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不该拿的钱佛教智容法师开示怎么开示的

  先和大家说说最近今天上网的发现,可能已经有很多人早都知道了。  网上随便点开了个网站,然后发现有个算命的网站,我就点进去了,里面看似是很正常,算命的话,我就不说什么了。你算命完了以后,开始就给你讲佛法了。是把你引导佛教的页面。主要讲一些佛教知识,和一些佛教案例。最后告诉你,你要想改变现状,需要相信佛祖,办法就是花点钱,买他们的佛教产品。有的甚至开了自己的淘宝店,叫你去他们的淘宝店里购物,!  重点来了。先说说利润,这些打着佛教旗号的网站。做着百度推广,做着各种网站推广,为什么这么做,这就是个暴力,做的好,可以赚到上百万的好生意!一个所谓开光的法器,直接开价几千上万元,肯能不到一百元搞定了,它卖一万,哈哈,你别说,有人买。有兴趣的自己去淘宝上看看,  再说说。这些人的销售技巧,先诱导,算命,洗脑,讲佛教,然后就是掏钱,恭喜你,最后你买东西,他们赚钱。  最后这些钱,到底用到了哪里。老板自己买车买房了,敢问你们这些老板,一年花了多少了给了慈善事业! 其实我觉得佛教大家可以相信,人在做,天在看,如果你真的相信佛祖,相信佛教,请不要去购买佛教用品。当然一些小东西可以买的,比如佛香!  真正的佛教应该是纯洁的,纯粹的,你可以去将你的钱花到帮助别人的身上,比如去山区,给孩子买衣服,买吃的。相信这才是释迦摩尼佛所希望看到的。  阿弥陀佛。我说出了佛祖的心里话,希望佛祖保佑看到此贴的所有人,平安健康!
楼主发言:3次 发图:0张 | 更多
  我写的不好吗
  请你告诉我,那有真正修行的和尚,  
  @千钟居士 2楼
21:15:53  请你告诉我,那有真正修行的和尚,  -----------------------------  你说的很对!阿弥陀佛!!!!
  执信佛陀就是最大的迷,看看禅宗怎么说的吧“参禅中,若是有个自己说是释迦摩尼的在半空中,还放大光芒,你就要上去把他打倒,因为释迦摩尼早有明训,要遇佛杀佛的,那个半空中显现的不是真佛陀,是外道,是邪魔。。。”所以真正懂佛道的最后都勘破佛道了,都不再执信佛道了
  @4-02-11 12:18:00  先和大家说说最近今天上网的发现,可能已经有很多人早都知道了。   网上随便点开了个网站,然后发现有个算命的网站,我就点进去了,里面看似是很正常,算命的话,我就不说什么了。你算命完了以后,开始就给你讲佛法了。是把你引导佛教的页面。主要讲一些佛教知识,和一些佛教案例。最后告诉你,你要想改变现状,需要相信佛祖,办法就是花点钱,买他们的佛教产品。有的甚至开了自己的淘宝店,叫你去他们的淘宝店里购物,!   重点来了。先说说利润,这些打着佛教旗号的网站。做着百度推广,做着各种网站推广,为什么这么做,这就是个暴力,做的好,可以赚到上百万的好生意!一个所谓开光的法器,直接开价几千上万元,肯能不到一百元搞定了,它卖一万,哈哈,你别说,有人买。有兴趣的自己去淘宝上看看,   再说说。这些人的销售技巧,先诱导,算命,洗脑,讲佛教,然后就是掏钱,恭喜你,最后你买东西,他们赚钱。   最后这些钱,到底用到了哪里。老板自己买车买房了,敢问你们这些老板,一年花了多少了给了慈善事业! 其实我觉得佛教大家可以相信,人在做,天在看,如果你真的相信佛祖,相信佛教,请不要去购买佛教用品。当然一些小东西可以买的,比如佛香!   真正的佛教应该是纯洁的,纯粹的,你可以去将你的钱花到帮助别人的身上,比如去山区,给孩子买衣服,买吃的。相信这才是释迦摩尼佛所希望看到的。   阿弥陀佛。我说出了佛祖的心里话,希望佛祖保佑看到此贴的所有人,平安健康!  —————————————————  阿弥陀佛!楼主所言甚是,佛教本来就是教人向善,净化心灵,无欲无求的。然而,当今社会为利益驱使,很多商人以佛教名义来赚取金钱,其实这些都是骗人的。是要遭报应的!所谓因果报应,只是时间未到而已!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总共2562条微博动态记录: 前天&18:16&: 3&天前&: 6&天前&:
18:20:40&:
15:13:42&:
01:41:22&:
04:05:24&:
00:31:46&:
13:39:59&:
03:28:31&:
16:35:58&:
14:20:45&:
11:48:27&:
07:56:39&:
01:24:17&:
20:56:43&:
13:57:07&:
12:44:57&:
11:23:31&:
05:02:03&:
03:52:59&:
02:32:48&:
09:13:35&:
19:10:21&:
11:46:53&:
03:06:42&:
02:32:08&:
01:49:44&:
23:20:16&:
22:45:32&:
22:05:51&:
19:57:30&:
19:15:39&:
16:46:12&:
16:12:29&:
15:32:07&:
13:00:07&:
12:19:37&:
11:36:25&:
查看: 16344|回复: 53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0积分99帖子精华32UID67406
注册会员, 积分 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1 积分
本帖最后由 miyou 于
16:13 编辑 &
佛法在生活中的运用——济群法师
看到定慧寺的弘法越办越好,听经的居士越来越多,真是非常高兴!大家能够踊跃、积极地到这里参加弘法活动,是大家的福德因缘,是多生累积的善根!人生难得、难闻!在我们这个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接触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的并不多。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非常功利。真正的学佛,并不是刻意地追求什么。从广义来讲,修行就是一种,而且是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我们可以把学佛说成是玄妙的事情,说学佛是为了成佛,听来非常遥远。但我们要知道,学佛修行也可以是十分平常的事。平常到什么程度呢?正如古德们所说的那样: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佛是平常道,像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一样自然。当我们说到修行的时候,想到的往往只是礼佛、诵经、等等。这些算不算修行?当然是修行。有些人诵经,每天诵一卷《金刚经》或《地藏经》、《无量寿经》;有些人念佛,每天都要念几千、几万声佛号;还有些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做早晚功课。这固然值得赞叹,但我们诵经的目的是什么?念佛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不是读诵的经典或念诵佛号像银行存款一样越积越多,我们的修行工夫也就越来越深?不是这样的!诵经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每个人都有很多烦恼和妄想,因此浮躁不安。这些烦恼从哪里来?都是自己东想西想地想出来的!妄想少,烦恼就少;妄想多,烦恼就多。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一念贪心时,内心贪的力量就增强了一分;当我们产生一念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强了一分;当我们起一念我慢或嫉妒心时,内心我慢、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声佛号,就是在我们的生命中种下了善的种子;当我们诵经时,就是在我们的内心中种下了佛法的种子。所以,我们是想让内心结出慈悲、智慧的果实,还是无明、烦恼的果实呢?关键在于平时是如何熏修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不断地贪婪、嗔恨、嫉妒,烦恼就会渐渐形成强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不断地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慈悲、智慧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学习佛法,不仅是为了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有些人每天都在忙着家庭琐事、忙着工作经商,偶尔才有那么两个钟头到寺院里听一点佛法,有没有用呢?当然是有用的,但这种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我们长期处于贪、嗔、痴的状态中,短短两个小时所得到的净化,远远不能抵消我们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受到的染污!而凡夫所具有的贪、嗔、痴,是来自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返。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佛作为生活中的点缀,而是要将它落实到生命的实处!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也想学佛呵,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寺院来,没有时间听经,没有时间念佛。作为在家居士来说,的确有很多世俗事务需要处理,包括家庭、儿女、工作、人际关系等等。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有时间?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谁也不会多一分或少一分。