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军合成旅编制旅的建制为什么越来越少

  "68军是一支永恒的部队”。在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撤销番号的每一个军,都留下了自己的余脉,或在陆、海、空军及武警的部队、机关、院校,或在地方的兵团、农场、工程公司。唯独68军,未留下任何建制单位。
  以上是目前广为流传的关于陆军第六十八军历史最权威的民间研究文章的开篇,广大军史研究爱好者对英雄的六十八军撤消后步兵没有留下什么余脉而深感惋惜和痛心,有网友披露说,在《八一军事论坛》有一篇帖子,谈起了这只英雄部队余脉,于是找来。
  原文说:在对一三八旅所属各步兵营的沿革进行整理时却意外发现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即现陆军第二十六集团军一三八旅步兵第四营的前身居然是原六十八军所属一个步兵营级建制单位。
  经查,该营大致沿革为:
  1945年8月河北无极县大队改称冀中军区7分区80团1营;
  1947年7月冀中军区原7分区80团改称新独立第8旅23团1营;
  1947年12月改称晋察冀野战军6纵17旅50团1营,该营在1948年的定兴战斗后被纵队授予“先锋营”称号;
  1949年1月改称68军203师608团1营;
  日济南军区组建新78师,以68军203师608团1营为基础组建为新78师233团1营;
  1985年大裁军新78师改编为26集团军炮兵旅,233团1营则改编为坦克旅装甲步兵营;
  1998年26集团军坦克旅撤消后,装甲步兵营改编为138师装甲团装甲步兵营;
  师缩编为138旅时,师属装甲团撤消,装甲步兵营就改编为目前的138旅步兵4营;
  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不尽长江滚滚来”,英雄之火、生生不息。68军,这个光辉的番号,令人久久难忘,其血脉部队将永远高擎战旗,行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序列里!
  其实,我想说,历史还应该再向前推一下,在考证这只英雄部队的光荣历史时,还应该记住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作为冀中军区7分区80团1营前身的河北无极县大队,是1937年成立的,其创始人为翟司升,是他利用教师的身份,在无极县秘密的发展党员,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延伸阅读】:
  一、从115师和晋察冀谈起
  红一方面军改编而成的八路军115师,先后分布在陕甘宁、晋察冀、冀鲁豫、山东、苏北等5个地区。后来,位于山东和苏北的几乎全部和晋察冀一部进军东北,115师部队遂各居四方。
  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正式成立,下辖4个分区(后为5个分区)。
  1938年5月,成立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6月,成立八路军第4纵队,次年2月扩编为冀热察挺进军。
  这时,晋察冀军区的序列是直辖5个分区,另辖冀中、冀热察两个二级指挥机构,分别下辖5个分区。
  1944年9月,根据中央指示,晋察冀军区成立了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等4个二级军区。这时,晋察冀军区不再直辖分区和作战部队。
  1946年11月,冀热辽军区改称冀察热辽军区。冀察军区和张家口卫戍区合并为察哈尔军区。
  日,中央决定,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
  1947年11月,冀晋军区、察哈尔军区合并为北岳军区。
  以上沿革作为68军部队成立与发展的一个背景材料,下边谈到的情况会与其有关,68军的部队和干部也来源于上述部队。
  二、晋察冀第二轮编成的主力
  抗战胜利前,中央决定,“将我军大部迅速集中,脱离分散游击状态,分甲乙丙三等,组织成团或旅或师,变成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集中行动”,中央和军委还要求,正规兵团的数量应占全部兵力的五分之三到三分之二,在集中兵力组建正规兵团的同时,应保留和建立必要数量的地方部队。
  除东北外,全国各大战略区大都以二级军区为基础,组建野战纵队,并通俗地称之为“升主力”。  晋察冀军区于1945年10---12月,先后成立了8个纵队,即每个二级军区2个纵队。1946年3---5月,根据停战协定,将8个纵队缩编为3个(不含临时调归的晋冀鲁豫一纵),此为第一轮编成的主力
