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迷信纸厂家几月不可以洗被褥

大家有听说正月不能洗被子的说法吗?[疑问][思考] - 爱问知识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91531',
container: s,
size: '150,90',
display: 'inlay-fix'
的说法吗?[疑问][思考]
不洗衣物,但没有听说一个月都不能洗的。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带别人家洗被子晦气吗?_百度知道农历正月能不能洗被子_百度知道宜昌各地你所不知道的婚嫁习俗(收藏贴)
核心提示:宜昌,宜人之城,昌盛之地,顾名思义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不仅以风光旖旎而闻名,更以文化底蕴而征服世人,而宜昌正是荆楚文化 宜昌,宜人之城,昌盛之地,顾名思义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不仅以风光旖旎而闻名,更以文化底蕴而征服世人,而宜昌正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婚姻在中国古代被认为“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 “的头等大事。传统婚姻礼仪是中国民俗礼仪中最隆重最热烈的礼仪之一。传统婚姻礼仪从周朝开始形成完整的“六礼”。这“六礼”是:纳采、问名、纳征、请期、亲迎。 而在宜昌则有订婚、报日、搬嫁妆、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七大步。 宜昌地方婚俗代表: 三峡特色婚俗 三峡是个好地方,一直备受游客们的青睐,三峡风景秀丽,气势雄伟,三峡婚俗也是三峡的一大特色之一。 第一步: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哭嫁”是一门传统的技艺,哭的越悲惨越感人。姑娘一般要从十二、三岁开始学“哭嫁”,还要专人进行教哭,教的人大多是哭嫁优秀者。 第二步:三峡人家“娶亲”别具一格。新郎迎亲,媒人在前,一队人鸣锣,一队人执铳,先向舅家送上厚礼一份,名曰“代还骨种”,拦门礼独有特色,男女双方各请一位能说会道的人当总管,男方总管(也称路督管)率领迎亲队伍到女方门口,女方则在大门时摆放一张桌子,双方总管对歌,(三峡人家爱歌舞,刚学会说话就能唱歌,刚学会走路就能跳舞,歌舞凝聚着三峡人家的生活),若男方总管赢,便可进门迎亲,若女方总管赢,则从桌子下面爬过去。 第三步:新娘出嫁时,凤冠霞帔,缨络垂旒,云带蟒袍,下面百花裥裙,大红绣鞋,由娘家的兄长用七尺红棱作“背亲带”,拦腰将新娘背起,嫂嫂打开新郎送来的红伞,将新娘遮住送上花轿,这叫“遮露水”,亲兄弟要站在轿子两旁,意为“守护”,娘家总管提两壶美酒,在周围洒酒,意为“辞行酒”。 第四步:这时新娘要唱“哭上轿”。上路后,围鼓响手双吹双打,轿前轿后,前护后拥,陪嫁随之,如遇到迎亲队伍,两位新娘互换一只露水鞋,以示姊妹友谊,新娘进新房要猛踩一下门槛,拜天地后要抢坐新床,俗称“守床”,其坐床习惯是男左女右,以床的中线为界,有心计的新娘常抢坐在床的中线上,以象征日后的地位,新郎也不甘示弱,彼此互不相让,直到揭盖头,新娘嫣然一笑,闹新房对歌欢声,直至深夜。 第五步:婚后三天回门,一切如常,恰如三春花事过,随来的四月五月天气,仍是新竹新荷,只觉人世水远山长。哭嫁”、“娶亲”是三峡人家繁衍生命的仪式,是对生命的向往、对生命的重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枝江特色婚俗: 枝江的传统婚嫁习俗沿袭古风,其程序由《仪礼·士婚礼》所规定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和《文公家礼》承传演变。但在民间往往人为复杂化,形成名目繁多的礼节。有的礼节独出某一地,往往具有随意性,于情于礼不可理喻,由之产生矛盾。20世纪50年代以前,婚嫁程序大致有以下10项: 1、说亲: 按古礼,请媒人说亲,先要“量媒”,即先了解双方情况、要求。媒人认为双方条件相当,再邀一个同行,分别到男女方家去提亲(即说媒),双方父母同意提亲人的意见,提亲人即正式成为这桩婚事的媒人,婚事被称为明媒正娶。婚嫁程序全靠媒人说合,双方必有酒席相待,故有“媒八席”之说。 2、合“八字” 20世纪30年代,男子十七八岁,女子多在十五六岁,即可结婚。富户铺张讲究,穷户因陋就简。男女双方父母同意提亲,幼儿时即由媒人说合“拿八字”。在高八寸,宽一尺五寸的三折红纸庚贴上写明男女出生的年、月、日、时,按天干地支组成的八个字。女方将女孩的红纸庚贴,装在长方形红漆木喜帖盒里,盒面有描金“天作之合”四字,喜帖盒送往男家,称为“填庚”。男方则请算命先生来合男女的生辰“八字”。如双方八字相合,即可定亲;如不相合,但一方缺什么又有解的,亦可定亲;如双方八字相克无解,该亲事即作罢。若反悔,则“退八字”。在拿八字时要互换礼物,男方要按女方要求订做“喜饼”赠送长辈和亲戚六眷。 3、过门 男女“八字”合上,双方父母要互请对方来对象,称作“过门”。男方接女方过门,女方常由嫂子、姑母陪同,在媒人的带领下到男家作客。过门是让父母看看对方的长相及人品使其放心,另外是让过门的人了解对方的家境。“过门”回家时,各方父母还要给未过门的媳妇(或女婿)“打发”(即见面礼)。