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底捞服务员工资多少一般多少

上海营业员招工待遇怎么样|义乌金融招工待遇好分类广告 - 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扬子晚报官方网站,江苏省重点新闻网站,强势新闻门户。
上海爱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上海营业员招工待遇怎么样|义乌金融招工待遇好
上海营业员招工待遇怎么样|义乌金融招工待遇好-爱巢以开拓进取的姿态,愿与各界朋友携手合作,共创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人力资源产业的繁荣。欢迎各类企业单位前来合作,我们将为贵公司提供一流的人力资源服务,为您选送最需要的各类人才!上海爱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上海巿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批准,注册号:460,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代码:,国地税豋记证号:424,法定代表人:关锐,注册资本:人民币100万元,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国内合资),经营范围:网络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家庭服务,婚庆服务,摄影服务等。公司总部地址:上海巿浦东新区浦东大道桃林路18号,环球广场B座209室(邻近陆家嘴国际金融中心黄1金地段)。上海营业员招工 & &&义乌金融招工待遇好 & &&上海营业员招工待遇怎么样
【啤酒搬运工 普工】 男 搬运工18-50岁 120-200一车 多劳多得,每天2-3车 综合工资,也有辅助工 普工 月工资4000左右,包吃住,当天可以安排住宿 有人随时面试 ,联系关经理。
饭店急招:年龄18-40岁,女性,初中文化,会开单,形象好,沟通能力强,工作时间全天班,包吃住,工资3500元,表现好月工资可以加到5000元左右,有人速联系刘老师。 企业文化  对待工作,严谨高效;对待客户,诚实守信;  对待同事,和谐默契;对待自己,谦虚自律;  对待公司,忠诚服从;对待专业,精益求精;  对待竞争,创新求变;对待社会,勇于奉献。&谁知道上海夜场服务员工资情况,真像网上说的那些日结200那么高吗?进去上班是不是要办IC卡交钱、工服交钱、管理费交钱,且全部是交好了才能上班的吗?小弟,我要详解,谢谢各位了。?&上海夜场长期招聘商务模特。上海小费最高600/700/800/上海生意最好的场子,上海最顶级的娱乐会所,上海档次最高的KTV招聘。1.女性,要求身高162以上,16――27周岁。(男士勿扰)2.青春靓丽,时尚大方,性格开朗。充满活力、敢于挑战自我。 3.有经验者优先,无经验者公司免费培训,可兼职。 4.工作内容:在包厢里唱歌,玩塞子,喝酒,提升包厢气氛即可。(1) 净身高163形象佳青春靓丽日结600以上。月收入20000以上。(2) 净身高165M以上形象佳青春靓丽日入700以上。月收入40000以上。(3) 净身高168M以上形象佳青春靓丽日入800以上。月收入60000以上。&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概就1800左右.
问清楚啊,要压工资很难辞职的。
当然是那些酒店去看一下招聘启事,或者可以在网上寻找信息.还可以在报纸上寻找.
大家还关注上海如果少一千万所谓的「外地人」会怎么样?
上海如果少一千万所谓的「外地人」会怎么样?
【chenqin的回答(3593票)】:
2013年,总人口为2415万人,其中拥有上海市户籍的人口1432万人,外来人口983万人。题主想要知道上海人口突然流失一半的后果,那么不妨假设这983万人口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紧接着上海产生了结界,只有停留一个月以下的出差、旅游人员和物流能够进出上海。而外来人口若想进上海常住,就不行了——这个只出不进的结界很重要,如果外来人口仍然能够进入上海常住,这个问题的背景就和春节没什么两样了。
大量人口消失,最直接的影响出现在劳动力市场。按照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普查给出的从业人员比例,2415万人中正在工作的人口有134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5.5%。其中,本地户籍的从业人员有635万人,外来户籍的从业人员有706万人。也就是说,本地户籍人口有44%在工作;而外地户籍人口有72%在工作。
分行业的情况如下:分行业的情况如下:
上两张图的单位都是万人。从总劳动人口看,外地户籍人员所占比例已经超过半壁江山。分行业看,一些行业已经完全离不开外来劳动力,典型的行业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7%)、建筑业(74%)、住宿和餐饮业(74%)、批发和零售业(62%)、制造业(61%)。上两张图的单位都是万人。从总劳动人口看,外地户籍人员所占比例已经超过半壁江山。分行业看,一些行业已经完全离不开外来劳动力,典型的行业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7%)、建筑业(74%)、住宿和餐饮业(74%)、批发和零售业(62%)、制造业(61%)。
人口消失一个星期
在以上外来人口占比较多的行业中,和人们生活最直接相关的是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前两者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理发、清洁工、修理维护四类。这三大类行业中,四分之三到八成劳动力是外地户籍人员;如果他们消失,那么首先能让人感觉到的是:
1,许多餐馆因缺少服务员而关闭,不能下馆子了。
2,商店、便利店和超市缺少营业员,超市的收银出口也减少许多,线下购买东西变得很不方便。绝大部分快递员也不见了,网上买东西只好使用仍然有本地户籍工作的EMS,隔天到变成半月到。
3,钟点工消失、没有地方理发、街道楼宇没有人清扫、垃圾筒满溢也没有人清理、修车、配钥匙的地方消失。
这差不多是春节时的上海,但毕竟不是所有外来人口都会在春节时离开上海,因此上面的情况要比春节更严重一些。
人口消失一个月
一些人说,这些现象只是阵痛,上海在90年代的时候没几个外地人,不是也过得好好的?如果某岗位缺人,他就提高工资,自然会有人干。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在外来人口消失一个月后,许多餐馆关门大吉,而剩下的餐馆在不那么激烈的竞争下,提高了服务员的工资和产品价格,让户籍人口补上了劳动力短缺。有人认为,虽然餐馆减少了,但是吃饭的人也少了,所以短缺的问题不会太严重。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人口随机少了一半,那么这个判断是大致正确的。但问题是走掉的人有72%是生产者,留下的只有44%是生产者。那么外来人口消失必定会造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尤其是对于餐饮、家政服务来说,外来人口消失,会导致五分之四的供给走掉,但是餐饮和家政的需求减少了五分之四吗?不是,总人口只减少了40%,剩下60%的人还是需要吃饭的。
于是,钟点工、服务员快递和理发师重新出现,只不过价格出现了显著提升,一部分人只好放弃了钟点工服务,下馆子时加付服务费并额外给服务员小费、忍受半个月才到的网购或者在网购时加许多钱选择「顺丰隔天到」、减少理发频率或者自己理发、自己学会擦车和修车——于是就这样过上了北美留学生的生活。
人口消失半年
制造业工人消失五分之三,对大众汽车、振华港机等产品具有差异化的企业,可能可以提高工资招工。但另外一些产品竞争激烈的企业,提高工资则意味着失去竞争力,例如外来员工超过20万的广达上海制造城,可能可以收缩流水线支撑个半年,但时间更长,也会难以为继。在哪儿生产不是生产呢?大量制造业企业会选择关闭上海的厂,转移到其他劳动力充裕的地方去。不仅劳动力价格上升会带走企业,企业本身的流出也会带走许多企业,例如一些企业虽然苦于上海市的高工资水平,却因与上下游企业进行低成本运输的集聚优势才留在上海,但如果相应的上下游企业流出上海,这个优势消失了,剩下的企业就会加速流出。
