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和桥 化城寺寺敬什么香

九华山化城寺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四周环山如城,是的开山主寺,历史最悠久又是地藏菩萨道场,是九华的&总丛林&。 始建于唐,至 德初年()当地乡绅请新罗僧人金乔觉入居,贞元十年 (公元794年)金乔觉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地藏菩萨化身,遂辟为地藏王道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 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
适宜游玩季节
建议游玩时长
《法华经》
包含于九华山门票内
四周环山如城
8:00-17:30
四周环山如城,是九华山的开山主寺,历史最悠久又是道场,是九华的&总丛林&。 始建于唐,至 德初年(公元756年)当地乡绅请新罗僧人入居,贞元十年 (公元794年)金乔觉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地藏菩萨化身,遂辟为地藏王道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 僧人曾在此筑室为庵。
全国重点寺院,又名地藏寺,位于九华街盆地中心化城峰,东临东崖,南对芙蓉峰,西接,北倚白云山,四山环拱如城。明嘉靖王一槐《九华山志》载:&化城,天竺国佛场名也,今寺在山之西南,自麓陟旋而上数里至其处,峰峦环列,泉壑纡回,中旷而夷,类其国郭,故名。旧志云: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始创寺,日&九华&唐郡守张严(岩)奏额始名'化城'唐人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唐开元末有僧人檀号居此,寺额即日&化城&;至德初年,青阳诸葛节等发现正在东岩石室苦修的新罗僧地藏,深为感动,于是买下檀公寺基,构筑台殿,以成琳宇,请地藏大师居之;建中初年,池州刺史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置于新寺,于是化城寺成为地藏大师传经布道的大伽蓝。贞元十年(794)大师圆寂.,被僧众视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从此九华山逐渐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地藏道场。&化城&源出於《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传说释迎牟尼与小徒下乡布道,忽为山险所阻,小徒饥渴交加,坐地不起。释迦牟尼手指前方说:&前有一城,速去化斋。&小徒顿为振奋。所谓城实乃佛祖点化而成。因地处高山平地,四面环山如城,故名之。化城寺位于,坐落在芙蓉山下。迎面是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月牙形的莲池,名月牙池,传说为当年地藏。寺殿前后有四进,分门厅、大雄宝殿、后进和藏经楼。此四进随地势渐高,结构自然,门楹窗柃、斗拱梁柱和台阶基石均刻有精巧美观的图案。殿内有康熙御书&九华圣境&横匾和乾隆御书&芬陀普教&横匾。后殿首明代崇祯皇帝御书&为善最乐&横匾。初建于公元757年的原,早已荡然无存。现存寺庙的山门和藏经楼为十六世纪所建,而大雄宝殿和后厅为十九世纪重建。这些建筑除四壁砖墙和瓦顶外,内部为木结构。柱、梁、檩、椽全部采用闩缝对榫、互相楔咬的传统方法,不用一颗钉子。门楣、斗拱和横梁上都镂刻着凤凰戏牡丹、,以及花草图案,施以重彩。尤其是大殿正中的藻井,层层迭进,九条木雕的金龙围着中心的硕大宝珠盘旋飞舞,祥云和瑞蝠穿插其间,令人叹为观止。今住持僧常明。 化城寺现已用作九华山广场文物博物馆。化城寺前的广场上有&娘娘塔&址,正中有一口井。关于娘娘塔有两种传说。出化城寺向南,可到旃檀林。后该寺历经维修改建,现存殿宇四进,庄严有序,最后一进为藏经楼,珍藏明版藏经6777卷,保存至今,十分珍贵。该寺面积350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寺院。中文名称:化城寺 地址:池州市盆地中心化城峰占地面积:2880平方米又名:地藏寺建立时间:晋隆安五年现任住持:九华山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常敏法师
