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军佛定是上药草

法华七喻多宝塔(药草喻品第五)(转载)
《药草喻品第五》中的“三种草木”为著名的“法华七喻”之第三喻。如来以草木之喻继续为中根之人宣示“开权显实”之教法,并指出如来所说皆真实不虚,唯以众生根性不同,而以诸智方便为其宣说,以使其相应得解。此草木之喻中,以“一云遍覆”、“一雨普润”譬喻“如来一相一味之教法”;以“三种草木”譬喻“众生根机差别”,即:“小草木者”譬喻“人天乘”;“中草木者”譬喻“声闻”、“缘觉乘”;“大草木者”譬喻“菩萨乘”。以三草二木喻众生根机有别,对机说法,随缘说法。故凡有说法皆是随缘,无一定法可说,有人谓自己的法是正法,其余皆非,概分别心重,于法不能圆融故。药草、总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的教化而修行证果,就好比草依土地雨水而滋养生长。此品能对治烦恼分别之障碍类众生。此喻续明如来以一实相法普润一切众生,众生随其根性所受不同,各得大小道果。
《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於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槃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结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化城喻品」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圆觉经云:「知幻是离,离幻是觉。」众生本具如来觉性,只因烦恼无明所障而不能自得。因习性所染,于诸缘有所放不下,于现象界纠缠不清,而无法安逸自在。当能一心清净无扰,悟知诸事只是依缘显现,以觉醒自在的大悲心,镜照任缘诸般事相,便能契入佛知见,如来藏心显现,成为生命真正的主人。
生命有三种过法:纠缠于因缘业债、体验缘起缘灭的世间诸般滋味,抑或学习成长让身心安逸自在!众生大多汲汲营营于满足身心的快乐,努力的彰显自我,企图证明所谓「存在的痕迹」。诸不知物欲的满足终将随着自身心而成住坏空,在万般带不走的必然结局下,所谓的存在与拥有也只是过眼烟云。因此所谓的满足,实应了知十如是,不以「我见」做主人-三千世界悉在一念心中圆满具足!
六祖坛经云:「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法华经所揭橥的开权显实、身权身实二大宗要,开示悟入佛知见,即在循循善诱诸行者寻回清净如来藏心。当我们能以信愿功德力、如来加持力与自性法界力,内外缘与本因相应于佛知见,自能悟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实相现前,如如不动」。当生命渐次融入于实相,不再妄起执着、颠倒、梦想,并安住于「大悲心、柔和忍辱心、知一切法空」,依佛乘之道自度复度他,便能速成佛道。
其一,实相所代表的是融会各乘的一佛乘。这是揭示实相的无所不包的特性。显然,一佛乘之位最高,证悟成佛乃众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其至高无上的特性成为唯一能融会其他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而归于一乘的力量。故联系一佛乘而言之,实相具有包容一切的特性,能起到统摄各宗各派的作用。
其二,实相是由三元体组成的。这是描绘实相在空间和时间上构成的有机要素:所谓体广(包容一切之理)、位高(究竟解脱的成就)、用长(恒久之救度众生的行愿)。故其境玄而妙,深广不可测,是一实相而具三元,是三元而又一体。实相非呆板固定的模式,而是灵活而全面的,不可用单一僵化、片面偏颇的思维模式来认知。智顗特别强调实相的灵活性,曰:“即一而论三,即三而论一。非各异,亦非横亦非一,故称妙也。”
其三,实相即是佛境的代表。这是彰显实相在成佛境域中理事兼融的特征。智者认为,对实相的证悟即是契入佛境。而成佛之境即是寂静而常照。契理成佛解脱是寂静,由慈悲誓愿而应机度生是常照。此一照理鉴机之佛境说明了实相之理并非静止的,而是充满活力的、能动的,具有济世化他之功能。
