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中原大战张学良作用后收编了多少部队

原标题:中原大战结束:冯玉祥血本无归,蒋介石权力登顶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原大战之后,那些曾经参与战争的大佬们在战后依然牢牢控制着自己的地盘,有的甚至还能在卷土重来,比如桂系后来在国共战争末期对蒋介石逼宫,阎锡山也官至行政院长。唯独冯玉祥在战后没了地盘,没了军队,成了一个毫无存在感的人。

性格决定命运。冯玉祥为什么会输掉老本呢?这是由冯的个性决定的。

冯玉祥此人个性极强,他属于那种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绝的人。中原大战时,孙连仲劝他留点部队看家,给西北军留个退路。冯不以为然,他的野心是整个中国,在他看来,这次和蒋介石的战争是战略大决战,如果胜了,江山唾手可得,如果败了,保住西北又有什么鸟用?

所以,在预留后路的问题上,冯玉祥与阎锡山等人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阎锡山念念不忘他的山西,处心积虑的想保住老本。冯玉祥则是破釜沉舟,孤注一掷。

结果,大家也知道,冯玉祥和阎锡山都如愿以偿了:阎锡山保住了老本,冯玉祥丢掉了西北。西北军土崩瓦解,没有军队的冯玉祥彻底失去了割据一方的资本,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闲人。最后,他准备投靠中共,在从苏联回国途中,冯玉祥乘坐的轮船在黑海起火,冯本人也被烧死了。至于是意外还是谋杀,谁也不知道,此事成了一宗悬案。

前面我们说了中原大战平汉线和津浦线两个战场的情况,今天我们在看看最主要的战线——陇海线战场。这也是决定中原大战甚至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一场战役。

中原大战爆发后,最先在陇海线上和蒋介石军队厮杀的并不是冯玉祥的西北军,而是阎锡山的晋军。晋军战斗力很一般,远远不是蒋军的对手,待刘恩茂倒戈,万选才被擒时,晋军输的一败涂地。正当蒋军准备一鼓作气打垮晋军时,西北军孙良诚、吉鸿昌、庞炳勋部及时赶来,给了蒋军陈诚部以迎头痛击,差点把陈诚给打废了。从此,西北军接管了陇海线战场,晋军则成了打酱油的。

孙良诚等人率领的部队是刚刚投入战场的生力军,战力十分强劲,他们一通猛冲,陇海线上的蒋军阵线全线动摇,直到蒋介石派出的援兵开到,蒋军才逐渐稳住了阵线。西北军猛冲猛打时,曾要求晋军协助进攻,晋军副总司令徐永昌无奈的回答,你还不知道我们的部队,防守还行,进攻只能扯后腿,甚至还可能扯到蛋。

得到援军的蒋军开始发动反攻,西北军则奋力死守,战斗陷入胶着状态。胶着状态,就是绞肉机,血肉磨盘,两边不停的往火线上填人,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这很考验一支军队的作战意志。比作战意志,蒋军肯定比不过西北军,要知道,只有残酷的环境的才能锻炼意志,西北军每天就啃窝头咸菜,艰苦程度和作战意志都快赶上长征期间的红军了。

由于战事过于惨烈,蒋军伤亡惨重,士气低落,很多部队都患上了恐惧症,只要听说和西北军大战,士兵就腿软。蒋介石对此一筹莫展,考虑到如果再这样下去,军队非发生雪崩不可,他于是决定发动一场进攻来结束这种局面。

蒋介石集结了嫡系主力3万余人,配备大量炮兵,准备通过陈留奇袭开封。悲催的是,蒋介石的计划很快便被冯玉祥侦知了,冯决定抓住机会玩一票大的,彻底围歼这股蒋军精锐。

冯玉祥命令孙良诚、吉鸿昌、庞炳勋等部迅速后撤,蒋介石通过飞机侦查回来的情况,判断这股西北军要去参加平汉路作战,于是督促全军长驱直入,向开封挺进。

西北军退到半路,不走了,与此同时,冯玉祥命孙连仲和张自忠从蒋军左翼杀了过来,孙殿英从后面杀了过来,右翼,则依靠晋军防堵。就这样,冯玉祥用一个巨大的口袋阵包围了蒋军。