只是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认为工作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工作;如果认为赚钱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赚钱;如果认为娱乐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娱乐;如果认为人际关系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应酬人际关系;如果认为学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学佛。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是不是重视。当我们觉得没有时间到寺院来或没有时间学佛时,就说明我们没有把学佛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前面已经说过,修行是一种平实的生活,是一种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将学佛真正落实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出现有没有时间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会没有时间生活。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在《佛说善生经》中,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又要履行哪些职责。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爱心和慈悲心来与人为善,这是一个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爱心和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四摄法门中,首先就是布施,包括财布施和法布施。所谓财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所谓法布施,就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乃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爱语,要我们带着爱心和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四种不善的语言。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欺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淫诲色的语言使人产生烦恼。修学佛法,要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当我们说真实语时,在生命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这也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如果说假话说多了,我们势必会越来越虚伪。所以,一方面要说真实语,一方面要说利他语,如果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第三是利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第四是同事。当别人从事一些健康的事业时,我们应尽力参与或随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时,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凡夫因为我执的关系,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于己。哪怕在家庭里,无论父母对子女,或者妻子对丈夫,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对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相互理解、彼此体谅。所以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心灵受到极大摧残。同事法门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处世,那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爱心和慈悲心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我们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对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映。因为我们有嗔恨心,所以听到别人的辱骂就会烦恼、会愤怒,会感到深深的伤害。而一个修行人,会将生活中的挫折当做修行的助缘。佛经记载,佛陀在因地为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截截肢解身体,但不起丝毫嗔心,最终证得佛果。因为我们有贪心,即使拥有很多的财富,但还在为占有更多而烦恼,永远没有满足之时。反之,少欲知足的人,纵然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也能在简朴的物质条件中发现人生乐趣。正如孔子所赞叹的颜回那样:“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人皆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由此可见,幸福人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来生活。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念,想要把这几十年过得幸福真是不太容易。也许有的人会问:学佛有什么好处呵?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台电视机来吗?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幢房子来吗?物质条件的改善对我们来说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即便拥有再多,也不可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和烦恼。而学佛的意义正在于此: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说,学佛是为我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的。现代人心理问题很多,这些心理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有些人求助于心理医生,但心理医生的治疗只能起到一种疏导和缓解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不能灭除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么,今天这个问题得到了疏导,得到了暂时的解决,明天又会继续制造新的问题,心理并不能得到彻底的康复。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是什么?是无始以来伴随着我们的无明,和由此产生的种种不健康因素:如贪心、嗔恨心、愚痴、我慢等等。所以我们要从佛法入手,通过勤修戒定慧,来熄灭贪嗔痴,从根本上铲除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贪嗔痴在佛教里被称为三毒,就是三种危害我们精神健康的毒品,它时时都在伤害着我们的心灵,左右着我们的人生。现在吸毒的人很多,我们知道毒品对人构成的伤害主要是在身体上的,但身体和精神的关系很密切,在身体受到伤害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也会随之受到伤害。我们对于毒品的危害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全世界都在为了人类的健康而抵制毒品。但危害到我们健康的精神毒品是无形的,它潜伏在我们的生命里,反映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到使自己都难以察觉。我们常常不由自主被它推动着,造下种种恶业,不仅影响到今生的幸福,更影响到未来的生命形态。 当仅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的引导。没有原则地一味慈悲,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佛法具有悲和智两大内涵,所谓“悲智双运”。智慧从哪里来的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地闻思经教、如理思维才能获得。佛陀是具有圆满智慧的人,而三藏十二部典籍,就是智慧的宝藏。在我们每天念诵的“三归依”中,就有“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真正能够把佛法学好,智慧就会像大海和虚空一样无穷无尽。学习佛法不只是诵经、念佛,还要闻思经教。