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汉服复兴运动者的目的都有哪些

论汉服复兴的必然失败
近来又屡屡看到有人倡言复兴汉服,甚至成立了不少互相链接的专门网站&&这倒又一次证实了网络虚拟串联的群体极化特征。和历史上几乎所有&复兴&事件一样,这一尝试实际上是以复兴的名义对传统的一次重新创造,它并非返回原典,而是在发明原典。在我看来,它成功的几率是极低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徒劳的,因为它并不具备声称的那些意义。
复兴汉服多少被认为是一种民族主义冲动,然而正如民族主义本身一样,其思想根源却只能追溯到西方。欧洲的许多所谓&传统&,实际上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古老,而是19世纪末的重新发明,因为它们&是如此缺乏先例,以至于连历史连续性也需要被发明&。作为民族标识的苏格兰褶裙,&名字及裙子本身&&在18世纪之前都未被听闻&(《传统的发明》);的确,它与风笛曾以一种残留的形式存在,但却被大多数苏格兰人视为野蛮的标志。这种追溯性的发明,&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对英格兰的一种抗议&。
提倡汉服的人无疑也赋予了服饰本身这样一种政治抗议的色彩。在一个前现代社会,,中国史上的确也一向重视&衣冠&,但将之视为一种抵抗和坚守的象征,则几乎无一例外都发生在政治变动剧烈的时代。理由很简单,作为一种民族自觉的象征,关键正如梁启超所言,在于&对他而自觉为我&,如果不存在一个使自身感到强大压迫感的他者,则这种抵抗本身的意义也就自然地消解了。
所谓&汉服复兴&的吊诡逻辑在于:汉服即使复兴,那也实际意味着它的衰落。中国历代服饰变迁,并不存在一个标准模式的&汉服&,因为当它作为一个主宰性的主体力量时,汉族是不需要自身的区别性标志的。有意识的民族自觉,代表着承认自身与他者的平等、甚至低人一等,因此关键在此:现在作为象征物被捍卫的汉服,看似满足我们的自尊,是对传统的致敬,其实质却是在衰落前提下的退而求其次。这相当于承认放弃自己的普遍性而强调相对特殊性,就好象在西医入侵之前,只有&医术&而没有所谓&中医&。金岳霖曾精辟地指出,现代哲学史家研究道学,首先&是把欧洲哲学的问题当作普通的哲学问题&,其次才是将道学&当作发现于中国的哲学&。这其中的逻辑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强调的中国特性(Chineseness),已经不再是普遍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屈服和后撤。
因此,谴责汉族缺乏尊重传统,乃是一个伪问题。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并不构成一个民族,它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世界,它是&天下&&&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存在,区别性的标志是荒谬和无意义的,其道理正如人类无须时刻声明自己是人类,因为这一身份首先意味着针对某一对象而发。一项心理调查表明,美国95%的黑人青少年在回答&我是谁&时,提到自己是黑人;但白人青少年却极少把&白人&作为自己主要的身份识别,而会答&学生&等社会性身份,因为弱势群体才会&把少数看成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1]。1964年,美国第一次出现了&白人新教徒&一词,&这个词竟然会被人使用,这就足以表明美国传统上层人士的影响力已遭到巨大削弱,因为这暗示他们也不过是另外一个民族群体而已&[2]。美式英语中曾有不少专门针对黑人的骂辞,其后黑人也发明了不少专骂白人的词汇,这一变迁也寓示着白人地位的相对下降。Carlos Fuentes说:&当你们在加州接到议案,要投票决定把英语当作加州的官方语言时,只说明了一件事:英语已不再是加州的官方语言。&
晚清之前,中国也没有国旗,&它所知道的仅有的国旗是臣仆国家的使节们在进贡时所用的;帝国本身却不需要区别它自己的国徽&[3]。它本身不属于&被分类&之中,而在其外。正如日本皇室也没有姓氏,因为没有这一必要: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存在,它无须区别于其他家族。在西方入侵之前,&中国学&的存在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在一个&东方学&大会定期召开的世界里,召开&西方学&大会也是不可能的。各族早期的经典如《圣经》、《尚书》等,或地名、族名,也有很多都是通名,因为它们是唯一的存在物,只有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才有必要强调各事物的个别的特殊性。某种程度上,这一被激发的自尊与缺乏自信是硬币的两面而已,一如Thomas Friedman曾说的:&作为领袖人物一旦丧失了实际权力,他就会对所有那些象征性的东西,如代表其职位的服饰、人身侮辱等斤斤计较,竭力维护,因为他除了这些东西外已一无所有了&。
将汉族不重视&汉服&传统视为一种耻辱和缺憾,正是一种现时观念的错误:因为它并未意识到,这种缺失并非民族衰微的体现,恰恰却是早先民族过于强大的体现。正如美国白人也不必强调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或&白人音乐&一样。这种民族主义意识通常倒是一种对危机的因应,如近代之前的土耳其帝国,其居民通常从不自认其身份是&土耳其人&&&那对一个君士坦丁堡的上等人&无异是一种侮辱&,接受这一思想乃是该国的一次主要革命,代表的不是重塑传统,倒是与传统的断然而急剧的决裂[4]。
对传统进行再发明,本身是一种现代思想,其背景则是相互冲突加剧的民族主义国家集团。突出和捍卫本共同体的象征性标志,正是这种思想紧绷的产物,因为捍卫的必要性正在于感到需要捍卫的东西受到了侵犯。吉鸿昌在美国佩带&我是中国人&胸卡的故事常被视为爱国故事,但反过来说,假若不是遭受歧视,则这一抵抗姿态就丧失了意义:例如在一个满是中国人的大街上,有人高呼&我是中国人!&&&这一幕如果不是荒谬的,那也是令人莫名其妙的。
民族自觉是好的,但自觉又导致对象征物本身的质疑:穿汉服的目的是什么?在真正的汉服时代,穿它的目的就是穿戴本身,不为什么;到一个有意识倡议的时代,倡导本身就是其衰落的可靠标志。就像在儒家思想的全盛时期,它是唯一的原典,而今日倡导新儒学的,无论如何也不能避免这一处境:即儒学不过是可供选择的诸多思想之一罢了。它不再构成一个世界,而仅仅是一个残余的、被小心保存的文物;不再是生活的全部,而仅仅是被客体化对待的某一物品&&无论是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它。