巧的是,就在冯玉祥的口袋阵即将布成的时候,蒋军破译了西北军的电报密码,得知冯玉祥是在给自己下套,蒋介石惊出了一身冷汗。还好他反应比较快,立马调整了部署:一方面,他急调平汉线上的上官云相部过来支援,另一方面,他命令何成濬在平汉线上发动猛攻,企图迫使冯玉祥分兵,最后,他亲临柳河车站督战,以鼓舞士气。

蒋介石的动作明显迟了,此时,西北军已经将蒋军分割截成了数段,接着,西北军向蒋军发动了大规模的白刃战。西北军的大刀那可不是吹的,鬼子都能打垮,蒋军能扛住?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将军最终从包围圈的间隙中仓皇突围。蒋介石在柳河车站差点被郑大章部骑兵活捉,就是这期间的事。

经此一战,蒋军退回了原来的防线,开始构筑深沟高垒,以作长期防守的准备。西北军也无力彻底击败蒋军,就这样,陇海线上两军陷入了相持阶段,类似于一战时期的德军和英法军在西线对峙。

显然,蒋介石想靠武力击败冯玉祥的西北军是不可能了,必须用别的手段来打破僵局,扭转战事。也巧,此时西北军的弱点也渐渐暴露出来了。

经过好几次大规模的作战,西北军的后勤供应紧张了起来。西北军本来就没什么储备,打中原大战全靠阎锡山接济,战争初期,阎锡山还比较仗义,有求必应。可是到后来,阎锡山的供应越来越少了,而且供应越来越不及时了。

阎锡山的大方是偶然现象,吝啬则是常态。在钱财方面,他远远没有蒋介石的大气。一个争天下的人,如果在乎钱财,那他肯定没啥前途。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阎锡山也确实比较困难,他的山西省根本共养不起五六十万军,有限的物资,当然要优先拨给自己的晋军了。

面对西北军如雪片般催粮催弹电报,阎锡山左支右拙,最后索性把这些电报统统扔进了垃圾堆。粮秣弹药补给断绝,西北军士气大减,士兵们一边啃着窝窝头,一边骂着阎老西不是东西。

这也就是上文(中原大战(六))中所讲的阎锡山命人送来面粉、弹药和现款,请求冯玉祥发动进攻牵制山东战场蒋军的原因。

西北军并不孤独,同样依靠阎锡山接济的石友三部也差不多快断炊了。但是石友三和冯玉祥不一样,他打仗是为了捞利益,而不是为了争天下。所以,形势不对时,他可退出。事实上,由于阎锡山没有兑现石友三当山东省的主席的承诺,石友三已经对反蒋联盟很不满了,现在阎老西又不给提供弹药粮饷,石友三已经对反蒋联盟彻底失望了。反蒋联盟呆不下去了,也不能再投奔蒋介石,何去何从呢?留给石友三只有一条,投靠张学良。

冯玉祥眼看阎锡山的晋军在山东战场一败涂地,不得不同意阎锡山的请求,准备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来牵制山东方面的蒋军,减轻阎锡山的压力。

8月6日,以西北军为主力的反蒋军兵分七路,向徐州杀奔而来。战斗初期,西北军攻势凌厉,蒋军节节败退,西北军大有所向披靡之势,徐州就在眼前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雨,时值盛夏,徐州附近下起了暴雨,而且一下就是几天。连日大雨导致四处河水泛滥,道路泥泞不堪。西北军依靠着顽强的意志,冒雨攻击,与蒋军在泥水中激战,但是终因士兵过于疲劳、补给跟不上而停止了攻势。

