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个人思想,如何以实际行动为实现社会主义思想的源与流而奋斗目标

结合自己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最高理想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
09-12-08 &匿名提问 发布
一)把最高理想、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有机统一起来我们知道,理想是分层次的。在现阶段,共产党员的理想大致可区分为三个层次:最高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个人理想——实现共产党员个人职业、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目标。这三者之间正确的“关系式”应该是:最高理想规定和制约着共同理想;共同理想规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共同理想要服从和服务于最高理想。那么如何把最高理想、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有机统一起来呢?1.要坚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并努力为之奋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内容。共产党人所坚持的建设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奠基于对于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的科学认识之上,体现了“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即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种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的历史使命的深刻认同,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情感的高度统一,是共产党人紧密团结、不懈奋斗的共同目标、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当然,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有的同志觉得,共产主义离我们太遥远,但是,遥远不等于“渺茫”。渺茫的目标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臆想,而正确的目标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尽管共产主义社会还不是目前要实现的目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奋斗,但由于它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这一目标又是终究会实现的。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探索,目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和把握了它的一些基本规律,开始找到了到达这个远大目标的正确道路,因此,它不再是渺茫的“天方夜谭”,而是美好的明天。何况共产主义运动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紧密相联的,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每前进一步,就向共产主义最终目标接近一步。如果把共产主义比作宏伟大厦,那么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已进入了它的大门。共产主义就在我们的眼前,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所以,每个党员都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埋头苦干,建功立业,像接力赛跑一样,在奔向共产主义的跑道上负责地跑好自己的一棒,向后人传好自己的一棒。2.要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积极投身其中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这并不是哪个人的主观臆想,而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也是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因为: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在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探索和浴血奋斗,完成了第一项任务,并且继续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然而,由于我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由于受尽快摆脱我国贫穷落后面貌的急迫心情的驱使,加之我国当时的民主制度不健全,法制建设不完备,因而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犯了错误,并且又一时难以纠正这些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和反思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问题,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和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0多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道路,也是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道路。第三,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团结、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在新的世纪中,我们的战略构想是在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总之,这一共同理想既坚持了我们党对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目标的追求,又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找到了理想追求与实际国情和远大目标与现实任务的最佳结合点,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集中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实政治基础。总之,在现阶段,共产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奋斗,实际上也就是为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每个真心诚意的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共产党员,都应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努力做到“三个代表”,始终把“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统一起来。3.要努力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到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奋斗之中个人理想是指个人对职业、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和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理想与全民族的共同理想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党在现阶段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而制定的。它既充分地反映了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又与现实生产力状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思想水平相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了全民族最大利益,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并不排斥个人理想,共同理想植根于个人理想之中,没有个人理想,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就会落空。而个人理想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而实现,离开了共同理想也就不可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因此,我们强调共产党人一定要树立远大理想,并要为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奋斗,同时,我们也承认共产党员个人理想存在的合理性。这里的关键在于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实际行动中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同志往往处理不好这三者关系。