许多&传统&本身也是舶来品。例如旗袍向为满族女子所穿,民国以后忽然成了一般汉族女子的常服,而长袍马褂则成为国定的男子礼服。日本的所谓&和服&本身也是唐时传入的吴服&&真正日本的传统服饰,大概是《三国志》里所描写的&贯头衣&吧。按照这方面的原教旨趣主义逻辑,实际上没有哪个民族的传统完全是出自它本身的,幸好,它也无暇细究,而只不过将此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一种社会动员手段罢了。
这种把&传统复兴&客体化和工具化的努力,在一个前现代社会基本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我们人人使用母语,但却讲不清楚母语的语法一样。&汉服复兴&运动号召人们缅怀那个过往的中国,但却明白无误地讲出了真相:正是由于中国本身传统国际秩序的崩溃,&天下&变成了国家,才使这一运动成为可能。一如列文森说的,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部分时期,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5]。这一运动不过是该过程最末节的又一小小涟漪罢了。
最后,&强迫人们从内心崇拜传统,甚至强迫人们怀旧,会使人们逐渐产生这样一种疑问:即传统是否存在自我吹嘘的优点呢?&[5]当然,这一点也许并非那么重要,因为复兴传统仅仅是加强认同而进行社会动员的一个工具。在所有这类事件中,&衰微和复兴令人惊奇地相互混合了,因为往往那些抱怨衰微的人就是带来复兴的人&[6]。活动的活跃组织者通常也是一些内心异常敏感的人,因为只有他们最快最深地意识到一种内心的挤压感和自我认同的必要性。
我同情他们的努力,但拒绝为他们的事业欢呼。不仅因为在我看来这一运动本身逻辑上的漏洞,还有其无望的前景。在一个身份与服饰脱节化的时代,服饰不再是一个人文化、种族的象征,用斯宾格勒的话说,民族不是别的,而是一个&心灵单位&,外在标志物的意义不是在增强,而是将消减。
----------------------------------------------------------------------
[1]《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
[2]《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
[3]《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4]《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5]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6]《传统的发明》
&&发表于&&
老实说,这篇文章就像是老师教学生写作文,结果没学会,只学会了列论据,但这论据却不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尤其是下面一排引用来加强自己的权威性就更让人感觉有些可笑幼稚了。
() &&发表于&&
楼主逻辑混乱,不知所以。
这么一大堆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复兴汉服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我不知道这怎么就会导致汉服复兴的必然失败了。
正如之前一位朋友说的,汉服不是自然消失的,这样的损失是可惜的,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重现她。你说汉服的复兴是汉文化的没落,这是对的,但你只说了这一点而已,不知道怎么能串到“汉服复兴必然失败”,失落了,找回来就是了,而不是像博主这样冷眼旁观,徒惹人笑话。
() &&发表于&&
10 说了那么多,很佩服兄台博览群书,思维严密,不过这篇议论,让人觉得有似诡辩,一看很有说服力,但私觉得逻辑不明。谢谢。
() &&发表于&&
这种强与弱的对比,可以阐述为民族后期衰微,亦可阐述为早先民族强大。这位兄台所用的“强迫别人”,而实际上,汉服复兴完全决定于个人想法,复兴者没钱没权,你不愿复兴,他能耐你何?只是复兴者自己也有阐述自己想法的权利。不知“强迫”二字,从哪里来?最后想说,你同情汉服复兴者的努力,实在有点玛丽苏之感,起码他们有做些什么,甚至是或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令人佩服,相反,我倒很同情兄台你的玛丽苏之态,消极不做事。
() &&发表于&&
8(他是按西方审美改造的满族服饰),民国时间太短,大概只能算为“政策”。如此一来,有点难以自圆其说。虽然没有哪个民族的传统是完全自创的,但总有亲疏之分,也有美丑之别(虽然楼主你可以论述人类的审美观是主观的,不算自然真理),这就是汉服和旗装的区别,亦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原因。这位兄台所说的“这种缺失并非民族衰微的体现,恰恰却是早先民族过于强大的体现”也过于具主观性。
() &&发表于&&
7 “国徽”亦稍欠说服力,与其说是“弱势的象征”,鄙人觉得更像是当不同国家碰撞,当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时的身份区别,如果依照兄台所说“帝国不需要自己的国徽”,那为什么当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也有自己的国旗?这位兄台也论述道传统不必复兴,乃因传统并无准确定义并以20世纪创造的旗袍亦可称之为传统举例。然而与第二段中提出的&某些所谓的‘传统’实际上并不能算传统&相对比,苏格兰褶裙如若不能算传统,旗袍亦不能算传统
() &&发表于&&
6亦即,这种对汉文明的强调与保护,是文化弱势导致的结果,而作用是使其恢复为标准常态,而不是如这位兄弟所疑似论述的“对汉文化保护的强调实际上反映并因此会导致汉文化的弱势,所以汉文化不应被保护,因顺其自然”而这位兄台所说的“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并不形成一个民族”的论调实在荒谬且口说无凭,中国自古强调华夷之辨(敢问这也是民族弱势导致的强烈民族自觉性?)即是民族身份的设立(况且古时中国人=汉族)
() &&发表于&&
5 东方文明,汉文明,事实上,的确就在不断地被西方文明压着后退,而这时对捍卫汉文明的强调,是自然而生的,这位兄弟“因为民族自觉与民族身份的强调反映了民族力量的后退,所以不能强调民族身份”的论调,有如“我的反抗反映了我在受攻击,处于弱势,所以我不能反抗,就让别人杀死我好了”,颇有打肿脸充胖子之感。而汉服复兴之目的,正是在认清汉文明,东方文明的弱势下,强调保护汉文明的重要性,强大汉文明,以使其成为常态
() &&发表于&&
然而,首先,汉服即使在汉唐盛世,与语言,文字一样,都是民族自觉的象征,民族身份的认同标志,“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汉服体系即包括在“行同伦”的“伦”中。而这位兄弟第二段中举出的例子,实在不知与汉服乃至汉文化有何联系?民族主义,或者民族自觉性,凡是有民族的地方即会有民族认同,乃至会衍生民族主义。中国自古强调的“华夷之辨”,难道也起源于西方?
