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 共享发展发展.开放保障繁荣

股票/基金&
监管创新护航发展 信用引领助推繁荣
  编者按 10月16日,第三届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创新发展高层研讨会将在义乌举行。为做好研讨会的宣传报道工作,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第一篇,聚焦义乌市场监管局创新监管、服务发展的经验。  本报特约记者 方清源 陈飒/文  义乌是全国惟一一个列入国家战略层面综合改革试点的县级市。站在改革的潮头,已完成国贸改革第一个“三年计划”的义乌,在经济社会发展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改革的大背景下,义乌积极探索通过加强创新市场监管,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场信用监管,率先发布商品交易市场信用指数,率先开展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促监管、以监管强信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实践改革、服务改革、助推改革。  特别是今年,义乌机构改革后新成立了市场监管局,整合了原先工商的队伍优势、质监的技术优势、食药监的专业优势,进一步强化了监管力量和监管水平,力推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宽进严管”  助市场主体健康成长 市场繁荣的基础在主体。“义乌经验千万条,培育主体第一条。”这是义乌市场取得成功的重要“秘诀”。  一直来,义乌致力营造宽松的主体成长环境,为市场繁荣培育一支量多质高的主体队伍,通过下放登记权限、多证联办、审批提效等一系列举措,“松绑”主体准入,不断注入政策“活水”,激发主体活力。  而随着国贸改革的不断深入,义乌市场主体培育的政策需求进一步放大,亟需更为宽松的准入制度激活市场活力。日,义乌在省率先开展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出台了多证联办、并联审批、注册资本延缴制、“工商事务金融服务通”,探索“一照多址”、“一址多照”、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免于提交验资报告、改革企业年度检验制度、压缩审批时限等多项改革举措,主体准入实现了门槛更低、渠道更宽、时限更短。  商改开展16个月来,特别是今年3月启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来,义乌市场主体保持了迅猛的增长势头。截止到今年9月底,义乌共新设各类市场主体近7万户,同比增加近五成,主体总量首次突破22万户关口,特别是重点培育的电子商务企业数量新设了4110家,同比增加了84.22%。  在降低门槛让主体“宽进”的同时,以信用为抓手实施 “严管”。日,正式开通了浙江首个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社会公众可以随时上网查询商事主体的相关信息。  义乌还公布了第一批食品安全“黑名单”,首批上榜的有13户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涉及销售未检验检疫的生猪肉、侵权的酒水饮料、未取得相关许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等违法违规行为,扩大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效应,深化了监管成效。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主动公示监管执法信息,将行政处罚、荣誉奖励、重要文件等信息公示在门户网站上,推动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市场执法行为,确保依法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以信用为抓手,以公示为手段,以规范为(,)目的,“晒”出企业信息,一方面可以将监管精力从繁琐的审批当中抽身出来,更合理配置监管资源,调和监管力量不足与监管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有利于构建与放宽准入相适应的主体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管理三位一体商事主体“严管”体系,促进企业的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净化。  “五指成拳”  促资源整合提升效能 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是监管执法活动中长期存在的“积病”。拆除部门间的职能藩篱,打通监管链条,防止扯皮推诿,提升监管效能,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3月14日,原义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义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义乌市合并,并划入义乌市版权局、义乌市的部分职责和义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后,新成立了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机构改革,不仅仅是将原先多个部门进行物理拼凑,而是通过职能整合、队伍融合,产生化学反应,实现“大服务”、“大监管”、“大维权”,切实提升监管服务效能。  把服务窗口整合,提供“一窗办理”的“大服务”平台。义乌整合了不同办证窗口,原先工商、质监、食药监分散办理的7本证件(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餐饮服务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执业药师资格证)已经实现一窗受理、内部流转、统一发放,优化了审批程序,提高了服务效能。  把监管职能整合,打造“全程全域”的“大监管”模式。把原先属于工商、质监、食药监的分段式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加以整合,不仅打通了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的全程全域监管链条,而且形成了监管的“五指成拳”。同时,机构改革还在构建新型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监管体系方面积极开展探索和实践,推动由原先工商、质监保护商标权的单一执法向保护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三权一体”的知识产权综合执法延伸,加大了市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的健康繁荣。  把维权热线整合,构建“一线处置”的“大维权”格局。义乌将原先工商的12315、质监的12365、食药监的12331三条投诉热线加以整合,把举报投诉线索统一汇总到12315指挥中心分流处置,通过维权线索的统一受理、维权指令的统一下达、维权过程的统一参与、维权结果的统一反馈,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大维权平台。同时,充分发挥原工商、质监、食药监在产商品检测等方面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强化消费维权工作的专业支撑,提升消费维权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多头并进”  优服务环境助推转型 义乌市场外向度高,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亟需通过转型升级获得新的发展。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个转企、信用建设、实施“商标、质量、品牌”三大战略等角度,不断优化义乌发展环境,助力转型发展。  以“商改”为抓手,力促主体“从无到有”。义乌全力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安排专人专窗、开通网上审批平台等方式,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降低准入门槛,提升企业审批效能,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以“个转企”为载体,帮扶主体“从小到大”。截止到今年9月底,义乌累计推动8312家个体户转型为企业,其中公司制企业994家,占比达11.96%。  以“三大战略”为动力,推动主体“由弱变强”。义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品牌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以实施品牌强市、质量强市、标准强市三大战略为总目标,全面打造义乌品牌、义乌质量、义乌标准。品牌方面通过设立商标综合发展指数,建立商标品牌培育发展中心,争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进一步引导企业争创名品名牌。质量方面进一步强化重点商品(如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着力构建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和风险监测体系,通过严格执法来促进企业质量安全意识的提升。标准方面进一步推动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探索建立义乌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引导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同时,义乌还开展了“千干联千企、服务促转型”活动,分组赴企业进行走访调研,面对面了解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指导,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义乌市市场监管局在浙江三鼎织造有限公司走访过程中,发现企业错过了2014年浙江省企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的申报时间,通过协调争取,成功帮助企业再次获得了申报机会,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信用分类”  实体市场信用监管的全国样本 “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商业文明的内核,也是市场繁荣的灵魂。义乌市场之所以能够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变革,在全国强手如林的众多专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并长盛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市场信用监管方面先行一步,并通过不断创新,顺应形势,深入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和商事主体信息平台建设,把信用打造成为义乌经济发展的优势,为市场繁荣积蓄更强劲的发展后劲。  国际商贸城有7.5万个商位,沉重的监管压力,迫使义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早在2000年,义乌就开始积极尝试,第一次将信用的理念引入市场监管中,通过信用优良资产累计加分和不良信用资产累计扣分制,对市场经营户的行为进行分解、评分、积累,最终形成经营户的信用数据,从高到低分为AAA、AA、A、B、C、D六级,分别表示信用优异、信用良好、信用稳定、信用波动、信用低下、信用破产。  根据不同信用等级,实施不同频次和不同力度的监管:信用等级高的经营者,可以优先评优评先,如“星级信用商位”、“知名商号”、“消费者信得过单位”、“青年文明号”、“五好经营户”等;对信用等级低的,加大监管巡查力度,列入黑榜予以公布;对于失信破产的,吊销其营业执照,并通知市场主办方收回其商位使用权。通过信用分类监管,在提升监管效能的同时,还达到了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经营者自律的目的。  