例如,在新形势下,有的同志把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最高理想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大目标变小了”,把为个人利益和家庭幸福的“小目标变大了”,热衷于搞“自我设计”、“自我价值的实现”,常常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事当前,首先考虑的是对自己是否有利,想组织的需要少,考虑个人的问题多,等等。这些显然是没有摆正最高理想、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我们提倡和重视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但必须建立在共同理想和集体行动的基础上。每个党员必须懂得,个人理想同全民的共同理想、党的最高理想在根本上也是一致的。没有党和人民的利益就没有个人的利益,没有全民族利益的实现,就不可能有个人利益的满足,没有党的事业的成功,也就没有党员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因此,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把体现最高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作为确立个人理想的准绳,把个人的理想同现代化建设事业、国家命运、社会需要一致起来,把个人理想具体地体现到共同理想上来,创造性地为共同理想的实现努力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决不能因为个人的小目标而淡忘甚至放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大目标,不能同“三个代表”的要求背道而驰。(二)在经受各种新的实践考验中铸成坚定的理想信念通向共产主义的路是一条异常艰难的路,党要在排除千难万险中前进,共产党员要在艰难困苦中奋斗;通向共产主义的路是一条漫长崎岖的路,党的事业将在曲折、复杂过程中发展,共产党员要经受住名利、地位、金钱、困难、挫折等各种考验和磨练。因此,在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必须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在经受各种新的实践考验中铸成坚定的理想信念。首先,要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我们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而制定的。它既要充分反映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又要与现实生产力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思想水平相适应。因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同于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要求。共产党员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无疑要坚决贯彻执行,但是决不能只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作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工人阶级先锋战士,应该在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中表现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标准。比如,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决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换取报酬的筹码,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没钱不干,而要身体力行,大力倡导不计报酬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在对待商品交换原则时,只能把它限定在经济生活范围内,决不能把它带入党内政治生活中来,更不能以此为借口向组织讨价还价,甚至向党要名、要利、要待遇,而要身体力行,大力倡导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在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时,决不能只顾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甚至损公肥私,假公济私,而要身体力行,大力倡导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行动准则,个人和局部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整体利益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其次,要经受住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对共产党员来说,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仅表现在革命事业发展顺利,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处于顺境中能够坚定不移;难能可贵的是当革命事业遇到困难,甚至挫折,在自己身处逆境中时,仍然信念不移,矢志不渝。历史和现实都有这种情况,有的党员在革命顺利发展和个人一帆风顺时,表现得信念坚定、积极进取;在革命事业遭受挫折,或个人受到委屈和不公正对待时,就信念动摇,消极退缩,恢心丧气。出现这种情况,无疑是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根基不牢,缺乏远见卓识和洞察事物本质的眼光所致。共产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决定了为之奋斗的共产党员要与艰难困苦同行,与各种挫折相伴。面对考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看到前途,鼓起勇气,振作精神,战胜困难,争取胜利;在受到委屈时,应当实事求是地向组织反映,向领导和周围同志解释,更重要的是要以党的事业为重,顾全大局;在自己犯了错误、遭到挫折时,要认真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在跌跤的地方爬起来,甩掉包袱,轻装前进,继续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奋斗。总之,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德,去战胜困难,经受考验,并从中不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三)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争当现代化建设的实干家和带头人看一个党员是否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关键是看他的实际行动,而不在于他如何表白。列宁曾强调,把远大理想同实际工作统一起来,用实干精神做好本职工作,“是一个无庸置辩的原则”。(《列宁全集》第6卷,第457页。)邓小平也曾指出,走向共产主义理想的道路,是由无数细小的日常工作积累起来的。我们每个党员从事的各项工作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与共产主义事业关系紧密。共产主义事业需要的是言行一致的实干家,而不是只说不干的空谈家。因此,共产党员必须用切实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建功立业。作为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就是要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地搞好自己的学习,做好组织交给自己的工作,做“三个代表”的模范执行者,带领广大青年学生为实现“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掌握更多的本领,为将来报效祖国与人民打下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要:1、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在本职岗位上脚踏实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宏伟的系统工程,各行各业、各个岗位都是这个宏伟大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同在本职岗位上干好每一件平凡小事统一起来。每个同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就是在为实现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奋斗的具体行动,只要我们每个党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共产主义大厦就会在我们每个人的增砖添瓦中升高。同样的道理,离开每个党员的现实努力,不把远大理想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共产主义理想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我们每个党员都要在本职岗位上,从干好每件平凡小事做起,为实现共同理想建功立业,一步一步迈向共产主义。一个个平凡的小岗位,连着不平凡的大事业,维系着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如果我们每个党员都能影响和带动群众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2.埋头苦干,牺牲奉献许多共产党员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能自觉地把理想和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出实绩。