冯玉祥的作战计划还是比较高明的,如果没有这场旷日持久的大雨,蒋介石真有可能丢掉徐州,进而丢掉南京。如果配合西北军进攻的晋军和石友三全力以赴,蒋介石也可能被打垮了,可是他们没有,就在西北军和蒋军在雨中厮杀时,陇海线上的晋军在军营里躲雨,坐观冯玉祥功亏一篑。

阎锡山是很么人?他会拿着晋军老本全力以赴?冯玉祥太天真了!事后,冯玉祥说起这件事时,遗憾到了极点,说:阎百川这个老弟真不是好东西!

冯玉祥的攻势受阻了,策应山东战场的计划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晋军最终退出济南,撤往黄河以北。阎锡山的部队受到沉重打击,再难有什么作为,蒋介石趁机将山东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调到了陇海线和平汉线,集中兵力对付冯玉祥。

在和西北军在战场厮杀的同时,蒋介石也没有放弃使用银弹。与何成濬在平汉线上呼风唤雨相呼应,另一个牛人张钫在陇海线上的活动也搞的有声有色。

张钫的头衔是河南省主席兼第二十路军总指挥,他的目标是策反西北军。与何成濬一样,他对蒋介石也只提了两个要求:有钱花,随便花。蒋介石很高兴,就是请你来花钱的,就怕你不会花钱。

张钫的第一个策反对象是孙殿英。

不巧的是,他一到孙殿英的部队就被冯玉祥知道了,冯玉祥当然知道张钫是干嘛的,他发电要求孙殿英把张钫立即干掉。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知道张钫被抓了,他立即发电给孙殿英,表示愿意出10万袁大头赎出张钫。

冯玉祥知道后,出价20万,要求孙殿英立即枪毙张钫。

看到冯玉祥和蒋介石抬价,孙殿英开始拿着锤子拍卖张钫,张钫的身价迅速涨到了60万。

60万第一次,60万第二次,60万第三次,孙殿英敲下了锤子,成交!

60万是谁出的价呢?当然是蒋介石。

在鬼门关走了一回的张钫并没有被吓住,他开始在西北军中到处撒钱,四处活动,大展手段。西北军本来就快穷死了,现在张钫拿来那么多现款和弹药,这对饥寒交迫的西北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张钫这么一搞,前线的很多西北军将士渐渐对反蒋战争感到厌倦了,甚至很多人想要投奔蒋介石。毕竟,当兵打仗就是为了填饱肚子,跟谁不是跟呢?

陇海线的工作完成后,张钫又把战场转移到了平汉线,他在豫西大肆收编杂牌,在西北军退往陕西的路上埋钉子。张钫的最终成果是拉拢了吉鸿昌等各路部队的十多万部队投靠了蒋介石。

此时,形势对反蒋联军已经很不利了。平汉线上,反蒋联军彻底被何成濬的肉弹和银弹炸晕了,已经扣不开扳机了;津浦线上,阎锡山被彻底打垮了;陇海线上,西北军已经有很多将士被蒋介石分化瓦解了,他们不想再和蒋介石打仗;至于石友三,已经和张学良站在一起了。

在这种形势下,8月24日,蒋介石下达了总攻击令,悬赏各军,先占领巩县者赏洋二十万元,先占领洛阳、郑州者赏洋一百万元。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蒋军士气大振,向西北军发动了猛烈进攻。

9月6日,平汉线上的蒋军也发动了总攻,分途向登封。洛阳挺进。

正当冯玉祥与蒋介石在河南激战,打得难分难解时,9月18日,张学良突然发表通电,派于学忠、王树常率兵10万,挥师入关,宣布武装调停。

说是调停,实际上帮蒋。

中原大战时,张学良本来是准备坐山观虎斗的,为什么此时宣布关呢?

