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是a.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

当前位置: >>
2013年广大专插本复习资料--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掌握)政治的概念: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威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 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 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机器。??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 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定义的三层含义: 第一, 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第三,国家是机器。 国家权力的含义: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国家职能的含义: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 的基本职能和外部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 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第一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 (重点掌握)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所谓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 概括。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用以实现和维护自 己的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国家的本质是由在这种社会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决定的,围绕着国家的本质 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 实质上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 具有共同阶级本质一切国家的共性的概括。 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有什么 样的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实行的阶级统治,就有什么类型国家。同一社会经济形态的一切国家,都是属于同一历 史类型的国家,都是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第二节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掌握)更替规律: 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政治革命。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种方式。但是,它不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方式和途径。改良的实质是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斗争的 压力下,被迫作出的某些局部性的让步,它并不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形态, 因而不能完成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革命与改良的区别: 第一,革命是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 盾。 第二,革命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革命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 基础的性质。而改良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 第三,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的过程。改良者实 质上以争取统治阶级让步政策为最后目的,是旧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掌握)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维护资本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和压迫无产阶 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 第一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第二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第三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也叫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在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 型国家。是新的历史类型的国家。是最后一个历史类型的国家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掌握)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 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2、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的秩序和稳定。 3、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 4、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6、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第六章 国家形式第一节 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掌握)国家形式的含义: 是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制度和体制的总和。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 历史比较法,第一,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第二,最高国家权力权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第三,中央国家权力 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 (根据前两条标准,首先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国家分君主制和 共和制政体两类) 。 剥削阶级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主制:贵族君主制、等级代表君主制、专制君主制、立宪君主制。 共和制:贵族共和制、民主共和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 基本特征:第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第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 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第四,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则。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掌握)国家结构的含义: 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各个部分以什么形 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 现代国家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1)单一制。 (2)复合制。 单一制:将国土按地域划分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特点: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的行政机关体系和国籍。 单一制又可细分为两种形式: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 复合制:若干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单位协议组成的联合体。 由于联合的程序和形式、权力的划分有着重要的差别,可细分为: (1)邦联制。 (2)联邦制。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 第一,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 第二,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 第三,各民族主要是和汉族相互杂居, “大杂居、小聚居” 。 第四,近代以来,结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 第五,各民族之间,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需要互相学习、帮助、支持,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第六,防止和抵御外来干涉和侵略,维持我国的独立与安全,需要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与合作。 我国单一制两大特色: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 种制度。其特点如下: 【特别行政区】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 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第七章 国家机构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概念和一般问题(掌握)国家机构的含义: 国家机关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各个具体的权力部门,而各种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的结构联结起来,相 互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实现国家统治的统一的体系,这就是国家机构。国家机构的特点: (1)阶级性。 (2)全社会性。 (3)整体性和系统性。 (4)强制性。 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1)国家元首 是代表国家的机关,功能是充当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和国家权力的象征。 (2)立法机关 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权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 (3)行政机关 是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事务的机关。 (4)司法机关 是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掌握)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表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主要国家机关: 1. 国家权力机关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 国家元首 公布法律,发布命令;任免权;外交权;荣典权。 3. 行政机关 行政立法权;提案权;行政管理权。 4. 司法机关 审判权;法律监督权。第八章 国家与民族第一节 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了解)民族的定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问题的含义: 是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阶段,不同民族或民族集团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诸方面因一系列矛盾而引起的问题。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一,民族差异的存在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 第二,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 第三,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观:民族优劣的观点;民族至上的观点;民族投降的观点。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理论: 1.民族平等意味着一切民族都有平等的地位; 2.坚持民族平等必须反对任何民族特权; 3.要求民族平等的实质内容和真正意义只能是要求消灭阶级; 4.坚持民族平等必须逐步消除各民族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任务: 第一,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各民族民主平等的团结统一; 第二,要逐步消除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事实上的不平等; 第三,要承认民族差别,照顾民族特点,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矛盾。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联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在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内,在最高国家机关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以实 行自治的民族成员为主组成自治机关,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行使自治权利,遵照国家总的方针政策,自主管理 本民族、本地方的事物,并积极参与全国的政治生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第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第二,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形成了交错居住的局面; 第三,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点: 第一, 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二, 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第三, 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第九章 国家与宗教第一节 宗教的本质及其与国家的关系(掌握)宗教的起源: 1.