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桂林121师361团后勤处长述职述廉报告是谁

步兵第121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121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8月组建的山东军区第6师一部,1945年11月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第2纵队第1支队,12月改为第1旅,1946年2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第10旅,1946年7月改番号为第4纵队第10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3次保卫本溪、鞍海、新开岭、四保临江,东北夏季、秋季、冬季攻势、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战斗,涌现出塔山守备英雄团、鞍山团等英模集体和个人。该师“质量成分好,战斗作风猛,动作快,能打运动战,有突击精神。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为东北野战军主力师。1953年7月,121师361团配属第122师参加东山岛战斗。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战后有1个单位、5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其中361团4连继日被中央军委授予爱民模范连称号后又一次被中央军委授予穿插英雄连称号,成为我军首支被中央军委两次授予荣誉称号的连队)。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41集团军步兵第121师,执行南方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8年,该师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361团9连1班战士李向群在抗洪抢险中,不畏艰险,奋不顾身,于8月22日因极度劳累引起病情恶化,不幸光荣牺牲,日被中央军委授予“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现为我军8名挂像英模之一。该师现辖步兵第361团(塔山守备英雄团)、步兵第364团(英勇善战模范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步兵第122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1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122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8月组建的山东军区第6师一部,1945年11月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第2纵队第2支队,12月改为第2旅,1946年2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第11旅,1946年7月改番号为第4纵队第11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3次保卫本溪、鞍海、新开岭、四保临江,东北夏季、秋季、冬季攻势、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战斗,涌现出英勇善战模范团(364团)等英模集体和个人。1953年7月,122师参加东山岛战斗。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歼敌2730名。战后有2个单位、3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步兵第122师撤销,364团调归步兵第121师建制。
步兵第123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2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123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8月组建的山东军区第5师一部,1945年11月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第3纵队,12月分编为第3纵队第4、第5旅,1946年2月第4、第5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第12旅,1946年7月改番号为第4纵队第12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3次保卫本溪、鞍海、新开岭、四保临江,东北夏季、秋季、冬季攻势、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战斗,涌现出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等著名英模集体。师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战后有1个单位、3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41集团军步兵第123师,执行南方摩托化步兵师编制。90年代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2006年,改建为两栖机械化步兵师。该师现辖步兵第367团(塔山英雄团)、步兵第369团(白台山英雄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步兵第124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第13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第124师。该师前身是1946年5月组建的辽南军区独立第1师,1947年3月改称辽东军区独立第1师,1948年3月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第13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辽沈、平津、安阳、鄂西、进军西南等战役战斗。1950年10月,赴朝参战,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是战争初期表现最为出色的几个师之一,涌现出“黄草岭英雄连”、“三八线尖刀英雄连”等英雄单位。1952年11月回国。1961年1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首批10个战备值班师之一,1962年参加东南沿海紧急战备行动。1970年10月至1983年10月,该师承担对外开放任务。师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歼敌2991名,战后有2个单位、3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42集团军步兵第124师,执行南方摩托化步兵师编制。90年代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2000年底,开始改建为两栖机械化步兵师。该师现辖步兵第370团、步兵第372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步兵第125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第14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第125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11月成立的东北人民自治军通化支队,1946年7月改称杨靖宇支队,8月改称辽宁军区独立师,11月师机关改为辽宁军区前进指挥所,1947年9月师机关及4、5团归建,恢复师建制并改称辽东军区独立第2师,1948年3月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第14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辽沈、平津、安阳等战役战斗。该师“游击战经验多,有朝气,有猛冲精神”。1950年10月,125师赴朝参战,1952年11月回国。1964年8月撤消建制,师机关和373团、378团机关调广西田阳组建广州军区边防师,373团和378团部队调往广东省军区。1967年2月广州军区边防师改称陆军第220师,归陆军第55军建制,1968年9月归陆军第43军建制,日改称陆军第129师。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歼敌875人,战后有2个单位、4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撤销,师部和坦克11师44团整编为陆军第54集团军坦克旅,1998年改为陆军第20集团军装甲旅。
  1968年9月,广东省军区独立第1师转隶陆军第42军,改为陆军第125师。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战后有1个单位、3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师部及375团撤销建制,373、374团调归步兵第126师。1989年9月,373团改为警备团,374团撤销,11月,373团执行特种警备团编制。1996年随126师改隶武警部队,改称武警第373团。
步兵第126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第15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第126师。该师前身是1947年11月以安东保安司令部为基础组建的辽东军区独立第3师,1948年3月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第15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辽沈、平津、安阳等战役战斗。1950年10月赴朝参战,1952年11月回国。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战后有1个单位、3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42集团军步兵第126师,调入步兵第373、374团,执行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86年10月,按照总参谋部颁发的南方集团军《步兵师(教导师》编制表(草案)》,由步兵师改为教导师。1989年9月,又改为南方乙种步兵师,1996年10月改隶武警部队,改称武警第126师,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现辖武警第373、376、378、712团。
步兵第127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第16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7师。该师前身是1928年4月由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后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33年6月,与红22军第64师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第1军团第2师。土地革命时期,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红5团被中革军委授予“模范团”称号,红4团被一军团授予“英勇冲锋”奖旗一面。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2师为前卫师之一,强渡乌江、智取遵义、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出色地完成中革军委赋予的开路任务。1937年8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1938年底,东进苏鲁豫边区,改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1940年8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11月改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第3师第7旅,作为新四军军部机动部队,转战于苏北两淮地区。日,19团4连在淮阴北刘老庄英勇阻击3000多名日伪军的进攻,连续打退敌人的五次进攻,坚守三天两夜,毙敌170余人,终因寡不敌众,在日军炮火猛烈轰击下,82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新四军军长陈毅撰文赞扬刘老庄连:“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把它誉为“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战后,该连重建,被3师命名为“刘老庄连”。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第3师第7旅奉命挺进东北。1946年10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第16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第16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秀水河子歼灭战、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平攻坚、东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辽沈、平津、进军中南、解放海南岛等重要战役战斗,歼敌4.4万余人。在歼灭廖耀湘兵团的辽西会战中,该师歼敌1.8万余人,粉碎了廖兵团的北逃企图,为全歼该兵团立下了奇功。该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最为悠久的部队,“在我军历史上参加战斗最多,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牺牲。装备好,行军能力强,能打硬拼仗。有朝气,雷厉风行”,是第四野战军的头等主力师。1961年8月,陆军第43军撤销,127师改归广州军区直属。1963年被确定为战备值班师。