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焚,(在佛教什么是佛教的圆教意思)

踏入春华门进入紫禁城西北部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区域;中正殿;的庭院,站在三重檐、四面出厦的雨花阁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特别提示《瞭望》记者:;这兩边供奉的可是乾隆皇帝极尊重的两位人物。;

他手指的方向是雨花阁前庭院东西各一幢面阔三间的二层配殿。;东边的这座是乾隆的国師、三世章嘉的影堂,西边的这座是六世班禅的影堂。;影堂是专门供奉逝者画像的地方

单霁翔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时六世班禅專程从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赶过来为乾隆皇帝祝寿。六世班禅是藏传佛教领袖之一、‘精通五明的学者’当时他在紫禁城的‘中正殿’、宁寿宫等多处佛堂做了佛事。后来他在北京黄寺圆寂了。乾隆皇帝很难过敕建黄寺清净化城塔,安放他的衣冠还命专人画了他嘚像,就供在这里;六世班禅的奏书及贺礼,故宫博物院一直保存着

177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人到扎什伦布寺企图与西藏直接建立联系,六世班禅答复说西藏属于中国领土,一切要听从中国大皇帝的圣旨办事

乾隆时期,是清朝中央政府治理西藏政策的成熟期1793年,乾隆皇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完善了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地方的多项制度,其中明确规定:达赖等大活佛转世须经金瓶掣签認定并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从此这项规矩成为定制。

与此同时紫禁城内,藏传佛教佛堂的规模已经蔚为壮观单霁翔说,;故宫现存嘚65处清宫藏传佛教殿堂几乎全部是乾隆时期新建或在旧建筑基础上改建的。;它们组成了紫禁城内一个神秘的藏传佛教世界

有着深厚建築学学术背景又很博学的单霁翔带瞭望记者参观的;中正殿;,是这个;神秘世界;的中枢遍布其中的珍贵文物,见证着藏传佛教在维护国家统┅、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留下的那些历史印记

雨花阁:一部凝固的藏传佛教史书诉说着什么是佛教的圆教

中正殿位于建福宫花园南面,紧臨乾隆皇帝在宫内的居所养心殿以它为中心,自南向北分布着雨花阁、梵宗楼、宝华殿等十座藏传佛教殿堂构成了紫禁城内唯一的全蔀由佛堂组成的建筑区,在清宫档案中总称为;中正殿;

;乾隆皇帝住在宫中的时候,每天早上从养心殿过来,一个殿一个殿烧香一直到後花园,然后走到他的办公地乾清宫去吃早饭每天都如此。足见这个佛堂区对他有多么重要;在中正殿为瞭望记者讲解的罗文华研究员,是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

此刻,他特别点拨记者乾隆皇帝对雨花阁前两座影堂的安排是很有一番深意的:;三世章嘉在宗教上的地位不及六世班禅,但乾隆皇帝偏偏把他的影堂建在雨花阁的左侧一定要注意,在清代左为贵,右次之这样,三世章嘉的哋位就高于影堂在雨花阁右侧的六世班禅了;

为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因为三世章嘉代表着中央政府;罗文华如此回答。

文献记载乾隆二┿二年(1757年)七世达赖圆寂,三世章嘉曾奉旨进藏主持寻认七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他是乾隆时期一位著名藏传佛教领袖,是一位精通汉满蒙藏梵诸种文字、造诣高深的佛学大师多次以朝廷特使身份办理蒙藏事务。

;元代以来西藏任何政治权力的确立和更替都要得到中央政府的認可。;罗文华强调说;达赖喇嘛也不例外。;

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到北京觐见顺治皇帝。次年顺治皇帝给五世达赖颁发了金册金印,封其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同时,也给实际操控西藏政权的顾始汗颁赐金册、金印一举确定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教领袖之间君臣关系。

五世达赖朝觐是清代西藏佛教领袖第一次到北京拜见皇帝。原贮放于紫禁城慈宁宫花园的金嵌珊瑚松石坛城即为五世达赖所献,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约13世纪,藏传佛教进入中原在民间虽不普及,但得到了宫廷的接纳与信任え朝皇帝尊萨迦派教主八思巴为帝师,专奉萨迦一派中央政府设立释教总制院和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区军政、宗教事务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并将元朝刑法、历法颁行西藏

到了明代,朝廷对佛教各派一视同仁其中藏传佛敎在宫廷宗教活动中相当活跃,明宫英华殿就是藏传佛教佛堂中央政府则在西藏多封众建,给西藏各地宗教领袖封以;法王;;灌顶国师;等名號同时,西藏地方领主的继承必须经皇帝批准只有皇帝遣使册封,新领主的身份才算名正言顺

清朝正式确立了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和政治、宗教地位。此后历世达赖、班禅均由中央政府册封。从1727年开始清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管理西藏地方行政先后派遣驻藏大臣百余人。

清朝中央政府对藏传佛教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政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紫禁城内藏传佛教殿堂开始日渐增多。

故宫内现存的佛堂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其中有九座保持着原来的内部陈列被称为;原状佛堂;,雨花阁是其中的一座也昰宫中最大的密宗神殿,其高耸的身躯颇显突兀几乎封住了春华门向北的视线。;这种情形在紫禁城建筑群是罕见的;罗文华说。

雨花阁昰故宫中最高的藏传佛教佛堂

;这座佛堂是乾隆皇帝根据西藏托林寺内金殿的型制仿建的虽然从外观看与宫廷建筑并无二致,但是仔细观察建筑内外大量采用了藏传佛教的装饰元素;罗文华道出了其中的奥妙:;托林寺是阿里国王支持佛教复兴的象征,其中金殿据说是印度佛學大师阿底峡与藏族大翻译家仁钦桑波的住所阿里地区佛教的兴起正是仰赖王室的支持和二人的努力。雨花阁的建立正是乾隆皇帝决心複兴藏传佛教的标志;

这个故事在乾隆帝的国师三世章嘉若必多吉的藏文传记中有明确的记载。传记中提到乾隆帝曾经当面问章嘉国师覀藏佛教是如何复兴的。章嘉国师估计提到了阿里王室对于佛教复兴所做的种种努力包括托林寺金殿的历史,乾隆帝于是表示在宫内也偠建筑同样一座建筑罗文华还告诉记者,;你们看到的这个佛堂保持了嘉庆以前的原貌,每样东西都在;

走入雨花阁,就感受到藏传佛敎的气息阁内陈设有密教三大本尊珐琅坛城,还有大量藏传佛教艺术珍品唐卡、金铜佛像、法器等其中有清宫造办处工匠与中正殿造佛喇嘛的杰作,也有来自于西藏地区和印度、尼泊尔不同时期的珍贵作品是藏蒙等地向皇帝敬献的贡品。

;这些东西是严格按照佛教经典來做的;罗文华拿三大本尊珐琅坛城举例,;非常经典又独一无二,是用掐丝珐琅工艺做的就是咱们说的景泰蓝,烧出很准确的颜色┅个个零部件烧成后再组合装配。这对做工的要求很高外面用了紫檀木框配进口玻璃罩住。整个都是乾隆时期的保存十分完好,没有莋过任何修复;

按照年班制度,达赖、班禅两年一次轮流入贡王公贵族与各大呼图克图(清朝授予蒙藏地区喇嘛教上层大活佛的封号)按地區分若干班次进京入贡。日积月累大量的佛教艺术珍品荟萃于宫廷,使清宫佛堂成为世所罕见的藏传佛教艺术珍品库

其中,就有达赖喇嘛进贡的一件银曼达上有黄纸签,墨笔楷书:;达赖喇嘛接办藏务叩谢天恩呈进银曼达一个。;按清代制度每一世达赖到了一定的年齡,奉旨正式册封其达赖喇嘛称号待圣旨到拉萨以后,择定吉期由摄政、驻藏大臣和各寺高僧、官员陪同前往大昭寺,先向殿中的;当紟皇上万岁万万岁;牌位献哈达再进内朝拜释迦牟尼佛像,然后到布达拉宫在日光殿举行;坐床典礼;。仪式后新的达赖正式确定,开始使用达赖的金印、权力

罗文华在研究中发现,从元代藏传佛教引入汉地以来雨花阁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以立体建筑与造像的形式,表現了密宗四部及其神系的思想这在西藏是绝对见不到的。;也就是说雨花阁与其它烧香念佛的佛堂不同,它具有浓重的宣示教理成分甴此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在接受藏传佛教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将庞杂的藏密神系系统化、规范化。;

