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新闻开学报到新闻稿扩大到各行各业及各领域

当下如何做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
&&&&&&&&&&&当下如何做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
&&&&&&&&&&&&&&&&&&&&&&&&&&&&&&&&
(授课提纲)
&&&&&&&&&&&&&&&&&&&&&&&&&&&&&&&&日
应南充仪陇广播电视台吴启富台长的邀请,让我给大家交流一下“当下如何做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这个题目是大了点。台里赵平安总编辑三天前(26号)给我发来短信说,就重点讲一下:如何做好重头报道(头条报道)?怎样采写非事件新闻尤其是如何寻找新闻由头?如何改进领导活动报道和会议报道?这几个很具体的“命题作文”似乎又太简单单一了,因为就这三个问题,20分钟就可以阐述得很清楚,怎么可能讲一天呢?这样,按我的思路,讲四个方面的问题,自然包涵了赵总提出的三点。一个是当今媒体发生了哪些变化?二个是当今广电新闻节目在报道传播方式上发生了哪些变化?三个是做好广电新闻类节目需要掌握的技巧和方法。四个是互动培训、现场指导、节目点评。
一、当今媒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要做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就必须要掌握当今媒体的一些发展变化。那么当今媒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1、传统媒体逐渐变成老年人“专利”。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冲击已经来临;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不管你相不相信,改变已悄然而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量化了新媒体对传统广电的冲击:调查显示,受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冲击,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传统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群体呈现“老龄化”趋势,多地多户出现同时收看网络视频和电视的“双屏用户”。
&&&&2、网络视频受年轻高端用户青睐。视听新媒体的崛起并不是偶然,而是顺应了用户需求的必然。视听新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便捷、多样的受众体验,发展势头不可阻挡,成为视听市场重要的服务主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用户调查显示,尽管目前网络视频在用户覆盖方面尚无法与电视相比,但是在高学历、高收入、年轻人群体中,网络视频的渗透率正不断上升,这些群体本身的高价值及其导向性将会带动网络视频向其他群体渗透和扩张。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一个数据对比分析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官方媒体掌握了80%的话语权;而在2012年的20个网络热点事件中,非官方媒体掌握了75%的话语权。
&&&&3、广播电视传播内容将实现多屏分发、多屏合一。为保住自己的市场“蛋糕”,近年来,传统广播影视机构纷纷建立新媒体运营机构,设立网络广播电视台或者开办视听节目网站、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力图转型为新型视听节目服务提供商,实现内容的多屏分发、多屏合一。截至2013年3月,全国共有608家机构获批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有19家省级以上广电播出机构获批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另有22家地市级广电播出机构获批共同建设运营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
4、信息技术将不再是装点门面的花瓶。当今媒体发展趋势,必然是“媒体+IT=X”的混合产物,IT技术的基因必然会被嫁接到现有的媒体中,也就意味着视听媒体必须从组织结构、人力配备、产品设计的全流程上加快与IT技术与机构的融合。新闻的生产权,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在从那些怀抱着新闻理想的“传媒人”手中,转到IT技术人手中。或者反过来说,今后的传媒人一定也是IT技术的高手。
&&&&5、新媒体的兴起。千万不要认为网络中传播的都是新媒体,因为网络中有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属于传统媒体。也不要认为电视就都是传统媒体。电信开发了E家套餐,安上他们提供的摩登和路由器,就随时可以看播过的新闻和电视其它节目,并且可以暂停、快进、后退和互动。
&&&&我认为:新旧媒体的区别不是传播什么,也不是怎么传播,而是你是怎么接收的―――
&&&&有业内朋友问我:现在广播电视太多,手机网络楼宇车载都能看到,可哪些算传统媒体,哪些是新媒体呢?我说不要以播出方式和内容来分,要以接收方式来分:接收方式“双规”(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的,就是传统媒体;接收方式“双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就是新媒体。至于非编与否、非线与否、互动与否等都难以区别了。新媒体的优势体现在它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他们充分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实现了一对一传播的模式,让受众在这种互动体验中获得更深刻的认知。
