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网友评解放军训练164旅2o16年元月2日训练

2017新年伊始,网络疯传一个某电视节目的片段,号称知名电视评论人的梁某,信口雌黄,他在节目中讽刺雷锋、暗嘲焦裕禄、抵毁志愿军英雄、美化美国士兵.....并在节目中振振有词:“历史有时候很难经得起推敲,而有些英雄典型的形象不见得是人们心中所想的……”梁某说:“出于政治部门的宣传,出于一厢情愿的美化,或者出于某种动机的炒作,容易把一个人弄得很完美。就说这人好事都是他的,他什么地方都是完美的没有缺点。”随后他就把矛头指向了雷锋同志。“雷锋是个挺冲动的人,好自我表现,说不好听点就是愿意显摆,雷锋写日记就是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所以他后来会配合记者的摆拍,雷锋是个自我表现欲很强的人……”雷锋被抹黑的事,这不是第一次,可能也不是最后一次。争论的背后,固然有为出名而疯狂炒作的网络推手,有用心险恶煽风点火的某些势力,但也有一些是生长在网络时代、和网络一起成长的“网络e族”——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普通青年……雷锋是真实的吗?这并不单单是对雷锋本身的质疑,更是对青年所成长的网络时代的拷问。当网上掀起老人跌倒扶不扶的争论,当微博上充斥着捐款会被挪用还捐它干啥的论调,当宣称“好人得不到好报”的网帖大肆传播之时,一些年轻人难免会陷入困惑。雷锋一天能捡300斤粪?雷锋为省电用合现在30多块钱一节的电池打手电看书?雷锋有皮夹克、手表等高档行头,还是艰苦朴素的偶像?雷锋绝对是富二代,要不他哪来那么多钱捐款?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总是记在日记里?每次雷锋做好事的时候,都恰好遇到了摄影师?雷锋是“影帝”还是模范?关于“雷锋”的谣言1、“每次雷锋做好事的时候,都恰好遇到了摄影师”基本上每一名中国人的脑海里,都保留着很多雷锋的照片:有头戴军帽持枪立正的,有擦汽车的,有帮助战友学习的,有扶老携幼的,有给战友让饭的,有给伤病员送月饼的,有到储蓄所取钱的,还有为人民公社捡粪的……然而在当下,这些曾经振奋了亿万中国人的照片,却变成了质疑雷锋精神的“铁证”,比如:1、《雷锋擦汽车》。有人吐槽:哪有擦汽车还佩戴荣誉勋章的?明显是伪造,是假的。2、雷锋送老奶奶回抚顺。有人吐槽:雷锋是在出公差回部队的路上偶然间遇到了老奶奶并送回家,同时给摄影师CALL了个电话。同时大连《新商报》副总编辑王盛波说:“这张照片上的老太太就是我奶奶,而在拍这张照片之前,雷锋根本没护送过我奶奶回抚顺。”显然是假的。3、雷锋在帮助战友学习。有人吐槽:很明显是在训练或者执行任务间隙,此时摄影师神一样的出现了。4、雷锋把自己的饭让给战友。有人吐槽:当雷锋把自己的饭让给战友时,摄影师又神一样的出现了。5、雷锋到储蓄所取200元钱。有人吐槽:神一样的摄影师无处不在……取个钱还躲在柜台后拍人家。6、雷锋去抚顺西部医院给伤病员送月饼。有人吐槽:这次雷锋是和摄影师一起去的……不仅是神一样的摄影师和“摆拍”动作受到吐槽,很多网友还质疑:1、在1960年前后,照相可是个稀罕事,而在雷锋参军的两年多留下的照片却高达两百多张,一定是作假;2、雷锋(雷锋所在部队)很早就“预感到”自己(雷锋)会牺牲,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所以提前派摄影师跟随,预留200多张照片下来,供全国人民今后瞻仰。难倒雷锋真的是“影帝”,真的是其所在部队造出来的“神”么?  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网友们的质疑也没有错。雷锋生前留下照片共计300余张,其中有223张都出自雷锋生前战友、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助理员张峻之手。而且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张峻接受采访时,就已经公开言明:自己所拍摄的雷锋照片中,一些属于“补拍”、“摆拍”。