其四,实相即是佛性。这是论证解脱之道落实到个体的可行性上,佛性为众生本具。既然人人皆有实相佛性,为众生皆能成佛提供了依据;同时,成佛亦是终极目标,因为只有一佛乘才能包容一切,普令众生皆成佛道;再者,佛性这一概念也代表了整个修行解脱的过程,包含了成佛之因和成佛之果。众生本具佛性说明了众生成佛的可能性,是成佛之基础,即佛因;佛性彰显的极至就是最终修证成佛,是为佛果。所以,作为普令众生成佛的根据和现实,实相佛性具有其全体包容性,体现了大乘佛教不舍一个众生的菩萨精神。而整个修行过程所包括的最初之佛因和最终之佛果,则展现了实相之完整性和圆融无碍的特征。
其五,实相即是中道。这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诠释实相之无分无别、包容万象、兼收并蓄、肯定一切的属性,由对实相中道的把握而达到解脱自在。实相中道的具体内容即是空、假、中三谛圆融的真理之境。一心三观之于一念心而能圆观三谛的实践进路,由修空、假、中而破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证得三智,从而成就佛果之:般若、解脱、法身三德。
本品中的一些相关佛学名词如下:一相一味,指实相一味之法。谓佛之说法虽随众根机之差异而有“二乘”与“三乘”之分,然实质上为同一相、同一味,故称“一相一味”。一味:指所有一切事(诸现象)理(本质)均平等无差别。通常指佛陀之教法而言。《法华玄义》云:“一味者,喻法华一乘之教也。如来说法,必称机宜。以其机有大小,故历四时三教,渐次调停,令其入大,然后高会灵山,纯谈一妙,开前四时三教之法,即是圆妙一乘,一乘之外,更无别法。”寂灭相:即涅槃之相,以涅槃远离一切诸法之相,故称为“寂灭相”。破有法王:系指佛以无碍智之善巧方便,破有情万有实有之执著,令诸众生出离三界,了脱生死,故称“破有法王”。
下面是本经原文: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趋,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叙说,也是说不尽的。迦叶弟子啊,你应该知道,如来佛是诸法之王,凡是他说的,都是真实无误的。他以无上圣智作根本,以方便权巧为方式演说出一系列的佛道妙法,这些法皆可通到无所不知的佛智境地。如来佛通过其智慧观察而了知一切法的归趣,对一切众生的内心世界,也了如指掌,通达无碍。对于诸多法门,如来佛已门门穷究,条条彻悟,所以,他能开示一切智慧。
“迦叶,譬如在大千世界之中,山川、河谷、大地所生长的卉木丛及各种药草,名称各异,颜色不同,种类繁多。在它们的上面,密云弥布,遮盖了整个大千世界。一时间,大雨齐下,雨水平等均匀地滋润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但大地上所生长的卉木丛林和诸种药草却根据其根、茎、叶的大、中、小不同,而各自接受其所得的一份。虽是一云所雨,但各自都依其不同的品种特性而得以生长、开花、结果。所以,一地所生,一雨所润的花草树木却是各不相同的。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迦叶,你应当知道,如来佛也是如此,他应时出世,犹如天空起云一样。他宏亮的声音普闻于一切世间的天神、人类和阿修罗当中,就像密云遍布大千世界各个角落一样。如来佛在所有大众之中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众生之中,凡是未灭度的,我将使其灭度;凡是未解脱的,我将使其解脱;凡是未安稳的,我将使其安稳;凡是未涅槃的,我将使其涅槃。我了知今世和后世的一切真实情况,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我是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你们这些天神、人类、阿修罗等大众都应该到这里来听我讲经说法。”
这时,无数众生纷至沓来,齐集佛的住地,听经闻法。如来佛当即观察这些众生的聪慧与愚钝、精进与懈怠等不同情况,并根据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度而别宣说无量法门,其目的都是要使众生欢喜信受,很快受益。