&&&&我认为,新媒体中最有特点的应该是微博:微而无所不包,博而独立思考。其实微博古时候就有了:古语“无微不至”:没有微博到不了的地方,或者解释成倘若没有微博,哪儿也去不了。历史上的微博体:孔夫子《论语》《世说新语》《笑林广记》。只是古时候它不叫微博,只是一种文体,现在叫微博,而且是一种新媒体。&
6、媒体的载体无论怎么变,新闻将永远存在。美国一资深媒体人、教育家梅耶最近说:“2043年的一天早上,全球的纸媒体(报纸杂志类)将完全消失。”我不知他说的为何是2043年?我理解他说的就是30年后,纸媒体将消亡。纸媒体将消亡,我认为是有可能的,而广播电视不会消亡。我在好多年前就提出过一个观点:只要人类的耳朵还存在,广播永远不会消亡!而电视一定会通过转型和融合来完成它的过渡,某种意义上讲也不会消亡。今日所谓之传统媒体,历史上也曾是新兴媒体;今日所谓之新兴媒体,辩证的也会是传统媒体。媒体的载体再怎么变,服务于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交流的本质绝不会变。新闻将永远存在。只不过新闻与信息的边界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当今媒体发生的变化远远不止这些,但这六点是最基本的。)
二、当今广电新闻节目在报道传播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当下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报道传播方式上究竟有哪些变化?现在很多重大新闻事件都是走的这样的路子:事件发生--网友曝料--微博传播--媒体话题--公众热点--媒体追踪报道,一个新闻事件报道,下自微博上至央视(国家级媒体)都变成了社会化报道。比如:去年8月26日,延安发生重大车祸。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到现场满面笑容。图片被在微博上后,引起反感。第二天,网民孙多菲在微博中发布了杨达才在各种公共场所佩戴的各种名表,被网友称为“表哥”。随后,各类媒体跟上。
&&&&1、过去要求新闻报道是独家报道(就是所谓独家发现、独家采访),现在要求新闻报道是独家表达,因为媒体之间的竞争和新媒体的兴起,谁想独家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只能在独家表达上下功夫(事例:什邡假炸弹、张勇横渡勃海)。
&&&&2、过去要求新闻报道要快速及时(就是所谓的抢新闻),现在要求新闻报道仅仅是快速及时就不够了,还要准确与深远,因为所有的媒体已经都在抢新闻了,你的要求还是只提快速及时就过时了,而必须强调的是准确与深远(央视新闻联播改版;上前年,一公务员支助33个孩子,花费22万元的节目)。
&&&&3、过去要求新闻报道中的信息量是数量多少(就是说,一个电台电视台每天的新闻节目中必须有多少条新闻信息,这是硬性规定),现在要求新闻报道要更看重新闻质量而不是很计较数量,比如,央视《新闻联播》的改革就不是在数量上,而是强调一是加大直播(连线)内容,二是增加新闻现场短评。重新闻报道的质量,就是要注重新闻的深度报道、跟踪报道、媒体事件等(电视:她跳窗自杀身亡;报纸:她从窗口坠下死亡)。
&&&&4、过去要求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应是观察者(就是说,记者是第三者,要善于观察),现在要求新闻报道中的记者是参与者,记者就是现场、事件的第二主角,应该是第二者,二人称。如汶川大地震时,记者进入地震现场,第一时间不是观察记录,而是参与救人(中央台女记者救人、储户错划帐)。
&&&&5、过去要求新闻报道的记者是现场记录(就是说你到了现场你就客观记录,看到什么你就记录什么、拍摄什么),现在要求新闻报道的记者进入现场后,你的第一时间不是现场记录,而是寻求现场发现,因为新闻现场有很多深刻的神秘的东西需要记者去发现去挖掘(北京台女孩与风筝)。
&&&&6、过去要求新闻报道的记者一定要站在中介立场上(记者必须公允、公正、客观、不偏颇),现在要求新闻报道的记者必须要具备受众意识。受众为什么看我们的新闻?是因为观众到不了的新闻现场你去了,你就是要带着受众的眼睛拍摄,带着受众的嘴巴提问,受众想看什么,你就拍摄什么,受众想知道什么,你就在现场采访什么。我们不会摈弃公允,但如果你为了公允,而拍摄一些受众不感兴趣甚至引起误解的东西,那就错了(电视采访被打女人、芦山地震打断官员的“秀”。)。这就是受众意识。
&&&&7、过去要求新闻报道的记者是客观报道(这是对新闻记者的最起码的要求,用事实说话任何时候都没错),现在要求新闻报道的记者是选择报道,就是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要学会选择,比如新闻事件是小人物、小事情,你就可以往大、往社会关注的方面去引导,这就是小变大;是大事件、大新闻,你就可以选择一些事件的情节细节,如何去改变小人物的命运等等,这就是大变小(灯具城失火的报道)。
&&&&8、过去要求新闻报道的编辑必须有自己的大脑(就是说编辑不能受记者或其他什么人的影响,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现在要求新闻报道的编辑必须要具有观众的大脑,就是说,你在编辑新闻时,一定要想到,我们做的节目是给受众看的,我们做节目的目的是为受众服务的,受众爱看就是我们做节目的最终目的(“今天太倒霉了”的消息;救人,先救自己的孩子是不道德的专题新闻)。
&&&&必须重申一下:现在新闻报道的这些变化,并不否认过去新闻报道的要求,而是对过去新闻报道要求的深化,这至关重要。适应这些变化,就是为了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现在来回答台里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如何做好重头报道(头条报道)?