△张峻和雷锋的合影。一名大尉张峻为啥要为一名普通战士雷锋摆拍这么多的照片?因为有一个我们应该知道的常识、细节被忽略掉了,那就是:雷锋生前已经是从原沈阳军区涌现出来的全军典型。这张照片拍摄于1960年8月,是张峻给雷锋拍的第一张照片。在这张照片上,刚刚入伍8个月的雷锋胸前还别着参军前获得的“鞍钢先进生产者”的奖章;在这个时候,雷锋的事迹刚刚受到原沈阳军区的重视,并调查核实雷锋的事迹。在平时就喜欢照相的雷锋请求张峻为其照相,才有了这么一张照片。雷锋的事迹受到《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报》等军队媒体转载,之后《中国青年报》等全国性大报也开始转载,雷锋的名气开始从军队向全国扩展。直到1962年春节前后,原总政下达指示,要为雷锋举办一个个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展览。原沈阳军区接到命令后,决定由张峻以及四五名成员组成班子为展览进行前期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补拍照片。因为雷锋做了好多好事,都过去了,没有留下照片,所以要补。  鉴于补拍照片工作的严肃性,当时的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给筹办小组约法三章:第一,补拍内容必须是雷锋曾经真实做过的事情,不能搞假新闻;第二,能补的补拍,不能补拍的画幻灯;(这里的能不能,主要讲技术手段,像雨夜送大娘,你再去找回来,下雨再来一遍?这个不可能)第三,补拍的照片要经得起推敲。然而这些补拍的照片纷纷出现了问题。比如因为摄影技术不过关,深夜学“毛著”无法拍摄,照片变成了雷锋在白天打着手电学习;比如雷锋在8月里为人民公社捐款,照片里的雷锋却穿着棉衣;比如,没有找到那位老大娘,而是找别人代替,等等。因为照片经不起推敲,同样也遭到了原沈阳军区领导的质疑。然而,照片的补拍和幻灯片的制作还没完成,雷锋就突然离世,这些原本用于“学毛著标兵”的展览被用作了规模更大的对雷锋的追忆仪式上。  自摄影技术发明以来,就被赋予了记录历史画面的神圣职责,而因为一些比如时机消逝、天气、光线、没有抓拍住等技术难题和人为原因,摆拍一些符合历史事实的照片,也是在允许之列的,而且也是当时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比如这张:这张照片是前苏联叶夫根尼·哈尔杰伊拍摄的苏联士兵将红旗插上德国帝国议会大厦的照片。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幅照片是叶夫根尼·哈尔杰伊于日,也就是苏联占领德国议会大厦第3天布置拍摄的。也就是说是摆拍的。这张照片是二战时美国一幅著名摄影作品,《国旗插在硫磺岛上》。赢得了次年的普利策摄影奖,后来被制成雕塑,被视为美国精神的象征。而事实上,当作者赶到时,升旗仪式已经完毕,国旗早就插好了。于是,为了见证历史性的时刻,只好再插一遍,这也是摆拍的。日,时值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一位水兵在时代广场的欢庆活动中亲吻了身旁的一位女护士,这一瞬间成为传世的经典历史画面。而事实上,据照片男主人公吉姆·雷诺尔斯回忆,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5月,从创意、构图,直至被吻护士小姐身体的姿态,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不凑巧的是,这幅照片拍成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发表,而在3个月后才公布于世,以至于造成季节服装与时代背景的错位,也是摆拍。至于这张的拧螺丝细节:雷锋在修车。有网友表示:不过汽车挡泥板底下貌似没有螺丝哦。雷锋生前战友季增说:这张照片就是我当年现场抓拍的,是一张很正常的纪实照片。老式卡车前轮挡泥板里面有一个连在底盘上的支撑杆,挡泥板下设有固定支撑杆的螺栓,螺栓在挡泥板下面。  