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评价朝鲜战争大将为什么又一次提出,希望丽达离开军事岗位

1、**电影《莫斯科保卫战》 **朱可夫 元帅 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副统帅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德军集中190个师,550万军队,近4000辆坦克,近5000架飞机对苏联发动闪电袭击。开战2个月后,苏联即失去150万平方公里领土,沦陷7000多万居民,苏军损失700余万人,其中380万人被俘,损失坦克24000辆,飞机16000架。德军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了代号为“台风”的闪电战,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以此向全世界显示其“闪击战”的威力和德国武装力量的“不可战胜”。


苏联因准备不足,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 7月29日,作为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全力保卫莫斯科,斯大林厉声说:“把基辅交给敌人,亏你想得出! 简直是胡说八道!”朱可夫忍不住反驳:“斯大林同志,如果您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的话,您把我的职务撤销好了,把我派到前线去,或许在那里我会对祖国有点用处。”在场的人都愣了,当时斯大林在苏联是绝对的权威啊! 房间里静得吓人,好半天斯大林才说了一句话:“朱可夫同志,冷静些。请你先出去。我一会儿叫你再进来。”朱可夫推门而出。半个小时之后。斯大林把朱可夫叫到办公室来,说:“朱可夫同志,我们方才商量了一下,决定解除你的总参谋长的职务。我想让你到前线去。”朱可夫说:“到哪个部队?”斯大林说:“你愿意到哪儿?”朱可夫回答:“我可以做任何工作。指挥一个师,一个军,一个集团军,一个方面军——只要祖国需要!”斯大林一听,朱可夫还有气,就说:“我从现在开始,任命你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你准备什么时候去?”朱可夫说:“1个小时之后,我离开莫斯科。”

一意孤行的斯大林,最终看到的是基辅战役中66万苏军被围歼的悲剧。 而1941年9月6日,朱可夫率领预备队方面军在叶尔尼亚地区成功地实施了卫国战争中的首次进攻战,粉碎了德军先头部队的进攻,令军心大振。

胜利当天,朱可夫打电话给斯大林,汇报战果,可斯大林只说了一句“知道了”就挂了。

德军直趋莫斯科城下。莫斯科的防御战役在长约1000公里的地带上展开,由于当时苏军在这一地区部署的兵力只及进攻敌军的一半,所以德军曾一度推进到离莫斯科市区仅25公里的地方,德军的一个侦察营居然进抵到莫斯科近郊,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尖顶,柏林各家报刊甚至还奉命给登载攻下莫斯科的消息留下版面。在巨大的危机面前,苏联军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军浴血鏖战。11月7日,在敌军距莫斯科仅70公里的最艰苦的时刻,在红场举行了传统意义非凡的盛大阅兵式,斯大林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随即受检阅部队直接开赴前线。

终于,苏联人民和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朱可夫的领导下顶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并成功地进行了反击,粉碎了德军攻占莫斯科的企图。

2、**电影《围困》 **兹维亚金采夫 工程兵中校 苏联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

根据恰科夫斯基长篇历史同名小说改编

影片全景式展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悲壮和惨烈。兹维亚金采夫是电影的主人公,他原是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部建筑科的一名工程少校参谋,是有苏芬战争经验的老兵,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合成战斗指挥员。

影片力图通过这个形象表现红军指挥员的优秀品质:高度的思想觉悟、忠于职责、精于业务、善于在任何艰难条件下完成任务……

总之,兹维亚金采夫是电影刻意塑造的一个正面基层红军军官形象。

3、**电影《兵临城下》 **瓦西里?泽索夫 苏联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狙击手

这本是一部美国影片,改编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创作的同名纪实小说 ,由于讲的是苏联红军的故事,所以也把它收在此篇中。

瓦西里?泽索夫是乌拉尔山区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练就了瓦西里的好枪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响后,瓦西里应征入伍。


他一枪毙敌的绝招在不到十天的战斗里就狙杀了40多名德国兵,

一时间“瓦氏神枪,弹无虚发”的神话传遍整个战场。

然而在之后的几天,苏军的狙击兵也连连被人枪杀,对方同样只使用一发子弹。真正的对手来了!