有句话叫做“有信无智长愚痴”,也就是说,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会使人偏执一端,越来越固执、越来越狂热。所以,信仰需要智慧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仰的层次,提高信仰的水准。 作为居士,选择一份正当的工作也是修行的关键。所谓正当的职业,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包含两重标准。首先是不违背法律的规范,法律是以维护大众的安全和利益为目的,如果我们连良好的公民都做不到,离佛教徒的标准就差得更远。因为佛教徒还须遵循更高的道德准则,即在家居士所应受持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有符合法律和戒律双重标准的职业,才是如法的。为什么要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呢?除了对行为的约束,戒律还有什么更重要的意义呢?在我们的人性中,贪、嗔、痴是危害我们生命的三种毒素,当它们发作时,就会带来杀、盗、淫、妄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不仅会纵容我们的烦恼,张扬人性中邪恶的力量,伤害到我们的心灵健康,更会侵犯到他人的利益。我们杀生,一定有被杀的对象;我们偷盗,一定有被盗的对象;我们邪淫,一定有被淫的对象;我们妄语,一定有被欺骗的对象。同时,造恶带来的果报还会影响到未来的生命,如杀生会导致短命和多病的果报;妄语则会使我们被人欺骗或不能取信于人。只要是我们种下的恶因,最后也一定由自己来品尝它所结出的苦果。受持戒律,主要是帮助我们克服贪嗔痴的烦恼习气,帮助我们制止不善的行为。我们在这个世间只有几十年的光阴,如果看不到生命的未来,就可能急功近利,一切从眼前利益出发而为所欲为。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说,要为更长远的生命着想,眼前的几十年虽然是短暂的,而未来的生命却是无限的。如果为了眼前利益而殃及未来,岂非舍本逐末?如何才能保障我们未来的幸福呢?就要严格按照戒律的规范来生活。健康的、正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起来似乎和修行无关。但如果将佛法的智慧落实在生活中,以佛法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言行,那么,行住坐卧中一样可以修行。平常人吃饭不能好好地吃;睡觉也不能好好地睡;在家庭中不能好好地和睦相处;在社会上不能好好地待人处世。所以,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最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是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但很多人吃饭早已超过这个界限,有时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大造杀业;有时为了虚荣和面子而一掷千金。所以说,如果我们不能以平常心来吃饭,遇到好吃的饭菜就会起贪心;反之则会起嗔恨心。为了吃给别人看,那是虚荣心和我慢心在作怪;看到别人吃得好,自己吃得不好,心里不平衡,还会产生嫉妒心。我们看,不好好吃饭,就会带来这么多的贪嗔痴烦恼。为了维持色身的基本生存,还要注意相应的营养,营养不必太多,但也不要不够。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缘起的,需要依靠物质条件才能得以维持。暴饮暴食固然不对,忍饥挨饿地自苦其身同样是不足取的。我们应奉行中道的原则,远离纵欲和苦行两个极端。所以说,吃饭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就蕴涵着智慧。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么?”的问题时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听的人不明白:谁不会吃饭、睡觉呢?祖师就说:“你们吃饭时挑肥拣瘦;睡觉时又东想西想。”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会做,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学佛的话,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从原有的情绪式的生活,改变为智慧的、健康的生活。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还是以吃饭为例,嗜酒的人必须有几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点荤腥才觉得踏实,于是就把吃饭这件简单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化。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吃饭,其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饿了才去吃,这是个重要的前提,否则再好的东西也吃不出滋味来;二是要有好心情,古德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没心事也就没烦恼和负担,才能吃得开开心心;三是饮食要简单,如果菜太多、太复杂,会使我们的味觉被麻醉,根本就分辨不出各自的原味,远不如清清淡淡的两三样更适宜。吃饭是如此,睡觉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自己一番事业的人,每天俗务缠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纷非,结果备受失眠折磨。如果我们每天以打坐、诵经将心静下来,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当然这种训练要有个过程,念佛和禅修都是很好的方式。凡夫的妄想总是不绝如缕,就象流水般一念接着一念,吃饭时在想问题,睡觉时在想问题,睡着了还要做梦继续想。可真正想要思考问题时,却无法集中精神。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心保有清净的状态呢?我们可以通过念佛把心安顿在佛号上,无论是走路还是干活,都让这一声佛号念念相续。如果妄想太多,心就会变得复杂,烦恼也随之增多。如果能够天天念佛、时时念佛,心就会越来越单纯,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少。一个人为什么开心不起来?就是因为心事太多,使心灵被很多事物和执着压迫着。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心事重重时,想快乐也快乐不起来。反之,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任何负担,就能体会到放松的自在。所以,我们要学会观照自己的心念。我们手上的念珠是起什么作用的?就是帮助我们看好自己的念头。禅宗有个故事说,一个孩子去放牛,开始时,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后面,时时抓着牛的绳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无影无踪。孩子就天天训练这头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绳子,久而久之,牛变得越来越温顺,到最后,孩子甚至可以骑在牛背上走,当他自己去睡觉时,牛也不会跑掉了。我们的心念,也象这头野牛一样。有个词叫做“心猿意马”,就是说我们的心象猿猴一样不安分,我们的意又象野马一样到处乱跑。我们时常都会迷失在五欲尘劳中,听到好听的、看到好看的,就去执着,就去贪嗔痴了。当我们贪著这些的时候,早就把自己的心丢在了一边,早就迷失在自己所喜欢的环境里,就象那头牛一样,一不小心就跑得无影无踪。而念珠就象栓牛的绳子一样,我们的心念比牛跑得更快、更野,所以更要时常观照着它。我们时刻都要反省一下,看看此刻正在想些什么?看看自己想的这些念头是什么?我们要看住自己的念头,无论是好念头还是坏念头出现时,心中都要了了分明。尤其是我们起贪心、嗔恨心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跟着它跑。一个没有学佛的人,贪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贪;嗔恨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嗔;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恨的时候又恨得不共戴天,结果让这些烦恼心理成了主宰我们生命的主人。而念佛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正念,使我们把握好自己的心念,把握好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让那些五欲尘劳的烦恼左右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的心始终保有清净的觉照。总而言之,修行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都包含着修行。学佛就是要从我们的一言一行做起,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只要我们拥有健康而智慧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修行!
