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游戏仿写致空气ppt!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致空气阅读答案 致空气朗读 致空气教案 致空气ppt 仿写致空气 致空气朗诵 致空气课件 致空气第二节 致空气 邵燕祥 致空气导学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ID:2-3685793
《致空气》练习一、给加点字注音鼾息(
)  垂拂(
)  鼻翼(
) 厮守(
)  闪烁(
)二、解释下列词语:厮守:
三、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秀颀
桑梓(zǐ)
虬(qiú)枝
汗流浃背 B.窒息
拮(jié)据
匮(kuì)乏
拈轻怕重C.耷拉
猝(cù)然
狡黠(xié)
自出新裁D.水渍
轩榭(xiè)
膂(lǚ)力
入不敷出 四、辨析下面的形似字、注音、并组词。曳(
================================================压缩包内容:八下第7课《致空气》 (练习).doc
同步练习/一课一练
需要精品点:1个
ID:2-3685786
第7课《致空气》
(课件):20张PPT《致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基调。(2)掌握诗歌象征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的情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对人间真情的讴歌。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认为你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是什么?师:对,在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有亲情、友情……,今天我们来读读邵燕祥的诗歌,去感受一下他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二、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1948年入北平中法大学学习,解放后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任编辑、记者。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压缩包内容:第二单元
第7课《致空气》
(课件).pptx第二单元
第7课《致空气》 (教案).doc第二单元
第7课《致空气》(素材音频朗读).mp3
需要精品点:2个
ID:2-3660403
7.致空气:10张PPT7.致空气yè shuò hān sī zhì xū 2.下面对课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B.全诗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的角度, 就像是诗人面对一个知心朋友在真诚地倾诉,这样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觉得十分亲切。C.“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结构上与第一节诗相照应,进一步突出空气的特点,“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揭示了它与自己的特别关系。D.“丁香的芬芳”“春天的气息”等意象暗示了一种新的生活和美好的希望。================================================压缩包内容:7.致空气.ppt
ID:2-3657490
幻灯片20张7.致空气:20张PPT7.致空气yè shuò hān sī jiá zhì B 3.填空。《致空气》的作者是
诗人。他的诗歌代表作主要有
等。邵燕祥================================================压缩包内容:7.致空气.ppt
ID:2-3654149
幻灯片17张八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教学课件 7 致空气 (17张ppt):17张PPT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猜猜下面的谜语吧!致空气 邵燕祥
邵燕祥(1933---
)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压缩包内容:八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教学课件 7 致空气 (17张ppt).ppt
ID:2-3654148
八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教学课件 7 致空气 (16张ppt):16张PPT致空气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压缩包内容:八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教学课件 7 致空气 (16张ppt).ppt
ID:2-3648802
《致空气》说课稿一、说教材《致空气》是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中继三篇现代诗歌后的一首自读篇目,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的对象。在对空气这一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真情、理想、信念等的赞颂。诗歌的主题比较深刻、含蓄。再学习这首诗歌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一下人间的真情以及人生中理想、信念、目标等的巨大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二、学情分析该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点滴经验。并且本单元也已经学习了三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一些知识和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这首自读诗时主要让学生在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进一步研习现代诗歌,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模仿写小诗的能力。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其思想。 2、反复阅读本诗,把握主要内容和体味诗歌的情感。3、理解诗歌主题及象征写法。(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解决问题,老师只做适当的点拨。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中的感情,领会文章主题。================================================压缩包内容:7《致空气》说课稿.doc
ID:2-3648801
教案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歌主题,还可以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①有感情的朗读 ②理解诗的主题。2.难点: 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 学习目标: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二、第一次自学展示 ================================================压缩包内容:7 致空气
同步授课教案
ID:2-3648759
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二、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2、感悟诗歌的巧妙构思。三、学习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二)读1、配乐范读。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三)悟(A)整体感知: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大多数同学都可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B)阅读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2、速读诗歌思考:(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C)问题研究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压缩包内容:7 致空气
ID:2-2336209