4、**电影《热雪》 ** 库兹涅佐夫 炮兵中尉 苏联红军远东滨海集团军杰耶夫师切列班诺夫团某反坦克炮兵连一排长

1942年冬,苏联红军包围了在斯大林格勒的33万德军并开始转入反攻,希特勒紧急调兵,企图不惜一切代价再次掌握战略主动权,援助被围困达四个月之久的保罗斯德军集团,而红军也做好了一切准备,绝不能让两股德军汇合,于是在斯大林格勒郊外的一场残酷的阻击战开始了。

影片开场,风雪弥漫,军用列车在夜色沉沉的原野上疾驰。远东滨海集团军奉最高统帅部之命,开往“大绞肉机”——斯大林格勒,阻击前来解救保罗斯德军集团的曼斯泰因坦克集团军。在其中的一节车厢里,蜡缩着“快冻成冰棍”的炮连一排长库兹涅佐夫中尉、当过俘虏的老兵戚尤索夫、炮长乌汉诺夫上士、“开口就是娘们”的瞄准手涅恰耶夫中士。连队唯一的女性——卫生指导员卓娅的到来“弄得大家有点酸溜溜的,”她是连长德罗兹罗夫斯基上尉的情人,库兹涅佐夫中尉也暗恋着她。

从遥远的远东海参崴调来的反坦克炮连的官兵们坐了一个月的火车一到火车站就跟德国飞机干上了,他们即将向前线调防,这支部队本来是为了应对日本军队的,但是为了阻止曼施泰因的坦克集群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的突破,最高统帅部决定不顾一切风险地把他们从苏联东极调来,而他们的命运早已在指挥部的棋盘上被敲定了,无数个从苏联各个角落里被搜刮来的反坦克炮连也好、榴弹炮连也好,必须被牺牲掉……

为了战争能最后胜利,不顾一切代价!

整整一个集团军打到最后只剩下4个人,连女卫生指导员卓娅也牺牲了,“血水和泪水竟使袖子上的雪花也变热了!”战斗之残酷由此可见!

5、**电影《热雪》 **别宋诺夫 中将 苏联红军顿河方面军某新编集团军司令员


别宋诺夫的原型是苏联红军元帅马利诺夫斯基,

他是个孤僻的人,他原是军事学院的教员,以有独立见解著称。

有一天突然受到斯大林的召见,受命指挥这支新编集团军。他的十八岁的儿子在一次战役中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德国飞机空袭过后,集团军司令别宋诺夫中将前来视察,他高声说道:“在斯大林格勒,我们正在全世界面前捍卫自由和俄罗斯的荣誉。……我不向你们许愿说战斗是轻而易举的,因为德国人是会打到最后一个人的。”

在德国飞机又一阵狂轰滥炸之后,几百辆坦克向阵地扑来。黄昏时,战斗打得白热化了,右邻部队在坦克的猛攻下渐渐不支,敌人正在分割包围苏军,杰耶夫师的处境相当困难。别宋诺夫亲自来到杰耶夫的指挥所督战,他下令:“各团在任何情况下务必坚持战斗,打到最后一发炮弹、最后一粒子弹。”“无论是谁,都不准离开阵地,除了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死亡……”

德军经过一天一夜的进攻,力量渐渐耗尽,别宋诺夫下令全部后备军投入反攻,大炮在怒吼,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军坦克仓皇逃窜,这时别宋诺夫注意到早已化为一片焦土的炮连阵地上居然又响起了枪炮声,这些人的名字已从活人名单里被勾销掉了的炮兵小伙子还在战斗。

别宋诺夫吩咐带上所有的奖章和勋章,亲自来到弹痕累累、尸横遍地的炮连阵地。

当他代表最高统帅将四枚红旗勋章授给库兹涅佐夫排仅剩的四个人——库兹涅佐夫、乌汉诺夫、涅恰耶夫、鲁宾时,这位一向以冷酷无情而著称的将军的眼里竟然闪烁着泪花……

6、**电影《星》 **沃洛佳·特拉夫金 侦察兵中尉 苏联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某部侦察连长

1944年夏天,苏波边境的德国部队正在紧张地筹备着大规模的夏季反攻。

为了制止他们的这些动机,也为将盟军带入到最后的胜利,苏联红军的侦察兵为侦察德军的动向把几位优秀士兵派遣到了敌军阵地的前线后方。

特拉夫金率领的部队收集着德军的重要情报,也为此付出了重大的代价。20岁的沃洛佳·特拉夫金,是年轻的红军基层指挥员。他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