过门后,男女双方即可自由往来。 4、订亲 双方过门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男方父母择吉日,请女方及女方能代表父母的有关人员到男家来作客,并请自家的姑、舅、姨等直系亲戚来作陪,即“订亲”。订亲也十分隆重,有的还杀猪宰羊,请焗长(即大厨)料理酒席,当着众亲友拟订婚约。订亲这天,女方来客要在男家歇宿,次日返回时男方要给女方衣物布料、金银首饰之类的订亲礼,有的公婆还交给祖辈相传的首饰作为信物。 5、辞年与求恳 男孩到十六、十七岁时,春节前要给女方父母“辞年”,辞年的茶礼有四样、八样或更多。主要是猪肉、羊腿、野鸡、野兔和点心等食品。礼品用花蓝(带盖竹篮,编织有图案,饰红黑漆)盛装。上盖红布。媒婆坐篼子(明轿)领着男孩提茶礼去辞年。 过一段时间后,男方希望早日举办婚礼,可以请媒人到女家“求恳”,女方答应后,男方邀请女方的父亲和叔伯到男方家,举办宴会,由女方的父亲与叔父、姑父等人来确定婚期,称为“求恳”,又称“亲家过门”或“亲家过路”。 江口镇习俗,结婚前一年的春节,男方由媒人陪同,捎带礼品到女家拜年。此行类似“求恳”,告知对方翌年要举行婚礼,请对方允准;旧时男女双方多不相识,有的女方父母也没见过未来的女婚。拜年时,可以观察女婿的容貌和言行。姑娘由于羞怯和旧时礼教,不能公开露面,只能在暗处中看人。有的男女才貌稍差,“看人”时请人替代,使对方受骗,婚后追悔莫及,由之夫妻关系产生终生遗憾。 旧时谚语:“低头娶媳妇,抬头嫁姑娘。”求恳之日,男家人特别注意礼节,男方尽可能满足女方的要求。但男方入赘上门做女婿时,则女方无过多要求。女方对男方“过礼”方面的要求都要提出来,并向男方介绍女方的“陪嫁”物品。男方如有难处,只能委婉地请对方谅解,并协商解决,否则女方会以推迟婚期来要挟男方。民间认为婚姻是千百年的好事,多在和谐气氛中达成协议。江口镇民间婚前请算命先生择定婚期吉日,称为“格期”。经媒人传达对方,男方同时遍告亲友分送“喜饼”。女方积极备嫁奁,家庭富有的还为姑娘准备一部分嫁奁田。婚期定下之后,男女双方家庭都要确定备办筵席的厨师、知客先生、男女招待、打杂、送亲、酌酒、司礼、圆亲婆婆、传茶妈妈、拦车马的长者等一应执事人等,此外还要定租花轿、明轿、小轿、吹鼓手,布置礼堂、准备新房。 6、开剪 婚期确定后,男方要积极为对方准备“过礼”物品。请裁缝为新媳妇做衣裳,称为“开剪”。当天要把新媳妇接来量衣裳比子(即尺寸),新媳妇还要帮忙做饭。开剪时给裁缝师傅封“利市”(即小费),要请裁缝师傅吃喜糖。开剪后,男女方都要缝衣裳,一般给女方缝12件或18件,甚至20多件新衣。结婚当天,女方娘家缝制的陪嫁衣服装在箱子里,新娘的穿戴男方制备的衣裳和首饰。 7、过礼 婚期前2月至3月,男方托媒人将婚期及准备情况告诉女方,称为“报期”。报期以便女方准备嫁妆,并提出聘礼的要求和数额。男方同时送来新衣、茶礼和喜饼。女方父母为女儿准备嫁妆,请工匠打制新家具:床、柜、桌、梳妆台等,还要购置床上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嫁妆根据家庭经济能力置办,穷富多有悬殊。民间以“女人的鞋边,男人的田边”作为衡量青年男女能力的标准。因此,女儿在婚前要学会做家务和力所能及的农活,要通过为新郎做压箱鞋和自己的出嫁绣花鞋来展示女红技艺。 婚礼前一日或二日,男方提前到女方家“完礼”,又称“过礼”。彩礼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猪、羊(或猪、羊肉)、鱼、喜饼点心和烟酒等;另一类是新娘上妆和穿戴的用品。彩礼中如有一对活鹅,则代表高门大户。彩礼中的肉鱼酒类食品,用作婚宴,余下的自食。过礼的礼品鱼,一定要以双数为吉利。专为女方长辈订做的喜饼,俗称“粑粑”。衣物从冬装到春装,从棉被到腰带,务必准备齐全。 彩礼用抬盒、挑盒和酒挑子等专用工具挑到女方家,称为“过礼”。彩礼最隆重的是二十四抬盒,俗称“二十四抬”。民间有“十二头生猪,十二只羊,十二条家鱼扁担长,十二挑白酒头先走,十二挑粑粑饼子娶新娘”的说法。富户生了姑娘,道喜说添了“酒坛子”,还道喜恭贺生了个“二十四抬”。除食品外,其它物品都会作为嫁妆结婚时送回男家去。“过礼”到女方家,女方要给挑夫“利市钱”(即小费)。 董市镇一带同时有“过家什”之习,过家什是男方把女方的大宗陪嫁物品运到男方家;过彩礼则是男方父母表示感谢女方父母对未来媳妇的养育。过家什和过彩礼同时进行,上午把彩礼过到女家,自备十碗酒菜在女方家吃中饭,下午原班人马过家什。过家什和过彩礼的时间依季节而定,夏季在婚礼前两三天内进行,冬季稍提前。 婚期临近,双方都要为婚庆接客,女方将男方送的彩礼饼子再送给直系亲属长辈。男方先恭请家族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地方要人到时主持婚礼或光临婚庆,然后邀请亲戚朋友届时作客。民间戏称喜饼是“桐油饼子”,因为吃桐油要呕吐,比喻接受喜饼的人要给新人上厚礼。 8、成亲 成亲即结婚庆典,旧时成亲时程序复杂: ⑴、上头:枝江的未婚少女头留长发辫或短辫,前额留刘海。结婚后必须将头发全部向后梳,称为“上头”。婚期之日,男方上午过完客(婚宴)后来取亲,新娘由福寿双全的成年妇女用索线绞去脸上汗毛“开脸”,束发绾转(脑后圆髻)称为“上头”。穿嫁衣顶盖头,腰扎“照妖镜”,待迎亲入轿。女人上头表示自己由少女成为少妇,西部地区在成亲前一天,女方给新姑娘上头。 ⑵、升号:东部地区流行在堂屋里为新郎举行升号仪式。升号有开号、迎号、升号和评号过程,并各自有祝词。