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曾经务过农、做过工、当过兵,他把每项工作都看作是为共产主义大厦增砖添瓦,都尽心竭力地做好。我们每个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共产党员,都要像雷锋等优秀党员那样,发扬实干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干好本职工作,从点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真抓实干,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聪明才智和全部力量。3.严守纪律,维护稳定严明的纪律,是胜利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集中统一和稳定、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的重要条件。要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能以任何理由讲价钱、打折扣,自觉做到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坚决做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对组织的决定和安排,要以坚强的党性原则作保证,坚决贯彻,自觉服从。4.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人也是如此。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可以说,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其宏伟、艰巨的程度,不亚于我们党以往领导的任何一次斗争,它是通向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但任何人又不能理想化地看待和要求改革,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各种困难和实际问题。决不能见难思退,不思进取,要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刻苦学习、刻苦钻研;在工作上决不能急于求成,搞短期行为,更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而忘掉最终目标。要进一步增强以现代化建设为己任,认真学习和钻研现代科技知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为将来去实现“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当前位置: 绪论 & 第四节 & 教师辅导 & 原理解说
& &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指引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人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中国共产党成立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成就。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拓展阅读)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批判了它的唯心史观和不切实际的空想,这种有批判性的继承和创新正是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新课题,在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主殖民地问题、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此后,斯大林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在这段时间里,无论苏联、中国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从本国实际出发,用实际行动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诠释。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仍处于飞跃之中,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第三次历史飞跃时期,时代主题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国际间激烈的经济较量,实质上是各国间综合国力的较量,表现为世界范围内高科技的竞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由于邓小平能够敏锐把握时代变化,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中国问题;根据中国国情,抓住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回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纲领,并在许多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百度)
第二,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
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回答,许多未曾认识的领域需要开拓。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旋涡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
第三,只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坚持和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现代社会生活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这种状况,一方面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活力,但另一方面也对如何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意志,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状况,只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意志。
第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2.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从理论体系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要把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并紧密结合今天的实践来加深领会,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现在有一些人根本没认真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书,却人云亦云,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无用了。这种态度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并长期坚持的优良学风。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教条主义是本本主义,照本宣科,简单地、机械地套用“本本”和字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大敌;形式主义只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这只能使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实用主义则是容易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往往给马克思主义附加一些不正确的东西,从而肢解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提出的根本要求。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就要做到: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中国青年运动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为。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小康社会(拓展阅读)
小康社会的历史由来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他曾经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什么是小康社会?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不仅要从生活水平的角度来理解,还应把小康社会作为一个更加具有理论内涵的新概念,是一个体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概念。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