事实上,早在战争打响之前,反蒋联盟和蒋介石两方都知道张学良的分量,两边都在竭力拉拢张学良,前面张少帅好几次躺着中枪,就是这个原因。

倒向那边呢?一面要看哪边的胜算更高,一面要看哪边的出价更高。

胜算,现在明显是蒋介石的胜算更高,价钱,那就不用说了。想要阎锡山大手大脚的花钱,那比骆驼穿过针眼还困难。

蒋介石为了拉拢张少帅,总共花费了三千万银元,凡是和张学良有点关系的人都打点到了,反观阎锡山,派去拉拢张学良的代表连上百块钱的牌都打不起,两相比较,高下立现。

另外,蒋介石许诺战后与张学良共治中国,黄河以北的地盘都交给张学良管理。加上此时石友三倒向了张学良,张学良从这件事上看出反蒋联盟是一帮乌合之众,成不了大事,所以决定支持蒋介石。

张学良对冯玉祥没什么威慑,他还在准备和蒋军决一死战,但是阎锡山和汪精卫却怂了。汪精卫失去了信心可以理解,阎锡山也看清了形势,开始谋划后路,他瞒着冯玉祥把陇海线上的晋军北调了——保本再说吧。

冯玉祥孤军奋战,抵挡不住蒋介石的攻势。这时,又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杨虎城于9月17日攻克了洛阳附近的龙门,截断了西北军撤往陕西的退路。之后,杨虎城趁势西进,占领了潼关,紧接着又占领了西安,此后杨虎城就成了陕西的土皇帝。

冯玉祥的部队早就被蒋介石的银元砸晕了,哪里还有抵抗蒋介石的能力,蒋军一冲,西北军纷纷弃甲倒戈来降,冯玉祥众叛亲离,只得率部向豫北撤退,打算进入山西避难。

这时候,阎老西还算仗义了一把,他让徐永昌率领晋军做后卫,掩护西北军撤往山西。就这样,冯玉祥率领少数残部进入山西避难。这时,蒋介石正忙着收编投降封赏等后事,所以也没怎么追击。

中原已经接近尾声了,蒋介石对善后问题表现的很宽大:华北方面的事,全权交给张学良处理。河南方面,蒋介石只是将收编的西北军分别调往不同的地方驻扎,以防止他们密谋串联,形成气候。其余的,就什么也不追究了。

至于冯玉祥和阎锡山,蒋介石坚持要求这俩人下野。阎锡山见躲不过,就把军政大权交给了亲信徐永昌,安排好后事后,他声言要去日本游历,一拍屁股走了。其实他并没有去日本,而是躲到了大连,暗中关注局势,需找机会东山再起。当然,他仍在幕后掌控着山西的军政大权。

冯玉祥看到部下都做鸟兽散,遂离开军队前往晋祠隐居,后来又去了汾阳玉带河隐居。开到山西的西北军残部很自然的被张学良收编了,他们被改编成了以宋哲元为军长的二十九军。

至此,冯玉祥惨淡经营二十几年的西北军彻底土崩瓦解。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被彻底打垮,李宗仁和阎锡山风光也不再,蒋介石奠定了中华大地一哥的地位。张学良的声势也达到了顶峰,地盘包括东北和整个华北,不过这只是昙花一现,就在东北军入关后的一年,也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张学良因不抵抗,成了万夫所指的民族罪人。

中原大战后,摆在蒋介石面前的最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携战胜余威彻底解决军阀割据,从事实上统一中国,二是着手解决国民党内的派系问题,三是稳定局面,进行经济建设。

但是,蒋介石没有时间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因为在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率军攻占了长沙,此事标志着处于低潮的红军再次卷土重来,这让一向视红军为心腹大患的蒋介石感到很不安。中原大战一结束,蒋介石就匆匆扔下了烂摊子,着手准备围剿再次登上政治舞台的红军。

中原大战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二十几个省惨遭战火荼毒,三十几万军队成了炮灰,几百万平民流离失所,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国家元气大伤。