-------------------------------------------------------------
补充网友发贴
人生下面几件事不要做
人的一生中,会有那麽多的不如意伴随着你我,愁与恨,悲与苦,烦恼与失望,坎坷与不平,让我们无法逃避;放眼整个社会,战争、饥饿、贫穷、暴力、色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也在不断着影响着我们,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是被痛苦和烦恼包围的一生。。。。。。我常常想,如果一个人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度过此生,真实荣幸之极!其实要摆脱痛苦和烦恼也很简单,相信因果,记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有几件事你千万不要做,这些对你的一生影响特别大:1、不孝顺父母。父母生我养我,恩情深厚,佛经上说你报答几亿劫都还不了父母的大恩,不孝父母者天地都难容。况且连父母之孝礼都不尊者又何能领导他人?何能服衆!\
2、贪淫好色。贪淫好色之人,心中存邪,缺乏浩然正气,生活事业会很不顺利,所求违愿,不能圆满。而且贪淫之人,身体肯定受损,岂能不得病?3、爱贪便宜,非常 吝啬,很少做善事。心中贪吝,贫穷常不离左右。不做善事,没有福德资粮,坐吃山空。这种人没有博爱救苦之心,没有人缘,缺少他人帮助,又怎能成就事业?纵然一时快活,可终究会财去财空。4、经常杀生。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他特定的因缘,但不是用来供人杀的。经常杀生的人,心中缺少善念,又怎能得到事业、生活上的机遇?5、不尊敬师长,贡高我慢。既然作爲你的老师,你的领导,肯定有比你优秀的地方。如果你毫不谦虚,总是认爲他们这里讲的不好、做的不好或者领导无方,那你肯定是会毫无作爲,因爲你心浮气躁,没有王者风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虚心又怎能若谷。6、偷盗。偷盗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占爲己有,哪怕是拿公司里的一张纸、一枝笔都属于盗,虽然我们有时是光明正大的心理坦然的。但是这种行爲是非常消耗自己的福报的,而且你一定会在什麽时候发生同样的损失。还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偷盗,但即使“发家致富”了,最后还得落个悲惨贫穷的恶果。如果你上述6项与你毫不沾边,恭喜你!你必是有福尊贵之人,即使你现在有什麽困难,也一定会柳暗花明,拨云见日。合天地之道,神鬼佑之!如果你有几项和上面一样,建议你立即改正,真心忏悔,不管你现在如何,你的未来肯定会有转变,光明愈强。
<p id="rate_"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经验 + 15 点
" class="mtn mbn">
有缝隙时,风就会吹进来;心有染污时,魔众就会有机可乘,所以菩萨一定要净化自心。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0积分81帖子精华1UID33721
本帖最后由 miyou 于
11:20 编辑
9月10日14:00,@新浪江苏 特邀@济群法师 作客新浪微访谈,和网友们一起聊聊生活中的佛法。
济群法师作客新浪微博微访谈对话摘录:
& & @文兰太后:对父母不孝,对朋友不诚,却热衷烧香拜佛,这样的人算在修行吗?
& & 济群法师:烧香拜佛关键是看发心,不能说这个行为就是修行。至于对父母不孝,对朋友不诚,肯定不是修行人所为。
& & @谁识无弦曲:是否必须经历禅修才能培养觉知?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方法培养觉知?
& & 济群法师:禅修是培养觉知的最有效途径。掌握一定的禅修方法,在生活中就可以随时随地培养觉知。
& &&&@谁识无弦曲:是否出家才有证果的可能?
& & 济群法师:根据佛典,在家众可以证到三果。许多菩萨也以在家身份示现,所以在家众也可以很好地修行。
& &@花里胡哨杨小溪 :请问大师要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得失。& &
& & 济群法师:得失都是结果,学会接纳。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枇杷结在菩提上:法师,怎么和自己的欲望作斗争呢?
& & 济群法师:看看,这颗充满渴求的心到底是什么?
& & @请喊我年叫兽: 法师,生活里有很多无能为力,已成定局的事情。该怎样才能才能做到从容的接受,那些心底的痛苦,该怎样才能解除
& & 济群法师:用缘起的智慧去看问题,不要活在自己的设定中。
& & @李正觉::学佛有什么益处,开悟后能解脱生死,轮回吗?