2、“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总是记在日记里”其实雷锋不是参军以后才开始写的日记。那时的雷锋还叫做雷正兴,1956年11月,年满十六岁的雷锋被推荐到望成县委做公务员。平时写日记、能写日记,在当时算是文化人的特征。对于好学上进的雷锋来讲,写日记不仅能锻炼文字,还有提高文化素养和人生格调的意思,于是在1957年的秋天,雷锋开始学着写日记。在雷锋的日记里,大多数都是摘抄的文字,有毛主席的文章段落,有科学技术的内容,有会议的记录等等,自己的经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雷锋去世后,日,原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不久,雷锋的日记本、笔记本共9本,连同雷锋其他遗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珍藏。△收藏在军博的雷锋日记原件雷锋日记抄件在上交之后,经原总政宣传部审查,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于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第一本内容丰富、文字准确的雷锋日记。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急需,也成为对雷锋的“永久纪念”。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很多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可见,雷锋日记,所记录的并不光是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更多的则是他通过摘录、记录进行学习的一片“自留地”,我们在出版发行《雷锋日记》时,只是选择性的摘录了他的一些好人好事和精彩作品,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这种光记好事的错觉。3、“雷锋绝对是富二代,要不他哪来那么多钱捐款?”有的网友说,雷锋作为一个小战士,一个月津贴6元,哪来那么多钱捐款,一定是假的。对此我们先看转帖自中国军网的一篇文章:网上有人质疑雷锋捐款的事迹可能是编造的:50年前,雷锋为庆祝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成立,送去200元;辽阳地区遭受洪水之灾,他寄去100元;战友小周的父亲病重,他寄去10元;一位妇女车票和钱丢失,他为这位妇女买了车票。仅他的这一小部分事迹就已经支出300多元。他仅在部队2年零8个月,当时部队津贴最高每月只有8元,就算他拿最高津贴标准,合计收入也只有256元。他哪来的那么多钱来捐款?其次,让我们看一下两笔大额捐款的情况:第一笔是200元捐款。1960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当雷锋路过抚顺市望花区驻地时,看到成千上万人在庆祝和平人民公社成立。从苦难中走来的雷锋为支援人民公社发展生产,就赶紧去银行取出200元现金(当时存折里只有200多元钱),跑去送给新成立的人民公社。但公社干部说“只收心意不收钱”。雷锋解释说:“这钱是人民给我的,我现在把它还给人民,支援人民公社发展生产,你们一定要收下这笔钱,就像作父母的收下自己儿子的钱一样,是不必客气的。”说了半天,公社只收下100元钱。日,和平人民公社专门写了“感谢信”,送到雷锋生前所在团。第二笔是100元捐款。1960年5月,辽阳地区遭受洪灾。雷锋在给和平人民公社捐款后没几天,从报纸上得到消息后,对曾经工作并入伍的地方(弓长岭工地在辽阳)的人民群众受灾感同身受,希望自己能为灾区群众做点啥,于是赶紧把公社干部没有收的那100元现金给辽阳市委寄去,请他们转交给受灾群众。