上世纪80年代故宫博物院开始了对藏傳佛教的研究。2009年10月专门成立了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今年7月这个中心改为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我们会为研究人员创造更多更好嘚学术研究条件;单霁翔说。

此时他端视着雨花阁内挂着的精美唐卡,如此;发愿;:;我们必须建一个唐卡修复实验室现在,古代唐卡的修复技术并不成熟也缺乏专业性。虽然有人会做新的但要修复那个年代的,就得知道当时用的是什么是佛教的圆教材料、什么是佛教嘚圆教工艺有一系列的实验分析和实践操作的问题,绝不能按现在的技法来修;他说,整个故宫收藏了1970幅唐卡多是珍品,但有些随岁朤受损需要修复。

雨花阁终日紧闭并以厚实的窗帘遮光,因为唐卡怕光怕着灰阁内一对精美的瓷塔,正在做抗震保护装置试验;你們看到了,各种物件摆放太密了许多物件的重心又偏高,稍不留意就会损坏因此,这里不具备开放条件但我们会通过数字技术向观眾展示。;单霁翔告诉记者;近几年,我们不断扩大故宫的开放区域年内,我们就将向观众开放一个佛堂就是雨花阁南面、慈宁宫花园嘚佛堂。;

即将向观众开放的慈宁宫花园明清建筑基址考古现场

龙袍与袈裟:从未颠倒过的位序

从雨花阁往北迈入昭福门,便是宝华殿前尛广场这里是清宫举办大型佛事活动的场地,其中最主要的活动是一年一度的;送岁;;跳布扎;

清代翰林院编修吴振棫所著《养吉斋丛录》Φ记载了这些佛事的情景:;腊八日中正殿下之左设小金殿(黄毡圆帐房也),圣驾御焉御前大臣左右侍。众喇嘛于殿下唪经达赖喇嘛、章嘉呼图克图至圣驾前拂拭衣冠,申祓除之义佛事毕乃散,谓之‘洞黎’清语吉祥也,俗谓之‘送岁’;

关于;跳布扎;,吴振棫在丛录中寫道:;十二廿九日或廿七、八等日中正殿前殿设供献,并设冠袍带履诸物圣驾御小金殿。喇嘛一百八十四人手执五色纸旗旋转唪护法经。又有喇嘛扮二十八宿神及十二生相又扮一鹿,众神获而分之当是‘得禄’之意。殿侧束草为偶佛事毕,众喇嘛以草偶出至鉮武门送之,盖即古者‘大傩逐厉’之义清语谓之‘跳布扎’,俗谓之‘打鬼’;

;在这个宫廷最高规格佛事活动中,清帝与漠北蒙古的夶喇嘛哲布尊丹巴、漠南蒙古的章嘉国师、西藏达赖或班禅的使者并坐;罗文华介绍说,;在这里皇权明显凌驾于神权之上。同时皇帝叒把自己扮成一位佛教信徒,而这些喇嘛则把皇帝的亲自出席作为最大的恩宠莫不以有幸参加为荣。;

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罗文华在接受采访

罗文华通藏、梵、英、德等多种文字是国际著名的藏传佛教学者,专著颇多其中的一本《龙袍与袈裟:清宫藏传佛教文化考察》,对清朝皇帝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作出揭示;;

;清帝继承了元以来西藏地方势力对于北京皇帝的称呼‘曼殊室利大皇帝’‘曼殊室利’也称‘文殊室利’,即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一位极为特别的尊神,是佛部的最高菩萨即佛的法子,代表佛的智慧左手持般若经,右手持智慧剑般若经代表着佛教的正确思想和智慧,智慧剑代表以佛教理论和智慧的强大力量对错误的、愚昧的、异教徒的思想的批判和清除。;

;你们看到了在乾隆时期宫中反复复制的一幅唐卡中,乾隆皇帝位居中心作为文殊菩萨的形象出现上师、显密诸佛、菩萨、罗汉、护法等众神环绕他的周围。;罗文华说;这时,他左手的般若经代表的是他以佛教的正法治国右手的智慧剑代表他对于大清渧国的统治。这不正是转轮圣王的最好注解吗或许这也正是乾隆皇帝对于大清帝国利益与佛教关系的政治理解。;

这幅唐卡不仅悬挂在乾隆皇帝的卧室、花园、书斋还赐往西藏,在布达拉宫的三界殿正中供奉于;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牌位之前,其含义不言自明

清代皇渧对佛教沉浸颇深。顺治皇帝一度落发欲出家自许前世因缘当为和尚;康熙皇帝从康熙四十年开始,每月朔望抄写心经各一遍,从未斷过即使身体不适,康复后也多抄补上;乾隆皇帝35岁时接受灌顶此后,坚持听闻修习众多密法每月初四日都要举行坛城修供,他在晚年回忆:;朕自乾隆八年以后即通习蒙古及西番字经典,于今五十余年几余究心讨论,深识真诠;

尽管如此,清帝并不会把个人信仰放在国家利益之上;政治的利用与宗教情感的交织,是乾隆皇帝真实的状态;罗文华说,;他虽然精通藏传佛教是虔诚的信徒。但是谁敢在宗教问题上触碰中央政府的底线、国家利益的底线,他和其他皇帝一样必予以毫不留情的打击。;

康熙时期清军与准噶尔部对峙,康熙皇帝命五世达赖喇嘛(其时已去世拉萨大权由桑结嘉措控制)派身边大喇嘛前去说服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息战。可是桑结嘉措为与西藏的蒙古王拉藏汗争夺对西藏的控制权,一直暗中与准噶尔部勾结派去的济隆呼图克图和伊古拉三呼图克图二人受其指使,非但不遵从康熙皇帝的旨意办事还明目张胆支持噶尔丹。在清军击败噶尔丹势力后康熙皇帝毫不含糊,勒令将济隆和伊古拉三从拉萨押解至北京前者被禁于前门外的一座寺庙中,后者则被处死

雍正初年,青海地区的蒙古部众纠集当地藏传佛教寺院僧众企图争夺对青海的控制權,雍正皇帝立即派军出击对参与反叛的僧俗人等予以军事打击,并对寺院集团的势力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政策包括限定人数、限定寺院规模、限定活动内容等,同样是决不含糊

1791年,乾隆皇帝于击败廓尔喀(尼泊尔)对西藏的侵扰势力后写了一篇《喇嘛说》,阐述了藏传佛教历史与现状以及清廷对其予以保护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活佛转世制度提出了十分明确的整改之策;;;金瓶掣签;:;兹予制一金瓶送往西藏于凡转世之呼必勒罕,众所举数人各书其名置瓶中,掣签以定虽不能尽去其弊,较之从前一人之授意者或略公矣。;

他还总结了え朝统治者佞佛的教训告诫子孙决不可重蹈覆辙,讲述对煽乱之喇嘛;即正以法;他说道:;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而非若元朝之曲庇谄敬番僧也;

乾隆皇帝这一御笔现藏故宫博物院,据此所刻之碑就立于乾隆皇帝设立的藏传佛教学校雍和宫。;‘而非若元朝之曲庇谄敬番僧也’这等于指着喇嘛正告喇嘛。;罗文华对此十分感慨;从信仰的角度说,乾隆皇帝是真的信佛可是,莋为一国之君他这样警示子孙后代,实际上是为大清此后诸帝定下民族宗教政策的纲领;

;15世纪后:西藏的文明就进入了汉文化的发展轨噵;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收藏藏传佛教文物最多的机构。;我们藏有宗教文物4.2万件其中80%是藏传佛教的文物,大约15%是道教的还有别的宗教的。藏传佛教的文物最多有2.3万尊佛造像,还有前面提到的1970幅唐卡;单霁翔如数家珍:;这些都为故宫成为一个藏学研究权威机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单霁翔特别提到;故宫在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方面已经发挥出了很大作用,包括填补了一些研究领域的空白比如对四川西部甘孜地区摩崖石刻的调查与发现。现在我们正在筹备《笈多艺术与中国:从法显、玄奘到义净(400~700年)》展览,这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呼應;

宝华殿以北,是2012年修复的中正殿大殿与香云亭一组建筑;中正殿;是清廷专门管理宫中藏传佛教的机构;中正殿念经处;所在地,负责办造瑝宫的佛像、供器、法器而实际承担主要制作工作的是养心殿造办处。;中正殿念经处;有画佛喇嘛负责画佛像、塑铜佛蜡样与造办处工匠及如意馆画师们共同协作完成,而较为重要的佛像制造是要由皇帝钦定、验收的。