战后初期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尉官”形象是很罕见的。

而写于1946年的《星》为后来大量涌现的“尉官作家”创作“战壕真实”小说树立了一个标准化的典型形象:年轻、帅气、有学识、爱思考、谦逊、勇敢、忠诚、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对纯洁的爱情充满憧憬,对祖国、对故乡、对亲人、对战友满怀深情的热爱……


用“标准化”这个词没有任何贬低的含义,因为卫国战争期间从学校直接走向战场的这一代人有着太多的共性。

从特拉夫金中尉身上,我们可以联想到:

《岸》里的克尼亚日科中尉,《从小要爱护名誉》里的维克多·涅霍达中尉,《活到黎明》中的伊万诺夫斯基中尉,《牧童与牧女》中的鲍里斯·科斯佳耶夫中尉,《永远19岁》的沃洛佳·特列季亚科夫中尉,《未列入名册》的柯里亚·普鲁日尼科夫中尉……

这些因为牺牲在战场上而“永远年轻”的人,他们在人生经历和情感心灵上是血肉相连的一个整体;

他们都是完美的艺术形象,完美的人。

7、**电影《解放》 **谢辽沙 炮兵大尉 苏联红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某炮兵团

本片是前苏联耗资最为巨大的一部战争题材影片,堪称电影史上场面最大最壮观的一部战争片。 本片在前苏联动用了海陆空的3万名士兵,一万辆坦克,一千架飞机进行拍摄。是一部史诗性战争题材影片。

该片从1943年红军反攻(库尔尔斯战役)开始,继而强渡第聂伯河、解放基辅、收复白俄罗斯(巴格拉齐昂战役)、解放波兰最后攻克柏林,

影片是苏联电影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故事片,创作者力图强调影片的“史诗性”“纪实性”,作品中穿插了大量纪录片镜头,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

,如斯大林、朱可夫、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墨所里尼等。

影片分五集,片名分别是《炮火弧线》、《突破》、《主攻方向》、《柏林之战》、《最后一击》。

按历史编年,表现了几次重大的军事战役,场面恢宏,人物众多,从不同角度多层次的再现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悲壮历程……影片基层男主角是炮兵大尉谢辽沙,恋人是女卫生战士卓娅,在解放柏林战役中,谢辽沙和其他一些部队准备从地铁直冲总理府,但德军却打开了河道的水闸,河水灌满了地铁的铁道和车站,谢辽沙牺牲了,他牺牲在胜利的最后一刻,当卓娅得知消息后,跑到一个地铁站口,看到已经溢满的河水,悲痛欲绝……。

一对恋人战士本以为战争胜利就可以回到家乡过他们幸福的生活,但其中一个却牺牲在了胜利前夜,另一个该是何等的悲伤,这是可以想象的。

8、**电影《岸》 **克尼亚日科 炮兵中尉 苏联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

《岸》是根据作家尤里·邦达列夫的长篇小说改编的。

影片的故事是围绕一对情人---俄国军官和德国姑娘相爱却终未结合的悲剧展开的。 一九四五年,柏林最后的顽固堡垒——国会大厦被攻克了,战火的余烬还没有熄灭。苏联红军某炮兵团驻扎在柏林附近的小镇上。在那里,炮兵中尉尼基金跟十七岁的德国少女爱玛相识,并且一见钟情地相爱了。但一天早晨,却发生了一场意料之外的战斗。残余的法西斯法匪徒驱使一群德国少年向苏军汽车发动了突然袭击。尼基金和一排长克尼亚日科中尉立即带领战士投入了战斗。被公认为好炮长的麦热宁中士此时却害怕起来,他指责尼基金和克尼亚日科,“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知识分子呀……你们想在战争结束时把大家都埋葬掉吗?”敌人被包围在林务所内,步兵请求炮火支援,克尼亚日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麦热宁泼口大骂步兵是寄生虫,连尼基金内心也不太同意去支援步兵。