(题外话:在中国头条始终都是书记的。这是无法改变的。)
&&&&&你要做好重头或头条报道,那么你首先遇到的就是选择:你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凭什么来选择你的重头找报道?&&&&
&&&&我们先从基础谈起。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的核心是“事实”,认定这一“事实”是要通过媒体的“报道”。也就是说,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实”,这些大量的“事实”统称为“信息”,这些“信息”中只有一小部分会变为“新闻”,那就是这小部分“信息”通过了媒体的报道。没有报道的“事实”只能是“信息”,报道了的“事实”才是新闻。从逻辑上讲,这是一个大的“种概念”包涵千万信息的大圈,这个大圈中只有一小圈“属概念”中的信息能称之为“新闻”。
&&&&媒体人凭什么在千万信息中选择小部分信息报道出来?那就是看这部分信息中的价值,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大的放在前面、头条,反之就靠后。当然,衡量新闻价值(我国的“六性”: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人情味又称为人性、贴近性又称为民生性、趣味性)的标准,东方与西方各不相同,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度也不同。
&&&&&好了,大家面对的是对每天若干信息的选择报道,面临众多选择,你要让每次选择都要:
一是以新闻价值为核心(事件自身);
二是以受众为中心(事件对象);
三是这条新闻的被关注度(报道事件后的预测)。
第三条就要靠新闻人媒体人的敏感了!
&&&&我们说,每天的信息中,有大量的正能量和相当数量的负能量的信息。我们的重头报道,原则上要选择正能量的新闻。可以这样说吧,一条负能量的报道,要很多条正能量的宣传才能挽回人们的善心。前不久,18岁少女胡依萱好心送孕妇回家结果被杀害的新闻成为媒体和网上热门话题。虽是一个案,但对社会的破坏和负面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可以说需要数以万计的公益广告和正能量的宣传才能挽回负面影响。我在想这类负能量事件客观上将会蚕食人们向善之心!我们的媒体人还是应该多宣传,好人永远是社会的主流;善良永远是多数人心灵的守望。&
我不是要求大家不报道负面信息,作为媒体人,你有选择报道任何信息的权力。但是,我是希望我们有正义感的媒体人,你们在选择信息报道时,尽可能为大多数受众考虑,选择那些理性的、文明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信息报道出来。
你不能决定明天的太阳几点升起,但你可以决定你自己明天几点起床!
一些媒体人自认为,只要能曝料,能搞到独家新闻,能采访到鲜为人知事件,报道出来就是重头报道,受众就会认可。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片面的,因为有这种意识作主导,媒体人的心思就只会去想方设法去挖掘扯眼球的东西(大量的策划新闻的例子:)让假新闻趁机而入(纸包子事件、杨振宁与翁虹怀孕事件)。
三、做好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需要掌握的技巧和方法
1、学习新闻策划。新闻是可以策划的,好的新闻节目必须策划
事例:1986年普利策新闻大奖(美挑战号飞船升空74秒爆炸)(现场策划);
&&&&&&《纽约时报》著名记者泰勒刚入行采访失误(没有策划)。
&&&&&&我提出的新闻策划要:“报一想二发现三”(西藏光纤采访和无人区大营救的长篇报道)。
&&&&&&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区别,天壤之别!
策划意义:让我们的节目:好看、醒目、传神、有趣,增加吸引力、说服力。
策划意识:新闻敏感&+&设计&+&目的。敏感&=&发现、搜寻、评估;设计&=&怎样把手中的泥做成精美的陶器,并把它卖出去;目的&=&报道时机、传播对象、达到效果。
2、掌握新闻特性。传播性、易碎性、机遇性、选择性
新闻的传播性:通过媒体传播、具有可传播性、大众传播、快速交流。
新闻的易碎性:快是新闻的生命,慢就碎了;新鲜、排它性、一次性;报道&&&&&&&&&&&&&&&&&&&&&&&&&时机,时机不对也就碎了。
新闻的机遇性:受新闻是否发生的制约、受新闻是否被认识(发现)的制约、受版面、时段、节目要求制约。
新闻的选择性:确定选题离不开选择(定向爆破消息)、切入角度离不开选择(雅安台纪念红军事件)、采访访谈离不开选择(指导员让战士洗衣服的报道)、处理素材离不开选择(老山前线的报道)。
3、注重传播方式。表现手法和着眼点
现在先来回答台里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采写非事件新闻尤其是如何寻找新闻由头?