此时的上海,是一个劳动力不足且资本严重过剩的地区,资本过剩,就会导致低回报,而资本的流动性很大,一旦无法得到应有回报,就会选择流出,资本外流的过程直到人均资本存量与之前相同的情况下才会停止。以制造业为例,上海市2013年共有9075家销售额在2000万以上的企业,他们贡献了870亿增值税,450亿企业所得税以及912亿营业税,扣除上缴国库的比例,仍然为上海市贡献了1300亿的利税,略少于上海市总税收收入的一半。如果这部分收入突然减少60%,会导致财政收入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当然,由于人口减少,需要公共服务的人员也减少了,所以乍一看起来利税减少的负面效应竟然也没那么可怕了。
人口消失一年
2013年,上海市共出让1230亿元土地。有了未来数千亿元土地出让和土地回报的抵押下,加上杠杆,2014年,上海市各级政府负债5194亿元,其中3704亿银行贷款、826亿建设-移交项目以及360亿政府债务。土地价格上升,政府可以卖地赚钱;有了土地做价格稳定的抵押物,融资平台公司可以贷款,可以借新债还旧债;商业发达,租金充沛,政府就可以稳稳地接手BT项目而不用担心无法付钱。
这一系列美梦,得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土地价格需要保持稳定。但是在人口消失的前提下,一系列连锁效应逐渐产生:
1,建筑工人减少四分之三,原本一年可造好的商住楼,需要五年竣工;原本三年不到即可修好的地铁,需要十年才能竣工,商业用地产生回报的期限拉长。便利店、餐馆减少70%,商业设施无法获得租金回报。商业用地的吸引力下降。
2,消失的1000万外来人口,每户2.49人,约有400万户家庭。这些家庭中,拥有自己房产的仅有12%,除去居住单位住房的人口,还有70%左右需要租住私房,根据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每个租住私房的家庭平均每月缴纳房租月658元。也就是说,每年支付221亿元的房租。这部分房租消失,导致一些贷款购房的家庭无力偿还贷款,开始抛售房产,居住用地的吸引力也下降。
3,制造业企业流出60%,许多工业用地荒废,转卖却无人接手,只好继续压低价格。工业用地价格下降。
这三个现象加在一起,土地便失去了价值。一旦土地失去价值,上面所说的一切都成了泡影,政府会卖不出地,也无法用土地抵押贷款。2014年,上海市政府的欠款5194亿需要在一年内归还四分之一左右,也就是1300亿。而上海市的总税收原本是2700亿元,劳动力减半、企业大量关停后,税收减少至少一半——也就是说,上海市一年的税收,不考虑任何公务员工资、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全部用来还债,也才刚刚好收支相抵。而如果不还债,又无法展期,上海市政府可能就此破产。
人口消失三年后
把博物馆、动物园、地铁运营权以及各种上海市国资委下属企业全部卖掉,再使用各种各样的办法,上海市政府最终偿还了五千多亿债务。松江、奉贤、青浦和嘉定四区人口减少6至7成,原本在这四区的工业企业也关停过半,通勤需求大幅度减少,由于仍然需要节省开支,政府无法维持大范围的公共交通,于是只有中环以内才有稳定的公交地铁和不那么残破的道路。
由于郊区人口密度下降,商业活动无利可图,会向人口密度仍然比较高的市区转移。因此,一部分原本在郊区居住的人会向市中心区域迁移,另一部分无力搬迁者,则继续居住在没有商业活动、没有公共交通也没什么人烟的中环外。
三年后,上海重新变成了一个稳定的,虽然城市竞争力下降,虽然产业出现了大失血,商业和服务业也不再像先前那样发达,虽然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不再,但是上海仍然挺过来了,仍然可以继续运转。但是,这样真的能持续下去吗?
人口消失三十年后
当前,上海市户籍人口的老龄化比例高达27%。2010年以前,上海市城镇养老保险并不覆盖外来人口,养老金收入每年上升14%,在2010年达到了707亿元。2011年,由于纳入了外来人口加入养老保险的缴纳行列,上海市的养老金收入骤升28.5%,至909亿元。随着养老保险在外来人口中的覆盖面扩大,2013年,养老金总收入已经上升至1437亿元,平均每年上升27%。外来人口的补充极大地缓和了老龄化的压力。
突然间,外来人口全部消失了,这将使得上海的养老金立刻出现超过400亿元的缺口,由于税收减少,政府无力进行财政补贴,上海市的老年人口退休金需要下降三分之一才能保持社保金的收支平衡。在极重的养老负担下,年轻人更加无力生育,上海的极低生育率0.7可能会保持下去。按照这个生育率,在35年后的2050年,如果退休年龄不变,上海将会只剩下770万人,其中400万退休人口,145万工作人口。这是什么场景呢?如果想要深刻体会,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那时,上海就是一座需要学着如何死去的城市了。
人口结构数字来自
产业和税收数字来自
政府负债数字来自
养老金运行数字来自、、、
版权申明:在3DM上的并没有经过我的授权。请删除文章。
【laiwei的回答(234票)】:
如果上海或北京的人口突然流失一半,结果就是这座城市会慢慢衰落下去,从一线城市变二线城市,再从二线城市变三线城市,肯定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的。
虽然很多人尤其是北京上海的一些原住民抱怨外地人涌入导致城市越来越挤,但这一情况在中国开始老龄化,人口即将负增长的今天是不可能减缓的,而且只会愈演愈烈。事实上,在一个工业国家,当总人口开始减少,人口开始老龄化时,这个国家的一线大城市的人口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在日本和俄罗斯都观察到了这种现象。
以日本为例,目前东京都市圈总人口超过3500万,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圈,近28%的日本人居住在东京都市圈,而且东京圈的人口还在继续上升。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当人口萎缩,人口老化的时候,随着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国家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必须以越来越少的劳动人口维持整个社会的运作,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对于一个工业和服务业占主导的国家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让人口居住的更集中,一线城市的劳动生产率高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高于三线城市,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城市有更大的人口规模,高人口密度使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下降,使效率提高,就拿碳排放来说,引用
由于大城市有条件设置更发达的公共交通,学人的文章提到了这幅图
即人口密度越高的城市,人均通勤造成的污染越低。这篇文章也发现,城市人口密度与出租车碳排放、公共汽车碳排放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均每平方千米增加1000人会减少全年平均每户家庭出租车碳排放0.424吨,减少公共汽车碳排放0.837吨。城市增大,看似该城市的总污染增加,但由于人均污染减少,对于全国来说总污染反而减少了。
所以对日本来说,虽然总人口在不断减少,但为了维持日本正常运转,东京的人口还得努力增加才行。估计到本世纪末,日本全国的大部分人口都将集中到东京圈和大阪圈,九州、四国和北海道恐怕会成为无人区。
回到中国的问题上,现在中国随便一个城市,只要你能叫得上名字,其生育率都在世代更替水平以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城市,要维持现有的城市规模不变,就必须引入外来移民。可问题在于,整个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即将负增长,而中国的城市化率也已突破50%,也就是说已经有一半的人都住在城市里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每个城市都必须依靠外来移民,那到哪儿去找这么多年轻人呢?