在炮火的猛攻下,林务所里的敌人发出疯狂的“畜生般的嚎叫”,打出了白旗。克尼亚日科下令停火,独自一人挥舞着白手帕前去劝降,以挽救那些受法西斯匪徒胁迫的少年的生命。在这眼看就要出现奇迹的关键时刻,麦热宁没有挺过这几秒钟,扣响了扳机,几乎就在同一瞬间,对方回击的枪声也响了,克尼亚日科摇晃了一下,倒下了。尼基金扑倒他身边,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张苍白的、溅满鲜血的、平静得似乎超凡脱俗的脸……埋葬了克尼亚日科中尉,尼基金悲痛欲绝、喝得酩酊大醉,朦胧中,他感到爱玛那令人感到凉爽的手指在均匀地抚摩他汗湿的胸部,虽然他竭力抗拒这个德国女人,而如水的柔情最终还是融化了他……第二天,麦热宁厚颜无耻地又来纠缠,尼基金忍无可忍,拔枪打伤了他,被关进了禁闭室。

战争的警报又响了起来,部队要急行军到布拉格去进行最后的战斗。尼基金和爱玛就在战火熊熊的柏林离别了,爱玛紧紧地抱着尼基金,揪住他的衣衫不让他走,但军号吹响了,尼基金一狠心就跟着部队远去了……

9、**电影《士兵的父亲》 ** 格奥尔基·马哈拉什维里 苏联红军乌克兰

卫国战争期间, 格鲁吉亚老农民格奥尔基·马哈拉什维里收到了儿子高杰尔基在部队的来信,说他因负伤住进了后方医院。他决定去探望儿子,当赶到军医院时,儿子已经伤愈返回了部队。

老头子决定前往儿子所在部队,就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他不由自主的直接参加了战斗,最终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参加了部队。

一次,在河对岸,在两军对垒的一幢楼房里, 战斗正在激烈的进行,已经攻上三楼的苏军部分战士由于力量薄弱, 对付不了死守在一、二楼的德军残部的顽抗,指挥部就命令老马哈拉什维里所在连去增援消灭一、二楼的德军, 救援顶层三楼上的被困苏军。连队按照命令发起了进攻.但他们冲进了一楼以后,二楼德军仍然负隅顽抗.苏军通过广播要求德军残敌缴械投降, 并下令停火两小时以等待答复。战斗暂停, 一片寂静中, 从三楼传来了格鲁吉亚民歌的哼唱声,老马哈拉什维里从熟悉的声音里已经猜出八九分, 那应该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儿子在歌唱。


但他还不敢确认,但当他以询问证实了唱歌的人正是他千里迢迢来寻找的儿子时, 他欣喜若狂, 情不自禁地和儿子隔着楼层拉起了家常.不知不觉中, 两小时已过, 敌人非但不投降,而且利用了父子交谈时暂时放松和麻痹的状态开枪打伤了儿子,愤怒已极的战士们端起冲锋枪,猛冲二楼, 敌人终于被全部消灭, 整幢楼拿下来了,但待老头子冲上三楼时, 却发现自己的儿子高杰尔基已身负重伤, 躺倒在平台上,

老马哈拉什维里抱起心爱的儿子, 用手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 用家乡话亲切地一遍又一遍呼唤自己爱子的名字, 然而, 高杰尔基什么也听不见了, 他在父亲的怀里静静地永远闭上了眼睛……

10、电影《一个人的遭遇》 索阔洛夫 汽车部队列兵 苏联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某炮兵团运输连

根据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表现了一个普通的人在卫国战争中所经历的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

战争刚爆发,木工索阔洛夫就上了前线,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又机智地驾车回到了苏军阵地,还俘获了一个德国少校,带回了重要的情报。

战争使索阔洛夫失去了人间所有的亲人和温暖的家,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在家中被德国飞机炸死,他的儿子成为炮兵军官,但在最后一战柏林战役中却被一名德国狙击手杀死,但他并没有变得冷酷无情,并没有被痛苦折磨得失去生存的意志。

他不仅自己要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要以一颗破碎心灵中的全部的爱去温暖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小战争孤儿。

11、**电视剧《惩戒营》 **斯铁伐诺维奇 原苏联内务部队上校团长 被俘归来后担任苏联红军惩戒营长

本剧讲述二战中被德军俘虏的苏联内务部队团长斯铁伐诺维奇。

在德军的推进中被俘,拒绝投降德军,而德军则命令其他愿意投降德军的军官将团长等人枪毙,所幸,子弹未击中要害,苏醒后的团长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好不容易逃回来。