1968年9月,归建重建的陆军第43军。1969年10月,移防中原,随军编入全军战略预备队序列。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五战五捷,歼敌2234人,战后有1个单位、2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54集团军步兵第127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90年代初期,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1997年,改建为全军第一个轻型机械化步兵师。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该师现辖步兵第379团(叶挺独立团)、步兵第380团(秋收起义红二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步兵第128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第17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8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9月以山东渤海军区直属团和部分军分区基干武装组建的山东军区第7师。抗日战争胜利后进入东北,1946年10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第17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第17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山海关保卫战、解放长春、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平攻坚、东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辽沈、平津、进军中南、解放海南岛等重要战役战斗,取得了全军师级单位作战歼敌数第二、缴获武器装备数第一的辉煌战绩,涌现出渡海先锋营(383团1营)、全国战斗英雄刘梅村等英模集体和个人。在解放四平、锦州、天津的战役中,先后出色完成东北野战军总部三次单调的任务,被总部首长誉为“攻坚老虎”。该师“历史不算很老”,但“战斗作风顽强,进步快。善于夜战及村落战斗,战士很勇猛,长于使用爆破,攻坚力最顽强,l947年夏季攻势之四平攻坚战斗中参加主攻,纵深战斗13昼夜,在战术上颇有成果。为东北各野战部队中攻坚力最顽强之部队,为头等主力师。”1961年8月,陆军第43军撤销,128师改归海南军区建制。1964年10月改归陆军第42军建制。1968年9月,归建重建的陆军第43军。1969年10月,移防中原,随军编入全军战略预备队序列。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战后有1
个单位,2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20集团军步兵第128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6年,改隶武警部队,改称武警第128师。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该师现辖武警第382、383、384(潘家峪抗日复仇团)、708团。
步兵第129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第18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9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9月下旬组建的渤海军区独立旅(又称渤海新编师或第8师),抗日战争胜利后进入东北,1946年10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第18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第18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承德保卫战、解放长春、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平攻坚、东北夏季、秋季、冬季攻势作战、辽沈、平津、进军中南、解放海南岛等重要战役战斗。该师战斗作风很有突击性,善于村落战斗,擅长爆破技术,具有攻坚经验,在老爷岭追歼战、四平攻坚战等战斗中均有出色的表现。1952年11月,129师撤销建制,师部与海军海南岛基地组建海军西营基地,385团改隶132师为396团。
  1969年9月,陆军第43军第220师改称陆军第129师。以后发展见步兵第125师。
步兵第130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第130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10月组建的辽吉军区保安第1旅,1947年5月编为西满军区野战军第1师,同年8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第19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参加了四战四平、东北秋季、冬季攻势、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役战斗,是唯一参加过4次四平攻防作战的部队。19师“战斗积极性高,攻坚力顽强,最善于爆破,执行命令坚决,不怕伤亡,进步甚快,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1952年10月,第44军番号撤销,130师改隶新组建的第54军。1953年2月入朝参战,参加金城战役,1958年5月回国。1959年参加西藏平叛作战。1962年,该师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歼灭印军1200多人,给印军第11旅以歼灭性打击。涌现出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陈代富、周天喜等英模人物和集体。1969年,改称陆军第160师。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歼敌854人,该师也成为我军唯一的参加过抗美援朝、对印、对越三次重要对外作战的步兵师。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0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缩编为步兵第160旅,2003年撤销番号及建制。
步兵第131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20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131师,该师部队前身有新四军3师直属侦察队、延安教1旅2团等部,1946年12月组建成辽吉军区保2旅,1947年4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西满纵队为独立第2师,同年8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第20师,1948年1月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20师。该师“参加攻坚战较多,善于攻坚而不善于野战。战斗作风积极,执行命令坚决”。先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和解放万山群岛战役,从东北一直打到广东,取得了赫赫战绩。1952年10月,44军番号撤消,131师师部调归海军,1953年2月改建为海军航空兵第3师。所属391团调给新组建的54军,为134师391团,后沿革为陆军第54集团军工兵团。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31师成立于1970年,该师前身是1964年夏为加强海南岛北部机动作战力量而组建的广州军区守备第27师。1970年改称陆军第131师,归海南军区建制。1979年12月,以131师391团为基础和1个建制水陆坦克营、两个装甲步兵连合编组建海军陆战队第1旅,旅部由391团团部扩编,该旅于1980年5月正式成立。1982年7月,131师392团赴广西轮战,歼敌50余人,1983年3月回撤。1985年全军整编,131师撤消建制和番号,部队并入第132师。
步兵第132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21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131师,该师部队前身部队有新四军3师特务第1团、第2团和嫩江军区警卫团,1947年3月组建成西满军区独立师,4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西满纵队为独立第3师,8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第21师,1948年1月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21师。该师基础为新四军老部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攻击精神旺盛,能猛冲猛打”。先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等。1952年10月,44军番号撤消,132师调归海南军区兼第43军建制,同时129师385团编入该师改番号为396团。1961年8月称海南军区陆军第132师。1985年整编为广州军区步兵第132师,执行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归海南军区领导。1998年该师增编高炮团,396团改装为装甲团。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该师缩编为步兵第132旅。
步兵第133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22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133师,该师部队前身是1945年9月组建的冀晋(赵尔陆)纵队第2旅、第3旅和冀中(黄寿发)纵队第1旅,1946年4月,冀晋(赵尔陆)纵队第2旅与冀中(黄寿发)纵队第1旅合并为热河军区独立第2旅,冀晋(赵尔陆)纵队第3旅改为热河军区独立第3旅,同年6月独立第2旅改称独立第13旅,独立第3旅改称独立第14旅。1946年9月,13旅与14旅合并为新的热河军区独立第13旅。11月,改称冀热察军区独立第13旅。1947年8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为第22师,著名的冀东13团(包森生前团)就在该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第22师。该师先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解放战争中该师转战14个省,歼敌56735人。1952年7月,133师转隶第46军建制,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1月接替一线40军119师佳谷里地区正面12公里的防务,毙伤敌4365人,俘虏敌59人。1955年10月回国,驻防吉林省。3师侦察分队参加珍宝岛自卫反击战,陈绍光、周登国、杜永春、于庆阳四人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70年初,陆军第133师改番号为陆军第138师。1975年6月随军调防到徐海地区。1978年9月移防山东。1985年3月,138师配属陆军第67军赴滇轮战,全师9890人在13.9公里的防御正面93个阵地坚守了335天,粉碎越军进攻和偷袭530多次,取得了对越防御作战和“9.23”、“1.28”两次出击作战的胜利,圆满完成了轮战任务,共歼敌2100人,俘虏1人,有1个单位和1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6年6月回撤,随即正式整编为陆军第26集团军步兵第138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8年该师413团撤消。2003年9月,138师缩编为138旅。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33师成立于1979年4月,由广西军区独立师改称,归广西军区建制。1985年10月撤消番号,师部改编为陆军第41集团军坦克旅旅部。1998年又改称陆军第41集团军装甲旅。
步兵第134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23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134师,该师部队前身有著名的红9军团、朱德警卫第2团等,1940年1月组建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1旅,后编为南进3支队、冀热辽军区第30旅、热辽纵队30旅,1946年4月,以30旅建制为主,合并进第22旅。次月,改称冀热辽独立1旅。8月,又改称冀热辽军区独立16旅。1947年8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为23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第23师。该师先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特别是在衡宝战役中,134师行动积极,大胆穿插,作战勇猛,追击战中以同等兵力歼灭敌48军176师主力4354人。平而关战斗中,134师积极捕捉战机,决心果断,以4个营3000人兵力急行军数百里,全歼敌17兵团部和两个师共6715人,俘虏兵团司令刘嘉树。广西剿匪斗争中,400团涌现出著名爱国主义的崇高典型徐汉林。1952年10月,54军组建,134师归其建制。11月,134师400团调出,12月,131师391团调入。1953年5月,134师入朝参战,1958年5月回国后先后赴甘南、青南、西藏平叛。1969年12月,该师改番号为陆军第54军161师。1979年2月参加对越作战,歼敌1487人,有2个单位和1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10月,该师撤消建制和番号,师部和炮兵团及其他炮兵部队整编为陆军第54集团军炮兵旅,所属481团团部改为集团军工兵团团部,482(红军团)、483团(红军团)调归步兵第160师。
