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投资什么样的微信公众号制作

原标题:情怀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吴晓波:我不是商人

在自媒体创业的大潮中,吴晓波和罗振宇,是自媒体绝对头部个人IP,他们凭借自己的一张嘴,一支笔,通过网络平台持续地输出个人的观点,各自吸引了数百万粉丝,所持有的自己创办公司的股权价值都达到十亿级别。

如果要问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罗振宇在公开场合表示,我就是一个商人,什么挣钱我就做什么,做生意不丢人。其实这个自称罗胖的人是个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绝对的高学历知识分子一枚。

而吴晓波呢,从来不愿意承认他是一个商人,只自称是一个中立的知识分子,财经作家。从热爱写作到以写作为生,再到炙手可热的300万吴晓波社群粉丝的精神领袖,坐拥十亿级别的身家,吴晓波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可谓是幸福之至的人生赢家。

我们先看一组数字,吴晓波频道运营公司上海巴九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立于2014年7月22日,注册资本仅100万。

今天的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用户超过600万,音频节目收听超过3亿次,其收费的音频产品“每天听见吴晓波”, 一年180元,累计超过45万人订阅,仅仅音频收费营收已超8100万元,在爱奇艺的同名视频节目点击播放超过9亿次,2018年最新的吴晓波访谈节目“十年二十人”更是获得沃尔沃汽车的高额广告赞助。

2017年初,吴晓波频道完成A轮1.6亿元融资,投后估值20亿元,媒体预估吴晓波持有公司股权价值已超过10亿。2017年9月吴晓波频道再获君联资本融资,吴晓波和太太邵冰冰目前合计持有巴九灵公司25.6%股份,2017年吴晓波频道营收过亿。

表面上看起来,吴晓波频道仅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创造了他人难以企及的社会影响力,而这一切,缘起于28年前,他读大学时已经确立的梦想——我希望一辈子在写作,希望做一个像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新闻记者李普曼那样有影响力的人。

1.遇见偶像,校园诗人到财经记者

吴晓波,出生于1968年9月9日,处女作的要求完美和执着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86年吴晓波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从小热爱中文的他有着诗人的浪漫气质,原本准备上中文系,只是因为高中班主任告诉他中文系毕业以后不好找工作才改报新闻系。

曾是他初中和高中同学的太太邵冰冰说:“他在大学时代喜欢诗歌,我经常开玩笑说:如果现在还写诗,还不把人酸死,幸好他后来转向了财经写作。”

吴晓波也曾透露自己在大学期间有两年时间疯狂迷上写诗,“但是很悲催,我花了很多钱在全国各地到处投稿,其中还投了很多给四川的《星星》诗刊,但一首也没发表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之后进入了一个对文学性要求不那么高的财经写作领域。如果说我的财经写作还显得有文笔的话,那我要感谢诗歌。”

这个转变源自于18岁的吴晓波,在复旦大学图书馆里读到一本《李普曼传》,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一生写了总数一千多万字、上万篇的时评,他的报纸专栏持续写了三十六年,是二十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连美国总统也是他的忠实读者。

吴晓波说:“那种久久不能平静的激动,是那个美国人让我决定了日后要做一名优秀的记者。”

“那天夜晚,一颗梦想的种子,不经意间掉进了我尚未翻耕过的心田中。

在此后的很多年里,我一直沉浸在李普曼式的幻觉中。我幻想能够像李普曼那样知识渊博,我幻想成为一名李普曼式的记者,在一个动荡转型的大时代,用自己的思考传递最理性的声音。我还幻想像李普曼那样名满天下。你很难拒绝李普曼式的人生。”

大学期间,吴晓波和同班同学秦朔一起泡图书馆:“我们一排一排书架地扫荡看书,从而建立了自己完整的阅读体系,以及对文字的把握能力。” 后来毕业后新华社招人考萨缪尔森经济学,吴晓波就得益于自己建立的知识体系。另一同学胡劲军创办校学生会的“机关报”《复旦人》,这三个才华横溢的新闻专业大学生后来各自都成为新闻领域的优秀人物。

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吴晓波和同学一行4个人组建了“上海大学生南疆考察队”,四处筹资,得到一位湖南企业家资助了7000块钱。他们从上海出发,花了5个月左右的时间从江西、湖南一路跑到广西和海南,这一次的环游考察让他开阔的眼界,用吴晓波自己的话说,“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真实的中国。”