??? 邓小平同志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即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具体的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深刻分析了目前我国小康水平的特点,阐述了巩固和提高小康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而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进入小康社会是一个分领域、分地区、有先有后的发展过程。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历史阶段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这时候我们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在小康社会问题上有两种应该注意的倾向:看不到我国就要进入小康社会,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有可能又有必要集中力量办一些有力推进现代化的大事,是不对的;忘掉我们的基本国情,以为不应实行或者可以很快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策,更是不对的。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新世纪必须继续为完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历史任务而奋斗。
如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经过了多年的探索。早在1989年6月,邓小平同志就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规划了到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1997年,十五大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跨度达50年的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六大报告还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奋斗目标。
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总产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在这之后,他又多次提出了这一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在&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小康社会”的内涵很丰富
?? 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会显著增强的社会发展阶段。邓小平说,如果进入小康社会时,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000美元,而人口已有12亿到12亿5 000万,那么就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到1万2 000亿美元了。也就是说,在小康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800到1 000美元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总量将一步一步地走在世界的前列。
小康社会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发展阶段。邓小平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这就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原因何在?他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他的意思是说,在小康社会,从人均国民收入来讲生活并不富裕,但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是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
小康社会是一个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国家宏观调控也不断完善的过程。邓小平说:“过去我们是穷管,现在不同了,是走向小康社会的宏观管理。不能再搬用过去困难时期那些方法了。”
小康社会在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上将不断完善、定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走向小康社会。它们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要完善,该修补的要修补,但总的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邓小平设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这里说的&再有三十年的时间&,就是到2020年左右。那时,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20年了,换句话说,小康社会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种制度逐步完善和定型的过程。
小康社会还是一个科学和教育投入有较多增加,精神文明建设有大变化的发展阶段,还是一个在继续发展沿海地区的同时,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好内地的发展问题的阶段。
按《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指标测算,到1999年我国总体已走完温饱阶段94.6%的路程,200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0美元,预计到今年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 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0万亿人民币大关,我国进入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共同制定出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和《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三套小康标准。此后,这些标准成为衡量全国人民跨入小康的基本条件。从标准规定的五个方面看,我国当前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物质生活、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94.6%、88.4%和91.5%。具体体现为:城乡居民的收入日益提高。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近7 000元,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也已经接近2 500元。今年上半年农民从非农产业中得到的现金收入平稳增长,人均5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十几年前,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里并不罕见,如今,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超过10平方米,农村达到25平方米。
从1998年开始,我国个人购车已占销售量的50%以上。城市居民中,每万人拥有轿车达100多辆;假日旅游也正成为中国人新的消费热点。2001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7.8亿人次。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只有300万人次,到2001年,已经达到1 213万人次。
通信业发展异常迅猛。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已突破2亿户,手机的用户数也超过1.8亿户,均居世界首位。我国网民人数超过6 000万户,名列世界第二。
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到1999年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小学和初中升学率分别为94.4%和50%。1999年底成人识字率达87.6%,超过85%的小康标准值。到2000年底,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重为4.7%。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1999年我国文化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文化馆达2 899个,公共图书馆为2 769个,博物馆为1 371个。1999年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0.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1.6%。
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1999年全国每万人拥有病床数25.49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2.55个。国民平均寿命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1990年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至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十年提高2.85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7岁。