所以,我估计不久的将来,中国将爆发一场人口争夺战,在这场战争中首先失败的就是广大三四线城市,因为相比于大城市,这些城市缺乏人口规模效应,劳动生产率低,就业机会少。失去了年轻劳动力的青睐,结果就是小城市会面临房价崩溃,财政崩溃,人口大量减少,在经过长时间萧条后,这些小城市有可能从地图上消失。
现在本人大开脑洞:如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上海领导集体脑抽,突然出台了某项政策把一半(1000万)的上海外地人都赶了出去,毫无疑问,上海的竞争力将比北京广州大幅下滑,要知道,中国可不止上海一个一线城市,从上海出来的劳动力很多都会涌入北京广州,这一减一增,上海有可能会掉出一线城市行列,随之而来的恐怕就是上海房价暴跌。如果上海政府继续这种不合理的政策,上海财政可能会濒临崩溃。
紧接着上海本地的年轻人也可能离开上海,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北京广州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基础设施,北京广州的房产在升值,上海的房产在贬值。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上海又将从二线城市掉到三线城市。
【徐坤的回答(92票)】:
基本移民都是两类,一类做本地人不愿做的事,一类做本地人做不了的事。你说会发生什么
【王纯迅的回答(89票)】:
我97年来上海,老婆上海人,所以这话题一定会经常影响我,老婆同学聚会或者朋友圈中常有类似话题,所以对于我们家庭来说,基本无可回避这个话题。
看了最高票的回答,总觉得还是沟通性少了些,我大概说下我的想法。
1、上海这个城市,外地人的意义。
这个角度不是说上海人、外地人,而是说这个城市和外地人的关系,很简单,因为城市需要成为超级大城市,城市需要成为一个机能健全城市,所以需要外地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有了外地人这个因素,才形成了充分竞争的城市就业格局,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充分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外来打工者,那么这个城市的就业会出问题,有人说上海本地人也是一样互相在竞争就业啊,但有一点不要忽视,因为本地人口数量相对稳定,那么这个城市如果需要300万就业人口,上海有800万本地就业人口,那么竞争是充分的,但一旦到了需要500万以上就业人口之后,竞争就会明显不充分甚至开始人挑工作,到最后会变成城市不敢规划发展,企业不敢扩大,原因是招不到人,然后招到的人过来都要像大爷一样伺候着,所以在上海和外地的矛盾冲突中,最常有的心态是”外地人抢了本地人的工作“,视角换一下,工作从来都不是打工的人互相赠送转让的,工作是国家给的,企业给的,老板给的,从国家角度、企业角度、老板角度来看,这个城市一定是具备无限的外来人员进入基础,才可能成为我在这个地方投资的决策基础,也就是说,没有了外来人员自由就业的前提,基本就失去了企业落户本地的可能,很多二三线城市最后只剩下维持城市运转的公共事业和维持大家日常的吃喝拉撒的商业,各种增值增收前沿大规模扩张的企业都不来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人,企业们绝不愿意在一个为外来人设置障碍的城市进行投资。所以,从城市发展角度来说,上海这个城市是需要自由的准入外地人(至少是表面意义上,其实现在并不算自由准入,很多公共事业或者比较安稳的如银行业还是本地人居多外地人开放的很少,而且在教育等环节也基本对外地人有歧视),没有了自由准入外地人这一条,城市发展就无从谈起,因为就业竞争是企业投资的最重要基石之一。
所以,本地人说的最多的那句话”外地人抢了本地人工作“是真的,而且是赤裸裸的真的,并且是所有工作提供者默许并且乐意的真的,而且所有工作提供者都不会站在本地人这边的真的。说这话就好像是一个王子对着一个流浪汉各种鄙视,然后说你别进来脏了我的地,结果流浪汉没进来,公主出去牵着流浪汉的手走了,这种事不是王子和流浪汉之间置气的事,而是公主想咋样的事。
2、财富贡献的意义
实际上,外地人有两个地方明显是在向本地人贡献自己的财富,一个是通过房租,一个是通过分工。房租有些人会说小城市也有房租啊,但实际上大城市的房租之所以高出那么多,主要还是因为整个城市的超级化导致的,超级化的结果是抬高了房租和房价,总体获益的基本都是本地人,外地人基本都是在付出房租,本地人基本是卖房获超额收入或者出租获超额收入或者自住虽然没有超额收入但也没超额支出。另外就是分工,原本100个人对应100个岗位,可能底层岗位有50个,本地人有30个在底层岗位上,超级城市后,500个人对应500个岗位,底层岗位有250个,本地人只剩5个人留在底层岗位上,因为扩容后,中高级岗位从原来的50个,增加到了250个,新增的200个岗位容纳了几乎所有本地人,在一直都是中高级岗位工作的本地人家庭感受不到这些,但实际上回推20年,上海有多少本地人干着底层工作,20年后再看,基本所有底层工作都被外地人接手,在同样规模的产业膨胀城市扩充中,终究本地人是会获得优势,虽然这个优势不大,但一个语言优势就足以让扩充十几倍的公共事业企业扩充的岗位几乎全部采用本地人,如果城市进一步扩张下去,搞不好一个公共事业的行业就足够容纳大部分本地人,本地人在城市扩张中享受到了因为某些特别适合本地人的中高级工作领域十多倍的扩容并且扩容几乎全部接纳的是本地人,导致了本地人率先脱离了底层工作。
3、公共回报的意义
发现今年最激烈的冲突就来自于教育上外地人和本地人的资格问题上,其实这折射了第三个问题就是公共回报的问题,我们知道城市居民和这个城市之间的关系,无非是居民在消费缴税、工资缴税、加油缴税、社保缴费上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收入,而社会回报居民为公共治安、秩序、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这些回报。而这种居民和社会的平衡中绝大部分的平衡是长时间的,就是在你工作的生命中你是贡献为主的,当你不工作的生命中你是享受回报为主的。而在这一点上,贡献来说,外地本地人是差不多的,日常消费都在这个城市税收自然贡献是逃不掉的,交通环节的税不管是从公共交通还是从油钱上也是差不多的,然后个人所得税,三金四金。但问题是,到了索取环节,外地人虽有少数人享受,但绝大多数都是回老家养老去了——他不享受大部分的回报,大部分外地人不享受养老、失业救济,不享受教育资源,不享受生育补助等等本地人享受的很多东西。当然有些是自己不去争取,有些是政策不允许你享受。这里没有抱不平的意思,而是说,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城市的管理者是该有多么喜欢外地人,给我贡献,又不会索取那么多,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城市都非常鼓励外来打工者,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增加税收增加社保推高房价又不需要给他们什么的外来生物简直就是一个个财神,而那些没有能力吸引到外来务工者的城市管理者们整天愁眉苦脸发愁本地人才贡献了这么点财政收入却要照顾他们这个那个。
所以,我其实想说的的,本地人也好,外地人也好,没什么互相好争的,对本地人来说,一个大城市能成为吸引全国人来,是这个城市一个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无数其他城市羡慕的地方,一旦生活工作质量下滑,不用人号召,人们会自然离开这个城市,寻求梦想的人总是要在能够创造梦想的地方生活,为此上面写的那些看似不公平的事情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逐梦上海的外地人,并不是看不到那些不公平,也并不是在意那些,他们更看重的是这个城市现在具备实现梦想的能力,而这个城市气质正来自开放的特征。如果本地人为了让外地人离开,设置各种障碍等等,最后结果无非是上海从一个梦想之城变成一个没有梦想之城,就像无数人的老家一样的城市,外地人们的梦想还在因为他们会去下一个梦想之城没有了上海总还有北京总还有深圳甚至国外,世界上总有正在包容外来人口创造梦想的城市,但是上海本地人呢?愿意生活在一个没有梦想的老家吗?到那时上海本地人就会像现在这些外地人一样,离开这个没有梦想的城市,去其他有梦想的地方,被人鄙视为外地人,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却索求很少……