祝词以吉祥富贵、生育和望子成龙为内容。所谓号,即是人名的字号,故又称号名,是在原来名字的基础上取含义相谐的名字,其意义更深,字面更雅。 请学识渊博的人取号名后,用金粉或墨在朱红纸或红布等制作号匾上写上号名。两张梯子搭上右墙,俗称大边,也叫男人边。两名男童托号匾,两名男子同时念开号词,迎号爬梯吟念祝词升号,挂上号匾后评号,鸣炮奏乐。念完最后一句祝词,下完最后一步梯子,仪式结束。升号仪式中的评号是核心,如升号者问:“号匾挂的好不好?”众答:“好,子子孙孙当阁老!”,又问:“号匾挂的歪不歪?”答:不歪,子子孙孙坐‘八抬’!”名声不好或刁蛮的人,害怕评号时有人接不吉利话茬儿和搞恶作剧,如接“子子孙孙烂母胎(一种毒蛇)”、“当耸包(傻瓜)”之类的不祥之词。为了怕出意外,往往在门外安排有人防范和驱赶闲人。 ⑶、陪郎(陪姑):婚庆酒席的菜肴,排场的有十碗、十二碗,经济能力差的仅有四盘菜肴。婚礼前一日坐“垫席”时,此项仪式在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开席时,厨师安排有供十人一桌的宴席。男方(或女方)要请9个未婚少年男儿(女儿)陪新郎(新娘)吃饭。此席上下席各坐3人,旁席各坐2人,新郎(新娘)坐在上席的中间。西部地区陪郎出菜后,厨师要请“迎台师傅”(吹打乐师)打鼓吹号,将一盘带花的菜送到新郎面前,称为“迎榜”,新郎不出钱,这碗菜就不能揭开。厨师得到新郎的“迎榜”钱后,迎台师傅也对着新郎吹喇叭,新郎也要给“利市钱”。陪姑称为“坐十姊妹”,陪姑不“迎榜”。 传令是陪郎的主要内容,令即酒歌。先在新郎的左边斟上一杯酒,经过九名男童吟念酒令后,逐一传递为新郎敬酒,规定传两轮,取意敬双杯,祝贺新郎人生幸福,也祝贺新婚之喜。传令由一名或两名男子负责开令,第二轮结束收壶收令。令歌的主题,多是与生育相关的内容,有雅俗之分。雅令如:“开令一柱香,令杯在中央。教五子,名俱扬,五子登科状元郎”。俗令就是“说刻薄话”(荤话)。如“新郎门口一条沟,沟里摸泥鳅,泥鳅一蹦,把新姑娘的肚子蹦了个洞”。又如“神龛上一对蜡,风吹两边搭,今天过喜事,明天抱娃娃”等。下席后,众人出发娶亲。 ⑷、放压箱钱:女方陪姑之后,父母要请族内长辈、兄嫂及姑舅姨进房看新姑(新娘)的新衣裳装箱,并带头往箱子里放钱,压箱钱放的多少即表示亲友的大方程度,又能显示娘家的富裕,可抬高新姑娘到婆家去后的身价与地位。有心计的新姑娘还故意以亲人难舍为借口,用哭嫁的方式激起长辈们多放点钱。亲戚放压箱钱,使之凑成成百成千的整数。玛瑙河流域的装箱由两名送亲客组织进行,先装新娘的首饰、私房钱和衣服,再装入为新郎做的压箱鞋和新娘的绣花鞋,两双鞋用红线相连。然后,装箱送亲客请女方女性长辈和新娘的母亲来,二人说四言八句:“今天新姑儿要出嫁,各位贵人到齐哒,要苛费您们把箱压,有了银钱好成家。”各位长辈便放入压箱钱,再关箱上锁。 ⑸、哭嫁:“哭嫁”是古俗的承传,民间戏称新姑娘“打榨”。即新姑在上轿之前要在闺房啼哭,既舍不得爹妈、哥嫂弟妹;又嫌嫁妆太少,压箱钱不够,用哭嫁的方式最后向娘家及亲友们“榨”一点钱。另外,民间常以姑娘哭唱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该姑娘智慧和能力的大小。哭嫁有真有假,有会哭和不会哭之别,真哭的多是穷家女;假哭的往往是富家闺秀。哭嫁以哭自己的命运为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在开场哭:“花雀嘎儿朝南飞,替我的妈呀斟双杯,妈呀妈呀难为您,梳头裹脚都是您”。给妈敬酒后,又哭“花雀嘎儿朝南飞,替我的爹呀斟双杯,爹呀爹呀难为您,门面差事都是您”。并给爹敬酒。陪姑儿(哭嫁)时间的长短以新姑娘在哭其它杂词结束为准,以示正题目哭完,准备嫁妆装箱。 ⑹、娶亲:旧时娶亲轿抬马骑,每隔三五里设有轿行,租借方便。轿行里有花轿(大轿)、青轿(小轿)、车辆马匹及大号、锣鼓等。四人抬花轿有绸缎轿衣,色彩斑斓艳丽。男方事先租借娶亲的专用工具和专用乐器,新郎乘坐绿轿,新娘乘坐红轿。女方送亲客乘坐两人抬青轿,有青布轿衣。有的新郎骑马,新娘坐轿。 东部地区娶亲队伍的组成:分别是投贴人、两名打红灯笼的人、两名为新人打彩色大伞的人、抬轿的人、两名女迎亲客、两名男伴郎、吹打乐班、放鞭炮和铳的人以及备用轿夫和杂务人员。中午时分,投贴的提前到女方家,铳声响起,女方在大门前两侧摆几条板凳,板凳上点燃红烛。板凳中间成为通道,两旁站立女方亲朋,燃放鞭炮相迎。投贴人和媒人引领新郎进门行礼,女方设宴款待。宴会结束,娶亲花轿停在大门口,男方鼓乐齐奏催女方发亲。燃放鞭炮后,运送小家什的人员出发,过片刻,送亲客到娶亲队伍中入列就位。女方大门大开,新娘由其亲兄或堂兄背出,待媒人查验,新郎放下轿帘,奏乐起程。江口一带娶亲,女方关门,娶亲者须在门外敲“求亲锣”数刻钟,以示四邻;如仍不开门,则又敲“催亲锣”。董市一带娶亲在晚上,送亲客即住隔壁也得在男方家住一夜,谓“当日不回卯”。 西部地区男方事先让人去女家“投帖”,然后来取亲。女方送亲客到男家后,女方始发亲。新郎如有特殊事情不能来取亲,可由本族内未婚姊妹代替。娶亲队有男方媒人和2名“大炮手(放铳手)”,称为“投贴的”;另外是一对童男称“男伴郎”,一对童女称“女伴郎”;还有轿夫马夫乐队及“喝泡打杂”的服杂人员。新郎到了女方家,要喊“给爹、妈送恭贺”。与所有亲戚打招呼后,在堂屋坐下,此时有一小孩(侄儿)给新郎打洗脸水,新郎洗脸表示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来接人,洗完脸要给打水的小孩一个“红包”。 ⑺、送亲:送亲客中,有女方媒人;两个女送亲客(或姑或嫂),称为“亲客”;两个男送亲客(新娘的兄弟,称为“小亲家”);此外是扛帐子的、挑镜桶脚盆(称小家业)的、抬亮盒的、抬嫁妆的人员,统称为“来亲”。发亲后,娘家还将小家业中的“劈柴”拿转来,只留给2块或4块,否则把娘屋的“财”都带走了。发亲铳响,娶亲的送亲的一起出发,返回时不能走来娶亲时走过的路,称为“新人走新路”。 ⑻、铺床:洞房布置委托嫂子或叔嫂负责,娶亲回来时,“小家业”嫁妆先进屋。帐子被子进屋后,新郎父母安排女性铺床。铺床的女人必须具备“福寿双全”的资格,要求该女双方上有父母下有儿子,夫妻健康。只有这样的人铺床才会使新郎新娘婚后白头偕老,儿孙满堂。铺床人在为其铺床时,会得到新娘子事先放在被子里的“利市”红包。铺床时,常有人在垫絮下放上小树篼子、鸡蛋和其他杂物,戏弄新人为乐。 东部地区铺床,两人先查看床的方向,不能与神龛或神位相对。二人再从稻草萝里同时用力拉出两捆稻草,同时背进洞房同时放在床上,同时打开草捆,口赞四句诗铺床。被单被子枕头放好后,每个床角放上筷子饼子,并口赞四句:“四个角里放筷子,生个儿子当太子;四个角里放饼子,生个儿子戴顶子(意指官帽)”。再把尿罐蛋(新尿罐里藏有三个熟鸡蛋,备新郎房事前开荤之用。老人说,男人吃了尿罐蛋,脸皮子就厚,也会疼爱妻子)放在安全的地方,防止馋嘴和意外。然后将火食篮子(装有果品、礼物的竹篮)入柜上锁,以免收回礼的传茶鞋丢失,造成缺失,不仅得罪亲友,还影响新娘的礼金收入。同时避免香烟糖果被人拿完,等到人家贺喜的时候拿不出东西回敬人。再安放贴有红喜字的镜屏、瓷坛类摆件,摆放桌椅、茶具、准备茶水等。 ⑼、拜天地:举行婚礼当天的早上,双方在门上贴红对联和红喜字,室内外张灯结彩,堂屋的神龛上供有天地君亲师牌位、下面供桌上供有祖宗牌位,点燃蜡烛和香火。吹打乐迎接宾客。此刻,彩金彩礼的唱报声不断,远亲近朋纷至沓来。 傍晚时分,接亲归来,放铳报信,男方准备“拦车马”,在大门口举行奠酒仪式。男方在门前摆桌子一张,其上中间放一只装满谷米的大斗,大斗两边各放一只盛酒的小酒壶和酒杯。酒杯内装锥手的刺,杯口用红纸封住。桌上燃红烛,桌前用板凳拦出通道,新郎将花轿拦进通道内,陪站轿旁。迎亲时,女圆亲客说:“畈路弯弯路不平,坐的轿子象腾云,抬轿的客们把轿升,请亲客出来讲礼性!”女送亲客出轿说:“出了轿子门,稻场般般平,亲爷亲妈富贵门,左边长了摇钱树,右边生有聚宝盆,门口高挂大红灯,恭喜贺喜亲爷亲妈高朋贵人和满庭!”女方送亲客一行入室招待就座,男方娶亲人员在室外请烟请茶。即刻大门关闭,有人把守禁止出入。 新郎弄破酒杯上的封红纸,拦车马仪式开始:先由两名未婚女性向杯里斟酒,两名已婚女性主持同时举杯向花轿(新娘)和新郎弹撒,又朝天弹撒,然后把酒奠地,表明明媒正娶,以天地为证。再有两名圆亲客同时抓起谷米念:“一撒荣华富贵,二撒金银满堂,三撒新娘站起,四撒打轿升堂”,把谷米撒向新人。新娘花轿抬到厅堂前,男方圆亲客牵出新娘,新郎新娘携手同步并行登堂,此时大门慢慢打开,再入门走红地毯,示礼后到新房坐候。为避晦气,此时要避开闲人。 圆亲时,堂屋中央安放一条盖有红布的板凳,待新人坐定,两名圆亲客分别奉上一杯鸡蛋茶,每杯一个鸡蛋,新人各自象征性地尝一口,相互交换各自再尝一口,谓之吃交杯茶,表示夫妻能同心同德和睦兴家。有的地方圆亲的还要把新娘新郎调左调右、调前调后、调背调对,为新人交叠衣衫角角,表示新人成为永不分离的连理姻缘。 喜堂内灯火辉煌,拜堂上方的春台(长条案)上燃红烛。由送亲客、圆亲客照顾新人拜天地。亲友来宾坐两旁,媒人、父母双亲、小亲家坐上方。新郎新娘站在拜台上,支客先生做司仪,举行拜堂仪式。西部地区有的拜堂施大礼(磕头),先拜天地,再拜祖宗,三拜父母,四拜媒人,五拜姑嫂姨,六拜来亲,七拜亲朋,八是夫妻互拜。八拜正合“要得发不离八”的吉利含意。民间大多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四拜宾客。夫妻互拜后一般还要互换信物,喝“交杯酒”,新郎新娘各端一杯茶水,以茶代酒,双方挽起胳膊,互送对方嘴边喝,意为二人百年合好。然后新人坐太师椅同踏一红纸包斗,斗内盛棉籽(意多子多孙),喝交怀茶,茶为开水冲桂元肉、红枣(意为早生贵子)。 ⑽、抢房:抢房也叫抢床,即新郎新娘争先恐后进洞房。旧习认为,谁先进洞房,今后生活中谁就主事,不会受到对方欺负。所以拜堂之后,男方的母亲或嫂嫂推着新郎,女方的亲客推着新娘,一齐往洞房里挤。有的新郎新娘愿意同时步入洞房。入洞房后,送亲客取盖头巾,有童男童女为新郎新娘各端来一盆洗脸水,童男童女对新娘说:“盆子圆又圆,新妈您洗脸。”新郎新娘双双洗脸洗手后,分别给童男童女“红包”,表示干干净净地结为伉俪。新娘梳妆更衣再与新郎祭祖,称“敬公祖”,吃合酒。是日凡来客人,吹打乐班即吹锁呐欢迎,并表示前客要让后客;凡客走,则放鞭饱鼓乐送行。 ⑾、闹房:晚宴之后,新婚之夜例行“闹房”,让新人抬茶或出难题逗趣嬉闹,使不相识的新人说话。新婚之夜闹洞房最为热闹,主人忌讳新婚之夜无人闹房。闹房有“三天无大小”之说,闹新房的都是男方的表兄弟及朋友,闹房时除了亲客能在房内,小亲家和来亲都分别安排专人作陪或休息去了。在枝江百里洲一带,送亲的人都要当天回去或者不在男方歇宿。 闹房者的目的是进洞房看新娘、看嫁妆、看新房;并来给新郎新娘贺喜、陪夜。闹房进门先喊“喜”,一人领,众人合。例如“(领)楠木桌子,(合)喜呀;(领)四角四方,(合)喜呀;(领)上面摆的,(合)喜呀;(领)瓜子糖,(合)喜呀”。 闹房的形式较多,如吃“鸦雀含柴”的糖,“喜鹊闹梅”的烟,喝“双狮抢球”的茶等等,这些都由闹房者事先安排好,要新郎新娘表演,其目的是取笑新郎新娘拥抱、亲嘴等亲密接触。