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麽我想学而不厌学不进去?

为什么我想学而学不进去那?
为什么我想学而学不进去那?

 很简单。我们学语文的老师教我们古文时说这就是半门外语,也就是说,学习外语词汇很重要,下面,我给你具体讲讲我的一些心得。
1:在网络上,很多文章教大家怎么一个月过六级,半x个月过四级,个人认为:可能!但那绝对是针对英语基础比较好的朋友。如果你开始英语基础就不好,那就只能和我一样,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走。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没有捷径可以走。

2:听力:

听力部分是四六级考试里面最容易拿分数的部分。总分20分里面,如果听力水平较好,拿16-18分不成问题。所谓的水平好,我觉得只要能听懂voa stand english,应付六级就足够了。作为我个人,我没系统听过历年四六级考试的题目,但是考试估分,听力都是16-18分。

最开始的时候,我连听voa special english都很困难。我的方法是:一个sp要听4-5次,把里面不懂的英语单词的发音,含义全部搞清楚,然后每天坚持2个小时的听力训练,狂攻sp。如果没事,就拿一个MP3吊耳朵,让自己慢慢习惯英语语境。2个月后,我听了一盘四级英语考试磁带,发现自己原来根本听不明白的东西变的简单了。

现在,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力基础。接下来,可以进行一些special的听写,尝试听stand English。这个阶段真是打击你信心的时候^^:听写出现很多拼写错误,stand听起来象天书,然后就想:我的水平还是不行啊,5555~~~不过没关系,其实你已经在进步,只是你没察觉到而已。坚持下去,慢慢就发现自己的听写正确率提高了,而且stand也变得越来越熟悉。当听写special觉得简单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尝试听写比较短的stand。如果能坚持进行训练,半年左右,你就已经达到了六级外语听力的要求。因为六级对听力的要求不是特别高,能听懂stand的话,你真是会觉得六级的语音真的挺慢的。

这里说一点,其实考试前听一些历年四六级考试的听力真题,可以帮助你了解题型,熟悉考试模式,所以还是绝对值得的。本人对听力比较自负,所以没怎么听过,结果听力总是拿不到满分^^

3:单词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家知道,单词是英语的基础,没有单词,就好象建大厦没有砖头,只能幻想空中楼阁。但是被单词又被大家认为是最难,最枯燥的事情。基础好的朋友可以通过阅读学单词,但是对基础不好的,这点根本行不通。整篇文章都看不太明白,还谈什么学单词呢?既然咱们现在水平不行,就要拿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我考完六级,背单词的草稿纸已经放满了一个大箱子。

大家肯定有这种经验,前不久背了的单词,很快就忘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我当时是每天固定背30-40个左右的单词,第二天复习前一天的单词,然后每个礼拜天,花1小时把一个礼拜的单词复习一下,每一个月又花几个小时把一个月的单词复习一次。

这样下去,半年就能积累比较大的词汇量。在考试前,把单词再温习一次。因为是针对考试,可以找到关于四六级考试的高频词语,重点背诵一下(网络上有很多相关资料)。

对于考试中间的vocabulary,就需要靠做题目了。我考六级的时候,是做的北外出的一本六级考试词汇突破。花一个礼拜把里面的题目全部弄清楚,不懂的单词全部记下来。因为六级往年的经验就是:很多题目是重复的。

4:阅读

阅读在我看来,就是通过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最开始的时候,因为基础比较差,太难的文章肯定不适合基础差的朋友。先可以看一些&书虫&(高中水平)一类的改编小说,练练感觉。当单词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可以正式开始提高阅读水平了。第一是做真题,从四级到六级,力争把真题里的句子、单词都弄明白,并且对其中的难句做一定的分析,特别是语法结构。这里有一个问题:最开始你做题目的时候准确率会很低,千万别灰心,坚持下去,从每一篇阅读里面吸取精华,很快就会发现:阅读真的没那么可怕。第二,对于六级,平时可以看看China daily一类的新闻杂志,即可以提高自己的兴趣,又增强了阅读水平。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喜欢看1-2版英文报纸,已经成习惯了。

5:作文

作文一直是我最弱的项目。虽然我高中语文都是全班前三名,可惜大学根本没摸过语文书,丢光了。如果你按照上面三个方面去学习,你作文肯定不会很差劲,毕竟英语是一个综合提高的过程,你听力、阅读,单词都不错,不可能作文会差得一塌糊涂。

