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的罪行闯进圆明园内抢劫财物声称这是文明合法什么的选择?

惊闻老百姓曾和英法联军共同抢劫圆明园
& &&中国社会科学网刊登了裴广强的文章&《英法联军第一次火烧圆明园诸问题再考》主要内容如下——
& &&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参与对圆明园的劫掠?有些论著出于爱国宣传的需要或者资料的限制,对此问题的描述都语焉不详,一笔带过或竟至完全忽略。在此指出,对中国百姓及土匪参与圆明园劫掠这一问题的关注,与英法联军是劫掠行动主角的事实毫不矛盾。实际上,无论从英法统帅、官兵的日记及回忆资料,还是从中方大臣的奏折、日记及私人记载来看,一部分中国土匪及百姓确实趁第一次火烧圆明园之机,实施了对园内物品的劫掠及捡拾。
& &在法军于10月7日抵达圆明园之后,中国土匪也于次日通过围墙缺口进入圆明园,并趁乱抢劫财宝和绸缎。但在出口处被联军截获了很多。英国军官麦吉在圆明园参与抢劫之时,也遇到很多中国土匪。麦吉发现这些土匪因惧怕联军,没有进入最好的宫殿抢劫,而他们抢劫的物品主要是布匹和瓷器。一些百姓在参与抢劫的同时,还被联军抓来强迫运送大件物品。又据当时罗马天主教驻北京教区主教孟振生讲,圆明园周边的几个村庄,大部分百姓都参与了盗抢。到10月9日,法军撤离圆明园之时,一批中国人还尾追法军队伍,并捡拾法军掉落的物品。
&这件事情我早听说过,但详细的述说,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应该感谢裴先生。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那些参与抢劫的百姓迷失了家国,他们从骨子里认定了这个国家不是他们的。机会来了,于是趁机。这里的主要责任在于国家机器的操纵者,长期遗忘百姓,难免也要被百姓遗忘。然而,皇帝只是国家的象征符号,并不完全等同于国家。
其次,必须要说的是,任何理由都不能是抢劫的理由。在欧洲中世纪,以至后来的那些个世纪,国破的时候,虽然国王曾经无道,但亡国的百姓会主动承担起保卫家园的战争,甚至会去勤王。这些例子,举不胜数。
由此,我想到古往今来的中国人素质,我甚至还想汉奸是否我们自己的专利,谁还能在别的民族中找出大批量的汉奸?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产生200多万汉奸,也不知准不准。请注意,我这里所谈的汉奸和那些一批评自己一说别人长处就被污为汉奸的有识之士,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勇于进行民族自我批评的,都是祖国的忠臣。
要论中国人,就要从古到今好好地论论。基本的原则有一个,就是只重事实和逻辑,不受任何情感骚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无恶不作,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并抢劫一空,给中国留下巨大的历史创伤。
B.《阿凡达》上映不到3个月,全球票房已经达到25_百度作业帮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无恶不作,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并抢劫一空,给中国留下巨大的历史创伤。
B.《阿凡达》上映不到3个月,全球票房已经达到2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无恶不作,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并抢劫一空,给中国留下巨大的历史创伤。
B.《阿凡达》上映不到3个月,全球票房已经达到25亿美元以上,这创造了电影史新的传奇,令人叹为观止。
C.“看病难”的问题能否解决?房价继续上升还是趋于稳定?通货膨胀能否控制在合理范围?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D.因为推进教育改革的路途充满挑战,所以教育部门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也要实事求是,扎实稳妥,因地制宜。放火烧毁圆明园的不是英法联军?