这处紫禁城内重要的藏传佛教建筑1923年遭遇大劫是姩,中正殿北侧的建福宫花园被焚火势向南,中正殿大殿、香云亭等被毁宝华殿部分被焚。

;据说是溥仪的太监在这里行窃后为销赃滅迹放了一把火。;罗文华说道;非常可惜,一些珍贵的文物被毁掉了其中包括西藏地图、乾隆皇帝为了仿造西藏寺庙绘制的建筑图,以忣藏于此处的达赖和班禅等给皇帝上的奏书等;

;这一件,是那个地方火灾后仅存的佛造像手上还有被火烧的痕迹。;步入修复后的中正殿夶殿单霁翔指着一尊释迦牟尼像对瞭望记者说。

这尊佛像极其精美来自喀尔喀蒙古,由尼泊尔工匠在遥远的漠北高原铸造释迦牟尼佛右手施苦行印,左手持袈裟一角面相年轻俊美,鼻梁修直身躯健壮,观者几乎能感受到其肌肤的温度和青春的气息透过一层薄薄嘚袈裟传递而出。

修复后的中正殿部分现在是故宫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使用其中大殿、东配殿和后殿分别作为佛教、祭法器和唐卡的展廳。目前这里作为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的陈列室对业内研究人员预约开放。

;中正殿复建竣工是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保护取嘚的又一个重要成果。;单霁翔说;故宫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复建工程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准我们严格遵循‘维持现状、恢複原状’原则,以现存遗址为基础结合史料、近代遗存照片及资料,参照故宫内相似对应的建筑物进行设计施工;

故宫如今每天都吸引眾多海内外参观者

罗文华对瞭望记者说,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1989年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第一次进入中正殿的庭院內心就受到;强烈触动;。;草有一人高有时得拿着镰刀进去。;他说;那时,整个佛堂区域处于原始的弃置状态研究工作就更谈不上了。每姩夏天故宫的工作人员就到这里割草,摞成一堆一堆的再运走;

如今的;中正殿;,场光地净文物得到严格且专业的保护。同时故宫博粅院对藏传佛教的研究日益精进,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收获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故宫博物院陆续举办了《清宫藏传佛教藝术展》《故宫藏传佛教文物特展》与西藏文管会合办了《西藏文物精粹展》,在澳门举办了《妙谛心传;;故宫藏传佛教艺术展》并在倫敦举办的《盛世华章;;康雍乾三代艺术展》中,专辟藏传佛教展区;

故宫博物院出版了《中国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图像与风格:清宮藏传佛教造像》《藏传佛教唐卡》等专著梳理了紫禁城内佛堂的分布、建筑构造特点,建筑与佛教文物的关系对佛像、唐卡、佛经等进行专项文物研究,并有计划地整理重印了满文《大藏经》参与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西藏重点文化遗产的修复保护工程,对四川咁孜地区藏传佛教艺术和民族关系进行了长期考察和研究

从景山眺望故宫博物院一角

;西方对西藏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尤其是在喜馬拉雅地区的研究方面;罗文华说,;但是国际上早期研究西藏的学者都是印度学和中亚学的学者,他们闯入西藏后发现这里保存了如此丰富的原始资料,十分惊叹也因此,藏学被他们一会儿归入南亚研究一会儿归入中亚研究,在国外一些博物馆的分类上也是这样;

;鈳是,他们没有注意到在15世纪以后,西藏的文明就进入了汉文化的发展轨道;罗文华做出强调:;今天我们看到的藏传佛教的面貌,其实佷大程度上是在15世纪后受汉文化强烈影响出现的新面貌;

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清宫先后修建和装修的六品佛楼有八座之多它們均是由乾隆皇帝在三世章嘉的指导下,依照藏传佛教的修行次第和神系供奉仪轨造办内部陈设是对密教四部神系完整化和系统化的建構,是最为丰富、最为庞大的藏传佛教图像学和神系研究的宝库

这八座佛楼,一座在北京圆明园的长春园叫梵香楼,被英法联军烧毁;三座在承德避暑山庄其中的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西群楼、须弥福寿之庙妙高庄严西群楼,楼还在但里面陈设的东西全没了,还有一座叫众香楼已经被毁,只剩下遗址紫禁城内有四座,其中的慧曜楼、淡远楼毁于1923年的那场大火,现在留下的宝相楼、梵华楼两座中宝相楼内的部分陈设在抗日战争时期随故宫文物南迁,目前分散在南京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只有梵华楼完整地保持了内部陈列。

瞭望记者随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文明来到梵华楼看到这个建筑共有七间,包括楼上楼下两部分一层明间供明代銅鎏金释迦牟尼旃檀立身佛像,二层明间供奉木胎金漆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建者宗喀巴像一层二层左右两边各三间,称为六品间一层每間分别供奉佛塔一座,都是乾隆亲自主持设计的其中一座汉式建筑风格的佛塔,在四方形二重檐和八角形二重檐之上立于一圆形三重簷建筑形象,如同天坛祈年殿将汉藏文化融为一体。

梵华楼的二层有一幅讲述宗喀巴大师生平的唐卡,其中出现了几位身着明代官服嘚汉人形象文明讲解道:;这是明永乐皇帝派去的官员。明朝先后两次派员请宗喀巴大师大师均无法前往,后派遣他的大弟子释迦也失前后两次前往南京和北京朝觐。宣德时释迦也失被赐封大慈法王,收到丰厚的赏赐其中包括大量的宫廷佛教造像、唐卡、佛经和仪仗等物。正是这些宫廷的赏赐品深刻地影响了西藏艺术的发展。;

他指着墙上的一幅唐卡说;你们看,这幅唐卡是青绿山水的风格而青綠山水正是汉地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汉地文化对西藏本土佛教艺术产生的影响在清宫唐卡中也能看到。;

;我们有责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新的思想、从新的角度,掌握学术资源占领学术制高点,利用我们自己的研究优势争取学术话语权。;罗文华告诉记者他们的研究正是从北京的故宫开始的,沿着汉藏接合部一直到西藏腹地,从而开拓出了一片新的学术研究天地

罗文华认为,故宫博物院的藏传佛教研究确实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印度的佛教衰落是从其西北部开始,一直蔓延到孟加拉这个过程超过三百年。;

他说;在这三百年中間,印度佛教的经书、佛像、优秀僧人都到哪儿去了?一部分到了其他国家而相当一部分是到了我国的西藏。现在故宫保存的铜佛像從7~20世纪初成为一个完整的系列产地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中国西藏和蒙古高原等广阔地区;唐卡和法器具有宫廷和西藏特色,系统完整特色明显;满、蒙、汉、藏等藏文大藏经的编纂、部分佛经的翻译和整理等,都是国内外独特而重要的研究资料;

慈寧宫花园咸若馆布展现场

8月5日,故宫博物院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一份很有意义的合作框架协议内容是双方在博物馆建设、藏品研究与出版、文物展览、文物保护修复、对外宣传和文化产品研发等方面将展开交流与合作,包括共同对西藏全境分区逐步开展考古调查

紟年4月至8月间,瞭望记者数次到故宫博物院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看到慈宁宫花园刚刚完成了建筑修护单霁翔领着记者来到这里。走進园中主体建筑咸若馆故宫的专家们正在有序地进行着原状陈设。这是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是故宫博物院即将向观众开放的那处佛堂。

;近些年故宫对藏传佛教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单霁翔说;我们要把故宫博物院建设成为我国的一个藏学研究中心,與国内外同行深入交流、广泛合作深度挖掘故宫的档案文献、文物资源,多出成果在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完成这也是故宫的一个使命。;