2006年10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予义乌市场全国首个“守合同、重信用”市场荣誉称号;2008年2月,又被授予 “全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荣誉称号,义乌市场的信用监管经验成为全国样本。  “信息征集”  企业信用建设步入“大数据”时代 从2013年5月开始,义乌开展了两轮商改,建立了“宽进严管”为特征的县域商事登记制度模式,从根本上颠覆了工商注册登记固有的 “无资禁入”、“前置必守”、“一点一照”的传统理念,进一步降低了准入门槛,破解了“审批难”的困局,凸显了政府和市场归位的理念,从而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  然而改革在取得了初步成效的同时,也对后续监管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于是,建立一个具备科学的征信机制和完善的用信机制,由政府推动、引导市场、企业与社会全面参与的“企业信用监管综合平台”,就成了解决“宽入严管”的有效途径,也是确保改革成功的有力支撑,更是完成政府部门职能转换的宝贵契机。  2005年开始,义乌市着力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企业信用监管综合平台。目前,该平台由信用信息征集子系统、信用监管服务子系统、部门协同办公子系统和平台辅助管理子系统组成。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征信和信息共享平台的成员单位从最初的26个增加到后来的32个,今年又进一步增加到50个,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部门之间信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成为政府部门监管的有力抓手和完善社会公众服务的有效途径。截止到今年10月份,该平台已完成与各部门的数据对接,共向成员单位征集数据信息444万余条,每月信用信息归集量均在1万条以上。  通过对企业信息大数据进行征集、分析,最终形成企业信用分析报告,不仅有助于监管部门更直观地掌握行业的信用波动情况,实施更精准、更科学的监管,同时也成为企业在科技评审、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等活动中的有效依据。  “信息公示”  商事主体信息全民免费共享 日,义乌正式开通了浙江首个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根据商事主体的字号、注册号等条件,就可查询商事主体登记、商事主体信用、商事主体经营异常名录、商事主体黑名单、商事主体年报、商事主体许可审批等六方面信息。  该平台重点突出了公示、查询、预警三大功能。通过主体信息的互通共享,让各个监管部门可以实时掌握商事主体动态,为科学精确监管提供依据和参考;通过信息透明公开,可以警醒行业主体加强经营行为约束,做到合法经营、诚信自律,推动全行业的整体提升;通过公众查询,做到所有凡可确认的主体信息全社会免费共享。这样消费者、采购商可以公开查询主体信息,实现交易风险的下降和交易质量的提升;电商平台、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市场主办方也可以实时了解客户信息,在主体准入、贷款额度、办理时限、商位抵押率等实行差别化待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公平正义的三者兼顾。  日,《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开始实施,更是对多20多年来市场监管方式、监管理念、监管模式的进一步深入探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条例》进一步明确工商部门、其他政府部门、企业作为不同的信息公示主体所承担不同的信息公示义务,以此全面推进企业诚信自律,扩大社会监督,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大信用时代的市场监管,将秉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变“封闭”为“透明”,把对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估真正还权于市场本身,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来保证信用评定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责任编辑:HN666)
10/14 00:21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a href="http://ssds12./_d.html" target=_blank女主播如何搭上大贪官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以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模式创新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以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模式创新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
――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一书,集中收入了这方面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这本书,对于我们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推进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摘编》第一、二、三部分,深刻阐述了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是对创新与发展关系的新认识。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十六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在十八届五中全会讲话中,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指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不足,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因此,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这是《摘编》开篇的第一句话,道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更多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今天,这些要素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再要像过去那样以这些要素投入为主来发展,既没有当初那样的条件,也是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的。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从国际看,走出2008年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最终也要靠创新驱动。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特别是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在2014年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同志集中讲了中央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考虑,要求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增强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从实际出发,确定创新的突破口。他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习近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他指出: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我们在国际上腰杆能不能更硬起来,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这件事,等待观望不得,亦步亦趋不行,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劲头,快马加鞭予以推进。他特别强调: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中国梦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我们也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常抓不懈,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摘编》第四部分集中收入了习近平同志关于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相关论述,回答了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什么能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及如何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等问题。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习近平同志明确讲: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正所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他强调:我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实力的差距,主要就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发展主要靠引进上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国外技术,早期是二手技术,后期是同步技术。如果现在仍采用这种思路,不仅差距会越拉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涉及未来的重点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大胆探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们是有优势的,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习近平同志一再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大法宝,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大优势。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他特别强调:我们在世界尖端水平上一定要有自信,这也源于我们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我们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大有作为。如果总是跟踪模仿,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关于如何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同志的论述非常丰富。比如:他强调要做好顶层设计,以世界眼光搞顶层设计。