------------------------------------
最后对外地人说两句,其实大部分不用我说,对少数特别爱争论的人说,佛家有业力之说,我个人所理解就是,所有来上海生存的外地人,脱离了本该自己最熟悉所有资源都最容易调配的老家,也就是脱离了常规的人生轨迹,那么自然会受业力所排斥(身体积累业力),这里没有进入玄学的意思只是恰好觉得业力这个概念刚好能形容外地人来上海的情况。我的意思是,所有在上海也好,在北京也好(北京要伪装成北京人还较容易北方人发音改起来快我有好多朋友……不提了,上海比较难,我这都快20年了……),你所受到的排斥,你可以想成是因为你修改人生轨迹所带来的排斥,消化业力排斥是每一个来到异乡的人所需要做的事,付房租也好,不公平待遇也好,没什么意外的,所以心态好一些。另外再进一步说什么是大城市,大城市其实本质来说是个彻底的陌生人社会,我们所有人包括本地人都要习惯以一个陌生人的姿态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享受着陌生人之间的那种互动方式和交流方式,理解了这点后,你根本不需要去在乎什么外地人还是本地人,因为大家都是陌生人。
【谢奕炜的回答(113票)】:
MD,没想到啊,知乎也混入宽带山教众了。我就随便回答自己观点,昨晚就有不止一位“上海老乡”私信我(发掘出我微博私信骂我,真正闲得蛋疼蛋碎),斥责我吃里扒外、和硬盘一起滚出上海云云。我只能用上海话感叹:“册那册那!碰到册佬了!”(原回答见底部)
结合题目与附带说明,题主问的主要有两点。1.上海人多,突然一半的人离开会怎样2.特指离开的基本都是外地人会怎样?我的回答也是基于这两点,不知怎地就惹怒某些上海沙文主义者了?是不是还想网购几套3k党衣服,把我套上麻袋扔黄浦江啊?
nnd,老子还真不是软柿子,咱就偏题来扒一扒上海人的优越感。
我先自扒。我出生于闸北区中心医院,父母也都出生于上海,祖父湖北荆门,祖母四川铜梁,外祖父祖母皆江苏淮安(此处不少上海人轻蔑的吐出“江北人”三字)。从小在上海长大,在少年时期我也是“排外”,颇有些上海人优越感的,究其原因,那就是环境造就,长辈、亲友、同学、邻居等影响。第一阶段改变发生在初二,我买了《文化苦旅》,其中一篇《上海人》中对于上海族群的由来、归属感、口碑、无奈等的描述引发了我的思考,触发了我想走出去看看的想法。第二阶段改变发生在我本科求学与刚工作的阶段,本科在南昌,工作则全国各地出差,做渠道管理及大客户销售。这几年里,在接触了国内各地的风土人情,在阅历与知识的积累后,我身上的上海人优越感被涤荡得所剩无几(也不敢说一干二净)。
我觉得身边有着强烈上海人优越感的人群,除了老一辈(对他们,我只能呵呵),年轻一些的大多是没怎么离开过上海接触外面世界的。上海人,但凡能经常国内出差、出国或长期外派的,其思想往往能跟开放、更包容——自己在外面是外地人、外国人,回到上海也能理解在上海的外来人群。但如果是上海土著时不时外出旅游,倒未必有什么帮助,反而可能加深对除上海外其他大陆地区脏乱差,外地人素质低下的刻板印象。比如我之前在广东、海南长期出差时,在酒店或旅游景点已经听了不知多少次上海游客对于该旅游地的抱怨了。身边有些上海朋友,学历不错,工作不赖,但没怎么去过国内其他地方,他们往往会放大外地、外地族群不好的一面,总结出除了国外(发达国家),只有上海好的结论。有些人,即使旅游看到了秀美的桂林山水、雄壮的五岳山川,还是会在赞叹之余来一句好脏、好乱、好差、好土、好没素质。其实这些人缺的还是“行万里路”的人生体验。可悲的是,一旦他们形成了某种固有偏见,在生活中往往只会加剧偏见,再相传给下一代"阿拉上海宁“。
也曾有年轻的上海小伙伴问我如何开拓眼界,扩大胸怀。我的建议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平凡的世界》、《江村经济》等描述”外地人”生活与习惯的人文社科书籍能为你打开一扇窗;自己通过求学、工作、旅游等走出去,用心体验外地的习俗习惯、外地人的生活百态,逐渐也就能摆脱狭隘,成为一个真正海纳百川的海派中国人,上海人。
哦,微博上斥责我的上海朋友,建议你拿出些上海男人的勇气与魄力,大家面对面聊聊,文聊武聊随你选,暗搓搓讲我没种额。
-----------------------------------------------------------------------------------------------------------------原回答分隔线
我是上海土著。
上海如果一夜之间少了一千万外地人,那我肯定快速打包跑去外地发展,离开这个注定会持续衰落的城市。
换而言之,上海如果靠法令政策严格限制外地人员,这个城市可能不到20年就被新乡赶超了。
【elfen的回答(52票)】:
只要别禁止我说上海话,其他都好商量
【中二的回答(31票)】:
年 上海百万高、初中生上山下乡(1112952人),来源《上海市地方志办公 室》。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回来,留在了北大荒,新疆,西双版纳。
1978年以后 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 1981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上海 市,为9.7‰
年 上海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19年负增长。
1998年 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修正),购买商品住宅可申报蓝印户 口。2002年该政策取消。
2000年 上海市户籍人口1321.6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313.49万人。城市建成 区面积大致为现地铁4号线环线内。同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法》。全面推广普通话,中小学校园内全面禁止使用上 海话。
2005年 迎世博,各级政府机关单位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讲上海 话是不文明的表现。
2009年 素鸡表示:上海市全国人民的上海。上海市大报《新民晚报》某文认 为“在浦东讲上海话是没文化的表现”
2010年 上海市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897.95万人。就外来常 住人口而言,其中70%的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达到大专及以上的 仅有14.7%,比户籍人口低13%。年,上海86%的人口 增长来自非户籍人口,北京非户籍人口增长率为75%,上海非户籍人 口增量全国最高。上海幼儿园儿童非本市户籍儿童12.5万,占在园总 人数的31%。城市建成区面积大致为现浦西外环线内,浦东中环线 内。
2013年 《中文自修》杂志对上海多所中学进行的调查,仅有三成的在读中学 生能够完全使用上海话交流。
2015年 知乎爆发辩论。观点 一边倒
回归正题,我只是想表示,在上海城市这些年人口导入的过程的背后,无数上海市民所做出了巨大贡献。上海是全国执行计划生育最好的城市,但上海人民并没有由此得到更多的资源。上海如果少一千万所谓的「外地人」,上海的经济建设也许没有现在这般好,但是上海文化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耗子爱啪啪的回答(23票)】:
那上海隔壁苏州和宁波高兴死了
【田阳的回答(36票)】:
可以问问香港人这个问题。。。
【茶篚的回答(19票)】:
我觉得很奇怪,明明题主问的是上海或北京,为什么评论重点全都集中在上海?各种明里暗里的嘲讽,这么明显的地域歧视也能作为知乎推送出现?