& & 济群法师:学佛可以帮助我们解除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让我们生活得更自在,更幸福,最终解脱生死轮回。
& &@刘小光-上海火速:学佛主要是给人生物质需求做减法吗?年轻人向往成功,正是需要做加法的时候,他们自认为暂时还不需要做减法;如何处理?
& & 济群法师:佛法并不排斥正当的物质追求,但我们现在的很多物质需求,其实已经让地球资源透支了。
& & @幻夜修羅:看师父你和众的对话,内心突然就豁然开朗!但我还是想请教师父。怎样去区分真正的善缘和伪缘?是用心,眼,识去感知吗?但心眼识也会欺骗我们!
& & 济群法师:以佛法为标准,明辨善恶,就知道如何区分了。但从修行来说,不论是善缘还是违缘,都能成为修行的增上缘。
& & @萧俊韬:话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该套上蝙蝠侠的行头警恶惩奸吗?
& & 济群法师:“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地藏菩萨为救度地狱众生而发的大愿,不是为了惩罚他们。
& &@龙吟闲人:据我所知,当今社会将信佛作为一种时尚,人手一串佛珠,还比大小,价格贵贱,这是一种异化。你怎么看?
& & 济群法师:信佛称为时尚,总是一件好事,只是需要善加引导,了解佛法对人生的价值。
@蔡裕祜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法师人生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呢?
济群法师:人生最大的难题就是认识自己,转迷为悟。
@蓝远溪628 : 对 @济群法师 提问@济群法师 师父好,我曾经皈依过,但是当时是巧合,不过心情是欢喜的,我还需再次皈依吗?我想实修,没有指导的老师,想实修是不是一定得有老师指导呢?
济群法师:如果当时不了解皈依的意义,没有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是需要重新皈依的。想实修,的确需要有老师的指导。
@眼前一片绚烂的烟花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大师,我放不下。。。心静不下来。。。。如何能让心静下来?
济群法师:多诵《心经》或《金刚经》。
@国科GK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法师,您好,年轻人应该如何看待死亡?
济群法师:黄泉路上无老少。正视死亡的现实,可以让我们在珍惜生命的同时,以超然的心态来生活。
@ersersg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怎么样加深自己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
济群法师:了解三宝功德,多念三皈依。
@水蔓蔓超想去旅行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身边有一些自称信佛但是很迷信的朋友,有些不解,总觉得这两者应该是冲突的,请问法师对这
种现象怎么看。
济群法师:有些人虽然“信佛”,但并不了解佛法的内涵,所以才会以迷信的方式来表现。
@东珠才让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请教法师一个问题:最近听一人说,现在学佛的人这么多,为什么社会越来越乱呢?该如何解释啊。
济群法师:社会越来越乱,因为真正学佛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7龙珠2010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请问法师,在家女居士可以穿出家人的服装吗?
济群法师:不能。
@陈欣怡eva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明知该放下,但是总放不下应该怎么办?
济群法师:因为你的心还不听话,一方面需要真正看破,一方面需要通过禅修来训练你的心。
@一止堂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很多人觉得做了错事,佛会惩罚,其实我觉得佛教是门科学,所有事你都可以做,就是做了你是否会安心,可以这样理解吗?
济群法师:佛教说的是“如是因感如是果”,做了错事,不是佛在惩罚,而是你自己会承担苦果。基于对未来生命的负责,不善行是不能做的。
@Buddha_April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请问法师,在家人出家人有什么区别?
济群法师:在家人不是出家人,出家人不是在家人。
@李正觉 : 对 @济群法师 提问:学佛有什么益处,开悟后能解脱生死,轮回吗?谢谢
济群法师:学佛可以帮助我们解除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让我们生活得更自在,更幸福,最终解脱生死轮回。
@弘一hongyi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在宗教活动中,如何消除因恭敬心的生起而引发个人崇拜?
济群法师:依法修学,就懂得亲近善知识是为了学法,而不是个人崇拜。
@谁识无弦曲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顶礼法师!请开示:是否必须经历禅修才能培养觉知?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方法培养觉知?
济群法师:禅修是培养觉知的最有效途径。掌握一定的禅修方法,在生活中就可以随时随地培养觉知。
@风媛风语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什么才是真自在?
济群法师:内心没有迷惑和烦恼。
@18岁老人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皈依是出家吗?
济群法师:皈依只是学佛的开始,不是出家。
@hecuijiayou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怎样培养无量心胸?
济群法师:弱化我执,可以打开心胸。此外,可以学习普贤菩萨的大愿:
@小左左小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如果一切都是注定,命运安排好的。那么后天的一些修行和改变命运,有这说法吗?
济群法师:生命发展固然有一定之规,但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因还需要缘的成就。
@Bwws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法师,学佛,从那学起?
济群法师:学佛,从皈依开始。
@渣西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修佛中,度己在先还是度人在先?这个先后是否大小乘佛法的区别之一?
济群法师:度己在先还是度人在先两种方式都有,发菩提心有几种方式,国王式的发心是度己在先,牧女式的发心是度人在先,船夫式的发心是共同前进。
@微博小虫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如何面对生离死别?
济群法师:接纳无常的事实。
@哦呀冯花花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法师 请问怎样对抗世俗生活的虚无感?
济群法师:学习佛法,找到生命真正的出路和意义。
@肥祺王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什么是内心强大。
济群法师:有强大的正念,不被外境所干扰。
@天蝎姥姥 : 对 @济群法师 提问:法师:学佛为什么一定要皈依?