步兵第135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24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135师,该师部队前身是1945年11月由挺进东北的冀中31团、延安教2旅1团和冀热辽军区特务团合编组建的冀热辽军区第27旅,1946年1月改称热辽纵队第27旅。4月27旅与热东分区合并为冀热辽军区第18军分区,1947年5月改称冀热辽军区第18旅,8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为24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第24师。该师“过去参加游击战多,部队能吃苦,有朝气,进步很快。夜战动作快,能担任攻坚”。先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特别是在衡宝战役中,135师大胆插入敌后,不怕优势之敌围困,坚决拖住敌人,堵住敌4个主力师的退路,英勇果敢,歼灭第敌王牌7军军部和172师师部及两个团计5531人,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405团获“猛虎扑羊群”锦旗,为以后162师赢得“中原猛虎师”的美誉。1952年10月,54军组建,135师归其建制。1953年5月,135师入朝参战,在金城反击战中,涌现出著名战斗英雄麻俊坤。1958年7月回国。1963年1月,135师被军委确认为全国战备值班师。1969年12月,该师改番号为陆军第54军162师。1979年参加对越作战,歼敌2085人,有1个单位和3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11月整编为陆军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2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89年4月,被确认为全军首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后,该师下辖步兵第484团、485团、486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是我军仅剩的两个六团制步兵师之一。
步兵第136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25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6师,该师部队前身是1945年11月组建的冀东军区第12旅和第14旅,1946年7月两旅合编为新第12旅,次月改称冀东军区独立第10旅,1947年8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为25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第25师。该师前身部队长期坚持冀东武装斗争,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战斗力有突击性,行军力强,能吃苦,出关作战后进步很快”。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两次承德保卫战、香河保卫战、香通武战役、滦东战役、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平解放长沙、衡宝战役等。1952年9月,136师随军入朝参战,三打马踏里,1955年10月回国,驻防吉林省。1975年6月随军调防,驻防山东临沂。1985年9月,整编为陆军第67集团军步兵第136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9年与河南开封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合并,改编为河南陆军预备役步兵第136师。
步兵第137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26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7师,该师部队前身是1945年11月组建的冀东军区第13旅,1946年8月改称冀东军区独立第11旅,1947年8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为26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第26师。该师前身部队长期坚持冀东武装斗争,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部队富有朝气,战斗情绪高,作风勇猛,执行命令坚决”。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两次承德保卫战、香河保卫战、香通武战役、滦东战役、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等。锦州攻坚战中,76团5连浴血奋战,四树红旗,被纵队授予“锦州战斗尖刀连”称号。1952年9月,137师随军入朝参战,1955年10月回国,驻防吉林省。1975年6月随军调防,驻防徐州,后移防山东胶县。1985年9月,137师撤消番号和建制。
步兵第138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27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8师,该师部队前身是1947年8月初以冀东军区12、14、15分区的警备团为基础组建的冀东军区独立第9旅。8月中旬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为27师。该师前身部队长期坚持冀东武装斗争,具有一定的战斗经验。编成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警备长沙等。1950年12月,138师师直和413团机关调出1/2去长春组建空军航校。8师调出46军建制,划给海军。1953年2月,以138师师部为基础,组建海军航空兵第2师。该师各团入朝,412、413团配属给38军,414团配属给50军。1954年4月将这3个步兵团抽出和公安18师师部及其他部队组成的辽东要塞师。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38师成立于1970年1月,由陆军第46军133师改番号为陆军第46军138师,其后发展见上述133师。
步兵第139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28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39师,该师是红军师,部队前身是1930年10月组建的湘东红军独立第1师,后发展为红6军团,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1945年5月,以留陕北的359旅机关一部,717团1营,719团1、3营,特务营组成八路军独立第2游击支队(即南下2支队,刘转连支队)。1945年8月转赴东北,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1945年10月恢复第359旅番号。1946年1月,359旅与哈北军分区部队合并整编为北满军区独立第2旅,同年5月恢复东北民主联军第359旅番号。1947年1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1947年9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为第28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第28师。该师是“东北各部队中历史基础最老的部队之一,其中有不少为土地革命及抗日战争之骨干成分,连以上干部绝大多数为关内参军之老干部”,但“部队作风甚疲塌,缺乏朝气,保守性大,进步慢,战斗作风被动,战斗力未能充分发挥,其部队历史应列入东北各部队中之主力师,但战斗力还不如一般老部队及赶不上进步较快之新部队”。解放战争先后参加了抚顺及北满剿匪、三下江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宜沙战役、进军西南和湘西剿匪。在辽沈战役中,坚守黑山,粉碎敌精锐兵团重占锦州的企图,一举恢复主力部队形象。辽西会战时,该师又俘获敌王牌新6军军长李涛。1951年2月,随军参加抗美援朝,曾担负保卫开城谈判任务,1954年9月回国。1970年5月从湖南调防陕西。1985年9月整编为陆军第47集团军步兵第139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86年4月至1987年4月随集团军赴滇轮战,有两个单位和两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91年2月兰州军区党委确认该师为“红军师”。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后下辖步兵第415团、417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2003年该师缩编为步兵第139旅,进行机械化改装。
步兵第140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29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40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东北光复后由挺进东北的我军骨干组建的长春公安总队,1946年1月改编为东满军区吉北军分区,1946年5月称吉林军区吉北军分区。1947年2月以该分区机关和所属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3师,1947年9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为第29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第29师。解放战争先后参加了北满、西满剿匪、解放长春、三下江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宜沙战役和湘西剿匪。1951年2月,随军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9月回国。1970年5月从湖南调防陕西。1985年9月全军整编,140师撤消番号和建制,师部改编为陆军第47集团军炮兵旅。1986年4月至1987年4月随集团军赴滇轮战。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原炮兵旅撤消,由兰州军区炮兵第1旅转隶47集团军,改为新炮兵旅。
步兵第141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30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41师,该师前身是1947年2月由吉林军区抽调军区主力部队组建的东满独立师,部队基础有邓克明带到东北的冀南军区第21团和著名的朝鲜团等部。该师成立后,归东满军区指挥,主要活动于东满地区。曾先后参加了吉林以东地区多次战斗、东北夏季攻势和吉林、长春以南地区等战役战斗。1947年8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为第30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第30师,该师“年青有朝气,吃苦精神很好,接收新事物快,战斗情绪高”。先后参加了1947年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宜沙战役、进军西南和湘西剿匪。特别在辽沈战役中,担任大虎山阻击敌廖耀湘兵团的任务,坚守5昼夜,为主力部队合围该兵团赢得了宝贵时间。1951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41师入朝参战,1952年1月,第141师侦察连文书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被誉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422团5连志愿军总部授予“天德山英雄连”。1954年9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41师番号。1964年全军“大比武”中,陆军第141师侦察连又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尖兵连”称号。1970年5月从湖南调防陕西。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47集团军步兵第141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86年4月至1987年4月该师421团配属139师赴滇轮战,8连副班长郑钰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神枪手”称号。2团改称武警第422团,转隶武警第63师建制,1998年10月,步兵第141师与咸阳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合并,改编为陕西省陆军预备役第141师。
步兵第142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31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142师,该师前身是1946年9月组建的热辽军区独17旅,其49团前身是全军闻名的红一团,1947年7月中旬改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师,1948年3月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31师,该师“战士大部分为热河人,作战顽强,有朝气”。先后参加了热河夏季、秋季作战、冀热察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赣西南战役等。1949年8月,第48军142师兼吉安军分区。1950年11月,142师调离吉安赴东北改编为炮兵第5训练基地,142师424团和144师430团互调建制,142师另留下一部分人参与组建新的军分区,该分区曾改称井冈山军分区,后复称吉安军分区并延续至今。1951年4月初,炮兵第5训练基地圆满完成了改装、编练两个野战高炮师和7个独立高射炮兵营的任务。根据军委4月14日的命令,军委炮兵决定,以炮兵第5训练基地(原142师师部)为基础,调原四野炮司的部分干部,于4月20日在沈阳组建东北军区炮兵司令部。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42师是1951年3月由第38军第151师改称第142师,该师前身是日由原辽吉军区第2军分区改编组成的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0师,1948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第