[摘要]《中国历史的侧面Ⅱ:近代史疑案的另类观察》一书挖掘出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颠覆了普通历史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中国历史的侧面Ⅱ:近代史疑案的另类观察》,冯学荣 著,吉林文史出版社本文摘自《中国历史的侧面Ⅱ:近代史疑案的另类观察》,冯学荣 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月。在中国,曾经有不少的作家、编剧,犯过“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滑稽笔误。所幸我国毕竟是有历史学者,力挽狂澜,以正视听,捍卫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实。可是,在笔者看来,即便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这种说法,仍然是有欠精准的……是谁放火烧毁了圆明园?一百多年以来,稍有近代史常识的中国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个说法,在原则上,似乎没有什么大错。只是,如果深入到史料当中并从细节入手,则会发现,这种说法,其实仍然有过于笼统的嫌疑。我从各方史料里面读出来的事实却是——不是“英法联军”,而是“侵华英军”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在那把持续了两天的熊熊烈火当中,侵华法军,似乎只是一个旁观者,而并未扮演什么实质性的角色。故事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杀入北京的时候,联军误以为咸丰皇帝住在圆明园(事实上咸丰皇帝那时正在热河承德避难)。这是英法联军杀向圆明园的最初动机——想活捉大清国的皇帝。在向圆明园进军的过程中,侵华法军率先抵达了圆明园并开始抢劫园内的财物,而侵华英军的部队则在此期间迷了路并因而晚到了一天。在晚清长期当官的美国人马士认为,是侵华法军带头劫掠了圆明园,而此后,是侵华英军放火烧毁了圆明园,而侵华法军实际上并未参与放火。马士在其所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的说法,是这样的:“……最后,(英国全权公使)额尔金伯爵希望破坏圆明园宫殿的建筑,把它视为有些俘虏曾被虐待的地方,并作为计划损伤(大清国)皇帝个人尊严的一种办法……而(法军方面的)葛历劳士男爵则以为:这不过是对没有抵抗的乡村地点和别墅的一种破坏而已,他宁愿破坏北京城内的皇宫,因为那是最高权威的所在……(法军)孟德邦将军亲眼看到圆明园被他自己的军队所劫掠过,认为破坏圆明园是一种破坏文化的暴行,并不能产生所期望的结果,他拒绝协同去执行这种破坏,(英军)格兰特将军则反对去破坏皇宫,认为那是一种背信行为……因而,他(格兰特)着手去执行(英国全权公使)额尔金伯爵的命令来破坏这个避暑行宫(指圆明园)。这个命令发布了,在10月18日……二百多所建筑物,被(英军)格兰特将军指挥的军队,付之一炬……法国人劫掠了这个宫殿,而英国人又毁坏了它……”马士的说法,总结起来,是以下的几点意思:1.法军洗劫了圆明园的财物,而英军则提议烧毁圆明园。2.法军不同意烧圆明园,法军说:要烧就烧紫禁城。3.英军坚持要烧毁圆明园,法军反对,并拒绝参与。4.英军一意孤行,下令自己的部队,独自烧毁了圆明园。我们再来听听瑞士学者林瑞谷(Erik Ringmar)的说法:“……终于,在(1860年)10月18日,英军统帅额尔金(勋号略去)下令烧毁圆明园,在接下来的两天之内,成群结队的士兵们,被分派到园中的各处,放火烧毁了各种各样的宫殿、塔、亭以及其他的建筑物……”这位瑞士学者Erik Ringmar的说法,出自他所著《Liberal Barbarism and the Oriental Sublime:The European Destruction of the Emperor‘s Summer Palace》,可译作《自由派的野蛮和东方人的庄重:欧洲人捣毁圆明园始末》。可见,瑞士学者林瑞谷(Erik Ringmar)的说法,也是很清楚的:是英军放火烧毁了圆明园,法军并没有参与其中。此外,我们民国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也认为是侵华英军烧毁了圆明园。蒋廷黻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附录里面,有一篇名叫《评清史稿:邦交志》的章节,该章节当中,有如下的文字:“……《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两广总督叶名琛之被捕、文宗之退避热河、英人之焚圆明园诸事,共占篇幅仅西藏交涉之四分之一……后巴夏礼又力助法翻译官与载垣辩论,且措词失礼。载垣于是阳许之,而阴谋害之。次日晨,英、法译者归营报告,途遇僧格林沁之马队,英人被捕者二十六,法人十三,经二十日之监禁虐待,英人得生归者半,法人仅五名,后英人之焚圆明园者,即以报复也。撰《邦交志》者,何必隐讳其词若此……”蒋廷黻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中文,是以下的意思:“……《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两广总督叶名琛被捕、咸丰皇帝暂避热河承德、英国人火烧圆明园,这些事情在《清史稿》里面,竟然只占西藏交涉案的四分之一篇幅……英国谈判代表巴夏礼奋力协助法国翻译官和(怡亲王)载垣辩论的时候,出言不逊。载垣于是表面上答应巴夏礼,暗地里却盘算谋害他们。