环境生态保护有所改善。1999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由1995年的793个扩大到1 146个;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也由1995年的7 172万公顷发展到8 815.2万公顷;全国生态示范区数达151个,全国生态示范区面积达3 330.9万公顷。可喜的是,199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首次超过15%的小康标准。
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巩固提高。 ?2000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0
408万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37万人;有10 367万职工和3 173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4 332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381.8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00万村民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7.3亿元。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客观地正视思想文化、价值趋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学生的行动指南,坚持提倡先进文化、先进思想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只有用统一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来凝聚人心,才能使人明荣知耻,发挥其“导向”作用。胡锦涛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他明确提出:“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这看起来简单朴实的字眼,却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是优秀民族文化精髓的凝练。大学生应把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明辨是非、为人行事的座右铭。这也是检验是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的重要标准之一。
损人利己出处(拓展阅读)
《旧唐书?陆象先传》:“为政者理则可矣,何必严刑树威。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
愚昧无知出处
秦牧《天坛幻想录》:“想到这些,不禁令人憬然于天下本无神秘的事物,神秘只是欺骗或者愚昧无知的代名词而已。”
漫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骄:骄横;奢:奢侈;淫:荒淫;逸:安逸、放荡。指骄纵、奢侈、荒淫、放荡。后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出 处: 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春秋时,卫国国君卫庄公非常溺爱他宠姬生的儿子州吁。州吁长大后非常任性,生活放荡,到处惹事生非,专横霸道。庄公对也听之任之,从不严加管教。
卫国大夫石厝劝告庄公说:“我听说,父亲喜爱孩子,应当用道义来教育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荒淫,好逸的恶习,都来自邪恶。这些恶习所以产生,就是因为父母宠爱得太过分。”
卫庄公没有听从大夫的忠告,州吁变得越来越坏。不久庄公病死,太子姬完继位当国君,称卫桓公。第二年春天,州吁杀死了兄长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非常残暴,名声很坏,遭到卫国人的强烈反对。他篡位不到一年,石厝联合陈国国君,巧施计谋,把州吁杀死。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增强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本领恐慌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它鞭策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大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知识的佼佼者,而且要成为掌握新本领的时代先锋,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刘少奇与马列学院
从1948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马列学院时起,刘少奇即为马列学院的院长。 
由于延安中央党校已经停办,而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迫切需要提高党的干部理论水平,还在日,刘少奇向中央提议将晋察冀、晋冀鲁豫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时,他就向中央提出要办大党校、大军校、大党报的问题。20日,毛泽东复电表示完全赞同。3月初,在中央提议刘少奇兼任华北局第一书记时,中央即决定暂由华北局办理大党校、大军校、大党报,同时并提出,党报“同时代表中央和华北局”,大党校、大军校除了训练华北的干部外,还要担负训练全国干部的责任。所以,从这时起刘少奇即已开始考虑并着手创办党校的问题了。
马列学院的办学方针,从根本上说,就是毛泽东当年办延安中央党校时的方针,即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但是,刘少奇在贯彻这一方针时,根据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新情况,又有他自己的许多特点和新的发挥。
  其一,更加强调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就曾提出我们的中高级干部要读40本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但因当时主要是清算党的路线问题及日本帝国主义很快投降,大批干部被派往各地,这一计划并未能实现。而且经过整风反对教条主义之后,在干部中还产生了轻视读书,怕读书多了犯教条主义错误的倾向。所以,刘少奇从创立马列学院时起,就更加强调要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日,他在《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办马列学院的目的,即是要使一些负责干部有时间、有机会到马列学院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将来还要以马列学院为中心,在全党学习中起指导作用,依靠马列学院去使全党理论水平有所提高。”①
  针对有的学生一入学就提出:“我们要学习与实际工作最有关的东西”,好像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实际工作就不是最有关似的,他在这篇讲话中,还着重讲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他说:“我们的干部几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对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对地主阶级斗争,艰苦奋斗,这很好。但缺点是理论修养不够,许多同志最重要的缺点就在这里。”马列主义理论不仅同实际工作是“最有关的东西”,也是我们许多同志最缺少的。如果我们各方面比较负责的干部,不具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那就很可能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成为“爬行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得不远,迷失方向。所以我们必须学习普遍真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他说:“任何事情都有两条战线的斗争”,在对待马列主义理论问题上,也要注意两条战线的斗争,既要反对“跛足”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爬行”的经验主义,而在当前党内思想上的主要偏向、主要危险,又是经验主义。②
  他还讲到革命胜利了更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说:“现在中国革命胜利了,不读书,可不成。以前在山头上,事情还简单,下了山,进了城,问题复杂了,我们要管理全国,事情更艰难了。……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他们这种担心有点理由。在中国这个落后农业国家,一个村长、一个县委书记,可以称王称霸。胜利后一定会有些人腐化,官僚化。……因此,不是说胜利了,马克思的书就不要读了,恰恰相反,特别是革命胜利了,更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否则由于环境的复杂,危险更大。”③
  在这篇讲话中,他还批驳了“只学中国的,不学外国的”、轻视学习外国经验的思想。他说:“有的人认为,何必学这些外国东西,中国的书还读不完,毛主席的书还读不完呢,或者至少先读中国的书,再读外国的书吧!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他说,“学不学外国革命经验的问题,就是学不学马、恩、列、斯理论的问题。”过去有些人认为凡是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只重视学习外国的经验,“言必称希腊”,那是教条主义,固然不好,但是延安整风之后又产生了“只学中国的,不学外国的”,这同样是不对的。因为“任何一个重要革命问题的解决,光有根据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还不行,还必须参照各国的革命经验、历史经验” 。“只有中国革命的经验,而不吸收世界革命的经验,就不但不能担负世界革命的任务,而且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④