151师,2师改编为公安11师。1955年1月公安第11师师部调归海军,改编为海军航空兵第5师师部。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三个142师组建于1969年11月,同年12月公布番号:陆军第142师,属广州军区建制,由陆军第42军代管。该师驻广东惠阳潼湖,执行军农生产任务。1977年3月,该师撤消番号,部队并入广东省军区独立师。
步兵第143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32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143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9月成立的晋察冀军区冀察(刘道生)纵队第8旅。旅改编为冀察军区独立第5旅,9月改称冀热察军区独立第5旅,1947年7月改称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2师,1948年3月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32师,该师“长期在当地坚持斗争,游击战、山地战均富有经验”。先后参加了热河夏季、秋季作战、冀热察战役(该战役中涌现出全国战斗英雄董存瑞,现为我军8位挂像英模之一)、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赣西南战役等。1949年8月曾兼赣州军分区,同年11月免兼。1950年11月,第48军第143师奉命调赴东北改编为炮兵第21师。原下属的3个步兵团扩编为5个炮兵团,参加了抗美援朝。1953年10月,该师从朝鲜凯旋。1955年2月,奉总参电令该师由火箭炮兵改装为榴弹炮兵部队,改称炮兵第11师,所属各团除202团外,全部调出。补充榴弹炮团后,该师下辖23、36、42、43、202五个团。日,炮兵202团赴京参加国庆节典礼。1985年10月,该师整编为陆军第40集团军炮兵旅。48军著名的英模单位“翠岗红旗连”就在该旅内,目前为第6营第16连。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43师1951年3月是由湖南新编师命名为第143师,归48军建制。1952年3月,第143师拨归中南军区荆江分洪指挥部,后在同年12月,以该师机关和西南军区步兵基干第4团及步兵第533团机关为基础,组建空军第28师。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三个143师组建于1969年11月,同年12月公布番号:陆军第143师,属广州军区建制,由陆军第42军代管。该师驻广东台山烽火角,执行军农生产任务。1978年11月,该师撤消番号和建制。
步兵第144师
1948年11月将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33师与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8师合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144师,该师是东北野战军第一个改换全军统一番号的师,前身是1947年10月组建的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3师,1948年3月改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33师,该师“战斗情绪高,能吃苦”。先后参加了热河秋季作战、冀热察战役、辽沈战役(该师参加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平津战役、湘赣战役、赣西南战役等。1949年8月曾瑞金军分区,1950年11月,第144师免兼瑞金军分区,调往粤北。144师430团和142
师424团(红一团)互调建制,424团到144师不久改番号为第430团。1952年4月改称第21兵团第144师,1952年11月,第21兵团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5军,144师番号不变。1970年1月,陆军第144师改番号为陆军第163师。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歼敌5800多人,名列东西两线参战各师歼敌排行榜榜首,战后有4个单位和7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10月,55军撤消番号,163师改编为陆军第42集团军步兵第163师,执行南方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3年3
月该师参与组建驻香港部队步兵旅。1998年11月体制编制调整后,下辖步兵第487团(红1团)、488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步兵第145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34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145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9月在阿城成立哈东保安司令部,后为哈东军分区,部队骨干是温玉成带来的新四军200余名干部。1946年12月以哈东分区1、3团和哈北军分区4团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独立2师,1948年3月编进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为第34师,该师“有朝气,战斗力进步很快,战斗作风顽强”。先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夏、秋、冬季攻势,围困长春,辽沈战役中在沈阳地区执行外围作战任务,配合友邻部队攻克沈阳。平津战役中第145师配属兄弟部队攻克天津,后参加宜沙战役、衡宝战役、进军广西等。145师解放战争中毙敌9079人,俘虏
558人。军145师和原21兵团部分直属队及215师,219师合编,为21兵团第219师,145师师部改为219师师部。1952年11月改番号为第55军219师。1970年1月又改番号为陆军第55军164师。4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毙敌2195人,俘虏10人,战后中央军委授予490团5连羊才良“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1985年10月,55军撤消番号,164师改编为陆军第41集团军步兵第164师,执行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调归海军南海舰队,改编为海军陆战队第164旅。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45师是由47军抽调部队于1969年11月组建,直属广州军区,由陆军第47军代管,驻湖南沅江南湾湖执行军农生产任务。1970年,该师改归湖南省军区领导。1975年3月全师整编,一部分单位缩小编制.一部分单位调出或撤销建制。1978年12月,撤销陆军第145师番号。
步兵第146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35 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146师,该师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哈北军分区,1947年4月以该分区为基础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独立第
4师,1948年3月编进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为第35师,该师“战斗顽强,进步快”。先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夏、秋、冬季攻势,围困长春,辽沈战役中在沈阳地区执行外围作战任务,配合友邻部队攻克沈阳。平津战役中第146师与兄弟部队攻克塘沽,后参加宜沙战役、衡宝战役、进军广西等。该师是著名的青树坪战斗的主角。1952年10月该师撤消番号,师部改编为炮兵第5师师部,所属436团和437团调给海南军区,438团做为补充团入朝参战。
1985年炮兵第5师缩编为陆军第24集团军炮兵旅,2003年撤消番号,后改建为秦皇岛陆军预备役炮兵旅。现三亚警备区东瑁洲海防连(“天涯哨兵”)就是146师延续下来的我军著名英模连队。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46师是1969年10月组建,直属广州军区,由陆军第47军代管。驻湖南执行军农生产任务。1970年该师改归湖南省军区领导,1976年2月,撤销陆军第146师番号。
步兵第147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36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147师,该师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哈西军分区,1947年5月以该分区为基础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独立第5师,1948年3月编进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为第36师。先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夏、秋、冬季攻势,围困长春,辽沈战役中在沈阳地区执行外围作战任务,配合友邻部队攻克沈阳。平津战役中第147师与兄弟部队攻克塘沽,后参加宜沙战役、衡宝战役、进军广西等。1952年4月,147师改为公安12师。1955年9月,以该师为基础在福州组建防空军第1军,隶属于南京军区防空军,辖驻闽高射炮兵、雷达兵、探照灯兵部队,担负福建地区防空作战任务。1957年7月,防空军第1军改称为空军第1军,1958年7月,以空军第1军机关大部和南京军区空军机关、空军第5军机关各一部,在晋江组成福州军区空军领率机关。
步兵第148师
1949年1月由长春起义的国民党60军182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第148师。南下后参加了鄂西战役、成都战役。1950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48师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解放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在汉江两岸顽强抗敌50昼夜,沉重打击和消耗了敌有生力量,保证了志愿军主力休整、集结和粮弹补充,为准备实施战役反击争取了时间,1951年3月回国整补,同年7月,第二次开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以及抢修机场等任务。1955年4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8师番号。1960年4月改称陆军第148师,1967年5月从东北移防四川。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歼敌779人,战后442团5连副连长夏柱玉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授予442团5连“坚守英雄连”称号。1985年9月撤消148师,师部改为陆军第13集团军炮兵旅旅部,443团划归38师,442、444团和炮兵团撤消。
步兵第149师
1949年1月由长春起义的国民党60军暂编第21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第149师。南下后参加了鄂西战役、成都战役。1950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49师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解放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在汉江两岸顽强抗敌50昼夜,沉重打击和消耗了敌有生力量,保证了志愿军主力休整、集结和粮弹补充,为准备实施战役反击争取了时间,1951年3月回国整补,同年7月,第二次开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以及抢修机场等任务。1955年4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9师番号。1960年4月改称陆军第149师,1967年5月从东北移防四川,1969年与驻西藏陆军52师对调防务和番号,陆军第149师改称陆军第52师。1985年9月整编为山地步兵第52旅。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49师的番号出现在1969年12月,西藏陆军52师调入四川后,改番号为陆军第50军第149师。1979年2月,149师奉命赴云南方向作战,配属于第13军,负责歼灭沙巴地区越军316A师主力的任务。这次作战,149师巧妙穿插,顽强作战,深入越境60里,控制了黄连口,攻占了沙巴县城。共毙伤俘越军2338人,战后445团通信连战士杨建章(烈士)被中央军委授予“勇于献身的共产主义战士”荣誉称号,授予447团2连“尖刀英雄连”荣誉称号。1985年第50军撤消番号,该师改编为陆军第13集团军步兵第149师,执行南方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89年3月至1990年8月,第149师参加拉萨戒严,其行动迅速、军威严整,得到了军委领导的高度赞誉,为稳定拉萨局势,平定骚乱起了决定作用。1989年4月,149师被军委确认为首批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成为西南快反第一师。1998年体制编制后,149师下辖第445团、446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步兵第150师
1949年1月由长春起义的国民党60军暂编52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第150师。1949年8月撤消番号,部队补入148、149师。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50师的番号出现在1949年9月,该师前身是日在营口起义的国民党暂编58师,先后使用辽东军区独立8师、辽东军区独立5师番号。1949年2月改称第167师,9月改为150师。随50军入朝后共歼敌4517人,曾于1951年4月回国,6月再次入朝,1955年4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0师番号。1960年4月改称陆军第150师,1964年12月改编为辽宁省军区独立师,1982年由辽宁省调内蒙古自治区赤峰,改编为赤峰守备区守备11师,1994年随赤峰守备区撤编。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三个150师组建于1967年11月,陆军第50军调防四川后以成都军区独立步兵1、5、10、12团、独立步兵营和独立高炮营为基础组建该军第150师。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后448团1营机枪连给养员肖家喜被中央军委授予“钢铁战士”荣誉称号。1985年9月整编时撤消150师番号,师机关改编陆军第13集团军高炮旅机关,下属4个团均撤消番号。