但是这不代表不要努力。这里我记得一个六级提高班的英语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文一个字:背!如果你背了很多很多范文,作文不会低于6分的。但是我建议在背的同时,可以用一个小本子,把一些很精彩的句子抄下来,经常看看,并举一反三。同样一个句子,用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呢?自己体会一下。而且这些精彩句子正是出彩之处,也是老师给你高分的依据。

写到这里,我的经验也基本上说得差不多了,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特别是基础不太好的朋友。其实四六级真的不难,难的是,你有没有决心!象我基础这么差的人都可以过六级,你也一定能行:)

6: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付诸努力,坚持下来,你一定能行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人教版,第一课是散步.我语文书没带,如果暂时打不上字,也可以帮我判断这个版本对不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人教版,第一课是散步.我语文书没带,如果暂时打不上字,也可以帮我判断这个版本对不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人教版,第一课是散步.我语文书没带,如果暂时打不上字,也可以帮我判断这个版本对不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通‘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通‘智’)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课是在山的那边吧论语.十则吧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当前位置:
>>>写出下列偶句成语的上句或下句。(1)学而不厌,____。(2)学然后知..
写出下列偶句成语的上句或下句。(1)学而不厌,____。 (2)学然后知不足,____。(3)众口铄金,____。 (4)____,谬以千里。(5)项庄舞剑,____。 (6)人无远虑,____。(7)十年树木,____。 (8)____,寸有所长。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1)诲人不倦  (2)教然后知所因(3)积毁销骨  (4)失之毫厘(5)意在沛公  (6)必有近忧(7)百年树人  (8)尺有所短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写出下列偶句成语的上句或下句。(1)学而不厌,____。(2)学然后知..”主要考查你对&&成语&&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多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1、结构固定性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2、意义整体性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例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3、语法功能的多样性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易混易错成语:使用成语有时会错用同音字或近义词。这类错误出现频率非常高,所以,使用成语时要特别注意用字正确。下面列举的成语,括号内的字是别字,括号后的字是正字。A1、﹙暗﹚黯然失色黯然,阴暗的样子。“黯然失色”,形容相比之下暗淡无光,大为逊色的样子。2、按﹙步﹚部就班部,门类;班,次序。“按部就班”,指按其分类,就其次序,比喻学习要循序渐进,做事要遵循规章。3、﹙安﹚按兵不动指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也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按,压住、搁下。B4、暴﹙珍﹚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殄,灭绝;天物,自然界的宝贵生物。5、别出﹙新﹚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6、﹙毕﹚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意指驾着柴车,穿着破旧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辛。7、变本加﹙利﹚厉厉,通砺,在这句成语里当“更加深一层”或“更加严重” 讲。8、病入膏﹙盲﹚肓病到了无可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膏肓,中医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认为此二者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9、不可﹙明﹚名状名,说出;状,形容、描述。“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10、不﹙加﹚假思索假,假借、依靠。“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11、不﹙茅﹚毛之地“不毛之地”形容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12、不﹙径﹚胫而走胫,小腿。“不胫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传播流行。13、不落﹙巢﹚窠臼窠、巢同义,但“窠臼”与鸟巢无关,含义是“现成格式、老套子”。C14、﹙苍﹚沧海桑田沧海,蓝色的海洋。“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15、重蹈﹙复﹚覆辙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覆辙,翻过来的老路。16、出奇﹙致﹚制胜制,取得。“制胜”,取胜。17、﹙穿﹚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川,河流。