现在各种人一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样子,一边急吼吼得要往北上广跑。
就像我身边的同学一边做出瞧不起上海的愤青样,一边又无限憧憬上海,哪怕去旅游一次也要在朋友圈里发自拍“上海,gogogo——”。要是不小心拿到了在上海实习的资格那就更要在朋友圈炫耀了。
还认识一些人好不容易拿到上海户口,就开始骄傲的以上海人自居,开始瞧不起那些“外地人”。可他们忘了自己也曾是“外地人”。倒是我们这些土著,和那些“曾经的外地人”比起来,真是太善良好说话了。
【周阳明的回答(17票)】:
*本帖有敌意,并且涉嫌种族歧视*
【蝎子的回答(43票)】:
3 4年前在上海呆过半年多,14年回国飞上海为了见朋友们也呆了一个星期,现在在一个德国的小城市读书,我是吃省人。。
以上是自我介绍
---28.02 更新----
这是第一次认真写的答案,有一些也是自己最近在思考的问题。觉得可能通篇都是个人经历,没直接点题,被评论区一些同学提了一下,我来点一下题
1.我其实是反对大家说的外地人都走了上海会变得更好。这个外地人定义为一切非上海户籍的人,如果再严格一点,就是祖宗三代都在上海出生并成长的人。并不针对上海,我说的是一切大城市。但是我学艺不精,没能力摆数据,这只是我的一个个人观点
2.关于素质问题。每次说上海或者广州怎么样的时候,就会有人把北京拿来比较。以下是我的观点:1)素质不仅仅是“不随地吐痰,不插队”这样的我们在儿童时期经常读的校规了。也不是受教育水平高就是有素质。而是在能在这个城市里生存下去的前提下(不偷不抢),我们有能力感知周遭环境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的改变。大概就是情商吧。同样的行为,在北京可能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上海就不被接受。或者在上海被接受的,在广州不通行。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作为客人,或者作为一个公共空间里的人,我需要按照我身处的环境的游戏规则去玩这个游戏(如果不违反我个人原则的话,万一有一个地方是以随地吐痰为美的,我就不要去了=v=)。在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会不断的观察身边的人的行为,他们怎么和人打招呼,怎么买东西,怎么点菜,用多大的声音说话。然后模仿。可能有时候笨拙,模仿得不好,但是一般没出现什么问题。
2)会有一些人喜欢上海有一些人喜欢北京有一些人喜欢广州,还有人喜欢东京纽约伦敦,这是个人性格和这个城市性格合不合的问题,这些城市大概是没有具体的可比性的吧。
3.我其实是反对标签化的,“xx人”“白富美”“屌丝”“高帅富”等等。我希望认识我的人,首先认识我有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并不是把我变成这些词来物化我这个人。如果非得给我贴标签,我希望是美女哦!虽然现在不美,被贴多了就美了哦!(●°u°●)? 」
4.我的小表弟,几乎不能讲粤语。问题是他的普通话也有口音。刚开始我也是对这个情景生气,后来想想,我不能要求一个小孩离开他的环境(他的学校)去迎合我对文化的要求。我跟他见面机会不多,每次见面,我会坚持要他跟我讲粤语。如果他不知道这个叫什么,我就告诉他。可能没什么用,但是我尽我的能力。我大学四年把普通话练得几乎没有广东口音,北方的朋友也都说我普通话是听过的广东人里比较好的,我也能讲台湾腔。英语德语也一样。我并不是非得没口音,我只是希望和朋友交流无压力。在上海的时候,也有朋友为了开玩笑,就在我面前讲上海话。我听不懂,就开始讲粤语。然后大家都笑成一团。他们在边上拿上海话讨论青色的茄子和紫色的茄子的名字叫什么,我在一边唱歌,讨论完了之后告诉我结果。其实很好玩。我个人觉得,一个没有被冲击过的文化,就像是幼年时表现过的善良,都是不扎实的。至少我相信,广东的文化是不会因为这些冲击而消失的。毕竟,大家都是吃货=v=实在不行,我吃了你啊!