中原大战后,紧接着是红军红土重来,再然后是日本人入侵。历史没有留给蒋介石解决党内派系纷争和国内军阀割据的时间,此后,这两个隐患像癌症一样,一直深刻影响着党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直到蒋介石败退台湾。

各位看官如果喜欢或有不同见解,敬请留言指正~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均为作者本人原创,希望更多喜欢军事战争和历史的朋友可以讨论~

中原大战爆发前夕,张学良始终表示严守中立。蒋介石与反蒋的阎冯联军都意识到张学良手握三十万雄兵将左右双方胜败,都去争取张学良。此时的张学良也正在反复权衡,不禁自忖:“阎冯二人,完全是中国西北部土窝里的土皇帝,娶小老婆都还要小脚女人,这样的人决谈不上什么开明政治主张,只能凭枪杆子称王称霸,别说没有力量统一全国,就是统一了中国,凭他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治理不了国家。”张学良与心腹谋士认定,只有蒋介石能统一中国。蒋手下延揽了大批的人才,文有文的,武有武的,是治理国家的样子,虽非明主,但比阎、冯这些土皇帝要文明些,中国之统一,非蒋莫属。中国只有统一了,才能抵御时时想吞并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暗中决定支持蒋。最终东北军主力挥军南下入关就最后决定了阎锡山的失败的命运。

中原大战结束,张学良接管了华北,收编了整个西北军而实力大增,而此时的蒋介石又坐不住了,手下中央军需要休整,开始把张学良东北军当成了心头之刺,政治从来都是谋定而后发,善于弄权的蒋介石接连打出三个阴谋组合拳,几乎没弄脏手就瓦解了东北军。

东北作为东北军“稳固”的后方实际上并不牢靠,夹在强大苏联和新兴强国日本之间,这两个列强在东北分别享有铁路权益,也存在争端,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张学良本应在两者之间维持相对动态的平衡,使得苏联或者日本都不敢轻举妄动,蒋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使张学良与苏联断绝联系,这样身负家仇的张学良再面对日军的挑衅,苏联都不可能站在东北军一边,无论结果如何最后张学良都只能求助于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支持,并不得不听命行事。这对早已经“亲日抛苏”的蒋介石国民政府来说,可以达到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坐看东北军陷入孤立并削弱。

早在1928年6月,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在南京发动了一场以修订不平等条约为中心的“革命外交”,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铁路利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这令人激动的政策得到了改旗易帜后积极“拥护统一”的张学良积极响应,此时在国民政府策动下的张学良开始向苏联讨还铁路和电报局等各项权利。驱逐苏联驻华武官,扣押了苏联1400多名相关人员,在蒋介石的几番怂恿下对中苏签订协议共管的铁路权益采用了武力夺回的方式,终于引发“中东路战争”国民政府也“配合”的宣布对苏联宣战。张学良投入麾下十万大军对苏作战,而国民政府只有“声援”没有实际行动猛然使得张学良感到“上当了”。由于战事不利,但加上得知南满铁路方面日军开始蠢蠢欲动,反对与苏作战的张作相力劝张学良和平解决,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了《伯力协定》后苏军撤军。至此蒋介石用这个可歌可泣的阴谋使得张学良和苏联断绝了往来,在对日政策斡旋上依附并听命于国民政府成了唯一的选择

在日本陷入经济危机之际,蒋介石鼓励张学良大力投入基础建设发展经济,这事实上严重损害了日本在东北的既得经济利益,终于令经济危机下的日本军人走上了外交政治的舞台,日军暗中扶持石友三叛乱,令张学良不得不率领十八万东北军转战山海关以南,而日军随后就实际上掐断了东北军北上回师的铁路,东北境内仅仅剩下5万地方警察部队。面对在朝鲜与中国东北边界做好了万全准备侵略中国的关东军,蒋介石国民政府非但没有做出任何外交军事上的准备,还屡次安抚麻痹张学良,最终九一八事变猝然降临,而蒋有言在先“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的国策,面对日军如何挑衅不可抵抗。对国民政府和国联调停抱有幻想的张学良再一次选择了“听大哥的”。