1990年本科毕业的时候,吴晓波和秦朔一起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研究生,不过因为女朋友邵冰冰在杭州,他毅然放弃了读研为爱奔赴杭州工作,吴晓波诗人的浪漫气质在这件事上表现无疑。

其实当时对他一向要求严格的军队科研人员父亲,根本反对他放弃读研,为此严肃地教训他:“吴晓波同学,是恋爱重要还是事业重要?”,吴晓波大胆地回应父亲说,“我觉得还是恋爱比较重要。”

女朋友邵冰冰后来顺利成为他的妻子,也成为他事业上的好伙伴, 吴晓波也顺利考入新华社杭州分社工业组,成为一名财经记者。

吴晓波和太太邵冰冰参加电视节目

1994年,三年多的基层记者工作磨炼之后,25岁的吴晓波开始为《杭州日报》撰写专栏,1996年受同窗好友时任《南风窗》杂志总编的秦朔再开专栏,写了百余篇经济随笔,慢慢开始小有名气。

2.最畅销的财经作家吴晓波

1996年开始,吴晓波开始写书,他给自己定了每年写一本书的计划,1997年第一本书《都市背影》还是自费出版,只发行了3000册,早期的作品还有《农民创世纪》、《大智大愚吴先生》,不过这些书都毫无影响力,他依旧坚持不放弃他的写作计划。

2001年,毕业11年笔耕不辍的吴晓波终于凭借《大败局》一举成名,这本书累计超过150万本销量,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这是吴晓波写的第四本书。

2002年凭借《大败局》奠定的傲人业绩,吴晓波成为贝塔斯曼签约作家,并且和秦朔等五位知名传媒人共同发起“蓝狮子财经图书”品牌,成为中国最知名的财经图书品牌。2005年贝塔斯曼全面退出中国业务,吴晓波适时全面接收蓝狮子财经图书品牌,自己创办了民营图书出版公司。

自此,吴晓波也挥别了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转型财经作家。第二部奠定了吴晓波中国顶级财经作家地位的作品是《激荡三十年》,这部作品的诞生除了吴晓波自己敏锐的触角,也得益于他的好友秦朔的支持。

2004年在福特基金会的邀请下,吴晓波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做访问学者,研究民营企业的课题,突然萌发念头想写一本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商业史的书,第一时间他是在半夜拨通了秦朔的越洋电话,因为商业史涉及历史资料收集工程浩大,需要花费四年左右的时间。

吴晓波还有些犹豫时,被时任第一财经总编辑的秦朔推了一把:“全国能写这本书的不过五六个人,我们都在忙,就你写吧。” 吴晓波后来也毫不讳言:“我写《激荡三十年》的第一个决心,是这头“河南牛”替我下的。”

四年时间,吴晓波参考记录美国社会历史的《光荣与梦想》,用编年体的脉络,写出了《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记录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企业发展的商业史, 2007年、2008年分上下册出版,一推出就获得了市场超乎想象的热烈欢迎,发行量超过100万。

随后上海第一财经电视台拍摄了《激荡三十年》的电视纪录片,在策划拍摄时,吴晓波认识了一个对他今后转型自媒体影响至深的一个人罗振宇,罗振宇当时任该纪录片的策划。

2009年吴晓波以75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成为“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五名”。

作为财经记者的吴晓波,对获取财富有他自己独特的解读: “一开始写作,也赚不到什么钱。我所写作的对象,都是很有钱的人,那我怎么平衡我自己的心态呢?跟采访对象经济条件差别太大,还能做到无动于衷,我的心理素质实在没有那么好。但我又不想专门给商人写作,那样就出卖了自己的写作自由。那我就必须通过自己的方式赚钱,让自己离金钱比较近一些,变成相对有钱的人。”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吴晓波表示:“我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但我会永怀廉耻之心!我觉得在中国这个商业社会中,做知识分子你要保持你的学术、你的思想、你的人格独立,首先财富一定要独立,因为很早就开始玩财富独立。到今天为止,我想我可以讲,不会有一个利益集团可以来收买我,因为我很贵了。”

