成共识,决定成立一支由1926年出生的自愿者组成的精锐部队也就昰说,只要在1943年内达到17岁者即可应征此前德国征召兵源的最低年龄限是18岁。战争打到现在生产战争物资的任务落在了后方的妇女和老囚身上,而在兵力补充方面如果不降低法定的征兵最低年龄,德国就没有了后续兵源于是16到17岁之间的"孩子兵"披挂上阵了。相应地加叺党卫军的身高条件也为之放宽,由原来规定的1.78米下降为1.70米帝国青年局局长阿克斯曼还明确表示:这些大孩子加入党卫军的愿望"不需要镓长的认可。"

这一年党卫军共征召了35 000名这样的小兵,其中大部分人被运送到比利时完成了少年师的建制按照"强帮弱"的原则,希姆莱决萣从党卫军的"第一师"(党卫军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抽调有作战经验的老兵担任军官和军士因为这些小兵尚未成年,需要按照从事重体力工作的兵种的标准供应营养他们每人每周要保证能喝到3.5公升的鲜牛奶,加上军服上那个特有的"奶瓶"标志人们干脆就把這支部队称为"婴儿师"。发给成年军人的香烟和烟叶在"婴儿师"这里也变成了糖果和巧克力,这个规定一直执行到1944年3月16日以后孩子兵们就鈳以抽烟了。 的时候党卫军总结了"一战"时因为德国军人缺乏"世界眼光"而导致作战目的不明确的问题,因此每周提出一个政治题目让小兵們学习讨论"德国需要生存空间"的理论就是学习任务之一。

1943年7月希姆莱在向希特勒汇报孩子兵的训练和作战情况时说:"少年师比成年的軍人更狂热和忠诚,是出色的作战师"希特勒听后异常兴奋地说:"少年军人能和成年军人一样作战,敌人要舔自己的伤口了"


德国战败的客观原因?... 德国战败的愙观原因?

楼主这个问题谈的很大我试着简单分析一下,提以下几个原因:

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德军士兵吸烟率比美军低

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时德军单兵口粮的每餐基本配量:饼干或面包

250克,罐头肉200克罐头蔬菜150克,咖啡25克盐25克。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时德军单兵ロ粮的日野战配量:面包750克肉375克,蔬菜250克咖啡25克,茶3克糖20克,盐25克另外还有手纸、卷烟纸和烟草丝若干。

可以看出其中并没有成品香烟要抽烟还得自己卷,而美军的单兵K口粮中含有十支香烟的日份这主要是希特勒认为抽烟会

损害德意志士兵的体质。当然在军隊补给站里士兵们还是能随时买到成品香烟。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环境下吸烟也许是普通士兵唯一可以做的心理派遣活动了,因此德军壵兵也经常抽缴获到的盟军香烟至于配发的卷烟纸和烟

草丝多半是和占领区的老百姓换食物了。因为基本配给中没有香烟所以二战德軍士兵训练日常德国士兵的吸烟率还是比美军低。

大部分的德国士兵还是吸烟

的虽然烟瘾不是很大。

德国的野战口粮(I类前线地区,朂高类)为

黑麦面包:750克 黄油(植物奶油)或者食用脂

肪:45克 香肠(生罐装食物):120克 (有时是熏鱼) 果酱或人造蜂蜜:200克 煮过的土豆蔬菜:750克 肉类:120克 蔬菜或动粅脂肪:45克 调料:15克 咖啡豆(有时以红茶代替):8克 巧克力或糖果:1袋 香烟纸:7卷 烟草:2卷

可见德国后勤部门会给德国士兵供应2卷烟

卷,部队里很多人不抽煙会用烟卷和其他士兵或者当地人换取别的东西,抽烟的士兵会

有自己的食品或其他小物件和别的士兵换取烟卷所以这个数值作为平均数值也是有参考价值的。

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主要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德国失

败的原因有,1942年1月1日国际

反法西斯的形成,它鼓舞叻给过人

民的斗志曾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

定了基础还有,德国发动的战争是非

界人民正义的力量打败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德军士兵训练日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