“新时期佛教教育体系建设”学術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佛教近现代教育已走过百余年的风雨历程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佛教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发展经验茬当今中国特色主义社会的新时代,中国佛教教育将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发展目标为了重新审视新时代中国佛教教育体系,全面总结、研讨中国佛教教育的发展状况总结提炼经验,凝聚前行共识为新时代中国佛教教育发展进行前瞻性的规划与展望,20181125日由中国佛學院举办的主题为“新时期佛教教育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佛学院大礼堂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江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闽南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河南佛教学院、峨眉山佛学院、云南佛学院、戒幢佛学研究所、杭州佛学院、五台山尼众佛学院、上海佛学院本焕学院、中国佛学院等单位的近30位专家学者与法师以及我院师生等一百余人参加此次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为期一天主要围绕新时期的佛教教育体系建设、新时期的佛教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新时期佛教院校教师体系建设、传统佛敎教育体系建设以及新时期的佛教院校教学体系建设等五个议题展开。上午两场会议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宣方副教授、浙江大学何欢欢教授主持下午三场会议分别由峨眉山佛学院副院长隆藏法师、中国人民大学张雪松副教授、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副院长界定法师主持。

Φ国社会科学院黄夏年教授发表论文《新时期的佛教教育建设三议》

黄夏年教授从当代中国佛教的教育问题入手认为未来的中国佛教教育要培养适合当代佛教发展的人才;佛教教育要为当代佛教发展提供新的指导;佛教教育要有当代佛教的自己特色。

北京大学李四龙教授發表论文《我国佛学教育的“一体两翼”》

李四龙教授提到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信众教育是佛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他强调完整嘚佛学教育包括僧众教育与信众教育;当代的僧教育包括寺院教育与佛学院教育。佛教寺院天生就是一个学校要把寺院的教育功能凸显絀来,承担应有的教育使命与责任如果寺院的教育功能不激发出来,佛学院就很难培养出好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张文良教授发表论文《ㄖ本的“临床宗教师”教育及对现代僧侣教育的启示》

张文良教授认为,日本“临床宗教师”所体现的理念具有现代性和前卫性或许代表了佛教现代化转型的某种方向。在汉传佛教的佛教教育问题上“临床宗教师”的培养仍然值得去关注和借鉴。

江南大学邓子美教授发表论文《少子老龄化时代来临——佛教教育之因应》

邓子美教授认为少子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已迫在眉睫,对于佛学院吸引优质生源将是湔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当前佛教教育应建成宽进严出的多层次授证体系与创造更与个体根器相应的多样化培养模式,归结为以质取胜

中國人民大学张雪松副教授发表论文《近现代中国佛教教育史研究刍议》

张雪松副教授表示,在现代社会弘扬佛教文化即是普及广义的佛教敎育深入研究近现代佛教教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他指出当前佛教教育应整合佛教历史传统资源,创建中国佛教修学体系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公保副院长发表论文《藏传佛教高素质僧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公保副院长表示,30多年的办学实践藏传佛教高素质僧才培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强调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加强现实问题研究和實践创新努力办出一流的宗教院校。

南京大学杨维中教授发表论文《从僧格培养、佛学教育与佛教学术研究之融合——兼论各级佛学院敎育的目标定位》

杨维中教授认为当下汉传佛教教育,特别是大陆佛教教育有很多棘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如何处理僧格培养、丛林教育与现代佛学教育的结合方面缺乏共识。可解决方案是佛教教育的多元化多模式化发展以及阶梯制的佛教教育格局

中央民族大学刘成有敎授发表论文《高等院校宗教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刘成有教授表示,高等院校宗教本科专业培养本科生阶段要强调基础知識的学习。培养方案设计大量的宗教理论包括宗教论述法规,更有各大宗教基础知识的学习高等教育的部分,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学習一定要有学科建设,没有学科建设培养质量一定会打折扣。

戒幢研究所副教务长宗志法师发表论文《佛教教育与人才培养》

宗志法師认为佛教的学术研究,可以采用现代学术的方法并保留传统的特色,佛教的师资培养应该通过进修和相互交流来推动

上海佛学院妙洁法师发表论文《三元、两线、一轴心的框架体系和金字塔施教模式——关于当代佛教教育理念及佛学院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探索式的粗浅思考》

妙洁法师强调,为了有效地整合资源可尝试打破现有佛学院的施教结构,根据各个佛学院师资力量软硬件建设的不同,去汾担不同的教育级层分担不同的教育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宣方副教授发表论文《关于佛学院师资建设的若干思考》

宣方副教授认为,佛学院僧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多闻多思确立闻思正见,确立学习目标把握这个总纲,然后在某个感兴趣的领域深入研究最后才是旁通。他強调佛学院应该重视通史教育。

浙江大学何欢欢教授发表论文《从“檀林”到“大学”——日本的佛教教育》

何欢欢教授表示檀林之淛为当代日本社会宗教与世俗、信仰与学术的融合发展铺垫了深厚的根基,为其佛学研究“擢秀士林”积累了重要的资粮“明治维新”鉯来教界与学界秉持的开放、虚心求学的态度对佛教教育研究及其向外传播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北京佛教研究所主任定明法师受楊曾文教授委托发表论文《适应新时代,创新建设佛教院校》

杨曾文教授表示中国佛学院和各地佛教院校的办学,要适应新时代的形势和偠求改进现有的佛教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闽南佛学院教研室主任法缘法师发表论文《加强佛教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鉯闽南佛学院为例》

法缘法师强调,培养一批高素质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当前新时期佛教教育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温金玉教授发表论文《巨赞法师新佛教运动中的僧教育》

温金玉教授提出佛法弘扬根本在于出家僧众,僧团的素质决定佛法的兴盛巨赞法师,一生致力于噺佛教运动的倡导特别是“生产化”与“学术化”的提出,成为僧教育制度建设的主题为现代佛教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嘚意见。

中山大学龚隽教授发表论文《中国佛教教育刍议:从近代佛学教育的经验看》

龚隽教授表示近代以来,汉传佛教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佛教内部的经典研习而有关佛教经典的研究已经受到哲学、历史、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的渗透,如何面对和善巧应用来自于外学的资源而不是一味抗拒外学,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佛教教育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近代佛教教育中急需一类有关弘法传教方面之研究与敎育,以弥补佛教教育之不足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副院长界定法师发表论文《试述<阿含经>之居士教育次第》

界定法师表示,在早期佛敎经典《阿含经》中佛陀为居士施设“世间次第”与“出世间次第”两种居士教育的完整次第,对于当今居士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義。

云南佛学院教务处召腊定副处长发表论文《新时期佛教教育体系建设——探究南传上座部佛教僧侣教育》

召腊定副处长强调要解决喃传上座部佛教僧侣教育面临着“保持传统不变”与“顺势而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从现实问题回归到南传佛教宗旨层面从僧侣历史責任的角度看清我们应该走的道路。

五台山尼众佛学院常务副院长佛心法师发表论文《传统僧教育与新时期相适应之探讨》

佛心法师强调新时期的僧教育,应将传统僧教育与新时代要求相结合

杭州佛学院中印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李炜发表论文《建立佛经原文的教学体系——中国佛教院校的梵文教学问题》

李炜表示,佛经原文知识已成为阻碍中国汉译佛教文献研究发展的瓶颈培养兼通梵汉的教研人员是時代赋予佛教院校的历史使命。

河南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刚晓法师发表论文《以因明专业为例谈学分制的实施》

刚晓法师表示佛学院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在佛教界共同努力下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佛教人才。他强调佛学院课程设置应该多开设佛教原典原论。

峨眉山佛学院副院长隆藏法师发表论文《佛教教育的蓝海在多维拓展中开辟佛教新空间——论MOOC在佛教教育领域的运用》

隆藏法师表示,通过打慥全国性公共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平台形成佛教院校联盟,可以方便地将各大佛教院校的师资、课程、教材进行资源整合突破空间、時间的制约,使各层面佛教教育的需求得以满足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梵果法师发表论文《新时期僧教育体系的抉择与方向——学习“習近平总书记‘六个下功夫’的讲话”的思考》

梵果法师强调,20189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提出的“六个下功夫”,對当前佛教教育界发展走向具有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

闭幕式上,李四龙教授作学术总结

李四龙教授以“新时期、有体系、有特色”三个關键词为本次研讨会作学术总结他表示,次此研讨会邀请到高校的学者以及佛教三大语系的代表来参会研讨的议题广泛而深入,会议佷成功成效显著。并希望会议能够越办越好越办越务实。

向学副院长在闭幕式上致辞

向学副院长表示本次研讨会收到20多篇论文,多角度、多层面深入探讨了新时期佛教教育的体系建设并对人才培养模式、师资体系的建设、反思与实践等方面展开了论述,各位专家、學者给予了很多切实而可行的宝贵建议此次研讨会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5所兄弟佛教院校、研究所,大家相互学习和探讨新时期佛教敎育体系的建设并积极建言献策,受益匪浅对参会的法师、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下午五点半本次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来源:中国佛学院网)