但在他返回苏军时因为无法证明自己逃出来的历史是否清白,遂不获上级的信任,被视为问题军人关押。鉴于前线兵力不足,按照修改后的第227号命令,部队领导决定让他担任惩戒营营长重返战场。


惩戒营的官兵由苏联政治犯、刑事犯和逃兵等各色罪人组成,斯铁伐诺维奇带领这支特殊的队伍开赴枪林弹雨。

随着战事的进展,演绎着一出又一出的悲壮故事……

12、**电影《再生》 **安德列 机枪副射手 列兵 苏联红军卡累利阿方面军船务大队

《再生》讲述1942年的白海,一艘满载伤员的苏军运输船被德军战机击沉,船上人员除了一名刚成为机枪副射手的19岁新兵安德列以外全部阵亡。

而新兵之所以未被击杀,只因一架德军战机瞄准器出了故障。此后七天七夜,受伤的新兵艰难地行进在冰封的海面上,锲而不舍的德军飞行员三番五次追杀未果,最后竟被再次受伤的新兵一枪击中操纵系统,被迫滑向苏军防区。

13、**电影《女狙击手》 **柳德米拉·帕夫柳琴科 少尉 苏联红军南方面军步兵第25师女狙击手

真实二战中的柳德米拉.jpg

苏联女狙击手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于1916年6月12日,出生在乌克兰贝里亚·特沙科夫的一个小村庄。

真实二战中的柳德米拉.jpg

卫国战争中曾狙杀309名德军,其中包括36名德军狙击手,被授予苏联英雄的荣誉称号和金星勋章。二战结束后她在苏联海军供职,并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

真实二战中的柳德米拉.jpg

电影讲述苏联女学生柳德米拉·帕夫柳琴科在一次射击游戏中无意间发现了自己的射击天赋。

电影中的柳德米拉.jpg

1941年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参军。

电影中的柳德米拉.jpg

帕夫利琴科后成长为全苏联最出色的狙击手,同时她也被德军视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除掉的巨大威胁。

电影中的柳德米拉.jpg

在战争中,柳德米拉遇到一名军官并坠入爱河。然而,好景不长,战争过去,厄运降临……

电影中的柳德米拉.jpg

14、**电影《第四十一》 ** 玛柳特卡 国内战争期间苏联红军女神枪手
蓝眼晴 邓尼金匪帮中尉


中篇小说《第四十一》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发表于1924年,后来它被改变为苏联经典电影,于1928年拍摄。

女主角马柳特卡出身于一个渔夫家庭,父母双亡。她为人善良,富于幻想,对诗歌非常感兴趣。她枪法如神,在叶甫秀可夫统帅的一百人左右的革命队伍中,是罕见的神枪手。

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一次战斗中,叶甫秀可夫率领大家冲出包围圈,不过仅有二十三个人生还,马柳特卡是女战士中仅有的幸存者。随后他们在一次对敌行动中,红军的神枪手玛柳特卡一口气射杀了40个白匪,但第41发子弹却说不清道不明的竟然没有击中。

原来出现在她瞄准镜里的这个敌人是一位非常年轻英俊的中尉指挥官,他主动向玛柳特卡投降了。捉到了一个白军中尉,还是邓尼金的一个心腹使者,但这个中尉死也不肯透露白军的秘密,而且叶甫秀可夫觉得中尉是个很有价值的人物,就派马柳特卡和两个会游泳的战士押着他从海上赶往司令部。谁知路上碰上了大风,船只倾覆,马柳特卡和中尉逃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

不知不觉中马柳特卡对中尉萌生了爱意。本来就迷恋中尉的“蓝眼睛”的玛柳特卡与中尉相爱了,但他们的观点立场迥然不同,经常发生争吵。

一天,有一艘白军的船偶然驶了过来,中尉欣喜若狂,打算随船离开,恰在此时,马柳特卡举枪朝中尉射击,结束了他的性命。

中尉成了马柳特卡打死的第四十一个白党分子。

紧接着她又站在海水中抱着她的“蓝眼睛”痛苦地哭泣……

15、**《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瓦斯科夫 准尉 苏联红军卡累利阿方面军
铁路171会让站站长 军运指挥员;