() &&发表于&&
何况不同于文中列举的“苏格兰褶裙”,汉服从商朝起即有记载,而意义亦不止于穿戴,“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其重要意义其次,这命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假命题,如前所说,中国社会乃至东方社会处在西方文明自19世纪以来不曾中断的文化冲击下,如果不标识并赋予汉服乃至汉文明更多的意义,汉文明将消失殆尽。而至于这位兄弟所说的“民族自觉实际上承认了民族的衰落与后撤”,
() &&发表于&&
评论很长,分8份左右。这位兄弟,我想指出一点,中国现代社会,乃至东方现代社会,都处于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甚至可以说,侵略下,就如你文中指出的“所谓哲学其实是欧洲的哲学”。文中这位兄弟以“民族自觉之象征”来论述汉服不具重大意义,以及提出命题“如果不存在一个是自身感到强大压迫感的他者,这种抵抗本身的意义也就自然消解了”。
() &&发表于&&
題目和正文似有一點邏輯脫節,題目是“论汉服复兴的必然失败”,而正文闡述的實際上是“和历史上几乎所有“复兴”事件一样,这一尝试实际上是以复兴的名义对传统的一次重新创造,它并非返回原典,而是在发明原典”這一點(這一點我是同意的)。然而,對傳統的“復興”往往是創造傳統這一事實,和“必然失敗”是兩個不同範疇的概念,在人類歷史上,有許多成功的等於製造傳統的“復興”,便證明了此種創造“新傳統”并不必然失敗。
另外,對傳統的復興,往往是創造新傳統,並不等於此種創新完全與真正的傳統無關。如果沒有真正的傳統,也就沒有這種“重新创造”而言。就漢服來說,我相信現在的漢服,必然與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漢服有所不同,但這種不同,實際是一種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並非是全新的託名創造。就如同從先秦到明朝,漢服屢經變遷,但其具有本身的一貫性,無論如何變化,都仍然會被一眼辨認出是來自同一傳統,而與其它民族的服飾傳統相區別。
文中說“在真正的汉服时代,穿它的目的就是穿戴本身,不为什么”;其實在真正的漢服時代,穿戴的目的并不限於穿戴而已,正如當代的服飾文化也不是僅止於衣能蔽體。尤其中國傳統文化,最以華夏衣冠為自豪,帶有一種自覺的文化優越感。所以,即使在太平時代,傳統服飾也是被視為中華文化的一種極其重要的象徵。
博主文中說,“。“汉服复兴”运动号召人们缅怀那个过往的中国,但却明白无误地讲出了真相:正是由于中国本身传统国际秩序的崩溃,“天下”变成了国家,才使这一运动成为可能。”。似是將漢服運動視為根由於中國傳統天下秩序的崩潰,中國捲入近代化世界國際化大潮中,而產生的失落感,是一種對近代化的抵抗。竊以為這是不成立的。漢服不是在近代國際化現代化進程中衰落的,而是在近代以前,明末由於滿清征服而突然被毀滅的。近代化并不必然構成對漢服的挑戰,正如日本是近代化最充分的國家,但和服并未因此衰落,而是仍然在日本人生活中佔據重要位置,從不需要發起“和服復興運動”一樣,原因就在於日本歷史上沒有經歷過滿清入關式的異族征服。漢服不是正存在而自然衰落,而是在過往的某一歷史時刻被外力滅絕,故現在有許多人希望興亡繼絕。&回复&虚怀若谷&说:嗯,兄确实戳中了一处逻辑要点。当初标题这么草拟,固然是有些图痛快,严谨就在其次了;不过也因我对“汉服复兴”的定义是:所有汉人都穿上汉服——依照这个严苛的标准,汉服复兴当然毫无疑问是不可能成功的。
至于对传统的更新创造,你说的我赞成。有个故事说:非洲有种木船,某块木板坏了,就换上新的,不断换新的,最后就不再有原来的木板了,但是它仍然是“那条船”,而这就是传统。我对中国传统也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不过对于一个了解“传统的发明”历史的人来说,很难主动去赞同类似的带有政治意味的运动。
附及,我觉得外力灭绝既不是传统复兴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否则就不能解释苏格兰等地的现象,也不能解释为何汉服复兴运动不是在排满主义最激昂的清末清初兴起,而是在今天。事实上,我觉得转向传统的历程不如说是和现代化进程及认同政治相关:正是因为今天中国初步实现了现代化,人们才开始越来越地将传统的消失视为一件值得可惜的事。
() &&发表于&&
zf赋予唐装的意义也和 汉服差不多,少数民族对唐装和汉服的看法也差不多,甚至zf认为唐装是中国的民族服装,而汉服只是想作汉族的民族服装
() &&发表于&&
你们男人就是麻烦,穿个汉服都能扯出这么多名堂经来。我们小姑娘就没那么多事情,看着好看买两套来穿穿。我出国前就买了一套,开party的时候穿了骗骗外国人。开店的是我们复旦的校友。然后她给我打了九折,我感到很开心……
当然这是个营销策略问题。我觉得我那个开店的朋友还是做得挺好的,就是成天弄群美女来穿了好看衣服拍拍照片呗。成天瞎扯什么文化传承民族主义,还自以为找到了群众G点……&回复&mujun&说:呵呵,我也早看到你那篇blog了。我也不反对穿汉服啊(其实我相当热爱传统呢,却因为这篇被好多人骂),裙袖飘飘岂不甚美?穿旗袍也好看。我只不过反对为“穿汉服”这件事赋予那么多政治意义(在侧重这些意义的人看来,穿汉服还是穿旗袍就有了很大不同),那就太扯了。
() &&发表于&&
还有人说汉族是“杂种族”,哈,纯正不纯正仅仅是血统说了算吗?那么试问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没有“杂种”?经过这么多世纪的人事变迁,哪个民族不是杂种族?我搞不清楚我的血统来自哪里,总之我出生起就被定性为汉族,经过22年熏陶,我从身到心都认为我是汉族人,这样就好了,即使现在给我换个其他更好的民族,我也不会承认了,我已经是汉族人了。
() &&发表于&&
可笑的人们,为什么你们就不能把汉族作为一个和所有民族一样的民族来对待?少数民族究竟哪里比我们尊贵?我们又卑贱在哪里?为什么少数民族平白就多了那么多优惠政策,为什么少数民族可以不遵守计划生育政策?
就算这些都无所谓,那么为什么每个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满族作为55分之一的少数民族它的服装甚至抬高到了“国服”的地位,那么我们汉族就不可以有自己的服装?为什么我们汉族想要复兴自己的民族服装要受到这么多的阻挠这么多的嘲讽?难道我们汉族作为中国最大的民族就必须牺牲掉自己的一切成为一个没有根的民族吗?有人口口声声说汉族因为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难道汉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保护的还不够吗?为什么其他民族不能对汉文化多一点包容的态度?我们和你们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民族,你们需要的,我们也需要!
() &&发表于&&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关键问题:汉服的消失并不是楼主所说“中国历代服饰变迁”的结果,而是清统治者专制的结果。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并不构成一个民族......”楼主想表达什么?汉族是不存在的?如果汉族是不存在的,或者说现在所谓的汉族人实际上是没有民族的人,从而不必复兴汉族文化,那么我建议取消民族制度,所有民族放弃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服装,哪个民族敢延续自己的文化就是迂腐就是搞分裂,楼主你觉得好不? 否则的话,难道楼主是想说我们汉族就是下贱,就是不如其他民族,其他民族可以有的我们汉族就是不可以有?
() &&发表于&&
These guys may not know that their screaming words only make sense to show the nonsense of these words.