东北军独自面对日军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锦州攻防战”,失去了根基和储备的东北军甚至发生了棉衣不足,弹药不足的情况,张学良数次通电求援无果,国民政府的隔岸观火使后援无望的张学良选择了撤退,蒋介石成功的把舆论矛头指向了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

不得不发的“长城抗战”中,张学良终于获得蒋介石“六个师”协同抗日的承诺,满心欢喜的张学良动用35万大军踌躇满志准备收复失地,并把全部26万东北军全员参战,布重兵防守热河,但不给力的伯父汤玉麟不满二把手的任命,干脆拆台撤走导致热河不战而失。此时热河境内的东北军一旦退路被切断,则东北军的主力可能被全歼于热河,在此局面下张学良慌忙命部队撤退到长城沿线,此举引起舆论哗然,已经下野过一次的蒋介石面见张学良祭出“丢车保帅”的办法,张学良无奈宣布“下野”,随后蒋介石马上任命“亲日派”何应钦并面授机宜“以打促和,停停打打”,何应钦走马上任并改编了张学良留下的东北军主力为四个军,并西北29军这个“异己”力量沿长城沿线一字排开,在15万日军的猛烈炮火下对东北军进行了随心所欲的消耗,而蒋所派中央军17军形同督战。以战促和的战略导致最后《塘沽协定》的签署,彻底出卖了东北,长城抗战中国军队伤亡六万五千余人,其中29军五千余人,17军伤亡4000余人,保存实力的商震部仅3000余。东北军伤亡近四万余人。而东北军此时从三十余万有地盘的实力派变成了仅20万人的无根基之浮萍!

热河失守后为了防止东北军“东山再起”,蒋介石积极派遣嫡系部队配合西北军解除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武装,将大量退入关内的义勇军收编到嫡系部队和西北军29军,并把平津实际控制权交给了西北军,在收编了大量义勇军和同盟军余部后,29军一度发展到了近十万人。调部分东北军南下“剿共,”之后又把东北军西调去了财政税收和东北,平津不可同日而语的西安进行“剿共”,采用了既消灭红军又能消耗东北军实力的一石二鸟之计。不听令则停发军饷。一心打回故土的东北军此刻战心皆无,士气低迷,几次交手下来东北军损兵折将,人马近一步削弱到十六万人。

曾经坐拥三十万大军的绝对实力派的张学良此时已经忍无可忍,深感孤立的他为了和苏联重新建立联系获得支持,经过高福源的往来牵线,张学良和红军达成合作共识,并给予刚刚长征到达陕北陷入困苦的红军前后67万大洋,子弹1100万发的“援助”,甚至包括西安事变后八路军的四万套军装。由此建立了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三位一体”的共同体联盟,经过数次“苦谏”,“哭谏”要求蒋允许东北军抗日无果之后,这位被“蒋大哥”害的倾家荡产,逼得走投无路的少帅只能铤而走险宣布“兵谏”,刚刚到达西安督战的蒋介石被缴获假牙一副,被吓得翻墙而走!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虽然送蒋回家的张学良被扣押,但中国近代史也由此进入了全面抗战的新篇章。因西安事变而被囚禁到晚年的张学良曾有一句感人至深的话:“我为了这个国家牺牲了一切”。此话不假!