济群法师:皈依是代表你对佛法僧三宝的选择,和对这种选择的确认。详见:
@慕容的海城_yu : 对 @济群法师 提问:都说佛家讲的是因果和轮回,但佛家又反对宿命论,难道因果和轮回得到的不是一个宿命么?我怎么老有宿命之感,有时梦见将来之事,总觉得一切注定,该如何是好。
济群法师:佛教是根据缘起因果来建立轮回,轮回的发展既有一定规律,也有某种不确定性,因为它取决于我们的心念和业力。
@annizhuzhu-索益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我刚毕业没钱,有资格报名成为您的弟子吗?
济群法师:学佛和自己的信心、慧根有关,和有钱没钱无关。菩提书院的学习是免费的。
@越剧徐峥峥 : 对 @济群法师 提问:如何化压力为动力?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有压力呢?如果你觉得有意义,自然就有动力。如果你觉得没有意义,就不要把自己套进去了。
@愿心如是2012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顶礼法师!佛教中讲无住,不执着,而世间上讲要执着努力,例如工作事业学业等,这如何理解?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济群法师:不执著不等于不认真,不努力,佛教也是提倡勇猛精进的,只是需要在智慧的指导下,才能做到努力而不执著。
@烧心菜 : 对 @济群法师 提问:深处物欲纵横的时代,自己应该怎样爱护别人?佛法如何表现爱?
济群法师:要知道,什么才是对别人真正的爱护。
@朵朵情毒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既然苦海无边…回头何来岸?难道你的岸方是岸,我的岸便是海吗?
济群法师:苦海在心中,岸也是在心中。
@樱桃菜丸子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在生活中 我总纠结舍与得。有时候舍出的往往看不到结果。然后就对 舍 这个字越来越怀疑。现在很困惑的是那些不怎么 舍 得人往往得到的比我多。请大师点化。
济群法师:用无所得的心去舍,你会有很多意外的惊喜。用期待的心去舍,自然就会这样那样的纠结,患得患失。
@白驹过隙忽然已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如何能做到活在当下,不去担忧还未发生的,不去怀念忏悔已经发生的...
济群法师:还未发生的,担忧也没用。需要忏悔的,忏悔之后也不要再纠结。
@柯玛仕防水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如何让正念增强?
济群法师:先要了解修习正念的方法,然后不断重复、训练、强化。
@二怂不二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法师您好,生命中的幸福、快乐、痛苦、生病、磨难都是我们生活的意义吗?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着才能不虚度此生?
济群法师:生命中的幸福、快乐、痛苦、生病、磨难,只是生活的经验,如果能把这些变成人生成长的助缘,才是有意义的。
@幻游人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如何放下心中的苦?
济群法师:检讨苦产生的因,对已经发生的,接纳它,解决它。
@韩巍马甲 : 对 @济群法师 提问:常说福报都是有漏的,那什么是圆融的,究竟的?如果是有漏,那么要它还有意义么?
济群法师:福报虽然是有漏的,却是我们修学和幸福生活的增上缘。以此为基础,追求生命的觉醒和解脱,那才是究竟圆满的。
@冰忆惜朋祝蘇有朋生日快乐 : 对 @济群法师 提问:学佛要什么条件吗?
济群法师:对佛法僧三宝具备信心,有学佛的愿望,有善知识指导。
@从未吃饱的郭四爷爱单反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大悲心?
济群法师:勿忘世上苦人多。
@从未吃饱的郭四爷爱单反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如何才能寻找善知识?那些才能称为善知识?
济群法师:了解作为善知识的标准,详见:。同时,自己也要具备作为弟子的品质。
@hailinong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法师您好 我刚皈依 没能持戒 五戒可以一戒一戒的来么
济群法师:可以分受,能做多少就尽量去做。
@L-皓越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但是也不想死,怎么办?
济群法师:那就学佛吧。
@原创音乐人DAVID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为什么人会健忘?
济群法师:因为生命系统的信息量太多,太乱。
@小贝贝Cani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怎样才可以不被自己在乎的人和事伤害到?
济群法师:如果你在乎,注定会被伤害。真正伤害你的不是其他,而是这份在乎的心。要爱护,不要在乎。
@on_your_way : 对 @济群法师 提问:法师你是谁?念佛是谁?
济群法师:你是谁?
@豆豆似公主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大师,生活禅的本质是什么?
济群法师:学会智慧地生活,慈悲地待人。
@火小柴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本质自私的言行却让对方感知到善意,和内心善良但对方却不认可你的言行。如何取舍?
济群法师:保持内心的善良,努力寻找适合对方的沟通方式,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表达你的善意。
@鹿儿Teresa77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何为天命,难道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吗?
济群法师:命运发展的确有一定之规,但命运也是可以通过止恶行善来改变的。
@not-only-2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请问法师,怎样的方法能更好的去除内心的我慢和我执?
济群法师:多问问:我是谁?
@蘇靜禾 : 对 @济群法师 :法师,当感觉到人生无比迷茫,无法行进时应该怎么做?
济群法师:停下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学佛,能帮助你看清楚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从未吃饱的郭四爷爱单反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五戒是所有佛弟子授的最基本的戒,但是有一些人,授了戒之后,却又去犯戒,有时候明明知道是不可以做的,却因收不到诱惑,去做。请问法师,我们怎样才好?
济群法师:首先要认真对待,万一犯戒,应以惭愧心忏悔,切勿一错再错。
@李雪是一只鱼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大师,如何领悟生活中的佛法呢?