步兵第151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0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第151师。独立第10师于1948年1月由原辽吉军区第2军分区机关及辽吉军区第1军分区第13团、第2军分区第16、18团改编组成。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进军中南及滇南战役。1950年3月,进驻广西,兼龙州军分区。1951年3月,免兼龙州军分区,改称第48军第142师。1952年4月,改编为公安第11师。除少数兵力执行看押湘、鄂两省劳改任务外,大部兵力分驻韶关以北粤汉铁路沿线,执行剿匪肃特和“三防”任务。12月,公安第32团赴朝参战,脱离师的建制。1953年1月,移防粤东沿海,进驻黄岗、大埕半岛、南澳岛、达豪、海门等地,执行海边防守备任务。师部驻汕头,兼汕头警备司令部。1955年6月,师及31团番号撤销,师部及直属队调归海军,改编为海军航空兵第5师师部。31团改称南澳守备团,33团改归公安军边防第9师建制。
步兵第152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7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第152师。独立第7师于1948年1月由松江军区独立第1、2、3、4团改编组成。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进军中南战役。1949年12月兼南宁军分区,1951年3月,南宁军分区改称宾阳军分区。1952年8月,152师免兼宾阳军分区,师部奉调海南,与海南军区独立第26团、27团和28团组建林业工程第1师师部。10月,该师与华南垦殖总局所属海南垦殖分局合并,人员集体转业,番号保留,归华南垦殖总局建制。
步兵第153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53师。该师前身是1948年2月以辽宁军区第1军分区机关及所属第4、第8团为基础组建的辽宁军区独立第4师,同年4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师。参加辽沈、平津、解放武汉等战役战斗。1949年6月调归武汉警备司令部建制。1950年9月改编为公安第9师,11月兼武汉警备司令部。1952年2月,开赴鄂、豫两省执行看押劳改犯任务。1953年1月,移师粤东沿海,进驻惠阳、海丰、陆丰、惠来县,接替公安第10师,担负海边防守备任务。1955年7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边防第9师,辖边防第25、26、27、33团。1956年3月,改编为守备第5师,辖1个步兵团,6个机炮营,改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4月改称机炮第5师,8月,改称守备第9旅。1957年5月,合并于合浦军分区,部队改编为守备第13、14团。1959年4月,合浦军分区番号撤销,组建守备第24师,归第55军劳动指挥。1956年3月,公安军边防第9师第25团团部扩组为守备第1师师部。所辖8个机炮营,分别由边防第25团、第33团和41军抽调的建制分队组成,归41军领导指挥。1956年4月,改称机炮第1
师;8月,改称守备第22旅。1957年5月,并入汕头军分区,部队整编为守备第1、2、3团,1959年4月,由汕头军分区分编组建守备第22师,辖守备第1、2、3团,编成后交归41军领导指挥。1961年4月,守备第22师番号撤销。1956年3月,公安军边防第9师第26团团部扩组为守备第2师师部。所辖15个营,分别由边防第2
6、27团和0952部队抽调建制分队组成,归42军领导指挥。1956年4月,改称机炮第2师,8月,改称守备第23旅。1957年5月,并入惠阳军分区,部队整编为守备第4、5、6、7团。1959年4月,惠阳军分区撤销,4个守备团组建为守备第23师,转隶42军。1961年4月,守备第23师撤销,改建为特种兵部队。
步兵第154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2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154师。独立第2师于1948年4月由辽南军区第5军分区机关及辽南军区第4、第5、第7团组成。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进军中南战役。辽西会战中,独2师在台安的阻击,使国民党军大为慌乱,误以为遭遇我主力部队,遂变南下营口撤退为改而向沈阳撤退,为我军主力全歼敌9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1950年1月,154师调归广西军区,兼梧州军分区。
1951年6月,梧州军分区撤消,由154师师部重新组建第49军军部。1952年1月,第49军军部调归空军,后改为空军第3军军部。1985年10月空3军军部改编为空军大连指挥所。1993年9月,又改称空军大连基地,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以后,改称空军大连指挥所。
步兵第155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9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第155师。独立第9师于1948年1月由龙江军区警卫第1、2、3团、嫩江军区独立第3团组成。参加辽沈、平津、鄂西、进军川东等作战。1950年4月师部改为炮兵第8师师部,部队编入中南军区运输司令部。
步兵第156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6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56师。独立第6师于1948年1月由吉林军区吉东军分区机关及独立第3、第6团,吉南军分区第71团组成。这是一支以朝鲜族为主的朝汉族混合部队,其中466团前身为原太行山朝鲜革命军政学校的干部和学生为骨干组成的朝鲜义勇军第五支队一部,1946年1月与延边警备1团合编为朝鲜义勇军第15团。后改称吉东警备1旅2团、吉东军分区独立3团、东北独立6师16团。该团除2连两个排是汉族官兵外,均是朝鲜族官兵。
467团前身为延边警备6团、吉东警备2旅5团、吉东军分区独立6团、东北独立6师17团。该团1营为汉族官兵,2、3营及团直均为朝鲜族官兵。468团前身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4旅71团、吉东警备2旅71团、吉南军分区71团、东北独立6师18团。该团除团直警卫连为朝鲜族官兵外,其余全是汉族官兵。该师组建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战斗。日,156师师直及468团组建九江军分区,466、467团组建南昌军分区。1950年2月,奉中央军委的命令,156师朝鲜族官兵4500余人在南昌集中,于22日启程,由原156师朝鲜族副师长全宇率领去朝鲜,后被编为朝鲜人民军7师(朝鲜战争开始后改为12师)。
步兵第157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2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第157师。独立第12师于1948年9月由辽北军区第13、14、15团和独立第6团组成。参加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役战斗。1949年6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1949年7月,157师师直1/3干部和471团组建袁州军分区。8月,157师师直2/3干部和469、470团重新组建上饶军分区。1952年9月,袁州军分区与南昌军分区(只有番号,无机关)合并为新的南昌军分区(机关为原袁州军分区机关)。1959年2月,南昌军分区改为宜春军分区,机关从南昌移驻宜春至今。1952年9月,上饶军分区与浮梁军分区合并改称鹰潭军分区,同年12月复称上饶军分区至今。
步兵第158师
1948年11月,冀察热辽独立第4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第158师。独立第4师于1947年11月由冀东军区第17军分区机关及12军分区61团、14军分区警备2团、15军分区警备2团组成。参加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战斗。衡宝战役后,进驻湖南邵阳,执行剿匪任务,脱离军的建制,归第12兵团指挥。1950年1月,移师广西宜山,兼宜山军分区。4月,移防广州,接替第132师执行广州城市警备任务,转隶广东军区。9月,兼广州警备司令部。10月,改编为公安第10师。1952年1月,与广东省边防局合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10师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广东省边防局。部队担负海边防守备任务。1955年7月,改称公安军边防第10师,1956年3月改编为守备第3师,改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4月,改称机炮第3师。8月改称守备第10旅。1957年5月,合并于佛山军分区,部队改编为分区领导的守备第8、9、10团。1959年4月,佛山军分区分编组建守备第10师,隶广东军区,辖守备第37、38、39团及第1、2、3、5海上巡逻队。12月,守备第39团和守备第37团的大、小横琴岛守备连及4个海巡队,全部拨归万虎要塞区建制领导。1961年4月,守备第10师番号撤销,除守备第38团第3营扩编为1个团,仍称守备第38团,归省军区建制领导外,其余全部划归海军建制,组建海军第7研究院。
步兵第159师
1948年11月,冀察热辽独立第7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第159师。独立第7师于1948年2月由平北军分区直属队及热西、察东、平北军分区独立团组成。参加辽沈、平津、进军中南等战役战斗。9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师部带475、476团组建长沙军分区,9月,长沙军分区机关分出一部和477团组建益阳军分区。
步兵第160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8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第160师。独立第8师于1948年1月由合江军区警卫团、独立第1团、牡丹江军区独立第1团等部组成。参加辽沈、平津战役。1949年月3月调归平津卫戍司令部,改称第207师,担负北平警卫任务。1949
年9 月改为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第1师,担负党和国家中央机关、中央首长的安全警卫和维护北平治安等任务。1950 年11 月初,公安中央纵队奉命撤销,第1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
日,公安第1师入朝,接替了公安第18师的任务,公安第18师回国。1955年3月公安第1师回国,后改为国防军第1机炮师。1949年3月,东北军区整训1师改称步兵第160师,归47军建制,同年8月编入湖南军区,组建常德军分区和邵阳军分区。1969年12月,陆军第54军130师改称陆军第160师。以后发展见步兵第130师。
步兵第161师
1948年11月,由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6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161师,该师于1948年2月成立,师部由热河军区(由冀察热辽军区兼)第20、21军分区抽调人员组成。入关后随军参加了平津战役,南下江南后,于1949年6月划给新组建的江西军区领导,脱离第48军建制。同年7月,江西军区决定,以161师师直三分之一干部及第483团组成抚州军分区。8月,本来预备成立赣州军分区的161师师直三分之二干部及第481、482团与原赣东北军区之浮梁、鄱阳军分区(两分区均已撤消)留下人员共计7700余人组建乐平军分区。两分区延续至今分别为江西省军区抚州军分区和上饶军分区。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61师的番号出现在1969年12月,由武汉军区陆军第54军134师改番号为陆军第161师,该师前身及其后发展见“步兵第134师”。
步兵第162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3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162师,该师组建于1948年9月,以辽北军区第19、23、25团和独立第7团为基础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3师,归辽北军区建制。编入第49军后,随军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南下江南后,1949年8月调归湖南军区,10月以162师师直大部和484团、485团组建衡阳军分区,以162师师直一部和486团组建零陵军分区。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62师的番号出现在1969年12月,由武汉军区陆军第54军135师改番号为陆军第162师,该师前身及其后发展见“步兵第135师”。
步兵第163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4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3师,隶属东北军区。该师组建于1948年9月,以安东军区独立支队、独立第2团和第5团及抚顺保安团为基础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4师,归安东军区建制。163师于1951年11月撤销。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63师的番号出现在1970年1月,由广州军区陆军第55军144师改番号为陆军第163师,该师前身及其后发展见“步兵第144师”。