() &&发表于&&
Quite interesting - a short article appeals so fiercely screaming and makes some ones feel deeply hurt in their dignity. This justifies the author's point of view of the article in certain extent. Pegging dignity with some arbitary symbols and screaming blooby murder against neutral critics is nothing but only a proof of prematurity and crazy.&回复&hometown&说:群众政治就是如此,也不奇怪,所以我后来也不想回应了。肯定有不少人感觉被我冒犯了,或替我在二选一的立场中定位(爱汉族或反汉族主义),这也反过来证实了在复兴名义上重构这些民族符号的人,实际上是缺乏自信的。假如有一天美国白人认为自己也应该有“民族服装”,以及对应于“黑人音乐”的“白人音乐”——到时我们会怎么看待这个疯狂的建议?
() &&发表于&&
看到这些皇汉,我就能理解当年纳粹产生的过程了
想想也挺不可思议,中国本来应该是没有种族主义传统的
其实也不过就是社会矛盾在歪门邪道上的又一种发泄方式罢了
() &&发表于&&
贴主,您还相信论出来的东西吗?告诉你吧!论出来的东西都是放屁。都是空想。几行文字就能诠释整个事态的本质?这未免太不自量力了。现实就是现实,不会想你我个人想象和期盼那样。或许汉服就有成功的可能。汉民族应该有权利享受继承自己的东西,这样民族间才会真正平等和睦。如果把丢东西当作美德,那么最穷尽的国度就该称颂了。
争取奥运礼服失败了。但没关系,汉族还在,汉族人会越来越多的自醒起来。年轻的汉人更有审美观念。因为汉服自身的美,相信会被更多人接受。
很多人在结婚时不会拒绝婚纱,却总是强调汉服如何如何不方便,这未免太不负责任了...
() &&发表于&&
有人要将08年奥运会中国队员的出场服改成“汉”服,报导一出,国内几家知名论坛一片哗然,有赞成的,更有反对的。
反对者说:
1:这是搞民族分裂
2:穿汉服是历史倒退
3:恢复汉服是儒教思想,又想欺压民主。
说实话真的很可笑,据我所知,中国在49年以后,少数民族该比汉族人多了很多政策,连基本国策都向少数民族放开,国家从没禁止少数民族保留自己民族着装,汉民族为什么不能穿本民族服装啦?汉族人搞民族分裂这话站得住脚吗?
中国几十年来没穿过一件自己的礼服,这次想在重大活动中穿件自己的礼服有错嘛?为什么要穿件外国服装上场?西服平时可以穿,作为工装它是很不错的服装。
穿汉服地球会反转?那阿拉伯人穿长袍地球也没改变转向,历史也没倒退。
最可笑的是穿汉服是代表儒教回归,真是可笑,汉服指定是儒教产物?
超级搞笑的是穿汉服就压制了民主,奇怪的思路,穿西服就民主了?
我想改个叫法[中式礼服]这样该没人反对了吧?
从这个问题上多多少少看出中国人多不团结,多么缺少国家意识。
希望中国在今后的重大节日里,56个民族各穿各的本民族服装。国际间交往也有中国礼服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正真的民族大团结就是该各有各的文化,不要非到少数民族区去才能看到少数民族服装,都可以穿本民族服装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这才是中国,这才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 &&发表于&&
论某通古斯民族的必然灭绝的必然性
() &&发表于&&
对汉语言文字理解有困难的汉民族主义者们,此鸿文翻译成尔等可理解的话就是:
一、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屹立天地间,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一定是,充满活力的,生机无限的,奋发向上的,因此不必也不需要复兴。
二、大喊“复兴”,就是隐含汉民族死水一潭了,行将就木了。因此你们打着复兴汉族的旗号,干的却是唱衰汉族的勾当。打着红旗反红旗,良心大大地坏了。
三、“国家”,“民族”,诸等概念,都是亡我之心不死的帝国主义分子强加于我等的概念,尔等不自觉地使用这些概念,就是充当了帝国主义分子的走狗,为虎作伥。
四、因此,为了纯洁民族性,有必要抛弃一切帝国主义强加于我等的概念范畴。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某些帝国主义分子隐藏得很深,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比如现行的阴历就是著名的反动组织耶稣会的汤若望南怀仁炮制的,但是尔等错把其当作民族传统来继承,是典型的认贼作父,为此真正的民族主义者无不痛心疾首。
四、不知道尔等如何从Y染色体的谱系树可以得出“汉族是血统纯正民族”这一结论的。science的分布图上,长江南北明明是用两种颜色标注的。当然这又是帝国主义者以科学之名行分裂之实,对此尔等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五、综上所述,维舟实乃最彻底最深刻最具有洞察力的民族主义者,尔等切勿一失足成千古恨,做出亲痛仇快之举。
又、当然,对于尔等患有母语理解障碍者来说,看到标题里面有“汉”“复兴”“必然失败”等等字样,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肾上腺素水平显著升高。此乃生物为了保护大脑逻辑中枢免遭超负荷冲击而受损伤之正常现象,实在怪不得尔等。尔当泰然处之,不必大惊小怪。
() &&发表于&&
汉服更多的是受到“唐装”的刺激吧,把“唐装”改称清装,就不会这样了
汉服复兴是中国衰落的结果或者反映,而不是汉服复兴导致中国衰落
() &&发表于&&
(用从A到R十八个字母代表),出现频率高,数量多的类型单独列出(如O、N),把小概率出现的类型列入上级母类(如F、P),这也就是类型上有逻辑上重合的缘故,这样做是为了使分类清晰,分析方便!