如“小叔子”或者是侄儿用一小竹钓竿,在线上系一颗糖,用手拿起竹杆摆动,要新郎抱起新娘吃,称为“刷鲷子”(比喻钓小鱼),吃到了糖,新郎新娘还要将“利市钱”再绑在线上,小叔子或侄儿这才刷到了“鲷子”。 有的将新郎的父亲或兄长拖进去闹房,枝江农村喜讲“公佬烧火”、“伯佬哥扒灰”等俗故事,所以公爹或伯佬哥早早躲起来,怕弄进洞房留笑话,有时为了不得罪客人,硬着头皮被拖进洞房“挨整”,这样往往将闹房掀起高潮。闹房的人群轮班而来,喝茶闹房直至五更。等到送亲客发话:“各位客们不再闹,天上阳雀在喊,地上的喜鹊在叫,午夜时辰怕鸡叫!”闹房才结束。清代到民国初,部分地方有“验贞”陋俗,次日新郎将带有处女血的白布拿出示众,谓“见红”,表示新妇是贞洁女子。因有侮辱性质,民国时期民间自动废除此俗。 ⑿、交亲与传茶:东部地区晚宴之后,进行交亲活动。西部地区交亲则在闹房结束后,闹房到五更,闹房的人就会自觉地纷纷离去。开始“交亲”活动,亲客请新郎将他的父母姑舅姨等长辈请进洞房,由亲客们动手摆糖果瓜子,并倒茶递烟。最后请婆母。婆母一进门,女送亲客恭迎说:“墨要研点挨,纸要两边裁,(新娘)窄处奔到宽处来,亲爷亲妈要宽待!”婆母回敬说:“墨要研点挨,纸(只)在书(输)上裁,(媳妇)宽处奔到窄处来,哪能不宽待!”并相互指认亲戚。送亲客把新娘交给婆母,以言为约,回去给新娘的父母应有个交待。 交钥匙是新娘把钥匙交给婆母开箱,开箱者要说四言八句的吉利话。圆亲客抄箱关箱,说:“钥匙生得巧,我们捞不到,要把亲客代个劳。”精明的婆母自己开箱,说四句吉利话,例如:“钥匙响叮铛,恭贺亲爷亲妈的好嫁妆!”抄箱是让婆母观看箱内的物品,压箱鞋显示媳妇针线活的优劣。但压箱钱不在被抄之列。抄箱后,婆母掏出些钱和米之类撒入箱内,然后关箱。这个仪式暗示婆母有掌管媳妇人财物的权力,并明白主从关系。待各位长辈坐定,送亲客即代表新娘的父母对新郎的父母作些交待:感谢他们的热情接待;介绍新娘的有关情况;代表新媳妇娘家里对嫁妆办得不全表示歉意;要求新郎的父母要将新娘当作亲生儿女一样管教。同时也当面对新娘提些要求,比如孝敬老人、夫妻和气等话语。新郎的长辈也有一个代表发言,对女方父母包括亲客表示感谢。互相客套之后,亲客将新娘陪嫁的箱子钥匙当面交给新郎的母亲,并向长辈们介绍有多少件衣服、多少压箱钱等。新郎新娘也要当面相互表态,比如怎样孝敬老人,保持家庭和睦等。 交亲结束后,新娘将自己在娘家为男方长辈们做的鞋拿出来,送给公婆时说:“粗针大线做双鞋,不知亲爷亲妈看不看得来。”再拿出鞋来送给各位长辈,表示尽孝道,在长辈们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针线活本领,并可以得到比这双鞋高几倍的“利市钱”。长辈们接到鞋后,连忙掏出钱来给新娘,要夸奖新娘的针线活做的好。称作“传茶”,鞋叫“传茶鞋”,此俗源于古代新妇的“跪茶”礼仪。 ⒀、听房:听房者多是新郎的母亲,因其抱孙子心切,便在儿媳洞房花烛夜,躲在新房外窗下听房。有的是年轻人搞恶作剧,在洞房外贴耳听动静,次日取笑新人。 ⒁、喝揪脑壳茶:第二日,新娘早起给长辈送红枣茶,请吃早点,长辈以赏钱还礼。故传茶又称“喝揪脑壳茶”。西部地区天亮后,新娘在嫂或姑妹的帮助下做元宝(汤圆)、打鸡蛋,元宝面(即汤圆粉)、鸡蛋都是娘家为其准备的。煮好后由新郎新娘端着送到所有直系长辈的床面前,长辈们接到鸡蛋茶,也要给新娘利市钱,一般给的钱很多。因为不是嫡亲的亲戚吃不到“揪脑壳茶”,同时也表示新娘的的父母很讲礼性。 玛瑙河流域有丢捞火杈和接捞火杈之俗,第二天早上,进行丢捞火杈和接捞火杈的仪式。仪式开始,灶上点灯,对着灶烧香化纸叩头敬灶神爷。在仪式实施中总有一些好事者在婆母丢捞火杈的瞬间,一把抢住捞火杈不松手,转手递到了公老手里重丢,强迫新媳妇接捞火杈。多数公老不愿就范,个别公老半推半就心存不轨,留人笑料。一旦出现公老丢捞火杈,仪式就难于继续进行,后来人们改为丢劈柴、捡劈柴来代替前者,不给好事者可乘之机。劈柴是新媳妇从娘家带来的,把劈柴从洞房门口一路丢到厨房里,新娘捡一路劈柴下厨烧火做饭。新媳妇初次下厨,婆母要亲自指点,姑嫂们要一齐帮忙,但下不为例。 ⒂、回门:婚后三日早饭后,新娘携同新郎带上几样茶礼回娘家作客,称为“回门”。不管路途远近,不管天气好坏,必须当日返回,新婚一个月内不能空房。若路远则满月后回门,或在娘家住一月,谓“住对月”。有的婚礼的第二天,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回门”。娘家在这一天过客,称“回门客”。新姑爷从此就是娘家的“门外娇客”,岳父母不会怠慢。新女婿首次去做“姑爷”,也必须讲礼性,要带上几样茶礼回门,至少是四样表示“四季发财”,以表示对岳父母的答谢。中午入宴,娘家要给新人“回门饭”吃,这碗饭要用“头子碗”(大碗)盛一堆碗饭,碗底内放一枚硬币,意思是新娘不把娘屋里吃空,新姑爷祝岳父母家“吃不完,用不完”。下午新郎新娘无论岳父母如何挽留,也得趁早回家,而且越早越好。民间禁忌认为,新人如不回家,新郎父母的眼睛迟早会瞎,因为他们望儿媳妇归来望穿了双眼。 9、打花脸 新郎新娘“回门”回家时,家里的表兄弟姐妹或亲友已备好锅灰、墨、红土之类,等新郎新娘“回门”归来,鞭炮一响,表兄弟姐妹们一拥而上,抓住新郎新娘,给他们脸上抹黑抹红,称为“打花脸”。父辈的亲友也要给新郎的父母“花胡子”,有的还在他们背部乱抓,称作“刨背”。“打花脸”意味着“打发、打发”,“刨背”是祝他们早日抱孙子升辈份。“打花脸”气氛热烈和谐,意义深长。民间认为如无人来“打花脸”和“刨背”,过喜事人家就很不吉利。 10、亲家过路 婚嫁的最后一礼为“亲家过路”,亲家过路即男方择一日子,请女方父母到家里正式做客,以方便双方亲家日后的往来行走。