  日,中央军委指示晋察冀军区再组建3个野战纵队。为筹建新的野战纵队,晋察冀军区首先将地方部队集中起来,在二级军区增编独立旅,同时充实了各分区独立团;其次,结合土改,动员翻身农民参军,掀起参军热潮。
  日,晋察冀野战军前委召开扩大会议。朱德参加了会议,聂荣臻宣布了新组建第1、第6、第7纵队的决定。其中6纵即为后来的68军。
  6纵作为第二轮编成的主力部队,与第一轮编成的纵队相比,历史要短一些,基本没有红军部队,所辖团队大多于抗战中、后期授予番号。冀中部队所占比例较大,而由于对日斗争残酷,冀中军区部队在1944年以前,大多数称大队或地区队,实则为团。按大队计算,6纵最早的团队始建于1939年。
  一般人们都认为,晋察冀主力部队,基本是每个二级军区两个纵队。即:冀晋军区---64、66军、冀察军区---67、65军、冀中军区---63、68军,实际上每个军都有一个旅例外。68军更有点特殊,和每个二级军区都有点关系。
  三、部队序列与基本的历史沿革
  1、组建之初
  第6纵队下辖第16、17、18旅,首任司令员文年生,政委向仲华,副司令员肖新槐,副参谋长张挺,供给部长肖永正(后杨步金),供给部政委李思敬,卫生部长王芝元,卫生部政委胡安吉(后李敬恩)
  6纵指挥机构以原察哈尔军区机关为基础编成,这在当时是全军都少有的良好条件和基础。各大战略区的野战纵队成立之初,基本都是从二级军区抽调人员,很少有把一个二级军区机关整个带走的。
  第16旅下辖第46、47、48团,首任旅长廖鼎祥,政委李斌,副旅长范保顺,参谋长唐丕光,政治部主任张宗胜。其前身是1946年3月组成的第14旅,7月改称第7旅,所属3个团分别为冀中杨成武纵队(前述8个纵队之一)第13旅38团、冀中军区特务团和冀中9分区73团。
  第17旅下辖第49、50、51团,首任旅长徐德操,政委李志远,副旅长李德才,政治部主任赵国威。其前身是冀中军区整训兵团(相当于教导旅),所属3个团分别为冀中军区10分区75、76、77团。
  第18旅下辖第52、53、54团,首任旅长罗文坊,政委严庆堤,副旅长林彬,参谋长熊金波,政治部主任肖赤。该旅是新组建单位,所属3个团分别为冀晋1分区独立第13团、察哈尔军区6分区独立第1团和冀晋4分区独立团。
  2、战争年代之沿革
  1948年5月,华北军区组建第1、第2兵团,6纵编入第2兵团(杨得志兵团,辖4个纵队)。师以上领导变动:王紫峰任副政委,旷伏兆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白正刚任17旅政治部主任。
  1948年8月,华北军区由两个兵团编为3个兵团,6纵调入第3兵团(杨成武兵团,辖3个纵队)。师以上领导变动:肖新槐兼任参谋长,王紫峰兼任政治部主任,旷伏兆调出,杨栋梁任16旅副旅长,范保顺改任副政委,唐丕光任18旅副旅长。
  1949年2月,全军统一组织编制和部队番号。6纵编为第68军,隶属于20兵团。军长文年生,政委向仲华,副军长徐德操,参谋长宋学飞,政治部主任张逊之,后勤部长杨晓昆,后勤部政委李思敬。
  所辖各旅依次改为第202、203、204师。
  第202师下辖第604、605、606团,师长廖鼎祥,政委李斌,副师长兼参谋长唐丕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范保顺。
  第203师下辖第607、608、609团,师长杨栋梁,政委李志远,副师长李德才,参谋长祖岳嵘,政治部主任白正刚。
  第204师下辖第610、611、612团,师长罗文坊,政委严庆堤,副师长王钧,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宗胜(后兼),参谋长熊金波,政治部主任肖赤(后调离)。1949年5月,北平和平改编的国民党部队一部分成建制编入华北各军,每军编入1个师;一部分拆散补入四野各军(四野各军已编4个师)。国民党16军22师改番号为独立第25师编入68军。师长梁诗傅,政委白正刚,副师长刘震,政治部主任惠士荣。太原战役后,该师番号撤销,拆散编入68军所属各师。
  日,68军随20兵团入朝作战。军长陈坊仁,政委李呈瑞,副军长宋玉琳,副政委李志远,参谋长宋学飞,政治部主任严庆堤。其中,军长陈坊仁曾作为66军副军长首批入朝。
  四、后来居上,战绩辉煌
  68军是一支年轻的武装。其202、203师前身部队,来源于冀中,大部分团队建于年,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其204师前身部队,均建团于1945年以后。