何况由于熟悉经济发展史,吴晓波坚定地看多房地产,因此在1999年花50万购买第一套房子开始,每年在杭州买一套房子,到2008年,手上已经持有十余套房产,而彼时的房价已经从他购买时的翻升了数倍。

1999年,同样基于对土地增值的判断,吴晓波花50万获得了千岛湖的一个小岛50年的租赁权,这个岛面积140多亩,政府要求必须种上经济作物,吴晓波请来一对夫妻住在岛上,帮他种植杨梅树,五年后,杨梅树进入收获期。

吴晓波买的千岛湖杨梅岛

2014年11月,上市传媒集团皖新传媒以1.57亿元的价格收购蓝狮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45%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吴晓波仍持股33.76%,管理团队及创始股东继续保持经营自主权,除了卖出股份的收入,吴晓波持有的蓝狮子股份价值1.18亿元。

他尊重财富,更追求的是财富自由后的精神独立,在写出《大败局》、《激荡三十年》两本超级畅销书,创立“蓝狮子”图书公司之后,吴晓波有了潇洒肆意的资本。

3.只专注最热爱和最擅长的事——写作

吴晓波说,能给他带来最大快乐的是写作。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吴晓波曾经谈过他对自己的定位:

“我觉得我一直是一个知识分子,是一个写作的人。

我挺拒绝企业家这个帽子戴到我头上的,但我很尊重企业家群体。

我不认为我是企业家,第一,我本人不太善于管理;第二,这个工作对我来讲也不会带来太大的乐趣,也没有太大成就感;第三,其实知识分子应该是用很多我们前辈的一些语言来看,应该独立于一些利益集团之外,包括权力集团、包括资本集团之外,能够保持一种独立性,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立场和观点是我非常欣赏的。”

因此,2008年他把自己创办的蓝狮子图书公司的总裁位置交给太太邵冰冰,腾出时间可以专心写作、旅行、全国演讲和思考。

2010年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到杭州,吴晓波经常和他聊天到晚上11点,张五常周围还围着年轻的追随者们。吴晓波回到家就跟太太说,“我的梦想就是75岁的时候,还有一帮小年轻围着我,我脑子还没混掉,还能贡献知识给他们,这是最幸福的事情。他都75岁了,每周还要写5000字,我写6000字算个diǎo啊!”

提及吴晓波频道的开办,吴晓波毫不讳言是好朋友罗振宇的怂恿。当年罗振宇和吴晓波因纪录片《激荡三十年》结缘,两人还合写了片头主题歌词《花开在眼前》,自是惺惺相惜。

2012年12月罗振宇开始推出他的自媒体视频《罗辑思维》第一集,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因此也建议吴晓波开通自己的自媒体。

要讲当初的知名度,吴晓波无疑是比制片人背景的罗振宇赫赫有名得多,因此,吴晓波初初听到这个建议的时候,犹豫了许久。在已成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犹豫的两年间,罗胖摇摇晃晃地就成长为坐拥近200万粉丝,用“史上最无理”的“求包养”会员收费商业变现过千万,获得天使投资的自媒体第一人。

吴晓波同时又感受到了传统媒体的式微,终于下定决心,带着三个80后年轻助手开创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在微信公众号上每周推出自己的两篇专栏文章,在爱奇艺播出自己一集的视频。

吴晓波频道成立之初就立定心思,只专注自己擅长的内容策划和写作,其他全部外包,爱奇艺视频节目的摄制、剪辑都外包给制作公司,每期大约支付1万多元的制作费用,这样他就能集中精力,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写作。

2014年5月8日,吴晓波写出了第一篇公众号文章《骑在新世界的背上》,提及罗振宇让他要想清楚三点,你已经有名有利,为什么还要做自媒体,你打算投入多少精力做自媒体,凭什么年轻的朋友们要读你的自媒体?