的名称来源有二,一实一虚。一实,指化城寺坐落在上。九华街是过去因香火兴旺而形成的香火集市,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九华街,屋舍鳞次栉比,多是两层小楼,街巷东西横贯,溪水在街下流过,淙淙有声,如隔岸弦鸣,一副的恬静。九华山四大丛林中的百岁宫、祗园寺、东崖寺均坐落在九华街上。化城寺高跨在山顶盆地之中,背倚,南向芙蓉岭,东崖雄踞于东,神光岭起伏在西,虎形诸峰环绕于北,四山环绕如城,确如&高山流水别有天&,人一入此,犹如内城,故名化城寺。虚,就更有意思了,它不是化城寺之外观,而表现了其作为开山的意蕴。相传释迦牟尼曾和一小沙弥下乡布道,山重路阻,小沙弥口渴腹饥,无力前行,释迦牟尼只得向前方一指,点化一城,让小沙弥前去化斋,以图继续九华山化城寺地图 前行,这就是《华严经》所载的&佛指化城&的故事。寺僧取其中前进途中&化一城郭&的间歇,以图继续精进之意,将九华山第一座寺院题名为。安徽当涂城内有一座寺庙也名化城寺,系三世纪中三国时期孙吴政权所建,以城郭之城而命名,李白作《化城寺钟铭文》即指这一化城寺。化城寺为东晋隆安五年(四○一年)高僧杯度祥师始建,八世纪后期唐代重建,朝廷赐之额,以后屡毁屡修,现存寺院为十九世纪末重建。化城寺前是一个面积约六千七百平方米的广场,阶下有一放生池偃月池,又名月牙池,均取其形如新月之意。环池有石砌栏杆,澄澈如镜,天光云影,,尽人其中。这个千年古池,也曾饱经沧桑。&会昌法难&叫九华山佛寺均被毁废,月牙池也在劫难逃,成为废池。晚唐诗入薛逢游九华山见废,曾写诗叹道:&曾发萧声水槛前,夜蝉寒沼两蝉娟。微波有恨终旧海,明月无情却上天。白鸟将带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荣华不肯人间住,须续庄生第一篇。&所述清萧寒蝉,白鸟枯荷的荒凉凄楚,可以想见当时废池的情景。唐宣宗即位后寺院方得以恢复,僧伽得以重聚,月牙池乃重现生机。现约六百七十平方米大的池塘,碧波澄潭的景色依然如敌。
古刹风采尽在化城
月牙池以北,寺前阶下并峙石狮一对,高大古朴,传说为唐宋时代遗物,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原貌巳无法辨析。人旁上十五级台阶至瑶台,再上三级即到大门廓下。廓内卷檐下三个大门,雕梁画栋,顶梁为石柱,刻有楹联明白晓畅,点出作为九华山总丛林、的意蕴。进山门以上,化城寺依山势而建,前后为四进,逐次升高。从山门至藏经楼前院墙,以凸凹字形相连,浑然一体,具有江南山区古寺建筑的典型待征。山门与二殿相联,二殿后为天井,再后是大雄宝殿。 大殿后进为明代建筑藏经楼。楼殿之间是一个小院。院内东西两壁上,嵌有十四方碑刻,其中明刻碑记三方,清康熙等年间刻碑十一方。值得注意的是几方《严禁弊害碑》,刻于明末清初,时正值佛教兴盛之际,受皇帝、皇太后赐经、赐金和御笔匾额,可谓恩遇优渥,而碑记所禁各项,却是僧人身受其害之事,这是过去宗教受歧视、僧伽受迫害的历史见证。 藏经楼高二层,底层前檐向前延伸三米多。藏经楼与楼前三进殿宇原为明代同时建造,清代遭兵燹,三进殿宇尽遭焚毁,惟藏经楼安然无恙,若有佛助。战后前三殿依原样重建,仅大雄殿正脊顶的彩瓷葫芦,两端彩瓷鱼龙正吻、正脊的水磨镂空青黄色砖为明代遗物,殿宇楼阁依然明代风貌,幽静恬适。藏经楼现为佛教文物展览馆,陈列有明代皇帝圣旨一道,御赐藏经一部共六千七百七十七卷,和贝叶经、地藏的九龙方印以及其他佛教文物共一千三百余件。 内原有大钟一口,重五千公斤,已毁于兵燹。现存之古铜钟,重约一千余公斤,与其他诸寺的大钟相比并不算大,但因其悬于主刹开山寺内,化城寺又地理居中,群山环绕,似自然回音装置,音声倍响。古钟铸造精美,音质悠扬宏亮。&每当红曰西沉,白云出岫,蒲牢一振,锵铿徐发,四山响应&,到此自可体会&化城晚钟&之意境。 大雄宝殿为化城寺的主殿,原悬有明崇祯和清朝康熙、乾隆御题匾额,&文化大革命&中化为灰烬。