步兵第164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1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4师,隶属东北军区。该师组建于1948年3月,以吉林军区第72团、松江军区第8团、牡丹江军区独立第3团为基础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1师,师机关由吉南军分区机关编成,归吉林军区建制。该师8000多人,营以下指战员都是朝鲜族,是东北野战军中三个朝鲜师之一,曾参加长春围困战,多次阻击国民党守军突围。长春解放后,担负长春卫戍任务。1949年7月,东北军区步兵第164师撤消番号,全师10821人奉命进入朝鲜,编入朝鲜人民军,整编为人民军第5师,参加朝鲜战争。
8月,以留下的164师师直一部和辽西独立14团、松江独立2团为基础组建炮兵第6师,归东北军区建制。1950年7月,炮兵第6师师部带炮兵第34团、35团调归海军,8月与其他部队在山东青岛组建海军海岸炮兵学校。1951年3月正式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炮兵学校番号。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64师的番号出现在1950年10月,由东北军区警卫师改编而成,该师于1949年1月组建,由原吉林、嫩江军区的警卫团,龙江军区独立第14团,辽宁军区第4团及东北军区警卫团第2营组成,以辽宁军区1分区直属队编为师直。1950年7月,168师502团调归警卫师建制。1952年1月,该师撤销,师机关补入装甲兵第三战车编练基地,所辖3个步兵团依次改编为东北军区独立第3、5、6团。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三个164师的番号出现在1970年1月,由广州军区陆军第55军219师改番号为陆军第164师,该师前身及其后发展见“步兵第145师”。
步兵第165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3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5师,隶属东北军区。该师组建于1948年4月,以安东军区独立第1、2、3团,警卫团及本溪保安团一部为基础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3师,归安东军区建制。1949年3月,东北军区步兵第165师改称步兵第208师,划归平津卫戍司令部建制。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65师的番号出现在1949年3月,由东北军区整训第2师改称,该师组建于1948年12月,以吉林军区和原合江军区各1个独立团为基础成立整训第2师,师机关由合江军区前方指挥部和吉林军区部分干部组成。1949年3月,东北军区第165师划归第四野战军直属。5师归湖北军区建制,8月,该师又调给12兵团兼湖南军区,11月兼组郴州军分区。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三个165师组建于1969年12月,归广州军区陆军第55军建制。以55军所属部队调拨部分建制单位和干部战士,加上军区从海南军区、41军、42军调拨的一部分干部战士,在广东龙川组建一新师,1970年1月,该师授予陆军第165师番号,下辖步兵第493、494、495团和炮兵团。该师成立后参加过牛田洋生产,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有2个单位和4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10月,165师撤消番号和建制。
步兵第166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4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6师,隶属东北军区。该师前身是1945年底,由通化、柳河、清原3个朝鲜族中队和集安、桓仁两个朝鲜族大队,正式合编为朝鲜义勇军南满第1支队。1946年2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将该支队易名为李红光支队,19日,在通化市降重举行成立大会。该支队成立后,即在通化一带担任保卫地方和剿匪任务,支队兵力5000余人,主要在南满进行游击战争。
1948年4月,李红光支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4师,下辖3个团,归辽东军区建制。这个师干部战士绝大多数是朝鲜族,是东北野战军中三个朝鲜师之一,战斗力强。1949年7月,东北军区步兵第166师撤消番号,全师10620人奉命进入朝鲜,编入朝鲜人民军,整编为人民军第6师,参加朝鲜战争。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66师组建于1951年3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5师改编而成。其最早的前身是日为庆祝朱德总司令60大寿而组建的冀热辽军区朱德骑兵师(后亦称冀察热辽军区骑兵师)。参加了朝阳、义县战役,解放多伦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北平解放后,光荣地参加了北平入城式。1949年4月全军统一特种兵部队番号,改称骑兵第5师,归第四野战军直属。1949年6月3日,奉命南下到中南地区扫荡国民党残敌。1950年2月24日,骑兵5师从河南省漯河等地区挥师北上。4月2日在南苑机场接受了朱德总司令的检阅。10月改归辽西军区指挥,1951年3月改称166师,1952年5月撤销,师直补入东北军区公安司令部,所属3个步兵团改编为东北军区独立第7、8、9团。后第7团入朝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
步兵第167师
1948年11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5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7师,隶属东北军区。该师前身是1948年2月营口起义的国民党军第52军暂编第58师,1948年3月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命令该部改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5师,5月正式成立,归辽东军区建制。1948年8月归吉林军区建制。1949年3月东北军区步兵第167师编入第50军,1949年6月入关南下,1949年9月改称第50军150师,参加了鄂西战役、成都战役和抗美援朝。1964年12月改编为辽宁省军区独立师,1982年由辽宁省调内蒙古自治区赤峰,改编为赤峰守备区守备11师,90年代初随赤峰守备区撤编。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67师组建于1950年5月,该师是由1949年12月四川起义的国民党军第20兵团部队改编而成,归中南军区第50军建制。499团、500团、501团分别由国民党军第2军第9师(国民党军嫡系部队历史最老)、第15军243师和118军298师编成,加上师直,全师共6432人。1950年9月,该师撤消番号,部队大部补入第150师,入朝参战。
步兵第168师
1949年5月,由热河军区第20军分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8师,建制归东北军区,由热河军区领导。1950年1月归辽西军区。
1950年7月,168师师直和503团、504团调归军委空军,同年12月,分别组成空7师师部及所属第18团(后改称第21团)和空8师第20团(后改称第22团)。168师另有3个建制营改为东北边防部队。
步兵第169师
1949年5月,由东北军区整训第3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9师,该师组建于1948年12月,以原龙江军区警卫团及解放第1、2、3团和两个独立团为基础编成整训第3师。1950年7月,169师改为东北边防部队。
步兵第170师
1949年4月,由东北军区整训第4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0师,该师组建于1948年12月,以原嫩江军区前指为基础,并抽调原合江、松江、嫩江等军区5个解放团和独立团编成整训第4师,下辖7个架子团。该师组成后一部留在东北地区,一部随第四野战军入关。1949年6月,170师归辽西军区建制。1950年7月,170师大部调归军委空军,另有6个建制营改为东北边防部队。所属第510团在1950年11月改编为空8师21团(后改称第24团)。
步兵第171师
1949年4月由东北整训第6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1师,归辽东军区建制,该师前身是1949年1月以辽宁军区2分区机关、军区二线兵团部队、县大队组建的整训6师。1团补入39军,8月该师撤消番号,512团调归军委空军整编,其余部队调归军区空军整编。
步兵第172师
1949年2月由桐柏军区第28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2师,该师前身是在1945年12月解放衡水后组建的冀南军区独立旅,后改称独立第4旅,1947年9月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28旅,1947年12月改为桐柏军区28旅,参加开辟了桐柏根据地,襄樊战役等,2师改称湖北军区独立第4师,1950年2月,独立第4师师部和四野工兵指挥所合并,组成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工兵司令部。1951年3月,军委以中南军区工兵司令部为基础组建军委工兵司令部。1955年8月,军委工兵司令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以后经过数次体制编制调整,目前为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工程兵局。原下属几个团改为湖北大冶等县地方武装、矿山警察部队和工兵部队。
步兵第173师
1949年2月由桐柏军区3分区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3师,该师前身是1947年8月成立的冀南军区独立第5旅,1947年9月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29旅,1947年12月改为桐柏军区第3分区,参加开辟了桐柏根据地,襄樊战役等,日,第173师直属机关调归中南军区海军领导机关,173师司令部和广东江防司令部合并组成中南军区海军司令部,173师政治部和江防部队政治部合并组成中南军区海军政治部,173师的后勤部也并入中南海军后勤部,撤销了第173师番号。1955年8月,中南军区海军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原属该师建制的第517、518团拨给南阳军分区领导,第519团拔归商丘军分区领导,不久均撤消。
步兵第174师
1949年2月由桐柏军区1分区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4师,该师前身是1947年2月成立的冀南军区独立第6旅,1947年9月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30旅,1947年12月改为桐柏军区第1分区,参加开辟了桐柏根据地,1950年7月下旬,第174师带河南军区独立第15团,调归广西军区建制并兼宜山军分区,师部兼军分区机关。8月,广西原柳州军分区番号撤消,机关并入宜山军分区机关。1952年12月,广西军区撤消第174师番号,1958年7月,宜山军分区机关迁驻柳州,9月改称柳州军分区。以后曾与柳州陆军预备役步兵师、柳州警备区合署办公,1992年10月又合并了原柳州市军分区机关。现在的广西军区柳州军分区和广西陆军预备役步兵师机关都应有原174师的骨血延续。
步兵第175师――这个师的番号没有使用过。
步兵第176师――这个师的番号没有使用过。
步兵第177师――这个师的番号没有使用过。
步兵第178师
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1兵团第8纵队22旅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8师,该师前身是1947年8月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2旅,1948年1月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22旅,5月改称华北军区第8纵队22旅,参加了运城、临汾、晋中、太原、扶眉、秦岭及解放成都等战役,8师兼任绵阳军分区,532、533团整编为成都警备司令部警卫团,1952年3月撤销178师番号,师部编入绵阳军分区机关,534团整编为川西军区公安2团。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78师是1967年6月在安徽霍邱城西湖农场新组建,归第60军。1985年9月撤销,师部改编为第1集团军炮兵旅旅部,撤销第532团、533团、534团番号。
步兵第179师
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1兵团第8纵队23旅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9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12月组建的太岳军区23旅,1946年4月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2旅,6月改称太行军区独立旅,11月又改称太岳军区12旅,1947年7月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23旅,1948年5月改称华北军区第8纵队23旅,参加了运城、临汾、晋中、太原、扶眉、秦岭及解放成都等战役,其中在临汾战役中,英勇奋战,首先登城,被华北军区第1兵团授予&光荣的临汾旅&称号。1951年3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79师入朝作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3年9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9师番号,1961年1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十大战备值班师之一,1962年参加东南沿海紧急战备行动。1971年3月,该师奉军委命令对外开放,开展迎外任务。
9师改归第12集团军建制,执行北方乙种师编制,团改为南京军区特种警备团,1998年缩编为179旅。
步兵第180师