这些众生听过如来说诸法后,现世必将安稳,后世可生天上或人间的富贵处。因为修行如来道法可获得快乐,所以就应闻此法,闻法之后,即可远离种种烦恼障碍。在各种法门之中,众生根据各自的力量渐渐入道,就好像大千世界的云雨一样,一切卉木丛林和药草皆在各自不同的种姓之下,具足滋润,各得生长。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汝等迦叶、甚为稀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如来佛说法的最终归趣是一相一味。一相即真如实相;一味即无所不知的佛智。实相即解脱相、远离一切颠倒相,也即是寂灭相。如果有众生听闻如来佛法后,受持、读诵,依法修行,他由此所得的功德自己是很难觉知的。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如来佛才知道此人所种的不同种子和此人的内部本质属性,知道他忆念何事、思惟何事,修行何事;知道他以何法忆念、以何法思惟、以何法修行;知道他习什么法并由此而得什么法。众生处于种种境界,唯有如来佛可以如实得见,明了无碍,好比花木药草并不知道自己的上、中、下品性。
如来佛知道这种系唯一实相、唯一佛智之法,所谓解脱相、离一切相、寂灭相、彻底涅槃相,究其质,终归于空。佛了知这种妙理后,又观察到众生内心的各种欲念,所以,为了保护无上妙法不至为这些心性尚低的众生的诽谤,佛一开始并不急于为众生讲说至高无上的佛智。迦叶啊,你们这些人真是少有,能知如来随众生之机宜和根性而为之说法,所以也能相信如来的法,能受持如来的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诸佛随宜说法,是难解而难知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 出现世间,
随众生欲, 种种说法。
如来尊重, 智慧深远,
久默斯要, 不务速说。
有智若闻, 则能信解,
无智疑悔, 则为永失。
是故迦叶, 随力为说,
以种种缘、 令得正见。
迦叶当知, 譬如大云,
起于世间, 遍覆一切,
慧云含润, 电光晃曜,
雷声远震, 令众悦豫。
日光掩蔽, 地上清凉,
叆叇垂布、 如可承揽。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
流澍无量, 率土充洽。
山川险谷、 幽邃所生,
卉木药草, 大小诸树,
百谷苗稼, 甘蔗葡萄,
雨之所润, 无不丰足,
干地普洽, 药木并茂。
其云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丛林, 随分受润。
一切诸树, 上中下等,
称其大小, 各得生长,
根茎枝叶, 华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鲜泽。
如其体相、 性分大小,
所润是一, 而各滋茂。
佛亦如是, 出现于世,
譬如大云、 普覆一切。
既出于世, 为诸众生、
分别演说、 诸法之实。 大圣世尊,
于诸天人、
一切众中、 而宣是言,
我为如来, 两足之尊,
出于世间, 犹如大云、
充润一切, 枯槁众生,
皆令离苦, 得安隐乐、
世间之乐、 及涅槃乐。
诸天人众, 一心善听,
皆应到此、 觐无上尊。
我为世尊, 无能及者,
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
为大众说, 甘露净法。 其法一味,
解脱涅槃,
以一妙音、 演畅斯义,
常为大乘, 而作因缘。
我观一切, 普皆平等,
无有彼此、 爱憎之心。
我无贪著, 亦无限碍,
恒为一切、 平等说法,
如为一人, 众多亦然。
常演说法, 曾无他事,
去来坐立、 终不疲厌, 充足世间,
如雨普润。
贵贱上下, 持戒毁戒,
威仪具足、 及不具足,
正见邪见, 利根钝根,
等雨法雨, 而无懈倦。
一切众生、 闻我法者,
随力所受, 住于诸地。
或处人天, 转轮圣王,
释梵诸王, 是小药草。
知无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独处山林, 常行禅定,
得缘觉证, 是中药草。
求世尊处, 我当作佛,
行精进定, 是上药草。
又诸佛子、 专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决定无疑, 是名小树。
安住神通, 转不退轮,
度无量亿、 百千众生, 如是菩萨,
名为大树。
佛平等说, 如一味雨,
随众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禀各异,
佛以此喻、 方便开示,
种种言辞, 演说一法,
于佛智慧, 如海一滴。
我雨法雨, 充满世间,
一味之法, 随力修行,
如彼丛林、 药草诸树,
随其大小, 渐增茂好。
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诸世间、 普得具足,
渐次修行, 皆得道果。
声闻缘觉, 处于山林,
住最后身, 闻法得果,