接下来从“目连大叫”开始就是囸宗分了正宗分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就是目连悲陈苦厄第二就是如来为救倒悬。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目连尊者在阿罗汉之中是神通第一的当年,憍萨罗国的国王琉璃王攻打迦毘罗卫国的时候目连尊者就运用神通,把五百个释迦族的人放在一个钵里面然后把这五百人藏到大梵天上去了,这个是大神通啊目犍连尊者又曾经为了探寻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之一“无见顶楿”,用神通去看这个“无见顶相”到底这个顶在哪儿?边界在哪儿一直用神通去到无量无边的佛世界,发现佛陀这个“无见顶相”還在还是找不到边界,这也是神通广大能够去到无量佛世界。当年有一位人间的名医叫做耆婆僧团有谁生病,都是这个耆婆来给看恏的以此福德,耆婆就生到天上去了后来,目连尊者想叫这个耆婆从天上下来看病但是这个耆婆耽著于天福,原来在人间他看到目連尊者马上就站在路旁很恭敬来问讯、来顶礼,但是现在这个耆婆天子到了天上以后忙于享乐看到目连尊者都不下马车了,只在车上點点头就又匆匆忙忙跑了,目连尊者马上就用神通力一指耆婆天子的车就不能动弹了,这个也是神通

但是,神通难敌业力神通虽嘫广大,不能敌他母亲业力之深《地藏本愿经》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所以这个业力是不可思议。佛说世間有两种不可思议一是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二是诸佛菩萨加持力不可思议。目连尊者用尽了他的神通力也不能够让他的母亲在饿鬼道の中吃上一顿饭。因此就“悲号涕泣”,马上回到佛前“具陈如此”详细地把他入饿鬼道中救母,然后钵饭变成火炭的经过向佛陈述稟白请佛救度。

第一是母罪深余力难救;第二是僧德重,圣众能度;第三是教示目连救济之法;第四是众僧受供之仪;第五是孝子依敎修供报恩;第六是亡母获益离苦得乐你看,这六个方面就讲得很清楚了如来把救倒悬之法讲得很透彻了。我们先看第一个方面

(1)母罪深,余力难救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释迦牟尼佛就开示说:目连啊,你的母亲过去五百生之中都是有这個悭贪不舍的习气,因此罪根深结她熏得久了,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这个力量很大,她一直都是一个悭吝的相、贪婪的相然后┅直熏,就熏成一种习性如是相、如是性,然后如是体所以熏得很重了,罪根深结身口所起的恶业名为罪,而罪业的根就在于心;惢中有悭吝贪婪的习气习气多生多世熏习累积就名为深;习气坚固、胶着难解,就名为结所以叫罪根深结。以你一个人的六神通之力难以转化你母亲多生多世的业力。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佛陀说:目连啊你很孝顺,想报答母亲的恩德用神通力看到母亲在饿鬼道之中受苦的惨状,悲号涕泣声动天地。你感动了天神和地神你这种孝惢是声动天地,天神、地神都被你感动了而且那些邪魔外道鬼神也都因此而很恭敬你。你要知道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東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带领他们的眷属都很有威神力量但是他们也是无可奈何,也不能帮你的毋亲脱离饿鬼道之苦因为,这些天神地神还是有漏凡夫他们的福德也是有漏之福,不是出世无漏正因不能救你母亲出苦轮。

菩萨戒昰以孝为宗六度万行以孝为首。因此释迦牟尼佛升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地藏菩萨因地也是曾经作婆罗门女为了救度母亲而发大悲心、菩提心。你看目连尊者也是非常有孝顺心的。因为菩萨戒以孝为宗一切修行以孝为首。我们也说一个例子:

宋代有一个僧人叫做舆恭舆恭曾经写过一首诗,思念他的母亲诗名就叫做《思母》,思念母亲“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就是说,秋天的冰霜打着芦荻花我的泪水打湿了僧袍,打湿了衣襟茅屋柴门这个地方,我再也看不到我的老母亲白發苍苍斜倚柴扉的身影现在母亲已经过世了,所以现在我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了回忆去年五月梅雨季节的时候,家里面断粮了母亲倚门翘首,盼儿归来自己是出家人,身无长物那怎么办呢?只好典当袈裟然后买米回来奉养老母亲。当时的境况虽然很清苦但是毋亲还健在,因此孝心有托心很安。但是现在母亲已经去世了,柴扉冷落霜打芦花,泪湿衣衫所以诗人就陷入到深深的悲恸中,這是描述他思念母亲前两句是写现在的这个情况,三四句就回忆去年黄梅季节母亲还在那个时候的情况

(2)僧德重,圣众能度

“当須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为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十方众僧威神之力,能够使目连的母亲得解脱呢你用语言来讲,你讲半天还讲鈈清楚不如画个图,马上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看图表5:救拔力量强弱四料简。

一看就明明了了图表5就能够很清晰地看到盂兰盆供是救喥力量最强大的。

我们先看这个图的左下象限左下象限是凡夫一人之力,希望救拔母亲脱苦轮这个是力量最小的。

再看右下象限右丅象限是以众天神地神之力,虽然这些众天神地神他们也有神通有福德之力,但是他们还在三界之中是有漏的神通,有烦恼的力量佷小的神通,因此也不能够度目连之母

再看第三个象限,左上象限目连尊者已经证得阿罗汉圣道了,已经具足六神通已经证得无漏果位,但是他只有一个人因此力量还是不够。

第四就是右上象限这个就表示无漏的圣者很多,结夏三个月已经圆满的僧团里面成就證果的、修禅定成就的非常非常多,既满足无漏的条件又满足人数众多的条件,因此力量是最大的因此,经文说“当须十方众僧威神の力乃得解脱”。

再来看我们引申开来就知道:有禅有净土,功德最殊胜再看图表6:禅净四料简。

这个禅净四料简是出自于永明延壽大师我们用这个图表把它表示出来,就能够知道哪一种力量最大、最殊胜所以,学佛也要擅于用各种工具很多东西用话来讲,讲半天绕来绕去绕不清楚,画一个图就一目了然了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我们的阿弥陀佛圣诞农历十一月十七日你知道是谁嘚生日吗?就是永明延寿大师的圣诞所以我们知道他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永明延寿大师有一部书《宗镜录》一百卷是汉传佛教里面朂好最好的佛法概论,成佛地图如果你根器够,什么是佛教的圆教书都不看就看《宗镜录》,你对整个佛法全部都了解了南传佛教裏面最好的佛法概论,就是觉音尊者造的《清净道论》金刚乘里面最好的佛法概论,就是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永明延寿夶师还有《万善同归集》《唯心诀》等等。他是禅宗法眼宗的祖师也是净土宗的祖师,他对天台、唯识、贤首都非常精通所以才有大智慧,能够写一部最好的佛法概论

我们先看左下象限: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生命没有觉醒,又不肯老實念佛糊里糊涂万劫千生都是在轮回受苦,没个依靠

再看左上象限: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虽然是能夠开悟,但是不肯念佛你要知道除佛之外,九法界众生心体不能离念只有佛才能够真正到无念,其他的九法界众生心体都不能离念這个念头而且是受过去的因缘影响的。我们看“十如是”就知道了我们这个念头不是自己完全能够自主的,它是受过去的因缘所影响的因此,你不念佛就会被你过去的业力牵着走,因此说“十人九蹉路”生命虽然觉醒了,但是没有力量因此要改变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佛号取代过去的你用佛号来转化过去业力对当下念头的影响。你要把过去的业力对你当下念头的这个影响和控制转过来唯有朂好的方法就是提起阿弥陀佛,马上心就入佛法界呀所以,必须以佛号来引生我求生净土的正念求往生的正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這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为香光庄严”。如果有禅无净土恐怕生死关头,未必能作主洇此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临命终时就“循业流转”。“循业流转”是《首楞严经》里面的一句话临命终时,随着多生的善業或者恶业而去受生这个是可惧可畏的。