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1兵团第8纵队24旅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0师,该师前身是1947年7月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24旅,1948年5月改称华北军区第8纵队24旅,参加了太原、扶眉、秦岭及解放成都等战役,1951年3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0师入朝作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第二阶段第180师受敌包围,遭受重大失,日奉志司命令:川东、川西、川南3个基干团与180师余部合编。1953年9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0师番号,1960年4月改称陆军第180师;
日,陆军第180师(欠步兵第538团、炮兵第560团)调归国防部5院建制。1962年5月,陆军第180师师直和步兵第539团、540团由国防部5院归军建制,日,陆军第180师撤销。师直(欠高炮营)、步兵第540团、炮兵第560团调归安徽省军区建制,组建安徽省军区独立第1师。该师于1976年奉命与浙江金华军分区对调。步兵第539团调归江苏省军区建制,扩建为江苏省军区独立第1师,该师1976年奉命与浙江温州军分区对调。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80师是1969年12月由原第60军181师改称陆军第180师,1985年1月第180师又恢复第181师番号。
步兵第181师
  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13 纵队第37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第181师。该师前身是日由太行军区第3、35团组建的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1945年2月改编为河南军区第1支队,10月改编为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1946年10月编入华中野战军为第13旅,1947年1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师,1948年2月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为第37旅,5月改称华北军区第13纵队37旅。该师即著名的“皮旅”,中原突围时在旅长皮定钧的率领下,担负吸引敌军主力,掩护中原军区主力向西突围的光荣任务,在掩护主力西进转移后孤军东征,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突破敌军的封锁包围和堵击,跨越层峦叠嶂的大别山,辗转24个昼夜,行程1500余里,大小战斗23次,以完整建制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随后,参加了淮阴保卫战、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和孟良崮、临汾、晋中、太原、扶眉、秦岭、解放成都等重要战役战斗,转战中原、华东、华北、西北四大战场,战功卓著,是18兵团主力师。1师调入第60军入朝参战,歼敌16754人。1953年9月回国。1954年12月底开始,担任军事学院、总高级步校的演习、示范任务。1960年4月至1970年11月,担负迎外任务。1969年12月改番号为陆军第180师。1985年1月恢复第181师番号。同年9月,陆军第60军与陆军第1军合并整编为陆军第1集团军,181师调归第1集团军建制,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6年,改隶武警部队建制为武警第181师,辖武警第541(老虎团)、542、543、711团。2005年,武警542团政委丁晓兵被武警部队评为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2006年12月,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卫士”荣誉称号。
步兵第182师
  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13 纵队第38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第182师。该师前身是1947年10月组建的太行军区独立第1旅,后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第38旅、华北军区第13纵队38旅。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扶眉、秦岭、解放成都等重要战役战斗。1951年3月,调归第11
军建制。1952年10月改编为铁道兵。
步兵第183师
  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13 纵队第39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第183师。该师前身是1947年10月组建的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后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第39旅、华北军区第13纵队39旅。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扶眉、秦岭、解放成都等重要战役战斗。1951年3月师直组建四川达县军分区机关。
步兵第184师
  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15纵队43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第184师。第15纵队43旅于1948年8月由太岳军区第18军分区组建。参加了太原、解放西北、扶眉、兰州、进军西南等战役战斗,是18兵团的主力师。在太原战役淖马战斗中,以两个团的兵力,顽强战斗,击退敌4个加强团29次疯狂反扑,毙伤俘敌4000余人,受到兵团通令嘉奖。1951年2月率550、551、554团改归第10军建制,留师部一部组建西昌军分区。1952年5月,184师师直与战车26师师直一部及战车52团大部组建第2战车学校;550团调入69军28师,后改为84团;551团改为工兵26团,现为总装备部第21试验训练基地工程兵建筑第124团。554团改为工兵27团,后为工程兵建筑125团、工兵10团,现为沈阳军区陆军第40集团军工兵团,是著名的雷锋生前所在团;师炮兵团团部带本团3个营和550、551团炮兵营与原炮兵第3训练基地暂10团团部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36团,归炮兵第14师建制,1955年2月,炮36团调归炮兵第11师建制;1952年6月,留四川的552团改编为公安第21团。
步兵第185师
  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15纵队44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第185师。第15纵队44旅于1948年8月由太岳军区第19军分区组建。参加了太原、解放西北、扶眉、兰州、进军西南等战役战斗。1950年2月兼西康军区雅安军分区,4团改归184师建制,3团改归186师建制,1952年5月,555团改编为西南军区独立第7团,7月185师撤销。
步兵第186师
  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15纵队45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第186师。第15纵队45旅于1948年8月由太岳军区第20军分区组建。参加了太原、解放西北、扶眉、兰州、进军西南等战役战斗。1950年8月进入贵州剿匪,先后进行“雷公山地区合围”、榕江剑河剿匪、“黎(平)从(江)榕(江)合围”等作战,歼匪31168名,为清除黔东南地区匪患作出了巨大贡献。1951年9月率553、556、557团改归第16军建制(留558团作为康定军分区基干团,后改番号为西南军区独立第8团),1952年11月调国土防空部队。1953年1月,以186师师直机构为基础,扩组成防空部队高射炮兵101、102师两个师部。其中高炮101师1955年3月改称防空军高炮101师,1957年5月改称空军高炮101师,1964年3月改称空军高炮第1师。1976年4月与高炮12师合并为高炮第1师。1985年8月与空军地空导弹兵19团整编合并为空军防空混成第1旅。1993年12月,撤消番号和建制。高炮102师1955年3月改称防空军高炮102师,1957年5月改称空军高炮102师,1964年3月改称空军高炮第2师。1976年4月与高炮12师合并为高炮第2师。1985年9月撤消和建制。
   1969年10月,北京军区工程兵第2工区改编为陆军第186师,隶属第63军建制;同年11月,改称第189师。1985年7月撤销。
步兵第187师
  1949年1月,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第7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第187师。其前身系1945年9月以冀中第8分区首长、机关及主力部队组成的冀中纵队第2支队。1945年10月改称第12旅。1946年6月,改称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第7旅。该师是冀中老部队,在抗战期间千锤百炼,战斗力顽强,559团前身为八路军685团6连扩编的晋察冀军区老5团,2连为著名的红军连、“血战磨河滩英雄连”。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绥远、张家口、清风店、石家庄、冀东平北、平津、太原、扶眉、兰州、宁夏等战役,因转战蔚县,爱护百姓,有蔚县旅之美称。1951年2月,随军赴朝作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以后的坚守防御作战,歼敌9074人。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187师一举突破了敌人严密设防的临津江,切断了掩护美军逃往汉城的英军第29旅与美军第3师的联系,在雪马里地区歼灭其格罗斯特郡团第1营,561团2连战士战士刘光子1人俘虏英军63人,战后荣立一等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孤胆英雄”荣誉称号,是志愿军中抓俘虏最多的单项记录保持者。1953年10月,187师从朝鲜回国,驻河北省邢台地区。月随军移防至山西省。1985年7月,整编为陆军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7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6年改隶武警部队,改称武警第187师,辖武警第559、560、561(大功团)、705团。
步兵第188师
  1949年1月,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第8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第188师。其前身系1937
年 12 月组建的河北游击军,1938年5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第10支队兼第4军分区,1940年7月,改称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1945年9月以冀中第9分区首长、机关及主力部队组成冀中纵队第3支队。1945年10月改称第13旅。1946年6月,改称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第8旅。这是一支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之中具有光荣传统、威名显赫、战功卓著的老部队,著名的“雁翎队”就是其563团前身一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绥远、张家口、清风店、石家庄、冀东平北、平津、太原、扶眉、兰州、宁夏等战役,以作风顽强、攻击力强悍而威震华北,战斗力在华北我军各部中首屈一指,有“野八旅”之称,是晋察冀军区头等主力师,涌现出“钢铁第1营”等英雄集体和个人。23团(563团)在石家庄战役中首先突破敌防线,第一个突破内市沟,战后荣记集体大功,纵队授予该团“能攻能守,英勇顽强”锦旗一面。1951年2月,随军赴朝作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以后的坚守防御作战。铁原阻击战中,563团8连连长郭恩志带领全连奋战四昼夜,打垮了优势敌人十五次攻击,以伤亡十六人的代价,毙伤美军八百余人。1952年郭恩志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立特等功,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8连被记集体大功一次。1953年10月,188师从朝鲜回国,驻河北省邯郸地区。1969年10月随军移防至山西省。1985年7月,整编为陆军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8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188师下辖第562团、563团(大功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2003年,陆军第63集团军撤销建制,步兵第188师改建为机械化步兵旅,改归陆军第27集团军建制。
步兵第189师
  1949年1月,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第9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第189师。该师部队前身可追至1940年3月成立的晋察冀军区第5军分区,1945年9月编为晋察冀军区冀晋(陈正湘)纵队第4旅,1946年6月改称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第11旅,11月调归察哈尔军区建制。1947年1月,改隶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建制,改为第3纵队第9旅。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晋北、清风店、石家庄、冀东平北、平津、太原、扶眉、兰州、宁夏等战役。清风店战役中,9旅一天一夜走了200多里,抢先到达清风店,为取得清风店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9旅还有一个记录:两天叁夜,走了500来里,因此有“神行太保”的美称。太原战役中,189师经激战攻克太原外围核心工事双塔寺,被授予“立功太原”红旗一面。兰州战役中,566团(红军团)主攻窦家山,歼敌3000余人,打开了兰州的东大门。1951年2月,189师随军赴朝作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以后的坚守防御作战。铁原阻击战中,该师作为军第一梯队在美军优势兵力的猛攻下坚持了三天三夜,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才将阵地移交给二梯队188师,为胜利粉碎美军的反扑做出了突出贡献。1953年10月从朝鲜回国。1961年1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首批10个战备值班师之一,1962年参加东南沿海紧急战备行动。1966年5月,为加强首都警卫力量,陆军第189师移驻北京,隶属北京卫戍区,1969年10月改番号为北京卫戊区警卫第4师。1985年7月,调归第63集团军,整编为陆军第63集团军步兵第189师,执行北方乙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8年整编为步兵第189旅,2003年撤销建制及番号。1969年11月,陆军第63军第186师改称第189师,1985年7月撤销,师部改编为63集团军坦克旅。1998年原陆军第28集团军坦克7师转隶63集团军,改为陆军第63集团军装甲旅,原63集团军坦克旅撤销。