F18、发﹙奋﹚愤图强下定决心,努力进取,谋求强盛。发愤:决心努力。19、飞扬﹙拔﹚跋扈意气举动超越常轨,不受约束。跋扈,蛮横20、分道扬﹙镖﹚镳镳,马嚼子。“扬镳”义为“策马”。“分道扬镳”,比喻志趣不同而分路。21、纷至﹙踏﹚沓来连续不断的到来,纷纷到来。沓,多而重复。G22、甘之如﹙怡﹚饴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苦、痛苦。饴,饴糖。23、各行其﹙事﹚是是,正确的。“其是”,自以为正确的。所以,这句成语含有贬义。24、攻城﹙掠﹚略地掠、略二字都有“夺取”义,但夺取的对象不同:掠,夺取人、财、地;略,夺取土地。25、﹙固﹚故步自封故步,取自“邯郸学步”的故事,本义为“原来走路的姿势”,在这句成语里比喻成规旧套。“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盲目自得。26、骨﹙梗﹚鲠在喉鲠,鱼刺。“骨鲠在喉”,比喻有话憋在心里不吐不快。27、﹙鼓﹚蛊惑人心迷惑、毒害人心。蛊,毒虫,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28、鬼﹙域﹚蜮伎俩 蜮,传说中在水里害人的怪物。“鬼蜮”即鬼怪。H29、汗流﹙夹﹚浃背浃,音jiā,义为“透彻”。“浃背”,湿透脊背。30、好高﹙鹜﹚骛远骛,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鹜,鸭子,无“追求”义。比喻不切实际,不踏实。31、和﹙霭﹚蔼可亲态度温和,容易接近。蔼,和气、态度好。32、怙恶不﹙俊﹚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悛,悔改。33、﹙煌煌﹚皇皇巨著皇皇,形容盛大。“皇皇巨著”,形容著作浩大。J34、既往不﹙究﹚咎咎,本义为“过失、罪过”,引申为“责备”。“不咎” 即不责备。35、﹙及及﹚岌岌可危岌岌,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36、竭泽而﹙鱼﹚渔渔,捕鱼。“竭泽而渔”直译为“排尽湖水捕鱼”, 比喻一味索取而不留余地。37、﹙禁﹚噤若寒蝉噤,闭口不言。寒蝉,秋后的蝉,寒蝉是不叫的。这句成语用“寒蝉”作比喻,形容不敢作声。38、金﹙璧﹚碧辉煌 “金”和“碧”,是国画的两种颜料:金黄色的泥金和翠绿色的石绿。用它们画出来的画,鲜亮耀眼。“金碧辉煌”通常用于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39、精兵﹙减﹚简政 “精简”不是“减少”,而是去掉不必要的,留下必要的,从而使机构精干,人员素质更高。“精简”的真谛在于精干。K40、苦心孤﹙旨﹚诣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诣,到。41、烩﹙灸﹚脍炙人口 脍,切得很薄的肉片;炙,烤肉。“脍炙人口”,比喻优美的诗文或美好的事物得到人们交口称赞。L42、老奸巨﹙滑﹚猾 形容十分奸诈狡猾。猾,狡猾43、﹙厉﹚励精图治 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励,振奋。44、礼﹙上﹚尚往来 尚,崇尚,讲究。“礼尚往来”,指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45、﹙廖廖﹚寥寥无几 形容非常少。寥寥,稀少。46、鳞次﹙节﹚栉比 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整齐地排列。栉,梳篦。47、伶牙﹙利﹚俐齿 伶俐,聪明灵活。“伶牙俐齿”,形容口齿伶俐,能说会道。48、流言﹙非﹚蜚语 蜚,同“飞”。流言、飞语,均指毫无根据的话。“流言蜚语”多指诬蔑或挑拨离间的坏话。49、﹙留﹚流芳百世美名流传百世。流芳,流传美名。M50、毛骨﹙耸﹚悚然 悚,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成语褒贬辨别:常见问题:①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②辨析常用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③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④纠正广告中基于技巧误用、错用的成语;⑤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在运用上要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不能任意拆散变动,还要规范成语的写法,不能写错字。但是有些词语的感情色彩是非常丰富而细微的,只有仔细推敲、体味、比较,才能区别出词语的褒贬色彩。辨别技巧:一、找反义词词语的褒贬色彩在反义词中表现得最明显,因此通过找反义词的方法来辨别是一个好方法。例如:聪明——愚蠢&&&& 勤奋——懒惰&&&& 勇敢——怯懦善良——凶恶&&&& 美好一一丑恶&&&& 纯洁——肮脏高尚——卑鄙&&&& 谦逊——傲慢通过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哪个是褒义词,哪个是贬义词。二、看同义词同义词中有些也带褒义或贬义。例如 “深思熟虑”和“蓄谋已久”都表示经过长久深入的思考谋划,是同义词,但“深思熟虑”用于思考谋划做好事,是个褒义词;而“蓄谋已久”意在思考谋划做不好的事,是个贬义词。又如:揭发——告密&&&&&& 赞扬——吹捧&&&& 果断——武断牺牲——完蛋&&&&&&& 团结——勾结&&& 鼓励——怂恿义正词严——强词夺理&&&&&&&&&& 神机妙算——诡计多端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三、造句辨析因为褒义词常用于赞扬好人,贬义词常用于形容坏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造句的方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断运用是否得当。一般需要造两个句子,一个用于形容好的方面,一个用于形容坏的方面。例1:守株待兔好的方面:1、警察叔叔蹲伏了三天两夜,守株待兔,终于将3名窃贼抓获。坏的方面:2、有的人整天只想着守株待兔,而不去努力进取,是永远不会有所作为的。“守株待兔”用在敬业、正义的警察身上,显然是不恰当的。它只能用来形容坏的方面,表示批评、贬斥,是个贬义词。例2:载歌载舞好的方面: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郑成功》)坏的方面:敌人侥幸打退了我军,他们载歌载舞,开心不已。在这里,“载歌载舞”形容人们打了胜仗后又唱歌又跳舞的情景是很恰当的,但用来形容敌人,显然不够恰当。所以“载歌载舞”是褒义词。