乡间谚语:“亲家母的茶,一礼还一答”。男方当天还要请姑舅姨等亲戚来作陪。20世纪40年代,各镇的传统婚礼习俗发生不同程度的演变,并出现地区差别。东部地区的江口镇一带,正期前一天,男方备办鸡、鸭、鹅、活猪、活羊、坛酒,由媒人伴同新郎持大红名帖,到女家恳求发亲,称之曰“完礼”。当天男女方大宴宾客,凡来送贺礼者,都要请到。“陪十姊妹”的姑娘,“陪十弟兄”的童子,都得派“小轿”接送。称之为“坐垫席”。新郎倌由童子9人陪座行酒传令唱令歌,每人都要会说四言八句赞词。9名小女孩陪新娘坐,新娘向父母表达离别之情。次日为迎娶的正期。女方将陪嫁的东西,如箱子、柜子、被褥幔帐,案头摆饰以及净桶脚盆等等一应物品,统统用“亮盒”(抬盒)抬着送往男家,男方迎娶的花轿、男女送亲者、伴娘等随后同行。 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鞭炮之声不绝。花轿到男方门前停下,这时男方接风的妇女二人,拦道立于案桌两侧,两位酌酒的姑娘,执壶敬酒接风,向送亲者行礼,送亲者一定要接酒还礼,方得通过。有好胜人家设案桌三四道,都得行礼才能完结。这一程序结束之后,就是拦车马的长者,手奉茶盘,内装米、豆、铜钱的混合物,面对“花轿”,口中念着祝词:“一撒黄金万两,二撒子孙满堂,三撒福寿安康”。祝毕大声呼叫:“起轿升堂”。这时吹鼓手奏乐,鼓锣喧天,鞭炮震耳,“花轿”抬进中堂,堂帐下垂。头顶盖头的新娘由圆亲婆婆双双扶持,立于红毡之左侧,新郎立右侧。司礼者司仪:“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礼毕,家中堂公伯叔、姑舅姨三亲之长者,都要请出上座吃合酒(吃合酒者要付礼金)。有恶作剧者事前在红毡下塞进劈柴块和砖头瓦块,戏耍新郎新娘。如家庭比较有名望,这种礼仪,往往拖延几小时,新人必须忍受。拜堂成亲之后,双双被拥入洞房,新娘坐床,新郎揭去“盖头”,吃交杯酒,新娘和婆母行见面礼,婆母授予箱、柜钥匙。男女家相距不远的人家,男方应备酒席一桌送至女家,名曰:“父母席”。新郎手捧上写“愚子婿×××”的红贴子到女家,拜谢岳父母成全婚姻大事,然后再向媒人致谢。至此,结婚的程序和礼仪结束。 20世纪70年代,十年动乱使婚礼程序简化,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以集体婚礼为时尚,由工会、妇联组织,仪式简单,婚礼程序为领导祝词,新人介绍恋爱经过,向领袖像和来宾鞠躬敬礼,晚上简单“闹房”。 农村婚礼程序为订婚、过礼、迎亲、婚礼、闹房、回门,但都简化办事。“陪十姊妹”和“陪十弟兄”的习俗偶然可见,但不传令唱令歌,仅参加宴会而已。回门后请长辈喝“揪脑壳茶”,受赏钱,彩礼据陪嫁品价值多少而定,时兴“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婚后数日,娘家来人送“梳头油”(礼物)看望女儿。城镇和棉产区农村一度流行青年人组成自行车队取亲,婚礼简单热闹。 20世纪80年代婚礼程序保留有订婚、过门、看日期(婚期)、过礼娶亲、婚礼、婚宴、闹房、回门等形式。婚前三天,女方兴办“垫席”,宴会时请9位少女陪新娘“坐十姊妹”,次日男方迎亲,新郎由9位未婚男子“坐十友”,均只陪宴。婚姻多不借助“媒人”,青年人以自由恋爱为主,亦有请人介绍和通过婚介所联姻,个别有婚前请人“合八字”。有的出于传统礼仪,双方相识相恋,谈婚论嫁时,仍请友人充作“媒人”、“介绍人”,以沟通双方家长,办理婚事。近年又再现婚期“投贴”,以示家风淳朴,恪守礼节。开始流行轿车娶亲,购置高档商品组合家具。仍然流行交钥匙,新娘把钥匙交给婆母开箱,婆母说的吉利话也赋予时代特点,如:“钥匙高高挂,要听党的话,勤俭来理家,开出幸福花。”操办婚礼,多数青年量体裁衣,婚礼简单而隆重。但有的拘于繁琐礼节,讲排场,弄得负债累累。 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花轿娶亲,不过花轿是二人或四人抬便轿,一般在婚宴大厅附近由公公、丈夫或亲友抬入,耍弄取乐,活跃气氛。新婚制作婚纱照影集以作留念,婚照有白色欧式婚纱和红色“唐装”两种,婚礼服装亦同,因而常常出现新娘穿白婚纱坐大红花轿的中西合璧喜庆情景。再婚婚礼原来很简单,20世纪90年代,青年人再婚同样举行类似新婚的礼仪,也有个别中老年妇女再婚坐花轿的现象,被视为滑稽不端的“老妖姨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集镇婚礼多在宾馆举行,婚礼由男女礼仪人员主持串词,礼仪程序是:请新人上台,夫妻拜高堂、拜亲友、对拜(以鞠躬为拜),新人喝交杯酒,家长致词。其后如娶媳,则进行取笑公婆叔伯的恶作剧,如给新郎的父亲和叔伯脸上打花脸,给新郎的母亲带缺片墨镜,暗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恶作剧花样翻新,公婆叔伯不得生气,场面时时哄堂大笑,又称“搞笑婚礼”。婚宴时家长带新人到席间敬酒,介绍亲友。婚礼第二天,新人“回门”到女方家作客。农村在家中自办婚宴,多不举行婚礼仪式。 旧时交通不便,婚后一月,富户新人到女方家玩一月,称为“住对月”。普通家庭忙于生计,在女方家作客数日即回。20世纪中期以来,新人“住对月”改为一天或数天。 集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婚礼讲求迎亲车队,婚宴铺张日盛。工会、妇联、共青团曾组织举行多次集体婚礼,时尚而隆重,深受群众欢迎。