  编为6纵后,先后参加了华北战区包括平津、太原战役在内的一系列作战,都完成了任务,但由于是新组建的纵队,往往担任辅助方向的作战任务,难以有表现机会。唯一一次显露锋芒的是保北战役中的定兴战斗,6纵以不足2万人,单独围城、打援,连克坚固设防的定兴县城、火车站和北河店,歼敌暂编31师,俘其师长陈治平。战后,6纵受到通电表扬。
  68军真正打出威风,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20兵团的3个军,66军入朝最早,当日内未经准备即入朝作战,表现素质良好;67军在朝鲜歼敌最多,并创日歼敌数量最高记录;68军则名气最大,创造了一守一攻两个辉煌战例,被编成3部电影,1台戏剧,流传至今。
  抗美援朝战例,被拍成电影的不少,但在一个军内数量这么多的少见。同一个军的战例被拍成3部电影的,还有38军,其第二次战役的行动,拍成故事片《奇袭》、军教片《奇袭武陵桥》、《飞虎》。68军战例编成的3部电影再加1台戏剧,虽然流传更广,但看过电影、戏剧的人,只知其事,却不知其事属于68军的,不在少数。
  1、文登里反坦克作战----电影军教片《坚守文登川》
  68军入朝后,战争已进入阵地防御阶段。在后方准备数月后,日,该军204师、202师604团与人民军5军团换班接防。次日,美2师、伪8师、法国营乘我立足未稳全线发起进攻。
  美、法军集中近二百辆坦克,最多一次出动40多辆(M46巴顿式),沿文登里向北公路两侧的川谷平原地带实施“坦克劈入战”。68军在敌情不明、地形不熟、阵地不完善的情况下,在人民军既设阵地上打了一场仓促防御战。204师在公路两侧构筑反坦克阵地,集中全师的战防炮、火箭筒,组成反坦克大队,与敌集群坦克作斗争,共击毁敌坦克36辆。同时,固守一线阵地,歼敌步兵7600余人,粉碎了敌之企图。
  文登里反坦克作战,开创了我军战史上的先例,创造了几个记录:一次战斗中敌同时出动坦克最多,我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坦克战斗,我军首次构筑专门的反坦克阵地,首次建立专门的反坦克战斗编组。其基本经验是:
  ----阵地与地形相结合:依托两侧山地,将中间的川谷平原地带改造成反坦克阵地。
  ----火力与障碍相结合:反坦克与反步兵火力相结合,正射、侧射、斜射、反射火力相结合,天然障碍物与工程障碍物相结合,爆炸性障碍物与非爆炸性障碍物相结合。
  ----坚守部队与反坦克部队相结合:两侧坚守部队依托山地,伸向川谷,并肩卡口,反坦克部队在川谷中同时配合两侧作战,既可以一帮二,也可三并肩。
  这些成功经验,对长期指导我军建设作用极大。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三北地区的国防工程建设和全军部队坚守防御及反坦克训练,仍在贯彻这些思想。故在叶剑英“把打坦克之风吹向全军去”号召下,军教片《坚守文登川》成了最好的活教材。
  2、金城反击战役及直木洞以南地区进攻战斗----电影故事片《打击侵略者》、京剧及电影《奇袭白虎团》
  为促成停战谈判,志愿军于日发起金城战役,也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次战役。
  68军兵分三路。军指挥203、204师单独组成战役西集团;202师(欠605团)编入中集团,担任67军的第二梯队;605团编入东集团,由60军指挥,与181师共同担任突破任务。68军独当一面,又支援兄弟部队,可见志司与兵团的信任。
  68军以203师609团、204师610团在敌防御配系最严密的地段并肩实施中间突破,607团、611团在两翼进攻。
  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率12人组成化装袭击班,先于攻击部队行动,一举捣毁伪首都师1团(白虎团)团部,毙俘敌白虎团团长、机甲团长、美军顾问等233人,缴白虎团团旗。
  609团配属608团2营编成3个梯队担任主攻。其第一梯队3营仅20分钟、1营仅1个多小时便完成突破任务转入打敌坑道,肃清残敌;第二梯队本团2营利用突破效果,紧随化装袭击班,沿公路强行穿插,2小时40分内前进9公里,途中进行大小战斗11次,歼灭伪军1个机甲营、1个炮兵营、美军1个榴弹炮营,推进到美3师阵前,形成了对外正面。第三梯队608团2营加入战斗,配合609团2营粉碎敌两个团在飞机百余架次、坦克20多辆支援下的21次反冲击,巩固了占领的既得阵地。609团在6小时10分内,全团向前推进7.5公里,以1个加强团突破敌一线团的防御阵地,歼敌2610人,缴获坦克11辆、火炮39门,汽车百余辆(战果不含608团2营),战后荣获“插的勇猛,守的顽强”奖旗