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中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它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 2.阶级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宗教产生的又一原因。 宗教的本质: (1)从认识论上看,宗教是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 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不真实的反映。 (2)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说: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 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 的鸦片。 ” 政教合一的含义:是指宗教权威和政治权威合而为一的政治制度。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与宗教(了解)宗教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将长期存在: (1)宗教产生的自然根源还不可能完全消除。 (2)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尚没有完全消失。 (3)宗教具有自身的相对自主性。 (4)国际宗教势力的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中宗教的特征 (1)宗教压迫和宗教剥削已经不复存在。 (2)宗教的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已经消失。 (3)办教的宗旨和目的已发生了变化。 (4)宗教的社会治理功能更加突出。 社会主义国家中宗教作用的二重性 (1)宗教的积极作用。宗教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事业与国际交往。 (2)宗教的消极作用。宗教和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立的思想意识,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主义宣传是不利的;宗 教问题也可能影响到民族团结,给民族团结带来消极影响;宗教也不利于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 尊重和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反对利用宗教进行违法活动; 反对外国的宗教干涉和控制。 第十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第一节 政党的概念(掌握)政党的定义: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要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政治 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的特征: (一)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二)政党由阶级、阶层、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 (三)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四)政党具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五)政党与国家政权密不可分。 政党的功能: (一)争取群众和影响群众。 (二)集中阶级意志。 (三)行使国家权力。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了解)资产阶级政党具体的地位和作用: (一)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石,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标志; (二)政党制度是民主制度协调运转的工具; (三)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机制。 两党制: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的政党制度。 多党制: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掌握)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1.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无产阶级政党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 3.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战斗集体。 4.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 5.无产阶级政党有独特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二)党的领导的具体方式。 1.政治领导:共产党在无产阶级政治体系中担负最高决策和关键性决策的任务。 2.思想领导: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人民群众。 3.组织领导:实现党的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 (2)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3)宪法和法律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活动的基本准则。第十一章 政治团体第一节 政治团体的含义(掌握)政治团体的含义: 政治团体就是那些区别于政党和国家机关,有组织地去参与政治过程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利益群体。代表特 定集团的利益,是政治团体存在的基础;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是它的主要任务;通过影响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来实 现集团利益,是政治团体的基本政治性质。 政治团体的特征: 第一,政治团体的社会基础是具有相对具体、集中、单一的利益和目标的人群; 第二,政治团体建立的目的,是影响立法和政策的制定,而非夺取或掌握政权。 第三 政治团体是一种非政府组织,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 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 第二,政治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媒介。 第三,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压力集团(重点掌握)压力集团的含义: 指那些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 加压力的集团。 压力集团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第一, 世纪转折时期的社会变化是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 第二,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了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利益集团的出现是权力制约的需要。 压力集团的院外活动: 第一,直接院外活动。直接院外活动是指利益集团或其代表――院外活动分子,在与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包 括立法、行政、司法、独立机构等)和个人(包括这些机关的决策者和工作人员)的直接接触中影响具体的公共政 策的制定的活动。直接院外活动包括如下五种方式: (1)社交性接触和游说。 (2)提供信息和情报。 (3)出席听证会。 (4)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顾问委员会和相关的协商组织。 (5)通过司法诉讼寻求利益的满足。 第二,间接院外活动。间接院外活动是指集团通过一定的中介,如选民和大众传媒来影响政治过程 (1)参与选举活动。 (2)利用新闻媒介影响公众舆论。 (3)基层动员(grass roots lobbying) 。 (4)抗议示威活动。 集团政治与现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第一,集团政治改变了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 第二,集团政治表现为一种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展与深化。 第三,集团政治客观上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了解)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具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 第三,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其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 意见表达功能。组织功能。参政功能。民主监督功能。教育功能。第十二章 政治文化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含义及功能(掌握)政治文化的含义: 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 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 (1)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占主导地位是经济阶级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政治文化的主要功能: (1)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2)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3)影响政治过程。 (4)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掌握)西方学者的区分: 1.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民主平等主导观念;多数服从少数) 2.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 3.理想型政治文化和现实型政治文化。 4.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结构: 政治文化结构主要是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政治意识形态层次居于政治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代表阶级属性,是以阶级为基本单位的。 政治价值观:一般指的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包括社会成员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活动的标准, 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直接影响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信念、信仰和态度。 政治心理:是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和政治环境长期作用的产物,它蕴含着政治文化的遗传机制和再生功能,政治心 理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述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来看,政治文化结构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处于不断变动状态的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由低向高排列的。 (2)三个层次的变化的不同步性。 (3)政治文化结构内部三个层次,表现为相互间的依存、配合和制约的关系。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重点掌握)政治社会化: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 (2)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的手段。 (3)对反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政治文化传播的途径: (1)家庭。 (2)学校。 (3)社会。 (4)大众传媒 坚持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遵循和贯彻以下原则: (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南。 (2)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3)要为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 (4)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遵循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 (5)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做出科学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第十三章 政治发展第一节 政治发展的实质与内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 (1)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 (2)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 (3)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4)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重点掌握)政治革命的涵义。 