首先,我们先来一起学习回顾一下,什么是非事件新闻:
非事件新闻是在表现内容与表现方法上有别于事件新闻的新闻报道的统称,是一种透视性的新闻报道,通过纵横对比、层层剖析、由表及里地揭示事件的实质或新闻背后的新闻。
广义上的非事件新闻,包括综合新闻、记者见闻、记者评述、新闻综述、采访札记、工作通讯等报道形式。狭义上的非事件新闻,常常限于消息体裁,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非突出性事件、处在渐变状态的事物,也是报道的好题材。
&&&&A、都具有新闻性;B、都以写实为主;C、都要反映新闻实质。
&&&&A、事件新闻以记录新闻事件为主,非事件新闻以揭示新闻事件中的规律性核心性内容为主(如三中全会的《决定改变了生活》的新闻报道:单独二胎、高考减少科目、严控大城市人口规模、水电气价格市场化、房地产税立法、废止劳教制度、延迟退休年龄、取消以药补医、军队减少非战斗人员、实行官邸制、民资可办中小银行、国企收益上缴提高30%)。
&&&&B、事件新闻注重时效性,非事件新闻不拘于时效。(新闻标注时间只保留三天,切记。)
&&&&C、事件新闻要寻找新闻由头,非事件新闻暨要找好由头还要寻找报道时机。台里提出的“如何寻找非事件新闻的新闻由头?”其实报道任何新闻,都在找好新闻由头,找由头并非事件新闻报道的难处,难处是在于寻找好报道的时机。
E、事件新闻要围绕事件展开,非事件新闻围绕主题展开,可以是多个事件的概述,有议论论证,也有综合分析,既要有新的知识信息,又要有典型意义,还要给人以某种启示。
(《上海人与“快”同行》的新闻,报道了上海人的慢节奏,各行各业都在提倡“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效益”的观念。)
有人认为:非事件新闻报道不是新闻。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是囿于新闻上的五个W之类的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就其内容来讲,它不是记述的一个突发事件,而是写出的一个事物渐变过程的一个截面,它反映的是事物、现象的规律性核心性的内容。要采访写好非事件新闻报道,主要是靠记者的素质:一是对形势、政策和全面情况的了解与掌握;二是记者敏锐的观察力与洞察力,就是我们说的新闻敏感;三是做到见微知著,善于挖掘新闻价值,抓住最精彩的亮点。
可能你们会认为以上讲的还是很虚,那么我们来点实的。在传播方式的表现手法和着眼点上,要做到:新、奇、活三个字!
新:一是报道人要新。有人说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其实,新闻也要讲人学。很多新闻都离不开人,要处理好事与人的关系,写得感人。(事例:西藏查果拉哨所雪山文化学校,升国旗、上课、光头、电报答题;遂宁台《自觉自省的法律践行者》)
&&&&二是报道事要新。好故事要写精彩。(事例:机动车检修乱收费;98年飞机起落架放不下;《英雄》的故事。)
奇:稀奇、神奇、意想不到。(事例:2002年世界杯沈冰讲球;发错短信嫁对郞;)
活:既要好看又要灵活。(事例:山西太原市政工程;储户划错款谁买单;)我们讲的活,就是通过我们的策划、思考,让节目的各个元素都活起来,从主题、定位、视角、看点、背景、逻辑、过度、故事、描述等各个环节细节都活起来。
大家在采访中不妨试一下:你怎么能够把领导想说的话让你的采访对象的老百姓说出来;怎么能够把老百姓说出过的话,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央要讲的话。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是一名优秀的记者!而不是尽采访编播一些老百姓说的“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这一些让人反感的话。
做好广播电视节目,从操作上来讲,实际就是要把握六个字:策划、贴近、灵活。
策划,前面讲了。
贴近,就是除了我们提倡的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外,我要补充一点:一还要贴近人的心灵,二还要事件背后的东西,如深层次的真象、历史政策、风俗习惯等。
灵活,就是在做节目中,你的角度视角要灵活,你的表现手法要灵活,你的思维要灵活(双向思维、多维思维),狗咬人不是新闻,但咬着名人也是新闻。(事例: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参加了但输得很惨,小组比赛一场未平,净输7个球。节目怎么做?)