  607、610、611团也全部完成突破任务,204师610团俘敌首都师副师长林益淳,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抗美援朝战后,战争经验总结编写委员会、训练总监部,选出了从兵团到小组的一系列优秀战例。609团直木洞以南地区进攻战斗成为步兵团8大经典战例之一。其余7个是:
  40军118师354团两水洞、丰下洞地区遭遇战斗;
  63军187师560团雪马里地区进攻战斗;
  66军196师587团龙沼洞及官厅里地区进攻战斗;
  50军149师447团水原以北白云山地区机动防御战斗;
  47军141师423团上浦防东山地区进攻战斗;
  47军139师415团朔宁东南地区防御战斗;
  65军194师582团西场里北山及67高地进攻战斗;
  这8大战例中。唯有68军203师609团直木洞以南地区进攻战斗即奇袭白虎团,被改编为戏剧和电影,名扬天下。
  五、凯旋归国,文革遗祸
  1954年9月,68军从朝鲜归国,调归华东军区建制。
  1955年4月,华东军区改称南京军区,68军划归新成立的济南军区,驻江苏徐州及其附近地区。
  野战部队住在相邻的另一大军区所辖省范围内,本属正常现象。但文革中出现了问题,68军支左的观点与南京军区不一致,济南军区亦支持68军,两家各支一派,使得徐州地区派性严重,武斗不断升级,成为社会生活、生产、铁路运输全面瘫痪的“重灾区”。
  1975年,为解决徐州问题,经邓小平批准,68军与沈阳军区46军对调。68军移驻吉林省吉林市。为避免出现新的矛盾,46军不再跨区驻防。
  六、征程终点,化为永恒
  1985年百万大裁军,68军番号撤销。同年8月,该军改编为赤峰守备区(军级),移驻内蒙古赤峰市,所属各师均改编为守备师,驻防林西等地,面向驻蒙苏军,负责东北地区西南方向防务。
  1992年,赤峰守备区及其所属部队全部撤编,68军战斗历史即告结束。
  有人说,因为68军和46军换防后,都是新调入部队,所以沈阳军区、济南军区自然撤销这些后来的部队。也有人说,这两个军区对着干,你撤我的,我也撤你的。
  其实,这些说法站不住脚。
  济南军区采取了全军通用的做法,即所属3个军各撤销1个师,撤销46军军部,该军保留的两个师分别编入另两个军。比较起来,论战争年代资历和红军基础,67军最好,和平时期也公认表现最佳。在26和46军中选择哪一个,也许有点微妙。
  沈阳军区就不同了。部队普遍资历老、基础好,没有红军基础的就是40和68军。与其他军比起来,68军不占优势。但沈阳军区采取的是最具保护性的做法:撤销旅大警备区(兵团级)及其各守备师,缩编其要塞区;撤销68军番号,保留其机关和部队,而且基本满编(因为这是一线作战部队);其他各军保留番号,大幅度削减兵员,只保留1个甲种步兵师。
  和68军一样历史较短的一些部队,因为归属其他军区,相比不显弱,故得以保留了全部或大部分部队。所以,若68军在其他军区,能否保留军的番号不好肯定,保留一到两个师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操作的复杂性和财力所限,军区间的这种平衡无法实现。
  现在,要寻访68军的踪迹,只能到军博去看那面太极虎头旗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看不懂囧rz  
  写得好详细。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从“师改旅”看看陆军的体制编制变革
我的图书馆
从“师改旅”看看陆军的体制编制变革
自1997年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军队规模先后裁减50万和20万,二是陆军部队的部分步兵师改编为规模较小的旅。这些改革是如何适应中国的军事战略转变的?旅将在中国军队的战役编成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相比很多报告书不厌其烦而又空泛地介绍军队精简,研究“师改旅”的资料在近些年才浮出水面。  本文将试图梳理不同资料来源,以全面展现这项重要的编制改革,并了解它在整个中国军队改革计划和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有限的资料渠道看,似乎是推行战区战役条令所需要的一个重要部份,它需要一种训练有素、快速反应和灵活部署的兵力。其次的目标可能是精简中国陆军过于臃肿的陆军师,完成军队武器装备、编制体制以及作战思想和目标的转型,正如军委主席江泽民所说的“努力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合成的军队”。  中国军队的战区战役概念  早在1988年,在经过充分地准备后,中国军队进行了四场被公开报导的演习,它们是:兰州军区的“西部-88”演习、北京军区的“严寒-88”演习、沈阳军区的“前进-88”演习、广州军区的“广字-15”演习。