吴晓波频道的起点,不能仅仅从这一天计算为开始,它的起点是在28年以前,那个把李普曼视为精神偶像的18岁的吴晓波,事业的蓝图从那时候已经开始,只是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和自我的积累势能,越来越清晰,终于在合适的时机迎头赶上。

吴晓波频道创造了很多个辉煌的数据。

2014年5月8日上线当天,订阅户为4582人;一个月后,用户超过10万;到第50天,订户数接近14万。也许是迅猛的客户增长坚定了他做自媒体的信心,吴晓波频道运营公司巴九灵文化传播在两个半月后正式成立。

2015年1月吴晓波的一篇热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为吴晓波频道带来了252万人点击。

吴晓波频道必须要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能只赚影响力而不赚钱,他们做了多种商业变现的尝试:吴晓波频道视频节目上线第九个月后开始有第一个100万的广告赞助,微信公众号上开始接受商业广告投放,创办一年时间以后获取用户数60万。

2015年4月25日,吴晓波在深圳举办了为期两天的转型之战: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机会”大课,报名费为9000元/人,现场意外火爆,来了超过一千人,让吴晓波频道至少收入900万元。

最轰动的还是他的杨梅酒跨界成功销售。2015年6月18日,吴晓波为他的千岛湖杨梅酒创立品牌为“吴酒”,仅仅33小时卖空5000瓶,当年10月第二次发售成功预定3.3万瓶,自此吴晓波频道的电商部门“美好的店”也正式成立,如今其旗下的电商运营公司一年能贡献近3000万营业额。

吴晓波还联手前经纬中国合伙人资深投资人曹国熊一起创立了头头是道基金,专门投资头部自媒体,“十点读书”“灵魂的香气的女子”“餐饮老板内参”“张德芬”“杜绍斐”这些坐拥几十乃至几百万粉丝的头部自媒体都被纳为麾下,形成了覆盖超过3000万中产用户的自媒体矩阵。

内容付费+广告+活动+电商,吴晓波频道的商业化路径已然清晰、在近期的吴晓波公开演讲的背景板上,吴晓波为自己打出的个人简介开始出现了“吴晓波频道董事长”的抬头,如果一切顺利,吴晓波频道运营公司上海巴九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未来上市,将创造出他数十亿身家。

2017年6月第二届中国新媒体千人峰会2017年3月28日,吴晓波频道创办了企业家+投资家的交互式学习社群的“企投家”,提供年2个顶级论坛+36堂学习课+12次思享会,会员费高达49800元,仅仅49天完成了300名创始会员的招募,目前拥有正式会员600名,汇聚了顶级企投家、企业家、创业家会员。

吴晓波新创立的“企投家”主张——企投家的存在方式,代表着未来的风向标和新的商业之美,这是不是也暗合了他对自己如今的定位——企业家+投资家?

5.高知名度和质疑声是人生的一把双刃剑

这一路走来,吴晓波也不是全无烦恼,在获得高知名度的同时,社会上的质疑声也渐起。

比如当年他撰写《吴敬琏传》时,被吴敬琏的前助手柳红起诉抄袭,让爱惜自己名声的吴晓波颇为烦恼,官司打了四年,终究以法院驳回柳红全部诉讼请求告终。

吴晓波频道高速增长的用户数和视频点播数也遭到IT技术人员的质疑,撰写专文说有数据造假刷量之嫌。

他写的一些文章除了爆文之外,也有一些饱受争议,比如《跟王林合影是多糗的事》,一波自视甚高的知识分子们常常在知乎和专业论坛上批评吴晓波的文章没有深度。

2018年,据说吴晓波的演讲出场费已经高达80万元,吴晓波到底是一个文人,还是一个商人?

他自己专门撰写了同名标题的文章回答这个问题 :“你为什么还要经商,为什么还要离商业那么近,为什么还要录视频、做音频,在自媒体经营乃至新项目投资中耗费那么多的时间?为什么要让商人的身份干扰你文人的清誉?

作为一个极小众的财经作者,你可以摆脱平台的局限,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以更高的效率传播你的思想。

我不能抵抗这样的诱惑。

我所有的写作是为了影响人,而不是自娱自乐,如果我能够独立地掌握新的工具,为什么还要寄生于任何的组织?更何况,这一轮的变革,让内容生产者具有了直接变现的商业可能,若不投身其中,会不会有别样的后悔?”