成语之最: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最大的手-一一手遮天最高的人--顶天立地最吝啬的人-一一毛不拔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一日三秋最昂贵的文章-一一字千金最快的流速--一泻千里最赚钱的生意--一本万利最洁净的东西--一尘不染最有胆量的人--胆大包天最惨重的失败--一败涂地最有效的劳动--事半功倍最珍贵的承诺--一诺千金最大的网--天罗地网最大的功绩--丰功伟绩最快的时间---一日三秋最全面的手术-脱胎换骨最绵长的口水-垂涎三尺最细心的-一心一意、无微不至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最错的追求——南辕北辙最危急的时刻——千钧一发最大的本领——开天辟地最好的文章——文不加点最大的被子——铺天盖地最大的空间——无边无际最大的影集——包罗万象最大的幸运——九死一生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最远的分离——天壤之别最繁忙的航空港——日理万机最彻底的美容术——面目全非、改头换面最好的司机——驾轻就熟最好的药方——灵丹妙药最好的医生——手到病除 、起死回生最好的箭术——一箭双雕、百发百中、百步穿杨最大的地方——无边无际最便宜的东西——一文不值最多的资源——取之不尽最完美的东西——十全十美最重的疾病——不可救药、病入膏肓最宝贵的礼物——无价之宝最艰难的争辩——理屈词穷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最有分量的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最失望的心情——万念俱灰、心灰意冷最孤独的人——形单影只、孑然一身、茕茕孓立、形影相吊、众叛亲离、孤家寡人最荒凉的地方——荒无人烟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最长的腿——一步登天、一日千里最无作为的人-一事无成最大的嘴——口若悬河15分钟=1000元——一刻千金最深的呼吸——气吞山河
发现相似题
与“写出下列偶句成语的上句或下句。(1)学而不厌,____。(2)学然后知..”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730901985459558217364610116382734当前位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论语》, 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 &》、《&&&&&&& &》、《&&&&&&&& 》合称“四书”。2.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___& 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四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专项题
1.孟子 大学 中庸 2.不断学习、复习。(意思对即可) 3.温故知新 经常学习的人 不会矛盾 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意思对即可) 4.学习他优点 自己也有的就反省自己。(意思对即可) 5.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对即可) 6.“略”(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文史常识,理解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言文阅读文史常识理解句子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文言文文体分类: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明朝: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现代: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散文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文言文与现代文比较:
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4)“莘莘学子”多少人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点拨: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理解句子: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一般常用的句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谁”或“什么”(主语部分);另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样”或“做什么”(谓语部分)。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所以理解句子含义,排列句子顺序以及划分句子成分等都应属于理解句子的范畴。句子含义:句子一般都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具体含义和概括意;还有独立含义以及语境下含义的区别。因此在理解句子时应该严格按照要求,把握要点对句子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错误理解的八句俗语: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3、“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4、“有眼不识金镶玉”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7、“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8、“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理解句子方法:对句子的理解可以有多种考查类型,可以在选择题中考查单独一句话的具体含义,也可以放在阅读理解中理解文中的某句话含义。但大多数情况,是考查句子的语境含义。