这些军事演习目的旨在演练中国军队在中国周边对付一场局部战争的情景,并检验了战区指挥官独立导演军事行动的能力。  在总结了这些演习的经验之后,中国军队改变了对局部战争中进攻与防御战斗的思维模式,并提出一项“深入攻击”的全新概念。在一场现代化的局部战争中,进攻与防御之间的界线模糊了。首先,精确制导武器和防区外攻击平台,会提供有利的进攻手段。结果现代战争可能将在参战双方之间发生频繁的攻防转换,出现双方“对攻”的现象。其次,要想依靠纯静态的防御击退不断增援的敌军是越来越困难了。  中国军队的代表性观点是这样的:  在正面担负交替攻击任务的部队,也应组织精干的分队,充分利用敌防御间隙大,翼侧暴露的弱点,实施短距离的越点割裂攻击,截断敌前沿与浅近纵深,坚守部队与支援部队的联系,将敌防御部署割裂成数小块,使敌失去整体优势,由强变弱,进而各个歼灭之。  贾晓炜《解放军报》日  近些年来,中国军队的军官以及中国的出版物越来越频繁的使用“战区战役”的概念。这一概念是“高科技条件下的有限局部战争”观念的延伸和应用,即一个联合司令部指挥下的有限战争。正如James Mulvenon指出,“高科技条件下的有限局部战争”这个短语不是一项作战条令或者纲要,但是可以视为中国领导层对中小规模的战争和冲突所贴上的标签。正如一位中国军队退役高级将领和战略家糜振玉将军所指出的那样,这样的战争将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限的作战目的,并由此限定了战争的范围、手段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2、作战目的的政治、外交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例如消耗敌人的兵力)  3、战争或冲突严格限定在中央的控制下,作为政治解决的最后手段  4、复杂的国际背景,使冲突不可预知和快速变化。  5、虽然战争范围有限,但战争的强度和破坏程度仍然很大  6、外科手术式的空袭将是主要的打击手段  7、由于高技术武器的大量使用,战争费用空前高昂  “战区战役”的概念将在范围有限、时间短促的战争或冲突中,对付一个科技程度较低,力量较弱的敌手时使用。它并不会在与高技术装备的超级大国进行全面战争时所使用,这样的强权将会在所有战略方向上和战争全过程大量使用最先进的武器,因此需要调动军队乃至国家的全部战争能力以迎战。  目前,中国军队特别急迫地提升其海军、空军、战术弹道导弹、快速反应部队和特种部队的能力。因此,它能克服整体上的一些弱点,在战争中达成一种局部和临时的优势。而在总体军费有限的条件下,陆军的体制编制变革同样被认为是一个必需的步骤,使得中国军队更好的克服自身弱点,去迎接高技术战争时代。要在短期内完全将两百万装备陈旧的部队换装,显而易见是一件花费高昂而不可能的行为。  快速反应部队和精锐部队  战区战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如李楠(研究中国军事问题的专家)所说的跨区支援作战,这意味着调动其他军区的快速反应部队和精锐部队支援一个可能面对局部战争的作战军区。李楠认为的跨区支援作战将“提高政治和外交上的主动权,不必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在有争议的前沿地区维持大量军力。”  跨区支援作战把重心集中在发展快速反应部队及其能力上,而在前方尤其是在有争议地区维持适量的军队。这样,高机动性的快速反应部队构成“间接前沿存在”,这可以在获得心理优势的同时,有助减轻对峙态势,避免冲突扩大化。中国军队现在为有效应付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边境冲突和局部战争”。准备了三种层次的快速反应部队。目前在中国陆军的员额中,快速反应部队大约占10%到15%,既20万至30万人,据资料显示大约是14个师和14个旅,不过根据计划,最终将大大地扩充。  机动性最强的当属隶属于空军的空降兵第15军。然而中国的空运能力远低于西方,这显然地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快速支援能力。此外,根据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中国共有14个应急机动作战师。他们将主要依靠铁路或者公路机动,可能需要一个星期或更久才能达到战区。  新的以旅-营的模式编成的机动旅将会在联合战区战役中扮演一个介于前两者之间的重要角色,它规模较小、机动能力强、高技术含量高,便于担负间接前沿存在和跨区支援作战。作为“机动精锐”,机动旅的装备总吨位大大低于机动师,可以更便捷更快地投送到边境地区。  