奥夏宁娜·丽达 炮兵下士 苏联红军卡累利阿方面军直属女子高炮连某排一班长;

热妮亚 二等兵 苏联红军卡累利阿方面军直属女子高炮连某排一班战士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后被改编为两次电影、一次电视剧、无数次的话剧和歌剧。

故事发生在1942年5月,有苏芬战争经验的准尉瓦斯科夫“无奈”接受了上级指派来的两个班的“兵力”,

虽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却是穿短裙的年轻女兵。

他要指挥她们守卫171会让站设施,一时间女兵们驻扎下来。女兵们的日子过得十分平静,她们似乎并不在意战争,她们把军服修改得十分熨帖,把伙食烹调得有滋有味。

漂亮的女兵们为小小的会让站增添了不少情趣,但也带来了一些麻烦,因为每一个女兵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个夏天的早晨,丽达在从城里赶回驻地走过一片松林时,发现了两名全副武装的德国伞兵。她迅速报告了准尉瓦斯科夫。兵站拉响了战斗警报。

准尉带领五名女战士:丽达、热妮亚、索妮亚、丽莎和嘉莉娅五位女兵前去阻击。他们6人艰难地跋涉,一路急行军,终于赶在德军之前赶到沃皮湖畔的西牛欣岭,扼住了敌人通往铁路的必经之路。

然而,情况发生了骤变:德军不是两个人,而是整整16个人,瓦斯科夫必须立即派人去报信以增加援兵。丽莎接受了报信的任务,但不幸陷入泥沼。索尼娅用胸口挡住了德国人的匕首。嘉莉娅被索尼娅的死吓坏了,不久三人先后死去。

在激烈的战斗中丽达受了重伤,热妮亚把受伤的丽达留给准尉,跳出去用冲锋枪向敌人扫射,把敌人从丽达和准尉藏身的地方引开,自己却壮烈牺牲。

准尉要去找剩下的五、六个德寇算账,他把手枪留给了丽达。而丽达请求准尉照看自己的儿子,准尉点头答应并吻了丽达。没走多远他听见背后一声沉闷的枪响,丽达不愿拖累大家,用准尉留给她防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最后,精疲力竭的瓦斯科夫俘虏了全部德国兵回到了兵站。

16、**电影《士兵之歌》 **阿廖沙 列兵 苏联红军某部通讯兵

卫国战争的年月,19岁的通讯兵阿辽沙在撤退时出于自卫,用战友扔下的反坦克枪击毁了敌人的两辆坦克。

将军召见他,要为他请奖,但他请求将军不必给他授奖,只希望给他几天假回家探望一次母亲。

因为他走的时候那么仓促,都没来得及跟母亲告别。她的母亲写信说,家里的屋顶漏雨,他想回家一趟,帮母亲修屋顶。

将军给了这个孩子六天假,两天用来赶回家,两天用来赶回部队,两天用来修屋顶。


于是阿廖沙踏上了归途。阿廖沙纯真热心,一个素不相识的士兵得知他在归程中会在自己的小城转车,便拜托他给自己的妻子捎两块肥皂,告诉妻子他还活着,阿廖沙毫不犹豫的应允;一个断了腿的士兵因为自卑,不愿再回到自己年青的妻子身边,阿廖沙默默的陪着他;他遇到心爱的姑娘舒拉,让她穿上自己的军大衣,这样他们才可以爬上军人专列。

因为中途阿廖沙下车打水,火车却开走了。大雨磅礴中,他拦了辆汽车去追火车。开车的妇女已经两天没有合眼了,道路那么泥泞……阿廖沙回到家乡,只来得及和母亲在田边说几句话就要离去归队,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母亲明知他已战死而被埋葬在异国他乡,但她却仍经常站在村口凝望着远处,仿佛在永远等待着唯一的儿子小阿廖沙的归来……

17、**电影《他们为祖国而战》 **以尼古拉·斯特列里佐夫为代表的
苏联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步兵第38团的战士们

电影根据米·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改编。

影片鲜明而真实的表现了1942夏季苏军在顿河草原上的保卫战,一支团队在撤退途中,奉命占领一个小村后面的十字路口的高地。

影片的主人公们在战前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战争使他们聚集到了一起。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这支团队完成了占领高地的任务,保卫住了团队的旗帜,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伤亡十分严重,全团只剩27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可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