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体、以夺取政权为首要标志、以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的激烈的政治大变革,是 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 政治改革的涵义: 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矛盾状况,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依靠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 改进政治体制、调节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功能,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叫做政治改革。 作为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政治改革的特征应当在同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的联系与区别之中来把握。与政 治改良相比,政治改革不仅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而且是部分的质变。它是对现有政权结构及其运作方式的系 统、全面、深刻的革新。但同政治革命相对照,政治改革谋求和带来的质变,仅仅是部分的,而不是全局的和整体 的。它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由政治领导层组织和推动,采取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按计划有 步骤地展开,实际上是一个使仍然具有历史合理性的政治秩序的积极能量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的过程。第三节 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了解)1:社会主义革命是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 2:民主政治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 3: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4:政治消亡是政治发展的最终归宿第十四章 中国的政治文明第一节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文明探索和实践,为新世纪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能没有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道 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既不能脱离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和 现实国情。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 第一、人类生活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统一。 第二、政治文明产生于人的现实活动,必须以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基础。 第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 第四、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从古代政治文明向现代政治文明进化的过程。 第五、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第六、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 第七、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第一、国家权力属于劳动人民所有,建设大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共和国。 第二、人民代表会议是实现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的最好制度形式。 第三、人民代表会议掌握国家权力,人民通过“有经验的代理人”――即人民代表――掌管国家事务。 第四、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 第五、共产党是动员和组织劳动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领导力量。 第六、用法制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第三节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制度建设(掌握)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形式: 1、革命后社会的政治发展是依法治国的现实基础。 2、理性化的权力运作模式是依法治国的制度要求。 3、以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而坚持 党的领导,又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 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从战争年代沿袭下来的由党的组织包办一切的“以党代政”的方式,而代之以适 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的“依法治国”的方式。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内核: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要旨,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具体说来,它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 第二,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举措。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处于政治权力体系的核心,能否实现法律对党的权力的有效规范,便成为能否真 正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 “依法治国”说到底就是党要依据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要求,领导和组织人民实现当 家作主的民主诉求。第十五章 国际政治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含义(掌握)国际政治的含义: 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的多个行为主体之间。 第二,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 第三,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与区别: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 第一,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出发点,各国的对外政策、对外活动是为其国内政治服务的。 第二,国际政治是各国国内政治在国际范围和领域中的延伸和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各国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主 导性利益要求是其国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利益的对外延伸。 第三,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区别: 第一,有无公共权威的不同。第二,利益的构成和内容不同。第三,政治行为主体不同。第二节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掌握)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也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实体单位。 主权国家的特质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第一,主权国家能够控制和最大限度地调动、支配、运用一切资源,形成国际社会强大的行为主体、实体。 第二,主权国家是人类社会生活诸共同体的唯一合法总代表。 第三,国家之间政治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 按照国际法的要求,在国际社会中,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第一,固定的领土。第二,定居的居民。第三,统一的政权机构。第四,国家主权。 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行为主体,包括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和非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国际关 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 第一,国际组织都具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第二,国际组织的基本存在和活动依据是参与者所签订的条约,超越或者违背条约规定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 为非法或无效。 第三,国际组织的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各参与者自己 的权利。 其他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在国际社会中,除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这些行为主体主要是活动于国 际政治舞台上的政党、政治团体以及个人等。第三节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掌握)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含义: 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活动中都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它体现在国际政治 活动的一切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原则、规章和规则之中。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特点: 第一,普遍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第二,共识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建立在大多数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普遍共识基础上的。 第三,规范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应该遵循的规范。 第四,约束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国际准则行为主体具有相当的约束力,这种约束性既体现为道德性约束, 又体现为实际性约束。 当代国际政治的基本尊则: 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国际法的含义: 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它是国家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规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 调整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约束力的原则、规范和制度的总和。国际法的基本组成内容可以概括为平 时法、战争法和中立法。 国际法的基本特点: 第一,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第二,国际法是由主权国家在处理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第三,国际法的约束力的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其执行主要靠相关国家的自动、自愿和自觉。 在国际政治中,国际法具有其特定的积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是: 第一,国际法是保障有序的国际政治关系的法律条件。 第二,国际法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 第三,国际法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了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 第四,国际法为非常状态下的国际政治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第四节 国际政治格局(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含义: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 按照这一定义,国际政治格局有如下基本含义: 第一,一定时期内的世界主要矛盾,是国际政治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国际政治格局是以世界范围内的基本政治力量为主干而形成的。 第三,国际政治格局是国际政治基本力量之间的组合方式和构成状况。第五节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在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作用下,生产要素和产品超越一国甚至几国的界限,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 规模不断增大,形式不断增多,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的作用下,经济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全世界,经济资源在世界市场 上予以配置并且配置效率提高,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方式是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具体体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超越国界的市场流动。 第四,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联系效应是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