殿门正面佛像台乃汉白玉砌成,仰观藻井,就是著名的&九龙盘珠&。这是用整块檀木雕成的图案,九条缠绕交错的游龙,首尾相顾,龙头伸向正中一颗明珠。游龙生动多姿,明珠光焰四射,实为古代木雕艺术精品。 大雄宝殿内供奉地藏菩萨立像。中国佛寺中,一般菩萨塑像为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地藏菩萨则多为光头或是戴冠、身披袈装的出家僧相,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宝珠等。这是由于地藏菩萨在无佛的&五浊恶世&(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济渡众生,了使众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宝,所以显示出家僧相。大雄殿所塑的地藏菩萨像,双手垂下,手掌向外,表示能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称为与愿印或施愿印,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这尊地藏菩萨塑像双手下垂,加上殿内楹联语云:&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用语虽非语,却祈求佛法使人心公平,深得地藏宏愿三昧。
地藏转世金乔觉
人们都知道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但为什么将九华山作为地藏显灵之地,为什么又成为九华山的呢?原来这均与九华山佛教的开创者密切相关。 据典籍记载,金乔觉异人异相,奇骨耸出头顶,却面恶心慈,人品聪颖慈祥。无意于二十四岁剃发为僧,遁入佛门。&弃却金銮纳布衣,修身浮海到华西&,于八世纪上叶唐开元、天宝年间来到九华山。 初时,金乔觉夜则宿于东崖峰峭壁下一个深数米、宽三米多,高二米多的岩洞内,日则端坐于东崖峰顶的一块巨石之上,刻苦修行悟道。人们将金乔觉修炼之洞称为地藏洞,将其端坐过的巨石称为晏坐洞。&东崖晏坐&为九华山十景之一,至今犹存。 八世纪中期唐至德年间,山民诸葛节等人上山打柴,见闭目蜡足于石室之中,以白土和小米烹而充饥,深为其苫修的德行而感动,伏地号泣,并自发捐款,买下了人家的地基,为金乔觉建寺。倡议发出之后,远近民众,应者云集,就连郡中上首僧胜瑜等也远道而来,拜金乔觉为师,并帮助他化缘,同建寺院,经数十年经营,寺院初具规模。唐建中二年(七八一年),地方官表奏朝廷,将寺院定名为。 金乔觉在化城寺落成后当了住持,声名曰盛,信徒日众。但金乔觉仍一如既往,苦行笃修,其德行深受僧俗各界尊重。人们在他身上赋予了很多故事,显示佛法的广大无边;又因金乔觉生前笃信地藏菩萨,传说其相貌也酷似地藏,被认为是地藏菩萨转世,是地藏在人间的化身,故在中国又称地藏菩萨为、。确是菩萨与修行相互印证,真身与法身水乳交融。因此,大雄宝殿楹联贴切准确地表达了地藏宏愿,塑像虽显奇特,更突出了&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之心。九华山化城寺建筑特点和佛教地位建筑特点:为明末四进院落式民居建筑,前三进殿宇为清末修建,第四进藏经楼仍保持明代建筑风貌。寺背倚虎形山,门前有和石板广场、娘娘塔。佛教地位:全国重点寺院,九华山开山祖寺。现兼作九华山历史博物馆,存有历代文物。九华山许多大型活动多在广场举办。这是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开山祖寺,位于九华山的中心谷地,即今之。此谷地南有芙蓉峰,北有,东为东崖,西为神光岭,四山环围,俨如城池。寺院 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寺成,应请自石室迁来居住。不久后,上首僧胜谕进一步扩充寺域,增建台殿、山门、、供经台等。建中初(780),唐德宗敕赐寺额名&&。明宣宗()、神宗()、清圣祖()、高宗()或颁藏经,或御书匾额,并赐金修葺。咸丰七年(1857),除藏经楼外,寺宇皆毁于兵火。光绪年间()重建。殿宇依山而建,由低向高递进,&丹素交彩,层层倚空&,十分壮观。今寺分四进院,除藏经楼外,余均清代建筑。以前,藏经楼不仅收藏有经书、诏书、宸翰真本,而且有据说是地藏穿过的袈裟、高约五尺的毗卢佛铜像、定光佛铁像、数枚铜质方印、重约数百斤的铜质独角兽(地听)、刻有地藏菩萨像的紫黑色石碑等珍贵文物。 &文革&中,寺中佛像文物多被毁坏,今存者有古钟一口,重约二千余斤,藏经楼内又有白玉佛像、明版《涅般木经》、血写《华严经 》等。寺前广场上有一千年古塘,当是《九华山化成寺记》中所说的&相水攸涿者,为&的放生池。