我们在做节目中的实际操作要新、奇、活,但真正做起来,一定要始终围绕一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拍这样编?换一种行不行?受众喜欢这样的画面吗?你想达到什么目的?受众会接受吗?你们在采编过程中,自己这样问过自己吗?
广电人始终要记住的一个表现手法:做好广播电视节目一定要把握一个“度”。
(事例:新闻专题《深山开路人》。这两个事迹的报道都感人,可是度没有把握好,成不了优秀节目。)
好了,我们明白了以上做好节目的一些技巧和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台里提出的第三的一个问题:如何改进领导活动报道和会议报道?
有人说,现有传媒体制不变,书记永远是头条。不管哪一级的广播电视,只要是书记有活动,永远都是放在头条播出。所以这个问题不在讨论之列。
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怎么做好老百姓其实都不太爱看的领导活动报道和会议报道。
领导活动报道和会议报道,其实都是报道领导在会议或视察中的讲话精神,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类型的报道,这类报道,领导要求高,画面要好看,真的是很难做的一个节目,我也没有灵丹妙药。可以提出几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内容上“攻其一点,忽视其余”。报道内容上,一个会议一次活动会有很多内容,要学会揪住其主要一点,强调一点,展开这一点,说深说透,而不是面面俱到。而揪住的这一点,一定要选好,这一点不仅重要,更主要的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的内容。报不报道,我没有决定权,但报道哪些就是我电视台说了算!你不要说你政府机关整改搞得好,这些关老百姓什么事?你电视台是大众媒体,你的对象是群众老百姓,会议报道也要为电视机前的老百姓着想。(粉碎四人邦后,北京市一次常委会,决定了22个重要问题,请新华社记者参加了。结果,新华社记者就报了这次会议,只重点报道了一个问题,就是为天安门悼念事件平反的问题。这是全国人民当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2、拍摄上变幻点花样。现在都是机器杠在肩上拍摄,每个会议报道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能不能变一下角度,站高点拍摄,或放低点拍摄。我在给川台讲课后,好多采访组的小车里都放得有脚手架了。能不能玩点广角,让画面好看点?能不能搞点特写,玩点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可以试一试嘛,现在的领导也不是很保守的,只要画面好看,我相信他们也会认可的。
3、编排上尽可能地压短。发不发我决定不了,但发好长我可以说了算。那些空的虚的大话套话通通剪掉。压短后,增加一些编后语或导语引语,突出重点,现场连线等。
&&&&4、按新闻规律办。我讲这个意思是,如果我们改变了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的播出习惯,有人问罪的话,你可以说,我们是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你可以从新闻的价值、为受众服务、电视节目的特性、时段要求来给他忽悠。
&&&&&再次申明,以上意见仅供参考,出了问题别推到李老师身上。
四、互动培训、现场指导、节目点评
&&&&&1、一个苹果的策划可能实现你的目标(培养我们的策划能力)
&&&&&发挥你的想象,让一个苹果卖到100万元。
&&&&&分步设想:
&&&&&1、怎么卖到5元左右?&&&&(包装、贺岁彩带)
&&&&&2、怎么卖到10-20元左右?(大酒店榨成苹果汁)
&&&&&3、怎么卖到100元左右?&&&(名人签名粉丝买如李宇春)
&&&&&4、怎么卖到1万元左右?&&(让它在神十上飞一圈)
&5、怎么卖到5-10万元左右?&(奥运苹果评选出的“宫滕红富士”苹果,昌平崔村镇顺果园出口,拍卖出6.6万元。还可以想象:假若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放在墓里的现在才出土的定情物呢?假若是砸着牛顿头上的那颗苹果树死前最后结出的一个苹果呢?)