幻灯片20张1空气 谜面: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致 空 气邵燕祥邵燕祥4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重 点6致空气 星光因你而闪烁 波光因你而摇曳 我的质朴到透明的朋友 你无所不在 又难寻踪迹 光明离我而去时 我沉在黑暗里 人们离我而去时 我沉在孤独里 失眠时,我从鼻息听到了你 7只有你不肯把我抛弃 在我将要窒息的时候 掀动我的鼻翼 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 陪伴着我呼吸 哪怕那污浊的地牢 使你也染上污浊 但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 许我以湿咸的海风 森林草野的青气 8直到走上自由的街头 路灯照着垂拂的柳丝 我还疑是布景还道具 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 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 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 影子会有离开的时候 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 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的一息 9摇曳 (yè )? 闪烁 (shuò)??? ???? ?? 鼾息? (hān??? 厮守 (sī) 面颊??(jiá)窒息??(zhì )嘘 ?? (xū)10整体感知 一(第1节),总括空气的特点。以第二人称开头,像是面对知心老友真诚的诉说。================================================压缩包内容: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件:第二单元第7课致空气 (共20张PPT).ppt
中小学教师帮《现代诗两首》、《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
《现代诗两首》、《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3、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4、体会“老橡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
《现代诗两首》
一、《长城谣》
(一)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生。蒙古族女诗人。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蓉”是“慕伦”的音译。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j&& &diān
隘口& 歌谣& 蹲
焚起& 敕勒川
(三)默读课文,赏析诗歌:
&1、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2、第一节写了什么?
明确:悲欢、恩怨、无情、冷眼。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3、第二节写了什么?诗人是如何抒情的?
明确:总、一……就……,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4、第三节写了什么?
& 明确:(不眠)梦回长城
&5、为什么要通过“敕勒”、“阴山”、“黄河”这几个地名来抒情?
明确:“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四)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二、《一片槐树叶》
(一)作者简介: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二)写作背景: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三)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 hu&i& ch&n
y&& mǎng
蝉& 翼 &荒莽
(四)朗读诗歌,赏析诗歌:
1、第一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2、第二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3、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第三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5、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五)诗歌主题:
作者借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六)小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致空气》
一、作者介绍:
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出生于北京。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二、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y& &&shu&& hān
&&sī&
zh&& &xū
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整体感知,理解全诗内容:
第一节,总括空气的特点。以第二人称开头,像是面对知心老友真诚的诉说。
第二至五节,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1)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2节)
2)空气陪伴我呼吸,给我生命。(3节)
3)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4节)
4)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5节)
第六节,是全诗的总结。前两句概括了空气的特点和它与人的关系。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和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
2、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是不是仅仅歌颂空气?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
3、“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明确: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4、“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明确: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5、“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6、诗歌总是表达一定的情感的,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出来什么情感?
明确:对空气的赞美。
7、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与一般的诗歌比较,具有明显的不同,说说这个不同之处。
明确:全诗以第二人称“你”作为叙述的角度,就像是诗人面对
一个知心朋友在真诚地倾诉。
8、那么采用第二人称来表述情感,又有怎样的好处呢?
明确: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也觉得十分的亲切。
四、诗歌主旨:
作者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
《樵夫,别砍那棵树》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樵夫,别砍那棵树》这首诗自1830年第一次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乔治·珀金斯·莫里斯()是个记者、诗人和戏剧家。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他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但是他最著名的还是他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主要的一首就是《樵夫,别砍那棵树》。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既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甚至那些从未读过这首诗的人也知道它的题目,并在环境保护主义成为政治运动之前,把它作为表示环境保护主义态度的简便方法。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zhē b& cān&&
xi&n& zhěng
2、解释下列词语:
遮蔽:掩藏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心弦:指受感动而起共鸣之心。
拯救:救。
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三、赏析诗歌: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想一想,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
& 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请找出第一节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与这棵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明确:“我年轻时它遮蔽过我,/现在我得保护它,这树是我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
&3、第一节诗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出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原因。可看出“我”和“那棵树”的关系密切。
&4、第一节在全首诗中起了什么作用?——开篇入题。
5、第二节写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哪些原因呢?