第二天早晨,英、法两国翻译在归营报告的途中,被(清军)僧格林沁的马队抓走,英国谈判代表被抓了二十六人,法国谈判代表则被抓了十三人。这些人被僧格林沁拘禁了二十天,并遭到了虐待。其中,英国谈判代表只有一半的人生还,而法国谈判代表则只有五人生还。后来,英国人放火烧毁圆明园,就是对这件事的报复。写《清史稿?邦交志》的人,你为什么要隐瞒这一段呢?……”可见,民国时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的说法,也是一样的:是英国人(或说英军)烧毁了圆明园,根本没有法国人(或说法军)的事。我们再来看看法国大诗人雨果(Victor-Marie Hugo)在他《给巴特勒上尉的复信》中的说法:“……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的这封信,转引自贝尔纳·布里泽(Bernard Brizay)《1860:圆明园大劫难》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83页。)显然雨果的说法,也是这样的:法军洗劫、英军放火。分得很清楚,毫不含糊。是英军烧毁了圆明园,而法军只是洗劫财物,并没有参与放火。无独有偶,“火烧圆明园”事件的亲历者——法军方面的人员阿尔芒?吕西也认为是侵华英军放火烧的圆明园,法军并没有参与放火。我们来读一读阿尔芒·吕西证言:“……世界第八奇迹(指圆明园),我们(指法军)刚刚将其洗劫一空,英国人又刚刚将其付之一炬,圆明园,这历经了数朝数代的杰作,是我平生所见最漂亮的东西,今生今世,再也无缘一见了……”(法军方面这个人员“阿尔芒·吕西”的证言,转引自Bernard Brizay《1860:圆明园大劫难》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285~286页。)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法军的随军翻译埃利松在《翻译官手记》中的说法——埃利松也认为是侵华英军不顾法军的反对,独自放火烧毁了圆明园的。“……(英、法两军)各派出三个人组成一个六人委员会,委员会负责根据物品(赃物)本身的价值或艺术价值……以便可以平均分配……海淀的中国(大清国)百姓已经越过围墙进入公园(圆明园)……贪婪突然萌发了他们(海淀村民)身上那颗爱国主义(指怀念明朝)的种子,他们奔走相告说报仇的时刻已经来临,说这是老天爷要让清朝灭亡……周边的农民、海淀的无产者们,偷偷和帮助侵略军的中国(大清国)苦力勾结,进入园林中的宫殿……时不时有人高喊‘救火啊’。他们慌张赶过去,任凭东西散落一地,他们用丝绸……床单……来扑灭已经烧到珍木壁板的火焰……英国人不顾他们盟军(指法军)的克制行为,独自派出了一支纵队,有条不紊地烧毁了圆明园里剩下的一切……宫殿被烧了,寺庙、珍宝馆、藏书阁被烧了……都化为了黑色的灰烬……(法军蒙托邦司令)说:‘这些人(指英军)简直是太狂妄了,简直是虚伪透顶……’”法国学者贝尔纳·布里泽(Bernard Brizay)在其所著《1860:圆明园大劫难》一书里,也查阅并引用了法军随军翻译埃利松的证言如下:“……附近海淀村的(大清国)村民,和法军招募的一些(大清国)苦力,已经架上了云梯,攀上墙头进去了,开始自顾自地抢了起来,他们在好几个殿堂放了火,因此开始引起恐慌……就这样,英国人、法国人……大批地冲进了圆明园,不仅仅是他们,那些中国(大清国)苦力,还有中国(大清国)的盗贼,都鼓足劲儿大捞意外之财……”可见,侵华法军随军翻译埃利松的说法,要点如下:1.海淀村的大清国居民和法军一起对圆明园开展了洗劫。2.海淀村的大清国居民在圆明园内放火,法军则开展救火。3.法军反对放火烧毁圆明园,英军一意孤行独自放了火。4.法军司令蒙托邦对英军放火烧毁圆明园一事,十分不满。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侵华法军士兵德凯鲁勒的说法:总结:1.日,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误以为咸丰皇帝住在圆明园,遂向圆明园进军。2.日,法军率先抵达并占领了位于北京郊外的圆明园。3.此时,海淀村的大清国居民翻墙进入圆明园开始抢劫,法军几乎同时也发起了抢劫。期间,海淀村的大清国居民和法国人,都对圆明园实施了小规模的放火行为。但是,这些小规模的放火得到了控制,对圆明园全园并未造成实质性的大毁坏。4.日,英军抵达圆明园,加入了抢劫财物的行列。5.日,英军和谈代表巴夏礼等人获释。英军随后获悉,有部分英国谈判代表于此前被清军杀死。6.英军遂决定报复,提议烧毁圆明园全园。法军反对并拒绝参与放火。7.日,英军一意孤行,私自决定烧毁圆明园全园,并开始了大规模的放火行动。8.日,圆明园全园被侵华英军烧毁。也就是说不是“英法联军”,而是“侵华英军”最终放火烧毁了圆明园。(本文为腾讯文化签约的合作方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anyay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后是怎么做的?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_百度作业帮
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后是怎么做的?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
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后是怎么做的?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这是文章!
统统掠走 搬运 任意破坏 毁掉 放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