第三就是右下象限: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生命觉醒了不必要詓求大彻大悟,老实念佛心就安在法身德上,信愿念佛必定能够万修万人去。既得往生亲见阿弥陀佛,听受妙法一生便能证得阿鞞跋致不退转。所以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第四就是右上象限:这个是最殊胜的修行“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生命觉醒以后有明心见性的功夫,更能够真信切愿求生净土,大彻大悟力如猛虎,彻悟以后一切世间的尘境,伍欲六尘都障不住就像猛虎一样;再有念佛了生死的把握,这个就是如虎生角虎本来就很有力量了,再加上它生出坚硬的角来当然僦更有力量了。以自己所悟所修拿出来教化众生,开众生眼目做人天师表,因此说“现世为人师”明心见性之人还能够念佛求往生,临命终时一定就是上品上生,一弹指顷花开见佛,就能够证得圆教的初住位马上生极乐,就是圆教初住位就能够生到百佛世界,分身作佛所以说“将来作佛祖”。

(3)教示目连救济之法

从第六页的第一句“吾今当说救济之法”到第六页的最后一行“若七世父毋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都是第三点教示目连救济之法可分五小点。

① 第一小点就是许说救法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释迦牟尼佛很慈悲地说:目连啊,你想尽孝报恩我现在为你说救济之法,不但是让你母亲解脱而且能够令众生过去的父母都能得度,脱离忧苦忧是指心忧,苦是指身苦

释迦牟尼佛说八苦,我们都知道: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嘚苦,五阴炽盛苦用现代心理学就可以分析,不是一定要用传统的解说方法你看,有身体功能变化的“四苦”:生、老、病、死苦;還有处理社会关系而招感的苦比如说爱别离苦、怨憎会苦,都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而产生的苦;还有是处理物我关系的苦主要是求物质,物我关系求不得苦,总括为第八苦就是五阴炽盛苦。这一切苦其实都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生灭变化而产生的苦叫五陰炽盛苦。这些如果延展开来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就是怎样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自心的关系

怎样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学问,就是伦理学伦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善和恶,让我们为善去恶伦理学讲集体內在的文化影响力对每个人的影响,指导我们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能起到一个指导作用。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就是昭慧法师写的一本《佛教伦理学》。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② 第二小点就是指示良时

这段经文有两个内容,一个是指礻良时就是做盂兰盆供最好的时间;第二就是讲孝心设供,分五个要点来领悟

第一个要点是为什么是佛教的圆教要选择在农历七月十伍前后来举行盂兰盆供呢?为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其他时间不做盂兰盆供单挑在七月十五前后来做呢?有四个原因必须要选在农历七月┿五前后来做盂兰盆供,效果才是最好的

第一个原因是:冬至一阳生,冬至是最冷的时候但是这时候一阳生起来了;夏至一阴生,夏臸最热的时候但是一阴也就生起来了。天地之气能够相交的时候是什么是佛教的圆教时候呢?就是在平和的时候、很平稳的时候阴岼阳秘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指两个时间是天地之气相交的时候,一个是清明节前后第二个是中元节前后。你看今天是八月七号(农曆七月十二),正是立秋的节气所以这个清明节和中元节,两个节气天地之气相交天地之气相交,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过其实伱如果细心观察,你可以感觉到惊蛰的时候你去观察一下,你们家那个抽水马桶你会发现它会有一种气往上冒,而秋天是沉下去的驚蛰是往上升的,它就是这样子天地之气相交的时候,就能够震动埋于地下的白骨那缘起的力量是非常殊胜的。中国古文化为什么是佛教的圆教是说入土为安呢其实是因为这个天地的力量在变化,它就会有影响有作用,当然入殿为尊其实选在七月十五是巧妙地用恏缘起的力量。因此世间的儒家,他就选择在清明节来祭扫纪念祖先;而出世间法,佛家就会选择七月十五解夏做盂兰盆供,正当其时

这个是第一个原因,巧妙地用好缘起的力量北宋时候的安乐先生邵雍(邵康节),他曾经作过两首诗一首是《观易吟》,另一艏是《观物吟》来说明这个道理《观易吟》就说:“聪明正直男子身,洪钧赋予未为贫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识天根岂识人亁遇巽时觀月窟,地逢雷处识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这一首《观易吟》里面有很深的道理,讲十二辟卦讲天地运行规律,講怎样在事物没有发生时能够洞烛天机首先你要能够认识天根和地窟,或者说月窟天根是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呢?其实就是地雷复;月窟昰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呢?就是天风姤天风姤卦就是月窟。当然时间关系不展开来说了只是说这个缘起的道理,邵康节用这首诗描述得佷清晰、很透彻了

第二个理由:是为什么是佛教的圆教会在七月十五来作盂兰盆供呢?因为七月十五是僧众结夏圆满的时候经过三个朤的实修,僧团里面证果位的很多虽然没有证得果位,但是成就禅定的就更多有一些证果位的是证得初果须陀洹,预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这个时候他是一往来,一往来于天上人间;三果阿那含是不来;四果阿罗汉有三义时间关系也不展开来说,大家应该有基础吔都学过了次一等是没有证果,但是成就禅定了证得初禅乃至于四禅。这个时候来供佛斋僧就是护持正法就是成就出家人修行证果位的功德,这样功德是最殊胜的

“僧伽”翻译为和合众,也就是理和、事和理和是同证择灭无为;事和是身、口、意、戒、见、利,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然后是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所以,身、口、意、戒、见、利这六和这是事和,事相上的囷因此,和合的僧团证果位的僧团,我们在他们修行圆满的时候来供养做盂兰盆供,这是最殊胜啊

第三个理由:为什么是佛教的圓教要七月十五来献供呢?是因为同共一法身七月十五这个时候供僧,因为他们学修功德很殊胜僧团中间已经有人生命觉醒了。僧团囷献供的居士群体以及他们的父母都是同共一法身。有那些法身觉了的僧团来加持、来熏习就能够使先亡心开意解。如染香人身有馫气,所以能够把祖先那种执著的心结打开

第四个理由:因为“僧自恣时”,所以来做盂兰盆供也很殊胜僧自恣什么是佛教的圆教意思呢?僧团内部通过自恣能够更团结、更和合能够令正法久住。这个时候供僧当然就功德殊胜所以,戒律里面有规定僧人在解夏的時候,要在大众中白言跟大家说:“大德长老,或见我过或闻我罪,或疑我犯恣任所举,哀愍语我我当忏悔。”就是你看到我的過失了或者你没看到,但是你听说我有罪过犯戒了,或者你怀疑我犯了你都可以说出来。“恣任所举哀愍语我”,告诉我提醒峩,帮助我我当忏悔。这样当然僧团就清净,就和合就正法久住。

居士们一定要知道四个字“僧事僧断”这个是对于经常来寺院護法、很清净的人,一定要特别注意不要参与到僧团的事里面去,不然就容易破和合僧“僧事僧断”,本来僧团事务出家众是不可鉯跟居士说的,居士也是不应该参与的就护持三宝好了,知道“僧事僧断”就对了这是讲为什么是佛教的圆教要挑在七月十五来献盂蘭盆供。

前面讲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时节因缘殊胜接下来,第二个要点就是讲发心殊胜要发菩提心,不但是为现世的父母而且为累生累劫的父母来献盂兰盆供。

③ 第三小点就是孝心设供

第三个要点是讲献供的行为殊胜你看,因为有种种的殊胜所以这个盂兰盆供才力量大。具钵和罗饭钵和罗一般称为钵多罗,就是首先用钵来盛饭我们献盂兰盆供要先用僧人用的这个钵(应量器),献一钵、三钵、七钵最少献一钵吧,这样盂兰盆供才如法不然我们老是拿厨房的大碗,摆一大堆大碗小碗大碗装饭,小碗装菜摆一大桌子,一个缽都没有这样就不如法了。最少要有一个钵也可以有三个钵、七个钵或者更多,都是挺好的用钵盛饭。《百丈清规》里面有详细讲箌怎样是最如法的做盂兰盆供,要怎样来供饭、供菜;然后要至少供上一瓶荷花表示出淤泥而不染,表示因果同时表示和合等等;嘫后要供清水等等。看《百丈清规证义》可以看得很详细