明确:“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贡献大;“它的根已在土里扎牢”——扎根牢;“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已成材。
&6、此时,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是怎样的?——动情地责问。
&7、第三节诗中,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又起了什么变化?为何?
明确:恳切的哀求。因为诗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一家人在树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
8、第四节诗写的是什么?
明确:这节,诗人先是对老橡树诉说衷情,表明自己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然后转向樵夫,这时诗人的态度有所变化。随着感情的加强,语气也由最初的平和劝说,到后来的真诚恳求,再转为最后的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四、诗歌主题:
这首诗本身是写自己对一棵老树的感情,实际上他所唤起的是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在这棵老树身上,寄托了诗人美好的回忆,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隘口&i&
&&&&&&&&&&&&&&&
B. 蹲踞j&&
&&&&&&&&&&&&&&
山巅diān
C. 焚起f&n&
&&&&&&&&&&&
D. 槐树hu&i
&&&&&&&&&&&
蝉翼ch&n y&&
&&&&&&&&&&&&&
荒莽mǎng
二、下面多音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尽管jǐn&
&&& 尽头j&n
尽量jǐn
B. 勒索l&&&
勒紧lēi && 悬崖勒马l&
C. 夹道jiā&
D. 薄片b&o&
&& 单薄b&&
三、根据本文诗歌中作者的情感,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____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
蝉翼般轻轻______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_________的槐花香的季节?……(&&&
&&&&&&&&&&&&&&&&&&&&&&&&&&
四、体会下面的句子的特点,续写一句话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长城谣》一诗,回答问题。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 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
2. 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词是哪些?
&&&&&&&&&&&&&&&&&&&&&&&&&&&&&&&&&&&&&&&&&&&&&&&&&&&&&&&&&&&&&&&&&&&&&&&&&&&&
3. 第三节写了什么内容?哪个词语最有表现力?
&&&&&&&&&&&&&&&&&&&&&&&&&&&&&&&&&&&&&&&&&&&&&&&&&&&&&&&&&&&&&&&&&&&&&&&&&&&&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
&&&&&&&&&&&&&&&&&&&&&&&&&&&&&&&&&&&&&&&&&&&&&&&&&&&&&&&&&&&&&&&&&&&&&&&&&&&&
5. 第一节诗中高度概括长城历史的句子是哪些?
&&&&&&&&&&&&&&&&&&&&&&&&&&&&&&&&&&&&&&&&&&&&&&&&&&&&&&&&&&&&&&&&&&&&&&&&&&&&
6. 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
7. 第三节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
8. 《长城谣》是一首&&
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
。但诗中也有对&&&
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
,但诗中也有&&&&&&&&&&
六、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一片槐树叶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全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
”;另一条是&&
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
2.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如果用一个最简单的陈述句来说,应该怎么说?
&&&&&&&&&&&&&&&&&&&&&&&&&&&&&&&&&&&&&&&&&&&&&&&&&&&&&&&&&&&&&&&&&&&&&&&&&&&&
3. 第一节明明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表达,为什么诗人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各个修饰语各有什么含义?
&&&&&&&&&&&&&&&&&&&&&&&&&&&&&&&&&&&&&&&&&&&&&&&&&&&&&&&&&&&&&&&&&&&&&&&&&&&&
4. 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
&&&&&&&&&&&&&&&&&&&&&&&&&&&&&&&&&&&&&&&&&&&&&&&&&&&&&&&&&&&&&&&&&&&&&&&&&&&&
5. 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
6. 三节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怎么写的?