他这样定义自己:“以旁观者的姿态介入,以独立、建设性的精神看待商业以及参与商业。”

他说将用作品和时间来证明自己仍然是一个优秀的、独立的写作者。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是台湾黑松汽水的一句广告词,深深地打动了吴晓波,他用这句话来自勉、教育女儿的人生观,还身体力行地向他的粉丝们传递这个人生观。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赚着不错的财富,还有一大票信赖他追随他的读者和观众,除了太过忙碌以外,不知道吴晓波是否已经达到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生境界?

只要在路上,无论阳光还是风雨,都是一路的风景。

本文原创作者:谢彦,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敬请关注精英创享会:关注商业新趋势,报道精英故事,网络大咖商业智慧

在各种财经类的微信公众号榜单中,你总会看到“吴晓波频道”的身影。

作为一个以著名财经作者“吴晓波”为核心的自媒体,不但拥有 160 万订阅用户,还成立了覆盖全国 81 个城市的书友会组织,每年举办几千场线下活动,打造出一个国内最大的泛财经社群组织。

很明显,这份成绩单不仅仅归功于吴晓波自身的影响力,那么又是谁在幕后默默助力?

上周爱范儿旗下产品社区 MindStore 的 MindTalk 线场就邀请了从 2014 年起便负责“吴晓波频道”的内容以及运营工作的雪虎,就“吴晓波频道”能够获得成功的几个关键点进行了线上分享。如果你还对内容和社群运营方面感到纠结,真的要看看!

“内容、社群、产品的三位一体。”——MindTalk 的线上分享一开始,雪虎便对“吴晓波频道”目前的模式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

反观现在大部分的微信公众号,基本只做到了内容这一点,极少数能够打造出社群。但真正能够将社群运营好并且将产品卖出去的的确是凤毛麟角。

除了变现方面的考虑,这样的架构也与“吴晓波频道”自身的用户人群——中产阶级非常契合。其微信后台的数据表明,整体订阅用户中 60% 为男性、60% 地处东南沿海、60% 为 80 后。

所以“吴晓波频道”在内容上也根据用户的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内容从人生信念、人生态度、生活品质、故事评论这些符合中产阶层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在满足了用户的刚需的同时也促进了内容的二次转发,扩大了自己在目标群体中的影响力。

虽说“吴晓波频道”在内容水平已经处于公众号中的前列,但其社群和产品方面更令人侧目,自然雪虎的分享也将更多的关注度放在后两部分。

对于社群内容的分享,雪虎首先给出的是一份社群运营的“七宗罪”:

1.跟风学样建“社群”

2.建成客户群、PR 群

对于这几种问题,雪虎认为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没有搞明白“建群”这个动作本身的意义。

与社会中其他的社群类产品,比如帮派、俱乐部等等对比,现在的各种社群运营其实做着很多类似的事。只不过由于各种社交工具的出现,比如微信群聊这样的产品,让建群的成本显著降低,给人一种“建群很容易”的错觉,但却往往忽略了最终的难点:建群之后如何进行运营?

在解释如何运营之前,雪虎首先回答了“为什么要建群”这个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三个趋势:

1.圈层消费时代的到来

2.场景革命时代的到来

3.精准营销时代的到来

对于第一点,吴晓波本人也曾在文章《2015 年以后,中国的钱将存在四个地方》中提及:“这个世界出现了圈层,我们为什么不知道鹿晗,为什么不知道天蚕土豆,因为出现了圈层消费,我喜欢高尔夫,在高尔夫圈层,我喜欢旅游、喜欢摄影、喜欢理财,都有各自的圈层。”

雪虎补充的一句概括更能说明问题——每个人都在自己那个圈层里怡然自乐。

既然不同圈层的用户存在差异,而且不同圈层之间的用户很难进行有效的传播,那么用不同的社群来运营不同的用户自然就成为了“尽可能为用户提供最优质服务”的优先选项之一。

而“场景消费”这一点则更多是因为消费观念的改变,“我们今天在消费或者使用某种服务的时候,已经不是说我特别的需要这个东西。”雪虎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还加上了两个例子:

我买一件衣服并不是因为我冷,不是因为我没衣服穿。而只是我在某个场景下看到了它,觉得它好看。甚至比如在电视剧里面觉得女主角的衣服很好看,所以我就会去找,然后买给我的老婆或者女朋友。

在完成了前两步之后随之出现的就是最终的“精准营销”,随着用户分层越来越复杂,直接平铺广告资源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差了,如何让目标人群收到精准的投放就提上了日程。