济群法师:首先你要学习佛法,具备佛法的智慧,才能发现并领悟生活中的佛法。
@格调zy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大师,我经常听到一句话,“你不要太认真了,你一认真就输了。”虽然觉得这话有失偏颇,但有些事实却反映的这句话,总是认真的人在受伤,大师是如何觉得的啊?
济群法师:要认真,不要较真,不要执著。
@ivy-薇红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请问法师:我在学习佛法,现在也想了解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可以吗?
济群法师:具备佛法正见之后,再去了解其他宗教,也没什么不可以。在这之前,如果学得太杂,容易给自己制造混乱。
@从未吃饱的郭四爷爱单反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现在有很多人心里都很浮躁,弟子想问,我们要怎样才能管好这颗心?
济群法师:各有因缘莫羡人。心远地自偏。
@坐在墙头等绿杏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您好,您对现今社会的房价有何看法?
济群法师:出家了就不必考虑这些问题,所以出家真好啊!
@竹筏海狸鼠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我经常感到烦躁,郁闷,无奈,冲动的时候甚至想揍人,我该如何调节
济群法师:综合各种因素作出决定,然后确定自己是本着慈悲心在做。
@BDer-榆木坨子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您好!您认为输在起跑线上的人,该如何在过程中振作呢?于是面对杂乱无章的生活,顿感烦躁急于逃避,然后被大千世界的灯火酒绿迷惑吸引却在不得已对待现实发现唯有后悔以及更消极。
济群法师:起跑线不是一个,生命的每个当下都是起跑线。错失一个,不要继续错失。
@ZZ映娇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大师,一切苦难源于欲望,想远离这些纷争,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怎么做能处之泰然,乐在其中哩?
济群法师:对自己少欲知足,对他人尽心尽责。
@李正觉 : 对 @济群法师 提问:有记载佛祖因食物中毒而涅槃,还有一些大德晚年也罹患重疾,如:圣严法师、阿姜查等,这是不是说即使成佛也不能摆脱身体疾病的困扰?只能从心理战胜疾病。一个学佛的弟子如何对待实实在在的疾苦。请禅师开示!谢谢
济群法师:色身是无常的,佛法修行关键是摆脱心灵的迷惑和烦恼。对待病苦,除了积极配合治疗,就是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它,把它作为修道的增上缘。了解人生是苦,是我们迈向出离解脱的基础。
@流泉-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大师好 空性会减低人的执着,会不会也加强人对世界的淡漠?
济群法师:佛教讲空性,也讲慈悲。空性可以去除执著,但慈悲可以让我们积极入世利生,何来淡漠?
@东小囧神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法师,我最近迷失了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出路了 我该怎么
济群法师:学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通过认识自己,就能找到生命的出路。
@走路去普陀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师父下午好!请问:如果外地人来苏州西园寺菩提书院学习,西园寺能否解决住宿问题?或者书院外面
有提供学员的集体宿舍吗?感恩:)
济群法师:菩提书院是大家各自在所在地学习,不需要集中到西园寺来。
@吴大妞的小暴脾气儿 : 对 @济群法师 提问:顶礼上师,在生活中易动嗔心,该如何化解望法师开示,谢谢,
济群法师:学会理解,学会接纳,这样就不会陷入对立的情绪中,引发嗔心。
@愿心如是2012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顶礼法师!时下,常有人说,佛法不离世间法,那么世间法是否就等同于佛法?如何让佛法融入世间法,而不是蜕变为世间法,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济群法师:1、佛教反对宿命论。 2、任何时候都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想法,学佛,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判断是非的标准。 3、世界是由因缘因果发展而来。 4、轮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
@基基07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人生的终极意义是自己定义,还是依靠佛菩萨的教诲?
济群法师:聆听佛菩萨的教诲,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真相,然后才能知道人生的价值所在,进而去思维,去实践,去亲证。
@Yati陈亚婷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大师 您如何看待当下这些虐待动物 虐待老人和小孩的哪些所谓的“人”?
济群法师:如果他们是可恨的,不如说他们是可悲的,可怜悯的。
@YAODEZHI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我们在一个无信仰的时代,中国人讲究实用主义,所以我想问问弘扬佛法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佛法讲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这是不是利用了人的恐惧心理?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的现实意义,就是使大家认识到,学佛可以使你的思想变得更有智慧,生活变得更健康,人生变得更有价值。 佛法讲究因果和轮回,是揭示了世界的发展规律,不是为了吓唬谁。
@xx跟住去边度 : 对 @济群法师 提问:法师午安,您觉得应该怎样处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异同?
济群法师:在尊重别人意见的前提下,善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樊绿豆 : 对 @济群法师 提问:顶礼师傅!生活在俗世中,虽潜心向佛,但总有无可奈何的牵绊,比如额外的工作要求,额外的感情要求。有时候很苦闷,不知如何平衡。请师傅开示。
济群法师:学会接纳一切,然后用智慧和慈悲去处理。
@dannywu2010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有人说老人不能过得奢侈,否则会消福,那我把钱给奶奶让她去享受,这岂不是害了她,但在我这方面我是想尽孝道,两者矛盾吗?
济群法师::尽孝当然是件好事,只要正当的享受,是没什么问题的。
@爱每一分钟 : 尊敬的法师,我常看到一些伤害孩子的社会新闻就痛苦不已,恨那些坏人,也恨自己帮不上忙,更感受到那些孩子的痛苦,我该如何化解这种痛苦?谢谢!
济群法师:用慈悲化解痛苦。慈悲那些孩子,也慈悲那些伤害他人的“坏人”,他们也是嗔恨心的受害者。如果你不能做些具体的什么事,就向他们散布慈心吧。
@i彼岸 : 对 @济群法师 提问:法师,佛要寂灭涅槃为何还要慈悲
济群法师:因为佛陀对众生有无限的慈悲心。
@chenggong1000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怎样才能改变一生?