对于此类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对试题作答。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延伸: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首先要把句子的潜在含义理解出来,再分析它的具体表达作用。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句子处于具体语境下,在文中往往有其表层含义,还有在文中的深层含义。表层含义一般指在文章里字面上写的是什么,多指现象,深层含义一般指在文章里真正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多指本质。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任何一个句子都会有一个陈述主体,回答时就应该把它放在主语的位置。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或引导语是指命题者给考生的信息。可以针对提示语把握答题方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一句理解错误多年的俗语 :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一直以来,我一直把"清"字认为是清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清”应该是“清廉”的意思,而并非“清朝”。认为是“清廉”意思的人的观点有:1.“清”确实是指清廉的意思,就是一个好的官员一个都可以搞那么多银子,如果是坏的官员,会怎么样啊!这句话的反讽意思就相当强了。2.《儒林外史》一书中有以下段落:“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王太守笑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儒林外史》写的是明代的时期,因此此语明代就有。3. 清代大兴文字狱,不可能出现这种话4. 清朝的人不会说“清朝的知府”一类云云??那么,这个“清”作何解呢?为了搞清楚这个意思,首先需要知道这句话出现的年代。认为是“清廉”意义的人认定此语出现在清代之前,甚至宋代就有。上面的证据2就是例子。但是不然,《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故事,可别忘了他的作者是何许人。《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可是不折不扣的清朝人,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讽刺小说。作者以朴素幽默的语言、尖锐辛辣的笔触,无情地揭露、鞭挞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的弊端,透过多达百余名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表演,把那些道貌岸然的贪官污吏、衣冠楚楚的名士侠客的丑恶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描绘出一幅日趋没落的封建制度的生动长卷。”这种评语可以看出什么,一个清朝的人,托明代的年号,写讽刺小说,只可能是“借古讽今”。借古讽今、春秋笔法是古代文人最熟络的手段。这部小说只能说明,在乾隆年间,吴敬梓已经知道了这句话了。谁要是认为所谓“明代小说”就是写的明代信史,里面说的话就是明代的话,就好比有人使用二月河的《乾隆皇帝》一书来考证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一样可笑。拜托,那只是小说而已。??那么,这句话到底出现在什么时代呢?我找到了一条比较可靠的证据,至少比网络上众说纷纭可靠得多,初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第5册,20页的内容乾隆朝代的时期,其中赫然写"当时民间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几句话。??这样,我们就确凿地证明了此语确实在清代才有,而不会被宋代人发明出来。这样宋慈也就露出了第一个破绽。??那么,这句话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呢?在乾隆时期,由于所谓的“太平盛世”,朝廷和民间奢侈之风盛行,朝廷的亏空越来越大,后来乾隆干脆想出了一个他老子深恶痛绝的方法——卖官。卖官分实缺和虚缺两种,所谓实缺就是给钱有个正经的官做,而虚缺就是给一个后备官员的名号,但是不能马上上任,至于何时可以上任,要看运气。卖官的价码后来越来越高,反正有可能捞回来,以至于出现了“三年清朝的知府的官衔,就要化十万雪花银来买”的咄咄怪事。??那么,就算是所谓“就是一个好的官员一个都可以搞那么多银子,如果是坏的官员,会怎么样啊!”这个意思也可以说的通啊,有人肯定如此认为。不错,听起来确实有一番道理;但是仔细推敲,此话却经不起琢磨。老百姓“眼睛了容不下一粒砂子”,又怎么可能会把贪污了十万两的知府都看作是清官呢?这未免也太搞笑了一点。如果真是“清廉”,也应该作“所谓清廉”的反语来讲。?? ??其实,这句话的来历根本算不上什么“公案”,它的出处也很清白。但是很多人都用自己认为的合理解释来看待它,以至于以讹传讹。听起来合理未必就是正确的,大部分人认为正确也未必是正确。还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句话本是湖北湖南的俗语,鄂湘两地的人说的“haizi”,实际是上普通话“鞋子”的意思。这句话用普通话讲应该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何谓“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那是因为在山区捕狼经常要爬山路,而爬山路是非常磨鞋子的一件时期,不要说现在的旅游鞋,古人穿的布鞋草鞋,消耗起来恐怕更快。只有舍得多磨几双鞋子,才可能套的住狼。这种解释合理的多,也可信得多。也不知道是哪些人,自作聪明将“haizi”就当“孩子”来看了,以至谬种流传,只增笑耳。
发现相似题
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91429418310766116428119045118008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而时习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