  正是因为有刘少奇如此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列学院在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系统性方面,均超过了延安中央党校。
  其二是,更加重视历史学习。延安中央党校在整风运动之前,一般都只学习中国古代史和西方史,对于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自己的历史的学习则重视不够。当时虽然也设有“中国问题”的课程,讲授一些有关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的有关内容,但都很零碎,不系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批评的那种“言必称希腊”,而对自己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的问题,在当时中央党校同样是存在的。整风运动开始,特别是中央党校改组、毛泽东亲自兼管党校的工作之后,这种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又形成了只学习中共《两条路线》斗争史、《俄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与中国近代史,而完全取消了对西洋史和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尽管毛泽东当时也曾指示,要编辑西方革命运动史,翻译西方史,但终究没有再恢复这方面的课程。
  马列学院根据刘少奇指示,不仅坚持延安中央党校整风后的传统,继续学习中共党史、《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国近代史,它又增设了社会发展史、中国通史、近代西方史、世界经济地理等课程。1948年12月,刘少奇在对马列学院第一班讲话时,还专门讲了学习西方史的问题。他说:“有人提出为什么要学西方史?不学行不行?不学不行。因为学西方史是为了读懂马列主义。”“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现象。”⑤
  为加强历史的教学,进城后,马列学院还专门成立了中共党史、联共(布)党史、世界近代史与中国历史教研室,请著名的学者张如心、陈昌浩、吕振羽、胡绳等主持这些教研室的工作或讲授这方面的课程。马列学院(包括它改为中央党校后)还增设了历史讲座,请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讲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杨向奎讲中国奴隶社会和初期封建社会,田余庆讲秦汉史,白寿彝讲《史记》,唐长儒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汪]讲唐太宗与武则天,邓广铭讲两宋辽金史,韩儒林讲元史,郑天挺讲清史,尚铖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当时马列学院和后来中央党校的同学都有深刻的体会,学史确实有助于读懂马列主义和理解毛泽东思想,可以从中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学到普遍真理,和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其三是,强调要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去联系实际。还在马列学院第一班的时候,刘少奇就明确提出,不要把理论联系实际看得过分狭隘,而要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去联系实际” 。他说:“有的同志说:‘要联系实际,就要到村子里去工作。’联系实际有很多方法。到村子里去,是一个方法,但还有更多的方法。马列学院也能联系实际,是要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去联系实际的。”又说:“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且是世界革命很大的一部分,不是孤立的。所以我们学习,不仅要联系中国的实际,而且要联系外国的实际;不但要研究现在的实际,而且要联系历史的实际。”⑥
  当时马列学院的学习计划可以说就是一个在更广大范围内联系实际的计划。学生入学后,先学习西方近代史,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将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社会联系起来;接下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学习联共(布)党史,一方面是要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是要使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是如何分析研究社会、总结革命经验、回答和解决革命实际问题的;而最后学习中国历史、中共党史与毛泽东思想,则是要学生把学到的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实际联系起来,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斗争策略等联系起来,与自己的思想联系起来,学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刘少奇曾多次强调学习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性。他说:“仅仅读了几本书,有了一些理论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理论。读了书,增加了一点理论知识,这只是有了运用理论的可能,而处理实际问题不是单靠书本所能解决的。有些人只知道翻书本,中国的外国的他都知道,你说到什么问题,他可以马上把书翻出来。但碰到实际问题,马克思没有讲过,列宁也没有讲过,他自己就不知道怎样分析处理,这就是不懂得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问题。”只有遇到问题,能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处理,并且要处理得不错,“才叫做有了一些理论”,“才算学到了理论。”⑦
  根据刘少奇的这些指示,马列学院在教学中,总是尽量注意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革命实际及现实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起来,与自己的工作、思想作风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以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去印证书本上的道理,又用书本上的道理来认识现实生活,认识自己。既反对不认真钻研理论提高认识就急于去联系实际工作,检查自己思想作风的倾向;又反对光钻研书本,钻在书本里走不出来,老是在名词概念中打圈子,不注意联系实际,不肯检查自己思想作风的倾向。
  为了使同学们了解实际,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马列学院还曾组织第一班的同学到校外机关、大学、工厂、部队去讲课;组织第二、三班的同学,到中央机关、北京市参加“三反”、“五反”运动。
  其四是,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为主,以学生自学为主。还在马列学院第一班的时候,刘少奇就强调要读“马恩列斯的书”和毛泽东的书。他说:“很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党中央毛主席都研究过,很多理论问题在原则上几乎都已解决了”,我们必须认真地读这些书,了解这些知识。他还提出学习必须以自学为主,说如果“自己不进行独立的艰苦的工作,要想学到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的。”“听报告,听教员讲,只能得到一定的帮助,不能完全依赖听报告和教员。要学得一点东西,必须靠自己努力”⑧。他还提出,教员讲课亦应当是启发式的,可以几种看法都可以讲,启发鼓励学生自由讨论研究。在刘少奇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当时马列学院的各门课程,除了后来请苏联专家讲授的某些课程以外,一般的都是按单元,由教员做启发性的引言报告,组织学生自己阅读、讨论,然后再根据学生在自学或讨论中提出的问题,由教员作些辅导和解答问题。采取这种方法组织教学,学生学得努力,思想也异常活跃。
  刘少奇上述这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办学方针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的理论、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思想。后来,马列学院提出的,经政治局讨论批准的十六字教学方针,即“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联系实际,改造思想(后改为“增强党性”),就是他的这些思想及其实践经验的总结。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2页,第415~416页,第413、415、416页,第414~416页,第411页。节选自《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年。
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第9期。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8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