非洲人是人类的大本营,今天,所有人类的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都能在非洲找到。而非洲以外的居民,他们都是一支出非洲居民的后裔,他们的Y染色体上都带有M168的突变点。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M175。
具体分析,在M175下还可以细分为最大三个子支系(其他N多小类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
这三个子类型地理分布很有意思:
O1—M119广泛分布在从北亚到东南亚,但在最中央的黄河流域竟几乎找不到!在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人,其 O1—M119的比例最高,达34%,另外,北亚地区的外蒙、满州、朝鲜、日本、堪察加人等民族也有O1—M119类型,但一般比例不超过10%,中国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O1—M119比例也较高。而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地区的汉族人中,O1—M119类型的比例都小于0.5%,在陕西、山西、湖北等省,没有发现这种类型,出现频率为零,M119的分布呈现的是两头大中间少的格局。
O2—M9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泰国高达55%,从泰国向北在递减,从泰国向南也在递减,可以推论 O2—M95变异最初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并向西周扩散。在东亚地区,只在朝鲜人、日本人、阿穆尔人中有一定分布,在山东、河北、甘肃的汉族人群中,出现频率全部为零,找不到这种类型,在南方汉族人中,能找到出现概率非常低的M95。
O3—M122类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从北亚向南到爪哇、新西兰,从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萨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HOME MAPS 汉民族是血统纯正的民族从出现频率上看,O3—M122的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中国的云南地区、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现频率为100%,如独龙族等。在黄河流域的河北、陕西、山东,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区的汉族人中,O3—M122都超过了80%。在北亚地区,O3—M122数量比较少,外蒙人中超过了30%,阿穆尔人也超过了40%,以及朝鲜人,除这三个人群外其他都比较少,在艾温基人出现频率为零,在布里亚特人也为零,在日本人中为22%。在东南亚地区,M122数量比较多,只有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略少,其他地区一般超过50%,出现频率从中国向南逐渐递减,到了爪哇人中出现频率只有20%,在汤加、新西兰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现,但比例都不大。
M175这三个子类型的地理分布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我们可以推论出东亚各民族的发展史。
东亚黄种人开始可能分为四个大集团:北亚人群、黄河上游人群、黄河下游人群、中南半岛人群。北亚人群代表了阿尔泰语系的民族,由于生活在气候寒冷地区,无法种植农作物,其他人群都无法涉足,所以很难取代他们。黄河上游集团代表了古代汉藏语系民族(先羌,标志性基因O3—M122),黄河下游集团也是一个古老人群,他们特有的是O1—M119。大约在6~5千年前,古代汉藏语系先民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了藏缅语族、另一支向东发展,就是汉语族。汉语族部落并击败了黄河下游的古老居民,这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败后开始分化为两支,北支M119进入了辽河流域,并深深影响了西伯利亚和北亚居民的基因构成,成为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南支M119向南发展,成为后来的“百越”。从此,M119基因从黄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带有M122的先羌人(汉语族部落)。
这段部族迁徙史,也许就是我们民间口口相传的著名的黄帝战胜蚩尤的历史传说!虽然我们找不到当年的战争遗迹,但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证据:考古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从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从陕西河南来的龙山文化,此后山东存在的文化就是山东龙山文化!在基因上,证据更加明显,山东、河北两省的汉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200:1,超过99%人以上都是随黄帝东来者(先羌部落,M122 类型)的后代,而陕西、湖北的汉族人中干脆找不到M119的类型。经过这次原始的部落战争,汉语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他们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方国,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近 2000年。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一支小部落从甘肃天水迁徙到了陕西周原,就是周族人。他们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周族人消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率领 300辆战车和5000虎贲,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99个方国,征服了652个方国,俘虏了410万战俘《逸周书o世俘解第四十》。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西周分封了大量诸侯国,周族也随着分封扩散到了全国。
周族人称自己国家是“有夏”,此后各诸侯国都自称“有夏”,对外统称自己“诸夏”,夏者,本意是区域广大。周族自称自己的本民族为“华”,称外族为“夷”(异),此后凡是与周族有同源关系的血亲部族都开始自称“华胄”,称外族为“非类”“夷(异)人”,意思是非华族类,华者,本意就是高贵壮丽。从此,“华夏”也就成了这些诸侯国的统称,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中华”两字的来历。周族人的语言叫“雅语”(夏语),在全国通行,孔子讲学,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但孔子的话他们都听得懂,因为孔子说的是当时的普通话——“雅语”,这在《论语》里有:“子所雅言”的话,不说“雅语”就是被称为“野言”“非文”,由于有着交流需要和文学推进,“雅语”最终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汉语。到了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最终将这些互相强烈认同的割据国家统一起来,后来又经过汉朝的统一和强盛,华夏族终于发展成为汉族。
先秦的发展,使得汉语族各支系语言全部统一到周族的“雅语”下,经过长期的融合,不断的人口迁徙,到今天,长江以北的汉族人,各地之间差异已经非常小了,从山东到甘肃,都没什么差异。
秦汉以后,中原王朝开始了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开始迁往南方,今天,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上差异很小,90%的相似性,也就是南北方汉族父系都是同源的。南北汉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tDNA上,也就是母系来源上。
简单的说,南方汉族基本可以表示为=父系(北方汉族Y染色体)+母系(北方汉族线粒体mtDNA+溶入的南方很多的民族的线粒体mtDNA),南方汉族不但和北方汉族在mtDNA上有差异,其实他们之间也不同,湖南的汉族和福建的汉族mtDNA就不同,甚至同是广东人,广府人和客家人在mtDNA上也不同。
怎么解释11亿南北汉族人在父系上全部同源而母系上差异明显呢?其实也很简单,看看50年代时内地人迁往拉萨的情况,当时的规定,进藏只有部队团级以上干部、地方处级以上干部才可以带家属,那些年青战士和青年工人由于无法带家属,他们娶的都是当地的藏族女青年,今天拉萨、日喀则等地有大量汉藏混血儿,他们青一色都是父汉母藏,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这在汉族南迁的历史也是类似的,迁往南方的汉族主要是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这些人基本都是男性,带家属的情况不多,所以他们肯定是娶了当地的女性,就造成了南方汉族有着和北方汉族相同的父系祖先,却有不同的母系祖先。(其实总体来看,在南方,来自北方汉族母系的mtDNA还是占多数,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南方汉族其母系祖先也是来自中原地区的,但个别地区这个比例很少,而南方当地女性的mtDNA部分地区却可以达到85%,如广东的一些地区)。
父系血统论者最喜欢引用的是复旦大学教授的有关南北汉人基因研究论文,论文断定80%_90%的汉人基因的Y染色体同源,但是另外揭示的事实是10%-20%的汉族Y染色体不同源!
以汉族庞大的人口基数,10%-20%的汉族Y染色体不同源绝不是小数目
复旦教授的有关南北汉人基因研究论文恰恰是否定了那些主张以Y-染色体父系血统界定民族的血统论历史上的秦赵都是以母系而归为炎黄子孙
复旦教授论文中还有一句关键的话,被那些选择性失明的人阉割了,即断言&生物学研究表明汉族总体是以文化界定的民族&,其根据就是论文中揭示的基于汉族庞大的人口基数,10%-20%的汉族Y染色体不同源绝不是小数目这个事实!
断定80%_90%的汉人基因的Y染色体同源,只能说明汉族作为种族主体在父系遗传方面,血统纯正,但是若因此就断定汉族是以父系血统界定的话,那么剩下的10%以上的一亿多的Y染色体不同源的汉族人口是否要被排除在汉族之外呢?同一篇论文显示,有异族血缘(母系)的汉族人数还要更多,要有几个亿吧?若像某网那样,要大家宣誓以异族血缘为耻,让数亿有异族血缘的汉族集体宣誓以自己血缘中的异族血缘为耻,喊声要惊天动地了,真是佩服想象力的丰富,构想之宏大!