九华山与地藏王菩萨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原名九子山。位于安徽省西南20公里处,面积100余平方公里。该山险雄奇秀齐备,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美称。唐代诗人李白曾三上九子山,作诗赞美曰:&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因而将九子山改名九华山。九华山早在晋代(公元401年)就有了寺庙建筑,开始是道观,到唐代新罗国(今朝鲜)到此结庐,佛寺,后经宋、元、明、清历代的修建,九华山寺庙最多时达150余座。现存寺院50余座,佛菩萨塑像1500余尊。著名的寺庙有:、肉身宝殿、祗园寺、百岁宫。上九华山,进山门首先要到,这里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这附近,有&莲花佛国&之称。地藏菩萨全称&大愿菩萨&。《》载:&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地藏。传说释迦在忉利天为其母说法时,曾嘱咐地藏长住人间,并执掌幽冥世界(即阴府教主)救济三恶道众生之苦。于是地藏就担当了释迦灭度之后、弥勒出世之前,在无佛世界教化众生、拯救众苦的大任。他发下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所以他代表了&大愿&。地藏菩萨的塑像,大多着僧装、披袈裟、左手持如意宝珠,右手持宝杖。他的坐骑名&谛听&据《宋高僧传》载,地藏为新罗国王子,姓金,名乔,少年出家,唐玄宗时(公元653)来到中国,于安徽省九华山结庐苦行修炼。后来他在当地广收信徒,募化建寺,使九华山佛寺和僧尼日益增多。他在99岁时,自坐缸中圆寂,3年后开缸时,,面色如生,骨节能动,佛界称之为菩萨转世。于是以全身入塔,这就是著称于世的地藏肉身塔,后又建殿藏塔,所以名为&肉身宝殿&。到了明代,地藏开始被作为地藏菩萨的化身来祭祀。从此,九华山就成为地藏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化城寺主要文物
。人 们在佛堂、静室常见的&帘卷春风暖,经翻贝叶香&春联,其中的&贝叶&即是指的&梵文贝叶经&,俗称&贝叶真经&。这是古代印度佛教徒,用铁笔在贝多罗树 叶上刻写的佛教经文。唐僧玄奘去西藏取经,取的即是此种经文。据史料记载,宋高僧圆道从西域归来,得梵文贝叶经四十札,藏西安大雁塔。九华山所藏贝叶经, 大约即源于此。九华山现存梵文贝叶经二札。一札内藏10叶,每叶长52.5厘米,宽6.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楚,墨色未褪。每叶距叶片两端17厘米处有装订小孔。夹贝叶经册页上有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竹禅题跋。此经为画僧竹禅捧呈九华。另一札夹板上画有红黑两色相间荷花瓣,内藏73个,每叶长39厘米,宽5.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楚,墨色未褪。叶片距两端12厘米穿孔处,有线绳贯穿,可系可解。