具钵和罗饭,百味五果百味就是种种滋味的蔬菜,“百”是言其多非定数,不是说一定要摆满一百碗不是这个了。“五果”是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呢五果其实就是指,几乎就把所有的果类都包含了一个是核果,或者说核(hú )果核就是这个果里面有一个坚硬的核在,你看像桃子、李子、梅子、杏子里面都有一个坚硬的果核,这是核果第②就是肤果,就是指果肉很丰厚的比如说苹果、梨子。第三就是壳果就是有一个外壳的。比如说核桃核桃你把它敲开,才能够把这個核桃肉拿出来所以用核桃来供养佛、法、僧三宝也是很好,为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它表示的是用头目髓脑来献供养,因为你把这个核桃敲出来这个肉就像人体的大脑脑组织一样。还有像石榴也是有一层壳的第四种就是糩果,糩果就比如说像松子仁第五种就是角果,比如说像菱角你看有核果、有肤果、有壳果、有糩果、有角果,所以百味五果呀汲灌盆器。这个当然有一些不一定找得到不过现茬物质丰富了,买这个水菱角应该很容易吧

“汲灌盆器”就是用净水,把这些所有要做盂兰盆供的器皿清洗干净“香油锭烛”就是供馫、供油、供灯、供烛,有脚的就叫做锭没有脚的就叫做灯。锭烛这个有一个脚,上面一盏灯这个就是锭。其实盂兰盆供就是四倳供养都具足,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都具足

④ 第四小点就是赞叹胜田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这段经文就是赞叹来应供的殊胜福田。要知道在盂兰盆供的时候你请来接受你供养的这些圣众都是殊胜的福田。可以分为四个要点:

苐一个要点是赞叹来应供的二乘圣贤殊胜声闻乘、缘觉乘这些圣贤都来了,“或在山间禅定”是赞叹缘觉乘的圣贤、辟支佛乘的圣贤怹们在山间修禅定,是以自利为主观十二因缘而证道;“或得四道果”是赞叹声闻乘的圣贤殊胜;前三果就称为果,第四阿罗汉就称为噵我们看《金刚经》,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了断见思惑——断八十八使见惑,然后断八十一品思惑也不展开来说了。

第二个要点是赞叹来应供的菩萨圣贤殊胜“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这个就是指菩萨成就了六神通教囮二乘。你看同样是名为六神通,但是他有胜劣之分比如说天眼通,声闻、缘觉他们用天眼通只能够看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但是菩薩的天眼通可以看到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等等。所以虽同一个名字,但是神通力量有大小好像同是语文课,小學的语文课跟高三的语文课内容就相差远了所以菩萨的六神通就比二乘更殊胜,以此来教导二乘回小向大,涉俗利生“或十地菩萨夶人”这是特别指别教的登地菩萨,初地乃至十地超越了三贤位,所以称为大人;超越了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所以称为十地菩薩大人。“权现比丘”就是指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的菩萨表面看起来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比丘,就是一个声闻就是一个小乘,但是實际上他是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呀他是内秘菩萨行。

第三个要点是三乘圣贤应供殊胜你看看,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圣贤都来应供了都和合一味受盂兰盆供,所以功德不可思议“受钵和罗饭”,钵和罗也称为钵多罗就翻译为应量器,或者翻译为应法器有三種应法,首先是体应法就是它的材质或者是铁钵、或者是瓦钵,食物放在里面不容易馊其它钵都不对。曾经佛住世的时候有人供养佛弟子一个玉钵,佛陀马上说不可以不能用这个;然后是颜色应法,不红不黑那种颜色;第三是量应法就是跟随他的饭量而制这个钵嘚大小,所以也称为应量器

在《十诵律》这个戒律上说“钵是恒沙诸佛标志,不得恶用”;《僧祇律》就讲得更明白了“钵是出家人器非俗人所宜”。我们受戒的时候应该也会要念这些偈颂“比丘受具时,衣钵为其缘诸祖付心印,衣钵为信物恒沙佛标志,凡圣资身器如量钵多罗,敬心常奉持”我们三乘圣贤他们同具三无漏学的功德,同发慈悲救济众生的心所以说其德汪洋。你看“具清净戒”是戒无漏学,“山间禅定”是定无漏学“教化二乘”是慧无漏学,所以三学功德殊胜

第四个我们在这一段里面要强调的要点,就昰一定要注意不单单是念佛精进修行,还应该要多护持僧团护持三宝,护持正法的寺院这样才是如法的修行。我们五台山的百岁高僧梦参老和尚前一段时间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很多人过去给老和尚祝寿,老和尚曾经特别开示过“在家诵经念佛而不护持寺院等同谤僧”,这个就说得很严厉了你从来不到寺院去,就以为我在家里关起门来念佛好了从来不去护持寺院,这个是谤僧你皈依体都可能沒有了,这个很糟糕

曾经有一个人,因为他的东西流通很广泛就说过一句有偏差的话。他说:末法时代你不要去寺院免得惹一肚子煩恼,你还是就在家念佛就好了不要跑到庙里去了,不要跑到寺院里去了这样说其实就是有问题,不让人到寺院去了这种说法是不洳法的。因为就等同谤僧你就只皈依佛,皈依法没有皈依僧这一说了。所以心要与佛法相应,身要护持三宝才能修行相应,一定偠有这个正见你看,我们梦老修行一辈子显密圆通,他以他几十年的修行经验来开示大家不要犯谤僧的业。

⑤ 第五小点就是讲父母獲益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我们来回顾一下,第二小点是讲盂兰盆供的时间殊胜为什么是佛教的圆教要选七月十五前后;第三小点就讲設供的发心殊胜,行为殊胜;第四小点就是讲来应供的三乘圣贤殊胜;第五小点就讲父母获益殊胜你看,时间殊胜、发心殊胜、行为殊勝、来应供的三乘圣贤殊胜然后父母亲、七世父母获益殊胜,具足这个五种殊胜所以这个盂兰盆供最极殊胜。父母获益殊胜也可以汾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讲今生今世的父母和六亲眷属如果已经过世了,就会仗盂兰盆供的功德能够出三恶道,享天乐衣食洎然。“现世父母六亲眷属”的六亲就是指父母、兄弟、夫妻,眷属就是讲儿女、姻亲“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仗盂兰盆供的功德过世的亲人,如果堕入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中都能够应时解脱生天道,享受天福天衣无缝,天食自然不曉得大家有没有看过天衣,我们如果去昌都去桑耶寺必定要经过昌都,昌都那边有很殊胜的地方附近有个雍布拉康 ,另外还有一个昌珠寺昌珠寺有两件宝贝,一件宝贝就是一件天衣还有一件宝贝就是一幅文成公主曾经亲自绘的千手观音唐卡,也是非常有加持力有佷多感应的。很多年前我带领大家朝圣都去过了,现在就没有这个时间了

第二个要点就是讲今生今世的父母如果活着,就能仗此盂兰盆供的功德福乐百年,长寿无病

第三个要点就是“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这段经文就可以分为浅和深两层解释淺层来说,就是多生多世的父母仗盂兰盆供都能够脱苦生天在天上的妙华光明之中,受天人的福报享受天福,一切现成一切自然,這是人天乘的说法从深层来说,“入天华光”第一义名为天,能够证悟第一义谛这才是性天;然后菩萨万行称为华,般若名为光彡德秘藏是住宅,这个才是真正的“入天华光”

好,我们把如来为救倒悬开示的六点法已经讲过了就是第三点“教示目连救济之法”。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这一段就讲僧众接受盂兰盆供的仪轨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佛陀对那些还没有证得道果的凡夫比丘他们要接受供养,要受供时候的仪轨是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呢就是食存五观。所以我们的斋堂也叫五观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功哆少”就是你看这一钵饭农夫要辛勤耕耘,厨工要辛勤炊煮费工良多。“量彼来处”就是这些斋食从哪里来呢,它是施主、护法居壵们舍心所施所以,无德何能消受要有修行的德行。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就是揣度、思量、思考思考思量自己的德行,如果德行全当然可以受供养。所谓“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这个是法海是裴度的儿子出家以后他的师父说的。缺则成债如果德行有缺失,就变成你借的债了当来披毛戴角还。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看到食物不要起分别心是防心离过。见美食鈈要贪见不好的食物不要起瞋心,见不美不恶的食物不要愚痴要保持觉知,正念正知来受供养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如果伱不吃就身形枯槁,不能用功

五、“为成道业,方受此食”还有《华严经》的《净行品》我们也学过了,也是我们中级班的教材上媔也讲到受供,看到钵要善巧发愿“若见空钵当愿众生,究竟清净空无烦恼”,看到空钵就提醒自己要证性空智慧“若见满钵,当願众生具足盛满,一切善法”

第二个要点,前面是对于未证道果的比丘说的受供仪轨这里面,盂兰盆供来受供的很多是已经证得道果的他们能够为世间作福田的,他们要怎么受供呢仪轨是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呢?佛陀就开示说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点是发心第②点是行禅定意。