汉族的来源及发展
华夏族是个逐步融合化扩大化的概念。公元前4000年,青藏高原居住着古藏缅族,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北部居住着夏族(首都今宝鸡市),晋南关中洛阳一带居住着华族(首都今淮阳县),淮河以南和汉江流域居住着蚩尤的先人。公元前2700年夏族领袖黄帝东进,战胜华族领袖炎帝,并在今新郑县定都,后来二族将汉江和淮河的领袖蚩尤灭掉,占据整个中原,华夏二族逐渐融合成华夏族。禹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建立了联邦制的夏王朝,定都登封县,这是华夏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国所直属的领土只包括中原和晋南,夏族老家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已经被藏缅族和吐火罗人占据,遗留在当地的夏族接受异族的殖民统治。
公元前1550年,居住在今商丘北一带的商部落(当时称东夷)灭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领土比夏朝多了徐州和山东西部。东夷在血缘上介于华夏族和通古斯族之间,外貌上与华夏族区别不太大,他们的区别主要在文化上,可称为华夏别支。经过500年统治,商部落完全华夏化。
公元前1050年,周部落灭商中央,建立了强大的周朝,周的领土比商朝多了关中和燕国。至于周的说法有两个,一说周部落是华夏族的一支,居住今太康县,后来迁到关中,经常与藏缅族的羌族和吐火罗打仗,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西戎的因子,文化理念与中原华夏开始有所差别,但作为华夏族在关中的移民,血缘上文化他们仍然是以华夏族为主体;二说周部落是公元前2006年逃难来到甘肃的苏美尔人。不过有人说苏美尔人是公元前3100年由河西走廊移民到两河流域的夏族的一支。秦也是东夷一支,战国时期也彻底华夏化。楚国(统治阶级是黄帝系祝融氏后代,国民则属于蚩尤后代)与华夏族则有浓厚的血缘亲属关系,但文明落后(与东夷相似),不过也于战国时期完全华夏化。
秦灭六国,华夏族与楚人相融合,秦始皇将大量华夏族楚族移民到河套,所以后来的匈奴、西部鲜卑的国民中都很多华夏族血缘者。西汉时期,一个以华夏族为基础的新民族(汉族)产生了。汉代汉族是由华夏族与东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据史料记载,东汉全国有7200万人口,后因战乱人口锐减至原来的1/3,即2400万,三国末期人口为2500万;曹魏、吴、汉休战后都在恢复生产建设,到西晋中期(公元300年)人口增长到3379万;西晋八王之乱人口死亡过半,到317年西晋灭亡时汉族人口甚至不到1500万。陕西一带羌、氐、匈奴有80万之众,而当地的汉族人口因战乱、逃亡也只有80万;至于山西则是匈奴羯族和鲜卑族的天下,他们也有80万之多,残留在当地的汉族只有100万人;河北的鲜卑人应该有80万,而当地汉族人口不过150万人;至于河南-山东一带主要是汉族人,人口占绝对优势,而迁移至此的鲜卑族人则主要靠汉人每户五十石的租米来过活;敦煌一带多是中原流亡的汉族和当地汉族。后来30万羯人被冉闵基本杀绝;40万氐族随前秦从关中前往各地驻防,氐族由于分布太过于分散,不过50年就被淹没在汉族的汪洋中,苻坚被西燕和后秦消灭,苻丕被后燕灭,苻登为西秦灭。西秦又被匈奴胡夏灭,后秦被东晋灭,胡夏被吐谷浑灭。鲜卑慕容部、乞伏部在混战中被北魏、高云-冯跋、东晋消灭。到东西魏并立北方时,中国北方只剩下两个大的民族————汉族与鲜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鲜卑族4世纪初全部人口不逾百万,甚且远低于此数。)由于在秦燕争雄的间隙,民间汉人恢复增长,368-407年的汉族人口全国恢复到3000万,东晋人口有1500万,所以北方民间汉族人有1500万。520年中国人口增长到5240万,其中南朝2000万,北朝汉族2350万,混血儿400万,鲜卑杂胡490万。由于尔朱荣之乱而被屠杀的鲜卑羯和534年开始的东西鲜卑魏的互相攻伐,鲜卑族人口已经枯竭。由于周齐拒绝汉化,所以鲜卑族很少溶入汉族人血液,最后以大部分自相残杀同归于尽和小部分溶入汉族而结束了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由于胡人以打仗为职业,所以胡人在200年的北方混战中大都战死,(尔朱羯族被斛斯椿杀光,侯莫陈悦又杀一遍,鲜卑...
() &&发表于&&
汉民族是血统纯正汉民族
汉民族是血统纯正的民族下面列举一些观点,不是为证明汉族血统有什么优秀之处,而是陈述一个事实,汉民族不是某些人乱说的杂种民族,而是一个血统非常纯正的民族。我个人的观点是,血统无关优秀与否,文化、文明才是维系民族、国家发展的命脉。本人列举一下例子,仅仅具有生物学的意义。请不要做其他方面曲解及过度解读。 以下为搜集网上的部分观点:
有一些少数民族学者别有用心地散布汉族虚无论(也就是杂种论),加上一些无知记者的炒作,仿佛汉族真的只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群体。 事实如何呢? 近来基因学研究突飞猛进,复旦、北大等学校学者的研究已经揭示汉族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纯种民族之一,相关成果
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正式发表。但不知什么原因,国内这方面的宣传很少,也许政府是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吧。但不管怎样,科学研究已经推翻了汉族是融合而成的理论,而且恰恰相反,汉族的基因构成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
汉族的y染色体标志是OM175,说明汉族来自于同一个父系,是同根同源的一家。汉人的祖先和成吉思汗的祖先六万年前分手。成吉思汗的祖先和满族的祖先是以C为标志的棕色人种。
第一部分:以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研究看非洲起源论
我先讲讲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的方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人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为常染色体,X、Y两条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所以,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我们研究Y染色体,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人群的迁徙和发展。 为了研究Y染色体的单倍体类型,我们绘制了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我们按着Y染色体单倍体的不同把全人类(包括非洲)分为18个类型(用从A到R十八个字母代表),出现频率高,数量多的类型单独列出(如O、N),把小概率出现的类型列入上级母类(如F、P),这也就是类型上有逻辑上重合的缘故,这样做是为了使分类清晰,分析方便! 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图)
非洲人是人类的大本营,今天,所有人类的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都能在非洲找到(M168\YAP\M130)。而非洲以外的居民,他们都是一支出非洲居民的后裔,他们的Y染色体上都带有M168的突变点。
人类刚出非洲,都带有M168的变异点,此后,M168又发展出三个支系,C—M130、D—YAP、F—M89,它们下又有不同的子类型。 F—M89是现代人中占压倒性的类型,大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有这个变异点。 F—M89有很多子类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个支系,亚欧大陆上,除了西亚地区和西伯利亚,世界岛上绝大部分民族都由K—M9的子孙构成,今天中国人(汉族)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 K—M9下面也有很多子类型,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ON—M214,另一个是P—M45。
前者(ON—M214)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以上都是O—M175子类型)和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以下都是N—M231子类型)。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 后者(P—M45)主要分布在欧洲大部(R—M173子类型)、西亚的伊朗、南亚的印度(R1a—M17子类型)、美洲印地安人(Q—P36子类型)等地区。其中,R—M173(包括M17),被认为是原始雅利安人的基因。 推测的他们迁徙的路线(图)
回过头来再说最早的一支。海洋居民,C—M130走的路线大概就是沿着海岸出发,从阿拉伯半岛—伊朗—印度—中南半岛,此后,这批M130的子孙分为两支系,NO.1支系向北进入西伯利亚,并最终进入了北美地区;NO.2支系向南进入澳大利亚,并扩散到整个太平洋诸岛。虽然我们的基因树上C—M130画的比较简单,但实际上C—M130并不单一,他们类型众多。
今天C—M130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亚东部、日本、北美西部、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在东亚地区,外蒙地区比例非常高,达到58%,还有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布里亚特人、比例都在60%以上,这些人群的类型(包括北美地区)都是C3—M217。C2—M38,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屿,C4、C5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地区,在当地民族中能达到20%。在现在汉族人中,M130的比例小于3%。
D—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基因,是一支非常古老的基因,它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现在D—YAP类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彝族、瑶族中的勉人、日本(34.7%)、朝鲜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 推测的他们迁徙的路线(图)