时兴的旅游结婚热,颇受当代青年的欢迎,节省而有意义。2004年,出现专司婚庆的花嫁喜铺和婚庆公司,其商品以传统色彩为特点,商品包括婚礼所有用品。当阳特色婚俗 当阳婚俗,历经变革。清朝至民国,男女婚配,大都迷信“良缘夙缔,佳偶天成”,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说媒到成婚,有一套完整的礼节:说 亲 男方以厚礼请媒人到女家说亲事。问 名 女方父母承诺后,媒人询问女方生庚八字。纳 吉 将男女双方的生庚八字弄清后,到庙里抽签或请算命先生推算吉凶,吉者称“纳吉”,也叫“合八字”。纳八字 纳吉后,由女方父母同意,将女儿八字由媒人送到男家。过 门 纳八字后,男女双方父母第一次来往。求 肯 男方请女方商量结婚日期。辞 年 准备结婚的当年年关,男家备厚礼送到女家,也称“填庚报期”。完 礼 结婚前男家向女家送去彩礼。陪十兄弟 俗称“陪号席”。婚礼前一天,以童男九人陪新郎的宴席。陪十姊妹 婚礼前一天,女家以九个姑娘陪新娘的宴席。上 头 婚礼前一天的中午,待嫁女面朝“喜神”方向,用细线绞去脸上汗毛,俗称“扯脸”,梳发为髻,戴勒插花,装扮一新。迎 亲新郎带领乐队、花轿及迎亲队伍,来到女家,先拜岳家祖宗及岳父岳母,然后发亲;新娘卜花轿,由哥嫂弟妹相送,向男家而去。一路鼓乐鞭炮声,十分热闹。拦车马 花轿进男家大门前略停,由“礼生”带新郎、乐师接轿。新郎向轿烧香纸;礼生念祷词:“诸神回避转轿升堂”,向轿顶投撒五谷,茶叶;乐师鸣金开道,鼓乐鞭炮迎接花轿入堂。行大礼即“拜堂”。又称“拜天地”。堂屋左右各站一个礼生,新郎、新娘由人陪至堂上,礼生发话:“堂下新郎、新娘于历代宗祖之神位前就位。行庙见礼,一鞠躬一一二鞠躬——三鞠躬”,此时乐师皆随礼生话音以唢呐应落。随后拜父母,拜亲戚朋友。新郎新娘入洞房。回 门 婚礼的第三天,新郎伴新娘回娘家。住对月 婚后—个月, 娘家接姑娘回家小住。嫁 妆一般有抽屉桌,双衣柜,衣架、镜台,大柜、方桌、茶几、木椅,木盆,火盆,脸盆等。1950年,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随后颁发《婚姻登记办法》。当阳建立了完善的婚姻登记制度。封建包办婚姻从此废除。男女自由恋爱成婚,依法履行结婚登记手续,勤俭办婚事。公职人员的婚礼,多在会议室以茶话会形式举办。居民及乡村青年成婚,则邀亲朋好友聚餐,撒糖果放鞭炮,热闹一番。70年代末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部分青年中,某些旧习俗有回升现象。与现代物质文明结合,形成了婚聘高彩礼,婚礼高档次,仿照旧习俗,追求洋消费的趋势。摩托车、小客车、小轿车、面包车组成的迎亲队伍代替了昔日的花轿迎亲;亲朋好友、同事乡邻凑份子,吃喜宴代替了过去的“陪十兄弟”、“陪十姊妹”;一般都以配齐组合家具、彩电、冰箱、音响设备为成婚前提条件,少者耗费几千元,多者上万元,以致父母双亲债台高筑。然而,在有志青年中则时兴“集体婚礼”,即几对青年相约同时成婚,不受礼不请客,不动用公车招摇过市,择节日佳期,以茶话会、交谊舞会等同乐形式举办婚礼。长阳特色婚俗 土家婚俗之美,美就美在用最艺术的眼光,把一切关注直接投向女性,浓墨重彩地渲染她们在面对这种人生际遇的变化时,极其自然地流露出惶恐、惧怕、向往、怀旧、怨恨、挣扎等等种种不安所交织的情绪。恐怕只有最高明的艺术家,才有能力将如此庞杂的意象,果断而明智地集中到这一点。 土家婚俗之奇,奇就奇在用最朴实的方式,最贴切地表达了人们的亲情、友情、爱情难以割舍,浪漫与现实相互交织的复杂矛盾,最真切自然地反映了前后两种生活的联系和过渡。也只有最睿智的思想家,才会如此殚精竭虑地将这些人类终极关怀的伦理学概念,浓缩于方寸之间,展现在堂前檐下。 土家姑娘的出嫁,是一出荡气回肠的悲喜大戏。在所有土家民俗中,婚俗的仪式最复杂、程序最完整、细节最精致。细细数来,从“求肯”开始,有报期过礼、上头开脸、陪十姊妹、陪十弟兄、陪媒、合八字、升号匾、迎嫁、取亲、拦车马、迎亲、圆亲、铺床、拜堂、接腊、坐床、吃交杯酒、吃下马饭、交亲、敬大小、拜钱、陪新姑、陪送亲家、下厨房、传茶、回门等前后二十多道手续。在整个剧情中,故事的男主人公其实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配角,从头至尾几乎没有几句象样的台词,倒是故事的女主角先悲后喜、悲喜交织,将一腔情绪演绎得酣畅淋漓。 故事是从“求肯”开始的 常言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土家姑娘自然也逃脱不了“明媒正娶”的道德羁绊。媒人是剧中上场的第一个人物,“求肯”是土家山寨办婚事的序幕。每年新春伊始,是媒人约定登门的时间,媒人按男方的授意来到女儿家,开始施展其如簧巧舌。如果女方同意,当年下半年即可成亲,否则,要等第二年的新春时节再求肯。不逢春不求亲,其他季节是不准媒人上门求肯的。可见,此时媒人真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故苦口婆心者有之,信口开河者有之,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或诱之以利,媒人的无奈在民歌中表现也很生动:还没有梳起头,就在求求求,姊儿妹子舍不得丢……还没裹起脚,说到中界过,姑娘肯不肯,把个回信我。正月里来是新春,媒人先生来求肯,左说左不依,右说右不应,红庚八字拿残哒,姑娘迟早是别家人。 姑娘们大都讨厌媒人。她们各有各的心事,有的送过手巾,有的唱过情歌,一边织着西兰卡普,一边还暗暗掂量着心目中的如意郎君。