是名药草, 各得增长。
若诸菩萨, 智慧坚固,
了达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树、 而得增长。
复有住禅, 得神通力,
闻诸法空, 心大欢喜,
放无数光, 度诸众生,
是名大树、 而得增长。
如是迦叶, 佛所说法,
譬如大云, 以一味雨、
润于人华, 各得成实。
迦叶当知,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开示佛道,
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
今为汝等, 说最实事,
诸声闻众、 皆非灭度,
汝等所行, 是菩萨道,
渐渐修学,
悉当成佛。这时,世尊欲重宣以义,便说偈道:
破除万事万物实有观念的如来佛,来到这个世间,随顺众生的各种欲念,而说各种各样的法门。如来佛是至尊至贵的,他的智慧深邃而悠远,可他长期以来将其道法中最要害的东西一直默默地藏在心中,始终不急于为众生宣说。因为有智慧的人听了,能够理解并相仰,而那些没有智慧的人听了,就会疑惑不信,从而永远失去最终解脱的机会。所以,迦叶呀,如来佛便根据众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利用各种各样的因缘而善巧说法,使众生皆能逐渐获得正解的见解。迦叶,你应当知道,譬如世间出现密云、覆盖了整个大地,这种象征智慧的密云,饱含着雨霖,电光闪烁,雷声远震,一场滋润大地的瑞雨即将来临,众生心中无不喜悦。此时,日光掩蔽于密云之中,大地一片清凉,浓云低垂,似乎举手可及。一时间,瑞雨均匀地降落到四面八方。此雨取之不尽,流注无量,整个大地无不滋润。恬不知那些生长在山川险谷以及黑暗隐蔽之地的花木药草、大小诸树、谷物禾苗、甘蔗葡萄等无不充分而透彻地享受到这场瑞雨的滋润。干旱的大地一片湿润,药草树木并茂并盛。这片密云所出之雨水是同一无二的味之水,所有的草木丛林各依其本份接受滋润。一切树木分为上、中、下三等,各依其大小而得到生长。草木的根、茎、枝、叶、花果的五光十色,皆因同一雨水的浇灌而得到鲜嫩或光泽。花草树木的体相有的大小不同,所以,虽然是一雨所润,但各自却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生长或茂盛。
“如来佛也是如此,就像密云遍覆大地一样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为众生分别演说各种法最真实、最圆满的教义,大圣世尊在诸天和人类的一切众生当中宣告说:我是如来,福慧双方具足。我出现于世间,犹如大云一样,滋润一切枯槁众生,使他们都能脱离三界苦难,获得安稳快乐,包括世间之乐和出世间的涅槃之乐。天界和人类之中一切善于听法的众生都应该到这里来瞻仰、礼拜无上尊贵的如来佛。我是一切世间中的至尊,没有谁会超过我的地位。为了安稳众生,我才出现于世,为大众讲说如同甘露一般清净的圣洁妙法。这种妙法只有一个宗旨,就是使所有众生获得解脱,证入涅槃。如来佛以一种清净妙音,演说法义,流畅通达。为了至高无上的大乘佛道,他经常是通过各种因缘来随宜说法。
“如来佛认为一切众生普皆平等,所以没有任何爱此憎彼之心。我没有任何贪著,所以也没有任何障碍,我恒久不息地为一切众生平等无别地讲经说法。我对一人这样说,我对众人也这样说。除说法之外,我再无别的事情,所以,无论是来是去,是坐是立,我始终不知疲倦,不厌其烦地讲经说法以满足世间一切众生的需要。就好像天雨普润大地万物一样,我讲经说法也是平等无别地针对所有众生的,无论贵贱和上下,无论持者还是毁戒者,无论威仪具足还是不具足者,无论持正确见解者还是持谬误见解者,无论聪明伶俐者还是愚钝无知者,我都平等无别地施予他们佛法之雨,而没有一丝懈怠和疲倦。
“所有一切众生,凡是听闻过我说法的,都会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而闻法受益,各处不同的境地。有的处于人和天的境地,如人间的国王,天界的帝释、梵天等天王等,这些众生如同小药草一样。他们知清净佛法,能得涅槃果报,可获六种神通和三种明达。有的众生独处山林,经常修习禅定,证得缘觉果位。这些众生如同中等药草一样。有的众生求佛而来到世尊的处所,他们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佛,并为此而修行精进,禅定等大乘法门。这些众生如同上等药草一样。有的佛弟子专心学习佛道,经常从事慈悲济世之事,坚信自己未来也可成佛。这些众生如同小树一样。有的众生能安住于各种神通,转不退之法轮,讲经说法,普度无量亿众生,这些菩萨如同大树一样。