Y染色体变异数量多少并不能用人口数量来衡量,很多人口众多的大民族都是由一个小人群由于某种原因迅速壮大而来的,如历史上曾建立了强大帝国(典型的是汉人、阿拉伯人),近代的高技术革命和殖民(如英格兰人、西班牙人),这些人群的同源性强,Y染色体的变异类型并不特别丰富,相反,一些非常古老的小民族,其Y染色体变异类型却十分丰富。 亚欧大陆上主要民族(图中的chinese主要指汉族,外国人对中国的民族状态不太了解,和一般人的观念不同,汉族的基因构成恰恰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足以证明原来的汉族融合而成的理论是错误的)
第二部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汉族人的民族起源和基因结构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M175。 具体分析,在M175下还可以细分为最大三个子支系(其他N多小类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 这三个子类型地理分布很有意思: O1—M119广泛分布在从北亚到东南亚,但在最中央的黄河流域竟几乎找不到!在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人,其O1—M119的比例最高,达34%,另外,北亚地区的外蒙、满州、朝鲜、日本、堪察加人等民族也有O1—M119类型,但一般比例不超过10%,中国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O1—M119比例也较高。而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地区的汉族人中,O1—M119类型的比例都小于5%,在陕西、山西、湖北等省,没有发现这种类型,出现频率为零,M119的分布呈现的是两头大中间少的格局。 O2—M9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泰国高达55%,从泰国向北在递减,从泰国向南也在递减,可以推论O2—M95变异最初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并向西周扩散。在东亚地区,只在朝鲜人、日本人、阿穆尔人中有一定分布,其中,在日本人和朝鲜人中,O2为O2b,比例超过30%!在山东、河北、甘肃的汉族人群中,出现频率全部为零,找不到这种类型,在南方汉族人中,能找到出现概率非常低的M95。 O3—M122类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从北亚向南到爪哇、新西兰,从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萨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从出现频率上看,O3—M122的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中国的云南地区、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现频率为100%,如独龙族等。在黄河流域的河北、陕西、山东,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区的汉族人中,O3—M122都超过了80%。在北亚地区,O3—M122数量比较少,外蒙人中超过了30%,阿穆尔人也超过了40%,以及朝鲜人,除这三个人群外其他都比较少,在艾温基人出现频率为零,在布里亚特人也为零,在日本人中为22%。在东南亚地区,M122数量比较多,只有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略少,其他地区一般超过50%,出现频率从中国向南逐渐递减,到了爪哇人中出现频率只有20%,在汤加、新西兰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现,但比例都不大。 M175这三个子类型的地理分布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我们可以推论出东亚各民族的发展史。
汉民族是血统纯正的民族东亚黄种人开始可能分为四个大集团:北亚人群、黄河上游人群、黄河下游人群、中南半岛人群。 北亚人群代表了阿尔泰语系的民族,由于生活在气候寒冷地区,无法种植农作物,其他人群都无法涉足,所以很难取代他们。 黄河上游集团代表了古代汉藏语系民族(先羌,标志性基因O3—M122),黄河下游集团也是一个古老人群,他们特有的是O1—M119。大约在6~5千年前,古代汉藏语系先民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了藏缅语族、另一支向东发展,就是汉语族。汉语族部落并击败了黄河下游的古老居民,这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败后开始分化为两支,北支M119进入了辽河流域,并深深影响了西伯利亚和北亚居民的基因构成,成为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南支M119向南发展,成为后来的“百越”。从此,M119基因从黄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带有M122的先羌人(汉语族部落)。 这段部族迁徙史,也许就是我们民间口口相传的著名的黄帝战胜蚩尤的历史传说!虽然我们找不到当年的战争遗迹,但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证据:考古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从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从陕西河南来的龙山文化,此后山东存在的文化就是山东龙山文化!在基因上,证据更加明显,山东、河北两省的汉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50:1,超过95%人以上都是随黄帝东来者(先羌部落,M122类型)的后代。 经过这次原始的部落战争,汉语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他们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方国,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近2000年。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一支小部落从甘肃天水迁徙到了陕西周原,就是周族人。他们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周族人消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率领300辆战车和5000虎贲,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99个方国,征服了652个方国,俘虏了410万战俘《逸周书o世俘解第四十》。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西周分封了大量诸侯国,周族也随着分封扩散到了全国。 周族人称自己国家是“有夏”,此后各诸侯国都自称“有夏”,对外统称自己“诸夏”,夏者,本意是区域广大。周族自称自己的本民族为“华”,称外族为“夷”(异),此后凡是与周族有同源关系的血亲部族都开始自称“华胄”,称外族为“非类”“夷(异)人”,意思是非华族类,华者,本意就是高贵壮丽。从此,“华夏”也就成了这些诸侯国的统称,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中华”两字的来历。周族人的语言叫“雅语”(夏语),在全国通行,孔子讲学,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但孔子的话他们都听得懂,因为孔子说的是当时的普通话——“雅语”,这在《论语》里有:“子所雅言”的话,不说“雅语”就是被称为“野言”“非文”,由于有着交流需要和文学推进,“雅语”最终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汉语。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终将这些互相强烈认同的割据国家统一起来,后来又经过汉朝的统一和强盛,华夏族终于发展成为汉族。 先秦的发展,使得汉语族各支系语言全部统一到周族的“雅语”下,经过长期的融合,不断的人口迁徙,到今天,长江以北的汉族人,各地之间差异已经非常小了,从山东到甘肃,都没什么差异。 秦汉以后,中原王朝开始了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开始迁往南方,今天,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上差异很小,90%的相似性,也就是南北方汉族父系都是同源的。南北汉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tDNA上,也就是母系来源上。 简单的说,南方汉族基本可以表示为=父系(北方汉族Y染色体)+母系(北方汉族线粒体mtDNA+溶入的南方很多的民族的线粒体mtDNA),南方汉族不但和北方汉族在mtDNA上有差异,其实他们之间也不同,湖南的汉族和福建的汉族mtDNA就不同,甚至同是广东人,广府人和客家人在mtDNA上也不同。 怎么解释11亿南北汉族人在父系上全部同源而母系上差异明显呢?其实也很简单,看看50年代时内地人迁往拉萨的情况,当时的规定,进藏只有部队团级以上干部、地方处级以上干部才可以带家属,那些年青战士和青年工人由于无法带家属,他们娶的都是当地的藏族女青年,今天拉萨、日喀则等地有大量汉藏混血儿,他们青一色都是父汉母藏,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这在汉族南迁的历史也是类似的,迁往南方的汉族主要是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这些人基本都是男性,带家属的情况不多,所以他们肯定是娶了当地的女性,就造成了南方汉族有着和北方汉族相同的父系祖先,却有不同的母系祖先。(其实总体来看,在南方,来自北方汉族母系的mtDNA还是占多数,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南方汉族其母系祖先也是来自中原地区的,但个别地区这个比例很少,而南方当地女性的mtDNA部分地区却可以达到85%,如广东的一些地区)。 金力李辉(复旦大学)等人的论文,汉族人迁徙模式,南迁图例
我先讲讲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的方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人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为常染色体,X、Y两条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所以,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我们研究Y染色体,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人群的迁徙和发展。
为了研究Y染色体的单倍体类型,我们绘制了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我们按着Y染色体单倍体的不同把全人类(包括非洲)分为18个类型...