济群法师:学佛佛法,止恶行善,自然就能改变命运。
@Esther_梦游人 : 顶礼济群法师!请问金刚经中“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如何理解?布施之时,“三轮体空”,如何才能做到或者要怎样培养?
济群法师:这个问题很大,可以听听我关于《金刚经》的系列讲座:
@苏菲的世界-say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法师,西园有讲经班吗?
济群法师:西园有菩提书院,不但西园有,全国不少地区也有。
@纸鸢瓶子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法师,如何有些事情只有不断坚持才能成功,又不陷入执念? 人生苦短,怎样追寻自己又避免伤害身边的人呢?
济群法师:1、以无所得的心,努力地做。 2、追寻自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也不是自我中心,为什么会伤害身边的人呢?
@侠女莫言 : 对 @济群法师 提问:怎么让自己真正学会放下?
济群法师:能够用佛法智慧看清人生真相,自然就容易放下。
@电商梦想 : 向 @济群法师 提问: 佛家里的轮回是什么意思? 能详细解释下 轮回 吗? 谢谢
济群法师:轮回就是内心需求、执著的重复和延伸。
济群法师:发生任何问题,学会先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然后再检查外在环境因素,这样会有助于更好的解决问题。
<p id="rate_"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很给力!&经验 + 15 点
" class="mtn mbn">
随缘自在,任运逍遥.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30积分432帖子精华22UID60174
中级会员, 积分 4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8 积分
身为修行者,要时时事事呵护自己的心念!谢谢爱师兄的推荐!合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78帖子精华0UID53080
新手上路, 积分 7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 积分
月光女神师兄所言极是!阿弥陀佛!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70积分1218帖子精华5UID73533
金牌会员, 积分 12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82 积分
彻底忏悔,不造恶业,不可依赖于带业往生,无债一身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0积分114帖子精华3UID32438
注册会员, 积分 1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86 积分
说的好,我要好好反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3 小时阅读权限70积分1464帖子精华0UID31109
金牌会员, 积分 14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36 积分
阿弥陀佛,当好好反省,并铭记之
一心系佛,生命中更多的需要观,需要参.看破,放下,念佛,真的很重要,生命,不能轻浮,生命,更多需要淡定和深刻.是生活里,要随缘,但不要随波逐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02帖子精华0UID31446
新手上路, 积分 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52 积分
师兄总结的很好,在痴迷中我不知道犯下了多少罪业,不只是简单的忏悔可以管用的,只有不求所报,尽心行善,以偿还罪孽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66帖子精华0UID55574
新手上路,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66帖子精华0UID55574
新手上路,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0积分120帖子精华0UID55088
注册会员, 积分 120, 距离下一级还需 80 积分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0积分120帖子精华0UID55088
注册会员, 积分 120, 距离下一级还需 80 积分
彻底忏悔,不造恶业,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66帖子精华0UID55546
新手上路,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阿弥陀佛!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84帖子精华0UID41327
新手上路, 积分 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 积分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96帖子精华0UID56120
新手上路, 积分 9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 积分
是啊!若是人人都这样想,这个世界就太平了啊
秉着一颗医者的心,希望能救人自救,度人自度!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66帖子精华2UID24404
新手上路,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是呀,千万不要做
佛法无边,回头是岸
请师兄们对我的看法提出批评和指正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0积分66帖子精华0UID56170
注册会员,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4 积分
阿弥陀佛应铭记在心!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0积分72帖子精华0UID56368
注册会员, 积分 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8 积分
恩,我有一项,因为嘴馋,喜欢吃海鲜,几次想戒掉,但是总不行。咳!还是定力不够。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66帖子精华0UID55574
新手上路,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善哉~&&善哉~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72帖子精华0UID53925
新手上路, 积分 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 积分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佛学在线超级群01群()佛学在线超级群02群()佛学在线佛教论坛群()佛学在线网聊天室群()
佛学在线经书流通群()佛学在线法物流通群()莲峰古寺法物流通群()莲峰古寺经书印赠群()
专修专弘净土宗佛友()专修专弘禅宗佛友群()专修专弘密宗佛友群()专修专弘戒除邪淫群()
佛学在线北京佛友2群()佛学在线广东佛友2群()佛学在线佛教论坛2群()佛学在线经书流通2群()
佛学在线北京佛友群()佛学在线上海佛友群()佛学在线天津佛友群()佛学在线成都佛友群()
佛学在线广州佛友群()佛学在线深圳佛友群()佛学在线广东佛友群()佛学在线浙江佛友群()
佛学在线江苏佛友群()佛学在线福建佛友群()佛学在线辽宁佛友群()佛学在线山西佛友群()
佛学在线江西佛友群()佛学在线四川佛友群()佛学在线重庆佛友群()佛学在线安徽佛友群()
佛学在线河南佛友群()佛学在线海南佛友群()佛学在线河北佛友群()佛学在线吉林佛友群()
佛学在线云南佛友群()佛学在线广西佛友群()佛学在线山东佛友群()佛学在线青海佛友群()
佛学在线宁夏佛友群()佛学在线湖南佛友群()佛学在线陕西佛友群()佛学在线西藏佛友群()
佛学在线湖北佛友群()佛学在线甘肃佛友群()佛学在线贵州佛友群()佛学在线新疆佛友群()
佛学在线黑龙江佛友群()佛学在线内蒙古佛友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高僧大德开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