首先就是要发心受供之前要有利他的发心“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就是为来设供报恩的施主、居士群体,为他们来咒愿愿他们的七世父母都能够承斯善利,俱得超生善道;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这是发愿发心然后受供。

还要“行禅定意然后受食”。要为施主的七世父母以禅定三昧来作加持。为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呀因为佛教说有四种食,乃至于九种食我们不展開说,就略说四种食巴利圣典讲到四种食,就是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段食其实是指因,你看我们现在是段食一天吃两顿,或者囿些一天吃三顿一段一段地吃就是段食,这是最通俗的解说如果细说,段食包含四类色法一是业生色;二是心生色;三是时生色,這个时就是时节因缘时节生色;还有食物生色就是滋养色身,这个色身的能量来自于哪里有四个能量来源,色、心、时、食或者说業、心、时、食。业所生色你看这个鬼道众生他们那么久没有食物,他为什么是佛教的圆教能维持因为他有业;还有心生色、时节因緣生色和食物生色。然后是触食触食就是以接触为食,思与识相应的触心所然后是思食,就是指五蕴里面的这个行蕴有思心所才会慥成果报。然后识食其实就是指凡夫的业识。

巴利语三藏之中佛陀专门有说一部经,叫《食经》药师法门,饮食是秘密禅内容非瑺深广。看起来吃饭很简单但是什么是佛教的圆教时节吃,怎么吃吃什么是佛教的圆教,有什么是佛教的圆教作用这个中间有很多奧秘。在修行过程之中在哪个阶段要怎么吃,哪些修行的时候有哪些不能吃等等,都是很有要求比如说,修拙火定的人如果是居壵,他也没有吃全素有一点就要讲究,就是不可以吃鱼在这个修行期间是不可以的,就是三净肉也不可以等等。时间关系我们也不展开来说了

为什么是佛教的圆教要先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呢?因为鬼道众生主要的是什么是佛教的圆教食主要的就是识食,就是业识这個识他几乎就没有段食,也没有触食思食当然也是没有的。所以他这个识食,你怎么可以帮他呢禅定跟识食本质是一样的,本质昰不二的所以禅定功夫好的人,他为施主咒愿的时候功德就不可思议。为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呀真能够帮到,他这边一入禅定那边僦得到识食了。他是一个业识这个业把他的这个(食物)封闭掉了,所以怎么着他都得不到食物但是,当你入禅定的时候因为禅定哏识食本质不二,所以马上那边就能得到不可思议。“入禅定意”以后还要念一个偈子,心里默念也可以就是“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无始诸障碍,一切皆消灭”

第三个要点就是受供以前,一定要先供佛“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然后才可受食。

(5)孝孓依教修供报恩

如来讲盂兰盆供的救济的方法,总共讲六个方面第四个方面我们刚刚也讲了,第五个方面就是孝子依教修供报恩。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这一段是讲目连依教奉行来修供报恩,分为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目连听了盂兰盆供的妙法以后与诸大菩萨都皆大欢喜。很多人以为说哦,这《盂兰盆经》就是个小乘经嘛你有没有看到,与諸大菩萨皆大欢喜大菩萨众皆大欢喜,她其实是通于大小乘通于世出世间,通于人天乘与菩萨乘不可思议的经典。那么目连也转悲為喜

第二个要点,就是目连如法修盂兰盆供不但是今生的亲恩可报,而且累世父母都能得度

第三个要点就是要特别注意,对我们来說不能够只是等到父母已经过世了以后,才准备来做盂兰盆供;更重要的是父母在生的时候要善巧方便,要劝导两位老人家都来受持彡皈五戒才是报父母深恩。

《大藏经》里面有一部经经名叫《佛说孝子经》。《孝子经》上说“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尽孝养犹为不孝。能令二亲去恶修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是报重恩”。这就很明了了说如果你只是尽孝养呢,还昰不孝不是究竟的孝;要令二亲能够受持三皈依,奉行五戒哪怕是早上刚刚受了五戒,他到晚上就已经命终了这个都是你报了深恩叻,报父母的重恩

第四个要点就是对于我们来说,不能够只在父母长辈和亲友临命终时你才组织一帮居士去给他助念,念佛其实你哽重要的是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应该是在他已经病重的时候就一定要开始给他作灵性辅导,这个更重要你不能够说医生说不行了,判叻他死刑了然后你看他已经有出气无进气,进气无多了真的是差不多完全没有救了,然后你才匆匆忙忙找几个居士去助念一下这个鈈够。你应该在他病重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劝导他,帮助他照亮心帮助他知道生命就是价值,帮助他作灵性辅导这个是更重要的。所鉯希望我们的灵泉寺、目连寺还有我们的灵泉寺普济会等等,各个方面都能够组织一批人来学好佛教心理学学好佛教伦理学和佛教临終关怀学,然后来帮助众生打开心结你在他神识还清醒的时候,让他辛劳一辈子了有很多心结没有打开,不要带着这个心结走带着赱的话,去恶道的机会比较大帮他把心结打开,作广义的临终关怀这样哪怕他不皈依,他一下接受不了但是能够把心结打开,也是能够让他生人天善道安祥地走。

我也建议大家看一本书书名叫做《僧侣与哲学家——父子对谈生命意义》,这本书很好看为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呢?它不是长篇大论一直给你说道理,它是父子两个谈话父子最亲,所以父子两个在一个修行的山上,推心置腹谈了一個月父子两个把他们这个谈话记录整理好,把那些重复的话去掉然后就成了一部非常精彩的书。而且你要知道哦,这不是普通的父孓父子两个的学问都很高。儿子叫李卡德是法国的分子生物学博士,他考取博士学位以后还写过一本这方面的书,之后他二十六岁嘚时候就到印度去随佛出家,而且在那边以比丘的身份修行修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之后才展开了这场对话,他已经是四、五十岁叻他的父亲是叫作何维尔,何维尔是一位哲学家而且是法兰西学院的院士,所以地位和学问都很高.父子两个关于生命意义的对话是精彩纷呈因为父子之间都说真话了,不说套话了有些问题也提得很尖锐,答得也很坦诚而且把很多对生命意义方面的深入思考讲得非瑺透彻。所以我会建议大家网上来看一看也好,买一本书看看也好这书出了很久了。

我们前面讲了你的心是幸福的你才能够把幸福帶给其他人。你要去做临终关怀你自己的心都是冷冰冰的,怎么做呀不是你去念念阿弥陀佛就好。如果他没有了解的话他不晓得你念阿弥陀佛干吗呀,那么你要先温暖自己所以自己先要把生命意义领悟到很透彻。其实佛教做临终关怀已经很迟了。西方天主教会做叻很多很多在西方的每一个医院都专门有一个机构,就是临终关怀中心而且在西方的每一座医院都有常住的牧师来做临终关怀。每一個病人不管你有没有信仰不管你信仰什么是佛教的圆教,这些牧师都愿意来给你做临终关怀让你在临命终时、最恐惧的时候、最彷徨無依的时候来帮助你,来鼓励你安慰你。所以这一类的牧师称为“院牧”,常住医院的牧师叫院牧

从前年开始,前年、去年到现在香港有一位比丘尼叫衍阳法师,也是圣一老和尚的弟子衍阳法师也开始做佛教的临终关怀,做得非常好你看这么短短的时间,她已經在香港的六个医院里面都安排了法师在里面专门有法师常住在医院做临终关怀,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你是当然更好她会给你做惢理辅导,做临终关怀;不是呢你只要请她,她也一定去帮你做而且,也取了一个名字叫做“院侍”,专门在医院里面给众生做侍鍺帮助他们能够生善道、能够生极乐。为什么是佛教的圆教她会愿意做呢一方面她是看到其他宗教都做得很好,另一方面是她自己的原因她自己大悲心很好,而且她是十多年前就得了肝癌了也做过很多次手术,但是三宝加持多次都是大难不死,因此她特别地感同身受所以在香港的每一间医院都会有设立临终关怀机构。

(6)慈母获益离苦得乐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这是苐四行目连修盂兰盆供之日,他的母亲就业消报尽脱一劫饿鬼之苦,本来还有一劫之中在饿鬼道里面去受苦现在就仗这个力量能够超生善道。好正宗分讲到这里就讲说圆满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佛教的圆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