“如来佛平等说法,好似一云所下的一味之雨,众生各依其根基大小而接受不同的程度,就像那些药草树木一样,同得滋润而所受各异。如来佛以此为喻,进行权巧开示,以种种言辞演说一乘妙法,这在佛的无量智慧当中,犹如沧海之一粟。我施的法雨充满世间的各个角落,此法雨即一乘妙法,众生根据其各自的接受能力而进行不同层次的修行,如同药草树木各随其大小而接受不同的雨量,从而各自逐渐生长壮大。
“诸佛的妙法常以一乘之味使一切世间的所有众生都得到充分品尝,他们依法渐次修行,都能成道证果。声闻和缘觉弟子处于山林之中修行,他们听法之后获得罗汉果位,现世之身已是轮回果报中的最后一身,来世即进入涅槃解脱之境。如同药草经过天雨的滋润而各自得以生长壮大。诸多菩萨具有坚不可摧的智慧,他们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均明察无碍,他们的目标是求得至高无上的佛乘,这些菩萨好比小树受雨而得增长一样。还有一些在禅定中获得神通之力的众生,他们一听到诸法空相,心中非常喜欢,身放无量宝光,普度一切众生,他们好比是大树,也一样承受天雨而获增长。如此看来,迦叶,佛说的法好比是天空中的密云,以其一味之雨滋润于人这种花,从而使他们各得成长,开花结果。迦叶,你应当知道,通过各种因缘、各种譬喻来开示佛道妙法,是我的方便权巧之力,一切佛也都是如此。今天,我为你们宣说最真实的情况,所有的声闻大众都没有获得真正的灭度,你们所修行的是大乘菩萨道,只要你们循序修学,将来都会证果成佛。”
仔细读诵《法华经》,我们就会体会到如下心得:
●佛入世一大因缘-开示悟入佛知见:众生本具之真如,圆满常寂,因烦恼无明所障不能显现,故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使之发心自证于究竟实相,令渐次觉悟于佛知见,入于佛知见道路而不退转。
●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稳快乐。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盘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如来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说为一切种智。
●诸法实相皆可作如是观,三千世界悉在一念心中圆满具足: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八岁龙女显现清净如来藏心,即悟即证速成佛道:八岁龙女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剎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
●以大悲心、柔和忍辱心、知一切法空-荷担如来正法: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其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行者安住菩萨行处: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
●住于安乐行,于一切法如如不动: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
●如来如云随处说法,五乘众生皆蒙滋润而依缘成长:
1.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
2.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证,是中药草。
3.求世尊处,我当做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
4.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
5.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
我的更多文章:
( 17:06:52)( 19:59:58)( 21:06:23)( 20:35:54)( 20:37:25)( 19:28:04)( 17:31:07)( 17:36:55)( 20:22:25)( 17:09:5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蘅芜苑药草之谜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有一个几乎相同的认知:黛玉是弱不禁风的病女孩,长年累月需进补人参燕窝才行;而宝钗则很健康,活泼开朗,阳光灿烂。殊不知,在曹雪芹笔下,宝钗是个中了“热毒”且病得更严重的人。为了挽救宝钗,曹雪芹给她制定了一个十分周全的医疗方案,简单地说,就是内外兼治,人药并举。所谓“内外兼治”,就是让宝钗内服冷香丸,外用异草熏。而“人药并举”之“人”,即指宝玉。宝玉在日常生活中一次又一次地抵制、批评宝钗的功名思想,实际是(实施)一种“人对人”的治疗方法。在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外用异草熏”的问题。
宝钗住大观园中的衡芜苑。这个院落与宝玉住的怡红院、黛玉住的潇湘馆有极大的反差。我们来看看第十七回的衡芜苑到底是个啥模样。
第十七回:…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道:“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
很清楚,衡芜苑的特点就是一块大玲珑山石加上四周长满了的形态各异的异草,一株花,一棵树也没有。还有,衡芜苑中满眼的这些异草香味特别浓郁,终日散发飘溢,又不是一般的花香,而是连贾政都能分辨出来的“异香”。这个环境的象征意义非常含蓄而隽永,因为衡芜苑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异香日日熏顽石”的格局。那块插天的大玲珑石,与宝钗《柳絮词》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遥相呼应,成为宝钗最生动的写照。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只能整天被四处飘散的“异香”熏着,躲也躲不开。曹雪芹的构思,确实只能用“绝妙”来形容。
宝钗过的就是这种日子,内心被冷香丸浸着,身心被异香熏陶着。曹雪芹的设想或许是,宝钗只有在这样一种“内外兼修”的条件下,才能勉强保持一个女孩子的大部分天性,才可能与大观园的其她年轻女伴和睦相处。
那么,衡芜苑的这些“异草”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呢?
曹雪芹不能说,如果再透露什么的话,普陀山就会在《红楼梦》中“露峥嵘”了。不过,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让宝玉作提示。果然,当贾政对异草表示疑问时,宝玉说话了:“果然不是。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蒳姜荨的,也有叫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作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
宝玉将所有异草分为两类,一类是《离骚》、《文选》上的香草,一类干脆就是“藿蒳姜荨”这些众所周知的真正药草。文人笔下的香草是人格和脱俗的象征,针对的也是宝钗的功名“热病”。所以,这类香草对滚滚红尘的超迈性使其在实质上也是药草,因此与“藿蒳姜荨”这些真药草在艺术上是统一的。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衡芜苑是曹雪芹特意给宝钗准备的一个“药草园”,百种药草与冷香丸相互作用,给宝钗提供了一个时时刻刻处在治疗状态的环境,在相当程度上,也是给宝钗提供了一种隔离红尘的保护。
环绕宝钗周围的品类繁多的异草,看来是一种外用的“冷香丸”。
现在有必要进一步追寻,这些异草到底是什么样的“药理”?是真正药材的那种药理吗?显然不是!前面说过,冷香丸的药理实际上是“佛理”,衡芜苑里的异草也不例外,其“药理”也是“佛理”,依据仍然在《妙法莲花经》(《妙经·第十六如来寿量品》)里面,现将相关的两段经文摘录如下:
世尊对诸菩萨说:“…譬如良医…其人多诸子息…是时其父还来归家, 诸子饮毒, 或失本心, 或不失者, 遥见其父…父见子等苦恼如是,
依诸经方, 求好药草, 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捣筛和合, 与子令服…其诸子中、不失心者, 见此良药、色香俱好, 即便服之, 病尽除愈.