纵观整个抗日战争史,国民政府强调是八年,为何是八年?因为蒋纬国编写的《国民革命史》无法自圆其说的解释“七七”事变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的六年,为何丧权辱国到这个样子。为了掩盖消极抗日甚至公然在国民革命战史中大手笔描写东北军作战不力,我们应该问一下:为何长城抗战那么多东北军基层军官获得青天白日勋章?(长城抗战总共颁发49枚青天白日勋章,东北军获得了25枚。)事实是何应钦把长城抗战中53军下属的八个师一字排开置入日军火网,嫡系部队坐看67军107师在一线阵地独自抗击日军大半个师团整整三天的进攻,虽奋勇杀敌却终于被击溃,为何商震有三个师的兵力却保存实力只放了一个师任由冷口被攻克。《塘沽协定》《何梅协定》出卖了东北和华北,这是蒋介石消极抗日的铁证!哪怕是全面抗战的八年,蒋介石集团也仅仅积极了十五个月,因为这十五个月如果不积极,面对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日军进攻,蒋氏江山休矣!武汉沦陷之后日军不得不停止进攻开始修整,国民政府立马再次进入了消极,美其名曰:“相持阶段”,蒋粉们可以洗洗睡了吧!

随后的全面抗战中,东北军前后参加了全部十八次大型会战,在淞沪会战,扬州保卫战,江阴保卫战,南京保卫战,连云港保卫战,临沂保卫战,淮河阻击战,武汉会战,一二次长沙会战,滇西反击站,第二次远征军入缅作战等战斗中,战则当先,履立功勋,前后荣获35枚青天白日勋章成为地方派系获得数量之首。就因为西安事变,蒋不给予宣传,其实东北军打的一直是最艰苦的仗,淞沪,徐州会战他们打的阻击战,血战腾冲,他们在远征军中攻下了腾冲,鲜为人知的是台儿庄第一枪和最后掩护其他军队撤出的也是东北军,但是却很少有功劳,无愧国家和民族,也完成了身陷囹圄的少帅“把东北军投入到抗战中去”的嘱托。他们中的大部分均战死沙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抗战胜利后东北军将士回到家乡者不足十五分之一。

  1930年4月1日 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宣誓讨蒋,中原大战爆发      1930年4月1日,阎锡山就任“中华民国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就任副总司令,3人分别在太原、潼关、桂平宣誓就职。冯玉祥在就职宣言中指斥蒋介石为国家动乱不安的祸根,历数了蒋介石践踏民主,弄权卖国的种种恶端,并发誓要为国家除此祸害。

  宣言称:“近月以来,陕甘两省,大股土匪,到处焚掠,凡经被掠之人,周身悉现铁烙。迨军队拘获匪首,其身边皆带有委任状,乃煌煌全国主席蒋中正所颁发,至有数十路之多。”阎锡山就职通电称:“将统率各军,陈师中原,以救党国。古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者,全国必有而讨伐之,今有挟党部以作威福者,全国人亦必起而讨伐之。”

  1930年4月5日,蒋介石下达“讨伐令”,与阎锡山、冯玉

“中原大战”是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李宗仁之间的军阀战争。因为这次战争主要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邻近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为“中原大战”。

蒋、阎、冯的中原大战历时7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逾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战争。结果冯玉祥通电下野,阎锡山宣布辞职,蒋介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暂时统一了国民党各军事集团。蒋介石全面胜利的台前虽然靠的是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幕后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玄机。

中原大战爆发前后,国内战局十分紧张,但给外国商人带来了大好的商机。大战还未打响,外国商人就忙着把一船一船的西方军队淘汰下来的军火运进中国。然而,与那些贩运军火的外国商人不一样的是,在那些观察过中国内战的外国记者的眼里,中国人打仗,不只是用长枪大炮,而且还要用袁大头和烟土。无论各方军阀之间结盟也罢,交战也罢,各自的代表都在

  提示:在蒋介石的手下,有位专门撒钱的高手,大名叫作何成浚,此公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位列上将,却没有带过一兵一卒的经历,而专干穿针引线、凿墙洞、挖墙脚的活计。

  “中原大战”是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李宗仁之间的军阀战争。因为这次战争主要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邻近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为“中原大战”。