大概应该可能没有想说的了吧。废话很多。谢谢各位看客。
-------原来的答案在下面-------------
改一下顺序:
很多上海人都说上海变成3 4线小城市无所谓,可是我没办法想象广州深圳变成3 4线城市会怎么样。很多上海人都说外地人快点走吧无所谓,可是我大概想了一下,如果把外地人变成“特别有素质的外地人”,至少对于广州来说,我会觉得,快点来吧快点来吧求你了。
现状的国情是:人多的地方=素质参差不齐。可是这真的不是你我骂外地人可以改变的。我曾经是外地人,我现在是外国人,我估摸毕业也不会回广东了所以我大概永远是外地人。如果中小城市的医疗系统和教育体系得到改善,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也就意味着所有我们在讲的“外地人”素质都会提高。也许这个时候,我们并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哪里人,而是,我是一个人,我可以在这个地球上一切地方生活。
先说3 4年前上海给我是什么感觉。
以前从来没有在一个外地城市呆满半年的小孩(去北京最多也呆过一个多星期),当时上海给我的感觉还是蛮震撼的。因为去上海是为了学语言,身边的朋友也都是重本里的学生,认识的朋友里上海的外地的都在上海有一席之地。我无意贬低吃省,我爱吃省,可是上海的那种良性竞争,很好的学习氛围,路上还有商场里感觉到的人口素质,( 酒吧的质量(∑(?Д?) 喂喂 ),商场的规模(女孩子喜欢逛街有什么错?_?),反正好多好多,都让我回吃省之后不断跟朋友说,“上海真好呀,以后毕业了也想去上海工作生活呀” 这样。
然后半年前回上海,上面的感觉没了(也不知道跟时间长短和去的地方有没有关系)。一个经历是,我跟好朋友去水族馆,她上海人,我们其实就想找个凉快一点的地方走一走。可能这种“景点”类的地方本来就外地旅客多吧,从买票,到进去看鱼的时候,我俩的内心充满了一切骂人的话。所有开放式鱼缸都写着“不要伸手捞鱼”,结果无论是大人小孩都在捞,还有家长看着孩子捞鱼,大吼,哎呀太可惜了没捞着。请允许我卖弄一下我知道的唯一一句上海话:侬们(只有ná!!!!)脑子(究竟是有多)瓦特(才看不懂字)啊?!
还有一个经历是,三年前每次我去国金,大概因为自己是学生吧,国金到处都是西装革履的人,陆家嘴又是金融中心,所以我看谁都是“西装革履的金融人”。大气不敢喘一喘哪还敢放肆啊。这次回国有个朋友叫我去国金碰面,先喝个下午茶再吃饭,就在prada还是lv边上那个咖啡店(你们都是土豪吗这么贵的店竟然我都找不到位置坐下来(╯°□°)╯︵ ┻━┻)。坐下来等朋友的时候边上一只是熊孩子尖叫的跑来跑去,更囧的是有穿“淘宝款”的两个人走过,就在那店门口,保安面前大吼了一句“买不起还不给我看吗!!!!”。。。难为那保安还面无表情的站着。。我感觉国金都快变菜市场了。。
在那瞬间其实我挺同意所有上海人的回答的,你们走吧 求你们了。。
我现在在德国一个小城市里读书,小,人不多,该有的都有,医疗系统教育系统和大城市的差不多,而且特!别!有秩序。人的素质特!别!高。我曾经想过,如果中国小城市都差不多像我生活这个城市这样,估计不太会有这么多人希望去北上广深还有香港。所有这些国内大城市争论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可是这个小城市依然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小,提供的工作岗位少,laboratory也少,刚好这个地方是属于某些领域特别出名“工业城市”,也就是说,如果你读的是文科,或者商科,或者其他跟这些领域没什么关系的自然科学(譬如我认识的德国人里头读地理科学和生物或者制药一类的),你依然没办法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而相比柏林,我认识的德国人和去过柏林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是喜欢这个城市的。中国人说,去柏林就像回国一样。德国人说,如果我去柏林读博,我就不想带我女儿去了,所以我不想考虑去柏林。可是柏林有大城市有的一切特点,就业机会多,选择也多,于是依然有很多我的朋友,选择去了柏林或者慕尼黑读书。
说这么多只是为了对比。相比起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小城市,国内的一些3 4 5线城市(不知道这个几线究竟是怎么分出来的),并没有这么好的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生活并没有北上广深或者省会城市这么方便。我自然也可以去大理生活(因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可是万一我有了家庭小孩呢,万一我或者我重要的人有了急病,不可否认大城市就是有更好的教育条件和医疗条件,就这么一想,也许我也会选择回到这些城市里生活。哪怕真的很累压力很大。
有段时间我过得很辛苦,一个上海的姐姐跟我说,如果可以,谁想要离乡背井?因为这句话我哭了2个小时。这么一想,外地人和本地人究竟都是什么鬼标签啊,优越感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啊,地域歧视真的是很无趣的。
个人拙见:)
【金浩峰的回答(78票)】:
你们这群外地人不要老是说没了外地人上海人吃什么!告诉你们,我们上海人不吃外地人!
【CristYe的回答(19票)】:
我大宁波要笑疯了
【章华的回答(14票)】:
我认为,如果明天上海少了1千万人,如果现行政策不改变的话,人工成本会上涨,然后继续从各地流入人口,然后人口再慢慢(或急速)增加。人口增加的速度,要看政策的规制。
排名第一的回答已经3000多个赞了,我为什么来凑热闹?
原因是,那个回答的思路不正确啊。
大家回忆或回家问下父母就知道,在20年前,就是上海的总人口在2千多万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大家找不到理发师在家里理发?工厂没有工人开不了工?买不到早饭?3千块找不到保姆?
不是的,城市是活的。城市的就业和产业都是会调整的,这个调整可以非常快,当外来的劳动力出现短缺后,马上就可以得到调整的。
而且,看了排名第一的统计我更加确信这一点。因为在劳动力结构上,目前外来人员占高比例的,恰恰是就业结构中最容易调整的那部分。
再从结构来看。如果短缺的是教授、飞行员等需要比较长的培养周期的话,而 保姆、服务业工人 太容易了,香港只有700多万人,而保姆的平均工资只有“户籍”人口平均收入的1/2不到就是证明。
真的减少了1000万人,短期可能会有冲击,可能从2-3年看,影响没有这么大。
【沈晟的回答(15票)】:
不如果是各领域个阶层均匀的减少。那么减少多少人,GDP就同比例减少多少。再除了路上看到的人和车少了之外,都应该没大变化。医院也不会更空,因为医生也少了。地铁也不会更空,因为列车员少了……
如果是特定领域的劳动者大量流失,或者更多的消费者流失。整个经济生态就必须做出调整和改变。要看具体流失的人口结构和类型。
P.S.: Life will always find its way.
得票高的几个回答,都有多处前提不明或经不起推敲。
【404notfound的回答(9票)】:
关注这个问题好几天了,真心觉得这种披着讨论的外衣实则引战的问题毫无意义。
在相当多的答案尤其是评论中,我只看到了戾气和攻击,傲慢与偏见。
少一千万人当然有很大影响,这用脚后跟想想都知道。但这一千万人的构成会对后果造成不同的影响。其他答案再气势如虹也只能是“说得好,但这毫无意义。”
上海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归根结底是属于所有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的。
【李云飞的回答(8票)】:
作为在上海4年多的外地人说一句题外话,几年待下来感觉上海也没传说中那么排外,很多所谓的排外,其实在我家乡也有,只不过因为是一个关注度低的食物链而无人讨论罢了,而且北京在这方面我个人觉得比上海还严重,怎么就没人轮呢……
【GavinLai的回答(29票)】:
根据上海统计局的统计年鉴(2014版)2013年,上海常住人口为2415万人(常住人口与总人口有所差异),其中具有上海户籍的1432万,也就是外来人口983万人。这一数据与中国经济学人的一致。假设这983万外来人口一夜之间全部回了老家(物质不灭定律),紧接着上海产生了结界,外来人口只能在上海停留少于一个月,但不能常住。物流能出入上海。(条件与中国经济学人假设相同,顺便说一句,我将无耻的引用中国经济学人的图表)。
如同那一种假设中所言,大量人口的迁回,最直接的影响出现在劳动力市场,那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分行业的情况如下:分行业的情况如下:
上两张图的单位都是万人。典型的行业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7%)、建筑业(74%)、住宿和餐饮业(74%)、批发和零售业(62%)、制造业(61%)。
首先我们我们应该确认的是需求降低了,因为人口从2415万降低到了1432万。对于任何一种服务,比如垃圾处理,理发,外出下馆子,这样的需求减少了。尽管这么计算并不公平(比如外食的比例,外地人应该高于本地人),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大概以59.29%作为一个参数来估算。
也就是说在上表中,外来人口占总就业人口不足40%的行业,基本上都不会受到冲击,这点似乎可以站得住脚,那么外来人口超过40%的行业里,比如中国经济学人提出的“一些行业已经完全离不开外来劳动力,典型的行业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7%)、建筑业(74%)、住宿和餐饮业(74%)、批发和零售业(62%)、制造业(61%)。”,上海可以有怎样的应对之策呢?
