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关东军司令是谁拿走了张学良多少钱

(1)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2)世界资本主义危机波及到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以转移国内人民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并依靠掠夺中国的财富来医治经济危机带来的创伤。

(3)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正竭尽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可乘之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随后日本又占据了热河,察哈尔等省,威胁平津。

“九一八事变”后各方态度:1.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布宣言,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露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提出“发动群众斗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号召。并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日武装的力量核心。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3.爱国民族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

(1)1932年,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民主权利,对抗日民主运动发展作出了贡献。

(2)1933年春,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军激战收复多伦,把日本赶出了察哈尔省。但是蒋介石以“妨碍统一政令”派兵勾结日伪军夹击同盟军,同盟军宣告失败

(3)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在福建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蒋抗日,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蒋介石勾结日军,夹击十九路军,最后失败。

4.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

(1)向国联申诉日本侵略的行径。

(2)继续执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东北军撤退,导致东北三省沦陷,继续执行“围剿”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并多次破坏爱国人士的反日活动。

(蒋介石为何在九一八事变后实行不抵抗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蒋介石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错误的认为英国和美国,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对英美等国家调停九一八事变抱有极大的幻想;国民政府把九一八事变作为一个局部性的冲突,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1.东三省的迅速沦陷,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加深。

2.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从此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阶级和党派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3.激发了学生,工人阶级,爱国政治派别等力量的爱国运动,他们对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日。抗日民族运动就此兴起。

4.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剧了英美与日本直接的矛盾。

抗战胜利后,每年的9月18日都被中国人视为国耻日。

过去长期认为九一八事变为蒋介石一贯的“不抵抗政策”所致。但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实际上“不抵抗政策”是张学良和蒋介石在面对日本威胁问题上的共识。

张学良之“不抵抗”,是由于东北军没有能力单独抵抗日本的军事攻击,日本最希望能够挑起战端,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而张一旦与日本开战,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只会是丢掉东北的领土和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所以他严格命令军民百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而蒋介石之“不抵抗”,则是为了贯彻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路线。在九一八事发当时,乃是张学良下令撤退,而蒋介石日记表明其迟至1931年9月19日晚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张自己也在晚年口述的回忆录中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由此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序幕。提起九一八,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东北军放弃抵抗拱手让出东北大好河山,其实在九一八之后,张学良还是有机会可以翻盘,重新夺回对东北的控制权。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胜利,取得中国旅顺、大连等地的租借权和长春-旅顺的铁路(也就是所谓的南满铁路)及附属设施。随后,日本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负责南满铁路的经营和管理。不久,日本又将辽东半岛改名关东州,在旅顺设立关东都督府,下设民政部和陆军部。1919年日本在关东都督府陆军部的基础上,成立关东军司令部,下辖1个师团、6个独立守备大队、旅顺重炮大队和宪兵队等部队,主要就是保护日本在辽东半岛的殖民权益以及南满铁路的设备。

1927年6月,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并提出臭名昭著的《对华政策纲要》(即田中奏折):“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对东北地区的侵略野心已经是昭然若揭。

东北军阀张作霖早年曾与日本有过合作关系,但他在借助日本势力的支持下统一东北后,反而开始反对日本在东北的渗透,因此日本关东军于1928年6月发起皇姑屯事件,将张作霖乘坐的列车炸毁,张作霖重伤不治身亡。

日本希望造成东北群龙无首的局面,借机染指东北。但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不但很快控制住了局面,并在1928年12月29日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用南京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史称“东北易帜”。至此,北洋军阀在中国的历史宣告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随后,张学良进一步对日本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特别是在南满铁路附近建设新的铁路,并以低廉的价格与南满铁路竞争,使南满铁路陷入经营危机。这些引起日本关东军的强烈不满,甚至开始考虑采取军事行动来确保在东北的特权。

1929年,美国爆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并迅速波及全世界,日本经济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到1931年,日本经济已经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并引起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便策划冲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形成的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发动一场对外战争,既可以转移国内矛盾,又可以得到资源和市场的战争红利,中国东北自然就是最理想的目标。

张学良本来可以翻盘,然而……

1931年9月18日深夜22时20分左右,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在奉天(今沈阳)北面约7500米处的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引爆炸药,炸毁了一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诬称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并袭击日军守备队,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

坐镇沈阳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的指示,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因此北大营的8000名守军竟被只有300人的日军击溃。同时,关东军第2师团第3旅团第29联队进攻奉天,至9月19目10时,日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18座城镇。

当时东北军在东北有正规军16.5万人、非正规军4万人,总共约20万人。但大都集中在从山海关到辽河的北宁路沿线及中东路沿线,在东北腹地以及与朝鲜接壤的地区只有约2.3万人。而日军在东北的关东军正规部队有1.5万余人,另外有在乡军人和警察等非正规部队约1万余人,总兵力约2.7万人,基本都部署在南满铁路沿线。对比双方的兵力和部署可知,中国方面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就处在很不利的状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东军司令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