7、怎么完成目标,卖到100万元?(国家领导人之间赠送的苹果,拿到了抗震救灾晚会现场拍卖,最好在央视一套直播。)
&&&&这就是策划的魅力!同样,一条新闻一个节目,我们怎么样策划让它拿到市台去播,拿到省台去播,拿到中央台去播?(事例:指导员让战友洗衣的新闻)
&&&&&2、一个馒头的故事可能带来的结果(培养我们新闻的敏锐性、判断力和认识事物变化的能力)
&&&&基本故事:
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好了,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以前多少种结果?大家想象后回答。
A、得救者走到农夫家里,发现农夫家里一无所有。感动得热泪盈眶,长跪不起。此后,他身怀感恩,把爱带给他所遇到的需要帮助的人。
&&&&B、得救者走到农夫家里,发现农夫家里摆着很多好吃的。感恩很快被愤怒替代。他举刀杀了农夫,因为,他发现农夫还有那么多没有给他。
&&&&思考1:同样的行为怎么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看到自己得到的,会感恩;看到自己没有得到的,会仇恨。
&&&&思考2:救人命的是农夫奉献的馒头和水,与农夫自身拥有多少财富并无关系。但现实的教育,包括我们媒体的报道,都更注重农夫一无所有情况下的慷慨,那意味着更高尚。
&&&&思考3:感恩或者仇恨,表面看是财富引起的,实际上是被救者的素质决定的。正常而有理性的人在两种情况下都会保持同样的感恩心态。
&&&&思考4:在感恩和仇恨之外,是否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心态存在?
&&&&C、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被救者是个被通缉的贪官。于是,很多人仇恨农夫,认为他助纣为虐。
&&&&D、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被救者是个曾经多次助人的善人。于是,很多人称赞农夫做了一件大功德事。
&&&&思考1:当救人时要视身份才救人,那么,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决定应该救什么人,应该不救什么人。于是,很多人就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见什么人都不救了。
&&&&思考2:如果人们在两种情况下,都能对农夫身怀敬意,爱心或会茁壮成长。反之,则在势利、戒心等等的影响下,爱心会丧失。
&&&&E、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这位农夫,指着另外一个农夫的家说:“看,那家就是曾施舍馒头和水救人的人,你去求他吧。”饥饿者艰难地走到那个农夫家门口,农夫开开门,抱歉地说:“我没有吃的了。”于是,全村的人都仇恨这位农夫,而没有人指责那位从来不帮人的农夫。
&&&&F、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这位农夫,指着另外一个农夫的家说:“看,那家就是曾施舍馒头和水救人的人,你去求他吧。”饥饿者艰难地走到那个农夫家门口,农夫开开门,说:“我只有半个馒头了。”于是,全村的人都鄙视这位农夫,而没有人指责那位从来不帮人的农夫。
&&&&思考1:对于有爱心者,人们的标准会不由自由地抬高。
&&&&思考2:对于自私者,人们对把期望值降低到最小,因而也不会失望。
&&&&思考3:超道德是驱逐爱心的强大力量,直到所有的人在面对饥饿者时都关上家门。
&&&&G、得救者走到农夫家里,发现农夫家里一无所有。感动得热泪盈眶,长跪不起。此后,他身怀感恩,把爱带给他所遇到的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对于农夫的任何行为,他都不问善恶,全力支持。农夫失去镜子,认为自己一切都是对的。后来,因犯大错而破产。
&&&&H、得救者走到农夫家里,发现农夫家里一无所有。感动得热泪盈眶,长跪不起。此后,他身怀感恩,把爱带给他所遇到的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对于农夫的行为,支持其善,直言其错,农夫辛勤耕耘,并不断改进,渐渐兴旺,广施爱心。
&&&&&思考1:感恩的方式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思考2:正常的思维什么时候都要保持,直言、批评往往是更好的方式。
&&&&思考3:其实,吃完馒头、喝碗水后,转身离开,也是一种感恩。很多时候,帮助人的人,只是怀着一颗平和、感恩的心在做,并不刻意希望得到赞美或者回报。
&&&&I、饥饿者得救了。村里人逢人见到农夫就夸他,做了一件善事。后来,即使遇到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农夫也主动伸手相助。
&&&&J、饥饿者得救了。有人怀疑农夫作秀,甚至怀疑这个饥饿者就是农夫自己找人扮演的。于是,农夫遇到求助者,就躲得远远的,恐怕再遭诋毁。
&&&&思考1:赞美或者诋毁,往往会影响一些人的行为——一些心智不够成熟者的行为。
&&&&思考2:如果祈求某种行为得到一致的评价,只会让人走火入魔。
&&&&思考3:遇到诋毁就逃避的人,永远只能当懦夫。
&&&&思考4:农夫应该迅速忘记那个馒头和那碗水,并忘掉人们所说的,平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做一个快乐的农夫。
&&&&下面点评台里提供的两组十条电视新闻节目------
仪陇广播电视台赵平安总编辑
&& 仪陇广播电视台台长吴启富,最后作归纳性小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生报到新闻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