人口消失一个星期(瞬间冲击)
如同很多年来的迷思,北京人上海人,离开了外地人,春节过后,当外地人又来的时候,是不是饿殍满地了呢?让人失望的是,人不吃饭七天就得死,可是春节一过,北京人上海人和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人一样,需要担心的是摄入营养过多,都愁着该怎么减肥。
1.的确会有很多餐馆关门,但是生意好的店家还是会继续营业,所以还是能有馆子可以上,当然,会需要等比以前长约一倍的时间。(餐饮业和住宿业74%,26%的产能对59.29%的需求)这给了北京人,上海人更多的机会在家和家人一起聚餐,让朋友尝尝自己的手艺。减少外食中食入地沟油,黑心食品的几率,或许对于人口寿命增长略有帮助。
2. 商店便利店和超市(批发和零售业62%,38%的产能对于59.29%的需求),营业员是减少了,但很明显的,并不会出现超市的收银出口减少了许多这一概念等待的时间只是原来的1.56倍而已。比起餐馆好了很多。
3. 钟点工消失,这的确是个问题,但是一周似乎还是可以克服的,对吗?但是这春节的一周过去了,北京和上海的垃圾堆成山了么?从“空城”变成“垃圾城”了么?似乎并没有。
今年的春节和过去的春节一样,每一年都让某些“外地人”失望的看到北京人上海人居然都没有饿死,垃圾也没有围城。
接下来自然就是一个月了。如同中国经济学人所言,一些人说这就是阵痛,我正是这一些人中的某一个。如同经济学人分析的“尤其是对于餐饮、家政服务来说,外来人口消失,会导致五分之四的供给走掉,但是餐饮和家政的需求减少了五分之四吗?不是,总人口只减少了40%,剩下60%的人还是需要吃饭的。”,这话的一部分我之前也提到了,但是请不要搞错,60%的人还是需要吃饭的概念与60%的人必须下馆子吃饭是不一样的。除了下馆子,还是有别的地方可以吃到饭的,比如家。
家政服务会是一个问题,当然,钟点工还是会出现的,价格或许会提高,或许一部分人就会放弃请钟点工自己干活。但是还不至于出现下馆子还需要加付服务费+外加服务员小费,有那钱,不会自己下厨么?网购的时间或许会有所延长,但未必会出现半个月才到,请仔细看表二,在物流业。60%以上的就业人口是本地人,当需求降低带来营收降低的时候,哪怕是EMS,也得考虑下效率吧隔天到吧?
接下来是半年
当制造业工人消失五分之三的时候,上海的确会受到冲击,对于那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的确会难以为继,不得不结业离开上海。然而我们却应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收益率高么?如果收益率不高,那么让其迁移到内地,对于上海而言,又有何损失呢?如果收益率很高,那么在没有外地人的情况下,加高工资请上海本地人口就业,也的确可以作为一种选择。与此同时,随着生产自动化技术的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机械代替人工的做法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如果考虑到外来人口的素质及流动性因素,采用自动化技术或许还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不是么?
顺便说一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工作收入约为中国的一半甚至是四分之一,已经有很多的企业将他们的工厂移到了这些国家去降低生产成本,但为什么还是有企业愿意忍受中国,特别是北京上海的高工资水平呢?不外乎是北京上海的高素质劳动力与中国这个市场,如果单纯为了劳动力充裕,那些企业可以直接跳过外地,而搬到外国去,不是么?
此时的上海,或许将如中国经济学人所言,是一个劳动力不足且资本严重过剩的地区,这些资本或许也将成为上海最大的优势,如果这些资本用于投资甚至是外国的企业,也同样可以对上海的经济带来正面的影响,就如同日本,企业难道因为投资中国就不把利润汇回母国了么?那么那些收入作为收入难道不需要缴纳税收么?(作为税法素人,愿行家指教)。
再接下来是一年
建筑工人减少了四分之三,的确是个问题,但是上海的需求也减少了不是么?如果只有59.29%的需求,那么产能就算降低到25%,也就大约多了一倍多一些的时间吧?何来“原本一年可造好的商住楼,需要五年竣工;三年不到即可修好的地铁,需要十年才能竣工”,这一计算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何来这三到五倍的差距呢?
的确地产会受到影响,但是这些带来的又是什么呢?
当上海的居住需求减低为原有的59.29%时,上海的居民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居住房产,人均居住面积会上升;
上海的商业地产在中心城区的部分早已成熟,现在发展的商业地产主要在郊区,甚至是远郊,这些商业地产的在现今尚未成熟之时,就来谈吸引力,似乎也是一个笑话不是么?
至于工业用地,60%的外来人口返乡并不表示60%的企业会迁移,上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根据上海统计局公布的对178家出口为主企业的统计,其中136家(76.4%)为劳动密集型。如果根据这个数据来推算的话,实际会考虑迁移的企业还不足五成吧?当工业用地变的更为廉价时,那么制造业的成本就进一步下降了,工厂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大的用地,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是大好时机么?
上海的土地或许会贬值,或者更应该说是回复到正常值,正如此前所言,由于只消失了一年,还谈不上什么大量企业关闭,税收减半,另外根据上海市财政局公布的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中所提到的,“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85.6亿元,全市可以安排使用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5177.1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23.4亿元” 从这份预算执行情况中可以看到,上海除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其中税收作为收入部分)以外尚有,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2532.7亿元及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计79亿元。这些钱在上海的公共预算需求大幅降低四成后,维持个几年清偿旧债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不是么?
终于三年这个日子还是要来的。。。。。
如同之前超级乐观的我的妄想推算,靠着老本,上海就能还上旧债,上海的企业中那些人口密集型的也终于该自动化改造的改造,该搬去外地外国的也搬走。的确,上海的财政收入开始减少了,但随着人口的减少,需要对通勤交通等支出的公共预算大幅下降,随着工业园区的集中,更简单的通勤方式将会取代现有繁复的交通线路,城市的居民将不再需要忍受每天早上挤在沙丁鱼罐头般,甚至是有尿渍尿骚味的地铁里就能上下班通勤。这算是残破的道路么?