  蒋、阎、冯的中原大战历时七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逾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战争。结果冯玉祥通电下野,阎锡山宣布辞职,蒋介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暂时统一了国民党各军事集团。蒋介石的全面胜利的台前虽然靠的是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幕后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玄机。

  中原大战爆发前后,国内战局十分紧张,但给外国商人带来了大好的商机。大战还未打响,外国商人就忙着把一船一船的西方军队淘汰下来的军火运进中国。然

  中原大战阎锡山输给蒋介石内在原因:爱钱如命

  本文摘自《龙门阵》2007年第6期 作者:胤凌 原题为:爱钱如命的阎锡山

  国民党军阀中,阎锡山最吝啬,几乎到了一毛不拔、爱钱如命的地步。

  1930年初,阎锡山决定和冯玉祥联手反蒋。为了取得军阀石友三的支持,这年3月,他派参谋长周玳赴河南新乡去拉拢石友三。周玳临行前,阎锡山笑着对他说:“周参谋长,石友三这个人见钱眼开。他若要钱。你可全权处理,斟酌答应。”周玳一到新乡,石友三果真哭穷,提出若要他参加阎冯“反蒋联盟”,阎老总必须给他拨付部分军饷.否则……周玳一听,佩服阎锡山的先见之明,当即慷慨许诺给石友三80万元款子。石友山随即表态:解决了军饷,将紧跟阎老总……

  周玳回到太原,即将此事如实禀报阎锡山。阎一听让他拿出这么多钱

“中原大战”是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李宗仁之间的军阀战争。因为这次战争主要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邻近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为“中原大战”。

蒋、阎、冯的中原大战历时七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逾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战争。结果冯玉祥通电下野,阎锡山宣布辞职,蒋介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暂时统一了国民党各军事集团。蒋介石的全面胜利的台前虽然靠的是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幕后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玄机。

中原大战爆发前后,国内战局十分紧张,但给外国商人带来了大好的商机。大战还未打响,外国商人就忙着把一船一船的西方军队淘汰下来的军火运进中国。然而,与那些贩运军火的外国商人不一样的是,在那些观察过中国内战的外国记者的眼里,中国人打仗,不只是用长枪大炮,而且还要用袁大头和烟土。无论各方军阀之间结盟也罢,交战也罢,各自的代

"中原大战"是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李宗仁之间的军阀战争。因为这次战争主要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邻近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为"中原大战"。

蒋、阎、冯的中原大战历时七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逾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战争。结果冯玉祥通电下野,阎锡山宣布辞职,蒋介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暂时统一了国民党各军事集团。蒋介石的全面胜利的台前虽然靠的是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幕后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玄机。

中原大战爆发前后,国内战局十分紧张,但给外国商人带来了大好的商机。大战还未打响,外国商人就忙着把一船一船的西方军队淘汰下来的军火运进中国。然而,与那些贩运军火的外国商人不一样的是,在那些观察过中国内战的外国记者的眼里,中国人打仗,不只是用长枪大炮,而且还要用袁大头和烟土。无论各方军阀之间结盟也罢,交战也罢,各自的代表都在烟馆和娼寮里把酒言欢,大大小小的交易不停地

“中原大战”是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李宗仁之间的军阀战争。因为这次战争主要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邻近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为“中原大战”。

蒋、阎、冯的中原大战历时七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逾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战争。

结果冯玉祥通电下野,阎锡山宣布辞职,蒋介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暂时统一了国民党各军事集团。蒋介石的全面胜利的台前虽然靠的是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幕后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玄机。

中原大战爆发前后,国内战局十分紧张,但给外国商人带来了大好的商机。大战还未打响,外国商人就忙着把一船一船的西方军队淘汰下来的军火运进中国。

然而,与那些贩运军火的外国商人不一样的是,在那些观察过中国内战的外国记者的眼里,中国人打仗,不只是用长枪大炮,而且还要用袁大头和烟土。

无论各方军阀之间结盟也罢,交战也罢,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原大战张学良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