() &&发表于&&
有些人(包括我们的“余导师”)总是反反复复说“汉族并不是一个纯正的民族”,“唐太宗是鲜卑后裔”等等,总而言之就是要抹杀汉族的民族自尊心,让整个汉族成为象他们一样的民族虚无主义者。我们承认汉族是已古华夏族为主体融合周边少数民族而形成的。在古代我们没有现代民族这一含义,并不代表我们没有对自己这一“共同体”的自我认识。汉(华夏)自有文字记载历史以来,对自己与周边民族的区别就有高度认识,注重“华夷之辩”。在汉族这一共同体象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后,这一自我意识也从没有淡化。但汉族的“民族意识”(姑且借用西方说法)的先进性就在于不唯血统,而是唯文化,在西方文明崛起、东渐以前,华夏文化确实一直是东亚地区文明的核心,并且华夏文化主流上不赞同以武力服人,而是以德服人,以其先进性吸引周边民族和国家。这一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认同华夏文化,“蛮夷”就是华夏,脱离华夏文化,华夏人也可以成为“蛮夷”。我是湖南西北人,秦汉时这里是“武陵蛮”聚居地。也许我的祖先也是土著。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已是汉族这一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为此感到骄傲!
() &&发表于&&
本不想说的,可看了一下还是难受,维先生又说了:“民族主义发展到极端的确是破坏性超过创造性。法国学者Julien Benda主要的两本著作《知识分子的背叛》和《对欧洲民族的讲话》反对的就是民族主义的褊狭极端。欧洲是民族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受此毒害最深的地方,因之对它的反省也更深一些,相比起来中国还主要是尝到了民族主义的甜头,苦头尝得还少。”就你这段话,我来问你:
1、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是不是就是你所说的:“民族主义发展到极端的确是破坏性超过创造性。”?目前全世界人民除汉民族服装被满人强制废除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是不是也应该废除?不然就是极端民族主义呀?
2、你说:“《知识分子的背叛》和《对欧洲民族的讲话》反对的就是民族主义的褊狭极端。”就算你说的是对的,可这两本书是不是反对一个民族穿民族服装?你的引用和穿汉服有什么关系?
3、你说:“相比起来中国还主要是尝到了民族主义的甜头,苦头尝得还少。”这话让我明白了,稍有中国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宋朝因为汉民族意识淡化,民族凝聚力不强,导致蒙古族区区几十万军队入主中原,汉民族开始幸福了,一个村的汉人让一个蒙古人就可以镇住了,汉人新婚第一夜,新娘要让蒙古人睡,汉人为保全种族纯正,第一胎的孩子都是摔死的,可那有什么关系呀,民族融合了,团结了,汉民族尝到甜头了,对吧?维先生你说呢?直到朱元章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汉民族才从血的教训中认识到民族要有凝聚力,然后建立了明朝,后来汉民族民族意识又不行了,甜头又来,满族人入主中原,杀了汉人80%多,还来了个削发易服,让汉服彻底消失,这次甜头大了。可后来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汉人又当家,这次甜头没尝到,对吧,尤其是抗日战争中,所谓的大和民族小日本打进来了,这可是尝甜头的好机会啊,可汉民族竟然民族意识觉醒了,甜头又没尝到,不然抗日战争不用打了,小日本也同化了,对吧?维先生?
按照维先生的说法,我们应该把汉族两字彻底消失,身份证上也不允许出现汉族二字,让汉民族从宇宙里蒸发掉,这样甜头不是更大?可恨那些民族精英,一直在提民族振兴,真是岂有此理,不是不让我们尝甜头嘛,对吧?
维先生请具体列列中国从民族主义中尝到知道甜头的史实,也好让我等无知之人长长见识,先谢谢了!
最后建议一下,听说国家也是战争的根源,是不是让中国也取消呀,这就靠维先生你这样的文化人来做了,这是大事,没你这样的文化人不行呀!
() &&发表于&&
现在一说到民族主义就会引来大量激愤言词。我想这大概和过去一百多年的中国史以及对这段历史的解释有关。
我基本支持维舟的观点。以下仅供参考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或越具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坚决不同意。比如中国妇女过去曾裹脚,非常具有“民族性”但决不具有世界性。非洲某些民族尚存吃人风俗,决不同意拿出来与全球共赏。
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世界在趋同。民族性在减少。例如人类语言的数量在大幅下降。
我有个同事肤色黝黑,长相既象欧洲人也有亚洲人特点。他有个中国人的姓氏,在南美洲度过童年,曾在欧洲学习,目前在美国生活。如果和他讲爱国主义或“浩然正气”恐怕无从说起。
也许一千年后人类就不再有民族之分。到时候看到现在人们关于民族主义的争论,如同我们看到千年前欧洲神学家争论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
人类战争的一大根源就是民族主义。我不想杀人,也不想被杀。
望民族主义者三思。&回复&Morris&说:民族主义发展到极端的确是破坏性超过创造性。法国学者Julien Benda主要的两本著作《知识分子的背叛》和《对欧洲民族的讲话》反对的就是民族主义的褊狭极端。欧洲是民族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受此毒害最深的地方,因之对它的反省也更深一些,相比起来中国还主要是尝到了民族主义的甜头,苦头尝得还少。
() &&发表于&&
评论分页:共3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要复兴汉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