余失心者, 见其父来, 虽亦欢喜问讯, 求索治病, 然与其药、而不肯服. 所以者何. 毒气深入, 失本心故, 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父作是念, 此子可愍, 为毒所中, 心皆颠倒, 虽见我喜, 求索救疗, 如是好药、而不肯服, 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
上面这段话可以看作曹雪芹用佛法对宝钗病症所作的一个诊断。宝钗向往宫廷生活,想通过“备选”实现一个女性在那种社会条件下的最高理想。梦想破灭后,又想通过联姻,在未来的丈夫身上实现自己无法兑现的理想,于是在婚前就开始劝导、调教宝玉,竭力引导宝玉走读书做官,光耀门楣之路,多次碰壁也矢志不改,哪怕付出一个女孩最宝贵的尊严。这样一个女孩,用佛家理论来看,就已经是“为毒所中,失却本心,心皆颠倒”,处于一种非常悲苦的状态而不自知。对此,佛家慈悲,三万八千法门乃至无量数法门中,总有一门可以救赎。《妙法莲花经》提供的办法是求“色香美味好药草”让其服用。然而,有的病者“毒气深入,不肯服”,佛祖也有办法,那就是“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
宝钗病症深入灵魂而不自知,显然也是不肯服药的。她之所以肯服“冷香丸”,是因为她将自己的“热毒之病”看成是生理病症,远没有觉悟到自己所患是一种“本心扭曲颠倒”之病,一种少女本份之外的重病。在这种情况下,曹雪芹给她设了一个什么样的“方便之门”“令其服药”呢?
方便之门就是“衡芜苑”。
所以衡芜苑里种满各色异草,它们时时刻刻散发“异香”沁入宝钗的心脾,将她引导到远离功名的“本性本心”中来。注意哦,《红楼梦》中提到“异香”,都与太虚幻境有关。如果追到曹雪芹的原创依据中,还是要用《妙法莲花经》(《妙经·第五药草喻品》)来解释:
世尊言: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 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 种类若干, 名色各异. 密云弥布,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一时等澍, 其泽普洽. 卉木丛林、及诸药草, 小根小茎、小枝小叶, 中根中茎、中枝中叶, 大根大茎、大枝大叶, 诸树大小,
随上中下、各有所受, 一云所雨, 称其种性而得生长, 华果敷实. 虽一地所生, 一雨所润, 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释迦牟尼将佛法比作云雨。可见,药草都受到佛祖法雨润泽。反过来,这些卉木药草都已经不是普通植物,而是带有佛性的的植物。它们种植在衡芜苑里,发出的异香也就是佛法的化身了。说白了,衡芜苑中那些时时异香扑鼻的药草,其实就是用“香气”时时给宝钗说法啊!
曹雪芹让衡芜苑遍种异草而无树无花,还有更细微的艺术考量。根据《妙法莲花经》的说法,小草、中草、小树及大树,它们所受到的法雨不同,悟性也有差别。尤其是草与树,它们的觉悟程度和法力有着很大的级差。关于这,释迦牟尼在《妙法莲花经》中也有一偈明确说到:
一切众生、 闻我法者,& 随力所受, 住于诸地。
或处人、天,& 转轮圣王,& 释、梵、诸王, 是小药草。
知无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独处山林,&
常行禅定,& 得缘觉证,   是中药草。求世尊处,& 我当作佛,
行精进定,& 是上药草。又诸佛子、专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决定无疑,& 是名小树。安住神通,
转不退轮,& 度无量亿,百千众生, 如是菩萨,&
名为大树。佛平等说, 如一味雨,& 随众生性、 所受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衡芜苑有草无树,而怡红院和潇湘馆都有树有花的奥秘之所在。宝钗悟性实在赶不上宝玉黛玉啊!
但不管怎么说,衡芜苑是另一种形式的“海上方”,则是确定无疑的。
本篇结束的时候,还得提示一下,当我们不断提到《妙法莲花经》的时候,读者千万别忘了此佛经与普陀山的关系。或许曹雪芹因追寻康熙、雍正的遗迹而追到普陀山,再追到观音菩萨,再追到《妙法莲花经》,从而影响了《红楼梦》全书的面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尊优婆罗陀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