&&&&&&&&&&&&&&&&&&&&&&&&&&&&&&&&&&&&&&&&&&&&&&&&&&&&&&&&&&&&&&&&&&&&&&&&&&&&
7. 全诗以什么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8. “一片槐树叶”为何是“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
9. 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飘着淡淡的槐花香”时的美丽景象。(50字以内)
&&&&&&&&&&&&&&&&&&&&&&&&&&&&&&&&&&&&&&&&&&&&&&&&&&&&&&&&&&&&&&&&&&&&&&&&&&&&
10. 请写出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单分析(80字以内)。
&&&&&&&&&&&&&&&&&&&&&&&&&&&&&&&&&&&&&&&&&&&&&&&&&&&&&&&&&&&&&&&&&&&&&&&&&&&
&&&&&&&&&&&&&&&&&&&&&&&&&&&&&&&&&&&&&&&&&&&&&&&&&&&&&&&&&&&&&&&&&&&&&&&&&&&
11. 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
&&&&&&&&&&&&&&&&&&&&&&&&&&&&&&&&&&&&&&&&&&&&&&&&&&&&&&&&&&&&&&&&&&&&&&&&&&&&
12. 最后一节中的“槐花香”能否换为“桃花香”等花香呢?为什么?
&&&&&&&&&&&&&&&&&&&&&&&&&&&&&&&&&&&&&&&&&&&&&&&&&&&&&&&&&&&&&&&&&&&&&&&&&&&&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一) 乡& 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 我在这头,/她在那头。
1. 诗中甲、乙两处是诗句的位置,下面选填甲、乙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B. 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C. 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 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D. 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 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2. 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 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
C. 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 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1. 这首短诗有三节,哪一节给你的感受最深?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假如要你“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话,请你模仿席慕蓉或余光中,写上几句诗,请试试:
答:乡愁是_______&&&&&&&&&&&&&&
余光中和席慕蓉都是____________诗人,两首乡愁诗都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余光中的《乡愁》以__________为线索,将乡愁分别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席慕蓉的《乡愁》将乡愁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6题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着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我每天把纸船放到急流的溪中。
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园中长的秀丽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
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
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后一首《纸船》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前一首《纸船》的作者是我国女作家___________,她的《寄小读者》深受读者喜爱。
前一首诗里,作者叠纸船是希望“_________”;后一首诗里,诗人做纸船是希望“__________”。(引诗答)
& 3. 前一首诗“我要它到的地方”是指什么地方?
后一首诗里“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住的村名,目的是什么?
前一首诗里揭示中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后—首诗里末句的“梦”是怎样的梦?请结合诗意谈谈你的理解。
【试题答案】
二、D(菲薄b&)
三、1. A& 2. B& 3. A
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抒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2. 抒写诗人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之情。“总”,“一……便……”,“唱”,“写”。
3. 写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不眠”。
4. 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
5.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6. 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
“敕勒”、“阴山”是诗人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借梦境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眠!
8. 咏物抒怀、反观历史 长城 黄河 对故乡的思念 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六、1. 现在 过去 将来;感情;伤感过去,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2. 写一片“槐树叶”,“这是一片槐树叶”
意在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全世界”指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使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4. 写了槐树叶的来历。
是诗人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文中“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古老的文化,虽然忘却了它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乡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拉开了诗人浓浓的乡愁乡思之门。
6. 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之情。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7. 一片槐树叶&&&
思乡盼归。
8. 它捡自故土,寄托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和沉重的乡愁。
9. 略 力求具体生动。
诗人初见槐树叶,如回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了现实,心情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有家难归,伤心而又无奈。
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指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
12. 不能,是为了呼应标题,写其他就不合文意了。
七、(一)
B(甲处应填“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这是因为诗人成人后在大陆娶了新娘,是船票情系夫妻二人,而不是一条小路。乙处应填“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不应填“深深的”。因为“浅浅”比“深深”一句更具感情色彩。那么浅浅的一湾海峡竟分裂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共同的爱。)&
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同时,要准确体会作者诗中的情感: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只不过这种感情是通过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表现出来的。)
可以从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来以及感情真挚等方面去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仿写属于语言运用的考查,答题要点:运用比喻等艺术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来。语句要富有诗意。&
台湾,海外游子对祖国深切的怀念,时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清远的笛、模糊的怅惘、没有年轮的树&
(三)比较阅读
2. “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3. 故乡母亲的身边。&
4. 孤独的“我”希望能得到友谊或希望“我”的祝福能传给远方的人们。
5.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渴望得到友情和承认;要给远方的人们带上祝福;祈盼自己的人生之船能在大风大浪里平安渡过(意对即可)。②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致空气朗诵在线试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