步兵第190师
  1949年1月,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第10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第190师。该师部队前身可追至1937年11月成立的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1945年9月编为晋察冀军区冀晋(陈正湘)纵队第3旅,1946年6月改称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第10旅。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张家口保卫战、易满战役、保南战役、正太战役、青沧战役、清风店围歼战、解放石家庄、平津战役、太原战役、扶眉战役、金灵战役、解放宁夏等重大作战行动,是晋察冀军区主力师,在清风店、石家庄、新保安等战役战斗中均有突出表现,是解放战争中晋察冀军区表现最出色的几个师之一。1951年2月,随军入朝参战。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569团3营与军侦察支队勇猛地向敌后突进,20小时打垮敌人7次阻击,前进120里,占领了通向汉城的交通要道、议政府附近的制高点―道峰山,炸毁了山下公路的铁桥,切断了敌人的退路,随后又在敌围攻下坚持了三天四夜。这一行动打乱了汉城以北敌军的部署,战后该营被志司授予“道峰山营”光荣称号。1953年8月,190师回国。1955年2月,改编为第1机械化师,归军委装甲兵建制。1961年8月第1机械化师归隶陆军第64军建制,改为步兵第190师,执行摩托化师编制。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64集团军步兵第190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8年,陆军第64集团军撤销,改隶陆军第39集团军建制,下辖第568团、570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2003年,改建为机械化步兵旅。1955年3月,铁道公安第21师(1950年12月由华东军区、中南军区、铁道兵团各一个团改编改编为第190师),归64军建制。1961年3月撤销,以师部机关和步兵568团为基础,组建空军工程学院。
步兵第191师
  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4纵队第11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第191师,该师部队前身可追至1937年11月成立的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抗战胜利后编为冀晋(赵尔陆)纵队第1旅,1946年3月与晋察冀军区教导师合并,称晋察冀军区教导旅。1946年6月改归张家口卫戍司令部建制,同年11月划归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12月改番号为第11旅。1948年5月随纵队编进华北军区第2兵团。191师基础较老,572团为百色起义红7军余脉。部队战斗作风顽强,为华北军区主力师之一,曾参加保北、正太、青沧、清风店、石家庄、察南、平津、太原、兰州等著名战役,表现不俗。1951年2月随64军入朝参战,共歼敌8900余人。在1951年11月反击马良山战斗中,191师与配属的炮兵、坦克、高炮、工兵等部队密切协同,以3个营1个连的兵力经过4小时激战,攻占并巩固了马良山要点,全歼设防严密的英军苏格兰皇家边防团1个营,共毙伤俘敌1740余人。而在以往的战斗中,一两个师的志愿军还常常攻不破只有临时野战工事的营级单位的美英军。马良山反击战的胜利,被誉为“联合兵种协同作战的成功范例”而载入史册,标志着我军的作战水平已经迈入初级现代化战争阶段。1953年8月该师回国,长期驻防丹东。1985年整编后,改番号为陆军第64集团军步兵第191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1年5月,该师炮兵团指挥连指导员张子祥被中央军委授予“学雷锋模范”荣誉称号,为新时期我军著名英模。1师转隶辽宁省军区,10月缩编为步兵第191旅。2003年全军体制编制后,该旅转隶陆军第40集团军建制。
步兵第192师
  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4纵队第12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第192师,该师前身是1946年3月成立的冀晋军区独立第2旅,1947年1月调入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改为第12旅。1948年5月随纵队编进华北军区第2兵团。曾参加保北、正太、青沧、清风店、石家庄、察南、平津、太原、兰州等著名战役,表现较好,特别是在平津战役中,顽强阻击,将敌王牌35军东撤退路死死掐断,为全歼该敌做出重要贡献。1951年2月随64军入朝参战,1953年8月回国。1985年整编后,改番号为陆军第64集团军步兵第192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87年,师侦察连编为沈阳军区侦察第15大队第4连,赴云南老山参加对越防御侦察作战,英勇顽强、敢打善战,1989年2月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侦察连”荣誉称号。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该师转隶辽宁省军区改编为辽宁陆军预备役步兵第192师,目前是全军预备役重点建设部队。
步兵第193师
  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第22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第193师,该师前身是著名的红1师,抗战期间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1937年10月扩编为独立第1师。1937年11月,改为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杨成武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抗战胜利后,以1分区机关大部和所属3个团组建冀察(郭天民)纵队第6旅,1946年3月晋察冀军区整编,6旅改为第2纵队第4旅。1948年11月,4旅调入新组建的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改为第22旅。193师基础较老,战斗力强,为华北军区头等主力师。在解放战争中,曾参加保卫张家口、绥远、正太、大清河北、清风店、石家庄、保北,进军察南、热西,转战冀东、平绥路,鏖战平津、太原,解放大西北等战役战斗,共歼敌38990人。577团、579团在1947年10月的清风店战役中表现突出,双双荣记集体大功。3师随65军入朝参战,毙伤俘敌9000余人(其中俘虏86人),1953年10月回国。1981年参加北京军区在张家口地区组织实施震惊中外的现代战争条件下代号为
“八○二” 大演习。日以579、578团为主体组建两个302反坦克导弹方队参加国庆35周年阅兵。1985年整编后,改番号为陆军第65集团军步兵第193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7年6月,578团3连(现师装甲团装步营3连)被中央军委授予“基层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是新时期全军著名先进连队。1998年8月体制编制调整,193师下辖步兵第577团、579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步兵第194师
  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第23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第194师,该师前身是1944年11月组建的晋察冀军区冀热辽军区第15军分区。1948年1月,以15分区机关及所属警备第1、5团和冀东独立团为基础,组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5师。1948年5月,该师调归新成立的华北军区建制。8月,该师改称华北军区第2兵团独立第1旅。1948年11月,独1旅调入新组建的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改为第23旅。194师团以上干部多为红军干部,营连以下干部都经过抗战洗礼,基层士兵都是冀东子弟兵、翻身农民,部队纯洁,进步迅速,敢于刺刀见红,580团、582团曾被荣记集体大功。该师在1948年配合东北作战的“牵牛战役”诸战斗中表现优秀,逐步锻炼成英勇善战的劲旅。后参加平津、太原、解放大西北等战役战斗。1951年2月至1953年10月,194师随65军入朝参战,歼敌9482人,涌现出“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1981年参加北京军区在张家口地区组织实施震惊中外的现代战争条件下代号为
“八○二” 大演习。1985年整编后,改番号为陆军第65集团军步兵第194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8月体制编制调整,194师缩编为步兵第194旅。2003年该旅撤消番号。
步兵第195师
  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第24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第195师,该师前身是1948年9月以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46、40、20团为基础合编组建的华北军区第2兵团独立第2旅,1948年11月,独2旅调入新组建的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8纵队,改为第24旅。后参加平津、太原、解放大西北等战役战斗。1951年2月,195师随65军入朝参战。1953年10月回国。1960年10月该师拨归工程兵建制,改为工程兵建筑第52师。1985年全军整编,以该师为基础组建总参工程兵工兵第41旅,多次参加赴外维和工程任务。195师583团曾改为工程兵建筑52师108团,后为工兵第16团,1982年时归65军代管,1985年整编后正式改为陆军第65集团军工兵团。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95师成立于l969年10月,北京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将工程兵第4工区改编为陆军第195师,隶属陆军第65军建制。1985年全军整编时撤消番号和建制,以该师师部及部分分队、65军坦克团、守备3师坦克营合编组建陆军第65集团军坦克旅。1998年坦克旅改称装甲旅,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陆军第65集团军装甲旅撤消。
步兵第196师
  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3兵团第1纵队第1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第196师,该师前身是1946年8月以晋察冀军区冀晋(赵尔陆)纵队第2旅第6团和冀晋军区第2军分区独立第1团为基础组建的冀晋军区独立第1旅,1947年7月编入冀晋纵队(又称冀晋兵团)。1947年11月,改称晋察冀军区第1纵队第1旅,归北岳军区领导。1948年5月改称华北军区第1纵队第1旅,1948年8月随纵队编入华北军区第3兵团。该师586团前身是著名的晋察冀军区19团,曾被授予“势如破竹的十九团”称号。解放战争中,196师参加了平汉北段、易满、石家庄、察南、绥东、第二次保北、平津、太原等战役,屡建战功。特别是1948年1月保北战役中,重创敌王牌35军军部,击毙敌参谋长,逼迫中将军长鲁英麟自杀,在军史上写下辉煌。1950年10月,196师随66军入朝参战。1951年3月回国。同年6月,在全军第一个进行正规化改编。1952年6月,196师在全军第一个进行苏式武器改装。以后又第一个进行国产武器改装。1956年起,196师担负对外开放任务,是我军第一支对外开放部队。1961年1月被军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十大战备值班师之一。1962年6月,入闽参加东南沿海紧急战备行动。六十年代196师在正规化建设、军事素质、训练水平上可称第一流,为全军陆军师样板。1985年全军整编,196师划归天津警备区,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86年9月,该师侦察连编为北京军区第11侦察大队第4连,赴云南老山参加对越防御侦察作战,表现突出,1987年12月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侦察连”荣誉称号。1998年9月,196师缩编为摩步第196旅,1999年9月调归陆军第24集团军建制。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陆军第24集团军撤消番号,摩步196旅转隶第65集团军。
步兵第197师
  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3兵团第1纵队第2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第197师,该师前身是1947年8月以冀晋军区第1、第3军分区部队为基础重建的冀晋军区独立第2旅,归冀晋纵队(又称冀晋兵团)建制。1947年11月,改称晋察冀军区第1纵队第2旅,归北岳军区领导。1948年5月改称华北军区第1纵队第2旅,1948年8月随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勤处长工作职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