除此之外,中国军队的规划者们认同现代军队将从传统的金字塔状垂直指挥体制逐渐地向扁平化网络指挥体制转变。像中国军队传统的“三三制”师-团编成结构过于庞大、缺乏弹性,难以在高科技条件下的战区战役里扮演快速反应的角色。通过部队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变化,可以以更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去打赢未来的局部战争。  摩托化步兵旅的编制  中国陆军的“师改旅”表现为一个有规划的改革过程,通过试点逐步推进。  实际上,在地面作战部队中,也早有了采用旅编制的先例,即空军于年间所编成的三个空降兵旅和海军从1980年沿用至今的海军陆战队旅编制,还有西藏军区1987年组建的两个山地步兵旅。可以说,这次陆军步兵师大规模地转制为摩托化步兵旅,是在先前经验基础上稳妥进行的。  新的摩托化步兵旅大都从乙种步兵师缩编而来,增加了装甲、榴弹炮、火箭炮、高炮、工程、防化和通信等兵种,是可以独立承担战役-战术任务的部队。根据美国国防部的统计资料,中国陆军总共大约有22个师被改编成旅。其他乙种步兵师则转制为武警机动师(约14个)或者预备役师(约1个),现在中国陆军里,几乎已经找不到乙种步兵师了。  也有由历史悠久的精锐步兵团扩编改旅的例子,但很少,已知的仅有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的摩托化步兵235旅,还有广州军区的驻香港部队步兵旅(由于缺乏坦克、炮兵力量,尚不能算一个完整的旅)。因此旅的来源基本上还是步兵师精简改编为主。  总的来说,外界要想获得中国陆军的具体编制结构是很困难的。但是中国军队最主要的两支对外开放部队都从摩托化步兵师被改编成为了摩托化步兵旅,即北京军区第24集团军的摩托化步兵196旅和南京军区第12集团军的摩托化步兵179旅,这两支部队从60年代开始就成为中央军委所指定的对外开放部队,也是长期以来外界观察中国陆军的主要窗口。在各种由国防部外事办所组织的参观活动中,这两支部队不仅公开番号,还向国外参观者介绍了他们的编制情况,这也就使得摩托化步兵旅的编制变化不成为秘密。  综合多方面的消息来源显示,1997年刚整编完毕的正常编制的旅,共下属十个营,取消了团这一级建制。这十个营分别是:  摩托化步兵1营  摩托化步兵2营  摩托化步兵3营  坦克营(不是合成化的装甲营)  122毫米榴弹炮营  130毫米火箭炮营  37毫米高炮营(还没有改成防空营)  工兵营(少数为工化营)  通信营  修理营  另有直属侦察连、炮兵指挥连、反坦克连(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炮混编)、汽车连、防化连、警卫连、教导队等直属分队和旅机关、旅部野战医院(卫生队)等。  2000年至2001年,所有的师改步兵旅又陆续将炮兵力量合并,组建了旅属炮兵团。将炮兵指挥连、122榴弹炮营、130火箭炮营、37高炮营、反坦克连统一划入炮兵团。不过这个团的机关远没有师属炮兵团那么庞大和完整,而有点类似于步兵师司令部属的炮兵指挥部,而且这两种团的编制也不一样。  2003年,在新一轮裁军中,又有一些师团部队遭到裁撤。这些部队中的一些建制营转编入原有的步兵旅中。使得大部分步兵旅(包括新改编的旅)的步兵营从3个增加到4个。  至此我们可以重新整理一下目前中国陆军摩步旅的编制:  地面突击力量——4个步兵营、1个坦克营;  火力打击力量——炮兵团(2个压制炮兵营,1个高炮营);  战斗保障部队——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1个修理营。  战斗兵员约3800人,总兵力4300人左右。  另外,自1999年后,随着各种轻型机械化主战装备的配发,有少量的摩托化步兵旅装备实施机械化改装,提升为机械化步兵旅。目前已知的有济南军区第20集团军机械化步兵58旅、济南军区第54集团军机械化步兵160旅。  根据进一步的观察,机步旅与摩步旅的结构其实大同小异,主要是摩步营改装为装备92式轮式步兵战车的机械化步兵营;将炮兵团下属的各营改装为自行火炮营(或防空营),以实现伴随步兵战车和坦克机动作战;整个架构基本不变。但是步兵旅实现了从摩托化到机械化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观察家们指出,这也是中国陆军从半摩托化半机械化转向全面机械化的步骤之一。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军组建作战支援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