辽阳市委领导考虑既要肯定和鼓励这种高尚行为,又不能给这名普通战士带来经济和生活负担,于是在日,以市委名义给雷锋所在团邮来了“感谢信”,同时退回了雷锋捐赠的100元钱。所以,这两笔捐款是在周转中进行的,实际只用了100元,完全在雷锋的收入范围内。按照该文所示,雷锋在当工人的时候,工资是很高的,其工作后的总收入高达1340元,入伍前一定是有较大数额的存款的,确实完全有能力进行支付。但有的网友依然不死心,列举出了《致中共辽阳市委的信》(日)中的第三段,对雷锋入伍时的存款数额提出质疑:信中显示:雷锋在给中共辽阳市委的信中明确:入伍前只有40块的存款,如果他入伍前真的只有40块的存款,那后边的巨额捐款确实很难完成。但如果他说的是假话,隐瞒了存款数额呢?事实上,他在这封信里确实隐瞒了存款数额。据雷锋所在连队司务长蔡云回忆(《蔡云:我陪雷锋作报告》),蔡云是知道雷锋先捐给了和平公社100元的,与后来雷锋在致辽阳市委的信中所说的“自己入伍时带来四十元”不符,于是就问雷锋,为何在信中这样写。雷锋本人的回答是,他从工厂入伍时本来带了将近200元,但在回信中确实采取了“隐瞒战术”,因为雷锋怕辽阳市委得知自己已经捐助和平公社100元后,拒绝接受自己的捐款,所以在信中故意隐瞒。王玉珍,当时的储蓄员,96年退休。无独有偶,当初给雷锋办理储蓄业务的七百储蓄所储蓄员王玉珍回忆(《王玉珍:50年前我给雷锋办储蓄》),抚顺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成立时,雷锋确实来储蓄所取款(因雷锋的存款在当时属于大额,故对这个个子矮小、操南方口音的解放军战士早已相识),取走了存折上的203元中200元。4、“雷锋有皮夹克、手表等高档行头,绝对是艰苦朴素的偶像”当时雷锋确实是买过皮夹克、手表的,比如这几张图:日,京华网刊登《京华时报》关于《雷锋全集》出版发行的报道,该报道的网络稿件题目是《〈雷锋全集〉还原真实雷锋 雷锋也有皮夹克》,此文中该书主编邢华琪引述雷锋同乡、工友、好朋友易秀珍的回忆,证实雷锋有皮夹克。邢华琪引述的易秀珍回忆报道原文如下:雷锋从农村到了鞍钢以后,还一直穿着在农场工作时发的工作服,油泥很多,还打着补丁,周末下了班,洗了澡,许多同事都换上整整齐齐的衣服,上街看电影或者参加舞会。雷锋没有衣服可换,同事就劝他买件换洗的衣服。听人说的多了,雷锋带着积存的钱到了百货公司,买了皮夹克。后来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发表,工厂里做了传达,听到党中央指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建国,雷锋找来一个包袱,把新买的衣服全部包起来,压在箱底。后来雷锋入伍,在排演一个叫做“老刘的故事”的时候,有人提出集体朗诵的演员不一定都穿军装,提议去市文工团借几套衣服。雷锋从皮箱里翻出了皮夹克和当时买的裤子等交给了导演。演出以后,雷锋再也没动过这件皮夹克。据雷锋的工友张建文回忆,当时鞍钢文化生活很丰富,周末经常有舞会。团组织动员大家参加,很多人劝雷锋参加舞会要穿得好点。雷锋会开拖拉机,去了不久就是正式工了,工资36块多,很高了。当时年轻人都喜欢买件皮夹克穿,冬天御寒、又时尚。雷锋就拉着我去寄卖店转,我家里困难,他就买两件,他自己是棕黑色的,送我一件黑色的,还有手表也是他一块,我一块,属于比较便宜的“小三针”。而且这件事还构成了他的一段成长经历。关于这一点,《解放军报》有过采访:“雷锋把穿着皮夹克的照片寄给望城县委的老领导。县委赵阳城书记看到了雷锋这个照片,回信批评了雷锋,全国人民正在勒紧裤腰带,你怎么能穿皮夹克?希望你艰苦奋斗,永不忘本。雷锋读后非常惭愧,从此再也没有穿过那件皮夹克。”所以,雷锋有这样一段成长经历,算不上他作为一个先进人物应该洗掉的“污点”,它恰恰展示了雷锋怎样从一位热爱生活的好青年一步步成长为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的伟大战士。与参军之后的艰苦朴素也并不矛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放军训练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