精准细分的社群恰好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完美的场景,就好比你在一群摄影发烧友的社群里面发一条最新相机产品的文章,达成交易的可能性自然比原来高不少。最终雪虎给出了一个他自己的结论:

未来是社群和社群之间的竞争,谁能更多地利用社群去占用用户的时间,谁就赢了。

雪虎在 MindTalk 线场中给出了结合“吴晓波频道”案例的社群 5 要素:

价值观:认同商业之美,崇尚自我奋斗;反对屌丝文化,乐于奉献共享。

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班长推举制、唯一授权;凡活动必须报备;不允许谈论政治、宗教。

结构:总部—班长—组长—书友。

互动:官方活动+自发活动;线上活动+线下活动;免费活动+收费活动。

利益:组织活动、分配福利;销售产品、获得分成。

第一点和第二点相对比较好理解,因为圈层的关系,社群中的那一类人必然会形成一个相对整体的价值观。反过来利用这个价值观进行审核,就可以保证后续进入社群的这一批用户能够和之前的用户合得来。

规则就更加简单了,因为什么地方都需要规则来管理,规则直接决定的是社群的边界和玩法,用“随便”解决只会走上失控的道路。

与上周三同样在 MindTalk 线场中进行分享的馒头商学院类似,雪虎和“吴晓波频道”也非常重视社群中的结构。以“吴晓波频道”的书友会为例,在各地都拥有“班长”这样一个角色,下面还有很多的“小组长”,最后才是普通的书友。

通过这样一个金字塔结构的放大,“吴晓波频道”实现了只用 1 个人就能够完成遍布全国的社群运营的成绩。除了“”总部—班长—组长—书友“这种的结构之外,像军队这种层级明确的结构同样可以参考。

有了结构之后,活动的开展也就变得更加简单了。还是以“吴晓波频道”自己为例。公众号会组织官方活动,比如“同读一本书”,然后让大家去写书评,再筛选出优质的书评整理之后通过公众号发出来。

除了公众号级别的活动之外,各地的班长和组长也会组织各类的活动,比如杭州的就去龙井骑行、喝茶;南京的组织去夫子庙。这些他们自己可以发起的活动和官方的活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结合。

同时这一类的线下活动也补充了线上活动缺乏亲切感的问题,同时也不会像只搞线下活动成本那么贵。通过活动的进行,官方和用户、用户之间都能够形成有效的交流沟通,进一步提升这个社群内部的联系。

在雪虎看来,收费活动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一个活动价值的体现,同时一个阶梯化的付费机制可以进一步筛选出最优质的用户,从而使得社群的变现更加简单。

最后,雪虎将社群的打造总结为了三个“平衡”:

在失控与控制之间,努力找到平衡

在兴趣与生意之间,努力找到平衡

在付出与回报之间,努力找到平衡

虽然大家对罗辑思维牵头对“papi 酱”进行 1200 万融资的事褒贬不一,但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罗振宇给“papi ”酱的一个建议:“马不停蹄、披星戴月地走一条更高维度的商业化道路。”

雪虎在 MindTalk 中也分享了一些关于自媒体如何变现的看法,首先是两种你绝对不陌生的途径:广告、电商。

广告这种方式相对而言选择的人更多,但是雪虎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微信公众号的广告承载量有限。而且对于微信公众号来说,大面积的广告覆盖必然引起用户的反感,反而会取消关注。

而电商的定义也绝不仅仅是指卖商品这么简单,而是要往社群和粉丝之间的“连接器”发展。“吴晓波频道”曾经销售过的产品就非常宽泛,从 199 元一瓶的杨梅酒、每人888/9000 元的训练课程、再到一人 15 万元和吴晓波一起去南极。

但反过来看这些不同类型的产品依旧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中产阶级的具体需求。杨梅酒对应的是体验优质产品的需求;旅行产品对应的是放松、见识的需求;课程对应的则是学习、提升的需求。

这比我原本想象的只有课程的产品列表丰富的多,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全部都很受欢迎,对于这一点雪虎的解释是:“我掌握了这么一群用户,他们的需求是存在的。原来可能是分散的,但是我们利用内容和社群的能力将它们紧紧的抓到了一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公众号制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