经始传至九华山年代无考,但肯定较为久远。以上两札《贝叶经》均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日经国家文物鉴定,暂定为二级藏品。明《》共有两部。其一:即明万历十四年 (1586 年 ) 三月神宗朱翎均之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颁赐的《藏经》。会颁经谕文1件,始藏拱金阁,清嘉庆二年(1797年)不慎失于火万历十四年颁经,为明正统五年(1440年)刻版,&大明万历二十年七月吉旦,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印造&。共计667函677l卷。经书长35厘米,宽13厘米,一律用长66厘米、35厘米的白开化纸粘折而成。每版5页,每页5行,每行17字。上下印有双边。全部函号编码以《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流。……&的顺序排列。明《藏经》始藏景命阁,后移置化寺藏经楼,分藏四个大藏柜中。清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华山,化城寺前殿、中厅、大雄宝殿均毁于兵燹,唯后殿(即藏经楼)幸存。今全部《藏经》藏于677个樟木中。这是目前仅存的两部保存完整的明代《藏经》之一。日国家文物局定为二级藏品。其二: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闰四月二十四日神宗颁赐《藏经》一部。经文函卷数尚未清点。每卷上印&大明万历戊戌年七月吉日奉旨施行&。经卷规格与正统版相仿。颁经渝旨保存完好。《血经》。明代高僧海玉,字无瑕,在九华摘星庵苦修,共耗去28年时间以指血调研银珠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故有《血经》和《明代血经》之称。祟祯三年(1630年)明思宗朱由检派员朝圣并敕封无瑕和尚肉身为&应身菩萨&,装金供奉。这部《血经》遂被僧众护如至宝,倍加珍藏。后几经战乱,《血经》保存完好,朱色未褪,今藏于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全经81卷,每卷由15张白宣纸粘合,每张纸60.5厘米×33厘米,上抄经文20行,每行15字。每卷共折60面。日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一级藏品。释迦牟尼铜像。高 198 厘米,宽 142 厘米,重 900 公斤,由上身下身两部分组成。铸有&尉迟敬德监造&字样。尉迟敬德隋末归唐,曾来九华山建佛寺。经鉴定此尊佛像造于宋代,&尉迟敬德监造&乃伪托。原置三天门聚龙寺,后移置化城寺藏经楼下。像身斑驳,定为二级藏品,是九华山最大最古的铜佛像。明神宗圣旨。即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 (1599 年 ) 颁赐藏经敕谕1件。谕文写在鹅黄色蜡笺纸上。幅面为86.5×40厘米。上有内外二方框,相距7.5厘米,框内四周绘制描金飞龙12条。盖有阳文&广运之宝&御空,边长11.5厘 米。其文曰:&敕谕九华山地藏寺住持及僧众人等:朕发诚心印造佛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经首护持,已谕其由。尔住持及僧众人等,务要虔洁供 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忏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朕成恭巳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差内官监太 监汉经厂表白李官,赍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如悉。钦哉,故谕。大明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二十四日&。日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一级藏品。清康熙皇帝御书。楷书,&九华圣境&四字。每字长 58 厘米,宽40厘米,幅面长192.5厘米,宽95厘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圣祖玄烨南巡,三月回銮驻江宁府时书写。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定为三级藏品。化城寺的幽冥钟。高 199 厘米,底口径 141 厘米,厚 4 . 5 厘米,二龙四爪合背钮。