由于郊区人口密度的下降,的确人口就会向市区转移,请不要忘记,在上海这座位于长江三角洲鱼米之乡的城市,还有近50万人的农业从业人员(上海年鉴中指出2013年从事农林渔牧业的人口约为49.3万人)这50万农业人口通过政策指引,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变成城市工业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缓解劳动力需求,剩余的部分通过引入高效机械化生产,他们的收入甚至会超过一般的企业工人,这一猜想的理论依据为《江城日报》的某篇报道“一个普通农民一天能收获0.1公顷的水稻,而一台大型收割机一天至少可以收获2公顷以上;在程序上,人工收割需要经历割、收、捆、运等多道工序,而利用水稻收割机则可以一条龙完成,随时收割随时装袋;在价格上,人工收割每亩180元左右,机器收割每亩150元左右。”,由于郊区人口减少,工业土地的需求量也将减少一部分(同时工业园区集中),带来的是大面积已经完成平整的土地,上海的地形,也适宜大面积的机械化耕作(如同美国日本的现代化农业)。日本的农业就业人口根据总务省2009年的调查,约为就业人口的3.7%这一数字与上海的接近(上海2013年为4.08%),上海的农业工业乃至服务业尽管减少了数百万的人口,但是似乎仍然可以位居国际大都市之列,根据(global city)的一般定义及2012年GaWC排名来看,作为Alpha+级别的全球城市之一,上海和其他城市人口比较如下(均为万人,后为年份):上海(),香港(723,2014),巴黎(),新加坡(518,2011),东京都(915,2014),悉尼(475,2013),迪拜(210,2013),由此可见,人口并非决定国际大都市的因素,是否能成为国际大都市,取决于这个城市对整个国家的贡献,乃至对世界的影响。
上海作为一个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具有最好的法制环境,行政成本及高人口素质,或许这才是吸引那些国际性大企业入驻的原因,三年里,我相信中国能再造十个像上海这样规模的城市,但是人口素质的培养不是三年五年能解决的,而没有这些人的存在,高楼大厦也只是一堆钢筋水泥罢了。。。。。
最后终于终于要等到三十年后了。。。。。。
正如我们所知的,养老金目前就是一个现在就业的交钱给已经退休的人的过程,那么这些外来人口在上海缴纳的养老金,难道就不用归还了么?用一句成语,似乎叫做寅吃卯粮。的确上海的养老金随着人口的减少会减少,我不太明白这个400亿元的缺口从何而来,难道是1437*27%=387.99中推算而来的么?如果是,那么我就疑惑了上海养老金的增长全部来自外来人口么?如果没有记错,养老金缴纳的基数是上一年的平均工资,那么翻看上海统计年鉴“表3.8 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我们可以发现,在2010年前,上海的平均工资增长约在10%左右,而2013年(5087.26)对于2012年(4041.68)而言,上升了约25.87%,即使养老金的收入数据是正确的,又怎么能看得出是外来人口贡献了这全部的27%呢?事实上在外来人口为主的行业里,诸如中国经济学人反复强调外来劳动力占绝对优势的建筑业,餐饮业,理发和家政服务,乃至快递行业,缴纳养老保险的比例高么?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么?这个公道自在人心,愿有数据的拿来出让我长长见识。
上海的确步入了老龄化,但是当上海不再有外地人进入,通过政策的指引,出生率自然会有所提高,随着二胎化在上海全面铺开,相信在三十年后,上海的人口少子高龄化的现象或许还会有所改善,这又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场景呢?
作为一体两面的讨论,当这外来人口983万人突然移到了上海以外的中国某地的话,事情又将如何呢?
人口回去的第一个星期
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大家欢天喜地的包一顿饺子,这差不多就是春节的样子吧?
人口回去过了一个月
各家的老妈都该催着孩子出门去工作了,老赖在家里工作也不是回事啊!但是突然,他们却发现,上海回不去了,那怎么办呢?另外找一份工作吧?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926万人,哇塞,这回去的983万人里,706万人(且不论是不是城镇户籍)就需要和原有926万登记的失业人口以及每年毕业的700万大学生去竞争工作岗位,要么是中国经济每年大发展每年14%增长带来如此众多工作岗位,要么就是工资大幅降低,失业人口骤增。
人口回去一年
能找到工作的总是能找到的,虽然工资比起上海来,平均水平是下降了,但是还是能有所收益的,托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内迁,就近还是可以找一份工作的,只是收入少一些罢了。毕竟机械化生产的成本要低于手作,不然也就不存在工业革命了。
三年五年十年这种就不去推论了。
说个推算的结论吧,这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没了谁地球就不转的事。没了外地人,上海如果还是能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我们照样可以吸收各种外国人补充进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如同香港的菲佣,台湾的外劳。上海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很多人能在这个城市得到他们家乡所给不了的机会,外来人口对上海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离开了上海这个平台,他们还能有这些贡献么?那恐怕就得打个问号了,毕竟如果能建设家乡,也就不用几百上千万人背井离乡的去建设他乡了,不是么?但是来到上海,入乡随俗似乎远比自称建设者要好得多,至于那些都没有来过上海工作过就整天嚷嚷着离开外地人,上海就是空城的,我只能说“呵呵”。
【demontang的回答(17票)】:
看到这么多火爆的回答总是提养老金缺口、税收缺口、医疗教育等等……
可是有没有想过上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外来人口?真的是制造业需求?物流需求?餐饮需求?No!是外来人口的自身需求导致的大量的日常需求(餐饮物流)如果按照目前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一旦这些流动人口消失,打击最大的不是医疗教育等高端需求行业,因为这些绝大部分都是有户口的!!!相反,对于餐饮 物流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打击最大,对于这些人口来说他们才是最需要大量人口的依托的,换句话说就是正是外来人口太多,他们需要获取更多的物流 餐饮,派生出了这些相关行业……。现在回头就会发现,为什么青浦 奉贤 南汇会有大量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生是因为有大量外来人口的存在,必须要有一些消化人口的行业才能保证当地经济和治安的稳定!!并非是先有制造业再有外来人口!
关于养老金缺口,我不想提什么,把最根本的提出来我就不能快乐的回答了……
对于上海最佳人口是1500万,过多的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只会导致整个负担过重……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控制超大城市规模的问题,流动人口的消失对于上海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阵痛,但仅仅是阵痛而已,她依旧会是一线城市,不会退缩至二线三线……
本来想拿些资料来分析的……后来发觉多说无意……
觉得缺了外来人口上海就垮的可以醒醒了……要知道现在流动人口太多以致他们已经进入自给自足阶段了……请参考印度模式……
发表评论:
馆藏&5170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服务员招聘包吃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