“唱歌如说知心话,唱得郎心对姐心,五句子歌儿做媒人”,那该是何等幸福!媒人一到,带来的是残酷的现实和不可知的未来。媒人信口胡说,父母晕头转向,做女儿的有苦难言。 “求肯”成功,意味着婚事开始进入紧张的约定程序。接着男方要请阴阳先生格期,确定婚期后七月半前要举行报期过礼仪式。 一旦报期过礼,意味着姑娘在娘家的日子开始倒计时。土家称未婚少女叫“吃茶姑娘”,自幼蓄着一根辫子,在出嫁的前三天,娘家要择吉时,为之“开脸”、梳头。开脸又叫“上头”,或叫“弹三线”。开脸之后,昔日的“黄毛丫头”容貌一新,皮肤白了,发型变了,标志着做姑娘的时代已结束。 忐忑不安中,姑娘迎来了出嫁前的最后一天。这是出嫁的姑娘、也是所有土家女人都终身难忘的一天。此前十几年的亲情,今后几十年的苦乐,在土家妹子心中犹如山洪般蓄积起来,四处奔涌,寻求渲泄。 ……土家婚俗在此极其妥贴地安排了精彩的一幕。正是这一幕,把整个剧情推向第一个高潮。 出嫁前头天晚上,爹妈要请来与女儿较好的未婚姑娘九人,同坐一桌“陪十姊妹”,让女儿倾情一哭,作为父母在精神给女儿的陪嫁。陪十姊妹是土家嫁女的重要仪式之一。对于一个即将背井离乡,离别父母兄嫂弟妹,人生转折在即的出嫁女来说,“恋亲恩,伤别离”,依依难舍,难免悲从中来。而“陪十姊妹”以哭释哭,以哭去哭,合理地疏导了这一情绪。从社会学角度而言,甚至可以说这是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中相对人道的一丝亮色。 ……入夜,星月灿烂,蝉虫低鸣;席间,残灯摇曳,泪湿春衫。红漆方桌边,油捻子灯下,十姊妹团团围坐,无言的啜泣中,唱起幽怨的姊妹歌。 姊妹歌一唱就是一个通宵。从姊妹难舍之情哭到父母养育之恩,从不满包办婚姻哭到未来生活艰难,稚嫩的嗓音变得嘶哑,低垂的眼睑哭得红肿,直至第二天取亲到来,歌声和哭声仍未结束。因为还有一个比陪“十姊妹”更热闹的“哭嫁”。 女儿出嫁的当天,全家都唱“哭嫁歌”,一个一个接着唱,手拉着手对着唱,仿佛一曲永无止境的哀婉的交响。亲戚朋友也来帮唱,不会唱的,站在一旁抽泣擦泪,哭得越狠,表示感情越深。“哭嫁歌”内容比“十姊妹歌”更加丰富:女儿哭父母“姑娘长得这么大,是块石头也摸玉哒,儿在给你讲礼性,明天姑娘要出嫁”;父母哭女儿“别家忙的金满斗,爹妈忙的一场空,脸哭肿来眼哭红”;哥嫂哭妹子“妹妹去,哥也伤心嫂也伤心”…… 这种以歌代哭的场面,既热闹又悲沉,但与“陪十姊妹”相比,让人觉得似乎少了些真情实意,多了些应酬表演。哭嫁完毕,要叙述的,要交待的通过哭嫁都说了,这时全场气氛转和,谈笑风生,满堂春色,喜气盈门。 之后,爹娘打发姑娘起程时的仪式叫“发亲”。发亲也很有讲究,如女方置“金满斗”,新娘撒筷等。鞭炮唢呐声中,女儿肝肠寸断,眼泪哭干,从此告别娘家。 女儿出嫁,要有夫妻双全的亲人作为女方亲属的全权代表,送到婆家。除迎亲、拦车马等程序之外,次日早上还要举行“交亲”仪式,新娘房中由女送亲客向支客师面交鞋礼,一边说着客气话,如姑娘呆、不知礼,如此这般,而公婆则赶紧说恭维话,双方你来我往,直到无话可说。哄笑声中,大伙散去。 正如出嫁前要陪十姊妹,结婚仪式上男方也要坐“十友席”。男家请来九位十二岁左右的童男陪新郎,摆上果碟,边唱边说边吃喝,唱者曰“歌”,说者曰“令”,总称“令歌”。说令歌时,传递令杯,互比口才,如“门口一条沟,沟里出泥鳅,说得令的吃泥鳅,说不到令的啃骨头”。说不上四言八句的,顺势说:“桌上一个洞,令杯往前送”也能应付过去,风趣恢谐,搞笑为主,目的在于营造喜庆氛围。若论感染力,自然远不如“陪十姊妹”。 和其它地方一样,土家婚俗中“拜堂”也是婚礼中的核心仪式。合完“八字”,新郎新娘并排进入洞房,之后园亲婆婆将房门关上,新郎新娘抢坐于床上,谓之“坐床”,据说谁的行动快,先坐定床上,谁就先当家。此后打开房门,亲友们蜂拥而进,也去抢坐新床,俗话说:“抢床抢床,长发其祥”,第一个抢坐到床上的人,为“得头福”。 拜堂和抢床,无疑是婚礼中最热闹的场面。但如果这算是另一个高潮的话,那也只是相对看客而言。因为新娘眼中,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身处热闹的中心,却有着从未有过的寂寞,叫人不寒而栗。 土家姑娘在男家吃第一顿饭谓之“陪新姑”,新姑这天坐上席,姑娘在婆家坐上席平生也只有这么一次。席间有“插花迎酒”,是土家婚俗中新郎在开席之前拜见客人的仪式。此后三天以内,新姑被婆家待为上宾,三天以后下厨房,自此接过繁重的家务。昔日新媳妇“三天后下厨房”,还有一系列仪式:第三天清早起床,新媳妇由婆母领着,先到柴棚里抱一捆柴,然后跟着婆母到每间屋里走一遭,以示发家理财,称“游房”;再到厨房,放下柴火,叩拜“九天司命”(灶王),拜毕,婆母递给“吹火筒”,媳妇接过来在灶内绕三转,以示知于灶神和水神。此后,新媳妇开始架火烧早茶做早点,做好后先孝敬公婆,而公公这时却赖在床上不起来,要等新媳妇送来早茶,才坐起来喝,叫做“喝揪脑壳茶”,喝了这种茶,就得当场给新媳妇掏茶钱。敬过公、婆以后,新媳妇再按家中辈份一一敬到,凡长辈均要给点“打发”。 “回门”是婚嫁中最后一个仪式。姑娘嫁到婆家后,新婚夫妇选定日期一同回拜女家的父母,叫回门。到了娘家屋里,一对新人要在堂前叩拜祖宗,女婿则开口称岳父岳母,女家酒席侍候,以客礼相待,新婚夫妇要坐上席。而且不论远近,回门当日都必须返回婆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批发被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