钟一例铸&南无幽冥散主地藏王文佛&牌位,高60厘米,宽40厘米,上有二龙,钟上方一圈铸&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每字径13厘米,宽115厘米,钟下方宽17.5厘米,一圈铸二龙戏珠,寺庵名和功德芳名10排11行,共183个,另五行铸&简称提督总理制造局洪宝麟监造,署两江总督巡抚沈秉成倡建,千总陈万顺承造,孔昭溶沐手敬书,大清光绪十七年夏日铸&等文。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定为三级藏品。《心经图章》册页。一匣,长 47 厘米,宽 54 厘米, 12 页,每页篆刻印模10枚,记印章模120枚。竹掸作。藏九华山史文物馆,定为三级藏品。《以画说法》册页。一匣,长 47 厘米,宽 54 厘米。内藏梅兰菊竹画11页。竹禅作。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定为三级品。《隶篆小品》册页。一匣,长 47 厘米;宽 54 厘米。内藏篆书法小品13页。竹禅作。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定为三级藏品。。一座。传为地藏王坐骑,地藏王就是坐它由新罗国渡海来到九华山的,它头上只有一只角,俗称&独角兽&。长73厘米,高66厘米,重250公斤,纯铜铸成。上刻文&姑苏梅诚吾造&,清康熙年间众姓募化冶铸并敬献九华。佛教信徒视为珍宝,香客更尊为吉祥之物,常有人在朝拜地藏时用铜元、制钱在&谛听&背上磨擦几下,然后带回系在小孩子身上以&避邪&、&降福&。现藏于九华山文物馆,定为二级藏品。化城寺释迦牟尼玉坐佛。高 74 厘米,宽 56 厘米。造于明末清初,定为二级藏品。九华山文物众多,上述仅是九华山历史文物馆中藏品中的一部分。其余有历代朝廷赐给九龙山金、银、铜、玉印不计其数;历代铜、铁、玉质佛像和数百口合金钟及器皿,铸造精良,造型古朴优美;历代名瓷如唐三彩、景泰蓝、釉红、青花瓷亦不在少数;历代名人字画400余种;各种碑、塔、墓及摩岩石刻遍及全山。这些珍贵的寺院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们人收藏保护的结果,是九华山佛教历史的见证,也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瑰宝。华城寺现任方丈常敏法师,43岁,甘肃人,1983年出家,师从明心法师。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if list && list.length}}想去九华山敬香_百度知道完美行程策划 最佳旅游服务400-888-1314上海在线旅游协会核心会员
要去就去香火最旺的佛教名山_九华山
说到佛教名山,香火最旺的就数九华山了,很多经商的人慕名前去烧香,请愿。来保佑他们能赚大钱,也有这样九华山越来越火,前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那小编今天带领大家一同看看九华山有
当季主题推荐
这个暑期传奇旅游带你一起用心去感受那一丝夏日的清凉-专家盘点上海周边适合盛夏出游的五大胜地!.....
人在旅途中,总是会随着心情,随着季节寻找不同的风景,每一季都有不同的景色。正如刚刚来临的夏天,炙热.....
释义: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上海周边一日游"与"上海出发一日游"是同义词,近年来, 随着黄金周的取消,.....
感受着春暖花开,春意浓浓的生活,清明过后又是五一长假了,我们是不是又要准备五月的行程呢?踏上春游的.....
周边游三十天热销排名 Top5
上海周边旅游攻略
o o o o o o o o o o
我们的资质
与众不同的上海旅行社
旅游合同问题
付款发票及保险问题
出境旅游常见问题
在手机中打开本店铺
微信扫描二维码
抢先优惠趁现在
报名就送大红包
独家机场免税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桥 化城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