要研究和找准世界科技发展的背景、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的现状、中国应走的路径,把需要与现实能力统筹考虑,有所为有所不为,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结合,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工作重点。比如:他强调要确定正确的跟进和突破策略。一方面,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创新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制约。要采取“非对称”战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对看准的方向,要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比如:他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同时要在关键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比如:他强调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三、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摘编》第五部分集中收入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论述,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症结所在,提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工作着力点。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深化改革。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只有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才能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现行的经济体制机制和经济政策,很多是适应传统发展方式的,有利于企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但并不利于企业推进优化升级。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新的利益轨道。一个是科技创新的轮子,一个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两个轮子共同转动,才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科研成果封闭自我循环比较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习近平同志指出,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要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这三个基本问题,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践证明,产业变革具有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多变等特点,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财物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要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消除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的扭曲,加快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机制,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特别要发挥好中小微企业应对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独特优势,通过市场筛选把新兴产业培育起来。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重点做好“三个分工”和“一个加强”。关于“三个分工”。一是政府和市场分工,能由市场做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从分钱分物的具体事项中解脱出来,提高战略规划水平,做好创造环境、引导方向、提供服务等工作。二是中央各部门功能性分工,有的重点抓基础性研究,有的重点抓应用性研究,有的则要重点抓产业化推广。三是中央和地方分工,中央政府侧重抓基础,地方要更多抓应用。关于“一个加强”。即: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握方向,突出重点,形成拳头,狠抓落实。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科技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快研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方案,全面分析影响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保护知识产权、放宽市场准入、破除垄断和市场分割、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加大对创新型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财税金融、人才培养和流动、科研院所改革等方面提出管长远的改革方案。
  四、落实“三个牢牢把握”要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这是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的要求。《摘编》第六、七、八部分分别收入了这方面的论述。
  关于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首先要把方向搞清楚,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否则花了很多钱、投入了很多资源,最后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习近平同志看了很多介绍世界科技发展的材料,对一些新突破新趋势高度重视。比如对于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对于3D打印、先进制造、量子调控,对于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对于机器人革命、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等,习近平同志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保持密切关注。
  综合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形势,习近平同志提出要高度关注以下几个趋势:一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二是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三是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四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等产业。他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世界各国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施必要改革。我们要密切跟踪、科学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看到差距,找准问题,对看准的方面超前规划布局,将成熟的思路及时转化为政策举措,切实加大投入,抢占先机。我们不仅要赶上时代,而且要勇于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
  关于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科技革命必然引发产业革命。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习近平同志指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大趋势,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加强行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有力支撑。要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要实施一批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他强调,这是我们化解产能过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习近平同志还结合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对我国发展海洋科学,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农业科技化工业化,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大型客机研发生产,发展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能源技术开发利用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关于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同志指出,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培养集聚人才,既要有识才的眼光、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更要有健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同志从人才使用、培养、引进三个方面对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他强调,用好人才,首先要用好科学家。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用好人才,重点是科技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用好人才,还要用好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要推动企业家积极投身创新事业,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还要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让他们参与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二是要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三是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为他们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用科技赢得未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认真领会,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 人民日报 》( 日 09 版)
(责编:王政淇、刘军涛)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新引领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